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5869A -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5869A
CN101135869A CN200710108279.5A CN200710108279A CN101135869A CN 101135869 A CN101135869 A CN 101135869A CN 200710108279 A CN200710108279 A CN 200710108279A CN 101135869 A CN101135869 A CN 101135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b
latent image
image
writing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82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5869B (zh
Inventor
喜多信彦
出原良
近藤和芳
冈野正
萩原元太
多田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300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16414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35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5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35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5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6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expo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expo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提高感光体及其周围装置的维护性的同时,能够抑制光写入单元(70)的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一种打印机,具有: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其分别将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感光体保持在内部;光写入单元(70),其能够在进行用于在这些感光体表面分别写入潜像的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不进行写入动作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支承体,其支承各处理单元(1Y、1M、1C、1K)中的各个感光体及光写入单元(70),其中,作为支承体采用这样的结构,即,用一体形成部(前侧板80、后侧板90)构成支承各处理单元(1Y、1M、1C、1K)中的各个感光体的部位和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部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潜像载体、和在进行用于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不进行该写入动作的退避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潜像写入装置。另外,涉及装配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成像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广泛采用这样的结构,即,针对均匀带电的感光体等的潜像载体,利用扫描激光的激光写入装置等潜像写入装置写入潜像。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装置内的布置,使潜像写入装置成为障碍,使得潜像载体及其周围设置的显影装置等各种周边装置的维护性变差。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利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框体的一部分即固定罩可打开关闭的开闭罩支承潜像写入装置,随着开闭罩的打开而使潜像写入装置远离潜像载体。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随着开闭罩的打开而使潜像写入装置从与潜像载体的相对位置退避,使潜像载体及其周围装置露出到外部,由此可提高它们的维护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49978号公报
但是,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开闭罩相对于固定罩产生游隙配合量等,使由开闭罩支承的潜像写入装置与由固定罩支承的潜像载体的相对位置产生误差。而且,存在潜像写入装置的写入位置精度因该误差而降低的问题。另外,即使是潜像写入装置不随开闭罩的打开关闭移动,而单独地或与其它部件一起移动的结构,也会因潜像写入装置的游隙配合量而产生同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提高潜像载体及其周围装置的维护性的同时,可抑制潜像写入装置的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另外,提供一种装配于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载体,其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潜像写入装置,其能够在进行用于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不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支承体,其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支承体采用由一体形成部构成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部位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支承体采用如下结构,设置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一端侧的第一支承部和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支承部,由所述一体形成部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一端侧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一端侧的部位,并且,由所述一体形成部构成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体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另一端侧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侧的部位。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所述潜像载体,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由所述第二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另一端侧,并且,设置转印机构,所述转印机构将在所述潜像载体上分别被显影的可视像重合在转印体上进行转印。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是在第二或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一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能够移动地支承,并且,作为所述第二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能够移动地支承。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第一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引导的引导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二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引导的引导部,使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各自对应的引导部内滑动移动,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上拆装所述潜像载体。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潜像写入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一个潜像写入单元对所述多个潜像载体分别写入潜像。
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是在第二~第六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使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相对于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平行,所述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是连接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触并被该第一支承部所支承的第一被支承部、和与所述第二支承部接触并被该第二支承部所支承的第二被支承部的线段,所述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是连接所述潜像载体中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和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的假想线段。
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是在第七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构成为比所述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长。
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是在第二~第八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被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支承部间轴部件,并且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通过以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为中心的转动而在自身的动作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本发明的第十技术方案是在第九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与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的轴线方向正交方向的一端部、即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利用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并且,将定影机构配置在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的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部、即支承部间正交方向另一端部的附近,所述定影机构在直接或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了在所述潜像载体上被显影的可视像的记录部件上定影所述可视像。
本发明的第十一技术方案是在第十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被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架设部件或者将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的连接部件,由所述架设部件或者所述连接部件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或支承部间正交方向另一端部。
本发明的第十二技术方案是在第十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作为所述架设部件,在该支承部间轴部件上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
本发明的第十三技术方案是在第十一或十二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直接接触、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直接接触,来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全部重量中的80[%]以上的重量。
本发明的第十四技术方案是在第二~第十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仅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第十五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处理单元,其被装配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潜像载体、使所述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机构、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装置、将所述潜像载体上所载持的潜像显影的显影机构,且能够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在进行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处理单元将至少所述潜像载体、所述带电机构或显影机构作为一个单元保持在共用的保持体上,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一体地拆装,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一起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支承它们的支承体中的一体形成部支承。
另外,本发明的第十六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潜像写入装置,其被装配到图像形成装置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潜像载体、使所述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机构、以及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装置,且能够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在进行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潜像载体一起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支承它们的支承体中的一体形成部支承。
在这些发明中,通过根据需要使潜像写入装置从动作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使潜像写入装置离开潜像载体及其周围装置。而且,通过该离开使潜像载体及其周围装置露出,从而可提高它们的维护性。
另外,在这些发明中,由支承体中彼此分体形成的分体部分别支承潜像写入装置和潜像载体,这与因这些分体部件间的游隙配合量而引起的潜像写入装置与潜像载体的相对位置误差产生的现有情况不同,通过由支承体中的一体形成部分别支承潜像写入装置和潜像载体,避免了这样的相对位置误差的产生。因此,可抑制由于潜像载体与潜像写入装置的相对位置误差引起的潜像写入装置的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K用的处理单元的放大结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光写入单元退避到退避位置的状态的所述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所述内部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变形例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所述变形例装置的轴卡合部和轴的放大结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切换爪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大结构图。
标记说明
1Y、1M、1C、1K 处理单元
2Y、2M、2C、2K 感光体(潜像载体)
2aM 前鼓轴(潜像载体的一端侧)
2bM 后鼓轴(潜像载体的另一端侧)
4K 带电装置(带电机构)
5K 显影装置(显影机构)
15 转印单元(转印机构)
16 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
34 定影装置(定影机构)
70 光写入单元(潜像写入装置)
71 壳体
71a 前侧第一定位轴(第一被支承部)
71b 前侧第二定位轴(第一被支承部)
71c 后侧第一定位轴(第二被支承部)
71d 后侧第二定位轴(第二被支承部)
80 前侧板(支承体的一体形成部、第一支承部)
90 后侧板(支承体的一体形成部、第二支承部)
100 轴(支承部间轴部件)
P 记录纸(记录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作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对电子成像方式的打印机(下面简称为打印机)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打印机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打印机的概略结构图。图中,该打印机具有用于形成黄色、品红、氰色、黑色(下面记为Y、M、C、K)调色剂像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它们使用彼此不同颜色的Y、M、C、K调色剂作为图像形成物质,除此之外形成相同的结构,在达到寿命时进行更换。以用于形成K调色剂像的处理单元1K为例,如图2所示,其具备:作为潜像载体的鼓状感光体2K、鼓清洁装置3K、除电装置(未图示)、带电装置4K、显影装置5K等。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单元1K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可拆装,可一次性更换消耗部件。
上述带电装置4K使利用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而绕图中顺时针旋转的感光体2K的表面均匀带电。均匀带电的感光体2K的表面通过激光L曝光扫描,而载持K用的静电潜像。该K用的静电潜像通过使用未图示的K调色剂的显影装置5而被显影成K调色剂像。然后,其被中间转印到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鼓清洁装置3K将附着于经过中间转印工序后的感光体2K表面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除去。另外,上述除电装置将清洁后的感光体2K的残留电荷除去。通过进行除电,感光体2K的表面被初始化,用于下一图像形成。其它颜色的处理单元(1Y、1M、1C)上,也同样在感光体(2Y、2M、2C)上形成(Y、M、C)调色剂像,并将其中间转印到后述的中间转印带16上。
上述显影装置5K具有容纳未图示的K调色剂的纵长的储料部6K和显影部7K。在储料部6K内配置有: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被旋转驱动的搅拌器8K、在其铅直方向下方的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被旋转驱动的搅拌叶轮9K、在其铅直方向下方的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被旋转驱动的调色剂供给辊10K等。储料部6K内的K调色剂一边通过旋转驱动搅拌器8K及搅拌叶轮9K进行搅拌,一边利用自重而向调色剂供给辊10K移动。调色剂供给辊10K具有金属制的芯件和由覆盖于其表面的发泡树脂等构成的辊部,使储料部6K内的K调色剂一边附着于辊部的表面一边进行旋转。
在显影装置5K的显影部7K内配置有一边与感光体2K及调色剂供给辊10K抵接一边进行旋转的显影辊11K、及前端与所述显影辊11K的表面抵接的薄层化板12K等。储料部6K内的附着于调色剂供给辊10K上的K调色剂在显影辊11K和调色剂供给辊10K的抵接部供给向显影辊11K的表面。在供给来的K调色剂随着显影辊11K的旋转而通过辊与薄层化板12K的抵接位置时,辊表面上的层厚被限制。而且,限制了层厚的K调色剂在作为显影辊11K与感光体2K的抵接部的显影区域,附着于感光体2K表面的K用的静电潜像上。通过该附着将K用静电潜像显影为K调色剂像。
使用图2对K用的处理单元进行说明,而Y、M、C用的处理单元1Y、1M、1C中,也通过同样的处理在感光体2Y、2M、2C表面形成Y、M、C调色剂像。
前面所示的图1中,在处理单元1Y、1M、1C、1K的铅直方向上方配置有光写入单元70。作为潜像写入装置的光写入单元70根据图像信息,通过从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对处理单元1Y、1M、1C、1K中的感光体2Y、2M、2C、2K进行光扫描。通过进行该光扫描,在感光体2Y、2M、2C、2K上形成Y、M、C、K用的静电潜像。另外,光写入单元70用通过未图示的多面体电动机旋转驱动的多面反射镜使由光源发出的激光(L)向主扫描方向偏转并经由多个光学透镜及反射镜对感光体进行照射。
在处理单元1Y、1M、1C、1K的铅直方向下方配置有张挂环状的中间转印带16并使其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环式移动(無端移動)的转印单元15。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单元15除具备中间转印带16之外,还具备驱动辊18、从动辊17、四个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二次转印辊20、带清洁装置21、清洁靠压辊22等。
中间转印带16由配置于其环内侧的驱动辊18、从动辊17、清洁靠压辊22及四个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来张挂。而且,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的驱动辊18的旋转力,使中间转印带16向相同方向环式移动。
在四个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与感光体2Y、2M、2C、2K之间夹着如此环式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通过该夹持,形成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与感光体2Y、2M、2C、2K抵接的Y、M、C、K用的一次转印夹。
通过未图示的转印偏置电源对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分别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在感光体2Y、2M、2C、2K的静电潜像与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另外,也可以采用转印供料器及转印刷等来代替一次转印辊19Y、19M、19C、19K。
当形成于Y用的处理单元1Y的感光体2Y表面的Y调色剂随着感光体2Y的旋转而进入上述的Y用一次转印夹时,因转印电场及夹压的作用而被从感光体2Y上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这样,在进行了一次转印的Y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16随着其环式移动而通过M、C、K用的一次转印夹时,感光体2 M、2C、2K上的M、C、K调色剂像在Y调色剂像上依次重合而被一次转印。通过进行该重合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四色调色剂像。
转印单元15的二次转印辊20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6的环外侧,并且在其与环内侧的从动辊17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6。通过该夹持形成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与二次转印辊20抵接的二次转印夹。通过未图示的转印偏置电源对二次转印辊20施加二次转印偏压。通过进行该施加,在二次转印辊20与接地的从动辊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在转印单元15的铅直方向下方,相对于打印机的框体可滑动拆装地配置有给纸盒30,该给纸盒30将记录纸P以重叠多张的纸束状态收容。该给纸盒30使给纸辊30a与纸束的最上面的记录纸P抵接,通过使给纸辊30a在规定的时刻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将该记录纸P送向给纸通路31。
在给纸通路31的末端附近配置有阻挡辊对32。该阻挡辊对32在从给纸盒30送出的记录纸P被夹在辊间时,立即使两辊的旋转停止。然后,在上述的二次转印夹内,在使已被夹住的记录纸P与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同步的时刻,再次开始旋转驱动,将记录纸P送向二次转印夹。
在二次转印夹上与记录纸P密接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像受二次转印电场及夹压的影响,而一并地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上,与记录纸P的白色相配合而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像。这样,在表面形成有全彩色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通过二次转印夹时,其从二次转印辊20及中间转印带16分离。然后,经由转印后输送通路33被送入后述的定影装置34。
在通过二次转印夹后的中间转印带16上附着有未被转印到记录纸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其由与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抵接的带清洁装置21从带表面清除。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6的环内侧的清洁靠压辊(バツクアツプロ—ラ)22从环内侧对于由带清洁装置21进行的带的清洁进行靠压。
定影装置34通过内包未图示的卤素灯等的发热源的定影辊34a和以规定的压力与其抵接并旋转的加压辊34b形成定影夹。被送入定影装置34内的记录纸P,其未定影的调色剂像载持面与定影辊34a密接而被夹在定影夹中。然后,受加热及加压的影响,使调色剂像中的调色剂软化,从而将全彩色图像定影。
从定影装置34内排出的记录纸P在经过定影后输送通路35后,到达排纸通路36与反转前输送通路41的分歧点。在定影后输送通路35的一侧配置有以转动轴42a为中心被转动驱动的切换爪42,通过该转动而将定影后输送通路35的末端附近封闭或开放。在将记录纸P从定影装置34送出的时刻,如图8所示,切换爪42在实线所示的转动位置停止,将定影后输送通路35的末端附近开放。因此,记录纸P从定影后输送通路35进入排纸通路36内,被夹在排纸辊对37的辊之间。
在通过对由未图示的数字键等构成的操作部的输入操作、或者从未图示的个人计算机等送来的控制信号等设定单面打印模式时,被夹在排纸辊对37中的记录纸P直接被排出到机外。然后,叠放在作为框体的上罩50的上面的叠放部上。
另一方面,在设定为两面打印模式时,一边将记录纸P的前端侧夹在排纸辊对37中一边将其在排纸通路36内输送,当记录纸P的后端侧通过定影后输送通路35后,切换爪42转动到图中虚线的位置,将定影后输送通路35的末端附近封闭,并且通过切换爪42连接从排纸通路36朝向反转前输送通路41的通路。与此几乎同时,排纸辊对37开始反向旋转。于是,记录纸P这次其后端侧被朝向前面输送,而进入反转前输送通路41内。
图1从正面侧表示本打印机。与图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眼前侧是打印机的前面,里侧为后面。此外,本打印机的图中右侧为右侧面,左侧为左侧面。本打印机的右端部形成反转单元40,该反转单元40通过以转动轴40a为中心转动而相对于框体主体可打开关闭。当排纸辊对37反向旋转时,记录纸P进入到该反转单元40的反转前输送通路41内,被从铅直方向上侧朝下侧输送。然后,在经过反转输送辊对43的辊之间后,进入弯曲成半圆状的反转输送通路44内。进而,随着沿该弯曲形状被输送而上下面反转,并且从铅直方向上侧朝向下侧的行进方向也发生反转,而被从铅直方向下侧朝向上侧输送。然后,经过上述的给纸通路31内,再次进入二次转印夹内。然后,在另一面也一并被二次转印全彩色图像后,依次经由转印后输送通路33、定影装置34、定影后输送通路35、排纸通路36、排纸辊对37而被排出到机外。
上述的反转单元40具有外部罩45和摇动体46。具体而言,反转单元40的外部罩45以设于打印机主体的框体上的转动轴40a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承。通过该转动,使外部罩45与其内部保持的摇动体46一起相对于框体打开关闭。如图中虚线所示,当外部罩45与其内部的摇动体46一起被打开时,在反转单元40与打印机主体侧之间形成的给纸通路31、二次转印夹、转印后输送通路33、定影夹、定影后输送通路35、排纸通路36被沿纵向二等分,露出到外部。由此,可容易地取出给纸通路31、二次转印夹、转印后输送通路33、定影夹、定影后输送通路35、排纸通路36内的卡纸。
此外,在外部罩45被打开的状态下,摇动体46以设置在外部罩45上的未图示的摇动轴为中心可转动地被外部罩45支承。当通过该转动而使摇动体46相对于外部罩45被打开时,反转前输送通路41及反转输送通路44被沿纵向二等分而露出到外部。由此,能够容易地取出反转前输送通路41内及反转输送通路44内的卡纸。
如图中箭头所示,打印机框体的上罩50以转动轴5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被支承,通过使其沿图中逆时针反向旋转,而使其成为相对于框体被打开的状态。于是,使框体的上部开口朝外部大幅露出。由此,使光写入单元71露出。
其次,对本打印机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打印机的框体内设置有用于支承各种设备的主体框,该主体框包括:前侧板80、后侧板90、轴100、未图示的左侧板、梁板等。前侧板80是配置于打印机框体内的正面侧的侧板。另外,后侧板90是配置于打印机框体内的后面侧的侧板。这些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通过未图示的左侧板连接而隔开规定的距离相对并直立。另外,它们也可以通过配置于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的未图示的梁板连接。
在隔开规定的距离而相对的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配置有未图示的转印单元、四个处理单元、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光写入单元70等。同图中,仅能够看到四个处理单元中处于最右侧的Y用的处理单元1Y。由于其它处理单元位于光写入单元70的正下方,因此该图中不能看到。
在前面所示的图1中,即使将框体的上罩50打开,由于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分别位于处于最上方的光写入单元70的正下方,故也不能从上方看到它们。另外,由于光写入单元70构成障碍,故不能从通过开放上罩50而出现的上部开口直接对这些处理单元进行维护作业。
因此,在本打印机中,可以根据需要使光写入单元70从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的正上方位置即动作位置离开,而使这些处理单元露出。
图3中,在前侧板80的上端部,从打印机的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的距离排列形成有以规定深度凹下的前侧第一光学定位槽81和前侧第二光学定位槽82。另外,在后侧板90的上端部,从打印机的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距离排列形成有以规定深度凹下的后侧第一光学定位槽91和后侧第二光学定位槽92。
另一方面,光写入单元70具有:壳体71、前框72、后框73、右连接棒74、拉伸螺旋弹簧75、未图示的左连接棒等,所述壳体71内包有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未图示的多面体电动机、多面反射镜、反射镜、透镜等。另外,由壳体71和其内包的各种设备构成光写入单元主体。
光写入单元70的前框72和后框73通过右连接棒74连接它们的右侧端部附近,在打印机的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对。另外,它们的左侧端部附近通过未图示的左连接棒连接。在这些前框72与后框73之间保持壳体71。
在光写入单元70的壳体71的前侧面,从打印机的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的距离排列设置有前侧第一定位轴71a和前侧第二定位轴71b。另外,在壳体71的后侧面,从打印机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的距离排列设置有后侧第一定位轴71c和后侧第二定位轴71d。
前框72具有从打印机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的距离排列的第一开口72a和第二开口72b。而且,使从壳体71的前侧面突出的前侧第一定位轴71a贯穿第一开口72a内,并且使从壳体71的前侧面突出的前侧第二定位轴71b贯穿第二开口72b内。
另外,后框73具有从打印机右侧朝左侧隔开规定的距离排列的第一开口73a和第二开口73b。而且,使从壳体71的后侧面突出的后侧第一定位轴71c贯穿第一开口73a内,并且使从壳体71的后侧面突出的后侧第二定位轴71d贯穿第二开口73b内。
通过光写入单元70的壳体71的各定位轴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游隙配合量(ガタツキ)贯穿前框72及后框的开口内,将壳体71保持于前框72及后框73等上。另外,前框72的第一开口72a、第二开口72b、后框73的第一开口72a、第二开口73b通过由切口端部封闭部件将设于框上的“U”字状的切口部的端封闭而分别构成椭圆状的开口。这些切口端部封闭部件被螺钉固定在框上,通过操作该螺钉可从框上拆下。当在前框72与后框73之间设置壳体71时,从各个框取下切口端部封闭部件,使开口成为“U”字状的切口部。然后,在将框的各定位轴插入该“U”字状的切口部内后,通过安装切口端部封闭部件而将各切口部设为开口。
在连接前框72和后框73的右连接棒75的长度方向中央固定拉伸螺旋弹簧75的一端侧,弹簧的另一端侧被固定于壳体71的右侧面。由此,前框72与后框73之间的壳体71从打印机的左侧朝右侧被牵引。通过该牵引,在设置到打印机内之前的光写入单元70中,壳体71被卡定在这样的位置上,即,使前侧定位轴71a与前框72的第一开口72a的右内壁抵接,并且使后侧定位轴71c与后框73的第一开口73a的右内壁抵接的位置。
在将光写入单元70设置于打印机内时,在作为支承体的主体框的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还不存在架设的图示的轴100。在该状态下,将光写入单元70放入支承体的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与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之间。此时,将光写入单元70的壳体71的前侧第一定位轴71a插入到前侧板80的前侧第一光学定位槽81内。另外,将壳体71的前侧第二定位轴71b插入到前侧板80的前侧第二光学定位槽82内。另外,将壳体71的后侧第一定位轴71c插入到后侧板90的后侧第一光学定位槽91内。此外,将壳体71的后侧第二定位轴71d插入到后侧板90的后侧第二光学定位槽92内。
这样,将光写入单元70放入到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后,插入轴100。具体而言,使轴100从设于前侧板80上的未图示的轴孔、设于光写入单元70的前框上的未图示的轴孔、设于后框上的未图示的轴孔、以及设于后侧板90上的未图示的轴孔内通过。然后,通过法兰、E圈(Eリング)、插入销等将轴100的前侧端部固定到前侧板80上,并且将后侧端部固定在后侧板90上。由此,使光写入单元70的壳体71的各定位轴(71a~71d)与各自对应的光学定位槽(81、82、91、92)的右侧内壁抵接,而将壳体71定位。同时,由前侧板80支承壳体71一端侧的端部即前侧端部,并且由后侧板90支承另一端侧的端部即后侧端部。
设置于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的光写入单元70能够以架设于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和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之间的支承体间轴部件、即轴100为中心,相对于轴100滑动转动。具体而言,壳体71的各定位轴(71a~71d)的直径形成得比各自对应的光学定位槽(81、82、91、92)的宽度小,在槽内可沿槽宽度方向移动。但是,如图示那样,当将光学写入单元70置于动作位置的状态下,由于拉伸螺旋弹簧75的张力而将其朝打印机的右侧牵引,与光学定位槽的右内壁抵接。当从图示的状态使光写入单元70以轴100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壳体71的各定位轴(71a~71d)一边与各自对应的光学定位槽(81、82、91、92)的右内壁滑动摩擦,一边在槽内从铅直方向下侧朝接收侧移动,最终从槽内被提出。而且,如图4所示,光写入单元70退避到大致11点钟的位置、即退避位置,并通过未图示的卡定机构卡定在此位置。由此,使位于光写入单元70正下方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露出。
在后侧板90的与前侧板80的相对面上突出设置有后侧成像支承部93。该后侧成像支承部93与后侧板90的主体一体形成,主体和后侧成像支承部93都由树脂构成。在后侧成像支承部93上形成有从上端朝下端延伸的四个后侧成像定位槽93Y、93M、93C、93K。同图中未表示,但在主体框的前侧板80的与后侧板90的相对面上形成有具有同样的四个前侧成像定位槽的前侧成像支承部。
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的未图示的感光体(2Y、2M、2C、2K)分别具有:作为筒部的鼓部、和分别从其轴线方向的两端面突出的作为轴部的前鼓轴及后鼓轴。处理单元1Y、1M、lC、1K通过设于壳体上的未图示的轴孔,并使这些前鼓轴及后鼓轴突出到壳体外。具体而言,以M用的处理单元1M为例,如图5所示,使壳体内的感光体2M的前鼓轴2aM通过设于壳体前壁的未图示的轴孔朝壳体前方突出。另外,使壳体内的感光体2M的后鼓轴2bM通过设于壳体后壁的未图示的轴孔朝壳体后方突出。然后,使前鼓轴2aM与主体框的前侧板80的前侧成像支承部中M用的前侧成像定位槽83M卡合,同时使后鼓轴2bM与主体框的后侧板90的后侧成像支承部中M用的后侧成像定位槽93M卡合。通过这些卡合,将M用的处理单元1M的定位,并且将作为其一端侧的端部的前侧端部支承于前侧板80,且将作为另一端侧的端部的后侧端部支承于后侧板90。其它颜色的处理单元(1Y、1C、1K)也同样进行定位,并且被支承于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上。
这样,在本打印机中,作为潜像载体即感光体(2Y、2M、2C、2K),使用这样的感光体,该感光体具有:作为圆柱状的圆柱部的鼓部、以及从其轴线方向两端分别突出的作为轴部的前鼓轴及后鼓轴。而且,作为支承体即主体框的一体形成部使用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该前侧板80可旋转地支承感光体一端侧的轴部即前鼓轴,并且由作为其一端侧的前侧支承作为潜像写入装置的光写入单元70。进而,使用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该后侧板90可旋转地支承感光体另一端侧的轴部即后鼓轴,并且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另一端侧即后侧。而且,由作为主体框的一体形成部的前侧板80支承感光体的前鼓轴和光写入单元70的前侧。另外,由作为主体框的一体形成部的后侧板90支承感光体的后鼓轴和光写入单元70的后侧。这样的结构,与将感光体和光写入单元70用相互具有游隙配合量的分体部件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打印机的前侧及后侧的感光体和光写入单元70的相对位置误差而引起的光写入单元70的在感光体轴线方向前侧的光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另外,所谓一体形成部是指用同一模具将金属或树脂等的材料一体成型的部分。而通过粘接或焊接等手段将由不同模具形成的两个部件接合的结构不是一体形成部。
如图4所示,通过使光写入单元70退避到退避位置,而使各色的处理单元1Y、1M、1C、1K大幅露出,可容易地将它们拆装。另外,这些处理单元1Y、1M、1C、1K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用尽的时刻更换新的处理单元。
如图1所示,在本打印机中,作为潜像载体设置Y、M、C、K用的四个感光体2Y、2M、2C、2K,通过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参照图4)分别可旋转地支承作为它们的一端侧的轴部的前鼓轴。另外,通过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分别可旋转地支承作为这些感光体2Y、2M、2C、2K的另一端侧的轴部的后鼓轴。进而,设置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单元(15),该转印单元(15)将在这些感光体2Y、2M、2C、2K上分别被显影的作为可视像的Y、M、C、K调色剂像与作为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6)重合进行转印。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由作为一体形成部的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分别支承各感光体2Y、2M、2C、2K和光写入单元70,分别抑制由于两者的相对位置误差引起的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色调色剂像的相对位置偏差(色偏差)。
另外,在本打印机中,将前侧板80这样构成,即,使感光体2Y、2M、2C、2K的前鼓轴朝向光写入单元70的动作位置可滑动移动,而相对于自身的前侧成像定位槽83Y、83M、83C、83K嵌合,并且,使朝向动作位置滑动移动规定的距离后的前鼓轴从前侧成像定位槽83Y、83M、83C、83K的上端部脱离,而解除与前鼓轴的卡合。进而,将后侧板90这样构成,即,使感光体2Y、2M、2C、2K的后鼓轴朝向光写入单元70的动作位置可滑动移动,而相对于自身的后侧成像定位槽93Y、93M、93C、93K嵌合,并且,使朝向动作位置滑动移动规定距离后的后鼓轴从后侧成像定位槽93Y、93M、93C、93K的上端部脱离,而解除与后鼓轴的卡合。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使各感光体2Y、2M、2C、2K朝向由于光写入单元70的旋转而消除了障碍物的动作位置滑动移动或者朝向相反方向滑动移动,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拆装感光体2Y、2M、2C、2K。
另外,在本打印机中,作为光写入单元70,使用可通过一个单元对四个感光体2Y、2M、2C、2K分别写入潜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与将用于各个感光体4Y、4M、4C、4K的光写入的专用潜像写入装置分别单独设置的情况不同,通过进行一个单元的定位,可确定相对各感光体2Y、2M、2C、2K的光写入位置。由此,可使定位操作及潜像写入装置的设置操作进一步简化,可提高维护性。
在之前图4所示的光写入单元70中,将与前侧板80接触并被前侧板80支承的作为第一被支承部的前侧第一定位轴71a和与后侧板90接触并被后侧板90支承的作为第二被支承部的后侧第一定位轴71c连接,描绘出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此外,将与前侧板80接触并被前侧板80支承的作为第一被支承部的前侧第二定位轴71b和与后侧板90接触并被后侧板90支承的作为第二被支承部的后侧第二定位轴71d连接,描绘出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另外,描绘出将各感光体的前鼓轴和后鼓轴连接的潜像载体两端部间的假想线段。这些假想线段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构成彼此平行的关系。由此,使各感光体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与光写入单元70的主扫描方向(光的偏转方向)相互平行,可容易地管理两者的平行度。
在本打印机中,如图4所示,按照使上述的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比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长的方式构成各感光体(2Y、2M、2C、2K)和光写入单元70。在这样的结构中,前侧板80的作为感光体支承部位的各前侧成像定位槽(83Y、83M、83C、83K)、及后侧板90的作为感光体支承部位的各后侧成像定位槽(93Y、93M、93C、93K)如下设置。即,与前侧板80的作为光写入单元支承部位的各前侧光学定位槽(81、82)及后侧板90的作为光写入单元支承部位的各后侧光学定位槽(91、92)相比,更靠向侧板对面方向的内侧。由此,使相对各侧板(80、90)的各光学定位槽(81、82、91、92)和相对各侧板的各成像定位槽(83Y~83K、93Y~93K)的位置相互在侧板对面方向上错开,可提高布局自由度。而且,可在重量平衡及耐振动性优良的位置设置各光学定位槽及各成像定位槽。
如上所述,光写入单元80通过以架设于前侧板80与后侧板90之间的作为支承部间轴部件的轴100为中心转动,而能够在作为与四个处理单元1Y、1M、1C、1K的对面位置的动作位置、和作为非对面位置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这样的结构中,将光写入单元80的与轴100的滑动位置总是相对于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固定在同一位置,同时使光写入单元80在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由此,与滑动移动的情况相比,可容易地对光写入单元80进行定位。
光写入单元70由轴100可转动地支承其左侧端部,该左侧端部是与两侧板(80、90)的对面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另一方面,作为定影机构的定影装置(图1中34)配置于同方向的光写入单元70的另一端部(支承部间正交方向的另一端部)即右侧端部附近。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转动操作光写入单元70,使光写入单元70的右侧端部远离定影装置(34),使定影装置(34)周边的纸输送通路大幅露出。由此,可提高定影装置(34)周边的卡纸处理的操作性。
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变形例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该变形例装置在以三点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壳体71这一方面与实施例的打印机不同。在壳体71的前壁只突出设置有前侧第一定位轴71a。另外,在后壁只突出设置有后侧第一定位轴71c。这样,通过只在前侧、后侧分别设置第一定位轴,从而壳体71能够以这些轴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支承在前框72及后框73上。但是,在壳体71的左壁的侧板对面方向(前后方向)的中央设有轴卡合部71e,其与轴100卡合,从而阻止壳体71以定位轴为中心的转动。由于轴卡合部71e设于壳体71的侧板对面方向中央,因此,可通过轴100将壳体71的侧板对面方向的中央定位。
如图7所示,轴卡合部71e具有U字状的切口部,由该切口部的第一直线内壁和与之相对的第二直线内壁夹着轴100,与轴100卡合。通过这样的卡合,可避免在光写入单元70以轴100为中心转动时,轴卡合部71e在轴100上松动的情况。
在本打印机中,由前侧板80和后侧板90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全部重量中的80[%]以上的重量。由此,可减轻光写入单元70的重量对轴100产生的负荷,抑制由于轴100的挠曲引起的光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
另外,至此以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眼前侧为打印机前面侧,以图中右侧为打印机右侧,以图中左侧为打印机左侧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打印机的前后左右方向进行任意设定。例如,也可以将图1中的图中右侧设为打印机前侧,将图中左侧设为打印机后侧,将与图纸面正交的方向的眼前侧设为打印机左侧,将与图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里侧设为打印机右侧。
至此,对于采用了使用不含磁性载体而以调色剂为主成份的一种成份显影剂将潜像进行显影的一种成份显影方式的打印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采用了使用含有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二种成份显影剂的二种成份显影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虽然对使光写入单元70单独转动,而从与四个处理单元的对面位置退避的结构的打印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使光写入单元70等潜像写入装置与开闭门及其它任意部件一起移动的图像形成装置。
以上,在实施例的打印机及变形例装置中,作为支承体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作为支承体设置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和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该前侧板80支承作为潜像载体的感光体2Y、2M、2C、2K及作为潜像写入装置的光写入单元70的一端侧即前侧,该后侧板90支承感光体2Y、2M、2C、2K及光写入单元70的另一端侧即后侧,用一体形成部构成前侧板80的感光体支承部位和光写入单元支承部位,且用一体形成部构成与前侧板80分体的后侧板90的感光体支承部位和光写入单元支承部位。这样的结构,如上所述,与将感光体2Y、2M、2C、2K和光写入单元70用相互具有游隙配合量的分体部件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打印机的前侧及后侧的感光体2Y、2M、2C、2K和光写入单元70的相对位置误差而引起的光写入单元70的在感光体轴线方向前侧的光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
此外,设置四个感光体2Y、2M、2C、2K,由前侧板80分别可旋转地支承这些感光体的一端侧即前鼓轴,并且由后侧板90分别可旋转地支承这些感光体的另一端侧即后鼓轴,且设置了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单元15,该转印单元15,使在这些感光体上分别被显影的作为可视像的Y、M、C、K调色剂像与作为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6重合进行转印。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由作为一体形成部的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分别支承各感光体2Y、2M、2C、2K和光写入单元70,分别抑制两者的相对位置误差引起的写入精度的降低,由此,可抑制中间转印带(16)上的各色调色剂像的相对位置偏差(色偏差)。
此外,作为第一支承部的前侧板80采用这样的结构,即,设置引导部(除去前侧成像定位槽中的下端部的部分),该引导部将感光体2Y、2M、2C、2K的一端侧即前鼓轴从感光体的旋转动作位置(前侧成像定位槽83Y、83M、83C、83K的下端部)朝向光写入单元70的动作位置引导。另外,作为第二支承部的后侧板90采用这样的结构,即,设置引导部(除去后侧成像定位槽的下端部的部分),该引导部将感光体2Y、2M、2C、2K的另一端侧即后鼓轴从感光体的旋转动作位置(后侧成像定位槽93Y、93M、93C、93K的下端部)朝向光写入单元70的动作位置引导。另外,使感光体2Y、2M、2C、2K的前侧及后侧在各自对应的引导部内滑动移动,在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上拆装感光体2Y、2M、2C、2K。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使各感光体2Y、2M、2C、2K朝向由于光写入单元70的转动而消除了障碍物的动作位置滑动移动或者朝向相反方向滑动移动,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拆装感光体2Y、2M、2C、2K。
此外,作为光写入单元70采用这样的结构,即,能够通过一个单元对四个感光体2Y、2M、2C、2K分别写入潜像的结构,因此,与分别独立地设置对各感光体进行光写入的专用的潜像写入装置的情况相比,可使定位操作及潜像写入装置的设置操作进一步简化,可提高维护性。
此外,按照如下的方式配置定位轴、前鼓轴及后鼓轴,即,使连接光写入单元70中与前侧板80接触并被前侧板80支承的作为第一被支承部的前侧第一定位轴71a、前侧第二定位轴71b和与后侧板90接触并被后侧板90支承的作为第二被支承部的后侧第一定位轴71c、后侧第二定位轴71d的线段、即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相对于连接感光体的前鼓轴和后鼓轴的假想线段、即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平行。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使各感光体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与光写入单元70的主扫描方向(光的偏转方向)彼此平行,从而可容易地进行两者平行度的管理。
此外,由于上述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比上述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长,故如上所述,可在重量平衡及耐振动性优良的位置设置各光学定位槽及各成像位置定位槽。
另外,设置架设于前侧板80和后侧板90之间的作为支承部间轴部件的轴100,并且使光写入单元70通过以轴100为中心的转动而在自身的动作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与滑动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光写入单元70进行定位。
此外,将光写入单元70的与轴100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即左侧端部由轴100可旋转地支承,并且,将作为定影机构的定影装置34配置在同方向的光写入单元70的另一端部(支承部间正交方向的另一端部)即右侧端部的附近,所述定影装置34在经由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6转印了感光体上显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纸P上定影调色剂像。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可提高定影装置34周边的卡纸处理的操作性。
此外,由于利用架设于前侧板80和后侧板90之间的作为架设部件的轴100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左侧端部,故可通过轴100对光写入单元70的左侧端部进行定位。
此外,通过使用轴100作为上述架设部件,而由轴100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左侧端部,从而可将作为用于使光写入单元70转动的转动轴的轴100兼用作光写入单元70的左侧端部的支承部。
此外,由于通过光写入单元70与前侧板80的直接接触及光写入单元70与后侧板90的直接接触,来支承光写入单元70的全部重量中80[%]以上的重量,因此,可减轻光写入单元70的重量对于轴100造成的负荷,可抑制由于轴100的挠曲引起的光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
此外,由于只是由前侧板80及后侧板90分别支承感光体2Y、2M、2C、2K及光写入单元70,故可避免由于将光写入单元70的一部分由与支承各感光体的部件分体的部件支承而引起的光写入位置精度的降低。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潜像载体,其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潜像写入装置,其能够在进行用于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不进行所述写入动作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支承体,其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支承体采用由一体形成部构成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部位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支承体采用如下结构,设置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一端侧的第一支承部和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支承部,由所述一体形成部构成所述第一支承部的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一端侧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一端侧的部位,并且,由所述一体形成部构成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体的所述第二支承部的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另一端侧的部位和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侧的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多个所述潜像载体,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由所述第二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的另一端侧,并且,设置转印机构,所述转印机构将在所述潜像载体上分别被显影的可视像重合在转印体上进行转印。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一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能够移动地支承,并且,作为所述第二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能够移动地支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一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引导的引导部,并且,作为所述第二支承部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将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另一端侧从所述潜像载体的动作位置朝向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动作位置引导的引导部,使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在各自对应的引导部内滑动移动,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上拆装所述潜像载体。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潜像写入装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一个潜像写入单元对所述多个潜像载体分别写入潜像。
7.如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使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相对于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平行,所述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是连接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与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触并被该第一支承部所支承的第一被支承部、和与所述第二支承部接触并被该第二支承部所支承的第二被支承部的线段,所述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是连接所述潜像载体中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和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的假想线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使所述被支承部间假想线段比所述潜像载体两端部间假想线段长。
9.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被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支承部间轴部件,并且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通过以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为中心的转动而在自身的动作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与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的轴线方向正交方向的一端部、即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利用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能够转动地支承,并且,将定影机构配置在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的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另一端部、即支承部间正交方向另一端部的附近,所述定影机构在直接或经由中间转印体转印了在所述潜像载体上被显影的可视像的记录部件上定影所述可视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被架设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架设部件或者将所述第一支承部和所述第二支承部连接的连接部件,由所述架设部件或者所述连接部件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或支承部间正交方向另一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架设部件使用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在所述支承部间轴部件上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中的所述支承部间正交方向一端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第一支承部的直接接触、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承部的直接接触,来支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全部重量中的80[%]以上的重量。
14.如权利要求2~13中任一项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仅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分别支承所述潜像载体及所述潜像写入装置。
15.一种处理单元,其被装配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潜像载体、使所述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机构、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装置、将所述潜像载体上所载持的潜像显影的显影机构,且能够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在进行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处理单元将至少所述潜像载体、所述带电机构或显影机构作为一个单元保持在共用的保持体上,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能够一体地拆装,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处理单元的所述潜像载体与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一起利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支承它们的支承体中的一体形成部支承。
16.一种潜像写入装置,其被装配到图像形成装置上,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在环式移动的表面载持潜像的潜像载体、使所述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机构、以及在所述表面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装置,且能够使所述潜像写入装置在进行写入动作的动作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写入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潜像写入装置与所述潜像载体一起利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支承它们的支承体中的一体形成部支承。
CN200710108279.5A 2006-08-28 2007-06-07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Active CN1011358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30084A JP2007164141A (ja) 2005-11-17 2006-08-28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搭載され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潜像書込装置
JP230084/06 2006-08-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5869A true CN101135869A (zh) 2008-03-05
CN101135869B CN101135869B (zh) 2010-09-08

Family

ID=39113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8279.5A Active CN101135869B (zh) 2006-08-28 2007-06-07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689142B2 (zh)
CN (1) CN1011358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286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2301B2 (ja) 2005-11-17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機構
JP4810498B2 (ja) * 2007-05-11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4792B2 (ja) 2007-09-14 2012-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6716B2 (ja) * 2007-09-14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889B2 (ja) * 2007-09-25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1582B2 (ja) * 2007-10-30 2012-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936B2 (ja) * 2007-12-12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支持脚の取付構造
JP5164021B2 (ja) * 2008-06-09 2013-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41462B2 (ja) * 2008-09-16 2013-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32853A1 (en) * 2009-03-10 2010-09-16 Keiji Sasaki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07453B2 (ja) 2009-03-17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756B2 (ja) * 2009-08-28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3630A (ja) * 2009-09-04 2011-03-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78B2 (ja) * 2009-09-1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2237B2 (ja) * 2010-01-2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23974B2 (ja) * 2011-12-26 2016-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0874A (ja) 1990-08-31 1992-04-13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H06102742A (ja) 1992-09-21 1994-04-15 Toshiba Corp 電子写真装置
JP3286082B2 (ja) 1994-06-09 2002-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レーザ光スキャナ装置
JP2849978B2 (ja) 1994-06-20 1999-0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作像装置
JP3070406B2 (ja) 1994-08-18 2000-07-3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微小駆動部材
JP4354587B2 (ja) * 1999-09-30 2009-10-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12197A (ja) * 2000-04-28 2001-11-09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7964A (ja) * 2001-08-13 2003-02-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549737B2 (en) * 2001-09-13 2003-04-1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unit divided into a plurality of separable unit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process unit
JP4110874B2 (ja) 2002-08-09 2008-07-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のガスセンサの加熱制御装置
JP3710129B2 (ja) * 2002-09-04 2005-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ユニット
JP2004109658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光路調整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483227B2 (ja) * 2003-08-22 2010-06-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162182B2 (en) * 2004-03-19 2007-01-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do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US7130562B2 (en) * 2004-03-26 2006-10-3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Coupling retraction mechanism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379687B2 (en) * 2004-11-12 2008-05-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opening and closing units
JP5142008B2 (ja) * 2005-11-17 2013-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2301B2 (ja) * 2005-11-17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機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286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50146A1 (en) 2008-02-28
CN101135869B (zh) 2010-09-08
US7689142B2 (en) 2010-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5869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装配到该装置上的处理单元及潜像写入装置
US7773911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rawing member positionable at mount and drawn positions for mounting plural process cartridges
RU2442205C2 (ru)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EP1816527B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0453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2860587B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98430B2 (en) Tandem type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rocess cartridges arrayed in running direction of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member
CN100533304C (zh) 成像设备
US731048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portions to be positioned and first and second portions to be supporte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tachably mounting such process cartridge
CN101398651B (zh) 成像设备
EP1522905A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l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20031369A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73486B2 (en) Optical element re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optical element retainer
US8320794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639660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0442323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US2012032833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3010378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1665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641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これに搭載され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潜像書込装置
JP20090754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46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9451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apparatus
CN1028099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