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86022A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86022A
CN101286022A CN200810089742.0A CN200810089742A CN101286022A CN 101286022 A CN101286022 A CN 101286022A CN 200810089742 A CN200810089742 A CN 200810089742A CN 101286022 A CN101286022 A CN 1012860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image
image forming
sheet
sh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97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86022B (zh
Inventor
山本悟
佐佐木一郎
永田直久
西方彰信
松本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2860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60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860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860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3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 G03G15/32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by application of light, e.g. using a LED arra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72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as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03G15/6567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for deskewing or alig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09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61Aligning or deskewing
    • G03G2215/00565Mechan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减轻定影部中的损伤,并且在不降低生产率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在薄片上打印高质量的图像。薄片移动机构布置在转印辊的上游,并沿垂直于薄片传送方向的薄片横向方向移动薄片。为了改变薄片通过定影辊的位置,针对每次预定数量的薄片的传送,控制所述薄片移动机构,由此控制沿薄片横向方向的薄片移动。针对各薄片移位位置存储由薄片移动机构所执行的薄片移动而引起的误差的校正量。根据薄片移位位置和所存储的校正量,移动感光鼓沿所述薄片横向方向的图像形成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电子照相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打印机等在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从装有多张薄片的盒中逐张地分离薄片,并将薄片传送至图像形成部(例如,感光鼓)。通过转印辊将由图像形成部所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每张薄片上。然后,将薄片给送到定影部(例如,定影辊),并对薄片进行加压和热处理。在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在薄片上之后,将该薄片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外部。
这里,为了在适当位置将图像转印到薄片上,必须在不引起薄片相对于图像形成部发生偏斜的情况下,在传送方向上直线传送薄片。
传统上,存在一种利用盒中设置的尺寸调节板等使盒中包括的多张薄片平行于传送方向堆叠的机构。但是,诸如尺寸调节板的机械部件无法充分校正薄片的偏斜。
还有这样一种机构,其通过使从盒所给送的薄片抵靠设置在图像形成部紧前的定位辊,来校正薄片的偏斜。
尽管这一机构能够利用定位辊来充分校正薄片的偏斜,但是由于在定位辊的位置处暂时停止各薄片的传送,因而延长了形成图像所需的时间。因而,这一机构不适于要求高生产率的诸如按需打印机的电子照相打印机。
此外,不可能仅通过使薄片抵靠定位辊来沿横向方向进行定位(横向定位),其中,所述横向方向与薄片传送方向垂直。
为了解决该问题,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该技术通过设置偏斜机构来在不停止薄片传送的情况下校正薄片的偏斜,其中,该偏斜机构在图像形成部紧前的位置处相对于传送方向倾斜地传送薄片的同时,使薄片抵靠平行于传送方向的限制构件(stopper member)(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8-188300)。
在所提出的这项技术中,由于限制构件总是在沿横向方向的相同位置处传送薄片,因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横向定位。
在薄片沿传送方向的一条侧边与偏斜机构的限制构件相接触的同时传送薄片。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采用辊沿薄片横向方向移动薄片的移动机构,以在期望的位置转印图像。还提出了根据薄片尺寸来改变限制构件的位置的机构。
移动机构等使得总是在图像形成部中沿横向方向的中央位置处将图像转印到薄片上。因而,可以使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薄片传送辊的磨损部分集中,并减少薄片的偏斜。由于总是能够在中央位置处将薄片给送至订书机、折叠机等后处理装置,因而能够提高中心对准精度。
但是,随着中心对准精度的提高,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连续传送薄片时,沿横向方向具有相同尺寸的各薄片的两条侧边的微小毛刺(粗糙突起)对定影辊造成损伤。在沿横向方向比对定影辊造成损伤的薄片大的薄片通过定影辊时,定影辊中的损伤将在该较大的薄片上导致调色剂图像的浓度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具有相同宽度的薄片在相同的位置连续通过定影辊,因而在定影辊中导致损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每隔预定数量的薄片,沿辊的轴向改变薄片传送位置(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10-293512)。
为了减轻定影辊中的损伤,需要在沿薄片传送方向定影辊的上游移动传送薄片的位置。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上的位置和定影辊之间移动薄片。但是,转印位置和定影辊之间的薄片移动机构的配置需要增大设备尺寸,并且将导致成本的提高。
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如在上述日本特开平8-188300所公开的技术中所说明的,在图像形成部紧前的位置处移动薄片。为了针对每张薄片移动传送位置并获得良好的横向定位,需要提高薄片移动机构的定位精度。
虽然用于提高薄片移动机构的定位精度的第一种可能的方法使所述机构的公差尽可能接近零,但是这种方法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另一种可能的方法降低了薄片移动机构的驱动步长。但是,对于每张薄片以微小的步长移动传送位置减慢了薄片移动机构的操作,从而显著降低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减轻定影部中的损伤,并且在不降低生产率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在薄片上打印高质量图像。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薄片上;定影单元,用于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薄片移动单元,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薄片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薄片;移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薄片移动单元,以控制所述薄片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移动,从而改变所述薄片通过所述定影单元的位置;存储单元,用于针对各个薄片移位位置,存储关于由所述薄片移动单元移动后的所述薄片的位置的公差的校正量;以及图像位置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薄片移位位置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校正量,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薄片上;定影单元,用于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薄片移动单元,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薄片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薄片,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第一确定步骤,用于确定薄片移位位置,从而改变所述薄片通过所述定影单元的位置;第一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薄片移动单元,从而将所述薄片移动到在所述第一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薄片移位位置;第二确定步骤,用于针对在所述第一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薄片移位位置,确定关于由所述薄片移动单元移动后的所述薄片的位置的公差的校正量;以及图像位置控制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薄片移位位置和在所述第二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校正量,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移动在图像形成部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能够校正在利用薄片移动机构使薄片沿垂直于传送方向的横向方向移动预定量时由于薄片移动机构的机械精度不够而导致的移动后的薄片的位置的公差。这可以减轻定影部中的损伤,并在不减少单位时间内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的数量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在薄片上打印高质量图像。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益处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配置的例子的截面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偏斜机构、移位辊和转印辊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在由图3中的图像位置控制部和激光驱动器42所确定的正常时间下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图表,图4B和图4C是用于说明由图3中的图像位置控制部和激光驱动器改变后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图表。
图5是用于说明由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所进行的沿主扫描方向的薄片移动操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关于由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所导致的薄片移位量的公差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1的感光鼓中的图像形成操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的操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存储在SRAM中的与移位位置相对应的辊移位量和精细图像调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的图表。
图11是用于说明图8的步骤S102中的移位量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配置的例子的截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偏斜机构、移位辊和转印辊的示意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偏斜机构2、薄片移动机构3A、转印辊4、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5、定影辊6、盒7a和7b、分离辊8a和8b以及传送辊9a和9b。
在盒7a和7b中分别装有不同尺寸的薄片Pa和Pb。通过尺寸调节板71a或71b调节薄片Pa或Pb,从而使其平行于传送方向堆叠。
在从操作部(未示出)或通过网络所连接的主机等向图像形成设备1提交打印机作业时,开始从装有规定尺寸的薄片的一个盒给送薄片。
分离辊8a或8b逐张地分离盒中所装的多张薄片,并引导每张薄片深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中。对通过传送辊9a和/或9b引导至偏斜机构2的薄片的偏斜进行校正,并将薄片传送至薄片移动机构3A。薄片移动机构3A设置在沿薄片传送方向的将图像转印到薄片上的位置的上游。为了使薄片与感光鼓5上的图像的主扫描位置对齐,薄片移动机构3A在使薄片沿主扫描方向移动的同时向转印辊4传送薄片。
感光鼓5的周围是用于电子照相处理的部件(未示出)。感光鼓5周围的部件的例子包括:用于对感光鼓5的表面均匀充电的充电器、利用激光束等在充电后的感光鼓5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部、以及采用诸如调色剂的显影剂使感光鼓5上的曝光后的静电潜像可见的显影部。在薄片抵达转印辊4时,在感光鼓5上所形成的图像的前缘抵达转印辊4的位置,并且图像被转印到薄片上。
将带有所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传送至被加热到大约200℃的定影辊6。通过定影辊6的辊隙压力和热量使形成于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熔化,并在薄片上定影。将带有定影后的图像的薄片排出到设备外部。
注意,尽管在上述配置中将形成于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薄片上,但是可以将本发明配置为使用已知的中间转印构件。
将参考图2说明偏斜机构2、薄片移动机构3A和转印辊4。
如图2所示,通过偏斜辊22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朝限制构件21倾斜地传送被引导至偏斜机构2的薄片P1。由于偏斜辊22的辊隙压力小,因而在薄片沿限制构件21转动的同时薄片P1的偏斜被校正。注意,限制构件21被配置为可以通过步进马达(未示出)沿箭头D指示的方向移动。
在通过偏斜机构2校正了薄片偏斜的薄片抵达薄片移动机构3A的移位辊3时,两个成对的偏斜辊22相互分离。移位辊3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步进马达31(参见图7)沿垂直于薄片传送方向的薄片宽度方向(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往复运动(移动)。移位辊3在使薄片P1沿方向A移动的同时沿箭头B表示的方向传送薄片P1。在薄片P1抵达转印辊4时,成对的移位辊3相互分离,并沿与箭头A表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往回移动。在薄片P1的后边缘通过移位辊3时,成对的移位辊3从相互分离变为相互接触,以等待下一张薄片的到达。
将参考图3说明图像形成设备1的控制系统。
如图3所示,CPU 13解释存储在ROM(未示出)中的程序,并在从/向RAM(未示出)、SRAM 15和其他外围电路读取/写入数据的同时,执行预定的控制。在从操作部(未示出)、通过网络所连接的主机等接收到作业时,CPU 13将作业数据累积在作业管理部14中,并执行逐页的图像形成操作。
CPU 13在移位量控制部12中设置移位辊3的移位量(在下文中称为辊移位量)。移位量控制部12根据所设置的辊移位量,驱动使移位辊3发生移位的步进马达31。SRAM 15将辊移位量和表示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调整量的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存储到图10所示的各移位位置R1、R2和R3的表格(稍后将详细说明)中。CPU 13使图像位置控制部41基于图10所示的表格对感光鼓5改变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并使激光驱动器42工作,从而在所设置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开始形成图像。
图4A是用于说明由图3中的图像位置控制部41和激光驱动器42所确定的正常时间下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图表,图4B和图4C是用于说明由图3中的图像位置控制部41和激光驱动器42改变后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的图表。
如图4A所示,CPU 13通常控制图像位置控制部41和激光驱动器42,以使图像沿薄片宽度方向的中心落在感光鼓5的鼓表面中心线上。通过BD(beam detector,束检测器)感测激光扫描基准位置。在达到与距离L1相对应的图像时钟的脉冲计数时,开始使区间掩蔽失效。区间掩蔽开始失效的位置比鼓中心线落后图像沿薄片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区间掩蔽停止失效的位置比鼓中心线超前图像沿薄片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在区间掩蔽失效的区域内,按照与图像时钟同步的方式,通过激光将图像数据转化成感光鼓5上的潜像。
如果沿图2中的方向A移动图像,则如图4B所示,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变为达到与距离L2相对应的图像时钟的脉冲计数时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沿与图2中的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图像,则如图4C所示,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变为达到与距离L3相对应的图像时钟的脉冲计数时的位置。
图5是用于说明由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所进行的沿薄片宽度方向的移动操作的图。
如图5所示,使薄片P抵靠限制构件21,并校正其偏斜。之后,在通过移位辊3使薄片P沿薄片宽度方向移动的同时传送薄片P,然后到达转印位置。为移位辊3设置的移位位置包括三个位置R1至R3。对于每次预定数量的薄片的传送,移位辊3从移位位置R1至R3之一移动到限制构件21的原始位置(home position)(HP),并返回至移位位置R1至R3之一。
图7是用于说明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3A的图。由移位辊马达33经由传动结构驱动各移位辊3,以执行沿传送方向传送薄片的旋转操作。此外,还由移位马达31经由皮带轮32驱动移位辊3,以执行沿薄片宽度方向的移位操作。使用作为步进马达的移位马达31的驱动脉冲的数量来控制移位辊3的辊移位量。但是,皮带轮的直径具有公差,因而将导致关于辊移位量的公差。
图6是用于说明由于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3A的机械移动精度不够而导致的有关薄片移位量的公差的图。图6中的横坐标表示移位辊3沿横向方向的移动距离,纵坐标表示对于距离的停止次数N。
对于每次薄片P的传送,移位辊3从原始位置(HP=0mm)移动到移位位置R1至R3之一,然后,退回至原始位置。例如,对于每次一张薄片P的传送,移位位置移动到移位位置R1至R3中的任何一个。获得如图6所示的正态分布,作为停止位置精度。由于皮带轮直径的公差等原因,相对于目标移位位置R1至R3分别存在由附图标记ΔR1到ΔR3表示的辊移位量的公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ΔR1的值是-0.1mm,ΔR2的值是-0.2mm,ΔR3的值是-0.3mm。由于辊移位量的公差累积,因而总移动误差的幅度根据目标移位位置而变化。
例如,假定薄片P移动到移位位置R2。即使在考虑公差ΔR2的情况下将薄片P的左页边距设置为2.5mm,在薄片P移动到移位位置R1时,图像沿薄片宽度方向的位置也偏离ΔR1-ΔR2。另一方面,当薄片P移动到移位位置R3时,图像沿薄片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离ΔR2-ΔR3。SRAM 15存储公差ΔR1至ΔR3,作为校正量。这可以使移位辊3的停止位置的校正量根据薄片P的移位位置而变化。
将参考图8说明在图1中的感光鼓5上形成图像的操作的例子。注意,对于图8中的处理,将存储在ROM等中的程序加载到RAM中,并由CPU通过图像位置控制部41和激光驱动器42执行。
首先,CPU 13使充电器对感光鼓5进行充电(步骤S100),并确定要在感光鼓5上形成的图像在薄片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步骤S101)。注意,可以使用图像数据所附带的参数来算出所述尺寸。CPU 13通过图11所示的处理来确定图像形成位置的移位量(稍后将说明的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步骤S102)。CPU 13通过计算表达式(鼓中心位置-图像宽度/2+移位量)来确定薄片宽度方向上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并将该图像写入开始位置设置在图像位置控制部41中(步骤S103)。CPU 13还通过计算表达式(鼓中心位置+图像宽度/2+移位量)来确定图像写入结束位置,并将该图像写入结束位置设置在图像位置控制部41中(步骤S104)。
CPU 13确定要在感光鼓5上形成的图像在薄片传送方向上的尺寸(步骤S105)。CPU 13将沿薄片传送方向的图像长度区间设置在图像位置控制部41中(步骤S106)。CPU 13控制图像位置控制部41和激光驱动器42来在感光鼓5上形成潜像,从而根据所设置的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图像写入结束位置和图像长度区间来执行图像形成(步骤S107)。CPU 13使用诸如调色剂的显影剂使形成于感光鼓5上的潜像显影(步骤S108),并将所显影的图像转印到薄片上(步骤S109),随后终止程序。
将参考图9说明图1中的薄片移动机构3A的操作的例子。注意,对于图9中的处理,将存储在ROM等中的程序加载到RAM中,并由CPU 13通过移位量控制部12和步进马达31执行。
首先,CPU 13设置辊移位量(步骤S200)。CPU 13从SRAM15读出关于移位位置R1至R3的数据(步骤S201),并将该数据转换成步进马达31的驱动脉冲的数量(步骤S202)。CPU 13将转换之后所获得的驱动脉冲的数量之一设置在移位量控制部12中,并根据移位量控制部12中所设置的驱动脉冲的数量,来驱动步进马达31(步骤S203)。
通过针对所要传送的每张薄片选择移位位置R1至R3中的任何一个来执行上述处理。
注意,可以将图像形成设备配置为:在CPU 13将辊移位量设置在移位量控制部12中之后,由移位量控制部12确定驱动脉冲的数量。
图10是示出存储在SRAM 15中的与移位位置R1至R3相对应的辊移位量和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的图表。对于该表格中的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在出厂运输(factory shipment)之前预先测量薄片移动机构3A中的移位量的公差,并将其作为移位校正量存储在SRAM 15内。但是,也可以在出厂运输之后通过操作面板(未示出)输入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
将参考图11说明图8的步骤S102中的移位量确定处理。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每次一张薄片的传送,按照R2、R3、R2、R1、R2、R3......的顺序改变移位位置。可以针对每次预定数量的薄片(例如,两张薄片)的传送来改变移位位置。图11中的作为移位量的附图标记TR1、TR2和TR3分别表示从原始位置HP到位置R1、R2和R3的距离。
首先,CPU 13判断移位辊3的移动方向是不是图2中的方向A(方向R1→R2→R3)(步骤S300)。如果移动方向是方向A,则CPU 13判断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是不是R1(步骤S301)。如果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是R1,则CPU 13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ΔR2(步骤S302)。
如果在步骤S301中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不是R1,则CPU 13判断前一移位位置是不是R2(步骤S303)。如果前一移位位置是R2,则CPU 13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TR3-TR2)+ΔR3(步骤S304)。如果在步骤S303中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不是R2,则CPU 13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是R3,并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ΔR2。CPU 13还将移位位置的移动方向切换为与方向A相反的方向(R3→R2→R1)(步骤S305)。
如果在步骤S300中判断为移动方向不是图2中的方向A,则CPU 13判断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是不是R3(步骤S306)。如果前一移位位置是R3,则CPU 13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ΔR2(步骤S307)。如果在步骤S306中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不是R3,则CPU 13判断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是不是R2(步骤S308)。如果前一移位位置是R2,则CPU 13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TR1-TR2)+ΔR1(步骤S309)。如果在步骤S308中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当前位置)不是R2,则CPU 13判断为前一移位位置是R1,并将图像形成位置校正量设置为ΔR2。CPU 13还将移动方向切换为方向A(方向R1→R2→R3)(步骤S310),随后终止程序。
通过该控制,可以在考虑根据目标移位位置而变化的移位量的公差的情况下校正图像形成位置。
在上述说明中,通过计算获得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和图像写入结束位置。但是,可以预先存储指示图像尺寸、移位辊3的移位位置、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和图像写入结束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表格,并针对图像写入开始位置和图像写入结束位置参考该表格。
尽管在上述说明中按照R1、R2、R3、R2、R1、R2......的顺序改变移位位置,但是也可以按照R1、R2、R3、R3、R2、R1、R1、R2......的顺序改变移位位置。
注意,上述横向方向与一般用于说明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的主扫描方向相对应,薄片传送方向与副扫描方向相对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沿横向方向移动薄片时,通过在横向方向上移动将要在感光鼓5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来校正由薄片移动机构3A的公差所导致的机械精度不够而引起的移位后的薄片的位置公差。这可以减轻定影辊5中的损伤,并在不减少单位时间内的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的数量的情况下以低成本在薄片上形成高质量图像。
应当理解,还可以通过将存储有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提供给系统或设备,并使所述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或者CPU或MPU)读出并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介质内的程序代码,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本身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因而所述程序代码和存储有所述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均构成本发明。
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软盘、硬盘、磁光盘、CD-ROM、CD-R、CD-RW、DVD-ROM、DVD-RAM、DVD-RW、DV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和ROM。可选地,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述程序。
此外,应当理解,不仅可以通过由计算机执行所读出的程序,还可以通过使运行于计算机上的OS(操作系统)等基于所述程序代码的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操作,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应当理解,可以通过将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写入到配置于插入到计算机中的扩展板上或者连接至计算机的扩展单元中的存储器内,然后使设置于所述扩展板或扩展单元内的CPU等基于所述程序代码的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操作,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07年4月10日提交的日本申请2007-102925的优先权,所述申请在此通过引用被整体包括。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薄片上;
定影单元,用于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
薄片移动单元,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薄片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薄片;
移动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薄片移动单元,以控制所述薄片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的移动,从而改变所述薄片通过所述定影单元的位置;
存储单元,用于针对各个薄片移位位置,存储关于由所述薄片移动单元移动后的所述薄片的位置的公差的校正量;以及
图像位置控制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薄片移位位置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校正量,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与所述薄片移位位置相对应的多个设置值中的设置值,来控制所述薄片移动单元。
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将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薄片上;定影单元,用于将所转印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薄片移动单元,位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薄片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用于在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薄片传送方向的横向方向上移动所述薄片,所述图像形成方法包括:
第一确定步骤,用于确定薄片移位位置,从而改变所述薄片通过所述定影单元的位置;
第一控制步骤,用于控制所述薄片移动单元,从而将所述薄片移动到在所述第一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薄片移位位置;
第二确定步骤,用于针对在所述第一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薄片移位位置,确定关于由所述薄片移动单元移动后的所述薄片的位置的公差的校正量;以及
图像位置控制步骤,用于基于所述薄片移位位置和在所述第二确定步骤中所确定的所述校正量,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在所述横向方向上移动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图像的位置。
CN200810089742.0A 2007-04-10 2008-04-10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60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02925 2007-04-10
JP2007-102925 2007-04-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86022A true CN101286022A (zh) 2008-10-15
CN101286022B CN101286022B (zh) 2010-11-17

Family

ID=39853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974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6022B (zh) 2007-04-10 2008-04-10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04427B2 (zh)
JP (1) JP5111209B2 (zh)
CN (1) CN10128602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1519A (zh) * 2011-06-23 2012-12-26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37246A (ja) * 2015-08-12 2017-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17401B1 (en) * 2008-08-18 2016-03-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402290B2 (ja) * 2009-06-18 2014-01-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99059B2 (ja) * 2010-10-05 2014-10-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2062B2 (ja) * 2011-05-26 2014-01-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3767B2 (ja) * 2011-10-27 2014-0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4435B2 (ja) * 2012-11-14 2015-07-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791814B2 (en) * 2015-04-09 2017-10-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8300A (ja) 1995-01-09 1996-07-23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H10186951A (ja) * 1996-12-26 1998-07-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93512A (ja) 1997-04-18 1998-11-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521685B2 (ja) * 1997-06-11 2004-04-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02719A (ja) * 1998-01-20 1999-07-3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89889A (ja) * 1999-03-31 2000-10-17 Copyer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横レジスト制御装置
JP3744728B2 (ja) * 1999-06-15 2006-02-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34110A (ja) * 1999-07-16 2001-02-09 Minolta Co Ltd オフセット排紙可能な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603953B2 (en) * 2001-12-14 2003-08-05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Nipped rollers for centering images on sheet media
JP2003263090A (ja) * 2002-01-07 2003-09-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装置
JP2003302887A (ja) * 2002-02-06 2003-10-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4483227B2 (ja) * 2003-08-22 2010-06-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4650B2 (ja) * 2004-05-28 2010-12-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印刷装置
JP2006206281A (ja) * 2005-01-31 2006-08-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2960A (ja) * 2005-08-31 2007-03-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331A (ja) * 2005-10-12 2007-04-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1519A (zh) * 2011-06-23 2012-12-26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841519B (zh) * 2011-06-23 2015-09-09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037246A (ja) * 2015-08-12 2017-02-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82003A (ja) 2008-11-20
US8204427B2 (en) 2012-06-19
JP5111209B2 (ja) 2013-01-09
CN101286022B (zh) 2010-11-17
US20080253785A1 (en)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6022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432868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967951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6343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1028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trol program thereof
EP3403956A1 (en) Paper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aper feeding method
US20080193151A1 (en) Color regist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apparatus, and image output method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830599A (zh)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后处理设备
JP53987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17397A1 (en) Image printing system, image printing method, and image printing program
US940973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7197349A (ja)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832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717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909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328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70700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705052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56732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55322B2 (en) Punching device,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JP2008100831A (ja) 用紙積載装置
JP2005176019A (ja) 画像調整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画像調整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201189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5980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224933B2 (en)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