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6976A - 天花板模板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天花板模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6976A
CN101316976A CNA2006800245271A CN200680024527A CN101316976A CN 101316976 A CN101316976 A CN 101316976A CN A2006800245271 A CNA2006800245271 A CN A2006800245271A CN 200680024527 A CN200680024527 A CN 200680024527A CN 101316976 A CN101316976 A CN 101316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vertical support
slab form
rest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45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6976B (zh
Inventor
阿图尔·施沃雷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ri Europe
Peri SE
Original Assignee
Peri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719878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316976(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ri GmbH filed Critical Peri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316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6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6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6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E04G11/483Supporting he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E04G11/50Girders, beams, or the like as supporting members for 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模板元件的楼板模板系统,所述模板元件的底面设有可以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配合的梁。所述梁的横截面至少局部地制成C形,且具有两个从基础部分延伸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设计成用于放置在垂直支撑件的头部上的支撑表面,垂直支撑件的头部设有固定元件,每一固定元件接合入支撑表面的各自的凹口中。所述凹口设置为在远离基础部分的支撑表面的末端处,在以相互偏离90°的两个方向中选择性地将梁与垂直支撑件配合。

Description

天花板模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模板元件的楼板模板系统(slabformwork system),所述模板元件在其下侧具有可以与垂直支撑件头部配合的梁,所述梁的横截面至少局部地制成C形,且具有两个从基础部分延伸出去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设计成用于放置在垂直支撑件的头部上的支撑表面。
背景技术
这种类型的一种楼板模板系统可从文件EP 0 130 425 A1获知。此系统由模板面板构成,在所述模板面板的下侧上布置C形的梁,所述梁可以在基本垂直的排列中钩住一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由此模板面板可以在维持钩式连接的同时,枢轴旋转入水平位置。为了避免梁在其纵向相对于垂直支撑件头部的位移,C形梁的基础部分设有一开口,一固定元件可以接合入该开口中,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垂直支撑件的头部固定地连接。
在已知的楼板模板系统中,下述事实是不利的:在两个、三个或四个模板面板与一个垂直支撑件配合时,所有的模板面板相互之间必须具有相同的朝向,以至于不可能在一个垂直支撑件上布置多个相互垂直延伸的模板面板。不利地,这种缺失的可能性导致楼板模板系统对于分别存在的空间关系,仅有有限的适用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进一步开发最开始解释类型的楼板模板系统,以使模板元件,尤其是栅格元件或模板面板,可以以不同的排列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配合。
此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得到实现,尤其是垂直支撑件的头部具有固定元件,每一固定元件接合入支撑表面的各个凹口中,其中凹口设置为在远离基础部分的支撑表面的末端处,在以相互偏离90°的两个方向选择性地将梁与垂直支撑件配合。
考虑到依据本发明,用于相对于垂直支撑件在其纵向固定梁的凹口不设置在基础部分中,而设置在支撑表面中,且是在远离基础部分的区域中,因而就有可能在垂直支撑件的头部布置多个固定元件,以使梁可以在相互偏离90°的两个方向中固定至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据此,相对于已知的楼板模板系统,依据本发明的楼板模板系统的可变性增加,使得所述楼板模板系统可以通过模板元件与垂直支撑件头部的连接具有的选择可能性,以各自理想的方式适应于各自的情形。
鉴于依据本发明,梁的一个分支用作用于与垂直支撑件相互作用的支撑表面,梁的另一分支就可以制作成栅格元件的多个纵向梁的接触表面,胶合板最终将铺设在栅格元件上。然而,可选择地,其它分支还可以制作成模板面板的接触表面,在这种情形下,与使用栅格元件不同,在依据本发明的梁和模板面板之间没有其它元件。
优选地,依据本发明使用的梁被制作成开放截面的元件。然而,可选择地,也可以使用闭合截面,其中所述凹口同样设置在与垂直支撑件接触的各个支撑表面的区域中。
梁的支撑表面在梁的两个相互远离的末端区域的每一个中,优选具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凹口。这种多个凹口使得有可能在分布于梁的长度上的不同位置上将梁与垂直支撑件配合,以使再次可以考虑不同的安装情形。这一点对于支撑表面的至少两个凹口和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两个固定元件相互间隔开,是有利的,因为这使得在两个凹口的分别的一个中有可能同时接合两个固定元件的每一个。在此情形下,梁就可以或者经由指定的同时接合被安装在垂直支撑件上,以使其以其头部齐平地终止,或者可以以梁在两侧都突出超过垂直支撑件头部的方式安装。在相应数目的凹口对的情形下,梁可以以适应于各自情形的不同长度突出超过垂直支撑件的头部。这些不同的长度可以仅通过选择适宜的凹口对设置。
即使在梁的一个或两个末端区域中的支撑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凹口的情形下,有可能使这些仅经由两个凹口中的一个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固定元件配合。当在纵向上相互对齐的两根梁需要固定至垂直支撑件的共同头部的时候,尤其选用这种配合变体。
尤其优选地,支撑表面在远离基础部分的末端区域具有向上延伸或倾斜的支托,所述支托优选平行于基础部分延伸,所述支托设有切口,尤其是V形切口,所述切口与设在支撑表面中的凹口对齐,以使所述切口和凹口相互合并。在这种情形下,模板元件在垂直支撑件处的装配就尤其简便,因为设在支撑表面中的凹口和各个头部的固定元件之间的正确定位受到了指定切口的协助。具体地,设有所述支托的梁可以定位在垂直支撑件的头部上方,以使支托中的切口位于各个头部的固定元件的正上方,因此将梁放低到头部上就可以发生,其中头部的固定元件“攻丝”入支托的切口中。然后固定元件以强制方式经由设在支托中的切口,插入其相应的支撑表面的凹口中通过模板元件随后绕平行于梁的纵轴延伸的枢轴进行枢轴旋转实现。固定元件导入支撑表面的凹口的过程尤其通过支托中的切口的V形促进,其中V形切口的宽度随着与支撑表面中的相应的凹口的间隔增加而增大。
更有利的是,支托在梁的两个相互远离的末端区域的每一个中具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所述类型的切口,在每一情形下,所述切口与支撑表面中相应的凹口对齐。在此情形下,就可以对支撑表面中的每一凹口,在支托中设置一相应的切口,以便于固定元件插入支撑表面的任何所需的凹口中。
优选地,支撑表面的下侧在其装配位置从基础部分开始倾斜向上延伸,以使尤其是支撑表面下侧和基础部分之间的交角小于90°,优选地在70°和80°之间。通过该措施,实现了依据本发明的模板元件的拆卸可以无困难地进行,因为模板元件绕平行于梁延伸的轴进行的枢轴旋转离开不会受到模板元件的表面区域的向上运动的阻碍。这在将在下文解释的图7a-c的观察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每一种情形下,垂直支撑件可设有支撑头部,所述支撑头部除了垂直于各个垂直支撑件的纵向范围延伸的支撑平面外,还具有从其上倾斜延伸的固定支托,以接合入在梁的支撑表面的至少一个凹口中。随后这些固定支托在此情形下代表上述支撑头部的固定元件。使用倾斜的固定支托的优点在于,元件可以用于支撑头部,所述支撑头部在原始状态为板形,从其上特定的区域,优选角落区域,可以作为固定支托向上弯曲,以使其不用采用单独的固定元件以支撑头部。然而,可选择地,还可能将支撑头部制成为铸件或锻件,或由塑料制成。
例如,每一支撑头部可以设置四个固定支托,所述支托尤其是垂直于支撑头部的支撑平面延伸。在该连接点上,支撑头部的相邻固定支托可以相互垂直延伸。
对于支撑平面而言,尤其优选基本上为正方形,其中其固定支托均平行于支撑平面的对角线延伸。在这种情形下,处于其基本形状的支撑平面正方形的角落区域就可以实际上以直角向上弯曲,以形成依据本发明的固定支托。
对于支撑头部而言,尤其有利的是使用于梁的基础部分的后侧的邻接区域远离分支,其中邻接区域的邻接表面尤其垂直于支撑平面延伸。在梁与这种支撑头部配合后,固定元件或固定支托的区域在装配过程结束时互补地位于支撑表面的凹口中,同时基础部分的后侧支撑在所述邻接区域或仅与这些邻接区域距离一小段间距。从而这些邻接区域防止了固定元件移出所述凹口,从而确保梁与支撑头部可靠且限定地固定。
优选地,总共设置八个邻接区域,其邻接表面尤其以45°角延伸向固定支托。这些八个邻接区域使得各根梁有可能能够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与支撑头部固定,其中在这些四个位置的每一处的水平面中有可能具有相互偏离90°角的梁的两种排列。因此,总体上,四根不同的梁可以同时布置在支撑头部,且每一单独的梁的排列可以单独选择。
支撑头部的指定的邻接区域可以由单独的邻接元件形成,所述邻接元件随后与支撑头部配合。然而,优选地,支撑头部或者板状元件的一部分形成四个邻接区域,其中支撑头部由板形元件制成,弯曲成U形,并从支撑平面向上延伸。在每种情形下,两个其它的邻接区域均可以由一个邻接支托向上弯曲离开支撑平面形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全避免使用单独的元件,且还有可能从一单个板形元件产生全部支撑头部。
依据本发明使用的支撑头部可以与垂直支撑件可释放地或固定地连接。
对于支撑头部而言,尤其有利的是,其能与商用的垂直支撑件的优选基本正方形的头部板配合,其中头部板和支撑头部的尺寸能相互基本相同。在该连接点上,支撑头部可以沿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平行延伸的方向被推到头部板上。在装配位置,支撑头部的支撑平面的下侧优选直接位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之上,从而不需要超过其头部板延伸垂直支撑件的元件。因此,在此有利的实施方案中,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上侧和支撑头部的支撑板之间的间隔与用作支撑头部的材料的厚度基本上相对应。
当设置可释放连接时,如上所述,支撑头部可以沿与其支撑平面平行延伸的方向被推至垂直支撑件上,并固定在该处,尤其通过固定在支撑头部中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则是支撑头部中不能由一块板形基础元件制成的唯一元件。当由塑料制成时,弹簧元件还可以与支撑头部一体制造。
优选地,依据本发明,所使用的所有支撑头部、垂直支撑件和/或梁的末端区域制成相互相同。这就使得依据本发明的楼板模板系统的各个部件有可能具有任何所需的组合变型,并避免了误操作。
当垂直支撑件和模板元件的梁在模板元件和垂直支撑件包括小于90°交角的位置可以相互钩住时,装配工可以尤其便利地进行依据本发明的楼板模板系统的装配工作。在该连接点上,在建立此钩式连接时,模板元件优选基本平行于各个垂直支撑件延伸,或延伸至各个垂直支撑件。
在钩在一起后,在维持钩式连接同时,可以随后发生模板元件枢轴旋转,进入模板元件和垂直支撑件包括大约90°交角的位置,以使模板元件在水平面中延伸,在其中模板元件可以最终用于产生混凝土天花板。
依据本发明使用的模板元件可以,例如在每一种情形下由纵向梁组成,所述纵向梁相互平行并间隔开延伸,并与至少一根与其垂直延伸的横向梁固定连接,其中纵向梁的上侧形成用于胶合板的接触表面,横向梁或梁的上侧接触纵向梁的下侧,且横向梁或梁的下侧形成所述类型的支撑表面。在此情形下,依据本发明的模板元件因此形成栅格元件,所述栅格元件首先安装在垂直支撑件上,在其上胶合板或模板面板可以被铺设在栅格元件上。
然而,可选择地,还可能形成模板元件,以使胶合板直接铺设在上文描述的梁上,尤其在其上侧上。在此情形下,包括胶合板和梁的已经完成的模板元件以本发明的方式安装在垂直支撑件上。
优选地,模板元件仅具有一根或两根梁或横向梁,所述梁尤其是直的,当设置两根梁或横向梁时,其相互平行延伸。因此依据本发明不需要在模板元件的下侧设置周边部分。此外,还不需要与所述纵向梁平行延伸的梁。
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记载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实施方案和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本发明模板中使用的一梁的端截面的三维视图,所述梁可以与一垂直支撑件的头部配合;
图2是从斜上方观察一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三维视图,该支撑件可以与如图1所示的梁配合;
图3是从斜下方观察如图2所示的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视图;
图4是如图2和图3所示的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截面;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如图1所示的梁的三维视图,所述梁与位于第一固定位置的如图2至图4所示的垂直支撑件的头部配合。
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如图5所示的梁的视图,其中实现了第二固定位置;
图7a-图7c的每一种情形是关于如图1所示的梁与如图2至图4所示的头部配合的不同方法步骤的侧视图;
图8a-图8c是如图7a-图7c所示的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旋转90°的视图;
图9是从斜下方观察的垂直支撑件的三维视图;所述垂直支撑件与四根梁配合,其中两根梁与另外两根梁垂直排列;以及
图10是依据图9的视图,其中四根梁相互平行延伸。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梁2制成开放的、细长的、节段元件,其具有C形的横截面,并具有从基础部分4延伸的两个分支,其中的下方分支设计成用于放置在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支撑表面6。上方分支形成用于纵向梁的下侧的接触表面8,所述纵向梁例如垂直于梁2延伸,梁2在这种情形下就形成横向梁,以使所述纵向梁与所述梁2一起,以及可选地与更多的横向梁一起,形成在其上可以连接胶合板的栅格元件。可选择地,所述接触表面8还可以直接作为用作胶合板的接触表面。
在所示的梁2中,从横截面中观察,基础部分4比接触表面8更长,所述接触表面8又比接触表面6更长。接触表面8的长度约等于支撑表面6的长度的两倍,而基础部分4的长度约等于接触表面8的长度的两倍。
支撑表面6的下侧不与接触表面8平行延伸,而是在接触表面8的方向斜向上延伸。这种方式导致随着与基础部分4的间隔增加,支撑表面6的厚度减少,因为与其下侧不同,朝向接触表面8的支撑表面6的上侧是与接触表面8平行延伸的。在下文中将结合图7a-图7c说明这种设计的优点。
一向上倾斜的支托10成形于远离基础部分4的支撑表面6的末端上,并沿接触表面8的方向平行于基础部分4延伸。作为这种指定的倾斜角度的替代方案,也可在支撑表面6和支托10之间形成圆形过渡,以使例如在支撑表面6和支托10之间基本上采用四分之一圆周形状。所示的实施方案中的支托10设有四个V形的切口12、14、16、18,这些切口沿梁2的纵向相互间隔开,且这些切口12至18的宽度随着与接触表面的间距增加都减少。切口12至18沿支托10的整个高度延伸,并将其下端并入支撑表面6的凹口20、22、24、26中。在此过程中,凹口22至26的宽度约相当于V形切口12至18在其朝向凹口22至26的末端区域的宽度。凹口22至26伸入支撑表面6小于支撑表面6的长度的一半。
由于其V形设计,切口12至18通过切口12至18以及凹口20至26的所述指定的布置可以对固定元件导入凹口20至26产生“攻丝辅助”,在向上导向至一固定元件后,当梁2枢轴向上旋转90°进入图1所示位置中时,这种攻丝辅助尤其有效。所述支撑表面6的下侧的倾斜朝向促进了这种枢轴旋转运动。
图1中仅示出了梁2的一个末端区域。梁2的其它末端区域(未示出)的制造与示出的末端区域类似,以使梁2在其两个末端区域的每一个中各自具有切口12至18和四个凹口20至26。在此过程中,设在梁2的最外末端区域中的切口12和14相互仅稍微间隔开,而在切口14和16之间的间隔以及切口16和18之间的间隔尺寸更大,且在每一种情形下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的相邻固定元件的间隔相对应。
图2和图3分别在三维视图中示出了可以与垂直支撑件(未示出)配合的头部28。在此过程中的头部28产生于一种原先基本上为矩形的钢板,弯曲所述钢板,以便在其中部形成U形弯曲部分30,所述弯曲部分在头部28的整个宽度上向上延伸。在此过程中的U形部分30形成为将支撑平面32的头部28的基础表面分隔成相互为相同大小的两半。当梁2安装在头部28上时,由于梁2的支撑表面6最终是被支撑在头部28的支撑平面32上的,指定的支撑平面32吸收了待从梁2传递至垂直支撑件上的垂直作用力,这一点将在下文说明。
由于从U形部分30被垂直间隔开,支撑平面32具有各自的配合支托34,所述配合支托在彼此远离的两个末端区域的每一个处以U形向下弯曲,以使在相互面对的配合支托34之间限定用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未示出)的接受面,所述接受面与所述支撑平面32平行延伸。这种类型的头部板可以沿U形部分30的纵向被推入配合支托34中,直至其邻接两个邻接部件36,所述邻接部件36与U形部分一体制成,且从此处向下延伸,进入用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的指定的接受面中。
从图2和图3,尤其是图4中可见的一弹性部件38固定在U形部分30周围的中空空间中。所述弹性部件38的末端部分40在U形部分30的开口42的区域中以及U形部分30的端面端的区域中弯曲,以使弹性部件38限定地固定在头部28。在此过程中,弹性部件38成形为使得其中间部分向下延伸至少达到并进入接受面,所述接受面设置为用于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并在配合支托34之间形成,以使弹性部件38的指定部分可扣入垂直支撑件的端面中空空间内或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的端面中空空间内,从而头部28可以相对于垂直支撑件固定在限定的位置。在这种位置中,两个邻接部件36邻接垂直支撑件的头部板的边缘。当头部28从垂直支撑件拉出时,弹性部件38通过移除作用力变形,以使一方面,弹性部件38能确保头部28相对于垂直支撑件的正确定位,另一方面,但也允许头部28随后从垂直支撑件释放。
所述支撑平面32的四个角落区域均垂直于支撑平面32向上弯曲,以使它们形成共计四个固定支托44、46、48、50,所述固定支托分别与U形部分30的纵向成45°角延伸。所述固定支托44至50的宽度稍大于其高度的两倍,其中远离支撑平面32的固定支托44至50的两个角落区域在每一情形下都被斜切。在此过程中,固定支托44至50的两个垂直边缘52,54;56,58;60,62;64,66的每一个形成各自的固定元件,所述固定元件在本发明中适用于接合入梁2的凹口20至26中。在经由固定支托44至50之一的梁2的配合上,在每一种情形下,固定支托44至50的两个固定元件52至66中的总是只有一个起作用。每个固定支托44至50设置两个固定元件52至66使得有可能沿两个相互偏离90°的方向,选择性地将梁2与固定支托44至50配合,并与支撑平面32平行延伸。
两个邻接支托68,70分别向上方弯离支撑平面32的两个半部的每一个,其中垂直于支撑平面32延伸的邻接支托68,70的两个端面边缘的每一个分别形成用于梁2的基础部分4的后侧的邻接表面72,74,76,78。
四个更多的邻接表面80,82,84,86由垂直于支撑平面32延伸的U形部分30的区域形成。这些邻接表面80至86也均适用于与梁2的基础部分4的后侧配合。
具体而言,梁2可以固定在相互各自相对布置的固定元件52至66和邻接表面72至86的下述对之间:52,80;54,72;56,74;58,82;60,84;62,76;64,78;66,86。
图5和图6示出了垂直支撑件90的一头部板88,其目前被推入头部28的配合支托34中,直至头部板88的边缘邻接头部28的邻接元件36。依据图1的梁2被分别与头部28配合,且纵向梁92与其接触表面8固定,并垂直于梁2延伸。依据图6,胶合板94固定在纵向梁92的上侧,并从而与大模板96配合。
依据图5,梁2与头部2配合,以使固定元件52延伸入切口14并进入凹口22中。同时,固定元件58延伸入切口16中并进入凹口24中。在此过程中,梁2的基础部分在其后侧被支撑在邻接表面80和82上,以使这些邻接表面80,82最终与固定元件52,58一起,有效地阻止梁2垂直于其基础部分4移动。固定元件52,58和凹口22,24之间的接合同时确保沿梁2的纵向不会相对于头部28发生移动。
可选择地,梁2还可以在偏离梁2的纵向的位置中与头部28结合,且固定元件52,58将接合入与其相应的切口16,18中或凹口24,26中。图6中示出了这种配合,从中可以容易地看出,梁2的凹口20,22在此处未使用,且梁2比依据图5的位置突出头部28更多。
此外,还可能使梁2仅与头部28配合,其中固定元件58插入两个切口12,14中的一个,以及与其相应的凹口20,22中的一个。在这些情形下,梁2则不再在如图5和图6所示的头部28的整个支撑平面32上延伸。它仅在支撑平面32的宽度的一半以下延伸,以使例如另一梁2可经由固定元件52与头部28配合,以使两根梁2沿纵向都相互对齐延伸。
最后,梁2还可以经由其切口12,14或凹口20,22与头部28配合,以使其垂直于图5所示的排列延伸。在此情形下,固定元件54则接合入凹口20,22中的一个中,其中支撑件的基础部分4的后侧支撑在邻接支托68的邻接表面72上。
尤其还可能的是,在头部28上配合两根,三根或四根梁2,随后其中每一梁2能固定在上文指定的固定元件52至66和邻接表面72至86的对中的一对之间。每根梁2可以相互平行延伸或垂直延伸。
图7a至图7c示出了图5中所示的梁2和头部28之间是如何建立配合的。
首先,由梁2和纵向梁92组成的模板元件98相对于垂直支撑件90对齐,以使纵向梁92或者与垂直支撑件90基本上平行地延伸,或者如图7a所示稍微倾斜于这种排列延伸。在这种排列中,模板元件98可以容易地拿起,并由装配工抬起,以使梁2最终位于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上方。在这个抬起位置开始,随后模板元件98由装配工对齐并放下,以使固定元件52,58插入支托10的V形切口14,16。切口14,16的V形协助了这种插入。因而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在头部28和梁2之间建立钩式连接,其中模板元件98的重量可使更大部分经由支撑平面32进入垂直支撑件90,以使进行装配的人员不再需要把持模板元件98的全重。
从如图7a所示的钩式连接开始,如图7b所示的模板元件98现沿箭头方向绕平行于梁2的纵轴延伸的枢轴向上枢轴转动,其中由V形切口14,16导向的固定元件52,58在此枢轴运动过程中自动地移入梁2的支撑表面6的凹口22,24中。这种指定的枢轴运动持续进行,直至达到如图7c所示的位置,其中模板元件98和其纵向梁92在水平方向上垂直于垂直支撑件90延伸。在图7c中可以尤其说明性地看出,在这种完全安装的位置的邻接表面80,82有效地防止了梁2沿垂直于梁的基础部分4的箭头方向移动,所述移动使得固定元件52,58移出与凹口22,24的接合位置。
如果在拆卸模板元件98过程中,以相反的顺序进行工作,形成于支撑表面6的下侧并包括与基础部分4约成75°角的斜面有利地发挥作用。即基于此斜面,有可能从如图7c所示的位置开始,沿与图7b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将模板元件98枢轴转离搁置在其上的胶合板以及已经预备好的混凝土楼板,在模板元件98的上侧之间不会发生夹紧效应(clamping effect)。所述斜面更确保模板元件98的所有部件以枢轴旋转方式向下移动,以使从模板的无困难移除成为可能。
图8a至图8c示出了,当最终需要完全安装的模板元件98以相对于头部28关于图5和图7a至图7c的偏离90°角延伸时,可以实现一种相应的配合过程。在这种情形下,固定元件64随后例如与梁2的凹口20,22之一或切口12或14之一配合。依据图8a至8c的所述的枢轴旋转过程与依据图7a至图7c的所述枢轴旋转过程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c所示的梁2的基础部分4的后侧最终被支撑在邻接支托70的支撑表面78上,由此其避免了固定元件64移离凹口20或22。
图9示出了可以与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配合的共四根梁100,102,104,106。两根梁100,102布置为相互在端面间隔开排列,而两根梁104,106相互平行且与梁100,102垂直地延伸。所有的梁100至106均以所描述的与图1所示的梁2相关的方式制造。关于不同的梁100至106,下述固定元件、切口和邻接表面配合:
梁100:固定元件56,凹口22,邻接表面74
梁102:固定元件62,凹口22,邻接表面76
梁104:固定元件52,凹口22,邻接表面80
梁106:固定元件66,凹口22,邻接表面86
图10示出了所有梁100至106相互平行延伸的布置,其中在每一种情形下,两根梁100和106或102和104分别布置为沿纵向相互平齐,在其端面处相互间隔开。在此布置中,下述固定元件、凹口和邻接表面配合:
梁100:固定元件52,凹口22,邻接表面80
梁102:固定元件66,凹口22,邻接表面86
梁104:固定元件58,凹口22,邻接表面82
梁106:固定元件60,凹口22,邻接表面84
依据本发明,在一个头部28处还可以实现一至四根梁的任何其它需要的布置。在每根梁2经由两个外面的凹口20或22之一与头部28配合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梁2相互偏离90°角的两种不同的排列,这种排列完全独立于与头部28配合的所有其它梁2。
附图标记清单
2                                 梁
4                                 基础部分
6                                 支撑表面
8                                 接触表面
10                                支托
12,14,16,18                    切口
20,22,24,26                    凹口
28                                头部
30                                U形部分
32                                支撑平面
34                                配合支托
36                                邻接元件
38                                弹性部件
40                                末端部分
42                                开口
44,46,48,50                    固定支托
52,54,56,58,60,62,64,66    固定元件
68,70                            邻接支托
72,74,76,78,80,82,84,86    邻接表面
88                                头部板
90                                垂直支撑件
92                                纵向梁
94                                胶合板
96                                大模板
98                                模板元件
100,102,104,106                梁

Claims (25)

1.一种包括多个模板元件(98)的楼板模板系统,所述模板元件在其下侧具有可以与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配合的梁(2,100-106),所述梁的横截面至少局部地制成C形,且具有两个从基础部分(4)延伸出去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设计成用于放置在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上的支撑表面(6),其特征在于,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具有固定元件(52-66),每一固定元件接合入支撑表面(6)的凹口(20-26)中,其中所述凹口(20-26)设置为在远离基础部分(4)的支撑表面(6)的末端处,在以相互偏离90°的两个方向中选择性地将梁(2,100-106)与垂直支撑件(90)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2,100-106)被制成为开放截面。
3.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2,100-106)的支撑表面(6)在梁(2,100-106)的两个相互远离的末端区域的每一个中,具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分别的凹口(20-2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表面(6)的至少两个凹口(20-26)和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28)的两个固定元件(52-66)相互间隔开,从而两个固定元件(52-66)中的每一个可能在两个凹口(20-26)的每一个中同时接合。
5.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表面(6)在远离基础部分(4)的末端区域具有向上延伸或倾斜的支托(10),所述支托优选平行于基础部分(4)延伸,所述支托设有尤其是V形的切口(10-18),所述切口与设置在支撑表面(6)中的凹口(20-26)对齐,从而所述切口(12-18)和凹口(20-26)相互合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托(10)在梁(2,100-106)的两个相互远离的末端区域的每一个中具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分别的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切口(12-18),所述切口的每一个与支撑表面(6)中相应的凹口(20-26)对齐。
7.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表面(6)的下侧优选在其装配位置从基础部分(4)开始倾斜向下延伸,以使尤其是支撑表面(6)下侧和基础部分(4)之间的交角小于90°,所述交角优选地在70°和80°之间。
8.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支撑件(90)均设有支撑头部(28),除了垂直于各个垂直支撑件(9)的纵向范围延伸的支撑平面(32)外,还具有从其上倾斜延伸的固定支托(44-50),以接合入梁(2,100-106)的支撑表面(6)的至少一个凹口(20-26)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撑头部(28)设有四个固定支托(44-50),所述支托尤其是垂直于支撑头部(28)的支撑平面(32)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头部(28)的相邻固定支托(44-50)相互垂直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之一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面(32)基本上为正方形,其中其固定支托(44-50)均平行于支撑平面(32)的对角线延伸。
12.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头部(28)具有用于远离分支(6,8)的梁(2,100-106)的基础部分(4)的后侧的邻接区域,其中所述邻接区域的邻接表面(72-86)尤其垂直于支撑平面(32)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有总共八个邻接区域,所述邻接区域的邻接表面(72-86)尤其以与固定支托(44-50)成45°角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邻接区域(80-86)由弯曲成U形的支撑头部(28)的一部分(30)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之一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邻接区域(72,74;76,78)分别由弯曲离开支撑平面(32)的各个邻接支托(68,70)形成。
16.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头部(28)与垂直支撑件(90)可释放地或固定地连接。
17.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头部(28)可与商用的垂直支撑件(90)的优选基本上为正方形的头部板(88)配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头部(28)可以沿与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板(88)平行延伸的方向被推至头部板(88)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头部(28)的支撑平面(32)的下侧直接位于装配位置中的垂直支撑件(90)的头部板(88)之上。
20.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尤其由一单个弯曲的、铸造和/或锻制的钢板或塑料板制成的所述支撑头部(28)可以通过固定在支撑头部(28)中的弹性部件(38)与垂直支撑件(90)固定。
21.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支撑件(90)和模板元件(98)的梁(2,100-106)在模板元件(98)和垂直支撑件(90)包括小于90°交角的位置可以相互钩住,使得在钩在一起后,在维持钩式连接同时,模板元件(98)的枢轴旋转有可能进入模板元件(98)和垂直支撑件(90)包括大约90°交角的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模板元件的梁(2,100-106)可以被钩至模板元件(98)基本上平行于垂直支撑件(90)延伸的位置中的垂直支撑件(90)。
23.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模板元件(98)由纵向梁(92)组成,所述纵向梁(92)相互间隔开平行延伸,并与至少一根与其垂直延伸的横向梁(2,100-106)固定连接,其中纵向梁(92)的上侧形成用于胶合板(94)的接触表面,横向梁或梁(2,100-106)的上侧接触纵向梁(98)的下侧,且横向梁或梁(2,100-106)的下侧形成依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支撑表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22之一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元件具有依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梁(2,100-106),所述梁(2,100-106)的上侧形成用于胶合板的接触表面。
25.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楼板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元件仅具有一根或两根尤其是直的梁(2,100-106),当设有两根梁(2,100-106)时,其相互平行延伸。
CN2006800245271A 2005-07-04 2006-07-03 天花板模板系统 Active CN101316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5031152.0 2005-07-04
DE102005031152A DE102005031152A1 (de) 2005-07-04 2005-07-04 Deckenschalungssystem
PCT/EP2006/006461 WO2007003400A1 (de) 2005-07-04 2006-07-03 Deckenschalungs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6976A true CN101316976A (zh) 2008-12-03
CN101316976B CN101316976B (zh) 2010-09-29

Family

ID=37198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45271A Active CN101316976B (zh) 2005-07-04 2006-07-03 天花板模板系统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313079B2 (zh)
EP (1) EP1899552B1 (zh)
KR (1) KR100821890B1 (zh)
CN (1) CN101316976B (zh)
AU (1) AU2006265345B2 (zh)
DE (2) DE102005031152A1 (zh)
ES (1) ES2359334T3 (zh)
PT (1) PT1899552E (zh)
WO (1) WO2007003400A1 (zh)
ZA (1) ZA2007106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9849B2 (ja) * 2004-03-02 2011-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機構の取付構造
DE202006003836U1 (de) 2006-03-10 2006-06-14 Peri Gmbh Deckenschalungssystem
DE102006055306B4 (de) * 2006-11-23 2010-10-07 Peri Gmbh Stützenkopf für eine Deckenschalung
MY147923A (en) * 2009-06-29 2013-02-08 Khoo Tian A slab formwork system
DE102012206353A1 (de) * 2012-04-18 2013-10-24 Doka Industrie Gmbh Hebevorrichtung für Deckenschalungselemente sowie Verfahren
DE102015223773A1 (de) * 2015-11-30 2017-06-01 Peri Gmbh Stützenkopf, Deckenstütze und Deckenschalung mit einer solchen Deckenstütze
US10352052B2 (en) * 2016-03-24 2019-07-16 Faresin Building S.P.A. Formwork for performing horizontal castings for the provision of floors
US10487521B2 (en) * 2017-07-10 2019-11-26 Doka Gmbh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a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US10053875B1 (en) * 2017-07-10 2018-08-21 Doka Gmbh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and formwork support prop
US10407925B2 (en) 2017-07-10 2019-09-10 Doka Gmbh Method of installing a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formwork support system and longitudinal beam
EP3438365A1 (de) * 2017-08-02 2019-02-06 DOKA GmbH Deckenschal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eckenelements
IT201700099585A1 (it) * 2017-09-06 2019-03-06 Faresin Building S P A Dispositivo perfezionato di supporto per travi di sostegno di casseforme per solai
IT201800003425A1 (it) * 2018-03-12 2019-09-12 Faresin Formwork S P A "dispositivo perfezionato di supporto, del tipo a testa cadente, per travi di sostegno di casseforme per solai, attrezzatura comprendente tale dispositivo e trave di sostegno da associare al dispositivo"
DE202018102398U1 (de) 2018-04-30 2018-06-05 Nikken Lease Kogyo co., LTD Stützenkopf zur Stufenausbildung
EP3702550A1 (de) * 2019-02-27 2020-09-02 DOKA GmbH Schalungsrahmen, schalungselement, deckenschalung und verfahren
WO2020220080A1 (en) * 2019-04-29 2020-11-05 Wideform Pty Ltd Prop head for formwork shoring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3368A (en) * 1913-05-31 1914-10-13 John T Nesdall Stair structure.
US3978628A (en) * 1973-02-20 1976-09-07 Jack Turner Constructional units for stepped structures
DE3323921A1 (de) * 1983-07-02 1985-01-03 Hünnebeck GmbH, 4030 Ratingen Deckenschalung
DE4211200C2 (de) * 1992-04-03 2000-01-13 Gerhard Dingler Vorrichtung für eine Deckenschalung
DE4305302A1 (de) * 1993-02-20 1994-08-25 Peri Gmbh Deckenschalung
CN2225509Y (zh) * 1995-06-15 1996-04-24 广州金鹏实业有限公司 天花吊顶龙骨多功能接头
DE19616876C2 (de) 1996-04-26 1999-10-28 Reent Obernolte Gmbh & Co Kg Rahmenschalung für Betondecken
DE19636091A1 (de) * 1996-09-05 1998-03-12 Hollmann Niels Erhöhte Plattform oder Bühne, insbesondere ausgebildet als Deckenschalung für das Betonieren
DE19720728A1 (de) * 1997-05-16 1998-11-26 Peri Gmbh Platte zur Unterstützung einer Deckenschalung
US6415891B1 (en) * 2000-11-08 2002-07-09 Yates Westley Hayman Scaffold stair
PT1384837E (pt) * 2001-04-03 2009-07-15 Ulma C Y E S Coop Sistema de cofragem para chãos e tectos
ES2187290B1 (es) * 2001-10-22 2004-06-16 Ingenieria De Encofrados Y Servicios, S.L. Viga para soporte de tableros de encofrado.
KR100653229B1 (ko) * 2005-02-12 2006-12-01 김중삼 슬래브 거푸집용 가설빔 지지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6265345A1 (en) 2007-01-11
DE102005031152A1 (de) 2007-01-18
DE502006009059D1 (de) 2011-04-21
KR100821890B1 (ko) 2008-04-16
EP1899552A1 (de) 2008-03-19
KR20070041668A (ko) 2007-04-19
ES2359334T3 (es) 2011-05-20
PT1899552E (pt) 2011-04-11
CN101316976B (zh) 2010-09-29
US20090294627A1 (en) 2009-12-03
US8313079B2 (en) 2012-11-20
AU2006265345B2 (en) 2010-09-30
WO2007003400A1 (de) 2007-01-11
EP1899552B1 (de) 2011-03-09
ZA200710648B (en) 2008-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6976B (zh) 天花板模板系统
CN101460690B (zh) 板材模板系统
KR101073513B1 (ko) 슬라브 패널 및 그의 설치 시스템, 슬라브 패널의 조립 및 해체 방법
CN101397845B (zh) 模板台
US20220064969A1 (en) Adjustable beam
KR100923564B1 (ko) 스틸 플레이트를 이용한 프리캐스트 교량 바닥판과 그 시공방법 및 구조
KR101184362B1 (ko) 티형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슬래브 및 슬래브시공방법
JP5839164B2 (ja) 建屋の建設方法
EP1715118A2 (en) Fully recoverable shuttering system for cast floors
KR101940861B1 (ko) 데크플레이트 및, 데크플레이트 시스템
JP3073932B2 (ja) 床構造材
JP3132634U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施工用のスペーサ
CN220768834U (zh) 梁柱节点模板以及梁柱浇筑模板
KR101816224B1 (ko) 고 하중 지지용 배수로 덮개
JP5640436B2 (ja)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部材の建て込み方法及び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柱梁架構
JP2005290690A (ja) スライド式デッキプレートおよびスラブ施工方法
KR200346435Y1 (ko) 고정수단이 구비된 트러스형 데크 플레이트
CN218563161U (zh) 一种装配式站台
KR200394572Y1 (ko) 반구형 철근 스페이셔
CN209509278U (zh) 一种预制装配楼板组合
KR20100042092A (ko) 조정판을 이용한 건축물의 벽체 시공구조
CN211396203U (zh) 一种装配式楼板
JP6438162B1 (ja) デッキプレート
KR102610232B1 (ko) 받침철물용 u헤드잭
KR20190032893A (ko) 캠버 일치 구조를 가지는 래티스 보강철근 조립체-파형 플레이트의 합성데크 및 그 제작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9

Address after: German Wiesen Horn

Patentee after: Peri AG

Address before: German Wiesen Hall

Patentee before: PERI GmbH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9

Address after: German Wiesen Horn

Patentee after: Peri Europe

Address before: German Wiesen Horn

Patentee before: Peri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