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7022B - 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 - Google Patents
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07022B TWI607022B TW102128650A TW102128650A TWI607022B TW I607022 B TWI607022 B TW I607022B TW 102128650 A TW102128650 A TW 102128650A TW 102128650 A TW102128650 A TW 102128650A TW I607022 B TWI607022 B TW I60702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molecular weight
- polypropylene
- mass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uccessively
- B29C55/143—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uccessively firstly parallel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and then transversely thereto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10—Polymers of propylen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J2323/12—Polyprop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耐熱性、機械特性優良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
過去的聚丙烯薄膜在150℃的收縮率為數十%,與PET等相比耐熱性低,另外因剛性也低,積層加工時容易因收縮產生捲曲,而成為不良產生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已知藉由使用具高立體規則性、分子量分布窄的聚丙烯製成拉伸薄膜,以製作具有高溫剛性、耐熱性之薄膜之技術(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等)。
另外,已知藉由使用具高立體規則性、分子量分布廣的聚丙烯製成拉伸薄膜,可適用作為電絕緣性、機械特性等優良之電容器薄膜之技術(參照例如專利文獻2等)。
此外,已知使用低分子量、依據升溫分餾法在0℃的可溶物含量在特定範圍之聚丙烯製成隔離膜之技術,此薄膜在乾燥步驟、印刷步驟的尺寸穩定性均優良(參照例如專利文獻3等)。
但記載於專利文獻1至3之薄膜在拉伸上有困難,且機械特性亦差。
已知藉由將長鏈分枝或經過交聯之聚丙烯微量添加至
中分子量成分,促進子層形成提昇拉伸性,製成機械特性、耐熱性、耐電壓特性優良,且各種物性的均一性優良之薄膜的技術(參照例如專利文獻4等)。
另外,已知藉由將含有大致等量的高分子量成分與中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少)、分子量分布廣、且十氫萘可溶物含量少的聚丙烯製成薄膜,以使剛性與加工性平衡之技術(參照例如專利文獻5等)。
這些記載於專利文獻4~5之薄膜,在高溫的耐熱性不能說充分,具有高耐熱性,且耐衝撃性、透明性優良之聚丙烯薄膜仍為未知。亦即,它們未超出過去的聚丙烯薄膜之範疇,其用途有限,在例如高於150℃之高溫的耐熱性也不醒目。
在將標籤貼在以聚丙烯製或聚乙烯製容器等為代表例之樹脂製容器的外面時,在容器成型的同時貼在容器外面之模內標籤法,由於具有能全面接著而難以剝除、能以大面積標籤顯示等設計性上優良、且能藉由以標籤提高容器本身的剛性使容器能夠薄型化等許多優點,而被愛用。
過去,紙、合成紙、塑膠膜等被使用作為模內標籤基材(參照例如專利文獻6、專利文獻7、專利文獻8等)。
在塑膠膜之情形,為了施行印刷、積層加工、或接著加工等,將相同塑膠膜彼此貼合、將依據標籤規格的各種素材之塑膠膜貼合構成模內標籤被廣為實施。作為此塑膠膜,從與容器的接著性之觀點,多使用聚丙烯薄膜。
然而,過去的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已知因這些加
工,具體而言係因印刷與積層時薄膜在加熱下之張力使薄膜伸長或收縮等,加工作為標籤後,標籤之捲曲造成許多問題(參照例如專利文獻9)。
由於為了抑制捲曲,在印刷與積層加工中不得不採取頻繁調整加工條件、加厚聚丙烯薄膜的厚度、挑選聚丙烯薄膜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來使用作為模內標籤基材等方法,而被迫以高成本製作標籤。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8-3253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175932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1-146536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7-84813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特表2008-540815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特開昭58-69015號公報
專利文獻7 日本特公平02-7814號公報
專利文獻8 日本特開平02-84319號公報
專利文獻9 日本特開2005-208355號公報
本發明係以相關過去技術之課題為背景而完成者。亦即,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適於模內標籤用途之聚丙烯薄膜。
本案發明人等,為了達成此目的戮力研究的結果,終
至完成本發明。亦即本發明係一種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其係以聚丙烯樹脂為主體所構成之薄膜,其特徵為:於150℃之MD方向及TD方向的熱收縮率均為9%以下,MD方向的楊氏係數為2GPa以上,TD方向的楊氏係數為4GPa以上,且霧值為6%以下。
於此情形,構成前述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等規內消旋五單元組(isotactic meso pentad)分率之下限宜為96%,且薄膜的面配向係數之下限宜為0.0125。
此外,於此情形,構成前述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共聚單體量之上限宜為0.1mol%。
另外,於此情形,構成前述薄膜之聚丙烯樹脂之常溫二甲苯可溶物含量宜為7質量%以下。
即便在將各種素材之塑膠膜貼合在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製成模內標籤時,受到印刷時與積層加工時的張力,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也不易拉伸,且可防止貼合後之標籤捲曲。
圖1為記載於實施例1、比較例1之聚丙烯薄膜的DSC圖表。
〔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係關於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本發明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係以聚丙烯樹脂為主體所構成之薄
膜,其特徵為:於150℃之MD方向及TD方向的熱收縮率均為9%以下,MD方向的楊氏係數為2GPa以上,TD方向的楊氏係數為4GPa以上,且霧值為6%以下。
(薄膜特性)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之MD方向及TD方向於150℃的熱收縮率之下限較佳為0.5%,更佳為1%,再更佳為1.5%,特佳為2%,最佳為2.5%。上述熱收縮率若為0.5%以上,則於成本面等在現實上容易製造,厚度不均會變小。其中MD方向係薄膜的移動方向,TD方向係垂直於薄膜移動方向之方向。
MD方向及TD方向於150℃的熱收縮率之上限為9%,較佳為8%,更佳為7%,再更佳為6%,最佳為5%。上述熱收縮率若為9%以下,則可得到耐熱性優良之薄膜,在有可能暴露於150℃左右高溫的用途更容易使用。其中,於150℃的熱收縮率為2.5%左右以上之情形,藉由例如增加分子量為10萬左右的低分子量聚丙烯(以下稱為低分子量成分),能夠調整拉伸條件、熱固定條件,但在比2.5%左右低之情形,則以在離線下進行退火處理為佳。其中,過去的聚丙烯薄膜,MD方向及TD方向於150℃的熱收縮率為15%以上,於120℃的熱收縮率為3%左右。
在聚丙烯薄膜為雙軸拉伸薄膜之情形,MD方向的楊氏係數(23℃)之下限為2GPa,較佳為2.1Gpa,更佳為2.2GPa,再更佳為2.3Gpa,最佳為2.4GPa。MD方向的楊氏係數之上限較佳為4GPa,更佳為3.7Gpa,再更佳為
3.5GPa,特佳為3.4Gpa,最佳為3.3GPa。MD方向的楊氏係數若為2GPa以上4GPa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MD-TD平衡變好。
在聚丙烯薄膜為雙軸拉伸薄膜之情形,TD方向的楊氏係數(23℃)之下限為4GPa,更佳為4.2GPa,再更佳為4.3GPa。TD方向的楊氏係數之上限較佳為8GPa,更佳為7.5GPa,再更佳為7GPa,特佳為6.5GPa。TD方向的楊氏係數若為3.8GPa以上8GPa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MD-TD平衡變好。
其中,藉由提高拉伸倍率可增大楊氏係數,在MD-TD拉伸之情形藉由將MD方向的拉伸倍率設定為低值,並提高TD方向的拉伸倍率,可增大TD方向的楊氏係數。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霧值在現實上的值之下限較佳為0.1%,更佳為0.2%,再更佳為0.3%,特佳為0.4%,最佳為0.5%。薄膜的霧值之上限為6%,較佳為5%,更佳為4.5%,再更佳為4%,最佳為3.5%。藉由讓霧值為6%以下,容易使用於要求透明性之用途。霧值在例如拉伸溫度或熱固定溫度過高的情形、冷卻輥溫度高且冷卻速度慢的情形、及低分子量成分過多的情形,會有變大的傾向,藉由調節該等項目可將其設定於上述範圍內。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捲曲量之上限較佳為15mm,更佳為14mm,再更佳為13mm,最佳為12mm。捲曲量若為15mm以下,可抑制捲曲造成之薄膜不良產生。其中,捲曲量之測定方法如後述。
(聚丙烯樹脂)
構成本發明之薄膜的聚丙烯樹脂具有特徵的寬廣分子量分布。本發明所使用之聚丙烯樹脂係例如以質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萬左右的低分子量聚丙烯(低分子量成分)為主成分,進一步包含例如Mw為150萬左右之分子量非常高的高分子量聚丙烯(以下稱為高分子量成分)為佳。藉由以低分子量成分為主成分,被認為可大幅提高結晶性,可得到過去所無之高剛性、高耐熱性之聚丙烯薄膜。另一方面,低分子量的聚丙烯樹脂在加熱軟化後的融解張力低,一般難以製成拉伸薄膜。藉由存在數%~數十%的高分子量成分讓拉伸能夠進行,同時因高分子量成分扮演結晶核的角色,可進一步提升薄膜的結晶性,而被認為可容易地得到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
作為表示高分子的分子量之參數,可列舉出數量平均分子量(Mn)、質量平均分子量(Mw)、Z平均分子量(Mz)、Z+1平均分子量(Mz+1)、峰值分子量(Mp)等,其係以分子量(Mi)的分子數(Ni)如下述般定義。
數量平均分子量:Mn=Σ(Ni.Mi)/ΣNi
質量平均分子量:Mw=Σ(Ni.Mi 2)/Σ(Ni.Mi)
Z平均分子量:Mz=Σ(Ni.Mi 3)/Σ(Ni.Mi 2)
Z+1平均分子量:Mz+1=Σ(Ni.Mi 4)/Σ(Ni.Mi 3)
峰值分子量:Mp(凝膠滲透層析(GPC)曲線的波峰位置之分子量)
而作為表示分子量分布之參數,一般係使用這些平均
分子量的比,可列舉出例如:Mw/Mn、Mz+1/Mn等,表示本發明可使用之聚丙烯樹脂之特徵的分子量分布,以Mz+1/Mn為宜。作為此種分子量與分子量分布之測定方法,一般係使用GPC。
Mz+1/Mn之下限較佳為50,更佳為60,再更佳為70,特佳為80,最佳為90。Mz+1/Mn若小於50,則不易得到在高溫的低熱收縮率等本發明之效果。Mz+1/Mn之上限較佳為300,更佳為200。Mz+1/Mn若大於300,則在現實上難以製造樹脂。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z+1之下限較佳為2500000,更佳為3000000,再更佳為3300000,特佳為3500000,最佳為3700000。Mz+1若為2500000以上,則高分子量成分充分,容易得到本發明之效果。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z+1之上限較佳為40000000,更佳為35000000,再更佳為30000000。Mz+1若為4000000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樹脂,容易拉伸,且薄膜中的魚眼減少。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n之下限較佳為20000,更佳為22000,再更佳為24000,特佳為26000,最佳為27000。Mn若為20000以上,則產生拉伸容易、厚度不均小、及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使熱收縮率降低之優點。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n之上限較佳為65000,更佳為60000,再更佳為55000,特佳為53000,最佳為52000。Mn若為65000以下,則容易展現低分子量
成分的效果,容易得到在高溫的低熱收縮率等,並容易拉伸。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w之下限較佳為250000,更佳為260000,再更佳為270000,特佳為280000,最佳為290000。Mw若為250000以上,則產生拉伸容易、厚度不均小、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使熱收縮率降低之優點。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w之上限較佳為500000,更佳為450000,再更佳為400000,特佳為380000,最佳為370000。Mw若為500000以下,則機械負荷小而容易拉伸。
又,Mw/Mn之下限較佳為5.5,更佳為6,再更佳為6.5,特佳為7,最佳為7.2。
Mw/Mn之上限較佳為30,更佳為25,再更佳為20,特佳為15,最佳為13。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融體流動速率(MFR)(230℃、2.16kgf)之下限較佳為1g/10分鐘,更佳為1.2g/10分鐘,再更佳為1.4g/10分鐘,特佳為1.5g/10分鐘,最佳為1.6g/10分鐘。MFR若為1g/10分鐘以上,則機械負荷小而容易拉伸。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之上限較佳為11g/10分鐘,更佳為10g/10分鐘,再更佳為9g/10分鐘,特佳為8.5g/10分鐘。MFR若為11g/10分鐘以下,則拉伸容易,厚度不均小,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使熱收縮率降低。
測定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凝膠滲透層析
(GPC)累積曲線時,聚丙烯樹脂全體中分子量1萬以下成分的比率之下限較佳為2質量%,更佳為2.5質量%,再更佳為3質量%,特佳為3.3質量%,最佳為3.5質量%。分子量1萬以下成分的比率若為2質量%以上,則更容易得到低分子量物的效果之在高溫的低熱收縮率等本申請案之效果,且容易拉伸。
GPC累積曲線中之聚丙烯樹脂全體中分子量1萬以下成分的比率之上限較佳為20質量%,更佳為17質量%,再更佳為15質量%,特佳為14質量%,最佳為13質量%。分子量1萬以下成分的比率若為20質量%以下則容易拉伸,厚度不均小,並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讓使收縮率降低。
分子量1萬以下的分子不會對分子鏈彼此之糾纏提供貢獻,有將可塑劑造成的分子彼此之糾纏解開的效果。藉由含有特定量的分子量1萬以下之成分,拉伸時分子之糾纏容易解開,而能以低拉伸應力拉伸,其結果被認為殘留應力低且可降低在高溫的收縮率。
GPC累積曲線中之聚丙烯樹脂全體中分子量10萬以下成分的比率之下限較佳為35質量%,更佳為38質量%,再更佳為40質量%,特佳為41質量%,最佳為42質量%。分子量10萬以下的成分比率若為35質量%以上,則容易展現低分子量物之效果,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並容易拉伸。
GPC累積曲線中之聚丙烯樹脂全體中分子量10萬以
下成分的比率之上限較佳為65質量%,更佳為60質量%,再更佳為58質量%,特佳為56質量%,最佳為55質量%。分子量10萬以下成分的比率若為65質量%以下,則容易拉伸,厚度不均變小,並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使熱收縮率容易降低。
過去以低分子量成分為主體之聚丙烯不可能充分拉伸,但藉由使用具有如此特徵之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樹脂,即便是以低分子量成分為主體之聚丙烯也能拉伸,且可採用高熱固定溫度,藉由高結晶性、強熱固定之相乘效果,被認為可降低在高溫的熱收縮率。
關於為了得到具有如此分子量分布之特徵的聚丙烯樹脂較佳使用之高分子量成分與低分子量成分說明如下。
(高分子量成分)
高分子量成分的MFR(230℃、2.16kgf)之下限較佳為0.0001g/10分鐘,更佳為0.0005g/10分鐘,再更佳為0.001g/10分鐘,特佳為0.005g/10分鐘。高分子量成分的MFR若為0.0001g/10分鐘以上,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樹脂,並可減低薄膜的魚眼。
其中,高分子量成分在230℃、2.16kgf之MFR過小而在現實上有難以測定的情形。若以2.16kgf的10倍荷重(21.6kgf)下的MFR表示,較佳下限為0.1g/10分鐘,更佳為0.5g/10分鐘,再更佳為1g/10分鐘,特佳為5g/10分鐘。
高分子量成分的MFR之上限較佳為0.5g/10分鐘,更佳為0.35g/10分鐘,再更佳為0.3g/10分鐘,特佳為0.2g/10
分鐘,最佳為0.1g/10分鐘。高分子量成分的MFR若為0.5g/10分鐘以下,則沒必要為了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而含有多量高分子量成分,容易展現低分子量成分之效果,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
高分子量成分的Mw之下限較佳為500000,更佳為600000,再更佳為700000,特佳為800000,最佳為1000000。高分子量成分的Mw若為500000以上,則沒必要為了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而含有多量高分子成分,容易展現低分子量成分之效果,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
高分子量成分的Mw之上限較佳為10000000,更佳為8000000,再更佳為6000000,特佳為5000000。高分子量成分的Mw若為10000000以下,則現實上容易製造樹脂,並可減低薄膜的魚眼。
高分子量成分的量之下限較佳為2質量%,更佳為3質量%,再更佳為4質量%,特佳為5質量%。高分子量成分的量若為2質量%以上,則沒必要為了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而提高低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本發明之效果。
高分子量成分的量之上限較佳為30質量%,更佳為25質量%,再更佳為22質量%,特佳為20質量%。高分子量成分的量若為30質量%以下,則容易展現低分子量成分之效果,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其中,相對於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高分子量成分之比率,
係從使用GPC測定之分子量分布曲線進行峰值分離而求取,後述的低分子量成分等其它成分亦同。
其中,高分子量成分亦可使用具有長鏈分枝或交聯結構之聚丙烯樹脂替代直鏈狀聚丙烯樹脂,已知彼等為高融解張力聚丙烯,例如Borealis公司製Daploy「WB130HMS」、「WB135HMS」等。
(低分子量成分)
低分子量成分的MFR(230℃、2.16kgf)之下限較佳為70g/10分鐘,更佳為80g/10分鐘,再更佳為100g/10分鐘,特佳為150g/10分鐘,最佳為200g/10分鐘。低分子量成分的MFR若為70g/10分鐘以上,則結晶性變好,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
低分子量成分的MFR之上限較佳為2000g/10分鐘,更佳為1800g/10分鐘,再更佳為1600g/10分鐘,特佳為1500g/10分鐘,最佳為1500g/10分鐘。低分子量成分的MFR若為2000g/10分鐘以下,則容易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製膜性優良。
低分子量成分的Mw之下限較佳為50000,更佳為53000,再更佳為55000,特佳為60000,最佳為70000。低分子量成分的Mw若為50000以上,則容易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製膜性優良。
低分子量成分的Mw之上限較佳為170000,更佳為165000,再更佳為160000,特佳為155000,最佳為150000。低分子量成分的Mw若為170000以下,則結晶性變好,更
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
低分子量成分的量之下限較佳為40質量%,更佳為50質量%,再更佳為55質量%,特佳為60質量%。低分子量成分的量若為40質量%以上,則更容易得到低分子量成分之效果之在高溫的低熱收縮率等。
低分子量成分的量之上限較佳為98質量%,更佳為97質量%,再更佳為96質量%,特佳為95質量%。低分子量成分的量若為98質量%以下,則沒必要為了維持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而提高低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
低分子量成分的MFR/高分子量成分之MFR比之下限較佳為500,更佳為1000,再更佳為2000,特佳為4000。低分子量成分的MFR/高分子量成分的MFR比若為500以上,則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本發明之效果。低分子量成分的MFR/高分子量成分的MFR比之上限較佳為1000000。
高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亦可為各該成分之2種以上樹脂的混合物,於此情形的調配量係合計量。
又,除了上述高分子量成分與低分子量成分以外,為了調整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FR,亦可添加具有本發明之低分子量成分及高分子量成分以外之分子量的成分。例如,亦可含有Mw比低分子量成分大、比高分子量成分小之聚丙烯(以下稱為中分子量成分)。此外,為了容易解開分子鏈的糾纏以調節拉伸性等,較佳亦可添加Mw小於5萬之
聚丙烯,再更佳為Mw 3萬以下之聚丙烯樹脂,特佳為Mw 1萬以下之聚丙烯樹脂。
相對於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中分子量成分之比率的下限,雖亦取決於使用之中分子量成分的Mw,但較佳為5質量%,更佳為10質量%,再更佳為13質量%,特佳為15質量%,最佳為16質量%。中分子量成分的比率若為5質量%以上,則可減低魚眼,並容易拉伸。
相對於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中分子量成分的比率之上限較佳為58質量%,更佳為56質量%,再更佳為54質量%,特佳為52質量%,最佳為50質量%。中分子量成分的比率若為58質量%以下,則容易拉伸,厚度不均小,並容易提高拉伸溫度與熱固定溫度使熱收縮率降低。
相對於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w小於5萬之聚丙烯的比率之下限較佳為0質量%,更佳為1質量%,再更佳為2質量%,特佳為3質量%,最佳為4質量%。藉由添加Mw小於5萬之聚丙烯,更容易得到在高溫之低熱收縮率等本發明之效果。
相對於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Mw小於5萬之聚丙烯的比率之上限較佳為20質量%,更佳為18質量%,再更佳為17量%,特佳為16質量%,最佳為15質量%。Mw小於5萬的聚丙烯之比率若為20質量%以下,則容易拉伸,厚度不均小。
Mw小於5萬之聚丙烯分子,不易形成分子鏈彼此之糾纏,有將可塑劑造成的分子彼此之糾纏解開的效果。藉由
含有特定量的Mw小於5萬之聚丙烯之成分,拉伸時分子之糾纏容易解開,能以低拉伸應力拉伸,其結果被認為殘留應力低且可降低在高溫的收縮率。
為了使用高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使聚丙烯樹脂之分子量分布成為較佳狀態,例如使用之低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低時可提升高分子量成分的分子量、增加高分子量成分的量等以調整分子量分布之狀態,並調整成為容易製造拉伸薄膜之MFR。
(聚丙烯樹脂之立體規則性)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立體規則性的指標之等規內消旋五單元組分率(以下也稱為mmmm)之下限較佳為96%,更佳為96.5%,再更佳為97%。mmmm若為96%以上,則結晶性提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更低。
mmmm之上限較佳為99.5%,更佳為99.3%,再更佳為99%。mmmm若為99.5%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中,較佳為未檢出如丙烯單體的頭-頭鍵結之異種鍵結。其中,「未檢出異種鍵結」係指在13C-NMR中看不到尖峰。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等規內消旋平均鏈長(以下稱為內消旋平均鏈長)之下限較佳為100,更佳為120,再更佳為130。內消旋平均鏈長若為100以上,則結晶性提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小。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內消旋平均鏈長之上限從現實面而言較佳為5000。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二甲苯可溶份之下限從現實
面而言較佳為0.1質量%。二甲苯可溶份之上限較佳為7質量%,更佳為6質量%,再更佳為5質量%。丙烯樹脂的二甲苯可溶份若為7質量%以下,則結晶性提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小。
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最佳為僅由丙烯單體得到之丙烯同元聚合物(完全同元聚丙烯),但亦可為丙烯單體與丙烯單體以外之微量單體的共聚物。丙烯單體以外之單體種類(共聚單體種類)可為乙烯、丁烯、己烯、辛烯等。
丙烯單體以外的單體比例之上限較佳為0.1mol%,更佳為0.05mol%,再更佳為0.01mol%。丙烯單體以外的單體之比例若為0.1mol%以下,則結晶性提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小。
而過去的聚丙烯薄膜若使用丙烯同元聚合物,因結晶性高及融解軟化後融解張力急遽降低等,可拉伸之條件範圍非常窄,在工業上難以製膜,而通常會添加0.5mol%左右的共聚成分(主要為乙烯)。但是,如上述般的分子量分布狀態之聚丙烯樹脂,即使幾乎不含共聚成分或完全不含共聚成分,其融解軟化後的張力降低平穩,在工業上能夠拉伸。
(聚丙烯樹脂之製造方法)
聚丙烯樹脂能使用戚格勒-納他觸媒或二茂金屬觸媒等已知觸媒,使丙烯原料聚合而製得。其中,較佳使用如戚格勒-納他觸媒般不易含異種鍵結且能進行高立體規則性聚合之觸媒。
作為丙烯之聚合方法,可使用已知的聚合方法,可列舉:在己烷、庚烷、甲苯、二甲苯等惰性溶劑中聚合之方法;在液狀丙烯或乙烯中聚合之方法;在丙烯或乙烯氣體中添加觸媒,在氣相狀態下聚合之方法;或組合這些方法之聚合方法等。
實現具有本發明之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之方法未特別限定,但必須實質上含有高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例如可以在分別聚合高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後再混合,也可在多階段反應器藉由一連串的設備來製造。特別以使用具有多階段反應器之設備,先將高分子量成分聚合後,在其存在下聚合低分子量成分之方法為佳。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成形用樹脂組成物中,除了聚丙烯樹脂等以外,視需要亦可添加添加劑或其它樹脂,但其質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下。作為添加劑可列舉例如: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潤滑劑、成核劑、黏著劑、防霧劑、阻燃劑、抗結塊劑、無機或有機之填充劑等。作為其它樹脂,可列舉:本發明使用之聚丙烯樹脂以外的聚丙烯樹脂、丙烯與乙烯及/或碳數4以上之α-烯烴的共聚物之隨機共聚物、及各種彈性體等。碳數4以上的α-烯烴,可列舉:丁烯、己烯、辛烯等。彼等能與聚丙烯樹脂以漢賽混合機摻合、以聚丙烯將事前使用融解混錬機製作之母粒稀釋成特定濃度、或亦可預先將總量融解混練後使用。
(薄膜物性)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面配向係數之下限較佳為
0.0125,更佳為0.0126,再更佳為0.0127,特佳為0.0128。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面配向係數之上限在現實上的值較佳為0.0155,更佳為0.0150,再更佳為0.0148,特佳為0.0145。藉由調整MD方向及TD方向的拉伸倍率,可調整面配向係數。薄膜之面配向係數若為0.0125以上0.0155以下,則薄膜的厚度不均亦佳。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在MD方向的折射率(Nx)之下限較佳為1.502,更佳為1.503,再更佳為1.504。Nx之上限較佳為1.520,更佳為1.517,再更佳為1.515。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在TD方向的折射率(Ny)之下限較佳為1.523,更佳為1.525。Ny之上限較佳為1.535,更佳為1.532。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在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之下限較佳為1.480,更佳為1.489,再更佳為1.501。Nz之上限較佳為1.510,更佳為1.507,再更佳為1.505。
(薄膜結晶性)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具有以下高結晶性之特徵。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結晶化度之下限較佳為55%,更佳為56%,再更佳為57%,特佳為58%,最佳為59%。薄膜的結晶化度若小於55%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大。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結晶化度之上限較佳為85%,更佳為80%,再更佳為79%,特佳為78%,最佳為77%。薄膜的結晶化度若大於85%,則在現實上難以製造。薄膜的結晶化度之調整,可藉由減少或消除共聚單體、增加低分子量
成分、將拉伸溫度、熱固定溫度設定在高溫等方式進行。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融解峰溫度之下限較佳為168℃,更佳為169℃。薄膜的融解峰溫度若為168℃以上,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小。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融解峰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80℃,更佳為177℃,再更佳為175℃。薄膜的融解峰溫度若為180℃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融解峰溫度之調整,可藉由減少或消除共聚單體、增加低分子量成分、將拉伸溫度、熱固定溫度設定在高溫等方式進行。
過去的聚丙烯薄膜,即便在例如融解峰溫度存在於170℃附近之情形,在以示差掃描熱量計(以下也稱為DSC)測定之情形,從超過140℃附近即出現波峰(開始融解),即便可期待在140℃的耐熱性,但在150℃熱收縮率即急遽增加。但是,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即使在150℃亦未出現波峰,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被認為即便使在150℃熱收縮性亦低。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即使暴露在150℃以上的環境下亦可維持各種物性,即便在過去的聚丙烯薄膜不能想像的高溫環境下也能使用。其中,開始融解可由DSC圖表求得。
在150℃的結晶化度之下限較佳為48%,更佳為49%,再更佳為50%,特佳為51%。在150℃的結晶化度若為48%以上,則在高溫的熱收縮率變小。在150℃的結晶化度之上限,從現實面而言較佳為85%,更佳為80%,再更佳為
79%,特佳為78%。在150℃之結晶化度可藉由減少或消除共聚單體、增加低分子量成分、將拉伸溫度、熱固定溫度設定在高溫等方式,將其設定在範圍內。
融解峰溫度(Tmp)、薄膜的結晶化度、及在150℃的結晶化度,能使用示差掃描熱量計(DSC)求取。
將從室溫以20℃/分鐘之比例升溫至230℃時所得到的融解吸熱峰溫度設為Tmp。然後,由吸熱峰面積求取融解熱,藉由將該融解熱除以聚丙烯完全結晶的融解熱之209J/g,可求取結晶化度。此外,上述吸熱峰面積之中,從150℃以上的吸熱峰面積求取融解熱,藉由將該融解熱除以聚丙烯完全結晶的融解熱之209J/g,可求取在150℃之全試料中的結晶化度。其中,關於聚丙烯完全結晶的融解熱,係使用H.Bu,S.Z.D.Cheng,B.Wunderlich等人記載於Makromoleculare Chemie,Rapid Communication,第9卷,75頁(1988)之值,後述的實施例中亦使用相同值。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不均之下限較佳為0%,更佳為0.1%,再更佳為0.5%,特佳為1%。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不均之上限較佳為20%,更佳為17%,再更佳為15%,特佳為12%,最佳為10%。薄膜的厚度不均若為0%以上20%以下,則在塗布或印刷等後加工時不易產生不良,容易使用於要求精密性之用途。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密度之下限較佳為0.910g/cm3,更佳為0.911g/cm3,再更佳為0.912g/cm3,特佳為0.913g/cm3。薄膜的密度若為0.910g/cm3以上,則結
晶性高且熱收縮率變小。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的密度之上限較佳為0.925g/cm3,更佳為0.922g/cm3,再更佳為0.920g/cm3,特佳為0.918g/cm3。薄膜的密度若為0.925g/cm3以下則在現實上容易製造。薄膜的密度可藉由提高拉伸倍率或溫度、提高熱固定溫度、以及進行離線退火來提高。
(聚丙烯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可為長度方向(MD方向)或橫向方向(TD方向)的單軸拉伸薄膜,但較佳為雙軸拉伸薄膜。在雙軸拉伸的情形可為逐次雙軸拉伸,亦可為同時雙軸拉伸。
藉由拉伸製造聚丙烯薄膜,可得到過去的聚丙烯薄膜無法預想之即使在150℃熱收縮率亦低的薄膜。
以下說明最佳例之縱向拉伸-橫向拉伸之逐次雙軸拉伸薄膜之製造方法,但聚丙烯薄膜之製造方法並非限定於此。
首先,以單軸或雙軸之擠出機加熱融解聚丙烯樹脂,擠出到冷卻輥上得到未拉伸薄片。融解擠出條件係使樹脂溫度達200~280℃,以T型模擠出為薄片狀,以溫度10~100℃之冷卻輥冷卻固化。然後以120~160℃的拉伸輥在長度方向(MD方向)將薄膜拉伸3~8倍,接著繼續在寬度方向(TD方向)以155℃~175℃,較佳為157℃~170℃之溫度拉伸4~15倍。
接下來,在165~175℃,較佳為166~173℃之環境溫
度,一邊施以1~15%的鬆弛(relax)一邊施以熱處理(熱固定)。
對如此進行所得到之聚丙烯薄膜,視需要對至少一面實施電暈放電處理後,以捲取機捲取得到薄膜卷。
MD方向的拉伸倍率之下限較佳為3倍,更佳為3.5倍。MD方向的拉伸倍率若小於3倍,則厚度不均。MD方向的拉伸倍率之上限較佳為8倍,更佳為7倍。MD方向的拉伸倍率若大於8倍,則不易進行後續之TD方向拉伸。
MD方向拉伸時的溫度(以下稱為拉伸溫度)之下限較佳為120℃,更佳為125℃,再更佳為130℃。MD方向的拉伸溫度若小於120℃,則機械負荷變大,厚度不均變大,薄膜的表面產生粗糙。MD方向的拉伸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60℃,更佳為155℃,再更佳為150℃。MD方向的拉伸溫度高對於熱收縮率的降低有利,但會附著在輥上而無法拉伸。
在TD方向拉伸前較佳將薄膜預熱。為了將薄膜溫度快速提升到TD方向的拉伸溫度,較佳為將上述預熱之溫度(以下稱為預熱溫度)設定在比TD方向的拉伸溫度高10~15℃。
TD方向的拉伸倍率之下限較佳為4倍,更佳為5倍,再更佳為6倍。TD方向的拉伸倍率若小於4倍,則厚度不均。TD方向的拉伸倍率之上限較佳為15倍,更佳為14倍,再更佳為13倍。TD方向的拉伸倍率若大於15倍,則
熱收縮率變高,拉伸時會破裂。
TD方向的拉伸可在比過去的聚丙烯薄膜更高溫下進行,TD方向拉伸溫度之下限較佳為155℃,更佳為157℃。TD方向的拉伸溫度若小於155℃,則無法充分軟化而破裂、熱收縮率變高。TD方向拉伸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75℃,更佳為170℃。為了降低熱收縮率,溫度以高者為佳,但TD方向的拉伸溫度若大於175℃,則低分子成分會融解、再結晶化,產生表面粗糙與薄膜白化。
拉伸後的薄膜較佳藉由進行熱處理以進行熱固定。熱固定可在比過去的聚丙烯薄膜更高溫下進行,進行熱固定的熱處理溫度(以下稱為熱固定溫度)之下限較佳為165℃,更佳為166℃。熱固定溫度若小於165℃,則熱收縮率變高。而為了降低熱收縮率必須要長時間,生產率變差。熱固定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75℃,更佳為173℃。熱固定溫度若大於175℃,則低分子成分融解、再結晶化,產生表面粗糙與薄膜白化。
熱固定時以使其鬆弛為佳。鬆弛率之下限較佳為1%,更佳為2%。鬆弛率若小於1%,則熱收縮率變高。鬆弛率之上限較佳為15%,更佳為10%。鬆弛率若大於15%,則厚度不均變大。
此外,為了降低熱收縮率,亦可先將於上述步驟製造之薄膜捲取成卷後,於離線進行退火。
使進行離線退火之溫度(以下稱為離線退火溫度)下限較佳為160℃,更佳為162℃,再更佳為163℃。離線退火
溫度若小於160℃,則得不到退火之效果。離線退火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75℃,更佳為174℃,再更佳為173℃。離線退火溫度若大於175℃,則透明性降低,厚度不均變大。
使進行離線退火之時間(以下稱為離線退火時間)下限較佳為0.1分鐘,更佳為0.5分鐘,再更佳為1分鐘。離線退火時間若小於0.1分鐘,則得不到退火之效果。離線退火時間之上限較佳為30分鐘,更佳為25分鐘,再更佳為20分鐘。離線退火時間若大於30分鐘,則生產率降低。
薄膜的厚度係配合各用途設定,但薄膜厚度之下限較佳為2μm,更佳為3μm,再更佳為4μm。薄膜厚度之上限較佳為300μm,更佳為250μm,再更佳為200μm,特佳為150μm,最佳為100μm。
如此進行所得到之聚丙烯薄膜,通常會製膜成寬2000~12000mm、長1000~50000m左右的卷,捲取成卷狀。接下來,配合各用途進行裁切,以寬300~2000mm、長500~5000m左右的裁切卷(slit roll)供應使用。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具有如上述般過去沒有的優良特性。
在使用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作為模內標籤用薄膜之情形,因耐熱性高,未見模內加工時因熱造成的薄膜收縮,外觀良好,捲曲也變小。此外,因剛性高,故可改善模內加工時的操作性。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限於
這些實施例。實施例中物性的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1)融體流動速率(MFR、g/10分鐘)
依據JIS K 7210,以溫度230℃、荷重2.16kgf測定。
2)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係使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以單分散聚苯乙烯基準求取。
GPC測定使用的管柱、溶媒如下所述:溶媒:1,2,4-三氯苯
管柱:TSKgel GMHHR-H(20)HT×3
流量:1.0ml/min
檢測器:RI
測定溫度:140℃
數量平均分子量(Mn)、質量平均分子量(Mw)、Z平均分子量(Mz)、Z+1平均分子量(Mz+1)分別係以透過分子量校正曲線所得到之GPC曲線的各溶析位置之分子量(Mi)的分子數(Ni),以下式定義。
數量平均分子量:Mn=Σ(Ni.Mi)/ΣNi
質量平均分子量:Mw=Σ(Ni.Mi 2)/Σ(Ni.Mi)
Z平均分子量:Mz=Σ(Ni.Mi 3)/Σ(Ni.Mi 2)
Z+1平均分子量:Mz+1=Σ(Ni.Mi 4)/Σ(Ni.Mi 3)
分子量分布:Mw/Mn、Mz+1/Mn
又,GPC曲線的波峰位置的分子量係設為Mp。
在基線不明確時,將基線設定在最接近標準物質的析出峰之高分子量側的析出峰之高分子量側的峰谷的最低位
置為止之範圍。
由所得到之GPC曲線,進行分子量不同之2種以上成分之波峰分離。各成分的分子量分布係假設為高斯函數,各波峰寬設定成為Mw/Mn=4。由所得到之各成分的曲線分別計算平均分子量。
然後,由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GPC曲線,求取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中分子量1萬以下成分之比率及分子量10萬以下成分之比率。
3)立體規則性
mmmm及內消旋平均鏈長之測定係使用13C-NMR進行。mmmm係依據Zambelli等人記載於Macromolecules,第6卷,925頁(1973)之方法,內消旋平均鏈長係依據J.C.Randall記載於“Polymer Sequence Distribution”第2章(1977年)(Academic Press,New York)之方法算出。
NMR測定係使用BRUKER公司製AVANCE500,將200mg的試料於135℃溶解於鄰二氯苯與重苯的8:2混合液,於110℃實施。
4)密度(g/cm3)
薄膜之密度係依據JIS K7112以密度梯度管法測定。
5)融解峰溫度(Tmp、℃)
使用(股)島津製作所製DSC-60示差掃描熱量計進行熱測定。自薄膜裁出約5mg作為樣本,將此樣本封入測定用的鋁鍋。以20℃/分鐘的比例從室溫升溫至230℃,將樣本的融解峰溫度設為Tmp。
6)結晶化度
從DSC融解曲線圖中的吸熱峰面積求取融解熱(△Hm、J/g),藉由將該△Hm值除以聚丙烯完全結晶的融解熱209J/g,求取結晶化度。
然後,從DSC融解曲線圖中150℃以上之吸熱峰面積求取融解熱(△Hm’、J/g),藉由將該△Hm’值除以聚丙烯完全結晶的融解熱209J/g,求取在150℃的全試料中之結晶化度。
7)冷二甲苯可溶份(CXS、質量%)
將1g聚丙烯試料溶解於200ml的沸騰二甲苯,放冷後於20℃的恆溫水槽中使其再結晶化1小時,取溶解於過濾液之質量相對於原本之試料量的比例為CXS(質量%)。
8)熱收縮率(%)
依據JIS Z 1712測定。亦即,分別在MD、TD方向以20mm寬與200mm長切割聚丙烯薄膜,吊在熱風烤箱中加熱5分鐘。測定加熱後的長度,以相對於收縮長度之原本長度的比例求取熱收縮率。
9)楊氏係數(GPa)
依據JIS K 7127,於23℃測定MD及TD方向的楊氏係數。
10)霧值(%)
依據JIS K 7105測定。
11)折射率
使用(股)ATAGO製阿貝折射計測定。將沿著MD、TD
方向之折射率分別設為Nx、Ny,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設為Nz。
12)面配向係數
由上述11)測定之Nx、Ny、Nz,用下式計算面配向係數(P)。
P=[(Nx+Ny)/2]-Nz
13)厚度不均
由捲取之薄膜卷裁切出長1m的正方形樣本,於MD方向及TD方向分別加以10等分,準備測定用樣本100片。以接觸式薄膜厚度計對測定用樣本的大致中央部測定厚度。
求取所得到之100點的資料之平均值,然後求取最小值與最大值的差(絕對值),將最小值與最大值的差之絕對值除以平均值而得的值設為薄膜的厚度不均。
(實施例1)
使用Mw/Mn=7.7、Mz+1/Mn=140、MFR=5.0/10分鐘、mmmm=97.3%之丙烯同元聚合物(日本聚丙烯(股)製:NOVATEC(註冊商標)PP「SA4L」)(以下稱為「PP-1」)作為聚丙烯樹脂。使用60mm擠出機,於250℃以T型模擠出成薄片狀,以30℃的冷卻輥冷卻固化後,以135℃在長度方向(MD方向)拉伸4.5倍,接著將兩端以夾子固定,導入熱風烤箱中,以170℃預熱後,於160℃在橫向方向(TD方向)拉伸8.2倍,接著一邊以6.7%的鬆弛率使鬆弛一邊以168℃進行熱處理。然後,對薄膜的一面進行電暈處理,以
捲取機捲取。如此進行所得到之薄膜的厚度為20μm,聚丙烯樹脂的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如表5所示,得到熱收縮率低、楊氏係數高的薄膜。實施例1的拉伸丙烯薄膜之DSC圖示於圖1。
在實施例1之聚丙烯薄膜的一面上塗布接著劑(東洋Morton公司製TM-386),藉由於其上進一步重疊聚丙烯薄膜,製作聚丙烯薄膜/接著劑/聚丙烯薄膜所構成之積層薄膜。
此積層加工條件係使用凹版式積層機,抽出張力50N/m、捲取張力55N/m、接著劑塗布量為0.6g/m2、乾燥溫度90℃、乾燥時間10秒。讓此積層加工製品在40℃的環境溫度下進行24小時加熱熟成後,裁切成移動方向(MD方向)5cm、垂直方向(TD方向)10cm之大小的短冊。然後,讓短冊在23℃、65%Rh環境下進行調適,於水平台上測定捲曲量。捲曲量係以讓最初塗布接著劑之薄膜在上時,以釐米單位讀取從水平台向上側浮起的量,取標籤四角的平均值作為捲曲量。
(實施例2)
對90重量份上述「PP-1」,添加10重量份分子量10000之低分子量聚丙烯(三井化學(股)製Hi-WAX「NP105」),合計100重量份,以30mm雙軸擠出機融解混錬,得到混合物「PP-2」之丸粒。將此丸粒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實施例3)
對70重量份上述「PP-1」,添加30重量份Mw/Mn=4.6、Mz+1/Mn=22、MFR=120g/10分鐘、mmmm=98.1%之丙烯同元聚合物,進行乾式摻合,得到混合物「PP-3」。使用「PP-3」,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實施例4)
使用上述「PP-1」,除了將預熱溫度設為173℃、TD方向的拉伸溫度及熱固定溫度設為167℃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實施例5)
除了在長度方向拉伸5.5倍、橫向方向拉伸12倍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實施例6)
使用實施例1製作之薄膜,在拉幅式熱風烤箱中,於170℃進行5分鐘熱處理(離線退火)。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實施例7)
除了使用Mw/Mn=8.9、Mz+1/Mn=110、MFR=3.0g/10分鐘、mmmm=97.1%之丙烯同元聚合物(SANSUNTOTAL(股)製「HU300」)(以下稱為「PP-4」)作為聚丙烯樹脂,並將預熱溫度設為171℃、TD方向的拉伸溫度設為161℃、熱固定溫度設為170℃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得到聚丙烯薄膜。聚丙烯樹脂之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3,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5。
(比較例1)
除了使用Mw/Mn=4、Mz+1/Mn=21、MFR=2.5g/10分鐘、乙烯量=0.6mol%之住友化學(股)製的住友NOBLEN(註冊商標)「FS2011DG3」(以下稱為「PP-5」)作為聚丙烯樹脂,並將MD拉伸溫度設為125℃、預熱溫度設為168℃、TD方向的拉伸溫度設為155℃、熱固定溫度設為163℃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的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4,所得到之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6。比較例1的拉伸丙烯薄膜之DSC圖示於圖1。
(比較例2)
除了將預熱溫度設為171℃、TD方向的拉伸溫度設為160℃、熱固定溫度設為165℃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製作薄膜。聚丙烯樹脂的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4,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6。
(比較例3)
使用Mw/Mn=4.3、Mz+1/Mn=28、MFR=0.5g/10分鐘、mmmm=97.0%之丙烯同元聚合物(以下稱為「PP-6」)作為聚丙烯樹脂,以與實施例7相同之條件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的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4,所得薄膜的物性及標籤的捲曲量示於表6。
(比較例4)
使用Mw/Mn=2.8、Mz+1/Mn=9.2、MFR=30g/10分鐘、mmmm=97.9%之丙烯同元聚合物之日本POLYPRO(股)製NOVATEC PP「SA03」(以下稱為「PP-7」)作為聚丙烯樹脂,嘗試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雙軸拉伸,但在往橫向方向拉伸時破裂,無法得到薄膜。聚丙烯樹脂的特性等示於表1、2,製膜條件示於表4。
〔產業利用性〕
本發明之聚丙烯薄膜,因耐熱性、剛性高,不僅捲曲小而適合作為模內標籤,也沒有必要為了防止捲曲而使用厚度厚的薄膜,且沒有必要使用中間製品,亦可期待作為標籤的成本降低等優勢。
Claims (5)
- 一種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係以聚丙烯樹脂為主體所構成之薄膜,其特徵為:在150℃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的熱收縮率均為9%以下,長度方向的楊氏係數為2GPa以上,寬度方向的楊氏係數為4GPa以上,霧值為6%以下。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其中,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等規內消旋五單元組分率之下限為96%,薄膜的面配向係數之下限為0.0125。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其中,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共聚單體量的上限為0.1mol%。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其中,構成薄膜之聚丙烯樹脂的常溫二甲苯可溶份為7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其中,測定構成延伸聚丙烯薄膜之聚丙烯樹脂全體的凝膠滲透層析累積曲線時,分子量10萬的以下成分的量之下限為35質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76995 | 2012-08-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12779A TW201412779A (zh) | 2014-04-01 |
TWI607022B true TWI607022B (zh) | 2017-12-01 |
Family
ID=50068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8650A TWI607022B (zh) | 2012-08-09 | 2013-08-09 | 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14378B2 (zh) |
KR (1) | KR102067308B1 (zh) |
CN (1) | CN104520362B (zh) |
HK (1) | HK1204333A1 (zh) |
TW (1) | TWI607022B (zh) |
WO (1) | WO20140249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88185B (zh) * | 2012-12-25 | 2017-06-21 | Toyo Boseki |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
JP7205462B2 (ja) * | 2017-03-28 | 2023-01-17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55173A1 (en) * | 2001-03-22 | 2003-03-2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for stretched film,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stretched film |
US20040053064A1 (en) * | 2001-05-11 | 2004-03-18 | Masuda Jun?Apos;Ichi |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69015A (ja) | 1981-10-22 | 1983-04-25 | Oji Yuka Gouseishi Kk | ラベルの貼着方法 |
JP2608918B2 (ja) | 1988-06-14 | 1997-05-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三相一括形ガス絶縁開閉装置用計器用変流器 |
JP2542427B2 (ja) | 1988-09-21 | 1996-10-09 | 王子油化合成紙株式会社 | ラベル用合成紙の製造方法 |
JP3791038B2 (ja) * | 1995-02-28 | 2006-06-28 | 東レ株式会社 | 耐熱耐電圧性コンデンサ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3575865B2 (ja) * | 1995-04-21 | 2004-10-13 |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 ポリプロピレン組成物 |
JPH08300470A (ja) * | 1995-04-28 | 1996-11-19 | Tokuyama Corp | 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H08325327A (ja) | 1995-06-02 | 1996-12-10 | Chisso Corp | 高立体規則性ポリプロピレン |
JPH107832A (ja) * | 1996-04-26 | 1998-01-13 |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 高強度ポリプロピレン多孔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69911A (zh) * | 1996-07-10 | 1998-01-14 | 佛山市东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双向拉伸聚丙烯热收缩薄膜的生产工艺 |
JPH11162779A (ja) * | 1997-11-27 | 1999-06-18 | Toray Ind Inc | コンデンサー用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H11179800A (ja) * | 1997-12-25 | 1999-07-06 | Tokuyama Corp | 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2000178364A (ja) * | 1998-12-21 | 2000-06-27 | Tokuyama Corp |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用フィルム |
JP2001040111A (ja) * | 1999-07-26 | 2001-02-13 | Toray Ind Inc | 強力化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2001146536A (ja) | 1999-11-19 | 2001-05-29 | Oji Paper Co Ltd | 剥離シート用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JP2002348423A (ja) * | 2001-03-22 | 2002-12-04 | Sumitomo Chem Co Ltd | 延伸フィルム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その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延伸フィルム |
JP4145639B2 (ja) | 2002-11-27 | 2008-09-03 | 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ポリマー |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該樹脂から得られるシートおよびフィルム |
JP2005208355A (ja) | 2004-01-23 | 2005-08-04 | Daiwa Gravure Co Ltd | インモールドラベル |
EP1726602A1 (en) | 2005-05-27 | 2006-11-29 | Borealis Technology Oy | Propylene polymer with high crystallinity |
JP4929923B2 (ja) | 2005-08-26 | 2012-05-09 | 東レ株式会社 | 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326469B2 (ja) * | 2007-10-01 | 2013-10-30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表面保護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
JP5110605B2 (ja) * | 2009-04-28 | 2012-12-26 |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ー用二軸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金属蒸着フィルム |
JP6241039B2 (ja) * | 2012-01-24 | 2017-12-06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延伸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
2013
- 2013-08-07 JP JP2013164349A patent/JP64143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8-08 KR KR1020157002476A patent/KR1020673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8-08 CN CN201380042378.1A patent/CN104520362B/zh active Active
- 2013-08-08 WO PCT/JP2013/071506 patent/WO20140249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09 TW TW102128650A patent/TWI607022B/zh active
-
2015
- 2015-05-26 HK HK15104961.0A patent/HK1204333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55173A1 (en) * | 2001-03-22 | 2003-03-20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Polypropylen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for stretched film,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stretched film |
US20040053064A1 (en) * | 2001-05-11 | 2004-03-18 | Masuda Jun?Apos;Ichi | Biaxially 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4024968A1 (ja) | 2014-02-13 |
CN104520362B (zh) | 2021-08-27 |
JP2014051656A (ja) | 2014-03-20 |
HK1204333A1 (zh) | 2015-11-13 |
CN104520362A (zh) | 2015-04-15 |
TW201412779A (zh) | 2014-04-01 |
KR102067308B1 (ko) | 2020-01-16 |
KR20150040887A (ko) | 2015-04-15 |
JP6414378B2 (ja) | 2018-10-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31151B (zh) | 拉伸聚丙烯薄膜 | |
TWI597309B (zh) | 拉伸聚丙烯薄膜 | |
TWI643747B (zh) | 延伸聚丙烯積層膜 | |
TWI607021B (zh) | 聚丙烯薄膜 | |
JP7409459B2 (ja) |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積層フィルム | |
JP6554765B2 (ja) | ポリプロピレン積層延伸フィルム | |
TW201412778A (zh) | 聚丙烯薄膜 | |
JP2023145653A (ja) | 二軸配向ポリプロピレンフィルム | |
JP6409773B2 (ja) | 積層フィルム | |
TWI607022B (zh) | 模內標籤用聚丙烯薄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