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1371A - 空气吹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吹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1371A
CN109311371A CN201780037909.6A CN201780037909A CN109311371A CN 109311371 A CN109311371 A CN 109311371A CN 201780037909 A CN201780037909 A CN 201780037909A CN 109311371 A CN109311371 A CN 109311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ing wall
vehicle
action stat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79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村博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1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3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4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using gas, e.g. hot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1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60H1/242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located in the front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一方向上变化且在与该一方向交叉的另一方向上也变化,并且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的空气吹出装置。在空气吹出装置的吹出部(12)形成有朝向第一方向(DR1)的一方侧开口并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口(121)和将空气向吹出口引导的吹出通路(122)。另外,空气吹出装置的气流操作部件(14)配置于吹出通路内,并且具有引导壁(142)和主体部(141)。气流操作部件切换为对流经作为吹出通路的一部分的一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进行节流从而使该空气流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的第一动作状态和使相对于该空气流的节流缓和第二动作状态。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引导壁被配置成从主体部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并且,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被引导的空气流的第三方向(DR3)的朝向进行限制,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

Description

空气吹出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6年6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21957号,并且在此将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空气吹出的空气吹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空气吹出装置,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吹出装置包括:与吹出口相连的管道;配置于该管道的内部的气流偏向门;以及对来自吹出口的空气吹出方向进行调整的多个左右方向调整门。
该气流偏向门进行动作以使得在管道内产生沿着管道中的设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引导面的气流。
另外,多个左右方向调整门通过对流经管道的内部的气流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朝向进行调整,而对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朝向进行调整。该多个左右方向调整门相对于气流偏向门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056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中,由于设置有左右方向调整门,因此能够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因此,根据例如通过气流偏向门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化的吹出空气的方向,能够通过左右方向调整门的调整使该吹出空气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朝向不同。
但是,除气流偏向门外,还设置左右方向调整门会导致空气吹出装置的部件件数增加。作为发明人的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了以上那样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吹出装置,能够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一方向上变化且在与该一方向交叉的另一方向上也变化,并且能够抑制部件件数的增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观点的空气吹出装置是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吹出装置,包括:
吹出部,该吹出部形成有吹出口和吹出通路,并且具有通路引导面,该吹出口朝向沿着一轴线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开口并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该吹出通路与该吹出口连结并将空气向该吹出口引导;以及
气流操作部件,该气流操作部件配置于吹出通路内,并且具有引导壁和主体部,
通路引导面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位于吹出通路的一方侧并面对该吹出通路,并且一边向第二方向的一方侧弯曲,一边从第一方向的与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向该一方侧延伸,
气流操作部件形成一方侧通路作为吹出通路的一部分,该一方侧通路相对于主体部位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
该气流操作部件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在该第一动作状态下,与空气流入到该一方侧通路前相比,通过主体部对流经一方侧通路的空气流进行节流从而使该空气流沿着通路引导面,在该第二动作状态下,与第一动作状态相比,使相对于流经一方侧通路的空气流的节流缓和,
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引导壁被配置成从主体部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突出,
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该引导的空气流的第三方向的朝向进行限制,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交叉。
由此,通过气流操作部件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从而在第二方向上对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并且,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由于气流操作部件的引导壁被配置成从主体部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因此位于主体部的空气流下游侧。即,该引导壁成为难以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流造成干扰的配置。另一方面,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气流操作部件的引导壁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被引导的空气流的第三方向的朝向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气流操作部件的动作,使吹出空气的方向与在第二方向上变化联动地也在第三方向上变化。总之,能够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一方向(例如,第二方向)上变化且也在另一方向(例如,第三方向)上变化。
进一步,由于不需要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所具有的左右方向调整门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吹出装置的部件件数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上方侧观察到的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图1的II-II剖面的剖视图,且是表示面部模式时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图。
图3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单个地表示气流偏向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II-II剖面的剖视图,且是表示除霜模式时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图。
图5是节选表示图3的V-V剖面中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单个气流偏向门的引导基面侧的俯视图。
图7是在比较例中从车辆上方侧观察到的车室内的车辆前方部分的示意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图。
图8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面部模式时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的图。
图9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除霜模式时的空气吹出装置的剖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4的图。
图1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表示单个气流偏向门的引导基面侧的俯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
图1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表示单个气流偏向门的引导基面侧的俯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
图1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表示单个气流偏向门的引导基面侧的俯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
图13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表示单个气流偏向门的引导基面侧的俯视图,且是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彼此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被应用于配置在车辆前方侧的空调单元20的吹出口和管道。图2的箭头DR1表示作为第一方向的车辆上下方向DR1、即车辆天地方向DR1,箭头DR2表示作为第二方向的车辆前后方向DR2。另外,图1的箭头DR3表示作为第三方向的车辆左右方向DR3、即车辆宽度方向DR3。这三个方向DR1、DR2、DR3是彼此交叉的方向,严格来说是彼此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上方侧对应于第一方向的一方侧,车辆下方侧对应于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车辆后方侧对应于第二方向的一方侧,车辆前方侧对应于第二方向的另一方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对应于车辆右侧,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对应于车辆左侧。
本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单元20是配置于仪表板70内并且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空气朝向车室内吹出的众所周知的装置。例如,空调单元20是与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的空调单元相同的部件。另外,对于空气吹出装置10,空调单元20发挥将空气送到该空气吹出装置10的送风装置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与一般的车辆同样地,在车室内,仪表板70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作为第一座位的驾驶座74a和作为第二座位的副驾驶座74b被收纳于车室内。另外,该两个座位74a、74b是车室内的前座,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并排,并配置于仪表板70的车辆后方侧。该驾驶座74a朝向车辆前方侧并配置于右侧。另外,副驾驶座74b朝向车辆前方侧并配置于左侧。乘员72a、72b分别落座于该两个座位74a、74b。
另外,在仪表板70中,在驾驶座74a的正面(换言之,相对于驾驶座74a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HUD76、仪表盘781和覆盖该仪表盘781的仪表罩782。该仪表盘781是指包括速度计以及转速计等的仪表面板。另外,方向盘79从仪表板70向驾驶座74a侧突出地配置于驾驶座74a的正面。此外,上述的HUD是指「Head up display:平视显示器」的缩写。
另外,在仪表板70中的朝向作为座位74a、74b侧的车辆后方侧的正面部702设置有两个侧面部吹出口702a。该侧面部吹出口702a配置于正面部702中的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两端部分,并且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吹出。
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吹出装置10是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出且对该空气的吹出方向进行调整的装置。空气吹出装置10包括:将从空调单元20流出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吹出部12;以及作为气流操作部件的气流偏向门14。
在吹出部12形成有吹出口121和吹出通路122,吹出口121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在该吹出口121连结有吹出通路122。换言之,该吹出口121也是吹出空气流方向上的吹出通路122的下游侧端缘。该吹出空气流方向是指从吹出口121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主流的流动方向,该吹出空气流方向是例如在吹出通路122内的气流偏向门14的上游侧如图2的箭头ARa所示的向上的方向。另外,吹出空气流方向在气流偏向门14的下游侧通过气流偏向门14而变化。
吹出口121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朝向上方侧开口。即,吹出通路122中的至少吹出空气流下游侧的下游端部成为沿着车辆上下方向DR1的方向的通路。并且,吹出口121形成将车辆宽度方向DR3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形状。此外,上述吹出空气流下游侧是指吹出空气流方向的下游侧,相反地,将吹出空气流方向的上游侧简称为吹出空气流上游侧。
另外,吹出口121偏向设置于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的车辆前方设置。因此,吹出口121相对于设置于车室内的驾驶座74a和副驾驶座74b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DR2上的前方侧。并且,吹出口121相对于车辆的前窗71配置于车辆下方侧,前窗71以越是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
进一步,吹出口121在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设置于车室内的宽度Wrm的中央部分。另外,形成有吹出口121的吹出部12构成仪表板70的一部分即吹出口121周围的部分。
另外,由于在仪表板70设置有HUD76和仪表罩782,因此吹出口121的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的宽度被HUD76和仪表罩782限制。例如,该吹出口121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靠近HUD76和仪表罩782设置。
吹出通路122将来自空调单元20的空气向吹出口121引导。与吹出口121同样地,与该吹出通路122内的空气流的方向正交的吹出通路122的空气通路剖面呈将车辆宽度方向DR3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形状。另外,由于吹出通路122与向上的吹出口121连结,作为一轴线的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成为沿着车辆上下方向DR1的方向。
另外,吹出部12具有面向吹出通路122的通路内壁面123。即,吹出通路122通过被该通路内壁面123包围而形成。
吹出部12具有作为该通路内壁面123中的一部分的通路引导面123a,该通路引导面123a对从吹出口121吹出的空气进行引导。该通路引导面123a是从吹出口121的周缘部位124向吹出空气流上游侧延伸设置的部分。
另外,详细来说,通路引导面123a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位于吹出通路122的一方侧(具体而言是后方侧)并面对该吹出通路122。并且,通路引导面123a一边向车辆后方侧弯曲,一边从车辆下方侧向车辆上方侧延伸。
另外,若着眼于吹出通路122和通路引导面123a的关系,则该通路引导面123a形成使向上的吹出通路122越向吹出空气流下游侧则越向车辆后方侧扩大的形状。具体而言,通路引导面123a构成为将面对吹出通路122的一侧作为凸侧且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后方侧地弯曲的弯曲面。
另外,通路引导面123a形成为连续地与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相连。该通路引导面123a是用于使从吹出通路122所包含的后方侧通路122a流出的高速气流Ach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并将该高速气流向车辆前后方向DR2上的后方侧引导的部件。
如此,由于吹出部12具有通路引导面123a,因此从吹出口121吹出的吹出空气若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流动,则朝向落座于驾驶座74a或副驾驶座74b的乘员72a、72b吹出。另一方面,该吹出空气若不沿着该通路引导面123a,则向作为吹出口121的开口方向的车辆上方侧吹出。即,在这种情况下,吹出空气朝向相对于吹出口121设置于车辆上方侧的前窗71如箭头FLd所示那样地吹出。
如图1和图2所示,气流偏向门14配置于吹出通路122内。气流偏向门14的动作通过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
如图2和图3所示,气流偏向门14是绕沿着车辆宽度方向DR3的转动轴线CL3转动的板状的转动部件,总之是转动式的挡板。具体而言,气流偏向门14具有:作为气流偏向门14的主体部的板门部141、多个引导壁142以及门转动轴143。该板门部141、引导壁142和门转动轴143一体地形成并构成气流偏向门14。
该门转动轴143从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的板门部141的两端分别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外侧突出,并且嵌合于形成于吹出部12的通路内壁面123的未图示的嵌合孔。由此,气流偏向门14被支承为可相对于吹出部12绕转动轴线CL3转动。
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气流偏向门14的板门部141成为例如如图1所示那样地遍及吹出通路122的整个宽度的长度。因此,板门部141配置成将车辆宽度方向DR3作为长边方向。并且,板门部141形成例如矩形的平板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气流偏向门14由于配置于吹出通路122内,因此形成两条并联的空气通路122a、122b作为吹出通路122的一部分。详细来说,气流偏向门14形成作为第一通路的后方侧通路122a(即、一方侧通路122a)作为吹出通路122的一部分,后方侧通路122a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相对于板门部141位于作为一方侧的后方侧。并且,气流偏向门14也形成作为第二通路的前方侧通路122b(即、另一方侧通路122b)作为吹出通路122的一部分,前方侧通路122b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相对于板门部141位于作为另一方侧的前方侧。
另外,气流偏向门14根据以转动轴线CL3为中心的转动角度分别对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和前方侧通路122b的通路截面积进行增减。例如,气流偏向门14通过该气流偏向门14的转动角度的变化对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进行增减。气流偏向门14是根据该气流偏向门14的转动使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变化,从而对后方侧通路122a的气流速度进行增减的部件。
此外,通过气流偏向门14进行增减的后方侧通路122a的上述通路截面积是后方侧通路122a中的被气流偏向门14节流得最小的部位处的通路截面积。并且,由于吹出通路122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延伸,因此该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是以车辆上下方向DR1为法线方向的后方侧通路122a的剖面所具有的面积。这一点关于前方侧通路122b的通路截面积也是同样的。
在此,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选择性地切换为面部模式和除霜模式,该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切换为例如与空调单元20的吹出模式相同。该面部模式是指将空气朝向前席乘员72a、72b的上半身吹出的吹出模式。另外,除霜模式是指将空气吹出到作为前面窗的前窗71,并且消除该前面窗的雾气的吹出模式。另外,作为除面部模式和除霜模式之外的其他的模式,空调单元20的吹出模式有时切换为将空气向乘员的脚边吹出的脚部模式。在该脚部模式时,例如从空调单元20到空气吹出装置10的送风通路被关闭,空调单元20从空调单元20所具有的脚部吹出口将空气吹出。
在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是面部模式时,气流偏向门14成为预定的第一动作状态,在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是除霜模式时,气流偏向门14成为预定的第二动作状态。总之,气流偏向门14根据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通过绕转动轴线CL3转动而选择性地切换为该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当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一动作状态时,与空气流入到后方侧通路122a前相比,通过板门部141对流经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进行节流,从而使该空气流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
即,当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一动作状态时,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通过气流偏向门14比实验性地预定的面积阈值小。由此,作为通过附壁效应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向车室内吹出的高速气流Ach的喷流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2a,且比该高速气流Ach低速的低速气流ACs形成于前方侧通路122b。
总之,在被设定为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4通过根据流经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的气流速度得到的附壁效应,而使流经该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即、高速气流ACh)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与此同时,前方侧通路122b的低速气流ACs通过附壁效应被后方侧通路122a的高速气流Ach吸引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因此,通过像这样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从而使从吹出口121吹出的吹出空气向车辆前后方向DR2上的后方侧弯曲并流出。
另外,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后方侧通路122a被板门部141节流,因此前方侧通路122b的空气流量比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量多。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二动作状态时,气流偏向门14在吹出通路122形成与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不同的气流。具体而言,在被设定为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4与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相比,扩大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总之,与气流偏向门14为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相比,气流偏向门14使对于流经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的节流缓和。
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为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与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相比,形成于后方侧通路122a的气流的流速变低。并且,该后方侧通路122a的气流几乎不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从吹出口121吹出的吹出空气如箭头ACu所示,沿着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参照图2)向上流出。
另外,在设定为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4成为将气流偏向门14的厚度方向作为车辆前后方向DR2的姿势。并且,气流偏向门14的转动轴线CL3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位置相比偏向位于后方侧。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前方侧通路122b的通路截面积比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大。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前方侧通路122b的空气流量比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量多。
此外,气流偏向门14只要使后方侧通路122a与前方侧通路122b之间的气流速度偏向即可,不需要完全地分离形成后方侧通路122a和前方侧通路122b。
如图3和图5所示,气流偏向门14的板门部141由于形成平板形状,因此具有:作为设置于其厚度方向的一方的一表面的引导基面141a;以及作为设置于厚度方向的另一方的另一表面的引导相反面141b。
并且,多个引导壁142沿着引导基面141a的法线方向DRg从气流偏向门14的引导基面141a突出。该引导壁142分别形成板形状即肋形状。另外,该引导壁142具有从板门部141突出并弯曲成凸状的端缘142a。例如该端缘142a形成圆弧形状。
另外,气流偏向门14的引导基面141a的方向通过气流偏向门14的转动动作而变化。即,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与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相比,引导基面141a更加朝向车辆上方侧。另外,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与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相比,该引导基面141a更加朝向车辆前方侧。
详细来说,如图2和图3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板门部141的引导基面141a与朝向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的情况相比朝向车辆上方侧。例如,引导基面141a朝向倾斜车辆上方侧。因此,在该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车辆上方侧突出。
在此,如图2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在板门部141的吹出空气流下游侧产生被高速气流Ach、低速气流ACs和气流偏向门14的引导基面141a包围的停滞区域Ast。在该停滞区域Ast中,空气流被气流偏向门14妨碍而引起空气停滞。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总是发生停滞区域Ast。
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由于被配置成不突出到停滞区域Ast的外部,因此成为难以对朝向吹出口121的两气流Ach、ACs造成干扰的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3和图4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板门部141的引导基面141a朝向车辆前方侧。因此,在该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即,多个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前方侧通路122b突出。通过这样的配置,该多个引导壁142如图3的箭头ACu所示那样对朝向吹出口121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该被引导的空气流的车辆宽度方向DR3的方向进行限制。此外,图3的箭头DR1表示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二动作状态时的车辆上下方向DR1,这一点在后述的图6以及图10~图13中也是同样的。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6所示,多个引导壁142彼此隔开间隔地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并排地配置。并且,该多个引导壁1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将气流偏向门14所具有的所有的引导壁142划分为两个引导壁组144、145进行识别。
即,气流偏向门14所具有的所有的引导壁142被划分为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和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在像这样划分的情况下,气流偏向门14所具有的所有的引导壁142中的、以板门部141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即、车辆右侧)的多个引导壁142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并且,气流偏向门14所具有的所有的引导壁142中的、以板门部141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即、车辆左侧)的多个引导壁142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
根据这样的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结构,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相对于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门转动轴143的图示,这一点在后述的图10~图13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中的任一个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倾斜。具体而言,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越配置于一方侧,引导壁142的车辆上方侧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倾斜得越大。
并且,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与一方侧引导壁组144是对称的。即,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中的任一个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倾斜。具体而言,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越配置于另一方侧,则引导壁142的车辆上方侧相对于上述中心轴线CL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倾斜得越大。
总之,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任一个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都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越配置于靠近板门部141的中心位置,则该引导壁142相对于中心轴线CL1所形成的角度变得越小。因此,在各个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中,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配置于板门部141的最端部的引导壁142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得最大。
通过这样的引导壁142的朝向,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的情况下,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对吹出空气进行引导以使该吹出空气从吹出口12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扩散。并且,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对吹出空气进行引导以使该吹出空气从吹出口12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扩散。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图4所示,通过气流偏向门14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从而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对从吹出口121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气流偏向门14的引导壁142由于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车辆上方侧突出,因此位于板门部141的吹出空气流下游侧。即,该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不突出到停滞区域Ast的外部,并且成为难以对朝向吹出口121的吹出空气流造成干扰的配置。因此,在面部模式时,能够避免由引导壁142成为通风阻力而引起的风量下降。
另一方面,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该引导壁142对朝向吹出口121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该被引导的空气流的车辆宽度方向DR3的方向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气流偏向门14的动作,使吹出空气的方向与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变化联动地也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变化。总之,能够使吹出空气的方向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变化且也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变化。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中,由于不需要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所具有的左右方向调整门的部件,因此能够抑制空气吹出装置10的部件件数的增加。并且,与该专利文献1的空气吹出装置相比,通过减少空气吹出装置10的部件件数,能够实现降低空气吹出装置10的成本。另外,没有该左右方向调整门,相应地易于实现空气吹出装置10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中的任一个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参照图2)倾斜。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中的任一个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使吹出空气广范围地从吹出口121的正面的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扩散并且吹出到另一方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引导壁1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越配置于一方侧,该引导壁142的车辆上方侧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倾斜得越大。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使吹出空气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均匀地从吹出口121的正面扩散并且吹出到一方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6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引导壁142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越配置于另一方侧,该引导壁142的车辆上方侧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倾斜得越大。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能够使吹出空气都从吹出口121的正面扩散并且吹出到另一方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6所示,一方侧引导壁组144构成为以板门部141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即、车辆右侧)的多个引导壁142。另外,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构成为以板门部141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即、车辆作侧)的多个引导壁142。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以吹出口121为中心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使吹出空气广泛地扩散并吹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2~图4所示,气流偏向门14通过绕沿着车辆宽度方向DR3的转动轴线CL3转动而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另外,引导壁142分别具有从板门部141突出并弯曲成凸状的端缘142a。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引导壁142,以使得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引导壁142难以对朝向吹出口121的空气流造成干扰。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前方侧通路122b的通路截面积比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大。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142被配置成向前方侧通路122b突出。由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142能通过后方侧通路122a和前方侧通路122b中的空气流量较大的一方的前方侧通路122b对朝向吹出口121的空气进行引导。因此,与相反地引导壁142通过空气流量较小的一方的后方侧通路122a对空气进行引导的结构相比,能够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通过引导壁142有效地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5所示,多个引导壁142分别沿着引导基面141a的法线方向DRg从该引导基面141a突出。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通过注塑成形等作为一体成型品生产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气流偏向门14成为易于脱模的形状。
在此,对与本实施方式相比的比较例的空气吹出装置90进行说明。比较例的空气吹出装置90在气流偏向门14不具有引导壁142这一点上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不同。并且,比较例的空气吹出装置90在除此之外的点上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是相同的。
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空气吹出装置90中,在除霜模式时,吹出空气如箭头FLe所示那样在某种程度上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扩散,但由于没有引导壁142,不能够使吹出空气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积极地扩散。例如,在前窗71的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的两端的下侧部分产生前窗71中的吹出空气未充分地遍布的区域Ang。这样的话,在该吹出空气不充分的区域Ang中,除霜模式时的空气吹出装置90的除雾性能是不充分的。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气流偏向门14具有多个引导壁142。并且,吹出口121设置于车室内的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车室内的宽度(Wrm)的中央部分,且相对于车辆的前窗71配置于车辆下方侧。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通过引导壁142的作用,能够使吹出空气相对于前窗71如箭头FLd那样遍布较广的范围。
其结果是,例如能够避免与设置于仪表板70的除空气吹出装置之外的构造物(例如,HUD76、仪表盘781、仪表罩782等)的干扰,并且得到充分的除雾性能。尤其是,在相当于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的两端的下侧部分的区域Ang(参照图7)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除雾性能。由此,能够与HUD76、仪表盘781和仪表罩782等一起将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吹出装置10搭载于车辆。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单化地进行说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以后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偏向门14如箭头ARfb所示那样向车辆前后方向DR2滑动移动。另外,气流偏向门14所具有的多个引导壁142形成大致三角形状。在这些点上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气流偏向门14的板门部141形成以车辆上下方向DR1为厚度方向的例如矩形的平板形状。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气流偏向门1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空气吹出装置10的吹出模式选择性地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
即,如图8所示,当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一动作状态时,与空气流入到后方侧通路122a前相比,通过板门部141对流经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进行节流,从而使该空气流沿着通路引导面123a。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当气流偏向门14成为第二动作状态时,与气流偏向门14为第一动作状态的情况相比,使相对于流经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的节流缓和。例如,在第二动作状态下,气流偏向门14使后方侧通路122a的通路截面积比前方侧通路122b的通路截面积大。
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大致三角形状的多个引导壁142分别在车辆上方侧的端部具有顶部142b。该顶部142b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偏向位于板门部141的宽度中的车辆后方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壁142除了其形状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壁142是同样的。
详细来说,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车辆上方侧突出。可是,由于气流偏向门14不旋转而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滑动移动,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被配置成从板门部141向车辆上方侧突出。
另外,由于气流偏向门14不旋转而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滑动移动,因此不仅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而且在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也产生停滞区域Ast。但是,如图9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由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AC1的方向和前方侧通路122b的空气流AC2的方向而引起停滞区域Ast偏向车辆前方侧地变形。并且,如上所述,引导壁142的顶部142b在车辆前后方向DR2上偏向位于板门部141的宽度中的车辆后方侧。
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142从停滞区域Ast向车辆后方侧露出。由此,引导壁142对朝向吹出口121的吹出空气进行引导。详细来说,引导壁142对后方侧通路122a的空气流AC1进行引导。并且,引导壁142对该被引导的吹出空气流的车辆宽度方向DR3的方向进行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得到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实现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气流偏向门14具有多个引导壁142,但该引导壁142的数量没有限定,例如,该引导壁142也可以是一个。
(2)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各个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所包含的多个引导壁142如图6那样倾斜,但对该引导壁142的姿势能做各种设想。例如,能设想后述的图10~图13所示那样的引导壁142。
图10表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全部的引导壁142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参照图2)倾斜。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全部的引导壁142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倾斜。
进一步,在图10的第一变形例中,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全部的引导壁142彼此平行。同样地,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全部的引导壁142也彼此平行。
另外,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在该第二变形例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各个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的靠板门部141的宽度的中央配置的引导壁142成为沿着中心轴线CL1的方向。并且,一方侧引导壁组144中的除该靠中央的引导壁142之外剩下的引导壁142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倾斜。且,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中的除该靠中央的引导壁142之外的剩下的引导壁142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DR3的另一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倾斜。
另外,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在该第三变形例中,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各自所包含的引导壁142的倾斜的倾向与第二变形例是同样的。可是,在图11的第二变形例中,各个引导壁142形成为在沿着引导基面141a的方向上的一方侧的一端与另一方侧的另一端之间直线地延伸。与此相对,在图12的第三变形例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的引导壁142形成为在从其一方侧的一端至另一方侧的另一端的途中弯折。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该弯折的引导壁142弯折成车辆上方侧与车辆下方侧相比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得更大。
另外,图1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在该第四变形例中,一方侧引导壁组144和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各自所包含的引导壁142的倾斜的倾向与第二变形例是同样的。可是,在图13的第四变形例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的引导壁142形成为在沿着引导基面141a的方向上的一方侧的一端与另一方侧的另一端之间弯曲地延伸。并且,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该弯曲的引导壁142弯曲成越靠车辆上方侧则相对于中心轴线CL1倾斜得越大。
在图6和图10~图13所示的任一气流偏向门14中,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多个引导壁142中的至少一个以越靠车辆上方侧,则越在车辆宽度方向DR3上远离板门部141所占据的宽度(Wf)的中心的方式相对于吹出通路122的中心轴线CL1(参照图2)倾斜。因此,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以吹出空气从吹出口121向车辆宽度方向DR3扩散的方式使该吹出空气吹出。
此外,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的、引导壁142相对于中心轴线CL1的倾斜角度能够定义为,将例如车辆上方侧的引导壁142的一端和车辆下方侧的另一端连结的线段相对于中心轴线CL1所形成的角度。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21设置于仪表板70的上表面701,但设置吹出口121的场所没有限定。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21在车辆上下方向DR1上朝向上方侧开口,但也可以设想朝向除该上方侧之外的方向开口的情况。
(5)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板门部141的引导基面141a朝向车辆前方侧,但这是一例。例如相反地也可以设想在气流偏向门14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板门部141的引导基面141a朝向车辆后方侧这样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引导壁被配置成从主体部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另外,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被引导的空气流的第三方向的朝向进行限制。
另外,根据第二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气流操作部件所具有的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一轴线倾斜:越靠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则越在第三方向上远离主体部占据的宽度的中心。因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以吹出空气从吹出口向第三方向扩散的方式使该吹出空气吹出。
另外,根据第三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引导壁的任一个或全部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一轴线倾斜:越靠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则越位于第三方向的一方侧。并且,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引导壁的任一个或全部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一轴线倾斜:越靠第一方向的一方侧则越位于第三方向的另一方侧。由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使吹出空气从吹出口的正面的第三方向的一方侧扩散并且吹出到另一方侧。
另外,根据第四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引导壁在第三方向上越配置于一方侧,则该引导壁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相对于一轴线向第三方向的一方侧倾斜得越大。由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使吹出空气在第三方向上均匀地从吹出口的正面扩散并且吹出到一方侧。
另外,根据第五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引导壁在第三方向上越配置于另一方侧,则该引导壁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相对于一轴线向第三方向的另一方侧倾斜得越大。由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使吹出空气在第三方向上均匀地从吹出口的正面扩散并且吹出到另一方侧。
另外,根据第六观点,一方侧引导壁组由以主体部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第三方向的一方侧的多个引导壁构成。另外,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由以主体部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第三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多个引导壁构成。由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能够以吹出口为中心在第三方向上使吹出空气广泛地扩散并吹出。
另外,根据第七观点,气流操作部件通过绕沿着第三方向的转动轴线转动,从而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另外,引导壁具有从主体部突出并弯曲成凸状的端缘。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引导壁,以使得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一动作状态时,引导壁难以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流造成干扰。
另外,根据第八观点,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另一方侧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一方侧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大。并且,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被配置成向另一方侧通路突出。由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引导壁能通过一方侧通路和另一方侧通路中的空气流量较大的一方的另一方侧通路对朝向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因此,与相反地引导壁通过空气流量较小的一方的一方侧通路对空气进行引导的结构相比,能够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通过引导壁有效地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
另外,根据第九观点,引导壁沿着气流操作部件的引导基面的法线方向从该引导基面突出。因此,在气流操作部件通过注塑成形等作为一体成型品生产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气流操作部件成为易于脱模的形状。
另外,根据第十观点,在车室内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中,吹出口在车辆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车室内的宽度的中央部分,且相对于车辆的前窗配置于车辆下方侧。因此,在气流操作部件处于第二动作状态时,通过引导壁的作用,能够使吹出空气相对于前窗遍布较广的范围。其结果是,例如能够避免与设置于仪表板的除空气吹出装置之外的构造物的干扰,并且得到充分的除雾性能。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吹出装置,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该空气吹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吹出部(12),该吹出部形成有吹出口(121)和吹出通路(122),并且具有通路引导面(123a),该吹出口朝向沿着一轴线(CL1)的第一方向(DR1)的一方侧开口并将空气向车室内吹出,该吹出通路与该吹出口连结并将空气向该吹出口引导;以及
气流操作部件(14),该气流操作部件配置于所述吹出通路内,并且具有引导壁(142)和主体部(141),
所述通路引导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DR2)上位于所述吹出通路的一方侧并面对该吹出通路,并且一边向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弯曲,一边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向该一方侧延伸,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形成一方侧通路(122a)作为所述吹出通路的一部分,该一方侧通路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方侧,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切换为第一动作状态和第二动作状态,在该第一动作状态下,与空气流入到该一方侧通路前相比,通过所述主体部对流经所述一方侧通路的空气流进行节流从而使该空气流沿着所述通路引导面,在该第二动作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动作状态相比,使对于流经所述一方侧通路的空气流的节流缓和,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一动作状态时,所述引导壁被配置成从所述主体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突出,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所述引导壁对朝向所述吹出口的空气进行引导,并且对被引导的空气流的第三方向(DR3)的朝向进行限制,该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具有多个所述引导壁,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所述引导壁中的至少一个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一轴线倾斜:越靠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则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主体部所占据的宽度(Wf)的中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具有构成一方侧引导壁组(144)的多个所述引导壁,且具有构成另一方侧引导壁组(145)的多个所述引导壁,
所述一方侧引导壁组相对于所述另一方侧引导壁组配置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侧,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构成所述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所述引导壁的任一个或全部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一轴线倾斜:越靠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则越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构成所述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所述引导壁的任一个或全部以如下方式相对于所述一轴线倾斜:越靠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则越位于所述第三方向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所述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所述引导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越配置于所述一方侧,则该引导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相对于所述一轴线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倾斜得越大。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所述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的多个所述引导壁在所述第三方向上越配置于所述另一方侧,则该引导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相对于所述一轴线向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另一方侧倾斜得越大。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侧引导壁组由以所述主体部的中央部分为界而配置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的多个所述引导壁构成,
所述另一方侧引导壁组由以所述主体部的中央部分为界配置于所述第三方向的所述另一方侧的多个所述引导壁构成。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通过绕沿着所述第三方向的转动轴线(CL3)转动,从而切换为所述第一动作状态和所述第二动作状态,
所述引导壁具有端缘(142a),该端缘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弯曲成凸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形成另一方侧通路(122b)作为所述吹出通路的一部分,该另一方侧通路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与所述一方侧相反的另一方侧,
在所述气流操作部件处于所述第二动作状态时,所述另一方侧通路的通路截面积比所述一方侧通路的通路截面积大,并且所述引导壁被配置成向所述另一方侧通路突出。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操作部件的所述主体部具有引导基面(141a),
所述引导壁沿着该引导基面的法线方向(DRg)从该引导基面突出。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吹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一方侧是车辆上方侧,
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一方侧是车辆后方侧,
所述第三方向是车辆左右方向,
在车室内的仪表板的上表面(701)中,所述吹出口在所述车辆左右方向上设置于车室内的宽度(Wrm)的中央部分,且相对于车辆的前窗(71)配置于车辆下方侧。
CN201780037909.6A 2016-06-20 2017-04-27 空气吹出装置 Pending CN1093113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1957 2016-06-20
JP2016121957 2016-06-20
PCT/JP2017/016832 WO2017221551A1 (ja) 2016-06-20 2017-04-27 空気吹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371A true CN109311371A (zh) 2019-02-05

Family

ID=60783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7909.6A Pending CN109311371A (zh) 2016-06-20 2017-04-27 空气吹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18780A1 (zh)
JP (1) JP6610784B2 (zh)
CN (1) CN109311371A (zh)
DE (1) DE112017003059B4 (zh)
WO (1) WO201722155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3026A (zh) * 2021-07-19 2021-09-07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成型管道除霜送风结构
CN114174087A (zh) * 2019-06-25 2022-03-11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1371A (zh) 2016-06-20 2019-02-05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JP7354559B2 (ja) 2018-05-11 2023-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体吹出装置
GB2584271B (en) * 2019-03-29 2021-08-18 Dyson Technology Ltd Vehicle vent assembly
DE102019205684A1 (de) * 2019-04-18 2020-10-22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Lüfter
DE102021213335A1 (de) 2021-11-26 2023-06-0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lement für einen Ausströmer zur Klimatisier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eines Kraftfahrzeugs
WO2023166993A1 (ja) * 2022-03-03 2023-09-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DE102022004043A1 (de) 2022-10-31 2024-05-02 Mercedes-Benz Group AG Luftverteileinricht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112U (zh) * 1988-07-29 1990-02-13
CN1160838A (zh) * 1996-03-21 1997-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吹风方向调节装置
US20040029520A1 (en) * 2002-07-16 2004-02-12 C.R.F. Societa Consortile Per Azioni Air-distribution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JP2007331430A (ja) * 2006-06-12 2007-12-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5189162A (zh) * 2013-04-05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54731A (en) 1937-08-02 1939-04-18 Tropic Aire Inc Nozzle
US5569076A (en) 1994-10-27 1996-10-29 Manchester Plastics Oscillation fixed grille outlet
FR2805779B1 (fr) * 2000-03-06 2002-10-04 Valeo Climatisation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et/ou climatisation presentant au moins une sortie de degivrage
US6520850B1 (en) 2002-05-07 2003-02-18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valve with integrally molded air deflector vanes for distributor box of HVAC system
US20080200110A1 (en) 2005-06-27 2008-08-21 Debashis Ghosh Box vane mixing element for automotive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7331743A (ja) * 2006-05-16 2007-12-27 Calsonic Kansei Corp デフロスタ用送風ダクト
JP6361221B2 (ja) * 2014-03-27 2018-07-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6121957A (ja) 2014-12-25 2016-07-07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目的音区間判定装置、目的音区間判定方法及び目的音区間判定プログラム
CN109311371A (zh) 2016-06-20 2019-02-05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1112U (zh) * 1988-07-29 1990-02-13
CN1160838A (zh) * 1996-03-21 1997-10-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吹风方向调节装置
US20040029520A1 (en) * 2002-07-16 2004-02-12 C.R.F. Societa Consortile Per Azioni Air-distribution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JP2007331430A (ja) * 2006-06-12 2007-12-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5189162A (zh) * 2013-04-05 2015-12-23 株式会社电装 空气吹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4087A (zh) * 2019-06-25 2022-03-11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353026A (zh) * 2021-07-19 2021-09-07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成型管道除霜送风结构
CN113353026B (zh) * 2021-07-19 2022-03-22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成型管道除霜送风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221551A1 (ja) 2018-10-25
DE112017003059T5 (de) 2019-02-28
JP6610784B2 (ja) 2019-11-27
WO2017221551A1 (ja) 2017-12-28
US20190118780A1 (en) 2019-04-25
DE112017003059B4 (de)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371A (zh) 空气吹出装置
JP636122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10703165B2 (en) Air blowing device
JP6365759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US20190126726A1 (en) Air vent with a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n air flow
JP5827099B2 (ja) レジスタ
US10195923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20120009861A1 (en) Air outle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deflector
JP631893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6265302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6512302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8203088A (ja) レジスタ
JP4475012B2 (ja) 車両用空気吹き出し口構造
WO2022009929A1 (ja) ベンチレータ
JP7115901B2 (ja) デフロスタ
JP7457535B2 (ja) レジスタ
JP7342783B2 (ja) フロントデフロスタノズル
JP6414342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9127072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639921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WO2024146796A1 (en) Air outlet device for a vehicle cabin
JP2005319953A (ja) 車両空調ユニット用ダンパおよび車両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