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4207C -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14207C
CN100514207C CNB2007100037260A CN200710003726A CN100514207C CN 100514207 C CN100514207 C CN 100514207C CN B2007100037260 A CNB2007100037260 A CN B2007100037260A CN 200710003726 A CN200710003726 A CN 200710003726A CN 100514207 C CN100514207 C CN 10051420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sub
cell
forming apparatus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7100037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04574A (zh
Inventor
出原良
喜多信彦
近藤和芳
冈野正
荻原元太
多田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04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4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1420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1420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盖框架,该盖框架保持光学写单元的保持轴以允许其自由运动,并通过利用推动卷簧以预定方向推动光学写单元,使从写操作位置分离的光学写单元的保持部轴与其接触目标部接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文件通过引用而结合2006年1月17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优先权文件2006-008716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在环形运动表面上携带潜像的潜像载体和在操作位置与撤回位置之间运动的潜像写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本发明还涉及应用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运动单元。
背景技术
典型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广泛采用的结构使用例如激光写入装置的潜像写入单元,该单元利用激光束进行光学扫描以将潜像写入到诸如均匀充电的光电导体的潜像载体上。潜像写入单元使潜像载体或诸如显影装置的设置在潜像载体周围的外围设施的维护困难。
日本专利No.2849978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结构中,可相对于作为外壳一部分的固定盖打开/关闭的开/关盖支撑潜像写入单元,并且当开/关盖打开时,潜像写入单元与潜像载体完全分离。当开/关盖打开时,潜像写入单元从面对潜像载体的位置上撤回,潜像载体或其外围设施暴露在外,由此可使这些构件的维护容易。
然而,在日本专利No.2849978公开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由开/关盖支撑的潜像写入单元与由固定盖支撑的潜像载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上会发生误差。发生误差的一个原因是开/关盖相对于固定盖的震动。这样的误差降低了潜像写入单元的写入操作中的定位精确性。甚至在开/关盖打开/关闭时单独移动潜像写入单元或与潜像写入单元之外的其它任何构件一起移动潜像写入单元的结构中,由于潜像写入单元的反冲的原因也可能发生同样的问题。
本发明者正在开发一种在其内部定位潜像写入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使用弹簧以预定的方向推动潜像写入单元,同时通过使用开/关盖保持潜像写入单元以使其自由运动。当开/关盖关闭时,潜像写入单元被推向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内的定位部,使潜像写入单元的定位基准区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内的定位部接触。该接触使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定位,由此可抑制由于开/关盖的反冲造成的写入位置精确性的降低。然而,该结构中,不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内的定位部接触的潜像写入单元在开/关盖打开/关闭时可能因为反作用而在开/关盖的自由运动范围内急速震动并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常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在环形运动表面上携带潜像的潜像载体;在该表面上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单元;在保持潜像写入单元的同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使由其本身保持的潜像写入单元在写入操作位置和撤回位置之间运动的保持器;和显影由潜像载体携带的潜像的显影单元,其中保持器保持设置在潜像写入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以允许其自由运动,并通过推动卷簧以预定方向推动潜像写入单元,由此在从写入操作位置分离时使潜像写入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保持器的接触目标部接触和在位于所述写操作位置上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位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运动单元包括在环形运动表面上携带潜像的潜像载体;在该表面上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单元;和在保持潜像写入单元的同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使由其本身保持的潜像写入单元在写入操作位置和撤回位置之间运动的保持器,其中保持器保持设置在潜像写入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以允许其自由运动,并通过推动卷簧以预定方向推动潜像写入单元,由此在从写入操作位置分离时使潜像写入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保持器的接触目标部接触和在位于所述写操作位置上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位部接触。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述,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标、特征、优点和技术以及工业重要性将有更好的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打印机中的K处理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3是进行前盖打开/关闭模式下的内部维护的图像形成设备实例的透视图;
图4是进行左盖打开/关闭模式下的内部维护的图像形成设备实例的透视图;
图5是进行顶盖打开/关闭模式下的内部维护的图像形成设备示例的透视图;
图6是打印机中的顶盖及其外围结构的放大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顶盖的开/关操作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是打印机外壳右端的透视图;
图9是打印机右端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光学写入单元的第一前保持轴和K处理单元的外壳的前定位部之间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有设置在其上的两个第一推动卷簧的盖框架的前板的放大前视图;
图12是由第一推动卷簧推动的第一前保持轴及其外围结构的透视图
图13是顶盖关闭时前定位部和盖框架前板的放大前视图;
图14是顶盖开始打开时前定位部和盖框架前板的放大前视图;
图15是盖框架的贯穿开口的放大视图;
图16是盖框架和光学写入单元的侧剖面图;
图17是比较性实例中盖框架和光学写入单元的侧剖面图,其中光学写入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被推动;
图18是从打印机前方观察的打印机的Y处理单元及其外围结构的放大视图;
图19是打印机的光学写入单元,盖框架和四个处理单元的前视图;
图20是盖框架和处理单元推动弹簧的放大视图;
图21是根据第一修改例的设备中的盖框架前板的前视图;
图22是根据第二修改例的设备中的盖框架和前定位部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23是顶盖开始打开时前定位部和盖框架前板的放大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照相打印机(下文中称“打印机”)的示例性实施例将作为本发明被应用到其上的图像形成设备进行说明。
图1是该打印机的示意性侧视图。打印机包括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绿色(C)和黑色(K)色粉图像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和1K。除了使用Y、M、C和K色粉即不同颜色的色粉外,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和1K的结构几乎相同。因此,下文中,形成K色粉图像的处理单元1K的结构将作为实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处理单元1K包括作为潜像载体的鼓形光电导体2K,鼓清洁器3K,除电(decharging)装置(图中未示出),充电装置4K,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装置5K。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处理单元1K可拆卸地附接到打印机的主体上,其可消耗部件可以同时更换。
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使光电导体2K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光电导体2K旋转时,充电装置4K在其表面上均匀充电。被均匀充电的光电导体2K的表面受到利用激光束L的曝光扫描以在其上携带K静电潜像。显影装置5K将K静电潜像显影成K色粉图像。然后,该图像被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鼓清洁器3K将中间转印后粘附在光电导体2K表面上的残留色粉清除。去电装置去除清洁后光电导体2K表面上的残留电荷。由于该去电过程,光电导体2K的表面被初始化并为下次图像形成做好准备。在其它颜色的处理单元(1Y、1M和1C)中,(Y、M和C)色粉图像类似地形成在光电导体(2Y、2M、2C)上并被中间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图像形成装置5K有容纳K色粉(未示出)的垂直方向伸长的漏斗部6K和显影单元7K。在漏斗部6K中设置由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旋转的搅拌器8K,在垂直方向上处于搅拌器8K下方的由驱动单元驱动旋转的搅动桨9K,和相对于搅动桨9K处于垂直方向上的由驱动单元驱动旋转的色粉供给辊10K。漏斗部6K中的色粉K在被搅拌器8K或搅动桨9K的旋转和驱动运动混合的同时依靠其自身重力向色粉供给辊10K移动。色粉供给辊10K具有金属辊芯及由敷设到该辊芯的表面的树脂泡沫制成的辊体部,并且在旋转的同时将漏斗部6K中的色粉K粘附到辊体部的表面上。
在显影装置5K的显影单元7K中设置在旋转的同时与光电导体2K或色粉供给辊10K实体接触的显影辊11K,具有与显影辊11K的表面相接触的末端的薄刀片12K以及其它装置。漏斗部6K中粘附到色粉供给辊10K上的色粉K在显影辊11K与色粉供给辊10K之间的接触部提供到显影辊11K的表面上。当被提供的K色粉随显影辊11K的旋转而经过辊和薄刀片12K之间的接触部时,辊表面上的K色粉层的厚度受到限制。受到层厚度限制的K色粉粘附到光电导体2K表面上作为显影辊11K与光电导体2K之间的接触部的显影区中的静电潜像上。由于K色粉向光电导体2K的粘附,K静电潜像被显影为K色粉图像。
虽然上文参考图2对K处理单元进行了说明,但相同或类似的处理可在Y、M、C颜色的处理单元1Y、1M、1C的光电导体2Y、2M、2C的表面上形成Y、M、C色粉图像。
如图1所示,光学写入单元70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在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上方。作为潜像写入单元的光学写入单元70使用基于图像信息发射自激光二极管的激光束L对处理单元1Y、1M、1C及1K中的光电导体2Y、2M、2C及2K进行光扫描。光扫描使Y、M、C、K颜色的静电潜像在光电导体2Y、2M、2C及2K上形成。需注意,光学写入单元70在使用发射自光源并通过多个光学透镜或镜面的激光束(L)照射光电导体的同时,通过使用由多角镜电动机(未示出)驱动旋转的多角镜使该光束在主扫描方向上产生偏振。
在拉伸环形的中间转印带16的同时以图中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该中间转印带16的转印单元15设置在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垂直方向的下方。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单元15包括主动辊17,从动辊18,四个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一个次级转印辊20,带清洁器21,清洁支持辊22及其它装置以及中间转印带16。
中间转印带16被在环中设置的主动辊17,从动辊18,清洁支持辊22和四个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拉伸。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以图中逆时针方向驱动旋转的主动辊17的旋转力使中间转印带16沿相同的方向作环形运动。
四个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将作环形运动的中间转印带16夹在其自身和光电导体2Y、2M、2C及2K之间。这种夹持结构形成使中间转印带16的前表面与光电导体2Y、2M、2C及2K相接触的Y、M、C、K颜色的初级转印辊隙。
转印偏压电源(未示出)向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施加初级转印偏压,因而在光电导体2Y、2M、2C及2K的静电潜像和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之间形成转印电场。需注意,初级转印辊19Y、19M、19C及19K可以用转印充电器或转印刷代替。
当形成在处理单元1Y的光电导体2Y表面上的Y色粉随光电导体2Y的旋转进入Y初级转印辊隙时,转印电场或辊隙压力的作用实现Y色粉从光电导体2Y向中间转印带16上的初级转印。当具有被初级转印于其上的Y色粉的中间转印带16随其环形运动经过初级转印辊隙M、C、K时,光电导体2M、2C及2K上的M、C及K色粉图像被依次叠加并初级转印到Y色粉图像上。该基于叠印的初级转印使具有四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6上。
转印单元15的次级转印辊2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形圈之外,并将中间转印带16夹在其自身和处于环内的从动辊18之间。这种夹持结构形成使中间转印带16的前表面与次级转印辊20相接触的次级转印辊隙。转印偏压电源向次级转印辊20施加次级转印偏压。该偏压的施加在次级转印辊20与接地的从动辊之间形成次级转印电场。
容纳成捆堆叠的众多记录纸张P的送纸盒30在垂直方向上以可滑动地附接到打印机外壳或从中分离这样的方式设置在转印单元15的下方。送纸盒30具有与纸捆中最上面一张记录纸张P接触的送纸辊30a。
当送纸辊30a按预定的时间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记录纸张P被送至送纸通道31。
抵抗辊对32设置在送纸通道31的末端附近。当抵抗辊对32将从送纸盒30馈送的记录纸张P夹在其两个辊之间时立即停止两个辊的旋转。然后,旋转驱动在使被夹的记录纸张P与次级转印辊隙(secondary transfer nip)中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色粉图像同步的时刻重新启动,将记录纸张P被提供至次级转印辊隙。
在次级转印电场或辊隙压力(nip pressure)的作用下,在次级转印辊隙内被压靠记录纸张P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色粉图像被集中次级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并与记录纸张P的白色相结合而形成全色图像。
当具有通过该方式在其表面上形成的全色色粉图像的记录纸张P经过次级转印辊隙时,纸张自动从次级转印辊20或中间转印带16上脱落。然后,记录纸张P通过后转印传送通道33被提供至定影装置34。
未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残留色粉在经过次级辊隙后粘附到中间转印带16上。与中间转印带16的前表面接触的带清洁器21将这些残留色粉从带表面清除。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环内的清洁支持辊22从环内侧支持带清洁器21进行的带清洁工作。
定影装置34用包括诸如卤素灯的热源(未示出)的定影辊34a和旋转的同时以预定的压力与定影辊34a接触的压力施加辊34b形成定影辊隙。送入定影装置34的记录纸张P被保持在定影辊隙(fixing nip)内,其未定影色粉图像携带表面被压靠定影辊34a。色粉图像中的色粉在加热或压力施加的作用下软化,因而将全色图像定影。
从定影装置34内送出的记录纸张P在经过后定影传送通道35后到达位于纸张输出通道36和预翻转传送通道41之间的分叉点。被驱动绕旋转轴42a旋转的切换爪42设置在后定影传送通道35的一侧,其旋转动作关闭或打开后定影传送通道35靠近末端的一部分。在从定影装置34送出记录纸张P的时刻,切换爪42停在图中实线所示的旋转位置上以打开后定影传送通道35靠近末端的一部分。因此,记录纸张P从后定影传送通道35进入到纸张输出通道36内而被夹在纸张输出辊对37的两个辊之间。
当以与由例如数字键盘(未示出)形成的操作单元相关的输入操作或从例如个人电脑(未示出)提供的控制信号为基础设定单面打印模式时,夹在纸张输出辊对37中的记录纸张P以现状输出到设备之外。然后,记录纸张P堆叠在作为外壳顶盖50的上表面的堆叠单元上。
另一方面,如果设定双面打印模式,当被保持在纸张输出通道36的末端侧的纸张输出辊对37中时在纸张输出通道36内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侧经过后定影传送通道35,切换爪42旋转至图中长短划线所示的位置上,因而关闭后定影传送通道35靠近末端的一部分。在基本与该关闭的同时,纸张输出辊对37开始反向旋转。然后,记录纸张P在传送时其后端侧面对顶侧,并进入预翻转传送通道41。
图1是该打印机前侧的示意图图。在垂直于该图页面空间的方向上的前侧对应于打印机的前表面,内侧对应于后表面。图中的右侧对应于打印机的右表面,左侧对应于打印机的左表面。打印机的右端作为翻转单元40,当绕旋转轴40a旋转时,该翻转单元40可相对于主壳体打开/关闭。当纸张输出辊对37以翻转方向旋转时,记录纸张P进入到翻转单元40的预翻转传送通道41并在垂直方向上被从上侧向下传送。然后,记录纸张P在经过翻转传送辊对43的辊之间的间隔后进入到弯曲成半圆形的翻转传送通道44。当记录纸张P被沿该弧形传送时,记录纸张P在垂直方向上从上侧向下的运动方向被翻转,同时记录纸张P的上下表面被翻转,并且记录纸张P在垂直方向上被从下向上传送。然后,记录纸张P通过送纸通道31重新进入次级转印辊隙。全色图像受到集中的次级转印而转印到另一表面上,而后,记录纸张P依次经过后转印传送通道33,定影装置34,后定影传送通道35,纸张输出通道36及纸张输出辊对37而被输出至设备之外。
翻转单元40具有外盖45和振荡器46。更具体地,翻转单元40的外盖45被支撑成绕设置到打印机主体外壳上的旋转轴40a旋转。该旋转运动使外盖45与保持在其中的振荡器46一起相对于外壳打开或关闭。如图中圆点线所示,当外盖45与保持在其中的振荡器46一起打开时,形成在翻转单元40和打印机主体侧之间的送纸通道31,次级转印辊隙,后转印传送通道33,定影辊隙,后定影传送通道35及纸张输出通道36在垂直方向上被分为两部分并暴露在外。结果是,可以容易地取出送纸通道31,次级转印辊隙,后转印传送通道33,定影辊隙,后定影传送通道35及纸张输出通道36内卡轧的纸张。
振荡器46由外盖45支撑且在外盖45打开时绕着设置到外盖45的振荡轴(未示出)旋转。当振荡器46相对于外盖45打开时,该旋转运动使预翻转传送通道41或翻转传送通道44在垂直方向上被分为两部分并暴露在外。结果是,可以容易地取出预翻转传送通道41或翻转传送通道44内卡轧的纸张。
如图中箭头所示,打印机外壳的顶盖50的支撑允许其绕轴构件51的旋转运动不受限制。当沿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顶盖50相对于外壳打开。进一步,顶盖暴露了外壳的大顶部开口。
同时,在近来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要求在不影响设备尺寸和重量的缩减或图像形成设备的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完成其内部部件或装置的附接或移除。作为附接/移除部件或装置的方法,图3中所示的打开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外壳前端(图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的一端)的前盖以实现附接/移除的方法或图4中所示的打开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外壳左端的左盖以实现附接/移除的方法都是可以考虑的。图5中所示的打开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外壳顶端的顶盖50以实现附接/移除的方法同样是可以考虑的。考虑到部件或装置相对频繁地附接/移除,采用图5中所示的打开顶盖50以达到附接/移除的方法是理想的。这是因为用户无需采取不舒服的姿势,如蹲下、俯身、弯腰,而且从上方观察外壳的内部时确认附接/移除操作可减小工作负担或抑制操作失误发生。通常的情况是图像形成设备的顶部被用作纸张输出盘,或在其上安装扫描器。采用图5中的方法是理想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该顶部往往是看得最清楚的位置。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图1所示的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是具有相对高附接/移除频率的装置的典型实例。这是因为当色粉用完后就得更换这些单元。检验这样一种基于图5中所示的顶盖打开方法而附接/移除这些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结构,各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最重要的布局条件是将这些单元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当这些单元为在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上排列时,例如,为了更换从上往下数的第三个单元,不仅该第三单元,而且连不需要更换的第一和第二个单元也必须进行附接/移除操作,因此显著降低了可操作性。
因此,当采用相关于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水平布局时,理想的是用如图1中所示的水平长形态以转印带16与水平排列的各个光电导体2Y、M、C及K相接触这样的方式延伸该中间转印带16。然后,四个水平排列的处理单元1Y、1M、1C及1K在垂直方向上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中间转印带16具有图1中所示的水平长形态。或者,这些单元与图1中描述的布局相反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下方。当这些单元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下方时,光学写入单元70必须设置在水平长形态的各个处理单元的下方,以允许相关于四个光电导体2Y、2M、2C及2K的光扫描。与图1中所示的布局相反,这是一种光学写入单元70,各个处理单元(1Y至1K)以及中间转印带16在垂直方向上自下侧向上依次重叠的布局。然而,在记录纸张P在垂直方向上自下侧向上侧传送的结构中,定影装置34必须设置在形成次级转印辊隙的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因此,当采用这种布局时,图中定影装置34的左侧是空闲的空间。因此,设备在尺寸或空间上的缩减就变得困难。
这样,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采用了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并设置在具有水平长形态的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的布局。在如图所示的该布局中,具有水平长形态的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上方。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或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图中所示的定影装置34的侧面,这样就避免出现空闲的空间。
在任何一种水平排列的各个处理单元设置在具有水平长形态的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或下方的布局中,在进行相关于各个处理单元的附接/移除操作前,光学写入单元70或中间转印带16必须从面对各个处理单元的位置上拆除。例如,像该打印机,当每个处理单元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时,光学写入单元70如图1所示设置在四个处理单元(1Y到1K)的上方。在这种布局中,即使顶盖50相对于主体外壳打开,光学写入单元70也会变成障碍,因此,处于光学写入单元70正下方的各个处理单元无法暴露。因此,在进行相关于各个处理单元的附接/移除操作前,光学写入单元70必须从各个处理单元正上方的位置上拆除。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不同,当各个处理单元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下方时,中间转印带16位于各个处理单元的正上方。因此,在进行各个处理单元的附接/移除操作前,中间转印带16必须从直接位于各个处理单元上方的位置上拆除。
在该打印机中,因为根据如上所述的减小尺寸或空间的考虑各个处理单元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光学写入单元70进一步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光学写入单元70从处理单元正上方的位置上拆除。在像该打印机的打开顶盖50的方法中,以下结构可视为拆除光学写入单元70的结构。即,光学写入单元70由例如外壳内的框架支撑以允许其在垂直方向上滑动,使光学写入单元70在垂直方向上附接/移除。此外,光学写入单元70的一个端侧可由例如外壳内的框架支撑以允许其作旋转运动,以及光学写入单元70可像开/关门一样旋转以从各个处理单元的正上方的位置拆除或设置至这些处理单元的正上方。此外,光学写入单元70也可以保持在能够打开/关闭的顶盖50的下表面一侧上,并且在顶盖50打开/关闭时,光学写入单元70可从各个处理单元的正上方位置拆除或设置至这些处理单元的正上方。
然而,在任何结构中,由于能够滑动或转动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反冲或顶盖50的反冲,外壳中的光学写入单元70与各个光电导体2Y、2M、2C及2K之间的相对位置产生误差。该误差降低了光学写入单元70写入位置的精确性。写入位置精确性的降低是产生图像模糊,图像缺失,图像虚化及其它问题的因素。在象该打印机设置多个处理单元的结构中,会发生色彩搭配偏移的问题。
下文将说明本打印机的特征结构。
图6是本打印机的顶盖50及其外围结构的放大视图。如图中所示,盖框架52作为保持器固定在顶盖50的后表面上,并且保持作为潜像写入单元的光学写入单元70。更详细地,盖框架52具有以在打印机的前后方向(垂直于图纸页面空间的方向)上两者之间预定的距离互相面对的前板和后板52e(见图19),以及互相连接该两板的肋(未示出)。前板和后板具有在彼此面对的位置上形成的矩形贯穿开口52a。另一方面,光学写入单元70有一个在其外壳71中的前板定位基准位置处突出的圆柱形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尽管图中未显示,光学写入单元70还有一个在外壳71中的后板定位基准位置处突出的圆柱形的第一后保持轴。这些保持轴设置成在相同的轴线上延伸。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盖框架52的前板和后板52e之间。在外壳71中的前板上突出的第一前保持轴71a穿过设置在盖框架52前板上的贯穿开口52a。尽管图中未显示,在外壳71中的后板上突出的第一后保持轴穿过设置在盖框架52后板52e上的贯穿开口。光学写入单元70在其外壳71左端的上表面上还有一个钩部71c。固定在顶盖50的下表面上的卷簧53沿远离顶盖50的方向推动钩部71c,并且钩部71c与盖框架52的顶面板52b相接触。当设置在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前板定位基准位置处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和设置在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后板定位基准位置处的第一后保持轴穿过盖框架52的贯穿开口时,使左端的钩部71c与盖框架52的顶面板52b相接触,因而将光学写入单元70保持在盖框架52中。应注意,作为盖框架52可采用与顶盖50的主体整体模制的盖框架。
设置在盖框架52前板中的贯穿开口52a或设置在后板中的贯穿开口具有远大于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的直径的尺寸。光学写入单元70被保持在盖框架52中,并允许其在前板贯穿开口52a与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间隙或后板贯穿开口与第一后保持轴之间的间隙的范围内自由运动。在本打印机中,作为保持器的盖框架52保持每根保持轴,并允许其在插入到盖框架的贯穿开口中的保持轴和贯穿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范围内以这样的方式自由运动。
顶盖50在盖框架52的前板或后板52e的左端上有每个轴孔52c。另一方面,在打印机的外壳中,靠近其前表面处竖有一块前侧板80。尽管图中未显示,在该前侧板80的后侧也竖有一块以两者之间预定的距离面对前侧板80的后侧板。前侧板80和后侧板分别在靠近左上角处设有各自的轴孔(前侧板80上的轴孔为80a)。顶盖50的盖框架52的左端插入到前侧板80和后侧板之间,并且在此状态下轴构件51设置成依次穿过前侧板80上的轴孔80a,盖框架52的前板上的轴孔52c,后侧板80上的轴孔,和盖框架52的后板52e上的轴孔。结果是,顶盖50,盖框架52及光学写入单元70被外壳中的前侧板80或后侧板支撑,并如图7中所示绕轴构件旋转。然后,基于其开/关操作,顶盖50在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完全关闭的第一位置和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完全打开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此时,保持在盖框架52中的光学写入单元70随顶盖50的开/关操作在不面对所有水平排列的处理单元1Y、1M、1C及1K的撤回位置和面对每个处理单元的写入操作位置之间运动。
应注意,在盖框架52的前板或后板52e的每个右端各设置一个钩(未示出)。当顶盖50关闭时,这些钩与设置在外壳中的前侧板80或后侧板上的各个延伸销(未示出)相接合。基于该接合锁定盖框架52右端的运动。轴构件51限制盖框架52左端的运动。
如图6所示,以从图中左上侧向右下侧的倾斜方向推动穿过盖框架52中的贯穿开口52a的第一前保持轴71a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固定在盖框架52的前板上。尽管图中所示的第一前保持轴71a位于贯穿孔52a的中心位置,但是在顶盖50打开时,被第一前推动卷簧54推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同时与图中的贯穿开口52a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相接触。尽管未示出,以从设备主体的前侧观察的图中左上侧向右下侧的倾斜方向推动穿过盖框架52的后板52e的贯穿开口的第一后保持轴的第一后推动卷簧固定在盖框架52的后板52e上。当顶盖50打开时,如第一前保持轴71a一样,被第一后推动卷簧推动的第一后保持轴同时与后板中的贯穿开口52a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相接触。在此方式下,在顶盖被打开时,第一前保持轴71a同时与作为接触目标部的盖框架52的前板中的贯穿开口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相接触,第一后保持轴同时与作为接触目标部的盖框架52的后板52e中的贯穿开口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相接触。在本打印机中,当这样的接触被用来限制保持在盖框架52中并允许其自由运动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运动时,可以避免在进行打开顶盖50的操作时由于与光学写入单元70一起移动作为保持器的盖框架52时的反作用引起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强烈的反冲,从而抑制光学写入单元70损坏的发生。
作为被保持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不仅与贯穿开口中的内壁的一道壁(一个表面)而且与两道壁(两个表面)即上述右壁和底壁同时接触。第一前推动卷簧54或第一后推动卷簧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的方向被设定成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向所述两道壁运动以实现上述同时接触的方向。根据该结构,使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与两道壁(贯穿开口中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接触,同时由推动卷簧推向该两道壁。结果是,光学写入单元70在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运动受到完全抑制,推动卷簧的推动力的数量被确定为一个限度。只要没有因为例如非常粗暴地打开/关闭顶盖50而将超过推动卷簧的推动力的惯性力施加到光学写入单元上,就可以避免在打开/关闭顶盖50时处于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反冲。
另一方面,在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与任何一道壁而不是两道壁接触的结构中,处于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运动不能被完全抑制。例如,当第一前保持轴71a被构造成只与盖框架52的前板的贯穿开口52a中的底壁相接触时,就无法抑制第一前保持轴71a及处于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水平运动。当第一前保持轴71a被构造成只与贯穿开口52a中的右侧壁相接触时,就无法抑制处于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垂直运动。结果是,当打开/关闭顶盖50时,光学写入单元70可能受到震动并且损坏第一前保持轴71a或贯穿开口52a。
如图8和9所示,用于在顶盖关闭时将光学写入单元70定位在写入操作位置的前定位部80b设置在外壳中内前侧板80的上部。该前定位部80b具有与被第一前推动卷簧54推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接触的两个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是在图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前保持轴71a的运动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图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垂直于作为光学写入单元70的潜像写入方向(主扫描方向)的前后方向(垂直于图中页面空间的方向),与作为外壳中每个光电导体表面上的潜像写入位置(光学写入位置)处的移动方向的侧向(图中的侧向)相同。第二接触表面是在图中箭头Z所示的方向上限制第一前保持轴71a的运动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
应注意,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第一前保持轴71a的运动如图7中所示描绘出绕轴构件51的圆弧。然而,当第一前保持轴71a与图8中所示的前定位部80b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接触时,将沿图10中箭头Z所示的方向运动。图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也是垂直于光学写入单元70的潜像写入方向的方向。在本打印机中,图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也是四个光电导体排列的方向。
作为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在X方向上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的卷簧和在Z方向上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的卷簧可以分开设置,如图中白色箭头所示。这是图11中所示的结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卷簧数量的增加提高了设备的成本和尺寸。像具有图12中所示的结构的本打印机,当第一前推动卷簧54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在具有X方向的运动分量和Z方向的运动分量的倾斜方向上运动时,成本和尺寸都能减小。这同样适用于推动第一后保持轴的第一后推动卷簧。
图1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为盖框架上设置的贯穿开口。当顶盖50相对于打印机的主体关闭时,贯穿开口52a的右壁采取如图所示的在与前侧板80的前定位部80b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在Z方向上延伸的姿态)。与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相比,右壁被置于与第一前保持轴71a相分离的位置。如图13所示,在这种位置关系下,第一前保持轴71a与介于侧壁和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相接触。当顶盖50关闭时,贯穿开口52a的底壁采取在与前侧板80的前定位部80b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姿态(在X方向上延伸的姿态)。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比,底壁被置于与第一前保持轴71a相分离的位置。在这种位置关系下,第一前保持轴71a与介于底壁和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14中所示,当顶盖被打开时,打印机主体中的前定位部80b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或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与第一前保持轴71a相分离。然后,第一前推动卷簧54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使其在盖框架52的贯穿开口52a中自由运动,第一前保持轴71a与贯穿开口52a的右壁或底壁相接触。结果是,光学写入单元70的反冲被阻止。因为贯穿开口52a的右壁和底壁与打印机前侧板的前定位部80b中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和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具有基本相同的形状,单个第一前推动卷簧54既可作为使第一前保持轴71a与贯穿开口52a的底壁或右壁相接触的推动单元,又可作为使第一前保持轴71a与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或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接触的推动单元。这也适用于打印机的后端。
如上所述,当顶盖50被打开时,固定在盖框架52的贯穿开口中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及第一后推动卷簧将第一前保持轴71a及第一后保持轴推向贯穿开口的右壁和底壁并与其接触,因此限制了光学写入单元70在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运动。另一方面,当顶盖50被打开时,第一前推动卷簧54及第一后推动卷簧将第一前保持轴71a及第一后保持轴推向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和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并与其接触,因此在X及Z方向上定位光学写入单元70。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及第一后推动卷簧分别既在顶盖被打开时作为限制光学写入单元70在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的运动的推动单元,又在顶盖被关闭时作为定位光学写入单元70的推动单元。
在本打印机中,贯穿开口52a以盖框架52的前板中的贯穿开口52a的内壁的右壁和底壁采取在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姿态这样的方式形成。如图15所示,作为相对于贯穿开口52a的内壁的右壁的垂线与作为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方向的卷簧轴线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的倾斜角θ被设定为45°。该倾斜角θ不是必须设为45°,可以在“0°<θ<90°”的范围内设定。例如,在顶盖被打开并处于垂直竖立的状态下,光学写入单元70的基本全负荷量在沿贯穿开口52a的底壁表面的方向上作用。因此,第一前保持轴71a可能在贯穿开口52a的底壁表面的方向上震动,取决于光学写入单元70的负荷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将倾斜角θ设定成小于45°,并且使第一前保持轴71a有力地与贯穿开口的右壁而不是底壁接触。
图6中所示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在顶盖50被关闭时推动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因此使第一前保持轴71a与图8中所示的前定位部80b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和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接触。结果是,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前端在X方向上被定位,在Z方向上也被定位。
用于顶盖关闭时定位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后定位部90b设置在位于前侧板80之后的后侧板90的上部。该后定位部90b具有与被第一后推动卷簧推动的第一后保持轴71b接触的两个接触表面。第一接触表面是在图中箭头X所指方向上限制第一后保持轴71b的运动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第二接触表面是在图中箭头Z所指方向上限制第一后保持轴71b的运动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
固定在盖框架52的后板52e上的第一后推动卷簧推动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第一后保持轴71b,使其与图8中所示的后定位部90b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和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接触。结果是,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后端在X方向上被定位,在Z方向上也被定位。
在具有该结构的打印机中,当光学写入单元70根据需要基于顶盖50的旋转从写入操作位置移动到撤回位置时,光学写入单元70与包括光电导体及其外围设施的各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充分分离。该分离运动使各个处理单元1Y、1M、1C及1K暴露,从而改善了这些单元的维护特性。
当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保持轴基于卷簧的推动力与外壳中的定位部相接触时,光学写入单元70被相对于外壳中的光电导体定位。因此,即使在运动的同时可移动地保持光学写入单元70的作为保持器的盖框架52在移动中有一定程度的反冲,光学写入单元70仍可在处于写入操作位置时被相对于外壳中的各个光电导体定位,这样就抑制了光学写入单元70的写入位置精确性的降低。
第一前保持轴71a沿潜像写入方向(前后方向)设置在光学写入单元70的一端(前端),第一后保持轴71b设置在光学写入单元70的另一端(后端)。当这些轴分别在两端与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接触时,可实现如下操作。即,光学写入单元70在潜像写入方向上的两端在图中箭头X所指的方向即垂直于潜像写入方向且与在光电导体表面上的光学写入位置处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被定位。结果是,相对于光电导体表面的潜像写入方向可被相对于垂直于该表面上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精确定位,以抑制光电导体表面上的潜像写入方向的歪斜(从垂直于该表面上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倾斜),因而限制纸张表面上的图像的歪斜。
图中X所指的方向也是各个光电导体(2Y至K)排列的方向,因此,可以抑制每个光电导体表面上潜像写入方向的歪斜。结果是,可以抑制各个颜色色粉图像相对位置的偏移及叠印偏移(色彩移动)。
当光学写入单元70在潜像写入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接触以进行移动方向上的定位时,光学写入单元70可被防止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倾斜。
在本打印机中,如上所述,光学写入单元70可在互相垂直的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上均被定位,这样可以保持很高的写入位置的精确性。
关于第一前推动卷簧54,理想的情况是将推动力或推动方向设定成使该推动卷簧54具有条件表达式“Fcos θ2>μ×(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重力加速度G+Fsin θ2)”。此处,F代表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力[N]。θ2为顶盖50关闭时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方向(卷簧的轴线方向)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图12中的S3)之间形成的夹角。在本打印机中,由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该角相应于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倾斜角。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kg]表示当顶盖50关闭时光学写入单元70的总重量中施加到第一前保持轴71a上使第一前保持轴71a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接触的负荷。在本打印机中,当顶盖50关闭时,第一前保持轴71a与第一后保持轴支撑光学写入单元70,该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负荷分布是均匀的。因此,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是光学写入单元70总重量的1/2,重力加速度G为9.8[m/sec2]。
条件表达式“Fcos θ2>μ×(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重力加速度G+Fsin θ2)”由于以下原因提供。即,当顶盖50关闭时,如图12中所示,光学写入单元70几乎所有的负荷都经第一前保持轴71a施加到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上。此时,取决于第一前保持轴71a与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之间的摩擦力,第一前保持轴71a可能不能使用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力在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上良好地滑动。如图15所示,当第一前推动卷簧54提供的卷簧轴线方向的推动力(下文中称“弹簧推动力”)被分解为水平分力F1和垂直分力F2时,水平分力F1=Fcos θ,垂直分力F2=Fsin θ。必须满足“水平分力F1>静摩擦力f”,即“Fcos θ>静摩擦力f”的关系,以确保在水平方向克服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与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静摩擦力以移动光学写入单元70。当未设置第一前推动卷簧54时,得到“静摩擦力f=静摩擦系数μ×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重力加速度G”。然而,当设置第一前推动卷簧54时,不但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而且弹簧的垂直分力F2也对静摩擦力f产生贡献,因而达到“静摩擦力f=μ×(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重力加速度G+Fsin θ)”。因此,必须满足条件表达式“Fcos θ>μ×(单位负荷比例分布W1×重力加速度G+Fsin θ)”,以克服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与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静摩擦力以移动光学写入单元70。应注意,此表达式同样适用于第一后推动卷簧57。
图16是盖框架52和光学写入单元70的侧面剖视图。如图中所示,第一前推动卷簧54在光学写入单元70的前端推动第一前保持轴71a,第一后推动卷簧57在光学写入单元70的后端推动第一后保持轴71b。当整个光学写入单元70基于前端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或后端的第一后保持轴71b的推动状态而被推动时,由于推动造成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弯曲可被避免。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推动卷簧推动光学写入单元70前后方向的中心代替推动保持轴,以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作为支撑点,光学写入单元70的中心在推动的方向上产生大弯曲。该弯曲降低了光学写入的精确性。尤其应注意由于反光镜或透镜的偏移导致的图像反常的发生。
图18是从打印机前侧观察的Y处理单元1Y及其外围结构的放大视图。在垂直方向上从上侧向下延伸的狭缝80C设置在外壳中的前侧板80上。当Y处理单元1Y的光电导体2Y前端的前鼓轴2aY插入到狭缝80C中时,处理单元1Y的前端被前侧板80支撑以可在垂直方向(Z向)上相对于前侧板滑动。尽管图中未示出,外壳中的后侧板也基于同样的结构可滑动地支撑处理单元1Y的后端。结果是,处理单元1Y可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外壳内部附接/移除。尽管图中未示出,前侧板80或后侧板有可滑动地支撑其它颜色(M、C及K)的处理单元的另外三道狭缝。因此,前侧板80或后侧板作为支撑光电导体使其可在附接/移除方向上滑动的支撑装置。这些设置于侧板上的狭缝作为对作为每个光电导体的定位基准部的鼓轴进行定位的潜像载体定位部。
图19是光学写入单元70,以及盖框架52和四个处理单元1Y、1M、1C和1K的前视图。尽管由于方便的原因而图6中未示出,四个间隔排列的用于Y,M,C和K的处理单元推动弹簧55Y、55M、55C、和55K固定在盖框架52的前板的下表面上。尽管图19中未示出,如图20中所示,四个类似的处理单元推动弹簧56Y、56M、56C和56K以类似的方式固定在盖框架52的后板52e的下表面上。当顶盖关闭时,这些处理单元推动弹簧与处理单元1Y、1M、1C和1K的上表面接触,并在垂直方向(Z向)上向下推动这些单元。基于此推动操作,光电导体2Y的前鼓轴2aY或后鼓轴与侧板的狭缝的底表面接触,光电导体2Y由此在Z向上被定位。其他颜色的光电导体以相同的方式在Z向上定位。
这些处理单元推动弹簧作为第二推动单元可设置在外壳中。然而,此情形下,处理单元推动弹簧会阻碍处理单元的附接/移除,因此该弹簧必须可附接/可移除地设置。当每次附接/移除每个处理单元时都必须进行烦琐的每个处理单元推动弹簧的附接/移除操作。另一方面,象在本打印机中,当处理单元推动弹簧固定在盖框架52上时,这些弹簧不会阻碍处理单元的附接/移除,因此也就省略了这些烦琐的操作。
图21是根据本打印机的第一修例的设备中的盖框架52的前板的放大前视图。在根据第一修改例的设备中,贯穿开口52a的底壁或右壁由包括可压缩/可变形材料的缓冲构件58形成。作为该可压缩/可变形材料有弹性橡胶,弹性树脂,聚氨酯泡沫或其他。根据该结构,即使第一前保持轴71a以较大的力碰撞贯穿开口52a的右壁或底壁,包括可压缩/可变形材料的缓冲构件58通过压缩和变形缓解此冲撞。结果是,减少了光学写入单元70或打印机主体中各个装置由于冲撞引起的故障的发生。尽管缓冲构件58的设置略微降低了顶盖打开时光学写入单元70定位的精确性,但顶盖打开时所需的定位精确性低于关闭时,因此不会有任何问题发生。作为缓冲构件58,最好使用具有低于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推动力的排斥力(一定的硬度,厚度)的构件。为了减小贯穿开口52a的底壁或右壁与第一前保持轴71a之间的摩擦系数,使用具有较高表面光滑度的缓冲构件58是理想的。
图2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第二修改例的设备中的盖框架52的前板和前定位部80b的放大前视图。在根据该第二修改例的设备中,从Z方向倾斜的接触表面被设置为前定位部80b的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从X方向倾斜的接触表面被设置为前定位部80b的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如图23所示,作为顶盖关闭时的接触目标部的开口壁在与第二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2或第三方向限制接触表面S3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结构被设置为盖框架52中的贯穿开口52a。当顶盖关闭时,第一前推动卷簧54的轴线方向与垂直方向基本平行。
采用通过使用主要含有不包括磁性载体的色粉的单组分显影剂进行潜像显影的单组分显影模式的打印机的实例在上文中已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同样可适用于采用使用含有磁性载体和色粉的双组分显影剂的双组分显影模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具有光学写入单元70随顶盖50的打开/关闭操作运动的结构的打印机的实例在上文中已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光学写入单元70仅靠旋转以从面对四个处理单元中的每个处理单元的位置上撤回的图像形成设备。本发明同样适用于具有光学写入单元70有滑动而无转动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作为被保持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71b设置在作为潜像写入单元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定位基准位置处。打印机中设有用于当顶盖50关闭时定位处于写入操作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在写入操作位置处被第一前推动卷簧54或第一后推动卷簧57推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71b与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相接触。在该结构中,当顶盖50关闭时,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71b与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相接触,光学写入单元70由此被定位。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处于靠近作为保持器的当顶盖打开时被置于第一位置的盖框架52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或第一后推动卷簧的位置,而不是靠近作为盖框架52的接触目标部的贯穿开口内壁的位置。在该结构中,当顶盖50被关闭时,如上所述,第一前推动卷簧54或第一后推动卷簧57将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71b推向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以实现接触。结果是,单个第一前推动卷簧54与单个第一后推动卷簧57可以作为使第一前推动卷簧54和第一后推动卷簧57与每一个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的贯穿开口中的底壁或右壁接触的推动单元,以及可以作为使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与前定位部80b和后定位部相接触的推动单元。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前定位部80b或后定位部设置在当顶盖50打开时处于第一位置的盖框架52的第一前推动卷簧54和第一后推动卷簧57的推动方向(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上。根据该结构,当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与在推动方向的延长线上的前定位部80b和后定位部相接触时,可避免第一前推动卷簧54与第一后推动卷簧57弯曲,以使每根保持轴在可靠的作用力下与每个定位部相接触。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由响应第一前保持轴71a的接触压缩和变形的缓冲构件58形成的壁被用作作为接触目标部的贯穿开口52a的底壁或右壁。因此,由于该原因可避免由于用较大的力关闭打印机顶盖时产生的冲击而造成的光学写入单元70或打印机中的各种设施的故障的发生。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作为用作在主体中支撑光学写入单元70的支撑装置的前侧板80或后侧板90,使用一种具有狭缝的结构,该狭缝作为将每个光电导体从光学写入单元70的操作位置向写入操作位置引导的导向部。每个光电导体在狭缝内滑动以附接到/移出自前侧板80或后侧板90。作为盖框架52,本发明采用的结构具有作为第二推动单元的处理单元推动弹簧55Y、55M、55C和55K,在顶盖50打开时,该推动弹簧将包括光电导体的处理单元外壳推向第一位置中的光电导体的操作位置。根据该结构,每个光电导体可通过滑动容易地附接/移除,并在作为附接/移出方向的Z方向上定位。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在作为接触目标部的贯穿开口中设置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底壁和右壁。因此,由第一前推动卷簧54和第一后推动卷簧57推动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同时与作为接触表面的这些壁接触。根据该结构,当顶盖50打开时,可防止第一前保持轴71a或第一后保持轴71b在自由运动允许范围内震动。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第一前推动卷簧54及第一后推动卷簧57推动光学写入单元70中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及第一后保持轴71b。根据该结构,如结合图16,17的解释,由于每个推动卷簧的推动而导致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弯曲可以被避免。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盖框架52保持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并允许其在插入到形成在盖框架52中的贯穿开口的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与贯穿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范围内自由运动。在构成作为接触目标部的每个贯穿开口的内壁的诸多壁表面中,至少底壁表面和右壁表面为与保持轴接触的接触表面。另一个壁表面为在其上固定第一前推动卷簧54或第一后推动卷簧的推动单元固定表面。根据该结构,当每个推动卷簧被容纳于每个贯穿开口中时,设备的尺寸可以减小。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中,基于光扫描在每个光电导体上写入潜像的光学写入单元70被用作潜像写入单元。各个被保持部(第一前保持轴71a和第一后保持轴71b)设置在光扫描方向上作为一端的前端和作为另一端的后端。作为接触目标部的贯穿开口分别设置在盖框架52沿光扫描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根据该结构,相对于光电导体表面的潜像写入方向在光电导体表面垂直于移动方向的方向上被精确地定位,以抑制在光电导体表面潜像写入方向上的歪斜。结果是,图像在纸面上的歪斜可被抑制。抑制光电导体表面潜像写入方向上的歪斜可以抑制具有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的相对偏移和叠印偏移(色移)。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当潜像写入单元根据需要从操作位置运动到撤回位置时,潜像写入单元与潜像载体或其外围设施分离。通过这一分离操作,潜像载体或外围设施被暴露,由此这些构件的维护性能得以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推动单元推动由保持器保持的潜像写入单元以使其自由运动时,潜像写入单元可以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中的定位部相接触以被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由推动单元推动的潜像写入单元的被保持部与在从写入操作位置分离时和潜像写入单元一起运动的保持器的接触目标部接触,以限制潜像写入单元在保持器上的运动。结果是,可以避免由于保持器与潜像写入单元一起移动时的反作用产生的潜像写入单元的强烈反冲,因而可以抑制潜像写入单元损坏的发生。
尽管已经相对于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述,以达到完整的,清晰的揭示,但附后的权利要求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而是将其解释为对所有的修改和替代结构的实施,这些修改和替代结构可由本技术领域的熟练人员实现并落入本文阐明的基本原理。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在环形运动表面上携带潜像的潜像载体;
将所述潜像写在所述表面上的潜像写单元;
保持器,该保持器在保持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同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使得由该保持器本身保持的所述潜像写单元在写操作位置和撤回位置之间运动;和
将由所述潜像载体携带的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
其中所述保持器保持设置在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以允许其自由运动,并通过推动卷簧在预定方向上推动所述潜像写单元,从而在从所述写操作位置分离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保持器的接触目标部接触,和在位于所述写操作位置上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位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被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定位基准位置,该定位基准位置被确定为定位基准区域,所述定位部用于定位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定位基准区域,所述潜像写单元布置在所述写操作位置,并且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定位基准区域与所述定位部接触,所述潜像写单元在所述写操作位置上由所述推动卷簧推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定位部而不是所述接触目标部被放置于在推动方向上的、所述第一位置处存在的所述保持器的推动卷簧附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所述定位部排列在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保持器中的推动卷簧在推动方向的延长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接触目标部由与所述被保持部接触的情况下被压缩并变形的材料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引导单元,所述潜像载体在所述引导单元中滑动,该引导单元从潜像载体的操作位置朝着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写操作位置引导所述潜像载体,从而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移除;该引导单元从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写操作位置朝着潜像载体的操作位置引导所述潜像载体,从而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附接,以及
所述保持器具有第二推动单元,该第二推动单元朝着所述保持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对应的所述潜像载体的操作位置推动所述潜像载体或包括所述潜像载体的外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多个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接触表面设置在所述接触目标部上,并且这些接触表面同时与由所述推动卷簧推动的所述被保持部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保持所述被保持部以允许其在被插入到形成在其中的贯穿开口中的被保持部与贯穿开口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范围内自由运动,所述接触目标部的接触表面为构成所述内周表面的多个表面中的至少两个表面,并且所述表面的至少一个其他表面是所述推动卷簧安装于其上的推动单元安装表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像写单元基于光学扫描将潜像写到潜像载体上,
被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潜像写单元在光学扫描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一端,并且
所述接触目标部设置在所述保持器在光学扫描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中的每一端。
10.一种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运动单元,其特征在于,该运动单元包括:
在环形运动表面上携带潜像的潜像载体;
将所述潜像写在所述表面上的潜像写单元;和
保持器,该保持器在保持所述潜像写单元的同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以使得由该保持器本身保持的所述潜像写单元在写操作位置和撤回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所述保持器保持设置在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以允许其的自由运动,并通过推动卷簧在预定方向上推动所述潜像写单元,从而在从所述写操作位置分离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保持器中的接触目标部接触,和在位于所述写操作位置上时使所述潜像写单元中的被保持部与所述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位部接触。
CNB2007100037260A 2006-01-17 2007-01-12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Active CN10051420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08716A JP2007192894A (ja) 2006-01-17 2006-01-17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移動ユニット
JP2006008716 2006-01-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4574A CN101004574A (zh) 2007-07-25
CN100514207C true CN100514207C (zh) 2009-07-15

Family

ID=38263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037260A Active CN100514207C (zh) 2006-01-17 2007-01-12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80653B2 (zh)
JP (1) JP2007192894A (zh)
CN (1) CN10051420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2301B2 (ja) 2005-11-17 2012-01-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支持機構
JP2007192894A (ja) 2006-01-17 2007-08-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移動ユニット
JP2008065122A (ja) 2006-09-08 2008-03-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0014B2 (ja) * 2007-04-20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0498B2 (ja) * 2007-05-11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00380B2 (ja) 2007-05-24 2012-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044792B2 (ja) * 2007-09-14 2012-10-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6716B2 (ja) 2007-09-14 2012-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889B2 (ja) * 2007-09-25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1582B2 (ja) 2007-10-30 2012-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0936B2 (ja) * 2007-12-12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支持脚の取付構造
JP5164021B2 (ja) * 2008-06-09 2013-03-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41462B2 (ja) * 2008-09-16 2013-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収納構造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18130B2 (ja) * 2009-02-17 2013-06-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07453B2 (ja) 2009-03-17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756B2 (ja) * 2009-08-28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53630A (ja) * 2009-09-04 2011-03-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478B2 (ja) * 2009-09-11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2237B2 (ja) * 2010-01-2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252B2 (ja) * 2010-01-28 2014-0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1255B2 (ja) * 2011-06-30 2015-07-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48B2 (ja) 2011-06-30 2015-07-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72999B2 (ja) * 2012-04-27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025B2 (ja) *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3268A (ja) 1991-01-18 1992-08-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237072A (ja) * 1991-01-19 1992-08-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94056A (ja) * 1991-10-03 1993-04-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849978B2 (ja) 1994-06-20 1999-01-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作像装置
JP3153103B2 (ja) 1995-05-26 2001-04-0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印刷ヘッドの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JPH11327297A (ja) * 1998-05-13 1999-11-26 Mita Ind Co Ltd 現像装置の衝撃緩和構造
JP3437765B2 (ja) * 1998-06-30 2003-08-1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75046A (ja) 1999-12-20 2001-06-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8049B2 (ja) * 2000-12-20 2009-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7799A (ja) 2002-08-19 2004-03-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1792A (ja) 2003-09-18 2005-04-07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2894A (ja) 2006-01-17 2007-08-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移動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80653B2 (en) 2009-08-25
US20070166073A1 (en) 2007-07-19
CN101004574A (zh) 2007-07-25
JP2007192894A (ja) 200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14207C (zh) 图像形成单元及运动单元
US7184689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having protective cov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514200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26841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39979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375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556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40665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23767B2 (en) Packing member and cartridge packed in the packing member
KR101848397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91097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71A (zh) 图像形成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7088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6126B2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移動ユニット
JP73753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22235B2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ans to regulate movement of developing unit with respect to drum unit in axial direction of developing roller
CN100590540C (zh) 成像装置
JP5526867B2 (ja) 感光体軸固定機構
CN102023506B (zh) 成像装置
JP48338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92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19457A (ja) 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
JP20041512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65B (zh) 色调剂调平机构、感光体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078350A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