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0373B -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0373B
TWI570373B TW102147679A TW102147679A TWI570373B TW I570373 B TWI570373 B TW I570373B TW 102147679 A TW102147679 A TW 102147679A TW 102147679 A TW102147679 A TW 102147679A TW I570373 B TWI570373 B TW I5703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ng
box
wall
panel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7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9485A (zh
Inventor
石橋郁夫
佐伯友康
劉揚
吉田□明
Original Assignee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11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36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3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4215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芝生活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39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9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37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25D23/063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formed by an assembly of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F25D2201/14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using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Description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是有關於一種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近年來,在冰箱的隔熱箱體中,有代替以往的發泡胺基甲酸酯等而具備真空隔熱板作為隔熱材料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4-26078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6-14774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6-90649號公報
一般來說,真空隔熱板構成為板狀。因此,具備真空隔熱板的隔熱箱體考慮如下構成。即,首先,以將構成隔熱箱體的各隔熱壁分割為多個的狀態製造,然後組合分割成多個的隔熱壁而構成為箱狀。
然而,此種構成的隔熱箱體有如下問題。第1,隔熱箱 體的外部輪廓包括構成各隔熱壁的外側面的外板部。因此,隔熱箱體的外部輪廓容易於各外板部的接口產生間隙。而且,外部的濕氣會從該間隙流入,而有給隔熱箱體的內部帶來不良影響之虞。
第2,上述構成的隔熱箱體容易於各隔熱壁的連接部分即隔熱箱體的角部產生不存在真空隔熱板的間隙空間。因此,有難以確保隔熱箱體的角部中的隔熱性能的情形。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首先可減少外板部的接口,其次可確保隔熱箱體的角部的隔熱性能的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及冰箱。
實施方式的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是在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中,藉由以下步驟(1)至步驟(5)而製造包括上述各隔熱壁中的一隔熱壁及與該一隔熱壁的兩側連續的另外兩個隔熱壁的隔熱壁主體,然後將剩餘的兩個隔熱壁連結到上述隔熱壁主體,且上述冰箱隔熱箱體為包括左側隔熱壁、右側隔熱壁、上側隔熱壁、下側隔熱壁、及裏側隔熱壁且前表面開口的矩形箱狀,且上述各隔熱壁在外板部與內板部之間具有真空隔熱板。
步驟(1):使用具有相當於上述一隔熱壁及上述另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平板狀的一片板構件,於上述板構件中的相當於上述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使上述另外兩個隔熱壁的各真空隔熱板分別位於離與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的各邊界部規定距離的部位,將該各真空隔熱板的一面黏接於相當於上述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 步驟(2):於上述步驟(1)的執行前或執行後,於與在上述步驟(1)中黏接的上述各真空隔熱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黏接上述內板部;步驟(3):於執行上述步驟(1)及步驟(2)後,分別於上述板構件的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將彎折治具的邊緣與上述各邊界部對準而配置該兩個彎折治具,相對於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將相當於上述兩個外板部的區域經由該彎折治具而以內折方式彎折;步驟(4):除去上述彎折治具之後,於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黏接與在上述步驟(1)至步驟(3)中黏接的真空隔熱板不同的真空隔熱板的一面;步驟(5):在上述步驟(4)的執行前或執行後,於與在上述步驟(4)中黏接的上述真空隔熱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黏接上述內板部。
實施方式的冰箱包括:外箱;內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真空隔熱材料,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以及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設置於上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上述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在將連續的板彎折而形成上述角部時具有流動性或彈性。
實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熱箱體包括外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的內箱、以及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的真空隔熱板。上述真空隔熱板是藉由反應性熱熔劑(hot melt)而黏接於構成上述外箱的外板部或構成上述內箱的內板部的至少任一者,且具有使自上述反應性熱熔劑產生的氣體自上述隔熱壁散逸的路徑。
此外,實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熱箱體包括外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的內箱、以及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的真空隔熱板。上述真空隔熱板包括:芯材;內側袋體,其於收容有上述芯材的狀態下內部被抽真空;以及外側袋體,其於收容有上述芯材與上述內側袋體的一體物的狀態下內部被抽真空。
1、11V‧‧‧冰箱
2、12V‧‧‧隔熱箱體
2S‧‧‧隔熱壁主體
3‧‧‧左側的旋轉門
3a、3b‧‧‧鉸鏈部
4‧‧‧右側的旋轉門
4a、4b‧‧‧鉸鏈
5~8‧‧‧抽出式門
9、9A、9B‧‧‧左側隔熱壁
10、10A、10B‧‧‧右側隔熱壁
11‧‧‧上側隔熱壁
11a‧‧‧凹狀部
11b‧‧‧機械室
11c‧‧‧機械室蓋
12‧‧‧下側隔熱壁
13‧‧‧裏側隔熱壁
13V、14‧‧‧外箱
14A‧‧‧左外板部
14A1‧‧‧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
14A2‧‧‧回折部分
14A3‧‧‧前表面部
14Aa‧‧‧彎折部
14B‧‧‧右外板部
14B1‧‧‧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
14C‧‧‧上外板部
14C1‧‧‧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
14D‧‧‧下外板部
14E‧‧‧後外板部
14V、15‧‧‧內箱
15A、15A2‧‧‧左內板部
15Aa‧‧‧上側板部
15Ab‧‧‧下側板部
15As、15Bs‧‧‧彎折部
15B‧‧‧右內板部
15C‧‧‧上內板部
15C1‧‧‧連結部
15C2‧‧‧肋
15Cs1、15Cs2‧‧‧彎折部
15D‧‧‧下內板部
15E‧‧‧裏側內板部
15u‧‧‧孔部
15V‧‧‧隔熱構件
16‧‧‧真空隔熱板
16A‧‧‧左單位板
16An‧‧‧左單位板16A的內表面
16Ag‧‧‧左單位板16A的外表面
16B‧‧‧右單位板
16Bg‧‧‧右單位板16B的外表面
16Bn‧‧‧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
16C‧‧‧上單位板
16Cg‧‧‧上單位板16C的外表面
16Cn‧‧‧上單位板16C的內表面
16E‧‧‧裏側單位板
16i‧‧‧一體物
16m‧‧‧最終彎折部
16S‧‧‧成形部
16V‧‧‧上表面壁
17、17a‧‧‧L狀部
17V‧‧‧底面壁
18‧‧‧接水部
18V‧‧‧右面壁
19‧‧‧基材
19V‧‧‧左面壁
20‧‧‧包體
20V‧‧‧背面壁
21‧‧‧前端用連結構件
21V‧‧‧機械室
22、23‧‧‧軟膠帶
22V‧‧‧上表面壁
23V‧‧‧底面壁
24F‧‧‧發泡胺基甲酸酯
24V‧‧‧右面壁
25‧‧‧片材構件用連結板
25A、25A2、25B‧‧‧片材構件用連結部
25a‧‧‧凹部
25b‧‧‧螺釘插通孔部
25V‧‧‧左面壁
26‧‧‧固定具
26a‧‧‧凸緣狀部
26c‧‧‧螺釘孔部
26V‧‧‧背面壁
27‧‧‧螺釘
27V‧‧‧支持構件
28‧‧‧發泡苯乙烯
29‧‧‧軟膠帶
29V‧‧‧黏接劑
30‧‧‧架板支持具
30a‧‧‧本體部
30b‧‧‧架板支持部
30c‧‧‧螺釘孔部
30d‧‧‧魚眼孔
30e‧‧‧鰭部
30V‧‧‧黏接劑
31‧‧‧螺釘插通孔部
31a‧‧‧周緣部
31V‧‧‧分割隔熱壁
32‧‧‧螺紋鉚釘
32a‧‧‧螺釘頭部
32V‧‧‧彎折部
33、34‧‧‧導軌安裝具
33V、59V、60V、65V、66V、86V、88V、95V、97V‧‧‧開口部
34V‧‧‧端部插入室
35、36‧‧‧間隔壁支持具
35V‧‧‧貫通孔
37‧‧‧背面蓋安裝具
37V‧‧‧第1間隔構件
39V‧‧‧冷藏室
40‧‧‧密封構件
40a、40b、40c‧‧‧架板支持部
40V‧‧‧蔬菜室
41a、41b‧‧‧導軌安裝部
41V‧‧‧製冰室
42a、42b‧‧‧間隔壁支持部
42V‧‧‧第1冷凍室
43‧‧‧螺釘柱部
43a‧‧‧螺釘孔部
43V‧‧‧第2冷凍室
44‧‧‧補強板
44a‧‧‧柱部嵌合部
44b‧‧‧螺釘插通孔部
44V‧‧‧前間隔部
45‧‧‧螺釘
45V‧‧‧面間隔部
46‧‧‧補強板
46V‧‧‧螺釘
47‧‧‧螺釘
47V‧‧‧螺釘
51、52、53‧‧‧橫樑構件
51V‧‧‧固定具
52a‧‧‧前表面間隔板
52b‧‧‧補強板
52c‧‧‧背面間隔蓋
52d‧‧‧隔熱材料
52V‧‧‧電線
53V‧‧‧配管
54‧‧‧縱梁構件
54V‧‧‧固定蓋
55‧‧‧第1間隔壁
55V‧‧‧補強構件
56‧‧‧第2間隔壁
56V‧‧‧轉角用隔熱構件
57‧‧‧冷藏室
57V‧‧‧螺釘
58‧‧‧蔬菜室
58V‧‧‧貫通孔
59‧‧‧小冷凍室
60‧‧‧製冰室
61‧‧‧冷凍室
61V‧‧‧螺釘孔
62‧‧‧螺釘
62V‧‧‧貫通孔
63‧‧‧螺釘
63V‧‧‧膨出部
64‧‧‧蒸發器
64V‧‧‧切口部
67V‧‧‧收容部
68V‧‧‧連接部
71、72‧‧‧傳送輥71V
72V‧‧‧第2密封構件
73‧‧‧供給輥
73V‧‧‧第3密封構件
74A、74B、74C1、74C2‧‧‧隔熱材料
75‧‧‧板構件
76、77‧‧‧彎折治具
78‧‧‧冷氣流通導管
80‧‧‧冷藏室
81‧‧‧冷凍室
81V‧‧‧固定蓋
82‧‧‧蔬菜室
82V‧‧‧補強構件
83V‧‧‧轉角用隔熱構件
84V‧‧‧貫通孔
85、86‧‧‧隔熱材料
85V‧‧‧第1突出部
87V‧‧‧第2突出部
89V‧‧‧螺釘孔
90V‧‧‧貫通孔
91V‧‧‧第1補強用突出部
92V‧‧‧第2補強用突出部
93V‧‧‧切口部
94V‧‧‧第1隔熱用突出部
96V‧‧‧第2隔熱用突出部
98V‧‧‧收容部
99V‧‧‧熔接部
101V‧‧‧第1密封構件
102V‧‧‧第2密封構件
103V‧‧‧第3密封構件
105V‧‧‧間隔部用隔熱構件
106V‧‧‧凹部
109‧‧‧芯材
109a、109b‧‧‧面
110‧‧‧袋體
110A‧‧‧內側袋體
110Am、110a‧‧‧耳部
110B‧‧‧外側袋體
110Bm‧‧‧耳部
111‧‧‧外箱
111A‧‧‧外箱111的內表面
112‧‧‧內箱
112A‧‧‧內箱112的內表面
112F、112G‧‧‧角端部
112M、112N‧‧‧構件
113、113M‧‧‧金屬板
114、124‧‧‧頂面部
114A‧‧‧頂面部114的內表面
115、125‧‧‧左側面部
115A‧‧‧左側面部115的內表面
116、126‧‧‧右側面部
116A‧‧‧右側面部116的內表面
117、127‧‧‧底面部
117A‧‧‧底面部117的內表面
118、119、120‧‧‧山摺線部分
121‧‧‧側面部115的端部
122‧‧‧底面部117的端部
126A‧‧‧側面部126的內表面
130、131、132、133‧‧‧真空隔熱板
134‧‧‧端面
134A‧‧‧端面134的一部分
134B‧‧‧端面134的剩餘部分
135‧‧‧空間
139‧‧‧內側邊緣部分
140、140A‧‧‧密封構件
140P、141‧‧‧凹部
149‧‧‧突出部分
150‧‧‧隔熱構件
155、156‧‧‧開口部
157‧‧‧退避部分
170‧‧‧芯材
171‧‧‧層壓膜
172、173‧‧‧密封部分
180‧‧‧隔熱構件
200‧‧‧隔熱箱體
211V‧‧‧隔離部
212V‧‧‧零件收容室
213V‧‧‧隔離部
271V‧‧‧螺釘孔
272V‧‧‧凸緣部
301‧‧‧凹槽
302‧‧‧氣體散逸部
303‧‧‧氣體流通構件
304‧‧‧輥式塗佈機
305‧‧‧底輥
306‧‧‧主輥
307‧‧‧接觸輥
308‧‧‧刮取構件
308a‧‧‧梳齒
309‧‧‧輥式塗佈機
310‧‧‧轉印輥
310a‧‧‧大徑部分
310b‧‧‧小徑部分
311V‧‧‧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
312V‧‧‧底面用分割隔熱壁
313V‧‧‧右面用分割隔熱壁
314V‧‧‧左面用分割隔熱壁
315V‧‧‧背面用分割隔熱壁
321V‧‧‧平坦部
322V‧‧‧彎曲部
391V‧‧‧冷藏室門
401V‧‧‧抽出式門
411V‧‧‧抽出式製冰室門
421V‧‧‧抽出式的第1冷凍室門
431V‧‧‧抽出式的第2冷凍室門
441V‧‧‧間隔板
442V‧‧‧間隔補強板
443V‧‧‧間隔蓋
444V‧‧‧間隔隔熱構件
445V‧‧‧貫通孔
446V‧‧‧螺釘孔
501‧‧‧第1膜
501a、502a、503a、504a‧‧‧PE層
501c、503c‧‧‧EVOH層
501d、502c、504c‧‧‧尼龍層
501e、502d‧‧‧表面層的PET層
501j、503j‧‧‧鋁蒸鍍層
502‧‧‧第2膜
502h‧‧‧鋁箔層
503‧‧‧第3膜
504‧‧‧第4膜
504h‧‧‧鋁箔層
511V、512V‧‧‧固定具
541V、811V‧‧‧上固定蓋
542V、812V‧‧‧下固定蓋
551V、821V‧‧‧上補強構件
552V、822V‧‧‧下補強構件
561V、831V‧‧‧上轉角用隔熱構件
562V、832V‧‧‧下轉角用隔熱構件
601‧‧‧補強構件
Bh‧‧‧氣體積存
DS‧‧‧外部
C‧‧‧角部
F‧‧‧回折部分
Ia、Ib、Ic、Id‧‧‧一體成形品
K1、K2‧‧‧邊界部
LS‧‧‧接線
M‧‧‧熱熔劑
Q1、Q2‧‧‧箭頭
R‧‧‧連結部
Rs‧‧‧內部
S‧‧‧間隙
Sa、Sb、Sc‧‧‧片材構件
Sk‧‧‧規定距離
Sp‧‧‧空間
T‧‧‧尺寸
T1‧‧‧突出部
Ws‧‧‧作業台
X‧‧‧空間
Y‧‧‧風的路徑
A‧‧‧面
圖1是自上方觀察第1實施方式的冰箱的立體圖。
圖2是自上方觀察隔熱箱體的立體圖。
圖3是自下方觀察隔熱箱體的立體圖。
圖4是隔熱箱體的橫截俯視圖。
圖5是左側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自下方觀察上內板部的立體圖。
圖7是自上方觀察下內板部的立體圖。
圖8是圖4的K部的放大圖。
圖9是左側隔熱壁與裏側隔熱壁的轉角部分的橫截俯視圖。
圖10是左側隔熱壁與上側隔熱壁的轉角部分的縱截前視圖。
圖11是固定具與左內板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表示固定具相對於左內板部的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13是固定具相對於左內板部的安裝狀態的縱截側視圖。
圖14是於固定具安裝有連結板的狀態的縱截側視圖。
圖15是橫樑構件與上述左側隔熱壁的連結部分的橫截俯視圖。
圖16是自背面觀察架板支持具的立體圖。
圖17是架板支持具、左內板部、及螺釘的分解縱截側視圖。
圖18是表示架板支持具的安裝狀態的縱截側視圖。
圖19是自下方觀察第2實施方式的冰箱隔熱箱體的立體圖。
圖20是自上方觀察隔熱箱體的立體圖。
圖21是左側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圖22是左側隔熱壁與裏側隔熱壁的轉角部分的橫截俯視圖。
圖23是架板支持部部分的縱截側視圖。
圖24是與圖23不同位置中的架板支持部部分的縱截側視圖。
圖25是自背面側觀察架板支持部及補強板的分解立體圖。
圖26是間隔壁支持部部分的縱截側視圖。
圖27是間隔壁支持部部分的立體圖。
圖28是自上方觀察第3實施方式的冰箱隔熱箱體的立體圖。
圖29是左側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圖30表示第4實施方式,是架板支持具部分的縱截側視圖。
圖31是架板支持具部分的分解狀態下的縱截側視圖。
圖32(a)、圖32(b)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一),且依序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耳部的回折構造的要部的剖面圖。
圖33(a)、圖33(b)、圖33(c)是依序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耳部的回折構造的要部的立體圖。
圖34是構成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熱箱體及固定具的立體圖。
圖35是冰箱的立體圖。
圖36是自右方觀察冰箱的內部的立體圖。
圖37是自左方觀察冰箱的內部的立體圖。
圖38是隔熱箱體的縱截側視圖。
圖39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內部的冷藏室的橫截俯視圖。
圖40是分割隔熱壁的分解立體圖。
圖41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前表面側的右部的橫截俯視圖。
圖42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橫截俯視圖。
圖43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44是表示將固定具安裝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45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立體圖。
圖46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前視圖。
圖47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分解立體圖。
圖48是沿圖46的A-A線的剖面圖。
圖49是沿圖46的B-B線的剖面圖。
圖50是沿圖46的C-C線的剖面圖。
圖51是沿圖46的D-D線的剖面圖。
圖52是沿圖46的E-E線的剖面圖。
圖53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裝狀態的橫截俯視圖(其1)。
圖54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左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裝狀態的橫截俯視圖(其2)。
圖55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的橫截俯視圖。
圖56是表示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裝狀態的立體圖。
圖57是表示將固定具安裝於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8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立體圖。
圖59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前視圖。
圖60是設置於隔熱箱體的右裏側的轉角部的固定具的分解立體圖。
圖61是沿圖59的F-F線的剖面圖。
圖62是沿圖59的G-G線的剖面圖。
圖63是沿圖59的H-H線的剖面圖。
圖64是沿圖59的I-I線的剖面圖。
圖65是表示第2間隔構件的右端部附近的縱截前視圖。
圖66是表示將固定具安裝於左面用分割隔熱壁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67是第6實施方式的隔熱箱體的縱截前視圖。
圖68是利用圖67的切斷線R-R所得的橫截俯視圖。
圖69是製造步驟中的右外板部與右單位板的一體物的縱截側視圖。
圖70是用以說明輥塗方式的黏接劑塗佈的圖。
圖71是表示製造步驟的圖(其一)。
圖72是表示製造步驟的圖(其二)。
圖73是表示製造步驟的圖(其三)。
圖74是表示製造步驟的圖(其四)。
圖75是表示製造步驟的圖(其五)。
圖76是表示第7實施方式的相當於圖67的圖。
圖77是相當於圖71的圖。
圖78是相當於圖72的圖。
圖79是相當於圖73的圖。
圖80是相當於圖74的圖。
圖81是表示參考例的熱熔劑的反應式的圖。
圖82是參考例的真空隔熱板、外板部、內板部、熱熔劑的分解狀態的剖面圖。
圖83是參考例的真空隔熱板、外板部、內板部的黏接狀態的剖面圖。
圖84是用以說明參考例的二氧化碳氣體積存的剖面圖。
圖85是關於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二)的真空隔熱板、外板部及內板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86是黏接後的縱截俯視圖。
圖87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三)的真空隔 熱板的立體圖。
圖88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四)的真空隔熱板的立體圖。
圖89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五)的輥式塗佈機的側視圖。
圖90是刮取構件的立體圖。
圖9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六)的輥式塗佈機的側視圖。
圖92是轉印輥的俯視圖。
圖93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一)的真空隔熱板的剖面圖。
圖94是真空隔熱板的分解立體圖。
圖95是用以說明各膜的層構造的概略圖。
圖96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一)。
圖97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二)。
圖98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三)。
圖99是相當於圖9的圖。
圖100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二)的真空隔熱板的剖面圖。
圖101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一)。
圖102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二)。
圖103是表示真空隔熱板的製造順序的圖(其三)。
圖104是相當於圖9的圖。
圖105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三)的真 空隔熱板的剖面圖。
圖106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四)的真空隔熱板的剖面圖。
圖107是第8實施方式的冰箱的縱截前視圖。
圖108(A)是表示構成外箱的金屬板的外表面及側面的展開圖。
圖108(B)是表示將圖108(A)所示的金屬板彎折而構成的外箱的立體圖。
圖109是表示表示第9實施方式的冰箱的一部分的剖面圖。
圖110(A)、圖110(B)、圖110(C)是表示真空隔熱材料的構造例的圖。
圖111(A)、圖111(B)是表示第10實施方式的圖。
圖112(A)、圖112(B)、圖112(C)是表示第11實施方式的圖。
圖113(A)、圖113(B)、圖113(C)是表示另一實施方式的圖。
以下,於多個實施方式對冰箱進行說明。另外,於各實施方式中對實質上共通的部位標註共通的符號且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1實施方式)
首先,參照圖1至圖18對第1實施方式的冰箱1進行說明。 圖1所示的冰箱1具備隔熱箱體2。於隔熱箱體2的前表面形成有開口。於隔熱箱體2的前表面側設置有左右對開式的左側的旋轉門3及右側的旋轉門4、以及多個抽出式門5~8。各門3~8均於內部具有未圖示的隔熱材料。即,各門3~8為隔熱門。左側的旋轉門3設置為能以設置於隔熱箱體2的左側的上下一對鉸鏈(hinge)部3a、鉸鏈部3b為軸旋轉。右側的旋轉門4設置為能以設置於隔熱箱體2的右側的上下一對鉸鏈4a、鉸鏈4b為軸旋轉。
隔熱箱體2是將左側隔熱壁9、右側隔熱壁10、上側隔熱壁11、下側隔熱壁12、裏側隔熱壁13連結而構成。左側隔熱壁9、右側隔熱壁10、上側隔熱壁11、下側隔熱壁12、及裏側隔熱壁13分別為單元隔熱壁。
如圖2及圖3所示,隔熱箱體2包括橫樑構件51、橫樑構件52、橫樑構件53、縱梁構件54、第1間隔壁55、及第2間隔壁56。橫樑構件51、橫樑構件52、橫樑構件53於橫方向跨及隔熱箱體2的前側開口部的左右緣部而設置。縱梁構件54位於橫樑構件52、橫樑構件53的中途部分且以於上下方向連接橫樑構件52、橫樑構件53的方式設置。第1間隔壁是用以間隔儲藏室者,設置於橫樑構件51的後側。第2間隔壁56是用以間隔儲藏室者,設置於橫樑構件52的後側。
冰箱1於隔熱箱體2的內部包括作為儲藏室的冷藏室57、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製冰室60、及冷凍室61。冷藏室57設置於第1間隔壁55的上方。蔬菜室58設置於第1間隔壁55與第2間隔壁56之間。小冷凍室59是橫樑構件52與橫樑構件53之間的空間,且自正面觀察設置於縱梁構件54的右側。製冰室60 是橫樑構件52與橫樑構件53之間的空間,且自正面觀察設置於縱梁構件54的左側。冷凍室61設置於小冷凍室59及製冰室60的下方。
旋轉門3、旋轉門4打開或關閉冷藏室57。抽出式門5 打開或關閉蔬菜室58。於抽出式門5的背面側設置有未圖示的蔬菜容器。抽出式門6打開或關閉小冷凍室59。於抽出式門6的背面側設置有未圖示的冷凍品收容容器。抽出式門7打開或關閉製冰室60。於抽出式門7的背面側設置有未圖示的接冰容器。抽出式門8打開或關閉冷凍室61。於抽出式門8的背面側設置有未圖示的冷凍品收納容器。
第2間隔壁56隔熱地間隔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及製 冰室60。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及製冰室60的溫度差大。因此,第2間隔壁56包含發泡苯乙烯或發泡胺基甲酸酯(urethane)等隔熱材料而構成。另一方面,第1間隔壁55間隔冷藏室57與蔬菜室58。冷藏室57與蔬菜室58的溫度差比較小。因此,第1間隔壁55例如由合成樹脂製的板材構成。
如圖2~圖4所示,隔熱箱體2包括外箱14及內箱15。 外箱14構成隔熱箱體2的整體的外部輪廓。外箱14包括不同體地構成的左外板部14A、右外板部14B、上外板部14C、下外板部14D、及後外板部14E。各外板部14A、14B、14C、14D、14E由鋼板構成。左外板部14A構成隔熱箱體2的左外表面。右外板部14B構成隔熱箱體2的右外表面。上外板部14C構成隔熱體2的上外表面。下外板面14D構成隔熱箱體2的下外表面。後外板部14E構成隔熱箱體2的後外側面。左外板部14A與右外板部14B 左右對稱地構成。
內箱15包括不同體地構成的多個於此情形時五個內板 部、即,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上內板部15C、下內板部15D、及裏側內板部15E。左內板部15A構成隔熱箱體2的左內表面。右內板部15B構成隔熱箱體2的右內表面。上內板部15C構成隔熱箱體2的上內表面。下內板部15D構成隔熱箱體2的下內表面。裏側內板部15E構成隔熱箱體2的裏側內表面。
左內板部15A與右內板部15B左右對稱地構成。左內板 部15A及右內板部15B均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resin,ABS)等合成樹脂的平板狀的片材構件Sa構成。於圖5,以預先將固定具26、架板支持具30、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安裝於片材構件Sa的方式表示。
亦如圖6所示,上內板部15C一體地包括向庫內膨出的 L狀部17作為彎折部。上內板部15C是由例如烯烴樹脂等合成樹脂所構成的一體成形品Ia。亦如圖7所示,下內板部15D一體地包括接水部18作為彎折部。下內板部15D是由例如烯烴樹脂等合成樹脂所構成的一體成形品Ib。一體成形品Ia、一體成形品Ib是藉由射出成形(injection moulding)或真空成形而成形。
裏側內板部15E包括合成樹脂製的平板狀的片材構件 Sb。另外,片材構件Sa、片材構件Sb可不使用特別形狀的成形模具而藉由擠出成形或壓延成形等而製造。此外,片材構件Sa、片材構件Sb亦可為市售品的平板狀的片材構件。
如圖4所示,隔熱箱體2包括真空隔熱板16。真空隔熱 板16設置於外箱14與內箱15之間。真空隔熱板16包括成為不同體的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圖10所示的上單位板16C、未圖示的下單位板、及裏側單位板16E。該等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上單位板16C、下單位板、及裏側單位板16E為單位板。該等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上單位板16C、下單位板、及裏側單位板16E的基本構成共通。因此,以左單位板16A為代表對各單位板的基本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8及圖9所示,左單位板16A是將基材19收容於包體(envelope)20,並藉由真空排氣將其內部減壓密封而構成。基材19是使例如玻璃絨(glass wool)等無機纖維的積層材壓縮硬化而成形為板狀者。包體20為了獲得氣體阻隔(gas barrier)性能,包含例如鋁蒸鍍層或鋁箔層等金屬層。各單位板一般被稱作真空隔熱板。
如圖5所示,左側隔熱壁9為單位隔熱壁,包括左外板部14A、左內板部15A、及左單位板16A。左單位板16A設置於左外板部14A與左內板部15A之間。而且,分別藉由黏接劑而將左單位板16A與左外板部14A、及左單位板16A與左內板部15A黏接。
如圖8所示,隔熱箱體2包括前端用連結構件21。前端用連結構件21具有隔熱性,且連結外箱14與內箱15的前端部。即,前端用連結構件21設置於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的各自的前端部。而且,各前端用連結構件21分別連結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的前端部。左側隔熱壁9的前端部及右側隔熱壁10的前端部為左右對稱形。因此,以左側隔熱壁9為代表對於 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的構成進行說明。
左外板部14A具有彎折部14Aa。彎折部14Aa位於左外板部14A的前端部,且以延伸至左單位板16A的前方的部分向左內板部15A側彎折的方式形成。彎折部14Aa延伸至左側隔熱壁9的厚度方向的中途部分,且未進入隔熱箱體2的內側即儲藏室側。藉此,抑制左外板部14A即外箱14的熱、即外部氣體熱向儲藏室內傳遞。
隔熱箱體2包含例如軟膠帶(Soft Tape)22作為隔熱材料。軟膠帶22設置於由左單位板16A的前端、左外板部14A的前端部內表面、及前端用連結構件21的內表面形成的空間部分。另外,亦可以發泡苯乙烯代替該軟膠帶22。
右側隔熱壁10除為左右對稱方面以外亦與左側隔熱壁9同樣地構成。
上側隔熱壁11例如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如圖2及圖10所示,於上內板部15C與上外板部14C之間配置上單位板16C,利用黏接劑將上內板部15C與上單位板16C黏接。而且,於上單位板16C與上外板部14C之間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24F並使其固化。如圖6所示,上內板部15C包含合成樹脂的一體成形品Ia,且一體地包括向庫內膨出的L狀部17作為彎折部。如圖2所示,上外板部14C亦具有L狀部17a。因此,上側隔熱壁11整體後部向下方突出。即,於上側隔熱壁11的後部形成有凹狀部11a。機械室11b由凹狀部11a的後方的空間構成。冷凍循環的壓縮機(compressor)或冷凝器(condenser)等配置於機械室11b。
圖10所示的上單位板16C與上外板部14C之間的間 隔、即上單位板16C與上外板部14C之間、且填充有發泡胺基甲酸酯24V的部分小於上單位板16C的厚度,且小於冷凍循環的配管例如吸入管(suction pipe)的外徑。藉此,減少發泡胺基甲酸酯24V的使用量。另外,於牽引冷凍循環的配管的情形時,亦可使配管於前後方向通過由上單位板16C左端面、右單位板16A的上端面、及上外板部14C的轉角部包圍的部分。而且,機械室11b藉由圖3的機械室蓋11c而被封閉。
如圖10所示,上外板部14C的左端部在離開上單位板 16C的上表面的狀態下,與左側隔熱壁9的左外板部14A連結。 同樣,雖未圖示,但上外板部14C的右端部在離開上單位板16C的上表面的狀態下與右側隔熱壁10的右外板部14B連結。上內板部15C具有連結部15C1。連結部15C1設置於上內板部15C的左右兩端部。連結部15C1用來於上內板部15C的左右兩側緣部連結作為內箱側壁的左內板部15A及右內板部15B。左側的連結部15C1的前端部藉由未圖示的連結具而連結於左內板部15A。同樣,右側的連結部15C1的前端部藉由未圖示的連結具而連結於右內板部15B。
此處,對左側的連結部15C1進行說明,但右側的連結 部除為左右對稱的方面以外亦同樣地構成。如圖10所示,於連結部15C1的前端部內側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肋(rib)15C2。於肋15C2與左內板部15A之間插入有例如軟膠帶(soft tape)23作為隔熱材料防漏構件。自上單位板16C的上方至轉角部分即由左單位板16A、上單位板16C、及連結部15C1包圍的空間填充例如發泡胺基甲酸酯24V並使其固化作為隔熱材料。於此情形時,軟膠 帶23於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24V時,防止發泡胺基甲酸酯24V的洩漏。
下側隔熱壁12為單位隔熱壁,包括下外板部14D、下 內板部15D、及未圖示的下單位板。未圖示的下單位板設置於下外板部14D與下內板部15D之間。而且,下單位板與下外板部14D、及下單位板與下內板部15D分別藉由黏接劑而黏接。另外,該下側隔熱壁12亦能以如下方式構成,即,將下內板部15D與下單位板黏接,於該下單位板與下外板部14D之間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並使其固化。於下側隔熱壁12,接水部18的最下部與隔熱箱體2外部連通。
另外,裏側隔熱壁13亦於後外板部14E與裏側內板部 15E之間配置裏側單位板16E,並利用黏接劑將該等三者黏接而構成。於此情形時,亦可追加適當地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並使其固化所得的構成。
於由烯烴樹脂所構成的一體成形品Ia、一體成形品Ib、 即上內板部15C、下內板部15D,對與單位板的黏接面實施使表面粗糙的表面加工。藉此,提高與上內板部15C、下內板部15D中的單位板的黏接面、及與單位板的黏接性。由ABS樹脂所構成的片材構件Sa、片材構件Sb、即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及裏側內板部15E與單位板的黏接性佳。
參照圖9、圖11~圖14對左側隔熱壁9與裏側隔熱壁 13的連結構成進行說明。如圖9所示,左側隔熱壁9與裏側隔熱壁13使用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及固定具26等而連結。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作為片材構件用連結構件而發揮功能。固定具26作 為成為與片材構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發揮功能。此外,右側隔熱壁10與裏側隔熱壁13的連結構成除為左右對稱方面以外亦與左側隔熱壁9與裏側隔熱壁13的連結構成同樣地構成。以下,對左側隔熱壁9與裏側隔熱壁13的連結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固定具26進行說明。固定具26為例如ABS 樹脂等合成樹脂製。固定具26安裝於左側隔熱壁9及裏側隔熱壁13。由於固定具26本身的構造及固定具26的安裝構造於左側隔熱壁9與裏側隔熱壁13為同樣,故而,對左側隔熱壁9的固定具26進行敍述。固定具26為合成樹脂製。如圖11等所示,固定具26構成大致縱長的矩形狀,且具有凸緣狀部26a及螺釘孔部26c。 凸緣狀部26a位於固定具26的一端部側,且向上下方向突出。螺釘孔部26c為母螺紋,且自固定具26的另一端面朝向一端部側形成。
於成為左內板部15A的片材構件Sa預先形成有孔部 15u。孔部15u呈略微大於固定具26的外形形狀的縱長的矩形狀貫穿片材構件Sa而形成。固定具26於組裝左側隔熱壁9之前的階段,藉由例如黏接劑而黏接於左單位板16A。將固定具26插入孔部15u。而且,藉由黏接劑將左單位板16A與亦包括固定具26的左單位板16A側的端面的左內板部15A背面黏接。於此情形時,上下的凸緣狀部26a由作為片材構件的左內板部15A與作為真空隔熱板的左單位板16A夾持。固定具26安裝於左側隔熱壁9,且向內箱15內突出。該固定具26於左側隔熱壁9及裏側隔熱壁13中的鄰接的各個端部設置於上下多個部位。
如圖2及圖3所示,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的上下方向 的長度尺寸為與左內板部15A大致相同的長度。如圖2、圖3、及圖9所示,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包括凹部25a及螺釘插通孔部25b。凹部25a位於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的橫方向的兩端部,且與各固定具26對應地設置。如圖9所示,螺釘插通孔部25b呈圓形地貫通各凹部25a的中心部分而形成。螺釘27自庫內側通向螺釘插通孔部25b,並螺入固定具26的螺釘孔部26c。藉此,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連結左側隔熱壁9的左內板部15A與裏側隔熱壁13的裏側內板部15E。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位於冷藏室57、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製冰室60、及冷凍室61的兩側的轉角。
另外,於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的背面側空間部插入配 置有作為隔熱材料的發泡苯乙烯28及軟膠帶29。
此外,亦可使冷凍循環的配管於上下方向穿過圖9中的發泡苯乙烯28部分。
如圖1及圖5所示,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具 有架板支持具30。架板支持具30為合成樹脂製,且作為包括與片材構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發揮功能。於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架板支持具30的安裝構成相同,因此,亦參照圖16~圖18對左側隔熱壁9的架板支持具30的構成及安裝構成進行說明。
架板支持具30一體地包括本體部30a及架板支持部 30b。本體部30a形成為於上下方向長的板狀。架板支持部30b以自本體部30a的表面朝向庫內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架板支持部30b設置於本體部30a的上下三個部位。架板支持具30包括螺釘孔部30c及魚眼孔30d。螺釘孔部30c為母螺紋,且自本體部30a中的 與庫內相反側的面至架板支持部30b的內部的中途部分設置。螺釘孔部30c作為緊固構件卡合部而發揮功能。魚眼孔30d為與螺釘孔部30c對應地設置,且形成於螺釘孔部30c的開口的周緣部的盤狀的魚眼孔。
左側隔熱壁9的左內板部15A具有作為緊固構件插通孔 部的螺釘插通孔部31。螺釘插通孔部31於左內板部15A,位於相當於冷藏室57的部位,且設置於上下三個部位。另外,圖17表示三個部位的螺釘插通孔部31中的一個螺釘插通孔部31。於組裝左側隔熱壁9時,首先,將作為緊固構件的螺紋鉚釘32自左內板部15A背面側穿過螺釘插通孔部31,並螺入架板支持具30的螺釘孔部30c。藉此,架板支持具30以向內箱15的內部突出的方式被固定於左內板部15A。
於此情形時,左內板部15A為片材構件,因此可進行若 干變形。因此,於將螺紋鉚釘32螺入架板支持具30時,螺紋鉚釘32的盤狀的螺釘頭部32a使左內板部15A的螺釘插通孔部31周緣部盤狀地變形(向庫內側膨出)直至接觸魚眼孔30d為止。 其結果,於圖18所示的左側隔熱壁9的組裝狀態下,螺釘插通孔部31的周緣部31a變為離開左單位板16A的形態。而且,螺紋鉚釘32變為不會自左內板部15A的背面向左單位板16A方向突出的形態。
如圖2、圖3、及圖5所示,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具有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另外,於圖2、圖3、及圖5,僅表示有左側隔熱壁9的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導軌安裝具33設置於蔬菜室58中的內箱15的庫內側的面。導軌 安裝具34設置於冷凍室61中的內箱15的庫內側的面。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為合成樹脂製,且作為包括與片材構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發揮功能。
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亦藉由與架板支持具30 同樣的安裝構造而安裝於左側隔熱壁9的左內板部15A、右側隔熱壁10的右內板部15B。另外,導軌安裝具33用來安裝將與抽出式門5一體化的蔬菜容器可抽出地支持的導軌。此外,導軌安裝具34用來安裝將與抽出式門8一體化的冷凍品收容容器可抽出地支持的導軌。
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包括間隔壁支持具35、 間隔壁支持具36。間隔壁支持具35設置於內箱15的內表面側,用來支持第1間隔壁55。間隔壁支持具36用來支持第2間隔壁56。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為合成樹脂製,且作為包括與片材構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發揮功能。該等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藉由與固定具26同樣的安裝構造而安裝於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
此外,如圖2及圖3所示,裏側隔熱壁13具有背面蓋 安裝具37。背面蓋安裝具37設置於內箱15的內表面即包括片材構件Sb的裏側內板部15E的適當部位。背面蓋安裝具37為合成樹脂製,且作為包括與片材構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發揮功能。背面蓋安裝具37用來安裝用來遮住配置於裏側隔熱壁13的前方部分的導管(duct)等的背面蓋。背面蓋安裝具37藉由與固定具26同樣的安裝構造而被安裝。各隔熱壁9~13於各內板部與各單位板之間未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
如圖2所示,構成冷凍循環的蒸發器64設置於冷凍室 61的裏側部。接水部18設置於蒸發器64的下方。接水部18接住於對附著於蒸發器64的霜進行除霜時產生的除霜水等。而且,將利用接水部18接住的除霜水自該接水部18向裏側隔熱壁13外部下部排出。
其次,參照圖15,對橫樑構件52與左側隔熱壁9及右 側隔熱壁10的連結部分進行說明。圖15表示橫樑構件52與左側隔熱壁9的連結部分,但右側隔熱壁10中的連結部分的構成亦為左右對稱形且基本上為同樣的構成。橫樑構件52包括構成前表面部的前表面間隔板52a、補強板52b、背面間隔蓋52c、及隔熱材料52d。左側隔熱壁9的左外板部14A包括前表面部14A3。前表面部14A3的前端部被回折。
前表面間隔板52a由補強板52b與左外板部14A的回折 部分14A2夾持而被保持。即,前表面間隔板52a的端部貼近回折部分14A2的背面側。此外,補強板52b的端部插入至左外板部14A的前表面部14A3的背面側。而且,螺釘62通過前表面間隔板52a及回折部分14A2而被螺入補強板52b的螺釘孔。另外,前表面間隔板52a與補強板52b預先藉由螺釘63而被一體化。
背面間隔蓋52c設置於前表面間隔板52a的後側。隔熱 材料52d收容於背面間隔蓋52c的內側。隔熱箱體2的前表面開口的左右緣部由前表面間隔板52a連結。即,左側隔熱壁9與右側隔熱壁10經由前表面間隔板52a而被固定。因此,可抑制隔熱箱體2的前表面開口擴大或縮小,可將儲藏室維持為長方體狀。
另外,於前表面間隔板52a的強度高的情形時,亦可無 補強板52b。此外,背面間隔蓋52c雖未圖示,但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裝部。而且,該安裝部藉由與固定具26同樣的固定具而被螺固。
根據第1實施方式,內箱15的左內板部15A及右內板 部15B包括平板狀的片材構件Sa。裏側內板部15E包括平板狀的片材構件Sb。因此,於製造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及裏側內板部15E時,無須成形模具,製作變得極其簡單,亦可有助於降低製作成本。另外,作為內箱15中的其他部分的上內板部15C及下內板部15D為利用模具所得的一體成形品,但與將內箱15整體製成利用大模具製成的一體成形品的情形相比,容易製作,此外,亦可降低製作成本。總之,可有助於冰箱1的成本的低廉化。 於此情形時,只要使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上內板部15C、下內板部15D、及裏側內板部15E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片材構件即可。
內箱15包括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上內板部 15C、下內板部15D、及裏側內板部15E。於此情形時,裏側內板部15E與左內板部15A、及裏側內板部15E與右內板部15B為鄰接的兩個內板部,且由不同的片材構件分割構成。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設置於鄰接的內板部間即裏側內板部15E與左內板部15A之間、及裏側內板部15E與右內板部15B之間。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作為連結鄰接的內板部的片材構件用連結構件而發揮功能。
藉此,即便裏側內板部15E與左內板部15A、及裏側內 板部15E與右內板部15B分別包括片材構件,亦可經由作為不同的零件的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而將裏側內板部15E與左內板部 15A、及裏側內板部15E與右內板部15B容易地連結。其結果,可簡化隔熱箱體2的組裝。
外箱14包括多個經分割的外板部,於此情形時包括左 外板部14A、右外板部14B、上外板部14C、下外板部14D、及後外板部14E。內箱15包括多個經分割的內板部,於此情形時包括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上內板部15C、下內板部15D、及裏側內板部15E。多個內板部中的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及裏側內板部15E包括片材構件Sa、片材構件Sb。
真空隔熱板16包括經分割的多個單位板,於此情形時 包括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上單位板16C、未圖示的下單位板、及裏側單位板16E。作為多個單位隔熱壁的左側隔熱壁9、右側隔熱壁10、上側隔熱壁11、下側隔熱壁12、及裏側隔熱壁13是於經分割的外板部與內板部之間配置經分割的各單位板而構成。隔熱箱體2是連結該等單位隔熱壁9~13而構成。
藉此,可藉由組裝隔熱壁9~13,而組裝具有作為真空 隔熱板的單位板的隔熱箱體2。因此,隔熱箱體2的組裝變得容易。於以往構成中,隔熱箱體是藉由未經分割的外箱與內箱的組裝而構成。因此,以往構成的隔熱箱體的體型大且組裝作業規模也大。然而,於本實施方式,與以往構成相比,可使組裝作業容易。
於內箱15,利用前端用連結構件21連結包括片材構件 的部分的前端部與外箱14的前端部。因此,即便為內箱15中包含片材構件的部分,亦可藉由作為不同的零件的前端用連結構件21而與外箱14簡單地接合而組裝。
內箱15包括作為彎折部的L狀部17、及接水部18。L 狀部17與上內板部15C一體地構成。接水部18與下內板部15D一體地構成。藉此,藉由利用使用模具的一體成形而構成L狀部17或接水部18,即便L狀部17或接水部18為複雜的形狀,亦可容易地形成。
內箱15具有固定具26。固定具26是與片材構件Sa、 片材構件Sb不同的零件,且為向庫內突出的突出部。固定具26於組裝左側隔熱壁9之前的階段,藉由例如黏接劑而直接地黏接於左單位板16A。於片材構件Sa、片材構件Sb形成有孔部15u。 固定具26插入至孔部15u。
藉此,藉由將固定具26插入至孔部15u,可決定內箱 15的片材構件中的固定具26的位置。此外,壁支持具35、36及背面蓋安裝具37亦為與固定具26同樣的安裝構造。因此,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蓋安裝具37亦可與固定具26同樣地進行定位。
另外,固定具26亦可於組裝左側隔熱壁9之前的階段, 自背面側插入並黏接於片材構件的孔部15u。藉此,能以一體的狀態處理固定具26與片材構件。因此,於組裝單位隔熱壁時,可將單位板與固定具26及片材構件的一體品黏接,而謀求提高組裝作業性。
如圖13所示,單位板16A的固定具26安裝面凹陷。因此,片材構件Sa不會彎曲,可進行固定具26的安裝。
假設即便單位板16A膨出的情形時,由於內板部15A包括片材構件Sa,因此,內板部15A不破裂而僅略微變形程度即可。
固定具26、架板支持具30、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亦可共通地用於不同機種的冰箱的隔熱箱體。
固定具26直接地黏接於作為真空隔熱板的左單位板 16A、右單位板16B、及裏側單位板16E,且固定於各單位板16A、16B、16E。因此,隨著將固定具26插入至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及裏側內板部15E的各孔部15u,可進行各內板部15A、15B、15E與各單位板16A、16B、16E的對位。於此情形時,固定具26由黏接性佳的ABS樹脂構成。因此,可提高固定具26與各單位板的黏接強度。
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蓋安裝具 37亦為與固定具26同樣的安裝構造。因此,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蓋安裝具37亦可有助於各內板部與各單位板的對位。
另外,固定具26亦可經由不同構件而黏接於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及裏側單位板16E。
固定具26具有凸緣狀部26a。凸緣狀部26a大於孔部 15u。凸緣狀部26a夾於由片材構件Sa所構成的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或由片材構件Sb所構成的裏側內板部15E和與其等對應的單位板之間。
藉此,凸緣狀部26a卡止於孔部15u的周圍。因此,可 防止固定具26自孔部15u脫落。此外,可將凸緣狀部26a黏接於內板部。因此,亦可有助於提高黏接有凸緣狀部26a的周邊的內板部的強度。此外,凸緣狀部26a為薄壁。因此,亦可使凸緣狀 部26a彎曲,並將該彎曲的凸緣狀部26a自庫內側插入至孔部15u,而進入內板部與單位板之間。
架板支持具30為與片材構件Sa不同的零件,且為向庫 內突出的突出部。片材構件Sa即左內板部15A及右內板部15B具有螺釘插通孔部31。作為緊固構件的螺紋鉚釘32自片材構件Sa的背面側穿過螺釘插通孔部31,並螺入至架板支持具30。藉此,架板支持具30被固定於片材構件Sa的正面側。
藉此,作為與片材構件Sa不同的零件的架板支持具30 可藉由作為緊固構件的螺紋鉚釘32而相對於片材構件Sa安裝。 於此情形時,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使用鉚釘作為緊固構件,將片材構件Sa與架板支持具30緊固。
螺釘插通孔部31的周緣部31a離開左單位板16A或右 單位板16B。而且,螺紋鉚釘32的頭部32a未自螺釘插通孔部31的周緣部31a向各單位板16A、16B側突出。藉此,螺釘頭部32a不會自各內板部15A、15B的背面突出。因此,螺釘頭部32a不會接觸各單位板16A、16B。其結果,可防止因螺釘頭部32a接觸各單位板16A、16B導致包體20的損傷。此外,由於螺釘頭部32a不會與各單位板16A、16B接觸,故而不會分別妨礙左單位板16A與左內板部15A的黏接、及右單位板16B與右內板部15B的黏接。
而且,於螺釘孔部30c的開口的周緣部形成有盤狀的魚 眼孔30d。藉此,於鎖緊螺紋鉚釘32時,片材構件Sa中的螺釘插通孔部31的周緣部31a向魚眼孔30d方向變形而離開左單位板16A、右單位板16B。因此,無須特意於片材構件Sa形成用來收納螺釘頭部32a的凹部。
另外,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亦為與架板支持具30同樣的安裝構造。因此,對於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部分亦發揮與架板支持具30同樣的效果。此外,對於設置於右側隔熱壁10的未圖示的架板支持具30、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部分,亦發揮與架板支持具30同樣的效果。
此外,作為另一例,真空隔熱板16亦可為如下構成。
此處,一面參照圖32(a)、圖32(b)、圖33(a)、圖33(b)及圖33(c),一面對另一例的真空隔熱板的構成簡單地進行敍述。如圖32(a)~圖32(b)所示,另一例的真空隔熱板16是將墊狀的芯材109收容於袋體110內,在將袋體110的內部保持為真空減壓狀態的狀態下進行密封而構成。芯材109是將隔熱性能高的材料、例如作為細玻璃纖維的棉狀物的玻璃絨固定為墊狀即矩形板狀而構成。袋體110是由例如將鋁箔與合成樹脂膜層壓而成的膜、或鋁蒸鍍膜等氣體阻隔性高的膜構成。袋體110重疊兩片氣體阻隔性高的長方形的膜,加熱除去其中一個短邊的周圍的三邊而進行融合即熱封(heat seal),從而構成為大致緊密地收容芯材109的袋狀。
真空隔熱板16是以如下方式製造。即,首先,將芯材109自袋體110的開口部即未熔接的其中一個短邊插入至袋體110的內部。其次,將減壓泵連接於袋體110的開口部,對袋體110的內部進行真空排氣而減壓。然後,在維持袋體110的內部的減壓的狀態下,對袋體110的開口部進行熱封而密封。但是,於該狀態下,如圖32(a)及圖33(a)所示,耳部110a作為自芯材109向周圍伸出的熱封區域而擴展至袋體110的周圍。
耳部110a是以如下方式處理。首先,如圖33(b)所示,將長邊側的耳部110a向上表面側回折。其次,如圖32(b)及圖33(c)所示,將短邊側的耳部110a向上表面側回折。利用膠帶將回折部分F固定。藉此,獲得真空隔熱板16。回折部分F的厚度大於真空隔熱板16中的其他部位。因此,於將真空隔熱板16用於例如圖9所示的隔熱壁9、13的情形時,若將回折部分F黏接於內板部15A、15B,則黏接有回折部分F的部分的內板部15A、15B會膨出,外觀變差。因此,較佳為將回折部分F配置於由設置於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或其背面側部分的發泡苯乙烯28覆蓋而遮住的位置。
藉此,藉由利用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等覆蓋元件覆蓋回折部分F,可遮住因回折部分F導致的膨出。
此外,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或發泡苯乙烯28等覆蓋元件是與隔熱壁9、13不同的零件,且為可裝卸的零件。因此,即便因回折部分F導致內板部15A、15B的該部位膨出,亦可藉由調整該等覆蓋元件的安裝而外觀良好地安裝。
此外,真空隔熱板16亦可使袋體110為雙層。具體而言,將真空隔熱板16進而收納於與袋體110相同素材的袋體,將其內部製成真空減壓狀態而熔接第二層袋體的耳部110a而進行密封。於此情形時,若將第二層袋體的耳部110a進而彎折,則該回折部分F形成得更厚。因此,內板部15A、15B的該部位變得進而容易膨出,如上述般,藉由利用覆蓋元件覆蓋回折部分F,可有效地遮住因回折部分F導致的膨出。
此外,若將真空隔熱板16的袋體設為兩層,則可獲得 進一步的效果。即,如圖9所示,於將隔熱壁9與隔熱壁13連接的情形時,例如於連結部R,產生因左外板部14A與後外板部14E導致的微小的間隙,而有外部氣體自該間隙流入至隔熱壁9、13內之虞。而且,真空隔熱板16於袋體110產生真空洩漏等的情形時,伴隨著外部氣體自因外板部14A、外板部14E導致的間隙流入,產生隔熱壁9、13的隔熱性的降低。然而,藉由將袋體110製成兩層,於一袋體110破損或產生裂痕而產生真空洩漏的情形時,可藉由剩餘的另一袋體110而維持減壓狀態。
尤其是,於隔熱壁未使用與真空隔熱板16不同的隔熱材料、例如發泡胺基甲酸酯等的情形時,隔熱壁不具有代替真空隔熱板16而確保隔熱性能的代替元件。因此,假如真空隔熱板16產生真空洩漏,則立即導致隔熱性能的降低。因此,藉由將真空隔熱板16的袋體製成兩層,可減少相對於真空隔熱板16的真空洩漏的危險。因此,由於鋁等金屬的蒸鍍膜薄,故而容易產生真空洩漏。然而,藉由將袋體製成兩層,可抑制真空洩漏。
參照圖93~圖99,對將袋體製成兩層的真空隔熱板的另一具體的實施方式(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一))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中,真空隔熱板16的袋體110包括內側袋體110A、及外側袋體110B。內側袋體110A是將形成為矩形狀的第1膜501與第2膜502重疊,並將該等膜501、502的三邊黏接而構成。於此情形時,內側袋體110A的周圍的四邊中的一邊未被黏接而開口。同樣地,外側袋體11B也是將形成為矩形狀的第1膜503與第2膜504重疊,並將該等膜503、504的三邊黏接而構成。 於此情形時,外側袋體110B亦不黏接周圍的四邊中的一邊而開口。
於內側袋體110A,第1膜501如圖95所示般成為五層構造,即,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PE)層501a、鋁蒸鍍層(金屬蒸鍍層)501j、EVOH層(乙烯-乙烯醇共聚樹脂,商品名:Eval)層501c、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FT)層501e。PE(聚乙烯)層501a位於內側袋體110A的最內側,成為熔接層。鋁蒸鍍層501j是於EVOH層501c蒸鍍鋁而構成。PET層501e位於內側袋體110A的最外側,成為表面層。第2膜502成為四層構造,即包括:PE層502a、鋁箔層(金屬箔層)502h、尼龍層502c、及PET層502d。PE層502a位於內側袋體110A的最內側,成為熔接層。PET層502d位於內側袋體110A的最外側,成為表面層。
PE層501a、502a的耐化學品性高,吸水性低。此外,PE層501a、502a的熱熔接性優異,因此,適合成為藉由熱熔接而密閉的接合部的耳部的形成。鋁蒸鍍層501j及鋁箔層502h均氣體阻隔性優異。於此情形時,鋁箔層502相較鋁蒸鍍層501j氣體阻隔性優異。另一方面,鋁蒸鍍層501j相較鋁箔層502導熱性低且熱洩漏少。此外,尼龍層501d、502c具有柔軟性,且具有突起等不易自外部刺紮的特性。表面層的PET層501e、502d具有強度大及剛性大且耐化學品性高的特性。
於外側袋體110B,如圖95所示,第3膜503成為三層構造,即,包括PE(聚乙烯)層503a、鋁蒸鍍層503j、及EVOH層503c。PE層503a位於外側袋體110B的最內側,成為熔接層。 鋁蒸鍍層503j是於EVOH層503c蒸鍍鋁而形成。第4膜504成為三層構造,即,包括PE(聚乙烯)層504a、鋁箔層(金屬箔層)504h、及尼龍層504c。PE層504a位於外側袋體110B的最內側,成為熔接層。
而且,於製造真空隔熱板16的情形時,首先將圖94所 示的芯材109插入至內側袋體110A,而收容於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於此情形時,第1膜501位於芯材109的其中一個面109a側,第2膜502位於芯材109的另一個面109b側。其次,將內側袋體110A的開口部連接於減壓泵,對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進行真空排氣而進行減壓。然後,在維持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的減壓的狀態下,藉由熱封而密封內側袋體110A的開口部。於該狀態下,如圖96所示,耳部110Am位於內側袋體110A的四邊,且以自芯材109向周圍伸出的方式寬幅地設置。耳部110Am作為熱封區域而發揮功能。另外,於圖96僅表示有內側袋體110A的一邊。
耳部110Am自圖96所示的狀態,向第2膜502成為谷 摺的方向、即圖96的箭頭Q1方向彎折。其後,耳部110Am如圖96的二點鏈線所示般,貼近芯材109的第2膜502,並藉由未圖示的膠帶而固定於芯材109的第2膜502。如此,構成芯材109與內側袋體110A的一體物16i。
其次,將一體物16i插入至外側袋體110B,並收容於外 側袋體110B的內部。於此情形時,第3膜503自外側與第1膜501重疊。第4膜504自外側重疊於第2膜502。而且,將外側袋體110B的開口部連接於減壓泵,對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進行真空排氣而減壓。然後,在維持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的減壓的狀態 下,藉由熱封而密封外側袋體110B的開口部。於該狀態下,如圖97所示,耳部110Bm位於外側袋體110B的四邊,且以自一體物16i向周圍伸出的方式寬幅地設置。耳部110Bm作為熱封區域而發揮功能。另外,於圖97僅表示有外側袋體110B的一邊。
耳部110Bm自圖97所示的狀態向第4膜504成為谷摺 的方向、即圖97的箭頭Q1方向彎折。其後,耳部110Bm如圖97的二點鏈線所示般,貼近一體物16i的第4膜504,並藉由未圖示的膠帶而黏接於一體物16i的第4膜504。如此,兩層抽真空構成的真空隔熱板16是藉由如下方式構成,即,將芯材109收容於內側袋體110A並對內部進行抽真空,而且,將一體物16i收容於外側袋體110B並對內部進行抽真空。
圖99是將上述真空隔熱板16用作左側隔熱壁9的左單 位板16A、及裏側隔熱壁13的裏側單位板16E的例子,相當於圖9。此處,將外側袋體110B的彎折部分設為真空隔熱板16中的最終彎折部16m。真空隔熱板16的最終彎折部16m是向內板部15A、內板部15E側彎折而形成。即,真空隔熱板16的最終彎折部16m不會成為外板部14A、外板部14E側。另外,於圖98、圖99等中,為便於說明,將最終彎折部16m的厚度表示為極厚於實際情形的厚度,但各膜501~504薄而為0.1mm左右。因此,實際的最終彎折部16m也較圖示的最終彎折部16m薄。
上述實施方式中,用於隔熱箱體的隔熱壁的真空隔熱板 16是將一體物16i收容於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並對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進行減壓而構成。一體物16i是將芯材109收容於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並對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進行減壓而構成。
此外,上述實施方式的真空隔熱板16的製造方法包括 以下第1步驟及第2步驟。第1步驟是如下步驟,即,將芯材109插入至內側袋體110A,並對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進行抽真空,從而製造一體物16i。第2步驟是如下步驟,即,將於第1步驟中製造的一體物16i插入至外側袋體110B,並對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進行抽真空。
藉此,由於真空隔熱板16成為經雙重抽真空的構成, 故而可提高隔熱性。而且,即便假如外側袋體110B損傷而產生真空洩漏,亦可藉由內側袋體110A而維持內側袋體110A內部的減壓狀態。因此,可將真空隔熱板16設為防真空洩漏優異的構成,因此,隔熱壁的隔熱性能的耐久性亦得以提昇。
此外,於內側袋體110A,第1膜501構成為五層,第2 膜502構成為4層。另一方面,於外側袋體110B,第3膜503及第4膜504構成為三層。即,內側袋體110A與外側袋體110B包含不同的材料。於此情形時,外側袋體110B的層數少於內側袋體110A的層數。
藉此,可將真空隔熱板16製成防真空洩漏優異者,並 且亦可有助於降低成本。即,若內側袋體110A未破損,則真空隔熱板16藉由內側袋體110A而維持內側袋體110A內部的減壓狀態。因此,利用外側袋體110B的減壓狀態的維持亦可為輔助利用內側袋體110A的減壓狀態的維持的程度。藉此,即便使外側袋體110B的膜503、504的層數薄亦可謀求充分的真空維持,而且,藉由削減層數亦可有助於成本的降低。
內側袋體110A的接合部即耳部110Am以於將芯材109 插入至內側袋體110A並進行抽真空時,自芯材109伸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實施方式中,該耳部110Am以沿著芯材109的方式彎折。此外,外側袋體110B的接合部即耳部110Bm以於將一體物16i插入至外側袋體110B並進行抽真空時自一體物16i伸出的方式形成。於上述實施方式,將該耳部110Bm向與彎折內側袋體110A的耳部110Am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彎折。即,作為內側袋體110A的接合部的耳部110Am與作為外側袋體110B的接合部的耳部110Bm向相同方向彎折。
藉此,如圖99所示,可使藉由彎折耳部110Am、110Bm而形成的突出部T1位於真空隔熱板16的其中一個面α側。換言之,可將真空隔熱板16的另一側的面β設為平坦面。而且,作為平坦面的另一側的面β位於外板部14側,因此,可防止要求外觀美觀的外板部14膨出,從而可防止外觀受損。
此外,內側袋體110A包括具有鋁蒸鍍層501j的第1膜501、及具有鋁箔層502h的第2膜502。此處,鋁箔層502h相較鋁蒸鍍層502j熱導率高且容易產生熱洩漏。因此,內側袋體110A的耳部110Am以於彎折部具有鋁蒸鍍層501j的第1膜501成為表側的方式彎折。即,第2膜502的鋁箔層502h於彎折部,由相較鋁箔層502h熱導率低且不易產生熱洩漏的鋁蒸鍍層501j覆蓋。因此,可減少彎折部中的熱洩漏。
而且,外側袋體110B包括具有鋁蒸鍍層503j的第3膜503、及具有鋁箔層504h的第4膜504。而且,外側袋體110B的耳部110Bm以於彎折部具有鋁蒸鍍層503j的第3膜503成為表側的方式彎折。即,第4膜504的鋁箔層504h於彎折部由相較鋁箔 層504h熱導率低且不易產生熱洩漏的鋁蒸鍍層504j覆蓋。因此,於該情形時亦可減少彎折部中的熱洩漏。於此情形時,於真空隔熱板16,最終彎折部16m的表側由具有鋁蒸鍍層的膜構成。因此,可有效地減少最終彎折部16m中的熱洩漏。
參照圖100~圖104,將經雙重抽真空而構成的真空隔 熱板16的另一實施方式作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二)進行說明。於本實施方式,內側袋體110A的耳部110Am與外側袋體110B的耳部110Bm向相反方向彎折。如圖101所示,首先,將芯材109插入至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然後,對內側袋體110A的內部進行抽真空,並密閉內側袋體110A的開口部。此時,內側袋體110A的耳部110Am向圖101的箭頭Q2方向彎折。 於該情形時,具有鋁蒸鍍層501j的第1膜501亦以於彎折部成為表側的方式被彎折。而且,經彎折的耳部110Am藉由未圖示的膠帶而黏接於芯材109的第2膜502。如此,構成芯材109與內側袋體110A的一體物16i。
將一體物16i插入至外側袋體110B,並收容於外側袋體 110B的內部。於該狀態下,第3膜503自外側相對於第2膜502重疊,第4膜504自外側相對於第2膜重疊。然後將減壓泵連接於外側袋體110B的開口部,對外側袋體110B的內部進行真空排氣而減壓。然後,外側袋體110B在維持內部的減壓狀態的狀態下藉由熱封而密閉開口部。於該狀態下,耳部110Bm如圖102所示般,位於外側袋體110B的四邊,且以自一體物16i向周圍伸出的方式寬幅地設置。耳部110Bm作為熱封區域而發揮功能。另外,於圖102僅表示有外側袋體110B的一邊。
耳部110Bm自圖102所示的狀態向第4膜504成為谷 摺的方向、即圖102的箭頭Q1方向彎折。該箭頭Q1方向是與圖101的箭頭Q2方向相反方向。其後,耳部110Bm如圖102的二點鏈線所示般貼近一體物16i的第4膜,並藉由未圖示的膠帶而如圖103所示般黏接於一體物16i的第4膜504。如此,雙重抽真空構成的真空隔熱板16是藉由如下方式構成,即,將芯材109收容於內側袋體110A並對內部進行抽真空,而且,將一體物16i收容於外側袋體110B並對內部進行抽真空。於此情形時,外側袋體110B的耳部110Bm以於彎折部具有鋁蒸鍍層503j的第3膜503成為表側的方式彎折。
另外,於圖103等,為了容易理解,將內側袋體110A 及外側袋體110B的壁厚描繪得厚於實際壁厚,但實際上極薄。此外,成為最終彎折部16m的外側袋體110B的耳部110Bm於大氣中藉由膠帶而黏接,因此,厚於經抽真空的外側袋體110B內的耳部110Am。但是,圖103中的耳部110Bm較圖98的耳部110Bm薄。考慮到這一方面,如圖104所示般,各隔熱壁以真空隔熱板16的最終彎折部16m變為內板部15側的方式構成。
於上述實施方式,成為內側袋體110A的接合部的耳部 110Am與成為外側袋體110B的接合部的耳部110Bm向相反方向彎折。藉此,可使因耳部110Am、110Bm的彎折導致的突出厚度於真空隔熱板16的兩面分散,從而可防止僅真空隔熱板16的其中一個面大幅地突出。其結果,可減小給外觀帶來的影響,且可減輕設計時或組裝時的突出部對策。
於上述實施方式,各隔熱壁以成為真空隔熱板16的最 終彎折部16m的外側袋體110B的彎折部成為內板部15側的方式構成。於此情形時,內側的耳部110Am成為外板部14側,但藉由外側袋體110B中的抽真空而變為極薄壁,因此,可抑制外板部14的膨出。此外,於真空隔熱板16,最終彎折部16m的表側是由具有鋁蒸鍍層的膜構成的,因此,可減少彎折部中的熱洩漏。
具有鋁箔層503b的第2膜502與具有鋁蒸鍍層503b的 第3膜503於真空隔熱板16的其中一側的面重疊。此外,具有鋁蒸鍍層501b的第1膜501與具有鋁箔層504b的第4膜504於另一側的面重疊。藉此,真空隔熱板16成為於其兩面分別具備鋁蒸鍍層及鋁箔層的構成。因此,真空隔熱板16可於其兩面獲得均等的防熱洩漏效果及氣體阻隔性能。
將經雙重抽真空而構成的真空隔熱板16的進而不同的 實施方式作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三),參照圖105進行說明。圖105所示的真空隔熱板16具備補強構件601。補強構件601由板狀的鋼板構成。補強構件601配置於一體物16i的內側袋體110A側的外表面。然後將一體物16i與補強構件601一同收容於外側袋體110B內,並進行抽真空。藉此,構成具有補強構件601的真空隔熱板16。
藉此,由於真空隔熱板16具有補強構件601,故而可提 高強度。此外,補強構件601設置於內側袋體110A與外側袋體110B之間。因此,補強構件601藉由抽真空而密接於內側袋體110A與外側袋體110B的兩者。因此,無須硬將補強構件601黏接於內側袋體110A,可省略補強構件601的黏接步驟。另外,該實施方式的構成亦可應用於圖100的構成。
將經雙重抽真空而構成的真空隔熱板16的進而不同的 實施方式作為第1實施方式中的另一實施方式(其四),參照圖106進行說明。圖106的真空隔熱板16具有成形部16S。成形部16S形成為凹狀,用以配設例如防露管。成形部16S是對圖93或圖100所示的結束雙重抽真空狀態的真空隔熱板16抵壓成形治具而成形。另外,圖106所示的真空隔熱板16與圖93所示的真空隔熱板16對應。
此處,若將芯材109插入至內側袋體110A並進行抽真 空,並於利用成形模具成形成形部16S之後,進而插入至外側袋體110B並進行抽真空,則成形部16S於進行外側袋體110B的抽真空時,藉由外側袋體110B的收縮而恢復至接近平坦的形狀,而有損害當初預定的形狀之虞。關於這一點,於上述實施方式,成形部16S是於雙重抽真空已經結束的狀態、即,執行第1步驟及第2步驟之後成形,因此,該成形部16S的形狀不會因抽真空而自當初預定的形狀變形。
另外,於上述各實施方式,將第1膜501及第3膜503 製成具有鋁蒸鍍層的構成,但第1膜~第4膜501~504中的至少一個為具有鋁蒸鍍層的構成即可。藉由使第1膜~第4膜501~504中的至少一個具有鋁蒸鍍層,可抑制熱洩漏,其結果,真空隔熱板16成為隔熱性優異者。
此外,外側袋體110B亦可為與內側袋體110A相同的材 料。於此情形時,亦可將外側袋體110B的第3膜503製成與內側袋體110A的第1膜501同樣的構成,將外側袋體110B的第4膜504製成與內側袋體110A的第2膜502同樣的構成。如此,藉由 將外側袋體110B設為與內側袋體110A相同材料,真空隔熱板16成為真空維持效果優異者,而且,可提高真空隔熱板16的耐久性。
此外,可適當設定各袋體110A、110B的各膜構成、及其組合。例如,於內側袋體110A,可將第1膜501及第2膜502設為以下(A1)~(A3)的任一構成。
(A1)第1膜501及第2膜502兩者具備鋁箔層的構成。
(A2)第1膜501與第2膜502中的任一個具備鋁箔層,另一個具備鋁蒸鍍層的構成。
(A3)第1膜501及第2膜502兩者具備鋁蒸鍍層的構成。
此外,外側袋體110B的第3膜503與第4膜504可設為以下(B1)~(B4)的任一構成。
(B1)第3膜503與第4膜504兩者具備鋁箔層的構成。
(B2)第3膜503與第4膜504中的任一個具備鋁箔層,另一個具備鋁蒸鍍層的構成。
(B3)第3膜503及第4膜504兩者具備鋁蒸鍍層的構成。
(B4)第3膜503及第4膜504兩者不具備鋁箔層及鋁蒸鍍層的任一個的包含簡易膜的構成。
而且,相對於上述(A1)~(A3)的膜構成的(B1)~(B4)的組合可考慮所有組合。此外,亦可適當地設定各膜的層數。
於藉由黏接劑將真空隔熱板16與內板部或外板部黏接時,根據黏接劑的成分,有產生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情形。若該氣體聚集而變為氣泡,則有產生該氣泡的部位的黏接強度或黏接精度降低之虞。因此,較佳為於隔熱壁設置用來自隔熱壁散逸氣體 的路徑。
於此情形時,用以散逸氣體的路徑可藉由不於真空隔熱板16、內板部、或外板部的整個面塗佈黏接劑而形成。
例如,如圖9所示,隔熱壁9、13具有孔部15u。孔部15u形成於內板部15A、內板部15E與單位板16A、16E之間。因黏接劑而產生的氣體自孔部15u向隔熱壁9、13的外部散逸。此外,亦可於真空隔熱板16設置凹槽或間隔件(spacer),將該凹槽或間隔件連接於形成於真空隔熱板16的端部或內板部的孔,藉此,形成用以使氣體散逸的路徑。此外,亦可於真空隔熱板16與內板部15A、內板部15E之間形成未塗佈黏接劑的細線狀的部分作為路徑,將該路徑連接於形成於真空隔熱板16的端部或內板部的孔,藉此而製成用以使氣體散逸的路徑。
此外,因黏接劑而產生的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於使用反應性熱熔劑作為黏接劑的情形時容易產生。即,反應性熱熔黏接劑於加熱熔融的狀態下塗佈於真空隔熱板16或內板部15A、內板部15E等,於與真空隔熱板16及內板部15A、內板部15E等貼合的狀態下,冷卻並固化。反應性熱熔黏接劑隨著時間的經過,反應性熱熔黏接劑中的反應基與空氣中的濕氣進行反應而引起交聯反應,藉此,獲得高黏接強度或耐熱性。此時,伴隨著交聯反應,產生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
反應性熱熔黏接劑有例如包含碳的聚胺基甲酸酯系黏接劑、聚烯烴系黏接劑、聚胺基甲酸酯系熱熔黏接劑等。聚胺基甲酸酯系熱熔黏接劑以具有異氰酸酯基的胺基甲酸酯預聚物為主成分而構成。聚胺基甲酸酯系熱熔黏接劑若與普通的熱熔黏接劑 同樣地熔融塗佈並冷卻,則在殘留異氰酸酯基的狀態下硬化。其後,異氰酸酯基與空氣中或被黏接材所包含之水分進行反應,而引起鏈延長反應及交聯反應。其結果,聚胺基甲酸酯系熱熔黏接劑成為具有黏接性及耐熱性者。
聚胺基甲酸酯系熱熔劑是與水即空氣中的濕氣反應而發揮黏接力的所謂反應性熱熔劑。作為第1實施方式的參考例,如圖81所示般,反應性熱熔劑於NCO基與濕氣即水反應的過程中產生碳酸氣體即二氧化碳氣體。其後,反應性熱熔劑的OCN(異氰酸酯)基引起鏈延長反應或交聯反應,而出現脲鍵(urea bond)、脲基甲酸酯鍵(allophanate bond)、縮二脲鍵(biuret linkage)。藉此,反應性熱熔劑的黏接變得牢固。
於以下的說明中,將外板部14A~14E統稱為外板部14,將內板部15A至15E統稱為內板部15。如圖82所示,於在真空隔熱板16的一面塗佈熱熔劑M之後,擠壓外板部14。藉此,外板部14黏接於真空隔熱板16的一面。而且,於在真空隔熱板16的另一面塗佈熱熔劑M之後,擠壓內板部15,藉此,內板部15黏接於真空隔熱板16的另一面。如此,如圖83所示,形成隔熱壁。
二氧化碳氣體是於黏接後、伴隨著時間的經過自熱熔劑M產生。而且,於不存在二氧化碳氣體的散逸場所的情形時,二氧化碳氣體如圖84所示般,積存於真空隔熱板16與外板部14之間、或真空隔熱板16與內板部15之間,而成為氣體積存Bh。真空隔熱板16由於該氣體積存Bh的壓力而以凹陷的方式變形。此外,外板部14及內板部15由於該氣體積存Bh的壓力而以膨出的 方式變形。
為了應對此種問題,如上述般,隔熱壁具有用以供於隔熱壁的內部產生的氣體即二氧化碳氣體向外部散逸的路徑。即,如圖85~圖86所示,真空隔熱板16包括凹槽301、及氣體散逸部302。凹槽301位於其中一個面或另一個面,且連續至真空隔熱板16的兩端而連接。於此情形時,氣體散逸部302為形成於內板部15的孔。氣體散逸部302以規定的間隔形成於內板部15或外板部14。
外板部14藉由熱熔劑M而相對於真空隔熱板16的設置有凹槽301側的面即一面被黏接。內板部15藉由熱熔劑M而相對於真空隔熱板16的未設置凹槽301側的面被黏接。藉此,構成圖86所示的隔熱壁。另外,圖86表示隔熱壁的橫截面。
於該實施方式,真空隔熱板16於作為與外板部14的黏接面的一面具有凹槽301。因此,自塗佈於該一面的熱熔劑M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通過凹槽301而向隔熱壁的外部排出。藉此,可防止於隔熱壁的內部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於此情形時,凹槽301於真空隔熱板16,亦可形成於黏接內板部15之側的面。
如此,隔熱箱體的隔熱壁藉由反應性熱熔劑M而黏接真空隔熱板16與板部(外板部14及/或內板部15)。而且,隔熱壁於與真空隔熱板16中的板部的黏接面側具有凹槽301。藉此,可防止因自反應性熱熔劑M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而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
此外,內板部15具有氣體散逸部302。藉此,因反應性熱熔劑M而於內板部15與真空隔熱板16之間產生的二氧化碳氣 體自氣體散逸部302向隔熱壁的外部排出。因此,可防止因自反應性熱熔劑M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於此情形時,由於氣體散逸部302包括貫穿內板部15而形成的孔,故而可容易地設置氣體散逸部302。
於內板部15為門用的內板部的情形時,該內板部通常具備向庫內側突出的袋(pocket)用膨出部。而且,可將氣體散逸部302設置於該膨出部的不顯眼的部位。另外,氣體散逸部302亦可設置於外板部14。如此,隔熱箱體的隔熱壁藉由反應性熱熔劑M而黏接真空隔熱板16與板部(外板部14及/或內板部15)。而且,隔熱壁於板部具有氣體散逸部302。藉此,可防止因自反應性熱熔劑M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
此外,如圖87所示,真空隔熱板16亦可具有氣體流通構件303。於此情形時,氣體流通構件303設置於真空隔熱板16的黏接側之面。另外,氣體流通構件303可位於真空隔熱板16的兩面亦可位於單面。此外,氣體流通構件303亦可為設置於外板部14或內板部15的構成。而且,氣體流通構件303可由薄壁且氣體可流通的軟質胺基甲酸酯、連續氣泡的海綿(sponge)、紙的集合體、瓦楞紙板等構成。
如此,隔熱箱體的隔熱壁藉由反應性熱熔劑M而黏接真空隔熱板16與板部(外板部14及/或內板部15)。而且,隔熱壁於真空隔熱板16中的黏接側的面、及板部中的黏接側之面中的至少任一側的面具有薄壁的氣體流通構件303。即,隔熱壁於真空隔熱板16與板部之間具有氣體流通構件303。藉此,可防止因自反應性熱熔劑M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
此外,如圖88所示,熱熔劑M亦可為呈條紋(stripe) 狀地塗佈於真空隔熱板16的兩面或單面的構成。如此,將反應性熱熔劑M呈條紋狀地塗佈於真空隔熱板16,而黏接板部14F、板部15F,藉此,於真空隔熱板16與板部14F、板部15F之間形成成為被黏接部分的微小的間隙。而且,因反應性熱熔劑M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自該微小的間隙向隔熱壁的外部排出,藉此,可防止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積存。
作為呈條紋狀地塗佈熱熔劑M的方法(其七),考慮以 下方法。例如,於塗佈熱熔劑M的真空隔熱板16的面上預先呈條紋狀地貼附遮蔽膠帶(masking tape)。然後,於貼附有遮蔽膠帶的真空隔熱板16塗佈熱熔劑M,其後,除去遮蔽膠帶。
此外,作為呈條紋狀地塗佈熱熔劑M的方法(其二), 亦考慮以下方法。例如,有如圖89及圖90所示般使用輥式塗佈機304的塗佈方法。另外,輥式塗佈機亦稱為輥塗。輥式塗佈機304包括底輥(under roll)305、主輥(main roll)306、接觸輥(touch roll)307、及刮取構件308。刮取構件308位於主輥306與接觸輥307的下部,且構成為梳齒狀。刮取構件308自主輥306間歇地刮取熱熔劑M。
熱熔劑M被供給至主輥306與接觸輥307之間。各輥 305~307如圖89所示般旋轉。熱熔劑M附著於主輥306的表面,但由刮取構件308的梳齒308a間歇的地刮取,其結果,通過梳齒308d間的熱熔劑M被塗佈於真空隔熱板16。藉此,相對於真空隔熱板16呈條紋狀地塗佈熱熔劑M。
此外,作為呈條紋狀地塗佈熱熔劑M的方法(其三), 亦考慮以下方法。例如,有如圖91及圖92所示般使用輥式塗佈機309的方法。輥式塗佈機309包括底輥305、主輥306、接觸輥307、及轉印輥310。主輥306離開被供給的真空隔熱板16的一面即塗佈面。轉印輥310與主輥306接觸,且與真空隔熱板16的一面接觸。
轉印輥310成為於軸向交替地排列直徑尺寸大的大徑部 分310a、及直徑尺寸小於大徑部分310a的小徑部分310b的形態。 大徑部分310a與主輥306及真空隔熱板16接觸。另外,輥式塗佈機309不具有刮取構件308。此外,各輥305~307、310如圖91所示般旋轉。
藉此,熱熔劑M於附著於主輥306的表面之後,轉印至 轉印輥310的大徑部分310a。而且,轉印至大徑部分310a的熱熔劑M被塗佈於真空隔熱板16的一面。其結果,熱熔劑M相對於真空隔熱板16呈條紋狀地被塗佈。另外,於條紋狀的熱熔劑M中,塗佈熱熔劑M的寬度與不塗佈熱熔劑M的寬度的比率可適當變更。
隔熱箱體2是藉由螺釘等將各隔熱壁9~13的外板連接 而構成。因此,於各隔熱壁9~13中的外板的連接部分形成有間隙。於此情形時,若隔熱箱體2的內部的溫度低於外部的溫度,則熱的外部氣體自外板的連接部分的間隙向隔熱箱體2的內部即儲藏室內流入。此時,外部氣體自因外板的接縫產生的間隙流入隔熱壁的內部,且朝向外箱14與內箱15之間的轉角部流動。如此一來,有因該熱的外部氣體導致於外箱14與內箱15之間的轉角部產生冷凝之虞。而且,於冷凍溫度帶的儲藏室59、60、61的 附近,與外部氣體的溫度差變高,流向隔熱壁的內部的外部氣體的量亦變多。
於此情形時,亦可將作為冷凍溫度帶的冷凍室61配置 於作為冷藏溫度帶的冷藏室與蔬菜室之間。如此,將冷凍室設置於冷藏室與蔬菜室之間,且設置於不與上側隔熱壁11及下側隔熱壁12接觸的位置。藉此,可將形成間隙的轉角並非設為裏側隔熱壁13及左右隔熱壁9、10、裏側隔熱壁13及上側隔熱壁11或下側隔熱壁12、左右隔熱壁9、10及上側隔熱壁11或下側隔熱壁12這五個部位,而是設為裏側隔熱壁13及左右隔熱壁9、10這兩個部位。其結果,可減少與冷凍室61連接的間隙部分的面積,亦可減少自該間隙向隔熱壁內流入的外部氣體的量。
於此情形時,形成收納壓縮機等的機械室的隔熱壁具有 彎折部即L狀部17。隔熱壁因L狀部17而成為接縫的間隙變長,外部氣體的流入量增大。因此,冷凍室61較佳為設置於不與機械室接觸的部位。
此外,於將隔熱箱體2製成不於上側隔熱壁11及下側隔熱壁12的內部填充發泡胺基甲酸酯24V的構成的情形時,變得容易產生上述結露的問題。相對於此,藉由將冷凍室61設置於冷藏室與蔬菜室之間即隔熱箱體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可有效地抑制上述結露。另外,於此情形時,亦可於內箱15與外箱14之間的轉角部配置成形品的隔熱材料代替發泡胺基甲酸酯24V。藉此,亦可一併進行內箱15與外箱14之間的轉角部中的隔熱。
此處,關於作為覆蓋元件的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或發泡苯乙烯28等的構成,對變形例進行說明。覆蓋元件無須為不同 體,只要為一體物即可。若不同體地構成該等覆蓋元件,則隔熱箱體2的組裝變難,另一方面,若以一體物構成覆蓋元件,則隔熱箱體2的組裝變容易。例如,作為覆蓋元件,亦可設置下述第5實施方式的固定具51V。
(第2實施方式)
參照圖19~圖27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方式,左側隔熱壁9A及右側隔熱壁10A的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的左側隔熱壁9A及右側隔熱壁10A的構造不同。另外,由於左側隔熱壁9A與右側隔熱壁10A為左右對稱形,故而對左側隔熱壁9A進行說明。於左側隔熱壁9A,作為內箱15的一部分的左內板部15A2包括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作為突出部。左內板部15A2包括一體地形成該等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的一體成形品Ic。一體成形品Ic是藉由利用模具的成形、例如射出成形或真空成形而形成。
左內板部15A2一體地具有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2。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2設置於左內板部15A2的裏側的端部。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2作為用來連結左內板部15A2與由片材構件Sb構成的裏側內板部15E的片材構件用連結構件而發揮功能。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2藉由安裝於裏側內板部15E的固定具26而連結於裏側隔熱壁13。
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與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的前後方向的長度不同。即,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的前後方向的長度尺寸長於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的前後方向的尺寸。另一方面,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與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為同樣的截面形狀,具有同樣的補強構造。因此,對於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以架板支持部40a為代表進行說明。
如圖22~圖25所示,架板支持部40a設置於作為一體成形品Ic的左內板部15A2,且以向庫內方向膨出的方式突出。如圖23及圖25所示,架板支持部40a包括螺釘柱部43及螺釘孔部43a。螺釘柱部43設置於架板支持部40a的內表面部的一部分。螺釘孔部43a設置於螺釘柱部43。
於架板支持部40a與單位板16A之間,設置有例如金屬板製的補強板44作為補強構件。補強板44為沿著架板支持部40a的內表面的形狀。補強板44包括柱部嵌合部44a及螺釘插通孔部44b。螺釘插通孔部44b設置於柱部嵌合部44a的內部。補強板44貼近架板支持部40a的內表面部分,且將螺釘45穿過螺釘插通孔部44b。而且,補強板44是藉由將螺釘45螺入架板支持部40a的螺釘孔部43a而安裝於架板支持部40a的內表面。如此,補強板44補強架板支持部40a。
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相當於第1實施方式的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如圖26及圖27所示, 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的內表面設置有例如金屬板製的補強板46作為補強構件。藉此,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藉由補強板46而被補強。
另外,補強板44、補強板46的螺固只要視需要進行即 可。例如,補強板44、補強板46亦可為利用黏接的固定代替螺固。 總之,只要將補強板44、補強板46設置於左單位板16A與左內板部15A2之間,利用補強板44、補強板46補強作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40b、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即可。
於第2實施方式,內箱15包括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 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作為向庫內突出的突出部。左內板部15A2包括一體地形成該等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的一體成形品Ic。而且,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分別由設置於作為真空隔熱板的單位板16A與一體成形品Ic之間的補強構件即補強板44、補強板46補強。
藉此,作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 架板支持部40c、導軌安裝部41a、導軌安裝部41b、及間隔壁支持部42a、間隔壁支持部42b設置於一體成形品Ic。因此,不必利用不同的零件便可構成該等突出部。而且,於製成一體成形品的情形時,考慮到材料成本低廉,使用與ABS樹脂相比強度略低的 聚丙烯(polypropylene)材料等烯烴樹脂,但可藉由補強板44、補強板46而彌補其強度不足。
(第3實施方式)
參照圖28及圖29對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第3實施方式,左側隔熱壁9B及右側隔熱壁10B的構成與第1實施方式及第2實施方式不同。以下,對不同點進行說明。於此情形時,由於左側隔熱壁9B與右側隔熱壁10B為左右對稱形,故而對左側隔熱壁9B進行說明。
於第3實施方式,左內板部15A如圖29所示般分割為 上側板部15Aa及下側板部15Ab。上側板部15Aa與下側板部15Ab上下鄰接。上側板部15Aa是藉由例如射出成形或真空成形等而構成為一體成形品Id。上側板部15Aa與第2實施方式同樣,一體地包括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作為突出部。左側隔熱壁9B經由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及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B而連接於裏側隔熱壁13。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A是位於冷藏室57的部分,且如圖29所示般,與上側板部15Aa一體地設置。 片材構件用連結部25B是位於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製冰室60、及冷凍室61的部分,且作為與上側板部15Aa及下側板部15Ab不同的零件而構成。
下側板部15Ab包括平板狀的片材構件Sc。下側板部15Ab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包括固定具26、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及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固定具26、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及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 具36是包含與片材構件Sc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固定具26、導軌安裝具33、導軌安裝具34、及間隔壁支持具35、間隔壁支持具36的安裝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
上側板部15Aa位於冷藏室57,構成冷藏室57的內表 面。下側板部15Ab跨及蔬菜室58、小冷凍室59、製冰室60、及冷凍室61而定位,且構成該等各室的內表面。第1間隔壁55設置於上側板部15Aa與下側板部15Ab的邊界部分。
根據第3實施方式,冷藏室57的左右的內表面包括作 為一體成形品Id的上側板部15Aa。因此,冷藏室57的內表面的外觀良好。即,冷藏室57的內表面於旋轉門3、旋轉門4打開時容易被使用者視認。而且,設置於冷藏室57的內表面的突出部即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亦容易於旋轉門3、旋轉門4打開時被使用者視認。
於此情形時,作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 部40b、架板支持部40c與利用模具成形的一體成形品Id一體地成形,因此,成為自上側板部15Aa流暢地突出的形態。藉此,包含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的一體成形品Id整體的外觀變佳,此外,衛生方面的印象亦變佳。
(第4實施方式)
參照圖30及圖31對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第3實施方式,於架板支持具30包括鰭部30e方面,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鰭部30e設置於架板支持具30的本體部30a的周緣部。鰭部30e向內箱15的內表面側、即圖30及圖31中左內板部15A側傾斜, 且可彈性變形地構成。
鰭部30e於架板支持具30的安裝狀態下,密接於內箱15內表面。因此,內箱15的內表面與架板支持具30之間的間隙由鰭部30e遮住。即,螺紋鉚釘32於螺入架板支持具30的螺釘孔部30c時,使左內板部15A的螺釘插通孔部31的周緣部31a變形。因此,有螺釘插通孔部31部分產生皺褶的情形,而有因該皺褶導致該左內板部15A與架板支持具30之間產生間隙的情形。根據第4實施方式,該間隙可利用鰭部30e遮住。
(第5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34~圖66對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35所示的冰箱11V包括圖34~圖39所示的隔熱箱體12V、及用以冷卻隔熱箱體12V內的未圖示的冷凍循環。如圖38及圖39所示,隔熱箱體12V包括外箱13V、內箱14V、及隔熱構件15V。隔熱構件15V設置於外箱13V與內箱14V之間。隔熱箱體12V構成為前表面開口的箱狀。於內箱14V的內部形成有例如儲藏室等收容空間、或視需要而設置導管的空間。
外箱13V為鋼板等金屬製,且構成為前表面開口之箱狀。如圖34及圖36~圖39所示,外箱13V是組合包含分割成多片的外板的壁而構成。具體而言,外箱13V包括板狀的上表面壁16V、平板狀的底面壁17V、平板狀的右面壁18V、平板狀的左面壁19V、及平板狀的背面壁20V。上表面壁16V的前部及後部為與底面壁17V平行的平板狀,且後部較前部更位於下側,藉此而於前後方向構成為階差狀。右面壁18V與左面壁19V為左右對稱 的形狀。
如圖36~圖38所示,機械室21V設置於上表面壁16V的後部上。構成冷凍循環的未圖示的壓縮機等設置於機械室21V。如圖38所示,於機械室21V的底面形成有隔離部211V。隔離部211V是藉由於相鄰的隔熱構件15V間設置間隙而形成的開口。於本實施方式,隔離部211V是藉由將位於隔熱箱體12V的上表面的隔熱構件15V與位於背面的隔熱構件15V隔離地配置而形成。
隔熱箱體12V包括零件收容室212V及隔離部213V。零件收容室212V形成於隔熱箱體12V的後部的下部。於零件收容室212V收容用於冷藏或冷凍的控制等的零件、或冷凝器等。隔離部213V形成於零件收容室212V的上表面。隔離部213V是藉由將位於隔熱箱體12V的底面的隔熱構件15V與位於背面的隔熱構件15V隔離地配置而形成。
內箱14V為樹脂製,構成為前表面開口的箱狀,且設置於外箱13V的內部。如圖34及圖36~圖39所示,內箱14V是組合包含分割成多片的內板的壁而構成。具體而言,內箱14V包括板狀的上表面壁22V、平板狀的底面壁23V、平板狀的右面壁24V、平板狀的左面壁25V、及平板狀的背面壁26V。內箱14V的上表面壁22V亦與外箱13V的上表面壁16V同樣地為前部及後部與底面壁23V平行的平板狀,且後部較前部更位於下側,藉此於前後方向構成為階差狀。右面壁24V與左面壁25V為左右對稱的形狀。
如圖34及圖44所示,內箱14V的左面壁25V及背面壁26V分別包括多個支持構件27V。支持構件27V自內箱14V的 外表面側向內表面側即儲藏室側突出。此外,如圖57所示,於內箱14V的右面壁24V亦設置有同樣的支持構件27V。
支持構件27V是例如樹脂製的塊體。作為支持構件27V 的一端部的基端部黏接並固定於隔熱構件15V。此外,於內箱14V的壁、例如圖53及圖54所示的左面壁25V及背面壁26V,貫穿該壁而形成有開口部28V。作為支持構件27V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貫穿開口部28V。
多個支持構件27V分別位於背面壁26V側、右面壁24V 側、及左面壁25V側,且於上下方向排列設置。螺釘孔271V設置於各支持構件27V的前端部側。另外,如圖53及圖54所示,支持構件27V亦可為如下構成,即,於基端部具有凸緣部272V,且凸緣部272V由隔熱構件15V與內箱14V的外表面夾持。藉此,凸緣部272V卡止於開口部28V的周圍的支持構件27V,可防止支持構件27V自開口部28V脫落而掉落至儲藏室側。此外,支持構件27V亦可並非為與內箱14V的壁不同的構件,而是一體地成形於內箱14V。
如圖38及圖39所示,外箱13V的上表面壁16V與內 箱14V的上表面壁22V、外箱13V的底面壁17V與內箱14V的底面壁23V、外箱13V的右面壁18V與內箱14V的右面壁24V、外箱13V的左面壁19V與內箱14V的左面壁25V、外箱13V的背面壁20V與內箱14V的背面壁26V分別經由隔熱構件15V而對向地設置。另外,於圖39概略性地表示外箱13V的右面壁18V與內箱14V的右面壁24V對向、外箱13V的左面壁19V與內箱14V的左面壁25V對向、外箱13V的背面壁20V與內箱14V的背面壁 26V對向的狀態。
隔熱構件15V為熱導率低於胺基甲酸酯等的發泡隔熱材料或軟膠帶,且隔熱性優異的構件。具體而言,隔熱構件15V為平板狀的普通的真空隔熱板,且包括芯材、及收容芯材的外袋體。芯材是於將隔熱性高的材料、例如玻璃絨等無機纖維的積層體收容於包含例如聚乙烯等的合成樹脂膜的未圖示的內袋體之後,壓縮硬化成矩形板狀而形成者。除此以外,芯材亦可利用例如造紙法、加熱壓縮法等形成。外袋體是具有氣體阻隔性的袋,且是適當組合並積層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鋁蒸鍍膜、鋁箔片材等而形成為袋狀者。而且,隔熱構件15V是藉由如下方式構成,即,在將芯材收容於外袋體的狀態下,對該外袋體內進行減壓,在維持減壓的狀態下藉由熱熔接等而密閉外袋體的開口部。
隔熱構件15V的平板狀的板厚方向的一面黏接於內箱14V的外表面,且與一面相反側的另一面黏接於外箱13V的內表面。即,隔熱箱體12V的壁的內部是藉由將隔熱構件15V抵接於外板及內板進行配置而構成。例如,如圖40所示,隔熱構件15V夾持設置於外箱13V的左面壁19V與內箱14V的左面壁25V之間。內箱14V的左面壁25V與外箱13V的左面壁19V對向地設置。
於該構成中,於隔熱構件15V與外箱13V的內表面於此情形時左面壁19V之間設置有黏接劑29V。黏接劑29V使隔熱構件15V與左面壁19V黏接。於隔熱構件15V與內箱14V的外表面於此情形時左面壁25V之間亦設置有黏接劑30V。黏接劑30V使隔熱構件15V與左面壁25V黏接。黏接劑29V、黏接劑30V例 如為液體狀的黏接劑、雙面膠帶等。另外,上述支持構件27V藉由該黏接劑30V而黏接於隔熱構件15V。此外,支持構件27V亦可為藉由與固定具51V卡合而抵接於外箱13V及內箱14V的構成。
如此,內箱14V的壁22V~26V與外箱13V對向地設置。而且,隔熱構件15V夾持於外箱13V的壁16V~20V與內箱14V的壁22V~26V之間,且藉由黏接劑29V、黏接劑30V而黏接。藉此,外箱13V的一壁、與外箱13V對應的內箱14V的一壁、及設置於該等兩個壁之間的隔熱構件15V一體地構成。將該內箱14V的壁22V~26V、外箱13V的壁16V~20V、與隔熱構件15V成為一體者稱為隔熱壁,於本實施方式中稱為分割隔熱壁31V。
另外,隔熱壁及分割隔熱壁31V亦可稱為分割隔熱板。即,隔熱箱體12V組合多個分割隔熱壁31V而構成為箱狀。具體而言,如圖34所示,隔熱箱體12V組合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V、底面用分割隔熱壁312V、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這5片隔熱壁而構成。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V構成隔熱箱體12V的上表面壁。底面用分割隔熱壁312V構成隔熱箱體12V的底面壁。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構成作為隔熱箱體12V的右面壁的側壁。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構成作為隔熱箱體12V的左面壁的側壁。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構成隔熱箱體12V的背面壁。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為左右對稱的形狀,且對向地配置。
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及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形成隔熱箱體12V的左右壁。此處,參照圖36、圖37及圖41對右 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及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的前端部進行說明。另外,如上所述,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左右對稱,因此,對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前端部進行說明。
如圖36及圖37所示,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包括兩 個彎折部32V。兩個彎折部32V位於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及下部附近,且分別彎折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前端部而形成。另外,兩部位的彎折部32V為同樣的構成,因此,對設置於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彎折部32V進行說明。
如圖41所示,彎折部32V自右面壁18V的前端部向左 側即內箱14V的右面壁24V側彎折。其後,彎折部32V於內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方向隔熱構件15V側回折。即,彎折部32V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兩個平坦部321V、及彎折成大致360°的彎曲部322V,且自上方觀察構成U字狀。兩個平坦部321V相互大致對向,並且位於隔熱構件15V的前方。此外,彎曲部322V位於內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方,且以彎折部32V的平坦部321V的前端面不位於隔熱箱體12V的外表面的方式,且彎折部32V的端部成為後方側的方式彎折。
開口部33V形成於彎折部32V的彎曲部322V與內箱 14V的右面壁24V的前端部之間。端部插入室34V形成於彎折部32V與隔熱構件15V的前端部之間。即,開口部33V作為端部插入室34V的入口而發揮功能,且使內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端部與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彎折部32V隔離而形成。端部插入 室34V為空間,且使右面壁18V的彎折部32V與隔熱構件15V隔離而形成。間隔板441V與間隔補強板442V收容於端部插入室34V。貫通孔35V於板厚方向貫穿兩個平坦部321V而形成。
如圖36及圖37所示,作為隔熱箱體12V的內箱14V 的內部的儲藏室由第1間隔構件37V、及第2間隔構件38V間隔。 即,第1間隔構件37V設置於儲藏室的中央部。第2間隔構件38V設置於第1間隔構件37V的下方。藉此,隔熱箱體12V於其內部,將儲藏室分割成多個而形成有多個室。具體而言,冷藏室39V是由內箱14V與第1間隔構件37V包圍而形成。蔬菜室40V是由內箱14V、第1間隔構件37V、及第2間隔構件38V包圍而形成。
製冰室41V、第1冷凍室42V、及第2冷凍室43V設置 於蔬菜室40V的下方。設置製冰室41V、第1冷凍室42V、及第2冷凍室43V的空間位於內箱14V的下部,且由內箱14V、及第2間隔構件38V包圍而形成。如圖35所示,冷藏室門391V為左右對開式,且設置於冷藏室39V的前表面開口部。抽出式製冰室門411V設置於製冰室41V的前表面開口部。抽出式的第1冷凍室門421V設置於第1冷凍室42V的前表面開口部。抽出式的第2冷凍室門431V設置於第2冷凍室43V的前表面開口部。
第1間隔構件37V是與第2間隔構件38V同樣的構成,因此,參照圖41對第1間隔構件37V進行說明。此外,由於第1間隔構件37V為左右對稱的形狀,故而對右側的構成進行說明。第1間隔構件37V包括前間隔部44V、及面間隔部45V。前間隔部44V設置於儲藏室的前表面開口部,且構成為沿該儲藏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長方體狀。前間隔部44V包括間隔板441V、間隔補 強板442V、間隔蓋443V、及間隔隔熱構件444V。
間隔板441V為金屬製、且構成前間隔部44V的前表面 壁的板構件。間隔板441V的左右兩端部略向後方彎折。間隔板441V的右端部通過開口部33V而配置於端部插入室34V的內部。 於前間隔部44V的右端部於三個部位形成有貫通孔445V。間隔補強板442V由金屬製的板構件構成。間隔補強板442V是於間隔板441V的拉伸強度小的情形等下設置。間隔補強板442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與間隔板441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同樣或短於間隔板441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間隔補強板442V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長於間隔板441V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間隔補強板442V的板厚與間隔板441V的板厚同等或大於等於其板厚。間隔補強板442V的左右兩端部略向後方彎折。
間隔補強板442V與間隔板441V的背面接觸地設置。 而且,間隔板441V的右端部通過開口部33V而配置於端部插入室34V的內部。藉此,間隔板441V的右端部成為由間隔補強板442V的右端部與外箱13V的右面壁18V即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彎折部32V夾持的構成。此外,間隔板441V及間隔補強板442V的左右兩端部向後方彎折,並插入至端部插入室34V。因此,可將彎折部32V的前表面構成為與間隔板441V的前表面為同一平面。
如圖41所示,間隔補強板442V的右端部較間隔板441V 更位於右側而形成為截面L字狀,且與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右前部分的角的形狀相對應地向後方彎折。於間隔補強板442V的右端部形成有與間隔板441V的三個部位的貫通孔445V相對應的 三個部位的螺釘孔446V。位於三個部位中的最右端部側的螺釘孔446V與形成於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彎折部32V的貫通孔35V重疊配置。螺釘46V的軸部穿過右面壁18V的貫通孔35V,並螺入至位於三個部位中的最右端部側的螺釘孔446V。
間隔補強板442V的剩餘的兩部位的螺釘孔446V與間 隔板441V的貫通孔445V重疊配置。螺釘47V的軸部穿過間隔板441V的貫通孔445V,並螺入至間隔補強板442V的剩餘的兩部位的螺釘孔446V。藉此,間隔板441V的右端部及間隔補強板442V的右端部連結並固定於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彎折部32V。
另外,雖未圖示,但間隔板441V的左端部及間隔補強 板442V的左端部亦與上述右端部同樣地構成。即,間隔板441V的左端部及間隔補強板442V的左端部連結並固定於外箱13V的左面壁19V即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的未圖示的彎折部。於此情形時,間隔板441V作為於儲藏室的前表面開口部連結固定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的連結構件而發揮功能。彎折部32V作為被連結構件而發揮功能。
間隔蓋443V為金屬製,且構成為前表面開口的箱狀, 且與間隔板441V一同構成前間隔部44V的長方體的外周壁。間隔隔熱構件444V設置於由間隔蓋443V與間隔板441V形成的長方體的空間內。間隔蓋443V由支持構件27V支持。即,間隔蓋443V於下部具有未圖示的安裝部。而且,未圖示的安裝部藉由螺釘而固定於支持構件27V。
間隔隔熱構件444V為發泡苯乙烯或胺基甲酸酯等的隔熱構件,且形成為長方體狀。亦如圖36及圖37所示,面間隔部 45V為具有隔熱性的樹脂製的矩形狀的板構件,且利用樹脂製的板覆蓋真空隔熱板等板狀的隔熱構件的周圍。面間隔部45V載置並保持於內箱14V的支持構件27V上。此外,面間隔部45V的前端部與前間隔部44V的背面接觸,左右兩端部與內箱14V的右面壁24V及左面壁25V接觸而設置。
另外,於第1間隔構件37V,面間隔部45V的後端部相 對於內箱14V的背面壁26V空出間隙而設置。藉此,冷藏室39V與蔬菜室40V連通。另一方面,於第2間隔構件38V,面間隔部45V的後端部與內箱14V的背面壁26V接觸而設置。藉此,第2間隔構件38V對蔬菜室40V與製冰室41V進行隔熱,並且亦對蔬菜室40V與第2冷凍室43V進行隔熱。
如圖34及圖36~圖39所示,分割隔熱壁31V經由固 定具51V而相對於相鄰的另一分割隔熱壁31V連結並固定。即,內箱14V是將分割成多個的壁22V~壁26V配置成箱狀,並經由固定具51V而連結並固定鄰接的兩個壁而構成。
固定具51V設置於如下轉角部,即,位於內箱14V且 由上表面壁22V與右面壁24V形成的轉角部;由上表面壁22V與左面壁25V形成的轉角部;由上表面壁22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由底面壁23V與右面壁24V形成的轉角部;由底面壁23V與左面壁25V形成的轉角部;以及由底面壁23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換言之,固定具51V於與相鄰並隔離的兩個隔熱構件15V對向的位置固定。
此外,如圖39及圖42所示,電線52V設置於內箱14V 的後部的轉角部、例如由左面壁25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左裏側 的轉角部。電線52V為連接例如未圖示的作為控制元件的控制裝置與接收來自該控制裝置的信號而驅動的未圖示的送風機(blower fan)等零件的電線、或連接控制裝置與各種感測器(sensor)的電線,例如沿著轉角部延伸。電線52V捆束多條電線而構成。另外,圖式中表示捆束多條電線而截面成為圓形的狀態的電線52V。
如圖39及圖55所示,配管(pipe)53V設置於內箱14V 的後部且與設置有電線52V的轉角部不同的轉角部、例如由左面壁25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右裏側的轉角部。配管53V為連接例如未圖示的冷藏用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吸入管(suction pipe)及連接冷凍用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吸入管等。配管53V例如沿著轉角部延伸。配管53V例如設置有如下兩根,即,供用於冷藏的冷媒通過者、及供用於冷凍的冷媒通過者。
設置於內箱14V的各轉角部的固定具51V分別為類似的構成,因此,以下,對於內箱14V設置於由左面壁25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的固定具511V、及設置於由右面壁24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的固定具512V進行說明。另外,於固定具512V的說明中,省略對於與固定具511V共通的部分的說明。此外,亦對上述電線52V及配管53V的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參照圖34、圖42~圖54對固定具511V進行說明。
如圖34、圖42及圖43所示,固定具511V為作為整體截面成為直角三角形的柱狀,且沿著由內箱14V的左面壁25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於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狀。圖42是概略地表示設置有電線52V的轉角部附近者。圖43是表示將固定具511V設 置於轉角部之後的該轉角部者。而且,圖44表示將固定具511V設置於該轉角部之前的該轉角部。
如圖45~圖47所示,固定具511V包括固定蓋54V、補強構件55V、及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固定具511V藉由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而形成為截面成為直角三角形的筒狀。轉角用隔熱構件56V構成筒狀的內部。
固定蓋54V為樹脂製,且為上下方向長的矩形的板構件。固定蓋54V以覆蓋設置於轉角部的電線52V的前側的方式配置。固定蓋54V是以將電線52V自冰箱11V的使用者側遮住的方式設置以使自冰箱11V的使用者側不會觀察到電線52V。如圖47~圖54所示,固定蓋54V具有貫通孔58V。貫通孔58V位於固定蓋54V的前表面,且供螺釘57V的軸部通過。
貫通孔58V於與固定蓋54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形成於兩端部的多個部位。為了使其中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V與另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V儘量隔離,將其中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V與另一側的端部的貫通孔58V向上下方向錯開配置。即,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例如如圖46所示般沿著固定蓋54V的長度方向配置成鋸齒(zigzag)狀。
如圖48、圖50、圖52及圖53所示,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中的自正面觀察位於左側的貫通孔58V的軸向為於固定蓋54V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時與內箱14V的左而壁25V正交的方向。此外,如圖48、圖49、圖51及圖54所示,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中的自正面觀察位於右側的貫通孔58V的軸向為於將該固定蓋54V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時與該內箱14V的背面 壁26V正交的方向。
如圖34、圖45及圖46所示,固定蓋54V於固定蓋54V延伸的方向上被一分為二。即,固定蓋54V包括上固定蓋541V及下固定蓋542V。上固定蓋541V構成固定蓋54V的上側部分。下固定蓋542V構成固定蓋54V的下側部分。藉此,固定蓋54V的操作變得容易,並且不易產生扭曲等變形。
上固定蓋541V設置於內箱14V中的冷藏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轉角部。下固定蓋542V設置於內箱14V中的製冰室41V及第1冷凍室42V的轉角部。上固定蓋541V與下固定蓋542V的連結部分、換言之上固定蓋541V與下固定蓋542V的分割部分如圖48所示般向左裏側的轉角部側突出而與補強構件55V接觸。此外,如圖43及圖45~圖47所示,固定蓋54V具有開口部59V、開口部60V。開口部59V位於上固定蓋541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以上固定蓋541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側開口的方式設置。開口部60V位於下固定蓋542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以下固定蓋542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側開口的方式設置。
補強構件55V是補強固定具51V的固定蓋54V的強度者,且為樹脂製。如圖42、圖45及圖47所示,補強構件55V構成為將矩形的長條板於寬度方向的中心部彎折成大致直角的形狀。即,補強構件55V包括形成固定具511V的截面等腰三角形的剩餘的二邊的蓋、具體而言形成大致直角的角的截面為L字狀的板構件。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尺寸與固定蓋54V的長度方向的長度尺寸大致相等。於補強構件55V,截面L字狀的二邊中的一邊與內箱14V的左面壁25V即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 對向地配置,另一邊與內箱14V的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對向地配置。
補強構件55V的直角部分與內箱14V的轉角部對應地 配置。即,固定具511V以截面L字狀的直角部分最接近內箱14V的轉角部的角的方式配置於該轉角部。而且,固定蓋54V覆蓋補強構件55V的截面L字狀的敞開側。換言之,補強構件55V交替跨及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端部間即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隔離的部分而設置。補強構件55V設置於分割隔熱壁31V間的隔熱效果小的部位。
補強構件55V包括多個螺釘孔61V及多個貫通孔62V。 多個螺釘孔61V及多個貫通孔62V位於與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且與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對應,且沿著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配置成鋸齒狀。貫通孔62V設置於向固定蓋54V側膨出的膨出部63V。即,膨出部63V亦沿著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配置成鋸齒狀。於將固定蓋54V安裝於補強構件55V時,補強構件55V的貫通孔62V的軸向與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的軸向一致。螺釘57V的軸部貫通補強構件55V的貫通孔62V。
如圖47、圖48、圖49及圖52所示,螺釘孔61V為向 固定蓋54V側突出的圓筒狀,且於內側設置有螺紋。螺釘孔61V於將固定蓋54V安裝於補強構件55V時,與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的軸向一致。螺釘57V通過貫通孔58V而螺入至螺釘孔61V。
如圖47所示,補強構件55V亦於固定具511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為二。即,補強構件55V包括上補強構件551V及下 補強構件552V。上補強構件551構成補強構件55V的上側。下補強構件552構成補強構件55V的下側。於此情形時,補強構件55V於與固定蓋54V同樣的分割位置被分割。上補強構件551V設置於冷藏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轉角部。下補強構件552V設置於內箱14V中的製冰室41V及第1冷凍室42V的轉角部。
例如,如圖42所示,轉角用隔熱構件56V設置於轉角 部,且由固定蓋54V覆蓋。即,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由固定具511V包圍。即,轉角用隔熱構件56V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端部間即隔離部分的方式配置。如圖47所示,轉角用隔熱構件56V是將發泡苯乙烯等的隔熱構件形成為三角柱而成者。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包含多個切口部64V。多個切口部64V設置於與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側。切口部64V沿著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長度方向配置成鋸齒狀以不干涉設置於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補強構件55V的螺釘孔61V、及貫通孔62V的螺釘57V。
轉角用隔熱構件56V於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延伸的方 向被一分為二。即,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包括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及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構成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上側。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構成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下側。於此情形時,轉角用隔熱構件56V於與固定蓋54V同樣的分割位置被分割。
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由上固定蓋541V與上補強蓋 551V夾持。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由下固定蓋542V與下補強蓋552V夾持。藉由該構成,將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配置於冷藏 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轉角部。將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設置於內箱14V中的製冰室41V及第1冷凍室42V的轉角部。
藉由該構成,固定具511V可作為整體於沿著轉角部延伸的方向被分割成兩個。另外,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與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隔離。即,如圖48所示,於固定蓋54V的分割部分,成為固定具511V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向轉角部側凹陷的形狀。
此外,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具有開口部65V。開口部65V位於上轉角用隔熱構件561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將寬度方向的端部側開口而形成。開口部65V與上固定蓋541V的開口部59V對應。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具有開口部66V。開口部66V位於下轉角用隔熱構件562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將寬度方向的端部側開口而形成。開口部66V與上固定蓋541V的開口部60V對應。
收容部67V設置於與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直角部分、即,近接內箱14V的轉角部的角的部位。收容部67V形成為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凹狀。電線52V收容於該收容部67V。即,固定具511V為於筒狀的內部收容有電線52V的構成。收容於收容部67V的電線52V以收容部67V的內周面成為保持部而不會自規定的位置偏移的方式被保持,並且亦由未圖示的鉤(hook)等保持部等保持。即,電線52V與固定具511V成為一體的構成。
電線52V的一部分通過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開口部65V而自上固定蓋541V的開口部59V進入儲藏室側。此外,電線 52V的另一部分通過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開口部66V而自下固定蓋592V的開口部60V進入儲藏室側。而且,電線52V的另一部分自固定具511V的上端面進入外側,並通過隔離部211V而被引導至機械室21V。即,固定具511V的開口部59V、開口部60V是用以將收容於固定具511V的內部的電線52V的一部分引導至儲藏室側者。另外,進而亦可將電線52V的一部分自固定具511V的下端面通過隔離部213V而引導至零件收容室212V。
如圖46所示,電線52V具有三部位的連接部68V。連接部68V設定於自固定蓋54V的開口部59V、開口部60V進入儲藏室側的部分、及自固定具511V的上端面延伸至外側的前端部。該等連接部68V為樹脂製,且構成為可與其他電線的連接部連接的插頭(plug)狀。其他電線例如連接於控制裝置或送風機等零件。
如圖47及圖49~圖5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1密封構件71V。第1密封構件71V設置於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之間,具體而言,設置於固定蓋54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55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第1密封構件71V是沿著固定蓋54V及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較長延伸的構件,例如包含軟膠帶。第1密封構件71V密封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之間。
如圖47~圖5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2密封構件72V。第2密封構件72V設置於補強構件55V與近接該補強構件55V的內箱14V的壁、具體而言補強構件55V與左面壁25V即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之間、及補強構件55V與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第2密封構件72V是沿著固定蓋54V及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較長延伸的構件,例如為軟膠帶。第 2密封構件72V密封補強構件55V與近接該補強構件55V的分割隔熱壁31V之間。
如圖4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3密封構件73V。第 3密封構件73V設置於分割隔熱壁31V的端部、例如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對接的部分。第3密封構件73V是與固定蓋54V及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構件,例如為軟膠帶。第3密封構件73V密封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另外,於圖53及圖54中,省略第3密封構件的圖示。
如圖47~圖52所示,固定具511V是以如下方式構成, 即,藉由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夾持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將電線52V收容於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收容部67V,並將固定蓋54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55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對準。螺釘57V的軸部在將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對準的狀態下穿過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並螺入補強構件55V的螺釘孔61V。藉此,將固定蓋54V固定於補強構件55V。藉由將固定蓋54V固定於補強構件55V,轉角用隔熱構件56V亦成為固定於固定具511V的內部的構成,電線52V亦成為固定於固定具511V的內部的構成。因此,成為固定蓋54V、補強構件55V、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及電線52V一體化的構成。
如圖48所示,固定蓋54V於上固定蓋541V與下固定 蓋542V的分割部分,藉由一對螺釘57V、螺釘57V而固定於補強構件55V。而且,第2間隔構件38V的後端部的左部與固定具511V的分割部分接觸而設置。此外,如圖53及圖54所示,螺釘57V 穿過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及補強構件55V的貫通孔62V,並螺入內箱14V的支持構件27V的螺釘孔。藉此,固定具511V固定於內箱14V的轉角部。
此時,第1密封構件71V密封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 55V之間。第2密封構件72V密封固定具51V與近接該固定具51V的分割隔熱壁31V之間。第3密封構件73V密封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
而且,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 315V介隔第2密封構件72V而與補強構件55V對向。藉此,相鄰的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藉由固定具511V而連結並固定。而且,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4V、315V所成的角度與補強構件55V的直角部分對應地保持為大致90°。即,補強構件55V分別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對向地配置,且作為將相鄰的壁即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保持為90°的角度保持部而發揮功能。
其次,參照圖55~圖64對固定具512V進行說明。
如圖55及圖56所示,固定具512V作為整體為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柱狀,且沿著由內箱14V的右面壁24V與背面壁26V形成的轉角部於上下方向延伸。圖55是概略性地表示設置有配管53V的轉角部附近者。圖56是表示將固定具512V設置於轉角部之後的構成者。另外,圖57表示將固定具512V設置於該轉角部之前的構成。
如圖58~圖60所示,固定具512V包括固定蓋81V、補強構件82V、及轉角用隔熱構件83V。固定蓋81V及補強構件 82V構成截面為直角三角形的筒狀。轉角用隔熱構件83V設置於由固定蓋81V及補強構件82V形成的筒狀的內部。
固定蓋81V是與固定蓋54V大致同樣的構成。即,固 定蓋81V為上下方向長的矩形的板構件,且覆蓋設置於轉角部的配管53V的前側。即,固定蓋81V以自冰箱11V的使用者側觀察不到配管53V的方式覆蓋並遮住配管53V。固定蓋81V具有多個貫通孔84V。貫通孔84V是與固定蓋54V的貫通孔58V同樣的構成。
如圖60所示,固定蓋81V於固定蓋81V延伸的方向被 一分為二。即,固定蓋81V包括上固定蓋811V及下固定蓋812V。 上固定蓋811V構成固定蓋81V的上側。下固定蓋812V構成固定蓋81V的下側。上固定蓋811V與下固定蓋812V連結的部分即分割部分如圖61所示般向右裏側的轉角部側突出。
如圖60所示,上固定蓋811V包括第1突出部85V。第 1突出部85V位於上固定蓋811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1突出部85V具有開口部86V。如圖56、及圖58~圖60所示般,下固定蓋812V包括第2突出部87V。第2突出部87V位於下固定蓋812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2突出部87V具有開口部88V。
補強構件82V是與補強構件55V大致同樣的構成。即, 如圖60所示,補強構件82V為截面成為L字狀的板構件,且構成固定具512V的截面等腰三角形的斜面以外的剩餘的二邊。補強構件82V的直角部分與內箱14V的轉角部對應地配置。固定蓋81V以覆蓋補強構件82V的截面L字狀的敞開側的開口部的方式設置。
補強構件55V具有多個螺釘孔89V及多個貫通孔90V。 多個螺釘孔89V及多個貫通孔90V設置於與補強構件55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補強構件82V的螺釘孔89V及貫通孔90V亦為與補強構件55V的螺釘孔61V及貫通孔62V同樣的構成。補強構件82V亦於補強構件82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為二。 即,補強構件82V包括上補強構件821V及下補強構件822V。上補強構件821V構成補強構件82V的上側。下補強構件822V構成補強構件82V的下側。
上補強構件821V包括第1補強用突出部91V。第1補 強用突出部91V位於上補強構件821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與第1突出部85V對應的位置,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1補強用突出部91V與第1突出部85V一同形成筒狀。下補強構件822V包括第2補強用突出部92V。第2補強用突出部92V位於下補強構件822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與第2突出部87V對應的位置,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2補強用突出部92V與第2突出部87V一同形成筒狀。
轉角用隔熱構件83V是與轉角用隔熱構件56V大致同 樣的構成。即,轉角用隔熱構件83V以由固定蓋81V覆蓋的方式配置於轉角部。即,轉角用隔熱構件83V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端部間即隔離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如圖60所示,轉角用隔熱構件83V是將發泡苯乙烯等的隔熱構件形成為三角柱而成者,且於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側形成有多個切口部93V。切口部93V是與轉角用隔熱構件56V的切口部64V同樣的構成。
轉角用隔熱構件83V於轉角用隔熱構件83V延伸的方 向上一分為二。即,轉角用隔熱構件83V包括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及下轉角用隔熱構件832V。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構成轉角用隔熱構件83V中的上側。下轉角用隔熱構件832V構成轉角用隔熱構件83V中的下側。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由上固定蓋811V1及上補強蓋821V夾持而設置。此外,下轉角用隔熱構件832V由下固定蓋812V及下補強蓋822V夾持而設置。
於該構成中,固定具512V可作為整體於沿著轉角部延伸的方向分割成兩個。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離開下轉角用隔熱構件832V而設置。即,如圖61所示,固定蓋81V成為如下形狀,即,於該固定蓋81V的分割部分,該固定蓋81V的轉角部側的面與補強構件82V接觸,且固定具51V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向轉角部側凹陷。
如圖60所示,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包括第1隔熱用突出部94V。第1隔熱用突出部94V位於上轉角用隔熱構件831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與第1突出部85V對應的位置,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1隔熱用突出部94V具有開口部95V。第1隔熱用突出部94V收容於由第1補強用突出部91V與第1突出部85V形成的筒狀部分。
第2隔熱用突出部96V位於該下轉角用隔熱構件832V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即與第2突出部87V對應的位置,且向外側突出並延伸。第2隔熱用突出部96V具有開口部97V。第2隔熱用突出部96V收容於由第2補強用突出部92V及第2突出部87V形成的筒狀部分。
固定具51V包括收容部98。收容部98位於與轉角用隔 熱構件83V的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直角部分、即近接內箱14V的轉角部的角的部位,且為沿長度方向延伸的凹狀的空間。配管53V收容於收容部98V。即,固定具512V為於筒狀的內部收容有配管53V的構成。收容部98V的內周面作為保持配管53V的保持部而發揮功能。配管53V由成為保持部的收容部98V的內周面保持,並且亦由未圖示的鉤等保持部等保持。即,配管53V與固定具512V構成為一體。另外,於收容部98V內,根據轉角部的部位收容有多根配管53V。
配管53V的一部分通過轉角用隔熱構件83V的開口部95V而自上固定蓋811V的開口部86V進入儲藏室側。配管53V的另一部分通過轉角用隔熱構件83V的開口部97V自下固定蓋812V的開口部88V進入儲藏室側。配管53V的又一部分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進入外側並通過隔離部211V而被引導至機械室21V。即,固定具512V的開口部86V、開口部88V是用以將收容於固定具512V的內部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引導至儲藏室側者。另外,而且,亦可將配管53V的一部分自固定具512V的下端面通過隔離部213V而引導至零件收容室212V。
如圖59所示,配管53V包括熔接部99V。熔接部99V設置於自固定蓋81V的開口部86V、開口部88V進入儲藏室側的部分、及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向外側延伸的前端部。該等熔接部99V成為可與其他配管的熔接部熔接的構成、例如配管53V的直徑大於其他配管的構成。其他配管連接於冷藏用蒸發器、冷凍用蒸發器、及壓縮機。
於本實施方式,自上固定蓋811V的開口部86V延伸至 儲藏室側的配管53V連接於冷藏用蒸發器。自下固定蓋812V的開口部88V延伸至儲藏室側的配管連接於冷凍用蒸發器。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延伸至外側的配管連接於設置於機械室21V的壓縮機。如此,成為配管53V的熔接部99V與其他配管的熔接部熔接的構成。
第1密封構件101V是與設置於固定具511V的第1密 封構件71V同樣的構成,且設置於固定蓋81V與補強構件82V之間。具體而言,第1密封構件101V設置於固定蓋81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82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之間。第2密封構件102V是與第2密封構件72V同樣的構成,且設置於補強構件82V與近接該補強構件82V的內箱14V的壁。具體而言,第2密封構件102V如圖60~圖64所示般,設置於補強構件82V與右面壁24V即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之間、及補強構件82V與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第3密封構件103V是與第3密封構件72V同樣的構成,且如圖55所示般,設置於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對接的部分。
如圖59~圖64所示,固定具512V是以如下方式構成, 即,藉由固定蓋81V及補強構件82V夾持轉角用隔熱構件83V,將配管53V收容於轉角用隔熱構件83V的收容部98V,並將固定蓋81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與補強構件82V的寬度方向的端部對準。螺釘57V的軸部在將固定蓋81V與補強構件82V對準的狀態下,穿過固定蓋81V的貫通孔84V並螺入補強構件82V的螺釘孔89V。藉此,固定蓋81V固定於補強構件82V。
藉由將固定蓋81V固定於補強構件82V,轉角用隔熱構 件83V亦成為固定於固定具51V的內部的構成,配管53V亦成為固定於固定具512V的內部的構成。第2間隔構件38的後端部的右部和上固定蓋811V與下固定蓋812V的分割部分接觸地設置,並覆蓋該分割部分。
如圖61所示,於上固定蓋811V與下固定蓋812V的分 割部分,固定蓋81V藉由一對螺釘57V、螺釘57V而固定於補強構件82V。第2間隔構件38V的後端部的右部與固定具512V的分割部分接觸地設置。如圖63所示,未圖示的螺釘的軸部穿過固定蓋81V的貫通孔84V及補強構件82V的貫通孔90V,並螺入內箱14V的未圖示的支持構件的螺釘孔。接觸,固定具512V固定於內箱14V的轉角部。另外,雖未圖示,但固定具512V亦以與上述同樣的構成固定於背面壁26V的支持構件。
於此情形時,第1密封構件101V密封固定蓋81V與補 強構件82V之間。第2密封構件102V密封固定具51V與近接該固定具51V的分割隔熱壁31V之間。第3密封構件103V密封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
補強構件82V介隔第2密封構件102V而分別與右面用 分割隔熱壁313V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對向地設置。藉此,相鄰的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及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藉由固定具512V而連結並固定。而且,由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形成的相鄰的壁的角度與補強構件82V的直角部分對應地保持為90°。即,補強構件82V亦作為將相鄰的壁的角度保持為90°的角度保持部而發揮功能。
其次,於固定具512V,對於自固定蓋81V的開口部88V 引導至儲藏室側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參照圖65進行說明。如圖65所示,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V於內箱14V的內部設置於第2間隔構件38V的面間隔部45V與內箱14V的右面壁24V之間。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V為包含發泡苯乙烯等的隔熱構件,且構成於前後方向延伸的塊狀。於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V形成有內箱14V側開口的凹部106V。
於凹部106V的內部設置有自固定具512V的開口部88V 進入儲藏室側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即,自固定具512V的開口部88V出來的配管53V的一部分沿著第2間隔構件38V的緣部的前後方向設置。間隔部用隔熱構件105V的上表面、前表面及左面由自第2間隔構件38V的面間隔部45V延伸的構件覆蓋。
另外,雖未圖示,但亦可將上述間隔隔熱構件於內箱14V 的內部設置於第2間隔構件38V的面間隔部45V與內箱14V的左面壁25V之間,將自固定具512V的開口部60V出來的電線52V的一部分沿著第2間隔構件38V的緣部的前後方向設置。
參照圖34及圖66,對上述一實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熱箱 體12V的組裝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分別製作圖34所示的分割隔熱壁31V及固定具51V。其次,如圖66所示,於相鄰的兩個分割隔熱壁31V中的其中一個、例如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藉由螺釘57V而安裝固定具511V。其次,於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固定具511V成為一體者中安裝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藉此,連結並固定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而形成內箱14V的右裏側的轉角部。
於此情形時,由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背面用分割 隔熱壁315V形成的相鄰的壁的角度與補強構件55V的直角部分對應地保持為大致90°。內箱14V的其他轉角部亦藉由連結並固定分割隔熱壁31V與固定具51V而形成。藉此,內箱14V的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成為90°,隔熱箱體12V成為長方體。 另外,並非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僅設為90°,於此情形時,只要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調整為大致90°,而使隔熱箱體12V的各角部成為大致90°即可。
此外,第1間隔構件37V及第2間隔構件38V於隔熱 箱體12V的組裝時設置於規定的位置。藉此,形成冷藏室39V、蔬菜室40V、製冰室41V、第1冷凍室42V及第2冷凍室43V。 而且,於儲藏室的前表面開口部側,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藉由第1間隔構件37V及第2間隔構件38V而連結並固定。
根據該構成,發揮以下效果。
冰箱11V的隔熱箱體12V是利用固定具51V連結並固 定相鄰的兩個分割隔熱壁31V而構成。即,冰箱11V的隔熱箱體12V是藉由組合分割成多個的分割隔熱壁31V,並藉由固定具51V而連接各分割隔熱壁31V而組裝。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相較如以往般預先於立體的內箱設置隔熱構件的構成,冰箱11V的組裝作業變得容易。
固定具51V的補強構件55V、補強構件82V作為角度保 持部而發揮功能,因此,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保持為90°。藉此,可將內箱14V形成為長方體。此外,由於內箱14V的角部保持為90°,故而分割隔熱壁31V的組合變得容易。
固定具51V於與相鄰而隔離的兩個隔熱構件15V對向的位置固定。因此,能以固定具51V為基準固定隔熱構件15V。藉此,可容易地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角度保持為90°。
於儲藏室的前表面開口部側,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藉由第1間隔構件37V及第2間隔構件38V而連結並固定。因此,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的前表面及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的前表面得以確實地固定。藉此,可抑制內箱14V的前表面開口部於左右方向打開、或內箱14V扭曲,從而可將內箱14V及隔熱箱體12V保持為長方體。
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的電線52V及配管53V由固定具51V覆蓋。藉此,可避免儲藏室內的食品接觸電線52V或配管53V。而且,電線52V及配管53V以不會被冰箱11V的使用者看出的方式遮住,因此,可使儲藏室內部的設計良好。
由於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故而可提高轉角部的隔熱效果。此外,由於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由固定具51V覆蓋,故而可與上述同樣地使儲藏室的內部設計良好。
由於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以覆蓋相鄰的分割隔熱壁31V的隔離的部分的方式配置,故而可彌補利用分割隔熱壁31V所得的隔熱效果小的部分的隔熱效果。藉此,可提高隔熱箱體12V整體的隔熱效果。
固定具51V形成為筒狀。而且,電線52V、配管53V及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收容於固定具51V的筒狀的內部。藉此,可使電線52V、配管53V、及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確 實地不易被冰箱11V的使用者看出,從而可使儲藏室的內部設計進一步良好。
固定具51V包括截面形成為L字狀的補強構件55V、補強構件82V。藉此,可極力防止固定具51V變形、扭曲、或彎折。此外,固定蓋54V、固定蓋81V設置於補強構件55V、補強構件82V的前表面即截面為L字狀的開口部。藉此,可將固定具51V設為筒狀。
電線52V及配管53V由轉角用隔熱構件56V、83V的收容部67V、98V保持。藉此,可防止電線52V及配管53V自規定的位置偏移。
固定具51V具有開口部59V、開口部60V。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的電線52V通過開口部59V、開口部60V而被引導至儲藏室側。藉此,可使自開口部59V、開口部60V引導至儲藏室側的電線52V與位於固定具51V的外側即儲藏室側的電線連接。於此情形時,電線52V於自固定具51V的開口部59V、開口部60V出來的部分具有與其他電線連接的連接部68V,因此,可於固定具51V的外側容易地進行電線52V與其他電線的連接。
此外,固定具51V具有開口部86V、開口部88V。而且,設置於內箱14V的轉角部的配管53V通過開口部86V、開口部88V而被引導至儲藏室側。藉此,可使自開口部86V、開口部88V引導至儲藏室側的配管53V與位於儲藏室側的配管連接。於此情形時,配管53V於自固定具51V的開口部86V、開口部88V出來的部分具有與其他配管熔接的熔接部99V,因此,可於固定具51V的外側容易地進行配管53V與其他配管的熔接。
固定具51V與電線52V一體化,此外,固定具51V與配管53V一體化。因此,於分割隔熱壁31V藉由固定具51V而被連結並固定時,亦可將電線52V及配管53V設置於分割隔熱壁31V的規定的轉角部。藉此,可簡化電線52V及配管53V的組裝作業。
電線52V的一部分設置於內箱14V的左裏側的轉角部。配管53V的一部分設置於內箱14V的右裏側的轉角部。而且,電線52V由固定具511V覆蓋,配管53V由固定具512V覆蓋。藉此,可防止電線52V因配管53V而被冷卻。
配管53V的一部分沿著第2間隔構件38V的緣部配置。藉此,可不增大固定具51V而延長配管53V。藉此,於配管53V為吸入管的情形時,可充分地確保儲藏室的收納空間,並且提高配管53V的熱交換的效率。
第1密封構件71V、第1密封構件101V設置於固定蓋54V與補強構件55V之間、及固定蓋81V與補強構件82V之間。藉此,可防止冷氣流入固定具51V的內部。其結果,可防止於固定具51V的內部的零件、例如電線52V等產生冷凝。
第2密封構件72V、第2密封構件102V設置於分割隔熱壁31V與固定具51V之間。藉此,可防止儲藏室內的冷氣漏出至隔熱箱體12V的外側,並且可防止隔熱箱體12V的外側的熱空氣流入至儲藏室內。
第3密封構件73V、第3密封構件103V設置於右面用分割隔熱壁313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及左面用分割隔熱壁314V與背面用分割隔熱壁315V之間。藉此,可對隔熱箱體12V的內部與外部充分地進行隔熱,從而可有效率地使該隔熱 箱體12V的內部冷卻。
固定具51V於沿著轉角部延伸的方向分割成多個。藉此,固定具51V的操作變得容易。此外,由於第2間隔構件38V設置於固定具51V的分割部分,故而可防止儲藏室內的冷氣自第2間隔構件38V的分割部分流入至固定具51V的內部。
分割隔熱壁31V包括作為外板的壁16V~壁20V、作為內板的壁22V~壁26V、及作為隔熱構件15V的真空隔熱板。於此情形時,真空隔熱板的其中一個面黏接於外板,另一個面黏接於內板。藉此,可獲得利用真空隔熱板的隔熱效果,並且可使分割隔熱壁31V即隔熱箱體12V的壁薄。此外,根據上述構成,可將以往設置於外箱與內箱之間的電線及配管設置於在收納食品時不易成為妨礙的轉角部。
電線52V及配管53V自固定具51V的上部及下部出來。隔離部211V設置於電線52V或配管53V的正上方。隔離部213V設置於電線52V或配管53V的正下方。機械室21V設置於隔離部211V的正上方。零件收容室212V設置於隔離部213V的正下方。藉此,可容易地將電線52V及配管53V配置於規定的位置,並且可容易地與其他電線或配管連接。
此外,對於圖45所示的電線52V,較佳為使用於加熱器(heater)或壓縮機等的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用電線、與用於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各種感測器等的直流(direct current,DC)用線隔離配置。若將AC用與DC用的電線配置在一起,則有出現雜訊(noise)之虞,但藉由如上述般進行隔離,有可降低雜訊產生的可能性的效果。例如,較 佳為設置多個收容部67V,並介隔隔熱材料將AC用與DC用電線收容於各收容部67V。
此外,若將AC用與DC用電線分別收容於固定具 511V、固定具512V,並分別配置於儲藏室的不同的轉角,則更可減少雜訊。於此情形時,若將連接壓縮機或配線的電氣控制基板配置於機械室21V或上表面用分割隔熱壁311V,則由於配線於上下方向較長延伸,故而雜訊變得容易傳導,但藉由上述構成,可有效地減少雜訊。
此外,除收容部以外,亦可於固定具51V內設置用以使 冷氣循環的冷氣導管。此外,亦可於收容部設置對蒸發器(evaporator)的除霜水進行排水的排水管(exhaust hose)。此外,於收容部的附近產生冷凝的情形時、或配置有排水管的情形時,以於中途具有U字形狀的形態配置上述電線。而且,亦可使電線的中途的U字形狀部分作為成為防止水滲入電氣零件的防水滲入元件的U形彎管(trap)而發揮功能。
此外,將成為冷凍溫度帶的空間的冷凍儲藏室、於此情 形時製冰室41V、第1冷凍室42V、及第2冷凍室43V配置於上下方向的下部,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將冷藏室與蔬菜室上下配置,於其等之間配置冷凍儲藏室。
於圖36的實施方式,冷凍室42V設置於離位於上部的 機械室21V最遠的部位。吸入管設置於冷凍室42V的背面且向上下方向較長延伸。吸入管連接可產生冷凍溫度帶的冷氣的蒸發器、與設置於機械室21V的壓縮機。於此情形時,有自連結各隔熱壁的間隙等滲入庫內側的外部氣體冷凝之虞,但藉由於上下方 向的中央配置冷凍室,且於其背面配置可產生冷凍溫度帶的冷氣的蒸發器,可縮短連接該蒸發器與壓縮機的吸入管的距離,其結果,可抑制冷凝的產生。
此外,於此情形時,吸入管不自蒸發器向與壓縮機的配 置位置不同的方向延伸,而僅配置於冷凍儲藏帶室與壓縮機之間的空間有效。
另外,蒸發器無須具有多個冷藏用蒸發器及冷凍用蒸發 器,亦可為藉由可產生冷凍溫度帶的冷氣的蒸發器而將冷凍室與冷藏室冷卻的構成。
此外,收容壓縮機的機械室21V亦可不配置於隔熱箱體 的上方而配置於下方。例如,對於在冷凍室的上方配置冷藏室、在下方配置蔬菜室的情形、且相較冷藏室的室內高度尺寸蔬菜室的室內高度尺寸小的情形進行觀察。於此情形時,機械室是使蔬菜室的後方凹陷而形成。而且,於吸入管,自設置於冷凍室的背面的蒸發器至設置於機械室的壓縮機的路徑中的通過蔬菜室的部分的距離相較壓縮機配置於冷藏室的上方的情形變短。藉此,可縮短吸入管通過冷藏溫度帶的距離,其結果,可更有效地防止冷凝。
除此以外,於內箱的轉角部設置有電線及配管,但並不 限於此。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內箱的轉角部設置電線及配管以外的零件、例如管等,並利用固定具覆蓋該零件。
固定具於未設置間隔構件的轉角部、或轉角部的長度短的情形等下,亦可不分割成多個。
於第5實施方式的固定具,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 固定蓋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設置第2實施方式的延出部,並代替第2密封構件而利用第4密封構件將延出部與內箱之間密封。
亦可沿著第2間隔構件的緣部的左右方向配置配管的一部分或電線的一部分。此外,亦可沿著第1間隔構件的緣部的前後方向或左右方向配置配管的一部分及電線的一部分。
可使用真空隔熱板、胺基甲酸酯、發泡苯乙烯等作為用於面間隔部的隔熱構件。此外,亦可為自上下利用樹脂製或金屬製的板夾持該等隔熱構件的構成。
例如,於間隔板的強度足夠的情形時,可省略間隔補強板。
相鄰的兩個分割隔熱壁除上述實施方式的連結固定以外,亦可藉由螺釘等而連結固定。
上述隔熱箱體的組裝順序只不過為一例。例如,亦可為如下順序,即,於將固定具安裝於背面用分割隔熱壁之後,於固定具安裝右面用分割隔熱壁或左面用分割隔熱壁。
亦可代替軟膠帶而使用矽密封膠等作為密封構件。
亦可為如下構成,即,於內箱的右裏側的轉角部設置第2轉角用隔熱構件,於第2轉角用隔熱構件的收容部的內部收容配管。
此外,冰箱亦可於儲藏室的內部具有噴出霧(mist)的霧釋出部。該霧是因靜電霧化而產生,較佳為直徑1nm~1000nm。於此情形時,藉由於由相鄰的兩個分割隔熱壁形成的轉角部設置固定具,可防止霧自與相鄰的分割隔熱壁之間釋出至庫外。
固定具亦可一體地形成於內箱的一壁。
分割隔熱壁亦可為自側面或上表面等觀察構成為L字狀或U字狀。即,固定具亦可為如下構成,即,不僅連結並固定 板狀的分割隔熱壁彼此,亦連結並固定板狀以外的分割隔熱壁彼此、及板狀的分割隔熱壁與板狀以外的分割隔熱壁。
分割隔熱壁的隔熱構件即真空隔熱板亦可並非一體地設置於內箱的壁,此外,亦可一體地設置於外箱的壁。
分割隔熱壁的隔熱構件只要與外箱的一壁或內箱的一壁的任一者接觸地設置即可。
內箱是藉由固定具而連結並固定分割成多個的壁,而構成為箱狀者,隔熱箱體是該內箱與隔熱構件成為一體者。於此情形時,將內箱分割成多個而成的壁並不限於平板狀,例如,亦可為自上表面觀察為L字狀。
如以上般,本實施方式的冰箱是組合多個隔熱壁而構成為箱狀。冰箱具備固定具。固定具具備如下固定具,即,位於隔熱箱體,設置於由相鄰的兩個隔熱壁形成的轉角部,且連結並固定兩個隔熱壁。由此,可藉由組合隔熱壁,且利用固定具組合該等隔熱壁,而組裝冰箱,相較如以往般預先於立體的內箱設置隔熱構件的構成,冰箱的組裝作業變得容易。
(第6實施方式)
參照圖67~圖75,對第6實施方式的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於第6實施方式,如圖67及圖68所示,隔熱箱體2包括左側隔熱壁9、右側隔熱壁10、上側隔熱壁11、下側隔熱壁12、及裏側隔熱壁13,且構成為前表面開口的矩形箱形。各隔熱壁9~13於外板部14A~14E與內板部15A~15E之間分別具有作為真空隔熱板的單位板16A~16E。於此情形時,由一個隔熱壁、及與 該隔熱壁的兩側連續地另兩個隔熱壁構成外板部連續的隔熱壁主體。於本實施方式中,由上側隔熱壁11、及與該上側隔熱壁11的兩側連續的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構成外板部連續的隔熱壁主體2S。於該隔熱箱體2,將庫內上部作為冷藏室80、將中間部作為冷凍室81、將下部作為蔬菜室82。
對隔熱箱體2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下述般製造上述隔熱壁主體2S。
圖69所示的一體物10U是於右側隔熱壁10,藉由黏接劑接合右單位板16B與右內板部15B而構成者。如圖70所示,此情形的黏接劑塗佈方法是作為利用輥塗方式的塗佈方法。於輥塗方式中,使用一對傳送輥(carrying roll)71、72、及供給輥73。供給輥73可與其中一個傳送輥71接觸地設置,且對其中一個傳送輥71供給黏接劑。
於在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16Bn塗佈黏接劑時,在將右單位板16B夾持於一對傳送輥71、72的狀態下,使各輥71~73向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如此一來,供給輥73對該供給輥73與傳送輥71之間的捲入側供給黏接劑。而且,傳送輥71將自供給輥73供給的黏接劑塗佈於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16Bn,並且一對傳送輥71、72將右單位板16B向圖35的箭頭方向輸送。於此情形時,內表面16Bn相當於與外表面16Bg即一個面相反的面。此外,於該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16Bn塗佈黏接劑的步驟相當於步驟(2)。
於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16Bn塗佈黏接劑之後,如圖69所示,將右內板部15B黏接於右單位板16B的內表面16Bn, 藉此,製造一體物10U。於此情形時,右內板部15B具有彎折部15Bs。彎折部15Bs位於右內板部15B的一端部,且為將該一端部以大致45度的角度向與單位板16B相反方向彎折而形成。於彎折部15Bs的背面設置有包含例如發泡苯乙烯等的截面三角形的隔熱材料74B。隔熱材料74B藉由例如黏接劑而黏接於彎折部15Bs。另外,如圖71所示,左側隔熱壁9的左內板部15A與左單位板16A亦與上述同樣地黏接而構成一體物9U。此外,左側隔熱壁9亦與右側隔熱壁10同樣地包括彎折部15As及隔熱材料74A。
此外,上內板部15C亦與上述同樣地預先藉由黏接劑而黏接並固定於上側隔熱壁11的上單位板16C的內表面。將該上內板部15C黏接於上側隔熱壁11的上單位板16C的內表面的步驟相當於步驟(5)。此外,如圖74所示,上內板部15C於兩端部包括彎折部15Cs1、彎折部15Cs2、及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
此外,如圖71所示,上側隔熱壁11的上外板部14C、左側隔熱壁9的左外板部14A、及右側隔熱壁10的右外板部14B包括一片板構件75。於製造上側隔熱壁11、左側隔熱壁9、及右側隔熱壁10時,如圖71所示,首先,將平板狀的板構件75放置於作業台Ws。板構件75於加工前為平板狀。於板構件75,於相當於上側隔熱壁11的上外板部14C的區域標註符號14C1,於相當於左側隔熱壁9的左外板部14A的區域標註符號14A1,於相當於右側隔熱壁10的右外板部14B的區域標註符號14B1。此外,將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與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邊界部以符號K1表示,將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與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邊界部以符號K2表示。
將作為右單位板16B的一面的外表面16Bg離開與相當 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邊界部K2規定距離Sk而藉由黏接劑而黏接並固定於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的內表面。而且,將作為左單位板16A的一面的外表面16Ag離開與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邊界部K1規定距離Sk而利用黏接劑黏接並固定於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的內表面。該步驟相當於步驟(1)。
於此情形時,規定距離Sk設定為可確保彎折治具76、 彎折治具77的佔據空間的大致最小限度的距離。此外,於此情形時,黏接劑較佳為藉由例如噴霧而塗佈於右單位板16B的外表面16Bg與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的內表面中的其中一個面。 此外,黏接劑的塗佈方法亦能以輥塗方式實施。
其次,如圖72所示,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 內表面中的兩個邊界部K1、K2分別對準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的端部而進行配置。而且,以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為支點,相對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將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及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以內折方式彎折90度。該步驟相當於步驟(3)。
於此情形時,單位板16A、單位板16B離開各邊界部 K1、K2規定距離Sk。因此,確保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的佔據空間,且各單位板16A、16B不會碰觸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因此,不會給上述彎折加工帶來障礙。
圖73表示該剛彎折之後的狀態。使彎折治具76、彎折 治具77自圖73的狀態向圖73的箭頭方向移動而除去。其後,如圖74所示,將上單位板16C與上內板部15C的一體物11U藉由 黏接劑而黏接並固定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內表面。於此情形時,一體物11U的上單位板16C的外表面16Cg藉由黏接劑而黏接並固定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內表面。該步驟相當於步驟(4)。
於此情形時,上內板部15C的兩端部的彎折部15Cs1、 彎折部15Cs2及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閉鎖板構件75的彎折角部即邊界部K1、邊界部K2的內側的空間Sp。而且,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對空間Sp與庫內側進行隔熱。隔熱壁主體2S是以上述順序製造。
其後,如圖75所示,將下側隔熱壁12安裝於隔熱壁主 體2S。於此情形時,下側隔熱壁12以封閉隔熱壁主體2S的左側隔熱壁9與右側隔熱壁10的開口部的方式安裝。此外,此時,下外板部14D的一端部與左外板部14A中的開放端部連結,下外板部14D的另一端部與右外板部14B中的開放端部連結。此外,下內板部15D的一端部與左內板部15A的彎折部15As及隔熱材料74A接觸,下內板部15D的另一端部與右內板部15B的彎折部15Bs及隔熱材料74B接觸。隔熱材料74A、隔熱材料74B對下外板部14D、左內板部15A、右內板部15B的連結部即角部的內側的空間與庫內進行隔熱。
其後,如圖68所示,將裏側隔熱壁13安裝於各隔熱壁 9、10、11、12的後端部。其次,將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及作為隔熱材料的發泡苯乙烯28安裝於裏側隔熱壁13與左側隔熱壁9的角部內側、及裏側隔熱壁13與右側隔熱壁10的角部內側。於此情形時,冷氣流通導管78形成於片材構件用連結板25的內部, 於此情形時形成於發泡苯乙烯28。冷氣流通導管78連通冷藏室80與蔬菜室82。
另外,左內板部15A相對於左單位板16A的黏接的時 間可為於將左單位板16A單獨地黏接於板構件75之後。於此情形時,噴霧式的黏接劑塗佈方式即可。此外,右內板部15B相對於右單位板16B的黏接的時間、上內板部15C相對於上單位板16C的黏接的時間亦為同樣。此外,板構件75中的相當於彎折部14Aa(參照圖68)的部分中的與邊界部K1、邊界部K2對應的部分為了不妨礙板構件75的彎折,預先V形切割為大致90度。
根據該第6實施方式,外板部14A~14E中的外板部 14A、外板部14B、外板部14C包括一片板構件75。因此,該等外板部14A、14B、14C間連續而無接口,因此,可減少外板部的接口。其結果,可使隔熱箱體2成為如下者,即,減少了發泡胺基甲酸酯的使用,並且減少了自外部的吸濕或冷氣向外部的洩漏。
此外,於本實施方式,於彎折一片板構件75而作成外 板部14A、外板部14C、外板部14B時,執行以下步驟。即,於本實施方式,執行以下步驟:於板構件75中的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及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的各內表面,離開與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邊界部K1、邊界部K2規定距離Sk而分別黏接單位板16A、單位板16B的一面。而且,於本實施方式,執行如下步驟,即,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內表面中的與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的邊界部K1部分、同樣地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內表面中的與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的邊界部K2部分分別對準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 的端而進行配置,並相對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將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以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為支點以內折方式進行彎折。
藉此,於彎折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相當於右 外板部的區域14B1時,各單位板16A、16B及各內板部15A、15B不會碰觸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因此,不會給上述彎折加工帶來障礙。而且,由於將規定距離Sk設定為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的必要最小限度的佔據空間,故而亦可將彎折部分產生的空間Sp設為最小限度。
此外,根據第6實施方式,於將各單位板16A、16B、 16C黏接於板構件75之前,將各內板部15A、15B、16C黏接於各單位板16A、16B、16C的外表面16Ag、外表面16Bg、外表面16Cg。而且,相對於各外表面16Ag、16Bg、16Cg以輥塗方式塗佈黏接劑。藉此,可進行均勻的黏接層的黏接。
此外,將截面為三角形且為發泡苯乙烯製的隔熱材料 74A、隔熱材料74B設置於彎折部15As、彎折部15Bs的背面,但亦可將與該隔熱材料74A、隔熱材料74B同樣的隔熱材料設置於較左右隔熱壁短的下側隔熱壁12的兩端。此外,於將隔熱材料74黏接於左右隔熱壁,且彎折外板而構成隔熱壁主體的情形時,左右隔熱材料74的位置可能會偏移,而不易連結下側隔熱壁12。於本實施方式,是於下側隔熱壁12的兩端設置隔熱材料,於形成隔熱壁主體2S之後連結該下側隔熱壁12,因此,無左右隔熱材料74的位置偏移之虞,可使組裝容易。
此外,隔熱材料74亦可與隔熱壁不同體地設置。例如, 於上側隔熱壁11,上內板部15C亦可為不具備兩端部的彎折部15Cs1、彎折部15Cs2、及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的構成。 於形成隔熱壁主體2S之後,將不同體的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配置於上側隔熱壁11與左右隔熱壁的轉角。藉此,於閉鎖板構件75的彎折角部(上述邊界部K1、邊界部K2)的內側的空間Sp時,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可藉由後附而一面調整位置一面進行配置。
而且,例如,若於將電氣零件組入隔熱材料74C1、隔 熱材料74C2的內部時,預先於上側隔熱壁11安裝有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則於組裝時自電氣零件露出至隔熱材料的外部的電氣配線可能會礙事。於此情形時,若於將隔熱壁主體2S彎折之後,將搭載不同體的電氣零件的隔熱材料配置於上述角部,則可提高組裝性。
作為電氣零件的示例,較佳為利用LED等對庫內進行 照明的元件。藉此,可將照明元件配置於上側隔熱壁11的轉角部,而可自上方對庫內進行照明。由於上側隔熱壁11於內部不具有發泡胺基甲酸酯,故而可於上側隔熱壁11的內部確保LED基盤等電氣零件的配置場所。
若將LED基盤等熱源配置於空間Sp的附近,則空間Sp 內會因自該熱源產生的熱而變暖。如此一來,空間Sp與庫外的溫度差減少,庫外的熱空氣變得不易滲入空間Sp內,因此可防止空間Sp內的冷凝。
庫內儲藏室的配置為自上而下依序為冷藏室80、冷凍室 81、蔬菜室82。而且,冷凍室81配置於不與下側隔熱壁12接觸 的區域。即,作為低溫度帶的儲藏室的冷凍室81設置於不與外箱的外板部的接口接觸的位置。
若相較庫內的空氣包含更多熱濕氣的外部的空氣自外 板的接口流入至隔熱壁的內部,則該外部的空氣被內箱的內板冷卻,而有產生冷凝之虞。於此情形時,外板的接口接近冷凍室,與外部氣體的溫度差大,而變得容易產生冷凝。因此,於本實施方式,如圖67所示,庫內儲藏室的配置為自上而下依序為冷藏室80、冷凍室81、蔬菜室82。而且,冷凍室81配置於不與下側隔熱壁12接觸的區域。即,作為低溫度帶的儲藏室的冷凍室81設置於不與外箱的外板部的接口接觸、即離開外板部的接口的位置。藉此,可減少自接口流入的外部氣體接觸因溫度帶低的冷凍室而被冷卻的內板,從而可抑制冷凝的產生。
如圖67所示,蔬菜室82的區域與下側隔熱壁12接觸。 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D的連結部設置於蔬菜室82的下表面的左右。此外,如圖68所示,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E的連結部設置於蔬菜室82的背面的左右。因此,於蔬菜室82的周圍,外板部接口多。另一方面,冷凍室81的區域位於冷藏室80與蔬菜室82之間,且離開具有外板部14D的下側隔熱壁12。於此情形時,如圖68所示,外板部接口僅為設置於冷凍室81的背面的左右的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E的連結部。因此,冷凍室81的周圍的接口少於冷藏室80或蔬菜室82的周圍的接口。由此,與將冷凍室81配置於蔬菜室82的區域的情形相比,可減少外部氣體向冷凍室81滲入的量。
於第1實施方式,如圖6所示,下側隔熱壁12作為用 以形成機械室的彎折部而具有L狀部17。L狀部17藉由增大下側隔熱壁12的接口的面積,而輔助外部氣體流入至隔熱壁內的可能性。於此情形時,藉由將冷凍室配置於不與機械室接觸的部位,可抑制自接口流入至隔熱壁內的外部氣體,從而可有效地防止冷凝的產生。
於本實施方式,如圖68所示,隔熱壁主體2S中彎折板構件75而形成左側隔熱壁9、右側隔熱壁10、及上側隔熱壁11。於此情形時,連結部R亦存在於冷凍室81的裏側的角部,因此,留有外部氣體自連結部R流向冷凍室81內的可能性。於此情形時,對於隔熱壁主體2S,較佳為彎折板構件75而形成裏側隔熱壁及左右隔熱壁。藉此,構成外箱的外板中的左右及裏側由連續的外板構成。因此,於冷凍室81的周圍不存在與外部氣體連接的路徑即接口,因此,可防止外部氣體流入冷凍室81的周圍。
如圖68所示,冷氣流通導管78位於裏側隔熱壁13的庫內側左右的轉角部分,且跨及位於隔熱箱體2的上下中央的冷凍室81而設置。於此情形時,藉由未圖示的風扇(fan)的旋轉產生自冷藏室80向蔬菜室82的冷氣的流動。此外,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E的連結部分設置於背面的左右。此處,通常空氣自熱場所向冷場所流動。因此,包含濕氣的外部的熱空氣會自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E的連結部分的間隙流入至低溫的冷凍室81側的配置有軟膠帶29的空間。如此一來,包含濕氣的熱的外部氣體與冷凍室81附近的內板接觸而被冷卻,因此有產生冷凝的情形。
於本實施方式,冷氣流通導管78與配置有軟膠帶29的 區域對向地配置。因此,於冷氣流通導管78內流動的冷氣變為0℃以上的冷藏溫度帶、例如6℃左右的溫度且高於冷凍溫度帶的溫度的溫度的冷氣。藉此,於冷氣流通導管78流動的空氣與外部氣體的濕度差變小,可抑制外部氣體自外板部14A、外板部14B與外板部14E的連結部分的間隙滲入。其結果,可抑制於隔熱壁內產生冷凝。
此外,必須將用於製冰用的貯水的供給、或其排水、及排出蒸發器的除霜水的水移動管設置於隔熱箱體2的內部。此處,於將水移動管設置於冷凍室81的附近的情形時,水移動管內的水受到冷凍室81的0℃以下、例如-18℃的冷凍溫度帶的影響,可能會結凍。因此,較佳為將水移動管設置於離開冷凍室81的位置例如圖68的空間X部分。然而,於此情形時,真空隔熱板的面積變小,而有導致隔熱箱體2整體的隔熱性降低之虞。
因此,較佳為將水移動管設置於冷氣流通導管78的附近,且與冷凍室81側不同側。於此情形時,冷氣流通導管78流通較冷凍溫度帶高的溫度帶、例如+6℃的冷氣,因此,可防止水移動管內的水結凍,而有效地使水移動。而且,水移動管較內箱更配置於庫內側,因此,可遍及更廣範圍地設置真空隔熱板,其結果,可提高隔熱箱體2整體的隔熱性。
此外,如圖68所示,隔熱箱體2的外箱是連結多個外板部而構成。於此種構成的隔熱箱體2,為了防止外部氣體自外板部的連結部分的間隙流入,較佳為提高庫內的壓力。藉此,謀求因外部與內部的溫度差導致的外部氣體的流入、與因外部與內部的壓力差導致的內部氣體的流出的均衡,藉此,可抑制外部氣體 的流入。
例如,將導管設置於背面,使冷氣於冷凍室81內循環。將用以使冷氣循環的風扇、或用以產生冷氣的蒸發器設置於導管的內部。於此情形時,蒸發器設置於風扇的上游側。藉此,可提高庫內的壓力。此外,將風扇設置於導管的向庫內的冷氣吹出口的附近。藉此,可提高庫內的壓力。
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將庫內的壓力設定為庫外的外部氣體不會流入的程度。然而,有冰箱1具備未圖示的排水管的情形。該排水管的直徑的面積充分小於外板的連結部的間隙的面積。排水管是將蒸發器的除霜水向儲藏室外排出者,且被導向儲藏室外的機械室等而暴露於外部氣體。於此情形時,藉由風扇而自排水管吸入的空氣由蒸發器冷卻,而向庫內吹出。如此,儲藏室亦可為藉由排水管等而與外部連接的成為非密閉的構造。
此外,如圖68等所示,密封元件設置於外板與外板的連結部,且覆蓋連結部的間隙。藉此,可抑制外部氣體自連結部的間隙流入。
密封元件亦可為圖68所示的軟膠帶29a。此外,密封元件亦可為設置於連結部R的外板部14E與外板部14A重疊的部分的軟膠帶或矽酮樹脂等。於隔熱材料28與內箱15之間的一部分設置間隙,形成自轉角的空間X向庫內流動的風的路徑Y。藉此,藉由使外部氣體硬是經由路徑Y而流入至庫內,可防止於空間X產生冷凝。
較佳為將與設置於連結部R附近的密封元件不同的另一密封元件設置於較設置於連結部R附近的密封元件更靠庫內 側。藉此,可防止庫內的冷氣自連結部R流出,並且可防止包含濕氣的外部氣體流入至庫內。
於圖68,將連結部R側密封元件設為軟膠帶29a,將庫內側密封元件設為軟膠帶29b。另外,庫內側密封元件亦可為例如設置於配置於內箱15的角的隔熱材料28與內板部之間的軟膠帶等。而且,於連結部,較佳為庫內側的密封元件於此情形時軟膠帶29b的透濕阻抗值[單位:m2hmmHg/g]低於庫外側的密封元件於此情形時軟膠帶29a的透濕阻抗值。
所謂透濕阻抗值是表示濕氣的通過難度的程度的值。藉由提高連結部R側的密封元件於此情形時軟膠帶29a的透濕阻抗值,連結部R側的密封元件可有效地抑制外部氣體自連結部R滲入。而且,藉由降低庫內側的密封元件的透濕阻抗值,庫內側的密封元件容許自連結部R流入的外部氣體向庫內流入,從而可抑制於轉角部分產生冷凝。於此情形時,較佳為軟膠帶29a使用透濕阻抗值比軟膠帶29b高的材料。
(第7實施方式)
參照圖76至圖80對第7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於本實施方式,隔熱箱體2包含隔熱材料85、隔熱材料86。隔熱材料85、隔熱材料86為例如矽海綿或胺基甲酸酯海綿等具有柔軟性的隔熱材料。隔熱材料85設置於左外板部14A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及右外板部14B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隔熱材料86設置於下外板部14D與左外板部14A的角部內部、及下外板部14D與右外板部14B的角部內部。
如圖77所示,各隔熱材料85黏接於左單位板16A的一端即邊界部K1側的端、及右單位板16B的一端即邊界部K2側的端。於此情形時,各隔熱材料85不與板構件75黏接。各隔熱材料86位於單位板16A、單位板16B的另一端側即板構件75的兩端部的內表面側,且黏接於任意的構件。
其次,如圖78所示,略微提起各隔熱材料85。然後,以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的端與邊界部K1、邊界部K2一致的方式使各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鑽進各隔熱材料85的下部而配置。其後,如圖79所示,板構件75於相當於左外板部的區域14A1及相當於右外板部的區域14B1被彎折。於此情形時,由於隔熱材料85具有柔軟性,故而不會妨礙板構件75的彎折。
其次,如圖80所示,上單位板16C與上內板部15C的一體物黏接於相當於上外板部的區域14C1的內表面。如此一來,各隔熱材料85自然配置於左外板部14A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及右外板部14B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另外,隔熱材料86亦可於將下側隔熱壁12組入隔熱壁主體2S時,適當地插入並配置。
根據第7實施方式,外板部14A~14D的各角部內部的冷氣洩漏,可藉由隔熱材料85、隔熱材料86而防止。而且,隔熱材料85是設置於左外板部14A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及右外板部14B與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內部者,且包含柔軟的隔熱材料。因此,於藉由彎折治具76、彎折治具77而彎折板構件75時,各隔熱材料85不會妨礙其彎折。
另外,作為構成隔熱壁主體的三個隔熱壁的組合,並不 限於左側隔熱壁9、上側隔熱壁11、與右側隔熱壁10的組合。隔熱壁主體例如可為左側隔熱壁9、下側隔熱壁12、與右側隔熱壁10的組合、或左側隔熱壁9、裏側隔熱壁13與右側隔熱壁10的組合、或上側隔熱壁11、裏側隔熱壁13與下側隔熱壁12的組合等各種變更。
此外,彎折部15As、彎折部15Bs、彎折部15Cs1、彎折部15Cs2與各內板部15A、15B、15C形成為一體,但亦可不同體地構成。例如,亦可於平板的背面設置相當於各隔熱材料74A、隔熱材料74B、隔熱材料74C1、隔熱材料74C2的隔熱材料,並將該平板及隔熱材料最終如圖67所示般安裝於各轉角部。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是由一片板構件構成隔熱壁中的一個隔熱壁及與其兩側連續的另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因此,可減少外板部的接口,即便為無發泡胺基甲酸酯或發泡胺基甲酸酯少的構成,亦可有效地防止來自外部的濕氣的吸濕。
(第8實施方式)
參照圖107、圖108(A)及圖108(B)對第8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於第8實施方式,如圖107所示,冰箱1包括隔熱箱體200。隔熱箱體200包括外箱111、內箱112、多片真空隔熱板130、131、132、133、及密封構件140。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設置於外箱111與內箱112之間。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 133互為不同構件。隔熱箱體102具有四個角部C。角部C亦可稱作隅部或轉角部。密封構件140分別設置於四個角部C。
圖108(A)所示的金屬板113是藉由將例如帶狀的鋼板彎折而形成。金屬板113包括頂面部114、左側面部115、右側面部116、及底面部117。頂面部114、左側面部115、右側面部116、及底面部117作為外板部而發揮功能。金屬板113於山摺線部分118、山摺線部分119、山摺線部分120,分別彎折成90度。山摺線部分118位於頂面部114與左側的側面部115之間。山摺線部分119位於頂面部114與右側的側面部116之間。山摺線部分120位於右側的側面部116與底面部117之間。
金屬板113於各山摺線部分118、119、120彎折後,將左側的側面部115的端部121與底面部117的端部122焊接。藉此,金屬板113構成為圖108(B)所示的縱長形狀的外箱111。外箱111為具有正面及背面的開口部155、開口部156的長方體狀的箱狀。另外,底面部117亦可與頂面部114、左右的側面部115、側面部116分別組裝。
隔熱箱體102包括板狀的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如圖108(A)所示,真空隔熱板130黏接於頂面部114的內表面114A。真空隔熱板131黏接於左側面部115的內表面115A。真空隔熱板132黏接於右側面部116的內表面116A。真空隔熱板133黏接於底面部117的內表面117A。
如圖107所示,內箱112與外箱111同樣地為縱長的立方體形狀的箱體。內箱112設置於外箱111的內側。內箱112是 藉由成形例如塑膠而製作。內箱112的尺寸小於外箱111的尺寸以進入外箱111內。內箱112包括頂面部124、左側面部125、右側面部126、及底面部127。頂面部124、左側面部125、右側面部126、及底面部127作為內板部而發揮功能。另外,內箱112的頂面部124、左右側面部125、126、與底面部127亦可並非一體物而分別為不同構件。
如圖107所示,內箱112的頂面部124與外箱111的頂面部114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與該頂面部114對面。內箱112的左側的側面部125與外箱111的左側的側面部115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與該側面部115對面。內箱112的右側的側面部126與外箱111的右側的側面部116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與該側面部116對面。內箱112的底面部127與外箱111的底面部117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與該底面部117對面。如此,內箱112配置於外箱111內,且於外箱111與內箱112之間具有尺寸T的間隙。
於圖107,將箭頭所示的x方向設為橫方向,將箭頭所示的Z方向設為縱方向。
真空隔熱板130、133以該真空隔熱板130、133的面朝向橫方向即水平方向的方式設置。真空隔熱板131、132以該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的面朝向縱方向即垂直方向的方式設置。
如圖110(A)、圖110(B)所示,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包括芯材170、及層壓膜171。芯材170例如為玻璃絨的板材。層壓膜171具有金屬箔層或金屬蒸鍍層,且防濕性、氣體阻隔性優異。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利用層壓膜171 包裹芯材170,並將其內部形成為真空的多孔質構造,藉此,保持例如超過90%的高真空空間率。層壓膜171包括密封芯材170的其中一個密封部分172及另一個密封部分173。其中一個密封部分172與另一個密封部分173例如藉由局部加熱而形成。
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 空隔熱板133的隔熱性能足夠高於發泡聚胺基甲酸酯材料的隔熱性能。因此,隔熱箱體102相較使用發泡聚胺基甲酸酯材料作為隔熱材料的情形,即便使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的厚度薄,亦可確保必需的隔熱性能。如此,隔熱箱體102藉由使用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作為隔熱材料,可使外箱111與內箱112的間隔小。因此,隔熱箱體102於將外箱111的外尺寸設為一定的情形時,相較使用發泡聚胺基甲酸酯材料作為隔熱材料者,可使內箱112的內尺寸大。其結果,可增大隔熱箱體102的收容容積,從而可謀求冰箱1的大容量化。於此情形時,真空隔熱板的厚度例如為10~30mm。
如圖107所示,真空隔熱材料130配置於內箱112的頂 面部124與外箱111的頂面部114的間隙S中。真空隔熱材料131配置於內箱112的左側的側面部125與外箱111的左側的側面部115的間隙S中。真空隔熱材料132配置於內箱112的右側的側面部126與外箱111的右側的側面部116的間隙S中。真空隔熱材料133配置於內箱112的底面部127與外箱111的底面部117的間隙S中。
於本實施方式的情形時,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 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使用黏接劑而黏接於外箱111的內表面111A。
即,真空隔熱板130黏接於頂面部114的內表面114A。 真空隔熱板131黏接於左側面部115的內板115A。真空隔熱板132黏接於右側面部116的內表面116A。真空隔熱板133黏接於底面部117的內表面117A。然而,並不限於該構成。即,亦可不使用黏接劑而僅將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配置於外箱111的內表面。藉此,可進行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的事後的更換。
如圖107所示,四個角部C為同樣的構成。
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 空隔熱板133避開角部C而設置。即,真空隔熱板130、真空隔熱板131、真空隔熱板132、真空隔熱板133未設置於角部C。於各角部C形成有由外箱111的內表面111A、內箱112的內表面112A、及各真空隔熱板130、131、132、133包圍的空間135。空間135於圖107向紙面的垂直方向延伸。
密封構件140填滿各角部C中的空間135,且沿著圖107的紙面的垂直方向設置。密封構件140防止空氣自隔熱箱體200的間隙漏出。即,密封構件140具有防止空氣自冰箱1內通過角部C的間隙而漏出至外箱111的外部的真空洩漏的功能、及作為隔熱構件的功能。密封構件140是於彎折角部C時具有流動性或彈性的構件。於本實施方式,密封構件140設置於四個角部C。該密封構件140對在使用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 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時產生的隔熱箱體200的各角部C提高該角部C的剛性。
如圖107所示,密封構件140例如為熱熔劑材料等熱塑性的黏接劑。密封構件140可使用例如以合成樹脂或橡膠為主體的100%固定量且無溶劑型的環保材料、即環境負荷少的材料。該熱熔劑材料可因熱而熔解而塗佈於各角部C。而且,熱熔劑材料於經塗佈之後,溫度急速地降低,藉此,以極短的時間例如10秒鐘固化。藉由使用熱熔劑材料作為密封構件140,可藉由將密封構件140注入空間135內而容易地進行填充,因此,可應對用以製造冰箱1的本體200的生產線的自動化。
密封構件140於圖107所示的本體200的組裝步驟中,能以短作業時間填滿角部C的空間135。此外,密封構件140可黏接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彼此、外箱111的內表面111A、及內箱112的內表面112A。如此,藉由將密封構件140設置於各角部C,第一,密封構件140於各角部C,防止自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134彼此之間產生真空洩漏。第二,密封構件140彌補不存在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空間135的隔熱。第三,密封構件140作為進行各角部C的補強的補強元件而發揮功能,而提高本體200的剛性。而且,外箱111、內箱112、與真空隔熱材料130~133可於組裝現場容易地進行組裝。
密封構件140於角部C,遍及外箱111的鄰接的內表面111A而接觸。因此,本體200的角部C中的角度藉由密封構件140而保持為規定的角度於此情形時大致直角。即,如圖107所示, 密封構件140具有如下功能,即,將外箱111的鄰接的頂面部114與左側的側面部115所成的角度、鄰接的頂面部114與右側的側面部116所成的角度、左側的側面部115與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及右側的側面部115與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保持為規定的角度於此情形時大致直角。藉此,外箱111與內箱112的長方體形狀藉由各角部C中的密封構件140而得以牢固地維持。
於圖107所示的實施方式,密封構件140於各角部C,以遍及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個面而覆蓋端面134的方式設置。藉此,可防止自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產生真空洩漏。
另外,於圖108(A)、圖108(B),於組裝本體200時,對於將密封構件40配置於各角部C的作業、及彎折形成外箱111的作業,首先進行哪一者均可。即,亦可於將密封構件140配設於相當於各角部C的位置之後,彎折形成外箱111。或者,亦可於彎折形成外箱111之後,於各角部C配設密封構件140。
本實施方式的本體200具有利用真空隔熱材料130~133所得的高隔熱性能。本實施方式防止本體200的角部C中的真空洩漏,提高本體200的剛性,並提高本體200的組裝作業性。
(第9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109,對第9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於圖109,以本體200的四個角部C中的兩個角部C的構造為代表並進行放大表示。另外,剩餘的兩個角部C的構造亦為同 樣。
於圖109所示的第8實施方式,本體200進而包括隔熱構件150。隔熱構件150與密封構件140一同於角部C沿著圖109的紙面的垂直方向設置。
於圖109,密封構件140具有凹部141。
凹部141使密封構件140凹陷為凹狀,並沿著圖109的紙面的垂直方向形成。隔熱構件150設置於凹部41內。作為隔熱構件50的材質,可採用具有隔熱性的材料、例如經預先成形的成形發泡苯乙烯(EPS)等。除此以外,作為密封構件140或隔熱構件50,可採用矽酮材料、或體積可縮小的軟膠帶等。藉此,隔熱構件50可與密封構件140一同填滿各角部C的空間135,因此,可提高各角部C中的隔熱性能,並且亦可防止真空洩漏。
於第8、第9實施方式,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如圖110(C)般被收納。具體而言,將密封部分172向外箱111的右側的側面部116的內表面116A側彎折,並以夾入該內表面116A與層壓膜171之間的方式被收納。即,密封部分172未向內箱112中的側面部126的內表面126A側彎折。該情形對於密封部分173亦為相同。
外箱111由剛性大的金屬製的板構成。另一方面,內箱112由剛性小於金屬的塑膠製的板構成。於此情形時,若將密封部172、密封部172向內箱112側彎折,則有內箱112受到經彎折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的厚度的影響而向內側膨出之虞。如此一來,內箱112失去平坦性,而有外觀方面的美觀性變差之虞。
因此,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向外箱111側彎折。
藉此,內箱112不會受到經彎折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的厚度的影響。因此,內箱112可確保外箱111與內箱112的平坦性。其結果,可相對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美觀地配置內箱112。該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的構成對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任一者均為同樣。
(第10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111(A)、圖111(B),對第10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於圖111(A)、圖111(B)所示的第9實施方式,真空隔熱材料130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真空隔熱材料131的密封部分172、及真空隔熱材料132的密封部分172被埋入對應的密封構件140內。於此情形時,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無須向外箱111側彎折,因此,將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配置於外箱111與內箱112之間的作業變得容易。而且,藉由將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埋入對應的位置的密封構件140,可使密封構件140與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一體化。因此,可進而有效地防止各角部C中的真空洩漏。
於上述第8實施方式至第10實施方式,於各角部C, 密封構件140遍及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個面而接觸。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各角部C中的真空洩漏。
而且,於上述第8實施方式至第10實施方式,設置於 各角部C的密封材料40分別與於角部C鄰接的兩個內表面111A接觸,因此,保持角部C的角度。即,如圖107所示,密封構件140具有如下功能,即,將頂面部114與左側的側面部115所成的角度、頂面部114與右側的側面部116所成的角度、左側的側面部115與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及右側的側面部115與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保持為大致直角。藉此,外箱111與內箱112的長方體形狀藉由各角部C中的密封構件140而得以牢固地維持。
於圖111(A)、圖111(B)所示的角部C的構造中, 於注入至角部C的密封構件140的量多的情形時,有密封構件140的突出部分149自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之間向本體200的內部RS突出之虞。然而,即便形成有密封構件140的突出部分149,亦可藉由對內箱112的四個角端部的形狀想辦法而吸收該密封構件140的突出部分149,並將內箱112密接安裝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
例如,內箱112具有退避部分157。退避部分157位於 內箱112的四個角的角端部,且相對於垂直方向Z及水平方向X傾斜成例如45度而形成。退避部分157為所謂倒角(chamfer),亦稱為退避形狀部分。藉此,即便於密封構件140產生突出部分149的情形時,亦可避免內箱112的角端部接觸突出部分149。藉 此,可容易地將內箱112安裝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因此,內箱112的組裝作業性提昇。
內箱112的退避部分157成為覆蓋相鄰的真空隔熱材料 130~133的空間的覆蓋元件。於此情形時,亦可將頂面部24與側面部26分割安裝,將退避部分157作為與頂面部24及側面部26不同體而安裝。退避部分157亦可與頂面部24及側面部26的任一者成為一體。
(第11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112(A)~圖112(C)對第1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12(A)所示,密封構件140A設置於各角部C。密封構件140A的外側部分密接於外箱111的內表面111A。密封構件140A具有凹部40P。凹部40P位於密封構件140A的內側部分,且向外部DS側彎曲而凹陷。藉此,密封構件140A於各角部C未與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個面接觸。即,密封構件140A雖與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端面134的一部分134A接觸,但未與端面134的剩餘部分134B接觸。
因此,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端面134的剩餘部分134B未由密封構件140A覆蓋,而向空間135內露出。藉此,密封構件 40A可補強各角部C並且減少密封構件的使用量,因此,可謀求本體200的輕量化。
而且,如圖112(B)所示,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大致為直角,且包含於角部C連續的材料。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雖與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真空隔熱材料133的內表面接觸,但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不會碰觸密封構件140A。即,密封構件140A的內側部分成為向外側DS凹陷的凹部140P。因此,即便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向DS方向突出,亦可使角端部112F不接觸密封構件140A而配置內箱112。
具體而言,圖112(A)所示的接線LS是於各角部C連結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及端面134的內側邊緣部分139彼此的線、及連結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2、及端面134的內側邊緣部分139彼此的線。於此情形時,於本實施方式,如圖112(B)所示,可使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較接線LS更位於靠近密封構件140A及外箱111側的空間135內。藉此,可最大限度地確保內箱112的收容量,而有助於冰箱1大容量化。
此外,如圖112(C)所示,角端部112G亦可連接兩個構件112M、112N而構成。於此情形時,亦可使角端部112G較接線LS更位於靠密封構件140A及外箱111側的空間135內。藉此,可最大限度地確保內箱112的收容量,而有助於冰箱1的大容量化。
參照圖113(A)~圖113(C)對另一本實施方式進行說 明。
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設置於金屬板113M。構成內箱112的頂面部124、頂面部125、頂面部126設置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本體200具備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180。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180設置於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之間、且與外箱111的角部C對應的部分。
如圖113(A)至圖113(B)所示,外箱111是藉由於角部C彎折金屬板113M而形成。此時,如圖113(C)所示,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180被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擠壓而壓縮。藉此,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180可填滿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真空隔熱材料131、真空隔熱材料132的空間。其結果,角部C中的密封性及隔熱性得以確保。密封材料或隔熱構件180為體積可縮小的例如軟膠帶等。
實施方式的冰箱1包括外箱111、配置於外箱111內的內箱112、及設置於外箱111與內箱112之間的真空隔熱材料130~133。密封構件140、密封構件140A若以設置於外箱111與內箱112的角部C的空間135,且具有流動性的狀態賦予熱,則以與鄰接配置的真空隔熱材料接觸的方式固定。藉此,可使用真空隔熱材料130~133來確保隔熱性能,並且可防止自內箱112的內部向外箱111的外部的空氣洩漏即真空洩漏。
若密封構件140以相對於角部C具有流動性的狀態賦予熱,則能以與鄰接配置的真空隔熱材料接觸的方式配置。藉此,密封構件140可進行外箱111與內箱112的角部C的補強,並且 可提昇外箱111與內箱112的組裝作業性。
隔熱構件50設置於角部C,且保持角部C中的隔熱性。藉此,可提高外箱111與內箱112的角部C中的隔熱性能。
密封構件140、密封構件140A與角部C中的外箱111 的鄰接的內表面111A接觸,且保持外箱111的鄰接的內表面111A所形成的角度。藉此,角部C藉由密封構件140、密封構件140A而提高剛性,從而保持為規定的角度。
密封構件140於角部C,以覆蓋真空隔熱材料130~133 的端面134的方式配置。藉此,密封構件140於角部C完全地覆蓋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134,因此,可防止角部C中的真空洩漏。
內箱112於角端部具有退避部分157。退避部分157收 容自於角部C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134之間向內箱112側伸出的密封構件140的伸出部分149。藉此,即便密封構件140伸出至內箱112側,亦可覆蓋該伸出的密封構件並容易地配置內箱112。
真空隔熱材料130~133包括芯材、及覆蓋真空隔熱材 料的膜。密封芯材的膜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埋入密封構件140內。藉此,真空隔熱材料的密封部分可與密封構件一體化,因此,可提昇角部中的密閉性,其結果,可抑制角部中的真空洩漏。
密封構件140A以使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的一 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於角部C,內箱112連續地構成,或連接經分割的部分而構成。藉此,無論角部C內有無存在密封構件140A 均可配置內箱112,因此,可使內箱112的容量最大,而有助於冰箱1的大容量化。
於密封構件140A以使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的 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的情形時,內箱112的角端部112F可較於角部C連結鄰接的真空隔熱材料130~133的端面彼此的線LS更配置於空間135內且靠外箱111的位置。藉此,無論角部C內有無存在密封構件140A,內箱112均可配置,因此,即便將角端部112F設為直角,亦可將角端部112F配置於角部C內。其結果,可使內箱112的容量最大,而有助於冰箱1的大容量化。雖說明了本發明的幾個實施方式,但該等實施方式為作為示例而提示者,並不意圖限定發明的範圍。該等新穎的實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種方式實施,於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及變更。該等實施方式或其變形包含於發明的範圍或主旨 內,並且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及其均等的範圍內。
111‧‧‧外箱
111A‧‧‧外箱111的內表面
112‧‧‧內箱
112A‧‧‧內箱112的內表面
114‧‧‧頂面部
114A‧‧‧頂面部114的內表面
115‧‧‧左側面部
115A‧‧‧左側面部115的內表面
116‧‧‧右側面部
116A‧‧‧右側面部116的內表面
117‧‧‧底面部
117A‧‧‧底面部117的內表面
124‧‧‧頂面部
125‧‧‧左側面部
126‧‧‧右側面部
127‧‧‧底面部
130、131、132、133‧‧‧真空隔熱板
134‧‧‧端面
135‧‧‧空間
140‧‧‧密封構件
200‧‧‧隔熱箱體
C‧‧‧角部
S‧‧‧間隙
T‧‧‧尺寸

Claims (16)

  1. 一種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該冰箱的隔熱箱體為包括左側隔熱壁、右側隔熱壁、上側隔熱壁、下側隔熱壁、及裏側隔熱壁且前表面開口的矩形的箱狀,且上述各隔熱壁於外板部與內板部之間具有真空隔熱板,且該製造方法藉由以下步驟(1)至步驟(5)而製造包括上述各隔熱壁中的一隔熱壁及與該一隔熱壁的兩側連續的另兩個隔熱壁的隔熱壁主體,然後將剩餘的兩個隔熱壁連結到上述隔熱壁主體:步驟(1):使用包括相當於上述一隔熱壁及上述另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平板狀的一片板構件,於上述板構件中的相當於上述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使上述另外兩個隔熱壁的各真空隔熱板分別位於離與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的各邊界部規定距離的部位,使該各真空隔熱板的一面黏接於相當於上述兩個隔熱壁的各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步驟(2):於上述步驟(1)執行前或執行後,於與在上述步驟(1)中黏接的上述各真空隔熱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黏接上述內板部;步驟(3):於執行上述步驟(1)及步驟(2)後,分別於上述板構件的相當於上述一外板部的區域的內表面,將彎折治具的邊緣與上述各邊界部對準而配置該兩個彎折治具,相對於相當於上述一個外板部的區域,將相當於上述兩個外板部的區域經由該彎折治具而以內折的方式彎折;步驟(4):於除去上述彎折治具之後,於相當於上述一外板 部的區域的內表面,黏接與在上述步驟(1)至步驟(3)中黏接的真空隔熱板不同的真空隔熱板的一面;步驟(5):在上述步驟(4)的執行前或執行後,於與在上述步驟(4)中黏接的上述真空隔熱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黏接上述內板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各真空隔熱板的上述相反的面以輥塗方式塗佈黏接劑,將上述內板部黏接於該相反的面之後,執行上述步驟(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真空隔熱板是藉由反應性熱熔劑而黏接於上述外板部或上述內板部中的至少任一者,且該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於上述隔熱壁形成使自上述反應性熱熔劑產生的氣體自上述隔熱壁散逸的路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真空隔熱板包括芯材、收容上述芯材的內側袋體、及收容上述芯材與上述內側袋體的一體物的外側袋體,於在將上述芯材插入至上述內側袋體的狀態下對上述內側袋體的內部進行抽真空之後,在將上述芯材與上述內側袋體的一體物收容於上述外側袋體的狀態下對上述外側袋體的內部進行抽真空。
  5. 一種冰箱,包括:外箱; 內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真空隔熱材料,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藉由反應性熱熔劑而黏接於上述外箱或上述內箱中的至少任一者;及密封材料,設置於上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且上述密封材料是由上述反應性熱熔劑構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冰箱,更包括:隔熱構件,設置於上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於將連續的板彎折而形成上述角部時具有彈性,並且保持上述角部中的隔熱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密封構件與上述角部中的上述外箱的鄰接的內表面接觸而保持上述外箱的鄰接的上述內表面所成的角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密封構件於上述角部覆蓋上述真空隔熱材料的端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密封構件於上述角部包括自鄰接的上述真空隔熱材料的端面之間向上述內箱側伸出的伸出部分,且上述內箱的角端部包括收容上述伸出部分的退避部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真空隔熱材料包括芯材、及覆蓋上述真空隔熱材料的膜,且上述膜密封上述芯材的上述膜的密封部分埋入上述密封構件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密封構件以使上述真空隔熱材料的端面的一部分露出的 方式配置,且上述內箱於上述角部連續地形成或連接經分割的部分而構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冰箱,其中於上述角部,上述內箱的角端部較連結鄰接的上述真空隔熱材料的端面彼此的線更配置於上述角部的上述空間內且靠上述外箱的位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隔熱構件若於具有流動性的狀態下賦予熱,則以與鄰接配置的上述真空隔熱材料接觸的方式固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冰箱,其中上述隔熱構件為體積可縮小的軟膠帶。
  15. 一種冰箱的隔熱箱體,包括外箱;內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以及真空隔熱板,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且上述真空隔熱板藉由反應性熱熔劑而黏接於構成上述外箱的外板部或構成上述內箱的內板部的至少任一者,且包括使自上述反應性熱熔劑產生的氣體自上述隔熱壁散逸的路徑。
  16. 一種冰箱的隔熱箱體,包括:外箱;內箱,設置於上述外箱內;以及真空隔熱板,設置於上述外箱與上述內箱之間;且上述真空隔熱板包括:芯材;內側袋體,在收容有上述芯材 的狀態下內部被抽真空;及外側袋體,在收容有上述芯材與上述內側袋體的一體物的狀態下內部被抽真空,上述內側袋體與上述外側袋體包含不同的材料,上述外側袋體的層數少於上述內側袋體的層數。
TW102147679A 2012-12-25 2013-12-23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TWI5703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194A JP6173685B2 (ja) 2012-12-25 2012-12-25 冷蔵庫
JP2012282521 2012-12-26
JP2013083845A JP2014142159A (ja) 2012-12-26 2013-04-12 断熱箱体の断熱壁
JP2013083846A JP6319945B2 (ja) 2012-12-26 2013-04-12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及び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9485A TW201439485A (zh) 2014-10-16
TWI570373B true TWI570373B (zh) 2017-02-11

Family

ID=52113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7679A TWI570373B (zh) 2012-12-25 2013-12-23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40413A4 (zh)
CN (1) CN104884884B (zh)
TW (1) TWI570373B (zh)
WO (1) WO20141037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4684B2 (ja) * 2014-11-06 2018-10-10 ホシザキ株式会社 断熱パネル
JP6614572B2 (ja) * 2015-12-11 2019-1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包装機
US10753669B2 (en) * 2016-05-03 2020-08-25 Whirlpool Corporation Hinge support assembly for a vacuum insulated appliance cabinet
US11029077B2 (en) * 2017-02-28 2021-06-08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apid encapsulation of a corner gap defined within a corner of a door panel for an appliance
JP6707066B2 (ja) * 2017-10-26 2020-06-10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7287643B2 (ja) * 2018-12-27 2023-06-06 アクア株式会社 冷蔵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00095867A (ko) * 2019-02-01 2020-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7261459B2 (ja) * 2019-03-05 2023-04-20 アクア株式会社 冷蔵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5993035A (zh) * 2023-03-22 2023-04-21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的箱体及制冷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3817A (ja) * 2005-03-31 2006-10-19 Kurabo Ind Ltd 真空断熱材
JP200700992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冷蔵庫
TWI278593B (en) * 2003-09-18 2007-04-11 Toshiba Corp Freez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8318B2 (ja) 1991-02-15 1998-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H06147744A (ja) 1992-11-09 1994-05-27 Hitachi Ltd 冷凍冷蔵庫
DE19818890A1 (de) * 1998-04-28 1999-11-04 Bayer Ag Kontinuierliche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ühlschranks
JP2005308257A (ja) * 2004-04-19 2005-11-04 Sharp Corp 冷蔵庫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29505A (ja) * 2004-07-20 2006-02-02 Kurabo Ind Ltd 真空断熱材
JP4690329B2 (ja) * 2004-08-11 2011-06-01 コニシ株式会社 反応性ホットメルト樹脂組成物及び反応性ホットメルト接着剤
JP4198103B2 (ja) 2004-09-24 2008-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扉装置
JP5595720B2 (ja) * 2009-12-03 2014-09-24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JP2011247535A (ja) * 2010-05-28 2011-12-08 Toshiba Corp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
JP5845625B2 (ja) * 2011-05-17 2016-01-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反応型ホットメルトシーリング剤組成物
JP5788232B2 (ja) * 2011-06-13 2015-09-30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CN102637769A (zh) * 2012-03-16 2012-08-15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封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78593B (en) * 2003-09-18 2007-04-11 Toshiba Corp Freezer
JP2006283817A (ja) * 2005-03-31 2006-10-19 Kurabo Ind Ltd 真空断熱材
JP200700992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9485A (zh) 2014-10-16
WO2014103773A1 (ja) 2014-07-03
CN104884884A (zh) 2015-09-02
EP2940413A1 (en) 2015-11-04
CN104884884B (zh) 2019-07-30
EP2940413A4 (en)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0373B (zh) 冰箱、冰箱的隔熱箱體以及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
US9752818B2 (en) Umbilical for pass through in vacuum insulated refrigerator structures
JP5492685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蔵庫
KR102442071B1 (ko) 냉장고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477728B (zh) 電冰箱
WO2010137081A1 (ja) 真空断熱材を備えた冷蔵庫
JP4966903B2 (ja) 冷蔵庫
JP6670890B2 (ja)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2013249973A (ja) 冷蔵庫
TWI529360B (zh) 電冰箱
TWI570372B (zh) 冰箱隔熱箱體的製造方法以及冰箱
JP2013249977A (ja) 冷蔵庫および冷蔵庫の製作方法
JP2013053722A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断熱機器
JP2013024440A (ja) 冷蔵庫
JP6558874B2 (ja) 真空断熱材の製造方法
KR102186839B1 (ko) 진공 단열재, 단열 케이스체 및 냉장고
JP6918462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冷蔵庫
JP7139480B2 (ja) 冷蔵庫
JP2015055368A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蔵庫
CN109028739B (zh) 冰箱
JP2013245909A (ja) 冷蔵庫、その製作方法
JP5982276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真空断熱材を用いた冷蔵庫
JP2013249975A (ja) 冷蔵庫
JP2014095499A (ja) 断熱箱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機器
JP2019070466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