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5917B - 人身飾品 - Google Patents

人身飾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5917B
TWI655917B TW107114665A TW107114665A TWI655917B TW I655917 B TWI655917 B TW I655917B TW 107114665 A TW107114665 A TW 107114665A TW 107114665 A TW107114665 A TW 107114665A TW I655917 B TWI655917 B TW I6559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base
side fitting
fitting ring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4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0063A (zh
Inventor
土橋秀位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歌思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歌思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歌思福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0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0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5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591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2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 A44C17/0258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rotatably or pivotably arrang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2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2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 A44C17/0275Settings for holding gems or the like, e.g. for ornaments or decorations in an oscillating w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00Brooches or clips in their decorative or ornamental aspe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5/00Miscellaneous fancy ware for personal wear, e.g. pendants, crosses, crucifixes, char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5/00Miscellaneous fancy ware for personal wear, e.g. pendants, crosses, crucifixes, charms
    • A44C25/001Pend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7/00Ear-rings; Devices for piercing the ear-lo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9/00Finger-rings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具有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24且固定和保持寶石10的基座20,及具有連接於基座側嵌合環24的左右一對框架側嵌合環32且支撐基座20的框架30;基座20及寶石10相對於框架30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同時具備可從外側保護至少框架側嵌合環32和基座側嵌合環24之對於框架側嵌合環32的連接部分的保護構件31。

Description

人身飾品
本發明涉及一種採用寶石的吊墜或耳飾等人身飾品,尤其是關於寶石和固定、保持該寶石的基座相對於框架可擺動地被加以配置,而可讓寶石更加光芒四射的人身飾品。
在吊墜(項鍊)或耳環等人身飾品中,已知有將鑽石等寶石保持在基座上,同時,將所述寶石及基座設置為可行小幅度擺動狀態的人身飾品。如此藉由保持在基座上的寶石稍稍擺動,使寶石看起來較靜止狀態更加閃爍,可更彰顯寶石的美麗。
如此將寶石配置為可擺動的人身飾品已記載在例如日本發明專利公開2015-54162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並作為一種實施形態,揭示設置在吊墜鏈上的吊墜頭部。對此,參照圖19及圖20簡單說明專利文獻1中的吊墜頭部。
如圖19及圖20中所示的吊墜頭部70包括:固定和保持作為寶石之鑽石71的基座72,及支撐該基座72的框架81。基座72包括:保持鑽石(寶石)71的基座本體73,從基座本體73的左右兩側向寬度方向的外側延伸而成的左右臂部74,及佈置在臂部74前端部的左右環狀基座側嵌合環75。不僅如此,基座本體73上設有用於固定鑽石71的多個爪部76。
左右臂部74及基座側嵌合環75從吊墜頭部70的側面觀看時,該環75的正面及背面方向相對於保持在基座72的鑽石71的檯面表面傾斜佈置。尤其,在專利文獻1中,當基座側嵌合環75的正面及背面與重力方向平行時(基座側嵌合環75的中央開口部位朝向水平方向時),保持在基座72的鑽石71的檯面表面傾斜向上佈置。
同時,專利文獻1中的基座72中,基座側嵌合環75與框架81上的後述框架側嵌合環82相連且受框架81支撐,此時從吊墜頭部70的側面觀看時,基座側嵌合環75和框架側嵌合環82相接觸的接點位置,相對於鑽石71及基座72整體重心位置,係形成為佈置在重力方向之上方。
專利文獻1中的框架81包括:從正面觀看時呈倒V字形的框架本體83,以及佈置在框架本體83左右下端裡側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82。同時,框架本體83的上端以左右方向(吊墜頭部70的寬度方向)貫通之方式設有用於連接吊墜鏈的鏈連接孔84。
左右框架側嵌合環82在吊墜頭部70附著在鏈上時,係以框架側嵌合環82的中央開口部位面向左右方向之方式與框架本體83一體形成。在此類左右框架側嵌合環82上,分別連接嵌合了基座72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75。此時,框架側嵌合環82和基座側嵌合環75係以相互貫通對方的中央開口部位,同時內周邊緣部位相接觸的方式互相嵌合。
在此種專利文獻1的吊墜頭部70中,基座72係以左右基座側嵌合環75與框架81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82之內周邊緣部位相接並卡住的方式支撐在框架81上。因此,例如當擺動或搖動吊墜頭部70時,可使基座72和保持在基座72上的鑽石71於掛在框架81上的狀態下,在前後方向上小幅度擺動。所以藉由稍微擺動鑽石71,可讓鑽石71更加光芒四射。
尤其專利文獻1的吊墜頭部70上形成吊墜時,係以使鑽石71的檯面(Table)表面傾斜向上的方式將基座72支撐在框架81上。由此,佩戴該吊墜的使用者胸前的鑽石71之檯面表面更易於映入他人的視線,進而可使鑽石71更有效地閃耀發光。
不僅如此,在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基座側嵌合環75及框架側嵌合環82的一者或兩者係形成為在其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狀具有向內周緣側呈漸變薄的形狀。因此,基座側嵌合環75和框架側嵌合環82嵌合時,兩構件 的接觸面積減少,而可減少基座72的擺動時的摩擦阻力,由此可延長鑽石71擺動的時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公開2015-54162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中所述吊墜頭部70,如上所述,基座72通過基座側嵌合環75及框架側嵌合環82支撐在框架81上,從而可讓保持在基座72上的鑽石71輕微擺動。
但在專利文獻1中的吊墜頭部70,基座72的基座側嵌合環75以分別向前方(正面)、後方(背面)、上方、下方及吊墜頭部70的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之外側等方向露出的狀態配置。不僅如此,框架81的框架側嵌合環82係以其前方(正面)被框架本體83遮蓋,但框架側嵌合環82的後方(背面)、上方、下方及寬度方向的外側呈露出的狀態配置。
因此,將吊墜頭部70掛在鏈上作為吊墜使用時,向外部露出的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可能與其他物體(物品)相碰或衝撞。由 此,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有可能局部受到意外的荷重(外力),或者有可能被偶發性強壓而受到較大荷重。
另一方面,在該吊墜頭部70中,因為由基座側嵌合環75及框架側嵌合環82擺動鑽石71的結構小巧且纖細,而具有易變形的特點。因此,如上所述,當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從外部局部受力(外力)或受到強力時,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易出現歪斜等變形,結果有可能引起不能順利或無法完成上述輕微擺動鑽石71的動作,或者導致基座72從框架81分離等憾事。
不僅如此,若吊墜頭部70的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向外部露出,在此等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上可能發生纏繞使用者的頭髮、衣服及圍巾等的紗線之現象。如果發生如上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上纏線的情況仍置之不理,則可能阻礙鑽石71的輕微擺動運動。
同時,若基座側嵌合環75或框架側嵌合環82向外側露出而配置,則還會有吊墜頭部70的設計受限,進而無法增加設計多樣性的缺點。
本發明係有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其具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人身飾品,以防止連接基座和框架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直接受到外 力,而可長時間穩定維持保持在基座上的寶石可輕微擺動的狀態。
關於本發明第一態樣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並嵌合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在所述人身飾品中,於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備至少從外側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連接部分的保護構件;所述保護構件包括:前側構件,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所述連接部分的正面側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其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
關於本發明第二態樣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嵌合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 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所述框架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至少包括:前側構件,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對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之正面側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其直接且相互連結地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在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之間,設有在內部收容至少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並從外側保護之容納空間。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人身飾品,可防止連接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和支撐基座的框架的部分直接受到外力,而長時間穩定維持保持在基座上的寶石可輕微擺動的狀態。
1、1a、1c‧‧‧吊墜頭部
2、3‧‧‧吊墜頭部
4‧‧‧戒指
4a‧‧‧戒指本體
5‧‧‧鏈
6‧‧‧使用者
10‧‧‧寶石(鑽石)
11‧‧‧裡側前端部(底面部)
20‧‧‧基座
21‧‧‧基座本體
21a‧‧‧開口部位
22‧‧‧爪部
23‧‧‧臂部
24、24C‧‧‧基座側嵌合環
24a‧‧‧中央開口部位
30‧‧‧框架
31、31a‧‧‧框架本體(保護構件)
31b‧‧‧框架本體
32、32C‧‧‧框架側嵌合環
33‧‧‧鏈連結部分
34‧‧‧內部空間(容納空間)
35、35b‧‧‧內周側間隙
36‧‧‧前側構件
37‧‧‧後側構件
40‧‧‧框架
41‧‧‧框架本體(保護構件)
42‧‧‧框架側嵌合環
43‧‧‧鏈連結部分
46‧‧‧前側構件
47‧‧‧後側構件
50‧‧‧框架
51‧‧‧框架本體
52‧‧‧框架側嵌合環
53‧‧‧鏈連接孔
54‧‧‧環收納部
60‧‧‧保護構件
61‧‧‧後壁部
62‧‧‧外側壁部
63‧‧‧底壁部
90‧‧‧基座
91‧‧‧基座本體
92‧‧‧爪部
93‧‧‧臂部
94‧‧‧基座側嵌合環
94a‧‧‧中央開口部位
100‧‧‧框架
101‧‧‧框架本體
101a‧‧‧底面部
101b‧‧‧內周壁面部
102‧‧‧框架側嵌合環
103‧‧‧保護構件
104‧‧‧容納空間(內部空間)
O‧‧‧接觸部分
α‧‧‧傾斜角度
圖1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1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2是吊墜頭部的後視圖。
圖3是吊墜頭部的側視圖。
圖4是在沒有保持寶石的狀態下,從保持寶石的背面(裡面)觀察配設於吊墜頭部的基座的示意圖。
圖5是顯示配設在吊墜頭部的框架(保護構件)的剖面圖。
圖6是示意性地說明框架的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的基座側嵌合環之嵌合狀態的說明圖。
圖7是示意性表示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懸掛在胸前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8是顯示實施例1的變形例之吊墜頭部之框架(保護構件)的剖面圖。
圖9是顯示實施例1的另一變形例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10是顯示實施例1的又一變形例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11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2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12是吊墜頭部的側視圖。
圖13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3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14是吊墜頭部的側視圖。
圖15是從寬度方向之內側觀察保護構件固定在吊墜頭部框架上的部分時的放大示意圖。
圖16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4之戒指的正視圖。
圖17是顯示用於戒指上的基座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8是示意性顯示戒指主要部位的示意圖。
圖19是現有吊墜頭部的正視圖。
圖20是現有吊墜頭部的側視圖。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介紹有關本發明實施形態的人身飾品的各個實施 例。同時,本發明不限於下列說明中的各個實施例,只要與本發明具有實質性相同的結構,且達成同樣作用和效果,就可進行多種變化和變型。
【實施例1】
圖1是顯示本發明實施例1之吊墜頭部的正視圖。圖2及圖3是該吊墜頭部的後視圖和側視圖。
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人身飾品(吊墜)中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寬度方向(也稱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即,相對於後述的寶石10,將設有一對基座側嵌合環24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寶石10的表側和裡側(例如寶石10的檯面和底面(culet)部11)主要朝向的方向定為前後方向,以寬度方向及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定為上下方向。具體來講,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是在將吊墜頭部懸掛在吊墜鏈後向上舉起時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前後方向則是佩戴吊墜時的吊墜頭部正面方向(前方)及背面方向(後方)。
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係通過設於鏈5等繩狀構件,形成作為人身飾品的吊墜(或者項鍊)。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具有固定保持作為寶石10之鑽石的基座20,以及可擺動地支撐該基座20及寶石(鑽石)10的框架30。同時,在本實施例1的框架30之一部分(後述的框架本體31),還形成為如下所說明的保護構件。
此外,保持在基座20上的寶石10除了鑽石以外,可以是藍寶石等天然寶石(天然礦物),也可以是採用合成礦物的合成寶石(人工寶石),或者也可以是使用玻璃等之仿真寶石等。
基座20及寶石10係使寶石10的表側(例如鑽石檯面)可由正面看到的方式,相對於框架30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1的基座20具有載置寶石10的基座本體21、突出設於基座本體21而固定寶石10的多個爪部22、從基座本體21的左右側緣部(側端部)向基座20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的左右臂部23、以及配設在左右臂部23前端部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隔著寶石10配置在相對的位置。
本實施例1的基座20透過進行壓製加工(沖壓加工)於金、鉑金、銀等貴金屬板材而將整體一體形成為單一的構件。同時,在基座20的材質或製作方法上沒有特別的限制。此外,基座本體21及爪部22的形狀、或爪部22的設置數量等也無限制,可任意進行改變。
基座本體21的中央部形成圓形的開口部位21a,寶石10之底面部11從基座本體21的開口部位21a向後方突出而固定和保持於基座20。基座20的左右臂部23為基座本體21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相接觸的部分。 左右臂部23呈相互左右對稱的形狀,並配置為從基座本體21向左右方向的外側延伸出同時向前方傾斜。此類左右臂部23可根據吊墜頭部1的設計等變更長度,且可根據需求不設置左右臂部23而形成基座20。
基座20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呈環狀,其中央部設有圓形的中央開口部位24a。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設於與基座本體21左右側相對應的位置。由吊墜頭部1的正面觀之,寶石10配置於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之間。本實施例1中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通過左右臂部23與基座本體21一體形成。此外,本發明中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也可形成為與基座本體21不同的構件,經由左右臂部23連接。
在這樣的左右環狀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30之後述的框架側嵌合環32,係以在相互貫通對方中央開口部位的同時,接觸內周邊緣部位的方式相互嵌合。此外,基座側嵌合環24係形成為與基座側嵌合環24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狀不是圓形,而是變形的截面形狀。例如,圖6所示之本實施例1的基座側嵌合環24係形成為基座側嵌合環24內周側的前端部呈尖銳狀。在此實施例中,基座側嵌合環24之與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狀係具有向內周緣側逐漸變窄之錐形狀。
因此,當基座側嵌合環24連結到框架30的框架側嵌合環32時,可縮小在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32相互交叉接觸的接觸部分O之 基座側嵌合環24的接觸面積。其結果是,當基座20相對於框架30於前後方向擺動時,可抑制基座側嵌合環24對於框架側嵌合環32的摩擦阻力,因此基座20及寶石10可相對於框架30輕微而平穩地擺動。此外,在沒有停止其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動作使其持續更久時,即可延長擺動時間。同時,在本發明中,基座側嵌合環24的截面形狀不限於圖6所示的範例,也可將基座側嵌合環24的截面設為圓形或其他形狀。
本實施例1的基座20,當寶石10及基座20經由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支撐在框架30時,寶石10的檯面表面傾斜向上,同時,從吊墜頭部1的側面觀之,係以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32的接觸部分O之位置配置為比基座20及寶石10整體重心位置更為上方之方式,設置相對於基座本體21的基座側嵌合環24的位置及方向。此時,以基座側嵌合環24的中央開口部位24a面向前後方向的狀態,將基座20支撐在框架30。
同時,在本實施例1中,例如:當寶石10面向正面,使其檯面表面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平行時,基座20係形成為自吊墜頭部1的側面觀之,基座20及寶石10的整體重心位置係配置在比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32的接觸部分O之位置更靠背面側(後方)的位置。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在寶石10朝向正面,使其檯面表面與上下方向平行時,其中央開口部位24a保持傾斜向下。此外,在本實施例1中,如圖3所示,在寶 石10及基座20相對於沿重力方向保持的框架30呈懸垂的狀態時,基座20最好以寶石10的檯面表面傾斜向上的方式形成。此時,基座20以相對於重力方向的寶石10的檯面表面傾斜角度α為5°以上,45°以下,優選為10°以上,20°以下的角度之方式形成。
本實施例1的框架30,如圖1所示,具有設置作為保護構件的框架本體31、固定在框架本體31之內面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以及設置在框架本體31向上方突出並與吊墜的鏈5相連的鏈連接部分33(環狀扣具)。鏈連接部分33透過例如利用雷射等的焊接(熔接)等方式固定到框架本體3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從吊墜頭部1的正面觀之,呈從外側包圍整個基座20及寶石10的圓環形狀。框架本體31從吊墜頭部1正面觀之,係以基座20及寶石10即使擺動亦不會接觸的方式與保持在基座20上的寶石10於外側隔開,而在寶石10和框架本體31之間形成空隙。框架本體31如圖1及圖2所示,不管從正面側或背面側觀察,都具有呈相同圓環狀之表裡對稱的形狀。
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自吊墜頭部1的側面觀之,係具有設置在寶石10最背面側的裡面側前端部(即底面部11)比框架本體31的裡面位置還要靠近表面側之前後方向的厚度。換言之,框架本體 31的裡面在圖3所示的狀態上,就吊墜頭部1的表裡方向而言,係配置於比寶石10的底面部11的位置更靠裡側的位置。因此,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如後面所述在佩戴在身上時(參見圖7),可使寶石10穩定地保持在離開衣服等至吊墜頭部1表面側的位置上。由此,可有效防止寶石10的輕微擺動動作遭受衣服等接觸的妨礙。
圖5是顯示將框架本體3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於與左右方向正交之面切開的剖面圖。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如圖5的剖面圖中所示,形成為具有一定厚度。由此,框架本體31確保了適當的強度。此外,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具有於框架本體31內形成內部空間(容納空間)34之中空形狀。
此框架本體31構成了框架30的一部分,同時是從外側包圍保護框架側嵌合環3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保護構件。換言之,保護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的保護構件形成為支撐基座20及寶石10的框架本體31。
本實施例1中的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係形成為可同時保護從左側相連的一側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以及從右側相連的另一側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的單一構件。
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的內部空間34能夠將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在分別相互嵌合的狀態下加以收納,且具有即使基座20及寶石10擺動,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也不會發生干涉(不碰撞)的大小。換言之,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的內部空間34形成為將左右一對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在相互嵌合的狀態下收納到內部的容納空間。
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在固定於框架本體31內面的左右環狀框架側嵌合環32以及設在基座本體21上的左右環狀基座側嵌合環24相連的狀態下,將此等嵌合環32、24配置在內部空間34(容納空間),並收納在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的內側。由此,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以使於連結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之至少正面(前面)、背面(後面)、上面、下面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不向外露出的方式從外側連續遮蓋,而整體保護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
同時,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在其周向正交的截面之整體圓周上具有前後方向呈大致C字形的一定形狀。框架本體31的內周邊緣部位,如圖5所示,形成面向基座20及寶石10開口的內周側間隙35。該內周側間隙35於環狀的框架本體31的內周邊緣部位上沿框架本體31的整體周向(整個周長)形成。框架本體31的內周側間隙35的一部分成為插通基座20之左右臂部23的插通開口部位。框架側嵌合環32在與框架本體31 的彎曲內面之一部分相接觸的狀態下被固定。此外,在本發明中,如圖8的變形例中所示的框架本體31b的內周側間隙35b,亦可以向基座20及寶石10開口而形成,只讓確保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動作的一定範圍內插通左右臂部23。
框架本體31的內周側間隙35,在吊墜的通常使用中,係形成為即使基座20及寶石10相對於框架30以例如在前後方向上20°左右的角度範圍內擺動(即,基座20及寶石10由圖3的狀態朝向前後方向分別擺動10°左右的角度範圍),左右臂部23亦難以干涉(或不干涉)的大小(間隔)。
同時,框架本體31的內周側間隙35係形成為限制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範圍的大小,以便基座20及寶石10相對於框架30以一定角度適當擺動。亦即,若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範圍大於一定程度,基座20及寶石10將觸及框架本體31(後述的前側構件36或後側構件37),因此限制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範圍。由此,從正面觀察吊墜頭部1時,基座20及寶石10的搖動範圍可控制在閃爍美觀的範圍內,進而可更有效獲得由寶石10擺動帶來的裝飾效果。
框架本體31的內周側間隙35在圖5的實施例中,設置成在內周側間隙35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與框架本體31的前後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內周側間隙35也可設置成內周側間隙35的前 後方向之中心位置相對框架本體31的前後方向之中心位置係偏離在前方或後方。
在本實施例1的圓環形狀框架本體31包括:前側構件36,其遮蓋和保護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的正面側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37,其遮蓋和保護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在本實施例1中,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呈表裡對稱的形狀。此類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係透過例如利用雷射等之焊接彼此固定。此外,在本發明中,不特別限制相互固定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的方式。
同時,在本實施例1中,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是通過對金、鉑金、銀等貴金屬製板材進行壓製加工(沖壓加工)而製作成具有如0.5mm以下(最好如0.1mm以下)之厚度。
當利用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的2個部件形成中空形狀的框架本體31時,例如,在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上分別連接嵌合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此後以將連接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包圍的方式組合固定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如此可以簡單組裝框架本體31,同時亦可將連接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穩定地收納到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內,尤其是框架本體31的上述容納空間(內部 空間34)內。
在本實施例1中,藉由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呈表裡對稱形狀,可使用具有圓環狀的一定形狀之相同構件作為前側構件36及後側構件37。由此能夠降低前側構件36及後側構件37的製造成本。此外,由於不會出現選錯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的情況,可降低組合固定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時的作業繁瑣程度,因而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在本發明中,作為保護構件的框架本體31之前側構件36及後側構件37的形狀及材質不限於本實施例1中所述形狀及材質,例如後述實施例2之說明般,可任意加以改變。
本實施例1中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係藉由以一定的長度切割截面為圓形的金屬製線狀構件,並進一步將切割的線狀構件彎曲成環狀而形成。此外,在連接基座側嵌合環24之前的框架側嵌合環32呈具有可插入基座側嵌合環24之間隙的圓筒狀。
當在框架側嵌合環32上連結基座側嵌合環24時,在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彼此固定之前,先將基座側嵌合環24插入圓筒狀的框架側嵌合環32之間隙,再將框架側嵌合環32插通交叉到基座側嵌合環24的中央開口部位24a。隨後,在框架側嵌合環32插通基座側嵌 合環24中央開口部位24a的狀態下,將框架側嵌合環32從其兩端部對接按壓至前述間隙消除為止,使其塑性變形為環形(型鍛)。
由此,可分別輕鬆連接及嵌合左右環形基座側嵌合環24到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上。此時,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32接觸彼此內周邊緣部位而相互接合。再者,在本實施例1中,將框架側嵌合環32如上所述加以塑性變形後,可根據需求藉由焊接等固定框架側嵌合環32的對接端部。
另外,本實施例1的框架側嵌合環32係形成為與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然而在本發明中,框架側嵌合環32的截面形狀沒有特別限制,亦可採用和如圖6中所示基座側嵌合環24相同的錐形或其他形狀作為框架側嵌合環32的截面形狀。
本實施例1之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可藉由利用雷射等之焊接,以框架側嵌合環32的中央開口部位面向左右方向之方式,即從吊墜頭部1的正面觀之(圖1)係與上下方向平行之姿勢,固定在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之內面(內壁面)的指定位置上。藉由將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在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上,可更加穩定保持基座20和寶石10在吊墜頭部1的更靠正面側之位置,因此能夠讓寶石10變得更加顯眼。
在本發明中,不限制將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到框架本體31的方式,可採用焊接以外的其他固定方式。此外,本實施例1的框架側嵌合環32雖如上所述以平行於上下方向之姿勢固定到框架本體31,但在本發明中不特別限制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在框架本體31的方向或姿勢。在本發明中,如後述的變形例之吊墜頭部1c的正視圖(圖10)中所示,框架側嵌合環32c亦可以傾斜於上下方向的姿勢固定在框架本體31上。此外,本實施例1的框架側嵌合環32係以有別於框架本體31的構件形成,並利用固定手段固定於框架本體31上,但在本發明也可採用以一體成型的方式將框架側嵌合環32和框架本體31形成為單一構件。
此外,在本發明中,左右的框架側嵌合環32亦可不固定在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上,而是固定在後側構件37的內面。同時,亦可例如放大框架側嵌合環32的大小,將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在前側構件36及後側構件37兩者的內面,或者例如在框架側嵌合環32上設置用於調整固定位置的突出片等來調整相對於前側構件36的固定位置。再者,如上所述之連接基座側嵌合環24到框架側嵌合環32的操作,可在將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到框架本體31後(在固定前側構件36和後側構件37之前)進行,亦可在將框架側嵌合環32固定到框架本體31之前進行。
如上所述,根據包括具備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的框架30,以及保持寶石10的基座20之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基座20係透過基座側 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而被支撐於框架30。
因此,如圖7所示,當使用者6將具備前述吊墜頭部1的吊墜掛在頸部而佩戴在身上之際,如擺動或搖動吊墜頭部1時,可使基座20及寶石10懸掛在框架30的狀態下,以前後方向連續小幅擺動。如此一來,可讓鑽石顯得更加美麗耀眼。此時,基座20及寶石10自吊墜頭部1的側面觀之,係以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32的接觸部分O之位置為中心以前後方向小幅擺動。同時,當基座20及寶石10擺動時,前述接觸部分O的位置也可沿著框架側嵌合環32的內周緣前後移動。
尤其在本實施例1中,從吊墜頭部1的正面觀之,基座20及寶石10係在形成於框架30的圓形中央開口部位的大致中心部位擺動。因此,呈簡單圓環形狀的框架30顯得更加簡潔美麗。此外,相對於框架30,寶石10可看似浮在空中的狀態,同時相對於包圍住基座20及寶石10周圍的框架30,可有效地凸顯基座20及寶石10的搖擺動作。這樣一來,可以讓固定在基座20上的寶石10更顯美麗、閃爍,同時,可賦與吊墜頭部1前所未有的創新意象(美感)。
此外,因藉由圓環形狀的框架30防止吊墜在使用時基座20及寶石10直接接觸使用者6穿戴的服裝或圍巾等,穩定地確保基座20及寶石10可擺動的狀態。尤其,本實施例1的框架本體31,如上所述,係在表裡方向 上具有厚度的方式形成,以便配置在框架本體31的最接近於背面側的裡面位於較寶石10之底面部11更靠後方(背面側)之位置。由此,寶石10的底面部11不只在如圖3所示的狀態,在圖7所示的狀態中亦不會突出到比框架本體31的裡面更靠後方的位置,使寶石10保持在遠離使用者6穿戴的服裝或圍巾等至吊墜頭部1的表面側之位置。因此基座20及寶石10在框架本體31的內周側間隙35之搖動範圍內擺動時,可有效防止基座20及寶石10的輕微擺動因為接觸服裝或圍巾等而受到阻礙的情況,使可穩定持續基座20及寶石10的擺動。
同時,在本實施例1中,不僅是例如圖3所示之框架本體31係沿著鉛直方向保持的情況,例如圖7所示之框架本體31在使用者6胸前相對於鉛直方向略為傾斜地保持的情況亦同樣地,寶石10和基座20係以寶石10的檯面表面傾斜向上的方式支撐在框架30上。因此,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可在佩戴吊墜的使用者6之胸前,使寶石10的檯面表面更容易映入他人視線而讓寶石10更有效地閃爍。
再者,在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中,雖然由於左右的框架側嵌合環32及基座側嵌合環24形成得較小而纖細而對變形比較脆弱,但是藉由作為保護構件之框架本體31而得以遮蓋和保護整個左右的框架側嵌合環32和整個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換言之,在框架本體31的容納空間(內部空間34)內收納和保護整個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和整個左右基座側嵌合 環24)。藉此,由於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不會向外部露出,因此在作為吊墜之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可防止基座側嵌合環24或框架側嵌合環32與其他物體直接衝撞,或者偶發性地直接受到強壓。
因此,在本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中,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不會直接受到自外部無意間施加的外力(荷重),而可有效預防因此類外力造成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的變形或破損情況。如此一來,可長時間穩定維持寶石10能夠輕微而滑順地擺動的狀態。
不僅如此,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受到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的保護,故可防止頭髮或紗線等纏捲入基座側嵌合環24或框架側嵌合環32內。由此可提高吊墜的處理性,還可防止紗線等的纏繞而阻礙寶石10輕微擺動的情況。
尤其,在本實施例1中,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被框架本體31遮蓋而無法由外部看到,不會導致例如吊墜頭部1的外觀品質受損,而可進一步加厚框架側嵌合環32。由此,能夠提升框架側嵌合環32相對於框架本體31的固定強度,或是提升吊墜頭部1的耐久性。
再者,在本實施例1中,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被保護構件(框架本體31)遮蓋而無法被看到,同時,遮蓋並保護其等之保護構 件係作為框架30的貴金屬製成的框架本體31而形成。因此,儘管在本實施例1中新設現有吊墜頭部所沒有的環部保護用構件,但可改善吊墜頭部1整體的質感,提升外觀品質。此外,作為保護構件的框架本體31如上所述,係形成為薄壁中空形狀,故可減少使用於框架本體31的原材料的量,還可大幅降低框架30的製造成本。尤其,在本實施例1中,相較於例如框架本體形成為內部實心的情況,框架本體31的製造成本可減少至一半以下。
此外,由於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被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所遮蓋,基座側嵌合環24及框架側嵌合環32的存在對吊墜頭部1之設計的影響較少,而可提高設計的自由度。同時,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也可採用各式各樣的設計。
因此,框架本體(保護構件)亦可以形成為像是例如圖9中所示變形例的吊墜頭部1a之框架本體(保護構件)31a的心形的框狀形狀,此外還可形成菱形,或其他框狀形狀,模仿花或動物的形狀等與實施例1不同之任意形狀。此時,框架本體(保護構件)的大小、厚度,以及框架側嵌合環的大小均可任意變更。
其結果,可透過對吊墜頭部賦予例如可愛或大方俐落的印象,進而提升作為吊墜的附加價值。此外,在圖9的吊墜頭部1a,除了框架本體(保 護構件)31a的形狀以外,係與所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同樣地形成。因此,在圖9或與後述的另一變形例相關的圖10中,對於具有與所述實施例1相同結構的部分或構件使用了相同的符號。
在所述實施例1中,由成為保護構件之框架本體31遮蓋和保護框架30的整個左右的框架側嵌合環32,以及基座20的整個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但在本發明中,只要至少框架30的整個左右框架側嵌合環32及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與框架側嵌合環32的連結部分受到框架本體31的保護即可。
基座側嵌合環24與框架側嵌合環32的連接部分是指連接並接觸於框架側嵌合環32的基座側嵌合環24的圓弧狀部分。此連接部分包括:當寶石10輕微擺動時,框架側嵌合環32的內周端緣部滑動接觸的範圍(領域)。換言之,基座側嵌合環24具備:基座側嵌合環24的圓弧狀部分連接於框架側嵌合環32並與框架側嵌合環32的內周端緣部滑動接觸的連接部分。
如圖10中所示,在實施例1的變形例的吊墜頭部1c中,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c係形成為大於所述實施例1,而除左右基座側嵌合環24c與框架側嵌合環32c的連接部分以外之環部分則局部露出。同時,整個框架側嵌合環32c及基座側嵌合環24c的至少所述連接部分被框架本體31遮蓋 並保護。
即使是此類變形例的吊墜頭部1c,也可防止因受到無意間施加的外力(荷重)而導致基座側嵌合環24c及框架側嵌合環32c變形或受損情況之發生,由此可長時間穩定維持寶石10能夠輕微擺動的狀態。同時可以防止頭髮或紗線等捲入基座側嵌合環24c或框架側嵌合環32c內。
【實施例2】
圖11是顯示有關本實施例2的吊墜頭部的正視圖。圖12是該吊墜頭部的側視圖。
本實施例2的吊墜頭部2包括固定並保持寶石(鑽石)10的基座20,以及在支撐該基座20和寶石(鑽石)10的同時還形成為保護構件的框架40。
本實施例2的吊墜頭部2相對於例如前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框架40的形態不同,但基座20及寶石10則形成為與前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的情況一樣。因此,在關於本實施例2的說明和圖式中,以及在後述的有關實施例3和實施例4的說明和圖式中,使用相同符號標記與前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具有實質上相同結構的部分或構件,並省略其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2的框架40包括:在吊墜頭部2的正面觀之,配置為包圍基座20及寶石10的外圍並被設為保護構件的框架本體41,固定在框架本體41內面上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42,以及以朝上突出的方式設置在框架本體41上端的鏈連接部分43。
鏈連接部分43係藉由在框架本體41(尤其是框架本體41的後側構件47)上形成未圖示的小安裝孔,同時在該安裝孔插入鏈連接部分43的未圖示的緊固件而加以固定之方式安裝在框架本體41上。此外,在本發明中將鏈連接部分43安裝在框架本體41上的方法或手段沒有特別限制。
本實施例2的框架本體41在吊墜頭部2的正面觀之,具有從外側包圍整個基座20及寶石10的圓環形狀。框架本體41在吊墜頭部2的正面觀之,係與基座20及寶石10隔開至外側,以使基座20及寶石10擺動時不接觸,且寶石10和框架本體41之間形成空隙。
該框架本體41包括:遮蓋和保護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正面側使不會外露的前側構件46,以及遮蓋和保護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的後側構件47。框架本體41的前側構件46與前述實施例1中所用的框架本體31的前側構件36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狀,同時其整體尺寸係形成為小於該前側構件36。左右框架側嵌合環42形成為尺寸小於前述實施例1中所用的框架側嵌合環32之環狀。
本實施例2的後側構件47係由相對於前側構件46不具有如前述實施例1的表裡對稱形狀,而具有圓環形狀的陶瓷構件形成。在本實施例2的後側構件47由正面觀看的中央部分上,設有貫穿表裡方向的圓形中央開口部位。
在框架本體41的正面觀之,後側構件47的內徑尺寸(後側構件47的中央開口部位的直徑尺寸)被設定為小於前側構件46的外徑尺寸,而且被設定為能夠保護基座側嵌合環24和框架側嵌合環42的背面的尺寸。後側構件47係藉由使用雷射等的焊接或其他固定方法而固定在前側構件46上。
此外,在本發明中,可以隨意改變前側構件46和後側構件47的形狀。例如在本實施例2中,作為後側構件47的變形例,也可以使用未設置圓形中央開口部位的陶瓷構件。此時,在變形例的後側構件上,於後側構件的背面端部位置上,而且與前後搖擺的基座20和寶石10互不影響的位置上,係一體形成以將中央開口部位關閉的方式配置之後壁部。
本實施例2的框架本體41在前側構件46和後側構件47之間,具有形成可收納在互相嵌合的狀態下之左右兩側的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內部空間的中空形狀。因此,該框架本體41既是構成部分框 架40的部分,也是從外側包圍和保護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保護構件。換言之,與前述實施例1的情況相同地,本實施例2中之框架本體(保護構件)41的內部空間係形成為將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在互相嵌合的狀態下,收納到內部的容納空間。
本實施例2的框架本體(保護構件)41,在框架本體41內面上固定的左右環形框架側嵌合環42和設置在基座本體21上的左右環形基座側嵌合環24相互連接的狀態下,將這些嵌合環42、24配置在所述容納空間裡,收納在框架本體(保護構件)41的內側。由此,框架本體(保護構件)41從外側連續遮蓋處於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至少正面(前面)、背面(後面)、上面、下面以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保護全體的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
亦即,本實施例2的框架本體(保護構件)41由於將處於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42和基座側嵌合環24在連接狀態下收進框架本體41的前述容納空間裡,可以從至少正面(前面)側、背面(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以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側遮蓋並保護這些嵌合環42、24。此外,在框架本體41的內周邊緣部位上於前側構件46和後側構件47之間,形成有插通基座20左右的臂部23的內周側間隙(插通開口部位)。
本實施例2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42係以與前述實施例1的情況相同 的方式形成,而且藉由使用雷射等的焊接方式被固定在框架本體41的前側構件46內面的預定位置。
在如上述實施例2的吊墜頭部2中,雖然充當保護構件的框架本體41的形狀和材質與前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不同,但可獲得能夠長時間穩定維持寶石10輕微而滑順擺動的狀態,同時還可防止紗線等的纏繞而阻礙鑽石輕微擺動的情況等與前述實施例1的情況相同的效果。
【實施例3】
圖13是顯示有關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的正視圖。圖14是該吊墜頭部的側視圖。圖15是將保護構件被固定在該吊墜頭部的框架上的狀態放大後的放大圖。
有關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3包括固定並保持寶石(鑽石)10的基座20,以及支撐該基座20和寶石(鑽石)10的框架50。本實施例3的框架50包括在吊墜頭部3的正面觀之呈倒V字形的框架本體51,設置在框架本體51左右下端裡面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52,以及分別固定在框架本體51左右下端背面側的左右一對保護構件60。
亦即,在本實施例3中,框架本體51和保護構件60分別形成,保護構件60本身不直接形成為支撐基座20及寶石10的構件(不具備相關功 能)。與此同時,基座20及寶石10係以與前述實施例1的吊墜頭部1的情況相同之方式形成。
在本實施例3的框架50中,用於連接吊墜的鏈5之鏈連接孔53係以沿著左右方向貫穿之方式設置於框架本體51的上端。此外,框架本體51之左右下端部自吊墜頭部3的正面觀之,係比基座20及寶石10的下端位置更向下方延伸而形成。藉由像這樣形成框架本體51左右的下端部,可以在佩戴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3時,令使用者所穿著的服裝等難以自吊墜頭部3的下方側接觸到寶石10和基座20。
在本實施例3的框架本體51中,收納框架側嵌合環52之左右環收納部54設置在左右下端部的背面(裡面)。該環收納部54係使框架本體51之表裡方向上的厚度局部變薄而形成。在左右環收納部54的背面上,框架側嵌合環52係分別一體形成。而且,在本實施例3中,框架側嵌合環52也可與框架本體51分開形成,並藉由焊接等方式被固定在框架本體51的預定位置上。
本實施例3的左右保護構件60係互相分開地形成。此外,左右的保護構件60以從外側遮蓋處於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之方式,藉由焊接等方式固定於框架本體51的左右下端部。各保護構件60包括:遮蓋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背面的後壁部61、 遮蓋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之左右方向上的外側側面的外側壁部62、及遮蓋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下側的底壁部63。在框架50之左右下端部的內側面部上,將基座20的左右臂部23插通之內周側間隙(插通開口部位)被設在框架本體51的左右下端部和保護構件60之間。
藉由如此之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3,處於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正面和上面被框架本體51(前側構件)遮蓋並保護,同時處於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的背面、外側面、及下面被保護構件60(後側構件)遮蓋並保護。換言之,本實施例3中,在框架50中夾在框架本體51(前側構件)的左右下端部和保護構件60(後側構件)間形成的內部空間,係形成為將框架側嵌合環52和基座側嵌合環24在互相嵌合的狀態下收納在內部並進行保護的容納空間。
由此,在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3中,在作為吊墜之正常使用時,可獲得能夠長時間穩定維持寶石10輕微而滑順擺動的狀態,同時還可防止因紗線等纏繞而阻礙寶石10之輕微擺動的情況等與前述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實施例3的框架本體51和左右保護構件60自吊墜頭部3的側面觀之,寶石10的底面部11形成於比框架本體51的裡面位置和保護 構件60的裡面位置更靠近表面側的位置。換言之,框架本體51的裡面和左右保護構件60的裡面於如圖14所示狀態中相關於吊墜頭部3的表裡方向,係配置在比寶石10的底面部11更靠裡側的位置。由此,在佩戴本實施例3的吊墜頭部3時,由於可令寶石10難以接觸到使用者所穿的服裝或圍巾等,因而能夠防止基座20及寶石10的輕微擺動受到服裝或圍巾等的阻礙。
【實施例4】
圖16是顯示有關本實施例4的戒指的正視圖。圖17是顯示戒指所用基座的立體示意圖。圖18是示意性顯示戒指主要部位的示意圖。
此外,在下列有關戒指的說明中,也和上述吊墜同樣地,將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寬度方向(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即,相對於寶石10,將後述的一對基座側嵌合環94配置的方向設為寬度方向(左右方向),以寶石10的表側和裡側(例如寶石10的檯面表面和底面部)主要朝向之方向為前後方向,以與寬度方向及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為上下方向。具體而言,上下方向就是手指插入戒指的方向,相當於圖16之紙面的上下方向。另外,左右方向係指與手指插入戒指的方向相正交,並在以寶石10為中心看到戒指時後述之戒指本體4a自框架100延伸出的方向,相當於圖16之紙面的左右方向。前後方向是與上述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相當於圖16之紙面的表裡方向。此處特別以看見寶石 的一側之方向為前方,其相反側為後方。
有關本實施例4的戒指4包括:環形的戒指本體4a,使作為寶石10之鑽石固定並保持的基座90,以及和戒指本體4a一體形成並支撐基座90和寶石10的框架100。此時,框架100的一部分成為後述的保護構件103。
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4的基座90包括:搭載寶石10的基座本體91,突出設置在基座本體91上並固定寶石10的多個爪部92,從基座本體91的左右側緣部往基座90的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的左右臂部93,以及配置在左右臂部93的前端部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94。左右臂部93不僅從基座本體91延伸出至左右方向的外側,還具有以基座側嵌合環94相對於基座本體91正交的姿勢配置之扭曲形狀。左右基座側嵌合環94的中央部上形成圓形的中央開口部位94a。
該基座90係形成為在通過基座側嵌合環94和後述框架側嵌合環102支撐在框架100上時,固定並保持的寶石(鑽石)10的檯面表面朝向前方(在圖16上朝向紙面的前方),同時基座側嵌合環94的中央開口部位94a朝向上下方向。
本實施例4的框架100包括:框架本體101,被固定在框架本體101的內周壁面上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102,以及和框架本體101一體形成且 從框架本體101的上端朝向內側延伸出的環形保護構件103。
框架本體101形成為在內側具備收納基座90和寶石10的容納領域(空間)的碗狀形態,包括與寶石10的底面相對設置的底面部101a,以及被配置成從底面部101a的外周邊緣部分立起來的內周壁面部101b。該框架本體101的內周壁面部101b和底面部101a被配置為與基座90和寶石10隔開,以便與寶石10之間形成縫隙。
左右框架側嵌合環102具備圓形的中央開口部位。各框架側嵌合環102係相對於前後方向以約為45°的角度傾斜,並以中央開口部位朝向傾斜方向的姿勢,被固定在框架本體101和保護構件103的交界處或其附近。框架側嵌合環102被固定在框架本體101和保護構件103的至少一方即可,但固定在框架本體101和保護構件103的兩方則可提高框架側嵌合環102的固定強度。
此外,在本發明中,框架側嵌合環102的方向或姿勢、固定框架側嵌合環102於框架本體101的方法並沒有特別限制,例如也可以使框架側嵌合環102以與前後方向平行的姿勢固定在框架本體101或保護構件103上。
保護構件103係配置成從框架本體101的上端朝著中心部位延伸至內側,並朝向框架本體101的底面部101a傾斜延伸。在該保護構件103和 框架本體101的內周壁面部101b及底面部101a之間,設有將左右框架側嵌合環102和基座側嵌合環94在互相嵌合的狀態下加以收納的容納空間(內部空間)104。
根據如此之本實施例4的戒指4,處於相互連接狀態的框架側嵌合環102和基座側嵌合環94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以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均被保護構件103和碗狀的框架本體101遮蓋,整個框架側嵌合環102和整個基座側嵌合環94都受到保護。亦即,本實施例4的框架側嵌合環102和基座側嵌合環94在如圖16所示戒指4之正面觀之,不僅隱藏在保護構件103的裡側而無法看到,同時還可防止直接承受由外部無意間施加的外力(荷重)。
因此,本實施例4的戒指4在作為戒指4之正常使用時,可長時間穩定維持寶石10輕微而滑順擺動的狀態,同時還可防止紗線等纏繞而阻礙寶石10輕微擺動的情況。因而讓寶石的光澤看起來更為美麗,可更為有效地提高戒指4的裝飾效果或高級感。
而且,在本發明中,雖然至少框架100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102的整體,以及左右基座側嵌合環94的與框架側嵌合環102的連接部分受到保護構件103和框架本體101的保護即可,例如也可以在製作戒指時部分露出基座側嵌合環94的除與框架側嵌合環102的連接部分以外的環部分。
而且,在前述實施例1至實施例3中,對人身飾品是具備吊墜頭部1、2、3的吊墜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且在前述實施例4中對人身飾品為戒指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明只要是固定並保持在基座上的寶石以能夠相對於框架擺動之方式受到支撐時,則不僅可適用於吊墜或戒指,也同樣可適用於耳環、耳墜、胸針、領帶夾等其他人身飾品。
而且,在前述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對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整體上具有環形狀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然而,在本發明中,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亦可形成為在其等連接時,相互接觸的局部部分具有圓弧(環形)形狀,而且此外的其他部分具有非圓弧的形狀。亦即,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中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圓弧形(環形)亦可。
此外,在前述實施例1至實施例4中,說明了在一個框架上對應配置一組寶石和基座的情況。但是,本發明也同樣可適用於在一個框架上設置多組寶石和基座的人身飾品。
下面,揭示與本發明一態樣相關的附錄A1至A15。
〔附錄A1〕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 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並嵌合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在所述人身飾品中,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備從外側保護至少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的保護構件;所述保護構件包括:前側構件,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之正面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其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使不會外露。
在根據附錄A1的人身飾品中,基座及寶石以寶石的表側(例如檯面表面)可自正面看到的方式,在相對於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在後述的附錄A8、B1、B11、C1、C9中亦同)。
寶石可以是例如鑽石或藍寶石等天然寶石(天然礦物),也可以是採用合成礦物的合成寶石(人工寶石),或者也可以是玻璃等仿真寶石等(在後述的附錄A8、B1、B11、C1、C9中亦同)。
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及左右一對框架側嵌合環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圓弧形(最好為環形)。左右基座側嵌合環和左右框架側嵌合環以分別使其圓弧形內周緣側相互接觸之方式相互連接(在後述的附錄A8、B1、B11、C1、C9中亦同)。
在根據附錄A1的人身飾品中,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從外側受到保護構件的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之正面被保護構件之前側構件遮蓋和保護,以免被外露。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之背面被保護構件之後側構件遮蓋和保護,以免被外露。此類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具體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以防外露。
同時,相對於框架側嵌合環的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為連接並接觸框架側嵌合環的基座側嵌合環的環部分。該連接部分在當寶石輕微擺動時,包括框架側嵌合環的內周緣側滑動接觸的範圍(領域)。換言之,基座側嵌合環具備:基座側嵌合環的圓弧部分與框架側嵌合環相連接,並與框架側嵌合環的內周緣側滑動接觸的連接部分(在後述的附錄A8、B1、B11、C1、C9中亦同)。
保護構件係以不與擺動時的基座產生干涉而排除基座的可擺動範圍之方式,配置在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外側(在後述的附錄B1、C1中亦同)。
在根據附錄A1的人身飾品中,保護構件可以僅靠保護構件來保護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此外,亦可藉由保護構件和與該保護構件另行形成的框架的一部分來保護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在後述的附錄B1、C1中亦同)。
只要是具備此類保護構件的人身飾品,其基座可通過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而可擺動地穩定支撐在框架上。同時,保護構件遮蓋至少基座側嵌合環的上述連接部分和框架側嵌合環而使其不外露地加以保護。因此,基座側嵌合環和框架側嵌合環相連而使寶石可進行輕微擺動的連接結構,可以簡單的結構來防止因與其他物體直接衝撞等而承受意外的外力(在後述的附錄B1、C1中亦同)。
在人身飾品的正常使用下,由於框架側嵌合環及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結構受到保護,可有效防止該部分受損變形,而可穩定維持原有形狀。結果,可以防止因框架側嵌合環或基座側嵌合環變形導致寶石無法輕微擺動之缺失,或基座從框架脫離等缺陷的發生,而可長時間穩定維持基座及寶石可輕微而滑順擺動的狀態(在後述的附錄A8、B1、B11、C1、C9中亦 同)。
此外,藉由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受到保護構件的保護,可令毛髮或紗線等難以捲入基座側嵌合環或框架側嵌合環內。由此可提高吊墜的處理性,還可防止因紗線等的纏繞而阻礙基座及寶石輕微擺動的情況(在後述的附錄B1、C1中亦同)。
再者,藉由用保護構件包覆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使由外部無法或難以看到而加以隱藏,得以減少人身飾品設計上的限制,提高設計的自由度,並易於擴大設計之多樣性(在後述的附錄B1、C1中亦同)。
同時,藉由利用具備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的保護構件,可採用簡單結構形成保護構件。可將配設於基座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到配設於框架上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之後,將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相互固定來保護上述構件的環部而形成保護構件。由此,可容易且穩定地製造基座及寶石可擺動的配置,同時由保護構件保護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人身飾品(在後述的附錄B6、C4中亦同)。
〔附錄A2〕
附錄A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係由所述保護構件保護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根據附錄A2的人身飾品,可藉由保護構件以不外露的方式遮蓋和穩定地保護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全體之至少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由此,可確實防止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不會因為與其他物體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而可長期穩定地維持基座及寶石可輕微擺動之狀態(在後述的附錄B3、C2中亦同)。
〔附錄A3〕
附錄A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有一部分外露。
根據附錄A3的人身飾品,基座側嵌合環除了連接部分以外,至少露出一部分,亦可透過保護構件保護框架側嵌合環及基座側嵌合環。藉此亦可長期穩定地維持基座及寶石輕微擺動之狀態(在後述的附錄B5、C3中亦同)。
〔附錄A4〕
附錄A1至附錄A3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其中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呈表裡對稱形狀。
根據附錄A4的人身飾品,可利用具有相同形狀及相同材質的構件(元件)作為前側構件及後側構件。由此能夠以低價製作保護構件的前側構件及後側構件。此外,在安裝(組裝)保護構件到人身飾品時,因為不會出現選錯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的情況,可防止安裝保護構件的作業變得繁瑣而得以有效率地進行安裝作業。同時,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也可以使用形狀或材質彼此完全不同的構件(以上內容在後述的附錄B7、C5中亦同)。
〔附錄A5〕
附錄A1至附錄A4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採用單一一體形狀,同時保護相連的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以及相連的另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根據附錄A5的人身飾品,可採用簡單的結構形成保護構件。同時,可在左右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外側簡便穩定地設置保護構件,藉此穩定地保護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在後述的附錄B8、C6中亦同)。
〔附錄A6〕
附錄A1至附錄A5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構成所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護構件內側固定有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根據附錄A6的人身飾品,保護構件係形成為構成框架的至少一部分(框架本體),而保護構件的內側固定有框架側嵌合環。由此,框架可以採用簡單結構形成,同時,構成框架的保護構件可確實保護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和框架側嵌合環。此外,保護構件也可以不形成為框架的一部分,而框架可與保護構件分開形成為具備框架本體和框架側嵌合環的構件(以上內容在後述的附錄B9、C7中亦同)。
〔附錄A7〕
附錄A1至附錄A6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呈中空形狀。
根據附錄A7的人身飾品,藉由保護構件呈中空形狀,可在保護構件內側穩定容納和保護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和框架側嵌合環。此外,中空形狀的保護構件可透過對金屬製薄板材進行例如沖壓加工等穩定形成,而比例如內部經填充的實心保護構件更節省原料成本(在後述的附錄B10、C8中亦同)。
〔附錄A8〕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嵌合左右所述 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 所述框架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至少包括:前側構件,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對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之正面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其直接且相互連結地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使不會外露; 在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之間,設有在內部收容至少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並從外側保護之容納空間。
在根據附錄A8的人身飾品中,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正面被框架之前側構件遮蓋和保護,以免外露。此外,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背面被保護構件之後側構件遮蓋和保護,以免外露。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相互固定,中間配設有容納空間。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被收容在容納空間的內部,並從外側受到前側構件及後側構件的保護。藉由此類具備容納空間的框架(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具體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以防外露。
具備容納空間的框架係以不與擺動時的基座產生干涉而排除基座的可擺動範圍之方式,配置在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外側(在後述的附錄B11、C9中亦同)。
只要是此類具備框架之容納空間的人身飾品,其基座可透過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可擺動地穩定支撐在框架上。同時,框架之容納空間可以容納至少基座側嵌合環的上述連接部分和框架側嵌合環而不外露地加以保護。因此,基座側嵌合環和框架側嵌合環相連而使寶石可進行輕微擺動的連接結構,可以簡單的結構來防止與其他物體直接衝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在後述的附錄B11、C9中亦同)。
同時,藉由將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容納於框架之容納空間內而加以保護,可令毛髮或紗線等難以捲入基座側嵌合環或框架側嵌合環內。由此可提高人身飾品的處理性,還可防止紗線等的纏繞而阻礙基座及寶石擺動的情況(在後述的附錄B11、C9中亦同)。
此外,藉由將基座側耦合嵌合環及框架側耦合嵌合環保持於框架之容納空間內使由外部無法或難以看到而加以隱藏,得以減少對於人身飾品設計上的限制,提高設計的自由度,並易於擴大設計之多樣性(在後述的附錄B11、C9中亦同)。
藉由利用具備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的框架(框架本體),可以簡單的結構形成框架。可將配設於基座的左右基座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到配設於前側構件或後側構件上的左右框架側嵌合環之後,將前側構件和後側構件直接且相互連結地固定來保護上述構件的環部以形成框架(框架本體)。由此,可容易且穩定地製造基座及寶石可擺動的配置,且由框架保護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的人身飾品(在後述的附錄B16、C12中亦同)。
〔附錄A9〕
附錄A8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容納空間收容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根據附錄A9的人身飾品,藉由在框架之容納空間內收容整個框架側嵌合環及基座側嵌合環,可由框架保護整個框架側嵌合環及整個基座側嵌合環。由此,可以遮蓋且穩定地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並防止外露。因此可確實防止處於連接狀態的基座側嵌合環及框架側嵌合環因與其他物體直接碰撞等而受到意外的外力,且亦可長期穩定地維持基座及寶石能夠輕微擺動之狀態(在後述的附錄B13、C10中亦同)。
〔附錄A10〕
附錄A8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了所述連接部分外,至少一部分外露。
根據附錄A10的人身飾品,基座側嵌合環的除連接部分以外之至少一部分外露,即使框架的容納空間內收容框架側嵌合環及基座側嵌合環,亦可長時間穩定維持基座及寶石能夠輕微擺動之狀態(在後述的附錄B15、C11中亦同)。
〔附錄A11〕
附錄A8至附錄A10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呈內外對稱形狀;所述框架的框架本體呈中空形狀,形成所述容納空間。
根據附錄A11的人身飾品,可利用具有相同形狀及相同材質的構件(元件)作為前側構件及後側構件。由此能夠低價製作前側構件及後側構件。此外,中空形狀的框架本體可透過例如對於金屬製的薄板材進行沖壓加工等而穩定形成,也可比內部經填充的實心框架本體降低原料成本(在後述的附錄B16、C12中亦同)。
〔附錄A12〕
附錄A1至附錄A11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框架具有可插通一 部分所述基座的插通開口部位;所述插通開口部位具備的尺寸讓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擺動的同時,限制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的擺動範圍。
根據附錄A12的人身飾品,可穩定維持基座及寶石能夠輕微而滑順擺動的狀態。同時,藉由以框架限制基座及寶石的可擺動範圍,從正面觀察時,由於可在美麗閃爍地觀看的範圍內適當擺動寶石,得以更有效獲得擺動所帶來的裝飾效果(在後述的附錄B17、C13中亦同)。
〔附錄A13〕
附錄A1至附錄A12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正面觀察所述人身飾品時,所述框架具有包圍著保持在所述基座上的所述寶石外圍,且與所述寶石之間具有空隙的形狀。
根據附錄A13的人身飾品,可由框架整體保護基座及寶石的周圍。此外,相對於配置在基座及寶石外周附近的框架,寶石看似浮在空中的狀態,同時藉由輕微擺動基座及寶石可更易於凸顯寶石的搖擺。這樣一來,可以讓保持在基座上的寶石的光輝看起來更加美麗,而更有效地提升人身飾品的裝飾效果及高級感,同時可令人身飾品具備前所未有的嶄新形象(美感)。此外,藉由框架配置在基座及寶石周圍,當基座及寶石擺動時,可使基座及寶石難以接觸到使用者的服裝等,而能夠避免基座及寶石因接 觸衣服等而停止擺動(以上內容在後述的附錄B19、C14中亦同)。
〔附錄A14〕
附錄A1至附錄A13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所述人身飾品的側面觀之,相對於所述人身飾品的表裡方向,所述框架的裡側截面比可擺動的所述寶石裡側前端部更靠裡側設置。
根據附錄A14的人身飾品,當佩戴人身飾品時,可防止寶石(尤其寶石的裡面側前端部)直接接觸服裝等,並有效避免因接觸服裝等導致基座及寶石停止擺動的情況。因此,基座及寶石可自然持續長時間的擺動(在後述的附錄B20、C15中亦同)。
其次,揭示關於本發明另一態樣的附錄B1至B15。
〔附錄B1〕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具備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且藉由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 在所述人身飾品中,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備從外側遮蓋和保護至少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的保護構件。
在根據附錄B1的人身飾品中,保護構件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B2〕
附錄B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圓弧形;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圓弧形;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以讓所述寶石的檯面表面可由正面看到;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具備:該基座側嵌合環的圓弧部分與所述框架側嵌合環連接,並與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內周緣部滑動接觸的連接部分;作為所述人身飾品中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相對於所述的寶石,將配設有一對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方向設為寬度方向,所述寶石的檯面表面和底面部主要朝向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以與所述寬度方向及所述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時, 所述保護構件從外側連續遮蓋和保護至少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的前方之正面側、後方之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所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B3〕
附錄B1或附錄B2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保護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附錄B4〕
附錄B3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形成為環形,所述保護構件從外側連續遮蓋和保護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整個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以使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前方之正面側、後方之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不會外露。
〔附錄B5〕
附錄B1或附錄B2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一部分外露。
〔附錄B6〕
附錄B1或附錄B5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具有:保護 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之正面側之前側構件;及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之背面側,並固定於所述前側構件的後側構件。
〔附錄B7〕
附錄B6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呈表裡對稱形狀。
〔附錄B8〕
附錄B1至附錄B7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具有單一一體形狀,同時保護相連的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以及相連的另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附錄B9〕
附錄B1至附錄B8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構成所述框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護構件的內面固定有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附錄B10〕
附錄B1至附錄B9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呈中空形狀。
〔附錄B11〕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具備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嵌合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同時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加以支撐; 所述框架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備將至少所述框架側耦合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耦合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耦合嵌合環之連接部分容納於內部,並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的容納空間。
在根據附錄B11的人身飾品中,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被收容於框架之容納空間內部。由此,框架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之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B12〕
附錄B1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 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圓弧形;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圓弧形;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在相對於所述框架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以讓所述寶石的檯面表面可由正面看到;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具備:該基座側嵌合環的圓弧部分與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接,並與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內周緣部滑動接觸的連接部分;作為所述人身飾品中相互正交的三個方向,相對於所述的寶石,將配設有一對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方向設為寬度方向,所述寶石的檯面表面和底面部主要朝向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以與所述寬度方向及所述前後方向正交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時,所述容納空間在內部收容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並且從外側連續遮蓋和保護至少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的前方之正面側、後方之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所述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B13〕
附錄B11或附錄B12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容納空間收容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附錄B14〕
附錄B13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形成為環形,所述容納空間從外側連續遮蓋和收容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以使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前方之正面側、後方之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不會外露。
〔附錄B15〕
附錄B11或附錄B12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一部分外露。
〔附錄B16〕
附錄B11至附錄B15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框架的框架本體具有: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之正面側的前側構件;及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所述連接部分之背面側,並固定於所述前側構件的後側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具有表裡對稱形狀;所述框架本體呈中空形狀,形成所述容納空間。
〔附錄B17〕
附錄B1至附錄B16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框架具有可插通一 部分所述基座的插通開口部位;所述插通開口部位具有允許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擺動的同時,限制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的擺動範圍的尺寸。
〔附錄B18〕
附錄B17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包括:載置並固定保持所述寶石的基座本體,及連接所述基座本體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左右臂部;所述插通開口部位可插通所述基座的所述臂部。
〔附錄B19〕
附錄B1至附錄B18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正面觀察所述人身飾品時,所述框架具有包圍著保持在所述基座上的所述寶石之外圍,且與所述寶石之間具有空隙的形狀。
〔附錄B20〕
附錄B1至附錄B19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所述人身飾品的側面觀之,相對於所述人身飾品的表裡方向,所述框架的裡側端面比可擺動的所述寶石裡側前端部更靠裡側配置。
以下,揭示關於本發明又一態樣的附錄C1至C15。
〔附錄C1〕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具備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同時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相對於所述框架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在所述人身飾品中,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備從外側保護至少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的保護構件。
在根據附錄C1的人身飾品中,保護構件從外側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的連接部分。藉由所述保護構件,具體來講,係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C2〕
附錄C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藉由所述保護構件保護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附錄C3〕
附錄C1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一部分外露。
〔附錄C4〕
附錄C1至附錄C3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具有: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正面之前側構件;及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背面,並固定於所述前側構件的後側構件。
〔附錄C5〕
附錄C4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具有表裡對稱形狀。
〔附錄C6〕
附錄C1至附錄C5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具有單一一體形狀,同時保護相連的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以及相連的另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附錄C7〕
附錄C1至附錄C6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構成所述框 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護構件之內面固定有所述框架側嵌合環。
〔附錄C8〕
附錄C1至附錄C7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保護構件呈中空形狀。
〔附錄C9〕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的基座,及支撐所述基座的框架;所述基座包括:將所述寶石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所述框架具有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嵌合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框架側嵌合環,且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相對於所述框架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所述框架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相連的狀態下,具有在內部收容至少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所述框架側耦合嵌合環之連接部分,並從外側保護之容納空間。
在根據附錄C9的人身飾品中,框架側嵌合環和基座側嵌合環的對於框架側嵌合環之連接部分收容於框架的容納空間之內部,從外側加以保護。由此,具體而言,即藉由框架從外側遮蓋和保護左右框架側嵌合環和左右基座側嵌合環之對於框架側耦合嵌合環的連接部分的正面側、背面 側、上面側、下面側及寬度方向的外側面,使不會外露。
〔附錄C10〕
附錄C9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容納空間收容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
〔附錄C11〕
附錄C9中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基座側嵌合環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一部分外露。
〔附錄C12〕
附錄C9至附錄C11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框架的框架本體具有: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正面之前側構件;及保護所述基座側嵌合環和所述框架側嵌合環的背面,並固定於所述前側構件的後側構件;所述前側構件和所述後側構件呈表裡對稱形狀;所述框架本體呈中空形狀,形成所述容納空間。
〔附錄C13〕
附錄C1至附錄C12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所述框架具有可插通一部分所述基座的插通開口部位; 所述插通開口部位具有允許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擺動的同時限制所述基座及所述寶石的擺動範圍之尺寸。
〔附錄C14〕
附錄C1至附錄C13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正面觀察所述人身飾品時,所述框架具有包圍著保持在所述基座上的所述寶石之外圍,且與所述寶石之間具有空隙的形狀。
〔附錄C15〕
附錄C1至附錄C14中任一所述的人身飾品,從所述人身飾品的側面觀之,相對於所述人身飾品的表裡方向,所述框架的裡側端面比可擺動的所述寶石裡側前端部更靠裡側配置。

Claims (13)

  1.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10)的基座(20),及支撐所述基座(20)的框架(30、40、50);所述基座(20)包括:將所述寶石(10)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24、24C);所述框架(30、40、50)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並嵌合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的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所述基座(20)及所述寶石(10)在相對於所述框架(30、40、50)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在所述人身飾品中,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相連的狀態下,具備從外側保護至少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的對於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之連接部分的保護構件(31、31a、31b、41、51、60);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51、60)包括:前側構件(36、46、51),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的所述連接部分之正面側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37、47、60),其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36、46、51)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呈單一一體形狀,同時保護相連的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和相連的另一側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由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51、60)保護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42、52)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C)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有一部分暴露在外。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側構件(36)和所述後側構件(37)呈表裡對稱形狀。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51)構成所述框架(30、40、5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51)的內面固定有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構件(31、31a、31b、41)呈中空形狀。
  7. 一種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包括:固定和保持寶石(10)的基座(20),及支撐所述基座(20)的框架(30、40、50);所述基座(20)包括:將所述寶石(10)夾在中間設置在相對位置的左右一對基座側嵌合環(24、24C);所述框架(30、40、50)固定著左右一對分別連接嵌合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的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藉由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分別連接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所述基座(20)及所述寶石(10)在相對於所述框架(30、40、50)為懸垂的狀態下可擺動地被加以支撐;所述框架(30、40、50)在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及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相連的狀態下,至少包括:前側構件(36、46、51),其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之對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的連接部分之正面側使不會外露;及後側構件(37、47、60),其直接且相互連結地固定在所述前側構件(36、46、51)上,遮蓋和保護左右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左右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之所述連接部分的背面側使不會外露;在所述前側構件(36、46、51)和所述後側構件(37、47、60)之間,設有在內部收容至少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32C、42、52)和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24C)的所述連接部分,並從外側保護之容納空間(34)。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納空間(34)收容整個所述框架側嵌合環(32、42、52)及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基座側嵌合環(24C)的除所述連接部分以外,至少有一部分暴露在外。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至第9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前側構件(36、46)和所述後側構件(37、47)呈表裡對稱形狀,所述框架(30、40)的框架本體(31、31a、31b、41)呈中空形狀,形成所述容納空間(34)。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及第7項至第9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所述框架(30、40、50)具備插通部分所述基座(20)的插通開口部位(35、35b);所述插通開口部位(35、35b)具備的尺寸讓所述基座(20)及所述寶石(10)擺動的同時,限制所述基座(20)及所述寶石(10)的擺動範圍。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及第7項至第9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從正面觀察所述人身飾品時,所述框架(30、40)具有包圍著保持在所述基座(20)上的所述寶石(10)外圍,且與所述寶石(10)之間具有空隙的形狀。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及第7項至第9項中任何一項所述的人身飾品,其特徵在於,從側面觀察所述人身飾品時,相對於所述人身飾品的表裡方向,所述框架(30、40、50)的裡側端面比可擺動的所述寶石(10)裡側前端部更靠裡側設置。
TW107114665A 2017-05-19 2018-04-30 人身飾品 TWI655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9839A JP6285595B1 (ja) 2017-05-19 2017-05-19 身飾品
JP2017-099839 2017-05-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0063A TW201900063A (zh) 2019-01-01
TWI655917B true TWI655917B (zh) 2019-04-11

Family

ID=612826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6019A TW201919507A (zh) 2017-05-19 2018-04-30 人身飾品
TW107114665A TWI655917B (zh) 2017-05-19 2018-04-30 人身飾品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6019A TW201919507A (zh) 2017-05-19 2018-04-30 人身飾品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4688B2 (zh)
EP (1) EP3446589A4 (zh)
JP (1) JP6285595B1 (zh)
KR (2) KR101961361B1 (zh)
CN (4) CN109805526A (zh)
SG (1) SG11201808499PA (zh)
TW (2) TW201919507A (zh)
WO (1) WO20182121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5595B1 (ja) * 2017-05-19 2018-02-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JP6431170B1 (ja) * 2017-12-19 2018-11-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装飾用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CN110477540B (zh) * 2019-07-19 2020-12-22 湖州浪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颈部防自然摆动撞击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477539A (zh) * 2019-09-05 2019-11-22 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部件式首饰装置单元
JP2023052715A (ja) * 2020-03-12 2023-04-12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装身具用被連結留め部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装身具用留め具及び装身具
KR102210833B1 (ko) * 2020-06-29 2021-02-01 최정호 장신구용 장식구의 카멜레온 세팅방법
JP2023047817A (ja) * 2021-09-27 2023-04-06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装身具
US20230248126A1 (en) * 2022-02-09 2023-08-10 Complitime Sa Mobile support mechanism for an objec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8573A (ja) * 2008-05-01 2009-11-19 Sosakukan:Kk 装飾具
CN102742985A (zh) * 2012-07-11 2012-10-24 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自摆首饰装置
US20130239613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The Jewlery Co. Jewelry article with a brilliance enhancing diamond setting
TWM512323U (zh) * 2015-08-11 2015-11-21 Glory Diamond Co Ltd 擺盪式首飾
TW201630551A (zh) * 2010-12-20 2016-09-01 Crossfor Co Ltd 隨身飾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75111B2 (ja) * 1991-10-29 2001-06-11 エヌケーケー条鋼株式会社 強靭直接パテンティング線材の製造方法
US6532766B1 (en) * 1999-08-26 2003-03-18 Meang K. Chia Decorative jewelry item
JP4199129B2 (ja) * 2002-03-15 2008-12-17 俊彦 木村 身飾品
US6857289B1 (en) * 2003-07-31 2005-02-22 Yuan-I Cheng Precious stone setting
JP2006192054A (ja) * 2005-01-13 2006-07-27 Alpha 21:Kk 宝石類付き装身具
US20120151963A1 (en) * 2010-12-20 2012-06-21 Hidetaka Dobashi Personal ornament
JP5867915B2 (ja) * 2011-07-21 2016-02-24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JP3175111U (ja) * 2012-02-09 2012-04-19 株式会社ラ・ベル エキップ 揺動装身具
CN202959084U (zh) 2012-11-09 2013-06-05 广东钻石世家国际珠宝有限公司 一种宝石镶嵌首饰
JP5424435B1 (ja) * 2013-09-13 2014-02-26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CN204763786U (zh) * 2015-06-16 2015-11-18 夏仁达 灵动闪耀吊坠
CN205250575U (zh) * 2015-12-08 2016-05-25 吴建兵 一种吊坠
JP2016041381A (ja) * 2015-12-28 2016-03-31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CN205512800U (zh) * 2016-03-17 2016-08-31 温州卡诗蒂雅名钻坊有限公司 珠宝首饰
CN205728455U (zh) 2016-05-27 2016-11-30 深圳市华乐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一种车花镶口晃动的首饰
CN205963155U (zh) 2016-08-25 2017-02-22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晃动的双镶口吊坠
CN206079328U (zh) 2016-10-12 2017-04-12 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晃动首饰
US9888749B1 (en) * 2017-03-08 2018-02-13 Top Jewelry Co., Ltd. Accessory
CN206675125U (zh) * 2017-04-07 2017-11-28 深圳市星光达珠宝首饰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镶口可摇晃的宝石饰品
KR101745303B1 (ko) * 2017-05-18 2017-06-09 송문섭 장신구
JP6285595B1 (ja) * 2017-05-19 2018-02-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身飾品
CN106983249A (zh) * 2017-05-24 2017-07-28 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部件式自摆首饰装置、配件及其实现方法
JP3212476U (ja) * 2017-06-26 2017-09-14 株式会社 オサダ工房 装身具
JP6431170B1 (ja) * 2017-12-19 2018-11-28 株式会社クロスフォー 装飾用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物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8573A (ja) * 2008-05-01 2009-11-19 Sosakukan:Kk 装飾具
TW201630551A (zh) * 2010-12-20 2016-09-01 Crossfor Co Ltd 隨身飾物
US20130239613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The Jewlery Co. Jewelry article with a brilliance enhancing diamond setting
CN102742985A (zh) * 2012-07-11 2012-10-24 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自摆首饰装置
TWM512323U (zh) * 2015-08-11 2015-11-21 Glory Diamond Co Ltd 擺盪式首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46589A4 (en) 2019-11-20
KR101961361B1 (ko) 2019-03-22
CN208658082U (zh) 2019-03-29
KR20190143447A (ko) 2019-12-30
WO2018212191A1 (ja) 2018-11-22
TW201919507A (zh) 2019-06-01
JP6285595B1 (ja) 2018-02-28
US20210120921A1 (en) 2021-04-29
CN109805526A (zh) 2019-05-28
TW201900063A (zh) 2019-01-01
SG11201808499PA (en) 2018-12-28
EP3446589A1 (en) 2019-02-27
US11284688B2 (en) 2022-03-29
JP2018192098A (ja) 2018-12-06
CN208658084U (zh) 2019-03-29
KR102421993B1 (ko) 2022-07-15
CN108937000A (zh) 2018-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5917B (zh) 人身飾品
JP6124429B1 (ja) 身飾品
KR102151446B1 (ko) 장식용 부품 및 이를 구비한 물품
KR101745303B1 (ko) 장신구
JP5536482B2 (ja) 揺動装身具
JP3738279B2 (ja) 装身具用ペンダント
JP2010046218A (ja) 揺動装身具
JP2012161564A (ja) 装身具
JP6335382B1 (ja) 身飾品
JP2009005938A (ja) 宝石用台座およびこの台座を使用した装身具用ペンダントの製造方法
JP5234455B2 (ja) 装身具
JP5173450B2 (ja) 装身具
JP4891551B2 (ja) 装身具用ペンダント
JP2005058371A (ja) 揺動式装身具
JP3774815B2 (ja) 装身具用ペンダント
KR102509320B1 (ko) 장신구
JP2006110373A (ja) ペンダント
JP7130886B1 (ja) 揺動装身具用吊り下げ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揺動装身具
KR101745300B1 (ko) 장신구
JP3242390U (ja) リング状装身具
CN217906617U (zh) 一种饰品和首饰
JP3206019U (ja) 装飾具
JPH0898708A (ja) ピアスなどの耳飾り
JP3109898U (ja) 宝石保持具
TW201412260A (zh) 裝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