CN101524973A -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4973A
CN101524973A CN200910126183A CN200910126183A CN101524973A CN 101524973 A CN101524973 A CN 101524973A CN 200910126183 A CN200910126183 A CN 200910126183A CN 200910126183 A CN200910126183 A CN 200910126183A CN 101524973 A CN101524973 A CN 101524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wedge
contact
peripheral surface
inn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6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正
大石训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lum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K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24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49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 B60N2/225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收容在圆形的偏心空间的楔倾斜,在座椅靠背产生晃动。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设置有与座椅靠背相结合并具有内齿轮的第一回转体;与座垫结合并具有齿数少于内齿轮的外齿轮的第二回转体;形成在第一回转体的套管;形成于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通过咬合内齿轮和外齿轮而在套管与内周面之间形成的圆形偏心空间;配置在该偏心空间的一对楔,对该一对楔沿圆周方向的互相离开的方向施力的弹簧;及插入偏心空间、按压一对楔使其旋转、使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啮合部沿圆周移动、并使第二回转体相对第一回转体向与啮合部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减速转动的驱动轴瓦,并且在楔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套管外周面相接触的接触部。

Description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通过在与套管外周面相对的楔部件内周面设置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防止楔部件倾斜而使座椅靠背不产生晃动。
背景技术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座椅靠背角度调整机构采用差动传动机构,以比电动更高的减速比来转动座椅靠背。
作为这样采用差动传动机构的现有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有专利文献1的装置。该装置设置有支架A,其与座椅靠背或座垫的任一方结合并具有内齿轮;支架B,其与另一方结合并具有齿数少于上述内齿轮的外齿轮;一对楔板,其在形成于上述支架A并与上述内齿轮同心的轴承环外周面以及形成于上述支架B并在与上述外齿轮同心的内周面之间的偏心空间内被重叠夹持;弹簧杆,其对该一对楔板沿圆周方向的互相相反的方向上施力;动作片部,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间并将上述一对楔板整体沿圆周方向按压而使之旋转,由此,使上述外齿轮相对于上述内齿轮咬合的啮合部沿圆周移动,使上述支架B相对于上述支架A相对地向与上述啮合部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减速回转。当楔板的内周面与轴承环外周面进行面接触时,由于楔板会进入而无法拔出,从而在楔板的内周面设置与轴承环外周面线接触并滑动的突起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4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3-507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因为突起部与轴承环外周面的接触部是一处且为线接触,若给座椅靠背施加大的载荷时,施加于楔板的弯曲力矩增大并倾斜,座椅靠背会产生与楔板的倾斜量相应的晃动。另外,因为突起部在轴承环外周面上滑动移动,突起部易于磨损,若突起部磨损,则楔板更深地嵌入,导致更易于在座椅靠背产生晃动。
另一方面,存在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方法,即,以使突起部与轴承环外周面不滑动的方式在轴承环和楔板之间设置与楔板一体并回转的同行体(連行体)环来抑制楔板的磨损,但由于部件数量增加而增大尺寸的偏差因素。另外,因为使用厚度小的环部件,难以确保强度,而且更加难以精确度良好地制造。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座椅靠背产生晃动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座椅倾斜装置,设置有第一回转体,其与座垫及下端相对于该座垫自由转动设置的座椅靠背的任一方相结合并具有内齿轮;第二回转体,其与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另一方结合并具有齿数少于上述内齿轮的外齿轮;套管,形成在上述第一回转体上并与上述内齿轮同心;内周面,其形成于上述第二回转体上并与上述外齿轮同心;圆形偏心空间,其是通过使上述内齿轮和上述外齿轮咬合而在上述套管与上述内周面之间形成的;一对楔部件,其配置在该偏心空间且基端部彼此相向;施力装置,其沿圆周方向的互相离开的方向对该一对楔部件施力;及输入部件,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间、沿圆周方向按压上述一对楔部件并使之转动,由此使上述外齿轮相对于上述内齿轮咬合的啮合部沿圆周移动,使上述第二回转体相对于上述第一回转体相对地向与上述啮合部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减速回转,其特征在于,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由半径尺寸仅比上述外齿轮的内周面的半径尺寸略小的单一圆弧形成;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是以两个圆弧在圆周方向相连而形成,该两个圆弧的半径尺寸设定得大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的半径尺寸,在连接该两个圆弧的部位形成有凹陷,在该凹陷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与上述套管外周面接触的一对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楔部件的内周面在一对接触部处与套管外周面接触,所以与接触部是单一的情况相比,施加到接触部的载荷被减轻,据此楔部件的拔出难度被降低,并且接触部的磨损也得到抑制。另外,因为是以两点支承楔部件的内周面,所以即使在作用于楔部件的载荷变大的情况下,楔部件也不易倾斜,因楔部件的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动得以减少。而且,可以使楔角等条件与现有的相同,所以不存在楔部件的易于拔出等动作性降低的情况。
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楔部件内周面的上述一对接触部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接点的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相邻设置,并设置有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第三接点;若将上述施力装置对上述楔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的作用线作为第一作用线,将上述第一回转体通过上述第一接点及第二接点按压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的第一载荷及第二载荷的合力的作用线作为第二作用线,将通过上述第一作用线和上述第二作用线的交点且通过上述第二回转体的轴心的线、作为上述第二回转体按压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载荷作用线即第三作用线,则上述第三接点位于该第三作用线上。
根据本发明,楔部件的内周面通过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与套管的外周面相接触,并且与现有的单一接点相比,第一接点配置于楔部件的基端部一侧,楔部件的外周面通过第三接点与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接触,所以楔部件被3点支承,楔部件的支承稳定。所以楔部件不易倾斜,座椅靠背不易产生晃动。
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内周面、在上述第二作用线与上述第三作用线之间,配置上述第一接点。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楔部件内周面、在第二作用线与第三作用线之间设置第一接点,所以从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朝向楔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载荷中、以第一接点为中心转动楔部件的弯曲力矩分量与现有相比减小,所以楔部件不易倾斜,座椅靠背不易产生晃动。
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在比上述第三作用线更靠上述楔部件的基端部一侧,配置上述第一接点。
根据本发明,因为从第二回转体内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载荷朝向楔部件内周面的第一接点与第二接点之间,所以不产生使楔部件倾斜的弯曲力矩。所以楔部件不倾斜,座椅靠背不产生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楔部件的内周面在一对接触部处与套管外周面接触,所以与接触部是单一的情况相比,施加到接触部的载荷被减轻,据此,楔部件的拔出难度被降低,并且接触部的磨损也得到抑制。另外,因为是以两点支承楔部件的内周面,所以即使在作用于楔部件的载荷变大的情况下,楔部件也不易倾斜,因楔部件的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动得以减少。而且,可以使楔角等条件与现有的相同,所以不存在楔部件的易于拔出等动作性降低的情况。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楔部件内周面通过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与套管外周面相接触,并且与现有的单一接点相比,第一接点配置于楔部件的基端部一侧,楔部件外周面通过第三接点与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接触,所以楔部件被3点支承,楔部件的支承稳定。所以楔部件不易倾斜,座椅靠背不易产生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因为在楔部件内周面、在第二作用线与第三作用线之间设置第一接点,所以从第二回转体内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载荷中、以第一接点为中心转动楔部件的弯曲力矩的分量与现有相比减小,所以楔部件不易倾斜,座椅靠背不易产生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座椅倾斜装置,因为从第二回转体内周面朝向楔部件外周面的第三载荷朝向楔部件内周面的第一接点与第二接点之间,所以不产生使楔部件倾斜的弯曲力矩。所以楔部件不倾斜,座椅靠背不产生晃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要部剖析图(实施例1)。
图2是楔的平面图(实施例1)。
图3是要部的结构图(实施例1)。
图4是关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a)是(b)的左侧视图,(b)是剖面图。
图5是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实施例1)。
图6是是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要部剖析图(实施例2)。
图7是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负荷载荷与座椅靠背的位移量关系的线图(实施例1)。
图8是施加于座椅靠背的负荷载荷与座椅靠背的位移量关系的线图(现有)。
图9是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要部剖析图(现有)。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回转体
1c  内齿轮
1d  套筒
1e  外周面
2   第二回转体
2c  外齿轮
2e  内周面
3   驱动轴瓦(输入部件)
4   偏心空间
5   楔(楔部件)
5b、5c   接触部
6   弹簧(施力装置)
f1、f11  第一载荷
f2、f12  第二载荷
F3  第三载荷
O1 外齿轮的轴心
O2 内齿轮的轴心
P  基准点
P1 第一接点
P2 第二接点
R  交点
S  第三交点
H  啮合部
J  第一作用线
K  第二作用线
L  第三作用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实施例。座椅倾斜装置通过夹设在座垫的支架和设置在座椅靠背的支架之间设置的差动传动机构,调整相对于座垫的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
(a)实施例1
首先,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
图4、图5显示倾斜装置的结构图和分解立体图。倾斜装置具有与设置在座椅靠背下端但未图示的支架相结合的第一回转体1、与设置在座垫后端但未图示的支架相结合的第二回转体2、及通过固定在上述座椅靠背但未图示的马达而回转驱动的驱动轴瓦(输入部件)3,从该驱动轴瓦3施加向任一方向的回转运动时,相对于第一回转体1,第二回转体2以高减速比在与驱动轴瓦3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回转。
如图4(b)所示,在第一回转体1的与第二回转体2相对面上形成有圆形的凹部1a,在该凹部1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齿1b,构成内齿轮1c。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第二回转体2的与第一回转体1相对面上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a,在该凹部2a的内部嵌合具有外齿2b的外齿轮2c。即,在凹部2a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间歇地形成有内齿2d,通过该内齿2d与外齿轮2c嵌合,第二回转体2与外齿轮2c一体化。外齿轮2c在其轴方向的右侧与内齿2d相互咬合,在左侧与内齿轮1c相互咬合。
如图3所示,内齿轮1c的内齿1b的数目例如为34,而外齿轮2c的外齿2b的数目为33,外齿2b的数目比内齿1b的数目仅仅少一个。于是,因为外齿2b的数目少,所以在咬合的状态下,内齿1b的中心O1与外齿2b的中心O2相偏心。
如图3所示,设置有用于使上述外齿轮2c相对于上述内齿轮1c所咬合的啮合部H沿圆周移动的机构。上述第一回转体1上形成有与上述内齿轮1c同心的套筒1d,上述外齿轮2c上设置有与外齿轮2c同心的内周面2e。于是,在套筒1d的外周面1e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之间形成圆形的偏心空间4。在该偏心空间4中配置一对楔(楔部件)5,通过一对楔5在偏心空间4中沿圆周方向移动,外齿轮2c的中心O2以套筒1d的中心O1为中心转动,在圆周方向上与一对楔5对应的部分被压向上述内齿轮1c、产生咬合,该咬合向相邻的齿移动。即,在一对楔5所在的一侧形成啮合部H,该啮合部H沿着圆移动。
若楔5为单一构成,当在尺寸有偏差时,在啮合部H的间隙会时大时小,所以为维持始终没有间隙的状态,设置一对楔5,并设置在圆周方向上互相离开的方向对该一对楔5施力的弹簧(施力装置)6。如图2所示,楔5的整体形状是其平面图为构成上述偏心空间4的圆弧一部分的形状,板厚大致与外齿轮2c的板厚相同。该楔5的外周面5f因为在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上滑动接触,是以与内周面2e大致相同半径的一个圆弧而形成的,但考虑到产生尺寸偏差因素,是以比内周面2e的半径尺寸稍小的半径尺寸形成。而且,在图2中,楔5的宽度尺寸在左上端的基端部为最大,在该基端部形成有用于卡合弹簧6端部的缺口部5a。
如图3所示,一对楔5以基端部彼此相对的状态嵌入偏心空间4,弹簧6的两端分别与楔5的缺口部5a相卡合。即,弹簧6在圆周方向上朝向互相离开的方向对一对楔5施力,所以楔效果使偏心空间4扩大,外齿轮2c被向图上方按压。因此,外齿轮2c与内齿轮1c之间的咬合变深,形成无间隙的状态,在套筒1d与内齿1b之间,外齿轮2c与一对楔5被维持为不产生空余的无间隙状态。
为按压如上所述配置的一对楔5在偏心空间4内部沿圆周方向移动而设置上述驱动轴瓦3。上述驱动轴瓦3沿圆周方向按压一方的楔5的宽度较窄一侧的前端部。通过驱动轴瓦3使一对楔5在圆周方向回转1周,则上述外齿轮2c相对于上述内齿轮1c咬合位置错开齿数差的一个齿,由此,第二回转体2可以相对于第一回转体1在与上述驱动轴瓦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高减速比减速回转。
根据图5说明驱动轴瓦3的形状。驱动轴瓦3由插入形成于第一回转体1轴心位置的上述套筒1d内部的筒部3a、与该筒部3a一体形成并限制一对楔5向轴方向移动而不脱落的凸缘部3b、及从该凸缘部3b沿轴方向突出的一对按压部3c所构成。在上述筒部3a内部,为插入与马达相连但未图示的输入轴以传递回转力,沿圆周方向形成多个轴方向槽3d。通过在套筒1d内部插入筒部3a,一对按压部3c从轴方向插入偏心空间4,各个按压部3c如图3斜线所示,位于一对楔5的下面附近。
如图4(b)所示,上述各部件被组装,为使第一回转体1与第二回转体2可相对回转,设置有在轴方向上限制两者的连接环7。
以上是倾斜装置的整体构成,下面针对本发明的要部进行说明。
为明确与采用现有的一对楔的内周面与套筒外周面在一处抵接的结构的不同之处,首先针对楔的内周面与套筒外周面在一处抵接的现有的倾斜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显示载荷大小及方向的箭头线的长度,是为方便说明的,与力的大小不成比例。
如图9所示,现有的是以两个圆弧形成楔5的内周面,相当于这两个圆弧的连接点的部分在接点P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点接触。另外,由于实际上楔5有厚度,在厚度方向上虽然是线接触,但为易于说明,使用平面图并以点接触来说明。这样以一点接触楔5的内周面是通过接触点固定在圆周方向上的接点P位置而使下述的楔角θ稳定。
另一方面,楔5的外周面可以是由与该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外齿轮2c内周面2e大致相同半径的单一圆弧而形成,但考虑到会产生尺寸偏差,是以比内周面2e的半径尺寸略小的半径尺寸来形成的,因此,楔5的外周面也与内周面2e点接触。
在驱动轴瓦3停止的状态下,由弹簧6对楔5施加F1的作用力。另外,通过座椅靠背的自重及乘员的倚靠施加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从内齿轮1c的套筒1d到楔5的内周面,F2的载荷作用于接点P的位置。于是,作为该载荷F2的反作用力,从外齿轮2c到楔5的外周面,F3的载荷作用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与楔5外周面的接点S。
在此,来自弹簧6的作用力F1的作用线是第一作用线J。接着,因为载荷F2、F3是向面垂直方向作用,所以载荷F2从内齿轮1c向楔5作用的同时,其作用线通过内齿轮1c的轴心O1,载荷F2的作用线是通过轴心O1和接点P的第二作用线K。该第二作用线K与作为上述作用力F1作用线的第一作用线J的交点为R。接着,因为上述载荷F3从外齿轮2c向楔5外周面作用,其作用线通过外齿轮2c的轴心O2,载荷F3的作用线是通过轴心O2和交点R的第三作用线L。所以,楔5的外周面在接点S的位置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抵接。
亦即,载荷F1、F2、F3作用在楔5,这些载荷F1、F2、F3在交点R处平衡。也就是说,在交点R,载荷F1、F2的合力向半径方向的外侧作用,该合力与向半径方向内侧作用的载荷F3相平衡。载荷F2与载荷F3的角度偏差为“楔角θ”。
因为该楔角θ,在接点P及接点S处,向作为楔5脱落方向的楔5基端部一侧产生载荷F2、F3的分力,该“楔角θ”的值被设定为,该分力的大小比楔5与该楔5两侧外周面1e、内周面2e之间的摩擦力小,即,使楔5不会因载荷F2、F3而脱开。如果交点R的位置沿第一作用线J向左移动,则“楔角θ”变小,如果向相反方向的右侧移动,则楔角θ变大。若使接点P、S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移动减小“楔角θ”,则因为楔5与该楔5两侧外周面1e、内周面2e之间的摩擦力而使楔5难以脱开,而若使“楔角θ”变小,则在驱动轴瓦3将一对楔5向圆周方向按压而开始一对楔5的回转驱动时,难以脱开。因此,为使锁定时不会脱开且开始动作时易于脱开,考虑这些因素均衡以确定“楔角θ”。
但是,因施加给座椅靠背的力而导致载荷F2、F3变大时,载荷F2、F3的作用线偏移,所以,考虑到以接触点的接点P为中心转动楔5的弯曲力矩,载荷F3的与线P、S呈直角方向的分量F3x作为使楔5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的弯曲力矩M1而起作用。当由于该弯曲力矩M1变大而使楔5略向逆时针方向倾斜(楔5在外周面1e与内周面2e的间隙范围内略微摆动)时,内齿轮1c与座椅靠背共同转动该楔5的倾斜量,楔5的轻微倾斜在座椅靠背的上部显现为较大的晃动。
另一方面,在图9中,若使接点P靠近T而减小载荷F2、F3的偏移量,则F3的回转方向的分量F3x变小、弯曲力矩M1变小,所以楔5的倾斜得到抑制,因楔5的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晃动得到抑制。但是,当通过使接点P靠近T而从比现在的接点P更靠逆时针方向侧按压楔5的内周面时,该楔5使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略向逆时针方向侧转动,所以楔5与内周面2e的接点S也向逆时针方向移动,该接点S的移动使交点R沿第一作用线J向左移动。因此,如上所述“楔角θ”变小,产生楔5难以拔出的新问题。
因此,本发明通过使楔5的内周面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在两处相接触,不改变“楔角θ”,降低上述弯曲力矩M1,抑制楔5的倾斜。
图7、图8显示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的负荷载荷与座椅靠背上部的位移量的关系。图8是现有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图7是实施例1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如图8所示,施加给座椅靠背的外力不论是任何方向,在外力作用之后会产生“a”或“b”大小的晃动,而在实施例1中,如图7所示几乎没有晃动。
首先,根据图2说明楔5的形状。楔5的内周面,是以图1所示的套筒1d外周面1e的中心O1为中心的半径r0的圆为基准而描绘的。楔5的内周面且圆周方向的两侧,其半径尺寸比外周面1e的半径尺寸大,将在从套筒1d的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分别具有中心的两个圆弧在圆周方向上连接而成,以使楔5嵌入套筒1d外周面1e与外齿轮2c内周面2e之间的规定位置。即,楔5内周面的连接两个圆弧的部分在套筒1d外周面1e滑动,形成有规避部5d、5e,以使与该连接两个圆弧的部分相比,基端部侧及前端部侧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之间具有细微间隙。设置有第一接点、第二接点作为与套筒1d外周面1e相接触的一对接点,在构成楔5内周面的半径为r1、r2的两个圆弧的连接部形成有使其中央部凹陷的凹部5g,由此在该凹部5g的两侧形成用于构成第一接点、第二接点的接触部5b、5c。另外,图2是为了易于理解说明而将凹部5g的凹陷放大显示的,实际的大小为百分之几毫米左右的细微凹陷。
在此,对设置规避部5d、5e的理由进行说明。在嵌有一对楔5的偏心空间4中,因为外周面1e与内周面2e是偏心的,所以在例如使楔5的内周面及外周面的形状与外周面1e及内周面2e的形状相同时,在从楔5的基端部至前端部的任一位置产生嵌入。如果该嵌入位置错开,则不仅楔5的半径方向的宽度沿圆周方向不同,与外周面1e及内周面2e构成的角度(楔角)也沿圆周方向不同,所以产生易于拔出或难以拔出楔5的情况,性能不稳定。因此,需要使楔5为相对于外周面1e或内周面2e至少一方倾斜的形状。于是,本实施例中,在圆周方向上夹着接触部5b、5c的两侧形成规避部5d、5e,从而可不受偏心量的变化及偏心空间4中楔5位置的限制地使接触部5b、5c与外周面1e相接触。
另一方面,以比外齿轮2c内周面2e的半径尺寸略小的半径尺寸即半径R的单一圆弧形成楔5的外周面。
如此构成的一对楔5收容在偏心空间4,在被弹簧6施力而使得楔5嵌入的状态下,楔5的基端部及前端部与外周面1e及内周面2e之间分别形成间隙。
(作用)
下面,说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的作用。
首先,对基本动作进行说明。若利用未图示的输入轴的回转而使得驱动轴瓦3向任一方向回转时,一对按压部3c的任一方将一对楔5的一方从宽度窄侧向宽侧按压。此时,反复进行弹簧6被少许压缩、另一方的楔5向相同方向少许旋转压缩量的动作,从而不产生部件相互之间的间隙地使一对楔5在偏心空间4内部沿圆周旋转。据此,在圆周方向上的与一对楔5相对应的部分,外齿轮2c与内齿轮1c相互咬合,作为咬合部分的啮合部H沿圆周方向运动。若啮合部H旋转一圈,则因为外齿轮2c的齿数比内齿轮1c的齿数缺少一个,所以外齿轮2c向与一对楔5及啮合部H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旋转一个齿。也就是说,使驱动轴瓦3回转时,相对于固定在座椅靠背的第一回转体1,第二回转体2与座垫一同以大减速比被减速,并向与驱动轴瓦3的回转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结果,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转动。
下面,针对外力施加于座椅靠背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说明的,因为在楔5的内周面形成有接触部5b、5c,所以如图1所示,楔5的内周面在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的两处与套筒1d的外周面相接触。另外,楔5的外周面在第三接点S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接触。
图1显示此时的载荷关系。首先,与上述同样地,来自弹簧6的作用力F1在第一作用线J上产生。接着,产生套筒1d的外周面1e通过第一接点P1按压楔5内周面的第一载荷f1、和套筒1d的外周面1e通过第二接点P2按压楔5内周面的第二载荷f2。而且,产生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通过第三接点S按压楔5外周面的第三载荷F3。第一载荷f1和第二载荷f2的合力可以作为合力F2来表示,与图9所述同样,在三个作用线的交点R处,作用力F1与合力F2及第三载荷F3相平衡。
也就是说,上述第一载荷f1和上述第二载荷f2均是从套筒1d向楔5作用的载荷,所以第一载荷f1和第二载荷f2及它们的合力F2均通过内齿轮1c的轴心O1,合力F2的作用线是通过轴心O1、通过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之间的第二作用线K。
另一方面,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通过第三接点S按压楔5外周面的第三载荷F3如下所述。因为该第三载荷F3从外齿轮2c向楔5的外周面作用,所以通过外齿轮2c的轴心O2。以作用力F1所作用的第一作用线J与上述合力F2的第二作用线K之间的交点为R,则连接轴心O2与交点R的线成为第三载荷F3所作用的第三作用线L,从而确定第三接点S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点P1设置在楔5内周面的合力F2的第二作用线K上的点P与第三作用线L上的点T之间,第二接点P2相对于点P设置在楔5的前端部侧,所以具有以下作用。
因为楔5的内周面在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的两点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相接触,所以楔5的内周面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的接点中的一方即使从现有的基准点P的位置向基端部侧的第一接点P1移动,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与楔5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三接点S也不会向基端部侧移动。关于这一点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楔5的内周面上,在构成所设定的楔角θ的接点位置决定基准点P。决定该基准点P后,第二作用线K、交点R、第三作用线L、楔5的外周面接点S及楔角θ自然决定。如图1所示,相对于基准点(本发明中因为不是接点,故以下称为基准点)P,向基端部一侧移动的位置为上述第一接点P1,而向前端部一侧移动的位置为上述第二接点P2。如上所述,第一接点P1,在楔5的内周面,配置在第二作用线K和第三作用线L之间。此时,作用于第一接点P1的第一载荷f1的作用线位于从轴心O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O1、P1的延长线上,作用于第二接点P2的第二载荷f2的作用线位于从轴心O1向放射方向延伸的O1、P2的延长线上,作为其合力的合力F1与原来相同,在连接O1、P的第二作用线K上。在此,将楔5内周面的接点从基准点P向比基准点P更靠基端部一侧的第一接点P1移动,则载荷f1在接点P1的位置按压楔5,因为载荷f1的作用线比接点S更靠基端部一侧,所以楔5将内周面2e略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虽然楔5的外周面的接点S欲向基端部一侧移动,且因楔5的转动而前端部一侧比楔5的接点P1更向轴心移动,但因为接触部5c抵接套筒1d的外周面1e而形成第二接点P2,所以楔5的倾斜得到限制。所以接点S不会比现在的位置更向基端部一侧移动。
接着,考虑以接点P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楔5的力矩,载荷F3的分量中的与线P1、S呈直角方向的分量F3x作为倾斜楔5的弯曲力矩M2发挥作用。该分量F3x的大小是比图9的分量F3x小相当于接点从P移动到P1的量。所以,通过施加放倒座椅靠背的外力,即使作为载荷f1与载荷f2的合力的载荷F2及载荷F3的力变大,楔5以P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倾斜的可能性较低,可以抑制因楔5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动。另外,作为载荷f1与载荷f2的合力的载荷F2是在通过基准点P的第二作用线K上并且与现有的接点P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楔角θ”不会变化,因为“楔角θ”不变化,所以楔5的因载荷F2、F3而导致的拔出难度及按压楔5前端部时的动作性与过去没有变化。
因为楔5的内周面在一对接触部5b、5c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相接触,所以,与接触部是单一的情况相比,施加于接触部的载荷减轻,可抑制接触部的磨损,从而提高耐久性。而且,楔5在偏心空间4内移动时,可避免像现有的那样以接点P为中心边摆动边移动的情况,楔5的姿态稳定,所以可提高楔5的动作性。
根据本发明,因为楔5的内周面在一对接触部5b、5c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相接触,与接触部是单一的情况相比,施加于接触部的载荷减轻,由此可减轻楔5的拔出难度,并且抑制接触部5b、5c的磨损。另外,因为楔5的内周面是以两点支持,所以即使作用于楔5的载荷变大,楔5也不易倾斜,减少因楔5的倾斜而引起的座椅靠背的晃动。因为可以使楔角等条件与现有的相同,所以不会降低楔5的易于拔出等的动作性。
根据本发明,楔5的内周面通过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与套筒1d的外周面1e相接触、并且第一接点P1被配置于比现有的单一接点P更靠楔5的基端部一侧,楔5的外周面通过第三接点P3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相接触,所以楔5被三点所支持,楔5的支承稳定。因此,楔5不易倾斜、不易产生座椅靠背的晃动。
根据本发明,因为在楔5的内周面、在第二作用线K和第三作用线L之间设置第一接点P1,所以,从外齿轮2c内周面2e向楔5外周面的第三载荷F3中、以第一接点P1为中心转动楔5的弯曲力矩分量F3x,与过去相比减小。所以楔5不易倾斜、不易产生座椅靠背的晃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是在楔5内周面、在第二作用线K和第三作用线L之间设置第一接点P1的,但是,通过以使作用于该第一接点P1的载荷f1的作用线位于第三接点S上或略通过前端部一侧的方式来设置第一接点P1,可在驱动轴瓦3推压楔5的前端部时,更加易于脱开从而提高动作性。
(b)实施例2
下面,就实施例2进行说明。本实施例变更了实施例1的一部分,对同一部分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仅说明不同部分。
在图6显示与实施例1的第1图相应的图。在实施例1中,在楔5的内周面、在第二作用线K和第三作用线L之间设置第一接点P1,但在本实施例2中,第一接点P1配置在第三作用线L外侧的逆时针方向一侧(楔5的基端部一侧)。而且,第二接点P2配置在第二作用线K外侧的顺时针方向一侧(楔5的前端部一侧)。并且,以作用于第一接点P1的载荷为f11,以作用于第二接点P2的载荷为f12,f11和f12的合力F2作用于第二作用线K上。
从套筒1d的外周面1e向楔5的内周面对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作用载荷f11和载荷f12,其合力为F2。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向楔5的外周面、从接点S作用载荷F3,载荷F3朝向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之间作用。因此,在楔5不产生弯曲力矩,可以预防因弯曲力矩发生在楔5而导致楔5倾斜进而引起的座椅靠背晃动。另外,“楔角θ”与过去没有变化,所以楔5因载荷F2、F3而导致的拔出难度及驱动轴瓦3按压楔5前端部时的动作性与过去没有变化。
因为楔5的内周面相对于套筒1d的外周面1e在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的两点抵接,所以楔5由驱动轴瓦3向圆周方向按压并转动的时候,在偏心空间4内,可避免像现有的那样以接点P为中心楔5边摆动边移动的情况,楔5的动作性得到提高。另外,因为是两点支持,所以楔5内周面的面压力变小,楔5的磨损减少,耐久性提高。
根据本发明,因为从外齿轮2c的内周面2e朝向楔5外周面的第三载荷F3是朝向楔5内周面的第一接点P1和第二接点P2之间的,所以不产生倾斜楔5的弯曲力矩。所以,楔5不倾斜,在座椅靠背不产生晃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是使第一回转体与座椅靠背结合、使第二回转体与座垫结合的,但也可以将第一回转体和第二回转体置换而相反安装。另外,也可以是使一对楔的基端部沿偏心空间延长,如专利文献1那样将一对楔在轴方向上重叠配置。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设置有第一回转体,其与座垫及下端相对于该座垫自由转动设置的座椅靠背的任一方相结合并具有内齿轮;第二回转体,其与座垫和座椅靠背的另一方相结合并具有齿数少于上述内齿轮的外齿轮;套管,形成在上述第一回转体上并与上述内齿轮同心;内周面,其形成于上述第二回转体上并与上述外齿轮同心;圆形偏心空间,其是通过使上述内齿轮和上述外齿轮咬合而在上述套管与上述内周面之间形成的;一对楔部件,其配置在该偏心空间且基端部彼此相向;施力装置,其沿圆周方向的互相离开的方向对该一对楔部件施力;及输入部件,其插入上述偏心空间、沿圆周方向按压上述一对楔部件并使之转动,由此使上述外齿轮相对于上述内齿轮咬合的啮合部沿圆周移动,使上述第二回转体相对于上述第一回转体相对地向与上述啮合部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减速回转,
其特征在于,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由半径尺寸仅比上述外齿轮的内周面的半径尺寸略小的单一圆弧形成;
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是以两个圆弧在圆周方向相连而形成,该两个圆弧的半径尺寸设定得大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的半径尺寸,在连接该两个圆弧的部位形成有凹陷,在该凹陷的圆周方向的两侧形成有与上述套管外周面接触的一对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楔部件内周面的上述一对接触部与上述套管的外周面相接触的接点的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相邻设置,并设置有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与上述第二回转体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第三接点,
若将上述施力装置对上述楔部件施加的作用力的作用线作为第一作用线,将上述第一回转体通过上述第一接点及第二接点按压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的第一载荷及第二载荷的合力的作用线作为第二作用线,将通过上述第一作用线和上述第二作用线的交点且通过上述第二回转体的轴心的线、作为上述第二回转体按压上述楔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载荷作用线即第三作用线,则上述第三接点位于该第三作用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在上述第二作用线与上述第三作用线之间,配置上述第一接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楔部件的内周面、在比上述第三作用线更靠上述楔部件的基端部一侧,配置上述第一接点。
CN200910126183A 2008-03-05 2009-03-05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Pending CN1015249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4204A JP2009207702A (ja) 2008-03-05 2008-03-05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8054204 2008-03-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4973A true CN101524973A (zh) 2009-09-09

Family

ID=4067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183A Pending CN101524973A (zh) 2008-03-05 2009-03-05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31289B2 (zh)
EP (1) EP2098405A2 (zh)
JP (1) JP2009207702A (zh)
KR (1) KR20090095495A (zh)
CN (1) CN101524973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0729A1 (zh) * 2011-01-27 2012-08-02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其自锁机构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4071041A (zh) * 2014-07-03 2014-10-01 宁波金海机电厂 用于汽车座椅的电动调角器的差动行星齿轮传动装置
WO2014201739A1 (zh) * 2013-06-17 2014-12-24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集油元件
CN104755315A (zh) * 2012-10-24 2015-07-0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倾斜装置
US9475409B2 (en) 2013-06-17 2016-10-25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Seat recliner and oil collecting element
CN112026601A (zh) * 2020-09-15 2020-12-04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476740C2 (ru) * 2007-10-23 2013-02-27 КЕИПЕР ГмбХ & Ко. КГ Ступень передачи
JP5532690B2 (ja) * 2009-06-09 2014-06-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616878B1 (ko) * 2009-08-12 2016-04-29 존슨 컨트롤스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회전식 리클라이너
DE102009039461B4 (de) * 2009-08-26 2014-10-09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09041491B4 (de) * 2009-09-10 2013-04-11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DE102010023966A1 (de) * 2010-06-09 2011-12-15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5622562B2 (ja) * 2010-12-28 2014-11-12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691793B2 (ja) * 2011-04-22 2015-04-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407256B1 (ko) * 2012-11-28 2014-06-13 현대다이모스(주) 차량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 장치
WO2014209047A1 (ko) * 2013-06-27 2014-12-31 주식회사다스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JP5913242B2 (ja) * 2013-09-13 2016-04-27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シート
JP6912699B2 (ja) * 2016-10-25 2021-08-04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807708B2 (ja) * 2016-10-31 2021-01-06 株式会社Tf−Metal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707295B2 (ja) * 2016-11-17 2020-06-10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421375B2 (en) * 2016-11-17 2019-09-24 Shiroki Corporation Reclining device
JP2018166556A (ja) * 2017-03-29 2018-11-01 株式会社Tf−Metal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9090460A (ja) * 2017-11-13 2019-06-13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タウメル機構
IT201800004672A1 (it) * 2018-04-18 2019-10-18 Dispositivo di reclinazione per un sedile di veicolo
KR102320933B1 (ko) * 2018-09-25 2021-11-03 마터 이탤리 에스알엘 차량 시트용 리클라이닝 장치
US11077774B2 (en) * 2019-08-20 2021-08-03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High torque load power rotary recliner with anti-back drive capability and reduced backlash for car seat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03819C2 (de) * 1992-04-07 1996-08-08 Keiper Recaro Gmbh Co Ver- und Feststellbeschlag für Sitz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e
US5634380A (en) * 1994-03-31 1997-06-03 Keiper Recaro Gmbh & Co. Articulated fitting for seats with adjustable backrest in particular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DE19938666C5 (de) * 1999-08-14 2008-01-03 Keiper Gmbh & Co.Kg Verstellbeschlag für Sitze mit neigungseinstellbarer Lehn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zeugsitze
JP3967971B2 (ja) * 2002-07-02 2007-08-29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04007043B3 (de) * 2004-02-12 2005-06-23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4538289B2 (ja) * 2004-09-29 2010-09-08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676756B2 (ja) * 2004-12-28 2011-04-2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JP4989869B2 (ja) * 2004-12-28 2012-08-01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JP2008054204A (ja) 2006-08-28 2008-03-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続装置及び端末装置及びデータ確認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00729A1 (zh) * 2011-01-27 2012-08-02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调角器及其自锁机构及具有该调角器的座椅
CN104755315A (zh) * 2012-10-24 2015-07-01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倾斜装置
CN104755315B (zh) * 2012-10-24 2017-03-08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倾斜装置
WO2014201739A1 (zh) * 2013-06-17 2014-12-24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调角器以及集油元件
US9475409B2 (en) 2013-06-17 2016-10-25 Hubei Aviation Precisio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Seat recliner and oil collecting element
CN104071041A (zh) * 2014-07-03 2014-10-01 宁波金海机电厂 用于汽车座椅的电动调角器的差动行星齿轮传动装置
CN112026601A (zh) * 2020-09-15 2020-12-04 重庆延锋安道拓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CN112026601B (zh) * 2020-09-15 2023-11-14 安道拓(重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95495A (ko) 2009-09-09
US20090224588A1 (en) 2009-09-10
JP2009207702A (ja) 2009-09-17
US7731289B2 (en) 2010-06-08
EP2098405A2 (en) 2009-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4973A (zh) 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
CN101920667B (zh) 车辆用座椅倾角调整装置
JP478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2050041B (zh) 车辆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US7588294B2 (en)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0183594B2 (en)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
CN102058260A (zh) 座椅倾斜装置
CN1931632B (zh) 座椅斜倚设备
CN102529758A (zh) 汽车座椅的调整机构
CN104755315B (zh) 倾斜装置
CN105555596A (zh) 倾斜装置
CN100480091C (zh) 倾斜调节装置
US20140290454A1 (en) Connecting rod and double reclining mechanism
CN204712903U (zh) 座椅装置
KR101709599B1 (ko) 파워 리클라이너 장치
JP2007275279A (ja) 自動車用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1528992B2 (en) Power recliner
JP5262957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938576B1 (ko) 파워 리클라이너 장치
JP2020046063A (ja) トリポード型等速自在継手
JP4538289B2 (ja)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140200110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9045082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773141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12001769A1 (ja) シートバックを傾動可能に保持する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90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