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3808B -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3808B
CN104183808B CN201310188635.4A CN201310188635A CN104183808B CN 104183808 B CN104183808 B CN 104183808B CN 201310188635 A CN201310188635 A CN 201310188635A CN 104183808 B CN104183808 B CN 104183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wall
input terminal
battery cell
b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86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83808A (zh
Inventor
张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ongz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1886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838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83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3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83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3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一对的电池组。每一个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每一个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及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电池单元呈堆叠式设置,每一个电池单元包括盖体、设于盖体内的一对电池单体、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分别凸设于盖体的外表面,并分别与电池单体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第一汇流排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之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电池单元电性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电池单元通过第一汇流排实现电性连接,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组件的内阻,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在大功率应用场景中,电池单体提供的电压和电流无法满足供电需求,需要用电池组来取代电池单体。电池组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例如,将多个电池单体串联来提高供电电压,以及将多个电池单体并联来提高供电电流。
目前,通常将多个电性连接的电池单元封装在电池壳体内形成所需电池组,每一电池单元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池单体,且每两个相连接的电池单体之间通过铜牌或金属板实现电性连接,然后通过相应的螺丝将铜牌或金属板固设于电池单体上。然后,所述多个电池单元通过所述铜牌或金属板电性连接在一起,以获得所需的电压和电流。例如,把四只电池单体封装成一个12伏特的电池单元,在应用于具体场景时,再把四个电池单元通过铜牌或金属板串联起来,即可组成一个48伏特的电池组。
然而,现有的电池组结构复杂,需要借助螺丝将铜牌或金属板固设于电池单体上。由于螺丝位于电池电路,所述螺丝连接增加了所述电池组的内阻,进而导致所述电池组的温度上升,或损坏所述电池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螺丝连接增加电池组件的内阻,进而导致所述电池组件的温度上升,或损坏所述电池组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其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一对电池组。每一个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及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所述电池单元呈堆叠式设置。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盖体、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一对电池单体、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及所述输出端子分别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电性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之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单元的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金属连接件,所述电池组通过所述金属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金属连接件包括金属导线、导线套及设于所述金属导线的两端的一对连接片。所述金属导线穿过所述导线套,所述连接片分别连接所述两个电池组以实现所述两个电池组的电性连接。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套的材质为聚氯乙烯。
结合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池组对应的至少一对压条,所述压条与所述壳体配合将所述电池组定位于所述壳体。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条包括固持部及设于所述固持部的两端的固定部,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定位柱,所述电池组夹持于所述固定部之间并抵持于所述固持部,所述固定部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电池组定位于所述壳体。
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汇流排,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并列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模块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排电性连接。
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打包带,所述第一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模块以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捆绑固定。
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组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组,所述连接端子的另一端凸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结合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三汇流排、固定件及金属端子,所述第三汇流排的一端定位于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三汇流排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组,所述固定件凸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金属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第三汇流排电性连接,所述金属端子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固定件。
结合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的材质为塑胶。
结合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收容通孔及设于所述本体的两端的第一柱体及第二柱体,所述收容通孔穿过所述第一柱体、本体及第二柱体,所述金属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收容通孔与所述第三汇流排电性连接,所述金属端子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柱体。
结合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一对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自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柱体穿过所述连接通孔,所述本体止挡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壳体固定。
结合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端子包括固定端、分别设与所述固定端的连接端及止挡端,所述连接端穿过所述收容通孔与所述第三汇流排连接,所述固定端收容于所述收容通孔内,所述止挡端止挡于所述第一柱体。
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打包带,所述第二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以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捆绑固定。
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厚度为0.02~0.3mm,所述第一汇流排的材质为铝片或铜片。
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弯折部及设于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一对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以实现所述上层电池单元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电性连接。
结合第十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入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凸点,所述输出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出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点,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定位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第二定位凸点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第一定位凸点收容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应的定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汇流排定位于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及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之间。
结合第十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结合第十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十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子包括第一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
结合第十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十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二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
结合第十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下盖及设于所述下盖之上的上盖,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连接之上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卡勾,所述下盖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下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勾卡入所述卡槽中,以将所述上盖定位于所述下盖。
结合第二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上侧壁的上支撑块,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上侧壁,所述上支撑块分别支撑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结合第二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下侧壁的下支撑块,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下侧壁,所述下支撑块分别支撑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结合第二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块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撑块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出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结合第二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抵接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固定壁以将所述输入端子卡固于所述盖体。
结合第二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设有凹陷,所述底壁设有凸柱,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上层盖体的凸柱收容于下层盖体的凹陷内以将所述上层盖体定位于所述下层盖体。
结合第二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打包带,所述第三打包带缠绕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以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捆绑固定。
结合第二十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十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打包带的材质为聚丙烯。
在第二十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收容于所述盖体内并设与所述两个电池单体之间。
在第二十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遮蔽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并卡持于所述盖体。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其包括多个电池单元及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所述电池单元呈堆叠式设置,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盖体、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一对电池单体、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及所述输出端子分别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之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打包带,所述第二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以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捆绑固定。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厚度为0.02~0.3mm,所述第一汇流排的材质为铝片或铜片。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弯折部及设于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一对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以实现所述上层电池单元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电性连接。
结合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入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凸点,所述输出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出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点,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定位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第二定位凸点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第一定位凸点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应的定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汇流排定位于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及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之间。
结合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结合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子包括第一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
结合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二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
结合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包括下盖及设于所述下盖之上的上盖,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连接之上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卡勾,所述下盖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下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勾卡入所述卡槽中,以将所述上盖定位于所述下盖。
结合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上侧壁的上支撑块,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上侧壁,所述上支撑块分别支撑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结合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下侧壁的下支撑块,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下侧壁,所述下支撑块分别支撑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结合第十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块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撑块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出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结合第十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支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抵接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固定壁以将所述输入端子卡固于所述盖体。
结合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壁设有凹陷,所述底壁设有凸柱,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上层盖体的凸柱收容于下层盖体的凹陷内以将所述上层盖体定位于所述下层盖体。
结合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打包带,所述第三打包带缠绕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以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捆绑固定。
结合第十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第十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打包带的材质为聚丙烯。
在第十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收容于所述盖体内并设与所述两个电池单体之间。
在第十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遮蔽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并卡持于所述盖体。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所述电池模块。
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所述第一汇流排只需与电池单元相应的输出端子与输入端子的外表面电性连接。此种连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组件的内阻,从而抑制了电池组件升温的速率,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金属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电池组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电池组中各电池单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图4中连接端子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图4中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电池模块的各电池单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电池单元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爆炸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与输出端子与盖体定位的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第一汇流排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上盖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1中下盖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1中电池单体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2中XVII圆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第二汇流排的示意图;及
图19是图5中XIX圆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池组件100包括壳体10、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一对电池组20、连接所述电池组20的金属连接件30及将所述电池组20定位于所述壳体10内的多个压条40。
所述壳体10包括一对连接通孔112及设于所述壳体10底部的多个定位柱113。所述连接通孔112自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
具体地,所述壳体10包括下壳体11及上壳体12。所述下壳体11设有收容空间111用于收容所述电池组20。
所述连接通孔112设于所述下壳体11,所述多个定位柱113突设于所述下壳体11的底壁。
所述上壳体12设于所述下壳体11之上以封闭所述电池组2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壳体11大致呈中空的长方体状。相应地,所述上壳体12大致呈矩形的板状。所述两个连接通孔112相邻设置。
所述电池组20并列地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通过金属连接件30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组20通过串联或并联的连接方式而形成所述电池组件100所需要输出的电流或电压的大小。
请参照图3,金属连接件30包括一对连接片31、金属导线32及导线套33。所述金属导线32穿过所述导线套33。所述金属导线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片31固定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片31大致呈平板状。所述连接片31的材质可为铜或铝等金属材质,且通过冲压的工艺制成。
组装时,所述连接片31分别连接至所述两个电池组20,并通过金属导线32将所述两个电池组20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导线32的材质为铝。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导线32的材质也可以为其它导电金属,例如铜。
所述导线套33用于保护所述金属导线32,并防止所述金属导线32与其他的连接线路发生短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套33的材质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套33的材质也可以为橡胶等其它绝缘材质。
组装所述金属连接件30时,所述金属导线32穿过所述导线套33,所述金属导线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片31通过压合的方式压接固定。
请参照图1,所述压条40用于限制所述电池组20在所述壳体10内的位置,并将所述电池组20定位于所述壳体10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条40的材质为铜。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条40的材料也可以为具有弹性的其它金属,例如铝。
具体地,每一个压条40包括固持部41及设于所述固持部41的两端的固定部42。安装时,所述电池组20夹持于所述固定部42之间并抵持于所述固持部41。所述固定部42套设于所述下壳体11的定位柱113以将所述电池组20定位于所述下壳体11内。
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电池组20对应两个压条40。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所述电池组20的尺寸大小变更所述电池组20对应的压条40的数量,例如可以为3个、4个等其它数量。
请同时参照图4及图5,每一个电池组20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电池模块21、至少一个第二汇流排22、至少一个第一打包带23及连接端子24。
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1并列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电池模块21并列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排22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电池组20包括两个电池模块21,相应地,所述电池组20包括一个第二汇流排22。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电池组20可以根据对电池组件100输出的电压或电流的需求而变更所述电池模块21的数量,例如可以为3个、4个等其它数量。
所述第一打包带23缠绕于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1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1捆绑固定。
所述连接端子24的一端与所述电池模块21电性连接,另一端凸露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端子24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以实现所述电池组件100的充电或放电。
请同时参照图6及图7,具体地,所述连接端子24包括第三汇流排241、固定件242及金属端子243。所述第三汇流排241的一端定位于所述固定件242,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池组20。所述固定件242凸设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所述金属端子243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件242并与所述第三汇流排241电性连接,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固定件242。
所述固定件242包括本体2421、分别设于所述本体2421的两端的第一柱体2422及第二柱体2423。所述固定件242设有收容通孔2424,所述收容通孔2424穿过所述所述第一柱体2422、所述本体2421及所述第二柱体2423。
组装时,所述金属端子243的一端穿过所述收容通孔2424与所述第三汇流排241连接,另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柱体2422。
所述金属端子243包括金属连接端2431、止挡端2432及设于所述连接端2431与所述止挡端2432之间的固定端2433。
组装时,所述金属端子243的连接端2431穿过所述固定件242的收容通孔2424并与所述第二汇流排24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端2433收容于所述收容通孔2424内,所述止挡端2432止挡于所述第一柱体2422。
请同时参照图1,将所述连接端子24安装于所述壳体10时,所述第三汇流排241收容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固定件242的第二柱体2423穿过所述壳体10相应的连接通孔112,所述固定件242的本体2421止挡于所述壳体10的外表面并与所述壳体10固定,从而将所述连接端子24定位于所述壳体10。
所述金属端子243的止挡端2432外露于所述壳体10形成所述电池组件100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电极端。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242为塑胶件,所述金属端子243与所述塑胶件通过注塑成型的加工方式结合于一体。所述固件件242可对所述金属端子243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抑制电池组件100的电极端与壳体10之间的短路。同时,如果所述壳体10为金属材质,还可以省去对所述壳体10的绝缘处理,有效节省了产品的成本。
请同时参照图8及图9,每一个电池模块21包括多个电池单元211、多个第一汇流排212及至少一个第二打包带213。所述多个电池单元211呈堆叠式设置,每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211之间通过一个第一汇流排212电性连接,如图9所示。
电池组件100的各个电池单元211通过所述第一汇流排212及所述第二汇流排22电性连接(串联/并联)形成所述电池组件100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并经由所述第三汇流排241及所述金属端子243输出,如图5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电池模块21包括5个电池单元211。
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对电池组件100的电压及电流的需求而设置所述电池单元211的数量,例如可以为4个、6个等其它数量。
所述第二打包带213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211并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211捆绑固定。
请同时参照10及图11,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211包括盖体1、设于所述盖体1内的一对电池单体2、设于所述电池单体2之间的散热片3、输入端子4、输出端子5、保护盖6及至少一个第三打包带7。
请同时参照图12,所述输入端子4及所述输出端子5分别凸设于所述盖体1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2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212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211之上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出端子5的外表面与下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入端子4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池单元211串联连接,如图9所示。
由此可见,所述第一汇流排212只需与电池单元211相应的输出端子5与输入端子4的外表面电性连接。此种无螺栓的连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组件100的内阻,从而抑制了电池组件100升温的速率,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可靠性。
如图13所示,具体地,所述第一汇流排212包括弯折部2121及设于所述弯折部2121的两端的一对定位部2122,所述定位部2122分别连接所述上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出端子5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入端子4的外表面以实现所述上层电池单元211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211的电性连接,如图9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的材质为铝。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的厚度为0.02mm至0.3mm。所述第一汇流排212通过热焊压的加工工艺在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的中间位置形成所述柔性弯折部2121。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的材质也可以为铜或其他金属材质。
所述第一汇流排212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与相应的电池单元211的输入端子4及输出端子5电性连接,从而使电池组件100的各个电池单元211实现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焊接至相应的电池单元211的输入及输出端子4、5时,由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的柔性弯折部2121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有效解决了电池单元211之间电性连接的接口位移、轴向伸缩及振动的问题。
请参照图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子4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入端子4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凸点401。所述输出端子5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出端子5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点501。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的定位部2122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2123,如图13所示。
组装时,所述上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出端子5的第二定位凸点501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入端子4的第一定位凸点401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汇流排212相应的定位孔2123内,以使所述第一汇流排212定位于所述上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出端子5及所述下层电池单元211的输入端子4之间,如图9所示。
如图11所示,具体地,所述盖体1包括上盖12及上盖12。所述上盖12设于所述下盖14之上并与所述下盖14形成一个封闭的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所述电池单体2及所述散热片3。
请参照图14,所述上盖12包括顶壁121、与所述顶壁121连接之上侧壁122、一对上支撑块123及至少一个卡勾124。
所述顶壁121上设有至少一个凹陷1211。所述卡勾124设于所述上侧壁122。所述支撑块123凸设于所述上侧壁122,并设有第一凹槽1231。所述卡勾124凸设于所述上侧壁122。
请参照图15,所述下盖14包括底壁141、与所述底壁141连接的下侧壁142、一对下支撑块143及至少一个卡槽144。
所述底壁141上设有至少一个凸柱1411。所述下支撑块143凸设于所述下侧壁142,并设有第二凹槽1431。所述卡槽144设于所述下侧壁142。
组装时,所述上盖12的卡勾124与所述下盖14的卡槽144配合以将所述上盖12定位于所述下盖14。每相邻两个盖体1的上层盖体1的下盖14的凸柱1411收容于下层盖体1的上盖12的凹陷1211内以将两个相邻的盖体1定位,如图12所示。
请参照图16,每一个电池单体2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1的正电极端201及负电极端202。
每一个电池单体2具有一个电池外壳(未图示)。所述电池外壳为非刚性的柔性片。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外壳的材质为铝塑模。
请同时参照图12及图17,组装所述电池单元211时,其中一个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与负电极端202分别与另一个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及正电极端201相对设置。所述输入端子4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之间。所述输出端子5抵持于其中一个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与另一个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之间。
请同时参照图11,进一步地,所述输入端子4包括第一固定壁402、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402的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壁403。所述第一定位凸点401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402。
同样地,所述输出端子5包括第二固定壁502、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502的两侧的一对第二连接壁503。所述第二定位凸点501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502。
请同时参照图17,组装时,所述输入端子4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壁403抵持于其中一个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所述输入端子4的另一个第一连接壁403抵持于另一个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所述输出端子5的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壁503抵持其中一个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所述输出端子5的另一个第二连接壁503抵持与另一个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1。
组装所述电池单元211时,其中一个电池单体2收容于所述盖体1的上盖12并定位于所述上盖12。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及负电极端202分别穿过所述上盖1之上侧壁122,所述上支撑块123分别支撑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及负电极端202。
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收容于所述盖体1的下盖14并定位于所述下盖14。所述另一个电池单体2的正、负电极端201、202分别穿过所述下盖14的下侧壁142,所述下支撑块143分别支撑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及负电极端202。
换而言的,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相对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相对设置并通过相应的上支撑块123及下支撑块143隔离,如图12所示。
请同时参照图12及图17,所述输入端子4的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壁402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上支撑块123的第一凹槽1231,所述输入端子4的另一个第一连接壁402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下支撑块143的第二凹槽1431,使所述输入端子5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之间。
同样地,所述输出端子5的其中一个第二连接壁502插入另一个所述上支撑块123的第一凹槽1231,所述输出端子5的另一个第二连接壁502插入另一个所述下支撑块143的第二凹槽1431,使所述输出端子5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正电极端201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2的负电极端202之间,如图12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电池单体2相对设置的正电极端201与负电极端202可采用焊接的方式与所述相应的输入端子4或输出端子5固定连接。所述焊接方式可采用激光焊接、钎焊或锡焊的焊接方式。采用上述焊接方式可以保证所述两个电池单体2的正、负电极端201、202与相应的输入、输出端子4、5电性连接的可靠性。而且所述焊接工艺,制程简单,可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所述电池单元211之间无螺栓的连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组件100的内阻,从而抑制了电池组件100升温的速率。
请参照图1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盖12的上支撑块123的两侧还设有一对卡扣1232。组装时,所述卡扣1232分别抵接所述输入端子4的第一固定壁402或输出端子5的第二固定壁502以分别将所述输入端子4或所述输出端子5卡固于所述盖体1,如图12及图17所示。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1232也可以设置在下盖14的下支撑块143的两侧。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电池单元211的盖体1的上盖12与下盖14是通过卡扣方式固定配合,输入、输出端子4、5也是通过卡扣的方式定位于所述盖体1。卡扣的连接方式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安装便利性与稳定行,而且还可以优化装配操作。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1为塑胶材质。所述盖体1的无金属设计可有效减少电池单元211之间发生短路的风险。
散热片3设于所述电池单体2之间用于对所述电池单体2实现散热。散热片3的表面设有绝缘涂层。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片3的材质为金属铝。所述散热片3采用冲压的加工方式制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片3的材质也可以为其他金属材质,例如铜。
所述保护盖6遮盖所述输入及输出端子4、5并卡持于所述盖体1。所述保护盖6的设置可有效保护所述输入及输出端子4、5。
所述第三打包带7缠绕所述盖体1,以将所述盖体1的上盖12及下盖14捆绑固定,如图10所示。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打包带23、第二打包带213及第三打包带7是材质为聚丙烯的塑胶胶带。所述聚丙烯是由拉丝级树脂制成。因此,所述打包带不但可塑性好、断裂拉力强,而且采用无金属设计,有效减少了电池单元之间连接时短路的风险。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打包带23、第二打包带213及第三打包带7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打包带23、第二打包带213及第三打包带7可采用热熔搭接的方式将其两端部固接在一起,以便于将所述电池组20、电池模块21及电池单元211捆绑固定。
具体地,所述热熔搭接的方式可采用电热熔接、机械高频振荡熔接或超声波熔接等加热使所述打包带的塑胶表层受热熔化。将所述打包带两个端部的熔化面连接,并在一定的压力下保持一定的时间。待所述熔化面冷凝后,即可将所述打包带的两个端部固接在一起。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打包带23、第二打包带213及第三打包带7也可采铁皮扣的方式将其两个端部固接在一起。
具体地,利用张紧器棘轮的单向工作,使所述打包带张紧,然后根据所述打包带的型号来选择相适应规格的铁扣,将所述打包带的两端装入所述铁扣内,然后借助夹钳使所述铁扣啮合固定所述打包带的两端部。
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打包带23、第二打包带213及第三打包带7还可采用捆扎式的方法将其两端部固接在一起。具体为,适应塑料绳或麻绳等捆扎材料,在所述打包带的两端部捆扎绑住即可。
请同时参照图7、图13、图18,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排212、22、241的材质均相同,结构相似。不同点在于,所述第二汇流排22的定位部222设有与所述上盖12的上支撑块123的卡扣1232对应的定位槽2222,所述定位槽2222用于收容相应的上支撑块123的卡扣1232,如图19所示。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汇流排241的两端的定位部2411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汇流排241的一个定位部2411设有一个第二定位孔2412。组装时,所述第二定位孔2412与所述连接端子24的金属端子243的连接端2431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三汇流排241的与所述金属端子243的电性连接,从而输出电池组件100所需的电压和电流。
安装时,将所述电池单体2、所述散热片3定位于所述盖体1,将所述接电端子4定位于所述盖体1并与相应的电极端接触实现电性连接。将保护盖6遮蔽所述输入端子4及输出端子5并卡持于所述盖体1。将第三打包带7缠绕所述盖体1使所述盖体1的上盖12与下盖14捆绑固定,从而形成了所述电池单元211,如图10所示。
将多个电池单元211呈堆叠式设置,每两个电池单元211之间通过第一汇流排212电性连接。将第二打包带213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211并将所述电池单元211捆绑固定,从而形成了所述电池模块21,如图8所示。
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1并列设置,每相邻的两个电池模块21之间通过第二汇流排22电性连接。将第一打包带23缠绕所述多个电池模块21并将所述电池模块21捆绑固定。将连接端子24的一端连接于相应的电池模块21从而形成了所述电池组20,如图4所示。
将所述两个电池组20通过金属连接件30电性连接。将所述两个电池组20分别收容于所述下壳体11内。将连接端子24的另一端穿过下壳体11的连接通孔112并定位于所述下壳体11。
通过压条40将所述电池组20定位于所述下壳体11。将上壳体12封闭所述下壳体11并定位于所述下壳体11,从而形成了所述电池组件100,如图1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组件100及电池模块21,通过设置接电端子4与电池单体2的正负电极端201、202电性连接,各个电池单元211之间通过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排212、22、241与凸设于所述电池单元211外表面的的输入、输出端子4、5电性连接以实现所述电池单元211之间的电性连接。此种连接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电池组件100的内阻,从而抑制了电池组件100升温的速率,提高了电池组件的可靠性。同时,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排212、22、241及输入、输出端子4、5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从而优化了组装工艺,节省了产品的成本。
其次,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排212、22、241焊接至所述电池单元211的输入、输出端子4、5时,由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排212、22、241的柔性弯折部2121可发生弹性形变,因此,有效解决了电池单元211之间电性连接的接口位移、轴向伸缩及振动的问题。
再者,电池单元211的盖体1的上盖12与下盖14是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配合,输入、输出端子4、5也是通过卡扣的方式定位于所述盖体1。卡扣的连接方式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安装便利性与稳定行,可优化装配操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46)

1.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一对电池组,每一个所述电池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及至少一个第一打包带,所述第一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模块以将所述多个电池模块捆绑固定,每一个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元、至少一个第二打包带及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所述电池单元呈堆叠式设置,所述第二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以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捆绑固定,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盖体、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一对电池单体、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及所述输出端子分别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电性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之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电池单元的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金属连接件,所述电池组通过所述金属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金属连接件包括金属导线、导线套及设于所述金属导线的两端的一对连接片,所述金属导线穿过所述导线套,所述连接片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电池组以实现两个所述电池组的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套的材质为聚氯乙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与所述电池组对应的至少一对压条,所述压条与所述壳体配合将所述电池组定位于所述壳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条包括固持部及设于所述固持部的两端的固定部,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定位柱,所述电池组夹持于所述固定部之间并抵持于所述固持部,所述固定部套设于所述定位柱以将所述电池组定位于所述壳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汇流排,所述多个电池模块并列设置,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模块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汇流排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组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组,所述连接端子的另一端凸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包括第三汇流排、固定件及金属端子,所述第三汇流排的一端定位于所述固定件,所述第三汇流排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组,所述固定件凸设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金属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第三汇流排电性连接,所述金属端子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固定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材质为塑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本体、收容通孔及设于所述本体的两端的第一柱体及第二柱体,所述收容通孔穿过所述第一柱体、本体及第二柱体,所述金属端子的一端穿过所述收容通孔与所述第三汇流排电性连接,所述金属端子的另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柱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一对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自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第二柱体穿过所述连接通孔,所述本体止挡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并与所述壳体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端子包括固定端、分别设与所述固定端的连接端及止挡端,所述连接端穿过所述收容通孔与所述第三汇流排连接,所述固定端收容于所述收容通孔内,所述止挡端止挡于所述第一柱体。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厚度为0.02~0.3mm,所述第一汇流排的材质为铝片或铜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弯折部及设于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一对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以实现所述上层电池单元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电性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入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凸点,所述输出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出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点,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定位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第二定位凸点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第一定位凸点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应的定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汇流排定位于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及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子包括第一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二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下盖及设于所述下盖之上的上盖,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连接之上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卡勾,所述下盖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下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勾卡入所述卡槽中,以将所述上盖定位于所述下盖。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上侧壁的上支撑块,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上侧壁,所述上支撑块分别支撑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下侧壁的下支撑块,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下侧壁,所述下支撑块分别支撑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块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撑块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出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抵接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固定壁以将所述输入端子卡固于所述盖体。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设有凹陷,所述底壁设有凸柱,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上层盖体的凸柱收容于下层盖体的凹陷内以将所述上层盖体定位于所述下层盖体。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打包带,所述第三打包带缠绕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以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捆绑固定。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打包带的材质为聚丙烯。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收容于所述盖体内并设与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遮蔽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并卡持于所述盖体。
29.一种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多个电池单元、至少一个第二打包带及至少一个第一汇流排,所述电池单元呈堆叠式设置,所述第二打包带缠绕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以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捆绑固定,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盖体、设于所述盖体内的一对电池单体、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所述输入端子及所述输出端子分别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并分别与所述电池单体相应的电极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排连接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之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电性连接。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厚度为0.02~0.3mm,所述第一汇流排的材质为铝片或铜片。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弯折部及设于所述弯折部的两端的一对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外表面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外表面,以实现所述上层电池单元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电性连接。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入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定位凸点,所述输出端子包括凸设于所述输出端子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点,所述第一汇流排的定位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的第二定位凸点与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的第一定位凸点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汇流排相应的定位孔内,以使所述第一汇流排定位于所述上层电池单元的输出端子及所述下层电池单元的输入端子之间。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体包括凸设于所述盖体的外表面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子包括第一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一连接壁,所述第一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二固定壁、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两侧的一对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二定位凸点凸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抵持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下盖及设于所述下盖之上的上盖,所述上盖包括顶壁及与所述顶壁连接之上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卡勾,所述下盖包括底壁及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下侧壁,所述上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勾,所述下侧壁设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卡勾卡入所述卡槽中,以将所述上盖定位于所述下盖。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上侧壁的上支撑块,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上侧壁,所述上支撑块分别支撑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还包括一对凸设于所述下侧壁的下支撑块,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分别穿过所述下侧壁,所述下支撑块分别支撑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及负电极端。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块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支撑块设有第二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入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壁插入其中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入端子抵持于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与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之间,所述输出端子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上支撑块的第一凹槽,所述输出端子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壁插入另一个所述下支撑块的第二凹槽,使所述输出端子抵持于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正电极端与所述另一个所述电池单体的负电极端之间。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块的两侧设有一对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抵接所述输入端子的第一固定壁以将所述输入端子卡固于所述盖体。
41.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设有凹陷,所述底壁设有凸柱,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电池单元的上层盖体的凸柱收容于下层盖体的凹陷内以将所述上层盖体定位于所述下层盖体。
42.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打包带,所述第三打包带缠绕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以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捆绑固定。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打包带的材质为聚丙烯。
44.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收容于所述盖体内并设与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
45.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遮蔽所述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并卡持于所述盖体。
46.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29至45项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
CN201310188635.4A 2013-05-21 2013-05-21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Active CN1041838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8635.4A CN104183808B (zh) 2013-05-21 2013-05-21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8635.4A CN104183808B (zh) 2013-05-21 2013-05-21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3808A CN104183808A (zh) 2014-12-03
CN104183808B true CN104183808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964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8635.4A Active CN104183808B (zh) 2013-05-21 2013-05-21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83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2447B2 (ja) * 2015-03-31 2018-09-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KR20170003399A (ko) * 2015-06-30 2017-01-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지에스 유아사 축전 장치
KR102396361B1 (ko) * 2015-08-18 2022-05-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CN110896137B (zh) * 2018-09-13 2022-06-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系统
CN110190237A (zh) * 2019-03-08 2019-08-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668407B (zh) * 2019-03-08 2022-04-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1668435A (zh) * 2019-03-08 2020-09-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电池和具有其的车辆
KR20210087815A (ko) * 2020-01-03 2021-07-1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개선된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5739A (zh) * 2006-03-06 2009-03-25 株式会社Lg化学 蓄电池模块
CN102237546A (zh) * 2010-04-21 2011-11-0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40711A (ja) * 2006-12-04 2008-06-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5739A (zh) * 2006-03-06 2009-03-25 株式会社Lg化学 蓄电池模块
CN102237546A (zh) * 2010-04-21 2011-11-09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和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3808A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3808B (zh)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块
US908302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of novel structure
CN204067465U (zh) 蓄电装置
US1038893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having PCM
KR101023922B1 (ko) 원통형 이차전지 팩
CN106711367A (zh) 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CN105914037A (zh) 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164581A2 (en) Single cell and power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the same
KR101619925B1 (ko) 보호회로모듈 고정테이프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01312238A (zh) 电池组
CN203103376U (zh) 动力电池封装组件
CN208368668U (zh) 二次电池
KR101569452B1 (ko) 열수축성 튜브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203690418U (zh) 一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CN105580163B (zh) 具有pcm壳体的电池组
CN105960693A (zh) 蓄电设备
CN206225477U (zh) 一种柔性电池
CN104852012A (zh) 电化学电池
KR20160016049A (ko) 이차 전지
CN104659373A (zh) 二次电池
EP3190653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mbedded battery pack using hot-melting fixation structure, and battery pack manufactured using same
KR102096067B1 (ko) 배터리 팩
CN104756304B (zh) 碱性蓄电池
CN207651537U (zh) 纽扣电池
KR20150040444A (ko) 보호회로모듈 보호 테이프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14

Address after: 510640 Guangdong City, Tianhe District Province, No. five, road, public education building, unit 371-1, unit 2401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14

Address after: 314000 222, room 2, building 2, Jiaxing Photovoltaic Science Park, 1288 Xiuzhou Road, Xiu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Z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40 2401, unit 371-1, Zhong Gong education building, five mountai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modul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

Pledge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South Lake branch

Pledgor: ZHEJIANG ZZ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3000001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86 Kechuang Road, Wuzhen Town, Tongxiang Ci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4501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ongz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4000 222, room 2, building 2, Jiaxing Photovoltaic Science Park, 1288 Xiuzhou Road, Xiuzhou,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ZZ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