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8214A -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8214A
CN101398214A CNA2008101002140A CN200810100214A CN101398214A CN 101398214 A CN101398214 A CN 101398214A CN A2008101002140 A CNA2008101002140 A CN A2008101002140A CN 200810100214 A CN200810100214 A CN 200810100214A CN 101398214 A CN101398214 A CN 1013982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indoor set
communication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00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8214B (zh
Inventor
中岛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8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8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8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82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设备的增设等的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室内机具有通过与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发送电路270、接收电路290),或通过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发送电路280、接收电路300)的其中一个,室外机具有:第三通信电路(发送电路110、接收电路120),与室内机连接,并与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开关(160),使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使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的步骤;在各个状态下对室内机发送信号的步骤;以及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的步骤。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串行通信交换信息的空调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303842号公报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这样,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有使用专用通信线进行通信,以及使用电源线作为通信线进行通信的两种。
从而,在现有设备为前者的情况下,仅能够增设对应于前者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同样,在现有设备为后者的情况下,仅能够增设对应于后者的室内机或室外机。因此,存在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的设备,或者要增设的室内机或室外机的选择项变窄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增设或置换设备的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中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公共的电源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或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所述室外机具有:第三通信电路,与具有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所述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室内机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以及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所述通信控制方法包括: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的步骤;在所述开关的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的步骤;以及根据有无来自所述室内机的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的步骤。
根据该结构,使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在各个状态下对室内机发送信号并判定有无响应,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设、置换设备的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其中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公共的电源线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或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所述室外机具有:第三通信电路,与具有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所述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室内机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以及判定电路,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的状态,同时在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
根据该结构,使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在各个状态下对室内机发送信号并判定有无响应,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设、置换设备的空调系统。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定电路将所述开关最初设为非连接的状态来进行判定。
根据这样的结构,最初将开关设为非连接状态对室内机发送信号,并判断有无响应。其结果,通过在后面执行能够通过第一通信电路和第二通信电路两者进行响应的连接状态下的检测,从而能够防止误检测。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和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两者,所述室外机的判定电路判定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个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选择连接在室内机中设置的第一通信电路和第二通信电路的任何一个。因此,不管现有设备采用何种通信方式都能够增设或置换室内机。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所述通信端子之一是与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接地相连的端子,所述开关将与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接地相连的端子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如果开关成为导通状态,则第三通信电路的接地(ground)和电源线中的一条被连接。由此,在连接了使用电源线进行通信的方式的室内机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地进行通信。
此外,本发明的室外机,通过电源线与室内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三通信电路,在与室内机连接的情况下,与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和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或两者;以及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以及判定电路,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的状态,同时在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
根据该结构,使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在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并判定有无响应,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增设、置换设备的室外机。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容易地增设或置换设备的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A)所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室外机的结构例子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室内机的结构例子的电路图。
图5是图1(B)所示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室内机的结构例子的电路图。
图7是在室外机中执行的处理的一例。
图8(A)~图8(C)是表示开关和变压器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9(A)、图9(B)是表示变压器和光耦合器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结构例子。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结构例子。
图12是表示图10、图11所示的室内机的结构例子的电路图。
标号说明
10 室外机
20-1~20-n 室内机
21-1~21-n 室内机
22-1~22-n 室内机
100 控制单元(判定电路)
110 发送电路(第三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120 接收电路(第三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160 开关
170 噪声滤波器
270 发送电路(第一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280 发送电路(第二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290 接收电路(第一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300 接收电路(第二通信电路的一部分)
320 噪声滤波器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A)是通过与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SG1、SG2)进行通信的室内机20-1~20-n被连接的情况下的结构例子,图1(B)是通过电源线中的一条(S1)和与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SG)进行通信的室内机21-1~21-n被连接的情况下的结构例子。另外,以下,前者由于通过共计4条连接线连接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20-n所以称作4线式,后者由于通过共计3条连接线连接室外机10和室内机21-1~21-n所以称作3线式。另外,以下,关于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作为空调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更详细地说,在图1(A)中,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20-n通过两条通信线SG1、SG2和两条电源线S1、R1互相连接。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20-n以总线型与通信线SG1、SG2连接,并通过串行通信进行通信。此外,电源线S1、R1将提供给室外机10的R相、S相、T相的三相交流中的S相和R相分别提供给室内机20-1~20-n。
在图1(B)中,室外机10和室内机21-1~21-n通过一条通信线SG和两条电源线S1、R1互相连接。对通信线SG和电源线S1传输串行信号。此外,室外机10和室内机21-1~21-n以总线型与通信线SG和电源线S1连接。此外,电源线S1、R1将提供给室外机10的R相、S相、T相的三相交流中的S相和R相分别提供给室内机21-1~21-n。
图2是表示图1(A)所示的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的电气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另外,由于室内机20-1~20-n为同样结构,所以这里以室内机20-1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室外机10以控制单元100(与权利要求中“判定电路”对应)、发送电路110(与权利要求中“第三通信电路”对应)、接收电路120(与权利要求中“第三通信电路”对应)、电阻130、140、端子板150、开关160(与权利要求中“开关”对应)、噪声滤波器170以及负载180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
这里,控制单元100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Only Memory)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构成,经由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与室内机20-1~20-n进行通信,同时基于通信结果控制负载180及其它。发送电路110基于从控制单元100提供的数据生成串行信号,经由端子板150发送给室内机20-1~20-n。接收电路120接收从室内机20-1~20-n发送的串行信号,复原为原来的数据后提供给控制单元100。电阻130、140起到作为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的输入输出电阻的功能。端子板150中,通信线SG1、SG2、电源线S1、R1、以及三相交流电源线(与图中T相、S相、R相对应的线)被连接。
开关160例如通过电磁式继电器等构成,在设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的接地和电源S相互相连接。噪声滤波器170是用于将三相交流电源中叠加的噪声除去或衰减的滤波器,例如构成为低通滤波器。负载180例如由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控制送风扇以及室外膨胀阀的步进电机等构成。
室内机20-1以端子板200、整流电路210、电阻230、240、发送电路270(与权利要求中“第一通信电路”对应)、接收电路290(与权利要求中“第一通信电路”对应)、控制单元310、噪声滤波器320以及负载330为主要构成要素。这里,端子板200中,通信线SG1、SG2、电源线S1、R1被连接。整流电路210对经由通信线SG1、SG2传输的串行信号(具有低电平或高电平状态的信号)进行整流。由此,使串行信号无极性化,不论通信线SG1、SG2与端子板200中的哪个端子连接都能够通信。电阻230、240起到作为发送电路270和接收电路290的输入输出端子的功能。
发送电路270将从控制单元310提供的数据变换为串行信号,并经由整流电路210和端子板200发送。接收电路290接收从室外机10发送的串行信号,复原为对应的数据后提供给控制单元310。控制单元310例如由CPU、ROM以及RAM等构成,经由发送电路270和接收电路290与室外机10进行通信,同时基于通信结果等控制负载330及其它。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室外机10的详细结构例子的电路图。如该图所示,室外机10以控制单元100、晶体管111、113、118、122、电阻112、114、116、117、121、123、125、130、140、光耦合器115、124、齐纳二极管126、端子板150、开关160、噪声滤波器170以及负载18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另外,对晶体管118的发射极提供由具有变压器191、桥式二极管192、电容器193以及电阻194的电源电路生成的直流功率。
这里,晶体管111、113、118、电阻112、114、116、117以及光耦合器115构成发送电路110。晶体管122、电阻121、123、125、齐纳二极管126以及光耦合器124构成接收电路120。
此外,晶体管111、113以及电阻112构成同相放大电路,将从控制单元100输出的数据放大后提供给光耦合器115。光耦合器115根据晶体管113的集电极中流过的电流而使内置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内置的光电二极管接收该光并变换为对应的电信号输出。晶体管118以及电阻116、117根据光耦合器115的输出来对从电阻194提供的电源电压(例如24V)进行切换,并对电阻130、140的两端输出。
齐纳二极管126具有对施加到电阻140的两端的电压的波形进行整型的功能。电阻125对流入光耦合器124的输入端的电流进行限制。光耦合器124根据从电阻125输出的电压而使内置的LED发光,内置的光电二极管将该光变换为电信号输出。电阻123对流入光耦合器124和晶体管122的电流进行限制。晶体管122以及电阻121构成反相放大电路,将光耦合器124的输出电压进行反相放大后提供给控制单元100。
开关160在根据控制单元100的控制而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将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的接地端(晶体管118的集电极端)和三相交流的S相(噪声滤波器170的输入端)进行连接。另外,提供给端子板150的三相交流电压的T相、S相、R相分别经由噪声滤波器170提供给负载180,同时S相和R相经由端子板150提供室内机20-1~20-n。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室内机20-1的详细结构例子的电路图。如该图所示,室内机20-1以端子板200、噪声滤波器211、320、桥式二极管212、电阻230、240、272、273、275、277、292、294、296、晶体管271、276、278、295、光耦合器274、293、齐纳二极管291、控制单元310以及负载33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噪声滤波器211以及桥式二极管212构成整流电路210。晶体管271、276、278、电阻272、273、275、277以及光耦合器274构成发送电路270。晶体管295、电阻292、294、296、齐纳二极管291以及光耦合器293构成接收电路290。
这里,晶体管278、276以及电阻277构成同相放大电路,将从控制单元310输出的信号反相放大后提供给光耦合器274。光耦合器274根据晶体管276的集电极中流过的电流而使内置的LED发光,并由同样内置的光电二极管将由LED发生的光变换为电信号后输出。晶体管271将光耦合器274的输出放大后输出到电阻230、240。
齐纳二极管291将电阻240上呈现的电压的波形整形后输出。电阻292对流入光耦合器293的输入端子的电流进行限制。光耦合器293根据经由电阻292流入的电流而使内置的LED发光,并由同样内置的光电二极管输出与光的强度对应的电压。晶体管295以及电阻296构成反相放大电路,将光耦合器293的输出反相后输出到控制单元310。
噪声滤波器320被插入端子板200和负载330之间,将经由电源线从室外机10提供的电源中包含的高频分量除去或衰减。负载330例如由控制送风扇以及控制室内膨胀阀的步进电机等构成。
图5是表示图1(B)所示的室外机10和室内机21-1的电气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另外,由于室内机21-1~21-n为同样结构,所以这里以室内机21-1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室外机10是与图2的情况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室内机21-1以端子板201、整流电路220、电阻250、260、发送电路280(与权利要求中“第二通信电路”对应)、接收电路300(与权利要求中“第二通信电路”对应)、控制单元310、噪声滤波器320以及负载330作为主要的结构要素。另外,对与图2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这里,端子板201上连接通信线SG1和电源线S1、R1。整流电路220对经由通信线SG以及电源线S1传输的串行信号进行整流。由此,使串行信号无极性化,电阻250、260起到作为发送电路280和接收电路300的输入输出端子的功能。发送电路280将从控制单元310提供的数据变换为串行信号,并经由整流电路220以及端子板201发送。接收电路300接收从室外机10发送的串行信号,复原为对应的数据后提供给控制单元310。控制单元310例如由CPU、ROM以及RAM等构成,经由发送电路280以及接收电路300与室外机10进行通信,同时根据通信的结果等控制负载330及其它。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室内机21-1的详细结构例子的电路图。如该图所示,室内机21-1以端子板201、二极管221、222、电阻250、260、282、283、285、287、302、304、306、晶体管281、286、288、305、光耦合器284、303、齐纳二极管301、控制单元310、噪声滤波器320以及负载33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二极管221、222构成整流电路220。晶体管281、286、288、电阻282、283、285、287、以及光耦合器284构成发送电路280。晶体管305、电阻302、304、306、齐纳二极管301以及光耦合器303构成接收电路300。
这里,晶体管288、286以及电阻287构成同相放大电路,将从控制单元310输出的信号反相放大后提供给光耦合器284。光耦合器284根据晶体管286的集电极中流过的电流而使内置的LED发光,并由同样内置的光电二极管将由LED发生的光变换为对应的电信号后输出。晶体管281将光耦合器284的输出放大后输出到电阻250、260。
齐纳二极管301将电阻260上呈现的电压的波形整形后输出。电阻302对流入光耦合器303的输入端子的电流进行限制。光耦合器303根据经由电阻302流入的电流而使内置的LED发光,并由同样内置的光电二极管输出与光的强度对应的电压。晶体管305以及电阻306构成反相放大电路,将光耦合器303的输出反相后输出到控制单元310。
噪声滤波器320被插入端子板201和负载330之间,将经由电源线从室外机10提供的电源中包含的高频分量除去或衰减。负载330例如由控制送风扇以及控制室内膨胀阀的步进电机等构成。
(B)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
接着,参照图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另外,作为执行图7的动作的情况,例如,有新配置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20-n或室内机21-1~21-n,或者在已配置室内机20-1~20-n或室内机21-1~21-n的状态下新配置室外机10,或者在已配置室外机10的状态下新配置室内机20-1~20-n或室内机21-1~21-n的情况。而且,在配置作业结束之后,如果将室外机10接通电源,则执行图7所示的处理。另外,用于执行图7所示的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图2所示的室外机10的控制单元100的未图示的ROM中。
如果图7所示的处理开始,则控制单元100将开关160设为截止的状态(步骤S10)。其结果,成为发送电路110以及接收电路120的接地与电源S相被分离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如图8(A)所示,对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提供电源的变压器191中初级侧和次级侧被绝缘,通过开关160初级侧和次级侧连接或切断。如果开关160成为截止状态,则如图8(B)所示,S相和接地(GND)成为分离的状态,所以交流电源和串行信号作为不同信号被发送。其结果,如图9(A)所示,经由通信线SG1、SG2发送的信号由光耦合器293接收。
在步骤S11中,控制单元100对发送电路110指示通信开始。其结果,由构成发送电路110的晶体管111、113将从控制单元100提供的数据放大并提供给光耦合器115。光耦合器115根据晶体管113的集电极电流使内置的LED发光,并从内置的光电二极管输出与发光强度对应的电压。光耦合器115的输出被提供给晶体管118。来自变压器191的电源(例如24V)被提供给晶体管118,晶体管118根据光耦合器115的输出对电源电压进行切换并输出给电阻130、140。
此时,在采用图1(A)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从电阻130、140输出的信号经由通信线SG1、SG2被提供给室内机20-1~20-n。接收到这样的信号的室内机20-1中,在由噪声滤波器211除去了串行信号中包含的噪声之后,由桥式二极管212进行整流,并将得到的信号施加给电阻230、240。电阻240上呈现的电压由齐纳二极管291进行了波形整形之后,经由电阻292被提供给光耦合器293。光耦合器293输出与经由电阻292提供的电压对应的电压,并提供给晶体管295。晶体管295将光耦合器293的输出电压反相后提供给控制单元310。接收到通信信号的控制单元310识别接收到来自室外机10的信号的情况,并对晶体管278输出作为其响应的信号。晶体管278、276将控制单元310的输出放大后提供给光耦合器274。从光耦合器274输出与晶体管276的集电极电流对应的电压,并提供给晶体管271。晶体管271对电阻230、240输出与光耦合器274的输出对应的输出电压。电阻230、240上呈现的电压经由通信线SG1、SG2被发送到室外机10。另外,以上的动作在各室内机中被独立执行,但各室内机的控制单元通过接收电路监视通信线SG1、SG2的状态,确认信号未被发送到通信线SG1、SG2上,从而发送响应信号。由此,避免了通信线SG1、SG2上的信号的冲突(collision)。
从室内机20-1发送的信号经由通信线SG1、SG2被传输给室外机10。在室外机10中,从通信线SG1、SG2提供的电压呈现在电阻130、140上。电阻140上呈现的电压(接收信号)由齐纳二极管126进行了波形整形后,经由电阻125被提供给光二极管124。在光耦合器124的输出端产生与电阻140上呈现的电压对应的输出,晶体管122将该输出电压反相放大后提供给控制单元100。控制单元100输入晶体管122的输出电压,通过返回到原来的数据,从而识别出有来自室内机20-1的响应。
另一方面,在上述通信方式中,在采用了图1(B)的连接形式的情况下,在图5中开关160成为截止状态。在该情况下,发送电路110以及接收电路120的接地端成为开路状态,所以成为不通过通信线与室内机21-1~21-n连接的状态,并且不能进行通信。从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室外机10开始了通信,也不进行从室内机21-1~21-n的响应。
由此,在步骤S11中,在开始了通信时,在采用了图1(A)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从室内机20-1~20-n进行响应。另一方面,在采用了图1(B)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不从室内机21-1~21-n进行响应。从而,在步骤S12中,在采用了图1(A)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判定为有响应(步骤S12:是)并进至步骤S13,在采用了图1(B)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判定为无响应(步骤S12:否)并进至步骤S14。
在步骤S13中,控制单元100判定采用了4线式通信,并在保持开关160截止的状态下结束处理。即,控制单元100判定采用了图1(A)所示的连接方式,并将开关160保持为截止状态。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在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进至步骤S14,控制单元100将开关160设为导通的状态。其结果,成为发送电路110以及接收电路120的接地和电源的S相被连接的状态。更详细地说,如图8(B)所示,如果开关160成为导通状态,则如图8(C)所示,由于成为S相和接地(GND)连接的状态,所以交流电压和串行信号被叠加后发送。其结果,如图9(B)所示,经由通信线SG以及电源线S1发送的信号由光耦合器303接收。
在步骤S15中,控制单元100对发送电路110指示通信开始。其结果,由构成发送电路110的晶体管111、113将从控制单元100提供的数据放大并提供给光耦合器115。光耦合器115根据晶体管113的集电极电流使内置的LED发光,并从内置的光电二极管输出与发光强度对应的电压。光耦合器115的输出被提供给晶体管118。来自变压器191的电源被提供给晶体管118,晶体管118根据光耦合器115的输出对电源电压进行切换并输出给电阻130、140。
此时,在采用图1(B)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从电阻130、140输出的信号经由通信线SG、电源线S1被提供给室内机21-1~21-n。接收到这样的信号的室内机21-1中,由二极管221、222将接收信号整流,并将得到的信号施加给电阻250、260。电阻260上呈现的电压由齐纳二极管301进行了波形整形之后,经由电阻302被提供给光耦合器303。光耦合器303输出与经由电阻302提供的电压对应的电压,并提供给晶体管305。晶体管305将光耦合器303的输出电压反相放大后提供给控制单元310。接收到串行信号的控制单元310识别接收到来自室外机10的信号的情况,并对晶体管288输出作为其响应的信号。晶体管288、286将控制单元310的输出放大后提供给光耦合器284。从光耦合器284输出与晶体管286的集电极电流对应的电压,并提供给晶体管281。晶体管281对电阻250、260输出与光耦合器284的输出对应的输出电压。电阻250、260上呈现的电压经由通信线SG、电源线S1被发送到室外机10。另外,以上的动作在各室内机中被独立执行,但各室内机的控制单元通过接收电路监视通信线SG和电源线S1的状态,确认信号未被发送到通信线SG和电源线S1上,从而发送响应信号。由此,避免了通信线SG、SG1上的信号的冲突(collision)。
从室内机21-1发送的信号经由通信线SG以及电源线S1被传输给室外机10。在室外机10中,从通信线SG和电源线S1提供的电压出现在电阻130、140上。电阻140上呈现的电压(接收信号)由齐纳二极管126进行了波形整形后,经由电阻125被提供给光耦合器124。在光耦合器124的输出端产生与电阻140上呈现的电压对应的输出,晶体管122将该输出电压反相放大后提供给控制单元100。控制单元100输入晶体管122的输出电压,通过返回到原来的数据,从而识别出有来自室内机20-1的响应。
另一方面,在采用了图1(A)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有响应,所以不成为步骤S14以后的处理对象。
在步骤S16中,控制单元100在有来自室内机的响应的情况下(步骤S16:是)进至步骤S17,在无响应的情况下(步骤S16:否)进至步骤S18。例如,在采用了图1(B)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不进行来自室内机的响应,所以进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单元100判定采用了3线式通信,并维持开关160的导通状态。由此,室外机10和室内机21-1~21-n被维持可通信的状态。
在步骤S18中,控制单元100由于通过4线式和3线式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进行通信,所以例如由于假设布线失误,因此判断通信差错而结束处理。另外,在产生了通信差错的情况下,也可以点亮未图示的LED等,对工程负责人进行通知。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即使是作为室内机而连接了采用图2或图5的任何一个通信方式的室内机的情况,室外机10也自动判别它们,并基于判别结果将开关160设定为导通或截止的状态。由此,例如由于能够交换或增设室外机而与已有的室内机的种类无关,所以机种的选择项增加。此外,工程负责人只要正确进行布线,则室外机10自动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所以能够缩短设定所需的时间。此外,由于在任何通信方式下都不能通信的情况下通知工程负责人发生了通信差错的情况,所以工程负责人例如能够迅速得知由于错误布线而不能通信的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开关160将发送电路110和接收电路120的接地与电源线连接,所以能够稳定进行发送以及接收动作。此外,由于将开关160设置在噪声滤波器170的前级,所以能够防止串行信号由噪声滤波器170衰减。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通信。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图7所示的处理中,最初将开关16设为截止状态来检测通信方式。另外,在最初将开关160设为截止状态而检测了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即使是通过4线连接的情况下,也存在能够进行通信的情况,因此存在开关160被误设定为导通的状态的情况。即,是因为在4线式的情况下,由于通信线SG1、SG2与室内机20-1~20-n连接而与开关160的状态无关,因此存在可能通信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开关160为截止的状态的情况下,在3线式中由于通信线之一不被连接,因此不能通信。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最初使开关160截止的状态下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防止如上述的误检测。
(C)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说明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0、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室内机的结构有所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如图10、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2-1具有4线式的通信电路(发送电路270和接收电路290及其它)和3线式的通信电路(发送电路280以及接收电路300及其它)两者,根据与室外机10的布线方法而能够选择任意的通信方式来利用。即,通过选择图1(A)所示的布线方式或图1(B)所示的布线方式的任何一个,从而能够选择4线式或3线式的任意通信方式。
如图10、图11所示,室内机22-1以端子板202、整流电路210、220、电阻230~260、发送电路270、280、接收电路290、300、控制单元310、噪声滤波器320以及负载330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另外,由于对图2以及图5所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标号,所以各结构要素的详细说明省略。另外,在图10中,端子板150的SG1和端子板202的SG1被连接,同时端子板150的SG2和端子板202的SG2被连接,4线式通信被选择。另一方面,在图11中,端子板150的SG1和端子板202的SG被连接,同时端子板150的SG2成为开放状态。
图12是表示图10、图11所示的室内机22-1的详细的结构例子的电路图。另外,在该图中,对与图4和图6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与图6相比,省略了图6所示的晶体管288以及电阻287,而与晶体管278和电阻277共用。此外,省略了图6所示的电阻306并与电阻296共用。此外,在图12的例子中,代替端子板200、201而新设有端子板202。在端子板202中,通信线SG1、SG2、SG可连接,此外,电源线S1、R1可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4、图6的情况同样。
(D)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以下,例如以存在室内机和布线的情况下增设室外机和室内机时,或者存在布线的情况下增设室外机和室内机时为例进行说明。更详细地说,例如有在已经设置了图1(A)或图1(B)所示的布线的状态下增设室外机和室内机的情况下,或者在已经配置了图1(A)或图1(B)所示的布线和室内机的状态下增设室外机和室内机的情况。
例如,在已经设置了图1(A)所示的布线或者已经设置了图1(A)所示的布线和室内机的情况下配置室外机和室内机时,工程负责人通过图10所示的布线方法连接室外机10和室内机22-1。即,将端子板150的SG1、SG2和端子板202的SG1、SG2分别连接,同时分别连接端子板150的S1、R1和端子板202的S1、R1。
另一方面,在已经设置了图1(B)所示的布线或者已经设置了图1(B)所示的布线和室内机的情况下配置室外机和室内机时,工程负责人通过图11所示的布线连接室外机10和室内机22-1。即,将端子板150的SG1和端子板202的SG连接,同时分别连接端子板150的S1、R1和端子板202的S1、R1。
而且,如果布线作业和配置作业结束,则工程负责人接通室外机10的电源。在该情况下,对室外机10的各单元开始供电,并经由电源线S1、R1对各室内机开始供电。接着,室外机10的控制单元100执行图7所示的处理。
其结果,在采用了图10所示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1中,由于在发送电路270和接收电路290之间执行通信,因此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是”并进至步骤S13,开关160被固定在截止状态,选择4线式通信。此外,在采用了图11所示的连接方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由于在发送电路280和接收电路300之间执行通信,因此在步骤S16中判定为“是”并进至步骤S17,开关160被固定在导通状态,选择3线式通信。其结果,可以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正常进行通信而与已有的设备状态无关。
如以上所说明的,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室内机具有4线式和3线式的两个通信电路,所以不论已有的设备为4线式或3线式都能够增设或置换新的室内机。
此外,室外机10通过上述处理自动识别选择了4线式还是3线式,并基于识别结果将开关160设为导通或截止的状态,所以能够减轻工程负责人的负担。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图7所示的处理,最初将开关160设为截止并进行通信方式的检测,所以如上述这样,能够防止误检测。
(E)变形实施方式的说明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都仅仅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当然可以任意变形以及应用。
例如,图3、4、6、12所示的电路结构为一例,也可以为除此以外的电路结构。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开关160采用电磁式继电器,但例如也可以使用半导体开关等。此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开关160连接到S相,但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相(例如R相)。此外,关于噪声滤波器170也可以不设置。
此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自动设定了开关160,但例如也可以将开关160设为手动式开关,由工程负责人手动设定。例如,在选择了3线式的情况下将手动开关设为导通状态,在选择了4线式的情况下将手动开关设为截止状态。通过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增设或置换新的设备,同时正常地进行通信而与已有设备的状态无关。
此外,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1~20-n、室内机21-1~21-n或室内机22-1~22-n的结构,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附加中央控制装置以及接口装置。进而,室内机的台数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其以上。
此外,在以上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外机10,利用了具有可通过开关160自动检测通信方式的功能的室外机,但例如,对于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的室外机,也可以连接图10、图11所示的室内机22-1。在该情况下,如果室外机为4线式,则采用图10所示的布线方法,如果室外机为3线式,则采用图11所示的布线方法即可。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增设或置换室内机而与已有的室外机的种类无关。

Claims (6)

1.一种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中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公共的电源线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或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所述室外机具有:第三通信电路,与具有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所述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室内机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以及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
所述通信控制方法包括:
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的步骤;
在所述开关的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的步骤;以及
根据有无来自所述室内机的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的步骤。
2.一种空调系统,其中室内机和室外机通过公共的电源线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或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
所述室外机具有:
第三通信电路,与具有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所述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的所述室内机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
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以及
判定电路,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的状态,同时在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电路将所述开关最初设为非连接的状态来进行判定。
4.如权利要求2或3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和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两者,
所述室外机的判定电路判定与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个连接。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所述通信端子之一是与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接地相连的端子,
所述开关将与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接地相连的端子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连接。
6.一种室外机,通过公共的电源线与室内机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三通信电路,在与室内机连接的情况下,与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一个进行通信,所述室内机具有通过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两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电路,和通过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和与所述电源线独立的一条通信线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电路的其中一个或两者;以及
开关,使所述第三通信电路的通信端子之一和所述电源线中的一条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状态;以及
判定电路,使所述开关成为连接或非连接的状态,同时在各个状态下对所述室内机发送信号,根据有无响应来判定所述第一通信电路或第二通信电路的哪一个被连接。
CN2008101002140A 2007-09-26 2008-05-16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8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8463/07 2007-09-26
JP2007248463A JP4874201B2 (ja) 2007-09-26 2007-09-26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通信制御方法、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室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8214A true CN101398214A (zh) 2009-04-01
CN101398214B CN101398214B (zh) 2010-11-03

Family

ID=4004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021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8214B (zh) 2007-09-26 2008-05-16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42345B2 (zh)
EP (1) EP2042815A3 (zh)
JP (1) JP4874201B2 (zh)
KR (1) KR100973683B1 (zh)
CN (1) CN10139821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0306A (zh) * 2014-10-24 2015-03-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通讯系统、空调通讯方法及空调器
CN104990197A (zh) * 2015-05-13 2015-10-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及其供电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92240A1 (it) * 2009-12-21 2011-06-22 Airwell Italia S R L Impianto di ventilazione a parete o a soffitto.
WO2016067356A1 (ja) * 2014-10-28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送信装置
JP6530920B2 (ja) * 2015-01-30 2019-06-12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通信方法
US11566828B2 (en) * 2020-07-10 2023-01-31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umidity control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5247870B (zh) * 2022-05-31 2023-09-08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节能运转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1347A (ja) * 1986-12-25 1988-07-05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側ユニツト
JP2538132B2 (ja) * 1991-03-20 1996-09-25 松下電送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isdn用端末アダプタ装置
JP2916656B2 (ja) * 1992-10-12 1999-07-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859066B2 (ja) * 1993-01-22 1999-0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624445B2 (ja) * 1993-09-03 1997-06-25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5765027A (en) * 1994-09-26 1998-06-09 Toshiba American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Network controller which enables the local processor to have greater access to at least one memory device than the host computer in response to a control signal
JPH08303842A (ja) 1995-05-09 1996-11-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エアコンの制御方法
JP3434098B2 (ja) * 1995-09-29 2003-08-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双方向信号転送回路の保護装置
JP3297690B2 (ja) * 1996-02-21 2002-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3549038B2 (ja) * 1996-08-27 2004-08-04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ヒートポンプの室外機の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JPH11151998A (ja) * 1997-11-21 1999-06-08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車載多重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09736B1 (ko) 1998-02-28 2001-12-17 윤종용 공기조화기의실내기오접속검사장치및그제어방법
US7075920B2 (en) * 1999-07-14 2006-07-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mbining narrowband applications with broadband transport
KR100490204B1 (ko) 2002-08-30 2005-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실형 공기조화기의 통신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5106295A (ja) * 2003-08-05 2005-04-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配線接続構造
JP3815463B2 (ja) * 2003-08-27 2006-08-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分離型空気調和機
JP4269878B2 (ja) * 2003-10-10 2009-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装置
JP4725119B2 (ja) * 2004-02-10 2011-07-1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JP2007008449A (ja) * 2005-05-31 2007-01-18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7930080B2 (en) * 2005-06-07 2011-04-19 Denso Corporation Passenger prot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passenger
US7400243B2 (en) * 2005-06-28 2008-07-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0306A (zh) * 2014-10-24 2015-03-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通讯系统、空调通讯方法及空调器
CN104990197A (zh) * 2015-05-13 2015-10-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及其供电控制系统
CN104990197B (zh) * 2015-05-13 2017-10-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外机及其供电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42345B2 (en) 2011-10-25
EP2042815A3 (en) 2014-07-02
US20090077991A1 (en) 2009-03-26
KR100973683B1 (ko) 2010-08-04
EP2042815A2 (en) 2009-04-01
JP2009079809A (ja) 2009-04-16
JP4874201B2 (ja) 2012-02-15
CN101398214B (zh) 2010-11-03
KR20090031974A (ko) 2009-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8204B (zh) 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CN101398203B (zh) 空调系统以及室内机
CN101398214B (zh) 空调系统的通信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和室外机
US8598993B2 (en) Method for wiring devices in a structure using a wireless network
CN1444047A (zh) 空调机的误布线检测装置
CN1871786B (zh) 设备机器用通信电路
CN104113422A (zh) 通信装置
CN109490763A (zh) 一种继电器单板通用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1579970B (zh) 测试电路、检测设备和检测电子开关板的方法
CN114614916B (zh) 具有PoE功能的通信设备产测系统及产测方法
JP2009079812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装置
CN106545970A (zh) 用于室内外机的联控板集中控制电路系统
CN113194586A (zh) 基于边缘计算网关的照明控制方法及照明系统
JPH0678365A (ja) リモコンシステム
CN117394299A (zh) 一种三相四线制防接错电路及滤波板
JPS6291744A (ja) 空気調和機の信号伝送装置
KR20060039306A (ko) 멀티 공기 조화기의 데이터 통신 에러 복구 장치
JPH0530569A (ja) ホームバスシステム
JPS63194154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H0914947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内外通信異常判別装置
CN108494631A (zh) 一种路由器的开关机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JP2007113856A (ja) 空気調和機
JPH01129537A (ja) 情報伝送装置
JPH05248691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