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3682B - 蓄電裝置 - Google Patents

蓄電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3682B
TWI733682B TW105120395A TW105120395A TWI733682B TW I733682 B TWI733682 B TW I733682B TW 105120395 A TW105120395 A TW 105120395A TW 105120395 A TW105120395 A TW 105120395A TW I733682 B TWI733682 B TW I7336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orage element
power storage
conductive member
bus b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7254A (zh
Inventor
宮脇康貴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傑士湯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322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0688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823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827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傑士湯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傑士湯淺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7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7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3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36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04Hybrid capacitors
    • H01G11/06Hybrid capacitors with one of the electrodes allowing ions to be reversibly doped thereinto, e.g. lithium ion capacitors [L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08Structural combinations, e.g. assembly or connection,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components, at least on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 being the main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0Gaskets;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9Mechanical means for varying the 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or cells for different uses, e.g. for changing the number of batteries or for switching between series and parallel wi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8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out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termina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的蓄電裝置。蓄電裝置1具備第一蓄電元件,該第一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一端子,且蓄電裝置1具備: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鄰接地配置的端子鄰接構件50,端子鄰接構件50具有:第一收容部534,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該第一導電構件將該第一端子與不同於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一導出部535,能夠從第一收容部534導出第二導電構件,該第二導電構件將該第一端子與不同於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

Description

蓄電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備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
在具備蓄電元件的蓄電裝置中,以往已知有將相鄰的蓄電元件的電極端子彼此以匯流條(bus bar)予以連接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0-225583號公報
在以往的蓄電裝置中,所配置的蓄電元件的個數是預先規定的,配合該個數來進行設計,因此難以變更該個數。即,以往的蓄電裝置中,是配合蓄電元件的個數來設計匯流條的配置或保持該匯流條的樹脂構件,因此要變更該個數,必須變更該樹脂構件的形狀等。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問題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的蓄電裝置。
為了達成所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形態的蓄電裝置包括:第一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一端子;以及端子鄰接構件,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一端子鄰接地配置,所述端子鄰接構件包括:第一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一導出部,能夠從所述第一收容部導出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及所述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
根據所述結構,蓄電裝置的端子鄰接構件包括:第一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該第一導電構件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一導出部,能夠從第一收容部導出第二導電構件,該第二導電構件將該第一端子及第三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即,只要在第一收容部中配置第一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只要在第一導出部中配置第二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因此,例如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且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便可減少蓄電元件的數量。根據該蓄電裝置,可容易地進行蓄電元件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
所述第一收容部與所述第一導出部亦可為:沿不同方向 貫穿所述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根據所述結構,形成於端子鄰接構件的第一收容部與第一導出部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即,藉由使第一收容部及第一導出部朝向第二蓄電元件及第三蓄電元件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第一收容部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可經由第一導出部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三蓄電元件。
所述端子鄰接構件亦可更包括:形成於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外周的壁,所述第一導出部形成於所述壁上。
根據所述結構,在第一收容部的外周形成有壁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形成第一導出部。
所述端子鄰接構件亦可更包括:第二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三導電構件,所述第三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三端子與所述第二蓄電元件的不同於所述第二端子的端子即第四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二導出部,較所述第一導出部而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部附近,能夠從所述第二收容部導出所述第二導電構件。
根據所述結構,端子鄰接構件包括:第二收容部,可收容將第三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予以連接的第三導電構件;以及第二導出部,可從第二收容部導出將第三蓄電元件及第一蓄電元件予以連接的第二導電構件。藉此,例如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三蓄電元件且第一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第一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三蓄電元件,便 可減少蓄電元件的數量。根據該蓄電裝置,可容易地進行蓄電元件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
所述第二蓄電元件亦可為配置於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處的蓄電元件,所述第三蓄電元件是配置於跟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處的蓄電元件,所述蓄電裝置不具備所述第二蓄電元件而具備所述第三蓄電元件,不具備所述第一導電構件而具備所述第二導電構件。
根據所述結構,蓄電裝置具有第一蓄電元件和與第一蓄電元件不相鄰的第三蓄電元件藉由第二導電構件而連接的結構。即,通常,相鄰的蓄電元件彼此連接,但根據該蓄電裝置,可將不相鄰的蓄電元件彼此連接。根據該蓄電裝置,可提高蓄電元件的配置自由度。
本發明的另一形態的蓄電裝置包括:第一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一端子;外部連接端子;以及端子鄰接構件,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一端子鄰接地配置,所述端子鄰接構件包括:導體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一導出部,能夠從所述導體收容部導出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予以連接。
根據所述結構,在蓄電裝置中,端子鄰接構件包括:導體收容部,能夠收容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第二蓄電元件 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一導電構件;以及第一導出部,能夠從導體收容部導出將該第一端子及外部連接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二導電構件。即,只要在導體收容部中配置第一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只要在第一導出部中配置第二導電構件,便可將外部連接端子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因此,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且外部連接端子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外部連接端子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便可減少蓄電元件的數量。根據該蓄電裝置,可容易地進行蓄電元件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
所述導體收容部亦可為:能夠將匯流條作為所述第一導電構件予以收容的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所述匯流條將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予以連接,所述第一導出部是:能夠從所述第一端子朝向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來導出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所述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與所述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是沿不同方向貫穿所述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根據所述結構,導體收容部為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第一導出部為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這二個開口部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即,例如藉由使導體收容部朝向第二蓄電元件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導體收容部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而且,藉由使第一導出部朝向外部 連接端子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第一導出部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外部連接端子。
所述端子鄰接構件亦可更包括:形成於所述導體收容部的外周的壁,所述第一導出部形成於所述壁上。
根據所述結構,在導體收容部的外周形成有壁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形成第一導出部。
所述端子鄰接構件亦可更包括:第二導出部,能夠導出第三導電構件,所述第三導電構件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與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
根據所述結構,端子鄰接構件更包括:第二導出部,可導出將外部連接端子與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三導電構件。藉此,在安裝第二蓄電元件時,可容易地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外部連接端子。
亦可更包括:蓄電元件收容部,收容所述第二蓄電元件,所述蓄電元件收容部是:被配置於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且所述外部連接端子的最近處的蓄電元件的收容部。
根據所述結構,當在蓄電元件收容部中收容第二蓄電元件時,可將第二蓄電元件容易地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及外部連接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亦可並不連接於所述第二端子及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三端子,而是彼此連接。
根據所述結構,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外部連接端 子並不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而是彼此連接。即,在蓄電裝置中,具有下述結構,即,即使在設有收容第二蓄電元件的蓄電元件收容部的情況下,亦不收容第二蓄電元件,而是將第一蓄電元件與外部連接端子予以連接。如此,根據該蓄電裝置,可將蓄電元件的個數從可收容的個數減少而構成。
本發明不僅可作為蓄電裝置而實現,亦可作為該蓄電裝置所具備的、與蓄電元件的電極端子鄰接地配置的端子鄰接構件而實現。
根據本發明,能提供一種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的蓄電裝置。
1:蓄電裝置
10:外包裝體
20:底面鄰接構件
40、401~414:蓄電元件
50:端子鄰接構件
60、60a、65:匯流條
61~64:導電構件
70:配線基板
81:計測基板
82:主電路基板
100:外包裝體本體
110:蓄電元件收容部
200:前壁部
210:外部連接端子
300:上壁部
410:容器
420:容器蓋部
430:正極端子
440:負極端子
510~550:導體配置部
511、522、532、542:壁部
512:導體收容部
513、545:第二導出部
521、531、541:載置部
523、533:突起部
524:收容部
525、535:第一導出部
534:第一收容部
544:第二收容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將蓄電裝置分解時的各構成要素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表示蓄電元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與蓄電元件及匯流條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以匯流條及導電構件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的 結構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以匯流條及導電構件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8是表示蓄電裝置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時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蓄電裝置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時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端子鄰接構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與蓄電元件及匯流條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以匯流條及導電構件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以匯流條及導電構件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14是表示蓄電裝置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時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蓄電裝置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時的結構的平面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以下的實施形態中所示的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等為一例,並不旨在限定本發明。而且,對於以下的實施形態的構成要素中的、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獨立請求項中未記載的構成要素,是作為任意的構成要素來進行說明。而且,各圖只是用於說明蓄電裝置的圖,未必為嚴格圖示者。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對蓄電裝置1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的外觀的立體圖。而且,圖2是表示將蓄電裝置1分解時的各構成要素的分解立體圖。
該些圖中,將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來表示。以下,將Z軸方向作為上下方向來進行說明,但根據使用形態,亦考慮到Z軸方向並非上下方向的情況,因此Z軸方向並不限定於為上下方向。例如,亦可X軸方向成為上下方向。
蓄電裝置1是可充入來自外部的電,而且向外部放出電的裝置。例如,蓄電裝置1亦可為用於電力貯藏用途或電源用途等的電池模組(battery module)。尤其,本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適合用作固定用的電源裝置。
如圖1所示,蓄電裝置1具備外包裝體10,該外包裝體10包含:外包裝體本體100、前壁部200及上壁部300。如圖2 所示,蓄電裝置1在外包裝體10的內部具備:底面鄰接構件20、蓄電元件40、端子鄰接構件50、匯流條60、配線基板70、計測基板81及主電路基板82。
外包裝體10是構成蓄電裝置1的外包裝體的矩形狀(箱型)容器(模組殼體(module case))。外包裝體10將蓄電元件40或基板(配線基板70、計測基板81及主電路基板82)等配置於規定位置,以保護蓄電元件40或該基板等不受衝擊等影響。外包裝體10例如包含鋁或鐵等金屬等高剛性的材料。外包裝體10亦可包含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PBT)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樹脂等的樹脂材料。
外包裝體10具有:外包裝體本體100、前壁部200及上壁部300。外包裝體本體100是構成外包裝體10的本體的構件,具有矩形狀的底壁、以及從該底壁豎立設置的3個矩形狀的側壁。外包裝體本體100具有將板狀的構件彎折而成的形狀。而且,前壁部200是構成外包裝體10的另一個側壁的矩形狀且板狀的構件。由外包裝體本體100與前壁部200形成了有底矩形筒狀的構件。
上壁部300是構成外包裝體10的上壁(蓋)的構件,是對包含外包裝體本體100及前壁部200的有底矩形筒狀構件的開口進行封閉的矩形狀且板狀的構件。即,在外包裝體本體100 及前壁部200的內部,在配置有蓄電元件40或基板(配線基板70、計測基板81及主電路基板82)等的狀態下,該開口部被上壁部300密閉。
底面鄰接構件20是配置在蓄電元件40底面側的扁平的矩形狀構件,從下方支持蓄電元件40。底面鄰接構件20被載置於外包裝體本體100的底壁且被安裝固定於該底壁,相對於外包裝體10而在規定位置支持蓄電元件40。
具體而言,底面鄰接構件20包含絕緣性的材料,蓄電元件40被插入在上表面所形成的凹部內,將蓄電元件40固定於外包裝體10內。如此,底面鄰接構件20避免蓄電元件40與外包裝體10等的導電性構件接觸,並且保護蓄電元件40等不受振動或衝擊等影響。
底面鄰接構件20由任何絕緣性材料形成皆可,但例如較佳為由經玻璃纖維強化的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GF強化PBT)或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等耐熱性高的樹脂所形成。藉此,即使在蓄電元件40發熱的情況下,亦可抑制底面鄰接構件20受到損傷而對其他的蓄電元件40所造成的影響。另外,只要可確保蓄電元件40的絕緣性,底面鄰接構件20亦可不由絕緣性材料形成。
蓄電元件40是可充入電並可放出電的二次電池(單電池),更具體而言,是鋰離子二次電池等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本實施形態中,在外包裝體10內收容有十三個蓄電元件40,但亦 可為在空餘的空間內追加另一個蓄電元件40,以收容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詳細情況如後所述。而且,蓄電元件40並不限定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亦可為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外的二次電池,還可為電容器。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詳細情況,將如後所述。
端子鄰接構件50是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鄰接地配置的扁平的矩形狀的構件,從上方支持蓄電元件40。即,端子鄰接構件50被配置於蓄電元件40的上方,與底面鄰接構件20一同從上下兩側(Z軸方向)包夾蓄電元件40,藉此,相對於外包裝體10而在規定位置支持蓄電元件40。
具體而言,端子鄰接構件50包含絕緣性的材料,在形成於下表面的凹部內插入有蓄電元件40,將蓄電元件40固定於外包裝體10內。如此,端子鄰接構件50避免蓄電元件40與外包裝體10等的導電性構件接觸,並且保護蓄電元件40等不受振動或衝擊等影響。
在端子鄰接構件50上,載置有匯流條60及配線基板70。即,端子鄰接構件50亦具有:將匯流條60及配線基板70安裝於蓄電元件40時的、對蓄電元件40進行定位的功能。端子鄰接構件50由任何絕緣性材料形成皆可,但考慮到成本方面等,例如較佳為由PP、PE、PC或ABS樹脂等樹脂所形成。另外,只要可確保蓄電元件40或匯流條60等的絕緣性,端子鄰接構件50亦可不由絕緣性材料形成。端子鄰接構件50的結構的詳細情況,將 如後所述。
匯流條60是被配置於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上方,將多個蓄電元件40彼此電性連接的金屬等導電性的板狀構件。具體而言,匯流條60在鄰接的蓄電元件40中,將一個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或負極端子與另一個蓄電元件40的負極端子或正極端子予以連接。本實施形態中,匯流條60將十三個蓄電元件40串聯連接。
配線基板70被配置於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上方。而且,為了對蓄電元件40的電壓進行檢測,配線基板70具有:一端連接於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蓄電元件40中的至少一個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本實施形態中為所有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的配線。而且,配線基板70具有矩形狀,且配置於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與負極端子之間。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有二片配線基板70,但配線基板70的片數並無限定。而且,亦可取代配線基板70而使用線束(harness)等,但藉由使用配線基板70來連接電極端子與計測基板81,配線的引繞變得容易,組裝性提高。另外,配線基板70亦可具有下述結構,即,安裝熱敏電阻(thermistor),從而可對蓄電元件40的溫度進行檢測。
計測基板81及主電路基板82是如下所述的基板,即,被配置於蓄電元件40與外包裝體10的側壁之間,且與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蓄電元件40中的至少一個蓄電元件40連接,以對蓄電元件40的狀態進行計測及控制。具體而言,主電路基板82是安 裝有使大電流流經的主電路零件的基板,被固定於與蓄電元件40的容器的短側面相向的、外包裝體10的側壁的內面。計測基板81是安裝有使小電流流經的周邊電路零件的基板,被固定於與蓄電元件40的容器的長側面相向的外包裝體10的側壁的內面。
接下來,對蓄電元件40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3是表示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立體圖。
如圖3所示,蓄電元件40具備:容器410、正極端子430及負極端子440,容器410具備容器蓋部420。而且,在容器410內部,配置有電極體、正極集電極及負極集電極,且封入有電解液(非水電解質)等液體,但省略詳細說明。
容器410包含:框體本體,為包含金屬的矩形筒狀且具備底;以及金屬製的容器蓋部420,封閉該框體本體的開口。容器410是在將電極體等收容至內部後,將容器蓋部420與框體本體予以熔接等,藉此來密封內部。容器410是在圖3的Y軸方向兩側的側面具有長側面,且在X軸方向兩側的側面具有短側面的長方體形狀的容器。容器410的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不鏽鋼或鋁等可熔接的金屬。
正極端子430是經由正極集電極而電性連接於電極體的正極的電極端子,負極端子440是經由負極集電極而電性連接於電極體的負極的電極端子,均被安裝於容器蓋部420。正極端子430及負極端子440是用於將蓄積於電極體的電導出至蓄電元件40的外部空間,而且為了在電極體中蓄積電而將電導入蓄電元件 40的內部空間的金屬製電極端子。
接下來,對端子鄰接構件50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圖4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50的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50與蓄電元件40及匯流條60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如該些圖所示,端子鄰接構件50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本實施形態中為十三個蓄電元件401~413)的電極端子鄰接地配置的構件,在上方配置有多個匯流條60(本實施形態為十一個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4。端子鄰接構件50具有:導體配置部510~550。
首先,對導體配置部510及導體配置部55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10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1的部位。導電構件61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端部(X軸方向正(plus)側及Y軸方向負(minus)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導電構件61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具體而言,導體配置部510具有配置導電構件61的一端部的矩形狀的開口部,在該開口部內插入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的螺栓(bolt)部分,並藉由螺母(nut)來將導電構件61的一端部連接於該正極端子430。在該開口部的周圍形成有朝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的壁,防止導電構件61與其他導電構 件接觸。導電構件61的另一端部是連接於在外包裝體10的前壁部200上配置的正極側的外部連接端子。
導體配置部550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3的部位。導電構件63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端部(X軸方向負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導電構件63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具體而言,導體配置部550具有配置導電構件63的一端部的矩形狀的開口部,在該開口部內插入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分,並藉由螺母而將導電構件63的一端部連接於該負極端子440。在該開口部的周圍形成有朝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的壁,防止導電構件63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導電構件63的另一端部是連接於在外包裝體10的前壁部200上配置的負極側的外部連接端子。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2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20是配置將二個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予以連接的匯流條60的部位。匯流條60是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予以連接的導電構件。具體而言,導體配置部520具有:載置部521、壁部522及突起部523,由壁部522形成作為開口部的收容部524。
載置部521是載置匯流條60的平板形狀的部位。突起 部523是從壁部522的內面突出至收容部524內部的部位,被配置於匯流條60的上方。突起部523與載置部521包夾匯流條60而將匯流條60固定於收容部524內。
壁部522是在匯流條60被載置於載置部521的情況下包圍匯流條60外周的環狀的壁,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壁部522是沿著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而形成,防止匯流條60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並且亦起到用於配置匯流條60的導引部(guide)的作用。
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壁部522具有長方形狀的二個角部欠缺的六邊形狀,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設為與該六邊形狀相同的形狀。匯流條60具有外周形狀並非旋轉對稱的形狀,壁部522是沿著該形狀而形成,因此亦可防止匯流條60朝錯誤的方向配置。
收容部524是由壁部522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收容匯流條60。換言之,在收容部52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22。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收容部524具有與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相同的形狀。
在該收容部524中插入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並連接匯流條60。在收容部524中插入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的一端部連接於正極端子430。而且,在收容部524中插入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的另一端部連接於負極端子440。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3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30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2或匯流條60的部位。本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30配置導電構件62。
導電構件62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X軸方向正側及Y軸方向正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以及配置於X軸方向負側及Y軸方向正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即,導電構件62是將不相鄰的兩個蓄電元件40予以連接的構件。導電構件62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導體配置部530具有:載置部531、壁部532及突起部533,由壁部532形成第一收容部534。而且,在壁部532上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35。
導體配置部530與導體配置部520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壁部532上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35,但導體配置部530的載置部531、壁部532、突起部533及第一收容部534的結構與導體配置部520的載置部521、壁部522、突起部523及收容部524的結構為相同。以下,對載置部531、壁部532、突起部533及第一收容部534的結構的詳細情況,簡略地進行說明。
載置部531是可載置匯流條60的平板形狀的部位。突起部533是從壁部532的內面突出至第一收容部534內部的部位, 且在匯流條60被載置於載置部531的情況下,可配置於匯流條60的上方地形成。即,突起部533可與載置部531包夾匯流條60,而將匯流條60固定於第一收容部534內。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配置該匯流條60。
壁部532是在匯流條60被載置於載置部531的情況下包圍匯流條60的外周的環狀的壁,且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第一收容部534是可收容匯流條60的、由壁部532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即,在第一收容部53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32,從而成為可在第一收容部534內配置匯流條60的結構。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配置該匯流條60。
第一導出部535是可從第一收容部534導出導電構件62地形成的矩形狀開口。具體而言,第一導出部535是將X軸方向負側的壁部532切開成矩形狀而形成,成為可在第一導出部535內配置導電構件62的結構。
第一收容部534與第一導出部535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第一收容部534是沿Z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30而形成的開口部,第一導出部535是沿X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30的壁部532而形成的開口部。
第一導出部535既可沿X軸方向貫穿X軸方向正側的壁部532而形成,亦可沿Y軸方向貫穿Y軸方向正側或負側的壁部532而形成。第一導出部535並不限定於矩形狀的缺口,亦可為半圓形狀等任何形狀的缺口,還可並非缺口而是矩形狀或圓形 狀等的貫穿孔。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4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40是: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2或匯流條所配置的部位。本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40配置導電構件62。具體而言,導體配置部540具有:載置部541與壁部542,由壁部542形成第二收容部544。在壁部542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45。
載置部541是可載置匯流條的平板形狀的部位。壁部542是在該匯流條被載置於載置部541的情況下包圍該匯流條外周的環狀的壁,且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第二收容部544是可收容該匯流條的、由壁部542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即,在第二收容部54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42,成為可在第二收容部544內配置該匯流條的結構。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配置該匯流條。
第二導出部545是可從第二收容部544導出導電構件62地形成的矩形狀開口。具體而言,第二導出部545是將X軸方向正側的壁部542切開成矩形狀而形成,成為可在第二導出部545內配置導電構件62的結構。
第二收容部544與第二導出部545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即,第二收容部544是沿Z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40而形成的開口部,第二導出部545是沿X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40的壁部542而形成的開口部。
另外,第二導出部545既可沿X軸方向貫穿X軸方向負側的壁部542而形成,亦可沿Y軸方向貫穿Y軸方向正側或負側的壁部542而形成。而且,第二導出部545並不限定於矩形狀的缺口,亦可為半圓形狀等任何形狀的缺口,還可並非缺口而是矩形狀或圓形狀等的貫穿孔。
接下來,對於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4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蓄電元件401~413)的結構進行具體說明。
圖6是表示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4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立體圖。具體而言,圖6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蓄電裝置1中拆除上壁部300及配線基板70後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4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平面圖。即,圖7是從Z軸方向正側觀察圖6所示的結構時的俯視圖。
外部連接端子210是用於與蓄電裝置1的外部連接的端子。外部連接端子210具有正極側端子與負極側端子。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10的導電構件61,將設於前壁部200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20的匯流條60,將蓄電元件401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2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同樣地連接至蓄電元件406的正極端子430為止。
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30及導體配置部540的導電構 件62,將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20的匯流條60,將蓄電元件407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8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同樣地連接至蓄電元件413的正極端子430為止。
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50的導電構件63,將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與主電路基板82予以連接。藉由導電構件64,將主電路基板82與設於前壁部200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負極側端子予以連接。導電構件64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以上述方式,可構成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蓄電裝置1。蓄電裝置1可變更為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以下,對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8是表示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的立體圖。圖8是對應於圖5的圖。圖9是表示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的平面圖。圖9是對應於圖7的圖。
如該些圖所示,蓄電裝置1取代導電構件62而具備匯流條60a及匯流條65。蓄電裝置1除了蓄電元件414以外,還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蓄電元件401~414)。
匯流條60a具有與匯流條60相同的形狀,將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具體而言,匯流條60a被載置於導體配置部530的載置部531,並藉由突起部533而固定於第一收容部534內。
在第一收容部534中,插入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並連接匯流條60a。具體而言,在第一收容部534中插入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而將匯流條60a的一端部連接於該負極端子440。而且,在第一收容部534中插入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而將匯流條60a的另一端部連接於該正極端子430。
匯流條65為矩形狀的匯流條,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具體而言,匯流條65被載置於導體配置部540的載置部541,且被固定於第二收容部544內。
導體配置部540的壁部542是沿著匯流條65的外周形狀而形成,防止匯流條65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並且亦起到用於配置匯流條65的導引部的作用。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壁部542具有長方形狀,匯流條65的外周形狀成為與該長方形狀相同的形狀。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第二收容部544具有與匯流條65的外周形狀相同的形狀。
在該第二收容部544中插入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並連接匯流條65。在第二收容部544中插入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5的一端部連接於該負極端子440。而且,在第二收容部544中插入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5的另一端部連接於該正極端子430。
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30的匯流條60a,將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而且,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40的匯流條65,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
根據以上的結構,蓄電元件406(第一蓄電元件)與蓄電元件414(不同於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被配置於相鄰的位置,蓄電元件406(第一蓄電元件)與蓄電元件407(不同於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蓄電元件)被配置於與相鄰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導體配置部530的第一收容部534是可配置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地形成,該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第一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一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
導體配置部530的第一導出部535是可配置導電構件62(第二導電構件)地形成,該導電構件62(第二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6的負極端子440(第一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一端子)與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第三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
導體配置部540的第二收容部544是可配置匯流條65(第三導電構件)地形成,該匯流條65(第三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7的正極端子430(第三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三端子)與蓄 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第二蓄電元件的不同於第二端子的端子即第四端子)予以連接。
導體配置部540的第二導出部545是較第一導出部535而配置於第二收容部544的附近,且可配置導電構件62(第二導電構件)地形成。
在蓄電裝置1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情況下,蓄電裝置1不具備蓄電元件414(第二蓄電元件)、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及匯流條65,而具備導電構件62(第二導電構件)。
在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情況下,蓄電裝置1不具備導電構件62(第二導電構件),而具備蓄電元件414(第二蓄電元件)、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及匯流條65。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端子鄰接構件50包括:第一收容部534,可收容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一導電構件;以及第一導出部535,可從第一收容部534導出將該第一端子及第三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二導電構件。即,只要在第一收容部534中配置第一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只要在第一導出部535中配置第二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因此,例如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且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第三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便可減少蓄電元件40的數量。如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容 易地進行蓄電元件40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而且,即使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亦可實現端子鄰接構件50或外包裝體10等的共用化,因此可低成本地構成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不同的蓄電裝置1。
形成於端子鄰接構件50的第一收容部534與第一導出部535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即,藉由使第一收容部534及第一導出部535朝向第二蓄電元件及第三蓄電元件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第一收容部534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可經由第一導出部535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三蓄電元件。
在端子鄰接構件50中,在第一收容部53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32,在壁部532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35,因此在第一收容部53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32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形成第一導出部535。
端子鄰接構件50包括:第二收容部544,可收容將第三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予以連接的第三導電構件;以及第二導出部545,可從第二收容部544導出將第三蓄電元件及第一蓄電元件予以連接的第二導電構件。藉此,例如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三蓄電元件且第一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第一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三蓄電元件,便可減少蓄電元件40的數量。如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容易地進行蓄電元件40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 數。
蓄電裝置1具有:第一蓄電元件、和與第一蓄電元件不相鄰的第三蓄電元件藉由第二導電構件而連接的結構。即,通常,相鄰的蓄電元件40彼此連接,但根據蓄電裝置1,可將不相鄰的蓄電元件40彼此連接。如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提高蓄電元件40的配置自由度。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即,應當認為,此次揭示的實施形態在所有方面僅為例示而非進行限制者。應意識到,本發明的範圍是由申請專利範圍而非所述說明所示,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含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而且,將所述實施形態中所含的構成要素任意組合而構築的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內。
例如,所述實施形態中,在拆除了蓄電元件414的情況下,為了配置連接蓄電元件406與蓄電元件407的導電構件62,在導體配置部530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35,在導體配置部540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45。亦可並未形成第一導出部535及第二導出部545這兩者。即,亦可為未形成第一導出部535及第二導出部545中的任一者的結構。可拆除的蓄電元件並不限定於蓄電元件414,為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任一個蓄電元件皆可。此時,在與該可拆除的蓄電元件對應的導體配置部,形成導出導電構件的導出部。
所述實施形態中,第一收容部534與第一導出部535、 以及第二收容部544與第二導出部545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第一收容部534與第一導出部535、或者第二收容部544與第二導出部545亦可為沿相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所述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30的壁部532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35,在導體配置部540的壁部542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45。第一導出部535亦可形成於壁部532以外的部位,第二導出部545亦可形成於壁部542以外的部位。
所述實施形態中,採用了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可由十四個減少一個而變更為十三個的結構。蓄電裝置1可變更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由十四個減少二個而變更為十二個的結構,或者亦可為變更為除此以外的個數的結構。此時,可藉由在端子鄰接構件上形成第一導出部或第二導出部來實現。對於減少前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並不限定於十四個,為任何個數皆可。所述實施形態中,蓄電元件40是配置成兩列(蓄電元件401~406(及414)與蓄電元件407~413這兩列),但對此,亦可配置有三列以上。
(第2實施形態)
接下來,對第2實施形態的端子鄰接構件50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另外,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
圖10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50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1 是表示端子鄰接構件50與蓄電元件40及匯流條60的位置關係的立體圖。
如該些圖所示,端子鄰接構件50是配置於多個蓄電元件40(本實施形態中為十三個蓄電元件401~413)的電極端子側的構件,在上方配置有多個匯流條60(本實施形態中為十二個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3。端子鄰接構件50具有:導體配置部510、導體配置部520、十二個導體配置部530及導體配置部540。
首先,對導體配置部53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30是配置將兩個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予以連接的匯流條60的部位。在十二個導體配置部530的各自中分別配置有十二個匯流條60。匯流條60是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予以連接的導電構件。導體配置部530具有:載置部531、壁部532及突起部533,由壁部532形成作為開口部的導體收容部534。
載置部531是載置匯流條60的平板形狀的部位。突起部533是從壁部532的內面突出至導體收容部534內部的部位,且配置於匯流條60的上方。突起部533與載置部531包夾匯流條60,而將匯流條60固定於導體收容部534內。
壁部532是在匯流條60被載置於載置部531的情況下包圍匯流條60外周的環狀的壁,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壁部532是沿著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而形成,防止匯流條60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並且亦起到用於配置匯流條60的導 引部的作用。
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壁部532具有長方形狀、或者長方形狀的二個角部欠缺的六邊形狀,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成為與該長方形狀或六邊形狀相同的形狀。在壁部532及匯流條60具有六邊形狀等並非旋轉對稱的形狀的情況下,壁部532沿著匯流條60的外周而形成,因此可防止匯流條60朝錯誤的方向配置。
導體收容部534是由壁部532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收容匯流條60。換言之,在導體收容部53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32。從上方(Z軸方向)觀察時,導體收容部534具有與匯流條60的外周形狀相同的形狀。
在該導體收容部534中插入相鄰的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與負極端子440,並連接匯流條60。即,在導體收容部534中插入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的一端部連接於正極端子430。而且,在導體收容部534中插入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的另一端部連接於負極端子440。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2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20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1或後述的匯流條60a(參照圖14及圖15)的部位。本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20配置導電構件61。
導電構件61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X軸方向 正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及外包裝體10的前壁部200上所設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導電構件61是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的構件。導電構件61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此處,導體配置部520具有:載置部521、壁部522及突起部523,由壁部522形成導體收容部524。在壁部522上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25。
導體配置部520與導體配置部530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壁部522上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25,但導體配置部520的載置部521、壁部522、突起部523及導體收容部524的結構與導體配置部530的載置部531、壁部532、突起部533及導體收容部534的結構為相同。以下,對於載置部521、壁部522、突起部523及導體收容部524的結構的詳細情況,簡略地進行說明。
載置部521是可載置匯流條60a的平板形狀的部位。突起部523是從壁部522的內面突出至導體收容部524內部的部位,且在匯流條60a被載置於載置部521的情況下,可配置於匯流條60a上方地形成。即,突起部523可與載置部521包夾匯流條60a,而將匯流條60a固定於導體收容部524內。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配置該匯流條60a。
壁部522是在匯流條60a被載置於載置部521的情況下 包圍匯流條60a外周的環狀的壁,且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導體收容部524是可收容匯流條60a的、由壁部522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即,在導體收容部52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22,成為可在導體收容部524配置匯流條60a的結構。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並未配置該匯流條60a,但在導體收容部524中配置有匯流條60a的情況下,匯流條60a是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與後述的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參照圖14及圖15)予以連接。
第一導出部525是可從導體收容部524導出導電構件61地形成的矩形狀開口。具體而言,第一導出部525是將Y軸方向負側的壁部522切開成矩形狀而形成,成為可在第一導出部525內配置導電構件61的結構。
導體收容部524與第一導出部525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即,導體收容部524是可收容匯流條60a的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該匯流條60a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予以連接,且導體收容部524是沿Z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20而形成。第一導出部525是可從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朝向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來導出導電構件61的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且第一導出部525是沿Y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20的壁部522而形成。藉此,該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與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成為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第一導出部525既可沿Y軸方向貫穿Y軸方向正側的壁部522而形成,亦可沿X軸方向貫穿X軸方向正側或負側的壁部522而形成。第一導出部525並不限定於矩形狀的缺口,亦可為半圓形狀等任何形狀的缺口,還可並非缺口而是矩形狀或圓形狀等的貫穿孔。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10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10是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後述導電構件64(參照圖14及圖15)地形成的部位。在導體配置部510中配置導電構件64的情況下,導電構件64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端部(X軸方向正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14(參照圖14及圖15)的正極端子430連接。本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10中未配置導電構件64,但以下假設在導體配置部510中配置導電構件64來進行說明。
導電構件64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配置於X軸方向正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及外包裝體10的前壁部200上所設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導電構件64是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的構件。導電構件64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如此,外部連接端子210成為可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及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連接的結構。即,外部 連接端子210經由導電構件61而可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連接地構成,且經由導電構件64而可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連接地構成。
此處,導體配置部510具有壁部511,由壁部511形成導體收容部512。而且,在壁部511上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13。
壁部511是在配置有導電構件64的情況下包圍導電構件64外周的環狀的壁,且朝向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地配置。壁部511起到防止導電構件64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的作用。
導體收容部512是由壁部511所圍成的空間(開口部),收容導電構件64。換言之,在導體收容部512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11。在該導體收容部512中插入蓄電元件40的正極端子430,並連接導電構件61。即,在導體收容部512中插入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導電構件61的一端部連接於正極端子430。
第二導出部513是可從導體收容部512導出導電構件64地形成的矩形狀開口。具體而言,第二導出部513是將Y軸方向負側的壁部511切開成矩形狀而形成,成為可在第二導出部513內配置導電構件64的結構。
導體收容部512與第二導出部513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即,導體收容部512是沿Z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10而形成的開口部,第二導出部513是沿Y軸方向貫穿導體配置部510的壁部511而形成的開口部。
第二導出部513既可沿Y軸方向貫穿Y軸方向正側的壁部511而形成,亦可沿X軸方向貫穿X軸方向正側或負側的壁部511而形成。第二導出部513並不限定於矩形狀的缺口,亦可為半圓形狀等任何形狀的缺口,還可並非缺口而是矩形狀或圓形狀等的貫穿孔。
接下來,對導體配置部540進行說明。導體配置部540的結構與所述導體配置部510的結構大致相同,因此以下簡略地進行說明。
導體配置部540是配置與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連接的導電構件62的部位。導電構件62是與多個蓄電元件40中的配置於端部(X軸方向負側及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連接的導電性構件。導電構件62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導體配置部540具有配置導電構件62的一端部的矩形狀開口部(即,與導體配置部510的導體收容部512及第二導出部513對應的開口部)。在該開口部內插入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分,並藉由螺母來將導電構件62的一端部連接於該負極端子440。在該開口部的周圍,形成有朝上方(Z軸方向)豎立設置的壁(即,與導體配置部510的壁部511對應的壁),防止導電構件62與其他導電構件接觸。導電構件62的另一端部經由主電路基板82及導電構件63,而連接於外包裝體10的前壁部 200上所設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負極側端子。
接下來,對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3,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蓄電元件401~413)的結構進行具體說明。
圖12是表示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3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從圖1所示的蓄電裝置1中拆除上壁部300及配線基板70後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利用匯流條60及導電構件61~63來連接多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平面圖。圖13是從Z軸方向正側觀察圖12所示的結構時的俯視圖。
如該些圖所示,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20的導電構件61,將設於前壁部200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導電構件61是跨越後述收容蓄電元件414的蓄電元件收容部110而配置。導電構件61將鄰接於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且夾著蓄電元件收容部110而配置的外部連接端子210與蓄電元件401予以連接。
蓄電元件收容部110是配置於與蓄電元件401相鄰的位置且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的蓄電元件40的收容部。即,蓄電元件收容部110是收容蓄電元件40的空間中的、X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空間。
藉由配置於導體配置部530的匯流條60,將蓄電元件401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2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同樣地,連接至蓄電元件413的正極端子430為止。藉由配置於導 體配置部540的導電構件62,將蓄電元件413的負極端子440與主電路基板82予以連接。
藉由導電構件63,將主電路基板82與設於前壁部200的外部連接端子210的負極側端子予以連接。導電構件63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導電線(金屬配線),但亦可為金屬製的棒狀構件或板狀構件等任何形狀。
以上述方式,可構成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蓄電裝置1。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及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並不連接於後述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及正極端子430,而是彼此連接。蓄電裝置1可由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變更為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以下,對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進行說明。
圖14是表示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4是對應於圖11的圖。圖15是表示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時的結構的平面圖。圖15是對應於圖13的圖。
如該些圖所示,蓄電裝置1取代導電構件61,而具備導電構件64及匯流條60a。包含蓄電元件414在內,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蓄電元件401~414)。
蓄電元件414是配置於與蓄電元件401相鄰的位置且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X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蓄電元件。蓄電元件414是藉由收容至蓄電元件收容部110內, 而配置於蓄電裝置1內。
蓄電元件414具有:可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連接的正極端子430;以及可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連接的負極端子440。蓄電元件414是在被收容於蓄電元件收容部110的狀態下,而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及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連接。
導電構件64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具體而言,在導體配置部510的導體收容部512中插入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導電構件64的一端部連接至該正極端子430。導電構件64從第二導出部513導出,另一端部連接於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
匯流條60a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在導體配置部520配置匯流條60a。具體而言,在導體配置部520的導體收容部524中收容匯流條60a。在導體收容部524中插入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a的一端部連接至該負極端子440。在導體收容部524中插入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的螺栓部,並藉由螺母來將匯流條60a的另一端部連接至該正極端子430。匯流條60a具有與匯流條60同樣的結構,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如此,藉由導電構件64,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 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藉由匯流條60a,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予以連接。
根據以上的結構,在蓄電裝置1中,設有收容蓄電元件414(第二蓄電元件)的蓄電元件收容部110,該蓄電元件414(第二蓄電元件)具有可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連接的負極端子440(第二端子)。而且,外部連接端子210可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與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不同的極性(逆極性)的第三端子)連接地構成。
設有可收容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的導體收容部524,該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不同於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而且,設有可從導體收容部524導出導電構件61(第二導電構件)的第一導出部525,該導電構件61(第二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予以連接。
在蓄電裝置1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情況下,導電構件61(第二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予以連接。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 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並不連接於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及正極端子430(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而是彼此連接。
在蓄電裝置1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情況下,導電構件64(第三導電構件)將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正極側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正極端子430(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而且,匯流條60a(第一導電構件)將蓄電元件401的正極端子430(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與蓄電元件414的負極端子440(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包括:蓄電元件收容部110,收容第二蓄電元件,該第二蓄電元件具有可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連接的第二端子;以及外部連接端子210,可連接於該第一端子與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在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中收容第二蓄電元件的情況下,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與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且將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在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中未收容第二蓄電元件的情況下,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與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藉此,可容易地進行第二蓄電元件的安裝及拆除,因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即使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亦可實現端子鄰接構件50或外包裝體10等的共用化,因此可低成本地構成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不同的蓄電裝置1。
在蓄電裝置1中,在從具備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變更為具備十三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的情況下,將拆除與外部連接端子210連接的蓄電元件414。在將作為拆除對象的蓄電元件40設為蓄電元件401~412等兩個蓄電元件40間的蓄電元件的情況下,考慮到成本方面等,拆除後的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間一般藉由配線而非匯流條來連接。此時,在對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間的電壓進行計測時,由於配線的電阻大於匯流條,因此利用配線來連接該電極端子間比起利用匯流條來連接的情況,通電時的電壓降(voltage drop)變大,從而導致電壓計測產生誤差。由此,根據蓄電裝置1的結構,即使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對於二個蓄電元件40間的連接可仍採用匯流條,因此可抑制電壓計測的精度下降。
在蓄電裝置1中,端子鄰接構件50具有:導體收容部524,可收容將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一導電構件;以及第一導出部525,可從導體收容部524導出將該第一端子及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的第二導電構件。只要在導體收容部524中配置第一導電構件,便可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至第一蓄電元件,只要在第一導出部525中配置第二導電構件,便可將外部連接端子210連接至第一蓄電元件。因此,藉由從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第一蓄電元件且外部連接端子210連接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狀態拆除第二蓄電元件,並將外部連接端子210連接至第一蓄電元件,從而可減少蓄電元件40的數量。 如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容易地進行蓄電元件40的安裝及拆除,因此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40的個數。
形成於端子鄰接構件50的導體收容部524是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第一導出部525是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這兩個開口部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藉由使導體收容部524朝向第二蓄電元件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導體收容部524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第二蓄電元件。藉由使第一導出部525朝向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方向開口,從而可經由第一導出部525來容易地連接第一蓄電元件及外部連接端子210。
在端子鄰接構件50中,在導體收容部52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22,在壁部522上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25,因此在導體收容部524的外周形成有壁部522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形成第一導出部525。
端子鄰接構件50更包括第二導出部513,該第二導出部513可導出將外部連接端子210與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的第三導電構件。藉此,在安裝第二蓄電元件時,可容易地將第二蓄電元件連接於外部連接端子210。
蓄電元件收容部110被配置於與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且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因此在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中收容第二蓄電元件時,可將第二蓄電元件容易地連接至第一蓄電元件及外部連接端子210。
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一端子及外部連接端子210並不連接 於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二端子及第三端子,而是彼此連接。即,在蓄電裝置1中,具有下述結構,即,即使在設有收容第二蓄電元件的蓄電元件收容部110的情況下,亦不收容第二蓄電元件,而是將第一蓄電元件與外部連接端子210予以連接。如此,根據蓄電裝置1,可將蓄電元件40的個數從可收容的個數減少而構成。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蓄電裝置1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即,應當認為,此次揭示的實施形態在所有方面僅為例示而非進行限制者。應意識到,本發明的範圍是由申請專利範圍而非所述說明所示,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含義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而且,將所述實施形態中所含的構成要素任意組合而構築的形態,亦包含於本發明的範圍內。
例如,所述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20形成有第一導出部525,在導體配置部510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13。只要是可導出導電構件61或導電構件64的結構,則亦可為未形成第一導出部525及第二導出部513中的任一者或兩者的結構。
所述實施形態中,導體收容部524與第一導出部525以及導體收容部512與第二導出部513是沿不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導體收容部524與第一導出部525或者導體收容部512與第二導出部513亦可為沿相同方向貫穿端子鄰接構件50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所述實施形態中,在導體配置部520的壁部522形成有 第一導出部525,在導體配置部510的壁部511形成有第二導出部513。第一導出部525亦可形成於壁部522以外的部位,第二導出部513亦可形成於壁部511以外的部位。
所述實施形態中,蓄電裝置1採用了可安裝及拆除蓄電元件414的結構。可安裝及拆除的蓄電元件並不限於蓄電元件414,亦可為蓄電元件413。收容可安裝及拆除的蓄電元件的蓄電元件收容部並不限定於配置在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的收容部。在此情況下,在與蓄電元件413對應的導體配置部形成導出導電構件的導出部。
所述實施形態中,採用了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可由十四個減少一個而變更為十三個的結構。蓄電裝置1可變更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由十四個減少兩個而變更為十二個的結構,或者亦可為變更為除此以外的個數的結構。例如,在減少兩個的情況下,作為減少對象的蓄電元件40可考慮蓄電元件414及蓄電元件401、或者蓄電元件414及蓄電元件413等。在此情況下,可藉由在對應的導體配置部形成導出導電構件的導出部來實現。
所述實施形態中,蓄電裝置1採用了可收容十四個蓄電元件40的結構,但可收容的蓄電元件40的個數並不限定於十四個,為任何個數皆可。所述實施形態中,蓄電元件40是配置成兩列(蓄電元件401~406(及414)與蓄電元件407~413這兩列),但對此,亦可配置有一列或三列以上。
所述實施形態中,蓄電元件40(蓄電元件401~413(及蓄電元件414))例如在圖7(或圖9)中,是以容器蓋部421的長邊方向朝向X軸方向的方式(以容器420的長側面平行於XZ平面的方式)而配置。蓄電元件40亦可以容器蓋部421的長邊方向朝向Y軸方向的方式(以容器420的長側面平行於YZ平面的方式)而配置。在此情況下,亦可將收容蓄電元件40的空間中的X軸方向正側且Y軸方向負側的端部的空間作為蓄電元件收容部110,而應用與所述實施形態同樣的結構。此時,可與所述實施形態同樣地,將收容於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中的蓄電元件設為蓄電元件414,並與蓄電元件414鄰接地配置蓄電元件401,從而設為外部連接端子210可連接於蓄電元件414與蓄電元件401的結構。此時,蓄電元件收容部110成為配置於與蓄電元件401相鄰的位置且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的蓄電元件的收容部。此時,蓄電元件40的個數、配置位置或連接形態(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等並無特別限定。蓄電元件40亦可以容器蓋部421的長邊方向朝向與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不同的方向(從X軸方向及Y軸方向傾斜的方向)的方式而配置。蓄電元件收容部110亦可並非配置於外部連接端子210的最近處的結構。
本發明不僅可作為此種蓄電裝置1而實現,亦可作為蓄電裝置1所具備的、配置於蓄電元件40的電極端子側的端子鄰接構件50而實現。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應用於可容易地變更蓄電元件的個數的蓄電裝置等。
50‧‧‧端子鄰接構件
510~550‧‧‧導體配置部
521、531、541‧‧‧載置部
522、532、542‧‧‧壁部
523、533‧‧‧突起部
524‧‧‧收容部
534‧‧‧第一收容部
535‧‧‧第一導出部
544‧‧‧第二收容部
545‧‧‧第二導出部
X、Y、Z‧‧‧軸

Claims (11)

  1. 一種蓄電裝置,包括:第一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一端子;以及端子鄰接構件,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一端子鄰接地配置,並且所述端子鄰接構件包括:第一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二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一導出部,能夠從所述第一收容部導出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及所述第二蓄電元件的第三蓄電元件所具有的第三端子予以連接,所述第一收容部包括:載置部,載置匯流條的平板形狀的部位;壁部,形成於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外周;以及突起部,從所述壁部的內面突出至所述第一收容部內部,所述突起部與所述載置部包夾所述匯流條而將所述匯流條固定於所述第一收容部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 所述第一收容部與所述第一導出部是:沿不同方向貫穿所述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出部形成於所述壁部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端子鄰接構件更包括:第二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三導電構件,所述第三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三端子與所述第二蓄電元件的不同於所述第二端子的端子即第四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二導出部,較所述第一導出部而配置於所述第二收容部附近,能夠從所述第二收容部導出所述第二導電構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第二蓄電元件是配置於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處的蓄電元件,所述第三蓄電元件是配置於跟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處的蓄電元件,所述蓄電裝置不具備所述第二蓄電元件而具備所述第三蓄電元件,不具備所述第一導電構件而具備所述第二導電構件。
  6. 一種蓄電裝置,包括: 第一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一端子;第二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二端子;第三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三端子;第四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四端子;第五蓄電元件,具有作為正極或負極的端子的第五端子;外部連接端子;以及端子鄰接構件,配置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一端子的一側,並且所述端子鄰接構件包括:導體收容部,能夠收容第一導電構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二蓄電元件所具有的所述第二端子予以連接;第一導出部,能夠從所述導體收容部導出第二導電構件,所述第二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予以連接;第一收容部,能夠收容所述第一導電構件,所述第一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三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三蓄電元件的所述第四蓄電元件所具有的所述第四端子予以連接;以及第二導出部,能夠從所述第一收容部導出第三導電構件,所述第三導電構件將所述第三端子與不同於所述第三蓄電元件及所述第四蓄電元件的所述第五蓄電元件所具有的所述第五端子予以連接, 所述第一收容部包括:載置部,載置匯流條的平板形狀的部位;壁部,形成於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外周;以及突起部,從所述壁部的內面突出至所述第一收容部內部,所述突起部與所述載置部包夾所述匯流條而將所述匯流條固定於所述第一收容部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導體收容部是:能夠將匯流條作為所述第一導電構件予以收容的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所述匯流條將所述第一端子與所述第二端子予以連接,所述第一導出部是:能夠從所述第一端子朝向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來導出所述第二導電構件的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所述匯流條配置用的開口部與所述端子連接用的開口部是:沿不同方向貫穿所述端子鄰接構件的不同部分的開口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導出部形成於所述壁部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端子鄰接構件更包括:第三導出部,能夠導出第四導電構件,所述第四導電構件將所述外部連接端子與所述第二蓄電元 件的所述第二端子予以連接。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蓄電裝置,更包括:蓄電元件收容部,收容所述第二蓄電元件,所述蓄電元件收容部是:被配置於與所述第一蓄電元件相鄰的位置且所述外部連接端子的最近處的蓄電元件的收容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蓄電裝置,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外部連接端子並不連接於所述第二端子及所述第三端子,而是彼此連接。
TW105120395A 2015-06-30 2016-06-29 蓄電裝置 TWI733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2240A JP6606888B2 (ja) 2015-06-30 2015-06-30 蓄電装置
JP2015-132240 2015-06-30
JP2015182300A JP6682786B2 (ja) 2015-09-15 2015-09-15 蓄電装置及び端子側配置部材
JP2015-182300 2015-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7254A TW201707254A (zh) 2017-02-16
TWI733682B true TWI733682B (zh) 2021-07-21

Family

ID=56148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395A TWI733682B (zh) 2015-06-30 2016-06-29 蓄電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5394B2 (zh)
EP (1) EP3113249A1 (zh)
KR (1) KR20170003399A (zh)
CN (1) CN106328877B (zh)
TW (1) TWI7336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205059A1 (en) * 2017-01-16 2018-07-19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6741215B2 (ja) * 2017-01-2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KR102169631B1 (ko) * 2017-03-21 2020-10-2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KR102423648B1 (ko) 2017-07-20 2022-07-22 비클 에너지 재팬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전지 팩
JP7180407B2 (ja) * 2019-01-24 2022-11-30 Tdk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US11070941B2 (en) 2019-07-12 2021-07-20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proximity as a service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of independent system components
WO2021079937A1 (ja) * 2019-10-23 2021-04-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EP4050632A4 (en) * 2019-10-23 2023-01-11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OWER STORAGE DEVICE
WO2021232205A1 (zh) * 2020-05-18 2021-11-25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箱体、电池组及电池箱
US11456499B1 (en) * 2021-05-13 2022-09-27 Beta Air,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for a battery pack enclos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20686A1 (en) * 2009-02-24 2011-01-27 Yazaki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JP201107693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Toshiba Corp 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装置
US20120114991A1 (en) * 2010-11-10 2012-05-10 Shi-Dong Park Battery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83015A (ja) 1993-12-24 1995-07-21 Rinnai Corp 電池ケースの配設構造
JPH09199097A (ja) 1996-01-23 1997-07-31 Sony Corp 電池ケース
JPH1012204A (ja) 1996-06-20 1998-01-16 Nippon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式電動工具の電池パック
JP4374809B2 (ja) 2001-08-07 2009-12-02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04031049A (ja) 2002-06-25 2004-01-29 Yazaki Corp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JP4516741B2 (ja) 2003-12-10 2010-08-04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一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向け互換実装型電池ボックス
JP4057629B1 (ja) 2006-11-13 2008-03-05 株式会社パワーシステム 蓄電バンク
US8483076B2 (en) 2008-08-18 2013-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eriodic PUCCH transmission on PUSCH
JP5880930B2 (ja) 2011-01-28 2016-03-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077457B2 (ja) 2011-03-28 2012-11-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組電池
JP2012204296A (ja) 2011-03-28 2012-10-22 Gs Yuasa Corp 組電池、単電池、及びキャップ
JP2013020841A (ja) 2011-07-12 2013-01-31 Sharp Corp 電池ホルダ
JP5772524B2 (ja) 2011-11-11 2015-09-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200675B2 (ja) * 2012-04-13 2017-09-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ブロック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085140B2 (ja) 2012-11-01 2017-02-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の電線配索構造
KR20140100098A (ko) * 2013-02-05 2014-08-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CN104183808B (zh) * 2013-05-21 2016-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JP6118178B2 (ja) * 2013-05-30 2017-04-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JP6182992B2 (ja) 2013-06-14 2017-08-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257951B2 (ja) 2013-08-09 2018-01-10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80848B2 (ja) 2013-08-23 2017-08-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組電池のブスバおよび組電池
JP2014112546A (ja) 2014-01-10 2014-06-19 Gs Yuasa Corp 組電池、単電池、及びキャッ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20686A1 (en) * 2009-02-24 2011-01-27 Yazaki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battery pack
JP2011076936A (ja) * 2009-09-30 2011-04-14 Toshiba Corp 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二次電池装置
US20120114991A1 (en) * 2010-11-10 2012-05-10 Shi-Dong Park Battery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8877A (zh) 2017-01-11
US10615394B2 (en) 2020-04-07
CN106328877B (zh) 2021-06-29
TW201707254A (zh) 2017-02-16
KR20170003399A (ko) 2017-01-09
US20170005314A1 (en) 2017-01-05
EP3113249A1 (en) 2017-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3682B (zh) 蓄電裝置
JP7196950B2 (ja) 蓄電装置
WO2017047683A1 (ja) 蓄電装置
EP2876704A1 (en) Bus bar module
CN107851748B (zh) 蓄电装置
JP6720547B2 (ja) 蓄電装置
JP2017059510A (ja) 蓄電装置
JP6108177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048369B2 (ja) 水没検出装置及び電池ユニット
JP6682786B2 (ja) 蓄電装置及び端子側配置部材
JP701450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627286B2 (ja) 蓄電装置
JP6627285B2 (ja) 蓄電装置
JP6606888B2 (ja) 蓄電装置
JP2014199722A (ja) 蓄電装置
JP2017059503A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926668B2 (ja) 蓄電装置
JP2014216151A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素子
JP6686333B2 (ja) 蓄電装置
JP6330589B2 (ja) 蓄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