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7034B -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iber composed of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iber composed of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7034B
TWI607034B TW102134430A TW102134430A TWI607034B TW I607034 B TWI607034 B TW I607034B TW 102134430 A TW102134430 A TW 102134430A TW 102134430 A TW102134430 A TW 102134430A TW I607034 B TWI607034 B TW I6070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thylene glycol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polyester
temperature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4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0633A (zh
Inventor
堤賢一
鹿野秀和
荒西義高
Original Assignee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20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0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0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63/668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72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7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c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01F6/86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c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from polyetheres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Description

共聚合聚酯及由其構成之聚酯纖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吸濕性之共聚合聚酯及由其構成之聚酯纖維。更詳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單獨紡絲之具有優異吸濕性的共聚合聚酯及由其構成之吸濕性優異的聚酯纖維。
傳統上,由於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為代表之聚酯係強度、熱安定性及耐藥品性等優異,而廣泛使用於纖維、薄膜及成形物等之用途。然而,由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本質上為疏水性而極缺乏吸濕性,於作為衣服使用之情形,在濕度高時產生”悶熱感”,或在冬季濕度低時產生靜電,穿著舒適性上稱不上理想的素材。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於作為樹脂或薄膜等使用時,亦有由於低吸濕性而帶電等之問題。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有提案在聚酯側鏈上共聚合具有氧伸烷基二醇之二醇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1。)、及將含磺酸金屬鹽之二羧酸共聚合於聚酯的方法(參照專利文獻2。)等之將具有吸濕性能之化合物共聚合於聚酯之方法。然而,由於將吸濕成分共聚合於聚酯而使聚酯聚合物全體改質,存在喪失所謂優異的機械特性之聚酯原本具有的優點之問題。
又,有提案藉由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接枝聚合於聚酯纖維,進一步於接枝聚合後,利用鹼金屬取代該等羧基而賦予吸濕性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3。)。然而,由於該提案係具有耐光性降低、或是因吸濕成分附著於組成物或纖維表層所造成的滑溜之發生、或是隨時間經過之強度降低等之問題,尚未到達實用化。
再者,在纖維之後加工階段賦予吸濕性之方法中,在染色時或所得之纖維布帛特性方面具有各種的問題。因此,為了在製造纖維之階段賦予吸濕性且解決該課題,有提案以具有高的吸濕性之吸濕性樹脂作為芯部,並以聚酯之鞘所被覆的芯鞘型複合纖維(參照專利文獻4至8。)。然而,於該等之芯鞘型複合纖維,由於精製或染色等之熱水處理時,芯部之吸濕性樹脂含水而大幅地膨潤,而在纖維表面發生出現裂痕(鞘裂開)、而有吸濕性樹脂向外部流出或染色堅牢度顯著的惡化等之布帛品質降低之問題。
以抑制該鞘裂開為目的,有提案預先從熔融紡絲階段設置鄰接於吸濕性芯成分的中空部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9及10。)。然而,於纖維化成如該提案之具有中空部的剖面形狀之情形,在對纖維實施撚絲加工或假撚加工之情形,在相關步驟中發生中空部的壓壞,因隨後之熱水處理而與上述情形相同,有吸濕聚合物膨潤而發生鞘裂開之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昭48-827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2-26985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昭52-7402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2-99612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平4-361616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平4-341617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平8-198954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平9-132871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平9-111579號公報
[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昭52-55721號公報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共聚合聚酯及由該共聚合聚酯構成之吸濕性優異的聚酯纖維,該共聚合聚酯克服上述習知技術之課題,一面維持聚酯原本優異的特性且一面具有高的吸濕特性。
本發明係解決上述問題者,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使10至25重量%之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至20000的聚乙二醇共聚合之主要重複單元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聚酯,具有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之共聚合聚酯。
若根據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的較佳形態,上述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 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之聚乙二醇比例為70至99重量%。
若根據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的較佳形態,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藉由DSC(微差掃描熱量計),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至300℃為止而設成5分鐘恆溫狀態後,進行急冷,再度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至300℃為止時,在200℃以上之範圍所觀察到之熔解波峰存在於251至260℃範圍之共聚合聚酯。
若根據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的較佳形態,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的吸濕參數△MR為2至10%。
於本發明中,能夠由該共聚合聚酯獲得吸濕性優異的聚酯纖維。
若根據本發明,可獲得一種共聚合聚酯,其一面維持聚酯原本優異的特性且一面具有高的吸濕特性。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吸濕性高,且能夠單獨地紡絲,所得之聚酯纖維可適合使用作為由單絲構成之編織物等,作為內衣、體育服及裏布等之舒適素材。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其係使10至25重量%之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至20000的聚乙二醇共聚合之主要重複單元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聚酯。
於本發明中,所謂主要重複單元為對苯二甲 酸乙二酯之聚酯,係將作為酸成分之對苯二甲酸及該等之酯形成衍生物、與作為二醇成分之乙二醇作為主要成分之聚酯。較佳為全部二醇成分中,乙二醇佔有80莫耳%以上,更佳為佔有90莫耳%以上之聚酯。在不損害本發明效果之範圍內,例如亦能夠在20莫耳%以下之範圍共聚合作為乙二醇以外之二醇成分的環己烷二甲醇、丁二醇、新戊二醇及二乙二醇等。
為了將吸濕性賦予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必須共聚合聚乙二醇。
在本發明作為共聚合成分所用之聚乙二醇,重要的是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至20000。數量平均分子量係依照末端基定量法所測定。所謂末端基定量法係由NMR之末端基與主鏈的積分比而求出分子量之方法。
本發明係在包含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聚酯中,發現藉由將聚乙二醇作成特定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而使吸濕特性變得極大。具體而言,藉由使用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以上之聚乙二醇而使吸濕性能變得極大。雖然該理由尚未明確,但可認為於聚乙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以上時,藉由聚合物中之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形成特異之結構而使吸濕性能變得極高。
又,若聚乙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超過20000,由於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反應性降低而發生製絲性惡化、或聚乙二醇會在熱水中溶出之問題。
從共聚合聚酯的成形性,特別是製絲性之觀 點,聚乙二醇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5000以下,更佳形態為10000以下。
在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中,聚乙二醇的共聚合比例必須為10至25重量%。若聚乙二醇之共聚合比例較10重量%為少,得不到共聚合聚酯之吸濕性,吸濕性成為與未共聚合聚乙二醇之聚酯同等程度的吸濕性。又,從熔融成形性,例如從製絲性之觀點,聚乙二醇之共聚合比例必須為25重量%以下。因若共聚合比例超過25重量%,有無法承受高溫區域下之使用、或所得之成形物的機械強度降低之傾向。又,用於為了製造纖維時,有所謂變得無法以單絲使用之問題。
藉由將聚乙二醇之共聚合比例設成25重量%以下,而紡絲性提高,便能夠加速紡絲速度,生產性提高,進一步能夠獲得細纖度纖維。聚乙二醇之共聚合比例更佳為20重量%以下,再更佳為15重量%以下。
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二醇共聚合之情形,除了包含聚乙二醇之非晶結構與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之外,所得之共聚合聚酯亦具有共存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二醇之非晶結構。
又,於共存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二醇之非晶結構中,形成有主要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存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二醇之非晶結構、與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在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中,該等非晶結構之中,必須具有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 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
於本發明中,藉由具有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而使吸濕性能變高,進一步亦使紡絲性等之成形性變得良好。
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係藉由使用溫度調幅式微差掃描熱量測定(TM-DSC)來測定玻璃轉移溫度而能夠得知。具體而言,利用下列方法而測定。
在290℃之溫度下熔融共聚合聚酯後,在25℃之溫度的水中充分冷卻。在25℃乾燥已冷卻之共聚合聚酯,去除附著於表面之水分而獲得測定試料。在溫度範圍-85至300℃、升溫速度2℃/分鐘、氮氣環境下,使用TM-DSC測定所得之試料的相轉移舉動,將DSC信號分離成可逆的成分與不可逆的成分。玻璃轉移溫度能夠藉由可逆的成分而觀測。
若確認以TM-DSC所測定之玻璃轉移溫度較聚乙二醇之玻璃轉移溫度(-67℃)為高、且為0℃以下,則能夠確認存在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
又,於本發明中,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若聚乙二醇之比例為70重量%以上,吸濕性能進一步變高而為較佳的形態。聚乙二醇之比例更佳為80重量%以上。
又,於本發明中,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 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若聚乙二醇(PEG)比例為99重量%以下,則在用於為了製造纖維時,能夠以單絲使用。聚乙二醇比例更佳為90重量%以下。
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的聚乙二醇之比例係藉由溫度調幅式微差掃描熱量測定(TM-DSC)而測定玻璃轉移溫度(Tg,obs(單位為K)),從玻璃轉移溫度,依照Couchman之下式(式1)而能夠算出。
(式中,XPET係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中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重量分率,XPEG係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中之聚乙二醇的重量分率,XPET=1-XPEG為成立。又,△Cp,PET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單體之玻璃轉移前後的熱容量差(△Cp,PET=0.4052Jg-1K-1),△Cp,PEG係聚乙二醇單體之玻璃轉移前後的熱容量差(△Cp,PEG=0.8672Jg-1K-1),Tg,PET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單體之玻璃轉移溫度(Tg,PET=342K),Tg,PEG係表示聚乙二醇單體之玻璃轉移溫度(Tg,PEG=206K)。)。
由於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耐熱性高、吸濕性優異的共聚合聚酯,熔融成形而適合用於纖維、薄膜 及成形物等,特別能夠適合用於作為合成纖維之原料。於該情形,由於具有充分之吸濕性,吸濕參數(△MR)較佳為2%以上。吸濕參數(△MR)更佳為4%以上。又,若共聚合聚酯之吸濕參數為10%以下,有紡絲性或拉伸性成為良好之傾向,而為較佳的形態。
於此,所謂吸濕參數(△MR)係意指將以20℃×65%R.H.之標準狀態增濕安定化之試料移至30℃×90%R.H.之高濕狀態,將24小時後之重量增加量(g)除以試料之絕對乾燥重量(g)之值(%)。於此,所謂絕對乾燥重量(g)係指以105℃之溫度進行乾燥而乾燥至未觀察到重量變化為止之試料重量。
於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中,於不損害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能夠添加氧化鈦或碳黑等之顏料、烷基苯磺酸鹽等之界面活性劑、抗氧化劑、抗著色劑、耐光劑、及抗靜電劑等。
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藉由酯交換法或酯化法等之聚合方法所製造。於酯交換法中,藉由將對苯二甲酸之酯形成衍生物與乙二醇加入至反應容器內,於酯交換觸媒之存在下,在150至250℃之溫度下使其反應後,添加安定劑與聚合觸媒等,在500Pa以下之減壓下,加熱至260至300℃之溫度,使其反應3至5小時而能夠獲得共聚合聚酯。
又,於酯化法中,藉由將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加入於反應容器內,在氮氣加壓下,於150至260℃之溫度下進行酯化反應,於酯化反應結束後,添加安定劑 與聚合觸媒等,在500Pa以下之減壓下,加熱至260至300℃之溫度,使其反應3至5小時而能夠獲得共聚合聚酯。
於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之製造中,作為聚乙二醇之添加時期,亦可於酯化反應或酯交換反應前,與其他原料一併加入,又,亦能夠於酯化反應或酯交換反應結束後至開始聚合反應前添加,後者為更佳的形態。
於本發明中,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以上之聚乙二醇能夠以薄片或粉末等固體狀態取得。添加聚乙二醇時,係藉由加熱至70℃以上之溫度、以熔融的狀態添加,於聚縮合反應之減壓開始前使其充分地分散,而聚乙二醇變得容易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反應,所得之共聚合聚酯能夠具有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吸濕性能變高。
又,因為所得之共聚合聚酯即使為單獨型纖維亦能夠提高紡絲性、可加速紡絲速度而提高生產性,進一步可獲得細纖度纖維,故為較佳的形態。
作為製造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時所用之酯交換觸媒,可舉出乙酸鋅、乙酸錳、乙酸鎂及四丁氧基鈦等。又,作為聚合用觸媒,可舉出三氧化銻或二氧化鍺等。
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具體而言,能夠藉由下列之方法而獲得。
冷卻藉由酯化反應所得之對苯二甲酸雙-β-羥乙酯之寡聚物(以下,稱為BHT。)而作成固體狀態後, 粉碎而獲得粉末狀之BHT。充分混合粉末狀之BHT與粉末狀之聚乙二醇後,將該等加入至聚縮合反應裝置內,一面攪拌、一面以250至270℃之溫度熔融。藉由將安定劑與聚合觸媒等添加於已熔融的BHT與聚乙二醇之混合物中,在500Pa以下之減壓下加熱至260至300℃之溫度,使其反應3至5小時而能夠獲得共聚合聚酯。
又,使用酯交換反應裝置或酯化反應裝置而合成BHT後,於從該等反應裝置通過傳輸管而將BHT移送至聚縮合反應裝置時,藉由在傳輸管之途中注入所熔融的聚乙二醇,以聚縮合反應裝置立即攪拌而使聚乙二醇微分散。之後,藉由將安定劑與聚合觸媒等添加於所熔融的BHT與聚乙二醇之混合物中,在500Pa以下之減壓下加熱至260至300℃之溫度,使其反應3至5小時而能夠獲得共聚合聚酯。此時,將濾器設置於傳輸管中,若於BHT即將通過濾器之前注入聚乙二醇,藉由傳輸管途中之濾器而容易使聚乙二醇分散於BHT中。
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係使用擠出成形、吹塑成形、真空成形及射出成形等之成形方法而能夠作成各種之樹脂成形物。尤其,若藉由熔融紡絲而使共聚合聚酯纖維化,吸濕性能變得容易發揮而為較佳的形態。
作為使用本發明的共聚合聚酯之纖維,較佳為所構成的纖維全體之20至100重量%為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於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較20重量%為少之情形,幾乎觀察不到使吸濕脫濕性提高之效果。又,從所謂充分的吸濕脫濕性之觀點,較佳為全體纖維之50至100 重量%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
尤其,藉由纖維全體(100%)為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亦即實質上作成單纖維而能夠使纖維之吸濕性發揮至最大限度。
又,於習知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中,由於因吸濕所造成的膨潤而有鞘發生裂痕等之問題,但藉由將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作成單絲使用,該等問題亦被解決。再者,藉由將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作成單絲使用,由於共聚合聚酯露出表面而有所謂使吸濕速度變快之效果。
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的吸濕性係在決定酷暑時的衣服舒適性上重要的標準。作成衣料時,為了能賦予舒適性,吸濕參數(△MR)較佳為2.0%以上。再者,從舒適性之觀點,吸濕參數(△MR)為4.0%以上係更佳的形態。然而,若由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的吸濕性參數超過20%,有對纖維之特性造成影響。例如,使強度降低或耐光性惡化變大而有變得不適合於衣料用途等之使用的情況。吸濕參數更佳為10%以下。
從適合於將吸濕性視為必要的衣料用途之觀點,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的單絲纖度較佳為10dtex以下。單絲纖度更佳為5dtex以下。又,於本發明中,能夠獲得更細的單絲纖度之纖維,亦能夠獲得1dtex以下之纖維。
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能夠藉由熔融紡絲步驟而製造。具體而言,從加熱至280至300℃ 之溫度的紡嘴熔融擠出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從紡嘴所擠出的絲條通常於紡出後經冷卻而被捲取。
又,紡絲速度係藉由設為500m/分鐘至10000m/分鐘而能夠產生分子定向,並提高在其後拉伸步驟之步驟加工性。
又,由本發明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的製程亦可適合地使用暫時捲取所紡絲的絲條,使用拉伸機而拉伸該絲條之方法;或並不暫時捲取所紡絲的絲條,而連續進行紡絲拉伸步驟之直接紡絲拉伸方式等之程序。
[實施例]
A.吸濕參數(△MR):
準備3g之測定試料,測定其絕對乾燥重量(Wd)。將該試料於已增濕成20℃×65%R.H.之狀態的恆溫恆濕機(ESPEC製LHU-123)中放置24小時,測定成為平衡狀態之試料重量(W20),接著,將恆溫恆濕機之設定變更為30℃×90%R.H.,進一步測定放置24小時後之重量(W30),依照下式I而求出吸濕參數。
.吸濕參數(△MR)=(W30-W20)/Wd(%)…式I
B.玻璃轉移溫度、PEG比例:
使用溫度調幅式微差掃描熱量測定(TM-DSC),在氮氣環境下,從-85℃至300℃之溫度為止,以2℃/分鐘之速度升溫時,求出在可逆成分所觀測到的0℃以下之玻璃轉移溫度。
.裝置:TA Instruments製DSC Q1000
.數據解析:TA Instruments製Universal Analysis 2000
又,從所得之玻璃轉移溫度,利用下列(式1)而算出PEG比例。
(式中,XPET係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中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重量分率,XPEG係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中之聚乙二醇的重量分率,XPET=1-xPEG為成立。又,△Cp,PET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單體之玻璃轉移前後的熱容量差(△Cp,PET=0.4052Jg-1K-1),△Cp,PEG係聚乙二醇單體之玻璃轉移前後的熱容量差(△Cp,PEG=0.8672Jg-1K-1),Tg,PET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單體之玻璃轉移溫度(Tg,PET=342K),Tg,PEG係表示聚乙二醇單體之玻璃轉移溫度(Tg,PEG=206K)。)。
C.紡絲性:
在150℃之溫度下真空乾燥10小時,以紡絲溫度290℃、紡絲速度1000m/分鐘、紡嘴口徑0.23μm-12H(孔)之條件,以下列基準而評估進行1kg紡絲時之線斷裂頻率。將一次也未斷裂者評估為○、將確認有線斷裂但為少且於操作性無障礙之範圍評估為△、將線斷裂常發生者評估為×。將○與△視為合格。
D.拉伸性:
以下列基準而評估進行藉由紡絲所得之未拉伸絲以拉伸溫度80℃、拉伸倍率2.7倍之條件拉伸時之線斷裂頻率。將一次也未斷裂者評估為○、將確認有線斷裂但為少且於操作性無障礙之範圍評估為△、將線斷裂常發生者評估為×。將○與△視為合格。
E.熔解波峰
藉由DSC(微差掃描熱量計),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至300℃為止而設成5分鐘恆溫狀態後,進行急冷,再度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直到300℃時,將所發現之吸熱波峰作為熔解波峰。
(實施例1)
於酯交換反應裝置與聚縮合反應裝置以已設置400篩孔之濾器的傳輸管連結之反應裝置的酯交換反應裝置中,加入429g之對苯二甲酸二甲酯與274g之乙二醇,以及0.1g之作為酯交換觸媒之乙酸錳,一面在140至240℃之溫度下餾去甲醇、一面進行酯交換反應後,將0.15g之磷酸三甲酯添加於其中而合成BHT。之後,於通過傳輸管而將BHT從酯交換反應裝置移送至聚縮合反應裝置時,將加熱至70℃之溫度而熔融的分子量8300(三洋化成工業公司製之PEG6000)之聚乙二醇75g注入通過濾器前之傳輸管中,與移送結束的同時開始攪拌。接著,將0.1g之作為抗氧化劑之Irganox1010(BASF公司製)、0.1g之作為消泡劑的矽、及0.15g之作為聚合觸媒的三氧化銻加入聚縮合反應裝置中,在100Pa之減壓下、290℃溫度之條件下,進行3小時聚合。之後,使所得之共聚合聚酯線股 狀地於冷水中擠出,立即切斷而獲得聚酯切片。
進行此種方式所得之共聚物中所共聚合之聚乙二醇之比例係15重量%。又,所得之共聚合聚酯之△MR為3.2%,玻璃轉移溫度(Tg)為-59℃與90℃。低溫側之Tg係作為聚乙二醇多的非晶結構之Tg而算出聚乙二醇之比例的結果,聚乙二醇之比例為89%。
接著,以150℃之溫度真空乾燥10小時所得之共聚合聚酯切片,以紡絲溫度290℃、擠出量32g/分鐘、紡絲速度1000m/分鐘、紡嘴口徑0.23μm-24H(孔)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紡絲性係良好且未觀察到線斷裂。接著,以拉伸溫度80℃、拉伸倍率3.3倍之條件進行拉伸。於拉伸時,並未發生線斷裂或單絲之纏繞,針對拉伸性亦為良好。
由所得之共聚合聚酯構成之纖維的總纖度為97dtex(單絲纖度4dtex)、△MR為4.0%,為吸濕性優異的纖維。
(實施例2至4、比較例1至2)
除了將PEG之共聚合比例變更為顯示於表1之值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將結果顯示於表1。
如實施例2至4,PEG之共聚合比例為本發明之範圍內者能夠獲得吸濕性高的聚酯纖維。然而,如比較例1至2,PEG之共聚合比例為本發明之範圍外者係吸濕特性低或於紡絲時或拉伸時常發生線斷裂,無法獲得所欲之聚酯纖維。
(實施例5至6、比較例3至4)
除了將PEG之分子量變更為顯示於表1之值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實施。將結果顯示於表2。
(比較例5)
除了未從傳輸管注入聚乙二醇而是維持粉狀之狀態添加於聚縮合反應裝置中之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將結果顯示於表2。
如實施例6,於PEG之分子量為20000時,於拉伸性上確認稍微有線斷裂,但在操作性為無問題之程度。然而,如比較例4,於PEG之分子量為100000時,纖維原纖化(fibrillation),紡絲性與拉伸性劣化。此係由於PEG之分子量大至100000,PEG不進行共聚合反應而是成為被摻合的狀態。
如實施例5,於PEG之分子量為10000時,紡絲性、拉伸性皆無問題。
又,如比較例3,於PEG之分子量為3200時,有線斷裂、紡絲性差、拉伸性亦差。
又,如比較例5,以粉狀添加PEG之情形,玻璃轉移溫度為-67℃,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中之PEG比例為100%。亦即,並非為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非晶結構者,而為聚乙二醇單獨之非晶結構。再者,所得之聚合物係紡絲性差而無法獲得纖維。

Claims (5)

  1. 一種共聚合聚酯,其特徵係其為使10至25重量%之數量平均分子量8000至20000的聚乙二醇共聚合而成之共聚合聚酯,該共聚合聚酯之主要重複單元為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具有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
  2. 如請求項1之共聚合聚酯,其中主要包含聚乙二醇之共存有聚乙二醇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的非晶結構之聚乙二醇比例為70至99重量%。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共聚合聚酯,其藉由DSC(微差掃描熱量計),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至300℃為止而設成5分鐘恆溫狀態後,進行急冷,再度以升溫速度16℃/分鐘升溫至300℃為止時,在200℃以上之範圍所觀察到之熔解波峰存在於251至260℃之範圍。
  4. 如請求項1或2之共聚合聚酯,其中吸濕參數△MR為2至10%。
  5. 一種聚酯纖維,其係由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共聚合聚酯構成。
TW102134430A 2012-09-26 2013-09-25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iber composed of the same TWI607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2031 2012-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0633A TW201420633A (zh) 2014-06-01
TWI607034B true TWI607034B (zh) 2017-12-01

Family

ID=50388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4430A TWI607034B (zh) 2012-09-26 2013-09-25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iber composed of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JP (1) JP6090308B2 (zh)
KR (1) KR102079522B1 (zh)
CN (1) CN104684962B (zh)
MY (1) MY164820A (zh)
TW (1) TWI607034B (zh)
WO (1) WO20140506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46790A1 (ja) * 2014-03-25 2015-10-01 東レ株式会社 相分離構造を有する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673343B1 (ko) 2015-05-06 2016-11-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커플드 토션 빔 액슬
EP3744888A4 (en) * 2018-01-25 2021-05-05 Toray Industries, Inc. SPINNED FIBER
JP7059850B2 (ja) * 2018-07-26 2022-04-26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不織布
TR201812422A2 (tr) * 2018-08-31 2018-09-21 Bursa Teknik Ueniversitesi Elyaf karişimlari i̇çi̇n bi̇r kantati̇f anali̇z yöntemi̇
CN109440473A (zh) * 2018-10-29 2019-03-08 东莞宝丽美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非硅抗静电亲水蓬松柔软整理剂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749A (en) * 1977-02-10 1980-01-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film with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alkylene glycol copolymer suppo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8270Y1 (zh) 1968-12-12 1973-03-03
JPS5255721A (en) 1975-10-29 1977-05-07 Teijin Ltd Conjugate fiber
JPS5917224B2 (ja) 1975-12-11 1984-04-20 帝人株式会社 キユウシツセイポリエステルセンイノ セイゾウホウ
JPS60217234A (ja) * 1984-04-11 1985-10-30 Nippon Ester Co Ltd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法
JPH0226985A (ja) 1988-07-11 1990-01-29 Asahi Chem Ind Co Ltd 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H0299612A (ja) 1988-09-30 1990-04-11 Kuraray Co Ltd 吸湿性繊維
JP2618767B2 (ja) 1991-05-17 1997-06-1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カップリング
JPH04361616A (ja) 1991-06-07 1992-12-15 Toray Ind Inc 吸湿性に優れた芯鞘型複合繊維
JP3291922B2 (ja) * 1994-07-21 2002-06-17 東レ株式会社 延伸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139315B2 (ja) 1995-01-25 2001-02-26 東レ株式会社 吸湿性に優れた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を用いた吸湿性複合繊維
TW317577B (zh) * 1995-01-25 1997-10-11 Toray Industries
JP3284851B2 (ja) 1995-10-16 2002-05-20 東レ株式会社 吸湿性、染色堅牢性に優れた布帛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32871A (ja) 1995-11-01 1997-05-20 Unitika Ltd 吸水性吸湿性繊維布帛
JPH09217231A (ja) * 1996-02-02 1997-08-19 Asahi Chem Ind Co Ltd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
JP2002020933A (ja) * 2000-07-06 2002-01-23 Teijin Ltd 複合繊維
JP2005154450A (ja) 2003-11-20 2005-06-16 Teijin Fibers Ltd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及び分割型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006104379A (ja) * 2004-10-07 2006-04-20 Teijin Fibers Ltd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よりなるポリエステル成形品及び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2009084357A (ja) * 2007-09-28 2009-04-23 Toray Ind Inc 改質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
CN102030893A (zh) * 2009-09-29 2011-04-27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共聚酯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2041578B (zh) * 2010-11-16 2013-06-26 远纺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可吸湿伸长的改性聚酯丝状结构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3749A (en) * 1977-02-10 1980-01-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film with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alkylene glycol copolymer suppo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90308B2 (ja) 2017-03-08
MY164820A (en) 2018-01-30
KR102079522B1 (ko) 2020-02-20
TW201420633A (zh) 2014-06-01
JPWO2014050652A1 (ja) 2016-08-22
KR20150063351A (ko) 2015-06-09
WO2014050652A1 (ja) 2014-04-03
CN104684962A (zh) 2015-06-03
CN104684962B (zh)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034B (zh) Copolymerized polyester and polyester fiber composed of the same
TWI281925B (en) Shaped articl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TW200407471A (en) Poly (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bicomponent fibers
KR20100016017A (ko) 폴리락트산 조성물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섬유
JP2013087153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それからなる吸湿性に優れた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H0326697B2 (zh)
TW200411095A (en) Poly (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 bicomponent fiber process
WO2017022569A1 (ja)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繊維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樹脂
JP4884286B2 (ja) 熱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長繊維
JP2010084266A (ja) ポリ乳酸繊維および繊維構造体
JP2011012154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バインダー繊維
JP6296059B2 (ja) 吸湿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98127B2 (ja) バインダー繊維
JP511725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短繊維及び短繊維不織布
CN105463614B (zh) 吸放湿性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
JP4889604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短繊維
JP7452424B2 (ja) 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
TWI805829B (zh) 聚酯組成物
JP4595714B2 (ja) ブレンド型複合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17002298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より得られた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
JP4894328B2 (ja)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カーペット用捲縮糸
JPH04178425A (ja) 低融点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エステル系熱接着性繊維
JP2018100392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57129A (ja)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JP2017088720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