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8661A -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8661A
CN101448661A CNA2007800185379A CN200780018537A CN101448661A CN 101448661 A CN101448661 A CN 101448661A CN A2007800185379 A CNA2007800185379 A CN A2007800185379A CN 200780018537 A CN200780018537 A CN 200780018537A CN 101448661 A CN101448661 A CN 101448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parts
wall portion
blowing mouth
air
interior enviro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85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8661B (zh
Inventor
榊原贵美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48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8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8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86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0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 B60H1/08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 B60H1/1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 B60H1/1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from other radiator than main radiator the other radiator being situated in a duct capable of being connected to atmosphere outside vehicle using an air bl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Abstract

本发明确保足够的空调风风量和风速,具有良好指向性,能够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形成为较薄结构。在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中,根据左右调节旋钮(44)的操作使形成在壳体(12)内的可动流道部件(14)变形为三角形或五角形,从而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形状。因此,无需在壳体(12)内的流道设置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结果,能够确保壳体(12)内的流道有效截面积,并确保足够的空调风风量和风速。通过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形状而能够控制空调风从吹风口(74)的吹出方向,因此能够获得指向性优良的空调风。由于能确保壳体(12)内流道的有效截面积,能够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74)形成为比现有结构在车辆上下方向或车辆左右方向上更薄的结构。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尤其涉及具有能改变从车厢内的吹风口吹出的空调风吹出方向的构造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类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下面这种结构已经被公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空调用通风装置的示例。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示例中,设有保持器,其下游端被开口成可向车厢内吹出空调风的吹风口。在该保持器的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上,设有多个翼片。并且,在该示例中,其结构为,通过改变多个翼片的角度而使空调风从车厢内的吹风口朝向根据该角度而定的方向吹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62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326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5-836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3]但是,如上所述,保持器的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上设有多个翼片的吹风口结构中,由于多个翼片位于流道内,所以因该翼片使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的实际开口面积减小。并且,将翼片倾斜至最大程度而改变空调风的吹出方向时,通过多个翼片中接近流道壁面设置的翼片,在流道内形成了滞留空调风的区域,致使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的实际开口面积减小。因此,由于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的实际开口面积减小,空调风的风量、风速将变得不足。
[0004]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空调风的风量、风速,需扩大保持器的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但是,在扩大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的情况下,难以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较薄的结构。尤其近年来具有斜面(倾斜)的仪表板的采用有增加的倾向,因此需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形成为较薄结构从而获得在提高仪表板的设计自由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空调风指向性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
[0005]鉴于上述情况研发了本发明,其目的为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该结构不仅能确保足够的空调风的风量、风速,还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并且能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形成为较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流道部件,其下游端被开口成可向车厢内吹出空调风的吹风口;可动流道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流道部件内,受到操作力而发生变形,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从所述吹风口向由所述流道形状所确定的方向吹出空调风。
[0007]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当从空调装置吹出空调风时,该空调风通过流道部件从开口于车厢内的吹风口被吹出。在流道部件内设有受到例如来自乘客的操作力而能够发生变形的可动流道部件。该可动流道部件的构造为,通过变形成规定的形状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并从车厢内的吹风口向由所述流道形状所确定的方向吹出空调风。因此,从空调装置吹出空调风之际,如果施加操作力从而改变可动流道部件的形状,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从车厢内的吹风口向被可动流道部件变形了的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所确定的方向吹出。
[0008]如上所述,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由于通过被设置在流道部件内的可动流道部件受到操作力而发生变形从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因此,无需在流道部件内的流道上设置多个用于改变吹出方向的翼片。因此,能够确保流道部件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空调风的风量、风速。另外,由于通过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能够控制空调风的从车厢内吹风口被吹出的方向,因此能够获得具有良好的指向性的空调风。并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确保流道部件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所以能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形成为比现有结构更薄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仪表板的设计自由度。
[0009]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流道部件构成为,通过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的同时改变形状,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
[0010]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可动流道部件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的同时改变形状,从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因此,能对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进行大的改变,并且,由此能够对空调装置的吹出方向进行较大程度的切换。
[0011]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2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将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0012]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当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可动部件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此外,当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该可动流道部件分割成两个。而且,由于此时通过可动流道部件能够使空调风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吹出,因此,由此能够向车厢内输送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013]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具备:第一壁部,其延伸在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一对第二壁部,其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第1壁部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侧;一对第三壁部,其一端侧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的与所述第一壁部连接的连接部的相反侧,另一端侧则旋转自如地被相互连接;并且,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可取得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形态为形成三角形,此三角形的各边由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和所述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所述第二形态为形成五角形,此五角形的各边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的各壁部和所述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并且,还包括切换单元,其根据所述第一壁部的滑动位置,使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在所述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0014]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可动流道部件的构成为,包括第一壁部、一对第二壁部和一对第三壁部。第一壁部延伸在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一对第二壁部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连接在第1壁部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侧;一对第三壁部各自为,其一端侧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连接在一对第二壁部上的与第一壁部的连接部的相反侧,另一端侧则以相互旋转自如的方式连接。
[0015]并且,当可动流道部件的第一壁部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时,切换单元将可动流道部件全体切换成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第一形态为形成三角形,此三角形的各边由第一壁部及一对第二壁部和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第二形态为形成五角形,此五角形的各边由第一壁部、一对第二壁部的各壁部和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如此,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被设置在流道部件内的可动流道部件受到操作力而切换至三角形的第一形态或五角形的第二形态,从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
[0016]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所述可动流道部件构成为,通过受到操作力使上游侧一部分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位移,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
[0017]权利要求5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当可动流道部件受到操作力时,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一部分向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位移,从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因此,能对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进行较大程度的改变,并且,由此能对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进行较大程度的切换。
[0018]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2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使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所述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使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当所述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将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0019]权利要求6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当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的一部分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的一部分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此外,当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被该可动流道部件分割成两个。并且,此时由于通过可动流道部件能够使空调风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吹出,因此,由此能够向车厢内输送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020]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5、6中任意一项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中,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具备:第一支承轴部,其向分别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和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能够向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进行位移;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其分别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轴部的所述吹风口一侧,并向所述第一支承轴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能够以相互接近和远离的方式进行位移;无接头带,其被卷绕于所述第一支承轴部和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并被支承,并且,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可取得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形态为所述第一支承轴部位于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所述第二形态为所述第一支承轴部位于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端侧,并且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远离的位置;并且,还包括切换单元,用于对所述可动流道部件赋予操作力使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在所述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0021]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可动流道部件的构成为,包括第一支承轴部、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和无接头带。第一支承轴部的构成为,其向分别与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和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能够向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进行位移;一对第二支承轴部的构成为,其相对于第一支承轴部分别被配置在吹风口一侧,并向第一支承轴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其能够在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能够进行位移以使其相互接近和远离;无接头带,其被卷绕于第一支承轴部和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并被支承。
[0022]并且,切换单元向可动流道部件施加操作力将可动流道部件全体切换成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形态为,第一支承轴部位于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并且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接近一侧的形态;所述第二形态为,第一支承轴部位于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端侧并且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远离一侧的形态。如此,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中,通过被设置在流道部件内的可动流道部件受到操作力而切换成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从而改变流道部件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
发明效果
[0023]如上的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不仅可确保足够的空调风的风量、风速,还具有良好的指向性,且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为较薄结构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可动流道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1的A-A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4为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3的B-B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7为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3的C-C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8为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3的D-D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9为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3的E-E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可动流道部件和切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将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10的F-F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4为将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13的G-G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5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可动流道部件和切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6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可动流道部件和切换机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17为设置于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所设有的可动流道部件和切换机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18为将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沿图10的H-H线剖开的剖面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工作说明图。
图21为比较例中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的构造进行说明。
[0026]在图1至图9中,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的构造。其中,图4至图6和图8中,为了简便,模式化地表示了可动流道部件14。此外,各图中,箭头Fr、箭头Up、箭头Out分别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和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0027]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例如可以是与安装于车辆上的仪表板70设置为一体的结构,其主要构成包括,作为流道部件的壳体12和可动流道部件14。
[0028]如图3所示,壳体12是用于连通连接于空调装置的风道76的吹风口72和仪表板70的吹风口74,由内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空间部16的筒状体所构成。此外,如图1所示,该壳体12包括第一壳体部18和第二壳体部20,该第一壳体部18的构成为剖面呈四角形状,该第二壳体部20的构成为,连续于该第一壳体部18的吹风口74一侧,且剖面呈从该第一壳体部18向吹风口74一侧在车宽方向上加宽的四角形状。
[0029]在第二壳体部20的吹风口74一侧部分上,设有上下风向改变机构22,其用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改变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方向。如图1、图3所示,上下风向改变机构22的构成中包括,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翼片24,和连接各翼片24的连接部件26。
[0030]多个翼片24中的被配置于车辆上下方向中央的翼片24上,一体设置有向车厢侧突出的上下调节旋钮28。并且,各翼片24被第二壳体部20的侧壁部20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并且,该上下风向改变机构22的构造为,通过上下操作上下调节旋钮28,使被连接部件26连接的三枚翼片24在上下方向上倾斜,从而对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进行上下方向上的改变。
[0031]此外,在该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上形成有第一导向槽30和第二导向槽32。第一导向槽30为,由后述的形成于可动流道部件14上的第一导向销52以可自由移动的方式卡合的结构,其被形成为沿板厚方向贯穿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并且沿着与壳体12内的空间部16的延伸方向(即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0032]另一方面,第二导向槽32为,由后述的形成于可动流道部件14上的第二导向销64以可自由移动的方式卡合的结构,其形成为从空间部16侧向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凹入的凹状(即,在上壁部20A表面侧上呈凸状突出)。此外,该第二导向槽32被形成为,俯视时大致呈“ヘ”状(参照图1),以使随着从与壳体12内的空间部16的延伸方向(即壳体12中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向各个端侧(即,从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到各自的外侧)的延伸,其靠向吹风口74侧。
[0033]如图3所示,可动流道部件14被配置在壳体12内的空间部16中,是用于使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改变的构件。如图2所示,该可动流道部件14的构成为,包括第一壁部34、一对第二壁部36、一对第三壁部38、第一杆40、第二杆42和左右调节旋钮44。
[0034]第一壁部34的两端侧上通过连接部46以各自旋转自如的方式连接有第二壁部36,该第二壁部36的与该第一壁部34所连接的连接部46的相反侧,通过连接部48以各自旋转自如的方式连接有第三壁部38。此外,第三壁部38的与第二壁部36连接的连接部48的相反侧,通过连接部50以相互旋转自如的方式而连接。其中,各连接部46、48、50以车辆上下方向作为各壁部的旋转轴。并且,如图4至图6所示,该由多个壁部所构成的可动流道部件14被配置成,该第一壁部34向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且第三壁部38的相互间的连接部50位于壳体12的吸入口13一侧。
[0035]此外,在该可动流道部件14中,如图2所示,第一壁部34的构成为,包括,在其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第一导向销52;在其上端部从该上端部向第三壁部38的相互连接部50一侧突出的撑条54;在其下部与左右调节旋钮44的被连接部58连接为一体的连接部56。如图1、图3所示,第一导向销52与形成在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上的第一导向槽30以移动自如方式卡合。此外,连接部56与设置在左右调节旋钮44上的被连接部58构成了固定部60,该固定部60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被固定在第一杆40上。第一杆40向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0036]并且,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一导向销52被第一导向槽30所引导且固定部60被第一杆40所引导,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4全体能够在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上自由移动。
[0037]此外,如图2所示,在被设置于该可动流道部件14的第一壁部34上的撑条54处,设有支承部62,该支承部62将第二杆42以能够沿着壳体12的流动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第二杆42被上述的支承部62以能够在其长度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并且在其两端侧上分别具有第二导向销64和连接孔部66。如图3所示,第二导向销64与形成在第二壳体部20的上壁部20A处的第二导向槽32以可自由移动的方式卡合。此外,连接孔部66中插有被突出设置在第三壁部38的相互连接部分上的连接销68。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向第二杆42的连接孔部66中插入被突出设置在第三壁部38的连接销68,从而使第三壁部38能够相对于第二杆42自由旋转。
[0038]并且,根据该结构,可动流道部件14的整体的构造为,随着向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其形状发生如下的改变。即,如图8所示,当左右调节旋钮44被左右操作时,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随之向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移动。此外,此时如图7所示,第二导向销64被第二导向槽32所引导,从而使第二杆42向壳体12的流动方向移动。
[0039]在此,当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左右一端侧的位置上时,由于第二导向销64被引导至第二导向槽32的一端侧,从而第二杆42向吹风口74侧移动。并且此时第二杆42的连接孔部66使被突出设置在第三壁部38的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处的连接销68向吹风口74侧移动。其结果为,第三壁部38整体向吹风口74侧移动,第二壁部36随之相对于第一壁部34进行转动,变成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平行,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滑动方向一端侧位置上呈三角形(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此外,此时如图5、图6所示,可动流道部件14向车辆左右方向一端侧偏靠,第三壁部38处在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倾斜的状态,从而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形状,使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改变。并且,此时第三壁部38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构成无高低差的连续壁面。
[0040]另一方面,当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中央位置时,由于第二导向销64将被引导至第二导向槽32的中央,从而使第二杆42向吸入口13一侧移动。并且,此时第二杆42的连接孔部66使被突出设置在第三壁部38的相互连接的连接部分上的连接销68向吸入口13一侧移动。其结果为,第三壁部38整体向吸入口13一侧移动,第二壁部36随之相对于第一壁部34进行转动,变成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平行,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滑动方向中央位置处呈五角形(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此外,此时如图4所示,第三壁部38随着从吹风口74一侧向吸入口13侧的延伸而呈尖头状,且第二壁部36在吹风口74的近前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平行,从而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呈沿着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薄的形态。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将壳体12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0041]接着,对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2]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中,当从未图示的空调装置吹风口吹出空调风时,该空调风通过壳体12从吹风口74被吹出。此时,如果使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中央位置处,则如上文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滑动方向中央位置上呈五角形。并且,此时如图4所示,第二壁部36在吹风口74的近前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平行。因此,从吹风口74吹出朝向仪表板70正面的空调风X。
[0043]并且,此时由于第三壁部38随着从吹风口74一侧向吸入口13一侧的延伸而呈尖头状,且第二壁部36在吹风口74的近前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平行,从而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成为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薄的形态。因此,确保了壳体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能够从吹风口74获得具有足够风量和风速的空调风X。
[0044]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壳体12内的流道分割成两个。因此,通过可动流道部件14能够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进行空调风的送风,由此可向车厢内送进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045]另一方面,如果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左端侧的位置上,则如上文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滑动方向的左端侧位置上呈三角形。并且,此时如图5所示,第三壁部38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呈倾斜的状态,从而改变了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形状,使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右方改变。因此,能够从吹风口74吹出在车辆右方具有高指向性的空调风Y。
[0046]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4的一边向车辆左侧偏靠,第三壁部38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构成无高低差的连续壁面。因此,确保了壳体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能够从吹风口74获取风量和风速足够的空调风Y。
[0047]同样,如果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右端侧的位置,则如上文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滑动方向右端侧位置上呈三角形。此外,此时如图6所示,第三壁部38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呈倾斜状态,从而改变了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形状,将从吹风口7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左方改变。因此,从吹风口74吹出向车辆左方向具有高指向性的空调风Z。
[0048]此外,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4向车辆左侧靠近,第三壁部38与第一壳体部18的侧壁部18B构成无高低差的连续壁面。因此,确保了壳体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能够从吹风口74获得风量和风速足够的空调风Z。
[0049]在此,通过与比较例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化了本发明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的作用。图21为比较例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80的剖面图。图21所示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80中,在壳体82内的流道中设有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84。
[0050]如该比较例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80,在壳体82内的流道中设有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84的情况下,由于多个翼片84位于流道内,所以通过该翼片84使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减小。并且,当翼片84以如虚线所示的状态最大程度地倾斜,从而改变空调风的吹出方向时,由于多个翼片84中靠近流道壁面82B设置的翼片84而在流道内将会形成滞留空调风的区域A,从而减少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所以,因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的减少,而空调风的风量、风速将变得不足。此外,为了确保空调风的风量、风速,需要扩大吹风口82A,但是扩大了吹风口82A的情况下,难以将吹风口82A在车辆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形成为较薄结构。
[0051]针对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如上所述,通过被设置在壳体12内的可动流道部件14根据左右调节旋钮44的操作而发生变形,从而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因此,无需在壳体12内的流道上设置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相当于比较例的翼片84)。所以,能确保壳体12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空调风的风量和风速。
[0052]并且,由于通过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能够控制空调风从吹风口74的吹出方向,因此,能够获得指向性优良的空调风。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能确保壳体12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所以与比较例的结构相比,能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74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或车辆左右方向上更薄的结构。由此,能够使仪表板7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0053]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中,如上文所述,通过根据左右调节旋钮44的操作使可动流道部件14向与壳体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滑动并变形,从而改变壳体12内的流道形状。因此,能够对壳体12内的流道的形状进行如上文所述的较大程度的改变,并且由此能够对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进行较大程度的切换。
[0054]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中,使左右调节旋钮44位于中央位置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4整体在移动方向中央位置上呈五角形时,由于通过该可动流道部件14能够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吹出空调风,因此,由此能够向车厢内输送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055]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中,如上所述,无需在壳体12内的流道中设置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因此,由此能够防止在壳体12内因空调风干涉翼片而产生噪音。
[0056]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的改变例进行说明。
[0057]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是用于将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改变,但是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0还可以用于将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改变。
[0058]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流道部件14是被构成为,根据左右调节钮44的手动操作而发生变形和滑动,但是也可以将可动流道部件14的构成设为,通过电机驱动装置等以电动的方式进行变形和滑动。
[0059]实施例2
接着,对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的构造进行说明。
[0060]在图10至图20中,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的构造。各图中,箭头Fr、箭头Up、箭头Out分别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和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0061]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例如可以是与安装于车辆上的仪表板一体设置的结构,其主要构成包括,作为流道部件的壳体112、作为切换单元的切换机构113和可动流道部件114。
[0062]如图11所示,壳体112的构成为,具备筒状壳体116和吹风口板118。筒状壳体116由上壳120和下壳122构成,在其内部具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空间部124。该筒状壳体116具备:第一壳体部126,其构成为截面呈四角形状;第二壳体部128,其被构成为,与该第一壳体部126的吹风口板118一侧连续形成,并且其截面随着从第一壳体部126向吹风口板118一侧呈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加宽的四角形状。
[0063]并且,在筒状壳体11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和后侧上分别形成有开口部130和132。而且,如图10所示,在该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开口部130上,连接有与空调装置连接的风道76的吹风口72,在车辆前后方向后侧上形成的开口部132上,固定有吹风口板118。
[0064]吹风口板118上开口有吹风口134,在该吹风口134上,设有上下风向改变机构22,用于将朝向车厢内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改变。该上下风向改变机构22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构造相同。
[0065]如图11所示,在筒状壳体116的上壳120和下壳122上,分别形成有第一槽部135、137,和第二槽部139、141。第一槽部135与第二槽部139从上壳120的水平壁部120A向车辆上下方向上侧凹设,第一槽部137与第二槽部141则从下壳122的水平壁部122A向车辆上下方向下侧凹设。
[0066]第一槽部135、137分别被形成为,向与筒状壳体116内的空间部124的延伸方向(即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圆弧状。另一方面,第二槽部137、141分别被形成为,向与筒状壳体116内的空间部124的延伸方向(即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其中,被形成在下壳122上的第二槽部141形成为,夹着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两侧分开。
[0067]此外,在第一槽部135、137上,分别沿着其槽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一导向槽136、138。第一导向槽136、138分别在板厚方向上贯穿并形成在上壳120和下壳122的各水平壁部120A、122A。另一方面,第二槽部139、141上分别沿着其槽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第二导向槽140、142。第二导向槽140、142分别在板厚方向上贯穿并形成在上壳120和下壳122的各水平壁部120A、122A。
[0068]切换机构113被设置在筒状壳体11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该切换机构113是用于切换后述的可动流道部件114的形态的构件,其构成为,具备支承板144、第一齿轮146、第二齿轮148、第三齿轮150、一对臂152、154和左右调节旋钮156。
[0069]支承板144被一体固定在设置于筒状壳体116上的下壳122的水平壁部122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面上。该支承板144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设有支承突起158。此外,支承板144的支承突起158车辆前后方向后侧设有支承孔部160,并且,该支承孔部160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滑动支承部162。此外,在支承板144的支承孔部16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滑动导向壁部163。
[0070]如图12所示,第一齿轮146具有圆盘状的齿部164,该齿部164如图13所示,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下壳122上突出设置的支承突起165。此外,在该第一齿轮146上,与齿部164一体设置有向齿部164的径向延伸的臂部166,该臂部166上突出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杆棒部168。第一杆棒部168分别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在形成于上述筒状壳体116上的第一导向槽136、138。
[0071]第二齿轮148被构成为圆盘状,其被设置在相对于第一齿轮14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并且,第二齿轮148被上述支承板144上设置的支承突起15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且与第一齿轮146的齿部164啮合。
[0072]第三齿轮150的构成为,具有圆盘状的齿部170。如图13、14所示,齿部170具有分别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突出的轴部172、173,通过将该轴部172、173各自插入到分别设置于支承板144和筒状壳体116上的支承孔部160、174中,从而分别被支承板144和筒状壳体11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
[0073]此外,第三齿轮150相对于第二齿轮148被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且该第三齿轮150的齿部170与上述第二齿轮148啮合。并且,第三齿轮150上,与齿部17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面一体设置有导向部176。导向部176被构成为棒状,其穿过齿部170的中心部,并且沿齿部170的径向延伸。此外,如图15所示,导向部176的构成为,其长度方向两端部比齿部170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该导向部1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卡合凹部178。
[0074]一对臂152、154被配置在夹持着第三齿轮1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处。各臂152、1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位被构成为,能够与形成在上述导向部176上的卡合凹部178卡合的卡合凸部180、182。该各臂152、15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上,分别突出设置有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杆棒部184、186。
[0075]第二杆棒部184、186分别与形成在上述筒状壳体116上的第二导向槽140、142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并且,通过第二杆棒部184、186与第二导向槽140、142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从而使得各臂152、154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自由移动,并且,各臂152、154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相互接近的一侧施力。此外,各臂152、154被上述支承板144上形成的滑动导向壁部163以维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安装姿态的方式支承的同时,还被其以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引导。
[0076]左右调节旋钮156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纵长部件构成,其被上述支承板144上设置的滑动支承部162以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该左右调节旋钮156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车厢侧)处,突出形成有捏手部188,该捏手部188通过形成于上述吹风口板118上的横长槽状的开口部190而向车厢侧露出。此外,在左右调节旋钮15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齿部192,该齿部192与上述第三齿轮150的齿部170啮合。
[0077]如图11所示,可动流道部件114为,被配置在筒状壳体116内的空间部124中,用于如后文所述将从吹风口板118的吹风口13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改变的构件。如图12所示,该可动流道部件114的构成为,具有三个卷轴194、196、198和无接头带200。
[0078]各卷轴194、196、198是由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状筒状体构成,其各自具有在轴向上贯穿的支承孔202。并且,各卷轴194、196、198的构成为,具有:主体支承部204,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脱落防止部206,其在该主体支承部20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处比主体支承部204扩径而形成;支承凸部207,其被设置在长度方向两端部处。
[0079]卷轴194(第一支承轴部)通过在其支承孔202中插入上述第一杆棒部168,从而被该第一杆棒部16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而一对卷轴196、198(一对第二支承轴部)通过在其各支承孔202中插入上述第二杆棒部184、186,从而分别被该第二杆棒部184、18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
[0080]此外,被设置在卷轴194长度方向两端侧处的支承凸部207,分别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插入至设置在上述筒状壳体116上的第一槽部135、137中(参照图11),被设置在卷轴196、198长度方向两端侧处的支承凸部207,分别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插入至设置在上述筒状壳体116上的第二槽部137、139(参照图11)中。并且,如图11所示,一对卷轴196、198相对于卷轴194被设置在吹风口板118一侧。
[0081]无接头带200由例如具有伸缩性的橡胶等构成,其具有与设置在各卷轴194、196、198上的主体支承部204的长度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车辆上下方向宽度)。并且,该无接头带200被卷挂于三个卷轴194、196、198的主体支承部204并被支承。此时,由于在各卷轴194、196、198的主体支承部204的长度方向两端侧处设置有脱落防止部206,因此,可防止无接头带200从各卷轴194、196、198的主体支承部204脱离的现象,从而使其可靠地被各主体支承部204支承。此外,无接头带200的构成为,在卷挂于三个卷轴194、196、198的状态下,呈以三个筒194、196、198为顶点且以壁部208、210、212为三边的俯视三角形状。
[0082]并且,构成中具备该无接头带200的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的构造为,受到来自上述切换机构113的操作力,其形状将发生如下的改变。如图15所示,当左右调节旋钮156位于中央位置时,与左右调节旋钮156的齿部192啮合的第三齿轮150位于中立位置,该第三齿轮150的导向部176处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一对臂152、154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施力而位于相互接近的一侧,从而使被该臂152、154的第二杆棒部184、186支承的一对卷轴196、198也处在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上的状态。
[0083]并且,此时通过第二齿轮148而与第三齿轮150啮合的第一齿轮146位于中立位置,形成于该第一齿轮146上的臂部166处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被该臂部166的第一杆棒部168支承的卷轴194处于,如图18所示的位于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状态。由此,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成为在壳体112的流动方向上较长的等腰三角形(本发明的第一形态)。
[0084]此外,此时被卷挂于各卷轴194、196、198上的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和壁部210的从壳体112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至上游侧呈尖头状,且一对壁部208、210在吹风口134的近前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成为与壳体112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薄的形态。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将壳体112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0085]另一方面,当左右调节旋钮156被滑动至右端侧时,如图16所示,与左右调节旋钮156的齿部192啮合的第三齿轮150向一侧转动,从而该第三齿轮150的导向部176被转动。此时,导向部176伴随其转动将一对臂152、154向相互分离一侧推压并使其位移。并且,当导向部176处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时,形成于各臂152、15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位上的卡合凸部180、182将被卡合在形成于导向部176长度方向两端部上的卡合凹部178上。由此,一对臂152、154将位于相互分离一侧的位置上,被该臂152、154的第二杆棒部184、186支承的一对卷轴196、198处在位于相互分离一侧的位置的状态。
[0086]并且,此时通过第二齿轮148而与第三齿轮150啮合的第一齿轮146将向一侧转动,从而使形成在该第一齿轮146上的臂部166处于相对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且被该臂部166的第一杆棒部168支承的卷轴194处于如图19所示的,位于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左侧)的状态。由此,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中位于上游侧的顶点位移至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侧(左侧)(本发明的第二形态)。
[0087]此外,此时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处在相对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并将从吹风口13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右方改变。此外,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上游侧的一部分接近于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A,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A与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构成连续壁面。
[0088]此外,同样地,当左右调节旋钮156滑动至左端侧时,如图20所示,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中位于上游侧的顶点位移至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另一端侧(右侧)。此时,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10处在相对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并将从吹风口13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左方改变。此外,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上游侧的一部分接近于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B,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B与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10构成连续壁面。
[0089]接着,对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90]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中,当从未图示的空调装置吹风口吹出空调风时,该空调风通过筒状壳体116而从吹风口板118的吹风口134被吹出。此时,如图18所示,如果使左右调节旋钮156位于中央外置,则如上文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在筒状壳体116的流动方向上较长的等腰三角形。此外,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的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210在吹风口134的近前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因此,从吹风口134吹出朝向仪表板70正面的空调风X。
[0091]并且,此时被卷挂于各卷轴194、196、198上的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和壁部210从壳体112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至上游侧呈尖头状,且一对壁部208、210在吹风口134的近前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成为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较薄的形态。因此,能够确保壳体1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从吹风口134获得具有足够风量和风速的空调风X。
[0092]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将壳体112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成两个。因此,通过可动流道部件114能够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进行空调风的送风,因此,由此能够向车厢内输送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093]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如果使左右调节旋钮156位于右端侧的位置上,则如上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中位于上游侧的顶点位移至与壳体112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侧(左侧)。并且,此时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处于相对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改变壳体112内流道自身的形状,将从吹风口13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右方改变。因此,能够从吹风口134吹出向车辆右方具有高指向性的空调风Y。
[0094]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上游侧的一部分接近于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A,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A与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08构成连续壁面。因此,能够确保壳体1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从吹风口134获得具有足够风量和风速的空调风Y。
[0095]同样地,如图20所示,如果使左右调节旋钮156位于左端侧的位置,则如上所述,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一个三角形,该三角形中位于上游侧的顶点位移至与壳体112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右侧)。并且,此时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10处在相对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倾斜的状态,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并将从吹风口134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向车辆左方改变。因此,能够从吹风口134吹出向车辆左方具有高指向性的空调风Z。
[0096]并且,此时可动流道部件114上游侧的一部分接近于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B,筒状壳体116的侧壁部116B与无接头带200的壁部210构成连续壁面。因此,能够确保壳体112内的有效截面积,并从吹风口134获得具有足够风量和风速的空调风Z。
[0097]在此,通过与比较例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了本发明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的作用。如上述实施例1中所说明,如图21所示的比较例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80,在壳体82内的流道中设置了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84的情况下,由于多个翼片84位于流道内,所以通过该翼片84减少了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并且,当将翼片84以如虚线所示的状态最大程度地倾斜,从而改变空调风的吹出方向时,通过多个翼片84中靠近流道壁面82B配置的翼片84,将会在流道内形成滞留空调风的区域A,致使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减小。所以,因吹风口82A的实际开口面积的减少,空调风的风量、风速将变得不足。此外,为了确保空调风的风量、风速,需要扩大吹风口82A,但是在扩大了吹风口82A的情况下,则难以将吹风口82A在车辆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形成为较薄结构。
[0098]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如上所述,通过根据左右调节旋钮156的操作而使被设置在壳体112内的可动流道部件114发生变形,从而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因此,无需在壳体112内的流道中设置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相当于比较例的翼片84)。所以,能够确保壳体112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并能够确保足够的空调风的风量和风速。
[0099]并且,由于能够通过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自身的形状从而能控制空调风从吹风口134的吹出方向,因此,能够获得指向性优良的空调风。而且,由于如上文所述能够确保壳体112内的流道的有效截面积,所以与比较例的构造相比,能够将朝向车厢内的吹风口134形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或车辆左右方向上更薄的结构。由此,能够使仪表板7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0100]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中,如上文所述,根据左右调节旋钮156的操作使可动流道部件114上游侧的一部分向与壳体112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此时为车辆宽度方向)位移,从而改变壳体112内的流道的形状。因此,能够对壳体112内的流道的形状进行如上文所述的较大程度的改变,并且,由此能够对空调风的吹出方向进行较大程度的切换。
[0101]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中,使左右调节旋钮156位于中央位置从而使可动流道部件114整体呈在壳体112流动方向上较长的等腰三角形时,由于通过该可动流道部件114能够向正面方向的较广范围吹出空调风,由此能够向车厢内输送比较温和的空调风。
[0102]并且,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中,如上所述,无需在壳体112内的流道上设置多个左右吹出方向改变用的翼片,因此,能够防止在壳体112内因空调风干涉翼片而产生噪音。
[0103]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的改变例。
[0104]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是被用于将空调风的吹出方向在车辆左右方向上改变,但是,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110也可以设成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改变空调风的吹出方向。
[0105]并且,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流道部件114的构成为,具有用于支承无接头带200的三个卷轴194、196、198,且呈俯视三角形状,但是,也可以将可动流道部件114构成为具有三个以上的卷轴,且呈俯视多角形状。
符号说明
[0106]10、110:空调装置吹风口结构
      12、112:壳体(流道部件)
      14、114:可动流道部件
      32:第二导向槽(切换单元的一部分)
      34:第一壁部
      36:第二壁部
      38:第三壁部
      42:第二杆(切换单元的一部分)
      44:左右调节旋钮
      113:切换机构(切换单元)
      194:卷轴(第一支承轴部)
      196、198:卷轴(第二支承轴部)
      200:无接头带

Claims (7)

1、一种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道部件,其下游端被开口成可向车厢内吹出空调风的吹风口;
可动流道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流道部件内,受到操作力而发生变形,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从所述吹风口向由所述流道形状所确定的方向吹出空调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流道部件构成为,通过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的同时改变形状,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使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将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具备:第一壁部,其延伸在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受到操作力而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滑动;一对第二壁部,其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第1壁部的滑动方向上的两端侧;一对第三壁部,其一端侧分别旋转自如地连接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的与所述第一壁部连接的连接部的相反侧,另一端侧则旋转自如地被相互连接;并且,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可取得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形态为形成三角形,此三角形的各边由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一对第二壁部和所述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所述第二形态为形成五角形,此五角形的各边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二壁部的各壁部和所述一对第三壁部的各壁部构成,
还包括切换单元,其根据所述第一壁部的滑动位置,使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在所述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流道部件构成为,通过受到操作力使上游侧一部分向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位移,从而改变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形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动流道部件的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一端侧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使空调风向第一方向吹出;当所述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使空调风向第二方向吹出;当所述上游侧一部分位于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时,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将所述流道部件内的流道在与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分割成两个。
7、如权利要求1、5、6中任意一项所述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具备:第一支承轴部,其向分别与所述流道部件的流动方向和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能够向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进行位移;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其分别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承轴部的所述吹风口一侧,并向所述第一支承轴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在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能够以相互接近和远离的方式进行位移;无接头带,其被卷绕于所述第一支承轴部和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并被支承,并且,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可取得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一形态为所述第一支承轴部位于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所述第二形态为所述第一支承轴部位于所述上游侧一部分的位移方向上的端侧,并且所述一对第二支承轴部位于相互远离的位置;
还包括切换单元,用于对所述可动流道部件赋予操作力使所述可动流道部件在所述第一形态和所述第二形态之间进行切换。
CN2007800185379A 2006-05-23 2007-05-22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8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43055 2006-05-23
JP143055/2006 2006-05-23
JP004229/2007 2007-01-12
JP2007004229A JP4506758B2 (ja) 2006-05-23 2007-01-12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PCT/JP2007/060467 WO2007136076A1 (ja) 2006-05-23 2007-05-22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8661A true CN101448661A (zh) 2009-06-03
CN101448661B CN101448661B (zh) 2011-06-15

Family

ID=38723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853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8661B (zh) 2006-05-23 2007-05-22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00527B2 (zh)
EP (1) EP2025542B1 (zh)
JP (1) JP4506758B2 (zh)
KR (1) KR101160865B1 (zh)
CN (1) CN101448661B (zh)
DE (1) DE602007011255D1 (zh)
WO (1) WO2007136076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5158A (zh) * 2010-01-04 2012-10-10 贝洱两合公司 舒适空气流出喷嘴
CN102815184A (zh) * 2011-06-10 2012-12-1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口装置
CN103029552A (zh) * 2011-10-10 2013-04-1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汽车的通风孔装置
CN104507716A (zh) * 2012-08-01 2015-04-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CN107009849A (zh) * 2015-09-30 2017-08-04 株式会社斯巴鲁 汽车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8382B2 (en) 2002-11-20 2006-03-07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Medical instrument
WO2008144195A1 (en) 2007-05-14 2008-11-27 Boston Scientific Limited Biopsy device
JP5326822B2 (ja) * 2009-05-28 2013-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及びダンパ装置を用いた熱交換換気装置
FR2960829B1 (fr) * 2010-06-04 2012-07-1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deflecteur
DE102011114766B4 (de) * 2011-10-01 2014-09-04 Audi Ag Lüftungs- und Heizungsmodul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wenigstens einem Luftführungskanal
DE102013111175B3 (de) * 2013-10-09 2014-09-04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4102533A1 (de) * 2013-11-21 2015-05-21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amelle und Luftausströmer mit mindestens einer Lamelle
EP2979975B1 (en) * 2014-07-30 2017-09-27 AIRBUS HELICOPTERS DEUTSCHLAND GmbH An aircraft with a framework structure tha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hollow frame.
CN106515353A (zh) * 2016-08-16 2017-03-22 合肥升园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进风量可调式汽车空调散热装置
KR102429172B1 (ko) * 2016-12-21 2022-08-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의 풍향 조절 장치
JP6791066B2 (ja) * 2017-08-25 2020-1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CN108001167B (zh) * 2017-11-06 2023-12-01 东风佛吉亚汽车内饰有限公司 出风口出风调节结构
US11364766B2 (en) * 2019-05-31 2022-06-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c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HVAC system
DE102019210241A1 (de) * 2019-07-10 2021-01-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lüftungsdüse zur Belüftung eines Innenraums eines Kraftfahrzeugs
CN111559226B (zh) * 2020-04-20 2021-10-19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出风口结构
CN111976427B (zh) * 2020-08-12 2022-11-29 宁波四维尔汽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汽车空调的出风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7104A (en) * 1943-02-06 1945-01-09 Demuth Charles Variable volume air distributor
US3082676A (en) * 1959-06-30 1963-03-26 Carrier Corp Air distributing unit
US3159179A (en) * 1962-09-20 1964-12-01 Lain Robert L De Plugs with diaphragm flow control device
US3299797A (en) * 1964-09-02 1967-01-24 John P Dry Combined air diffuser and lighting fixture
GB1489003A (en) * 1974-03-04 1977-10-19 Carrier Corp Air conditioning terminal assembly
DE3001163A1 (de) 1980-01-15 1981-07-23 Audi Nsu Auto Union Ag, 7107 Neckarsulm Luftausstroemer, insbesondere fuer den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s
IT1241715B (it) 1990-10-03 1994-01-31 Fiat Auto Spa Dispositivo di efflusso d'aria per impianti di climatizzazione di autoveicoli.
US5147243A (en) * 1991-05-10 1992-09-15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terminal apparatus
JPH0583651A (ja) 1991-08-08 1993-04-02 Toshiba Corp Dspを用いた画像再生装置
JPH0566447A (ja) 1991-09-06 1993-03-19 Canon Inc 手振れ防止機能付きカメラ
JPH0583652A (ja) 1991-09-19 1993-04-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映像拡大装置
JPH05203252A (ja) * 1992-01-28 1993-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天井用空気吹き出し口の構造
JPH0731075Y2 (ja) * 1992-02-07 1995-07-19 株式会社不二工 二枚羽根対向型ディフューザ
JPH0583651U (ja) * 1992-04-14 1993-11-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ータの風向調整装置
JPH0583652U (ja) 1992-04-14 1993-11-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ータの風量調整装置
JP3237201B2 (ja) 1992-05-29 2001-12-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口装置
DE19943822B4 (de) 1999-09-14 2008-11-27 Behr Gmbh & Co. Kg Strömungsleitanordnung, insbesondere Ausströmgrill für Lüftungs- und Klimaanlagen von Kraftfahrzeugen
JP2001280682A (ja) * 2000-03-30 2001-10-10 Toyoda Gosei Co Ltd レジスタ
US6527194B1 (en) * 2000-10-06 2003-03-04 Donald Burke Flow control damper
US7000634B2 (en) * 2000-10-26 2006-02-21 Lindinvent Ab Adjustable valve for variable flows and a method for reducing flow through a valve
JP3695390B2 (ja) * 2001-06-22 2005-09-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FR2829067B1 (fr) * 2001-08-30 2003-12-12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mixage d'un flux d'air et appareil de chauffage et/ou de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ce dispositif
JP3948412B2 (ja) * 2002-03-27 2007-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DE10219696B4 (de) * 2002-05-02 2007-10-11 Daimlerchrysler Ag Luftauslassdüse
DE10311398A1 (de) 2003-03-14 2004-09-23 Behr Gmbh & Co. Kg Luftdüse
JP4379188B2 (ja) 2004-04-22 2009-12-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US7302959B2 (en) * 2004-09-01 2007-12-0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Low-power wireless inflatable bladder damper for forced ai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US7326108B2 (en) * 2005-02-16 2008-02-05 Airflow Developments Limited Ventilation device
US7819728B2 (en) * 2005-03-10 2010-10-26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Shutter cup
US7597616B2 (en) * 2006-04-13 2009-10-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ctive material enabled vents and methods of use
US20100178863A1 (en) * 2009-01-15 2010-07-15 Coward Charles W Air flow control damper with linea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omprising an air foil control blade and inner annular orifice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25158A (zh) * 2010-01-04 2012-10-10 贝洱两合公司 舒适空气流出喷嘴
CN102725158B (zh) * 2010-01-04 2014-10-15 贝洱两合公司 舒适空气流出喷嘴
US9211779B2 (en) 2010-01-04 2015-12-1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Comfort air vent nozzle
CN102815184A (zh) * 2011-06-10 2012-12-12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口装置
CN102815184B (zh) * 2011-06-10 2015-04-15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车辆的通风口装置
CN103029552A (zh) * 2011-10-10 2013-04-10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汽车的通风孔装置
CN104507716A (zh) * 2012-08-01 2015-04-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US9758020B2 (en) 2012-08-01 2017-09-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Register
CN104507716B (zh) * 2012-08-01 2017-10-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通风装置
CN107009849A (zh) * 2015-09-30 2017-08-04 株式会社斯巴鲁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7009849B (zh) * 2015-09-30 2018-06-22 株式会社斯巴鲁 汽车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025542A1 (en) 2009-02-18
KR101160865B1 (ko) 2012-07-02
EP2025542A4 (en) 2010-03-17
WO2007136076A1 (ja) 2007-11-29
US20100261422A1 (en) 2010-10-14
CN101448661B (zh) 2011-06-15
JP2008001343A (ja) 2008-01-10
DE602007011255D1 (de) 2011-01-27
JP4506758B2 (ja) 2010-07-21
KR20090014218A (ko) 2009-02-06
US8500527B2 (en) 2013-08-06
EP2025542B1 (en) 201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8661B (zh) 空调装置的吹风口结构
US8109813B2 (en) Thin air outlet structure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9724981B2 (en) Air conditioning register
EP2777966B1 (en) Register
JP5892127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678526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365759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02337544A (ja) 空調用吹出口装置
CN109311371A (zh) 空气吹出装置
CN102901198A (zh) 空调调风器
EP3372428B1 (en) Internal air vent for vehicles
EP3418090A1 (en) Register
JP2008001344A (ja) 空調装置の吹出口構造
EP4180252A1 (en) Ventilator
JP5655719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3788655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4150541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3774846B2 (ja)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2005231613A (ja) オープンカーのウインドデフレクタ
JP2007152980A (ja) エアアウトレット
JP2015006815A (ja) 風向調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