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8475C - 磁场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场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18475C CN100418475C CNB2005800224001A CN200580022400A CN100418475C CN 100418475 C CN100418475 C CN 100418475C CN B2005800224001 A CNB2005800224001 A CN B2005800224001A CN 200580022400 A CN200580022400 A CN 200580022400A CN 100418475 C CN100418475 C CN 10041847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ermanent magnet
- magnet groups
- heat
- magnetic field
- genera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29910017053 inorganic s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307 ferro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595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19146 Gossypi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243328 Hyd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5830 Polyurethane Foa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396 nit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96 polyurethane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61 vacuum packa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76 Electrical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95 magnesium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magnes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Mg]=O CPLXHLVBOLITM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Calc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l-].[Ca+2] UXVMQQNJUSDDNG-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18 Cast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1 NMR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MZURENOXWZQFD-UHFFFAOYSA-L Sodium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Na+].[Na+].[O-]S([O-])(=O)=O PMZURENOXWZQFD-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VMHLLURERBWHNL-UHFFFAOYSA-M Sodium 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Na+].CC([O-])=O VMHLLURERBWHNL-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110 calc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628 calcium chl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IVZIMVWRDTIOQ-UHFFFAOYSA-N cobalt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Co].[Co].[Co] RIVZIMVWRDTIO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magnesium;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2].[Mg+2] AXZKOIWUVFPNL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894 organic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200029231 rs11551768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632 sodium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281 sodium acet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38 sodium sulf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52 sodium sul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MR] or nuclear [NMR] magnetic resonance,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02—Manufacture or installation of magnet assemblies; Additional hardware for transportation or installation of the magnet assembly or for providing mechanical support to components of the magnet assembly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3—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28—Details of apparatu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33/44 - G01R33/64
- G01R33/38—Systems for generation, homogenis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the main or gradient magnetic field
- G01R33/3806—Open magnet assemblies for improved access to the sample, e.g. C-type or U-type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磁场产生装置(10)包含一对板状轭(12a、12b)。板状轭(12a、12b)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磁极(14a、14b)。磁极(14a)包含永久磁铁组(16a),磁极(14b)包含永久磁铁组(16b)。永久磁铁组(16a、16b)分别与多个永久磁铁(20)以及多个热传导部件(22)一体设置而形成圆盘状。板状轭(12a、12b)中埋设的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通过板状轭(12a、12b)传递到构成永久磁铁组(16a、16b)的各永久磁铁(20)和各热传导部件(22)。由此提供运行成本不上升,能够简单、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磁场的磁场产生装置(1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磁场产生装置,更具体的是涉及MRI(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装置等使用的永久磁铁型的磁场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有在由磁场产生装置所产生的磁场(静磁场)中配置被检查体,作为取得该被检查体的断层像的装置的MRI装置等。
作为MRI装置中使用的磁场产生装置的一例,在图28中表示磁场产生装置1。磁场产生装置1包含由4根柱状轭(Yoke)2连接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的一对板状轭3。在一对板状轭3的相对面分别设置有磁极4。各磁极4包含固定在轭3的相对面上的永久磁铁组4a与固定在永久磁铁组4a相对面上的磁极片4b。永久磁铁组4a由未图示的多个永久磁铁构成。这样,通过使用永久磁铁组4a作为磁场产生源,与向电磁铁供电而产生磁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降低)经营成本。而且,由于不需要用于驱动电磁铁的电源装置,所以能够使装置减小。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中,为了得到鲜明的断层像,必须在空隙内的磁场空间5中产生强度在0.02T~3.0T的范围,均匀度精度在1×10-4以内(100PPM以内)的磁场。但是,在作为构成永久磁铁组4a的永久磁铁近年来多使用的Nd-Fe-B系烧结磁体中,由于残留磁通密度的温度系数约为-0.1%/℃,所以温度变化会引起磁性特性变化,难以保证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因此,一般普及有以下的技术,如图29所示,由隔热部件6覆盖4根柱状轭2与分别设置有磁极4的一对板状轭3,从而抑制伴随着周围温度的变化所引起的磁场产生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特别是永久磁铁组4a)的温度变化。
进而,一般还普及有由添加于隔热部件6的加热器而使永久磁铁组4a保持为一定温度的技术。作为其一例,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隔热部件6的内面上设置面状的加热器,由风扇使加热的空气在隔热部件6内流动的技术。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一对板状的轭3的相对面与相反侧的面上分别设置面状的加热器的技术。进而,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一对板状轭3的侧面分别设置面状的加热器的技术。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由风扇使空气强制地流动,存在有关于温度控制的装置复杂的问题。此外,由于是以空气作为介质,所以还存在有面状的加热器发生的热不能够高效率地传递到永久磁铁组4a的问题。而且,在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的技术中,面状的加热器所发生的热会从面状的加热器与板状轭3相接的面以及相反侧的面发散,所以存在有不能有效地将热传递到永久磁铁组4a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加热器内置于永久磁铁组4a或板状轭3的技术。根据专利文献4,能够防止加热器所发生的热向外部的发散。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和63-4364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和63-27831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8-266506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WO99/65392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难以向从加热器离开的部分传热,存在有在从加热器离开的位置上配置的磁场产生装置的构成要素中,对于加热器产生的热的温度追随性和温度控制性不良的问题。而且,传递到磁场产生装置的各构成要素的热量也随着离开加热器的距离而有很大的差异,对磁场产生装置的各构成要素不能均匀地传热,存在有产生温度不均匀的问题。一般地,作为柱状轭2和板状轭3而使用的碳钢或铸铁的热传导率为75W/m·K左右。而Nd-Fe-B烧结磁体的热传导率为9W/m·K左右,比柱状轭2和板状轭3的热传导率低。而且,永久磁铁组4a是由热传导率低的黏结剂将相邻的各永久磁铁黏结而构成。因此,这些问题特别是在永久磁铁组4a中更为显著,有不能发生均匀且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的担忧。
为了提高温度追随性和温度控制性以及降低温度不均匀,如果使用多个加热器,则装置变得复杂,且驱动加热器所需要的电力增加,使运行成本上升。
所以,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不增加运行成本、能够简单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磁场的磁场产生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包括: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和设置在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的磁极片,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加热机构,至少对一对磁极加热;和热传导部件,设置在第一永久磁铁组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永久磁铁之间。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一永久磁铁组的相邻的永久磁铁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能够将加热机构所产生的热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第一永久磁铁组的相邻的永久磁铁。所以,温度追随性与热控制性优异,能够使第一永久磁铁组简单且无偏差地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能够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而且,由于第一永久磁铁组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加热机构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不会引起运行成本的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包括: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设置在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上的磁极片、以及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磁极片的外侧面的第二永久磁铁组,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加热机构,至少对一对磁极加热;和热传导部件,设置在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永久磁铁之间。
一般地,已知的有在一对磁极片的外侧面分别设置防止磁通泄漏用的第二永久磁铁组的磁场产生装置。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中,在距离空隙近的位置上配置的第二永久磁铁组的温度,与第一永久磁铁组的温度相比,更容易随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二永久磁铁组的相邻的永久磁铁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能够将加热机构所产生的热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第二永久磁铁组的相邻的永久磁铁。所以,能够使容易受周围温度影响的第二永久磁铁组简单且无偏差地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能够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而且,由于第二永久磁铁组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加热机构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不会引起运行成本的上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观点,提供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包括: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设置在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上的磁极片、以及分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磁极片的外侧面上的多个第二永久磁铁组,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加热机构,至少对一对磁极加热;和热传导部件,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之间。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能够将加热机构所产生的热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所以,能够使容易受周围温度影响的第二永久磁铁组简单且无偏差地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而且,能够降低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的温度差,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而且,由于第二永久磁铁组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加热机构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不会引起运行成本的上升。进而,仅在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之间设置热传导部件即可,与在第二永久磁铁组的相邻的永久磁铁之间设置热传导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磁场产生装置的部件的数目,减少制造工序。
此外,所谓“热传导部件”,是指其热传导率至少大于第一永久磁铁组和第二永久磁铁组的热传导率的部件。
优选包含在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的热传导部件。这样,通过在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表面也设置的热传导部件,能够将加热机构所产生的热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相邻的第二永久磁铁组。所以,能够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
而且,优选加热机构埋设在热传导部件中。这样,由于通过将加热机构埋设在热传导部件中,能够将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不向外部发散,而传到热传导部件,所以能够将热量迅速且高效率地传到永久磁铁组。而且,由于永久磁铁组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加热机构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不会引起运行成本的上升。
而且,优选包含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永久磁铁上所形成的热传导率为150W/m·K以上的涂层材料。这样,通过在永久磁铁上形成涂层材料,能够将加热机构所产生的热由该涂层材料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永久磁铁乃至永久磁铁组。所以能够更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
而且,优选包含在加热机构的附近配置的温度传感器。这样,通过在加热机构的附近配置温度传感器,能够迅速地感知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能够防止加热机构的发热量增大到必要的值以上。特别是,在加热机构配置在永久磁铁组或其附近的情况下,加热装置的发热量增大到必要的值以上时,有永久磁铁的磁性因发热而下降的担忧。但是,通过在加热机构的附近配置温度传感器,就能够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而且,优选包含覆盖永久磁铁组周围的绝热材料。这样,通过覆盖永久磁铁组周围的绝热材料,能够抑制永久磁铁组的温度随周围温度的变化。所以能够将永久磁铁组更为稳定地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而且,由于永久磁铁组的热不容易向外部发散,永久磁铁组的温度不容易下降,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加热机构的驱动所需要的能量,抑制运行成本。作为绝热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玻璃棉等无机纤维系绝热材料,或由发泡苯乙烯和聚氨酯泡沫等发泡塑料系绝热材料所构成的芯部件,由气体难以透过的金属薄膜等构成的包装进行真空包装的真空绝热材料等。
而且,优选包含覆盖永久磁铁组周围的蓄热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蓄热部件保持永久磁铁组的热,在永久磁铁组的温度下降时,蓄热部件保持的热传到永久磁铁组。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将永久磁铁组保持为一定的温度。而且,由于在永久磁铁组的温度下降时从蓄热部件向永久磁铁组传热,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加热机构所需要的能量,抑制运行成本。作为蓄热部件中所包含的蓄热材料,可以使用蓄热量大、能够稳定地保持热的水合无机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解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3是表示在板状轭的相对面设置的永久磁铁组的一例,(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永久磁铁组中面状加热器的配置方式,(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5是表示包含埋设有管状加热器的热传导部件的永久磁铁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解图。
图6是表示包含埋设有管状加热器的热传导部件的另一永久磁铁组的主要部分,(a)是表示沿热传导部件中永久磁铁的侧面而埋设有管状加热器的永久磁铁组的立体图解图,(b)是表示在热传导部件中放大的端部埋设有管状加热器的永久磁铁组的立体图解图。
图7是表示在板状轭的相对面设置的永久磁铁组的另一例,(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8是表示在板状轭的相对面设置的永久磁铁组的另一例,(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9是表示在板状轭的相对面设置的永久磁铁组的另一例,(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图8的永久磁铁组的永久磁铁和热传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的示意图,(a)表示周围温度的推移,(b)表示永久磁铁组的温度推移,(c)表示平均磁场强度变化率的推移。
图12是表示实验所使用的磁场产生装置的侧面图解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15是图14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16是表示在磁极片的外侧面设置的永久磁铁组的一例,(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17是表示覆盖图16的永久磁铁组的表面的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20是表示真空绝热材料和蓄热部件的截面图解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立体图解图。
图22是图21的实施方式的侧面图解图。
图23是表示在磁极片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多个永久磁铁组之间的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24是表示在磁极片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多个永久磁铁组之间配置、埋设有管状加热器的热传导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解图。
图25是表示覆盖在磁极片的外侧面上设置的多个永久磁铁组的端面的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a)是平面图解图,(b)是侧面图解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a)是立体图解图,(b)是截面图解图,(c)是主要部分的平面图解图。
图27是表示图26的永久磁铁组的正面图解图。
图2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磁场产生装置,(a)是正面图解图,(b)是平面图解图。
图2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磁场产生装置的立体图解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10g、200、300-磁场产生装置
12a、12b、338a、338b-板状轭
14a、14b、62a、62b、202a、202b-磁极
16a、16b、36a、36b、38a、38b、40a、40b、42a、42b、44a、44b、46a、46b、64a、64b、66a、66b、102a、102b、204a、204b、302a、302b、304a、304b、306a、306b、308a、308b、310a、310b、322a、322b-永久磁铁组
18a、18b、330a、330b-磁极片
20、20a、20b、68、70、206、314-永久磁铁
22、22a、22b、22c、22d、22e、22f、72、74、104、104a、106、316、318、320、324、326、332-热传导部件
24、336-温度传感器
34、34a、34b、334-管状加热器
35、342-面状加热器
48a、48b、76a、76b、80a、80b-真空绝热材料
56a、56b、90a、90b、92a、92b-蓄热部件
312-涂层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10是开放型的MRI装置用的磁场产生装置,包含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的一对板状轭12a、12b与一对磁极14a、14b。
磁极14a包含永久磁铁组16a与磁极片18a。同样,磁极14b包含永久磁铁组16b与磁极片18b。永久磁铁组16a固定在与板状轭12a的板状轭12b的相对面上。同样,永久磁铁组16b固定在与板状轭12b的板状轭12a的相对面上。而且,磁极片18a固定在永久磁铁组16a的与永久磁铁组16b相对的面上。同样,磁极片18b固定在永久磁铁组16b的与永久磁铁组16a相对的面上。从图2可知,在这样的一对磁极14a、14b上,磁极片18a、18b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而且,如图2所示,各永久磁铁组16a、16b包含多个永久磁铁20与多个热传导部件22。
从图3(a)和图3(b)可知,永久磁铁级16a因多个永久磁铁20与多个热传导部件22一体设置而形成为大体圆盘状。在永久磁铁组16a中,热传导部件22按照规定的方向(在图3(a)和图3(b)中为横方向)配置在相邻的永久磁铁20之间,从端面一侧看成为在规定的方向(在图3(a)中为纵方向)上延伸的格子状的配置方式。
构成永久磁铁组16a的周边部的永久磁铁20的外侧面,形成能够使永久磁铁组16a形成圆形截面的曲面形状,其高度约为50mm。而且,构成永久磁铁组16a的周边部之外的部分的永久磁铁20,形成两端面(上面与下面)的各边约为50mm,高度约为50mm的长方体(大体为立方体)形状。而且,热传导部件22形成厚度约为0.35mm,高度约为100mm的板状。
如图3(b)所示,永久磁铁组16a是与永久磁铁20上下两段重叠,其高度约为100mm。在固定在板状轭12a上的永久磁铁组16a中,配置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一侧的各永久磁铁20与各热传导部件22,与板状轭12a的相对面相接(参照图2)。永久磁铁组16b与永久磁铁组16a的结构相同,与永久磁铁组16a同样配置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组16a、16b为大体圆盘状(截面为圆形),但永久磁铁组16a、16b的形状可以任意设定。而且,为了便于理解,将图3(a)和图3(b)中热传导部件22的厚度放大进行表示。
作为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永久磁铁20,例如可以使用高饱和磁感应强度类型的Nd-Fe-B系烧结磁体。永久磁铁20的热传导率约为9W/m·K。这样的永久磁铁20由黏结剂等固定未图示的多个磁体单体所构成。而且,热传导部件22例如由铝构成,热传导部件22的热传导率为150W/m·K。
而且,如图3(a)所示,从端面侧看,在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上安装有在直径方向上并排的温度传感器24。如图3(b)所示,从侧面侧看,温度传感器24是与上下二段重叠的永久磁铁20相对应,上下并排地安装在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上。对于永久磁铁组16b,同样安装有温度传感器24。温度传感器24由未图示的控制器控制,由控制器取得温度传感器24所测定的温度(测定温度),即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
此外,温度传感器24的配置场所和个数能够任意地设定。而且,作为温度传感器24,可以使用热电偶、测温电阻器、热敏电阻等公知的温度传感器。
回到图1和图2,磁极片18a包含在永久磁铁组16a的相对面上配置的圆板状的底座上。底座例如由铁构成。在底座的主面上形成用于防止涡电流产生的硅钢板。硅钢板由多个块状叠层体构成,固定安装在底座上。而且,为了提高磁场强度及其均匀性,在底座的周边部形成例如由铁构成的环状突起26。在由该环状突起26所形成的磁极片18a内侧的凹部,配置有未图示的倾斜磁场线圈。磁极片18b具有与磁极片18a同样的结构。
板状轭12a、12b由分别连接于板状轭12a、12b各自的后方端部的支撑轭28而磁结合。板状轭12a、12b与支撑轭28连接,在其连接部呈大体90度的角度,从侧面看呈“コ”字型(参照图2)。而且,在与板状轭12a的相对面相反一侧的面(下面)上,安装有4个支架30。
在磁场产生装置10中,必须在一对磁极片18a、18b之间的磁场空隙F(参照图2)内产生强度在0.02T~3.0T的范围,均匀度精度在1×10-4以内(100PPM以内)的磁场。伴随着设置有磁场产生装置10的房间的温度(周围温度)变化,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发生变化,引起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磁性发生变化。因此,设置用于抑制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变化的绝热部件32(参照图1)。绝热部件32是覆盖分别设置有一对磁极14a、14b的一对板状轭12a、12b、支撑轭28、以及4个支架30而设置。
绝热部件32例如由玻璃棉等无机纤维系绝热材料,或由发泡苯乙烯和聚氨酯泡沫等发泡塑料系绝热材料构成。为了更有效地抑制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变化,还有可以是不使用单体的绝热材料,而是由热传导率小的真空绝热材料构成绝热部件32。此外,当然还可以通过覆盖绝热部件32,不仅能够抑制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变化,还能够抑制磁场产生装置10的各构成要素的温度变化。
为了在周围温度发生变化时也能够将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保持一定,磁场产生装置10进而还包含内置(埋设)于板状轭12a、12b的管状加热器34。作为加热机构的管状加热器34,配置于设置在板状轭12a、12b侧面的配置孔内。为了有效地传送产生的热,管状加热器34例如使用耐热性的填充材料等,无间隙地配置于设置在板状轭12a、12b的配置孔内。
管状加热器34,例如是在由铝和不锈钢构成的金属管内配置发热体,在金属管内填充MgO(氧化镁)等绝缘物构成。管状加热器34从根据控制器的指示而动作的未图示的温度调整器通过导线而供给电力,由此发热。管状加热器34的驱动时间和发热量,能够通过基于温度传感器24测定的温度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温度的比较结果而调整控制器对温度调节器所供给的电力的量而控制。具体地,伴随着测定温度的下降,控制器对温度调整器发出对管状加热器34开始供给电力的指示,或增加向管状加热器34所供给的电力的指示,使测定温度成为目标温度。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通过板状轭12a、12b而传送到永久磁铁组16a、16b的各永久磁铁20与各热传导部件22。
此外,所谓“目标温度”是指温度传感器24测定的温度目标,即永久磁铁组16a、16b所应该保持的温度。而且,也可以是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不仅传到永久磁铁组16a、16b,而且也传送到磁场产生装置10的各构成要素。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中,通过板状轭12a、12b而传送到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与永久磁铁20相比,能够由热传导率大的热传导部件22而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相邻的永久磁铁20。所以,能够简单地使永久磁铁组16a、16b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在磁场空间F内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而且,由于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永久磁铁20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为了不使磁场空间F内的磁场强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恶化,优选热传导部件22是非磁性体。热传导部件22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铝,但是优选其热传导率为150W/m·K以上,也可以使用铜取代铝作为热传导部件22。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将热传递到各永久磁铁20,也可以使用350W/m·K的热传导率更大的高热传导型的碳纤维取代铝和铜,作为热传导部件22。
而且,虽然热传导部件22的厚度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设定在10mm以下。通过将热传导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10mm以下,能够使永久磁铁20的间隙不会过宽,磁场空间F内的磁场强度不会大幅度下降。而且,磁场强度的均匀性也不会大幅度恶化。
而且,还可以使用任意的加热器,取代管状加热器34,或与管状加热器34一起使用,其配置的场所与个数也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可以是将管状加热器34埋设在支撑轭28中,也可以是如图4(a)和图4(b)所示,将面状加热器35安装在永久磁铁组16a、16b的侧面。如图4(a)所示,优选面状加热器35与各热传导部件22连接,由此能够有各永久磁铁20和永久磁铁组16a、16b迅速地传热。
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由端部设置有2个配置孔23的热传导部件22a与永久磁铁20a而构成永久磁铁组36a、36b,在各配置孔23内无间隙地配置管状加热器34a。这样,通过在热传导部件22a中埋设管状加热器34a,与使用面状加热器35的情况相比,由管状加热器34a所产生的热不会向外部发散,能够高效率地传递到永久磁铁组36a、36b。也可以是在热传导部件22a的端部进而设置配置孔,在该孔内配置管状的温度传感器。此外,在图5中,表示了永久磁铁组36a、36b的一部分。
由于一般的管状加热器的外径最小为5mm左右,所以如果热传导部件的厚度设定得薄,就难以埋设管状加热器34a。因此,如图6(a)所示,可以由具有永久磁铁20与沿着永久磁铁20的侧面的形状的端部的热传导部件22b而构成永久磁铁组38a、38b。在这种情况下,在热传导部件22b的端部设置的配置孔23a内配置管状加热器34a。或者,也可以是如图6(b)所示,由具有放大的端部的热传导部件22c与对应于热传导部件22c的端部形状而切去一部分的永久磁铁20b构成永久磁铁组40a、40b。在这种情况下,在热传导部件22c的放大的端部上设置的配置孔23b内配置管状加热器34a。此外,在图6(a)与图6(b)中,表示了永久磁铁组38a、38b、40a、40b的一部分。
进而,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也不限于上述的永久磁铁组16a、16b。永久磁铁组中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的其它的例子示于图7至图9。
在图7(a)与图7(b)中所示的永久磁铁组42a、42b中,除热传导部件22之外,设置有分别覆盖各永久磁铁20和各热传导部件22的两端面(上面和下面)的圆盘状的热传导部件22d。由此,能够通过与板状轭12a、12b的相对面相接的热传导部件22d将热传递到各永久磁铁20和各热传导部件22,进而传递到在永久磁铁组42a、42b的相对面侧配置的热传导部件22d。所以,与仅有热传导部件22的情况相比,能够由各永久磁铁20均匀且迅速地传递热。
在图8(a)与图8(b)中所示的永久磁铁组44a、44b中,从图10也可以知道,在纵方向、横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永久磁铁20之间分别配置有热传导部件22e。从端面侧看,多个热传导部件22e呈在纵向与横向延伸的格子状的方式。从图8(a)与图8(b)可知,各热传导部件22e的端部相互连接。在这样的永久磁铁组44a、44b中,通过在全部的相邻的永久磁铁20之间设置热传导部件22e,能够由各永久磁铁20均匀且迅速地传递热。
在图9(a)与图9(b)中所示的永久磁铁组46a、46b中,从端面侧看,在纵向与横向相邻的一部分永久磁铁20之间配置有热传导部件22f。从端面侧看,多个热传导部件22f配置成“十”字形状这样,从端面侧看,热传导部件22f是呈“十”字状配置,由此能够将热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对磁场空间F内磁场强度的均匀性与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的永久磁铁组46a、46b的中央部附近。
接着,参照图11,使用磁场产生装置10与200(参照图12),对周围温度下降情况下的永久磁铁组的温度和磁场强度进行测定的实验例进行说明。
磁场产生装置10与200的结构的差异仅在于,在磁场产生装置200中,在构成一对磁极202a、202b的永久磁铁组204a、204b的相邻永久磁铁206之间未设置热传导部件。
在该实验中,如图11(a)所示,周围温度从25℃下降到20℃,测定了磁场产生装置10的永久磁铁组16a的温度与磁场产生装置200的永久磁铁组204a的温度。而且,测定了磁场产生装置10的磁场空间F内多个点的磁场强度与磁场产生装置200的磁场空间F内多个点的磁场强度。在该实验中,是将磁场产生装置10和磁场产生装置200的目标温度分别设定为30℃而进行的测定。
永久磁铁组16a、204a的温度变化的状态示于图11(b)。A1表示由图2中永久磁铁组16a的下段的永久磁铁20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24的测定温度的推移,B1表示由图2中永久磁铁组16a的上段的永久磁铁20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24的测定温度的推移。同样地,A2表示由图12中永久磁铁组204a的下段的永久磁铁206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24的测定温度的推移,B2表示由图12中永久磁铁组204a的上段的永久磁铁206上安装的温度传感器24的测定温度的变化。
比较A1、B1与A2、B2,各测定温度随周围温度的下降而下降。但是,在A1、B 1中,与A2、B2相比能够抑制温度下降的幅度,在短时间内回复到目标温度。特别是在B1与B2中,温度下降的幅度与回复到目标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的差增大。
由此可知,在磁场产生装置10中,各热传导部件22通过板状轭12a所传递的热能够迅速地传到各永久磁铁20,与磁场产生装置200相比,能够迅速地追随管状加热器34的发热量的增加。特别是,与磁场产生装置200中对于未连接于板状轭12a的永久磁铁组204a的上段的永久磁铁206难以传递热相比,在磁场产生装置10中,由热传导部件22能够迅速地将热传递到永久磁铁组16a的上段的永久磁铁20。
而且,在A2、B2中,伴随时间的延长而接近目标温度,但在稳定于目标温度之前(箭头X1、X2附近)对于目标温度而上下浮动,到达稳定的目标温度需要时间。这是由于热难以传递到永久磁铁组204a,产生了管状加热器34发热量的增加与永久磁铁组204a的温度上升的不均匀,其结果是,回复到目标温度所需要的热量以上的热量被传递到永久磁铁组204a。在A1、B1中,未发生这样的现象。
此外,在永久磁铁组16b与永久磁铁组204b中,温度变化的推移当然也可以如图11(b)那样。
接着,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示于图11(c)。C1表示磁场产生装置10的磁场空间F中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的推移,C2表示磁场产生装置200的磁场空间F中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的推移。此外,所谓“平均磁场强度”是指磁场空间F中多个点的磁场强度的平均。
比较C1与C2,在C1中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的最大上升幅度为300PPM,而在C2中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的最大上升幅度为500PPM。关注C2,由于磁场产生装置200的永久磁铁组204a、204b中目标温度难以稳定(参照图11(b),和箭头X1、X2附近),所以平均磁场强度的变化率在稳定于0PPM之前(箭头X3附近)对于0PPM上下浮动,至稳定于0PPM需要时间。在C1中,未发生这样的现象。
由此可知,在磁场产生装置10中,由于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变动小,在短时间内能够回复到目标温度,所以也能够在磁场空间F中稳定地产生比由磁场产生装置200更强的、所希望的强度的磁场。
接着,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10a加以说明。
在磁场产生装置10a中,设置有分别覆盖上述磁场产生装置10的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真空绝热材料48a、48b,与分别覆盖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的盖50a、50b。由于其它的结构都与磁场产生装置10相同,所以其重复说明予以省略。
真空绝热材料48a形成具有与永久磁铁组16a的外径大体相同的内径的环状,配置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覆盖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真空绝热材料48b与真空绝热材料48a同样形成,与真空绝热材料48a同样配置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覆盖永久磁铁组16b的侧面。
盖50a固定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上,通过覆盖真空绝热材料48a的周围而限制与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相接的真空绝热材料48a的动作。关于盖50b也是同样,固定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上,限制真空绝热材料48b的动作。
真空绝热材料48a、48b分别包含无机纤维系绝热材料一例的玻璃棉构成的多孔的芯材52与由铝薄片薄膜所构成、收容于芯材52的包装54。包装54内为真空状态,真空绝热材料48a、48b是由包装54对芯材52进行真空包装而构成。这样的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的热传导率约为0.01W/m·K。当然,包装54内的真空度越高,热传导率越小。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a中,通过真空绝热材料48a、48b分别覆盖永久磁铁组16a、16b,能够防止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热向外部发散,能够抑制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随周围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保持为一定的温度。
而且,由于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热难以向外部发散,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不易下降,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也可以是由多个圆弧状的部件构成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的结构。
而且,芯材52的材质也不限于玻璃棉,也可以使用作为发泡塑料系绝热材料的发泡苯乙烯和聚氨酯泡沫等任意的材质。同样地,包装54的材质也不限于铝薄膜,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等作为包装54的材质。
接着,对与图10a相同、图13所示的磁场产生装置10b加以说明。在磁场产生装置10b中,使用蓄热部件56a、56b,取代磁场产生装置10a的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由于其它的结构都与磁场产生装置10a相同,所以其重复说明予以省略。
蓄热部件56a、56b分别包含蓄热材料58,与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所构成、收容蓄热材料58的包装60。作为蓄热材料58,希望使用蓄热量大、能够稳定地保持热的水合无机盐。对作为蓄热材料58而使用的水合无机盐的种类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希望使用不易燃烧的物质,例如氯化钙水化物、硫酸钠水化物、醋酸钠水化物等。也可以使用水合无机盐以外的石蜡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蓄热材料58。在使用任何材质的情况下,都希望蓄热材料58的蓄热量为100J/g以上,且为难燃性。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b中,蓄热部件56a、56b的蓄热材料58分别保持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热。而且,在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下降时,将由蓄热材料58所保持的热传给永久磁铁组16a、16b。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保持为一定的温度。
而且,由于在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下降时,从蓄热材料58向永久磁铁组16a、16b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10c加以说明。
在磁场产生装置10c中,使用一对磁极62a、62b,取代上述磁场产生装置10的一对磁极14a、14b。由于其它的结构都与磁场产生装置10相同,所以其重复说明予以省略。
磁极62a包含永久磁铁组64a、磁极片18a与多个永久磁铁组66a。同样,磁极62b包含永久磁铁组64b、磁极片18b、与多个永久磁铁组66b。
如图15所示,永久磁铁组64a由多个永久磁铁68构成,固定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上。同样地,永久磁铁组64b由多个永久磁铁68构成,固定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上。磁极片18a固定在永久磁铁组64a的相对面上。同样地,磁极片18b固定在永久磁铁组64b的相对面上。多个永久磁铁组66a作为防止磁通泄漏用而分别固定在磁极片18a的外侧。同样地,多个永久磁铁组66b作为防止磁通泄漏用而分别固定于磁极片18b的外侧。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组64a、64b相当于第一永久磁铁组,永久磁铁组66a、66b相当于第二永久磁铁组。
从图16(a)和图16(b)可知,通过多个永久磁铁70与多个热传导部件72一体设置而形成,永久磁铁组66a,形成为一个侧面与磁极片18a的外侧面形状相对应的大体长方体状。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在永久磁铁组66a中,永久磁铁70前后(图16(a)中纵向)二段重叠,且上下二段重叠。而且,在永久磁铁组66a中,热传导部件72沿规定的方向(图16(a)和图16(b)中横向)分别配置在相邻的永久磁铁70之间,从端面一侧看,呈沿规定方向(图16(a)中纵向)而延伸的格子状的配置方式。在固定在磁极片18a上的永久磁铁组66a中,磁极片18a一侧的各永久磁铁70和各热传导部件72与磁极片18a相接。永久磁铁组66b具有与永久磁铁组66a同样的结构,与永久磁铁组66a同样,设置在磁极片18b上。
作为永久磁铁组66a、66b的永久磁铁70,使用高矫顽力型的Nd-Fe-B系磁铁,永久磁铁70的热传导率约为9W/m·K。这样的永久磁铁70,由黏结剂等固定未图示的多个磁体单体所构成。而且,热传导部件72例如由厚度为0.35mm的铝构成,热传导部件72的热传导率为150W/m·K以上。而且,为了便于理解,是将图16(a)和图16(b)中热传导部件22的厚度放大进行表示。
回到图14和图15,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按照板状轭12a、12b,永久磁铁组64a、64b,以及磁极片18a、18b的顺序而传递,传到水久磁铁组66a、66b的各永久磁铁70和各热传导部件72。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c中,通过磁极片18a、18b而传递到永久磁铁组66a、66b的管状加热器34的热,通过热传导率大于永久磁铁70的热传导部件72,能够均匀迅速地传递到相邻的永久磁铁70。所以,即使是接近空隙的周围温度影响的永久磁铁组66a、66b,也能够简单地保持无偏差的一定温度,能够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而且,由于热容易传递到永久磁铁组66a、66b的各永久磁铁70,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为了不使磁场空间F内的磁场强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恶化,优选热传导部件72是非磁性体。而且,热传导部件72的材质并不限于上述铝,也可以使用铜和高导热性的碳纤维等取代铝作为热传导部件72。
而且,热传导部件的配置方式也不限于上述永久磁铁组66a、66b。例如,也可以是在纵向、横向以及上下方向相邻的全部永久磁铁70之间配置热传导部件。
而且,也可以是如上述永久磁铁组36a、36b那样(参照图5),由设置有配置孔的热传导部件构成永久磁铁组66a、66b,在该热传导部件的配置孔内配置管状加热器。通过将管状加热器埋设于在热传导部件中,能够使管状加热器产生的热不向外部发散,高效率地传递到永久磁铁组66a、66b的各永久磁铁70。
而且,也可以是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由多个板状的热传导部件74覆盖永久磁铁组66a、66b的表面。由此,热能够均匀迅速地传递到各永久磁铁70。所以,能够将容易受到周围温度影响的永久磁铁组66a、66b更稳定地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能够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而且,也可以是由设置有配置孔的热传导部件覆盖永久磁铁组66a、66b的表面,在该热传导部件的配置孔内配置管状加热器。
进而,也可以是如图18所示的磁场产生装置10d那样,使用上述永久磁铁组16a、16b,取代永久磁铁组64a、64b。由此,能够简单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66a、66b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能够更稳定地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而且,由于能够由热传导部件22通过传热效率高的永久磁铁组16a、16b,迅速地将热传递到磁极片18a、18b,乃至永久磁铁组66a、66b,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接着,参照图19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10e加以说明。
在磁场产生装置10e中,设置有分别覆盖上述磁场产生装置10d的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真空绝热材料76a、76b,分别覆盖真空绝热材料76a、76b的盖78a、78b,分别覆盖多个永久磁铁组66a、66b的真空绝热材料80a、80b。由于其它的结构都与磁场产生装置10d相同,所以其重复说明予以省略。
真空绝热材料76a形成具有与永久磁铁组16a的外径大体相同的内径的环状,配置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覆盖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真空绝热材料76b与真空绝热材料76a同样形成,与真空绝热材料76a同样配置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
盖78a固定在板状轭12a的相对面上,通过覆盖真空绝热材料76a的周围而限制与永久磁铁组16a的侧面相接的真空绝热材料76a的动作。关于盖78b也是同样,固定在板状轭12b的相对面,限制真空绝热材料76b的动作。
真空绝热材料80a形成截面“コ”字型,覆盖永久磁铁组66a而配置。真空绝热材料80b与真空绝热材料80a同样形成,与真空绝热材料80a同样,覆盖永久磁铁组66b而配置。
如图20所示,真空绝热材料76a包含芯材82与收容芯材82的包装84,由包装84对芯材82进行真空包装而构成。关于真空绝热材料76b也是同样。真空绝热材料80a包含芯材86与收容芯材86的包装88,由包装88对芯材86进行真空包装而构成。关于真空绝热材料80b也是同样。这样的真空绝热材料76a、76b、80a和80b的热传导率约为0.01W/m·K。对于芯材82、86,使用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的芯材52同样的材质,对于包装84、88,则使用与上述真空绝热材料48a、48b的包装54同样的材质。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e中,通过真空绝热材料76a、76b、80a和80b分别覆盖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能够防止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的热向外部发散,抑制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的温度伴随周围的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保持为一定的温度。
而且,由于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的热难以向外部发散,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的温度不易下降,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而且,也可以是在磁场产生装置10e中仅设置真空绝热材料76a、76b或真空绝热材料80a、80b中任意的一方。
接着,对与磁场产生装置10e相同、图19所示磁场产生装置10f加以说明。在磁场产生装置10f中,使用蓄热部件90a、90b、92a和92b,取代真空绝热材料76a、76b、80a和80b。
如图20所示,蓄热部件90a包含蓄热材料94与收容蓄热材料94的包装96。关于蓄热部件90b也是同样。而且,蓄热部件92a包含蓄热材料98与收容蓄热材料98的包装100。关于蓄热部件92b也是同样。对于蓄热材料94、98,使用与上述蓄热部件56a、56b的蓄热材料58同样的材质,对于包装96、100,则使用与上述蓄热部件56a、56b的包装60同样的材质。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f中,蓄热部件90a、90b的蓄热材料94分别保持永久磁铁组16a、16b的热,蓄热部件92a、92b的蓄热材料98分别保持永久磁铁组66a、66b的热。而且,在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下降时,蓄热材料94所保持的热传递到永久磁铁组16a、16b。而且,在永久磁铁组66a、66b的温度下降时,蓄热材料98所保持的热传递到永久磁铁组66a、66b。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66a和66b保持为一定的温度。
而且,由于在永久磁铁组16a、16b的温度下降时,热从蓄热材料94传递到永久磁铁组16a、16b,且在永久磁铁组66a、66b的温度下降时,从蓄热材料98传递到永久磁铁组66a、66b,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也可以使用蓄热部件92a、92b,取代磁场产生装置10e中的真空绝热材料80a、80b。同样,也可以使用真空绝热材料80a、80b,取代磁场产生装置10f中的蓄热部件92a、92b。
接着,参照图21和图22,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10g加以说明。
在磁场产生装置10g中,使用多个永久磁铁组102a、102b,取代上述磁场产生装置10c的多个永久磁铁组66a、66b,在相邻的永久磁铁组102a与相邻的永久磁铁组102b之间分别配置热传导部件104。由于其它的结构都与磁场产生装置10c相同,所以其重复说明予以省略。
从图23(a)和图23(b)可知,固定在磁极片18a外侧面的多个永久磁铁组102a,分别由未图示的多个永久磁铁构成,一个侧面形成与磁极片18a外侧面的形状相对应的大体长方体。而且,在相邻的多个永久磁铁组102a之间分别配置热传导部件104。多个永久磁铁组102a与多个热传导部件104一体设置,分别与磁极片18a连接。关于设置在磁极片18b外侧的多个永久磁铁组102b和多个热传导部件104也是同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组64a、64b相当于第一永久磁铁组,永久磁铁组102a、102b相当于第二永久磁铁组。
作为构成永久磁铁组102a、102b的永久磁铁,可以使用与上述永久磁铁组66a、66b的永久磁铁70同样的永久磁铁。而且,对于热传导部件104,使用与上述热传导部件72同样的材质。
回到图21和图22,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按照板状轭12a、12b,永久磁铁组64a、64b,以及磁极片18a、18b的顺序进行传递,传递到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和各热传导部件104。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10g中,通过磁极片18a、18b传递的管状加热器34所产生的热,能够由热传导部件104而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所以,能够将容易受到周围温度影响的永久磁铁组102a、102b更稳定地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或降低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的温度差,能够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而且,由于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中容易传热,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4供给的电力,降低运行成本。
进而,也可以仅在相邻的永久磁铁组102a之间和相邻的永久磁铁组102b之间设置热传导部件104,与在相邻的永久磁铁70之间设置热传导部件72的上述永久磁铁组66a、66b相比,能够抑制磁场产生装置的部件数目,削减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如图24所示,还可以使用设置有配置孔105的热传导部件104a,取代热传导部件104,在配置孔105内配置管状加热器34b,取代管状加热器34,或在管状加热器34的基础上添加。这样,通过在热传导部件104a中埋设管状加热器34b,能够使管状加热器34b所产生的热不向外部发散,高效率地传递到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
而且,也可以是如图25(a)和图25(b)所示,设置覆盖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和各热传导部件104的两端面(上面和下面)的板状且环状的热传导部件106。由此,能够更均匀且迅速地将热传递到各永久磁铁组102a、102b。所以,能够将容易受到周围温度影响的永久磁铁组102a、102b更稳定地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能够更稳定地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而且,也可以使用上述永久磁铁组16a、16b,取代永久磁铁组64a、64b。由此,能够简单且无偏差地将永久磁铁组16a、16b、102a、102b更稳定地保持为一定温度,能够更稳定地在磁场空间F内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接着,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图26(a)所示的箱状的磁场产生装置300。参照图26(a)~图26(c),对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磁场产生装置300加以说明。
磁场产生装置300包含一对长方体状的永久磁铁组302a、302b(参照图26(b))。如图26(c)所示,在永久磁铁组302a的周围(侧面),分别设置有长方体状的永久磁铁组304a、306a、308a、310a,永久磁铁组302a与永久磁铁组304a、306a、308a和310a磁结合。
这里,如图27所示,磁场产生装置300中使用的各永久磁铁组,形成分别形成有涂层材料312的多个永久磁铁314与相邻的永久磁铁314之间配置的热传导部件316一体设置而得到的立方体。涂层材料312由铝、镍、铜等构成,可以由蒸镀、金属电镀等公知的方法处理(涂层)在永久磁铁314的表面,覆盖永久磁铁314的全体。涂层材料312具有约30μm的厚度,对永久磁铁314进行涂层。这样,通过使涂层材料312的厚度约为30μm,能够更有效地通过涂层材料312将热传递到永久磁铁314。涂层材料312的材质虽然不限于铝、镍、铜等,但是优选热传导率为150W/m·K以上。此外,图27中表示的是永久磁铁组308a的一个侧面(正面)。
回到图26(c),在夹持永久磁铁组302a而相对配置的永久磁铁组304a、306a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18。而且,在夹持永久磁铁组302a、304a和306a而相对配置的永久磁铁组308a、310a的相对面上,分别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20。在永久磁铁组308a、310a的相对面和相反侧的面上分别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20。设置在永久磁铁组308a、310a的相对面侧的热传导部件320,与设置在永久磁铁组304a、306a的相对面的热传导部件318的端部相接。
对于永久磁铁组302b的周围,由于与永久磁铁组302a的周围相同,所以除了将图26(c)中的符号a换为b,其说明予以省略。
而且,如图26(a)和图26(b)所示,在永久磁铁组308a、308b之间设置永久磁铁组322a,在永久磁铁组310a、310b之间设置永久磁铁组322b。由此,在永久磁铁组302a与302b之间形成空隙。
在夹持空隙而相对配置的永久磁铁组322a、322b的相对面以及与该永久磁铁组322a、322b的相对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分别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24。各热传导部件324的端部与热传导部件320的端部相接。
在永久磁铁组308a、322a之间,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26。在永久磁铁组308a、322a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326,与夹持永久磁铁组308a而相对配置的热传导部件320在一个面上。在永久磁铁组308b、322a之间,永久磁铁组310a、322b之间,永久磁铁组310b、322b之间,同样设置有热传导部件326。
在永久磁铁组302a的下面设置有强磁性体328a。同样,在永久磁铁组302b的上面,设置有强磁性体328b。此外,所谓“强磁性体”,是指饱和磁感应强度为1.0T以上的部件,作为强磁性体328a、328b,例如可以使用电磁软铁和JIS:S15C或坡明杜尔铁钴高导磁率合金(Permendur)(铁钴合金)等。
在强磁性体328a的相对面设置有磁极片330a。同样,在强磁性体328b的相对面设置有磁极片330b。在磁场产生装置300中,空隙内的磁极片330a与磁极片330b之间形成磁场空间。而且,在强磁性体328a、328b的相对面,进而分别设置有覆盖磁极片330a、330b的外侧面的热传导部件332。
覆盖磁极片330a的外侧面的热传导部件332,跨越永久磁铁组304a、306a和强磁性体328a的下面而设置。同样地,覆盖磁极片330b的外侧面的热传导部件332,跨越永久磁铁组304b、306b和强磁性体328b的上面而设置。
此外,作为热传导部件316、318、320、324、326、332的材质,可以使用与上述热传导部件22同样的材质。
如图26(a)所示,在热传导部件332中埋设有管状加热器334。而且,在热传导部件332中,管状加热器334的附近埋设有管状温度传感器336。管状加热器334无间隙地配置在热传导部件332上设置的配置孔内。同样地,温度传感器336无间隙地配置在热传导部件332上设置的配置孔内。管状加热器334所产生的热能够经过热传导部件332而迅速地传递到磁场产生装置300的各构成要素。
这样,通过将管状加热器334与温度传感器336埋设在热传导部件332中,且在管状加热器334的附近设置温度传感器336,能够由温度传感器336很快地感知管状加热器334所产生的热。所以,能够防止管状加热器334产生的热超过所必要的值。由于在磁场产生装置300中管状加热器334配置在各永久磁铁组的附近,所以当管状加热器334的发热量超过所必要的值时,构成各永久磁铁组的永久磁铁314有因热而磁性降低的担忧。但是,由于由温度传感器336能够很快地感知该热,所以能够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永久磁铁组302a的上面配置有板状轭338a,在永久磁铁组302b的下面配置有板状轭338b。板状轭338a、338b由具有2个凸部,由形成大体π状的轭340a、340b连接。轭340a、340b的2个凸部分别与热传导部件320连接。在轭340a、340b的侧面上设置面状加热器342,面状加热器342所产生的热经由轭340a、340b而传送到热传导部件320,接着经过热传导部件320而迅速地传到磁场产生装置300的各构成要素。
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由真空绝热材料构成、具有与对应于空隙位置的开口部的绝热部件而覆盖磁场产生装置300的各构成要素。
在这样的磁场产生装置300中,通过由涂层材料312对各永久磁铁314进行涂层,与单纯在相邻的永久磁铁314之间配置热传导部件316的情况相比,管状加热器334与面状加热器342的热能够更均匀且迅速地传递到各永久磁铁314。所以,能够更稳定地将各永久磁铁组保持为无偏差的一定温度,在永久磁铁组302a、302b之间形成的磁场发生空间内稳定地产生均匀且具有所希望强度的磁场。
而且,由于各永久磁铁组的各永久磁铁314中热容易传导,所以能够抑制向管状加热器334与面状加热器342供给的电力,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此外,虽然是对在磁场产生装置300中由涂层材料312对全部的永久磁铁314进行涂层的情况进行的说明,但也可以是由涂层材料312仅对认为对磁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均匀性影响较大的一部分永久磁铁314进行涂层。而且,也可以是将涂层材料312对永久磁铁314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涂层。
而且,在上述永久磁铁组16a、16b中,也可以是由涂层材料312对各永久磁铁20进行涂层。同样地,在上述永久磁铁组66a、66b中,也可以是由涂层材料312对各永久磁铁70进行涂层。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任意的磁场产生装置,例如也可以适用于日本专利特开2004-41715中的磁场产生装置。
本发明详细的说明与图示,仅仅是作为图解和一例而使用,显然并不能由此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性的解释。本发明技术思想与范围,应该由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
Claims (18)
1. 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的磁极片,所述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
加热机构,至少对所述一对磁极加热;和
热传导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永久磁铁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磁极进而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所述磁极片的外侧面上的第二永久磁铁组,
进而包含在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永久磁铁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磁极进而分别包含各自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所述磁极片的外侧面上的多个第二永久磁铁组,
进而包含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之间设置的热传导部件。
4. 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上的磁极片、以及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所述磁极片的外侧面的第二永久磁铁组,所述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
加热机构,至少对所述一对磁极加热;和
热传导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永久磁铁之间。
5. 一种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磁极,分别包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的第一永久磁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的一个端面上的磁极片、以及分别具有多个永久磁铁且设置在所述磁极片的外侧面上的多个第二永久磁铁组,所述各个磁极片相互形成空隙而相对配置;
加热机构,至少对所述一对磁极加热;和
热传导部件,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在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的热传导部件。
7.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埋设在所述热传导部件中。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埋设在所述热传导部件中。
9.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在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永久磁铁上形成的热传导率为150W/m·K以上的涂层材料。
10.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在所述加热机构的附近配置的温度传感器。
11.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周围的绝热材料。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材料是真空绝热材料。
13. 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覆盖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组周围的蓄热部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部件包含由水合无机盐构成的蓄热材料。
15.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覆盖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周围的绝热材料。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热材料是真空绝热材料。
17.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而包含覆盖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组周围的蓄热部件。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场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热部件包含由水合无机盐构成的蓄热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5878/2004 | 2004-07-01 | ||
JP2004195878 | 2004-07-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0598A CN1980598A (zh) | 2007-06-13 |
CN100418475C true CN100418475C (zh) | 2008-09-17 |
Family
ID=35782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2240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8475C (zh) | 2004-07-01 | 2005-06-28 | 磁场产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33090B2 (zh) |
EP (1) | EP1779778B1 (zh) |
JP (1) | JP4743117B2 (zh) |
CN (1) | CN100418475C (zh) |
WO (1) | WO20060038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61777B4 (de) * | 2007-12-19 | 2010-12-16 | Von Ardenne Anlagentechnik Gmbh | Verfahren zur Vakuumbeschichtung von zu beschichtenden Substraten und Vakkumbeschichtungsanlage |
CN101788655A (zh) * | 2009-01-24 | 2010-07-28 |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 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使该系统中主磁体的温度稳定的方法 |
CN101807466A (zh) * | 2010-03-08 | 2010-08-18 | 潘君昂 | 一种磁体的复极拼磁方法 |
CN102314988B (zh) * | 2010-06-30 | 2014-05-07 | 通用电气公司 | 磁体组件及其温控方法 |
US20120280688A1 (en) * | 2011-05-03 | 2012-11-08 | M2M Imaging Corp. | Magnetic Resonance (MR) Radio Frequency (RF) Coil and/or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
DE102012212063B4 (de) * | 2012-07-11 | 2015-10-2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agnetfelderzeugungsvorrichtung mit alternativer Quenchvorrichtung |
KR101646593B1 (ko) | 2014-11-18 | 2016-08-09 | 고등기술연구원연구조합 | 압착 진공 소결로 |
AU2017409020B2 (en) * | 2017-04-13 | 2024-03-07 |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 Measurement magnet arrangement |
CN108555798B (zh) * | 2018-05-28 | 2023-10-24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 | 一种键合夹具及机械臂 |
CN112435824A (zh) * | 2020-10-27 | 2021-03-02 | 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磁体装置及磁共振成像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2012A (ja) * | 1992-02-10 | 1993-08-24 | Hitachi Medical Corp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US5652517A (en) * | 1995-03-31 | 1997-07-29 | Ge Yokogawa Medical Systems, Limited | Magnet assembly for MRI apparatus |
CN1272774A (zh) * | 1998-06-19 | 2000-11-08 | 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 | Mri用磁场发生装置 |
CN1394550A (zh) * | 2001-07-04 | 2003-02-05 |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 静态磁场控制方法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
JP2003305021A (ja) * | 2002-02-15 | 2003-10-28 |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 磁界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566185D1 (en) * | 1984-04-11 | 1988-12-15 | Sumitomo Spec Metals | Magnetic field generating device for nmr-ct |
US4660013A (en) * | 1985-09-23 | 1987-04-2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Compact whole body resis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gnet |
JPS6343649A (ja) | 1986-08-08 | 1988-02-24 |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 核磁気共鳴イメ−ジング装置 |
US4848103A (en) * | 1987-04-02 | 1989-07-1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Radial cryostat suspension system |
JP2566410B2 (ja) * | 1987-05-11 | 1996-12-25 | 株式会社 日立メデイコ | 核磁気共鳴イメ−ジング装置 |
US4998976A (en) | 1987-10-07 | 1991-03-12 | Uri Rapoport | Permanent magnet arrangement |
US5320103A (en) * | 1987-10-07 | 1994-06-14 | Advanced Techtronics, Inc. | Permanent magnet arrangement |
US5063934A (en) | 1987-10-07 | 1991-11-12 | Advanced Techtronics, Inc. | Permanent magnet arrangement |
JPH0216702A (ja) * | 1988-07-05 | 1990-01-19 | Toshiba Corp | 磁界発生装置 |
JPH07108046B2 (ja) | 1988-07-09 | 1995-11-15 | 住友電設株式会社 | 電線延線制御装置 |
JPH0283903A (ja) * | 1988-09-21 | 1990-03-26 | Asahi Chem Ind Co Ltd | 磁界発生装置 |
JPH03210235A (ja) * | 1990-01-16 | 1991-09-13 | Hitachi Medical Corp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JPH0479935A (ja) * | 1990-07-23 | 1992-03-13 | Siemens Asahi Medeitetsuku Kk | 磁界発生装置 |
JP3339880B2 (ja) * | 1992-06-05 | 2002-10-28 |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JP3392182B2 (ja) * | 1993-06-08 | 2003-03-31 |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ィコ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JP3867158B2 (ja) * | 1998-06-12 | 2007-01-1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極低温容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磁性測定装置 |
JP4123649B2 (ja) * | 1999-08-12 | 2008-07-23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磁界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
JP4140141B2 (ja) | 1999-09-07 | 2008-08-27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磁界発生装置 |
DE60026426T2 (de) * | 1999-11-16 | 2006-11-16 | Neomax Co., Ltd. | Polstückeinheit für einen Magnet der bildgebenden magnetischen Resonanz |
JP4813645B2 (ja) * | 1999-11-16 | 2011-11-09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磁極ユニット、その組立方法および磁界発生装置 |
US6518867B2 (en) * | 2001-04-03 | 2003-02-11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Permanent magne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
US6662434B2 (en) * | 2001-04-03 | 2003-12-1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gnetizing a permanent magnet |
DE10133655B4 (de) * | 2001-07-11 | 2004-02-26 | Siemens Ag | Magnet-Resonanz-Tomographiegerät mit verbesserter örtlicher und zeitlicher Stabilisierung der Homogenität des magnetischen Grundfeldes |
KR100584751B1 (ko) * | 2001-12-22 | 2006-05-30 | 주식회사 포스코 | 쌍롤식 박판주조기의 주조롤표면 가스층두께 조절장치 |
CN101089649B (zh) | 2002-02-15 | 2010-06-0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磁场产生装置的制造方法 |
JP4345354B2 (ja) | 2002-05-20 | 2009-10-1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磁界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mri装置 |
WO2003096897A1 (fr) | 2002-05-20 | 2003-11-27 |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 Dispositif generateur de champ magnetique et equipement irm utilisant ce dispositif |
US6844801B2 (en) * | 2003-03-21 | 2005-01-18 |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center magnetic field of a magnetic field generator for MRI |
JP2005065752A (ja) * | 2003-08-28 | 2005-03-17 | Shin Etsu Chem Co Ltd | Mri用磁場発生装置 |
US7140420B2 (en) * | 2003-11-05 | 2006-11-2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uses thereof |
-
2005
- 2005-06-28 US US11/631,259 patent/US773309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8 EP EP05765248A patent/EP1779778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5-06-28 WO PCT/JP2005/011843 patent/WO20060038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6-28 JP JP2006528709A patent/JP47431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6-28 CN CNB2005800224001A patent/CN10041847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2012A (ja) * | 1992-02-10 | 1993-08-24 | Hitachi Medical Corp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US5652517A (en) * | 1995-03-31 | 1997-07-29 | Ge Yokogawa Medical Systems, Limited | Magnet assembly for MRI apparatus |
CN1272774A (zh) * | 1998-06-19 | 2000-11-08 | 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 | Mri用磁场发生装置 |
CN1394550A (zh) * | 2001-07-04 | 2003-02-05 |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 静态磁场控制方法和磁共振成像装置 |
JP2003305021A (ja) * | 2002-02-15 | 2003-10-28 | Sumitomo Special Metals Co Ltd | 磁界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6003892A1 (ja) | 2008-04-17 |
US7733090B2 (en) | 2010-06-08 |
WO2006003892A1 (ja) | 2006-01-12 |
EP1779778A1 (en) | 2007-05-02 |
CN1980598A (zh) | 2007-06-13 |
EP1779778A4 (en) | 2009-09-23 |
US20080303522A1 (en) | 2008-12-11 |
EP1779778B1 (en) | 2013-01-23 |
JP4743117B2 (ja) | 2011-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18475C (zh) | 磁场产生装置 | |
EP1715731B1 (en) | Undulator | |
JP3891545B2 (ja) | リニアモータ | |
US8159158B2 (en) | RF cavity using liquid dielectric for tuning and cooling | |
TWI704846B (zh) | 波盪器 | |
JPH04500583A (ja) | 磁界発生組成体及び方法 | |
US9182466B2 (en) | Gradient coil arrangement and production method | |
JP2020518407A (ja) | 磁気共鳴撮像システムの傾斜磁場コイルの冷却 | |
JP2007097761A (ja) | 磁界発生装置 | |
US11709214B2 (en) | Temperature-control system for MR apparatuses with a permanent magnet arrangement | |
Xiong et al. | Application of evaporative cooling technology in super-high power density magnet | |
JP2004159984A (ja) | 静磁場形成装置および磁気共鳴撮像装置 | |
Xu et al. | Studies of strong magnetic field produced by permanent magnet array for magnetic refrigeration | |
JP2008028146A (ja) | 超電導磁石用熱シールド、超電導磁石装置および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
JP7173973B2 (ja) | 電磁石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 | |
Zhou et al. | Study of irregular electron beam correcting permanent-magnet-quadrupole doublet lens for irradiation accelerator | |
US8593243B2 (en) | Pulsed magnet using amorphous metal modules and pulsed magnet assembly | |
Lu et al. | Progress of a room temperature 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 ion source using evaporative cooling technology at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 |
JP7362010B1 (ja) | 磁気冷凍装置 | |
JPH119572A (ja) |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 |
KR102685208B1 (ko) | 마그네트론 스퍼터링 장치 | |
Mikhailichenko | Wiggler for CESR operation at 2 GeV | |
JP2017184492A (ja) | 可動コイル型リニアモータ | |
Awasthi et al. | Turbulence and transport by electron temperature gradient driven instability in large volume plasma device | |
JP2023011178A (ja) | リニア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