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3579B -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 Google Patents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3579B
TWI673579B TW106133620A TW106133620A TWI673579B TW I673579 B TWI673579 B TW I673579B TW 106133620 A TW106133620 A TW 106133620A TW 106133620 A TW106133620 A TW 106133620A TW I673579 B TWI673579 B TW I6735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cartridge
container
opening
toner
clos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3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4409A (zh
Inventor
木村喬
小嶋久義
樫出陽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4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4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5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7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covered by arcuate shut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使碳粉匣的以往構成發展。   碳粉匣是具有容器及開閉構件。容器是具有收容部,排出口及卡匣側引導裝置。開閉構件是具有閉部及卡合部,可對於容器移動於閉位置與開位置之間。當碳粉匣從接納裝置卸下時,卡合部是藉由與接納裝置的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卡合,接受用以使開閉構件從開位置往閉位置移動的力。

Description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0001] 有關電子照片畫像形成用的碳粉匣、碳粉供給機構。
[0002] 在電子照片方式的畫像形成裝置中,將作為關於畫像形成的旋轉體之感光鼓或顯像輥等要素設為卡匣一體化,作為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以下稱為裝置本體)的構成為人所知。   [0003] 於如此設成可將卡匣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之一,設成可有別於感光鼓或顯像輥來更換收容隨畫像形成而消耗的碳粉(顯像劑)之碳粉匣的構成也為人所知。   [0004] 在如此的構成中,從排出口朝具有顯像輥等的顯像裝置交接收容於碳粉匣內的碳粉(顯像劑)。並且,為了防止碳粉從排出口朝外部洩漏,而設有用以開閉排出口的遮擋板等的開閉構件的構成為人所知。   [0005] 例如在日本特開平7-199623號公報中揭示,將圓筒狀的碳粉匣(顯像劑補給容器)安裝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時,藉由使碳粉匣旋轉來開放遮擋板的構成。
(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0006] 本發明的目的是使上述的以往技術發展。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0007] 本案的代表性的構成,在可裝卸於具有碳粉的接納口及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接納裝置之碳粉匣中,具有:   容器,其係具有:用以收容碳粉的收容部,用以從前述收容部將碳粉朝前述接納口排出的排出口,及構成為被引導至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匣側引導裝置;及   開閉構件,其係具有:用以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部,及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而可卡合於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合部,構成為對於前述容器移動於使前述閉部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位置與使前述閉部開啟前述排出口的開位置之間,   在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卸下時,前述卡合部係藉由與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卡合,構成為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從前述開位置往前述閉位置移動的力。   [發明的效果]   [0008] 可使上述的以往技術發展。
[0028] 以下,利用圖面來說明有關電子照片畫像形成用的畫像形成裝置、碳粉像形成部及碳粉匣。另外,所謂畫像形成裝置是例如使用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處理,在記錄媒體形成畫像者。例如,包含電子照片影印機、電子照片列印機(例如,LED列印機、雷射束列印機等)、電子照片傳真裝置等。   [0029] 另外,在以下的實施例是舉例說明設有1個的碳粉像形成部之單色的畫像形成裝置。但, 被設在畫像形成裝置的碳粉像形成部的個數是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畫像形成裝置具有複數的碳粉像形成部,形成彩色畫像之類者。   [0030] 又,同樣,有關在實施例中揭示的各構成,若無特別限定的記載,則不是限定材質、配置、尺寸、其他的數值等者。並且,若非特別記明,則所謂上方是意指設置畫像形成裝置時的重力方向上方。   <實施例1>   [0031] 本實施例是詳細說明有關有助於易用性提升的構成。具體而言,有關使用者將碳粉匣安裝至顯像單元時的操作感的提升。   [0032] 首先,說明有關畫像形成裝置全體的構成之後,詳細說明有關顯像單元與碳粉匣。另外,將往顯像單元安裝碳粉匣的動作稱為安裝動作,且將卸下的動作稱為卸下動作。   [0033] 並且,將突起或穴等彼此卡合的位置稱為卡合位置,且將卡合被解除的位置稱為非卡合位置(卡合解除位置)。   [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說明]   [0034] 圖2是表示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A的構成的側剖面構成圖。圖2所示的畫像形成裝置A是接受來自被連接成可通訊的個人電腦等的外部機器的畫像資訊。然後,按照接受的畫像資訊,畫像形成裝置A藉由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處理,在記錄媒體P(例如,記錄紙、OHP薄板、布等)形成利用顯像劑(碳粉)所產生的畫像(碳粉像)。   [0035] 在畫像形成裝置A的裝置本體是構成可裝卸碳粉像形成部(碳粉像形成單元)B。本實施例的碳粉像形成部(碳粉像形成單元)B是具有鼓單元C、顯像單元(顯像裝置)D、碳粉匣E。碳粉匣E是可裝卸於顯像單元D。亦即,顯像單元D是具有用以安裝碳粉匣E的安裝部,成為接納碳粉匣E的裝置(接納裝置)。   [0036] 在此,所謂碳粉像形成部(碳粉像形成單元)B是可視為包含感光鼓及對於感光鼓作用的要素(處理構件)之單元。   [0037] 鼓單元C與顯像單元D會被一體化,成為可作為一個的卡匣來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有時特別將鼓單元C與顯像單元D被一體化的卡匣稱為處理卡匣(process cartridge)。亦即,碳粉匣E會對於處理卡匣的顯像單元D裝卸。此情況是亦可將處理卡匣全體視為接納裝置。   [0038] 並且,在對於顯像單元D安裝碳粉匣E的狀態下,處理卡匣是可裝卸於裝置本體。亦即,鼓單元C、顯像單元D及碳粉匣E是在該等一體化的狀態下可裝卸於裝置本體。因此,亦有將包含鼓單元C、顯像單元D及碳粉匣E全部的碳粉像形成部(碳粉像形成單元)B稱為處理卡匣的情況。   [0039] 另外,亦有鼓單元C、顯像單元D、碳粉匣E分別被個別地卡匣化的情況。此情況,有將鼓單元C稱為鼓卡匣,將顯像單元D稱為顯像卡匣的情形。又,亦有感光鼓(或具有感光鼓的鼓單元)被固定於裝置本體,僅顯像單元(顯像卡匣)D及碳粉匣E構成可裝卸的情況。   [0040] 又,亦可為感光鼓或顯像單元被固定於裝置本體,僅碳粉匣E可裝卸於裝置本體的構成。此情況是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本身視為碳粉匣E的接納裝置。   [0041] 又,亦有將合併接納裝置及碳粉匣E的構成部分稱為碳粉供給機構(碳粉供給單元、碳粉供給裝置)等的情況。在碳粉供給機構中,從碳粉匣E供給(補給)碳粉至被設在接納裝置的顯像單元D。   [0042]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作為像保持體的感光鼓是意指在具有感光層的圓筒使凸緣等一體化的構成者。   [0043] 各卡匣的安裝及卸下是藉由使用者(操作者・使用者)來進行。又,所謂裝置本體(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是意指從畫像形成裝置A除去各卡匣(鼓單元C、顯像單元D、碳粉匣E)的構成部分。   [0044] 鼓單元C是感光鼓(像保持體)16、帶電滾輪17、清潔刮刀(cleaning blade)19等一體地單元化者,在本實施例中是被連結至顯像單元D,構成處理卡匣的一部分。又,顯像單元D是顯像輥(顯像劑保持體)24等一體地單元化者,在本實施例中是處理卡匣的一部分。碳粉匣E是收容作為顯像劑的碳粉t的碳粉收容容器(顯像劑收容容器、容器)47等一體地被卡匣化者。   [0045] 感光鼓16是旋轉於圖2所圖示的箭號a的方向。旋轉的感光鼓16的表面是藉由作為帶電手段的帶電滾輪17來一樣地帶電。藉由從雷射掃描器(曝光手段)1照射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雷射光L至此感光鼓16,在感光鼓16形成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靜電潛像。然後,被保持搬送於顯像輥24的碳粉t會將靜電潛像顯像。藉此,在感光鼓16上形成碳粉像。   [0046] 在此,參照圖3來說明有關碳粉像形成部B的顯像處理。作為接納裝置的顯像單元D的框體35是可旋轉地支撐顯像輥24。從被設於裝置本體的未圖示的馬達等的動力源接受驅動力,顯像輥24相對於感光鼓16被旋轉驅動於順方向(圖中箭號b的方向)。   [0047] 顯像室31內的碳粉t是在顯像輥24的周面上藉由顯像刮刀25來規制其層厚而保持。層厚被規制時,藉由摩擦帶電來賦予碳粉電荷。然後,被帶電的碳粉進行感光鼓16的靜電潛像。   [0048] 在顯像單元D中,顯像室31是經由第一開口部29來與第一碳粉收容部(顯像劑收容部)28連通。藉由未圖示的驅動源來旋轉驅動的第一碳粉搬送手段27是從第一碳粉收容部28往顯像室31供給碳粉t。   [0049] 並且,藉由第二開口部(收容體開口・接納口、接納開口)30及第三開口部(容器開口・排出口、排出開口)49來形成連通部58。第一碳粉收容部(收容體收容室)28是經由此連通部58來與碳粉匣E的第二碳粉收容部(容器收容室)47t連通。   [0050] 所謂第二碳粉收容部47t是為了收容碳粉而被設在容器47的內部的空間。第二碳粉收容部47t是藉由容器47的框體(容器框體47a)而形成的收容部(碳粉收容部、顯像劑收容部)。   [0051] 第三開口部49是被形成於容器框體47a,用以從第二碳粉收容部47t朝容器47的外部(亦即顯像單元D)排出碳粉的排出口。從第三開口部49排出的碳粉是被顯像單元D的第二開口部(接納口)30所接納。   [0052] 第一碳粉收容部28是藉由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來從第二碳粉收容部47t供給碳粉t,該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是藉由從裝置本體經由顯像單元D而輸入的驅動力來旋轉。   [0053] 再度參照圖2來進行說明。設置於給送盒2的記錄媒體P是藉由拾取滾輪3及壓接於彼的壓接構件5來一片片分離給送。然後,與被形成於感光鼓上的碳粉像同步,記錄媒體P會沿著搬送引導裝置4來朝作為轉印手段的轉印滾輪6搬送。   [0054] 其次,記錄媒體P是通過藉由感光鼓16及被施加一定的電壓的轉印滾輪6所形成的轉印輥隙部11。被形成於此時感光鼓16上的碳粉像是被轉印至記錄媒體P。被轉印碳粉像的記錄媒體P是藉由搬送引導裝置7來朝定影手段8搬送。   [0055] 此定影手段8是具備驅動滾輪8a及內藏加熱器8b的定影滾輪8c。記錄媒體P是接受通過藉由定影滾輪8c及驅動滾輪8a所形成的輥隙部8d之熱及壓力。藉此,使被轉印於記錄媒體P上的碳粉像定影於記錄媒體P。然後,被定影碳粉像的記錄媒體P是藉由排出滾輪對9來搬送,往排出托盤10排出。   [0056] 清潔刮刀19是被設成彈性地接觸於感光鼓16的外周面。藉此,未被轉印至記錄媒體P之殘留於感光鼓16的碳粉t(轉印殘留碳粉)是藉由清潔刮刀19刮落。此被刮落的碳粉t是被收納於固定清潔刮刀19的框體18的除去碳粉收容部(廢碳粉收容部)18a。   [0057] 如上述般,本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是說明有關藉由電子照片畫像形成方式,利用顯像劑(碳粉),在記錄媒體(記錄材)形成畫像的構成。當然,作為畫像形成裝置,只要在記錄媒體上形成畫像即可,無意圖限定電子照片影印機、電子照片列印機(雷射束列印機、LED列印機等)、電子照片傳真裝置、電子照片文字處理機等其形態。   [0058] 如前述般,碳粉像形成部B是具有:像保持體的電子照片感光體(感光體),及作用於此感光體的處理手段。在本實施例中,此碳粉像形成部是作為1個以上的卡匣,構成可對於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裝卸。   [0059] 作為處理手段,是包括帶電手段(帶電構件、帶電裝置)、顯像手段(顯像裝置、顯像單元)、清潔手段(清潔裝置、清潔構件)等。   [0060] 所謂顯像裝置是用以將感光體上的靜電潛像顯像的裝置。在本實施例中,顯像裝置(顯像單元)是作為處理卡匣的一部分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   [0061] 又,所謂碳粉匣(顯像劑卡匣、碳粉瓶、顯像劑瓶、碳粉容器、顯像劑容器)是收納顯像劑(碳粉)的卡匣,該顯像劑(碳粉)是為了將被形成於感光體的靜電潛像顯像而使用者。   [有關各卡匣(各單元)的構成]   [0062] 接著,說明有關設成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的各卡匣(各單元)的詳細構成。   (顯像單元的碳粉匣接納部附近的詳細說明)   [0063] 利用圖4來說明本實施例的顯像單元D的碳粉匣E的接納部附近的詳細的構成。圖4是顯像單元D的碳粉匣E的接納部(安裝部)附近的立體圖。圖4(a)是用以說明第二開口部30被閉塞的狀態(第一遮擋板37為閉位置)的圖。又,圖4(b)是用以說明第二開口部30被開放的狀態(第一遮擋板37為開位置)的圖。在本實施例中,顯像單元D的長邊方向是指與顯像單元D所具備的顯像輥24的旋轉軸線方向平行的方向。另外,在碳粉匣E被安裝於顯像單元的狀態中,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是與顯像單元D的長邊方向實質上平行。   [0064] 顯像單元D是構成為可在其框體(顯像框體)35將碳粉匣E安裝(卸下)於接納部。在接納部附近,顯像單元D是具有:第二開口部(收容體開口、接納口)30,及第一遮擋板(收容體遮擋板、接納裝置側遮擋板、接納裝置側開閉構件)37。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開口部30會被設在顯像單元D的長邊方向中央部。但,只要是與後述的第三開口部(容器開口)49對向的位置即可,第二開口部30的位置並非是將其位置限定於長邊方向中央部。   [0065] 如圖4(a)所示般,第二開口部30是藉由具有沿著碳粉匣E的外周面的曲率之形狀的第一遮擋板37來密封。   [0066] 第一遮擋板37是具有與被設在碳粉匣E的凸部(容器側卡合部、開閉構件移動部、容器側突起)45卡合的穴部37a。凸部45及穴部37a是分別各設二個。此穴部37a是被設在第一遮擋板37密封第二開口部30的密封範圍的外側。   [0067] 並且,第一遮擋板37的長邊方向兩端部是與被設在顯像單元D的框體35的第一遮擋板引導部34卡合。藉此,第一遮擋板37是被構成沿著第一遮擋板引導部34來滑動自如(可移動)(箭號W1、W2方向)。   [0068] 藉此,第一遮擋板37是構成可移動於將第二開口部30閉塞的閉位置(接納口閉位置,圖4(a))與將第二開口部30開放的開位置(接納口開位置,圖4b))之間。   [0069] 又,如圖4(b)所示般,在顯像單元D的框體35,用以密封第一遮擋板37與第二開口部30之間的第一密封封條32會被安裝成包圍第二開口部30的周圍。   [0070] 顯像單元D是在框體35的長邊方向兩端具備在安裝(插入)碳粉匣E時一面維持碳粉匣的姿勢(安裝姿勢)一面引導的插入引導部(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35d、36d。   [0071] 並且,顯像單元D是具有在後述的碳粉匣E的插入時碳粉匣E的碰撞部42a、43a會碰撞的被碰撞部35a、36a。   [0072] 而且,顯像單元D是在框體35的長邊方向兩端具有在開閉第一遮擋板37及第二遮擋板(碳粉匣側遮擋板)53時引導碳粉匣E的旋轉之旋轉引導部35b、36b。   [0073] 插入引導部35d、36d是沿著碳粉匣E的插入方向f(圖4(a))來直線性且互相地平行形成。另外,有將碳粉匣E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方向稱為拔去方向的情形。拔去方向是從顯像單元D拔出碳粉匣E的方向。可將插入方向下游側視為拔去方向上游側,可將插入方向上游側視為拔去方向下游側。   [0074] 在顯像單元D的長邊方向的兩端側,將配置有齒輪等的驅動部(例:第一驅動傳達部38)之側,以下稱為驅動側。所謂顯像單元的非驅動側是作為意指與其驅動側長邊方向相反側來使用。   [0075] 顯像單元D是在非驅動側,被碰撞部35a、旋轉引導部35b會分別被設於插入引導部35d的插入方向f下游側,在驅動側,被碰撞部36a、旋轉引導裝置36b會分別被設於插入引導部36d的插入方向f下游側。   [0076] 而且,顯像單元D是用以傳達驅動至後述的碳粉匣E的第二碳粉搬送手段46之第一驅動傳達部38會被設在框體35的長邊方向的一端部。   [0077] 第一驅動傳達部38是齒輪(gear)在顯像單元D的內部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驅動機構連結。第一驅動傳達部38是從碳粉匣E的外部傳達用以使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驅動的旋轉力之旋轉力傳達部(驅動力傳達部)。   (碳粉匣的詳細說明)   [0078] 利用圖5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碳粉匣E的詳細的構成。   [0079] 圖5(a)是由第二驅動傳達部48側(驅動側)來看碳粉匣E時的立體圖。又,圖5(b)是由與第二驅動傳達部48側相反之側(非驅動側)來看碳粉匣E時的立體圖。圖5(c)是在第三開口部49閉塞狀態的由與碳粉匣E的第二驅動傳達部48側相反之側來看的剖面圖。又,圖5(d)是在第三開口部49解放狀態的由與碳粉匣E的第二驅動傳達部48側相反之側來看的剖面圖。然後,圖5(e)是碳粉匣E的第二遮擋板53為開位置(第三開口部49被開放的狀態)時的立體圖。另外,在圖5中,碳粉t是未圖示。   [0080] 碳粉匣E是具備:容器47、可對於容器47移動的第二遮擋板(顯像劑容器遮擋板)53、被設在容器47的內部的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被安裝在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的第二驅動傳達部(齒輪)48等。   [0081] 容器47是實質的圓筒形狀。亦即構成容器47的本體部分(主要部分)的框體(容器框體)47a大致為圓筒形狀。在此,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是與圓筒形狀的長邊方向(軸線方向)一致。   [0082] 在容器47的長邊方向端部是設有比容器框體47a的側壁47a2更突出至長邊方向外側的被插入引導部(被引導部、卡匣側引導部)42。同樣,在容器47的長邊方向他端部是設有比容器框體47a的側壁47a1更突出至長邊方向外側的被插入引導部(被引導部、卡匣側引導部)43。   [0083] 並且,容器47是持有使用者所操作的操作部44。操作部44是與框體47a一體地形成的U型(U字形狀)的突起。另外,操作部44的形狀是不限於U字形狀。又,亦可與容器框體47a一體成形,或以和框體47a不同的構件所構成來安裝於框體47a。操作部44是使用者在安裝或卸下碳粉匣E時用以把持的把持部(握柄、把部)。   [0084] 如圖5(c)所示般,容器框體(圓筒部)47a是中空,在其內側形成收容碳粉的第二碳粉收容部47t。在容器框體47a的第二碳粉收容部47t的內部,用以搬送碳粉的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會被設成可旋轉。在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的長邊方向(旋轉軸線方向)的一端部是設有用以接受使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旋轉驅動的動力(旋轉力、驅動力)之第二驅動傳達部48(圖5(a))。第二驅動傳達部48是從碳粉匣E的外部(亦即從接納裝置的顯像單元D)輸入驅動力(旋轉力)的齒輪(驅動輸入齒輪)。   [0085] 另外,在本實施例是從第二驅動傳達部48直接傳達驅動力至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但,亦可經由別的驅動傳達構件(例如1個或複數的齒輪)來從第二驅動傳達部48傳達驅動力至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如此的構成是利用圖15後述。   [0086] 又,如圖5(e)所示般,在容器框體47a是在其周面設有用以排出第二碳粉收容部47t的碳粉t之第三開口部49。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三開口部49設於容器框體47a的外周面上的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中央。但,第三開口部49的位置是只要為與第二開口部30對向的位置即可,並不限於特定的位置。   [0087] 如圖5(c)所示般,第二遮擋板53的剖面(與容器框體47a的中心軸線R垂直的剖面)是持有沿著容器框體47a的外周之曲線形狀(大致圓弧形狀)。   [0088] 容器框體47a是至少在第三開口部49的周圍,其表面成為曲面形狀(大致圓筒形狀、大致圓弧形狀)。第二遮擋板53是可沿著此第三開口部49周圍的曲面部(圓弧部)來旋轉(公轉)於容器框體47a的周圍。藉此,第二遮擋板53可開閉第三開口部49。   [0089] 第二遮擋板53是具有用以關閉第三開口部49的遮擋板本體部53m(本體部分、閉部)。另外,遮擋板本體部53m的長邊方向是與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實質上平行。   [0090] 又,第二遮擋板53是具有延伸於長邊方向的延伸部53x。在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端部是設有比容器框體47a的側壁47a1更突出至長邊方向外側的規制部53x1。同樣,在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他端部是設有比容器框體47a的側壁47a2更突出至長邊方向外側的規制部53x2。(圖5(a)、(b))。   [0091] 並且,第二遮擋板53從關閉第三開口部49的狀態(圖5(c))成為開啟的狀態(圖5(d))。此時,延伸部53x或規制部51x1、51x2是被配置成為遠離操作部44。   [0092] 更詳細地敘述,若從圖5(c)所示的狀態使第二遮擋板53對於容器框體47a相對地移動於箭號n方向,則第三開口部49從關閉的狀態成為開啟的狀態(圖5(d))。此時,被設在第二遮擋板53的延伸部53x也與第二遮擋板53同樣地對於容器框體47a移動於箭號n方向。亦即,延伸部53x是若第二遮擋板53從關閉第三開口部49的狀態成為開啟的狀態,則遠離操作部44。   [0093] 又,若第二遮擋板53從開啟第三開口部49的狀態成為關閉的狀態,則延伸部53x是接近操作部44。   [0094] 在此,在本實施例中,延伸部53x是與第二遮擋板53一體構成,但亦可為別體構成。又,亦可將延伸部53x的至少一部分以比延伸部53x以外的部分更強度高的構件(金屬的棒等)來構成。   [0095] 而且,在容器框體47a是在其圓筒形狀的外周具備被設成可與第一遮擋板37的穴部37a卡合的2個的凸部45。2個的凸部45是突出於大致同方向的突起部。2個的凸部45是朝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插入方向的下游側突出。並且,連結2個的凸部45的線是與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實質上平行。   [0096] 又,所謂第二遮擋板53的前端側的端部53c是意指在第二遮擋板53關閉第三開口部49時,對於容器框體47a移動的方向(箭號u方向)中下游側。所謂第二遮擋板53的前端側的端部53c是第二遮擋板53的短邊方向(與第二遮擋板53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端部53c。   [0097] 如圖5(c)所示般,沿著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匣E。第二遮擋板53從關閉第三開口部49的狀態(圖5(b))成為開啟的狀態(圖5(e))。此時,2個的凸部45是被配置於相對於第二遮擋板53的前端側的端部53c變遠之側。   [0098] 在容器47的長邊方向,2個的凸部45是被配置於第三開口部49的外側。更詳細敘述,若將2個的凸部45及第三開口部49投影至與第二遮擋板53的旋轉軸線的容器框體47a的中心軸線R平行的假想線,則第三開口部49的投影領域全體位於被2個的凸部的投影領域所夾的範圍內。   [0099] 第二遮擋板53(遮擋板本體部53m)的長邊方向兩端部53n是與被設在容器框體47a的第三開口部49的長邊方向的兩側之第二遮擋板引導部(開閉引導裝置)52卡合。而且,第二遮擋板53的遮擋板本體部53m是沿著第二遮擋板引導部52在容器框體47a外周面上滑動自如地組裝於周方向。藉此,第二遮擋板53是可沿著碳粉匣E的外周面來移動於將第三開口部49開放的開位置(容器開位置、圖5(e))與將第三開口部49閉塞的閉位置(容器閉位置、圖5(b))之間。   [0100] 另外,在第二遮擋板53處於開位置時,最好如圖5(e)所示般,第三開口部49從遮擋板本體部53m(閉部)全部被開放。但,在第二遮擋板53處於開位置時,若碳粉t可從第三開口部49排出必要量,則亦可取第三開口部49的一部分藉由遮擋板本體部53m(閉部)來覆蓋的構成。亦即,在第二遮擋板53處於開位置時,只要是遮擋板本體部53m將第三開口部49至少一部分開放,可從碳粉匣E對顯像單元D供給碳粉t的構成即可。   [0101] 並且,在第二遮擋板53處於閉位置時,最好如圖5(b)所示般,第三開口部49全部藉由遮擋板本體部53m來全部覆蓋。但,即使第三開口部49被些微開放,只要藉由遮擋板本體部53m來實質上關閉第三開口部49而可充分地抑制碳粉從第三開口部49漏出,亦可取如此的構成。亦即,在第二遮擋板53處於閉位置時,只要遮擋板本體部53m實質上關閉第三開口部49即可。   (有關操作部的變形例)   [0102] 在此參照圖13來說明有關操作部44的構成的變形例。   [0103] 如圖13(a)所示般,操作部44的形狀是亦可為被形成於框體47a的長邊兩端部的突起。又,如圖13(b)所示般,操作部44是不須設在框體的長邊兩端,亦可為被設在長邊一端的突起。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操作部44是顯示操作部44與框體47a一體成形的例子,但亦可以和框體47a不同的構件所構成來安裝於框體47a。   [0104] 操作部44是最好在容器框體47a中比延伸部53x(規制部53x1、53x2)更被配置於長邊方向外側。   [碳粉匣之往顯像單元的安裝]   [0105] 接著,說明有關將碳粉匣E往顯像單元D安裝的過程。具體而言,在將碳粉匣E朝顯像單元D插入的狀態下,使碳粉匣E旋轉,藉此第二開口部30及第三開口部49會開閉。   (碳粉匣之往顯像單元的插入動作)   [0106] 參照圖1、圖6、圖7來說明有關碳粉匣E之往顯像單元D的插入動作。另外,有關圖1、圖6(b)、圖7,基於方便起見,以透視被插入引導裝置35d、36d的狀態來看。   [0107] 圖1(a)是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時,由非驅動側來看時的側面圖。圖1(b)是表示相對於碳粉匣E的安裝方向之操作部44、碰撞部43a的位置關係,由驅動側來看的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側面圖。   [0108] 圖6是表示安裝(插入)碳粉匣E之前的狀態的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樣子的模式圖,圖6(a)是立體圖,圖6(b)是側面圖。   [0109] 圖7是表示碳粉匣E的安裝(插入)途中的狀態的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樣子的側面圖。   [0110] 如圖1(a)所示般,碳粉匣E是具備被旋轉引導部42b。此被旋轉引導部42b是在使碳粉匣E旋轉而開閉第一遮擋板37與第二遮擋板53時,引導容器框體47a。容器47是可藉由被旋轉引導部42b來順暢地旋轉。被旋轉引導部42b是引導碳粉匣E的旋轉的旋轉引導裝置(碳粉匣側旋轉引導裝置)。被旋轉引導部42b是持有曲面形狀(大致圓弧形狀)(詳細後述)。   [0111] 本實施例是在非驅動側,將碰撞部42a、被旋轉引導部42b、規制部42c1及規制部42c2與被插入引導部42一體構成。但,只要是符合各機能的構成,亦可分別設為各別的構件。   [0112] 如圖1(b)所示般,被插入引導部43是具有在碳粉匣E的插入時與顯像單元D的被碰撞部36a碰撞的碰撞部43a。被插入引導部43是在碰撞部43a開閉第一遮擋板37及第二遮擋板53時,成為兼具引導容器框體47a的被旋轉引導部(碳粉匣側旋轉引導部)的構成。   [0113] 本實施例是在驅動側,亦可分別以別的構件來構成被插入引導部43及碰撞部43a。又,亦可將被旋轉引導部設為和碰撞部43a不同的構件。如此,有關碳粉匣E與顯像單元D互相不抵接的部位(非機能部位・非接觸部位)是亦可將強度等納入考量而適當省略。   [0114]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將被插入引導部43設於第二碳粉搬送部46的長邊方向端部的第二驅動傳達部48的端部。但,亦可將被插入引導部43設於容器框體47a。   [0115] 在此,參照圖1(a)來說明有關操作部44的容器框體47a的配置。在此圖中,顯示相對於插入方向f之操作部44與碰撞部42a的位置關係。   [0116] 在此說明有關插入方向f。將沿著規制部42c的面的方向定義成f方向。若更詳述,則沿著規制部42c的面的方向之中,碰撞部42a相對於被插入引導部42成為下游側的方向可謂f方向。亦即,碳粉匣E朝顯像單元D的插入方向為f方向。   [0117] 將與藉由規制部42c1及規制部42c2所規制的碳粉匣E的插入方向f平行且通過碰撞部42a及碰撞部43a的平面(通過容器框體47a的旋轉中心S的假想面)設為面m。   [0118] 操作部44是被設置於比面m更靠第三開口部49(參照圖5(d))的開放方向(圖1(a)箭號e方向)下游側。另外,所謂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方向(箭號e方向)是為了將碳粉匣E朝顯像單元D設置,而使碳粉匣E旋轉的方向(設置方向)。   [0119] 並且,說明有關分別被設於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兩端部的規制部(卡合部)53x1、規制部(卡合部)53x2相對於容器框體47a的配置。如圖1(a)所示般,被插入引導部42、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是沿著預定的方向(插入方向f或拔去方向)來排列。亦即,被插入引導部42、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是被配置成沿著插入方向f(或拔去方向)的同一直線狀。並且,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是在插入方向f被配置於比被插入引導部42更上游側。   [0120] 而且,被插入引導部42即使為單體也沿著前述預定的方向(插入方向f或拔去方向)配置。亦即,被插入引導部42是沿著插入方向f(或拔去方向)延伸。   [0121] 有關被插入引導部42、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的配置,若更詳細敘述,則如以下般。在沿著其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匣E時,將與碳粉匣E的插入方向f垂直延伸的假想線(第一假想線)設為n。對於線n分別投影被插入引導部42、規制部53x2時,在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配置有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另外,不須使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的全部含在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只要至少一部分配置即可。   [0122] 同樣,如圖1(b)所示般,對於線nn分別投影被插入引導部43、規制部53x1時,在被插入引導部43的投影領域51內配置有規制部53x1的投影領域53y1。該等也是不須使規制部53x1的投影領域53y1的全部含在被插入引導部43的投影領域51內,只要至少一部分配置即可。   [0123] 若根據如此的構成,則在碳粉匣E被安裝於顯像單元D的狀態中,規制部53x2及規制部53x1會成為可卡合於各個的插入引導部35d及插入引導部36d(詳細後述)。   [0124] 另外,只要規制部53x1、53x2如上述般配置,延伸部53x是不必在長邊方向配置成一直線狀,亦可具有彎曲形狀等(參照圖14)。   [0125] 其次,說明有關碳粉匣之往顯像單元的插入動作。   [0126] 如圖6(a)所示般,碳粉匣E被安裝於顯像單元D之前,第一遮擋板37是處於第二開口部30(未圖示)閉位置,第二遮擋板53是處於第三開口部49(未圖示)閉位置。亦即,顯像單元D的第二開口部30(參照圖4(a))、碳粉匣E的第三開口部49(參照圖5(d))是分別藉由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來成為閉塞狀態。   [0127] 在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是設有在插入時用以規制碳粉匣E的插入姿勢・拔出姿勢(插入方向・拔去方向)的被規制部(被規制面、姿勢規制部、插入方向規制部)42c1、42c2。   [0128] 使用者是把持操作部44,使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移動於插入方向f。使用者是以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與顯像單元D的插入引導部35d、被插入引導部43與插入引導部36d分別卡合的方式,使碳粉匣E移動。藉由被插入引導部42、43被引導至顯像單元D的插入引導部35d、36d,安定碳粉匣E的安裝時的姿勢。   [0129] 另外,如圖6(b)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中,以插入方向f成為相對於重力方向g傾斜的方式,構成被插入引導部42、43及插入引導部35d、36d。   [0130] 換言之,碳粉匣E是被插入引導部42的重力方向g下側的被規制部42c1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重力方向g下側的面35d1會結合而插入(圖1(a))。同樣,碳粉匣E是被插入引導部42的重力方向g下側的規制部42c2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重力方向g下側的面35d2會結合而插入(圖1(b))。   [0131] 然後,如圖7所示般,藉由被插入引導部42的重力方向g下方側的規制部42c1成為乘載於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1之狀態,對於旋轉引導部35b決定被插入引導部42的位置。藉此,決定碳粉匣E之對於顯像單元D的姿勢。   [0132] 若使用者保持該姿勢,使碳粉匣E更移動於f方向,則如圖1(a)所示般,在被設於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是設有碰撞部42a。碰撞部42a是碰撞至被設於顯像單元D的被碰撞部35a。同樣,如圖1(b)所示般,被設於碳粉匣E的碰撞部43a是碰撞至被設於顯像單元D的被碰撞部36a。藉此,碳粉匣E的插入完了。   [0133] 並且,在碳粉匣E被安裝於顯像單元的過程,規制部53x2的至少一部分會進入插入引導部35d。同樣,規制部53x1的至少一部分會進入插入引導部36d。   (有關被插入引導部的變形例)   [0134] 在此,參照圖8(a)、圖8(b)、圖8(c)來說明有關被插入引導部42的構成的變形例。另外,基於方便起見,以透視被插入引導裝置35d的狀態來看。   圖8(a)~(c)是分別表示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碰撞部42a、規制部42c的各種的構成例的側面圖。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般,以長圓形狀的單一的突起來構成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但,亦可為如圖8(a)~(c)所示般採用其他的形狀、構成,只要是可發揮同樣的機能者即可。但,無意圖將突起的形狀、數量、配置限定於圖示的構成。   [0135] 亦即,如圖8(a)所示般,亦可為組合長圓形狀的突起與圓柱形狀的突起的構成。在此構成中,長圓形狀的突起的面42d會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1結合(抵接),圓柱形狀的突起的面42c2會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2結合(抵接)。藉此,碳粉匣E的插入時的姿勢會被規制。並且,長圓形狀的突起的碰撞部42a會碰撞於被碰撞部35a,碳粉匣E的插入完了。   [0136] 又,如圖8(b)、圖8(c)所示般,被插入引導部亦可為組合複數的圓柱形狀的突起之構成。當然,突起的形狀亦可不為圓柱形狀,亦可為三角柱形狀。亦即,只要被插入引導部沿著碳粉匣E的插入方向f配置,可規制碳粉匣E的插入姿勢者即可,不問形狀。同樣不問被插入引導部為複數或單一。   [0137] 在圖8(b)的構成中,沿著插入方向f來排列的圓柱形狀突起42e、42f會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1結合。又,圓柱形狀突起42的面42c2會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2結合。藉此,碳粉匣E的姿勢會被規制。同樣,被配置於插入方向f的下游側的圓柱形狀突起42f具有碰撞部42a,碰撞部42a會碰撞於被碰撞部35a。藉此,碳粉匣E之往顯像單元D的插入完了。   [0138] 並且,在圖8(c)的構成中,沿著插入方向f來排列的圓柱形狀突起42e、42f會分別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1結合。而且,圓柱形狀突起42e、42f是與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2結合。藉此,碳粉匣E的姿勢會被規制。又,被配置於插入方向f的下游側的圓柱形狀突起42f具有碰撞部42a,藉由碰撞於被碰撞部35a,碳粉匣E之往顯像單元D的插入完了。   [0139] 如此,當設於碳粉匣E的長邊端部的突起有複數時,只要著眼於與顯像單元D接觸的部位即可。   [0140] 另外,在圖8(a)~(c)的全部的構成中,分別將被插入引導部42及規制部53x1投影於與插入方向f垂直的面n。此時,在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配置有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   (碳粉匣之對於顯像單元的定位)   [0141] 參照圖10(a)、圖10(b)、圖11(a)、圖11(b)來說明有關碳粉匣E之對於顯像單元D的定位。   [0142] 圖10(a)是碰撞部42a與被碰撞部35a碰撞的狀態的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和顯像單元D的框體35的側面圖。圖10(b)是碰撞部42a與被碰撞部35a碰撞的狀態的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剖面圖。   [0143] 圖11(a)是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定位的狀態的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及顯像單元D的框體35的側面圖。圖11(b)是表示被定位的碳粉匣E與顯像單元D的卡合關係的剖面圖。更具體而言,圖11(b)是在第二遮擋板53的位置切開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剖面圖。   [0144] 圖10(a)是表示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完了後的狀態。為了開閉第一遮擋板37及第二遮擋板53,而使容器47繞著碳粉匣E的旋轉軸線S旋轉於箭號e方向。如此一來,如圖11(a)所示般,碰撞部42a與被旋轉引導裝置42b會分別與旋轉引導裝置35b卡合。藉此,碳粉匣E是對於顯像單元D相對性地定位。此時,被旋轉引導部42b會被引導至設在顯像單元D的旋轉引導裝置35b。藉此,容器47可順暢地旋轉。   [有關遮擋板的開閉動作]   [0145] 以下,詳細說明有關被設在顯像單元D的第一遮擋板37及被設在碳粉匣E的第二遮擋板53的開閉動作。   [0146] 本實施例是在碳粉匣E被安裝於顯像單元D的過程,顯像單元D的第一遮擋板37及碳粉匣E的第二遮擋板53會分別將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開放(移動至開位置)。相反的,在碳粉匣E從顯像單元D卸下的過程,第一遮擋板37及第二遮擋板53會分別將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閉鎖(移動至閉位置)。   [0147] 碳粉匣E是對於顯像單元D至少藉由伴隨旋轉動作的安裝動作來安裝。具體而言,碳粉匣E是直線地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之後,對於顯像單元D旋轉安裝。與碳粉匣E安裝時的旋轉動作連動,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是從閉位置移動至開位置。   [0148] 同樣,碳粉匣E是從顯像單元D至少藉由伴隨旋轉動作的卸下動作來卸下。具體而言,碳粉匣E是對於顯像單元D旋轉之後,大致直線地從顯像單元D拔出而卸下。   [0149] 隨著碳粉匣E的卸下時的旋轉動作,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從開位置移動至閉位置。   (遮擋板的開放動作)   [0150] 參照圖1(a)、圖10(b)、圖11(a)、圖11(b)、圖12(a)、圖12(b)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D的第一遮擋板37及碳粉匣E的第二遮擋板53的開放動作。圖12(a)是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被開放的狀態的碳粉匣E的被插入引導部42及顯像單元D的框體35的側面圖。圖12(b)是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被開放的狀態的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剖面圖。   [0151] 本實施例是在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定位的狀態(安裝狀態)中,第二開口部30與第三開口部49的相對的位置可取得相異的位置。換言之,於在顯像單元D安裝碳粉匣E的狀態下,藉由碳粉匣E旋轉,構成為可取得至少2個的位置(2個的狀態)。   [0152] 碳粉匣E的第1個的位置是第二開口部30與第三開口部49不會重疊,第一碳粉收容部28與第二碳粉收容部47t成為非連通狀態的非連通位置(圖10(b))。在此狀態中,第一遮擋板37是處於關閉第二開口部30的閉位置。   [0153] 碳粉匣E的第2個的位置是第二開口部30與第三開口部49會重疊,第一碳粉收容部28與第二碳粉收容部47t成為連通狀態的連通位置(圖12(b))。在此狀態中,第一遮擋板37是處於開啟第二開口部30的開位置。   [0154] 如圖1(a)所示般,一旦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則容器框體47a的凸部45與第一遮擋板37的穴部37a會卡合。亦即,被插入引導部42會藉由插入引導部35d來引導,藉此以凸部45能插入至穴部37a的方式,規制碳粉匣E的插入姿勢。   [0155] 並且,一旦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則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一端所設的規制部53x2的至少一部分會進入至插入引導部35d的內部。並且,在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他端所設的規制部53x1的至少一部分會進入至插入引導部36d的內部。亦即,藉由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規制部53x2及規制部53x1是分別在插入引導部35d及插入引導部36d成為卡合狀態。   [0156] 從圖1(a)所示的安裝位置,碳粉匣E是藉由使用者之操作部44的操作,容器框體47a會被旋轉於箭號e方向。藉此,被插入引導部42與框體35的卡合狀態會經由圖11(a)所示的狀態來成為圖12(a)所示的第二開口部30與第三開口部49重疊的狀態(未圖示)。此時,碳粉匣E(容器框體47a)的旋轉軸線S是與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實質上平行。   [0157] 在此,圖1(a)是由與驅動側長邊相反方向來看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時的狀態的側面圖。此時,規制部53x2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因此,若容器框體47a開始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如圖10(a)所示般被設在延伸部53x的長邊方向一端的規制部53x2會碰撞於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2。藉此,規制部53x2是從面35d2接受反力F1。因此,如圖11(a)所示般,即使容器框體47a朝箭號e方向的旋轉進展,規制部53x2還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1。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   [0158] 換言之,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此時,只要規制部53x2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延伸部53x便不會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   [0159] 又,圖1(b)是由與驅動側長邊相反方向來看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時的狀態的側剖面圖。此時,規制部53x1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6d2抵接的位置。因此,若容器框體47a開始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如圖10(b)所示般,延伸部53x的規制部53x1會碰撞於插入引導部36d的面36d2。藉此,規制部53x1是從面36d2接受反力F2。因此,如圖11(b)所示般,即使容器框體47a朝箭號e方向的旋轉進展,規制部53x1還是從面36d2持續接受力F2。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   [0160] 以上,插入引導裝置35d、36d是規制將延伸部53x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朝箭號e方向旋轉之事。亦即,規制第二遮擋板53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由此狀態,使容器框體47a更朝將碳粉匣E安裝至顯像單元D的方向(箭號e方向)旋轉。於是,容器框體47a會朝用以將碳粉補給至顯像單元的第三開口部49被開啟的方向(開方向)移動。   [0161] 換言之,朝開啟第三開口部49的方向,第二遮擋板對於容器框體47a相對移動。規制部53x2所接受的力F1與規制部53x2所接受的力F2是用以使第二遮擋板53從閉位置往開位置移動的力。   [0162] 又,如圖11(b)所示般,一旦容器框體47a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凸部45的面45a與穴部37a的面37a1會接觸,從面45a施加力F5於面37a1。藉此,第一遮擋板37是被推於容器框體47a的旋轉方向(箭號e方向)。其結果,第一遮擋板37會與容器框體47a的轉動連動,而第二開口部30被開放。被設在容器框體47a的凸部(突起部、突部)45是施加力於第一遮擋板37而使第一遮擋板37移動至開位置的開放力賦予部(開位置移動部、開閉構件移動部)。   [0163] 然後,如圖12(a)、圖12(b)所示般,第一碳粉收容部28與第二碳粉收容部47會經由第三開口部49、第二開口部30來成為連通的狀態。藉此,第二開口部30及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動作完了。   [0164] 此時,碰撞部42a及被旋轉引導部42b與旋轉引導部35b會卡合。藉此,在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開放的狀態下,碳粉匣E是對於顯像單元D朝箭號e方向的相對性的移動會被規制。   [0165] 在此狀態下,碳粉匣E的第二驅動傳達部48是與顯像單元D的驅動傳達部38(參照圖4(a))連結。藉此,使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旋轉的驅動力成為可從顯像單元D傳達的狀態。   [0166] 以上,從碳粉匣E的第二碳粉收容部47t往顯像單元D的第一碳粉收容部28,碳粉t的流通(供給)成為可能。   [0167]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朝碳粉匣E的第二驅動傳達部48傳達驅動的驅動傳達部38是設在顯像單元D側。但,如圖15所示般,亦可在碳粉匣E側設置與第二驅動傳達部48咬合的驅動傳達部38。在此,圖15是由在碳粉匣E側設置與第二驅動傳達部48咬合的驅動傳達部38時的驅動側來看的側面圖。圖15(a)是以第二遮擋板52來關閉第三開口部49(未圖示)的狀態。又,圖15(b)是將第三開口部49(未圖示)解放的狀態。   [0168] 在圖15所示的變形例中,碳粉匣E是具有2個的齒輪(38、48)。驅動傳達部38為從顯像單元D接受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齒輪。第二驅動傳達部48是將驅動傳達部38所接受的驅動力朝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傳達的傳達齒輪(第2齒輪)。第二驅動傳達部48是與第二碳粉搬送構件46同軸狀配置。   [0169] 隨著第二遮擋板52從閉位置(圖15(a))移動至開位置(圖15(b)),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是構成為接近驅動輸入齒輪(驅動傳達部38)的軸線。   [0170] 另外,將齒輪彼此間的咬合稱為齒合,設有突起的傳動帶等卡合時也視為齒合。   (從碳粉匣的插入動作往遮擋板開放動作的切換)   [0171] 接著,參照圖1、圖9(a)、圖9(b)來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特徵,從碳粉匣E的插入動作往遮擋板開放動作的切換動作。圖9(a)是表示在往顯像單元D的插入完了時作用於碳粉匣E的力關係的側面圖。又,圖9(b)是表示碰撞部42a的其他的構成例之作用於碳粉匣E的力關係的側面圖。   [0172] 另外,基於方便起見,以透視被插入引導裝置35d的狀態來看。   [0173] 如圖9(a)所示般,碳粉匣E是藉由使用者操作來朝顯像單元D插入,碰撞部42a與被碰撞部35a會碰撞。此時,在碳粉匣E是力F1及力F2會作用。具體而言,藉由使用者來插入碳粉匣E時被施加的力F1會作用於操作部44,作為反作用同等的力F2會作用於被插入引導部42的碰撞部42a。   [0174] 在此,思考與通過碳粉匣E的旋轉軸線(第二遮擋板構件53的旋轉中心)S的碳粉匣E的安裝方向平行的平面(假想平面)m。將從面m到操作部44的臂的長度設為r1,且將從旋轉軸線(旋轉中心)S到碰撞部42a的臂的長度設為r2。此時,作用於碳粉匣E的第三開口部49(參照圖5(d))的旋轉軸線S的力矩M是可用以下的式子來表示。[0175] 又,如圖9(a)所示般,將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開放時的碳粉匣E(容器框體47a)的旋轉方向是沿著容器框體47a的旋轉的軸線方向來看碳粉匣E時,成為逆時針旋轉的箭號e方向。在此,本實施例因為碰撞部42a位於通過容器框體47a的旋轉中心S且與插入方向(引導方向)f平行的面m上,所以成為r2=0。而且,操作部44是若將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方向(箭號e方向)設為正,則被設於比面m更靠旋轉方向e的下游側。   [0176] 因此,成為F1×r1>0,所以成為M>0。   [0177] 藉由成為F1×r1>0、M>0,在使用者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時使作用的力F1是被轉換成朝第二開口部30、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方向e旋轉的力。因此,藉由將碳粉匣E插入於方向f的方向的力F1,碳粉匣E全體會被轉動。   [0178] 在此,力矩M的值越大,碳粉匣E越容易轉動。換言之,力矩M的值越大,第二開口部30及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動作越更容易順暢地操作。   [0179] 在此,作為更擴大力矩M的構成,例如圖9(b)所示般,可思考變更設置碰撞部42a的位置。具體而言,可思考將碰撞部42a設為相對於通過容器框體47a的旋轉中心S,且與安裝方向f平行的面m,分離至與操作部44相反側的位置之構成。   [0180] 若將作用於碰撞部42a的力設為F3,將從面m到碰撞部42a的距離設為r3,則起作用於旋轉中心S的力矩M是與圖9(a)的構成同樣,用以下的式子來表示。[0181] 此時,F3×r3是成為朝第二開口部30及第三開口部49的開放方向e的力矩。因此,力矩M變大,容器框體47a容易朝開放方向e轉動。另外,以上所述的碰撞部42a與操作部44的位置關係是即使適用於碰撞部43a與操作部44的關係,也可取得同樣的效果。   (遮擋板的閉塞動作)   [0182] 參照圖10(a)、圖10(b)、圖11(b)、圖12(b)來說明有關顯像單元D的第一遮擋板37及碳粉匣E的第二遮擋板53的閉塞動作。第一遮擋板37及第二遮擋板53的閉塞動作是以和先前敘述的開放動作相反的動作來進行。另外,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的閉塞方向是由與第二驅動傳達部48的設置側相反側來看至軸線方向,容器框體47a順時針(圖12(b)箭號h方向)旋轉的方向。   [0183] 首先,在圖12(b)的狀態中,使用者操作操作部44,使容器框體47a朝閉塞方向(箭號h方向・閉方向)轉動。於是,如圖11(b)所示般,容器框體47a的凸部45的面45b會碰撞於第一遮擋板37的穴部37a的面37a2,力F6會從面45b施加於面37a2。藉此,第一遮擋板37的面37a2是從面45b接受力於箭號h方向,與容器47的旋轉動作連動而轉動。然後,第一遮擋板37是移動至閉塞第二開口部30的閉位置。凸部45的面45b是對第一遮擋板37施加力,使第一遮擋板37移動至閉位置的閉塞力賦予部。   [0184] 並且,在圖12的狀態中,使用者操作操作部44,使容器框體47a往閉塞方向(箭號h方向・閉方向)轉動。   [0185] 在此,規制部53x2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圖12(a))。同樣,規制部53x1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   [0186] 一旦容器框體47a開始旋轉於箭號h方向,則如圖11(a)所示般,延伸部53x的規制部53x2會碰撞於插入引導部35d的面35d1。藉此,規制部53x1是從面35d1接受反力F3。因此,如圖10(a)所示般,即使容器框體47a之往箭號h方向的旋轉進展,規制部53x2還是從面35d1繼續接受反力F3。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   [0187] 同樣,一旦容器框體47a開始旋轉於箭號h方向,則如圖11(b)所示般,延伸部53x的規制部53x1會碰撞於插入引導部36d的面36d1。藉此,規制部53x1是從面36d1接受力F4於箭號Y方向。因此,如圖10(b)所示般,即使容器框體47a之往箭號h方向的旋轉進展,規制部53x1還是從面36d2繼續接受反力F4。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   [0188] 以上,插入引導裝置35d、36d是規制與容器框體47a一起往箭號h方向旋轉延伸部53x之事。亦即,規制第二遮擋板53與容器框體47a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之事。   [0189] 第二遮擋板53與容器框體47a是可成為相對性的移動。因此,第二遮擋板53是對於容器框體47a相對地移動,移動至閉塞第三開口部49的閉位置。   [0190] 規制部53x2所接受的力F3及規制部53x1所接受的力F4是用以使第二遮擋板53從開位置往閉位置移動的力。   [0191] 然後,若使容器框體47a更往閉塞方向(箭號h方向)轉動,則如圖10(a)、圖10(b)所示般,碳粉匣E是成為可從顯像單元D拔出的狀態。此時第二開口部30及第三開口部49是分別藉由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來成為閉塞狀態。   [0192] 操作部44是在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安裝位置的狀態中(圖9(a)),沿著容器框體47a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來看,相對於通過旋轉中心且延伸於插入方向f的假想面m,位於容器框體47a旋轉方向下游側。操作部44是在此位置,構成為接受使用者的操作之使容器框體47a旋轉的力。此位置是一旦操作部44接受作用於插入方向f的力,則產用使容器框體47a相對於顯像單元D旋轉的力矩之位置。   [0193] 別的看法,本實施例的碳粉匣E是在此位置,被構成為在使容器框體47a旋轉時作用於操作部44的力(圖9,箭號R)含有插入方向f的分力(圖9,箭號Rf)。藉由使用者在插入時對於操作部44在插入方向f施加力,在碳粉匣E到達安裝位置的時間點,在操作部44是插入方向f的力會作用。亦即,在碳粉匣E到達安裝位置的時間點,成為在操作部44是為了使容器框體47a旋轉,所必要的力的一部分已經作用的狀態。因此,藉由使用者將操作部44朝插入方向f推進的動作,在操作部44是接續碳粉匣E朝安裝位置的插入,在容器框體47a的旋轉時也是插入方向f的力持續作用。   [0194] 藉此,使用者會握著操作部(把部)44來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安裝位置,然後,在使容器框體47a旋轉的一連串的安裝動作中,從插入動作往旋轉動作的力的變換會順暢地進行。因此,使用者可直覺地操作碳粉匣E之往顯像單元D的插入及第一遮擋板37、第二遮擋板53的開放動作,可使操作性大幅度地提升。   [0195] 並且,本實施例是在碳粉匣E處於安裝位置的狀態中,沿著容器框體47a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來看碳粉匣E時,操作部(把部)44會被配置於比碰撞部42a更遠離旋轉中心(旋轉軸線)的位置。在此狀態下,操作部44 被構成為從使用者接受力。藉此,在容器框體47a的旋轉時,相對於碰撞部42a與被碰撞部35a、旋轉引導裝置35b的滑動阻力,可藉由槓桿的原理來以少的力使容器框體47a旋轉。相對於碰撞部43a與被碰撞部36a、旋轉引導裝置36b的滑動阻力也同樣。   [0196] 利用圖19來更詳細說明有關本實施例的操作部44的配置。圖19是說明操作部的配置的說明圖,表示沿著碳粉匣E的長邊方向來看碳粉匣E的狀態。   [0197] 圖19是表示第二遮擋板53關閉第三開口部49的狀態。在此狀態中,操作部44是被配置於第二遮擋板53的前端53c與延伸部53x之間。更具體而言,在箭號u方向,操作部44是處於比第二遮擋板53的前端(箭號b方向的下游側的端部)53c更上游側。而且,操作部44是在箭號u方向被配置於比延伸部53x或規制部(卡合部)53x1、53x2更下游側。若在如此的位置有操作部44,則在使用者操作操作部44來開啟第二遮擋板53時,延伸部53x或規制部53x1、53x2不會成為操作部的移動的阻礙。亦即,在第二遮擋板53被開啟時,由於操作部44是被移動於箭號u方向,因此在箭號u方向被配置於比操作部44更上游側的延伸部53x(規制部53x1,53x2)是不易影響操作部44的移動。   [0198] 另外,箭號u方向是在第二遮擋板53開放碳粉的排出口(第三開口部49)時,容器47或操作部44對於第二遮擋板53移動的方向。此時,第二遮擋板53是對於容器47或操作部44相對地移動於與箭號u相反的箭號n方向。箭號n方向是排出口解放時的第二遮擋板53的移動方向(開閉構件的開啟方向)。   [0199] 另外,箭號n方向是在第二遮擋板53關閉排出口(第三開口部49)時,亦為容器47或操作部44對於第二遮擋板53移動的方向(排出口閉塞時的容器47的移動方向)。此時第二遮擋板53是對於容器47或操作部44移動於箭號u方向。亦即箭號u方向是亦為排出口閉鎖時的遮擋板53的移動方向(開閉構件的關閉方向)。   [0200] 亦即,操作部44是在第二遮擋板53為了關閉第三開口部49,而對於容器47移動的關閉方向(箭號u方向),位於比第二遮擋板53的下游側端部更上游側,且比延伸部53x(規制部53x1,53x2)更下游側。   [0201] 另外,以容器47的中心R為基準,規制部(53x1、53x2)及操作部44佔角度θ1的領域。本實施例是角度θ1為50度以下。亦即,以容器47的中心為基準,規制部(53x1、53x2)的全體及操作部44的全體是含在角度50度以內的領域內。最好至少在角度50度的領域內含有規制部(53x1、53x2)的一部分及操作部44的一部分。藉此,可將碳粉匣E保持於小型。   [0202] 另外,所謂作為角度θ1的基準之容器47的中心R是容器47的轉動軸線。亦即,在第二遮擋板53的開放及閉鎖時,容器47旋轉的中心R為角度θ1的基準。並且,容器47的框體是實質上具有圓筒形狀。此圓筒形狀的中心R為角度θ1的基準。   (有關規制部的變形例)   [0203] 在此,如圖10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中,被設在延伸部53x的規制部53x1、規制部53x2是將由長邊方向來看的剖面形狀構成為圓形狀。但,只要符合前述的配置條件,其剖面形狀是不限於圓形狀。   [0204] 參照圖16(a)、圖16(b)、圖16(c)來說明有關規制部53x2的構成的變形例。圖16(a)、圖16(b)、圖16(c)是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時的由與驅動側長邊方向相反來看的側面圖。但,無意圖將突起的形狀、數量、配置限定於圖示的構成。並且,形狀等是不限於規制部53x2者,亦可採用於規制部53x1。   [0205] 亦即,亦可將在圖16(a)沿著長邊方向來看的規制部53x2的剖面形狀以方形形成。將被插入引導部42及規制部53x2分別投影於與插入方向f垂直的線n。此時,在本構成中也是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會被配置於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   [0206] 又,規制部53x2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若更詳細敘述,則規制部53x2的箭號e方向下游側的面53x2a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面53x2a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1。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又,規制部53x2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若更詳細敘述,則規制部53x2的箭號h方向下游側的面53x2b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則面53x2b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3。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   [0207] 又,如圖16(b)般設在延伸部53x的端部的剖面形狀是亦可不為圓或方形。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所謂規制部53x2是以面53x2c、面53x2d、面53x2e所示之處。此時,將被插入引導部42及規制部53x2分別投影於與插入方向f垂直的線n時,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是被配置於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   [0208] 並且,在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時,規制部53x2的一部分會進入至插入引導裝置35d。此時,規制部53x2的面53x2c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若更詳細敘述,則規制部53x2的箭號e方向下游側的面53x2c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面53x2c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1。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   [0209] 又,規制部53x2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若更詳細敘述,則規制部53x2的箭號h方向下游側的面53x2d是在碳粉匣E到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則面53x2d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3。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   [0210] 又,如圖16(c)般,規制部53x2是亦可以複數的構件設置。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規制部53x2是以突起53x2f及突起53x2g所示之處。將被插入引導部42及規制部53x2分別投影於與插入方向f垂直的線n時,規制部53x2的投影領域53y2是被配置於被插入引導部42的投影領域50內。   [0211] 並且,在將碳粉匣E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預定的位置時,規制部53x2的一部分會進入至插入引導裝置35d。此時,規制部53x2的突起53x2f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時處於與面35d2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e方向,則突起53x2f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1。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e方向。   [0212] 又,規制部53x2的突起53x2g是在碳粉匣E繞著旋轉軸線S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時處於與面35d1抵接的位置。因此,若碳粉匣E持續旋轉於箭號h方向,則突起53x2g是從面35d2持續接受力F3。因此,延伸部53x是不與容器框體47a(未圖示)一起旋轉於箭號h方向。   (顯像單元D的變形例)   [0213] 其次,利用圖17、圖18來說明顯像單元D的變形例。圖17是表示顯像單元D的第一遮擋板37周圍的立體圖,(a)是表示第一遮擋板37開啟的狀態,(b)是表示關閉的狀態。圖18是碳粉匣E及顯像單元D的剖面圖。圖18的(a)是表示碳粉匣E朝顯像單元D插入的過程,(b)是表示碳粉匣E的插入完了的狀態。並且,圖18的(c)是擴大(b)的一部分的圖。   [0214] 在此變形例中,在顯像單元D,為了防止第一遮擋板37非意圖地開啟,而設置鎖臂(接納裝置側鎖構件)61。如圖17所示般,鎖臂61是在顯像單元D設置2個,各個的鎖臂61是在其前端具有爪部(卡合部、突起部、鎖部)61a。並且,鎖臂61是可彈性變形。   [0215] 鎖臂61的爪部61a是在顯像單元D的長邊方向,位於與第一遮擋板37的穴部37a同一位置。   [0216] 而且,在第一遮擋板37關閉第二開口部30的狀態中,爪部61a是進入至穴部37a,與穴部37a卡合。藉此,爪部61a是將第一遮擋板37的移動鎖上,抑制第一遮擋板37非意圖地開啟。   [0217] 在此,在碳粉匣E被插入至顯像單元D的過程,如圖18(b)所示般,被設在碳粉匣E的2個的凸部45會分別接觸於所對應的爪部61a。一旦凸部45接觸於爪部61a,則藉由鎖臂61彈性變形,爪部61a會從穴部37a退避,第一遮擋板37的鎖會被解除。亦即,第一遮擋板37成為可移動。   [0218] 在圖18(b)所示的狀態中,若使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旋轉,則如上述般,藉由爪部45與穴部37a卡合,第一遮擋板37可移動至開位置。   [0219] 並且,在碳粉匣E從顯像單元D卸下時,與凸部45從穴部37a退避的動作連動,爪部61a會進入穴部37a,鎖上第一遮擋板37(參照圖18(a))。   [0220] 在以上說明的本變形例中,碳粉匣E的凸部45是作為用以解除鎖臂61的鎖之解除突起。   (總結)   [0221] 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第二遮擋板53可旋轉於容器47(容器框體47a)的周圍。藉此,可藉由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接納裝置)旋轉的動作(旋轉動作)來開閉第二遮擋板53。以碳粉匣E的旋轉動作來開閉第二遮擋板53時,相較於藉由碳粉匣E的直線性的移動來開閉第二遮擋板53時,具有可縮小為了第二遮擋板53的開閉所必要的空間(space)之優點。   [0222] 亦即,在碳粉匣E對於顯像單元D旋轉時,碳粉匣E是只要改變其姿勢,碳粉匣E的中心(旋轉軸線S)對於顯像單元D幾乎不移動。亦即,在第二遮擋板53的開閉動作時,碳粉匣E在顯像單元D之中所佔的領域是幾乎不變化。其結果,為了第二遮擋板53的開閉,不須在顯像單元D設置大的空間。亦即,藉由採用本實施例般的碳粉匣E,可謀求接納碳粉匣E的接納裝置(顯像單元D)或設有接納裝置的畫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0223]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提供電子照片畫像形成用的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0224]
16‧‧‧感光鼓(像保持體)
17‧‧‧帶電滾輪
19‧‧‧清潔刮刀
24‧‧‧顯像輥(顯像劑保持體)
25‧‧‧顯像刮刀
27‧‧‧第一碳粉搬送手段
28‧‧‧第一碳粉收容部(顯像劑收容部)
29‧‧‧第一開口部
30‧‧‧第二開口部(收容體開口・接納口、接納開口)
31‧‧‧顯像室
32‧‧‧第一密封封條
34‧‧‧第一遮擋板引導部
35‧‧‧框體
35a‧‧‧被碰撞部
35d‧‧‧插入引導部
36a‧‧‧被碰撞部
36d‧‧‧插入引導部
37‧‧‧第一遮擋板
37a‧‧‧穴部
38‧‧‧第一驅動傳達部(第2齒輪)
42‧‧‧被插入引導部(被引導部、碳粉匣側引導部)
42a‧‧‧碰撞部
43‧‧‧被插入引導部(被引導部、碳粉匣側引導部)
43a‧‧‧碰撞部
44‧‧‧操作部
45‧‧‧凸部(容器側卡合部、開閉構件移動部、容器側突起)
46‧‧‧第二碳粉搬送構件
47‧‧‧容器
47a‧‧‧容器框體
47a1‧‧‧側壁
47a2‧‧‧側壁
47t‧‧‧第二碳粉收容部
48‧‧‧第二驅動傳達部
49‧‧‧第三開口部(容器開口・排出口、排出開口)
53‧‧‧第二遮擋板
53c‧‧‧前端側端部
53m‧‧‧遮擋板本體部
53x‧‧‧延伸部
53x1‧‧‧規制面
53x2‧‧‧規制面
54‧‧‧第二密封封條
58‧‧‧連通部
A‧‧‧畫像形成裝置
C‧‧‧鼓單元
D‧‧‧顯像單元
E‧‧‧碳粉匣
f‧‧‧插入方向
t‧‧‧碳粉
[0009] 圖1是實施例的碳粉匣的側面圖。   [0010] 圖2是表示實施例的畫像形成裝置的概略構成的模式性表示的剖面圖。   [0011] 圖3是在顯像單元安裝有碳粉匣的狀態的模式性表示的側剖面。   [0012] 圖4是實施例的顯像單元的模式性表示的立體圖。   [0013] 圖5是實施例的碳粉匣的模式圖。   [0014] 圖6是安裝(插入)前的顯像單元與碳粉匣的模式圖。   [0015] 圖7是安裝(插入)途中的顯像單元與碳粉匣的模式圖。   [0016] 圖8是表示被插入引導部的構成的變形例的模式性表示的側面圖。   [0017] 圖9是表示作用於碳粉匣的力關係的模式性表示的側面圖。   [0018] 圖10是表示碰撞部與被碰撞部碰撞的狀態的模式圖。   [0019] 圖11是容器框體被旋轉而碳粉匣被定位時的模式圖。   [0020] 圖12是各遮擋板移動至開位置,各碳粉收容部被連通時的模式圖。   [0021] 圖13是表示碳粉匣的操作部的構成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0022] 圖14是表示延伸構件的構成的變形例的顯像單元與碳粉匣的立體圖。   [0023] 圖15是在碳粉匣設置與第二驅動傳達部咬合的驅動傳達部時的側面圖。   [0024] 圖16是表示規制部的構成的變形例的顯像單元與碳粉匣的側剖面圖。   [0025] 圖17是顯像單元的立體圖。   [0026] 圖18是顯像單元及碳粉匣的剖面圖。   [0027] 圖19是第二遮擋板的配置關係的說明圖。

Claims (81)

  1. 一種碳粉匣,係可裝卸於具有碳粉的接納口及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接納裝置之碳粉匣,其特徵係具有:(1)容器,其係具有:(1-1)用以收容碳粉的收容部,(1-2)用以從前述收容部將碳粉朝前述接納口排出的排出口,及(1-3)構成為被引導至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匣側引導裝置;及(2)開閉構件,其係具有:(2-1)用以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部,及(2-2)可卡合於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合部,構成為對於前述容器移動於使前述閉部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位置與使前述閉部開啟前述排出口的開位置之間,在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卸下時,前述卡合部係藉由與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卡合,構成為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從前述開位置往前述閉位置移動的力。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碳粉匣,係至少隨著旋轉動作而從前述接納裝置卸下,隨著前述碳粉匣的前述旋轉動作,前述卡合部係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閉塞前述排出口的力。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拔去的拔去方向,前述卡合部係被配置於比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更下游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係沿著前述拔去方向而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及前述卡合部係沿著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拔出的拔去方向而排列。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沿著其長邊方向來看前述碳粉匣時,若將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及前述卡合部投影至相對於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拔去的拔去方向垂直延伸的第1假想線,則前述卡合部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的投影領域的兩端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為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至少1個的突起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的前端,係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被配置至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外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在前述碳粉匣從前述接納裝置卸下時被操作的操作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前述操作部,係於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移動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端部更上游側,且比前述卡合部更下游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操作部,係具有U字形狀。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前述2個的卡合部,係分別設在前述開閉構件的長邊方向的兩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在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延伸於前述容器的全域的延伸部,前述卡合部係設在前述延伸部的端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至少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延伸部的兩端部分別設有前述卡合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延伸部,係至少其一部分為金屬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具有沿著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來排列之設於前述容器的2個的突起,當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其移動方向的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的端部,係接近前述2個的突起。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接納裝置,係具有:用以開閉前述接納口的接納裝置側開閉構件,及用以在覆蓋前述接納口的位置鎖上前述接納裝置側開閉構件的鎖部,前述2個的突起,係構成為解除前述鎖部的鎖。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將前述2個的突起及前述排出口投影至延伸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第2假想線,則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夾於前述2個的突起的投影領域之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將前述2個的突起及前述排出口投影至延伸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第2假想線,則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全部係被夾於前述2個的突起的投影領域之間。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用以從前述接納裝置接受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齒輪。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齒輪所接受的驅動力來從前述收容部朝前述排出口搬送的搬送構件。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與前述驅動輸入齒輪卡合而接受前述驅動力的第2齒輪。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第2齒輪,係與前述搬送構件同軸狀配置。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從開閉構件位於閉位置時的前述卡合部到前述驅動輸入齒輪的軸線的距離,係比從前述開閉構件位於前述開位置時的前述卡合部到前述驅動輸入齒輪的軸線的距離更長。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實質上為圓筒形狀。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構成為可沿著前述容器來旋轉於前述容器的周圍。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覆蓋前述閉部的端部來引導前述開閉構件的移動之開閉引導裝置。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當前述碳粉匣被安裝於前述接納裝置時,前述卡合部係藉由與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卡合,構成為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從前述閉位置往前述開位置移動的力。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係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係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突出至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外側。
  31. 一種碳粉匣,係可安裝於具有碳粉的接納口及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接納裝置之碳粉匣,其特徵係具有:(1)容器,其係具有:(1-1)用以收容碳粉的收容部,(1-2)用以從前述收容部將碳粉朝前述接納口排出的排出口,及(1-3)構成為被引導至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匣側引導裝置;及(2)開閉構件,其係具有:(2-1)用以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部,及(2-2)可卡合於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的卡合部,構成為移動於使前述閉部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位置與使前述閉部開啟前述排出口的開位置之間,前述卡合部,係藉由在前述碳粉匣被安裝於前述接納裝置時與前述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卡合,構成為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從前述閉位置往前述開位置移動的力。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碳粉匣,係至少隨著旋轉動作而被安裝於前述接納裝置,隨著前述碳粉匣的前述旋轉動作,前述卡合部係接受用以使前述開閉構件開放前述排出口的力。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碳粉匣被插入至前述接納裝置的插入方向,前述卡合部係被配置於比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更上游側。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沿著其長邊方向來看前述碳粉匣時,若將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及前述卡合部投影至相對於前述碳粉匣被插入至前述接納裝置的插入方向垂直延伸的第1假想線,則前述卡合部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被配置於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的投影領域的兩端之間。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及前述卡合部係沿著前述碳粉匣被插入至前述接納裝置的插入方向來排列。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係沿著前述插入方向來配置。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匣側引導裝置為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至少1個的突起部。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的前端,係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被配置至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外側。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在前述碳粉匣被安裝於前述接納裝置時被操作的操作部。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前述操作部,係於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端部更上游側,且比前述卡合部更下游側。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操作部,係具有U字形狀。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前述2個的卡合部,係分別設在前述開閉構件的長邊方向的兩側。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在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延伸於前述容器的全域的延伸部,前述卡合部係設在前述延伸部的端部。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至少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延伸部的兩端部分別設有前述卡合部。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延伸部,係至少其一部分為金屬製。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從前述容器突出的2個的突起,前述2個的突起係沿著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來排列,當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其移動方向的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的端部,係接近前述2個的突起。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接納裝置,係具有:用以開閉前述接納口的接納裝置側開閉構件,及用以在覆蓋前述接納口的位置鎖上前述開閉構件的鎖部,前述2個的突起,係構成為解除前述鎖部的鎖。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將前述2個的突起及前述排出口投影至延伸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第2假想線,則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夾於前述2個的突起的投影領域之間。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將前述2個的突起及前述排出口投影至延伸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第2假想線,則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全部係被夾於前述2個的突起的投影領域之間。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用以從前述接納裝置接受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齒輪。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齒輪所接受的驅動力來從前述收容部朝前述排出口搬送的搬送構件。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與前述驅動輸入齒輪卡合而接受前述驅動力的第2齒輪。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第2齒輪,係與前述搬送構件同軸狀配置。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0項之碳粉匣,其中,隨著前述開閉構件從前述開位置移動至前述閉位置,前述卡合部係遠離驅動輸入齒輪的軸線。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實質上為圓筒形狀。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構成為可沿著前述容器來旋轉於前述容器的周圍。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覆蓋前述閉部的端部來引導前述開閉構件的移動之開閉引導裝置。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係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或32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卡合部,係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突出至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外側。
  60. 一種碳粉供給機構,其特徵係具有:前述接納裝置;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9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
  61. 一種碳粉匣,其係特徵係具有:(1)容器,其係具有:(1-1)用以收容碳粉的收容部,(1-2)用以從前述收容部將碳粉排出的排出口,及(1-3)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突出至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外側的至少1個的突起部;及(2)開閉構件,其係具有:(2-1)用以開閉前述排出口的閉部,及(2-2)比前述容器的側壁更突出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卡合部,構成為對於前述容器移動於使前述閉部關閉前述排出口的閉位置與使前述閉部開啟前述排出口的開位置之間,在沿著前述長邊方向來看前述碳粉匣時,前述至少1個的突起部係沿著預定的方向來配置,若將前述突起部及前述卡合部投影至相對於前述預定的方向垂直延伸的第1假想線,則前述卡合部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述突起部的投影領域的兩端之間。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碳粉匣係具有設在前述容器的操作部。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2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前述操作部,係於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時移動的關閉方向,被配置於比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端部更上游側,且比前述卡合部更下游側。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2或63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在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的狀態下沿著前述長邊方向來看前述碳粉匣,則在以前述容器的中心為基準之50度以下的角度的範圍內配置有前述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前述操作部的至少一部分。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2或6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操作部,係具有U字形狀。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前述2個的卡合部係於前述長邊方向,分別設在前述開閉構件的兩側。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開閉構件係具有在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延伸於前述容器的全域的延伸部,前述卡合部係設在前述延伸部的端部。
  6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至少具有2個前述卡合部,在前述延伸部的兩端部分別設有前述卡合部。
  6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7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延伸部,係至少其一部分為金屬製。
  7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彼此沿著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來排列而突出於前述容器的徑方向的第2突起部及第3突起部,藉由前述開閉構件關閉前述排出口,其開閉構件的關閉方向的前述閉部的下游側的端部,係接近前述第2突起部及第3突起部。
  7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之碳粉匣,其中,若將前述第2、第3突起部及前述排出口投影至延伸於前述容器的長邊方向的第2假想線,則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係被夾於前述第2、第3突起部的投影領域。
  7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之碳粉匣,其中,在前述第2假想線,前述排出口的投影領域的全體係被夾於前述第2、第3突起部的投影領域。
  7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用以從前述碳粉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齒輪。
  7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前述驅動輸入齒輪所接受的驅動力來從前述收容部朝前述排出口搬送的搬送構件。
  7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與前述驅動輸入齒輪卡合而接受前述驅動力的第2齒輪。
  7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5項之碳粉匣,其中,前述第2齒輪,係與前述搬送構件同軸狀配置。
  7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3項之碳粉匣,其中,從開閉構件位於閉位置時的前述卡合部到前述驅動輸入齒輪的軸線的距離,係比從前述開閉構件位於前述開位置時的前述卡合部到前述驅動輸入齒輪的軸線的距離更長。
  7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實質上為圓筒形狀。
  7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開閉構件,係構成為可沿著前述容器的外周來旋轉於前述容器的周圍。
  8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63項中的任一項所記載之碳粉匣,其中,前述容器,係具有構成為藉由覆蓋前述閉部的端部來引導前述開閉構件的移動之開閉引導裝置。
  81. 一種碳粉供給機構,其特徵係具有:(i)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1~80項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碳粉匣;及(ii)接納裝置,其係具有:(ii-i)用以安裝前述碳粉匣的安裝部;(ii-ii)在前述碳粉匣被安裝於前述安裝部時,用以引導前述碳粉匣的前述突起部之接納裝置側引導裝置;(ii-iii)用以接納從前述碳粉匣的前述排出口排出的碳粉之接納口。
TW106133620A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TWI673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2719 2016-09-30
JP2016-192719 2016-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4409A TW201814409A (zh) 2018-04-16
TWI673579B true TWI673579B (zh) 2019-10-01

Family

ID=6176047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761A TWI722463B (zh)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TW110106919A TWI780609B (zh)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TW106133620A TWI673579B (zh)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761A TWI722463B (zh)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TW110106919A TWI780609B (zh) 2016-09-30 2017-09-29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3) US10747144B2 (zh)
EP (1) EP3521938A4 (zh)
JP (1) JP7016657B2 (zh)
KR (2) KR102316346B1 (zh)
CN (2) CN109804318B (zh)
AU (2) AU2017337463B2 (zh)
BR (1) BR112019004676B1 (zh)
CA (2) CA3118581C (zh)
CL (1) CL2019000723A1 (zh)
CO (1) CO2019002489A2 (zh)
DE (1) DE112017004984T5 (zh)
GB (1) GB2569930A (zh)
MA (1) MA46364A (zh)
MX (1) MX2019003124A (zh)
MY (1) MY197113A (zh)
PH (1) PH12019500699A1 (zh)
RU (2) RU2741483C2 (zh)
SG (1) SG11201901982UA (zh)
TW (3) TWI722463B (zh)
WO (1) WO20180625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3130A (zh) 2016-09-30 2022-03-08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和调色剂供应机构
JP7172355B2 (ja) * 2018-09-25 2022-11-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支持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90106B2 (ja) 2018-11-27 2022-1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392058B2 (en) * 2019-05-28 2022-07-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Toner refilling portion of development cartridge to provide feedback indicating inlet shutter position
JP2021117473A (ja) * 2020-01-29 202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74449B2 (en) 2020-06-12 2022-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ual oper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2559A1 (en) * 2002-09-13 2004-03-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waste toner
US20080226341A1 (en) * 2007-03-12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
JP2009175759A (ja) * 2005-03-04 2009-08-06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6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1284A (en) 1990-01-19 1995-11-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oner depletion detection feature
US5235383A (en) 1990-08-31 1993-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H04110870A (ja) 1990-08-31 1992-04-13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442421A (en) 1990-10-01 1995-08-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5521693A (en) 1991-05-14 1996-05-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detachably mountable to same
US5249026A (en) 1991-05-17 1993-09-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on same
JP3119682B2 (ja) 1991-08-01 2000-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DE69432837T2 (de) 1993-02-24 2004-05-19 Canon K.K. Entwicklungseinheit mit einem Unterstützungselement zur drehbaren Halterung einer Entwicklungsvorrichtung, und Entwicklungsgerät
JP3387596B2 (ja) 1993-12-28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剤受け入れ装置
JP3774488B2 (ja) 1995-04-28 2006-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072969A (en) 1996-03-05 2000-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869902B2 (ja) 1996-03-05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5940657A (en) 1996-03-05 1999-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cartridge
JP3311250B2 (ja) 1996-07-31 2002-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69913B2 (ja) 1996-09-30 2007-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円筒部材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689552B2 (ja) 1997-04-07 2005-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フレー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08166B2 (ja) * 1997-09-30 2003-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供給容器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65135A (ja) 1998-03-16 1999-09-28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6157792A (en) 1998-03-31 2000-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having plural image forming modes, and a process cartridge applied to such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000075764A (ja) 1998-08-26 2000-03-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54200B2 (ja) 1998-08-31 2004-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取り付け方法
JP3893222B2 (ja) 1998-08-31 2007-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ーピン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075733A (ja) 1998-08-31 2000-03-14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交換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400916B1 (en) 1998-11-30 2002-06-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2000194248A (ja) 1998-12-28 2000-07-14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帯電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ユニット
JP3768706B2 (ja) 1998-12-2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45B2 (ja) 1999-03-29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458642B2 (ja)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8797B2 (ja) 1999-12-28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294B2 (ja) 2000-02-16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564029B2 (en) 2000-09-01 2003-05-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having developer supply open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able therewith
JP4672875B2 (ja) * 2001-01-25 2011-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2783B2 (ja) * 2003-12-10 2011-03-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容器
JP4636853B2 (ja) 2004-11-12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90068B2 (en) 2005-03-04 2012-05-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with mounting attitude regulation and drive receiving member rotation suppression features
CN101080678B (zh) * 2005-03-04 2010-04-07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剂供给容器和显影剂供给系统
TWI427442B (zh) 2005-04-27 2014-02-21 Ricoh Co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6323082A (ja) * 2005-05-18 2006-11-30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5056032B2 (ja) * 2007-01-30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KR100927141B1 (ko) 2007-03-27 2009-1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회전체 지지장치, 이를 구비한 현상카트리지와화상형성장치, 및 현상카트리지 조립방법 및 분해방법
ES2760500T3 (es) * 2008-09-09 2020-05-14 Ricoh Co Ltd Recipiente de tóner y aparato de formación de imágenes
JP2011186447A (ja) 2010-02-15 2011-09-22 Canon Inc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772004B2 (ja) 2010-03-10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1136129A1 (ja) * 2010-04-27 2011-11-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器、粉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48817B2 (en) 2010-04-30 2014-09-3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modes and signaling for uplink MIMO support or single TB dual-layer transmission in LTE uplink
KR101749567B1 (ko) * 2010-10-21 2017-06-21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5901327B2 (ja) 2012-02-09 2016-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75888B2 (ja) 2012-05-17 2015-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202911B2 (ja) 2012-09-07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980064B2 (ja) 2012-09-13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053428B2 (ja) 2012-09-27 201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816B2 (ja) * 2012-11-20 2015-11-2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体、現像剤収容体保持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77714B2 (en) 2012-12-14 2016-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unit with frames for accommodating a developer accommodating member
CN110850695A (zh) * 2013-05-30 2020-02-28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JP6376782B2 (ja) 2014-03-10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80563B (zh) * 2014-03-17 2022-04-19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2650038B (zh) 2014-08-01 2024-05-10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调色剂供给机构和闸板
SG11201704199QA (en) 2014-11-28 2017-06-29 Canon Kk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291989B1 (en) 2015-02-25 2016-03-2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Replaceable unit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an engagement member for positioning a magnetic sensor
KR102271625B1 (ko) 2015-02-27 2021-06-3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카트리지
JP6304116B2 (ja) * 2015-04-27 2018-04-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現像剤補給装置に装着される現像剤収容容器
JP2017182006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CN114153130A (zh) 2016-09-30 2022-03-08 佳能株式会社 调色剂盒和调色剂供应机构
US10579006B2 (en) 2017-12-01 2020-03-0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ircuitry for correcting a relative positional deviation of an image to be printed on a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2559A1 (en) * 2002-09-13 2004-03-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discharging waste toner
JP2009175759A (ja) * 2005-03-04 2009-08-06 Canon Inc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機構
US20080226341A1 (en) * 2007-03-12 2008-09-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09784A1 (en) 2020-07-02
AU2020203966B2 (en) 2021-12-02
RU2021100756A3 (zh) 2021-05-26
JP2018060190A (ja) 2018-04-12
KR102316346B1 (ko) 2021-10-21
US10747144B2 (en) 2020-08-18
US11506993B2 (en) 2022-11-22
CN109804318A (zh) 2019-05-24
TWI780609B (zh) 2022-10-11
RU2741483C2 (ru) 2021-01-26
CN109804318B (zh) 2021-09-28
TWI722463B (zh) 2021-03-21
JP7016657B2 (ja) 2022-02-07
AU2017337463A1 (en) 2019-03-21
RU2752560C2 (ru) 2021-07-29
CA3038787C (en) 2023-05-02
CO2019002489A2 (es) 2019-06-28
EP3521938A4 (en) 2020-06-17
CA3118581A1 (en) 2018-04-05
RU2021100756A (ru) 2021-01-26
MX2019003124A (es) 2019-07-04
WO2018062571A1 (ja) 2018-04-05
CL2019000723A1 (es) 2019-08-02
DE112017004984T5 (de) 2019-06-27
TW201814409A (zh) 2018-04-16
US20190219948A1 (en) 2019-07-18
AU2017337463B2 (en) 2020-08-13
KR20210019128A (ko) 2021-02-19
US20210208523A1 (en) 2021-07-08
CA3038787A1 (en) 2018-04-05
TW202129440A (zh) 2021-08-01
KR102217074B1 (ko) 2021-02-17
BR112019004676B1 (pt) 2024-01-02
US11366409B2 (en) 2022-06-21
TW201945872A (zh) 2019-12-01
GB201906069D0 (en) 2019-06-12
CN113759684A (zh) 2021-12-07
EP3521938A1 (en) 2019-08-07
KR20190052148A (ko) 2019-05-15
MA46364A (fr) 2019-08-07
SG11201901982UA (en) 2019-04-29
RU2019112737A3 (zh) 2020-10-30
MY197113A (en) 2023-05-26
RU2019112737A (ru) 2020-10-30
CA3118581C (en) 2023-09-12
AU2020203966A1 (en) 2020-07-02
GB2569930A (en) 2019-07-03
PH12019500699A1 (en) 2019-06-17
BR112019004676A2 (pt)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3579B (zh) 碳粉匣及碳粉供給機構
TWI703417B (zh) 色料供給機構
US11360408B2 (en) Toner cartridge and toner supplying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