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45761C -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45761C
CN100345761C CNB2005100464810A CN200510046481A CN100345761C CN 100345761 C CN100345761 C CN 100345761C CN B2005100464810 A CNB2005100464810 A CN B2005100464810A CN 200510046481 A CN200510046481 A CN 200510046481A CN 100345761 C CN100345761 C CN 10034576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paration
oil
inorganic aluminate
nano
ga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464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65147A (zh
Inventor
王鼎聪
孙万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B2005100464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45761C/zh
Publication of CN1865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65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576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576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ounds Of Alkaline-Earth Elements, Aluminum Or Rare-Earth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将熔融的无机铝盐增溶于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中,形成油包熔融盐的超增溶胶团,使胶团中的熔融盐与沉淀剂反应所生成的氢氧化铝被限制在胶团内,从而避免了氧化铝粒径的增大,粒径分布范围窄。本发明方法所得的纳米氧化铝产品产率高,纯度高,而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及烃类组分用量小,成本低。该方法工艺简单,可以进行大批量工业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氧化铝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单分散的纳米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氧化铝是一种粒径为1~100nm的超微颗粒,具有强的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光、电、热力学和化学反应等许多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优异性能,广泛用作精细陶瓷、复合材料、荧光材料、湿敏性传感器、红外吸收材料及催化材料。γ-氧化铝是广泛用于催化剂的载体材料。将γ-氧化铝制备成纳米粒子,催化剂的性质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目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可归纳为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液相法有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及相转移法。CN1122772A公开了用烷醇铝溶胶-凝胶法制备细粒氧化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原料的价格较高。CN1030066C也公开了用低碳醇铝水解的方法,得到的氧化铝的粒径较大,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氧化铝纯度高且产率高的单分散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特别是用于作催化剂载体的单分散纳米级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熔融无机铝盐能增溶于烃类组分和油包水型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中,形成油包熔融盐的超增溶纳米胶团,用纳米胶团来控制反应,使无机铝盐和沉淀剂的反应、老化过程均在纳米胶团内进行,从而产生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基于上述构思,本发明制备纳米氧化铝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烃类组分和VB值小于1的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
(2)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由以下方法之一制得:
方法一:熔融的无机铝盐缓慢加入到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然后加入沉淀剂,在50~12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老化,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方法二:将熔融的无机铝盐缓慢加入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在密闭条件下,在氨临界温度以下,一般为30℃~氨临界温度,加入沉淀剂液氨,在30~20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老化,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方法三:使用沉淀剂与无机铝盐混合均匀后加热熔融,缓慢加入到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在密闭的条件下,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于70~200℃温度下进行均匀沉淀,反应时间4~8小时,然后老化,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3)将步骤(2)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进行焙烧后,得到纳米氧化铝;
以步骤(2)所得到的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无机铝盐(干基)、沉淀剂和水用量为60.0wt%~95.0wt%,优选为85.0wt%~95.0wt%,水与铝原子的摩尔比为3~15∶1,优选为3~10∶1,铝原子和沉淀剂的摩尔比为1∶0.9~5,优选为1∶1.2~3;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1wt%~8.0wt%,较好是0.5wt%~4.0wt%,最好是0.8wt%~2.0wt%;烃类组分的用量为3.0wt%~32.0wt%,较好是3.0wt%~15.0wt%,最好是4.0wt%~8.0wt%;其中水可以在步骤(1)和/或步骤(2)中以结晶水和/或游离水形式加入。
本发明中,水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反应物参与反应,使铝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此外,无机铝盐在熔融过程中加入水,还可起到降低熔点的作用。水可采用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加入:a、在步骤(1)中加入水,b、在步骤(2)中采用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的形式加入,c、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水的加入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比如方法一可以采用沉淀剂水溶液,方法一、方法二中还可以在无机铝盐与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形成均匀胶体的过程中加入或者在形成均匀胶体后加入,方法三也可以在无机铝盐和沉淀剂共熔物与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形成均匀胶体的过程中或者在形成均匀胶体后加入等等。方法一最好是采用沉淀剂水溶液,以及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和/或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方法二和方法三最好是采用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和/或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
本发明中所用的无机铝盐来自于无水或含结晶水的硝酸铝、氯化铝和硫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VB值小于1的油包水型表面活性剂,选自SP-40、SP-60、SP-65、SP-80、SP-85、M-201、脂肪酸单甘酯及二甘酯、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一缩二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丙烯乙二醇单十二烷基酯、聚异丁烯基马来酸酐多元醇酯、醇胺酯类乳化剂和丁二酰亚胺类乳化剂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有关VB值概念的请参考本专利人发表于Journal of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年第四期的《A Study of Identifying EmulsionType of Surfactant--Volume Balance Value》。
步骤(1)所使用的烃类组分选自常三线馏分油、减压馏分油、减压蜡膏、渣油蜡膏、脱沥青油、植物油、动物油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减压馏分油为减一线馏分油、减二线馏分油、减三线馏分油、减四线馏分油的脱蜡或含蜡馏分油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来自于石蜡基、中间基或环烷基原油;减压蜡膏为减一线馏分油、减二线馏分油、减三线馏分油、减四线馏分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得到的蜡膏,如可以是减二线蜡膏、减三线蜡膏、减四线蜡膏及其混合物;渣油蜡膏是轻脱沥青油和/或重脱沥青的蜡膏;脱沥青油为轻脱沥青油和/或重脱沥青油。植物油为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蓖麻油、葵花子油、椰子油和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动物油为牛油、羊油和猪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中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中还可以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以步骤(2)所得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wt%~2.0wt%,较好是0.1wt%~1.0wt%,最好是0.1wt%~0.5wt%。
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为石油磺酸钠、石油磺酸钙、石油磺酸钡、硬脂酸钠、油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钾、卵磷脂、磷酸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5)、聚乙二醇(400)、妥尔油酰胺、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醇酰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为了得到更纯的氧化铝,也可将步骤(2)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经洗涤至阴离子重量浓度小于0.5%,并经80~110℃烘干5~24小时后,再经步骤(3),得到纳米氧化铝。所述的洗涤是先采用有机溶剂洗涤0-3次,再用水洗涤,其中所用的溶剂为乙醇或丙酮,其中的水最好采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本发明中,将无机铝盐加热至熔融,或者无机铝盐与沉淀剂混合均匀后加热至熔融的温度为50~120℃,步骤(1)所得的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优选加热至30~120℃,最好加热至无机铝盐的熔融温度±20℃。
本发明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焙烧温度处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氧化铝,优选为经350~650℃焙烧4~10小时,得到纳米γ-氧化铝。
步骤(2)中所述的老化一般是在成胶温度和压力下老化0~30小时,方法一最佳的老化时间为0.5~3小时,方法二最佳的老化时间为0.5~3小时,方法三最佳的老化时间为5~30小时。
本发明所得的纳米γ-氧化铝的性质如下:平均粒径5-100nm,优选为7-30nm,比表面200~400m2/g,孔容0.2~1.1ml/g,平均孔径2~30nm。本发明中的表面积和孔结构是用美国ASAP2400型低温液氮吸附仪,通过BET方法计算得到。其中的平均粒径是用透射电镜(TEM)测得的平均直径。
本发明方法制备纳米γ-氧化铝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方法是利用油包熔融盐的高内相分散体系的性质,该体系是超增溶胶团,铝盐与沉淀剂反应所生成的氢氧化物被限制在胶团内进行原位合成,从而避免了氧化物粒径的增大,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粒径分布范围窄。
2、本发明方法中无机铝盐用量大,纳米氧化物的产率高,纯度高,而所用的表面活性剂及烃类组分用量小,成本低。
3、对氧化铝的纯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可采用直接焙烧法,降低成本。
4、本发明方法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系在需水量很少的情况下制备纳米γ-氧化铝。
5、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可以进行大批量工业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0所得的纳米氧化铝的透射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的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方法一:
A、在常压下,将无机铝盐加热至熔融,一般为50~120℃,缓慢加入到预先加热至30~120℃的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一般混合时间为1~60分钟,较好为5~30分钟,最好为10~20分钟;
B、向步骤A的混合物中缓慢加入沉淀剂,在50~12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老化0.5~3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其中所用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氨中的一种或多种,该沉淀剂以水溶液形式加入,优选为饱和或过饱和的水溶液,最好采用氨,以饱和氨水形式加入。
方法二:
A、将无机铝盐加热至熔融,一般为50~120℃,缓慢加入预先加热至30~120℃的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一般混合时间为1~60分钟,较好为5~30分钟,最好为10~20分钟;
B、在密闭条件下,在氨临界温度以下通入沉淀剂液氨,在30~20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恒温恒压0.5~3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方法三:
A、使用沉淀剂与无机铝盐混合均匀后加热至50~120℃熔融,缓慢加入到预先加热至30~120℃的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形成均匀的胶体;其中所用的沉淀剂为碳酸铵、碳酸氢铵、尿素、六次甲基四胺和柠檬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为尿素、六次甲基四胺和柠檬酸铵的一种或多种。
B、在密闭的条件下,将步骤A中所得到的混合物于70~200℃温度下进行均匀沉淀,反应时间4~8小时,然后老化5~3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的烃类组分采自兰州石油化工总厂,其性质见表1。
                            表1  烃类组分的性质
  凝点,℃   含油量,wt%   粘度(100℃),m2/s   针入度(25℃),1/10mm
  常三线油   5   90   2.01   /
  减一线油   30   80   4.98   /
  减二线油   35   75   5.02   /
  减三线脱蜡油   37   68   5.55   /
  减四线油   42   56   8.58   46
  减二线蜡膏   50   7.5   4.82   20
  减三线蜡膏   53   8.5   5.02   19
  减四线蜡膏   56.5   22   6.08   25
  渣油蜡膏   69   32.5   19.3   40
  轻脱沥青油   38   72   8.82   /
实施例1~14所得产品的性质见表1、表2和表3。其中,T-154是双挂丁二酰亚胺,产自锦州石化总厂。OP-4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4)。
实施例1
将50g减三线脱蜡油和10g SP-80混合,8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700g九水合硝酸铝加热至8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2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滴加20℃饱和氨水240g,老化3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550℃焙烧8小时,即得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2
将10g减四线油、20g减一线油、2g减二线蜡膏、13g渣油蜡膏、8gSP-80、2g OP-4和2g M-201混合,10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820g九水合硝酸铝加热至10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3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在密闭反应器中,向超增溶胶体中加入50℃123g液氨,在180℃反应2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600℃焙烧8小时,即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3
将57g常三线油、3g脂肪酸单甘酯、10g聚异丁烯基马来酸二甘醇酯和1g妥尔油酰胺在10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613g氯化铝、367g尿素和355g水混合加热至12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2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密闭反应器,在200℃反应4小时,老化1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650℃焙烧4小时,即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4
将100g减三线脱蜡油、23g减四线蜡膏、53g轻脱沥青油、18g聚异丁烯基马来酸二甘醇酯和6g石油磺酸钙混合,8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500g十八水合硫酸铝加热至8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2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将190g碳酸铵溶解在110g水中,并加入上述超增溶胶体中,老化3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550℃焙烧8小时,即得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5
将146g减三线脱蜡油、70g聚异丁烯基马来酸三乙醇胺酯在10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460g九水硝酸铝、324g柠檬酸铵混合加热至12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2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密闭反应器,在200℃反应4小时,老化1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650℃焙烧4小时,即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6
将107g减三线蜡膏、214g羊油、1gSP-40、3g脂肪酸单甘酯和1g妥尔油酰胺混合,10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375g九水合硝酸铝、132g氯化铝和50g水加热至10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3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在密闭反应器中,向超增溶胶体中加入50℃117g液氨,在180℃反应2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600℃焙烧8小时,即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7
将70g减四线油、110g花生油、15g聚异丁烯基马来酸二甘醇酯和30gT-154在100℃加热溶解混合均匀;将270g九水合硝酸铝、284g十八水合硫酸铝和221g六次甲基四胺混合加热至120℃熔融,缓慢加入上述混合物中,混合20分钟形成均匀超增溶胶体。密闭反应器,在200℃反应4小时,老化1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氢氧化铝凝胶经650℃焙烧4小时,即本实施例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8
由实施例1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200ml乙醇洗涤一次,用200ml蒸馏水洗涤三次,经100℃烘干,在250℃焙烧2小时,550℃焙烧8小时,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9
由实施例2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的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10
由实施例3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的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11
由实施例4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12
由实施例5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13
由实施例6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实施例14
由实施例7得到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用实施例8方法,即本实施例的纳米γ-氧化铝。
               表2  实施例1~4的组成及性能
  产品性质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平均粒径(nm)   80   70   88   97
  BET比表面(m2/g)   240   325   245   300
  孔容(ml/g)   0.38   0.49   0.25   0.35
  平均孔径()   42   36   29   33
            表3  实施例5~7的组成及性能
  产品性质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平均粒径(nm)   85   95   75
  BET比表面(m2/g)   210   310   340
  孔容(ml/g)   0.35   0.3   0.25
  平均孔径()   45   30   37
                        表4  实施例8~14所得氧化铝的性质
  实施例   8   9   10   11   12   13   14
  平均粒径(nm)   35   30   24   25   33   22   35
  BET比表面(m2/g)   260   350   280   230   260   310   340
  孔容(ml/g)   0.58   0.89   0.65   0.75   0.66   1.00   0.95
  平均孔径()   120   150   80   75   110   150   142

Claims (23)

1、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烃类组分和VB值小于1的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
(2)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由以下方法之一制得:
方法一:熔融的无机铝盐缓慢加入到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然后加入沉淀剂,在50~12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老化0~3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方法二:将熔融的无机铝盐缓慢加入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在密闭条件下,在氨临界温度以下通入沉淀剂液氨,在30~200℃温度下进行中和成胶,然后老化0~3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方法三:使用沉淀剂与无机铝盐混合均匀后加热熔融,缓慢加入到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中,混合至形成均匀胶体;在密闭的条件下,将所得到的混合物于70~200℃温度下进行均匀沉淀中和成胶,成胶时间4~8小时,然后老化0~30小时,得到纳米氢氧化铝凝胶;
(3)将步骤(2)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进行焙烧后,得到纳米氧化铝;
步骤(2)中所用的无机铝盐来自于无水或含结晶水的硝酸铝、氯化铝和硫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水在步骤(1)和/或步骤(2)中以结晶水和/或游离水形式加入;
以步骤(2)所得到的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无机铝盐(干基)、沉淀剂和水用量为60wt%~95wt%,水与铝原子的摩尔比为3~15∶1,铝原子和沉淀剂的摩尔比为1∶0.9~5;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1wt%~8wt%;烃类组分的用量为3wt%~32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骤(2)所得到的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无机铝盐(干基)、沉淀剂和水的用量为85wt%~95wt%,水与铝原子的摩尔比为3~10∶1,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0.5wt%~4wt%;烃类组分的用量为3wt%~15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骤(2)所得到的混合物为基准,表面活性剂的含量为0.8wt%~2wt%;烃类组分的用量为4wt%~8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采用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加入:a、在步骤(1)中加入水,b、在步骤(2)中采用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的形式加入,c、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d、与步骤(1)所得的混合物形成均匀胶体的过程中加入或者在形成均匀胶体后加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方法一是采用沉淀剂水溶液,以及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和/或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方法二和方法三是采用含结晶水的无机铝盐和/或在无机铝盐熔融过程中加入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剂选自SP-40、SP-60、SP-65、SP-80、SP-85、M-201、脂肪酸单甘酯及二甘酯、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一缩二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丙烯乙二醇单十二烷基酯、聚异丁烯基马来酸多元醇酯、聚异丁烯基马来酸醇胺酯类乳化剂和丁二酰亚胺类乳化剂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使用的烃类组分选自常三线馏分油、减压馏分油、减压蜡膏、渣油蜡膏、脱沥青油、植物油、动物油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压馏分油为减一线馏分油、减二线馏分油、减三线馏分油、减四线馏分油的脱蜡或含蜡馏分油的一种或多种;减压蜡膏为减一线馏分油、减二线馏分油、减三线馏分油、减四线馏分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得到的蜡膏;渣油蜡膏是轻脱沥青油和/或重脱沥青的蜡膏;脱沥青油为轻脱沥青油和/或重脱沥青油;植物油为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蓖麻油、葵花子油、椰子油和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动物油为牛油、羊油和猪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方法一所用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铵、碳酸氢铵和氨中的一种或多种,以水溶液形式加入;方法三所用的沉淀剂为碳酸铵、碳酸氢铵、尿素、六次甲基四胺和柠檬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方法一所用的沉淀剂以饱和或过饱和水溶液形式加入;方法三所用沉淀剂为尿素、六次甲基四胺和柠檬酸胺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方法一所用的沉淀剂是氨,以饱和氨水形式加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以步骤(2)所得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1wt%~2.0wt%。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步骤(2)所得到的混合物的重量为基准,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为0.2wt%~1.5wt%。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表面活性剂为石油磺酸钠、石油磺酸钙、石油磺酸钡、硬脂酸钠、油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钾、卵磷脂、磷酸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7)、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5)、聚乙二醇(400)、妥尔油酰胺、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二烷基醇酰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2)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铝凝胶经洗涤至阴离子重量浓度小于0.5%,并经80~110℃烘干5~24小时后,再经步骤(3),得到纳米氧化铝。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洗涤是先采用有机溶剂洗涤0-3次,再用水洗涤,其中所用的溶剂为乙醇或丙酮。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方法一和方法二中无机铝盐的熔融温度为50~120℃,方法三中无机铝盐与沉淀剂的熔融温度为50~120℃。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得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加热至30~12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得烃类组分和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加热至无机铝盐或者无机铝盐与沉淀剂的熔融温度±20℃。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方法一的老化时间为0.5~3小时,方法二的老化时间为0.5~3小时,方法三的老化时间为5~30小时。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焙烧条件为:经350~650℃焙烧4~10小时,得到纳米γ-氧化铝。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纳米γ-氧化铝的性质如下:平均粒径5-100nm,比表面200~400m2/g,孔容0.2~1.1ml/g,平均孔径2~30nm。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得纳米γ-氧化铝的性质如下:平均粒径为7-30nm。
CNB2005100464810A 2005-05-18 2005-05-18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Active CN100345761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464810A CN100345761C (zh) 2005-05-18 2005-05-18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464810A CN100345761C (zh) 2005-05-18 2005-05-18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5147A CN1865147A (zh) 2006-11-22
CN100345761C true CN100345761C (zh) 2007-10-31

Family

ID=37424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464810A Active CN100345761C (zh) 2005-05-18 2005-05-18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45761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1673A (zh) * 2010-10-15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氢氧化硅-氢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90356B (zh) * 2009-05-19 2013-01-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磷和钾的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0342B (zh) * 2009-05-19 2012-09-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钛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0346B (zh) * 2009-05-19 2013-06-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杂多酸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0374B (zh) * 2009-05-19 2012-11-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0380B (zh) * 2009-05-19 2011-12-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应用
CN101890375B (zh) * 2009-05-19 2013-04-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孔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39196B (zh) * 2009-10-16 2016-02-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硼氧化铝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9309B (zh) * 2009-10-27 2013-01-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氢处理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51767B (zh) * 2010-10-15 2013-08-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
CN103449491A (zh) * 2012-12-27 2013-12-1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氧化铝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1906B (zh) * 2014-04-04 2015-08-19 王宏雁 脂肪包膜的纳米氧化锌
CN107496915A (zh) * 2015-01-23 2017-12-22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氢氧化铝纳米粒的疫苗载体
CA3033150A1 (en) * 2016-08-29 2018-03-08 Sasol (Usa)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an alumina dispersible at a ph greater than 8
CN109399678B (zh) * 2018-11-14 2020-07-14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纳米级金属氢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CN112973771B (zh) * 2021-02-25 2022-05-17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含有分子筛和氧化铝的球形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3087000A (zh) * 2021-03-31 2021-07-09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层析用高性能球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16189962A (zh) * 2023-02-28 2023-05-30 重庆大学 一种改性氧化铝纳米筛及其制备方法与改性氧化铝纳米筛绝缘油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4A (zh) * 1991-12-11 1992-06-24 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 超微细高纯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122772A (zh) * 1994-06-24 1996-05-22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含氢氧化铝的细粒金属氢氧化物和含氧化铝的细粒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4A (zh) * 1991-12-11 1992-06-24 浙江省明矾石综合利用研究所 超微细高纯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122772A (zh) * 1994-06-24 1996-05-22 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含氢氧化铝的细粒金属氢氧化物和含氧化铝的细粒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51673A (zh) * 2010-10-15 2012-05-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氢氧化硅-氢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
CN102451673B (zh) * 2010-10-15 2014-07-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氢氧化硅-氢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65147A (zh) 2006-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5761C (zh) 一种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CN1034557C (zh) 以可吸性沉淀二氧化硅为基础的组合物
CN100345755C (zh)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CN1477147A (zh) 具有多官能团的油类化学制品的合成和该油类化学制品及其用途
CN102282231A (zh) 尘埃控制和冷冻调节的方法和组合物
EP0246952A2 (fr) Emulsion aqueuse d'un additif insoluble dans l'eau pour matériaux isolants en fibres minérales
CN104609790A (zh) 温拌型抗车辙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778A (zh) 生产高软化点的沥青微细颗粒的方法
CN100345763C (zh) 一种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CN1065521C (zh) 具有增强水溶性的氟代烷基乙氧基化物
CN108502866B (zh) 一种碳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99740B (zh) 一种氟化两亲纳米颗粒及其应用
JP2017179616A (ja) 金属単体及び金属化合物の少なくとも一方を含有する活性炭の製造方法
CN100345762C (zh) 一种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CN104946251B (zh) 一种直接热分解法合成氮掺杂碳纳米粒子的方法
CN102050454B (zh) 一种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900219A (zh) 促进沥青球化的复合乳化剂
CN100338200C (zh) 含纳米微粒的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
CN1185326C (zh) 悬浮床加氢催化剂的分散方法
KR101409132B1 (ko) 윤활첨가제의 제조방법
RU2428462C1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смазочной композиции
TWI553112B (zh) 在煤水份控制製程與製造焦炭程序中減少煤粉塵的方法
JPH0680415A (ja) 金属化合物球形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14874015B (zh) 一种高比表面积六方氮化硼微球颗粒及其块体的制备方法
CN113117594B (zh) 一种松香基表面活性剂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复合稳定剂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