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31632B - 座椅斜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座椅斜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1632B
CN1931632B CN2006101541698A CN200610154169A CN1931632B CN 1931632 B CN1931632 B CN 1931632B CN 2006101541698 A CN2006101541698 A CN 2006101541698A CN 200610154169 A CN200610154169 A CN 200610154169A CN 1931632 B CN1931632 B CN 1931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urface
axis
cam
cam member
guid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541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1632A (zh
Inventor
小岛康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3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1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1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16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斜倚设备(2),包括:第一元件(11),该第一元件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和座垫框架(4)之一;第二元件(15),该第二元件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座垫框架中的另一个;以及凸轮元件(13),该凸轮元件使得接合元件运动,从而在被接合部分(11a)和接合元件之间实现接合或者脱离;所述凸轮元件包括以如下方式设置的枢转轴线:当所述第一元件的中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载荷而相互偏移与形成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的间隙(C)相对应的量时,在各个接合元件(12)和相应被接合部分之间同时实现接合或脱离。本发明可应用于车辆座椅及其它各种座椅中。

Description

座椅斜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座椅斜倚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斜倚设备,其设置在座垫和座椅靠背之间,从而将座椅靠背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到座垫并且相对于座垫以预定角度约束座椅靠背。 
背景技术
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座椅斜倚设备。如图11所示,所公开的座椅斜倚设备包括下引导件51、上齿轮52、环形保持器53、三个棘爪54、凸轮55、以及锁紧弹簧56。下引导件51固定到座垫框架(未示),而上齿轮52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未示)。上齿轮52的外周面52a和下引导件51的内周面51a相互可滑动地接合,从而下引导件51和上齿轮52相互可以相对地转动。此外,下引导件51和上齿轮52通过环形保持器53相互连接,从而不会相互分开。 
所公开的座椅斜倚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保持上齿轮52相对于下引导件51的角度的机构。即,如图12所示,上齿轮52包括位于内周侧上的内齿52b。同时,三个棘爪54包括位于外周侧、可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接合的外齿54a。在由下引导件51引导的同时,凸轮55转动而使得三个棘爪54沿径向移动,从而使得三个棘爪54的外齿54a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接合或者脱离。凸轮55的转动关联于杠杆轴58的操作,该杠杆轴58与操纵杠杆(未示)相连。锁紧弹簧56将凸轮55沿这样的方向偏置:使得棘爪54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接合。凸轮55和棘爪54通过形成在下引导件51上的引导部分57引导。此外,偏置弹簧通常设置在座垫框架和座椅靠背框架之间,用于朝前方偏置座椅靠背框架,虽然这未在JP2002-101996A中公开。 
依据上述的座椅斜倚设备,为了使得上齿轮52和下引导件5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在上齿轮52的外周面52a和下引导件51的内周面51a之间形成有一个预定的间隙C,如图12所示。在座椅靠背和座垫之间的相对角度改变的情形下,凸轮55转动从而释放棘爪54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之间的接合。上齿轮52可以移动,并相应地相对于下引导件51在间隙C的范围内偏心。当棘爪54与上齿轮52之间的接合得以释放而使座椅靠背斜倚时,座椅靠背框架通常由于座椅靠背的重量、由座椅靠背上的乘客所添加的载荷等而受到一个大致朝下的载荷。从而,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上齿轮52从固定到座垫框架上的下引导件51向下移动一个与间隙C对应的量。即,上齿轮52的外周面52a的中轴线相对于下引导件51的内周面51a沿向下方向偏移。由下引导件51引导的凸轮55的枢转轴线也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偏移。因此,由凸轮55操纵的三个棘爪54与上齿轮52的内齿52b的接合和脱离不是同时的,这导致了座椅斜倚设备的操作感觉是不舒服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座椅斜倚设备,其能够减少由于在座椅靠背斜倚时所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载荷而在座椅靠背框架和座垫框架之间的可转动连接部分处形成的间隙导致的上齿轮和下引导件之间的偏移效应。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斜倚设备,其可以实现接合元件和被接合元件之间的同时接合或脱离。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座椅斜倚设备包括:第一元件,该第一元件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和座垫框架之一并包括被接合部分和第一滑动面;第二元件,该第二元件包括第二滑动面(15c),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和座垫框架中的另一个并可与第一元件可转动地接合;接合元件,该接合元件设置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以及凸轮元件,该凸轮元件由第二元件可转动地引导,并使得可与所述被接合部分接合的接合元件沿径向运动,从而在所述被接合部分和接合元件之间实现接合或者脱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包括以如此方式设置的枢转轴线:当所述第一元件的中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 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载荷而相互偏移与形成在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之间的可转动连接部分处的间隙相对应的量时,在各个接合元件和相应被接合部分之间同时实现接合或脱离,所述间隙(C)是在所述第一元件(11)的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元件(15)的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重合的状态下,限定于下侧的所述第一滑动面(11b)和所述第二滑动面(15c)之间的间隙。 
依据上述的发明,通过考虑与第一滑动面的中轴线和第二滑动面的中轴线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偏移量,所述凸轮元件的枢转轴线可设置成与形成有被接合部分的周边的中轴线大致重合,其中该间隙由于在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载荷而导致。 
附图说明
从以下参照附图所做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另外的特性及特征,其中: 
图1为分解立体视图,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整体结构; 
图2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视图; 
图3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纵向截面图; 
图4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处在解锁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装置处在锁定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 
图6为正视图,示出了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引导件的结构; 
图7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8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9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10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的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11为现有座椅斜倚设备的分解立体视图;以及 
图12为现有座椅斜倚设备的锁定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依据本实施方式,在车辆座椅中采用了座椅斜倚设备2。图1为分解的立体视图,其示出了座椅斜倚设备2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座椅斜倚设备2包括构成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3、构成座垫的座垫框架4、设置在座椅靠背框架3和座垫框架4之间的接触部分处的锁定装置1、用作锁定装置1的操纵部分的杠杆5、以及杠杆轴6。当锁定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时,座椅靠背框架3的角度是不变的,并相对于座垫框架4是固定的。在另一方面,当操作杠杆5将锁定装置1设置成解锁状态时(即图4所示的状态),座椅靠背框架3的角度可相对于座垫框架4变化。 
而且,如图1所示,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偏置弹簧9包括与内接合元件7接合的内端部9a和与外接合元件8接合的外端部9b。此时,内接合元件7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而外接合元件8附接到座垫框架4。因此,偏置弹簧9朝座椅的前方(图1中的左前方)偏置座椅靠背框架3。与上述相同的结构——但是除了杠杆5之外——设置在座椅在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侧。杠杆轴6连接到另一个具有相同结构并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该相对侧上的杠杆轴。然后,当操作杠杆5时,同时地操作设置在座椅的该相对侧上的锁定装置。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锁定装置1的结构。图2为锁定装置1的分解立体视图。图3为座椅斜倚设备2的纵向截面图。图4为锁定装置1 处在解锁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图5为锁定装置1处在锁定状态时的内部结构图。如图2到图5所示,锁定装置1包括上齿轮11(第一元件)、三个棘爪12(接合元件)、凸轮13(凸轮元件)、下引导件15(第二元件)、锁定弹簧16、以及环形保持器17。依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上齿轮11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而下引导件15附接到座垫框架4。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相互接合。然后,环形保持器17装配到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的径向外侧上,从而防止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相互分开。如图3所示,上齿轮11包括位于内周面上的内齿11a(被接合部分)。三个棘爪12中的每一个都具有形成在外周面上、并可与内齿11a接合的外齿12a。当操作杠杆5并且然后通过杠杆轴6转动凸轮13时(见图1),三个棘爪12沿径向运动,导致外齿12a接合或者脱离上齿轮11的内齿11a。因此,允许或者禁止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的相对转动。三个棘爪12中的每一个以及凸轮13的运动都由下引导件15引导。锁定弹簧16沿着使棘爪12的外齿12a接合上齿轮11的内齿11a的方向(即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偏置凸轮13。 
以下详细说明锁定装置1的每个构件的结构。 
上齿轮11的形状大致为盘形。在上齿轮11的外周上形成有圆筒形的外周滑动面11b(第一滑动面)。外周滑动面11b面对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其将在下文中说明,从而可以在该内周滑动面上滑动。此外,一个凹部形成在上齿轮11的与下引导件15相面对的一侧上,该凹部包括圆筒形的内周面并与外周滑动面11b共轴。内齿11a形成在此凹部的圆筒形内周面上。如图4和5所示,X1为外周滑动面11b和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上齿轮11的凹部与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下引导件15的凹部一起形成了一个空间,用于在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相接合的状态下容置棘爪12、凸轮13、以及锁定弹簧16。此外,如图2和3所示,插孔11f形成在上齿轮11的中心,杠杆轴6插 入到该孔内。依据本实施方式,“圆筒形”为圆形横截面形状的一个示例。 
在上齿轮11的不与下引导件15相面对的一侧上,上齿轮11包括多个(例如6个)接合凸部11e,接合凸部11e沿周向等间隔地布置。座椅靠背框架3包括多个(例如6个)接合孔3a,这些孔分别位于与接合凸部11e面对的位置上。当接合凸部11e分别与接合孔3a接合时,上齿轮11通过焊接或者类似方式一体地固定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具有上述结构的上齿轮11例如通过半模冲切形成。 
图6为一个正视图,示出了下引导件15的结构。如图2到6所示,下引导件15的形状大致为盘形。凹部形成在下引导件15的与上齿轮11相面对的一侧上,该凹部包括圆筒形的内周面并与圆筒形的外周面15e共轴。所述凹部的圆筒形内周面形成了内周滑动面15c(第二滑动面),该内周滑动面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面对,从而可以在该外周滑动面上滑动。即,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可滑动地接触,从而实现上齿轮11与下引导件15的可滑动接合。如图4到6所示,X2为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在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和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之间形成了一个间隙C,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顺利滑动。在图4和5中,为了易于说明,间隙C的尺寸被夸大了。 
在下引导件15的径向中心部分处形成有一个凸轮轴插孔15g,凸轮13的圆柱形突起部分13e插入到该凸轮轴插孔内。由于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可转动地插入在凸轮轴插孔15g内,所以,凸轮13由下引导件15可转动地引导。依据本实施方式,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以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中心、即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偏移的方式设置。在图4到6中,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和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大致重合。在下文中将详细地说明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的设置。依据本实施方式,凸轮13 的圆柱形突起部分13e构成凸轮13的枢轴,而凸轮轴插孔15g构成轴承,用于可转动地保持上述枢轴。 
多个(例如6个)引导部分14沿周向等间隔地形成在下引导件15的凹部内,以对棘爪12进行引导。确切地,引导部分14分别包括棘爪引导面14b,所述棘爪引导面14b形成为大致沿径向延伸以便沿径向引导棘爪12。相邻布置的引导部分14的棘爪引导面14b相互平行。依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部分14构成径向引导部分,用于沿径向引导棘爪12。 
此外,下引导件15包括容纳弹簧的凹部15b,该凹部形成于上文所述凹部的径向内侧、从而进一步下凹,锁定弹簧16容纳在此凹部内。然后,切槽15f形成在容纳弹簧的凹部15b的内周的一个部分(即图4到6中的下部)上,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延伸。由螺旋弹簧构成的锁定弹簧16的外端部16a(见图2)与切槽15f接合。 
此外,在下引导件15的不与上齿轮11相面对的一侧上,下引导件15包括多个(例如6个)沿周向等间隔地布置的接合凸部15h(见图1)。座垫框架4包括多个(例如6个)接合孔4a,这些孔分别位于与接合凸部15h面对的位置上。当接合凸部15h分别与接合孔4a接合时,下引导件15通过焊接或者类似方式一体地固定到座垫框架4上。具有上述结构的下引导件15例如通过半模冲切形成。 
环形保持器17形成为环状。相互接合的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设置在环形保持器17上,从而,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不会沿轴向相互分开,但是仍然允许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如图2到6所示,凸轮13包括不规则板形的凸轮主体13b以及多个(例如3个)凸轮凸部13a、以及构成凸轮13的枢轴的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多个凸轮凸部13a以突出的方式沿径向从中心延伸到外侧,并沿周向相互分开布置。每个凸轮凸部13a的外周端面在平面视图中的形状是凹-凸的(如图4和5所示),其形成了与各棘爪12的接触面12d相接触的凸轮面13c。此外,突出部分13d形成在相应的凸轮凸部13a 的与上齿轮11相面对的一侧上,从而与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平行地延伸。突出部分13d分别插入到形成在棘爪12上的接合长孔12c内,将在下文说明接合长孔12c。 
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形成在凸轮主体13b的与下引导件15相面对的一侧的中心处。如上所述,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可转动地设置在凸轮轴插孔15g内,从而构成凸轮13的枢轴。也就是说,圆柱形突起部分13e与凸轮13的枢轴共轴地形成。依据本实施方式,圆柱形突起部分13e的中轴线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同。由于圆柱形突起部分13e设置在下引导件15的凸轮轴插孔15g内并且由此被可转动地引导,所以凸轮13的枢转轴线以及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也设置成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和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大致重合。凸轮13的枢转轴线的布置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插孔13f形成在凸轮13的径向中部,其与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共轴。然后,杠杆轴6插入到插孔13f内,从而不能相对转动。因此,凸轮13可与杠杆轴6和杠杆5一体地转动。此外,切槽(未示出)形成在圆柱形突起部分13e外周的一个部分上,径向向内地延伸。锁定弹簧16的内端部16b(见图2)与此切槽接合。 
锁定弹簧16包括与下引导件15的切槽15f接合的外端部16a以及与如上所述的凸轮13的切槽(未示出)接合的内端部16b。锁定弹簧16为螺旋弹簧,当从上齿轮11的一侧观察时,其沿逆时针方向从内周侧向着外周侧卷绕。因此,当从上齿轮11的一侧观察时,锁定弹簧16沿逆时针方向(图4和5)偏压凸轮13。也就是说,锁定弹簧16沿转动方向将凸轮13偏压到锁定状态侧。棘爪12由锁定弹簧16沿着保持棘爪12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接合的方向偏压。 
每个棘爪12都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多个(例如3个)棘爪12沿周向等间隔地布置。每个棘爪12都包括相互平行、并与形成在下引导件15上的引导部分14的相应棘爪引导面14b可滑动地接触的侧面 12b,由此实现棘爪12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径向运动。外齿12a形成在各棘爪12的外周端,从而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接合。外齿12a设置成与内齿11a相面对。 
接合长孔12c形成在各棘爪12内周侧的附近,从而沿厚度方向贯穿棘爪12。各接合长孔12c都以如下方式形成:其纵向侧朝由圆柱形突起部分13e中轴线——即凸轮13的枢转轴线——所限定的周边倾斜。在此情形中,接合长孔12c形成为:在沿凸轮13的转动方向接近锁定状态侧时(即图4和5中的逆时针方向),朝径向向内的方向倾斜。突出部分13d分别插入到接合长孔12c内。从而,棘爪12和凸轮13彼此接合而一起操作。此外,在朝向下引导件15的一侧上,各棘爪12都包括阶梯形的部分。该阶梯形的部分形成在外齿12a和接合长孔12c间沿纵向的大致中心部分上。阶梯形部分的内周面形成了与各凸轮13的凸轮面13c相接触的接触面12d。在平面视图中,接触面12d具有凹-凸的形状(如图4和5所示),从而与凸轮面13c的形状相对应。 
在凸轮13从如图5所示的锁定状态转动到如图4所示的解锁状态的情形下,凸轮3的突出部分13d分别在接合长孔12c内沿顺时针方向相对运动,从而将接合长孔12c的侧面压向径向内侧。因此,棘爪12沿引导部分14的棘爪引导面14b沿径向朝内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棘爪12的外齿12a和上齿轮11的内齿11a之间的脱离状态,如图4所示。在另一方面,在凸轮13从如图4所示的解锁状态转动到如图5所示的锁定状态的情形下,凸轮3的突出部分13d分别在接合长孔12c内沿逆时针方向相对运动,从而将接合长孔12c的侧面压向径向外侧。此外,凸轮13的凸轮面13c沿径向向外的方向挤压棘爪12的接触面12d。因此,棘爪12沿引导部分14的棘爪引导面14b沿径向朝外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棘爪12的外齿12a和上齿轮11的内齿11a之间的接合状态,如图5所示。当凸轮13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转动时,棘爪12在接合状态和脱离状态之间工作,其中在接合状态时外齿12a和上齿轮11 的内齿11a接合,而在脱离状态时外齿12a和内齿11a脱离。当棘爪12处于脱离状态时,允许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相对转动,而当棘爪12处于接合状态时,禁止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相对转动。 
如上文所说明的,预定的间隙C形成在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和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之间。从而,当锁定装置1处于如图4所示的解锁状态时,上齿轮11相对于下引导件15在间隙C内移动,这导致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的中轴线之间的偏离。然后,当座椅靠背在解锁状态下斜倚时,座椅靠背框架3通常会受到大致向下的载荷的作用,该载荷由座椅靠背的重量、或者由乘客施加在座椅靠背上的载荷引起。此时,如图4所示,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上齿轮11相对于附接到座垫框架4上的下引导件15向下移动与间隙C对应的量。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和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偏移。此时,如果由下引导件15可转动地引导的凸轮13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即下引导件15的中心位置)共轴,则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位于上方。在此情形下,由凸轮13所操纵的三个棘爪12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不能同时地实现接合或者脱离,这导致了座椅斜倚设备2的操作感觉是不舒服的。 
从而,依据本发明,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预先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当座椅靠背斜倚时,在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偏移的状态下,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大致重合。也就是说,当座椅靠背斜倚时,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大致向下的载荷,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偏移与间隙C 对应的量。从而,通过考虑这个与间隙C对应的偏移量,凸轮13的枢转轴线预先以偏移的方式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沿对应的偏移方向——即在此情形中为向下的方向——设置,偏移量与间隙C对应。确切地,在此情形中,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中轴线X2的偏移量——该偏移量与间隙C对应(下文中简单地称为“偏移量或与间隙C对应的量”)——等于间隙C的尺寸,在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重合的状态下,该间隙C限定于下侧的外周滑动面11b和内周滑动面15c之间。 
依据上述的结构,当座椅靠背斜倚时,凸轮13的枢转轴线可与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大致重合。从而,由凸轮13操作的三个棘爪12可以与内齿11a同时地接合或者脱离。 
如图6所示,为了使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在上述的上齿轮11与下引导件15相互不共轴的情形中,下引导件15的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设置成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重合。图6中的双点划线示出了在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共轴时凸轮轴插孔15g和棘爪引导面14b的设置。由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与设置在凸轮轴插孔15g内的圆柱形突起部分13e的中轴线相同并由此被可转动地引导,因此通过以上述偏移的方式设置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凸轮13的枢转轴线设置成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重合,如图4所示。也就是说,下引导件15的凸轮轴插孔15g的中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偏移地设置。 
依据本实施方式,下引导件15的引导部分14的一些棘爪引导面14b参照凸轮13的枢转轴线布置,从而,它们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 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确切地,如图4到6所示,对两个位于下侧的棘爪12进行引导的棘爪引导面14b向下地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的偏移方向相同,偏移量与间隙C对应。也就是说,引导部分14的周向长度是彼此不同的。对形成于上侧的棘爪12进行引导的棘爪引导面14b不需要以偏移的方式向下设置,因为这些棘爪引导面14b沿竖直方向设置,从而棘爪12可对应于凸轮13枢转轴线的布置而向下偏移。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对布置于上侧的棘爪12进行引导的棘爪引导面14b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是不偏移的。由于棘爪引导面14b以上述的方式布置,所以,棘爪12参照凸轮13的枢转轴线布置,从而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由凸轮13操纵的三个棘爪12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的同时接合或脱离。 
考虑到锁定装置1各个构件的加工误差,当座椅斜倚时,在上齿轮11与下引导件15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不共轴的情形下,凸轮13的枢转轴线可能难以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完全地重合。在此情形中,通过确定凸轮13的枢转轴线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之间的相对偏移量,使其大于或小于与间隙C对应的量,可以获得不同的优点。 
也就是说,当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的偏移量被确定为比与间隙C对应的量大时,在上齿轮11与下引导件15不共轴的情形中——即上齿轮11相对于下引导件15向下地设置,凸轮13的枢转轴线设置成比中轴线X1的位置要低。因此,当锁定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时,凸轮13的圆柱形突起部分13e的上表面向上地抵压凸轮轴插孔15g的上表面,而设置在下侧的两个棘爪12的外齿12a向下地抵压上齿轮11的内齿11a。从而,在锁定装置1处于锁定状态时,可以防止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以及凸轮13的圆柱形突起部 分13e和下引导件15的凸轮轴插孔15g之间的松开。 
同时,当凸轮13的枢转轴线的偏移量被确定为比与间隙C对应的量小时,则没有施加上述的压力。从而,棘爪12的外齿12a与内齿11a接合,其中均衡的载荷分别施加在三个棘爪12上。 
将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出了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2的锁定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如图7所示,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外周面15e的中轴线和凸轮13的枢转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在图7中,该枢转轴线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重合),该凸轮和外周面15e共轴,从而使得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这样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不同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与外周面15e是共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相对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使得当座椅靠背斜倚时,在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由于施加在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偏移的情形下,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大致重合。在此情形下,凸轮13设置成与下引导件15的外周面15e共轴。依据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的这个布置,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由于在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在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大致向下的载荷,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地偏移与间隙C对应的量。因而,通过考虑这个与间隙C对应的偏移量,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 X2预先沿与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在此情形中为向上的方向——相对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偏移量与间隙C对应。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下引导件15如此地形成:内周滑动面15c和外周面15e之间的径向厚度朝向上的方向逐渐地变薄,而朝向下的方向逐渐地变厚。从而,凸轮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地偏移一个与间隙C对应的量。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当座椅靠背斜倚时,凸轮13的枢转轴线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重合。 
此外,依据第二实施方式,多个棘爪引导面14b参照凸轮13的枢转轴线形成。从而,棘爪引导面14b也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以偏移的方式地设置。由凸轮13所操纵的三个棘爪12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可以同时地进行接合或者脱离。 
将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为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2的锁定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如图8所示,位于座椅靠背侧和座垫侧的元件进行了交换。也就是说,下引导件15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而上齿轮11附接到座垫框架4上。此外,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如此地形成:其相对于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以偏移的方式设置,而凸轮13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共轴。这个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依据第三实施方式,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如此地形成:其相对于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使得在座椅靠背斜倚时,在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对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偏移的状态下,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 周面的中轴线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X2大致重合。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相对于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向下地偏移与间隙C对应的量。然后,通过考虑这个与间隙C对应的偏移量,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相对于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沿对应的偏移方向——即在此情形中为向上的方向——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偏移量与间隙C对应。也就是说,依据第三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上齿轮11如此地形成: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和外周滑动面11b之间的径向厚度朝向上的方向逐渐地变厚,而朝向下的方向逐渐地变薄。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与凸轮13的枢转轴线X2大致重合。由凸轮13所操纵的三个棘爪12与上齿轮11的内齿11a可以同时地进行接合或者脱离。 
将参照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其为依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2的锁定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如图9所示,凸轮13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共轴。此外,当上齿轮11不与下引导件15共轴时,凸轮13所形成的形状与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的偏移方向和偏移量相对应。这个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是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依据第四实施方式,凸轮13设置成与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共轴。然后,凸轮13形成为这样的一个形状:在座椅靠背斜倚时,当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X1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对于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偏移时,凸轮13的形状与形成有内齿11a的上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相对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X2的偏移方向和偏移量相对应。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由于在座椅靠背斜倚时所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大致向下的载荷,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的中轴线相对于下引导件15的 内周滑动面15c的中轴线X2向下地偏移与间隙C对应的量。然后,通过考虑这个与间隙C对应的偏移量而限定凸轮13的形状。依据第四实施方式,凸轮13的形状包括:凸轮面13c的布置和形状、以及突出部分13d的布置。通过考虑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的偏移方向和偏移量,凸轮13的形状如此地限定:在凸轮13的每个状态中,在三个棘爪12的外齿12a和分别与之面对的上齿轮11的内齿11a之间所形成的距离是相等的。 
更确切地,在凸轮13的解锁状态(如图9所示)和锁定状态之间的每个状态中,两个位于下侧的棘爪12都设置成从一个基准圆沿径向往外地突出,该参考圆相对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X2而限定、具有一个预定的半径。位于上侧的棘爪12设置成从参考圆径向往内地缩进。各棘爪12相对于参考圆所伸出或缩回的量如此地确定:其使得在座椅靠背斜倚时,当上齿轮11由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不与下引导件15共轴时,形成在三个棘爪12的外齿12a和上齿轮11的内齿11a之间的距离大致上是彼此相等的。从而,例如当凸轮13处于解锁状态时,凸轮主体13b的中心相对于凸轮13的枢转轴线偏移,从而与形成有内齿11a的内齿轮11的内周面的中轴线X1大致重合。此外,通过考虑凸轮13从解锁状态转动到锁定状态,可以调整凸轮面13c的形状以及突出部分13d的布置而限定凸轮13的形状。因此,当座椅靠背斜倚时,三个棘爪12和内齿11a可以同时地接合或脱离。也就是说,从枢转轴线X2到各个凸轮凸部13a的凸轮面13c的距离是彼此不同的。 
将参照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其为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设备2的锁定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如图10所示,第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在凸轮13的外周面上的被引导面13h分别由形成在引导部分14的内周面上的凸轮引导面14c引导,从而转动凸轮13。也就是说,下引导件15包括凸轮引导面14c,所述凸轮引导面14c用做对被引导面13h进行引导的周向引导面,所述 被引导面13h形成为凸轮13的沿周向上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从而,依据第五实施方式,在下引导件15上不形成凸轮轴插孔15g,但是作为替换,形成有开口(未示),杠杆轴6插入到该开口内。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依据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圆柱形突起部分13e构成凸轮13的枢轴,而形成在下引导件15上、且圆柱形突起部分13e插入到其中的凸轮轴插孔15g构成轴承。但是,凸轮13的枢轴能够形成在下引导件15上,而枢轴插入到其中的轴承能够形成在凸轮13上。此外,可以考虑各种不同结构来以可转动的方式引导凸轮13,例如,依据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由下引导件15的引导部分14的内周面可转动地引导的凸轮13的外周面。 
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以座椅靠背斜倚时大致向下的载荷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为前提的。然而,根据座椅的结构,当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可以不是沿向下的方向。当任一个实施方式应用在这种座椅的座椅斜倚装置2中时,需要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方向相对应的结构。 
此外,依据上述实施方式,任意一个下引导件15及类似设置和上齿轮11——只要它附接到座垫框架4——的中轴线设置成相对于任意一个下引导件15及类似设置和上齿轮11——只要它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偏移量对应于形成在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的间隙C。依据这样的结构,对应于座椅靠背框架3相对座垫框架4的斜倚角度的改变,偏移的方向是不变的。从而,当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元件的偏移方向与座椅靠背框架3的斜倚角度无关而始终保持相同(例如为向下的方向)时,这种结构是特别适合的。然而,依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2的结构并不限于上文所述。也就是说,附接到座垫框架4的元件和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元件相互交换。这样,任意一个下引导件15及类似设置和上齿轮11——只要它 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中轴线设置成相对于任意一个下引导件15及类似设置和上齿轮11——只要它附接到座垫框架4——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偏移量对应于形成在上齿轮11和下引导件15之间的间隙C。依据这样的结构,对应于座椅靠背框架3斜倚角度的改变,偏移的方向是变化的。从而,当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元件沿着对应于座椅靠背框架3斜倚角度的方向偏移时,这种结构是特别适合的。实际中所用到的座椅靠背斜倚角度的范围并不是很大。从而,即使在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元件的偏移方向与座椅靠背框架3的斜倚角度无关而始终保持相同这种情形下使用该结构,仍然可以获得上述实施方式的优点。 
此外,依据上述实施方式,上齿轮11的外周滑动面11b、下引导件15的内周滑动面15c、以及上齿轮11的形成有内齿11a的内周面都成形为具有圆筒形状。然而,圆筒形状是圆形横截面形状的一个示例,其它非圆筒形状,例如截头圆锥形,也是可行的。 
此外,依据上述实施方式,座椅斜倚设备2应用于车辆座椅中。然而,除车辆座椅之外,所述实施方式还可应用在各种座椅中。

Claims (9)

1.一种座椅斜倚设备(2),包括:第一元件(11),该第一元件(11)附接到座椅靠背框架(3)和座垫框架(4)之一,并包括被接合部分(11a)和第一滑动面(11b);第二元件(15),该第二元件(15)包括第二滑动面(15c),附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和座垫框架中的另一个,并可与所述第一元件(11)可转动地接合;接合元件(12),所述接合元件(12)设置在所述第一元件(11)和第二元件(15)之间;以及凸轮元件(13),该凸轮元件(13)由所述第二元件(15)可转动地引导,并使得可与所述被接合部分(11a)接合的接合元件(12)沿径向运动,从而在所述被接合部分(11a)和接合元件(12)之间实现接合或者脱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元件(13)包括以如下方式设置的枢转轴线:当所述第一元件(11)的中轴线与第二元件(15)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的载荷而相互偏移对应于形成在第一元件(11)和第二元件(15)之间的可转动连接部分处的间隙(C)的量时,在所述各个接合元件(12)和相应的被接合部分(11a)之间同时实现接合或脱离,所述间隙(C)是在所述第一元件(11)的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元件(15)的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重合的状态下,限定于下侧的所述第一滑动面(11b)和所述第二滑动面(15c)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2),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面(11b)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所述被接合部分(11a)沿与第一滑动面(11b)共轴的周边设置;
所述第二滑动面(15c)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面对所述第一滑动面(11b)从而能在该第一滑动面(11b)上滑动;以及
所述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当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互偏移对应于形成在第一滑动面(11b)与第二滑动面(15c)之间的间隙(C)的量时,形成有被接合部分(11a)的周边的中轴线与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相互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其中,所述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相对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沿一个方向以偏移的方式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沿所述方向偏移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的量等于当座椅靠背斜倚时所获得的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相对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的偏移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2),其中所述第二元件(15)包括用于沿径向引导所述接合元件(12)的径向引导部分(14),所述径向引导部分(14)相对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与所述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的位置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2),其中所述第二元件(15)包括用于沿径向引导所述接合元件(12)的径向引导部分(14),所述径向引导部分(14)相对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与所述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的位置相对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面(11b)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所述被接合部分(11a)沿周边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滑动面(15c)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面对所述第一滑动面(11b)从而能在该第一滑动面(11b)上滑动;以及
所述凸轮元件(13)与第二元件(15)共轴,并且由此被可转动地引导;
其中形成有所述被接合部分(11a)的周边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以偏移的方式设置,从而当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互偏移对应于形成在第一滑动面(11b)与第二滑动面(15c)之间的间隙(C)的量时,形成有被接合部分(11a)的周边的中心与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相互重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滑动面(11b)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所述被接合部分(11a)沿与第一滑动面共轴的周边设置;
所述第二滑动面(15c)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形状,并且面对所述第一滑动面(11b)从而能在该第一滑动面上滑动;以及
所述凸轮元件(13)与第二元件(15)共轴,并且由此被可转动地引导,所述凸轮元件(13)的凸轮形状限定成:当所述第一滑动面(11b)的中轴线与第二滑动面(15c)的中轴线由于座椅靠背斜倚时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3)上的载荷而相互偏移对应于形成在第一滑动面(11b)与第二滑动面(15c)之间的间隙(C)的量时,所述凸轮元件(13)的凸轮形状与形成有被接合部分(11a)的周边的中轴线相对于凸轮元件(13)的枢转轴线的偏移方向和偏移量相对应。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其中所述凸轮元件(13)和第二元件(15)中的一个包括枢轴(13e),该枢轴(13e)突出而与凸轮元件的枢转轴线共轴,而所述凸轮元件(13)和第二元件(15)中的另一个包括用于可转动地支撑所述枢轴(13e)的轴承(15g)。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斜倚设备(2),其中所述第二元件(15)包括周向引导面(14c),用于引导形成在所述凸轮元件(13)外周侧上的被引导面(13h)。
CN2006101541698A 2005-09-15 2006-09-15 座椅斜倚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16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68578 2005-09-15
JP2005268578A JP4895084B2 (ja) 2005-09-15 2005-09-15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5-268578 2005-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1632A CN1931632A (zh) 2007-03-21
CN1931632B true CN1931632B (zh) 2010-12-08

Family

ID=37533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416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1632B (zh) 2005-09-15 2006-09-15 座椅斜倚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562935B2 (zh)
EP (1) EP1764258B1 (zh)
JP (1) JP4895084B2 (zh)
CN (1) CN1931632B (zh)
PL (1) PL1764258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0477B (zh) 2007-06-01 2012-02-08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JP2009072413A (ja) * 2007-09-21 2009-04-0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7677666B2 (en) 2008-01-09 2010-03-16 Bae Industries, Inc. Disc recliner assembly incorporated into a seatback/seat base pivot associated with a vehicle seat
DE112009000118B4 (de) 2008-01-17 2014-12-18 Fisher Dynamics Corp. Verstellmechanismus und Sitzbaugruppe
JP2009247394A (ja) * 2008-04-01 2009-10-29 Delta Kogyo Co Ltd 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0863115B1 (ko) 2008-07-04 2008-10-14 대원정밀공업(주) 차량용 시트 리클라이너
JP5051165B2 (ja) * 2008-07-15 2012-10-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593681B2 (ja) * 2009-11-17 2014-09-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9296315B2 (en) 2013-02-26 2016-03-29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Recliner mechanism with backdriving feature
US9902297B2 (en) 2014-06-11 2018-02-27 Fisher & Company, Incorporated Latch mechanism with locking feature
JP6322521B2 (ja) 2014-08-28 2018-05-0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6682300B2 (ja) * 2016-03-04 2020-04-15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6183905A (zh) * 2016-08-31 2016-12-07 宁波志海汽车部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微调操作手柄的汽车座椅调角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655A (zh) * 1999-02-25 2000-08-30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车辆座椅转动机构及装有该机构的座椅
CN1291566A (zh) * 1999-08-02 2001-04-18 亚乐克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后倾机构
CN1419503A (zh) * 2001-01-23 2003-05-21 凯波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接件
CN1522891A (zh) * 2003-02-18 2004-08-25 株式会社润永 车辆用圆形无间隙调角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1316A (ja) * 1981-12-12 1983-06-16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無段式角度調節機構
DE4441159B4 (de) * 1993-11-19 2006-01-19 Aisin Seiki K.K., Kariya Sitzverstellvorrichtung
FR2786446B1 (fr) * 1998-12-01 2001-02-16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iege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JP2000201759A (ja) * 1999-01-20 2000-07-25 Imasen Electric Ind Co Ltd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792942B2 (ja) * 1999-06-16 2006-07-05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815537B2 (ja) * 1999-12-03 2006-08-30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033666C2 (de) * 2000-07-11 2003-02-20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Verstellbeschla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insb.Neigungsverstellbeschlag für dessen Rückenlehne
JP4670134B2 (ja) * 2000-09-28 2011-04-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770067B2 (ja) * 2001-06-07 2011-09-0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3967971B2 (ja) * 2002-07-02 2007-08-29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FR2842770B1 (fr) * 2002-07-25 2004-10-08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de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DE10253054B4 (de) * 2002-11-14 2007-01-18 Keiper Gmbh & Co.Kg Beschla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4336503B2 (ja) * 2003-01-31 2009-09-3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4655A (zh) * 1999-02-25 2000-08-30 贝特朗-富尔设备公司 车辆座椅转动机构及装有该机构的座椅
CN1291566A (zh) * 1999-08-02 2001-04-18 亚乐克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座椅的后倾机构
CN1419503A (zh) * 2001-01-23 2003-05-21 凯波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配接件
CN1522891A (zh) * 2003-02-18 2004-08-25 株式会社润永 车辆用圆形无间隙调角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62935B2 (en) 2009-07-21
EP1764258B1 (en) 2013-04-10
PL1764258T3 (pl) 2013-08-30
JP4895084B2 (ja) 2012-03-14
CN1931632A (zh) 2007-03-21
US20070057558A1 (en) 2007-03-15
EP1764258A2 (en) 2007-03-21
EP1764258A3 (en) 2012-01-04
JP2007075424A (ja) 200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1632B (zh) 座椅斜倚设备
KR100840404B1 (ko) 차량 좌석용 힌지 기구 및 그 힌지 기구를 구비한 좌석
US9102248B2 (en) Quick adjust continuously engaged recliner
US8720999B2 (en) Fitting for a vehicle seat
EP2836392B1 (en) Quick adjust continuously engaged recliner
CN101252856B (zh) 座椅倾斜装置
EP1908373B1 (en) Lock device and seat reclining device
US10144313B2 (en) Deceleration device and seat drive device
US9027442B2 (en) Multi-shaft drive device
KR20140044331A (ko) 내부 판 스프링을 구비한 디스크 리클라이너
JP478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182039B2 (en) Coupling device of vehicle seat
CN101585328A (zh) 连接装置
US9139113B2 (en) Round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
WO2007123367A1 (en) Seat recliner for vehicle with high strength
EP3284631A1 (en) Power seat operation device and power seat
KR101200154B1 (ko) 차량 시트용 리클라이너
JP6154238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KR101095299B1 (ko) 차량용 시트 리클라이닝 장치
US10266072B2 (en) Power seat operation device and power seat
JP6193662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JP6154233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機構
JP7068978B2 (ja) クラッチユニット
JP202010462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20200056032A (ko)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9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