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75108A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75108A CN101075108A CN200710095843.4A CN200710095843A CN101075108A CN 101075108 A CN101075108 A CN 101075108A CN 200710095843 A CN200710095843 A CN 200710095843A CN 101075108 A CN101075108 A CN 1010751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ing device
- tape cell
- holding members
- fan unit
- sid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8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duplex mod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保持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保持件、带单元、装置侧部分以及风扇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布置成面对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带件。所述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所述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向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照相的彩色成像装置的普及,除了要求彩色图像的打印质量之外,还产生了提高彩色输出速度的需求,并且已经提出了若干成像系统来满足这些需求。在这些成像系统中,公知一种称为串联系统的结构。在串联系统彩色成像装置中存在这样一种结构,即,其中黑色、青色、洋红色和黄色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这些各个颜色的感光鼓上,并且所述调色剂图像被顺序转印并叠加在由转印带传送的记录纸张上,从而在该记录纸张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在这种结构的串联系统彩色成像装置中,多个感光鼓的温度上升,而且这些温度上升变为互相促进的,因此,特别是在通过缩短感光鼓之间的距离而制成为紧凑的装置中,装置内部的温度变得容易上升。而且,在连续进行双面打印时,该记录纸张的一面被打印,并且该记录纸张通过温度高的定影装置,然后该记录纸张在热的状态下再次通过成像部分,这导致装置内部温度上升。
由于这样的情况,因此必须设计充分考虑了装置主体内温度上升的串联系统彩色成像装置。对感光鼓和显影部分的冷却特别重要。
因此,已经提出了设置有这样一种冷却单元的结构,该冷却单元沿与感光鼓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吹出或吸入空气(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JP-A)No.2005-283733)。
然而,如JP-A No.2005-283733的图3所示,其中所公开的装置被构造成这样,即,冷却风扇布置在装置的后部,并且通过布置在装置侧表面中的风道输送空气,从而将空气吹到感光鼓的端部上。
感光鼓的电源单元和驱动机构(齿轮等)布置在装置的侧表面上。因此必须在装置的侧表面内避开电源单元和驱动机构来构造风道,这导致风道的结构变得复杂,从而使装置尺寸变大。此外,因为冷却风扇距感光鼓的距离也较长,冷却效率也不很好。
已经作出本发明来解决该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使装置的尺寸变得较大的情况下有效地冷却多个图像保持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图像保持件,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保持调色剂图像;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布置成面对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带件;装置侧部分,该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以及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朝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所述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带单元和所述装置侧部分之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朝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所述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
接触所述带单元的端部的空气被调整,并在布置成面向所述带件的所述图像保持件的附近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流动,从而冷却所述图像保持件。应指出的是,因为所述风扇单元和待通风的位置(所述图像保持件的附近)彼此相距不远,所以冷却效果良好。
可将所述带件构造成这样,即,所述带件绕着延伸的一个辊用作驱动辊,而驱动机构(齿轮等)仅布置在所述驱动辊的端部附近。因此,用于布置所述风扇单元的空间设置在所述带单元和所述装置侧部分之间。因此,即使在所述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时,整个装置的尺寸也不会变大。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带件可包括传送带,该传送带传送其上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带单元可以与可转动地支承在包括所述装置侧部分的装置主体上的打开/关闭件联动,而且所述风扇单元可与所述带单元一体运动。
因此,即使在所述带单元随着所述打开/关闭件的打开和关闭联动时,所述风扇单元和所述带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会改变。这样,在打开/关闭件关闭的状态下,对与所述带单元的端部接触的空气精确地进行调整。即,有效地冷却所述图像保持件。
而且,所述装置侧部分可在与所述风扇单元对应的位置处具有通风孔,并且所述成像装置还可包括布置在所述风扇单元中的密封件,该密封件能够滑动接触所述装置侧部分并密封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风扇单元之间的空间,使得可通过所述通风孔通风。
因此,即使在所述带单元随着所述打开/关闭件的打开和关闭而运动时,在所述打开/关闭件关闭的状态下,所述装置侧部分的外侧处的空气通过所述通风孔,接触所述带单元的端部,且被调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在所述图像保持件的附近流动,从而更加有效地冷却所述图像保持件。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密封件在其与所述装置侧部分开始滑动接触的位置处可包括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表面引导至所述装置侧部分。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密封件在其与所述装置侧部分开始滑动接触的位置处包括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的所述滑动接触表面引导至所述装置侧部分。因此,防止了所述密封件例如脱离它开始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的位置,并防止了其持续损坏。
另外,在这一结构中,所述引导部分可包括一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从所述滑动接触表面沿滑动接触方向延伸并向着所述风扇单元倾斜。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密封件的所述引导部分的所述倾斜表面首先与所述装置侧部分进行表面接触,然后所述密封件和所述装置侧部分彼此滑动接触。这样,防止了所述密封件例如脱离它开始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的位置,并防止了其持续损坏。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可将其中沿所述带件布置有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的双面打印单元布置在所述带单元中,从而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可自由安装和卸下,并且所述风扇单元可与所述双面打印单元一体安装和卸下。
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面已经打印后,所述记录介质的温度变得较高。因此,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面上时,所述记录介质使所述图像保持件的温度大大上升。因此,通过将所述风扇单元构造成与所述双面打印单元一体地安装和卸下,并且仅在所述成像装置包括双面打印功能而对温度上升条件要求较严时,才布置所述风扇单元,从而控制所述装置主体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装置侧部分可定位成沿着所述图像保持件的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比所述端部还靠外侧。
根据这一结构,可加宽所述风扇单元和所述带单元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容易地进行调整以将空气引导到所述图像保持件。
充分确保了用于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布置所述风扇单元的空间。
当在所述带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主体的打开/关闭件内的情况下打开和关闭所述打开/关闭件时,所述装置侧部分定位成比所述图像保持件的端部还靠外侧,从而很容易地例如进行多种工作(更换图像保持件等)。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布置有所述装置侧部分的构件为与支承所述图像保持件的支承部分分开的构件。
根据这一结构,所述图像保持件支承在装置外壳上,而且所述装置外壳的外侧上的外盖可设置有所述装置侧部分。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端部的另一侧处的开口部分的开口区域可以比在所述端部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布置有所述扇单元的一侧处的开口部分的开口区域窄。
根据这一结构,空气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端部的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布置有所述扇单元的一侧处的开口部分流动到在所述端部的另一侧处的开口部分。这样,也冷却了所述带单元的内部。然而,因为使所述端部另一侧处的开口部分的开口区域比所述端部的所述一侧的开口区域窄,所以充分地确保了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端部接触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在所述图像保持件的附近流动的空气的量。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带单元可包括将所述风扇单元发送的空气引导至预定部位的通风路径。
根据这一结构,可有效对准并冷却预定部位。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在不使装置的尺寸变得较大的情况下有效地冷却多个图像保持件。
附图说明
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结构的总体侧视图;
图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打开/关闭盖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打开/关闭盖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主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5为布置有密封件的抽吸风扇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传送单元的清洁盒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成像装置的前部的横截面并描述外部空气的流动的描述图;
图8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打开/关闭盖打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传送部件从图8所示的状态移开并且卸下双面打印单元的状态的视图;
图10为表示从装置后面观察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打开/关闭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传送部件从图10所示的状态取下并且卸下双面打印单元的状态的视图;
图12为表示传送单元的立体图;以及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打开/关闭盖打开并且安装和卸下成像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字母Y、M、C和K被添加到表示针对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设置的构件的附图标记后面。然而,当不必在这些颜色之间进行区分时,将省略这些字母Y、M、C和K。
首先将描述成像装置10的概观。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0包括沿垂直方向排列的处理单元16Y至16K。所述各颜色的处理单元16Y至16K包括作为图像保持件的感光鼓20Y至20K。感光鼓20Y至20K也沿垂直方向排列。以下,在只提及到“外侧”和“内侧”时,是指相对于感光鼓20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的内侧和外侧。而且,感光鼓20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为装置的宽度方向。此外,在图1中,右侧为装置的前侧,而左侧为装置的纵深侧(后侧)。
如图2和图3所示,成像装置10由装置主体5和打开/关闭盖14构成。设有传送带34的传送单元18(另参见图12)安装到打开/关闭盖14上,该传送带34能吸引和传送记录纸张P。通过打开和关闭打开/关闭盖14,可敞开和封闭处理单元16(感光鼓20),以进行诸如维护和取出卡纸的各种工作。
装置主体5包括容纳处理单元16的主体框架12(另参见图4),而且外壳盖13(参见图2和图7)覆盖主体框架12的外侧。
如图1所示,处理单元16包括对感光鼓20的表面进行均匀充电的充电辊22。处理单元16还包括显影单元25,该显影单元25通过从光扫描装置24发出的激光而有选择地将调色剂扩散到在感光鼓20上形成的潜像上,从而使得潜像可见。处理单元16还包括清洁单元17,该清洁单元17包括清洁件28,该清洁件28在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后清除残留在感光鼓20上的残余调色剂。
显影单元25在内部容纳调色剂并包括显影辊26。显影辊26布置成靠近并面向感光鼓20,而且显影辊26上施加有显影偏压。因此,在显影辊26和感光鼓20之间形成显影偏压电场,而且保持在显影辊26上的调色剂扩散到感光鼓20上的曝光静电潜像上,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传送单元18(另参见图12)包括围绕驱动辊30和从动辊32拉伸的传送带34。在传送带34的内表面侧在驱动辊30和从动辊32之间的预定位置处与各颜色相对应地设置有四个转印辊36Y至36K。
转印辊36被构造成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在打开/关闭盖14向着主体框架12转动从而封闭感光鼓20等时)面向感光鼓20,且将传送带34夹在它们之间。转印辊36在它们自身与感光鼓20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将存在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0Y至20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并叠加到正在通过的由传送带34吸引并传送的记录纸张P上,从而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没有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
定影装置38布置在处理单元16Y至16K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成像装置10的上部)。从传送单元18发送来的记录纸张P沿排出路径K2传送,并被发送到定影装置38。
定影装置38包括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的外周表面彼此相向,并以预定压力挤压在一起(从而形成夹持)。通过加热辊40和加压辊42对已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没有定影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从而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已经通过定影装置38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其上的记录纸张P被排出到排出盘44中。
容纳记录纸张P的供纸盒46布置在成像装置10的下部。在供纸盒46的前端部分附近布置有从供纸盒46一次供给一张记录纸张P的供纸辊对48,并且从供纸辊对48供给的记录纸张P沿传送路径K1传送,并由配准辊对49在预定正时供给到传送带34的吸引/传送表面,并被传送到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
在布置于打开/关闭盖14内的传送单元18中布置所述转印辊36Y至36K以及能静电吸引记录纸张P的所述传送带34。应注意的是,转印辊36Y至36K被构造成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以预定压力压靠图像保持件20Y至20K,且传送带34被夹在转印辊和图像保持件之间,而且转印辊36Y至36K随着传送带34的行进而转动。
成像装置10具有在记录纸张P的两面上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功能。具体地说,成像装置10包括这样的功能,即,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一面上且通过定影装置38使调色剂图像定影,翻转记录纸张P并将该记录纸张P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K3,从而使得记录纸张P的正面和背面颠倒,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并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另一面上,然后排出记录纸张P。
包括双面传送路径K3的双面打印单元150(参见图9)布置在传送单元18中。而且,如图9和图11所示,双面打印单元150被构造成能够自由地安装到传送单元18上,并可自由地从传送单元18卸下。在打开/关闭盖14如图8和图10所示那样被打开的状态下,可只通过向着装置转动包括传送单元18的传送带34的传送部件152(如图9和图11所示)来安装和卸下双面打印单元150。
双面打印功能不是标准的,而是作为单独的选项而添加的,而且只有在要作为选项添加双面打印功能时,才将双面打印单元150安装到传送单元18上。
如图13所示,处理单元16Y至16K一体地构成为成像单元116。可通过打开打开/关闭盖14而安装和卸下(更换)成像单元116。
感光鼓20(处理单元16)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的端部支承在图4所示的主体框架12的第一侧部分6上。在主体框架12的前侧的开口部分内形成有宽度较宽的宽部分7。应指出的是,宽部分7中存在的第二侧部分8定位成比第一侧部分6还靠外侧(相对于感光鼓20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的外侧)。而且,在宽部分7中装配有抽吸风扇100(以下描述)。
如图2、图3、图8、图12等所示,抽吸风扇100布置在传送单元18的外侧处的侧表面部分18A中。因此,抽吸风扇100随着打开/关闭盖14的打开和关闭而与传送单元18一体运动。而且,如图9和图11所示,抽吸风扇100布置在双面打印单元150中,并与双面打印单元150一体地安装和卸下。
如图7所示,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抽吸风扇100变成为布置在传送单元18与主体框架12的宽部分7中存在的第二侧部分8之间(参见图4)。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主体框架12的宽部分7的第二侧部分8中,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与抽吸风扇100对应的位置处形成通风孔112。
而且,如图5和图12所示,密封件120贴敷在抽吸风扇100的侧表面部分的外周部分上。密封件120由诸如海绵的弹性件122以及贴敷在弹性件122的外侧上的PET片124构成。
如图7所示,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密封件120紧密地接触主体框架12的第二侧部分8,并密封第二侧部分8内的通风孔112与抽吸风扇100之间的空间,从而可通风。而且,在打开/关闭盖14打开和关闭时,密封件120与主体框架12的第二侧部分8滑动接触。
在密封件120的端部的下角部上,在沿打开/关闭盖14关闭方向的一侧处布置有引导部分125。引导部分125是由于PET片124的一部分沿滑动接触方向(关闭打开/关闭盖14时的方向)延伸并向内弯曲(弯曲成覆盖在密封件120开始滑动接触第二侧部分8一侧处的弹性件122的端面122B)而形成的。这一延伸部分用作倾斜表面125A(另参见图5和图6)。
当打开/关闭盖14打开时,弹性件122不被压缩,从而密封件120的侧表面120A(PET片124)定位成比第二侧部分8的内侧表面8A还朝外侧(参见图2、图4和图7)。因此,如果不存在引导部分125,则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密封件120的弹性件122的端面122B将接触主体框架12的第二侧部分8。然而,在密封件120的引导部分125的倾斜表面125A表面接触第二侧部分8而使得密封件120(弹性件122)被压缩时,密封件120的侧表面120A滑动接触第二侧部分8。
接着将描述抽吸风扇100产生的空气流。
图7中的箭头S1至S5表示抽吸风扇100产生的空气流。
抽吸风扇100沿感光鼓20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发送空气。因此,如箭头S1所示,外部空气通过外壳盖13内的通风开口13A进入,且抽吸风扇100通过主体框架12内的通风孔112将外部空气吸入。被吸入的外部空气接触传送单元18的侧表面部分18A,如箭头S2所示。接触侧表面部分18A的空气在内部被向着装置的纵深侧引导,如箭头S3所示。之后,如箭头S4所示,外部空气在传送带34和处理单元16之间流动。即,外部空气在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的附近沿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在图中从左至右)流动(外部空气沿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流动通过图1中的斜线部分A)。
此外,如箭头S5所示,一些外部空气通过形成在传送单元18的传送部件152的一个端部(在布置有抽吸风扇100的一侧处的侧表面部分18A)内的开口部分152A而进入传送单元18,并从另一端部处的开口部分152B排出。在外部空气通过传送部件152时,它与传送带34的外表面接触(参见图1)。空气的流动被构造成这样,即,外部空气不沿传送带34的内表面(转印辊36接触的表面)流动。应指出的是,传送部件152另一端部内的开口部分152B的开口区域比在布置有抽吸风扇100的所述一个端部中的开口部分152A的开口区域窄。
如图6所示,在传送单元18的传送部件152中布置有清洁传送带34的清洁铲154,并且传送部件152设置有收集由清洁铲154去除的调色剂和灰尘的清洁盒156。清洁盒156是通过将盒体159和背面板部分158超声波焊接在一起而构成的。背面板部分158的侧壁158A布置成使得在它和盒体159的外周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背面板部分158的侧壁158A和盒体159之间形成凹槽160。
此外,L形盖件162覆盖布置有抽吸风扇100的所述一个端部侧的下部。因此,如图6中的箭头S6所示,从抽吸风扇100发送的外部空气中的一些通过该凹槽160,并向着另一侧处的端部的角落部分156A流动。沿该凹槽160(通风路径)流动的外部空气被吹到最下面的感光鼓20Y和显影单元25Y的另一端部上。
接着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在处理单元16的感光鼓20以及显影单元25的显影辊26附近的温度的升高大。在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附近的温度上升时,这导致图像质量降低。因此,应使外部空气流入到这些位置处,从而冷却这些位置。
电源单元(未示出)以及包括用于驱动感光鼓20和显影辊26的齿轮等的驱动机构(未示出)布置在处理单元16沿感光鼓20的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的外侧。因此,当抽吸风扇布置在处理单元16的外侧时,装置的尺寸在其宽度方向上变得较大。而且,驱动机构和电源单元成为障碍,从而使得空气难以沿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流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6较为密集从而使得整个装置紧凑。因此,如果在装置的后部布置抽吸风扇,并且沿与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发送外部空气(即,从后向前),则难以使得外部空气在处理单元16之间流动。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抽吸风扇100布置在传送单元18的侧表面部分18A中,从而抽吸风扇100可布置在驱动机构附近之外,并可避开电源单元。应指出的是,因为传送单元18的带件34只由驱动辊30驱动,所以在驱动辊30附近的外侧只存在包括齿轮等的驱动机构,但存在足够的空间来将抽吸风扇100布置在该附近区域之外。就是说,即使在抽吸风扇100布置在传送单元18的侧表面部分18A中时,整个装置的尺寸也不会变得较大。
此外,如图7中的箭头S1至S4所示,通过抽吸风扇100吸入的外部空气在其与传送单元18的侧表面部分18A接触后被调整,从而在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的显影辊26附近(图1中的斜线部分A)沿转动轴21的轴向方向流动。应指出的是,因为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的显影辊26附近(其为待冷却的位置)与抽吸风扇100彼此相距不是很远,从而冷却效率良好。
此外,最下面的感光鼓20Y和显影单元25Y处的温度上升最大。其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在该附近位置处存在用于配准辊对49的离合器(未示出)等。因此,如图6中的箭头S6所示,沿传送单元18的传送部件152的清洁盒156中的凹槽160(气流路径)流动的外部空气被吹入到最下面的感光鼓20Y和显影单元25Y的另一端部上,从而可精确对准并有效冷却温度上升较大的位置。
而且,如图7中的箭头S5所示,一些外部空气通过传送部件152的一个端部中的开口部分152A进入传送部件152,并从另一端部中的开口部分152B流出。当外部空气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传送部件152时,外部空气接触传送带34的外侧,从而冷却传送带34。此外,因为传送带34被冷却,所以冷却了与传送带34接触的感光鼓20。
应指出的是,另一端部中的开口部分152B的开口区域比布置有抽吸风扇100的所述一端部分中的开口部分152A的开口区域窄。因此,在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的显影辊26的附近有更多的外部空气流动,如箭头S4所示,而不会有超过所需的外部空气流动通过传送部件152。
而且,如图3、图8等所示,抽吸风扇100随着打开/关闭盖14的打开和关闭而与传送单元18一体运动。因此,抽吸风扇100和传送单元18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会由于打开/关闭盖14的打开和关闭(传送单元18的运动)而变化。因此,对诸如图7中的箭头S1至S5以及图6中的箭头S6所示的从抽吸风扇100吹来的外部空气进行精确的调整。即,不管打开还是关闭打开/关闭盖14(传送单元18的运动),都总能维持冷却效率良好的状态。
而且,如图7所示,在打开/关闭盖14关闭时,密封件120紧密接触主体框架12的第二侧部分8,并密封抽吸风扇100与第二侧部分8内的通风孔112之间的空间,从而可进行通风。因此,可通过通风孔112有效吸入外部空气。
应注意的是,在密封件120的引导部分125的倾斜表面125A在打开/关闭盖14被打开和关闭时表面接触第二侧部分8之后,密封件120的侧表面120A滑动接触主体框架12的第二侧部分8,从而密封件120的弹性件122的端面122B在打开/关闭盖14被打开和关闭时不接触和脱离。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包括作为选项的用于在记录纸张P的两面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功能。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当已经通过定影装置38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一面上时,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双面传送路径K3上。在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一面上时,记录纸张P的温度较高。因此,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另一面上时,记录纸张P不会从感光鼓20带走热量,而是会使感光鼓20的温度上升。因此,在双面打印期间温度上升最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中,在双面打印期间感光鼓20和显影单元25的显影辊26附近的温度上升会带来问题,但在其它情况下不会变为如此严重的问题。即,只有在成像装置10配置有作为选项的双面打印功能的时候才需要抽吸风扇100。因此,如图9和图11所示,抽吸风扇100被构造成可与双面打印单元150一体地安装和卸下。即,只有在温度上升会带来问题时才布置抽吸风扇100。因此,可控制整个装置的成本。
此外,如图4所示,主体框架12布置有宽部分7(增大了主体框架12的开口)。因此,极易安装和卸下成像单元116(参见图13)。而且,抽吸风扇100和传送单元18的侧表面部分18A之间的距离较宽。因此,容易对从抽吸风扇100吹来的外部空气进行调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尽管支承处理单元16(感光鼓20)的第一侧部分6和第二侧部分8布置在同一主体框架12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当主体框架12没有设置宽部分7时,则可将抽吸风扇100的密封件120构成为直接紧密地接触图7的外壳盖13。
另外,例如,尽管抽吸风扇100被构造成与双面打印单元150一体地安装和卸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传送单元18的传送部件152构造成设置有抽吸风扇100。
已经为了说明和描述的目的提供了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以上描述。并非是穷尽性的或者要将本发明限制为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本领域内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换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内的其他技术人员熟知设想的具体用途。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保持件,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保持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布置成面对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带件;
装置侧部分,该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以及
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向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带件包括传送带,该传送带传送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其上的记录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带单元与可转动地支承在包括所述装置侧部分的装置主体上的打开/关闭件联动,并且
所述风扇单元与所述带单元一体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装置侧部分在与所述风扇单元对应的位置处具有通风孔,并且
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布置在所述风扇单元中的密封件,该密封件能够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并密封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风扇单元之间的空间,从而可通过所述通风孔通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密封件在其开始滑动接触所述装置侧部分的位置处包括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将与所述装置侧部分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表面引导至所述装置侧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分包括一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从所述滑动接触表面沿滑动接触方向延伸并向所述风扇单元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沿所述带件布置有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的双面打印单元布置在所述带单元中,从而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可自由安装和卸下,并且所述风扇单元与所述双面打印单元一体地安装和卸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装置侧部分定位成沿所述图像保持件的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比所述端部还靠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布置有所述装置侧部分的构件为与支承所述图像保持件的支承部分分开的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端部的一侧处的开口部分的开口区域比在所述端部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布置有所述风扇单元的另一侧处的开口部分的开口区域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通风路径,该通风路径将所述风扇单元发送的空气引导到预定的部位。
12、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保持件,所述图像保持件保持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布置成面对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带件;
双面打印单元,该双面打印单元布置在所述带单元中,从而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可自由地安装和卸下,并且在该双面打印单元中沿所述带件布置有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
装置侧部分,该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以及
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内,从而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向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
13、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图像保持件,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保持调色剂图像并且并列从而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平行于垂直方向;
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一带件,该带件被布置成面对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并传送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其上的记录介质;
装置侧部分,该装置侧部分布置在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和所述带单元沿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转动轴的轴向方向的外侧并具有通风孔;以及
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布置在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带单元之间,位于与所述通风孔相对应的位置处,并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向所述带单元的端部吹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带单元包括对所述风扇单元发送的空气进行引导的通风路径,并且由于该通风路径,空气在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沿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带的表面和所述多个图像保持件的附近从所述带单元的所述端部中的装置侧部分的一个端部流到所述端部中的另一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抽吸风扇。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传送带围绕两个辊卷绕,并且所述风扇单元布置在与所述两个辊之间对应的位置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该成像装置还包括打开/关闭件,该打开/关闭件可转动地支承在装置主体的底部上,该装置主体包括所述装置侧部分,其中所述带单元与所述打开/关闭件联动,并且所述风扇单元与所述带单元一体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密封件,该密封件密封所述装置侧部分和所述风扇单元之间的空间,并且
所述密封件包括弹性件和引导部分,该引导部分覆盖所述弹性件的所述装置侧部分的一侧,并沿所述打开/关闭件关闭的方向延伸,且弯曲成覆盖所述弹性件的关闭方向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双面打印单元,该双面打印单元布置在所述带单元中,从而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可自由安装和卸下,并且所述双面打印单元包括用于双面打印的传送路径,并且
所述风扇单元与所述双面打印单元一体地安装和卸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40464A JP4929837B2 (ja) | 2006-05-19 | 2006-05-19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40464 | 2006-05-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75108A true CN101075108A (zh) | 2007-11-21 |
CN100533295C CN100533295C (zh) | 2009-08-26 |
Family
ID=38711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95843.4A Active CN100533295C (zh) | 2006-05-19 | 2007-04-05 | 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937014B2 (zh) |
JP (1) | JP4929837B2 (zh) |
CN (1) | CN100533295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69813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941165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572194A (zh) * | 2019-02-15 | 2020-08-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N114488748A (zh) * | 2020-10-28 | 2022-05-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15480464A (zh) * | 2021-06-16 | 2022-1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22221A (ja) * | 2007-11-13 | 2009-06-04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92867B2 (ja) * | 2008-03-14 | 2013-09-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8979B2 (ja) * | 2008-12-12 | 2011-10-0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50522B2 (ja) * | 2009-01-22 | 2013-02-2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092B2 (ja) * | 2009-09-11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0191B2 (ja) * | 2010-10-07 | 2014-11-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冷却構造、冷却構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冷却構造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
JP5377539B2 (ja) * | 2011-02-17 | 2013-12-2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9380B2 (ja) * | 2012-03-21 | 2016-06-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873995B2 (en) * | 2012-04-04 | 2014-10-2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Input port for a cooling system of an imaging unit |
JP6094289B2 (ja) * | 2013-03-15 | 2017-03-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05649B2 (ja) * | 2013-05-02 | 2018-10-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6061B2 (ja) * | 2013-10-07 | 2017-10-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除去機構、画像形成装置 |
JP7056063B2 (ja) * | 2017-10-05 | 2022-04-1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915043B2 (en) | 2018-09-04 | 2021-02-09 | Fuji Xerox Co.,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7180234B2 (ja) | 2018-09-25 | 2022-11-30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1021836A (ja) * | 2019-07-26 | 2021-02-1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512612B2 (ja) | 2020-03-02 | 2024-07-09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501022B2 (ja) | 2020-03-19 | 2024-06-18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200251A (ja) * | 1982-05-19 | 1983-11-21 | Fuji Xerox Co Ltd | 複写機の用紙真空搬送装置 |
JPH04194882A (ja) * | 1990-11-22 | 1992-07-14 | Hitachi Koki Co Ltd | 電子写真方式印刷装置 |
JP2000206747A (ja) * | 1999-01-11 | 2000-07-28 | Canon Inc | シ―ト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
JP4011826B2 (ja) * | 1999-05-10 | 2007-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0447B2 (ja) * | 2000-11-08 | 2011-0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41690A (ja) * | 2001-03-15 | 2002-11-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505018B2 (en) * | 2001-05-31 | 2003-01-07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heating efficiency |
JP2003270906A (ja) * | 2002-03-14 | 2003-09-25 | Ricoh Co Ltd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作像ユニット |
JP4164794B2 (ja) * | 2002-05-27 | 2008-10-1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84450A (ja) | 2002-11-29 | 2004-07-02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136613B2 (en) * | 2003-03-10 | 2006-11-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ulti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making device |
JP4481683B2 (ja) * | 2004-02-26 | 2010-06-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98557B2 (ja) | 2004-03-29 | 2009-07-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700925B2 (ja) * | 2004-04-28 | 2011-06-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58528A (ja) * | 2004-08-19 | 2006-03-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05358B2 (ja) * | 2004-09-22 | 2011-0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36477B2 (ja) * | 2004-10-14 | 2010-09-01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形成装置 |
DE602005004236T2 (de) * | 2004-11-15 | 2009-01-08 | Ricoh Co., Ltd. | Wärmeentzugseinheit in einer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
JP4647323B2 (ja) * | 2005-01-31 | 2011-03-09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冷却構造およびこの冷却構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06
- 2006-05-19 JP JP2006140464A patent/JP49298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2-11 US US11/636,514 patent/US79370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4-05 CN CN200710095843.4A patent/CN100533295C/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69813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9910408B2 (en) | 2012-03-14 | 2018-03-0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fan with ducted airflow |
US10268159B2 (en) | 2012-03-14 | 2019-04-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fan with ducted airflow |
CN104169813B (zh) * | 2012-03-14 | 2019-05-28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US10509363B2 (en) | 2012-03-14 | 2019-12-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fan with ducted airflow |
CN110941165A (zh) * | 2018-09-21 | 2020-03-3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0941165B (zh) * | 2018-09-21 | 2023-08-18 |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572194A (zh) * | 2019-02-15 | 2020-08-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N111572194B (zh) * | 2019-02-15 | 2023-02-1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CN114488748A (zh) * | 2020-10-28 | 2022-05-13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 |
CN115480464A (zh) * | 2021-06-16 | 2022-12-16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937014B2 (en) | 2011-05-03 |
CN100533295C (zh) | 2009-08-26 |
JP4929837B2 (ja) | 2012-05-09 |
JP2007310226A (ja) | 2007-11-29 |
US20070268321A1 (en) | 2007-1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75108A (zh) | 成像装置 | |
US7400842B2 (en) | Heat exhaus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
CN1169028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成像单元 | |
CN1967411A (zh) | 冷却装置及具有该冷却装置的成像设备 | |
CN10103427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EP2680089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15827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991619A (zh) | 辊子间隔装置以及具有该辊子间隔装置的成像设备 | |
US1205586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ols an exposure device | |
CN1148617C (zh) |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 |
CN1598707A (zh) | 光写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715935B2 (ja) | 送風機構取付部材、冷却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3032482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30324848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3028884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06730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6852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67801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669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018962B2 (en) |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JP4929836B2 (ja) | 像形成装置 | |
US805515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rame unit thereof including a particle management device | |
JP2006193289A (ja) |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230315009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196300A (zh) | 成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