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0012B -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 Google Patents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0012B
TWI740012B TW107107550A TW107107550A TWI740012B TW I740012 B TWI740012 B TW I740012B TW 107107550 A TW107107550 A TW 107107550A TW 107107550 A TW107107550 A TW 107107550A TW I740012 B TWI740012 B TW I7400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luminum nitride
nitride powder
particle size
powder
surface modifi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75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8914A (zh
Inventor
稲木喜孝
伊本靖司
山本泰幸
姬野雅孝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德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德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德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8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8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01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6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 C01B21/072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with aluminium
    • C01B21/0728After-treatment, e.g. grinding, pur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40Compounds of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1/00Nitroge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21/06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 C01B21/072Binary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etals, with silicon, or with boron, or with carbon, i.e. nitrides; Compounds of nitrogen with more than one metal, silicon or boron with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4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 C08K9/06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organic substances with 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3/00Treatment in gener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C09C3/12Treatment with organosilicon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2Sub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0.1-1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粗粒子較少的氮化鋁粉末。進而,提供一種可獲得樹脂親和性高且耐濕性高的樹脂組成物之氮化鋁粉末。   一種氮化鋁粉末,其為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體積平均粒徑D50為0.5~7.0μm,D90/D50比為1.3~3.5,且BET比表面積為0.4~6.0m2 /g的氮化鋁粉末,其中係分級去除超過D90的5倍之粒徑的粗粒子。若對由此種氮化鋁粉末與樹脂所得的樹脂糊以細度計進行測定,則產生筋紋的上限粒徑為D90的5倍以下。進一步藉由將經分級之氮化鋁粉末進行表面改質,可獲得對樹脂的填充性高且樹脂組成物的耐濕性與絕緣性良好的氮化鋁粉末。

Description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詳而言之,係有關於一種粗粒子極少而適於填充於小間隙及製作薄樹脂片的氮化鋁粉末。
近年來,隨著對電子零件之小型化與高性能化的要求,半導體裝置愈往高積體化發展,同時用於使裝置所產生的熱有效地逸散之放熱材料的用量也愈來愈多,而進一步要求提升材料的放熱性能。一般係使用有各種使半導體元件所產生的熱向散熱片或殼體等逸散之途徑的放熱材料。安裝零件用之基板,愈來愈常使用高熱傳導性的氮化鋁或氮化矽等陶瓷基板。而且,也愈來愈多人使用在金屬板設置放熱性絕緣樹脂層的金屬基底基板;此種樹脂層係填充有氧化鋁、氮化鋁、氮化硼等作為高熱傳導率之填料。此外,在半導體裝置四周,密封材或接著劑、潤滑脂等中也逐漸使用高熱傳導性之填料,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散熱。
以往,樹脂密封用填料主要係使用二氧化矽,作為對填料之特性,係重視以提升填充性與流動性為 目的之粒子的球狀化、粒度分布的控制。近年來,隨著半導體裝置的小型化、高積體化,供填充密封材料的間隙愈來愈小,便需要從二氧化矽粉末中去除粗粒子(專利文獻1)。填料中若含有粗粒子,填充於間隙時,會發生堵塞而發生填充不均或產生空孔、成形不良等問題。再者,凝聚粒子的存在也會導致流動性惡化。另一方面,就密封材而言,其對放熱性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可料對於高熱傳導性填料,截除粗粒子的必要性也會愈來愈高。專利文獻2中係提出一種藉由施加靜電場的液體漩渦器將粒子進行濕式分級之技術。然而,其中未報導控制粗粒子或凝聚粒子的量之氮化鋁粉末。
另外,專利文獻3中提出一種高熱傳導性填料,其係由表面被覆氮化鋁燒結體粉末所構成,此表面被覆氮化鋁燒結體粉末係使如OH基數為2~5個/nm2之水鋁石被膜形成於氮化鋁燒結體粉末的表面,並進一步以矽烷耦合劑被覆而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8612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1-12580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2-53736號公報
從而,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藉由從氮化鋁粉末中去除多餘的粗大粒子(以下亦稱「粗粒子」),而適用於實現可填充於小間隙的樹脂組成物、薄膜放熱樹脂片之經分級的高熱傳導性填料。
本案發明人等為達成上述目的而致力重複多次研究的結果發現,透過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為0.5~7.0μm,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為1.3~3.5,且BET比表面積為0.4~6.0m2/g的氮化鋁粉末採用藉由分級而粗粒子較少的氮化鋁粉末,可製作可填充於小間隙的樹脂組成物。
具體的本發明係以下所記載者。
[1]
一種氮化鋁粉末,其為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處於0.5~7.0μm的範圍,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處於1.3~3.5的範圍,且BET比表面積為0.4~6.0m2/g的氮化鋁粉末,其特徵為:對混合該氮化鋁粉末150質量份、與25℃下的動力黏 度為1000cSt之矽油100質量份而得的樹脂糊以細度計進行測定時,產生線狀痕的上限粒徑為D90的5倍以下。
[2]
如上述氮化鋁粉末,其中氧化被膜表面的羥基量為未達2個/nm2
[3]
如前述氮化鋁粉末,其係進一步將氮化鋁藉由表面改質劑進行處理。
[4]
如前述氮化鋁粉末,其碳含量為0.001~0.35質量%。
[5]
如前述氮化鋁粉末,其中表面改質劑為矽烷化合物或矽氮烷化合物,該矽烷化合物之除水解性基以外者當中碳數最大的有機官能基,或者矽氮烷化合物所具者當中碳數最大的有機官能基所具有的總碳數為9以下。
[6]
一種樹脂組成物,其係含有前述氮化鋁粉末與樹脂。
本發明之經分級的氮化鋁粉末,由於粗粒子較少,將與樹脂混合而成之樹脂組成物填充於小間隙的填充性良好。
從而,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在用於底層填料密封等用途時,較無間隙不良或滲透不良而能夠實施良好的密封操作而為較佳者。
1:滑動方向
2:刮削器
3:粗粒子
4:糊料供給位置
5:讀取位置
6:糊料
圖1為藉由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之原料氮化鋁粉末的頻率體積(%)與粒徑的關係。
圖2為採用細度計之示意側視圖之用圖說明操作方法的說明圖。
圖3為表示實施圖2之方法後在細度計上顯現之線狀痕的說明圖。圖左側之0~100的數字之單位為微米(μm)。
圖4為混合實施例3及比較例1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液態環氧樹脂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圖5為混合實施例7、實施例31及比較例1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液態環氧樹脂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圖6為混合實施例4及比較例3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液態環氧樹脂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圖7為混合實施例5及比較例4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液態環氧樹脂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圖8為混合實施例6及比較例6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液態環氧樹脂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圖9為混合實施例30及比較例1中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與矽油而得的樹脂組成物之各剪切速率對黏度的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處於0.5~7.0μm的範圍,且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處於1.3~3.5的範圍。
更詳細敘述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定時的測定方式,則如以下所述。亦即,藉由將氮化鋁粉末分散於乙醇中成1質量%濃度,並進行200W左右的超音波照射3分鐘而使其分散。對此分散液,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定氮化鋁粉末的粒度分布。在粒徑的體積頻率分布中,從粒徑較小者開始累積體積頻率,將累積值達50%時的粒徑值設為D50、達90%時的粒徑值設為D90,將以粒子形態計數的最大粒徑作為最大計數粒徑。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係在以方法測得的範圍 顯示上述粒徑者,在分散於乙醇前的狀態可形成凝聚體。從而,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亦有時在分散前以顆粒形態存在;此顆粒為凝聚體。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其D50係處於0.5~7.0μm的範圍。事實上無法獲得D50小於0.5μm的氮化鋁粉末。又,大於7.0μm的話,則不易精密地分級。較佳的是D50處於0.8~6.0μm的範圍。
再者,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其D90與D50的比係處於1.3~3.5的範圍。事實上無法獲得D90/D50小於1.3的氮化鋁粉末;反之,大於3.5的話,則有分級時不易去除大於目標粒徑之粗粒子的問題。較佳的是D90/D50處於1.5~2.5的範圍。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所具有的最大特徵在於,對混合該氮化鋁粉末150質量份、與25℃下的動力黏度為1000cSt之矽油100質量份而得的樹脂糊以細度計(粒度計)進行測定時,產生線狀痕或筋紋的上限粒徑為D90的5倍以下。
亦即,本發明之氮化鋁粒子由於不含粗粒子,使用於底層填料密封材等用途時,可產生不易發生間隙不良或滲透不良之優良效果。
在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等的粒度分布測定中,由於僅計數含有某一定量以上的粒子,因此,縱為實際存在的粒子,一般也不會顯現於粒度分布上。因此,對於向來周知之氮化鋁粉末,若使用雷射繞射 散射型粒度分布計加以測定,也有時捕捉不到超過D90的5倍的微量粗粒子;而藉由採細度計之測定,縱為極微量的粗粒子,仍會產生線狀痕或筋紋而能夠捕捉到。縱為此種微量的粗粒子,實際將氮化鋁粉末作為填料使用時仍會造成問題。
於本發明中,較佳之上限粒徑為D90的4倍以下,更佳為3倍以下,特佳為2倍以下。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其以氮氣吸附1點法測得的BET比表面積係處於0.4~6.0m2/g的範圍。若為未滿0.4m2/g,D50便會超過7μm;反之,事實上無法獲得超過6.0m2/g的微細氮化鋁粉末。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係於表面具有氧化被膜。此該氧化被膜表面的羥基量較佳為未達2個/nm2。透過具有此種氧化被膜,則有可抑制氮化鋁的水解性之優點。若不具有氧化被膜,則羥基量會變得極小。另一方面,藉由設置氧化被膜,根據合成條件及合成後的保存條件,一部分的氧化鋁會更容易水解形成氫氧化鋁,而有時會存在大量的羥基量。然而,如此部分地進行水解之狀態,由於其後仍處於容易進行水解的不穩定狀況,且亦為水分子容易吸附的狀態,在品質穩定上較為不佳。又,氫氧化鋁的形成也會導致熱傳導性降低。從而,設置氧化被膜而盡量避免水解,表面羥基量為未達2個/nm2之狀態係屬可發揮高熱傳導性的狀態而為較佳狀態。羥基量更佳為1.7個/nm2以下。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係可藉由表面改質劑進行處理。藉由表面改質劑之處理,表面經改質而能夠獲得粉末的抗凝聚效果或作為填料填充於樹脂時的效果等。又,於後述製造方法中,若預先在濕式分級前以表面改質劑進行處理,亦可顯現容易製造之效果。
表面改質的優點有3點。第1點為粉末抗凝聚之優點;第2點為分級操作上的優點;第3點為作為填料填充於樹脂時的優點。
更詳細說明抗凝聚,則如下所述。由於凝聚為因表面羥基彼此之氫鍵等,使粒子彼此強固地結合而形成粗大塊狀物之狀態,因此,藉由表面改質可使此種結合變弱而不易凝聚。
再者,就將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作為填料填充於樹脂時的優點而言,可舉出黏度降低、填充率提升與熱傳導性提升、樹脂硬化物之潮濕耐久性或絕緣可靠性的提升、賦予樹脂合適之官能基所產生之樹脂硬化物之機械強度的提升或接著強度的提升等。尤其是黏度降低,由於填充之樹脂組成物的流動性提升,可望改善對小間隙的滲透性而特別有利。
表面改質劑可均勻地分佈於氮化鋁粒子的表面全體,亦可對粒子表面以多種改質劑分子的集合體加以處理。又,也可不分別對粒子各以相等量的改質分子加以處理。就由粉末隨機地採取之多個試樣的分析結果,檢測出之改質劑的量(例如來自改質劑的碳量)有差異亦無妨。 可容許之分析結果的變動不均,宜未達多個試樣之平均值的前後40%。變動不均過大的話,填充於樹脂時黏度特性會產生差異而不理想。
就表面改質劑而言,較佳為可與氮化鋁或者表面氧化膜形成化學鍵的表面改質劑。作為可形成化學鍵的改質劑,只要是使用於二氧化矽等填料的一般的表面處理劑則可毫無問題地使用。可舉出例如矽烷化合物、矽氮烷化合物、鋁酸鹽耦合劑、鈦酸酯耦合劑等。其中,由可進行無不均之表面改質而言,可適宜使用矽烷化合物及矽氮烷化合物(以下併稱為「矽烷化劑」,將藉由矽烷化劑之處理稱為「矽烷化」)。然而,矽烷化劑當中,構成水解性基以外之官能基的碳數較佳為9以下。於此,具有多個有機基時,係指其中碳數最大的有機基之碳數。例如矽烷化劑為六甲基二甲氧基矽烷(C6H13Si(CH3)(OCH3)2)時,碳數係計為6。多碳數矽烷化合物,即長官能基鏈矽烷化劑由於其有機基的相互作用較強,矽烷化劑容易以多聚物存在,而不易對氮化鋁粉末全體進行均勻的處理,一部分容易形成凝聚粉末。此種粉末係以混有粗粒子的狀態,作為填料填充於樹脂之際以細度計測定時產生線狀痕或筋紋,而造成間隙不良或滲透不良的原因。
於本發明中,表面改質劑可僅以1種使用於處理,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茲就本發明之經表面改質劑處理的氮化鋁中,矽烷化劑當中使用矽烷化合物的情形詳細加以述。所 稱經矽烷處理之氮化鋁粉末,係指一部分或全部的矽烷化合物透過與氮化鋁表面之氧化鋁層之羥基的脫水縮合,矽烷與表面形成鍵結之狀態。所稱矽烷與表面鍵結,係指將經矽烷處理之粉末分散於有機溶媒,其後經固液分離一定量的矽烷也不會被沖洗掉而以粉末狀殘留之狀態。又,本發明中使用於處理的矽烷當中,無需部分形成鍵結,亦可存在可藉由洗淨沖洗掉的矽烷。
又,矽烷無需在粒子表面形成均等厚度的處理層,存在矽烷的部分與無矽烷的部分可成海島狀。這是因為至少有以下3點的可能性,而本身不易形成均勻的矽烷處理表面:氮化鋁表面的氧化被膜本身不均勻,有時會部分露出氮化鋁表面;因相同理由,氧化鋁層的可反應羥基不均勻地分布;及加熱時吸附於表面的矽烷化合物聚集而形成多聚物。
由於氮化鋁粉末其比表面積較小,且表面羥基密度亦低,因此可有矽烷化合物之水解性基例如烷氧基、鹵基全未與之反應的情形。
未藉由洗淨沖洗掉而殘留於表面之矽烷的量,由於會隨最初與粉末接觸之矽烷的量變動,而不易賦予明確的定義,惟較佳殘留約5~7成。殘留量較多者,粉末物性愈穩定而為理想狀態。又,與表面的鍵結,無需矽烷分子全為同樣的鍵結形成狀態,有時矽烷分子單獨與表面鍵結,有時2個以上之矽烷的水解性基彼此縮合而形成多聚物,且此多聚物與表面以1點或多點鍵結,亦有時大 分子量的多聚物吸附於表面,而以不易沖洗掉的狀態存在。
茲就矽烷化合物具體加以例示。作為構成官能基的碳數為9個以下,且官能基為反應性官能基者,可舉出如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2-(3,4-環氧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矽烷、3-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2-胺乙基-3-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2-胺乙基-3-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二甲基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二乙基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三乙氧基矽烷基-N-(1,3-二甲基-亞丁基)丙胺、N-苯基-3-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對苯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之烷氧基矽烷。
作為構成官能基的碳數為9個以下,且官能基為烷基或氟烷基的矽烷化合物,可舉出例如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三甲基甲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正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異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異丁基三乙氧基矽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矽烷、正己基三乙氧基矽烷、環己基三甲氧基矽 烷、環己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正辛基三乙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矽烷、二苯基二乙氧基矽烷、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三氟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九氟己基三乙氧基矽烷等。
作為構成官能基的碳數為9個以下的其他矽烷,可舉出如乙烯基三氯矽烷、甲基三氯矽烷、二甲基二氯矽烷、三氯甲基矽烷、乙基二甲基氯矽烷、丙基二甲基氯矽烷、苯基三氯矽烷、三氟丙基三氯矽烷、異丙基二乙基氯矽烷之氯矽烷。
作為矽氮烷化合物,可舉出例如六甲基二矽氮烷、四甲基二矽氮烷、二乙烯基四甲基二矽氮烷、二苯基四甲基二矽氮烷、雙(三氟丙基)四甲基二矽氮烷、六甲基環三矽氮烷、三甲基三乙烯基環三矽氮烷、八甲基環四矽氮烷等。
經表面改質劑處理的氮化鋁粉末係含有來自該表面改質劑的碳。碳含量較佳為0.001~0.35質量%。
上述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的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根據本案發明人等的探討,可根據以下方法合宜地製造。
簡略加以敘述,可準備具既定粒度分布的原料氮化鋁粉末,將其加以分級去除粗粒子而得。分級可為乾式或濕式,較佳為濕式分級。
設置氧化被膜時,較佳於分級前在氧化性環境下進行加熱處理來設置。採表面改質劑之處理較佳於分 級前進行;較佳於濕式分級時與同時進行分級。
又,進行濕式分級時,分級後進行乾燥及視需求進行粉碎。
以下,更詳細地說明此等操作。
[原料氮化鋁粉末]
<製法>
作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的原料氮化鋁粉末,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藉由向來周知之方法所製造的粉末狀者。於本發明中係將實施分級操作及表面改質前的氮化鋁粉末稱為「原料氮化鋁粉末」。作為製造本發明中之原料氮化鋁粉末的方法,可舉出例如直接氮化法、還原氮化法、氣相合成法等。
<粒度分布>
就本發明中之原料氮化鋁粉末而言,基於容易藉由後述濕式分級來製造之觀點,較佳的是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為0.5~7.0pm,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為1.3~3.5,BET比表面積為0.4~6.0m2/g且超過D90的5倍的粒子無法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或者即使存在亦極微量者。
又,藉由上述測定法所得之氮化鋁粉末的粒度分布,較佳有1個或2個體積頻率之極大值。尤其是具有 2個以上極大值的粒度分布時,係以小粒徑側的極大值之頻率較大為佳。這是因為,藉由後述分級操作回收小粒徑側時,極大值若偏向大粒徑側則分級效率易變差,導致小粒徑側的粉末回收率變差,而且分級操作後的微粉中也會混有應去除的粗粒子之故。
具此種粒度分布的氮化鋁粉末,採還原氮化法較容易獲得。更具體而言,透過使用已製成的氮化鋁粉末的D50及接近D90之粒度的氧化鋁原料,可獲得目標氮化鋁粉末。在還原氮化法中由於係施予高溫,有時會產生多個粒子經燒結而成的凝聚體;此種燒結凝聚體可視需求以球磨機、噴射磨機等加以粉碎。
以此種方法製成的氮化鋁粉末,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定時,通常超過D90的5倍的粗粒子係少至無法檢測出來的程度,但並非完全不存在,而是可由廣泛的SEM觀察等檢測出來,或是可透過以細度計測定時容易產生線狀痕或筋紋來確認其存在。
<雜質>
本發明之原料氮化鋁中,作為上限,來自原料或者合成法上刻意添加的鹼土元素、稀土元素等雜質可含有5質量份左右。又,來自抗凝聚劑或調節劑的雜質,作為上限可含有5質量份左右的氮化硼。惟,會使氮化鋁結晶性顯著降低的雜質量會導致熱傳導性降低而不佳。原料氮化鋁粉末中的氮化鋁含有率較佳為90%以上,更佳為95%以 上。
<氧化被膜>
本發明中所使用的原料氮化鋁粉末,以抑制水解性為目的,或者為了提高後述之表面改質的處理效率,較佳於其表面具有氧化鋁層。具體而言,較佳於構成原料氮化鋁粉末的粒子的表面具有Al-O-Al鍵、或Al-OH基。此氧化鋁層可為由保存原料氮化鋁粉末時的自然氧化所形成的氧化膜層,亦可為由刻意進行之氧化處理步驟所形成的氧化膜層。此氧化處理步驟可於原料氮化鋁粉末的製造過程中進行,或者亦可在製造原料氮化鋁粉末後,以個別步驟進行。例如,藉由還原氮化法所得的原料氮化鋁粉末,以去除反應時所使用的碳為目的而於製造過程中經過氧化處理步驟,因此表面存在有氧化鋁層。亦可對如此所得之還原氮化法之氮化鋁粉末,進一步追加進行氧化處理步驟。
<氧化處理>
以個別步驟追加進行氧化處理步驟時,其條件如下。藉由將以各種方法獲得的原料氮化鋁粉末,在含氧環境中,較佳為400~1,000℃的溫度,更佳為600~900℃的溫度下,以10~600分鐘,更佳為30~300分鐘的時間加熱,可於原料氮化鋁粒子表面形成氧化鋁層。作為上述含氧環境,可使用例如氧氣、空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而基於與本發明目的之關係,係以空氣中,尤以大氣壓下的處 理為佳。
另外,若以超過900℃的高溫長時間進行氧化處理,則會於氮化鋁表面形成厚氧化被膜;由於此氧化鋁之被膜其熱膨脹係數與氮化鋁芯部不同,無法維持均勻的被膜,被膜發生破裂而有使芯部氮化鋁表面露出之虞,反而導致耐水解性變差。因此,氧化處理條件係以不過於嚴峻為宜。不會使氮化鋁粉末的熱傳導性顯著降低之範圍的氧化鋁層厚度,較佳粒子直徑的0.005%~0.2%左右。
<表面羥基>
原料氮化鋁粉末,無論是否經過氧化處理,表面羥基量皆為未達2個/nm2。表面羥基較佳來自於表面的氧化鋁層。
<粒子形狀>
本發明中之原料氮化鋁粉末之一次粒子的形狀不特別限定,可為例如不定形狀、球狀、多面體狀、柱狀、晶鬚狀、平板狀等任意形狀。其中,就填料用途,宜為黏度特性良好,且熱傳導率之再現性較高的球狀。又,在分級操作中縱橫比較小者,較無需顧慮粗粒子混入而較佳。較佳之縱橫比為1~3。
又,於本發明中所稱粗粒子,係指一次粒子與高階凝聚粒子此兩者;若高階凝聚體為可透過與液態樹脂混煉或分散於溶媒而使凝聚鬆解之性質者,則表觀上縱 為粗粒子,但仍非視為粗粒子。
[分級操作]
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可藉由將如上述之原料氮化鋁粉末分級,去除一定粒徑以上的粗粒子而得。
<分級的方法>
分級可採用乾式法、濕式法之各種方法。乾式法可粗分為篩分級法與氣流分級法。篩分級係適於較大粉末之分級,而隨著粒徑變小,便會因粉末的凝聚等而使通過性明顯變差。更有效地去除粗粒子者為氣流分級或濕式分級。若比較氣流分級與濕式分級,濕式分級在分級後殘留的粗粒子較少。
<氣流分級>
氣流分級係根據使粉末分散於氣流中,依此時粒子的重力或慣性力、離心力等分成微粉與粗粉之方式。尤其是適於數μm粒子之分級的精確度,可藉由利用慣性力與離心力的分級裝置而得。
作為利用慣性力之方法,可舉出例如藉由在裝置內部設置導向葉片等而產生空氣迴旋流,使以氣流增強力量之粉粒體彎成曲線時分出微粉與粗粉的衝擊機型;使離心力作用於粒子而分級的半自由渦漩離心式;利用附壁效應的附壁型等。作為利用慣性力的分級裝置,可舉出級聯衝擊 機、活力(Viable)衝擊機、蝸旋式氣流分級機(Aerofine Classifier)、靜電空氣分級機(Eddy Classifier)、彎管射流(Elbow-jet)、超級叢(Hyperplex)等。
利用離心力之方法為利用渦狀氣流來分出微粉與粗粉者,作為其裝置可舉出自由渦型與強制渦型。自由渦漩型裝置可舉出無導向葉片之漩渦器、多層漩渦器、使用二次空氣來促進凝聚消除的渦輪叢(Turboplex)、設置導向葉片來提高分級精確度的分散分離器(Dispersion separator)、超微粉分級機(MICRO SPIN)、風力分級機(Microcut)等。強制渦漩型係以裝置內部之轉體使離心力作用於粒子,並進一步藉由在裝置內部產生別的空氣流來提高分級精確度之裝置,可舉出渦輪氣流分級機(TURBO CLASSIFIER)或Donaselec等。
<濕式分級操作>
濕式分級有:使粉末分散於溶媒後,使其通過過濾器等而去除粗粒子的方式;及使其形成流體狀而分出粗粒子與微粒子的流體分級方式;而過濾器分級法其精確度佳,且可提高生產能力。
<濕式過濾器分級>
其為使粉末分散於溶媒,使凝聚鬆解後使其通過過濾器的分級方法。過濾器隨材質、構造、形狀等不同,分級點、分級精確度、發生堵塞的程度等也不同。
作為過濾器,可使用例如膜過濾器、樹脂篩網、金屬製篩網、濾紙。過濾器的形狀可為平板狀、層合構造或褶襉構造,也可為匣式。本發明係以去除粉末中的粗粒子為目的,從而在選定過濾器上重要的是不會引起堵塞。其中作為粒子通過性良好的過濾器,可較佳使用例如軌道蝕刻薄膜過濾(TRACK-ETCHED MEMBRANE FILTER)、深層過濾器、篩、電成形篩網、尼龍或聚丙烯等的織布網等。
由雜質的關係而言過濾器材質宜為樹脂製、不鏽鋼製;與分散媒接觸時應避免有溶出成分者,宜依據所用溶媒來選擇適宜之材質。
使其通過過濾器時,可起初使其通過細網目之過濾器,或者亦可先使其通過粗網目之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後接著使其通過細網目之過濾器等階段性地進行。作為粗網目之過濾器,宜為D90的15~50倍。作為細網目之過濾器,係採用處於D90的5倍以下,通常3~5倍之範圍的過濾器。
例如要由D90為1.6μm的粉末去除D90的5倍之8μm以上的粗粒子時,情況係使其通過粗網目之45μm的過濾器後,進一步使其通過8μm的過濾器等。
分級操作時,係使粉末分散液通過過濾器;就通過方法,不限重力式、吸引式、加壓式、壓送式等方法。若使其強制通過,則引起堵塞的風險會提高,因此,需選擇粉末的濃度、通過速度、過濾器網目的粗細度等適 當的條件。
<濕式分級的分散溶媒>
濕式分級需使粉末分散於溶媒。只要是可分散氮化鋁粉末的溶媒則可使用。惟,由於氮化鋁為水解性,且分級操作後乾燥時會形成強固的凝聚體,而應避免使用水。有機溶媒只要不大量的水則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可適宜使用例如甲醇、乙醇、丙醇、異丙醇、丁醇等醇、丙酮、甲基乙基酮、二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酮、二乙醚、二噁烷、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甲醚、四氫呋喃等醚、己烷、2-甲基戊烷、庚烷、環己烷、辛烷、2,2,4-三甲基戊烷、石油醚等烷、甲酸乙酯、甲酸丁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等酯、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香烴等。此等溶媒可僅使用1種,或者亦可併用2種以上。
上述所列舉之溶媒當中,作為可充分溶解表面改質劑,且氮化鋁粉末的分散性亦良好的溶媒,較佳為醇、酮、醚,更佳為醇。再者,醇當中,甲醇、乙醇、異丙醇等低級醇,因沸點低,容易蒸發去除而較佳。
<分散溶媒的量>
溶媒的最佳用量,相對於原料氮化鋁粉末100質量份,較佳為100~1900質量份,更佳為150~900質量份。透過取150質量份以上,可降低由氮化鋁粉末與溶媒構成之漿液的黏度而能夠使氮化鋁粉末的分散性更良好。又, 透過取900質量份以下,則可於短時間內使溶媒蒸發,而能夠降低成本。
<分散方法>
與溶媒混合前的氮化鋁粉末其大部分大多處於凝聚狀態。因此,僅與溶媒混合,並無法充分分散,而於濕式分級時造成堵塞,或同時添加的表面改質劑無法到達凝聚體內部,形成不均勻的表面改質體而影響黏度特性等。
作為用於使漿液呈高分散狀態的較佳裝置,可舉出例如分散器、均質機、超音波分散機、微粒化機(Nanomizer)、具剪切效果之行星式混合機、噴射器、噴水磨機、高壓分散機等的衝突分散機等。又,亦可使用粒度分布不會變化之程度的溫和條件下的濕式球磨機、濕式振動球磨機、濕式珠磨機等。惟,施加高於所需程度之衝擊而碎解至氮化鋁的一次粒子之方法,由於有使無氧化被膜的表面露出的疑慮,而應避免之。分散裝置當中,較佳者為分散器、均質機、超音波分散機。又,降低分散於溶媒的粉末濃度,對於使過濾器分級更容易進行亦屬有效。
<溶媒去除‧乾燥>
本發明中,濕式分級操作後為了獲得經分級之氮化鋁粉末,需由上述漿液中去除溶媒。溶媒的去除法不特別限定,例如可舉出以下所列舉的3種方法。第1種為乾燥去除全部溶媒的蒸發乾固法。第2種為以使溶媒粗略地乾燥之 步驟、與其後完全去除溶媒之乾燥步驟此2階段來進行的方法。第3種為以分離成固體成分與液體成分之步驟、與其後完全去除溶媒之乾燥步驟此2階段來進行的方法。
<乾燥方法>
就第1種方法,只要是可由包含氮化鋁粉末的漿液中蒸發去除溶媒的加熱裝置則可加以使用,具體而言可適宜使用錐形乾燥機、滾筒乾燥機、V型乾燥機、振動乾燥機、搖擺式混合機、諾塔混合機、螺旋乾燥機(RIBOCONE)、真空造粒裝置、真空乳化裝置、其他攪拌型真空乾燥裝置。茲就最終乾燥前之步驟的細節,於下述乾燥步驟項中加以敘述。
第2種方法,可使用由漿液中使溶媒揮發的裝置。具體而言,可舉出旋轉蒸發器、薄膜乾燥裝置、噴霧乾燥機、滾筒乾燥機、圓盤乾燥機、流動層乾燥機等。
第3種方法係過濾法,只要是可將漿液分離成固體成分與液體成分的裝置則可適宜地使用。具體而言可舉出抽吸過濾裝置、離心過濾機、傾析器、連續(Guinard)式離心分離機、加壓過濾機、過濾器壓機、及能以同1台實施過濾與乾燥的過濾乾燥裝置等。所用濾材的材質、保留粒徑、分離條件等,只要依據所用方法或捕集率適宜選擇即可。
作為上述所列舉之去除溶媒的方法,成本上較佳為能以1階段去除全部溶媒的第1種方法。又,添加有 表面改質劑時,比起第3種過濾法,粒子表面的表面改質劑量較不易發生不均。如此以第1種方法去除溶媒時,可視為所用表面改質劑的總量皆吸附於氮化鋁的表面。
本發明之經濕式分級的氮化鋁粉末,就最終乾燥物,較佳完全去除所用之溶媒。此處所稱最終乾燥物,係指剛乾燥後之經分級的氮化鋁粉末的質量減少率,亦即在大氣中以120℃乾燥時的質量減少率未達0.5%者。
乾燥步驟的環境較佳為減壓下、惰性氣體中、乾燥空氣中。其中較佳為環境水分的影響較少的減壓下、惰性氣體中,更佳為減壓下。
又,亦可對乾燥步驟後所得之最終乾燥物進一步施加追加之加熱處理。添加有表面改質劑時的追加加熱,有促進改質劑與氮化鋁表面的反應之效果,而不易使改質劑從表面脫離。又,表面改質劑的水解性殘基會因加熱而減少,由此可提高分級之氮化鋁粉末的保存穩定性。
追加加熱的溫度,係以高於前步驟中所實施之乾燥步驟的溫度來實施。作為具體的溫度,較佳為70~150℃,更佳為80~120℃。若未達70℃,追加加熱的效果較小。另一方面,若超過150℃,添加表面改質劑時,會因表面改質劑彼此於粒子間縮合而使粒子變得更容易凝聚。
作為追加加熱裝置,可適宜使用通風式乾燥機、對流型乾燥機、真空乾燥機、錐形乾燥機、滾筒乾燥機、V型乾燥機、振動乾燥機、搖擺式混合機、諾塔混合 機、螺旋乾燥機(RIBOCONE)、真空造粒裝置、真空乳化裝置、其他攪拌型真空乾燥裝置。
追加加熱的環境較佳為減壓下、惰性氣體中、乾燥空氣中。其中較佳為環境水分的影響較少的減壓下、惰性氣體中,更佳為減壓下。
[粉碎處理]
如上述進行乾燥(含追加加熱)可獲得本發明之經濕式分級的氮化鋁粉末,而所得氮化鋁粉末亦有時處於強固地凝聚的狀態。具體而言,雖為1次粒子及1次粒子之凝聚體的混合物但大部分由凝聚粒子所構成的粉末,若直接取用則作為粉末的操作性差,且有與樹脂混煉時無法充分地分散之虞,因而視需求實施粉碎處理。
粉碎處理之方法宜為乾式粉碎。又,較佳為可碎解原本藉由漿液的乾燥所形成之凝聚體之程度的較溫和的方法。若以亦可碎解一次粒子、或一次粒子彼此強固地燒結而存在粒界的二次粒子之裝置‧條件來實施,則有無氧化被膜的表面露出,而形成容易水解的狀態之虞。粉碎處理的環境較佳為空氣中或惰性氣體中。又,環境的濕度係以不過高為佳,具體而言為濕度未達70%,更佳為未達55%。
作為粉碎裝置,可舉出例如石臼型磨碎機、擂潰機、剪切混合機、錘磨機、柱式粉碎機等乾式粉碎裝置。其中較佳為可於短時間內碎解凝聚體,且粉碎不均較 少的石臼型磨碎機。又,亦可粗略實施粉碎後,以振動篩機等去除粗粒子。使用石臼型磨碎機時,設旋轉速度為500~3000rpm、上下2片磨石的間隔為氮化鋁粉末之平均粒徑d50(單位:μm)的30~200倍來進行,係容易獲得良好的結果而較佳。磨石的直徑可依據待粉碎處理之第一氮化鋁粉末的量適宜決定。
[分級粉末]
經上述操作而分級的粉末為已去除粗粒子的氮化鋁粉末,其為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得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處於0.5~7.0μm的範圍,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處於1.3~3.5的範圍,且BET比表面積為0.4~6.0m2/g的氮化鋁粉末;而且為以細度計測定混合該氮化鋁粉末150質量份、與25℃下的動力黏度為1000cSt之矽油100質量份而得的樹脂糊時,產生線狀痕或筋紋的上限粒徑為D90的5倍以下者。
[表面改質處理]
諸如前述,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亦可進一步以表面改質劑進行處理。
<表面改質的效果>
關於本發明,於濕式分級後去除溶媒之際,未經表面改質時則有形成強固的凝聚體之虞。此時,即使藉由分級 操作由粉末中去除粗粒子,仍有因作為填料使用時凝聚體無法充分分散於樹脂中,而以粗粒子作用,以致無法薄膜化、或對小間隙的滲透性變差的情形。可藉由表面改質來降低此種風險。第2點之分級操作上的效果,係與表面改質所產生的抗凝聚效果相同,係藉由減弱粒子彼此的結合來提升分級效率之效果。若為乾式分級,例如在氣流中使粉末形成粉流體時更容易使凝聚鬆解,由此,提升微粉的回收率之效果可期。就濕式分級,若為流體分級法,藉由抗凝聚效果使對溶媒的分散性提升,而提升微粉的回收率或提高切點的精確度之效果可期。若為以過濾器等過濾的分級方式,減少凝聚體所致之過濾器堵塞的效果可期,可望減少過濾器更換頻率。表面改質劑在流體中由於容易吸附於高比表面積的氮化鋁粒子表面,僅共存於流體中仍可期待其效果。
從而,氮化鋁之採表面改質劑的處理,較佳在濕式分級中於通過過濾器前實施。此時,可除濕式分級外預先進行採表面改質劑的處理,亦可在製作用於濕式分級的漿液時,同時進行採表面改質劑的處理。
作為前者之預先進行表面改質處理的方法,能以乾式表面處理、濕式表面處理之任一種方法來進行處理。
<乾式表面處理>
乾式表面處理係指在混合氮化鋁粉末與表面改質劑 時,未經由大量的溶媒之採乾式混合的方法(A-1法)。
作為乾式混合之方法,可舉出將表面改質劑氣化並與粉末摻混的方法、噴霧或滴下投入液態表面改質劑並與粉末摻混的方法、將表面改質劑以少量的有機溶媒稀釋而增加液體量,並進一步噴霧或滴下的方法等。氣化方法可適用於對高揮發性、低分子量的矽烷化合物或矽氮烷化合物進行處理的情形。最後的稀釋方法,係為了避免表面改質劑的量過少,而無法均勻地分散於粉末全體之情形所進行的方法;而使用於稀釋的有機溶媒過多的話,粉末全體的含液量會變高而形成團塊或凝聚。稀釋時,宜為以重量計為5~50倍左右的稀釋。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就乾式法而言重要的是使表面改質劑均勻地分佈於粉末全體。
以乾式混合時,可一邊加熱一邊進行,亦可於常溫充分混合後另外進行加熱操作。加熱較佳作為將表面改質劑強力地固定於氮化鋁表面的方法來實施。惟,以過高溫加熱時,則有表面改質劑揮散、或因表面改質劑彼此的縮合過度進行而造成處理不均的可能性。就混合時的加熱溫度,係以20~150℃,尤以40~130℃左右為佳。又,在開始加熱前設置常溫下的混合時間,較容易於表面改質劑廣佈於全體後反應,而容易獲得均勻的處理粉末。
使用矽烷化合物作為所用表面改質劑時,亦可使用預先以酸或鹼等進行水解者。惟,使用於水解的酸、鹼,尤為鹼性物質由於會使氮化鋁表面變質,以避免 使用為較佳。
作為乾式混合裝置,可使用一般的混合攪拌裝置,可舉出例如行星式混合裝置、亨舍爾混合機、超級混合機、V型混合機、筒型攪拌機、雙錐式混合機、搖擺式混合機等。較佳對此等裝置賦予加熱機能。藉由一邊攪拌一邊進行加熱,表面改質之步驟較少即可。又,以乾式混合時由於粉末容易凝聚,因此混合裝置較佳附有粉碎葉片或切斷器等可鬆解暫時生成之凝聚的機構。再者,混合操作時,粉末不僅單純地附著,隨攪拌機構而異,會因形成如粉末緊壓混合容器壁之狀況而形成厚附著層;如此一來,便無法維持粉末的混合狀態。因此,混合容器壁面係若備有氟樹脂塗覆等防附著措施、或敲擊器等附著粉拂落機構、對攪拌葉片施予改良設計之刮落機構等則更佳。
<濕式表面處理>
濕式表面處理係指混合氮化鋁粉末與表面改質劑時,經由溶媒之方法。要獲得本發明之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時,可舉出將以濕式進行過表面改質處理的粉末供予分級操作之情形(A-2法)及與表面改質處理同時進行分級操作之情形(B法)此2種。
濕式法與乾式法相比,由於可使表面改質劑均勻地廣佈於所有的粒子,而能夠獲得處理劑不均較少,且粉末的性質狀態亦穩定者。另一方面,需要乾燥步驟。作為濕式法之操作程序,(A-2法)係對溶媒添加表面改質 劑、原料氮化鋁粉末分散於溶媒、視需求進行加熱、溶媒去除、加熱乾燥。
此處所稱視需求所進行之加熱,係以促進表面改質劑與氮化鋁表面的反應為目的者。加熱溫度宜為50~120℃左右、時間宜為60~300分左右。
將如此所得之表面改質劑處理氮化鋁粉末供予分級操作。
(A-2法)中所採用之分散媒、分散方法、溶媒去除‧乾燥方法係與製造前述本發明之氮化鋁粉末時的濕式分級操作之處所敘述的內容相同。
第3種方法為同時進行表面改質處理與分級操作的方法(B法)。於(B法)中,為了供予濕式分級操作而使原料氮化鋁粉末分散於溶媒而調製漿液時,藉由將表面改質劑預先溶於有機溶媒、或對有機溶媒與原料氮化鋁粉末同時投入表面改質劑,而形成表面改質劑與原料氮化鋁粉末共存於有機溶媒的漿液,將漿液供予分級操作後,去除溶媒,可獲得經表面改質處理的分級粉末。
於此(B法)中,除一般的濕式分級中的濕式分級操作、溶媒去除、加熱乾燥外,亦較佳與(A-2法)同樣地以促進表面改質劑與氮化鋁表面的反應為目的而進行加熱。此加熱可於濕式分級操作前或後進行。
由步驟少、成本低之觀點,一般而言較佳為(B法);而使用如矽氮烷化合物般會產生氨的表面改質劑時,(A-1法)或(A-2法)由於可減少氮化鋁的變質而較佳。
<表面改質劑的量>
在氮化鋁粉末與表面改質劑之矽烷化合物的反應中,係如上述無需烷氧基等矽烷之反應性基全與氮化鋁形成鍵結。惟,此種反應性基與水反應所生成的羥基,由於有時會切斷形成之矽烷與氮化鋁粒子間的鍵結,因此,添加過量的矽烷較為不佳。從而,宜依據與矽烷反應之氮化鋁的表面羥基量來調整矽烷量。
矽烷化合物的處理量,隨粉末的粒徑或比表面積不同,其最佳量也不同;而作為基準,為0.2~3.8重量%。
表面改質劑當中,由於六甲基二矽氮烷等矽氮烷化合物為低沸點,且會與表面羥基以1比1反應,因此亦能以過量進行處理。添加過量時,能以加熱真空排氣等去除。惟,由於矽氮烷化合物會產生氨,而須注意勿使與不耐鹼性狀況之氮化鋁的接觸量成過量。氮化鋁取100重量份時,矽氮烷化合物的量宜按氮化鋁每比表面積1m2/g為0.8重量份以下。
<與矽烷化合物的接觸時間>
(A-2法)、(B法)中原料氮化鋁粉末分散於溶媒時原料氮化鋁粉末與溶媒及矽烷化合物之接觸,較佳實施5分鐘~24小時,更佳實施10分鐘~10小時。
[放熱用複合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所得之氮化鋁粉末,藉由將其與樹脂混合,可適用於作為放熱用複合材料。
作為此處可使用之樹脂,可例示熱塑性樹脂及熱硬化性樹脂任一種。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可舉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縮醛、氟樹脂(例如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2,6-乙二酯、聚苯乙烯、聚丙烯腈、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ABS樹脂、聚苯醚(PPE)樹脂、改質PPE樹脂、脂肪族聚醯胺、芳香族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例如聚丙烯酸甲酯等)、聚碳酸酯、聚苯硫醚、聚碸、聚醚碸、聚醚腈、聚醚酮、聚醚醚酮、聚酮、液晶聚合物、離子聚合物等;作為上述熱硬化性樹脂,可舉出例如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聚矽氧樹脂、酚樹脂、醯亞胺樹脂、熱硬化型改質PPE、熱硬化型PPE等。
作為使用根據本發明之方法所得之經分級的氮化鋁粉末所製成的放熱用複合材料之用途,可舉出例如用於有效地散放由配載於家電製品、汽車、筆記型個人電腦等的半導體零件所產生的熱之放熱構件的材料。作為此等的具體例,可舉出例如散熱膏、放熱凝膠、放熱片、相 變薄片、接著劑等。上述複合材料,除此等以外,亦可使用於作為例如用於金屬基底基板、印刷基板、可撓式基板等的絕緣層;半導體密封劑、底層填料、殼體、散熱片等。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對本發明更具體地加以說明,惟本發明不受此等實施例所限制。
本發明中的各種物性測定方法分別如下。
[粒度分布]
針對藉由將氮化鋁粉末分散於乙醇中成1質量%濃度,並進行200W左右的超音波照射3分鐘而使其分散的液體,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定粒度分布。在粒徑的體積頻率分布中,從粒徑較小者開始累積體積頻率,將累積值達50%時的粒徑值設為D50、達90%時的粒徑值設為D90,將以粒子形態計數的最大粒徑作為最大計數粒徑。
[BET比表面積]
氮化鋁粉末的BET比表面積測定係使用比表面積測定裝置(島津製作所製流動法比表面積分析儀(Flowsorb 2-2300型),藉由BET法(氮氣吸附1點法)來求得。測定係使用2g氮化鋁粉末,預先在氮氣氣流中以100℃實施乾燥處 理1小時後使用於測定。
[表面羥基量]
藉由碳分析估計對氮化鋁粉末以六甲基二矽氮烷進行乾式處理時於氮化鋁表面生成的三甲基矽烷基量,以此量作為表面羥基量。
[碳分析]
以碳分析裝置(例如堀場製作所製EMIA-110)測定氮化鋁粉末的碳含量。在氧氣氣流中以1350℃燃燒粉末直至未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為止,由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定量各粉末的碳含量。由下述式算出經分級之氮化鋁粉末之來自表面改質層的碳含量。
來自表面改質層的碳含量(質量%)=(A-B)×100/C
A:表面改質後的碳量(質量)
B:表面改質前的碳量(質量)
C:表面改質後之氮化鋁粉末的質量
[溶出試驗]
將氮化鋁粉末2g及乙醇100g置入容量120ml的燒杯並攪拌1小時後,使懸浮液離心沉降,捨棄上澄液。將殘餘粉末乾燥至水分量成為0.5質量%以下,對所得粉末以碳分析進行測定,與上述同樣地算出碳含量。
[細度計]
為了估計氮化鋁粉末所含之粗粒子的最大粒徑,而對填充有氮化鋁粉末的樹脂組成物,以JIS-K5101為參考,使用寬90mm、長240mm、最大深度50μm的細度計(粒度計)進行評定。將粉末3g與25℃下的動力黏度為1000cSt的二甲基矽油(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合同公司:Element14*PDMS 1000-J)2g混合,用自動擂潰機以3分鐘重複混煉與刮落操作3次,而調成分散有粉末的糊料。將糊料載置於粒度計垂直地碰觸刮削器,觀察在溝槽上滑動時的線狀痕(參照圖2)。操作係以n=3進行,讀取開始觀察到線狀痕的粒徑(參照圖3)。
[黏度評定]
為評定氮化鋁粉末之作為填料的特性,而測定將氮化鋁粉末與液態樹脂混煉而得之樹脂組成物的黏度。凝聚粒子等粗粒子藉由分級而減少時,樹脂組成物的流動性提升、黏度降低之效果可期。黏度測定裝置係使用Brookfield公司製旋轉黏度計RVDV-II+CP(使用Φ12mm、角度3度之錐板)。
就混合條件1,液態樹脂係使用0.552g三菱化學製雙酚F型環氧樹脂807,並使用0.5g氮化鋁粉末。
就混合條件2,液態樹脂係使用0.3g三菱化學製雙酚F型環氧樹脂807,並使用0.44g氮化鋁粉末。
就混合條件3,液態樹脂係使用0.466g之1000mPa‧s的二甲基矽油(Dow Corning Toray股份有限公司:CY52-276A),氮化鋁粉末係使用0.65g。將依1至3之混合條件混合而成的糊料,分別以自動擂潰機重複3分鐘混煉及刮落操作3次,調成分散有粉末之糊料。於30℃測定所得糊料的黏度。黏度測定係改變剪切速率來實施。
<原料氮化鋁>
‧A1:TOKUYAMA公司製H No.1等級粉末。D50=1.6μm、D90=3.8μm、最大計數粒徑=9.3μm、D90/D50=2.4、表面羥基量1.4個/nm2、比表面積2.6m2/g。
‧A2:將TOKUYAMA公司製E等級粉末以噴射磨機粉碎而得。粉碎係使用EARTHTECHNICA公司製EMJ-0Q,以空氣壓力0.8MPa粉碎,再以袋濾器回收全部量而得的粉末。D50=1.1μm、D90=1.6μm、最大計數粒徑=2.8μm、D90/D50=1.5、表面羥基量1.6個/nm2、比表面積3.8m2/g。
‧A3:TOKUYAMA公司製E等級粉末。D50=1.3μm、D90=2.8μm、最大計數粒徑=7.8μm、D90/D50=2.2、表面羥基量1.3個/nm2、比表面積3.3m2/g。
‧A4:以日本特開2014-201474所記載之方法合成而得。D50=1.7μm、D90=2.8μm、最大計數粒徑=5.5μm、D90/D50=1.6、表面羥基量1.2個/nm2、比表面積2.0m2/g。
‧A5:以日本專利第6038886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合成而得。D50=2.7μm、D90=4.3μm、最大計數粒徑=9.3μm、D90/D50=1.6、表面羥基量1.6個/nm2、比表面積1.7m2/g。
‧A6:以日本專利第6038886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合成而 得。D50=6.0μm、D90=12.2μm、最大計數粒徑=26.2μm、D90/D50=2.0、表面羥基量1.3個/nm2、比表面積0.6m2/g。
<表面改質劑>
‧GPS: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7%)
‧GPMS: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信越化學工業,>95%)
‧ECHS:2-(3,4-環氧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7%)
‧MPS: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AEPS:2-胺乙基-3-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7%)
‧PMS:苯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VMS: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MMS:甲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DMDS: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PRMS:丙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HES:己基三乙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8%)
‧OES:辛基三乙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7%)
‧HMDS:六甲基二矽氮烷(東京化成工業,>96%)
‧DMS:癸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97%)
‧HDMS:十六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85%)
‧ODMS:十八基三甲氧基矽烷(東京化成工業,>85%)
‧PAPS:N-苯基-3-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信越化學工業,>95%)
<溶媒>
‧IPA:異丙醇(和光純藥工業,特級)
(比較例1~6)
針對原料氮化鋁粉末A1~A6,實施使用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與黏度測定,將結果示於表1。
Figure 107107550-A0305-02-0040-2
實施例1
將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添加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1,以攪拌葉片攪拌。使所得懸浮液通過孔徑20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 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2
除使用孔徑15μm的尼龍過濾器以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3
除使用孔徑10μm的尼龍過濾器以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進行濕式分級的結果,自中途發生過濾器的堵塞,而其後藉由將過濾器更新3次,可使懸浮液全部通過過濾器。過濾器一發生堵塞即立即更換,捨棄過濾器上所析出的濾餅。對通過過濾器的懸浮液實施旋轉蒸發,而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4
將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添加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3,以攪拌葉片攪拌。使所得懸浮液通過孔徑10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 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5
將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添加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4,以攪拌葉片攪拌。使所得懸浮液通過孔徑10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6
將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添加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6,以攪拌葉片攪拌。使所得懸浮液通過孔徑30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之氮化鋁粉末,惟乾燥粉末中包含無法用手容易地碎解的塊狀物。將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7
將2.36g的表面改質劑GPS、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 物燒杯中,確認表面改質劑溶解後,將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1添加於上述IPA溶液,以攪拌葉片攪拌。使所得懸浮液通過孔徑10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8
除使用0.12g的表面改質劑G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9
除使用0.59g的表面改質劑G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0
除使用1.18g的表面改質劑G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1
除使用3.55g的表面改質劑G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2
除使用5.32g的表面改質劑G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3
除尼龍過濾器使用孔徑7μm者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 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4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2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5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3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6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4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7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4,且尼龍過濾器使用孔徑7μm者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8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5,且尼龍過濾器使用孔徑20μm者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實施例19
除原料氮化鋁粉末使用A6,且尼龍過濾器使用孔徑30μm者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2。
Figure 107107550-A0305-02-0047-3
實施例20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20g的GP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1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46g的ECH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2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48g的M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3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22g的AE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 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4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1.98g的P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5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1.48g的V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6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1.36g的M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7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1.20g的DMD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8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1.64g的PR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29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48g的HE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30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77g的OE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 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31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55g的PAP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7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與黏度測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32
將2.36g的表面改質劑GPS、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確認表面改質劑溶解後,將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1添加於上述IPA溶液,以攪拌葉片攪拌。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將所得表面改質粉末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加入1167g的IPA而調成懸浮液。使經攪拌葉片攪拌的懸浮液通過孔徑7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 果示於表3。
實施例33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77g的OE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32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實施例34
將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1置入2L不鏽鋼密閉容器中,重複真空排氣與氮氣導入3次,而去除粉末所含的氧。其後,由處理劑導入管將7.50g的HMDS投入密閉容器內。一邊以攪拌葉片攪拌內部一邊將容器以150℃加熱3小時後,以150℃進一步實施真空排氣3小時。將所得表面改質粉末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進一步加入1167g的IPA而調成懸浮液。使經攪拌葉片攪拌的懸浮液通過孔徑7μm的尼龍過濾器,而去除粗粒子。其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3。
Figure 107107550-A0305-02-0053-4
比較例8
將2.36g的表面改質劑GPS、1167g的IPA置入2L聚合物燒杯中,確認表面改質劑溶解後,將500g的原料氮化鋁粉末A1添加於上述IPA溶液,以攪拌葉片攪拌。以旋轉蒸發器由懸浮液中蒸發去除IPA,接著以80℃進行真空乾燥,而得到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4。
比較例9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77g的OES以外,係以與比較例8同樣的操作獲得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4。
比較例10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2.63g的D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4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4。
比較例11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3.47g的HD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 4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4。
比較例12
除表面改質劑使用3.75g的ODMS以外,係以與實施例4同樣的操作獲得經濕式分級且經表面改質之氮化鋁粉末。乾燥粉末為可用手容易地碎解之性質。將洗淨前後之來自表面改質劑的碳含量、及採粒度計之粗粒子評定的結果示於表4。
Figure 107107550-A0305-02-0056-5

Claims (7)

  1. 一種氮化鋁粉末,其為在以雷射繞射散射型粒度分布計測定的粒度分布中,累積體積50%粒徑D50處於0.5~7.0μm的範圍,累積體積90%粒徑D90與D50的比(=D90/D50)處於1.3~3.5的範圍,且BET比表面積為0.4~6.0m2/g的氮化鋁粉末,其特徵為:對混合該氮化鋁粉末150質量份、與25℃下的動力黏度1000cSt之矽油100質量份而得的糊料以細度計進行測定,產生線狀痕的上限粒徑為D90的5倍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氮化鋁粉末,其係於表面具有氧化被膜,且該氧化被膜表面的羥基量為未達2個/nm2
  3. 如請求項1或2之氮化鋁粉末,其係進一步藉由表面改質劑進行處理。
  4. 如請求項3之氮化鋁粉末,其碳含量為0.001~0.35質量%。
  5. 如請求項3之氮化鋁粉末,其中表面改質劑為矽烷化合物,該矽烷化合物之除水解性基以外者當中碳數最大的有機官能基所具有的碳數為9以下。
  6. 如請求項3之氮化鋁粉末,其中表面改質劑為矽氮烷化合物,該矽氮烷化合物所具者當中碳數最大的有機官能基所具有的碳數為9以下。
  7. 一種樹脂組成物,其係含有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氮化鋁粉末與樹脂。
TW107107550A 2017-03-07 2018-03-07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TWI740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2555 2017-03-07
JP2017042555 2017-03-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8914A TW201838914A (zh) 2018-11-01
TWI740012B true TWI740012B (zh) 2021-09-21

Family

ID=63447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7550A TWI740012B (zh) 2017-03-07 2018-03-07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7470B2 (zh)
EP (1) EP3594178B1 (zh)
JP (1) JP7017556B2 (zh)
KR (1) KR102508160B1 (zh)
CN (1) CN110088039B (zh)
TW (1) TWI740012B (zh)
WO (1) WO2018164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92542A (ko) * 2020-01-16 2021-07-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기물 입자의 표면처리 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무기물 입자
WO2021161883A1 (ja) * 2020-02-10 2021-08-19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21199521A1 (ja) * 2020-03-30 2021-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049817A1 (ja) * 2020-09-03 2022-03-10 富士高分子工業株式会社 熱伝導性シリコーン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31199A1 (ja) * 2020-12-15 2022-06-23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疎水性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49435A1 (ja) * 2021-01-06 2022-07-14 デンカ株式会社 窒化ホウ素粉末、放熱シート及び放熱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20240286899A1 (en) * 2021-06-02 2024-08-29 Tokuyama Corporatio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powder
CN117177938A (zh) * 2021-06-02 2023-12-05 株式会社德山 六方氮化硼粉末
JP7175412B1 (ja) * 2021-06-02 2022-11-18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六方晶窒化ホウ素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4105110B (zh) * 2021-10-26 2022-12-30 江苏悟晴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纯度氮化铝的制备方法
KR102477618B1 (ko) * 2022-04-07 2022-12-14 주식회사 일진그라텍 친환경 라미네이트용 무용제 이액형 접착제 조성물을 이용한 포장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되는 포장필름
CN115637063B (zh) * 2022-09-02 2024-05-28 北京中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氮化铝粉的包覆改性方法及其应用
WO2024210054A1 (ja) * 2023-04-07 2024-10-10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0570B2 (ja) * 2000-08-09 2008-10-22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高熱伝導性フィラー及びその用途
JP6038886B2 (ja) * 2012-03-30 2016-12-0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8886B2 (ja) 1975-11-20 1985-09-03 ハンス・コルベ・ウント・コンパニ− 受信アンテナの雑音減少装置
DE69021907T2 (de) * 1989-01-27 1996-04-18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kristallinem, sinterfähigem Aluminiumnitridpulver.
FR2722492B1 (fr) * 1994-07-12 1997-03-14 Sumitomo Chemical Co Poudre de nitrure d'aluminium et corps fritte et composition de resine la contenant
TWI259200B (en) * 2001-07-12 2006-08-01 Univ Nat Cheng Kung Surface treating method of aluminum nitride powder
JP4939932B2 (ja) * 2004-03-29 2012-05-30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914214A1 (en) * 2005-06-15 2008-04-23 Tokuyama Corporation Aluminum nitride sinter, slurry, green object, and degreased object
CN100354232C (zh) * 2006-06-15 2007-12-12 南京工业大学 抗水化易分散的氮化铝粉末的制备方法
JP2011125801A (ja) 2009-12-18 2011-06-30 Denki Kagaku Kogyo Kk 湿式分級装置及びその湿式分級方法
JP6282390B2 (ja) 2010-12-16 2018-02-21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封止用エポキシ樹脂成形材料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
JP5591100B2 (ja) 2010-12-28 2014-09-1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表面処理された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の製造方法
KR102051899B1 (ko) * 2012-09-07 2019-12-04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꾸야마 내수성 질화알루미늄 분말의 제조 방법
JP6196457B2 (ja) 2013-04-03 2017-09-13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の製造方法
JP2015086120A (ja) 2013-10-31 2015-05-0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球状シリカ微粉末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137263A1 (ja) * 2014-03-13 2015-09-1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耐水性に優れた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0570B2 (ja) * 2000-08-09 2008-10-22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高熱伝導性フィラー及びその用途
JP6038886B2 (ja) * 2012-03-30 2016-12-07 株式会社トクヤマ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039A (zh) 2019-08-02
US11427470B2 (en) 2022-08-30
CN110088039B (zh) 2022-05-10
EP3594178A1 (en) 2020-01-15
KR20190120747A (ko) 2019-10-24
US20190389725A1 (en) 2019-12-26
EP3594178A4 (en) 2020-12-09
EP3594178B1 (en) 2021-11-10
JP7017556B2 (ja) 2022-02-08
JPWO2018164123A1 (ja) 2020-01-09
WO2018164123A1 (ja) 2018-09-13
KR102508160B1 (ko) 2023-03-10
TW201838914A (zh) 2018-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0012B (zh) 不含粗粒子之氮化鋁粉末
JP6209032B2 (ja) 分級済粒子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樹脂組成物
EP2351709B1 (en) Zinc oxide particles,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heat-releasing filler, resin composition, heat-releasing grease, and heat-releasing coating composition
JP6099297B2 (ja) 無機粉体混合物及びフィラー含有組成物
JP6238440B2 (ja) シリカ被覆金属窒化物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030752A (ja) 窒化ホウ素粒子凝集体、その製造方法、組成物及び樹脂シート
JP6442281B2 (ja) シリカ被覆有機物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樹脂組成物
TW202231574A (zh) 疏水性氮化鋁粉末及其製造方法
JP2007051187A (ja) 微小粒子含有組成物
JP6329776B2 (ja) モールドアンダーフィル用封止材
JP7257384B2 (ja) 有機無機複合粒子からなる粉末
JP6179015B2 (ja) 粉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特性改質材
JP2016073919A (ja) 粉粒体の製造方法
JP6506940B2 (ja) 無機フィラーの製造方法、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546386B2 (ja) 無機フィ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6461463B2 (ja) シリカ被覆磁性材料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42190A (ja) 表面処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
JP6277043B2 (ja) アルミナ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342637B2 (ja) 無機物粒子材料含有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WO2024210054A1 (ja) 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
TW202330410A (zh) 電子材料用填料及其製造方法、電子材料用漿料以及電子材料用樹脂組成物
TW202400515A (zh) 氧化矽粒子分散液
JP2023115939A (ja) 表面処理窒化アルミニウム粉末
JP2022090679A (ja) 球状シリカ粉末の製造方法
JP2015157729A (ja) カーボン粒子含有スラリ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