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2197B -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2197B
TWI782197B TW108110861A TW108110861A TWI782197B TW I782197 B TWI782197 B TW I782197B TW 108110861 A TW108110861 A TW 108110861A TW 108110861 A TW108110861 A TW 108110861A TW I782197 B TWI782197 B TW I7821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s
etching
processed
film
metal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0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5123A (zh
Inventor
山內晉
林軍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5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51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197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ing And Chemical Polishing (AREA)
  • Weting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為了利於提高金屬膜之每單位時間的蝕刻量之技術。
進行一種蝕刻處理,係包含:第1氣體供給工序,係將還原氣體供給至形成有金屬膜之被處理體,而將該金屬膜之表面還原;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接著供給會氧化該金屬膜之氧化氣體與由β-二酮所構成之蝕刻氣體,以蝕刻氧化後之該金屬膜。

Description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本揭露係關於一種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作為半導體元件之配線會被要求要形成微細的配線,作為構成此配線之金屬係探討有使用例如Co。專利文獻1~3係記載有一種關於將半導體晶圓(以下,記載為晶圓)等的基板表面中之金屬做乾式蝕刻的技術。
例如專利文獻1係記載有一種在將基板加熱至200℃~400℃的狀態下,藉由讓氧氣與為β-二酮的六氟乙醯丙酮(Hfac)氣體以氧氣(O2)相對於Hfac氣體之流量比成為1%以下的方式來同時供給,以蝕刻基板表面的Co膜之內容。專利文獻2係記載有一種使用Hfac氣體來蝕刻基板表面的Co膜之內容以及在此時可將氧氣添加至Hfac氣體之內容。又,專利文獻3係記載有一種以讓基板表面之銅等的金屬污染物與氧化氛圍中之β-二酮反應而去除之內容。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2243(段落0030~段落0035)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9065號(段落0037、0042)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2519625號(段落0035、0036)
本揭露係提供一種為了利於提高金屬膜之每單位時間的蝕刻量之技術。
本揭露之蝕刻方法,係包含:第1氣體供給工序,係將還原氣體供給至形成有金屬膜之被處理體,而將該金屬膜之表面還原;以及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接著供給會氧化該金屬膜之氧化氣體與由β-二酮所構成之蝕刻氣體,以蝕刻氧化後之該金屬膜。
根據本發明,便可利於提高金屬膜之每單位時間的蝕刻量。
W‧‧‧晶圓
1‧‧‧蝕刻裝置
11‧‧‧處裡容器
12‧‧‧台座
24‧‧‧H2氣體供給源
26‧‧‧Hfac氣體供給源
28‧‧‧NO氣體供給源
圖1係顯示本揭露一實施形態中之蝕刻裝置的縱切側視圖。
圖2係藉由該蝕刻裝置來處理之晶圓的縱切側視圖。
圖3係顯示構成蝕刻裝置之處理容器內的壓力推移之圖表。
圖4係晶圓縱切側視圖。
圖5係晶圓縱切側視圖。
圖6係顯示關於該處理容器內之壓力推移的其他範例之圖表。
圖7係使用XPS之評價實驗的結果之圖表。
圖8係使用XPS之評價實驗的結果之圖表。
圖9係顯示蝕刻後之晶圓表面狀態之說明圖。
圖10係蝕刻後之晶圓表面的縱切側視圖。
圖11係蝕刻後之晶圓表面的縱切側視圖。
參照圖1之縱切側視圖,就用以蝕刻為被處理體之晶圓W表面所形成的Co膜之蝕刻裝置1來加以說明。蝕刻裝置1係具備於內部形成有真空氛圍之處理容器11,該處理容器11內部係設置有晶圓W之載置部的台座12。台座12所載置之晶圓W係藉由被埋設於該台座12的加熱器13,來加熱至設定溫度。
圖中14係於處理容器11底部開口的排氣口,該排氣口14係連接有排氣管15一端。排氣管15另端會透過壓力調整機構16來連接於為真空排氣機構之真空泵17。藉由壓力調整機構16調整起自排氣口14之排氣量,來調整處 理容器11內之壓力。
處理容器11之頂部係開口有配管21之下游端與配管22之下游端。配管21之上游端係依序透過閥V1、流量調整部23來連接於為還原氣體之氫(H2)氣體的供給源24。配管22之上游側會分歧,而形成分歧管31及分歧管32。分歧管31係依序透過閥V2、流量調整部25來連接於為β-二酮的六氟乙醯丙酮(亦稱為Hfac,1,1,1,5,5,5-六氟-2,4-戊二酮)氣體的供給源26。分歧管32之上游端係依序透過閥V3、流量調整部27來連接於為氧化氣體之一氧化氮(NO)氣體的供給源28。供給源24、26、28係分別為還原氣體供給部、蝕刻氣體供給部以及氧化氣體供給部。另外,如圖1所示之範例般,並不限於從配管來將氣體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之處理空間,亦可使用例如噴淋頭來將氣體噴淋狀地供給至處理空間。
藉由閥V1、V2、V3的開閉,來分別切換H2氣體、Hfac氣體、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之供給。又,藉由流量調整部23、25、27來分別調整H2氣體、Hfac氣體、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所供給之流量。又,關於NO氣體及Hfac氣體,由於會將該等氣體供給至共通之配管22,故可在互相混合之狀態下來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
進一步地,蝕刻裝置1係具備控制部10。此控制部10係由例如電腦所構成,並具備程式、記憶體、CPU。關於程序,係以會實施下述作用說明中之一連串動作的方式來構成步驟群,而藉由該程式來從控制部10將控制訊號輸出至蝕刻裝置1之各部,以控制該各部之動作。具體而言,係控制晶圓W溫度之調整、各閥V之開閉、各氣體流量之調整、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的調整等之動作。此程式會被儲存於電腦記憶媒體,例如光碟、硬碟、磁光碟、記憶卡、DVD等,而被安裝於控制部10。
說明上述蝕刻裝置1中之處理概要。圖2係被蝕刻裝置1所搬送之晶圓W的縱切側視圖。如上述,為基板之晶圓W表面係形成有構成半導體裝置之配線的金屬膜之Co膜41。此Co膜41表面係藉由自然氧化,來包含較多Co及為Co氧化物的CoO與Co(OH)2,而關於此Co膜41表面係顯示為自然氧化膜42。從Co膜41之形成而隨著時間經過,便會使自然氧化膜42中CoO與 Co(OH)2相對於Co的比率增加。
另一方面,此蝕刻裝置1中,係藉由將Hfac氣體及NO氣體供給至Co膜41,來蝕刻該Co膜41,此Co之蝕刻應是經由下述3個階段來進行。首先,第1階段係使NO與Co最外層電子反應,而產生Co之氧化。具體而言,會進行下述反應式1之反應,而生成CoO。然後,第2階段係產生使NO朝CoO吸附,以及接續此吸附而使Hfac朝CO配位來形成配位化合物(Co(hfac)2)。接著,第3階段係使具有較高蒸氣壓之上述Co(hfac)2昇華,而蝕刻Co。下述反應式2係顯示上述第2階段及第3階段之反應者。另外,反應式2中之CoO-NO係表示被吸附於CoO之NO。如此般,雖有經由3個階段,但Co之蝕刻速度係藉由第1階段之CoO的形成及第2階段之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之平衡來加以決定。
Co+2NO→CoO+N2O...反應式1
CoO+NO→CoO-NO+2H(hfac)→Co(hfac)2+H2O+NO...反應式2
本發明人係確認到在對上述自然氧化膜42進行還原(改質)處理後,藉由供給上述Hfac氣體及NO氣體,來進行Co膜41之蝕刻,便可加大Co膜41之每單位時間的蝕刻量(蝕刻速率)。這是因為CoO、Co(OH)2會藉由還原處理而成為Co,之後,藉由NO之氧化作用,如反應式1所說明般,來重新生成CoO,以產生上述反應之故。進一步地考察,係有在形成Co膜後進行氧化處理時,於氧化時間較短的情況,CoO的存在會較Co3O4(更詳而言之係CoO與C2O3之混合物)要多,反之於氧化時間較長的情況,Co3O4的存在則會較CoO要多之報告。然後,詳如下述,NO相較於Co3O4應會容易吸附於CoO。亦即,藉由在還原處理後進行NO之氧化處理,便不會改變為Co3O4,也就是會生成多數新鮮的CoO,而藉由讓上述NO吸附於該CoO,便可使會對Co之蝕刻速度造成影響的上述反應式2之反應容易進行。其結果,應會使蝕刻速度變大。
(第1處理)
接著,就使用蝕刻裝置1來進行之第1處理,參照顯示處理容器11內之狀態的圖3來加以說明。圖3圖表的橫軸係表示蝕刻裝置1中開始處理後之經過時間,縱軸係表示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然後,在表示壓力之推移的圖表之線與圖表之橫軸之間的區域中,供給有H2氣體之時間帶與供給有NO氣 體及Hfac氣體的時間帶係分別附加有斜線與圖點來加以顯示。
首先,將圖2所說明之晶圓W載置於台座12,而藉由加熱器13來加熱升溫。另一方面,將處理容器11內排氣而在該處理容器11內形成既定壓力之真空氛圍。然後,開啟閥V1,並以例如200~300sccm來將H2氣體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圖表中之時刻t1),以使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上升。
在晶圓W溫度達到例如200~250℃之設定溫度時,此晶圓W溫度會被保持在該設定溫度。另一方面,在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達到1.33×103Pa(10Torr)~1.33×104Pa(100Torr)的設定壓力(時刻t2)時,會被保持在該設定壓力。在此般環境下,來將晶圓W暴露於H2氣體,而使自然氧化膜42中之CoO及Co(OH)2被還原而成為Co。從而,圖2所示之自然氧化膜便會如圖4所示般改變為Co膜41。
在從時刻t2經過既定時間時,並會關閉閥V1並開啟閥V2、V3,而在處理容器11內將Hfac氣體及NO氣體供給至晶圓W(時刻t3)。在此時刻t3以後,將例如晶圓W之溫度持續保持在200℃~250℃,且將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例如持續保持在1.20×104Pa。又,關於分別被供給至處理容器1內之NO氣體之流量、Hfac之流量,係以使例如NO氣體之流量/Hfac氣體之流量=0.001~0.7的方式來加以控制。NO氣體之流量一範例係0.5~35sccm,Hfac氣體之流量一範例係50~500sccm。
如此般,藉由讓Co膜41被暴露於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之NO氣體及Hfac氣體,來進行上述反應式1、2所說明之反應,而蝕刻Co膜41表面(圖5)。然後,在將Co膜41表面蝕刻所欲的量後,便關閉閥V2、V3,停止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而結束蝕刻裝置1之處理(時刻t4)。
根據上述蝕刻裝置1之處理,便會在藉由H2氣體來還原自然氧化膜42而成為Co膜41後,使用NO氣體及Hfac氣體來進行Co膜41之蝕刻。藉由進行此般處理,便可如之後評價實驗具體所示般,得到高蝕刻速率。然後,由於如此般提高蝕刻速率係可降低NO氣體及Hfac氣體的消耗量,故可達成裝置運用成本之下降。進一步地,如之後評價實驗具體所示般,被此般蝕刻處理後之Co膜41表面的平坦性會較高。從而,亦會具有可防止從晶圓W所製 造出之半導體元件的性能劣化之效果。
另外,在以濕蝕刻來去除Co膜的情況下,係於真空氛圍下將Co膜形成在晶圓W後,將晶圓W搬送至設置於大氣氛圍之裝置,而進行蝕刻處理。然而,根據蝕刻裝置1之上述處理,由於無須此般晶圓W之搬送,故相較於進行濕蝕刻的情況,會具有可達成處理時間之縮短化以及降低處理所需要的成本之優點。
在上述處理時刻t2~t4中,晶圓W溫度係200~250℃而為固定,但並不限於此般控制晶圓W之溫度。在時刻t2~t3中只要為能充分得到H2氣體之還原作用的溫度的話即可,而在時刻t3~t4中只要為能抑制Hfac氣體之裂解來進行蝕刻的溫度的話即可。由此觀點看來,在時刻t2~t4中,晶圓W較佳地係被加熱至200℃~250℃。進一步地,關於在時刻t1~時刻t3中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之供給流量,由於只要可進行上述還原處理即可,故具體而言可被設定在例如50sccm~500sccm。又,關於在時刻t2~t4中之處理容器11內的設定壓力亦不限於上述壓力,可例如設定為1.33×103Pa(10Torr)~1.33×104Pa(100Torr)。
另外,關於還原處理後之Co膜41,係只要不要例如被暴露於大氣而再次形成自然氧化膜42來被加以蝕刻的話即可。從而,亦可在1個處理容器11中進行上述H2氣體之還原處理後,再透過形成有真空氛圍之搬送路徑來將晶圓W搬送至其他處理容器11,而進行Hfac氣體及NO氣體的蝕刻處理。然而,為了防止因為在其處理容器11之間的搬送所需要之時間或是在朝其他處理容器11搬送後之晶圓W的溫度調整所需要之時間而導致產率下降之情事,較佳地係如上述蝕刻裝置1中之處理般,在相同處理容器11內進行還原處理及蝕刻處理。
又,在上述蝕刻裝置1中,雖Hfac氣體及NO氣體會在互相混合後之狀態下被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但並不限於此般混合後之狀態下來被加以供給。亦即,關於Hfac氣體及NO氣體,亦可構成為流通於分別各自所形成之流道,而被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所形成的處理空間,並在該處理空間互相混合來供給至晶圓W。又,上述蝕刻裝置1中,雖H2氣體與混合氣體(Hfac 氣體及NO氣體)會透過彼此不同之流道來被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但並不限於此般透過不同之流道來加以供給。亦即,亦可構成為將混合氣體與H2氣體供給至該等氣體所共通之流道,而從此共通之流道來供給至晶圓W表面。
另外,如上述般,在進行蝕刻裝置1之處理時,就以H2氣體還原後的Co膜41表面與NO氣體的反應來詳細說明。如反應式1所說明般,還原後之Co膜41表面係所供給之NO的氧化作用而成為CoO。形成此CoO之氧化物為2價的Co原子之內層軌域的3d軌域係存在有不成對電子。又,因為NO亦具有不成對電子,故該等CoO與NO之反應性會較高。然後,藉由使該等CoO與NO反應,來使Co的電子會形成混成軌域,而成為易於形成Co(hfac)2的狀態。另外,如上述般,關於因為將Co膜41較長地暴露於氧化氛圍而生成較多的Co3O4,係由於不具有上述不成對電子,故與NO之反應性應會較低。
從而,作為在以H2氣體之還原後供給至晶圓W之氧化氣體並不限於NO氣體,而可較佳地使用為了提高與所生成之CoO的反應性而具有上述不成對電子者。具體而言,較佳地係使用例如CO(一氧化碳)。然而,亦可使用不具有不成對電子之O2(氧)氣體、O3(臭氧)氣體、N2O(氧化亞氮)氣體等來作為氧化氣體。
(第2處理)
接著,就使用蝕刻裝置1之第2處理,參照圖6圖表,並以與圖3圖表所說明之第1處理的差異點為中心來加以說明。關於圖6圖表係與圖3圖表同樣地將時間、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分別設定在橫軸及縱軸,而藉由附加於圖表中之斜線與圖點,來分別顯示供給H2氣體之期間以及供給Hfac氣體與NO氣體之期間。
首先,在時刻s1開始H2氣體之供給。另一方面,會進行晶圓W之加熱,而在使該晶圓W之溫度到達設定溫度時,維持在該設定溫度。然後,在時刻s2使處理容器11內達到設定壓力,之後維持在該設定壓力,而進行還原處理。在此第2處理中之晶圓W的設定溫度為與例如第1處理中之晶圓W的設定溫度相同之200~250℃。又,關於在此第2處理中之處理容器11內的設定壓力亦為與第1處理中之處理容器11內的設定壓力相同之1.33×103Pa~1.33× 104Pa。
接著,在時刻s3停止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並將Hfac氣體及NO氣體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而開始蝕刻處理。之後,在時刻s4停止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並再度開啟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之供給,而停止蝕刻處理並再度開始還原處理。
之後,在時刻s5停止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並再度開啟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而停止還原處理並再度開啟蝕刻處理。接著,在時刻s6停止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並再度開啟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而停止蝕刻處理並再度開啟還原處理。之後,在時刻s7停止H2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並再度開啟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而停止還原處理並再度開啟蝕刻處理。然後,在時刻s8停止Hfac氣體及NO氣體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而結束蝕刻處理。
如上所述,在此第2處理中,會重複進行3次H2氣體之還原處理以及NO氣體與Hfac氣體之蝕刻處理所構成的循環。圖表中,係將進行還原處理之時刻s2~時刻s3的期間、時刻s4~時刻s5的期間、時刻s6~時刻s7的期間分別表示為期間A1、A2、A3,在此範例中,期間A1、A2、A3之各長度係設定為相同。又,圖表中,係將進行蝕刻處理之時刻s3~時刻s4的期間、時刻s5~時刻s6的期間、時刻s7~時刻s8的期間分別表示為期間B1、B2、B3,在此範例中,期間B1、B2、B3之各長度係設定為彼此相同。
第2處理中之蝕刻時間係上述期間B1~B3的長度總和。另一方面,第1處理中之蝕刻時間係時刻t3~t4的期間。然後,在第1處理中之蝕刻時間與第2處理中之蝕刻時間為相同的的情況,便會如之後評價實驗所說明般,第2處理之蝕刻量會較第1處理要大。從而,根據此第2處理,便可在蝕刻所欲量之Co膜41時,更加降低Hfac及NO氣體的使用量。
在研究此般蝕刻量變大之情形時,如上述般,於氧化時間較長時,除了CoO以外還會形成Co3O4。亦即,在NO氣體之氧化處理中,會有生成Co3O4的可能性。然而,藉由如上述般,重複由還原處理及蝕刻處理所構成之循環,來還原此般所生成之Co3O4,而使Co增加。然後,應可藉由從此Co來生 成新CoO而與NO反應,來如上述般使蝕刻量增加。另外,在此第2處理中所實施之循環數並不限於3次,亦可為2次,或為4次以上。
另外,在上述第1處理及第2處理中,用以進行自然氧化膜42之還原處理的還原氣體並不限於H2氣體,亦可為例如NH3(氨)氣體或H2S(硫化氫)氣體。該等H2、NH3、H2S係不蝕刻Co而進行還原的非蝕刻性的還原氣體,並包含氫原子。又,作為蝕刻氣體所使用的β-二酮只要為可形成蒸氣壓會較CoO要低之配位化合物者即可,可使用例如三氟乙醯丙酮(亦稱為1,1,1-三氟-2,4-戊二酮)、乙醯丙酮等的氣體來取代Hfac氣體。
又,作為被設置於晶圓W表面,且藉由在還原氣體之供給所致的還原處理後供給β-二酮氣體及氧化氣體來被蝕刻處理之金屬膜並不限於由Co所構成。具體而言,亦可為由例如Ni(鎳)、Cu(銅)、Mn(錳)、Zr(鋯)或鉿(Hf)所構成之膜。另外,至此提到之構成金屬膜的金屬並不是作為添加物或雜質而被包含於金屬膜的意思,而是代表作為主成分而被包含於金屬膜的意思。另外,本次所揭露之實施形態應在所有點中為例示而非為限制。上述實施形態係可不超出添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意旨來省略、置換、變更為各種形態。
(評價實驗)
以下,便就關於本揭露而進行之評價實驗來加以說明。
評價實驗1
評價實驗1-1係進行圖3所說明之第1處理,在處理後測量Co膜41之蝕刻速率(蝕刻量/蝕刻時間)。將時間t2~t3期間進行還原處理之時間設定為300秒,將時刻t3~t4期間的蝕刻時間設定為200秒。
又,評價實驗1-2係進行圖6所說明之第2處理,在處理後測量Co膜41之蝕刻速率。在此評價實驗1-2中,進行蝕刻之期間B1、B2、B3係分別設定為67秒。亦即,蝕刻時間係設定為與評價實驗1-1的蝕刻時間相同的200秒。又,進行還原處理之期間A1、A2、A3係分別設定為300秒。
進一步地,比較實驗1係藉由不將H2氣體供給至處理容器11內,而僅供給Hfac氣體與NO氣體,來如圖3所示,使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推移而進行蝕 刻處理。更具體而言,係供給Hfac氣體與NO氣體而使處理容器11內之壓力上升為設定壓力,而在到達設定壓力後,以使該設定壓力為固定之方式來供給Hfac氣體與NO氣體而進行蝕刻處理。在到達設定壓力而停止Hfac氣體及NO氣體之供給為止的蝕刻時間則設定為600秒。
在上述評價實驗1-1、評價實驗1-2及比較實驗1中,晶圓W之設定溫度、處理容器11內之設定壓力、朝處理容器11內供給之Hfac氣體的流量分別為200~250℃、1.33×103Pa~1.33×104Pa、50~500sccm。
評價實驗1-1中之蝕刻速率為27.5nm/200秒=8.25nm/分鐘,評價實驗1-2中之蝕刻速率為41.1nm/200秒=12.33nm/分鐘,比較實驗1-1中之蝕刻速率為48.3nm/600秒=4.83nm/分鐘。從而,評價實驗1-1、1-2中之蝕刻速率會較比較實驗1-1中之蝕刻速率要大。從而,由此評價實驗1的結果看來,便確認到關於本揭露之處理效果。又,相較於評價實驗1-1,評價實驗1-2的蝕刻速率會較大。從而,確認到藉由重複進行H2氣體之供給及較短時間的NO氣體與Hfac氣體之供給所構成的循環,會進一步地促進以H2氣體將Co膜表面還原(改質)之效果。
評價實驗2
評價實驗2-1係在晶圓W表面以使厚度成為50nm的方式來形成Co膜41,之後將該晶圓W暴露於大氣氛圍。之後,就Co膜41進行X射線光電子分光法(XPS)的分析。
又,評價實驗2-2係與評價實驗2-1同樣地就形成Co膜41後,暴露於大氣氛圍的晶圓W來進行發明實施形態所說明的H2氣體之還原處理。之後,便就Co膜41來進行XPS的分析。
圖7係顯示評價實驗2-1結果之光譜,圖8係顯示評價實驗2-2結果之光譜。該等各圖式之光譜中,橫軸係顯示鍵結能(單位:eV),縱軸係顯示強度。從各光譜看來,便確認到在Co膜41表面係存在有Co、Co3O4、CoO及Co(OH)2。各光譜中,以實線來顯示表示Co之波形,以鏈線來顯示表示Co3O4之波形,以虛線來顯示表示CoO及Co(OH)2之波形。
比較評價實驗2-1之光譜與評價實驗2-2之光譜,在表示Co3O4的波形並 未觀察到大的差異。然而,在比較表示CoO及Co(OH)2的波形時,於評價實驗2-1中可在780eV附近觀察到較大之峰值,但在評價實驗2-2中,此780eV附近之峰值卻會較小。然後,在比較表示Co之波形時,相較於評價實驗2-1,評價實驗2-2在777eV附近的峰值會較大。
又,此評價實驗2中,除了上述各光譜以外,還取得在Co、Co3O4及CoO的總計量為100%時之Co、Co3O4及CoO的各比例。關於此比例,在評價實驗2-1中係Co為25%,Co3O4為15%,CoO為60%,在評價實驗2-2中係Co為49%,Co3O4為14%,CoO為37%。
從而,從此評價實驗2便確認到藉由還原處理,便會使Co膜41表面中之Co相對於CoO及Co(OH)2的比例上升。從而,應會如發明實施形態所說明般,可藉由在此還原處理後供給NO,來新生成多數CoO,以促進Hfac氣體之蝕刻。
評價實驗3
與上述評價實驗2-1之晶圓W同樣,關於在Co膜41形成後被暴露於大氣氛圍的晶圓W,係藉由電子顯微鏡(SEM)來取得Co膜41表面的影像。為了簡化,便將此般所取得之影像作為未處理Co膜的影像。
又,關於進行上述第1處理後之晶圓W,係藉由SEM來取得蝕刻後之Co膜41表面的影像。為了簡化,便將此般所取得之影像作為H2處理Co膜的影像。
進一步地,除了藉由供給Hfac氣體來取代H2氣體,來進行自然氧化膜42之蝕刻以外,對晶圓W進行與第1處理相同之處理。亦即在單獨將Hfac氣體供給至晶圓W後,進行與將Hfac氣體與NO氣體之混合氣體供給至晶圓W之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蝕刻處理相同之蝕刻處理。然後,藉由SEM來取得蝕刻後之Co膜41表面的影像。為了簡化,便將此般所取得之影像作為Hfac處理Co膜的影像。
圖9係顯示如上述般所取得的各影像,圖中之上段、下段係SEM的倍率為10萬倍、30萬倍而分別取得之影像。由此圖9看來,比較未處理Co膜之影像與H2處理Co膜之影像,H2處理Co膜之粒徑係較未處理Co膜的粒徑要小, 且為較10nm要小的大小。如此般,粒徑之大小會有不同應是因為在未處理Co膜與H2處理Co膜中,構成Co膜41表面之化合物的組成會有所不同之故。從而,便能從未處理Co膜與H2處理Co膜之各影像看來,確認到藉由供給H2氣體來進行Co膜41之改質。
又,比較H2處理Co膜與Hfac處理Co膜,雖會在Hfac處理Co膜觀察到針孔,但在H2處理Co膜卻觀察不到此般針孔,而H2處理Co膜的表面平坦性會較高。從而,確認到根據本揭露之方法,便可抑制蝕刻後之Co膜41表面的平坦性下降。
評價實驗4
評價實驗4-1係進行圖3所說明之第1處理來蝕刻晶圓W表面之Co膜41,之後,拍攝殘留於晶圓W表面的Co膜41。進一步地,測量該Co膜41之複數各部位的蝕刻量,而計算出其平均值及標準偏差(σ)。在此評價實驗4-1中,係將第1處理之晶圓W的設定溫度成為高於200℃,而在250℃以下。又,將蝕刻時間、蝕刻中之NO氣體供給量分別設定為200秒、0.5~35sccm。
又,評價實驗4-2係進行與評價實驗4-1略相同之實驗。此評價實驗4-2中,係將第1處理之晶圓W的設定溫度、蝕刻時間、NO氣體供給量分別設定為150℃~200℃、700秒、0.5~35sccm。除了上述晶圓W的設定溫度及蝕刻時間之外,評價實驗4-2之晶圓W的處理條件係與評價實驗4-1之晶圓W的處理條件相同。
圖10、圖11係基於各評價實驗4-1之拍攝結果、評價實驗4-2之拍攝結果來顯示的晶圓W表面之縱切側視圖。然後,評價實驗4-1中,蝕刻量之平均值=25.0nm,σ=2.0nm,評價實驗4-2中,蝕刻量之平均值=21.1nm,σ=1.2nm。如此般,關於平均值係評價實驗4-1與評價實驗4-2為略相同,關於σ係評價實驗4-2會較小。由此σ值與圖10、圖11便可明白般,評價實驗4-2的蝕刻後之Co膜41的表面粗度會較評價實驗4-1要小。
從而,由此評價實驗4看來,確認到即便晶圓W為150~200℃之較低溫度,仍可進行上述Co之還原,而可在還原後蝕刻Co。進一步地,確認到藉由如此般使晶圓W成為較低之溫度來進行處理,便可使蝕刻後之Co膜41的 表面粗度降低。又,確認到即便使晶圓W之溫度成為較低而進行處理,仍可藉由適當地設定晶圓W之溫度以外的蝕刻條件,來得到充分蝕刻量。
關於評價實驗4-2的蝕刻後之Co膜41的表面粗度會較評價實驗4-1要小,其理由應如下所述。如評價實驗4-1般,在使晶圓W之溫度成為較高之高於200℃,而在250℃以下的狀態下來供給H2氣體的情況下,該H2氣體針對CoO、Co3O4的還原能力會較高,而在進行從CoO、Co3O4朝Co之還原時,Co本身會產生凝聚。因為此凝聚,便會使Co成為較大的塊體,而在蝕刻時存在。其結果,應會使蝕刻後之Co膜41的表面粗度變得較大。相對於此,如評價實驗4-2般,在晶圓W之溫度較低之狀態下來供給H2氣體的情況下,便會抑制H2氣體的還原能力變得過高,使還原反應緩慢進行,而抑制Co之凝聚。其結果,應會使蝕刻後之Co膜41的表面粗度變得較小。
亦即,關於第1處理及第2處理中之晶圓W的溫度,雖為200℃~250℃,但亦可為150℃~200℃。從而,在進行第1處理及第2處理時之晶圓W的溫度便可例如為150℃~250℃。
1‧‧‧蝕刻裝置
10‧‧‧控制部
11‧‧‧處理容器
12‧‧‧台座
13‧‧‧加熱器
15‧‧‧排氣管
16‧‧‧壓力調整機構
17‧‧‧真空泵
21‧‧‧配管
22‧‧‧配管
23‧‧‧流量調整部
24‧‧‧H2氣體供給源
25‧‧‧流量調整部
26‧‧‧Hfac氣體供給源
27‧‧‧流量調整部
28‧‧‧NO氣體供給源
31‧‧‧分歧管
32‧‧‧分歧管
V1~V3‧‧‧閥
W‧‧‧晶圓

Claims (6)

  1. 一種蝕刻方法,係包含:第1氣體供給工序,係將還原氣體供給至形成有表面被氧化後之金屬膜之被處理體,而將該金屬膜之表面還原;以及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接著供給會氧化該金屬膜之氧化氣體與由β-二酮所構成之蝕刻氣體,以蝕刻氧化後之該金屬膜;該金屬膜係鈷膜,該氧化氣體係包含一氧化氮氣體,該還原氣體係H2氣體;該第1氣體供給工序、該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包含會對被加熱至150℃以上,且較200℃要低之溫度的該被處理體分別供給該還原氣體、該蝕刻氣體的工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蝕刻方法,其係包含對該被處理體重複進行由供給該還原氣體之該第1氣體供給工序以及供給該氧化氣體與該蝕刻氣體之該第2氣體供給工序所構成之循環的工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蝕刻方法,其中該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以使該一氧化氮氣體的流量/該蝕刻氣體之流量=0.001~0.7的方式來將該一氧化氮氣體及該蝕刻氣體供給至收納該被處理體之處理容器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蝕刻方法,其中該第1氣體供給工序及該第2氣體供給工序係對被收納於處理容器內之該被處理體加以進行;在進行該第1氣體供給工序時收納該被處理體之該處理容器與在進行該第2氣體供給工序時收納該被處理體之該處理容器為相同處理容器。
  5. 一種蝕刻裝置,係包含:載置部,係被設置於處理容器內,而載置形成有表面被氧化後之金屬膜之被處理體;加熱器,係設置在該載置部,且會加熱該被處理體;還原氣體供給部,係將會還原該金屬膜之表面的還原氣體供給至該被處理體;氧化氣體供給部,係將會氧化該金屬膜之氧化氣體供給至該被處理體; 蝕刻氣體供給部,係將用以蝕刻被該氧化氣體氧化後之該金屬膜而由β-二酮所構成之蝕刻氣體供給至該被處理體;以及控制部,係以進行將該還原氣體供給至該被處理體之第1步驟與接著將該氧化氣體及該蝕刻氣體供給至該被處理體之第2步驟的方式來輸出控制訊號;該金屬膜係鈷膜,該氧化氣體係包含一氧化氮氣體,該還原氣體係H2氣體;該第1步驟、該第2步驟係會對被加熱至150℃以上,且較200℃要低之溫度的該被處理體分別供給該還原氣體、該蝕刻氣體的步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蝕刻裝置,其中該控制部係重複進行由該第1步驟與該第2步驟所構成之循環,而以重複進行對該被處理體供給該還原氣體以及供給該氧化氣體及該蝕刻氣體的方式來輸出控制訊號。
TW108110861A 2018-03-30 2019-03-28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TWI782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9014 2018-03-30
JP2018069014 2018-03-30
JP2018-100871 2018-05-25
JP2018100871A JP7063117B2 (ja) 2018-03-30 2018-05-25 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5123A TW202015123A (zh) 2020-04-16
TWI782197B true TWI782197B (zh) 2022-11-01

Family

ID=6833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0861A TWI782197B (zh) 2018-03-30 2019-03-28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63117B2 (zh)
TW (1) TWI78219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15603A (zh) * 2015-09-15 2017-05-01 Central Glass Co Ltd 乾蝕刻方法、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以及腔室清潔方法
TW201716633A (zh) * 2015-07-27 2017-05-16 Tokyo Electron Ltd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TW201739962A (zh) * 2016-02-02 2017-11-16 Central Glass Co Ltd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WO2018020822A1 (ja) * 2016-07-26 2018-02-01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12243A (ja) 2013-07-01 2015-01-19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被処理体の処理方法
JP6199250B2 (ja) 2014-07-25 2017-09-20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被処理体を処理する方法
KR20220132603A (ko) 2015-06-17 2022-09-30 인텔 코포레이션 디바이스 제조를 위한 산화물 층들의 원자 층 제거에 의한 전이 금속 건식 에칭
WO2018128079A1 (ja) 2017-01-04 2018-07-12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β-ジケトン充填済み容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16633A (zh) * 2015-07-27 2017-05-16 Tokyo Electron Ltd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TW201715603A (zh) * 2015-09-15 2017-05-01 Central Glass Co Ltd 乾蝕刻方法、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以及腔室清潔方法
TW201739962A (zh) * 2016-02-02 2017-11-16 Central Glass Co Ltd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WO2018020822A1 (ja) * 2016-07-26 2018-02-01 セントラル硝子株式会社 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6508A (ja) 2019-10-24
TW202015123A (zh) 2020-04-16
JP7063117B2 (ja) 202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9656B (zh) 蚀刻方法和蚀刻装置
CN106711025B (zh) SiOCN薄膜的形成
TWI746728B (zh) 半導體處理裝置
JP6742720B2 (ja) 酸化物層の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JP2005109450A (ja) 高誘電率膜の堆積のための界面層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
JP6204216B2 (ja) 半導体上の酸素単原子層
WO2020179449A1 (ja) ドライエッチング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WO2015001991A1 (ja) 被処理体の処理方法
JP2007051327A5 (zh)
TWI782197B (zh)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TWI725194B (zh) 蝕刻方法及蝕刻裝置
KR102244395B1 (ko) 에칭 방법 및 에칭 장치
JP2010016298A (ja) 金属酸化物薄膜の成膜方法
JP6914107B2 (ja) ボロン膜の除去方法
JP7338355B2 (ja) 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JP2018503266A (ja) フォトレジスト表面および金属表面処理の同時親水化: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製品
San Kim et al. Anisotropic/isotropic atomic layer etching of metals
JP6854844B2 (ja) エ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エッチング装置
TWI838472B (zh) 乾式蝕刻方法、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蝕刻裝置
CN113348532A (zh) 金属硅化物的选择性沉积和选择性氧化物移除
JP2009228113A (ja) ルテニウム膜の成膜方法
TWI833831B (zh) 金屬矽化物的選擇性沉積以及選擇性氧化物移除
US11791153B2 (en) Deposition of hafnium oxide within a high aspect ratio hole
JP2006245256A (ja) 薄膜の形成方法
JP2010067638A (ja) ルテニウム膜の成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