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021B -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021B
TWI836021B TW109106279A TW109106279A TWI836021B TW I836021 B TWI836021 B TW I836021B TW 109106279 A TW109106279 A TW 109106279A TW 109106279 A TW109106279 A TW 109106279A TW I836021 B TWI836021 B TW I8360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knitted fabric
tubular knitted
pick
rever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6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9950A (zh
Inventor
福爾維奧 博帝尼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聖東尼(上海)針織機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916531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715511B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聖東尼(上海)針織機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聖東尼(上海)針織機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99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021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揭示一種用於反轉一管狀針織物(S)之方法。根據該方法,在其一第一端處由一拾取裝置(5)接合且藉由其一第二端自該拾取裝置懸置之該管狀針織物(S)經引入一反轉管(15)中。該反轉管(15)移動通過該拾取裝置(5)以便藉由其上端(15B)在該拾取裝置上方突出;且該反轉管(15)在一上部位置與一下部位置之間往復地上下移動,同時與一頂部夾持裝置(31)及一底部夾持裝置(35)共同起作用,直至該管狀針織物(S)在該反轉管(15)之外表面上完全翻轉為止。

Description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關於針織機及裝置的改良。更特定言之,本發明關於一種用於反轉由針筒生產之管狀針織物(諸如短襪或長襪)以便閉合管狀針織物的縫頭端之裝置。如所屬領域中通常理解,「反轉管狀針織物」」意謂將管狀製品自裏至外翻轉,使得外表面變成內表面且內表面變成外表面。
管狀針織物,諸如短襪或長襪,通常在圓針織機上製造,該圓針織機具備與針盤共同起作用之單個針筒,或具備兩個同軸且疊加的針筒。針織程序在管狀針織物之一端開始,且在管狀針織物之第二端結束最後一圈線圈的編織而終止。在一些圓針織機中,在其上生產之管狀針織物具有開放的縫頭,該縫頭通常為由針織機之針形成之管狀針織物的最後端且為開放的。管狀針織物之開放縫頭隨後藉由在針筒附近配置之閉合機器中進行縫合或連結而閉合。
為了執行連結或縫合,應反轉管狀針織物,亦即自裏至外翻轉。已開發出用於反轉管狀針織物的若干裝置。舉例而言,EP2250307、US9562307、US10145043、EP2961876、EP2946034、WO2002070801、WO2017080890、WO2008028575中揭示用於反轉管狀針織物之裝置。
處置管狀針織物,尤其細規格的女性長襪,可能會損壞該製品並 導致廢品。損壞尤其可能出現在反轉短襪或長襪之階段。謹慎地處置管狀針織物之裝置及方法在所屬領域中將為受歡迎的且尤其有用。
又,反轉具有相當大長度的管狀針織物係耗時的且可涉及製品的額外處置,從而可增加損壞製品並產生廢品之風險。提供能夠容易地反轉長管狀針織物之裝置及方法將為有益的。
本文中所揭示之主題係關於反轉裝置及方法之改良,其旨在減輕或解決當前領域之裝置及方法之缺點及限制中之一或多者。
雖然描述係指較佳具體實例,其中恢復裝置與用於製造之管狀針織物(諸如短襪及長襪)之包括縫頭閉合台或機器之針織機組合,但每當管狀製品(尤其具有其中之至少一者為開放的第一端及第二端之柔性及柔順製品)必須被自裏至外翻轉,亦即必須被反轉時,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及裝置亦可用於不同內容背景中。
根據一個態樣,揭示一種方法,其中該管狀針織物由拾取裝置接合以便藉由其端部自該拾取裝置懸置。該管狀針織物經引入反轉管中,其中該管狀針織物之端部自該拾取裝置懸置。反轉管軸向地移動通過拾取裝置以便藉由其上端突出在拾取裝置上方。反轉管在上部位置與下部位置之間往復地上下移動,在兩個位置中,反轉管之上端均位於拾取裝置上方。在往復移動期間,反轉管與頂部夾持裝置及底部夾持裝置共同起作用,該頂部夾持裝置及該底部夾持裝置抵靠該反轉管選擇性地夾住該管狀針織物並且釋放該管狀針織物,使得該管狀針織物自該反轉管之內部被牽引至其外表面上。重複該往復運動足夠數目次,直至管狀針織物完全在反轉管之外表面上翻轉為止。
根據較佳具體實例,本文中揭示一種用於反轉管狀針織物之方 法,其包含按順序執行之以下步驟。管狀針織物之第一端藉助於拾取裝置之複數個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接合,使得該管狀針織物藉由其第二端自該拾取裝置懸置。反轉管及拾取裝置接著以大約同軸位置配置,其中反轉管配置在拾取裝置下方。管狀針織物之第二端及管狀針織物自該拾取裝置向下懸置之部分藉由反轉管之上端經引入反轉管中。
隨後,反轉管之上端向上移動通過拾取裝置並移動朝向拾取裝置上方之第一豎直位置。反轉管之上端移動通過接合管狀針織物之第一端之拾取裝置使得管狀針織物翻轉至反轉管側壁之外表面上。在此步驟中,可僅獲得部分翻轉,同時管狀針織物之一部分可保持在反轉管內部。此情形在管狀針織物相較於反轉管之延伸部分及其向上衝程之延伸部分較長之情況下尤其如此。
若管狀針織物尚未被完全翻轉,亦即自裏至外被反轉,則在向上衝程結束時,管狀針織物被夾在反轉管之上端與頂部夾持裝置之間。隨後,反轉管之上端及頂部夾持裝置自第一豎直位置朝向低於第一豎直位置之第二豎直位置向下移動,亦即配置於第一豎直位置與拾取裝置之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之間。在管狀針織物維持被夾在上部夾持裝置與反轉管之上端之間的同時較佳地執行此移動。
下一步驟提供藉助於底部夾持裝置而抵靠反轉管之側壁的外表面夾住管狀針織物,且頂部夾持裝置自反轉管移開並且朝向第一豎直位置向後移動。當反轉管處於第二豎直位置時,底部夾持裝置在拾取裝置附近配置,亦即配置在拾取裝置與反轉管之上端的位置之間。底部夾持裝置之位置使得在拾取裝置與底部夾持裝置之間設置足夠距離。此係尤其有益的,此係由於以此方式在反轉管自第一豎直位置至第二豎直位置之向下移動期間,在反轉管的先前提昇衝程中自反轉管之內部被牽引的管狀針織物在底部夾持裝置下方圍繞反轉管之外表面被聚集。一旦底部夾持裝置抵靠反轉管夾住管狀針織物並且反轉管 再次朝向第一豎直位置被提昇,則在拾取部件與底部夾持裝置之間被翻轉並聚集的管狀針織物之長度在其向上移動期間將不由反轉管向上牽引。
在以下步驟中,一旦頂部夾持裝置脫離反轉管,則反轉管再次朝向第一豎直位置向上移動,且向上移動使得管狀針織物進一步翻轉至反轉管之側壁的外表面上。
當反轉管處於第二豎直位置時仍在反轉管內部之管狀針織物的至少一部分自反轉管的內部撤出且經翻轉在其外表面上,此係由於管狀針織物之已經反轉的部分由於底部夾持裝置之夾住動作而被阻止由向上移動之反轉管向上牽引。底部夾持裝置之摩擦係數高於反轉管之外表面的摩擦係數,使得當反轉管向上移動時,管狀針織物係由高摩擦底部夾持裝置固持。已經在反轉管之先前向下衝程期間在底部夾持裝置與拾取裝置之間聚集的管狀針織物之已經反轉的部分係由底部夾持裝置固持並且被阻止由反轉管向上牽引。
必要時,上文所描述的反轉管之向下及向上移動視需要被重複一次或多次,直至管狀針織物在反轉管之側壁的外表面上完全自裏至外反轉且反轉管之上端脫離管狀針織物為止。
根據一些具體實例,首次將反轉管之上端移動通過拾取裝置並將其朝向第一豎直位置移動之步驟可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將反轉管之上端移動至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上方的一位置;藉由底部夾持裝置抵靠反轉管之側壁的外表面夾住管狀針織物;及進一步朝向第一豎直位置移動反轉管。
根據另一態樣,揭示一種用於反轉管狀針織物之裝置。該裝置包含拾取裝置,其可包括經調適以接合管狀針織物之第一端的複數個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該裝置進一步包含反轉管,其具有上端、下端及自上端延伸至下端之側壁。反轉管及拾取裝置經調適以配置於大約同軸的位置中。此外,反轉管經調適以在拾取裝置下方自下部位置提昇,使得反轉管之上端朝向在拾取裝 置上方之其第一上部豎直位置移動通過拾取裝置。
如本文中所使用,「大約同軸的位置」為允許反轉管穿過拾取裝置之此位置。兩個部件不需要完全地同軸。重要的為反轉管可與其上端一起移動通過拾取裝置以發起翻轉程序。
該裝置進一步包括頂部夾持裝置,其經調適以抵靠反轉管之上端在拾取裝置上方之上部豎直位置中夾住管狀針織物並連同反轉管一起在上部豎直位置朝向第二下部豎直位置之間移動,該下部豎直位置在拾取裝置上方。該裝置亦包括底部夾持裝置,其經配置於第一上部位置與拾取裝置之間且經調適以在夾住位置與脫離反轉管之位置之間選擇性地移動,在該夾住位置中,底部夾持裝置抵靠反轉管之側壁夾住管狀針織物。
在此參考附圖描述該方法及該裝置之其他特徵及具體實例。
1:單元
3:圓針織機
5:拾取裝置
5A:豎直軸線
7:縫合或連結機器或台或閉合機器
9:針筒
11:反轉配置
12A:半圓形冠部
12B:半圓形冠部
13:拾取構件
13A:第一半圓形集合
13B:第二半圓形集合
14:致動器
15:反轉管
15A:下端
15B:上端
15C:側開口
15D:側壁
16:可移動止動件或鎖
17:上部抽吸管
17A:下端
19:小棒
21:托架
23:無棒或無軸氣壓缸活塞致動器
25:旋轉致動器
27:吹氣棒或吹氣部件
31:頂部夾持裝置
33:豎直引導件
35:底部夾持裝置
B-B:直徑軸線
f5:雙箭頭
f15:雙箭頭
f17:雙箭頭
f21:雙箭頭
f31:箭頭
f35:雙箭頭
S:管狀針織物
S1:開放縫頭端
S2:第二下端
SC:褶皺
對本發明之經揭示具體實例及其許多附帶優點的較全面理解將容易地獲得,因為其在結合附圖考慮時藉由參考以下詳細描述而被較佳地理解,在附圖中:[圖1]說明包括針筒、拾取單元及縫頭閉合台之針織機的立體正投影視圖;[圖1A]說明拾取部件之立體正投影視圖;[圖1B]說明圖1之反轉配置的擴大;且[圖2]至[圖13]展示圖1的機器之細節,其說明自針筒移除管狀針織物、反轉該製品、閉合製品之縫頭及自閉合台移出製品之一連串方法步驟。
在以下描述中,結合用於閉合例如短襪或長襪之管狀針織物之端 部(例如縫頭端)之圓針織機及連結或縫合機器來描述反轉方法及裝置。儘管如此,針織的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自以下描述理解,例如在經反轉管狀針織物不經受縫合或連結動作及/或其中管狀針織物不被直接自圓針織機拾取的狀況下,本發明之新穎及有用態樣亦用於不同配置中。
現在轉而參看圖式,圖1說明包括圓針織機3、拾取裝置5及縫合或連結機器或台7之單元1的立體正投影視圖。由於管狀針織物之縫頭端可藉由縫合或連結或任何其他合適的閉合操作來閉合,因此機器7將在此僅被稱作閉合機器或閉合台,且由閉合機器7執行之相關操作將亦僅被稱作管狀針織物之縫頭端的「閉合」或「封閉」。
圓針織機3包括圓形針床,例如針筒9。在一些具體實例中,拾取裝置5可圍繞豎直軸線5A樞轉,以自其中拾取裝置與針筒9同軸之拾取位置移動至其中拾取裝置5與閉合機器7及共同標記為11之反轉配置共同起作用之反轉及閉合位置。
將詳細地描述拾取裝置5,此係由於此種類型之裝置為吾人所知。對於關於適於本文中所揭示之單元1之拾取裝置的可能的具體實例之更多細節,可參考例如US10145043、WO2017067801或EP2984220。圖1A作為實例以自底部之立體正投影視圖說明拾取裝置5之具體實例,該拾取裝置包括複數個拾取部件13,其根據拾取部件13之第一半圓形集合13A及拾取部件13之第二半圓形集合13B配置。更特定言之,拾取裝置5包含兩個半圓形冠部12A、12B,在其上提供用於拾取部件13A、13B之支座。拾取部件之兩個半圓形集合中之一者經調適以相對於另一者圍繞直徑軸線B-B樞軸,使得拾取部件之第一及第二半圓形集合可配置於第一共面位置中(圖1A)及第二疊加位置中,其中兩個半圓形集合之拾取部件呈面對面關係。
圖1B說明反轉配置11之擴大,其展示反轉配置之各種組件。參 考圖1B且繼續參考圖1,反轉配置11包括反轉管15,其具備根據雙箭頭f15之豎直往復運動。該移動可受致動器14控制。在此具體實例中,致動器14為線性致動器,亦即氣壓缸活塞致動器。然而,可使用其他致動器,例如包含電動馬達之旋轉致動器等等。可提供可移動止動件或鎖16,以限制反轉循環之步驟中之一些中的反轉管15之向下移動,如以後將更詳細描述。
反轉配置11進一步包含上部抽吸管17,其實質上與反轉管15同軸且配置於其上方。抽吸管17具備根據雙箭頭f17之往復豎直運動。抽吸管17之豎直移動可受致動器控制,例如線性致動器,諸如氣壓缸活塞致動器,其未詳細說明。用於控制抽吸管17及反轉管15之移動的其他致動器為可能的,例如液壓缸活塞致動器,電動、氣動或液壓旋轉馬達等等。
在閒置位置中,如圖1及圖1B中所展示,抽吸管17及反轉管15分別配置在水平幾何平面上方及下方,該等水平幾何平面界定其中拾取裝置5可圍繞軸線5A旋轉移動(雙箭頭f5,圖1)之空間。此使得能夠在反轉管15與抽吸管17之間引入拾取裝置5。
反轉配置11進一步包括用以將與拾取裝置5接合之管狀針織物引入至反轉管15中之構件。此等構件可包括機械及/或氣動部件。在本文中所揭示之具體實例中,提供機械部件與氣動部件之組合。更特定言之,用於將管狀針織物引入反轉管15中之構件包含小棒19,其以樞轉方式支撐在托架21上。根據雙箭頭f21之托架21的豎直往復移動可受任何合適的致動器控制。在圖式中所說明之例示性具體實例中,使用無棒或無軸氣壓缸活塞致動器23,其亦形成用於引導托架21之引導件。其他致動器可用於控制托架21之運動。應注意,一般而言,除非不同地規定,否則用於控制機器之各個部件的移位之致動器可選自任何種類的可用的合適致動器,無論本文中所描述的特定致動器之類型及性質如何。小棒19在由托架21支撐之旋轉致動器25的控制下可進一步以樞轉方式圍繞 水平軸線移動。用於將短襪引入反轉管15中之構件可進一步包括氣動構件,例如設置在諸如吹氣棒27之吹氣部件上的吹氣噴嘴或一組吹氣噴嘴,其產生噴氣或鼓風,噴氣或鼓風經導向以便促進管狀針織物插入在反轉管15中。反轉管中之抽吸可用來代替由噴嘴產生的鼓風或與其組合使用。
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圖中未示,吹氣棒27可具備往復豎直移動,以便於管狀針織物S插入反轉管15中。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吹氣棒27可由實質上水平棒替代,該實質上水平棒不具有吹氣噴嘴並且具備往復豎直移動。
反轉管15具有下端15A及上端15B(圖9中最佳展示)以及在下端15A與上端15B之間延伸的側壁15D。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側壁15D具有側開口15C,其促進管狀針織物插入其中,如以後將更詳細解釋。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圖中未示,反轉管15亦可具備圍繞水平軸線之樞轉移動以採用使管狀針織物較容易插入的位置。
在拾取裝置5可沿著旋轉移動之平面上方,可配置兩個夾持裝置,其與反轉管15共同起作用以便自裏至外反轉管狀針織物。更特定言之,頂部夾持裝置31經調適以根據箭頭f31沿著豎直引導件33移動。另一底部夾持裝置35配置於更低層級處,在頂部夾持裝置31下方並在拾取裝置5上方。底部夾持裝置35可根據雙箭頭f35在水平方向上移動。頂部夾持裝置31及底部夾持裝置35之根據f31及f35的動作可受合適致動器控制,例如無軸或無棒氣壓缸活塞致動器或其他類型之合適致動器。
繼續參考圖1、圖1A、圖1B,將參考圖2至圖13更詳細地描述反轉循環。反轉循環包含步驟的第一序列(圖2至圖5)以自針筒9移除管狀針織物S並將該製品引入反轉管15中。步驟的第二序列自裏至外反轉管狀針織物S。
在圖2中說明第一序列的第一步驟。針織機3已結束生產管狀針織物S,諸如短襪或長襪。針織程序自彈性貼邊開始且以製品的縫頭結束。在以下 描述中,縫頭將被稱作「第一端」,其經閉合、縫合或連結。彈性貼邊將被稱作管狀針織物的「第二端」。在圖2中,管狀針織物S的縫頭已經由拾取裝置5的拾取部件13(在圖1A中詳細展示)接合。拾取裝置仍處於拾取位置,與針筒9同軸。反轉管15處於下部位置。圖2中不可見之抽吸管17處於上部位置。
拾取裝置5圍繞豎直軸線5A自圖2的位置旋轉至圖3的位置。在圖3中,拾取裝置5定位於反轉管15與抽吸管17之間且實質上與其同軸。在此例示性具體實例中,管狀針織物S尤其長,使得當拾取裝置5處於圖3的位置時,管狀針織物S的第二端仍在針筒9內部。
為了自針筒9完全移除管狀針織物S並且將其下部部分引入反轉管15中,小棒19根據圖4中之箭頭f21向下旋轉及平移。經組合之藉由反轉管15之空氣抽吸與藉由吹氣棒27之空氣吹氣將自拾取裝置5向下懸置之管狀針織物S之一部分引入至反轉管15中,如圖5中所展示。現在,管狀針織物S之開放縫頭端S1由拾取裝置5之拾取部件13接合,而其第二下端S2在反轉管15內部向下自由懸置。
現在執行步驟的以下第二序列以自裏至外反轉管狀針織物S。
在圖6中,反轉管15根據箭頭f15向上移動,使得反轉管15的上端15B移動通過拾取裝置5直至第一上部豎直位置。可在底部夾持裝置35維持不在作用中,亦即與反轉管15保持一定距離時,執行反轉管15的向上衝程。在一替代具體實例中,向上行程可劃分成第一部分衝程及第二部分衝程。在第一部分衝程結束時,反轉管15的上端15B位於拾取裝置5上方,且處於定位底部夾持裝置35之位置,或在該位置上方。底部夾持裝置35抵靠反轉管15的側壁15D之外表面啟動並經推動,使得管狀針織物S被夾在底部夾持裝置35與反轉管15之間。當執行向上移動的第二衝程時,反轉管15之光滑的外表面(其可經拋光)在管狀針織物S之內表面上滑動,該管狀針織物藉由摩擦保持附著至底部夾持裝置35。
無論底部夾持裝置35是在作用中抑或閒置,反轉管15之向上移動使得在反轉管15內部之管狀針織物S在其外部經牽拉並在反轉管15之側壁15D的外表面上翻轉。若底部夾持裝置35不在作用中,則在反轉管15外部牽拉管狀針織物S係藉由拾取部件13施加之保持動作確保,該等拾取部件防止藉由摩擦向上牽引管狀針織物S。因此,在此步驟中,管狀針織物S沿著反轉管15之上邊緣滑動並且在反轉管15外部經逐步地牽拉且圍繞其翻轉。
若一旦反轉管15已達成其上部位置,亦即圖6中所展示之第一豎直位置,則整個管狀針織物已經自反轉管15之內部被牽拉出來且圍繞反轉管15之外表面配置,則反轉程序結束。舉例而言,此可藉助於光電池或發光接收配置被偵測到,該光電池或發光接收配置使用反轉管15之反射外表面。若已完全反轉管狀針織物S,則反轉管15之上端15B不含織物,可以光學方式偵測到該狀況。可使用其他偵測構件,諸如電容構件或與僅為反轉管15之外表面共同起作用之電觸點。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管狀針織物S之長度可儲存在控制單元之儲存記憶體中。控制單元可經程式化以便基於管狀針織物S的儲存長度判定在反轉管15之第一向上衝程結束時是否已經完全反轉管狀針織物S。
若管狀針織物S之一部分仍在反轉管15內部,則執行圖7A、圖7B中所展示之另一反轉步驟。兩個圖說明該裝置的兩個放大部分。更特定言之,圖7A說明圍繞反轉管15之上端15B的區域,而圖7B說明拾取部件下方之區域。如圖7A中所展示,已經啟動頂部夾持裝置31使得管狀針織物S被夾在頂部夾持裝置31與反轉管15之上端15B之間。一旦頂部夾持裝置31抵靠反轉管15按壓管狀針織物S並將其安全地固持該頂部夾持裝置與該反轉管,則反轉管15及頂部夾持裝置31可根據圖7A中之箭頭f31及f15同時向下移動。底部夾持裝置35脫離反轉管15及圍繞其配置之管狀針織物S,使得管狀針織物S可由向下移動之反轉管15牽引 而不干擾底部夾持裝置35。拾取部件13之環形配置與反轉管15之外表面之間的間隙足夠小以防止管狀針織物S被反轉管15向下牽引。
反轉管15之下降運動在其上端15B移動經過底部夾持裝置35之前結束。該底部夾持裝置經置放在距拾取裝置5上方的一距離處,使得管狀針織物S之在反轉管15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部分將圍繞向下移動之反轉管15聚集在底部夾持裝置35與拾取裝置5之間。
反轉管15之下降衝程之結束可由可移動止動件16界定。圖7B說明在此部分下降衝程結束時的反轉管15之下部部分。使用可移動止動件16避免需要準確地控制移動反轉管15之致動器。因此,簡單的氣缸活塞致動器可用於控制反轉管15的上下移動。
在其他具體實例中,反轉管15之移動可受較複雜的致動器控制,諸如以電子方式受控制之電動馬達。在又其他具體實例中,與活塞氣缸致動器組合之磁性控制裝置可用於執行所需長度的衝程。可以電子方式控制下降衝程之結束。
如圖7A中所展示,在反轉管15之向下移動結束時,管狀針織物S之一部分在拾取裝置5與底部夾持裝置35之間堆積成圍繞反轉管15之外表面形成褶皺SC。如上文所提及,對於裝置之高效操作,底部夾持裝置35位於由反轉管15之上端15B到達之第一豎直位置與拾取裝置5之間的中間位置中。底部夾持裝置35與拾取裝置5之間的距離使得管狀針織物S可在反轉管15之向下移動期間至少部分地在底部夾持裝置35與拾取裝置5之間聚集。
在下一步驟中(圖8),頂部夾持裝置31移離反轉管15之上端15B,以便允許執行下一翻轉步驟。藉由自反轉管15之上端15B移開頂部夾持裝置31,管狀針織物S變得自由地被進一步自反轉管15拉出。如圖8中所展示,頂部夾持裝置31可向後(箭頭f31)移動至其上部豎直位置。
啟動底部夾持裝置35,使得管狀針織物S被夾持,亦即被夾在底部夾持裝置35與反轉管15之外表面之間。該反轉管可再次朝向上部第一豎直位置向上移動,如圖8中之箭頭f15所展示。在此移動期間,管狀針織物之另一部分自反轉管15之內部被拉出。實際上,在底部夾持裝置35下方聚集(參見褶皺,圖7A、圖8、圖9)之已經翻轉的管狀針織物S之部分由於底部夾持裝置之動作被阻止由向上移動之反轉管15牽引,該底部夾持裝置之摩擦係數高於反轉管15之外表面的摩擦係數。
在反轉管15之此進一步向上衝程結束時,管狀針織物S可完全在反轉管15外部,如圖9中所展示。反轉管15之上端15B在此狀況下沒有管狀針織物S,可以光學方式或以任何其他合適方式偵測到該狀況。舉例而言,在一些具體實例中,衝程之數目可基於待處置的管狀針織物S之長度在開始時經程式化。此可簡化機器之結構及控制。因而結束反轉或反轉程序。
若管狀針織物S尤其長,則其在反轉管15之第二向上衝程結束時可不被自反轉管15完全拉出。在此狀況下,上文結合圖7A、圖7B、圖8描述的相同步驟被重複一次或多次,直至整個管狀針織物S在反轉管15外部且較佳地在側開口15C下方為止。
在較佳具體實例中,反轉程序繼續,其中反轉管15重複往復移動,直至管狀針織物S脫離反轉管15之側開口15C為止,如圖8中所展示。
圖10中展示下一步驟。降低上部抽吸管17(圖10中之箭頭f17),使得其下端17A被同軸地引入至反轉管15之上端15B中。
反轉管15現在可在其最底部位置中向後移動。此可能需要收回止動件16,若提供的話。圖11說明此新的狀況。抽吸管17之下端17A定位於拾取裝置5處或定位在該拾取裝置上方,反轉管15返回其下部位置,使得拾取裝置5之區域閒置,且可執行由拾取部件13接合之縫頭端的閉合。
在本文中所揭示之具體實例中,藉由拾取裝置5與閉合機器7之共同起作用來執行縫頭端之閉合。然而,此情形並非強制性的。如所屬領域中已知,可使用額外裝置來執行縫頭端之縫合或連結,該額外裝置不同於拾取裝置5並且管狀針織物S一旦自針織機3移除,則其會被轉移至該額外裝置上。
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例中,一旦使拾取部件之兩個半圓形集合13A、13B處於重疊及面對面位置,則管狀針織物S之縫頭端藉由縫合或連結來閉合同時仍由拾取部件13接合。一旦閉合縫頭端,則使拾取部件之兩個半圓形集合13A、13B再次處於共面配置,同時自拾取部件13移除管狀針織物。
圖12展示已閉合縫頭端S1之步驟。縫頭部分位於抽吸管17之底端上。閉合的管狀針織物S接著經抽吸至抽吸管17中,如圖13中所展示。
在上文所描述且附圖中所說明的具體實例中,單個拾取裝置用於:a)自針筒拾取管狀針織物,b)在反轉及閉合台中轉移管狀針織物,c)反轉管狀針織物,及d)閉合縫頭端。然而,在其他具體實例中,可預見管狀針織物之額外轉移步驟,使得例如第一裝置自針床移除管狀針織物,且第二裝置自第一裝置接收管狀針織物以執行剩餘的操作(反轉、閉合及移出)。在又其他具體實例中,第一裝置可用於自針床9拾取管狀針織物並反轉管狀針織物。該管狀針織物接著轉移至第二裝置,管狀針織物之端部在該第二裝置上閉合且具有閉合端之管狀針織物藉由抽吸管之抽吸自該第二裝置被移除。
雖然已依據各種特定具體實例描述了本發明,但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各種修改、改變及省略係可能的。另外,除非在文中另外規定,否則任一程序或方法步驟之次序或序列可根據替代性具體實例變化或重新定序。
1:單元
3:圓針織機
5:拾取裝置
5A:豎直軸線
7:縫合或連結機器或台或閉合機器
9:針筒
11:反轉配置
15:反轉管
17:上部抽吸管
23:無棒或無軸氣壓缸活塞致動器
25:旋轉致動器
27:吹氣棒或吹氣部件
31:頂部夾持裝置
35:底部夾持裝置
f5:雙箭頭
f17:雙箭頭

Claims (17)

  1. 一種用於反轉一管狀針織物(S)之方法,其中:在其一第一端處由一拾取裝置(5)接合且藉由其一第二端自該拾取裝置懸置之該管狀針織物(S)經引入一反轉管(15)中,該反轉管(15)包含一下端(15A)、一上端(15B)及自該下端延伸至該上端之一側壁;該反轉管(15)移動通過該拾取裝置(5)以便藉由其該上端(15B)在該拾取裝置上方突出;且該反轉管(15)在一上部位置與一下部位置之間往復地上下移動,同時與一頂部夾持裝置(31)及一底部夾持裝置(35)共同起作用,直至該管狀針織物(S)在該反轉管(15)之外表面上完全翻轉為止。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a)藉助於該拾取裝置(5)之複數個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13)接合該管狀針織物之該第一端,使得該管狀針織物(S)藉由其該第二端自該拾取裝置(5)懸置;(b)將該反轉管(15)及該拾取裝置配置在一大約同軸位置中,其中該反轉管(15)配置在該拾取裝置(5)下方,及通過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將該管狀針織物(S)之該第二端引入該反轉管中;(c)將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移動通過該拾取裝置(5)並朝向拾取裝置上方(5)之一第一豎直位置移動該上端,該反轉管之該上端之移動使該管狀針織物(S)翻轉至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的一外表面上;(d)將該管狀針織物(S)夾在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與該頂部夾持裝置(31)之間;(e)將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15B)及該頂部夾持裝置(31)自該第一豎直位置朝向一第二豎直位置向下移動,亦即當該底部夾持裝置(35)維持 脫離該管狀針織物(S)時將該反轉管之該上端及該頂部夾持裝置配置於該第一豎直位置與該等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13)之間;(f)藉由該底部夾持裝置(35)抵靠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的該外表面夾住該管狀針織物(S);(g)朝向該第一豎直位置向後移動該頂部夾持裝置(31);(h)當該頂部夾持裝置(31)脫離該反轉管(15)時,朝向該第一豎直位置移動該反轉管(15),同時該底部夾持裝置(35)固持抵靠該反轉管(15)之該外表面夾住的已經反轉之管狀針織物(S)之一部分,因而阻止管狀針織物之該部分由該反轉管(15)向上牽引,其中該反轉管(15)之向上移動使得該管狀針織物(S)進一步翻轉至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的該外表面上;且(i)必要時,重複步驟(d)至(h),直至該管狀針織物在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的該外表面上完全自裏至外反轉為止。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當該管狀針織物(S)在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的該外表面上完全自裏至外反轉時在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15B)內部插入一抽吸管(17)之一下端的步驟。
  4.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該拾取裝置(5)抽出該反轉管(15)之步驟。
  5.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自該拾取裝置(5)抽出該反轉管(15)之步驟。
  6. 如請求項2、3、4或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閉合該管狀針織物(S)之該第一端之步驟。
  7. 如請求項6之方法,其中當該第一端由該拾取裝置(5)接合時執行閉合該管狀針織物(S)之該第一端之步驟。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閉合該管狀針織物(S)之該第一端之 步驟包含以下步驟:將拾取部件(13)之一第一半圓形集合及拾取部件(13)之一第二半圓形集合自一共面位置旋轉至一疊加位置中,在該疊加位置中,拾取部件之該第一半圓形集合面向拾取部件之該第二半圓形集合;及將由拾取部件(13)之疊加的第一半圓形集合及第二半圓形集合固持之該管狀針織物之該第一端的相對邊緣部分縫合或連結在一起。
  9.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將拾取部件之該第一半圓形集合及拾取部件之該第二半圓形集合旋轉回至該共面位置中及藉由該抽吸管之抽吸移除該管狀針織物之步驟。
  10.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以下步驟:運用一圓針織機(3)之一針筒(9)針織一管狀針織物;將該拾取裝置(5)置放成與一針筒(9)同軸;將該管狀針織物(S)自該針筒(9)轉移至該拾取裝置(5),使得該管狀針織物之該第一端由該等拾取部件(13)接合;及在將該管狀針織物(S)之該第二端引入至該反轉管(15)中之前自該針筒(9)移除該拾取裝置(5)。
  11.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將該管狀針織物引入至該反轉管中之方法包括在該反轉管(15)內部產生一抽吸及/或在該反轉管(15)外部產生一噴氣之步驟。
  12. 一種用於反轉一管狀針織物(S)之裝置,其包含:一拾取裝置(5),其經調適以接合該管狀針織物(S)之一第一端;一反轉管(15),其具有一上端(15B)、一下端(15A)及自該上端延伸至該下端之一側壁,其中該反轉管(15)及該拾取裝置(5)經調適以配置於一大約同軸的位置中,且其中該反轉管(15)經調適以自其中該反轉管(15)之該 上端(15B)位於該拾取裝置(5)下方之一位置向上移動通過該拾取裝置(5)至其中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15B)位於該拾取裝置(5)上方之一第一豎直位置中之一位置;一頂部夾持裝置(31),其經調適以在該拾取裝置(5)上方之上部豎直位置中抵靠該反轉管(15)之該上端夾住該管狀針織物(S)且連同該反轉管(15)一起在上部豎直位置朝向一第二下部豎直位置之間移動,該下部豎直位置在該拾取裝置(5)上方;及一底部夾持裝置(35),其配置於第一上部位置與該拾取裝置(5)之間並且經調適以在一夾住位置與脫離該反轉管之一位置之間選擇性地移動,該夾住位置經調適以抵靠該反轉管(15)之該側壁夾住該管狀針織物(S)。
  13. 如請求項12之裝置,其中該拾取裝置(5)包含根據彼此圍繞平行於拾取部件之環形配置的一軸線(B-B)鉸接之拾取部件之一第一半圓形集合及拾取部件之一第二半圓形集合配置之複數個環狀地配置之拾取部件(13);且其中拾取部件之該第一半圓形集合及拾取部件之該第二半圓形集合經調適以選擇性地置放於一共面位置及一疊加位置中,其中拾取部件之該第一半圓形集合經配置成與拾取部件之該第二半圓形集合呈一面對面關係。
  14. 如請求項12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一吹氣部件(27),該吹氣部件經調適以促進將該管狀針織物(S)插入該反轉管(15)中;且其中該反轉管(15)較佳地與一抽吸配置組合,該抽吸配置經調適以在該反轉管(15)中產生抽吸。
  15. 如請求項13之裝置,其進一步包含一吹氣部件(27),該吹氣部件經調適以促進將該管狀針織物(S)插入該反轉管(15)中;且其中該反轉管(15)較佳地與一抽吸配置組合,該抽吸配置經調適以在該反轉管(15)中產生抽吸。
  16. 一種用於製造管狀針織物之單元,其包含:一圓針織機(3),其具有一針筒(9);及一如請求項12至15中任一項之裝置,其用於反轉一管狀針織物。
  17. 如請求項16之單元,其進一步包含一閉合機器(7),該閉合機器經調適以與該拾取裝置(5)共同起作用並閉合由該拾取裝置(5)固持之一管狀針織物(S)之第一端。
TW109106279A 2019-03-26 2020-02-26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TWI8360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165317.9A EP3715511B1 (en) 2019-03-26 2019-03-26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versing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EP19165317.9 2019-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9950A TW202039950A (zh) 2020-11-01
TWI836021B true TWI836021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3608A1 (en) 2008-03-10 2010-12-16 Lonati S.P.A. Turning device for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particularly for sewing or looping stations for the automated closing of tubular articles at an axial en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13608A1 (en) 2008-03-10 2010-12-16 Lonati S.P.A. Turning device for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particularly for sewing or looping stations for the automated closing of tubular articles at an axial end thereof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5933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versing a tubular knitted article in a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5606876A (en) Device for handling knitted products manufactured on circular stocking knitting machines
TWI701366B (zh) 用於從環狀編織機器提取管狀編織物件的裝置及方法以及用於藉助於環狀編織機器生產管狀編織物件的方法
US6389849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losing the toe of a tubular article on a knitting machine
US7900483B2 (en) Integrated system for closing stockings on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CN110359184B (zh) 用于管状织物的翻转装置和翻转方法
ITFI980039A1 (it) Metodo ed apparecchiatura per unire i lembi di manufatti tessuti a maglia.
US9617672B2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the automated closure of an axial end of a tubular manufacture and for unloading it inside out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
RU2365689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выполнения сшивания мыска в ходе обработки трубчатых трикотажных изделий, таких как носки или им подобныe
TW202129112A (zh) 用於管狀針織物之翻捲裝置及用於翻捲管狀針織物之方法
TWI836021B (zh) 用於反轉在一圓針織機之一管狀針織物的方法及裝置
EP1118700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ducing tubular knitted articles and for closing their toes
CN107700198B (zh) 一种管状织物的缝合装置及方法
TW202009338A (zh) 管狀織物之翻面機構及其方法
CN118087162A (zh) 用于缝合管状织物的装置
CN113943999B (zh) 用于缝合管状织物的方法
CN216304110U (zh) 用于缝合管状织物的装置
CN118029047A (zh) 用于袜子缝头及翻袜的辅助滑动机构及其应用方法
TW202332817A (zh) 用於襪類及針織衣的改進式圓形針織機以及直接在圓形針織機上縫合管狀製成品的末端的方法
MXPA00012831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losing the toe of a tubular article on a knitt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