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1535A -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 Google Patents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1535A
CN101001535A CNA2005800260065A CN200580026006A CN101001535A CN 101001535 A CN101001535 A CN 101001535A CN A2005800260065 A CNA2005800260065 A CN A2005800260065A CN 200580026006 A CN200580026006 A CN 200580026006A CN 101001535 A CN101001535 A CN 101001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leaf
raw material
rubbing
ferme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60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1535B (zh
Inventor
宫田裕次
寺井清宗
玉屋圭
前田正道
林田诚刚
德岛知则
田中隆
田中一成
西园祥子
松井利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 Qixian
Nagasak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ristic Person Of Nagasaki Public University
Chang Qixian
Kyushu University NUC
Nagasak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ristic Person Of Nagasaki Public University, Chang Qixian, Kyushu University NUC, Nagasak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Corp filed Critical Juristic Person Of Nagasaki Public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01001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1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01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1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4Anorexiants; Antiobesity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6Antihyperlipidem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 A61P3/08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 A61P3/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metabolism for glucose homeostasis for hyperglycaemia, e.g. antidiabe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9/00General protective or antinoxious agents
    • A61P39/06Free radical scavengers or antioxid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43/00Drugs for specific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P1/00-A61P41/00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iabet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besit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Endocrinolog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酵茶,其特征在于,是通过粗揉机(粗揉工序)将茶原料叶中品质低的番茶(二番茶、三番茶、秋冬茶、刈番茶等)生叶(茶原料叶)的水分调节到一定量之后,转到揉搓机(揉搓工序),在揉搓工序中添加枇杷叶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经过发酵、干燥工序而制造。该发酵茶是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Description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茶的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未利用资源为原料的茶的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所得到的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具有远比被认为有益健康的绿茶、枇杷茶还高的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预防糖尿病、防止肥胖及降低血清和肝脏中性脂肪作用。也就是说,涉及有助于生活习惯病的治疗及预防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医药组成物。
背景技术
现有,作为发酵茶,已知一种发酵茶叶或半发酵茶叶的制造方法,例如将发酵茶叶或半发酵茶叶在低于10℃的水中进行萃取(第1工序),然后在50℃的温水中从第1工序的萃取沉淀残渣中进行萃取(第2工序),将第1工序中得到的萃取液和第2工序中得到的萃取液进行混合,接着施行杀菌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例1)。
另外,已知一种枇杷茶的制造方法,不是单独使其发酵,而是在清洗、去除绒毛水槽中清洗枇杷叶,同时在去除枇杷叶里面的绒毛后,使其干燥,将半干燥的枇杷叶细细剪断,晒干剪断的枇杷叶,将晒干的枇杷叶与电气石球混合,边混合边烘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例2)。
绿茶的功能被记载有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预防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作用、抑制血压上升效果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现有例3)。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30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34222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3:「茶的化学」村松敬一郎编(朝仓书店)P124-191
不过,上述现有例1,是以茶原料叶作为原料的红茶、乌龙茶,是用茶原料叶单独制造的,因而品质优异,不过存在成本增高的问题。
上述现有例2,能够大量制造有风味的枇杷茶,不过,原料只是枇杷叶而不含绿茶成分,因而,无法获得绿茶的风味。
另外,上述现有例3,被认为功效性高且有益健康,然而,只是作为特定保健用食品由花王销售的ヘルシァ(healthya)绿茶。这种ヘルシァ绿茶比通常市场上卖的茶饮料增加了儿茶素含量。也就是,可以说由于绿茶的萃取物中添加了儿茶素,因而存在成本增高的问题,同时,若儿茶素的摄取量不多则被认为无法改善健康。
另外,通常状况是,三番茶、秋冬茶品质差、价格便宜,因而多被剪掉,部分作为番茶制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即是着眼于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而产生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采用茶原料叶和作为未利用资源的枇杷叶,从而价格低廉且香气高,余味清淡且没有苦涩味,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抑制糖尿病发病作用、抑制体脂肪蓄积作用、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作用及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通过粗揉机(粗揉工序)对茶原料叶一边烘着热风进行搅拌一边减少水分含量(枯萎),之后转到揉搓机(揉搓工序),在揉搓工序中添加枇杷叶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在经过发酵工序及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10~25%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4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9~11%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1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发明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酵茶,如上所述,通过粗揉机(粗揉工序)对茶原料叶一边烘着热风进行搅拌一边减少水分含量(枯萎),之后转到揉搓机(揉搓工序),在揉搓工序中添加枇杷叶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从而,获得了价格低廉且香气高,余味清淡且没有苦涩味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酵茶,如上所述,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10~25%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4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从而,进一步获得了香气高,余味清淡且没有苦涩味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酵茶,如上所述,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9~11%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1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从而,进一步获得了一种与绿茶大体同等的发酵茶,这种发酵茶中表示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的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性高于绿茶、枇杷叶、番石榴叶、红茶,同时具有1,1-二苦基-2-苯肼(phenyl hydrazyl)(DPPH)清除活性,报告出大量抗氧化作用。
并且,以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酵茶制造的揉搓加工发酵茶中含有的作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在动物实验中,确认具有抑制糖尿病发病作用、抑制体脂肪蓄积作用、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作用及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作用。
另外,以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酵茶制造的揉搓加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在动物实验中,确认其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抑制糖尿病发病作用、抑制体脂肪作用、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作用、抑制血清和肝脏中性脂肪浓度,它所具有的强大效果是在采用茶原料叶由制茶工厂加工出的茶(荒茶)和枇杷叶所含有的萃取物的组成物中没有发现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茶叶发酵时的表儿茶素(EC)的减少比例的图。+C及+LQ分别表示发酵时使绿原酸、新鲜枇杷叶共存时的减少率。
图3是表示茶叶发酵时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的减少比例的图。+C及+LQ分别表示发酵时使绿原酸、新鲜枇杷叶共存时的减少率。
图4是表示茶叶发酵时的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减少比例的图。+C及+LQ分别表示发酵时使绿原酸、新鲜枇杷叶共存时的减少率。
图5是表示茶叶发酵时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减少比例的图。+C及+LQ分别表示发酵时使绿原酸、新鲜枇杷叶共存时的减少率。
图6是茶叶发酵时生成的茶黄素(theaflavin)类的峰面积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7是茶叶发酵时生成的茶双没食子儿茶素(theasinensin)类的峰面积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8是实施例4中制造的揉搓加工发酵茶的热水萃取物、和将报告出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高的斯里兰卡的植物ラナヮナ(RANAWARA)用甲醇萃取、浓缩使其冻结干燥并用水溶解形成的物质投入后到120分钟的大鼠血糖值的变动图。
图9是摄食了实施例5中制造的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的大鼠血糖值的变动图。
图10是摄食了实施例6中制造的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的热水萃取物的大鼠血糖值的变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该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对于味道、香味,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4小时,则香气高、余味清淡、质优。可是,若揉搓时间40分钟、发酵时间6小时以上,则香气降低、苦涩味增强而品质下降。如果追求味道、香味,那么优选是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4小时。
使茶原料叶经由粗揉机烘着热风进行搅拌且减少水分含量(枯萎)后,转到揉搓机(揉搓工序),之后在揉搓工序中对茶原料叶添加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后,使其发酵,最后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使其干燥,从而,表示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的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率升高。若对茶原料叶增加枇杷叶的添加量,则抑制率降低,即使揉搓时间长也会降低。另外,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抑制率降低。
另外,经由如上所述的制造过程,具有抗氧化作用的1,1-二苦基-2-苯肼(DPPH)清除活性升高。其强度与报告大量抗氧化作用的绿茶大体同等。
对于味道、香味,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4小时,则香气高、余味清淡、质优,因此当作为饮料销售时,可以不用添加防氧化剂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以外的添加物。
接下来,说明该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三番茶的茶原料叶投入重量比10%、25%两个水平的枇杷叶,经由揉搓机揉合20分钟、40分钟两个水平,发酵进行0、1、2、4、6、24小时6个水平,进行合计24样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的制造。
由3名有绿茶官能审查经验的人,对于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24样发酵茶的香气、味道进行官能审查。结果如表1所示。也就是说,对于味道、香味,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4小时,则香气高、余味清淡、质优。可是,若揉搓时间40分钟、另外发酵时间6小时以上,则香气降低、苦涩味增强、品质下降。
[表1]
    枇杷投入比例10%     枇杷投入比例25%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香气 味道 合计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香气 味道 合计
20   0   3.0   3.0   6.0 20   0   3.0   3.7   6.7
  1   3.0   3.0   6.0   1   3.0   3.0   6.0
  2   2.7   3.0   5.7   2   3.0   3.0   6.0
  4   2.7   3.0   5.7   4   3.3   2.7   6.0
  6   2.0   2.7   4.7   6   2.0   2.0   4.0
  24   1.0   1.3   2.3   24   1.0   1.3   2.3
40   0   3.0   2.3   5.3 40   0   2.7   2.7   5.4
  1   2.3   2.3   4.6   1   2.7   2.3   5.0
  2   2.3   2.7   5.0   2   3.0   2.3   5.3
  4   2.7   2.3   5.0   4   2.3   2.7   5.0
  6   3.0   1.7   4.7   6   3.0   2.7   5.7
  24   1.0   1.3   2.3   24   1.0   1.0   2.0
·香气、味道各以5分为满分。
·绿茶的官能审查,一番茶为6~7分,二番茶为不足5分,三番茶为5分。
对于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样品浓度:2.0mg/ml)的AGH抑制性(麦芽糖酶及转化酶抑制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也就是说,表示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的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率,若相对于茶原料叶增多枇杷叶的添加量,则抑制率降低,即使揉搓时间长也会降低。另外,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抑制率降低。
[表2]
    枇杷投入比例10%     枇杷投入比例25%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麦芽糖酶抑制率(%) 转化酶抑制率(%)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麦芽糖酶抑制率(%) 转化酶抑制率(%)
20  0  81.9  82.7 20 0  70.3  61.9
 1  72.3  67.6 1  66.3  53.6
 2  65.4  60.4 2  62.0  46.9
 4  59.3  45.1 4  58.6  40.6
40  0  66.9  43.4 40 0  69.6  57.5
 1  56.3  36.7 1  58.5  38.9
 2  56.9  32.0 2  55.2  37.9
 4  54.1  35.7 4  49.6  28.4
试样 麦芽糖酶抑制率(%)  转化酶抑制率(%)
绿茶 61.2  61.3
枇杷叶 55.4  58.5
番石榴茶 48.3  38.3
红茶 55.6  52.7
对于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样品浓度:2.0mg/ml)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也就是说,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在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小时最高。
[表3]
    枇杷投入比例10%     枇杷投入比例25%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清除活性(mmol-Trolox/mg)   揉搓时间(分钟)   发酵时间(小时)   清除活性(mmol-Trolox/mg)
  20   0   1.5   20   0   1.5
  2   1.1   1   0.9
  6   0.8   2   0.8
  40   0   1.4   40   0   1.2
  2   0.8   1   1.1
  6   0.9   2   0.7
试样 清除活性(mmol-Trolox/mg)
绿茶 1.6
枇杷叶 0.3
番石榴茶 1.1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1,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即,最近,在茶原料叶中,三番茶的价格大幅度跌落,如果还包括秋冬茶、刈番茶(karibancha)等,则有相当大量的茶叶被去掉。另外,对于枇杷也由于与进口果实的相互竞争、市场低迷等而造成单价有降低的倾向。枇杷叶一部分作为枇杷茶销售,而更多的不能被有效利用。为了利用这些没有被利用的茶叶、枇杷叶中含有的多酚等有效成分,而着眼于混合比率、揉搓时间、发酵时间,如上所述开发出了新的制茶技术。该新技术,由于能够开发出功效性高于被认为有益健康的绿茶、枇杷叶的商品,因此,能够与现有的茶饮料和进口茶等区别化,能够有助于强化茶生产者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
接下来,说明该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实施例2
该实施例2,在试验管级别,向茶原料叶添加枇杷叶、进行发酵,从而,进行儿茶素、茶黄素、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类的生成比较。
进行了以下3个茶叶样本发酵实验A、B、C,并进行了儿茶素减少和茶黄素生成的比较。
A:取新鲜茶叶50g和250mL水一起经韦林氏搅切器(Waring blender)搅碎,放入大烧杯(poly beaker)(1L)中,使安装了5cm螺旋桨型搅拌叶片的轴在搅拌机中高速旋转,从而,一边混入空气一边搅拌了2个小时。搅拌开始后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从反应液中取出5.0mL,用水(约20mL)冲入三角烧瓶(50mL)之后,用微波加热约20秒。冷却后,加乙醇到50mL,用薄膜过滤器(0.45μm)进行过滤,将10μL用高速液体色层分离法(HPLC)进行了分析。分析条件是,色谱柱:Cosmosil 5C18ARII(4.6×250mm),色谱柱温度:35℃,移动相:A,50mM磷酸、B,CH3CN、B4%~30%(39分钟)、30%~75%(15分钟),流速:0.8ml/min、检测: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Max absorbance)。
B:取新鲜茶叶50g和绿原酸0.25g与250mL水一起经韦林氏搅切器搅碎,放入大烧杯(1L)中,同样搅拌了2个小时。对此也是在搅拌开始后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同样用HPLC分析了反应液。
C:取新鲜茶叶50g和新鲜枇杷叶5g与250mL水一起经韦林氏搅切器搅碎,放入大烧杯(1L)中,同样搅拌了2个小时。对此也是在搅拌开始后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后,同样用HPLC分析了反应液。在此用的新鲜枇杷叶的咖啡酰奎尼酸(绿原酸及其异构体)含量约为0.7%。通过添加绿原酸及枇杷叶,在发酵初期,促进了EC(图2)、EGC(图3)、ECg(图4)的氧化。ECGg(图5)的氧化促进作用微弱。生成的茶黄素,由于添加绿原酸及枇杷叶而促进了其生成(图6)。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类的生成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图7)。推测该氧化促进是绿原酸首先被酶氧化,由此生成的醌体氧化其他儿茶素类,从而促进氧化,即基于所谓的共轭氧化机构产生的。
由实施例1进行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的AGH抑制性(麦芽糖酶及转化酶抑制性)的结果(表2)和上述进行的儿茶素、茶黄素、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生成量推测以下事情。
在茶原料叶中,含有大量儿茶素(EC、EGC、ECg、ECGg)。此时,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枇杷投入比例10%、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0小时)的麦芽糖酶及转化酶抑制率比绿茶高约20%,从而推测没有儿茶素的影响。另外,在茶原料叶中添加枇杷叶从而生成茶黄素。茶黄素的生成量在30分钟达到峰值,其后,成为水平状态。在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枇杷投入比例10%、发酵0小时)中,在揉搓时间20、40分钟时40分钟生成的茶黄素量多。可是,对于麦芽糖酶抑制率,揉搓时间20分钟升高15%,对于转化酶抑制率,揉搓时间20分钟升高约40%,从而,推测没有茶黄素的影响。另外,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类的生成量在只以茶原料进行发酵和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中没有变化,因而推测也没有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类的影响。由以上所述认为,在茶原料叶中添加枇杷叶,一起揉搓加工,从而生成了一般作为功效性物质被人们所了解的儿茶素、茶黄素、茶双没食子儿茶素类以外的物质。也就是说,认为生成了绿茶、红茶、枇杷茶中所不含的功效性高的新成分。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2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2,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通过添加枇杷叶,促进具有强大糖分解酶抑制活性的儿茶素氧化生成物的生成,同时实现揉搓时间、发酵时间的缩短,能够缩短制造时间、削减成本。
实施例3
该实施例3,对由茶原料叶制造的绿茶、红茶、将枇杷叶烘干烘焙而成的枇杷茶、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利用揉搓加工茶而得到的发酵茶)的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对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特有的香气成分进行了研究。一般,茶类香气成分的预处理,用色谱柱浓缩法进行。在此,能够检测出香气成分的最大数很少,不过,作为简易、迅速的试样的萃取、浓缩、色谱导入法还是用固相微萃取法进行。
试样的调制是在50mL的贝耶尔(Beyer)瓶中加入绿茶、红茶、枇杷茶、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各2.5g,30%氯化钠水溶液0.1mL,80℃的蒸馏水20mL,密封之后,在80℃加热5分钟,使贝耶尔瓶内稳定后,插入收集管20分钟,收集了产生的香气成分。将收集到产生的香气成分的收集管插入加热到250℃的气相色谱仪的注入口,将3分钟内收集到的香气成分导入气相色谱仪的色谱柱进行了分析。收集管采用了SUPELCO社制的聚二甲基环已烷(poly dimethyl cyclohexane)/carboxen/二乙烯基苯。对于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条件,使用了氢焰离子化检测器,色谱柱使用了Reapect社制的stabil-WAX(聚乙二醇类)60m×0.25mm、膜厚0.25μ,色谱柱温度是在70℃保持3分钟、以2℃/分钟升温到250℃。注入口温度为250℃,氦压力为120kPa。对于成分鉴定的气相色谱仪质量分析,I/F温度为250℃,离子化电压为70eV,离子化电流为60μA。
鉴定出的绿茶、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红茶、枇杷茶的香气成分的种类如表4所示。通过烘焙生成的吡啶、吡咯类从分析结果中去除。鉴定出的香气成分的数目,绿茶为45种成分、枇杷茶为24种成分、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和红茶均为37种成分。绿茶、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红茶、枇杷茶中,只有绿茶鉴定出的成分有丙酮、1-戊醇、辛醛、2,5-己二烯、2-甲基-2-己烯-5-酮、1-十四烯、1-辛烯-3-醇、癸醛、1-辛醇、α-松油醇、香茅醇丙酮(geraniol acetone)共11种成分,只有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鉴定出的成分有酪酸3-己烯-1-醇、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1-酮共2种成分,只有红茶鉴定出的成分有柠檬烯、罗勒烯、4,8-二甲基-1,3,7-壬三烯(nona triene)、7,10-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三烯(dodeca triene)、1,2-二氢(dihydro)-1,5,8-三甲基萘(trimethyl naphthalene)、邻-羟基-苯乙烯(cinnamic)酸共6种成分,只鉴定枇杷茶的成分有藏花醛、2-己酸(hexanic acid)共2种成分。另外,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和红茶中均含有的成分为26种成分,占全体的2/3。由以上可知,只用相同茶原料叶发酵制成的红茶和在茶原料叶中添加枇杷叶使其发酵的揉搓加工而产生的发酵茶,进行官能审查发现香气不同。这被认为是由于香气成分的组成不同,也就是说,是由只含在红茶中的成分和只含在揉搓加工产生的发酵茶中的成分造成的。
[表4]
成分名 绿茶  揉搓加工茶产生的发酵茶  红茶   枇杷茶
二甲基硫化物  ○  ○
丙酮
异丁醛  ○  ○   ○
乙酸甲酯  ○   ○
2-甲基-丁醛  ○  ○   ○
3-甲基-丁醛  ○  ○   ○
戊醛  ○
2,3-戊二酮  ○   ○
己醛  ○  ○   ○
β-月桂烯  ○  ○
庚醛  ○
n-十二烷(dodecane)  ○   ○
柠檬烯  ○
2-己醛  ○   ○
1-戊醇
罗勒烯  ○
辛醛
4,8-二甲基-1,3,7-壬三烯  ○
醋酸3-己烯-1-醇  ○   ○
2,5-己二烯
2-甲基-2-己烯-5-酮
3-己烯-1-醇  ○  ○   ○
壬醛
1-十四碳烯  ○  ○   ○
1-辛烯-3-醇
反式-氧化芳樟醇  ○  ○
酪酸3-己烯-1-醇  ○
2-甲基-酪酸、3-己烯-1-醇  ○  ○
糠醛  ○   ○
顺式-氧化芳樟醇  ○  ○
癸醛
24-庚二烯醛  ○
沉香醇  ○  ○
1-辛醇
苯并乙醛(benzo aldehyde)  ○  ○   ○
5-甲基-糠醛  ○   ○
酪酸2-己烯-1-醇  ○  ○
3-羟基-3,7-二甲基-1,5,7-辛三烯  ○
β-环柠檬醛  ○   ○
己酸、3-己烯-1-醇  ○  ○   ○
7,10-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三烯  ○
苯乙醛  ○  ○
藏花醛  ○
α-松油醇
α-法呢烯  ○  ○
环氧沉香醇  ○  ○
1,2-二氢-1,5,8-三甲基萘  ○
水杨酸甲酯  ○  ○  ○
香茅醇  ○  ○
香茅醇丙酮
苯甲醇  ○  ○
2-苯乙醇  ○  ○
3-己烯酸  ○
2-己烯酸(hexenic acid)  ○
苄基腈(benzyl nitrile)  ○  ○  ○
β-紫罗酮  ○  ○
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1-酮  ○
橙花叔醇  ○  ○
安息香酸3-己烯-1-醇  ○  ○
3,5-二(四丁基)-酚  ○  ○  ○
邻-羟基-苯乙烯酸  ○
吲哚  ○  ○
○表示检测出的香气成分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3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3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只用相同茶原料叶发酵制成的红茶和在茶原料叶中添加枇杷叶使其发酵的揉搓加工而产生的发酵茶,香气成分的组成不同。也就是说,由于添加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使其发酵,从而能够感觉到与红茶不同的香味。
实施例4
该实施例4中,为了研究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根据表2,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率高;枇杷叶投入比例10%、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小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的功效性,而进行了单次投放的动物实验。
茶叶有时作成粉末状饮用,不过,通常多数情况下在热水中萃取而饮用。为此,为了研究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的热水萃取物的功效性,而进行了单次投放的动物实验。
对正常大鼠,按2g/体重1kg投放麦芽糖后,按20mg/体重1kg投放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用甲醇对作为在讫今为止报告的(J.Agri.Food.Chem.2004)原材料中最高水平的高活性原材料之一的斯里兰卡的植物进行萃取、浓缩,使其冻结干燥,将得到的物质溶解在水中,按20mg/体重1kg进行投放,在投放后30、60、120分钟后,进行了血糖值的测定。血糖值的变化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观察到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与作为在讫今为止报告的(J.Agri.Food.Chem.2004)原材料中最高水平的高活性原材料之一的斯里兰卡的植物ラナヮナ相比,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高。
以降低50%血糖值上升为目标,采用了EC50。为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作为口服糖尿病药服用的阿卡波糖(acarbose)和ラナヮナ的EC50如表5所示。也就是说,观察到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比ラナヮナ抑制血糖值上升效果高,因而具有等同药剂的效果。
[表5]
EC50(mg/kg)
阿卡波糖 3.1
ラナヮナ 4.9
对于正常大鼠,按2g/体重1kg投放麦芽糖后,按10、20mg/体重1kg投放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到甜度负载后120分钟的总血糖值面积(AUC0-120)的下降率如表6所示。由AUC判断,可确认高功效性茶叶的热水萃取物按10mg/kg投放获得21.9%的BGL抑制效果,按20mg/kg投放获得36.8%的抑制效果,显示出明显的容量依赖性。还有,由该投放量水平下发现的效果判断,认为这是一种讫今为止的报告例中所不具有的极高活性的原材料。
[表6]
萃取物浓度 总血糖值面积(AUC0-120)  总血糖值面积的下降率(%)
控制 130.5±4.8mg/h/dL  -
10mg/kg 102.5±12.8mg/h/dL  21.9
20mg/kg 82.5±6.5mg/h/dL  36.8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4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4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即,采用被剪掉的茶原料叶和没有被有效利用的枇杷叶,以根据混合比率、揉搓时间、发酵时间的新制茶技术制造揉搓加工茶叶,以这种揉搓加工茶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能够有效地抑制血糖值上升,能够期待糖尿病患者或其后备人员的治疗及预防,能够有助于茶生产者、枇杷叶生产者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例5
该实施例5中,为了研究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根据表2,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率高;枇杷叶投入比例10%、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小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的功效性,而进行了长期投放的动物实验。
将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用食物加工机进行粉碎加工处理,直至成为60~100目大小的粉末状态。让大鼠摄食该粉末状发酵茶叶。另外,作为比较例,与上述同样,将采用茶原料叶在制茶工厂加工的茶(荒茶)和干燥的枇杷叶进行粉碎加工处理,将得到的物质让大鼠摄食。
选用1个月龄的2型糖尿病自然发作的雄性Otsuka Long-EvansTokushima Fatty大鼠(以下称为OLETF大鼠)和在其对象类型动物中没有发作糖尿病的雄性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以下称为LETO大鼠)。大鼠在室温22±1℃、湿度55±5%、8:00~20:00点灯的照明周期的动物饲养室内饲养。
最初的3个月间,给LETO及OLETF大鼠摄食MF固态饲料进行预备饲养。OLETF大鼠通常在5个月龄到8个月龄之间发作2型糖尿病,因而,从有发病可能性的1个月前的4个月龄开始与LETO大鼠一同摄食试验食物。
4个月龄时在绝食6小时(9:00~15:00)后,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糖值,以体重和血糖值相等的方式按1组6只进行分组,自由摄食5个月以下的试验食物。
对于试验食物,以基于AIN-76的精炼食物作为控制食物,给LETO大鼠和OLETF大鼠的控制组摄食。饲料的重量组成(g/kg)为,酪朊200、色拉油100、矿物质混合(AIN-76-MX)35、维他命混合(AIN-76-VX)10、纤维素50、重酒石酸胆碱2、DL-蛋氨酸3、玉米淀粉150及蔗糖450。在粉末试样叶添加组中,添加了饲料总重量的5%的粉末试样叶,减少了该添加量那么多的蔗糖。饲养期间,摄食量每日测定、体重及摄水量每隔1日测定。
在试验食物投放开始1、2、3、4及5个月后,采用血糖试验测定血糖测试片(medisafe chip)(テルモ,东京),绝食6小时后从尾静脉采血测定了血糖值。摄食了试验食物的5个月间的大鼠血糖值的变化如图9所示。
如图9所示,摄食了控制食物的没有发作糖尿病的LETO大鼠的血糖值,在饲养期间为低值。另一方面,摄食了控制食物的发作糖尿病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随着时间上升,认为发作了糖尿病。另外,摄食了添加粉末状枇杷叶的饲料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也与摄食控制食物的OLETF大鼠同样随着时间上升。可是,摄食了添加粉末荒茶及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的饲料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随着时间的经过并没有上升,为与LETO大鼠同样程度的低水平。由此可明确,粉末荒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具有优异的抑制血糖上升效果。
摄食控制食物及粉末枇杷叶的OLETF大鼠5个月后的血清胰岛素浓度因糖尿病发作而下降,而摄食粉末荒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的OLETF大鼠的胰岛素浓度上升到LETO大鼠的水平。结果如表7所示。观察到粉末荒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可改善由于糖尿病发作而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下降。
[表7]
试样 胰岛素浓度(ng/ml)
LETO-控制食物 7.30
OLETF-控制食物 3.68
OLETF-粉末荒茶食物 8.18
OLETF-粉末枇杷叶食物 3.12
OLETF-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7.75
摄食了控制食物、粉末荒茶及枇杷叶的OLETF大鼠5个月后的血清过氧化脂质浓度为高值,而摄食了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的OLETF大鼠为低值。结果如表8所示。启示我们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使血清过氧化脂质浓度下降。
[表8]
试样 血清过氧化脂质浓度(mol/ml)
LETO-控制食物 11.86
OLETF-控制食物 63.78
OLETF-粉末荒茶食物 92.83
OLETF-粉末枇杷叶食物 78.57
OLETF-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35.23
摄食了粉末荒茶、枇杷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的OLETF大鼠的肾脏和睾丸周边的脂肪组织重量比摄食了控制食物的OLETF大鼠非偶然性地降低,由此可明确,粉末荒茶、枇杷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具有抑制体脂肪蓄积作用。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试样 脂肪组织重量(g)
LETO-控制食物 38.2
OLETF-控制食物 131.1
OLETF-粉末荒茶食物 77.1
OLETF-粉末枇杷叶食物 80.1
OLETF-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76.8
摄食了粉末荒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的OLETF大鼠的血清及肝脏胆固醇和中性脂肪浓度比摄食了控制食物的OLETF大鼠降低了。结果如表10所示。观察到,在粉末荒茶及揉搓加工发酵茶叶中具有降低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作用。
[表10]
试样 血清胆固醇(mg/dl) 血清甘油三脂(mg/dl) 肝脏胆固醇(mg/g) 肝脏甘油三脂(mg/g)
LETO-控制食物 147  55.6  3.28  9.78
OLETF-控制食物 253  234  5.98  49.5
OLETF-粉末荒茶食物 183  127  3.43  16.9
OLETF-粉末枇杷叶食物 238  237  4.90  34.1
OLETF-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177  139  3.08  12.6
由这些结果,启示我们以粉末揉搓加工发酵茶叶中含有的作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具有抑制糖尿病发病作用、抑制体脂肪蓄积作用、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作用及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作用。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5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5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即、采用被剪掉的茶原料叶和没有被有效利用的枇杷叶,以基于混合比率、揉搓时间、发酵时间的新制茶技术制造揉搓加工茶叶,以这种揉搓加工茶叶中含有的作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具有抑制糖尿病发病作用、抑制体脂肪蓄积作用、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和中性脂肪作用及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作用,因而能够期待国民生活习惯病的治疗及预防,能够有助于茶生产者、枇杷生产者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例6
该实施例6中,为了研究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根据表2,麦芽糖酶、转化酶抑制率高;枇杷叶投入比例10%、揉搓时间20分钟、发酵时间0小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的功效性,而进行了长期投放的动物实验。
茶叶有时作成粉末状饮用,不过,通常多数时候在热水中萃取而饮用。为此,为了研究由实施例1制造的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叶的热水萃取物的功效性,而进行了长期投放的动物实验。
将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在100℃用热水萃取,冻结干燥,将得到的物质与实验1同样使4个月龄的2型糖尿病自然发作的雄OLETF大鼠摄食5个月。另外,作为比较例,使OLETF大鼠摄食在100℃用热水萃取的荒茶和枇杷茶。
在试验食物投放开始1、2、3、4及5个月后,采用血糖试验测定血糖测试片(medisafe chip)(テルモ,东京),绝食6小时后从尾静脉采血测定了血糖值。摄食了试验食物的5个月间的大鼠血糖值的变化如图10所示。
如图10所示,与实验1同样,摄食了控制食物的没有发作糖尿病的LETO大鼠的血糖值,在饲养期间为低值。另一方面,摄食了控制食物的发作糖尿病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随着时间上升,被认为发作了糖尿病。另外,摄食了荒茶热水萃取物或枇杷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显示出低于摄食控制食物的OLETF大鼠却上升的倾向。另一方面,摄食了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的血糖值,在饲养期间维持低水平,与LETO大鼠为同样程度。由此可明确,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发挥优异的抑制血糖上升效果,认为是由于将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使其发酵,出现了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所不含有的具有新功效性的成分。
摄食控制食物、荒茶热水萃取物及枇杷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5个月后的血清胰岛素浓度因糖尿病发作而下降,而摄食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的浓度上升到LETO大鼠的水平。结果如表11所示。可明确,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热水萃取物可改善由于糖尿病发作而造成的胰岛素分泌下降。
[表11]
试样 胰岛素浓度(ng/ml)
LETO-控制食物 7.82
OLETF-控制食物 3.10
OLETF-荒茶食物 2.75
OLETF-枇杷叶食物 2.55
OLETF-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8.33
摄食了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的肾脏周边和睾丸周边的脂肪组织重量低于摄食了控制食物、荒茶热水萃取物或枇杷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结果如表12所示。观察到,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可降低体脂肪。
[表12]
试样 脂肪组织重量(g)
LETO-控制食物 37.0
OLETF-控制食物 125.0
OLETF-荒茶食物 115.8
OLETF-枇杷叶食物 110.2
OLETF-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94.7
摄食了控制食物、荒茶热水萃取物或枇杷叶热水萃取物的OLETF大鼠的血清及肝脏中性脂肪浓度相对于LETO大鼠显著上升了,而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有效地减少了OLETF大鼠的血清及肝脏中性脂肪浓度。结果如表13所示。启示我们揉搓加工发酵茶热水萃取物具有优异的降低中性脂肪作用。
[表13]
试样 血清甘油三脂(mg/dl) 肝脏甘油三脂(mg/g)
LETO-控制食物 70.1  12.4
OLETF-控制食物 290  88.8
OLETF-荒茶食物 278  105.5
OLETF-枇杷叶食物 312  74.3
OLETF-揉搓加工发酵茶叶食物 170  43.9
由以上结果可明确,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不管是粉末状还是热水萃取,都能有效地抑制糖尿病发作。另外,确认发酵茶具有抑制体脂肪作用。还有,发酵茶抑制了血清和肝脏中性脂肪浓度。特别是,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混合的揉搓加工发酵茶叶热水萃取物,观察到了在荒茶和枇杷叶的热水萃取物中所没有发现的强大效果,启示一种可能性是由于混合揉搓加工而出现了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预防糖尿病、减少体脂肪及降低血清和肝脏中性脂肪作用的茶原料叶、枇杷叶中所不含有的新成分。
以利用茶原料叶和枇杷叶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作为饲料,对4周龄的Sprague-Dawley系雄大鼠以5000mg/kg体重的用量经口投放,在温度22±1℃、湿度55±5%、自由摄食饲料及水的条件下饲养4周后,未出现死亡,未发现异常的体重变化,在饲养结束后的解剖检查中也没有观察到内脏器管的异常。从而,推断发酵茶对大鼠的致死量(LD50)在5000mg/kg体重以上,判断安全性相当高。
由此判断,根据发明的实施所得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产生的发酵茶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可作为健康食品充分利用。另外,也可利用该发酵茶叶含有的成分作为医药品。
接下来,对于实施例6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该发明的实施例6获得如以下所述的效果。
即、启示这样一种可能性是对于茶原料叶采用被剪掉的茶叶和没有被有效利用的枇杷叶,以基于混合比率、揉搓时间、发酵时间的新制茶技术制造揉搓加工茶叶,以这种揉搓加工茶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出现了具有抑制血糖值上升作用、预防糖尿病、减少体重及降低血清和肝脏中中性脂肪作用的茶原料叶、枇杷叶中所不含有的新成分。另外,由动物试验判断其在安全性方面相当高。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产生的发酵茶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可作为健康食品充分利用,并且,还期待将该发酵茶叶含有的成分用作医药品。因此,能够期待国民生活习惯病的治疗及预防,能够有助于茶生产者、枇杷生产者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均含在本发明中。
还有,可以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茶原料叶中,在揉搓工序中添加梨的果实、越橘的果实、山茶花的叶、茄子、苹果的果实、蕺菜的叶、山茶的叶、葡萄的果实、梅的果实中的1种以上,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经过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进行的干燥工序而制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产生的发酵茶的荒茶、精加工茶及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能够广泛地用作有益于生活习性病的治疗及预防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医药组成物。

Claims (13)

1.一种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
通过粗揉机即粗揉工序对茶原料叶一边烘着热风进行搅拌一边减少水分含量即使其枯萎,之后转到揉搓机即揉搓工序,在揉搓工序中添加枇杷叶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10~25%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4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揉搓工序中相对于茶原料叶添加重量比9~11%的枇杷叶,与茶原料叶一起揉合15~25分钟后,经过0~1小时的发酵工序及在吹入热风停止发酵的同时经过干燥工序而制造。
4.一种荒茶,其特征在于,
其以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为原料而得到。
5.一种精加工茶,其特征在于,
其通过对权利要求4所述的荒茶进行再制造而得到。
6.一种发酵茶,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的荒茶或精加工茶中,含有酪酸3-己烯-1-醇或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1-酮的香气成分。
7.一种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以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而得到的发酵茶的荒茶或精加工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有效抑制血糖值上升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抑制或改善糖尿病发病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抑制或降低体脂肪蓄积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降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降低中性脂肪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成物,其特征在于,
其用作降低血清过氧化脂质的健康食品、健康饮料或医药品。
CN2005800260065A 2004-08-03 2005-08-02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Active CN101001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27142 2004-08-03
JP227142/2004 2004-08-03
JP2005002583 2005-01-07
JP002583/2005 2005-01-07
PCT/JP2005/014129 WO2006013866A1 (ja) 2004-08-03 2005-08-02 茶の原料葉とビワ葉の揉捻加工による発酵茶及び発酵茶に含有される抽出物を有効成分とする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1535A true CN101001535A (zh) 2007-07-18
CN101001535B CN101001535B (zh) 2010-10-13

Family

ID=35787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60065A Active CN101001535B (zh) 2004-08-03 2005-08-02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01724B2 (zh)
JP (1) JP4701327B2 (zh)
CN (1) CN101001535B (zh)
WO (1) WO200601386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729A (zh) * 2013-09-16 2014-02-19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果味红茶浓缩汁的加工方法
CN104171192A (zh) * 2014-08-09 2014-12-03 刘永 一种枇杷茶的制作方法
CN104705460A (zh) * 2015-04-09 2015-06-17 陈娜卿 一种枇杷叶茶及其加工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1080A1 (ja) * 2005-06-27 2007-01-04 Kagoshima University ビワ葉抽出物を含有する飲食品及び医薬品
JP4701328B2 (ja) * 2006-02-02 2011-06-15 長崎県 発酵茶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発酵茶葉抽出物ならびに飲食品
DE602007011976D1 (de) * 2006-12-01 2011-02-24 Unilever N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it theaflavin angereicherten teeprodukten
JP2009221158A (ja) * 2008-03-17 2009-10-01 Nagasaki Prefecture 中性脂肪低減剤および体脂肪増加抑制剤
JP4704448B2 (ja) * 2008-03-28 2011-06-15 農業生産法人 有限会社十津川農場 養殖魚介類用飼料
JP5232979B2 (ja) * 2009-02-18 2013-07-10 長崎県 コレステロール低減剤
KR101416492B1 (ko) 2012-07-25 2014-07-16 최영욱 대추잎과 녹차잎을 이용한 혼합 발효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6900944B (zh) * 2017-03-01 2021-03-16 南通市天籁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益生菌发酵的即冲枇杷叶袋泡茶的制备方法
KR102394666B1 (ko) * 2017-11-09 2022-05-06 (주)아모레퍼시픽 발효녹차 추출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발효녹차 추출물
CN109329510A (zh) * 2018-11-13 2019-02-1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烘干沉香黄茶及其加工方法
JP6807483B1 (ja) * 2019-12-27 2021-01-06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オフフレーバーが低減された緑茶飲料
CN111227064A (zh) * 2020-03-14 2020-06-05 中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轻便茶叶发酵工艺及设备
CN111838370B (zh) * 2020-07-29 2023-02-03 周丽生 一种具有调理脾胃、清热排毒的酸角叶药茶及其生产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742B2 (ja) * 1989-02-01 1995-04-26 喜市 本田 多種配合茶及びその抽出茶液
JPH03266954A (ja) * 1990-03-16 1991-11-27 Yoshiko Goto ビワ茶のティーバッグ用製造方法
CN1086669A (zh) * 1992-11-11 1994-05-18 李宗相 一种保健枇杷茶及其配制方法
CN1093229A (zh) * 1993-04-04 1994-10-12 李宗相 一种保健枇杷茶及其配制方法
CN1083315A (zh) * 1993-04-05 1994-03-09 李宗相 保健枇杷茶饮料及其制作方法
CN1051441C (zh) * 1994-02-23 2000-04-19 李宗相 一种可直接冲泡的枇杷茶制作方法
CN1051442C (zh) * 1995-12-04 2000-04-19 成云开 保健擂茶浆料及其制作方法
JP3188951B2 (ja) * 1997-12-10 2001-07-16 正美 出口 枇杷茶
JP3452351B2 (ja) 1999-06-04 2003-09-29 十津川株式会社 ビワ茶の製造設備
JP2001069917A (ja) * 1999-09-02 2001-03-21 Hayakawa Koso Inryo Kenkyusho:Kk オリーブ葉入り茶
JP3445567B2 (ja) * 2000-08-31 2003-09-08 株式会社東洋新薬 健康茶および健康飲料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95415A (ja) * 2000-09-21 2002-04-02 Usaien Seiyaku Kk テアフラビン類の製造方法
US7227014B2 (en) * 2001-08-07 2007-06-05 Isis Pharmaceuticals, Inc. Antisense modulation of apolipoprotein (a) expression
WO2003022066A1 (en) * 2001-09-12 2003-03-20 Unilever Plc Tea manufacture
JP2003128571A (ja) * 2001-10-22 2003-05-08 Matsuura Yakugyo Kk 糖尿病医薬および健康食品
JP3590029B2 (ja) 2002-02-08 2004-11-17 花王株式会社 発酵茶飲料、半発酵茶飲料の製造法
JP2003289834A (ja) * 2002-04-01 2003-10-14 Fujimori:Kk ノニ葉茶およびその抽出茶液
JP2004105036A (ja) * 2002-09-17 2004-04-08 Marusada Seicha Kk 漢方茶の製造方法
JP2004141056A (ja) * 2002-10-24 2004-05-20 Meiji Seika Kaisha Ltd 酸化還元酵素及び細胞壁消化酵素を用いた発酵茶製品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3729A (zh) * 2013-09-16 2014-02-19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果味红茶浓缩汁的加工方法
CN103583729B (zh) * 2013-09-16 2015-07-2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果味红茶浓缩汁的加工方法
CN104171192A (zh) * 2014-08-09 2014-12-03 刘永 一种枇杷茶的制作方法
CN104705460A (zh) * 2015-04-09 2015-06-17 陈娜卿 一种枇杷叶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4705460B (zh) * 2015-04-09 2018-01-05 陈娜卿 一种枇杷叶茶及其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01327B2 (ja) 2011-06-15
US20070190219A1 (en) 2007-08-16
US7901724B2 (en) 2011-03-08
JPWO2006013866A1 (ja) 2008-05-01
WO2006013866A1 (ja) 2006-02-09
CN101001535B (zh) 201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1535B (zh) 经过茶原料叶和枇杷叶的揉搓加工得到的发酵茶及以发酵茶中含有的萃取物为有效成分的组成物
Cabrera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green tea—a review
Wang et al. Effects of heat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n flavanols and sensory qualities of green tea beverage
JP5539213B2 (ja) 茶製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1048069B (zh) 具有抗氧化剂的消耗性组合物
CN106418106B (zh) 一种速溶生姜固体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JP4701328B2 (ja) 発酵茶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発酵茶葉抽出物ならびに飲食品
Xu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aqueous extract and residue of Matcha on the antioxidant status and lipid and glucose levels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
Helmy et al. Hypolipidemic effect of Moringa oleifera Lam leaf powder and its extract in diet-induced hypercholesterolemic rats
EA020639B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чайных продуктов
CN102164500A (zh)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CN101683165B (zh) 用于抑制血糖值上升的组合物以及饮食品
Sait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titu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Brazilian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IAC-259 cultivar) extracts
Ricci et al. The nutraceutical impact of polyphenolic composition in commonly consumed green tea, green coffee and red wine beverages: a review
Liu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sensory qualities,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primary leaf hawk tea as affected using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CN101980614A (zh) 富含茶黄素类的发酵茶饮料的制造方法
Ankolekar et al. Anti-hyperglycemia propertie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bioactives using in vitro assay models and influence of extraction time
KR101416492B1 (ko) 대추잎과 녹차잎을 이용한 혼합 발효차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314293B2 (ja) 機能性食品組成物
Abdelaleem et al. Chemical, techn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ulberry and persimmon leaves
JP5786169B2 (ja) 発酵茶、発酵茶からの抽出物およびこれを含有する薬効性組成物
KR20180082362A (ko) 증숙된 더덕 추출물의 제조방법 및 상기 제조된 더덕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비알코올성 지방간 치료용 조성물
Xiong et al. Anti-obesity, anti-atherosclerotic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Pu-Erh tea on a high fat diet-induced obese rat model
JP2005137210A (ja) 茶類と長命草の調製物又は抽出物を含む組成物
JP2009221158A (ja) 中性脂肪低減剤および体脂肪増加抑制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bstract of the description|Abstract figure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41

Volume: 26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Abstract of the description|Abstract figure|Claims|Description|Drawings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41

Volume: 26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BSTRACT OF DESCRIPTION; FIGURE OF ABSTRACT; FROM: ERROR TO: CORRECT

RECT Rectification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Drawings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41

Page: Description

Volume: 26

RECT Rectific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2

Address after: Nagasaki County, Japan

Co-patentee after: Nagasak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Chang Qixian

Address before: Nagasaki County,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Nagasaki Prefectur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Chang Qixian

Co-patentee before: Juristic Person of Nagasaki Public University

Co-patentee before: Kyushu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