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8260A - 座椅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8260A
CN102058260A CN2010105511255A CN201010551125A CN102058260A CN 102058260 A CN102058260 A CN 102058260A CN 2010105511255 A CN2010105511255 A CN 2010105511255A CN 201010551125 A CN201010551125 A CN 201010551125A CN 102058260 A CN102058260 A CN 1020582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ratchet
underarm
upper arm
seat recl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11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8260B (zh
Inventor
山田幸史
石川和秀
矶部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8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8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8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82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Abstract

一种座椅倾斜装置(10),包括:下臂(11);上臂(12);多个棘爪(31A、31B、31C、31D),所述多个棘爪可以沿下臂(11)的导向壁在径向方向上运动并且包括外齿(44、47),所述外齿可以啮合和脱离上臂的内齿(23);凸轮(32),当所述凸轮在锁定方向上转动时,所述凸轮接触棘爪并且在使得外齿啮合于内齿的方向上挤压棘爪;偏置构件(34),所述偏置构件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分别接合于容置部和凸轮,使得凸轮在锁定方向上偏置;限制突起部(80),所述限制突起部形成于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32d)上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容置部的内表面以避免凸轮的偏心;以及接合突起部(32b),所述接合突起部设置在限制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涉及一种用于在允许椅背相对于椅垫的角度可调的同时相对于椅垫支承椅背的座椅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在JP2002-282078A和JP2002-101996A中公开了一些已知的座椅倾斜装置的示例。在JP2002-282078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包括下臂、上臂和锁定机构。下臂由椅垫保持并且包括两个棘爪,每个棘爪在其端部处具有外齿。上臂由下臂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并且固定在椅背上。另外,内齿形成于上臂上以能够啮合和脱离开每个棘爪的外齿。锁定机构包括用于锁定上臂与每个棘爪之间的啮合的凸轮和弹簧。
为了调节椅背的倾斜角,使用者需要拉高操纵杆以使得凸轮在解锁方向上转动,从而克服弹簧的弹簧力以使得棘爪在下臂的径向向内的方向上移位并使得棘爪的外齿脱离上臂的内齿。结果,解开了上臂与每个棘爪之间的啮合。然后,在完成椅背的倾斜角的调节后,由弹簧的弹簧力使得凸轮在锁定方向上转动以使得棘爪在下臂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移位,从而使得棘爪的外齿啮合上臂的内齿。结果,锁定了上臂与每个棘爪之间的啮合。一对支承部——每个支承部形成为从前方看去时的弧形并且每个支承部在对应于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突起——形成于下臂的中间部以在下臂的径向上相互面对。凸轮包括一对长形槽,每个长形槽形成为弧形并且对应的支承部在长形槽中自由地接合。因此,凭借这对支承部在允许凸轮转动的同时避免了凸轮的偏心。
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包括下臂、上臂和锁定机构,它们类似于在JP2002-282078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的下臂、上臂和锁定机构。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与在JP2002-282078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包括三个棘爪。三个引导部——每个引导部形成为从前方看去时的梯形并且每个引导部在对应于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突起——形成于下臂上,同时保持相邻引导部之间围绕转动轴线的等角距离(大约120度)。引导部引导棘爪在径向方向上在对应引导部的壁表面上的运动,所述壁表面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另外,引导部通常引导位于对应引导部的弧形内壁表面处的凸轮的外周边表面。因此,在允许凸轮转动的同时避免了其偏心。
例如,对于车辆座椅,需要具有高的棘爪相对于下臂的啮合强度并且尺寸和重量较小的座椅倾斜装置。为了提高棘爪相对于下臂的啮合强度,例如,可能需要增加棘爪的数目(例如,可以在座椅倾斜装置中添加另外的棘爪)。但是,根据JP2002-282078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需要将用于限制凸轮偏心的支承部设置在下臂上并且需要在凸轮上形成对应支承部在其中插置的槽。因此,需要扩大凸轮在其径向上的尺寸以确保凸轮的刚度,这可能导致座椅倾斜装置的增大,具体地,可能增大座椅倾斜装置在转动径向上的尺寸。另外,需要在凸轮上形成弧形长形槽,对应支承部在所述弧形长形槽中自由地接合。因此,在增加棘爪的数目的情况下,也需要增加长形槽的数目,这可能导致凸轮刚度的降低。结果,可能不能保持棘爪相对于下臂的啮合。另一方面,根据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以凸轮的外周边表面沿面对座椅倾斜装置的轴线并形成于下臂上的突起表面进行滑动的方式来避免凸轮的偏心。因此,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不需要包括在JP2002-282078A中公开的分别位于下臂和凸轮上的支承部和槽部。因此,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不会导致凸轮刚度的降低或者座椅倾斜装置径向尺寸的增加。
但是,根据JP2002-101996A中公开的座椅倾斜装置,例如,在有限空间内的棘爪数目从三个增加到四个的情况下,因为所述有限空间,所以需要使得四个引导部——每个引导部形成为从前方看去时的三角形——形成于下臂上以在沿转动轴线延伸的方向上突起,同时保持相邻引导部之间围绕转动轴线的等角距离(大约90度)。引导部能够凭借对应部分在径向上延伸的壁表面引导棘爪在径向上的运动。但是,引导部中的每一个上的用于引导凸轮转动的内周壁表面位于其三角形的一个角处。因此,可以减小引导部中的每一个上的用于引导凸轮的外周边表面的弧形壁表面的面积。结果,引导部不能正常限制凸轮在转动时的偏心。为了正常地限制凸轮在转动时的偏心,可能需要在座椅倾斜装置中设置另外的和单独的偏心限制构件。但是,设置另外的和单独的偏心限制构件可能引起座椅倾斜装置的尺寸和重量的增加,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座椅倾斜装置的生产成本的增加。
因此存在提供一种具有高的棘爪相对于下臂的啮合强度并且尺寸小和重量轻的座椅倾斜装置的需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座椅倾斜装置包括:下臂,所述下臂适于由椅垫支承;上臂,所述上臂适于由椅背支承并且适于由下臂支承成能够相对于下臂转动;多个棘爪,所述多个棘爪在下臂的内部设置成能够在下臂的径向方向上沿设置在下臂上的导向壁运动并且包括外齿,所述外齿可以啮合和脱离开形成于上臂的内周边表面上的内齿;凸轮,所述凸轮包括凸轮表面,凸轮在所述凸轮表面处接触形成于多个棘爪中的每一个上的凸轮接触部,并且响应于凸轮在锁定方向上的转动而在使得棘爪的外齿啮合上臂的内齿的方向上按压棘爪;偏置构件,所述偏置构件设置在形成于下臂的转动中心部上的容置部内,在第一端部接合容置部的内周边表面,在第二端部接合凸轮并且偏置凸轮以使得凸轮在锁定方向上转动;限制突起部,所述限制突起部形成于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上并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容置部的内周边表面以避免凸轮在转动时的偏心;以及接合突起部,所述接合突起部设置在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上与限制突起部在凸轮的径向向内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并且接合偏置构件的第二端部。
因此,限制突起部——其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形成于下臂的转动中心部上的容置部的内周边表面以限制凸轮转动时的偏心——设置在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上。根据已知的座椅倾斜装置,当增加棘爪数目时,因为分配给棘爪的有限空间,所以减小了用于通过引导凸轮的外周边表面来限制凸轮偏心的弧形壁表面的面积。但是,根据本公开,因为弧形壁表面不需要形成在相应的引导部上,所以能够增加棘爪的数目以增强棘爪相对于上臂的啮合强度。另外,用于与偏置构件的第二端部相接合的接合突起部形成于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上的限制突起部的径向向内的位置。换言之,限制突起部和接合突起部形成于凸轮的相同表面上,同时设置成在凸轮的径向方向上彼此错开。因此,限制突起部、接合突起部和偏置构件设置在对应于下臂的容置部在轴向上的厚度的区间内。结果,可以减小座椅倾斜装置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的厚度,这可以进一步导致座椅倾斜装置的尺寸和重量的减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容置部包括:内周边表面,凸轮的限制突起部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所述内周边表面;和接合切除部,偏置构件的第一端部接合到所述接合切除部内的在对凸轮进行操作时不会干扰限制突起部的滑动接触区间的位置。
因此,由于用于与偏置构件的第一端部相接合的接合切除部形成在下臂上使得接合切除部不会干扰限制突起部的滑动接触区间的位置,所以可通过偏置器件偏置凸轮以在转动的同时通过限制突起部来避免凸轮的偏心,即使在用于与偏置构件的第二端部相接合的接合突起部设置在限制突起部所形成的相同表面上并且因此位于限制突起部的径向内侧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通过对凸轮实施从凸轮面对上臂的表面朝向凸轮面对下臂的表面的半冲压使得限制突起部和接合突起部形成在凸轮上。
因此,由于通过对凸轮施加半冲压使得限制突起部和接合突起部形成在凸轮上,所以不需要使得限制突起部和接合突起部作为单个的和单独的部件设置在座椅倾斜装置上。结果,能够减小座椅倾斜装置的尺寸和重量,这可以进一步导致座椅倾斜装置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座椅倾斜装置包括四个棘爪,所述四个棘爪以下面的方式设置在下臂中:四个棘爪中的两个在第一直径方向上对准,所述四个棘爪中的另外两个在与所述第一直径方向垂直的第二直径方向上对准,同时允许棘爪沿导向壁在径向上运动。
因此,因为四个棘爪设置成十字状以提高外齿相对于上臂的内齿的啮合率,所以能够提高棘爪相对于上臂的啮合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偏置构件设置在容置部内,同时避免接触限制突起部的内周边表面。
因此,因为偏置构件在避免了偏置构件的外周边部与限制突起部的内周边表面之间的接触的同时设置在容置部内,由于偏置构件和限制突起部不会相互干扰,所以凸轮可以在承受由偏置构件产生的偏置力的同时借助于限制突起部而不会偏心转动。
附图说明
从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另外的特性和特征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从下臂看去时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了座椅倾斜装置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座椅倾斜装置从下臂看去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座椅倾斜装置从上臂看去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处于锁定状态中的锁定机构沿图2中的线V-V截取的一个状态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6是示出了处于解锁状态中的锁定机构沿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一个状态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用于车辆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在下文中简称为座椅倾斜装置10)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如图1到4中示出的,座椅倾斜装置10包括下臂11和上臂12,它们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圆盘状。下臂11固定在椅垫框架13上。上臂12固定到椅背框架14上。
下臂11包括:圆形凹部21,所述圆形凹部21通过对其实施半冲压过程而形成并且所述圆形凹部21朝上臂12开口;和贯通孔11a,所述贯通孔11a形成于下臂11的转动中心部处并且在贯通孔11a中容置螺旋弹簧34。贯通孔11a用作容置部。此外,容置部并不局限于贯通孔11a。只要能够在其中容纳螺旋弹簧34,那么任意期望形状的孔或钻孔可以形成于下臂11上。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包括定中心于下臂11和上臂12的转动轴线O1上的内周边表面21a。上臂12在上臂12的外周边表面12a处配合到下臂11,使得上臂12的外周边表面12a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下臂11的内周边表面21a。
上臂12包括:第一圆形凹部22,所述第一圆形凹部22通过对其实施半冲压过程形成并且所述第一圆形凹部22朝下臂11开口;和贯通孔12b,所述贯通孔12b形成在上臂12的转动中心部上。上臂12的第一圆形凹部22包括定中心于转动轴线O1上的第一内周边表面22a。内齿23沿第一圆形凹部22的全部的第一内周边表面22a形成。第二圆形凹部24通过对其实施的半冲压过程以同心的方式定位在第一圆形凹部22的径向内部而形成于上臂12上。两个突起部25形成于第二圆形凹部24的第二内周边表面24a上以朝向转动轴线O1突起。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两个突起部25形成于第二内周边表面24a上以在上臂12的径向方向上相互面对。
在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的内周边表面21a接触上臂12的外周边表面12a的情形下(即,在上臂12附接到下臂11上的情形下),由金属板制成并形成为环状的固定器27附接到下臂11和上臂12的外周边部上。因此,固定器27防止了在允许下臂11和上臂12相对于彼此转动的同时下臂11和上臂12在轴向上相互脱离。
锁定机构30设置在下臂11与上臂12之间。锁定机构30主要包括:四个棘爪(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凸轮32、释放板33和作为偏置构件的螺旋弹簧34。第一棘爪31A与第二棘爪34B、第三棘爪34C和第四棘爪34D的形状不同。但是,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设置成使得相邻棘爪之间围绕转动轴线O1相互分开预定的角距离(例如90度)并且垂直于转动轴线O1。
第一棘爪31A通过对钢材等实施铸造过程而形成。第一棘爪31A包括第一挡块41和第二挡块42,它们形成在第一棘爪31A上以形成从第一棘爪31A的侧表面看去时的阶梯形(即,第一挡块41和第二挡块形成在第一棘爪31A上以使得彼此在轴向上错开)。另外,第一棘爪31A设置在座椅倾斜装置10上使得第一挡块41定位更靠近上臂12的第一内周边表面22a而第二挡块42定位更靠近上臂12的轴线。此外,第一挡块41在第一棘爪31A的周向上的宽度形成为与第二挡块42在周向上的宽度相同,使得第一棘爪31A在周向(在宽度方向上)上的端部31A1平齐并且使得第一棘爪31A的端部31A1形成为划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外齿44形成于第一挡块41的径向外端部处(即,第一挡块41面对上臂12的内齿23的外端表面)以啮合上臂12的内齿23。另一方面,凸轮接触部45形成于第一挡块41的径向内端部处(即,第一挡块41在径向方向上与外端表面反向的内端表面)。第一棘爪31A在凸轮接触部45处啮合凸轮32的外周边部。更进一步地,导向槽46形成于第二挡块42上以在第二挡块42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处在厚度方向上穿透第二挡块42。
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通过对板状钢材等实施模压而形成。更具体地,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与第一棘爪31A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不包括对应于第二挡块42的一个部分,使得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类似于第一挡块41的形状,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平面形(从而不具有阶梯形)。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得其在径向上的高度比第一棘爪31A短第二挡块42在径向上的高度。另外,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得其轴向上的厚度比第一棘爪31A薄第二挡块42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一棘爪31A的情况相同,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形成为使得其端部31B1形成为相互平行的直线。外齿47形成于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的径向外端部以啮合上臂12的内齿23。另外,内表面凸轮部48形成于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上,使得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在内表面凸轮部48处啮合凸轮32的外周边部。更进一步地,接合突起部49通过对其实施半冲压形成于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在厚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上。
在第一棘爪31A的阶梯部处形成的凸轮接触部45形成为具有与分别在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径向内端部处形成的内表面凸轮部48相同的形状。因此,凸轮接触部45和48中的每一个包括位于其周向上的中间部处的第一压配部50a、位于凸轮接触部45和48中的每一个的周向上的相应端部处的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使得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借助于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作用到每一个棘爪31上。更具体地,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具有凸轮表面,所述凸轮表面包括倾斜表面,当凸轮32在锁定转动方向上转动时,所述倾斜表面定位成更靠近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第四棘爪31D形成为具有类似于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形状。但是,第四棘爪31D不包括对应于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第三压配部50c的一个部分,作为替代,第四棘爪31D包括分离作用部72。
四个导向壁51设置在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内以使得相邻导向壁51之间在周向上(见图4)以等角距离(90度)相互分开。另外,每一个导向壁51包括导向表面52,所述导向表面52平行于相邻导向壁51上的对应导向表面52延伸,使得第一棘爪31A的端部31A1以及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端部31B1沿相邻导向壁51的导向表面52以可滑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因此,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的每一个由导向壁51的导向表面52引导以在下臂11和上臂12的径向上滑动,这导致外齿44和47啮合和脱离内齿23。
倾斜表面71形成于第四棘爪31D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的附近以面对相邻导向壁51的导向表面52。如图5中示出的,倾斜表面71形成分离作用部72,形成所述分离作用部72使得倾斜表面71与相邻导向壁51之间的距离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变得更小。更具体地,分离作用部72形成为使得,例如,当导向表面52与倾斜表面71之间的中心线朝向凸轮32的转动轴线O1延伸时,导向壁51的导向表面52与倾斜表面71之间的间隙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逐渐变小。但是,分离作用部72(倾斜表面7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只要倾斜表面71具有楔作用(即,使得第四棘爪31D和相邻导向壁51彼此分开的作用)即可。分离构件73——其形成为大致的圆形并且接触倾斜表面71和对应的导向表面52——设置在分离作用部72上。分离构件73在凸轮32的轴向上保持在下臂11的圆形凹部21的端表面与释放板33的外周边缘部之间,同时允许分离构件73在凸轮32的径向方向上在接触倾斜表面71和对应的导向表面52的同时能够移位。另外,当通过凸轮32的凸轮表面55使得分离构件73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受压时,与上臂12相啮合的第四棘爪31D借助于分离作用部72相对于设置在下臂11上的对应的导向壁51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运动。
锁定机构30的凸轮32设置在上臂12的圆形凹部22内,同时允许凸轮32围绕转动轴线O1转动。凸轮32包括在其转动中心部处的贯通孔32a。另外,凸轮32包括在其外边缘部处的四套凸轮表面55,同时相邻的凸轮表面55之间在凸轮32的周向上以等角距离彼此分开。凸轮32设置在座椅倾斜装置10上使得四套凸轮表面55中的一套可以啮合第一棘爪31A的凸轮接触部45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中的每一个,使得剩下的三套凸轮表面55中的两套分别啮合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的内表面凸轮部48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中的每一个,并且使得剩下的凸轮表面55啮合第四棘爪31D的内表面凸轮部48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中的每一个。凸轮32形成为使得凸轮表面55在更靠近内齿23与外齿44和47之间的啮合部的部分处挤压对应的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以确保以较强的力相对于下臂11锁定上臂12。
四套凸轮表面55中的三套凸轮表面55中的每一套包括第一压配凸轮部55a、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第三压配凸轮部55c,它们可以接触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中的每一个上的对应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类似地,剩余一套的凸轮表面55包括第一压配凸轮部55a、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第三压配凸轮部55c,它们可以分别接触第一压配凸轮部55a和第二压配凸轮部55b以及分离构件73。在凸轮32转动到锁定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压配凸轮部55a、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第三压配凸轮部55c保持在下面的角度位置:在所述角度位置,凸轮表面55的第一凸轮部55a、第二凸轮部55b和第三凸轮部55c分别接触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上的凸轮接触部45和48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以及第四棘爪31D上的内表面凸轮部48的第一压配凸轮部55a和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分离构件73。另一方面,在凸轮32沿解锁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凸轮表面55的第一压配凸轮部55a、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第三压配凸轮部55c分别远离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和第三棘爪31C上的凸轮接触部45和48的第一压配部50a、第二压配部50b和第三压配部50c以及第四棘爪31D上的内表面凸轮部48的第一压配凸轮部55a和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分离构件73。
多个接合突起57(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接合突起57)形成在凸轮32面对上臂12的第一侧表面32c上。更具体地,接合突起57通过对凸轮32实施半冲压而形成在第一侧表面32c上以沿轴向延伸,同时保持相邻的接合突起57之间在周向上的预定距离。接合突起57中的一个与形成在第一棘爪31A上的导向槽46相接合。导向槽46形成为使得其在第一棘爪31A的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定位在导向槽46的另一个端部的径向内侧。因此,响应于凸轮32在解锁方向上的转动,导向槽46以及与导向槽46相接合的接合突起57作用在第一棘爪31A上以使得第一棘爪31A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移位。此外,接合突起57可以设置成使得相邻接合突起57之间形成预定的等角(例如90度)。
用于限制(避免)凸轮32在转动时的偏心的多个限制突起部80(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限制突起部80)形成在凸轮32面对下臂11的第二侧表面32d上。更具体地,通过对凸轮32实施半冲压而使得限制突起部80形成在凸轮32的第二侧表面32d上以相对于转动轴线O1相互分开预定的的等角距(例如90度)的同时在轴向上突起。限制突起部80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形成于下臂11上的贯通孔11a的内周边表面11aa以使得凸轮32不会围绕转动轴线O1偏心转动。另外,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第二端部)接合于其上的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在限制突起部80的径向向内的位置形成于凸轮32面对下臂11的第二侧表面32d上。通过对凸轮32实施半冲压而使得接合突起部32b形成在凸轮32的第二侧表面32d上以使接合突起部32b在轴向上突起。如图3中示出的,因为限制突起部80和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形成为使得彼此定位成在凸轮32的径向上远离,所以限制突起部80、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以及与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相接合的螺旋弹簧34容置在对应于下臂11的贯通孔11a在轴向上的宽度的区域内。通过连接限制突起部80的径向外表面所形成的环的直径稍小于下臂11的贯通孔11a的直径,使得限制突起部80与贯通孔11a之间在径向上形成一个间隙。因此,允许凸轮32在径向上相对于铰轴60在上臂12的第一圆形凹部22内稍作移动。
释放板33形成为薄盘状。释放板33包括在其转动中心部处的内凹部33a。释放板33以释放板33与接合突起57相啮合的方式附接到凸轮32的第一侧表面32c上,所述接合突起57形成于凸轮32面对上臂12的第一侧表面32c上。更具体地,释放板33附接到凸轮32上以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棘爪31A的第二挡块32被对准,使得释放板33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相应的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面对上臂12的侧表面。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以及释放板33设置(容置)在对应于第一棘爪31A的厚度的区域内。释放板33——其具有使得释放板33不会接触上臂12的突起部25的形状——以扇形切除部33b在大致的环状盘的一个部分上形成的方式而形成。第一棘爪31A设置在释放板33的切除部33b处。换言之,通过在环状盘上设置对应于第一棘爪31A的面积的扇形切除部而使得释放板33避免了因响应凸轮32的转动而干扰第一棘爪31A。
三个导向槽59形成在释放板33上以穿透厚度方向并且设置在围绕释放板33的转动中心的周向上。更具体地,导向槽59形成在释放板33上以分别定位在接合突起部57的径向外侧,使得导向槽59对应于相应的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面对上臂12的侧表面。另外,导向槽59中的每一个形成在释放板33上以在周向上延伸,同时导向槽59在周向上的一个端部定位在导向槽59的另一个端部的径向内侧。形成于相应的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上以从其中突起的接合突起部49分别接合于释放板33的导向槽59。在凸轮32随释放板33一起在锁定方向上转动的情况下,因为接合突起部49接合到释放板33的相应的导向槽59内,所以释放板33使得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移位。
铰轴60设置成与转动轴线O1共轴。铰轴60穿过贯通孔11a、32a和12b以及内凹部33a,它们分别形成于相应的下臂11、凸轮32、上臂12和释放板33的转动中心部上,同时允许铰轴60可以转动。通过对圆柱形轴实施倒角(即,从铰轴60的轴向看去时的大致椭圆形)而获得的配合部60a形成在铰轴60在其轴向上的大致中间的部分。铰轴60所穿透的凸轮32的贯通孔32a形成为下面的形状以对应于铰轴60的配合部60a的形状:具有两根直的和平行的线以及两个从所述直线的端部延续的两根弧线(即,从凸轮32的轴向上看去时的椭圆形)。因此,铰轴60的配合部60a配合到凸轮32的贯通孔32a内,所以,铰轴60和凸轮32作为一个单元一起转动。凸轮32的贯通孔32a形成为稍大于铰轴60的配合部60a的尺寸,使得它们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因此,凸轮32可以在上臂12的第一圆形凹部22内相对于铰轴60在径向上稍作移动。另外,啮合部60b形成在铰轴60在轴向上的一个端部处。更具体地,啮合部60b形成为通过对圆柱形轴的两个部分实施倒角而获得的形状,使得啮合部60b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的横截面。啮合孔——其形成为具有两根直的和平行的线以及两根从所述直线的端部延续的弧线的形状(即,大致椭圆形的横截面)——形成在操作把手62上,使得操作把手62配合到铰轴60上。
螺旋弹簧34使得凸轮偏置在棘爪31啮合上臂12的方向上。螺旋弹簧34在避免接触相应的限制突起部80的内周向表面的同时容置在下臂11的贯通孔11a内。通过将长形形扁线材卷曲成预定的螺旋形状而形成螺旋弹簧34。螺旋弹簧34包括外端部34a(第一端部)、内端部34b(第二端部)和卷曲部34c,所述卷曲部34c位于外端部34a与内端部34b之间并且在该处使得弹簧34弯折和卷曲。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接合到接合切除部内,所述接合切除部作为接合部11b(接合切除部)形成在下臂11上。另一方面,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接合到形成在凸轮32的第二侧表面32d上的接合突起部32b。
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包括:直部34a1,所述直部34a1在切线方向上直线式延伸;和弯部34a2,所述弯部34a2定位在直部34a1的外侧并且在该处使得螺旋弹簧34的端部向外弯曲。另外,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包括凹部34a3,所述凹部34a3形成为弧形并且其定位在直部34a1与弯部34a2之间的连接部处。另一方面,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包括:折部34b1,所述弯折部34b1朝向螺旋弹簧34的中心直线式延伸;和连接部34b2,所述连接部34b2是位于折部34b1与卷曲部34c之间的弯曲部。
下臂11的接合部11b——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在该处接合——包括:内凹引导部11b1,所述凹陷引导部11b1在下臂11的贯通孔11a的切向上延伸;和内凹弯曲部11b2,所述内凹弯曲部11b2形成为从内凹引导部11b1的一个端部延伸的弧形。接合部11b形成在下臂11上在响应凸轮32的操作时不会干扰下臂11的贯通孔11a内的限制突起部80的滑动接触区的位置。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插入到内凹引导部11b1内,而外端部34a的弯部34a2配合到内凹弯曲部11b2内。第一突起部11b3——形成在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与弯部34a2之间的连接部上的弧形凹部34a3接触该处——形成在内凹引导部11b1处。另外,内凹引导部11b1包括在从第一突起部11b3以预定长度穿过螺旋弹簧34的直线部34a1的位置处的第二突起部11b4。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接触第二突起部11b4。
因此,因为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弯部34a2配合到下臂11的接合部11b的内凹弯曲部11b2内,所以可以避免外端部34a在对应于直线部34a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错位。另外,因为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的内周向表面(即,卷曲部34c的内周向表面)接触第二突起部11b4并且直部34a1上位于直部34a1接触第二突起部11b4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外周向表面(即,卷曲部34c的外周边表面)接触第一突起部11b3,所以在围绕作为支点的弯部34a2处产生的螺旋弹簧34的偏置力由下臂11的接合部11b切实和适当地承受。结果,切实保持螺旋弹簧34的轴线在转动轴线O1上。
另外,凸轮32的接合突起部32b——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在该处接合——包括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设置在凸轮32上以接触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的折部34b1的一个端部。另一方面,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在从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以预定距离穿过螺旋弹簧34的折部34b1的位置形成在凸轮32上。另外,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在连接部34b2的内部接合螺旋弹簧34。
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接合于下臂11的接合部11b而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接合于凸轮32的接合突起部32b,同时在螺旋弹簧34上积累弹簧力,使得螺旋弹簧34的偏置力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加到凸轮32上。在所述情况下,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卷曲部34a2接合于下臂11的接合部11b的内凹弯曲部11b2,而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以直部34a1的两个侧表面在相互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分别接触第一突起部11b3和第二突起部11b4的方式接合到内凹引导部11b1内。因此,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偏置力围绕因为螺旋弹簧34产生的弹簧力而作为支点的弯部34a2而作用到螺旋弹簧34上,使得直部34a1的两个侧表面由于所述偏置力而分别接触第一突起部11b3和第二突起部11b4。因此,使得螺旋弹簧34的轴线维持和保持在转动轴线O1上。结果,即使在螺旋弹簧34被压缩卷弯时使得由螺旋弹簧34产生的偏置力(弹性反作用力)变化的情况下也保持螺旋弹簧34的轴线位置在与初始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处,使得螺旋弹簧34的外周边部避免接触相应的限制突起部80面对轴线的内轴线表面,并且可以使得螺旋弹簧34的一个卷避免接触卷曲卷的相邻部分。因此,可以避免因为摩擦阻力等而降低由螺旋弹簧34产生的弹簧力。
由具有上述构型的螺旋弹簧34所产生的偏置力使得凸轮32在锁定转动方向上(即,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相对于下臂11以可转动的方式偏置。凸轮32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在相应的凸轮表面55处挤压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使得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外齿44和47啮合上臂12的内齿23。
下面将对具有上述构型的座椅倾斜装置10的操作进行描述。图5中示出的是处于锁定状态中的座椅倾斜装置10。当座椅倾斜装置10处于锁定状态时,凸轮32的第一压配凸轮部55a、第二压配凸轮部55b和第三压配凸轮部55c接触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上对应的凸轮接触部45和48以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挤压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结果,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外齿44和47啮合上臂12的内齿23,从而限制下臂11与上臂12之间的相对转动。在所述情况下,因为允许凸轮32相对于圆形凹部21内的铰轴60沿径向稍作运动,所以凸轮32可以以大致相同的压力挤压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因此,可以在不产生游隙的情况下切实锁定上臂12、以及进一步的椅背框架14。
当座椅倾斜装置处于锁定状态时,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的弯部34a2接合到下臂11的接合部11b的内凹弯曲部11b2内。因此,避免了螺旋弹簧34在对应于直部34a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的错位。另外,因为外端部34a的直部34a1在与接合部11b相互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以直部34a1的侧表面处分别接触下臂11的接合部11b的第一突起部11b3和第二突起部11b4的方式配合到接合部11b内,所以直部34a1的侧表面依靠由螺旋弹簧34产生的弹簧力接触相应的第一突起部11b3和第二突起部11b4。结果,使得螺旋弹簧34的轴线维持和保持在转动轴线O1上。因此,螺旋弹簧34保持其初始的螺旋形状,使得螺旋弹簧34可以避免接触凸轮32上相应的限制突起部80面对螺旋弹簧34的外周边部的轴线的内周边表面,并且可以避免螺旋弹簧34的弹簧力的减小,这可能由于在螺旋弹簧34的卷接触具的相邻部分时的摩擦阻力等原因而出现。
另外,因为分离构件73——其设置在第四棘爪31D与对应的导向壁51之间形成的分离作用部72上——通过凸轮32的压配凸轮部55a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受压,所以第四棘爪31D和对应的导向壁51承受在由于分离构件73而使得彼此分离的方向上的力,所述分离构件73作用类似于楔(即,楔作用)。因此,具有导向壁51的上臂11和啮合于棘爪31的上臂32能够相对于彼此转动,使得在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与对应的导向壁51之间形成的间隙在周向上封闭。结果,可以避免产生椅背(即,椅背框架14)相对于椅垫(即,椅垫框架13)的游隙。
在上述状态中,因为分离作用部72位于凸轮32的锁定方向上的近侧,所以在由分离构件73使得第四棘爪31D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移位时使得凸轮32与棘爪31之间产生间隙并变宽,所述分离构件73以类似于楔的功能作用到分离作用部72上。因此,允许凸轮32在锁定方向上进一步转动并且切实锁定棘爪31,即使在分离作用部72设置在座椅倾斜装置10上的情况下。
在座椅倾斜装置10处于锁定状态时对操作把手62进行操作且铰轴60沿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凸轮32和释放板33作为一个单元一体地转动以克服由螺旋弹簧34所产生的偏置力。因此,凸轮表面55的第一压配凸轮部55a和第二压配凸轮部55b脱离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中对应的凸轮接触部45和48,并且对应的凸轮表面55的压配凸轮部55c也在压配凸轮部55c不干扰对应的凸轮接触部45和48的方向上移位。另外,因为第一棘爪31A的导向槽46与凸轮32的对应的接合突起部57之间的啮合,所以第一棘爪31A沿导向壁51的对应的导向表面52朝向转动轴线O1移位(引导)。结果,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脱离上臂12的内齿23。同时,因为在相应的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接合突起部49与释放板33的对应的导向槽59之间的啮合,所以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沿导向壁51的对应的导向表面52朝向转动轴线O1移位(引导)。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外齿脱离上臂12的内齿23。结果,座椅倾斜装置10转到如图6中示出的解锁状态。
因此,由椅背框架14支承的椅背能够相对于由椅垫框架13支承的椅垫转动,使得椅背可转动到任意期望的角位置。在所述情况下,因为凸轮32的限制突起部80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下臂11的贯通孔11a的内周边表面11aa,所以通过贯通孔11a的内周边表面11aa避免了凸轮32的偏心,使得凸轮32正常对准。结果,在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外齿44和47中的每一个与上臂12的内齿23之间形成的间隙变得大致均匀,从而避免了当棘爪31的齿顶干扰内齿23的齿顶时所产生的转动失败、噪声等。
在椅背(椅背框架14)相对于椅垫(椅垫框架13)向前转动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椅背转动到位于前倾斜角区间的情况下,在座椅倾斜装置10处于解锁状态的同时,形成于上臂12的第二圆形凹部24的内周边表面上的突起部25中的一个位于第一棘爪31A的啮合部43与上臂12的内齿23之间。换言之,因为第一棘爪31A的啮合部43啮合上臂12的突起部25中的一个,所以避免了第一棘爪31A在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的移位。当取消对操作把手62的操作(即,当使用者释放操作把手62时)且建立起上述状态时,期望凸轮32在使得第一棘爪31A由于螺旋弹簧34产生的作用力而啮合内齿23的方向上挤压第一棘爪31A。但是,因为第一棘爪31A的啮合部43啮合于上臂12的突起部25中的一个,所以限制了第一棘爪31A的移位,因此第一棘爪31A的外齿44不会啮合上臂12的内齿23。同时,因为阻止了第一棘爪31A在径向方向上的移位,所以也限制了凸轮32的转动,因此,不允许释放板33转动。因此,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保持在下面的位置:在所述位置,因为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啮合部49分别与释放板33的导向槽59之间的啮合,所以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与上臂12的内齿23分开而不会与其相啮合。结果,椅背未被锁定并且可以在前倾角区间内自由地转动。
当椅背处于前倾状态时对操纵杆62再次进行操作以使得椅背在向后的方向上(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转动从而转动到用于乘客乘坐在其上的合适位置并随后释放操纵杆62时,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凸轮32和释放板33回到图5中示出的位置,从而使得座椅倾斜装置10回到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用于对凸轮32以限定凹部80滑动式地接触贯通孔11a——贯通孔11a作为容置部形成在下臂11的转动中心部处——的内周边表面11aa的方式转动时的偏心进行限定的限定凹部80设置在凸轮32面对下臂11的第二侧表面32d上。根据已知的座椅倾斜装置,在棘爪数目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分配给壁表面的有限空间,所以减小了用于通过对凸轮的外周边表面进行引导以限制凸轮在转动时的偏心的弧形壁表面的面积。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10,因为弧形壁表面不需要形成在每一个导向壁51上,所以棘爪31的数目可以增加以增强棘爪31相对于上臂12的啮合强度。
另外,用于与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相啮合的接合突起部32b(即,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在限制突起部80的径向向内的位置形成于凸轮32面对下臂11的第二侧表面32d上。换言之,限制突起部80和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形成于凸轮的第二侧表面32d上沿凸轮32的径向相互错位的位置。因此,限制突起部80、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以及与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接合的螺旋弹簧34容置(设置)在对应于下臂11的贯通孔11a的厚度的区间内。因此,可以减小座椅倾斜装置10在转动轴线的方向上的厚度,这可进一步导致座椅倾斜装置10的尺寸和重量的减小。
下臂11的贯通孔11a包括:内周边表面11aa,凸轮32的限制突起部80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所述内周边表面11aa;和接合部11b,螺旋弹簧34的外端部34a接合到所述接合部11b内并且所述接合部11b形成在不会干扰限制突起部80响应于凸轮32的操作的滑动接触区的位置。因此,即使用于与螺旋弹簧34的内端部34b相接合的接合突起部32b在限制突起部8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形成于凸轮32的第二表面32d上,所述限制突起部80形成于凸轮32上,因为限制突起部80和由螺旋弹簧34产生的偏置力,所以凸轮32可以在避免其偏心的同时转动。
通过对凸轮32实施半冲压使得限制突起部80和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形成在凸轮32上。因此,限制突起部80和接合突起部32b(第一接合突起部32b1和第二接合突起部32b2)不需要作为单个的和单独的部件设置在座椅倾斜装置10中。结果,可以减小座椅倾斜部件10的尺寸和重量,这可以进一步导致座椅倾斜装置10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为了增加在一方面的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的外齿44和47与另一方面的上臂12的内齿23之间的啮合率,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设置成十字形状。因此,可以增强第一棘爪31A、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相对于上臂12的啮合强度。
另外,螺旋弹簧34在避免接触相应的限制突起部80的内周边表面的同时设置在下臂11的贯通孔11a内。因此,因为螺旋弹簧34与限制突起部80不会相互干扰,所以通过限制突起部80使得凸轮32在承受螺旋弹簧34的偏置力的同时不会偏心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四个限制突起部80沿凸轮32的周向设置在凸轮32上。但是,座椅倾斜装置10可以改变为包括至少三个限制突起部80或者等于或多于五个限制突起部8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个限制突起部80形成为椭圆柱形。但是,每个限制突起部80可以形成为柱形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棘爪31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棘爪31(即,第一棘爪31A作为一种而第二棘爪31B、第三棘爪31C和第四棘爪31D作为另一种)。但是,棘爪31可以包括多个一种类型的棘爪(例如,多个第一棘爪31A)并且分离构件73设置在多个棘爪31A的一个内。在所述情况下,可以从座椅倾斜装置10中排除释放板33。更进一步地,棘爪的数目并不限于五个,而且五个或更多个棘爪可以沿凸轮32的周边方向设置在凸轮32上。

Claims (5)

1.一种座椅倾斜装置(10),包括:
下臂(11),所述下臂(11)适于由椅垫支承;
上臂(12),所述上臂(12)适于由椅背支承并且由所述下臂(11)支承成能够相对于所述下臂(11)转动;
多个棘爪(31A、31B、31C、31D),所述棘爪(31A、31B、31C、31D)在所述下臂(11)的内部设置成能够沿设置在所述下臂(11)上的导向壁(51)在所述下臂(11)的径向上运动,并且所述棘爪(31A、31B、31C、31D)包括外齿(44、47),所述外齿(44、47)能够啮合和脱离形成于所述上臂(12)的内周边表面上的内齿(23);
凸轮(32),所述凸轮(32)包括凸轮表面(55),所述凸轮(32)在所述凸轮表面(55)处接触形成于所述多个棘爪(31A、31B、31C、31D)中的每一个上的凸轮接触部(45),并且响应所述凸轮(32)在锁定方向上的转动而在使得所述棘爪(31A、31B、31C、31D)的所述外齿(44、47)啮合所述上臂(12)的所述内齿(23)的方向上挤压所述棘爪(31A、31B、31C、31D);
偏置构件(34),所述偏置构件(34)设置在形成于所述下臂(11)的转动中心部上的容置部(11a)内、在第一端部(34a)处接合于所述容置部(11a)的内周边表面(11aa)、在第二端部(34b)处接合于所述凸轮(32)、并且偏置所述凸轮(32)以使得所述凸轮(32)在所述锁定方向上转动;
限制突起部(80),所述限制突起部(80)形成于所述凸轮(32)面对所述下臂(11)的表面(32d)上并且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所述容置部(11a)的所述内周边表面(11aa)以避免所述凸轮(32)在转动时的偏心;以及
接合突起部(32b),所述接合突起部(32b)设置在所述凸轮(32)面对所述下臂(11)的所述表面(32d)上的与所述限制突起部(80)在所述凸轮(32)的径向向内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并且接合于所述偏置构件(34)的所述第二端部(34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中,所述容置部(11a)包括:所述内周边表面(11aa),所述凸轮(32)的所述限制突起部(80)以可滑动的方式接触所述内周边表面(11aa);以及接合切除部(11b),所述偏置构件(34)的所述第一端部(34a)接合到所述接合切除部(11b)内的在对所述凸轮(32)进行操作时不会干扰所述限制突起部(80)的可滑动接触范围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中,所述限制突起部(80)和所述接合突起部(32b)通过对所述凸轮(32)施加从所述凸轮(32)面对所述上臂(12)的表面朝向所述凸轮(32)面对所述下臂(11)的所述表面的半冲压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中,所述座椅倾斜装置(10)包括四个棘爪(31A、31B、31C、31D),所述四个棘爪(31A、31B、31C、31D)以下面的方式设置在所述下臂(11)内:所述四个棘爪(31A、31B、31C、31D)中的两个在第一直径方向上对准,所述四个棘爪(31A、31B、31C、31D)中的另外两个在与所述第一直径方向垂直的第二直径方向上对准,同时允许所述棘爪(31A、31B、31C、31D)能够沿所述导向壁(51)在所述径向上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10),其中,所述偏置构件(34)在避免与所述限制突起部(80)的内周边表面相接触的同时设置在所述容置部(11a)内。
CN201010551125.5A 2009-11-17 2010-11-17 座椅倾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82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1906 2009-11-17
JP2009261906A JP5593681B2 (ja) 2009-11-17 2009-11-17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8260A true CN102058260A (zh) 2011-05-18
CN102058260B CN102058260B (zh) 2015-01-14

Family

ID=43607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112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58260B (zh) 2009-11-17 2010-11-17 座椅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02498B2 (zh)
EP (1) EP2322378B1 (zh)
JP (1) JP5593681B2 (zh)
CN (1) CN10205826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7706A (zh) * 2011-07-15 2014-04-23 株式会社伊藤喜 摇椅及其所使用的弹簧单元
CN110001465A (zh) * 2017-12-26 2019-07-12 现代岱摩斯 车辆座椅倾斜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41491B4 (de) * 2009-09-10 2013-04-11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FR2951413B1 (fr) * 2009-10-20 2012-02-24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e reglage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siege de vehicule
WO2012049766A1 (ja) * 2010-10-15 2012-04-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821654B2 (ja) * 2011-02-24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638994B2 (ja) * 2011-03-28 2014-12-10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34968B2 (ja) * 2011-06-13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434969B2 (ja) * 2011-06-14 2014-03-0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2011078216A1 (de) * 2011-06-28 2013-01-03 Lear Corporation Sitz-Verstellvorrichtung mit doppelten Nocken
KR20140058605A (ko) 2011-09-08 2014-05-14 마그나 시팅 인크. 연속적으로 맞물린 리클라이너의 신속 조정
US20130076094A1 (en) * 2011-09-27 2013-03-28 Imasen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lining apparatus
JP5821650B2 (ja) * 2012-01-19 2015-1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018859B2 (ja) * 2012-09-19 2016-11-02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969873B2 (ja) * 2012-09-27 2016-08-17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147980B2 (ja) * 2012-10-02 2017-06-14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427567B1 (ko) * 2013-07-02 2014-08-07 (주)케이엠앤아이 웨지를 갖는 차량용 리클라이너
JP6237325B2 (ja) * 2014-02-24 2017-11-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488746B2 (ja) * 2015-02-10 2019-03-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6491978B2 (ja) * 2015-08-07 2019-03-27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10611273B2 (en) * 2017-10-09 2020-04-0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CN107757435B (zh) 2017-11-27 2020-03-06 延锋安道拓座椅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非连续式调角器
US10787102B2 (en) * 2018-09-10 2020-09-29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6495B2 (en) * 2001-04-23 2003-09-3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device
JP2004187867A (ja) * 2002-12-10 2004-07-08 Araco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8154992A (ja) * 2006-11-28 2008-07-10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0480091C (zh) * 2004-12-28 2009-04-22 三角洲工业株式会社 倾斜调节装置
CN101548825A (zh) * 2008-04-01 2009-10-07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的倾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4657B2 (ja) * 1999-06-08 2009-12-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552293B2 (ja) * 2000-08-30 2010-09-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670134B2 (ja) * 2000-09-28 2011-04-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804453B2 (ja) * 2001-01-19 2006-08-0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909216B2 (ja) * 2001-03-26 2007-04-2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EP1701862B1 (en) * 2004-01-07 2013-07-17 Ifb Automotive Private Limited Twin recliner for automotive seats
US20050168034A1 (en) * 2004-01-21 2005-08-04 Scott Fast Disc recliner with dual cams
FR2873633B1 (fr) * 2004-07-29 2006-10-27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comportant un tel mecanisme
JP4895084B2 (ja) * 2005-09-15 2012-03-1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588294B2 (en) * 2006-11-28 2009-09-15 Fuji Kiko Co., Ltd. Seat 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5220462B2 (ja) * 2008-04-01 2013-06-26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098867B2 (ja) 2008-07-15 2012-12-1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6495B2 (en) * 2001-04-23 2003-09-30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eat reclining device
JP2004187867A (ja) * 2002-12-10 2004-07-08 Araco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0480091C (zh) * 2004-12-28 2009-04-22 三角洲工业株式会社 倾斜调节装置
JP2008154992A (ja) * 2006-11-28 2008-07-10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1548825A (zh) * 2008-04-01 2009-10-07 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的倾斜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47706A (zh) * 2011-07-15 2014-04-23 株式会社伊藤喜 摇椅及其所使用的弹簧单元
CN103747706B (zh) * 2011-07-15 2017-08-25 株式会社伊藤喜 摇椅
CN110001465A (zh) * 2017-12-26 2019-07-12 现代岱摩斯 车辆座椅倾斜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01465B (zh) * 2017-12-26 2021-11-26 现代岱摩斯 车辆座椅倾斜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02498B2 (en) 2013-12-10
JP5593681B2 (ja) 2014-09-24
EP2322378A2 (en) 2011-05-18
EP2322378A3 (en) 2015-04-22
US20110115271A1 (en) 2011-05-19
JP2011105123A (ja) 2011-06-02
CN102058260B (zh) 2015-01-14
EP2322378B1 (en) 2018-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8260A (zh) 座椅倾斜装置
JP5125836B2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911319B2 (en) Dial recliner
JP5098867B2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65352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20140044331A (ko) 내부 판 스프링을 구비한 디스크 리클라이너
JP478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895084B2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0466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12173098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427567B1 (ko) 웨지를 갖는 차량용 리클라이너
JP2009207702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6246986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793440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US20150298583A1 (en)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
CN103917405A (zh) 车辆座椅
US20070024099A1 (en) Device for fixing a first part of a motor vehicle seat relative to a second part
JP2004357799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WO2006088896A1 (en) Seat recliner
JP200815499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9285247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034104B1 (ko) 다이얼 리클라이너
JPWO2018021354A1 (ja) 回転位置保持機構
JP2002291563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072791B1 (ko) 다이얼 리클라이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