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4884A - 冰箱、冰箱的隔热箱体以及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冰箱的隔热箱体以及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4884A
CN104884884A CN201380067912.4A CN201380067912A CN104884884A CN 104884884 A CN104884884 A CN 104884884A CN 201380067912 A CN201380067912 A CN 201380067912A CN 104884884 A CN104884884 A CN 104884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wall
heat insulating
wall
vacuum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791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4884B (zh
Inventor
石桥郁夫
佐伯友康
刘扬
吉田隆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11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36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838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4215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Consumer Electronics Holdings Corp,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4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48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25D23/063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formed by an assembly of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201/00Insulation
    • F25D2201/10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 F25D2201/14Insulation with respect to heat using subatmospheric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冰箱包括:外箱;内箱,设置于上述外箱内;真空隔热材料,设置于上述外箱与上述内箱之间;以及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设置于上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上述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在将连续的板弯折而形成上述角部时具有流动性或弹性。

Description

冰箱、冰箱的隔热箱体以及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冰箱、冰箱的隔热箱体以及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冰箱的隔热箱体中,有代替以往的发泡氨基甲酸酯等而具备真空隔热板作为隔热材料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4-2607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1477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6-90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来说,真空隔热板构成为板状。因此,具备真空隔热板的隔热箱体考虑如下构成。即,首先,在将构成隔热箱体的各隔热壁分割为多个的状态下制造,然后组合分割成多个的隔热壁而构成为箱状。
然而,此种构成的隔热箱体有如下问题。第一,隔热箱体的外部轮廓包括构成各隔热壁的外侧面的外板部。因此,隔热箱体的外部轮廓容易在各外板部的接口产生间隙。而且,外部的湿气会从该间隙流入,而有给隔热箱体的内部带来不良影响之虞。
第二,上述构成的隔热箱体容易在各隔热壁的连接部分即隔热箱体的角部产生不存在真空隔热板的间隙空间。因此,有难以确保隔热箱体的角部中的隔热性能的情形。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第一可减少外板部的接口,第二可确保隔热箱体的角部的隔热性能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及冰箱。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实施方式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是在冰箱的隔热箱体的制造中,由以下步骤(1)至步骤(5)而制造包括上述各隔热壁中的一隔热壁及与该一隔热壁的两侧连续的另外两个隔热壁的隔热壁主体,然后将剩余的两个隔热壁连结到上述隔热壁主体,且上述冰箱的隔热箱体为包括左侧隔热壁、右侧隔热壁、上侧隔热壁、下侧隔热壁、及里侧隔热壁且前表面开口的矩形箱状,且上述各隔热壁在外板部与内板部之间具有真空隔热板。
步骤(1):使用具有相当于上述一隔热壁及上述另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平板状的一片板构件,在上述板构件中的相当于上述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使上述另外两个隔热壁的各真空隔热板分别位于离与相当于上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各边界部规定距离的部位,将该各真空隔热板的一面粘接于相当于上述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
步骤(2):在上述步骤(1)的执行前或执行后,在与在上述步骤(1)中粘接的上述各真空隔热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粘接上述内板部;
步骤(3):在执行上述步骤(1)及步骤(2)后,分别在上述板构件的相当于上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将弯折治具的边缘与上述各边界部对准而配置该两个弯折治具,相对于相当于上述一外板部的区域,将相当于上述两个外板部的区域经由该弯折治具而以内折方式弯折;
步骤(4):除去上述弯折治具之后,在相当于上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粘接与在上述步骤(1)至步骤(3)中粘接的真空隔热板不同的真空隔热板的一面;
步骤(5):在上述步骤(4)的执行前或执行后,在与在上述步骤(4)中粘接的上述真空隔热板的上述一面相反的面粘接上述内板部。
实施方式的冰箱包括:外箱;内箱,设置于上述外箱内;真空隔热材料,设置于上述外箱与上述内箱之间;以及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设置于上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上述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在将连续的板弯折而形成上述角部时具有流动性或弹性。
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包括外箱、设置于上述外箱内的内箱、以及设置于上述外箱与上述内箱之间的真空隔热板。上述真空隔热板是利用反应性热熔剂(hot melt)而粘接于构成上述外箱的外板部或构成上述内箱的内板部的至少任一者,且具有使自上述反应性热熔剂产生的气体自上述隔热壁散逸的路径。
此外,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包括外箱、设置于上述外箱内的内箱、以及设置于上述外箱与上述内箱之间的真空隔热板。上述真空隔热板包括:芯材;内侧袋体,其在收容有上述芯材的状态下内部被抽真空;以及外侧袋体,其在收容有上述芯材与上述内侧袋体的一体物的状态下内部被抽真空。
附图说明
图1是自上方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立体图。
图2是自上方观察隔热箱体的立体图。
图3是自下方观察隔热箱体的立体图。
图4是隔热箱体的横截俯视图。
图5是左侧隔热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自下方观察上内板部的立体图。
图7是自上方观察下内板部的立体图。
图8是图4的K部的放大图。
图9是左侧隔热壁与里侧隔热壁的转角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10是左侧隔热壁与上侧隔热壁的转角部分的纵截前视图。
图11是固定具与左内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固定具相对于左内板部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固定具相对于左内板部的安装状态的纵截侧视图。
图14是在固定具安装有连结板的状态的纵截侧视图。
图15是横梁构件与上述左侧隔热壁的连结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16是自背面观察架板支持具的立体图。
图17是架板支持具、左内板部、及螺钉的分解纵截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架板支持具的安装状态的纵截侧视图。
图19是自下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的立体图。
图20是自上方观察隔热箱体的立体图。
图21是左侧隔热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左侧隔热壁与里侧隔热壁的转角部分的横截俯视图。
图23是架板支持部部分的纵截侧视图。
图24是与图23不同的位置中的架板支持部部分的纵截侧视图。
图25是自背面侧观察架板支持部及增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间隔壁支持部部分的纵截侧视图。
图27是间隔壁支持部部分的立体图。
图28是自上方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的立体图。
图29是左侧隔热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30表示第4实施方式,是架板支持具部分的纵截侧视图。
图31是架板支持具部分的分解状态下的纵截侧视图。
图3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一),且依序表示真空隔热板的耳部的回折构造的要部的剖面图。
图33是依序表示真空隔热板的耳部的回折构造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34是构成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及固定具的立体图。
图35是冰箱的立体图。
图36是自右方观察冰箱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7是自左方观察冰箱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8是隔热箱体的纵截侧视图。
图39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热箱体内部的冷藏室的横截俯视图。
图40是分割隔热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热箱体的前表面侧的右部的横截俯视图。
图42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横截俯视图。
图43是表示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4是表示将固定具安装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5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立体图。
图46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前视图。
图47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48是沿图46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9是沿图46的B-B线的剖面图。
图50是沿图46的C-C线的剖面图。
图51是沿图46的D-D线的剖面图。
图52是沿图46的E-E线的剖面图。
图53是表示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装状态的横截俯视图(其一)。
图54是表示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装状态的横截俯视图(其二)。
图55是概略性地表示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的横截俯视图。
图56是表示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57是表示将固定具安装于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8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立体图。
图59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前视图。
图60是设置于隔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转角部的固定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61是沿图59的F-F线的剖面图。
图62是沿图59的G-G线的剖面图。
图63是沿图59的H-H线的剖面图。
图64是沿图59的I-I线的剖面图。
图65是表示第2间隔构件的右端部附近的纵截前视图。
图66是表示将固定具安装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7是第6实施方式的隔热箱体的纵截前视图。
图68是利用图67的切断线R-R所得的横截俯视图。
图69是制造步骤中的右外板部与右单位板的一体物的纵截侧视图。
图70是用以说明辊涂方式的粘接剂涂布的图。
图71是表示制造步骤的图(其一)。
图72是表示制造步骤的图(其二)。
图73是表示制造步骤的图(其三)。
图74是表示制造步骤的图(其四)。
图75是表示制造步骤的图(其五)。
图7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67的图。
图77是相当于图71的图。
图78是相当于图72的图。
图79是相当于图73的图。
图80是相当于图74的图。
图81是表示参考例的热熔剂的反应式的图。
图82是参考例的真空隔热板、外板部、内板部、热熔剂的分解状态的剖面图。
图83是参考例的真空隔热板、外板部、内板部的粘接状态的剖面图。
图84是用以说明参考例的二氧化碳气体积存的剖面图。
图85是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二)的真空隔热板、外板部及内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6是粘接后的纵截俯视图。
图8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三)的真空隔热板的立体图。
图8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四)的真空隔热板的立体图。
图8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五)的辊式涂布机的侧视图。
图90是刮取构件的立体图。
图9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六)的辊式涂布机的侧视图。
图92是转印辊的俯视图。
图9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一)的真空隔热板的剖面图。
图94是真空隔热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95是用以说明各膜的层构造的概略图。
图96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一)。
图97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二)。
图98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三)。
图99是相当于图9的图。
图10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二)的真空隔热板的剖面图。
图101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一)。
图102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二)。
图103是表示真空隔热板的制造顺序的图(其三)。
图104是相当于图9的图。
图10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三)的真空隔热板的剖面图。
图10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四)的真空隔热板的剖面图。
图107是第8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纵截前视图。
图108的(A)是表示构成外箱的金属板的外表面及侧面的展开图,图3的(B)是表示将图108的(A)所示的金属板弯折而构成的外箱的立体图。
图109是表示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110是表示真空隔热材料的构造例的图。
图111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图。
图112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图。
图113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多个实施方式对冰箱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共通的部位标注共通的符号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18对第1实施方式的冰箱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冰箱1包括隔热箱体2。在隔热箱体2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在隔热箱体2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左右对开式的左侧的旋转门3及右侧的旋转门4、以及多个抽出式门5~8。各门3~8均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隔热材料。即,各门3~8为隔热门。左侧的旋转门3设置为能以设置于隔热箱体2的左侧的上下一对铰链(hinge)部3a、铰链部3b为轴旋转。右侧的旋转门4设置为能以设置于隔热箱体2的右侧的上下一对铰链4a、铰链4b为轴旋转。
隔热箱体2是将左侧隔热壁9、右侧隔热壁10、上侧隔热壁11、下侧隔热壁12、及里侧隔热壁13连结而构成。左侧隔热壁9、右侧隔热壁10、上侧隔热壁11、下侧隔热壁12、里侧隔热壁13分别为单位隔热壁。
如图2及图3所示,隔热箱体2包括横梁构件51、横梁构件52、横梁构件53、纵梁构件54、第1间隔壁55、及第2间隔壁56。横梁构件51、横梁构件52、横梁构件53在横方向跨及隔热箱体2的前侧开口部的左右缘部而设置。纵梁构件54位于横梁构件52、横梁构件53的中途部分且以在上下方向连接横梁构件52、横梁构件53的方式设置。第1间隔壁是用以间隔储藏室者,且设置于横梁构件51的后侧。第2间隔壁56是用以间隔储藏室者,且设置于横梁构件52的后侧。
冰箱1在隔热箱体2的内部包括作为储藏室的冷藏室57、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制冰室60、及冷冻室61。冷藏室57设置于第1间隔壁55的上方。蔬菜室58设置于第1间隔壁55与第2间隔壁56之间。小冷冻室59是横梁构件52与横梁构件53之间的空间,且自正面观察设置于纵梁构件54的右侧。制冰室60是横梁构件52与横梁构件53之间的空间,且自正面观察设置于纵梁构件54的左侧。冷冻室61设置于小冷冻室59及制冰室60的下方。
旋转门3、旋转门4打开或关闭冷藏室57。抽出式门5打开或关闭蔬菜室58。在抽出式门5的背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蔬菜容器。抽出式门6打开或关闭小冷冻室59。在抽出式门6的背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冷冻品收容容器。抽出式门7打开或关闭制冰室60。在抽出式门7的背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接冰容器。抽出式门8打开或关闭冷冻室61。在抽出式门8的背面侧设置有未图示的冷冻品收纳容器。
第2间隔壁56隔热地间隔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及制冰室60。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及制冰室60的温度差大。因此,第2间隔壁56包含发泡苯乙烯或发泡氨基甲酸酯(urethane)等隔热材料而构成。另一方面,第1间隔壁55间隔冷藏室57与蔬菜室58。冷藏室57与蔬菜室58的温度差比较小。因此,第1间隔壁55例如由合成树脂制的板材构成。
如图2~图4所示,隔热箱体2包括外箱14及内箱15。外箱14构成隔热箱体2的整体的外部轮廓。外箱14包括不同体地构成的左外板部14A、右外板部14B、上外板部14C、下外板部14D、及后外板部14E。各外板部14A、14B、14C、14D、14E由钢板构成。左外板部14A构成隔热箱体2的左外表面。右外板部14B构成隔热箱体2的右外表面。上外板部14C构成隔热体2的上外表面。下外板面14D构成隔热箱体2的下外表面。后外板部14E构成隔热箱体2的后外侧面。左外板部14A与右外板部14B左右对称地构成。
内箱15包括不同体地构成的多个、在此情形时五个内板部、即,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及里侧内板部15E。左内板部15A构成隔热箱体2的左内表面。右内板部15B构成隔热箱体2的右内表面。上内板部15C构成隔热箱体2的上内表面。下内板部15D构成隔热箱体2的下内表面。里侧内板部15E构成隔热箱体2的里侧内表面。
左内板部15A与右内板部15B左右对称地构成。左内板部15A及右内板部15B均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resin,ABS resin)等合成树脂的平板状的片材构件Sa构成。在图5,以预先将固定具26、架板支持具30、导轨(guide rail)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安装于片材构件Sa的形态表示。
还如图6所示,上内板部15C一体地包括向库内膨出的L状部17作为弯折部。上内板部15C是由例如烯烃(olefin)树脂等合成树脂所构成的一体成形品Ia。还如图7所示,下内板部15D一体地包括接水部18作为弯折部。下内板部15D是由例如烯烃树脂等合成树脂所构成的一体成形品Ib。一体成形品Ia、一体成形品Ib是通过射出成形(injection moulding)或真空成形而成形。
里侧内板部15E包括合成树脂制的平板状的片材构件Sb。另外,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可不使用特别形状的成形模具而通过挤出成形或压延成形等而制造。此外,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也可为市售品的平板状的片材构件。
如图4所示,隔热箱体2包括真空隔热板16。真空隔热板16设置于外箱14与内箱15之间。真空隔热板16包括成为不同体的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图10所示的上单位板16C、未图示的下单位板、及里侧单位板16E。这些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上单位板16C、下单位板、及里侧单位板16E为单位板。这些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上单位板16C、下单位板、及里侧单位板16E的基本构成共通。因此,以左单位板16A为代表对各单位板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8及图9所示,左单位板16A是将基材19收容于包体(envelope)20,并通过真空排气将其内部减压密封而构成。基材19是使例如玻璃绒(glass wool)等无机纤维的积层材压缩硬化而成形为板状者。包体20为了获得阻气(gas barrier)性能,包含例如铝蒸镀层或铝箔层等金属层。各单位板一般被称作真空隔热板。
如图5所示,左侧隔热壁9为单位隔热壁,包括左外板部14A、左内板部15A、及左单位板16A。左单位板16A设置于左外板部14A与左内板部15A之间。而且,分别利用粘接剂而将左单位板16A与左外板部14A、及左单位板16A与左内板部15A粘接。
如图8所示,隔热箱体2包括前端用连结构件21。前端用连结构件21具有隔热性,且连结外箱14与内箱15的前端部。即,前端用连结构件21设置于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的各自的前端部。而且,各前端用连结构件21分别连结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的前端部。左侧隔热壁9的前端部及右侧隔热壁10的前端部为左右对称形。因此,以左侧隔热壁9为代表对于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左外板部14A具有弯折部14Aa。弯折部14Aa位于左外板部14A的前端部,且以延伸至左单位板16A的前方的部分向左内板部15A侧弯折的方式形成。弯折部14Aa延伸至左侧隔热壁9的厚度方向的中途部分,且未进入隔热箱体2的内侧即储藏室侧。由此,抑制左外板部14A即外箱14的热、即外部气体热向储藏室内传递。
隔热箱体2包含例如软胶带(soft tape)22作为隔热材料。软胶带22设置于由左单位板16A的前端、左外板部14A的前端部内表面、及前端用连结构件21的内表面形成的空间部分。另外,另外,也可以发泡苯乙烯代替该软胶带22。
右侧隔热壁10除为左右对称方面以外也与左侧隔热壁9同样地构成。
上侧隔热壁11例如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如图2及图10所示,在上内板部15C与上外板部14C之间配置上单位板16C,利用粘接剂将上内板部15C与上单位板16C粘接。而且,在上单位板16C与上外板部14C之间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24V并使其固化。如图6所示,上内板部15C包含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品Ia,且一体地包括向库内膨出的L状部17作为弯折部。如图2所示,上外板部14C也具有L状部17a。因此,上侧隔热壁11整体后部向下方突出。即,在上侧隔热壁11的后部形成有凹状部11a。机械室11b由凹状部11a的后方的空间构成。冷冻循环的压缩机(compressor)或冷凝器(condenser)等配置于机械室11b。
图10所示的上单位板16C与上外板部14C之间的间隔,即上单位板16C与上外板部14C之间、且填充有发泡氨基甲酸酯24V的部分小于上单位板16C的厚度,且小于冷冻循环的配管例如吸入管(suction pipe)的外径。由此,减少发泡氨基甲酸酯24V的使用量。另外,在牵引冷冻循环的配管的情形时,还可将配管在前后方向穿过由上单位板16C左端面、右单位板16A的上端面、及上外板部14C的转角部包围的部分。而且,机械室11b由图3的机械室盖11c而被封闭。
如图10所示,上外板部14C的左端部在离开上单位板16C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左侧隔热壁9的左外板部14A连结。同样,虽未图示,但上外板部14C的右端部在离开上单位板16C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右侧隔热壁10的右外板部14B连结。上内板部15C具有连结部15C1。连结部15C1设置于上内板部15C的左右两端部。连结部15C1用来在上内板部15C的左右两侧缘部连结作为内箱侧壁的左内板部15A及右内板部15B。左侧的连结部15C1的前端部利用未图示的连结具而连结于左内板部15A。同样,右侧的连结部15C1的前端部利用未图示的连结具而连结于右内板部15B。
此处,对左侧的连结部15C1进行说明,但右侧的连结部除为左右对称的方面以外也同样地构成。如图10所示,在连结部15C1的前端部内侧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肋(rib)15C2。在肋15C2与左内板部15A之间插入有例如软胶带23作为隔热材料防漏构件。自上单位板16C的上方至转角部分即由左单位板16A、上单位板16C、及连结部15C1包围的空间填充例如发泡氨基甲酸酯24V并使其固化作为隔热材料。在此情形时,软胶带23在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24V时,防止发泡氨基甲酸酯24V的泄漏。
下侧隔热壁12为单位隔热壁,包括下外板部14D、下内板部15D、及未图示的下单位板。未图示的下单位板设置于下外板部14D与下内板部15D之间。而且,下单位板与下外板部14D、及下单位板与下内板部15D分别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另外,该下侧隔热壁12也能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下内板部15D与下单位板粘接,在该下单位板与下外板部14D之间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并使其固化。在下侧隔热壁12,接水部18的最下部与隔热箱体2外部连通。
另外,里侧隔热壁13还在后外板部14E与里侧内板部15E之间配置里侧单位板16E,并利用粘接剂将这三者粘接而构成。在此情形时,还可追加适当地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并使其固化所得的构成。
在由烯烃树脂所构成的一体成形品Ia、一体成形品Ib、即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对与单位板的粘接面实施使表面粗糙的表面加工。由此,提高与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中的单位板的粘接面、及与单位板的粘接性。由ABS树脂所构成的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即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及里侧内板部15E与单位板的粘接性佳。
参照图9、图11~图14对左侧隔热壁9与里侧隔热壁13的连结构成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左侧隔热壁9与里侧隔热壁13使用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及固定具26等而连结。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作为片材构件用连结构件而发挥功能。固定具26作为成为与片材构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此外,右侧隔热壁10与里侧隔热壁13的连结构成除为左右对称方面以外也与左侧隔热壁9与里侧隔热壁13的连结构成同样地构成。以下,对左侧隔热壁9与里侧隔热壁13的连结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对固定具26进行说明。固定具26为例如ABS树脂等合成树脂制。固定具26安装于左侧隔热壁9及里侧隔热壁13。由于固定具26本身的构造及固定具26的安装构造在左侧隔热壁9与里侧隔热壁13为同样,故而,对左侧隔热壁9的固定具26进行叙述。固定具26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1等所示,固定具26构成略微纵长的矩形状,且具有凸缘状部26a及螺钉孔部26c。凸缘状部26a位于固定具26的一端部侧,且向上下方向突出。螺钉孔部26c为母螺纹,且自固定具26的另一端面朝向一端部侧形成。
在成为左内板部15A的片材构件Sa预先形成有孔部15u。孔部15u呈略微大于固定具26的外形形状的纵长的矩形状贯穿片材构件Sa而形成。固定具26在组装左侧隔热壁9之前的阶段,利用例如粘接剂而粘接于左单位板16A。将固定具26插入孔部15u。然后,利用粘接剂将左单位板16A与还包括固定具26的左单位板16A侧的端面的左内板部15A背面粘接。在此情形时,上下的凸缘状部26a由作为片材构件的左内板部15A与作为真空隔热板的左单位板16A夹持。固定具26安装于左侧隔热壁9,且向内箱15内突出。该固定具26在左侧隔热壁9及里侧隔热壁13中的邻接的各个端部设置于上下多个部位。
如图2及图3所示,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尺寸为与左内板部15A大致相同的长度。如图2、图3、及图9所示,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包括凹部25a及螺钉插通孔部25b。凹部25a位于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的横方向的两端部,且与各固定具26对应地设置。如图9所示,螺钉插通孔部25b呈圆形地贯通各凹部25a的中心部分而形成。螺钉27自库内侧通向螺钉插通孔部25b,并螺入固定具26的螺钉孔部26c。由此,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连结左侧隔热壁9的左内板部15A与里侧隔热壁13的里侧内板部15E。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位于冷藏室57、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制冰室60、及冷冻室61的两侧的转角。
另外,在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的背面侧空间部插入配置有作为隔热材料的发泡苯乙烯28及软胶带29。
此外,还可将冷冻循环的配管在上下方向穿过图9中的发泡苯乙烯28部分。
如图1及图5所示,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具有架板支持具30。架板支持具30为合成树脂制,且作为包括与片材构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在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架板支持具30的安装构成相同,因此,还参照图16~图18对左侧隔热壁9的架板支持具30的构成及安装构成进行说明。
架板支持具30一体地包括本体部30a及架板支持部30b。本体部30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长的板状。架板支持部30b以自本体部30a的表面朝向库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架板支持部30b设置于本体部30a的上下三个部位。架板支持具30包括螺钉孔部30c及鱼眼孔30d。螺钉孔部30c为母螺纹,且自本体部30a中的与库内相反侧的面至架板支持部30b的内部的中途部分设置。螺钉孔部30c作为紧固构件卡合部而发挥功能。鱼眼孔30d为与螺钉孔部30c对应地设置,且形成于螺钉孔部30c的开口的周缘部的盘状的鱼眼孔。
左侧隔热壁9的左内板部15A具有作为紧固构件插通孔部的螺钉插通孔部31。螺钉插通孔部31在左内板部15A,位于相当于冷藏室57的部位,且设置于上下三个部位。另外,图17表示三个部位的螺钉插通孔部31中的一个螺钉插通孔部31。在组装左侧隔热壁9时,首先,将作为紧固构件的螺纹铆钉32自左内板部15A背面侧穿过螺钉插通孔部31,并螺入架板支持具30的螺钉孔部30c。由此,架板支持具30以向内箱15的内部突出的形态被固定于左内板部15A。
在此情形时,左内板部15A为片材构件,因此可进行若干变形。因此,在将螺纹铆钉32螺入架板支持具30时,螺纹铆钉32的盘状的螺钉头部32a使左内板部15A的螺钉插通孔部31周缘部盘状地变形(向库内侧膨出)直至接触鱼眼孔30d为止。其结果,在图18所示的左侧隔热壁9的组装状态下,螺钉插通孔部31的周缘部31a变为离开左单位板16A的形态。而且,螺纹铆钉32变为不会自左内板部15A的背面向左单位板16A方向突出的形态。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具有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另外,在图2、图3、及图5,仅表示有左侧隔热壁9的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导轨安装具33设置于蔬菜室58中的内箱15的库内侧的面。导轨安装具34设置于冷冻室61中的内箱15的库内侧的面。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为合成树脂制,且作为包括与片材构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
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也利用与架板支持具30同样的安装构造而安装于左侧隔热壁9的左内板部15A、右侧隔热壁10的右内板部15B。另外,导轨安装具33用来安装将与抽出式门5一体化的蔬菜容器可抽出地支持的导轨。此外,导轨安装具34用来安装将与抽出式门8一体化的冷冻品收容容器可抽出地支持的导轨。
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包括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间隔壁支持具35设置于内箱15的内表面侧,用来支持第1间隔壁55。间隔壁支持具36用来支持第2间隔壁56。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为合成树脂制,且作为包括与片材构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这些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利用与固定具26同样的安装构造而安装于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里侧隔热壁13具有背面盖安装具37。背面盖安装具37设置于内箱15的内表面即包括片材构件Sb的里侧内板部15E的适当部位。背面盖安装具37为合成树脂制,且作为包括与片材构件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而发挥功能。背面盖安装具37用来安装用以遮住配置于里侧隔热壁13的前方部分的导管(duct)等的背面盖。背面盖安装具37利用与固定具26同样的安装构造而被安装。各隔热壁9~13在各内板部与各单位板之间未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
如图2所示,构成冷冻循环的蒸发器64设置于冷冻室61的里侧部。接水部18设置于蒸发器64的下方。接水部18接住在对附着于蒸发器64的霜进行除霜时产生的除霜水等。而且,将利用接水部18接住的除霜水自该接水部18向里侧隔热壁13外部下部排出。
其次,参照图15,对横梁构件52与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的连结部分进行说明。图15表示横梁构件52与左侧隔热壁9的连结部分,但右侧隔热壁10中的连结部分的构成也为左右对称形且基本上为同样的构成。横梁构件52包括构成前表面部的前表面间隔板52a、增强板52b、背面间隔盖52c、及隔热材料52d。左侧隔热壁9的左外板部14A包括前表面部14A3。前表面部14A3的前端部被回折。
前表面间隔板52a由增强板52b与左外板部14A的回折部分14A2夹持而被保持。即,前表面间隔板52a的端部贴近回折部分14A2的背面侧。此外,增强板52b的端部插入至左外板部14A的前表面部14A3的背面侧。而且,螺钉62通过前表面间隔板52a及回折部分14A2而被螺入增强板52b的螺钉孔。另外,前表面间隔板52a与增强板52b预先利用螺钉63而被一体化。
背面间隔盖52c设置于前表面间隔板52a的后侧。隔热材料52d收容于背面间隔盖52c的内侧。隔热箱体2的前表面开口的左右缘部由前表面间隔板52a连结。即,左侧隔热壁9与右侧隔热壁10经由前表面间隔板52a而被固定。因此,可抑制隔热箱体2的前表面开口扩大或缩小,可将储藏室维持为长方体状。
另外,在前表面间隔板52a的强度高的情形时,也可无增强板52b。此外,虽未图示,但背面间隔盖52c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安装部。而且,该安装部利用与固定具26同样的固定具而被螺固。
根据第1实施方式,内箱15的左内板部15A及右内板部15B包括平板状的片材构件Sa。里侧内板部15E包括平板状的片材构件Sb。因此,在制造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及里侧内板部15E时,无须成形模具,制作变得极其简单,还可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另外,作为内箱15中的其他部分的上内板部15C及下内板部15D为利用模具所得的一体成形品,但与将内箱15整体制成利用大模具制成的一体成形品的情形相比,容易制作,此外,还可降低制作成本。总之,可有助于冰箱1的成本的低廉化。在此情形时,只要使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及里侧内板部15E的至少一部分包括片材构件即可。
内箱15包括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及里侧内板部15E。在此情形时,里侧内板部15E与左内板部15A、及里侧内板部15E与右内板部15B为邻接的两个内板部,且由不同的片材构件分割构成。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设置于邻接的内板部间即里侧内板部15E与左内板部15A之间、及里侧内板部15E与右内板部15B之间。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作为连结邻接的内板部的片材构件用连结构件而发挥功能。
由此,即便里侧内板部15E与左内板部15A、及里侧内板部15E与右内板部15B分别包括片材构件,也可经由作为不同的零件的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而将里侧内板部15E与左内板部15A、及里侧内板部15E与右内板部15B容易地连结。其结果,可简化隔热箱体2的组装。
外箱14包括多个经分割的外板部,在此情形时包括左外板部14A、右外板部14B、上外板部14C、下外板部14D、及后外板部14E。内箱15包括多个经分割的内板部,在此情形时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上内板部15C、下内板部15D、及里侧内板部15E。包括。多个内板部中的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及里侧内板部15E包括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
真空隔热板16包括经分割的多个单位板,在此情形时包括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上单位板16C、未图示的下单位板、及里侧单位板16E。作为多个单位隔热壁的左侧隔热壁9、右侧隔热壁10、上侧隔热壁11、下侧隔热壁12、及里侧隔热壁13是在经分割的外板部与内板部之间配置经分割的各单位板而构成。隔热箱体2是连结这些单位隔热壁9~13而构成。
由此,可通过组装隔热壁9~13,而组装具有作为真空隔热板的单位板的隔热箱体2。因此,隔热箱体2的组装变得容易。在以往构成中,隔热箱体是由未经分割的外箱与内箱的组装而构成。因此,以往构成的隔热箱体的体型大且组装作业规模也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与以往构成相比,可使组装作业容易。
在内箱15,利用前端用连结构件21连结包括片材构件的部分的前端部与外箱14的前端部。因此,即便为内箱15中包含片材构件的部分,也可利用作为不同的零件的前端用连结构件21而与外箱14简单地接合而组装。
内箱15包括作为弯折部的L状部17、及接水部18。L状部17与上内板部15C一体地构成。接水部18与下内板部15D一体地构成。由此,通过利用使用模具的一体成形而构成L状部17或接水部18,即便L状部17或接水部18为复杂的形状,也可容易地形成。
内箱15具有固定具26。固定具26是与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不同的零件,且为向库内突出的突出部。固定具26在组装左侧隔热壁9之前的阶段,利用例如粘接剂而直接地粘接于左单位板16A。在片材构件Sa、片材构件Sb形成有孔部15u。固定具26插入至孔部15u。
由此,通过将固定具26插入至孔部15u,可决定内箱15的片材构件中的固定具26的位置。此外,壁支持具35、36及背面盖安装具37也为与固定具26同样的安装构造。因此,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盖安装具37也可与固定具26同样地进行定位。
另外,固定具26还可在组装左侧隔热壁9之前的阶段,自背面侧插入并粘接于片材构件的孔部15u。由此,能以一体的状态处理固定具26与片材构件。因此,在组装单位隔热壁时,可将单位板与固定具26及片材构件的一体品粘接,而谋求提高组装作业性。
如图13所示,单位板16A的固定具26安装面凹陷。因此,片材构件Sa不会弯曲,可进行固定具26的安装。
即便假设在单位板16A膨出的情形时,也由于内板部15A包括片材构件Sa,因此,内板部15A不破裂而仅是略微变形的程度。
固定具26、架板支持具30、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也可共通地用于不同机种的冰箱的隔热箱体。
固定具26直接地粘接于作为真空隔热板的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及里侧单位板16E,且固定于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单位板16E。因此,随着将固定具26插入至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及里侧内板部15E的各孔部15u,可进行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内板部15E与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单位板16E的对位。在此情形时,固定具26由粘接性佳的ABS树脂构成。因此,可提高固定具26与各单位板的粘接强度。
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盖安装具37也为与固定具26同样的安装构造。因此,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及背面盖安装具37还可有助于各内板部与各单位板的对位。
另外,固定具26也可经由不同构件而粘接于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及里侧单位板16E。
固定具26具有凸缘状部26a。凸缘状部26a大于孔部15u。凸缘状部26a夹在由片材构件Sa所构成的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或由片材构件Sb所构成的里侧内板部15E和与这些对应的单位板之间。
由此,凸缘状部26a卡止于孔部15u的周围。因此,可防止固定具26自孔部15u脱落。此外,可将凸缘状部26a粘接于内板部。因此,还可有助于提高粘接有凸缘状部26a的周边的内板部的强度。此外,凸缘状部26a为薄壁。因此,也可使凸缘状部26a弯曲,并将该弯曲的凸缘状部26a自库内侧插入至孔部15u,而进入内板部与单位板之间。
架板支持具30是与片材构件Sa不同的零件,且为向库内突出的突出部。片材构件Sa即左内板部15A及右内板部15B具有螺钉插通孔部31。作为紧固构件的螺纹铆钉32自片材构件Sa的背面侧穿过螺钉插通孔部31,并螺入至架板支持具30。由此,架板支持具30被固定于片材构件Sa的正面侧。
由此,作为与片材构件Sa不同的零件的架板支持具30可利用作为紧固构件的螺纹铆钉32而相对于片材构件Sa安装。在此情形时,还可为如下构成,即,使用铆钉(rivet)作为紧固构件,将片材构件Sa与架板支持具30紧固。
螺钉插通孔部31的周缘部31a离开左单位板16A或右单位板16B。而且,螺纹铆钉32的头部32a未自螺钉插通孔部31的周缘部31a向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侧突出。由此,螺钉头部32a不会自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的背面突出。因此,螺钉头部32a不会接触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其结果,可防止因螺钉头部32a接触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导致包体20的损伤。此外,由于螺钉头部32a不会与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接触,故而不会分别妨碍左单位板16A与左内板部15A的粘接、及右单位板16B与右内板部15B的粘接。
而且,在螺钉孔部30c的开口的周缘部形成有盘状的鱼眼孔30d。由此,在锁紧螺纹铆钉32时,片材构件Sa中的螺钉插通孔部31的周缘部31a向鱼眼孔30d方向变形而离开左单位板16A、右单位板16B。因此,无须特意在片材构件Sa形成用来收纳螺钉头部32a的凹部。
另外,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也为与架板支持具30同样的安装构造。因此,对于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部分也发挥与架板支持具30同样的效果。此外,对于设置于右侧隔热壁10的未图示的架板支持具30、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部分,也发挥与架板支持具30同样的效果。
此外,作为另一例,真空隔热板16也可为如下构成。
此处,一面参照图32及图33,一面对另一例的真空隔热板的构成简单地进行叙述。如图32所示,另一例的真空隔热板16是将垫状的芯材109收容于袋体110内,在将袋体110的内部保持为真空减压状态的状态下进行密封而构成。芯材109是将隔热性能高的材料、例如作为细玻璃纤维的棉状物的玻璃绒固定为垫状即矩形板状而构成。袋体110是由例如将铝箔与合成树脂膜层叠而成的膜、或铝蒸镀膜等阻气性高的膜构成。袋体110重叠两片阻气性高的长方形的膜,加热除去其中一个短边的周围的三边而进行融合即热封(heat seal),从而构成为大致紧密地收容芯材109的袋状。
真空隔热板16是以如下方式制造。即,首先,将芯材109自袋体110的开口部即未熔接的其中一个短边插入至袋体110的内部。其次,将减压泵连接于袋体110的开口部,对袋体110的内部进行真空排气而减压。然后,在维持袋体110的内部的减压的状态下,对袋体110的开口部进行热封而密封。但是,在该状态下,如图32的(a)及图33的(a)所示,耳部110a作为自芯材109向周围伸出的热封区域而扩展至袋体110的周围。
耳部110a是以如下方式处理。首先,如图33的(b)所示,将长边侧的耳部110a向上表面侧回折。其次,如图32(b)的及图33的(c)所示,将短边侧的耳部110a向上表面侧回折。利用胶带将回折部分F固定。由此,获得真空隔热板16。回折部分F的厚度大于真空隔热板16中的其他部位。因此,在将真空隔热板16用于例如图9所示的隔热壁9、隔热壁13的情形时,若将回折部分F粘接于内板部15A、内板部15B,则粘接有回折部分F的部分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会膨出,外观变差。因此,优选为将回折部分F配置于由设置于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或其背面侧部分的发泡苯乙烯28覆盖而遮住的位置。
由此,通过利用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等覆盖元件覆盖回折部分F,可遮住因回折部分F导致的膨出。
此外,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或发泡苯乙烯28等覆盖元件是与隔热壁9、隔热壁13不同的零件,且为可装卸的零件。因此,即便因回折部分F导致内板部15A、内板部15B的该膨出,也可通过调整这些覆盖元件的安装而外观良好地安装。
此外,真空隔热板16也可使袋体110为双层。具体而言,将真空隔热板16进而收纳于与袋体110相同原材料的袋体,将其内部制成真空减压状态而熔接第二层袋体的耳部110a而进行密封。在此情形时,若将第二层袋体的耳部110a进而弯折,则该回折部分F形成得更厚。因此,内板部15A、内板部15B的该部位变得进而容易膨出,如上述般,通过利用覆盖元件覆盖回折部分F,可有效地遮住因回折部分F导致的膨出。
此外,若将真空隔热板16的袋体设为两层,则可获得进一步的效果。即,如图9所示,在将隔热壁9与隔热壁13连接的情形时,例如在连结部R,产生因左外板部14A与后外板部14E导致的微小的间隙,而有外部气体自该间隙流入至隔热壁9、隔热壁13内之虞。而且,真空隔热板16在袋体110产生真空泄漏等的情形时,伴随着外部气体自因外板部14A、外板部14E导致的间隙流入,产生隔热壁9、隔热壁13的隔热性的降低。然而,通过将袋体110制成两层,在一袋体110破损或产生裂痕而产生真空泄漏的情形时,可利用剩余的另一袋体110而维持减压状态。
尤其是,在隔热壁未使用与真空隔热板16不同的隔热材料、例如发泡氨基甲酸酯等的情形时,隔热壁不具有代替真空隔热板16而确保隔热性能的代替元件。因此,假如真空隔热板16产生真空泄漏,则立即导致隔热性能的降低。因此,通过将真空隔热板16的袋体制成两层,可减少相对于真空隔热板16的真空泄漏的危险。因此,由于铝等金属的蒸镀膜薄,故而容易产生真空泄漏。然而,通过将袋体制成两层,可抑制真空泄漏。
参照图93~图99,对将袋体制成两层的真空隔热板的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一))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真空隔热板16的袋体110包括内侧袋体110A、及外侧袋体110B。内侧袋体110A是将形成为矩形状的第1膜501与第2膜502重叠,并将这些膜501、502的三边粘接而构成。在此情形时,内侧袋体110A的周围的四边中的一边未被粘接而开口。同样地,外侧袋体11B也是将形成为矩形状的第1膜503与第2膜504重叠,并将这些膜503、504的三边粘接而构成。在此情形时,外侧袋体110B也不粘接周围的四边中的一变而开口。
在内侧袋体110A,第1膜501如图95所示般成为五层构造,即,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PE)层501a、铝蒸镀层(金属蒸镀层)501j、EVOH层(乙烯-乙烯醇共聚树脂,商品名:艾瓦路(Eval))层501c、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FT)层501e。PE(聚乙烯)层501a位于内侧袋体110A的最内侧,成为熔接层。铝蒸镀层501j是在EVOH层层501c蒸镀铝而构成。PET层501e位于内侧袋体110A的最外侧,成为表面层。第2膜502成为四层构造,即包括:PE层502a、铝箔层(金属箔层)502h、尼龙层502c、及PET层502d。PE层502a位于内侧袋体110A的最内侧,成为熔接层。PET层502d位于内侧袋体110A的最外侧,成为表面层。
PE层501a、502a的耐化学品性高,吸水性低。此外,PE层501a、502a的热熔接性优异,因此,适合成为通过热熔接而密闭的接合部的耳部的形成。铝蒸镀层501j及铝箔层502h均阻气性优异。在此情形时,铝箔层502相较铝蒸镀层501j阻气性优异。另一方面,铝蒸镀层501j相较铝箔层502导热性低且热泄漏少。此外,尼龙层501d、502c具有柔软性,且具有突起等不易自外部刺扎的特性。表面层的PET层501e、502d具有强度大及刚性大且耐化学品性高的特性。
在外侧袋体110B,如图95所示,第3膜503成为三层构造,即,包括PE(聚乙烯)层503a、铝蒸镀层503j、及EVOH层503c。PE层503a位于外侧袋体110B的最内侧,成为熔接层。铝蒸镀层503j是在EVOH层503c蒸镀铝而形成。第4膜504成为三层构造,即,包括PE(聚乙烯)层504a、铝箔层(金属箔层)504h、及尼龙层504c。PE层504a位于外侧袋体110B的最内侧,成为熔接层。
而且,在制造真空隔热板16的情形时,首先将图94所示的芯材109插入至内侧袋体110A,而收容于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在此情形时,第1膜501位于芯材109的其中一个面109a侧,第2膜502位于芯材109的另一个面109b侧。其次,将内侧袋体110A的开口部连接于减压泵,对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进行真空排气而进行减压。然后,在维持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的减压的状态下,通过热封而密封内侧袋体110A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如图96所示,耳部110Am位于内侧袋体110A的四边,且以自芯材109向周围伸出的方式宽幅地设置。耳部110Am作为热封区域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图96仅表示有内侧袋体110A的一边。
耳部110Am自图96所示的状态,向第2膜502成为谷折的方向、即图96的箭头Q1方向弯折。其后,耳部110Am如图96的二点划线所示般,贴近芯材109的第2膜502,并利用未图示的胶带而固定于芯材109的第2膜502。如此,构成芯材109与内侧袋体110A的一体物16i。
其次,将一体物16i插入至外侧袋体110B,并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在此情形时,第3膜503自外侧与第1膜501重叠。第4膜504自外侧重叠于第2膜502。而且,将外侧袋体110B的开口部连接于减压泵,对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进行真空排气而减压。然后,在维持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的减压的状态下,通过热封而密封外侧袋体110B的开口部。在该状态下,如图97所示,耳部110Bm位于外侧袋体110B的四边,且以自一体物16i向周围伸出的方式宽幅地设置。耳部110Bm作为热封区域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图97仅表示有外侧袋体110B的一边。
耳部110Bm自图97所示的状态向第4膜504成为谷折的方向、即图97的箭头Q1方向弯折。其后,耳部110Bm如图97的二点划线所示般,贴近一体物16i的第4膜504,并利用未图示的胶带而粘接于一体物16i的第4膜504。如此,两层抽真空构成的真空隔热板16是由如下方式构成,即,将芯材109收容于内侧袋体110A并对内部进行抽真空,而且,将一体物16i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并对内部进行抽真空。
图99是将上述真空隔热板16用作左侧隔热壁9的左单位板16A、及里侧隔热壁13的里侧单位板16E的例子,相当于图9。此处,将外侧袋体110B的弯折部分设为真空隔热板16中的最终弯折部16m。真空隔热板16的最终弯折部16m是向内板部15A、内板部15E侧弯折而形成。即,真空隔热板16的最终弯折部16m不会成为外板部14A、外板部14E侧。另外,在图98、图99等中,为便于说明,将最终弯折部16m的厚度表示为极厚于实际情形的厚度,但各膜501~504薄而为0.1mm左右。因此,实际的最终弯折部16m也较图示的最终弯折部16m薄。
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隔热箱体的隔热壁的真空隔热板16是将一体物16i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并对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进行减压而构成。一体物16i是将芯材109收容于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并对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进行减压而构成。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真空隔热板16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第1步骤及第2步骤。第1步骤是如下步骤,即,将芯材109插入至内侧袋体110A,并对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进行抽真空,从而制造一体物16i。第2步骤是如下步骤,即,将在第1步骤中制造的一体物16i插入至外侧袋体110B,并对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进行抽真空。
由此,由于真空隔热板16成为经双重抽真空的构成,故而可提高隔热性。而且,即便假如外侧袋体110B损伤而产生真空泄漏,也可利用内侧袋体110A而维持内侧袋体110A内部的减压状态。因此,可将真空隔热板16设为防真空泄漏优异的构成,因此,隔热壁的隔热性能的耐久性也得以提升。
此外,在内侧袋体110A,第1膜501构成为五层,第2膜502构成为4层。另一方面,在外侧袋体110B,第3膜503及第4膜504构成为三层。即,内侧袋体110A与外侧袋体110B包含不同的材料。在此情形时,外侧袋体110B的层数少于内侧袋体110A的层数。
由此,可将真空隔热板16制成防真空泄漏优异者,并且还可有助于降低成本。即,若内侧袋体110A未破损,则真空隔热板16利用内侧袋体110A而维持内侧袋体110A内部的减压状态。因此,利用外侧袋体110B的减压状态的维持也可为辅助利用内侧袋体110A的减压状态的维持的程度。由此,即便使外侧袋体110B的膜503、504的层数薄也可谋求充分的真空维持,而且,通过削减层数还可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内侧袋体110A的接合部即耳部110Am以在将芯材109插入至内侧袋体110A并进行抽真空时,自芯材109伸出的方式形成。上述实施方式中,该耳部110Am以沿着芯材109的方式弯折。此外,外侧袋体110B的接合部即耳部110Bm以在将一体物16i插入至外侧袋体110B并进行抽真空时自一体物16i伸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实施方式,将该耳部110Bm向与弯折内侧袋体110A的耳部110Am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弯折。即,作为内内侧袋体110A的接合部的耳部110Am与作为外侧袋体110B的接合部的耳部110Bm向相同方向弯折。
由此,如图99所示,可使通过弯折耳部110Am、110Bm而形成的突出部T1位于真空隔热板16的其中一个面α侧。换言之,可将真空隔热板16的另一侧的面β设为平坦面。而且,作为平坦面的另一侧的面β位于外板部14侧,因此,可防止要求外观美观的外板部14膨出,从而可防止外观受损。
此外,内侧袋体110A包括具有铝蒸镀层501j的第1膜501、及具有铝箔层502h的第2膜502。此处,铝箔层502h相较铝蒸镀层502j热导率高且容易产生热泄漏。因此,内侧袋体110A的耳部110Am以在弯折部具有铝蒸镀层501j的第1膜501成为表侧的方式弯折。即,第2膜502的铝箔层502h在弯折部,由相较铝箔层502h热导率低且不易产生热泄漏的铝蒸镀层501j覆盖。因此,可减少弯折部中的热泄漏。
而且,外侧袋体110B包括具有铝蒸镀层503j的第3膜503、及具有铝箔层504h的第4膜504。而且,外侧袋体110B的耳部110Bm以在弯折部具有铝蒸镀层503j的第3膜503成为表侧的方式弯折。即,第4膜504的铝箔层504h在弯折部由相较铝箔层504h热导率低且不易产生热泄漏的铝蒸镀层504j覆盖。因此,在该情形时还可减少弯折部中的热泄漏。在此情形时,在真空隔热板16,最终弯折部16m的表侧由具有铝蒸镀层的膜构成。因此,可有效地减少最终弯折部16m中的热泄漏。
参照图100~图104,将经双重抽真空而构成的真空隔热板16的另一实施方式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二)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内侧袋体110A的耳部110Am与外侧袋体110B的耳部110Bm向相反方向弯折。如图101所示,首先,将芯材109插入至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然后,对内侧袋体110A的内部进行抽真空,并密闭内侧袋体110A的开口部。此时,内侧袋体110A的耳部110Am向图101的箭头Q2方向弯折。在该情形时,具有铝蒸镀层501j的第1膜501也以在弯折部成为表侧的方式被弯折。而且,经弯折的耳部110Am利用未图示的胶带而粘接于芯材109的第2膜502。如此,构成芯材109与内侧袋体110A的一体物16i。
将一体物16i插入至外侧袋体110B,并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在该状态下,第3膜503自外侧相对于第2膜502重叠,第4膜504自外侧相对于第2膜重叠。然后将减压泵连接于外侧袋体110B的开口部,对外侧袋体110B的内部进行真空排气而减压。然后,外侧袋体110B在维持内部的减压状态的状态下通过热封而密闭开口部。在该状态下,耳部110Bm如图102所示般,位于外侧袋体110B的四边,且以自一体物16i向周围伸出的方式宽幅地设置。耳部110Bm作为热封区域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图102仅表示有外侧袋体110B的一边。
耳部110Bm自图102所示的状态向第4膜504成为谷折的方向、即图102的箭头Q1方向弯折。该箭头Q1方向是与图101的箭头Q2方向相反方向。其后,耳部110Bm如图102的二点划线所示般贴近一体物16i的第4膜,并利用未图示的胶带而如图103所示般粘接于一体物16i的第4膜504。如此,双重抽真空构成的真空隔热板16是由如下方式构成,即,将芯材109收容于内侧袋体110A并对内部进行抽真空,而且,将一体物16i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并对内部进行抽真空。在此情形时,外侧袋体110B的耳部110Bm以在弯折部具有铝蒸镀层503j的第3膜503成为表侧的方式弯折。
另外,在图103等,为了容易理解,将内侧袋体110A及外侧袋体110B的壁厚描绘得厚于实际壁厚,但实际上极薄。此外,成为最终弯折部16m的外侧袋体110B的耳部110Bm在大气中利用胶带而粘接,因此,厚于经抽真空的外侧袋体110B内的耳部110Am。但是,图103中的耳部110Bm较图98的耳部110Bm薄。考虑到这一方面,如图104所示般,各隔热壁以真空隔热板16的最终弯折部16m变为内板部15侧的方式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成为内侧袋体110A的接合部的耳部110Am与成为外侧袋体110B的接合部的耳部110Bm向相反方向弯折。由此,可使因耳部110Am、110Bm的弯折导致的突出厚度在真空隔热板16的两面分散,从而可防止仅真空隔热板16的其中一个面大幅地突出。其结果,可减小给外观带来的影响,且可减轻设计时或组装时的突出部对策。
在上述实施方式,各隔热壁以成为真空隔热板16的最终弯折部16m的外侧袋体110B的弯折部成为内板部15侧的方式构成。在此情形时,内侧的耳部110Am成为外板部14侧,但通过外侧袋体110B中的抽真空而变为极薄壁,因此,可抑制外板部14的膨出。此外,在真空隔热板16,最终弯折部16m的表侧是由具有铝蒸镀层的膜构成的,因此,可减少弯折部中的热泄漏。
具有铝箔层503b的第2膜502与具有铝蒸镀层503b的第3膜503在真空隔热板16的其中一侧的面重叠。此外,具有铝蒸镀层501b的第1膜501与具有铝箔层504b的第4膜504在另一侧的面重叠。由此,真空隔热板16成为在其两面分别具备铝蒸镀层及铝箔层的构成。因此,真空隔热板16可在其两面获得均等的防热泄漏效果及阻气性能。
将经双重抽真空而构成的真空隔热板16的进而不同的实施方式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三),参照图105进行说明。图105所示的真空隔热板16具备增强构件601。增强构件601由板状的钢板构成。增强构件601配置于一体物16i的内侧袋体110A侧的外表面。然后将一体物16i与增强构件601一同收容于外侧袋体110B内,并进行抽真空。由此,构成具有增强构件601的真空隔热板16。
由此,由于真空隔热板16具有增强构件601,故而可提高强度。此外,增强构件601设置于内侧袋体110A与外侧袋体110B之间。因此,增强构件601通过抽真空而密接于内侧袋体110A与外侧袋体110B的两者。因此,无须硬将增强构件601粘接于内侧袋体110A,可省略增强构件601的粘接步骤。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也可应用于图100的构成。
将经双重抽真空而构成的真空隔热板16的进而不同的实施方式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四),参照图106进行说明。图106的真空隔热板16具有成形部16S。成形部16S形成为凹状,用以配设例如防露管。成形部16S是对图93或图100所示的结束双重抽真空状态的真空隔热板16抵压成形治具而成形。另外,图106所示的真空隔热板16与图93所示的真空隔热板16对应。
此处,若将芯材109插入至内侧袋体110A并进行抽真空,并在利用成形模具成形成形部16S之后,进而插入至外侧袋体110B并进行抽真空,则成形部16S在进行外侧袋体110B的抽真空时,通过外侧袋体110B的收缩而恢复至接近平坦的形状,而有损害当初预定的形状之虞。关于这一点,在上述实施方式,成形部16S是在双重抽真空已经结束的状态、即,执行第1步骤及第2步骤之后成形,因此,该成形部16S的形状不会因抽真空而自当初预定的形状变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将第1膜501及第3膜503制成具有铝蒸镀层的构成,但第1~第4膜501~504中的至少一个为具有铝蒸镀层的构成即可。通过使第1~第4膜501~50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铝蒸镀层,可抑制热泄漏,其结果,真空隔热板16成为隔热性优异者。
此外,外侧袋体110B也可为与内侧袋体110A相同的材料。在此情形时,还可将外侧袋体110B的第3膜503制成与内侧袋体110A的第1膜501同样的构成,将外侧袋体110B的第4膜504制成与内侧袋体110A的第2膜502同样的构成。如此,通过将外侧袋体110B设为与内侧袋体110A相同材料,真空隔热板16成为真空维持效果优异者,而且,可提高真空隔热板16的耐久性。
此外,可适当设定各袋体110A、110B的各膜构成、及其组合。例如,在内侧袋体110A,可将第1膜501及第2膜502设为以下(A1)~(A3)的任一构成。
(A1)第1膜501及第2膜502两者具备铝箔层的构成。
(A2)第1膜501与第2膜502中的任一个具备铝箔层,另一个具备铝蒸镀层的构成。
(A3)第1膜501及第2膜502两者具备铝蒸镀层的构成。
此外,外侧袋体110B的第3膜503与第4膜504可设为以下(B1)~(B4)的任一构成。
(B1)第3膜503与第4膜504两者具备铝箔层的构成。
(B2)第3膜503与第4膜504中的任一个具备铝箔层,另一个具备铝蒸镀层的构成。
(B3)第3膜503及第4膜504两者具备铝蒸镀层的构成。
(B4)第3膜503及第4农场得504两者不具备铝箔层及铝蒸镀层的任一个的包含简易膜的构成。
而且,相对于上述(A1)~(A3)的膜构成的(B1)~(B4)的组合可考虑所有组合。此外,还可适当地设定各膜的层数。
在利用粘接剂将真空隔热板16与内板部或外板部粘接时,根据粘接剂的成分,有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情形。若该气体聚集而变为气泡,则有产生该气泡的部位的粘接强度或粘接精度降低之虞。因此,优选为在隔热壁设置用来自隔热壁散逸气体的路径。
在此情形时,用以散逸气体的路径可通过不在真空隔热板16、内板部、或外板部的整个面涂布粘接剂而形成。
例如,如图9所示,隔热壁9、隔热壁13具有孔部15u。孔部15u形成于内板部15A、内板部15E与单位板16A、单位板16E之间。因粘接剂而产生的气体自孔部15u向隔热壁9、隔热壁13的外部散逸。此外,还可在真空隔热板16设置凹槽或间隔件(spacer),将该凹槽或间隔件连接于形成于真空隔热板16的端部或内板部的孔,由此,形成用以使气体散逸的路径。此外,还可在真空隔热板16与内板部15A、内板部15E之间形成未涂布粘接剂的细线状的部分作为路径,将该路径连接于形成于真空隔热板16的端部或内板部的孔,由此而制成用以使气体散逸的路径。
此外,因粘接剂而产生的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在使用反应性热熔剂作为粘接剂的情形时容易产生。即,反应性热熔粘接剂在加热熔融的状态下涂布于真空隔热板16或内板部15A、内板部15E等,在与真空隔热板16及内板部15A、内板部15E等贴合的状态下,冷却并固化。反应性热熔粘接剂随着时间的经过,反应性热熔粘接剂中的反应基与空气中的湿气进行反应而引起交联反应,由此,获得高粘接强度或耐热性。此时,伴随着交联反应,产生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
反应性热熔粘接剂有例如包含碳的聚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聚烯烃系粘接剂、聚氨基甲酸酯系热熔粘接剂等。聚氨基甲酸酯系热熔粘接剂以具有异氰酸酯基的氨基甲酸酯预聚物为主成分而构成。聚氨基甲酸酯系热熔粘接剂若与普通的热熔粘接剂同样地熔融涂布并冷却,则在残留异氰酸酯基的状态下硬化。其后,异氰酸酯基与空气中或被粘接材所包含的水分进行反应,而引起链延长反应及交联反应。其结果,聚氨基甲酸酯系热熔粘接剂成为具有粘接性及耐热性者。
聚氨基甲酸酯系热熔剂是与水即空气中的湿气反应而发挥粘接力的所谓反应性热熔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参考例,如图81所示般,反应性热熔剂在NCO基与湿气即水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碳酸气体即二氧化碳气体。其后,反应性热熔剂的OCN(异氰酸酯)基引起链延长反应或交联反应,而出现脲键(urea bond)、脲基甲酸酯键(allophanate bond)、缩二脲键(biuretlinkage)。由此,反应性热熔剂的粘接变得牢固。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外板部14A~14E统称为外板部14,将内板部15A至15E统称为内板部15。如图82所示,在真空隔热板16的一面涂布热熔剂M之后,挤压外板部14。由此,外板部14粘接于真空隔热板16的一面。而且,在真空隔热板16的另一面涂布热熔剂M之后,挤压内板部15,由此,内板部15粘接于真空隔热板16的另一面。如此,如图83所示,形成隔热壁。
二氧化碳气体是在粘接后、伴随着时间的经过自热熔剂M产生。而且,在不存在二氧化碳气体的散逸场所的情形时,二氧化碳气体如图84所示般,积存于真空隔热板16与外板部14之间、或真空隔热板16与内板部15之间,而成为气体积存Bh。真空隔热板16由于该气体积存Bh的压力而以凹陷的方式变形。此外,外板部14及内板部15由于该气体积存Bh的压力而以膨出的方式变形。
为了应对此种问题,如上述般,隔热壁具有用以供在隔热壁的内部产生的气体即二氧化碳气体向外部散逸的路径。即,如图85~图86所示,真空隔热板16包括凹槽301、及气体散逸部302。凹槽301位于其中一个面或另一个面,且连续至真空隔热板16的两端而连接。在此情形时,气体散逸部302为形成于内板部15的孔。气体散逸部302以规定的间隔形成于内板部15或外板部14。
外板部14利用热熔剂M而相对于真空隔热板16的设置有凹槽301侧的面即一面被粘接。内板部15利用热熔剂M而相对于真空隔热板16的未设置凹槽301侧的面被粘接。由此,构成图86所示的隔热壁。另外,图86表示隔热壁的横截面。
在该实施方式,真空隔热板16在作为与外板部14的粘接面的一面具有凹槽301。因此,自涂布于这一面的热熔剂M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凹槽301而向隔热壁的外部排出。由此,可防止在隔热壁的内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在此情形时,凹槽301在真空隔热板16,也可形成于粘接内板部15之侧的面。
如此,隔热箱体的隔热壁利用反应性热熔剂M而粘接真空隔热板16与板部(外板部14及/或内板部15)。而且,隔热壁在与真空隔热板16中的板部的粘接面侧具有凹槽301。由此,可防止因自反应性热熔剂M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
此外,内板部15具有气体散逸部302。由此,因反应性热熔剂M而在内板部15与真空隔热板16之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自气体散逸部302向隔热壁的外部排出。因此,可防止因自反应性热熔剂M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在此情形时,由于气体散逸部302包括贯穿内板部15而形成的孔,故而可容易地设置气体散逸部302。
在内板部15为门用的内板部的情形时,该内板部通常具备向库内侧突出的袋(pocket)用膨出部。而且,可将气体散逸部302设置于该膨出部的不显眼的部位。另外,气体散逸部302还可设置于外板部14。如此,隔热箱体的隔热壁利用反应性热熔剂M而粘接真空隔热板16与板部(外板部14及/或内板部15)。而且,隔热壁在板部具有气体散逸部302。由此,可防止因自反应性热熔剂M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
此外,如图87所示,真空隔热板16也可具有气体流通构件303。在此情形时,气体流通构件303设置于真空隔热板16的粘接侧的面。另外,气体流通构件303可位于真空隔热板16的两面也可位于单面。此外,气体流通构件303还可为设置于外板部14或内板部15的构成。而且,气体流通构件303可由薄壁且气体可流通的软质氨基甲酸酯、连续气泡的海绵(sponge)、纸的集合体、瓦楞纸板等构成。
如此,隔热箱体的隔热壁利用反应性热熔剂M而粘接真空隔热板16与板部(外板部14及/或内板部15)。而且,隔热壁在真空隔热板16中的粘接侧的面、及板部中的粘接侧的面中的至少任一侧的面具有薄壁的气体流通构件303。即,隔热壁在真空隔热板16与板部之间具有气体流通构件303。由此,可防止因自反应性热熔剂M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
此外,如图88所示,热熔剂M也可为呈条纹(stripe)状地涂布于真空隔热板16的两面或单面的构成。如此,将反应性热熔剂M呈条纹状地涂布于真空隔热板16,而粘接板部14F、板部15F,由此,在真空隔热板16与板部14F、板部15F之间形成成为被粘接部分的微小的间隙。而且,因反应性热熔剂M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自该微小的间隙向隔热壁的外部排出,由此,可防止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积存。
作为呈条纹状地涂布热熔剂M的方法(其一),考虑以下方法。例如,在涂布热熔剂M的真空隔热板16的面上预先呈条纹状地贴附遮蔽胶带(masking tape)。然后,在贴附有遮蔽胶带的真空隔热板16涂布热熔剂M,其后,除去遮蔽胶带。
此外,作为呈条纹状地涂布热熔剂M的方法(其二),还考虑以下方法。例如,有如图89及图90所示般使用辊式涂布机304的涂布方法。另外,辊式涂布机也称为辊涂。辊式涂布机304包括底辊(under roll)305、主辊(main roll)306、接触辊(touch roll)307、及刮取构件308。刮取构件308位于主辊306与接触辊307的下部,且构成为梳齿状。刮取构件308自主辊306间歇地刮取热熔剂M。
热熔剂M被供给至主辊306与接触辊307之间。各辊305~307如图89所示般旋转。热熔剂M附着于主辊306的表面,但由刮取构件308的梳齿308a间歇的地刮取,其结果,通过梳齿308d间的热熔剂M被涂布于真空隔热板16。由此,相对于真空隔热板16呈条纹状地涂布热熔剂M。
此外,作为呈条纹状地涂布热熔剂M的方法(其三),还考虑以下方法。例如,有如图91及图92所示般使用辊式涂布机309的方法。辊式涂布机309包括底辊305、主辊306、接触辊307、及转印辊310。主辊306离开被供给的真空隔热板16的一面即涂布面。转印辊310与主辊306接触,且与真空隔热板16的一面接触。
转印辊310成为在轴向交替地排列直径尺寸大的大径部分310a、及直径尺寸小于大径部分310a的小径部分310b的形态。大径部分310a与主辊306及真空隔热板16接触。另外,辊式涂布机309不具有刮取构件308。此外,各辊305~307、310如图91所示般旋转。
由此,热熔剂M在附着于主辊306的表面之后,转印至转印辊310的大径部分310a。而且,转印至大径部分310a的热熔剂M被涂布于真空隔热板16的一面。其结果,热熔剂M相对于真空隔热板16呈条纹状地被涂布。另外,在条纹状的热熔剂M中,涂布热熔剂M的宽度与不涂布热熔剂M的宽度的比率可适当变更。
隔热箱体2是利用螺钉等将各隔热壁9~13的外板连接而构成。因此,在各隔热壁9~13中的外板的连接部分形成有间隙。在此情形时,若隔热箱体2的内部的温度低于外部的温度,则热的外部气体自外板的连接部分的间隙向隔热箱体2的内部即储藏室内流入。此时,外部气体自因外板的接缝产生的间隙流入隔热壁的内部,且朝向外箱14与内箱15之间的转角部流动。如此一来,有因该热的外部气体导致在外箱14与内箱15之间的转角部产生冷凝之虞。而且,在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59、60、61的附近,与外部气体的温度差变高,流向隔热壁的内部的外部气体的量也变多。
在此情形时,还可将作为冷冻温度带的冷冻室61配置于作为冷藏温度带的冷藏室与蔬菜室之间。如此,将冷冻室设置于冷藏室与蔬菜室之间,且设置于不与上侧隔热壁11及下侧隔热壁12接触的位置。由此,可将形成间隙的转角并非设为里侧隔热壁13及左右隔热壁9、10、里侧隔热壁13及上侧隔热壁11或下侧隔热壁12、左右隔热壁9、10及上侧隔热壁11或下侧隔热壁12这五个部位,而是设为里侧隔热壁13及左右隔热壁9、10这两个部位。其结果,可减少与冷冻室61连接的间隙部分的面积,也可减少自该间隙向隔热壁内流入的外部气体的量。
在此情形时,形成收纳压缩机等的机械室的隔热壁具有弯折部即L状部17。隔热壁因L状部17,而成为接缝的间隙变长,外部气体的流入量增大。因此,冷冻室61优选为设置于不与机械室接触的部位。
此外,在将隔热箱体2制成不在上侧隔热壁11及下侧隔热壁12的内部填充发泡氨基甲酸酯24V的构成的情形时,变得容易产生上述结露的问题。相对于此,通过将冷冻室61设置于冷藏室与蔬菜室之间即隔热箱体2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可有效地抑制上述结露。另外,在此情形时,也可在内箱15与外箱14之间的转角部配置成形品的隔热材料代替发泡氨基甲酸酯24V。由此,还可一并进行内箱15与外箱14之间的转角部中的隔热。
此处,关于作为覆盖元件的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或发泡苯乙烯28等的构成,对变形例进行说明。覆盖元件无须为不同体,只要为一体物即可。若不同体地构成这些覆盖元件,则隔热箱体2的组装变难,另一方面,若以一体物构成覆盖元件,则隔热箱体2的组装变容易。例如,作为覆盖元件,也可设置下述第5实施方式的固定具51V。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图27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左侧隔热壁9A及右侧隔热壁10A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左侧隔热壁9A及右侧隔热壁10A的构造不同。另外,由于左侧隔热壁9A与右侧隔热壁10A为左右对称形,故而对左侧隔热壁9A进行说明。在左侧隔热壁9A,作为内箱15的一部分的左内板部15A2包括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作为突出部。左内板部15A2包括一体地形成这些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的一体成形品Ic。一体成形品Ic是通过利用模具的成形、例如射出成形或真空成形而形成。
左内板部15A2一体地具有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2。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2设置于左内板部15A2的里侧的端部。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2作为用来连结左内板部15A2与由片材构件Sb构成的里侧内板部15E的片材构件用连结构件而发挥功能。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2利用安装于里侧内板部15E的固定具26而连结于里侧隔热壁13。
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与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不同。即,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长于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另一方面,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与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为同样的截面形状,具有同样的增强构造。因此,对于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以架板支持部40a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5所示,架板支持部40a设置于作为一体成形品Ic的左内板部15A2,且以向库内方向膨出的方式突出。如图23及图25所示,架板支持部40a包括螺钉柱部43及螺钉孔部43a。螺钉柱部43设置于架板支持部40a的内表面部的一部分。螺钉孔部43a设置于螺钉柱部43。
在架板支持部40a与单位板16A之间,设置有例如金属板制的增强板44作为增强构件。增强板44为沿着架板支持部40a的内表面的形状。增强板44包括柱部嵌合部44a及螺钉插通孔部44b。螺钉插通孔部44b设置于柱部勘合部44a的内部。增强板44贴近架板支持部40a的内表面部分,且将螺钉45穿过螺钉插通孔部44b。而且,增强板44是通过将螺钉45螺入架板支持部40a的螺钉孔部43a而安装于架板支持部40a的内表面。如此,增强板44增强架板支持部40a。
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如图26及图27所示,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的内表面设置有例如金属板制的增强板46作为增强构件。由此,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通过增强板46而被增强。
另外,增强板44、增强板46的螺固只要视需要进行即可。例如,增强板44、增强板46也可代替螺固而为利用粘接的固定。总之,只要将增强板44、增强板46设置于左单位板16A与左内板部15A2之间,利用增强板44、增强板46增强作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即可。
在第2实施方式,内箱15包括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作为向库内突出的突出部。左内板部15A2包括一体地形成这些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的一体成形品Ic。而且,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分别由设置于作为真空隔热板的单位板16A与一体成形品Ic之间的增强构件即增强板44、增强板46增强。
由此,作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导轨安装部41a、导轨安装部41b、及间隔壁支持部42a、间隔壁支持部42b设置于一体成形品Ic。因此,不必利用不同的零件便可构成这些突出部。而且,在制成一体成形品的情形时,考虑到材料成本低廉,使用与ABS树脂相比强度略低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材料等烯烃树脂,但可由增强板44、增强板46而弥补其强度不足。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及图29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左侧隔热壁9B及右侧隔热壁10B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此情形时,由于左侧隔热壁9B与右侧隔热壁10B为左右对称形,故而对左侧隔热壁9B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左内板部15A如图29所示般分割为上侧板部15Aa及下侧板部15Ab。上侧板部15Aa与下侧板部15Ab上下邻接。上侧板部15Aa是通过例如射出成形或真空成形等而构成为一体成形品Id。上侧板部15Aa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一体地包括40a、40b、40c作为突出部。左侧隔热壁9B经由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及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B而连接于里侧隔热壁13。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A是位于冷藏室57的部分,且如图29所示般,与上侧板部15Aa一体地设置。片材构件用连结部25B是位于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制冰室60、及冷冻室61的部分,且作为与上侧板部15Aa及下侧板部15Ab不同的零件而构成。
下侧板部15Ab包括平板状的片材构件Sc。下侧板部15A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包括固定具26、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及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固定具26、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及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是包含与片材构件Sc不同的零件的突出部。固定具26、导轨安装具33、导轨安装具34、及间隔壁支持具35、间隔壁支持具36的安装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
上侧板部15Aa位于冷藏室57,构成冷藏室57的内表面。下侧板部15Ab跨及蔬菜室58、小冷冻室59、制冰室60、及冷冻室61而定位,且构成这些各室的内表面。第1间隔壁55设置于上侧板部15Aa与下侧板部15Ab的边界部分。
根据第3实施方式,冷藏室57的左右的内表面包括作为一体成形品Id的上侧板部15Aa。因此,冷藏室57的内表面的外观良好。即,冷藏室57的内表面在旋转门3、旋转门4打开时容易被使用者看出。而且,设置于冷藏室57的内表面的突出部即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也容易在旋转门3、旋转门4打开时被使用者看出。
在此情形时,作为突出部的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与利用模具成形的一体成形品Id一体地成形,因此,成为自上侧板部15Aa流畅地突出的形态。由此,包含架板支持部40a、架板支持部40b、架板支持部40c的一体成形品Id整体的外观变佳,此外,卫生方面的印象也变佳。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30及图31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就架板支持具30包括鳍部30e的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鳍部30e设置于架板支持具30的本体部30a的周缘部。鳍部30e向内箱15的内表面侧、即图30及图31中左内板部15A侧倾斜,且可弹性变形地构成。
鳍部30e在架板支持具30的安装状态下,密接于内箱15内表面。因此,内箱15的内表面与架板支持具30之间的间隙由鳍部30e遮住。即,螺纹铆钉32在螺入架板支持具30的螺钉孔部30c时,使左内板部15A的螺钉插通孔部31的周缘部31a变形。因此,有螺钉插通孔部31部分产生皱褶的情形,而有因该皱褶导致该左内板部15A与架板支持具30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形。根据第4实施方式,该间隙可利用鳍部30e遮住。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34~图66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5所示的冰箱11V包括图34~图39所示的隔热箱体12V、及用以冷却隔热箱体12V内的未图示的冷冻循环。如图38及图39所示,隔热箱体12V包括外箱13V、内箱14V、及隔热构件15V。隔热构件15V设置于外箱13V与内箱14V之间。隔热箱体12V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箱状。在内箱14V的内部形成有例如储藏室等收容空间、或视需要而设置导管的空间。
外箱13V为钢板等金属制,且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箱状。如图34及图36~图39所示,外箱13V是组合包含分割成多片的外板的壁而构成。具体而言,外箱13V包括板状的上表面壁16V、平板状的底面壁17V、平板状的右面壁18V、平板状的左面壁19V、及平板状的背面壁20V。上表面壁16V的前部及后部为与底面壁17V平行的平板状,且后部较前部更位于下侧,由此而在前后方向构成为阶差状。右面壁18V与左面壁19V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图36~图38所示,机械室21V设置于上表面壁16V的后部上。构成冷冻循环的未图示的压缩机等设置于机械室21V。如图38所示,在机械室21V的底面形成有隔离部211V。隔离部211V是通过在相邻的隔热构件15V间设置间隙而形成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隔离部211V是通过将位于隔热箱体12V的上表面的隔热构件15V与位于背面的隔热构件15V隔离地配置而形成。
隔热箱体12V包括零件收容室212V及隔离部213V。零件收容室212V形成于隔热箱体12V的后部的下部。在零件收容室212V收容用于冷藏或冷冻的控制等的零件、或冷凝器等。隔离部213V形成于零件收容室212V的上表面。隔离部213V是通过将位于隔热箱体12V的底面的隔热构件15V与位于背面的隔热构件15V隔离地配置而形成。
内箱14V为树脂制,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箱状,且设置于外箱13V的内部。如图34及图36~图39所示,内箱14V是组合包含分割成多片的内板的壁而构成。具体而言,内箱14V包括板状的上表面壁22V、平板状的底面壁23V、平板状的右面壁24V、平板状的左面壁25V、及平板状的背面壁26V。内箱14V的上表面壁22V也与外箱13V的上表面壁16V同样地为前部及后部与底面壁23V平行的平板状,且后部较前部更位于下侧,由此在前后方向构成为阶差状。右面壁24V与左面壁25V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图34及图44所示,内箱14V的左面壁25V及背面壁26V分别包括多个支持构件27V。支持构件27V自内箱14V的外表面侧向内表面侧即储藏室侧突出。此外,如图57所示,在内箱14V的右面壁24V也设置有同样的支持构件27V。
支持构件27V是例如树脂制的块体。作为支持构件27V的一端部的基端部粘接并固定于隔热构件15V。此外,在内箱14V的壁、例如图53及图54所示的左面壁25V及背面壁26V,贯穿该壁而形成有开口部28V。作为支持构件27V的另一端部的前端部贯穿开口部28V。
多个支持构件27V分别位于背面壁26V侧、右面壁24V侧、及左面壁25V侧,且在上下方向排列设置。螺钉孔271V设置于各支持构件27V的前端部侧。另外,如图53及图54所示,支持构件27V也可为如下构成,即,在基端部具有凸缘部272V,且凸缘部272V由隔热构件15V与内箱14V的外表面夹持。由此,凸缘部272V卡止于开口部28V的周围的支持构件27V,可防止支持构件27V自开口部28V脱落而掉落至储藏室侧。此外,支持构件27V也可并非为与内箱14V的壁不同的构件,而是一体地成形于内箱14V。
如图38及图39所示,外箱13V的上表面壁16V与内箱14V的上表面壁22V、外箱13V的底面壁17V与内箱14V的底面壁23V、外箱13V的右面壁18V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外箱13V的左面壁19V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外箱13V的背面壁20V与内箱14V的背面壁26V分别经由隔热构件15V而对向地设置。另外,在图39概略性地表示外箱13V的右面壁18V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对向、外箱13V的左面壁19V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对向、外箱13V的背面壁20V与内箱14V的背面壁26V对向的状态。
隔热构件15V为热导率低于氨基甲酸酯等的发泡隔热材料或软胶带,且隔热制优异的构件。具体而言,隔热构件15V为平板状的普通的真空隔热板,且包括芯材、及收容芯材的外袋体。芯材是在将隔热性高的材料、例如玻璃绒等无机纤维的积层体收容于包含例如聚乙烯等的合成树脂膜的未图示的内袋体之后,压缩硬化成矩形板状而形成者。除此以外,芯材还可利用例如造纸法、加热压缩法等形成。外袋体是具有阻气性的袋,且是适当组合并积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高密度聚乙烯膜、铝蒸镀膜、铝箔片材等而形成为袋状者。而且,隔热构件15V是由如下方式构成,即,在将芯材收容于外袋体的状态下,对该外袋体内进行减压,在维持减压的状态下通过热熔接等而密闭外袋体的开口部。
隔热构件15V的平板状的板厚方向的一面粘接于内箱14V的外表面,且与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粘接于外箱13V的内表面。即,隔热箱体12V的壁的内部是通过将隔热构件15V抵接于外板及内板进行配置而构成。例如,如图40所示,隔热构件15V夹持设置于外箱13V的左面壁19V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之间。内箱14V的左面壁25V与外箱13V的左面壁19V对向地设置。
在该构成中,在隔热构件15V与外箱13V的内表面、在此情形时在隔热构件15V与左面壁19V之间设置有粘接剂29V。粘接剂29V使隔热构件15V与左面壁19V粘接。在隔热构件15V与内箱14V的外表面、在此情形时在隔热构件15V与左面壁25V之间还设置有粘接剂30V。粘接剂30V使隔热构件15V与左面壁25V粘接。粘接剂29V、粘接剂30V例如为液体状的粘接剂、双面胶带等。另外,上述支持构件27V利用该粘接剂30V而粘接于隔热构件15V。此外,支持构件27V也可为通过与固定具51V卡合而抵接于外箱13V及内箱14V的构成。
如此,内箱14V的壁22V~26V与外箱13V对向地设置。而且,隔热构件15V夹持于外箱13V的壁16V~20V与内箱14V的壁22V~26V之间,且利用粘接剂29V、粘接剂30V而粘接。由此,外箱13V的一壁、与外箱13V对应的内箱14V的一壁、及设置于这两个壁之间的隔热构件15V一体地构成。将该内箱14V的壁22V~26V、外箱13V的壁16V~20V、与隔热构件15V成为一体者称为隔热壁,在本实施方式中称为分割隔热壁31V。
另外,隔热壁及分割隔热壁31V也可称为分割隔热板。即,隔热箱体12V组合多个分割隔热壁31V而构成为箱状。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隔热箱体12V组合上表面用分割隔热壁311V、底面用分割隔热壁312V、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这5片隔热壁而构成。上表面用分割隔热壁311V构成隔热箱体12V的上表面壁。底面用分割隔热壁312V构成隔热箱体12V的底面壁。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构成作为隔热箱体12V的右面壁的侧壁。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构成作为隔热箱体12V的左面壁的侧壁。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构成隔热箱体12V的背面壁。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且对向地配置。
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及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形成隔热箱体12V的左右壁。此处,参照图36、图37及图41对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及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的前端部进行说明。另外,如上所述,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左右对称,因此,对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前端部进行说明。
如图36及图37所示,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包括两个弯折部32V。两个弯折部32V位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及下部附近,且分别弯折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前端部而形成。另外,两部位的弯折部32V为同样的构成,因此,对设置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弯折部32V进行说明。
如图41所示,弯折部32V自右面壁18V的前端部向左侧即内箱14V的右面壁24V侧弯折。其后,弯折部32V在内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方向隔热构件15V侧回折。即,弯折部32V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个平坦部321V、及弯折成大致360°的弯曲部322V,且自上方观察构成U字状。两个平坦部321V相互大致对向,并且位于隔热构件15V的前方。此外,弯曲部322V位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方,且以弯折部32V的平坦部321V的前端面不位于隔热箱体12V的外表面的方式,且弯折部32V的端部成为后方侧的方式弯折。
开口部33V形成于弯折部32V的弯曲部322V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端部之间。端部插入室34V形成于弯折部32V与隔热构件15V的前端部之间。即,开口部33V作为端部插入室34V的入口而发挥功能,且使内箱14V的右面壁24V的前端部与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弯折部32V隔离而形成。端部插入室34V为空间,且使右面壁18V的弯折部32V与隔热构件15V隔离而形成。间隔板441V与间隔增强板442V收容于端部插入室34V。贯通孔35V在板厚方向贯穿两个平坦部321V而形成。
如图36及图37所示,作为隔热箱体12V的内箱14V的内部的储藏室由第1间隔构件37V、及第2间隔构件38V间隔。即,第1间隔构件37V设置于储藏室的中央部。第2间隔构件38V设置于第1间隔构件37V的下方。由此,隔热箱体12V在其内部,将储藏室分割成多个而形成有多个室。具体而言,冷藏室39V是由内箱14V与第1间隔构件37V包围而形成。蔬菜室40V是由内箱14V、第1间隔构件37V、及第2间隔构件38V包围而形成。
制冰室41V、第1冷冻室42V、及第2冷冻室43V设置于蔬菜室40V的下方。设置制冰室41V、第1冷冻室42V、及第2冷冻室43V的空间位于内箱14V的下部,且由内箱14V、及第2间隔构件38V包围而形成。如图35所示,冷藏室门391V为左右对开式,且设置于冷藏室39V的前表面开口部。抽出式制冰室门411V设置于制冰室41V的前表面开口部。抽出式的第1冷冻室门421V设置于第1冷冻室42V的前表面开口部。抽出式的第2冷冻室门431V设置于第2冷冻室43V的前表面开口部。
第1间隔构件37V是与第2间隔构件38V同样的构成,因此,参照图41对第1间隔构件37V进行说明。此外,由于第1间隔构件37V为左右对称的形状,故而对右侧的构成进行说明。第1间隔构件37V包括前间隔部44V、及面间隔部45V。前间隔部44V设置于储藏室的前表面开口部,且构成为沿该储藏室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前间隔部44V包括间隔板441V、间隔增强板442V、间隔盖443V、及间隔隔热构件444V。
间隔板441V为金属制、且构成前间隔部44V的前表面壁的板构件。间隔板441V的左右两端部略向后方弯折。间隔板441V的右端部通过开口部33V而配置于端部插入室34V的内部。在前间隔部44V的右端部在三个部位形成有贯通孔445V。间隔增强板442V由金属制的板构件构成。间隔增强板442V是在间隔板441V的拉伸强度小的情形等下设置。间隔增强板442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间隔板441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同样或短于间隔板441V的上下方向的尺寸。间隔增强板442V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长于间隔板441V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间隔增强板442V的板厚与间隔板441V的板厚同等或大于等于其板厚。间隔增强板442V的左右两端部略向后方弯折。
间隔增强板442V与间隔板441V的背面接触地设置。而且,间隔板441V的右端部通过开口部33V而配置于端部插入室34V的内部。由此,间隔板441V的右端部成为由间隔增强板442V的右端部与外箱13V的右面壁18V即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弯折部32V夹持的构成。此外,间隔板441V及间隔增强板442V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弯折,并插入至端部插入室34V。因此,可将弯折部32V的前表面构成为与间隔板441V的前表面为同一平面。
如图41所示,间隔增强板442V的右端部较间隔板441V更位于右侧而形成为截面L字状,且与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右前部分的角的形状相对应地向后方弯折。在间隔增强板442V的右端部形成有与间隔板441V的三个部位的贯通孔445V相对应的三个部位的螺钉孔446V。位于三个部位中的最右端部侧的螺钉孔446V与形成于外箱13V的右面壁18V的弯折部32V的贯通孔35V重叠配置。螺钉46V的轴部穿过右面壁18V的贯通孔35V,并螺入至位于三个部位中的最右端部侧的螺钉孔446V。
间隔增强板442V的剩余的两部位的螺钉孔446V与间隔板441V的贯通孔445V重叠配置。螺钉47V的轴部穿过间隔板441V的贯通孔445V,并螺入至间隔增强板442V的剩余的两部位的螺钉孔446V。由此,间隔板441V的右端部及间隔增强板442V的右端部连结并固定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弯折部32V。
另外,虽未图示,但间隔板441V的左端部及间隔增强板442V的左端部也与上述右端部同样地构成。即,间隔板441V的左端部及间隔增强板442V的左端部连结并固定于外箱13V的左面壁19V即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的未图示的弯折部。在此情形时,间隔板441V作为在储藏室的前表面开口部连结固定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的连结构件而发挥功能。弯折部32V作为被连结构件而发挥功能。
间隔盖443V为金属制,且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箱状,且与间隔板441V一同构成前间隔部44V的长方体的外周壁。间隔隔热构件444V设置于由间隔盖443V与间隔板441V形成的长方体的空间内。间隔盖443V由支持构件27V支持。即,间隔盖443V在下部具有未图示的安装部。而且,未图示的安装部利用螺钉而固定于支持构件27V。
间隔隔热构件444V为发泡苯乙烯或氨基甲酸酯等的隔热构件,且形成为长方体状。还如图36及图37所示,面间隔部45V为具有隔热性的树脂制的矩形状的板构件,且利用树脂制的板覆盖真空隔热板等板状的隔热构件的周围。面间隔部45V载置并保持于内箱14V的支持构件27V上。此外,面间隔部45V的前端部与前间隔部44V的背面接触,左右两端部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及左面壁25V接触而设置。
另外,在第1间隔构件37V,面间隔部45V的后端部相对于内箱14V的背面壁26V空出间隙而设置。由此,冷藏室39V与蔬菜室40V连通。另一方面,在第2间隔构件38V,面间隔部45V的后端部与内箱14V的背面壁26V接触而设置。由此,第2间隔构件38V对蔬菜室40V与制冰室41V进行隔热,并且也对蔬菜室40V与第2冷冻室43V进行隔热。
如图34及图36~图39所示,分割隔热壁31V经由固定具51V而相对于相邻的另一分割隔热壁31V连结并固定。即,内箱14V是将分割成多个的壁22V~壁26V配置成箱状,并经由固定具51V而连结并固定邻接的两个壁而构成。
固定具51V设置于如下转角部,即,位于内箱14V且由上表面壁22V与右面壁24V形成的转角部;由上表面壁22V与左面壁25V形成的转角部;由上表面壁22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由底面壁23V与右面壁24V形成的转角部;由底面壁23V与左面壁25V形成的转角部;以及由底面壁23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换言之,固定具51V在与相邻并隔离的两个隔热构件15V对向的位置固定。
此外,如图39及图42所示,电线52V设置于内箱14V的后部的转角部、例如由左面壁25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左里侧的转角部。电线52V为连接例如未图示的作为控制元件的控制装置与接收来自该控制装置的信号而驱动的未图示的送风机(blower fan)等零件的电线、或连接控制装置与各种传感器(sensor)的电线,例如沿着转角部延伸。电线52V捆束多条电线而构成。另外,图式中表示捆束多条电线而截面成为圆形的状态的电线52V。
如图39及图55所示,配管(pipe)53V设置于内箱14V的后部且与设置有电线52V的转角部不同的转角部、例如由左面壁25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右里侧的转角部。配管53V为连接例如未图示的冷藏用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吸入管(suction pipe)及连接冷冻用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吸入管等。配管53V例如沿着转角部延伸。配管53V例如设置有如下两根,即,供用于冷藏的制冷剂通过者、及供用于冷冻的制冷剂通过者。
设置于内箱14V的各转角部的固定具51V分别为类似的构成,因此,以下,对在内箱14V,设置于由左面壁25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的固定具511V、及设置于由右面壁24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的固定具512V进行说明。另外,在固定具512V的说明中,省略对于与固定具511V共通的部分的说明。此外,还对上述电线52V及配管53V的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4、图42~图54对固定具511V进行说明。
如图34、图42及图43所示,固定具511V作为整体为截面成为直角三角形的柱状,且沿着由内箱14V的左面壁25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图42是概略地表示设置有电线52V的转角部附近者。图43是表示将固定具511V设置于转角部之后的该转角部者。而且,图44表示将固定具511V设置于该转角部之前的该转角部。
如图45~图47所示,固定具511V包括固定盖54V、增强构件55V、及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固定具511V由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而形成为截面成为直角三角形的筒状。转角用隔热构件56V构成筒状的内部。
固定盖54V为树脂制,且为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板构件。固定盖54V以覆盖设置于转角部的电线52V的前侧的方式配置。固定盖54V是以将电线52V自冰箱11V的使用者侧遮住的方式设置以使自冰箱11V的使用者侧不会观察到电线52V。如图47~图54所示,固定盖54V具有贯通孔58V。贯通孔58V位于固定盖54V的前表面,且供螺钉57V的轴部通过。
贯通孔58V在与固定盖54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形成于两端部的多个部位。为了使其中一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V与另一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V尽量隔离,将其中一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V与另一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V向上下方向错开配置。即,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例如如图46所示般沿着固定盖54V的长度方向配置成锯齿(zigzag)状。
如图48、图50、图52及图53所示,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中的自正面观察位于左侧的贯通孔58V的轴向为在固定盖54V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时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正交的方向。此外,如图48、图49、图51及图54所示,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中的自正面观察位于右侧的贯通孔58V的轴向为在将该固定盖54V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时与该内箱14V的背面壁26V正交的方向。
如图34、图45及图46所示,固定盖54V在固定盖54V延伸的方向上被一分为二。即,固定盖54V包括上固定盖541V及下固定盖542V。上固定盖541V构成固定盖54V的上侧部分。下固定盖542V构成固定盖54V的下侧部分。由此,固定盖54V的操作变得容易,并且不易产生扭曲等变形。
上固定盖541V设置于内箱14V中的冷藏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转角部。下固定盖542V设置于内箱14V中的制冰室41V及第1冷冻室42V的转角部。上固定盖541V与下固定盖542V的连结部分、换言之上固定盖541V与下固定盖542V的分割部分如图48所示般向左里侧的转角部侧突出而与增强构件55V接触。此外,如图43及图45~图47所示,固定盖54V具有开口部59V、开口部60V。开口部59V位于上固定盖54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以上固定盖541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开口部60V位于下固定盖54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以下固定盖542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开口的方式设置。
增强构件55V是增强固定具51V的固定盖54V的强度者,且为树脂制。如图42、图45及图47所示,增强构件55V构成为将矩形的长条板在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弯折成大致直角的形状。即,增强构件55V包括形成固定具511V的截面等腰三角形的剩余的二边的盖、具体而言形成大致直角的角的截面为L字状的板构件。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与固定盖54V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大致相等。在增强构件55V,截面L字状的二边中的一边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即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对向地配置,另一边与内箱14V的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对向地配置。
增强构件55V的直角部分与内箱14V的转角部对应地配置。即,固定具511V以截面L字状的直角部分最接近内箱14V的转角部的角的方式配置于该转角部。而且,固定盖54V覆盖增强构件55V的截面L字状的敞开侧。换言之,增强构件55V交替跨及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端部间即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隔离的部分而设置。增强构件55V设置于分割隔热壁31V间的隔热效果小的部位。
增强构件55V包括多个螺钉孔61V及多个贯通孔62V。多个螺钉孔61V及多个贯通孔62V位于与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且与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对应,且沿着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配置成锯齿状。贯通孔62V设置于向固定盖54V侧膨出的膨出部63V。即,膨出部63V也沿着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配置成锯齿状。在将固定盖54V安装于增强构件55V时,增强构件55V的贯通孔62V的轴向与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的轴向一致。螺钉57V的轴部贯通增强构件55V的贯通孔62V。
如图47、图48、图49及图52所示,螺钉孔61V为向固定盖54V侧突出的圆筒状,且在内侧设置有螺纹。螺钉孔61V在将固定盖54V安装于增强构件55V时,与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的轴向一致。螺钉57V穿过贯通孔58V而螺入至螺钉孔61V。
如图47所示,增强构件55V也在固定具511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为二。即,增强构件55V包括上增强构件551V及下增强构件552V。上增强构件551构成增强构件55V的上侧。下增强构件552构成增强构件55V的下侧。在此情形时,增强构件55V在与固定盖54V同样的分割位置被分割。上增强构件551V设置于冷藏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转角部。下增强构件552V设置于内箱14V中的制冰室41V及第1冷冻室42V的转角部。
例如,如图42所示,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设置于转角部,且由固定盖54V覆盖。即,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由固定具511V包围。即,转角用隔热构件56V以覆盖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端部间即隔离部分的方式配置。如图47所示,转角用隔热构件56V是将发泡苯乙烯等的隔热构件形成为三角柱而成者。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包含多个切口部64V。多个切口部64V设置于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切口部64V沿着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长度方向配置成锯齿状以不干涉设置于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增强构件55V的螺钉孔61V、及贯通孔62V的螺钉57V。
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在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为二。即,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包括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及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构成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上侧。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构成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下侧。在此情形时,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在与固定盖54V同样的分割位置被分割。
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由上固定盖541V与上增强盖551V夹持。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由下固定盖542V与下增强盖552V夹持。依据该构成,将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配置于冷藏室39V及蔬菜室40V的转角部。将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设置于内箱14V中的制冰室41V及第1冷冻室42V的转角部。
依据该构成,固定具511V可作为整体在沿着转角部延伸的方向被分割成两个。另外,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与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隔离。即,如图48所示,在固定盖54V的分割部分,成为固定具511V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向转角部侧凹陷的形状。
此外,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具有开口部65V。开口部65V位于上转角用隔热构件56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开口而形成。开口部65V与上固定盖541V的开口部59V对应。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具有开口部66V。开口部66V位于下转角用隔热构件562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开口而形成。开口部66V与上固定盖541V的开口部60V对应。
收容部67V设置于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直角部分、即,近接内箱14V的转角部的角的部位。收容部67V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状。电线52V收容于该收容部67V。即,固定具511V为在筒状的内部收容有电线52V的构成。收容于收容部67V的电线52V以收容部67V的内周面成为保持部而不会自规定的位置偏移的方式被保持,并且还由未图示的钩(hook)等保持部等保持。即,电线52V与固定具511V成为一体的构成。
电线52V的一部分通过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开口部65V而自上固定盖541V的开口部59V进入储藏室侧。此外,电线52V的另一部分通过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开口部66V而自下固定盖592V的开口部60V进入储藏室侧。而且,电线52V的另一部分自固定具511V的上端面进入外侧,并通过隔离部211V而被引导至机械室21V。即,固定具511V的开口部59V、开口部60V是用以将收容于固定具511V的内部的电线52V的一部分引导至储藏室侧者。另外,进而还可将电线52V的一部分自固定具511V的下端面通过隔离部213V而引导至部分收容室212V。
如图46所示,电线52V具有三部位的连接部68V。连接部68V设定于自固定盖54V的开口部59V、开口部60V进入储藏室侧的部分、及自固定具511V的上端面延伸至外侧的前端部。这些连接部68V为树脂制,且构成为可与其他电线的连接部连接的插头(plug)状。其他电线例如连接于控制装置或送风机等零件。
如图47及图49~图5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1密封构件71V。第1密封构件71V设置于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之间,具体而言,设置于固定盖54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增强构件55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第1密封构件71V是沿着固定盖54V及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较长延伸的构件,例如包含软胶带。第1密封构件71V密封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之间。
如图47~图5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2密封构件72V。第2密封构件72V设置于增强构件55V与近接该增强构件55V的内箱14V的壁、具体而言增强构件55V与左面壁25V即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之间、及增强构件55V与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第2密封构件72V是沿着固定盖54V及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较长延伸的构件,例如为软胶带。第2密封构件72V密封增强构件55V与近接该增强构件55V的分割隔热壁31V之间。
如图42所示,固定具511V具有第3密封构件73V。第3密封构件73V设置于分割隔热壁31V的端部、例如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对接的部分。第3密封构件73V是与固定盖54V及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构件,例如为软胶带。第3密封构件73V密封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另外,在图53及图54中,省略第3密封构件的图示。
如图47~图52所示,固定具511V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夹持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将电线52V收容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收容部67V,并将固定盖54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增强构件55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准。螺钉57V的轴部在将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对准的状态下穿过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并螺入增强构件55V的螺钉孔61V。由此,将固定盖54V固定于增强构件55V。通过将固定盖54V固定于增强构件55V,转角用隔热构件56V也成为固定于固定具511V的内部的构成,电线52V也成为固定于固定具511V的内部的构成。因此,成为固定盖54V、增强构件55V、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及电线52V一体化的构成。
如图48所示,固定盖54V在上固定盖541V与下固定盖542V的分割部分,利用一对螺钉57V、螺钉57V而固定于增强构件55V。而且,第2间隔构件38V的后端部的左部与固定具511V的分割部分接触而设置。此外,如图53及图54所示,螺钉57V穿过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及增强构件55V的贯通孔62V,并螺入内箱14V的支持构件27V的螺钉孔。由此,固定具511V固定于内箱14V的转角部。
此时,第1密封构件71V密封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之间。第2密封构件72V密封固定具51V与近接该固定具51V的分割隔热壁31V之间。第3密封构件73V密封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
而且,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介隔第2密封构件72V而与增强构件55V对向。由此,相邻的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利用固定具511V而连结并固定。而且,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4V、315V所成的角度与增强构件55V的直角部分对应地保持为大致90°。即,增强构件55V分别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及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对向地配置,且作为将相邻的壁即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保持为90°的角度保持部而发挥功能。
其次,参照图55~图64对固定具512V进行说明。
如图55及图56所示,固定具512V作为整体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柱状,且沿着由内箱14V的右面壁24V与背面壁26V形成的转角部在上下方向延伸。图55是概略性地表示设置有配管53V的转角部附近者。图56是表示将固定具512V设置于转角部之后的构成者。另外,图57表示将固定具512V设置于该转角部之前的构成。
如图58~图60所示,固定具512V包括固定盖81V、增强构件82V、及转角用隔热构件83V。固定盖81V及增强构件82V构成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筒状。转角用隔热构件83V设置于由固定盖81V及增强构件82V形成的筒状的内部。
固定盖81V是与固定盖54V大致同样的构成。即,固定盖81V为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板构件,且覆盖设置于转角部的配管53V的前侧。即,固定盖81V以自冰箱11V的使用者侧观察不到配管53V的方式覆盖并遮住配管53V。固定盖81V具有多个贯通孔84V。贯通孔84V是与固定盖54V的贯通孔58V同样的构成。
如图60所示,固定盖81V在固定盖81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为二。即,固定盖81V包括上固定盖811V及下固定盖812V。上固定盖811V构成固定盖81V的上侧。下固定盖812V构成固定盖81V的下侧。上固定盖811V与下固定盖812V连结的部分即分割部分如图61所示般向右里侧的转角部侧突出。
如图60所示,上固定盖811V包括第1突出部85V。第1突出部85V位于上固定盖81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1突出部85V具有开口部86V。如图56、及图58~图60所示般,下固定盖812V包括第2突出部87V。第2突出部87V位于下固定盖812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2突出部87V具有开口部88V。
增强构件82V是与增强构件55V大致同样的构成。即,如图60所示,增强构件82V为截面成为L字状的板构件,且构成固定具512V的截面等腰三角形的斜面以外的剩余的二边。增强构件82V的直角部分与内箱14V的转角部对应地配置。固定盖81V以覆盖增强构件82V的截面L字状的敞开侧的开口部的方式设置。
增强构件55V具有多个螺钉孔89V及多个贯通孔90V。多个螺钉孔89V及多个贯通孔90V设置于与增强构件55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增强构件82V的螺钉孔89V及贯通孔90V也为与增强构件55V的螺钉孔61V及贯通孔62V同样的构成。增强构件82V也在增强构件82V延伸的方向被一分为二。即,增强构件82V包括上增强构件821V及下增强构件822V。上增强构件821V构成增强构件82V的上侧。下增强构件822V构成增强构件82V的下侧。
上增强构件821V包括第1增强用突出部91V。第1增强用突出部91V位于上增强构件82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即与第1突出部85V对应的位置,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1增强用突出部91V与第1突出部85V一同形成筒状。下增强构件822V包括第2增强用突出部92V。第2增强用突出部92V位于下增强构件822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即与第2突出部87V对应的位置,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2增强用突出部92V与第2突出部87V一同形成筒状。
转角用隔热构件83V是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大致同样的构成。即,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以由固定盖81V覆盖的方式配置于转角部。即,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以覆盖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端部间即隔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如图60所示,转角用隔热构件83V是将发泡苯乙烯等的隔热构件形成为三角柱而成者,且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侧形成有多个切口部93V。切口部93V是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的切口部64V同样的构成。
转角用隔热构件83V在转角用隔热构件83V延伸的方向上一分为二。即,转角用隔热构件83V包括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及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构成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中的上侧。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构成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中的下侧。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由上固定盖811V1及上增强盖821V夹持而设置。此外,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由下固定盖812V及下增强盖822V夹持而设置。
在该构成中,固定具512V可作为整体在沿着转角部延伸的方向分割成两个。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离开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而设置。即,如图61所示,固定盖81V成为如下形状,即,在该固定盖81V的分割部分,该固定盖81V的转角部侧的面与增强构件82V接触,且固定具51V的分割部分的前表面向转角部侧凹陷。
如图60所示,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包括第1隔热用突出部94V。第1隔热用突出部94V位于上转角用隔热构件831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即与第1突出部85V对应的位置,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1隔热用突出部94V具有开口部95V。第1隔热用突出部94V收容于由第1增强用突出部91V与第1突出部85V形成的筒状部分。
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位于该下转角用隔热构件832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即与第2突出部87V对应的位置,且向外侧突出并延伸。第2隔热用突出部96V具有开口部97V。第2隔热用突出部96V收容于由第2增强用突出部92V及第2突出部87V形成的筒状部分。
固定具51V包括收容部98。收容部98位于与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直角部分、即近接内箱14V的转角部的角的部位,且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凹状的空间。配管53V收容于收容部98V。即,固定具512V为在筒状的内部收容有配管53V的构成。收容部98V的内周面作为保持配管53V的保持部而发挥功能。配管53V由成为保持部的收容部98V的内周面保持,并且还由未图示的钩等保持部等保持。即,配管53V与固定具512V构成为一体。另外,在收容部98V内,根据转角部的部位收容有多根配管53V。
配管53V的一部分通过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的开口部95V而自上固定盖811V的开口部86V进入储藏室侧。配管53V的另一部分通过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的开口部97V而自下固定盖812V的开口部88V进入储藏室侧。配管53V的又一部分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进入外侧并通过隔离部211V而被引导至机械室21V。即,固定具512V的开口部86V、开口部88V是用以将收容于固定具512V的内部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引导至储藏室侧者。另外,而且,还可将配管53V的一部分自固定具512V的下端面通过隔离部213V而引导至部分收容室212V。
如图59所示,配管53V包括熔接部99V。熔接部99V设置于自固定盖81V的开口部86V、开口部88V进入储藏室侧的部分、及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向外侧延伸的前端部。这些熔接部99V成为可与其他配管的熔接部熔接的构成、例如配管53V的直径大于其他配管的构成。其他配管连接于冷藏用蒸发器、冷冻用蒸发器、及压缩机。
在本实施方式,自上固定盖811V的开口部86V延伸至储藏室侧的配管53V连接于冷藏用蒸发器。自下固定盖812V的开口部88V延伸至储藏室侧的配管连接于冷冻用蒸发器。自固定具512V的上端面延伸至外侧的配管连接于设置于机械室21V的压缩机。如此,成为配管53V的熔接部99V与其他配管的熔接部熔接的构成。
第1密封构件101V是与设置于固定具511V的第1密封构件71V同样的构成,且设置于固定盖81V与增强构件82V之间。具体而言,第1密封构件101V设置于固定盖81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增强构件82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第2密封构件102V是与第2密封构件72V同样的构成,且设置于增强构件82V与近接该增强构件82V的内箱14V的壁。具体而言,第2密封构件102V如图60~图64所示般,设置于增强构件82V与右面壁24V即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之间、及增强构件82V与背面壁26V即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第3密封构件103V是与第3密封构件72V同样的构成,且如图55所示般,设置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对接的部分。
如图59~图64所示,固定具512V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即,由固定盖81V及增强构件82V夹持转角用隔热构件83V,将配管53V收容于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的收容部98V,并将固定盖81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增强构件82V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准。螺钉57V的轴部在将固定盖81V与增强构件82V对准的状态下,穿过固定盖81V的贯通孔84V并螺入增强构件82V的螺钉孔89V。由此,固定盖81V固定于增强构件82V。
通过将固定盖81V固定于增强构件82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也成为固定于固定具51V的内部的构成,配管53V也成为固定于固定具512V的内部的构成。第2间隔构件38的后端部的右部和上固定盖811V与下固定盖812V的分割部分接触地设置,并覆盖该分割部分。
如图61所示,在上固定盖811V与下固定盖812V的分割部分,固定盖81V利用一对螺钉57V、螺钉57V而固定于增强构件82V。第2间隔构件38V的后端部的右部与固定具512V的分割部分接触地设置。如图63所示,未图示的螺钉的轴部穿过固定盖81V的贯通孔84V及增强构件82V的贯通孔90V,并螺入内箱14V的未图示的支持构件的螺钉孔。由此,固定具512V固定于内箱14V的转角部。另外,虽未图示,但固定具512V也以与上述同样的构成固定于背面壁26V的支持构件。
在此情形时,第1密封构件101V密封固定盖81V与增强构件82V之间。第2密封构件102V密封固定具51V与近接该固定具51V的分割隔热壁31V之间。第3密封构件103V密封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
增强构件82V介隔第2密封构件102V而分别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及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对向地设置。由此,相邻的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及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利用固定具512V而连结并固定。而且,由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形成的相邻的壁的角度与增强构件82V的直角部分对应地保持为90°。即,增强构件82V还作为将相邻的壁的角度保持为90°的角度保持部而发挥功能。
其次,在固定具512V,对于自固定盖81V的开口部88V引导至储藏室侧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参照图65进行说明。如图65所示,间隔部用隔热构件105V在内箱14V的内部设置于第2间隔构件38V的面间隔部45V与内箱14V的右面壁24V之间。间隔部用隔热构件105V为包含发泡苯乙烯等的隔热构件,且构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块状。在间隔部用隔热构件105V形成有内箱14V侧开口的凹部106V。
在凹部106V的内部设置有自固定具512V的开口部88V进入储藏室侧的配管53V的一部分。即,自固定具512V的开口部88V出来的配管53V的一部分沿着第2间隔构件38V的缘部的前后方向设置。间隔部用隔热构件105V的上表面、前表面及左面由自第2间隔构件38V的面间隔部45V延伸的构件覆盖。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将上述间隔隔热构件在内箱14V的内部设置于第2间隔构件38V的面间隔部45V与内箱14V的左面壁25V之间,将自固定具512V的开口部60V出来的电线52V的一部分沿着第2间隔构件38V的缘部的前后方向设置。
参照图34及图66,对上述一实施方式的冰箱的隔热箱体12V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分别制作图34所示的分割隔热壁31V及固定具51V。其次,如图66所示,在相邻的两个分割隔热壁31V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利用螺钉57V而安装固定具511V。其次,在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固定具511V成为一体者中安装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由此,连结并固定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而形成内箱14V的右里侧的转角部。
在此情形时,由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形成的相邻的壁的角度与增强构件55V的直角部分对应地保持为大致90°。内箱14V的其他转角部也通过连结并固定分割隔热壁31V与固定具51V而形成。由此,内箱14V的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成为90°,隔热箱体12V成为长方体。另外,并非将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仅设为90°,在此情形时,只要将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调整为大致90°,而使隔热箱体12V的各角部成为大致90°即可。
此外,第1间隔构件37V及第2间隔构件38V在隔热箱体12V的组装时设置于规定的位置。由此,形成冷藏室39V、蔬菜室40V、制冰室41V、第1冷冻室42V及第2冷冻室43V。而且,在储藏室的前表面开口部侧,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利用第1间隔构件37V及第2间隔构件38V而连结并固定。
根据该构成,发挥以下效果。
冰箱11V的隔热箱体12V是利用固定具51V连结并固定相邻的两个分割隔热壁31V而构成。即,冰箱11V的隔热箱体12V是通过组合分割成多个的分割隔热壁31V,并利用固定具51V而连接各分割隔热壁31V而组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相较如以往般预先在立体的内箱设置隔热构件的构成,冰箱11V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固定具51V的增强构件55V、增强构件82V作为角度保持部而发挥功能,因此,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保持为90°。由此,可将内箱14V形成为长方体。此外,由于内箱14V的角部保持为90°,故而分割隔热壁31V的组合变得容易。
固定具51V在与相邻而隔离的两个隔热构件15V对向的位置固定。因此,能以固定具51V为基准固定隔热构件15V。由此,可容易地将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角度保持为90°。
在储藏室的前表面开口部侧,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利用第1间隔构件37V及第2间隔构件38V而连结并固定。因此,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的前表面及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的前表面得以确实地固定。由此,可抑制内箱14V的前表面开口部在左右方向打开、或内箱14V扭曲,从而可将内箱14V及隔热箱体12V保持为长方体。
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的电线52V及配管53V由固定具51V覆盖。由此,可避免储藏室内的食品接触电线52V或配管53V。而且,电线52V及配管53V以不会被冰箱11V的使用者看出的方式遮住,因此,可使储藏室内部的设计良好。
由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故而可提高转角部的隔热效果。此外,由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由固定具51V覆盖,故而可与上述同样地使储藏室的内部设计良好。
由于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以覆盖相邻的分割隔热壁31V的隔离的部分的方式配置,故而可弥补利用分割隔热壁31V所得的隔热效果小的部分的隔热效果。由此,可提高隔热箱体12V整体的隔热效果。
固定具51V形成为筒状。而且,电线52V、配管53V及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收容于固定具51V的筒状的内部。由此,可使电线52V、配管53V、及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确实地不易被冰箱11V的使用者看到,从而可使储藏室的内部设计进一步良好。
固定具51V包括截面形成为L字状的增强构件55V、增强构件82V。由此,可极力防止固定具51V变形、扭曲、或弯折。此外,固定盖54V、固定盖81V设置于增强构件55V、增强构件82V的前表面即截面为L字状的开口部。由此,可将固定具51V设为筒状。
电线52V及配管53V由转角用隔热构件56V、转角用隔热构件83V的收容部67V、收容部98V保持。由此,可防止电线52V及配管53V自规定的位置偏移。
固定具51V具有开口部59V、开口部60V。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的电线52V通过开口部59V、开口部60V而被引导至储藏室侧。由此,可使自开口部59V、开口部60V引导至储藏室侧的电线52V与位于固定具51V的外侧即储藏室侧的电线连接。在此情形时,电线52V在自固定具51V的开口部59V、开口部60V出来的部分具有与其他电线连接的连接部68V,因此,可在固定具51V的外侧容易地进行电线52V与其他电线的连接。
此外,固定具51V具有开口部86V、开口部88V。而且,设置于内箱14V的转角部的配管53V通过开口部86V、开口部88V而被引导至储藏室侧。由此,可使自开口部86V、开口部88V引导至储藏室侧的配管53V与位于储藏室侧的配管连接。在此情形时,配管53V在自固定具51V的开口部86V、开口部88V出来的部分具有与其他配管熔接的熔接部99V,因此,可在固定具51V的外侧容易地进行配管53V与其他配管的熔接。
固定具51V与电线52V一体化,此外,固定具51V与配管53V一体化。因此,在分割隔热壁31V利用固定具51V而被连结并固定时,也可将电线52V及配管53V设置于分割隔热壁31V的规定的转角部。由此,可简化电线52V及配管53V的组装作业。
电线52V的一部分设置于内箱14V的左里侧的转角部。配管53V的一部分设置于内箱14V的右里侧的转角部。而且,电线52V由固定具511V覆盖,配管53V由固定具512V覆盖。由此,可防止电线52V因配管53V而被冷却。
配管53V的一部分沿着第2间隔构件38V的缘部配置。由此,可不增大固定具51V而延长配管53V。由此,在配管53V为吸入管(suction pipe)的情形时,可充分地确保储藏室的收纳空间,并且提高配管53V的热交换的效率。
第1密封构件71V、第1密封构件101V设置于固定盖54V与增强构件55V之间、及固定盖81V与增强构件82V之间。由此,可防止冷气流入固定具51V的内部。其结果,可防止在固定具51V的内部的零件、例如电线52V等产生冷凝。
第2密封构件72V、第2密封构件102V设置于分割隔热壁31V与固定具51V之间。由此,可防止储藏室内的冷气漏出至隔热箱体12V的外侧,并且可防止隔热箱体12V的外侧的热空气流入至储藏室内。
第3密封构件73V、第3密封构件103V设置于右面用分割隔热壁313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及左面用分割隔热壁314V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315V之间。由此,可对隔热箱体12V的内部与外部充分地进行隔热,从而可有效率地使该隔热箱体12V的内部冷却。
固定具51V在沿着转角部延伸的方向分割成多个。由此,固定具51V的操作变得容易。此外,由于第2间隔构件38V设置于固定具51V的分割部分,故而可防止储藏室内的冷气自第2间隔构件38V的分割部分流入至固定具51V的内部。
分割隔热壁31V包括作为外板的壁16V~壁20V、作为内板的壁22V~壁26V、及作为隔热构件15V的真空隔热板。在此情形时,真空隔热板的其中一个面粘接于外板,另一个面粘接于内板。由此,可获得利用真空隔热板的隔热效果,并且可使分割隔热壁31V即隔热箱体12V的壁薄。此外,根据上述构成,可将以往设置于外箱与内箱之间的电线及配管设置于在收纳食品时不易成为妨碍的转角部。
电线52V及配管53V自固定具51V的上部及下部出来。隔离部211V设置于电线52V或配管53V的正上方。利患部213V设置于电线52V或配管53V的正下方。机械室21V设置于隔离部211V的正上方。零件收容室212V设置于隔离部213V的正下方。由此,可容易地将电线52V及配管53V配置于规定的位置,并且可容易地与其他电线或配管连接。
此外,对于图45所示的电线52V,优选为将使用于加热器(heater)或压缩机等的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用电线、与用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或各种传感器等的直流(direct current,DC)用线隔离配置。若将AC用与DC用的电线配置在一起,则有出现噪声(noise)之虞,但通过如上述般进行隔离,有可降低噪声产生的可能性的效果。例如,优选为设置多个收容部67V,并介隔隔热材料将AC用与DC用电线收容于各收容部67V。
此外,若将AC用与DC用电线分别收容于固定具511V、固定具512V,并分别配置于储藏室的不同的转角,则更可减少噪声。在此情形时,若将连接压缩机或配线的电气控制基板配置于机械室21V或上表面用分割隔热壁311V,则由于配线在上下方向较长延伸,故而噪声变得容易传导,但根据上述构成,可有效地减少噪声。
此外,除收容部以外,还可在固定具51V内设置用以使冷气循环的冷气导管。此外,还可在收容部设置对蒸发器(evaporator)的除霜水进行排水的排水管(exhaust hose)。此外,在收容部的附近产生冷凝的情形时、或配置有排水管的情形时,以在中途具有U字形状的形态配置上述电线。而且,也可使电线的中途的U字形状部分作为成为防止水渗入电气零件的防水渗入元件的U形弯管(trap)而发挥功能。
此外,将成为冷冻温度带的空间的冷冻储藏室、在此情形时制冰室41V、第1冷冻室42V、及第2冷冻室43V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下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冷藏室与蔬菜室上下配置,在它们之间配置冷冻储藏室。
在图36的实施方式,冷冻室42V设置于离位于上部的机械室21V最远的部位。吸入管设置于冷冻室42V的背面且向上下方向较长延伸。吸入管连接可产生冷冻温度带的冷气的蒸发器、与设置于机械室21V的压缩机。在此情形时,有自连结各隔热壁的间隙等渗入库内侧的外部气体冷凝之虞,但通过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配置冷冻室,且在其背面配置可产生冷冻温度带的冷气的蒸发器,可缩短连接该蒸发器与压缩机的吸入管的距离,其结果,可抑制冷凝的产生。
此外,在此情形时,吸入管不自蒸发器向与压缩机的配置位置不同的方向延伸,而仅配置于冷冻储藏带室与压缩机之间的空间有效。
另外,蒸发器无须具有多个冷藏用蒸发器及冷冻用蒸发器,也可为利用可产生冷冻温度带的冷气的蒸发器而将冷冻室与冷藏室冷却的构成。
此外,收容压缩机的机械室21V也可不配置于隔热箱体的上方而配置于下方。例如,对于在冷冻室的上方配置冷藏室、在下方配置蔬菜室的情形、且相较冷藏室的室内高度尺寸蔬菜室的室内高度尺寸小的情形进行观察。在此情形时,机械室是使蔬菜室的后方凹陷而形成。而且,在吸入管,自设置于冷冻室的背面的蒸发器至设置于机械室的压缩机的路径中的通过蔬菜室的部分的距离相较压缩机配置于冷藏室的上方的情形变短。由此,可缩短吸入管通过冷藏温度带的距离,其结果,可更有效地防止冷凝。
除此以外,在内箱的转角部设置有电线及配管,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设为如下构成,即,在内箱的转角部设置电线及配管以外的零件、例如管等,并利用固定具覆盖该零件。
固定具在未设置间隔构件的转角部、或转角部的长度短的情形等下,也可不分割成多个。
在第5实施方式的固定具,还可设为如下构成,即,在固定盖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置第2实施方式的延出部,并代替第2密封构件而利用第4密封构件将延出部与内箱之间密封。
还可沿着第2间隔构件的缘部的左右方向配置配管的一部分或电线的一部分。此外,还可沿着第1间隔构件的缘部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配置配管的一部分及电线的一部分。
可使用真空隔热板、氨基甲酸酯、发泡苯乙烯等作为用于面间隔部的隔热构件。此外,还可为自上下利用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板夹持这些隔热构件的构成。
例如,在间隔板的强度足够的情形时,可省略间隔增强板。
相邻的两个分割隔热壁除上述实施方式的连结固定以外,还可利用螺钉等而连结固定。
上述隔热箱体的组装顺序只不过为一例。例如,还可为如下顺序,即,在将固定具安装于背面用分割隔热壁之后,在固定具安装右面用分割隔热壁左面用分割隔热壁。
还可代替软胶带而使用硅密封胶等作为密封构件。
还可为如下构成,即,在内箱的右里侧的转角部设置第2转角用隔热构件,在第2转角用隔热构件的收容部的内部收容配管。
此外,冰箱还可在储藏室的内部具有喷出雾(mist)的雾释出部。该雾是因静电雾化而产生,优选为直径1nm~1000nm。在此情形时,通过在由相邻的两个分割隔热壁形成的转角部设置固定具,可抑制雾自与相邻的分割隔热壁之间释出至库外。
固定具也可一体地形成于内箱的一壁。
分割隔热壁也可为自侧面或上表面等观察构成为L字状或U字状。即,固定具还可为如下构成,即,不仅连结并固定板状的分割隔热壁彼此,还连结并固定板状以外的分割隔热壁彼此、及板状的分割隔热壁与板状以外的分割隔热壁。
分割隔热壁的隔热构件即真空隔热板也可并非一体地设置于内箱的壁,此外,还可一体地设置于外箱的壁。
分割隔热壁的隔热构件只要与外箱的一壁或内箱的一壁的任一者接触地设置即可。
内箱是利用固定具而连结并固定分割成多个的壁,而构成为箱状者,隔热箱体是该内箱与隔热构件成为一体者。在此情形时,将内箱分割成多个而成的壁并不限于平板状,例如,还可为自上表面观察为L字状。
如以上般,本实施方式的冰箱是组合多个隔热壁而构成为箱状。冰箱具备固定具。固定具具备如下固定具,即,位于隔热箱体,设置于由相邻的两个隔热壁形成的转角部,且连结并固定两个隔热壁。由此,可通过组合隔热壁,且利用固定具组合这些隔热壁,而组装冰箱,相较如以往般预先在立体的内箱设置隔热构件的构成,冰箱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67~图75,对第6实施方式的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第6实施方式,如图67及图68所示,隔热箱体2包括左侧隔热壁9、右侧隔热壁10、上侧隔热壁11、下侧隔热壁12、及里侧隔热壁13,且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矩形箱形。各隔热壁9~13在外板部14A~14E与内板部15A~15E之间分别具有作为真空隔热板的单位板16A~16E。在此情形时,由一个隔热壁、及与该隔热壁的两侧连续的另两个隔热壁构成外板部连续的隔热壁主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侧隔热壁11、及与该上侧隔热壁11的两侧连续的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构成外板部连续的隔热壁主体2S。在该隔热箱体2,将库内上部设为冷藏室80、将中间部设为冷冻室81、将下部设为蔬菜室82。
对隔热箱体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下述般制造上述隔热壁主体2S。
图69所示的一体物10U是在右侧隔热壁10,利用粘接剂接合右单位板16B与右内板部15B而构成者。如图70所示,此情形的粘接剂涂布方法是作为利用辊涂方式的涂布方法。在辊涂方式中,使用一对传送辊(carrying roll)71、传送辊72、及供给辊73。供给辊73可与其中一个辊71接触地设置,且对其中一个传送辊71供给粘接剂。
当在右单位板16B的内表面16Bn涂布粘接剂时,在将右单位板16B夹持于一对传送辊71、传送辊72的状态下,使各辊71~73向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如此一来,供给辊73对该供给辊73与传送辊71之间的卷入侧供给粘接剂。而且,传送辊71将自供给辊73供给的粘接剂涂布于右单位板16B的内表面16Bn,并且一对传送辊71、传送辊72将右单位板16B向图35的箭头方向输送。在此情形时,内表面16Bn相当于与外表面16Bg即一个面相反的面。此外,在该右单位板16B的内表面16Bn涂布粘接剂的步骤相当于步骤(2)。
在右单位板16B的内表面16Bn涂布粘接剂之后,如图69所示,将右内板部15B粘接于右单位板16B的内表面16Bn,由此,制造一体物10U。在此情形时,右内板部15B具有弯折部15Bs。弯折部15Bs位于右内板部15B的一端部,且为将该一端部以大致45度的角度向与单位板16B相反方向弯折而形成。在弯折部15Bs的背面设置有包含例如发泡苯乙烯等的截面三角形的隔热材料74B。隔热材料74B利用例如粘接剂而粘接于弯折部15Bs。另外,如图71所示,左侧隔热壁9的左内板部15A与左单位板16A也与上述同样地粘接而构成一体物9U。此外,左侧隔热壁9也与右侧隔热壁10同样地包括弯折部15As及隔热材料74A。
此外,上内板部15C也与上述同样地预先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并固定于上侧隔热壁11的上单位板16C的内表面。将该上内板部15C粘接于上侧隔热壁11的上单位板16C的内表面的步骤相当于步骤(5)。此外,如图74所示,上内板部15C在两端部包括弯折部15Cs1、弯折部15Cs2、及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
此外,如图71所示,上侧隔热壁11的上外板部14C、左侧隔热壁9的左外板部14A、及右侧隔热壁10的右外板部14B包括一片板构件75。在制造上侧隔热壁11、左侧隔热壁9、及右侧隔热壁10时,如图71所示,首先,将平板状的板构件75放置于作业台Ws。板构件75在加工前为平板状。在板构件75,在相当于上侧隔热壁11的上外板部14C的区域标注符号14C1,在相当于左侧隔热壁9的左外板部14A的区域标注符号14A1,在相当于右侧隔热壁10的右外板部14B的区域标注符号14B1。此外,将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边界部以符号K1表示,将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边界部以符号K2表示。
将作为右单位板16B的一面的外表面16Bg离开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边界部K2规定距离Sk而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并固定于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的内表面。而且,将作为左单位板16A的一面的外表面16Ag离开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边界部K1规定距离Sk而利用粘接剂粘接并固定于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的内表面。该步骤相当于步骤(1)。
在此情形时,规定距离Sk设定为可确保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占据空间的大致最小限度的距离。此外,在此情形时,粘接剂较佳为通过例如喷雾而涂布于右单位板16B的外表面16Bg与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的内表面中的其中一个面。此外,粘接剂的涂布方法还能以辊涂方式实施。
其次,如图72所示,在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中的两个边界部K1、K2分别对准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端部而进行配置。而且,以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为支点,相对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将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及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以内折方式弯折90度。该步骤相当于步骤(3)。
在此情形时,单位板16A、单位板16B离开各边界部K1、K2规定距离Sk。因此,确保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占据空间,且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不会碰触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因此,不会给上述弯折加工带来障碍。
图73表示该刚弯折之后的状态。使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自图73的状态向图73的箭头方向移动而除去。其后,如图74所示,将上单位板16C与上内板部15C的一体物11U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并固定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在此情形时,一体物11U的上单位板16C的外表面16Cg利用粘接剂而粘接并固定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该步骤相当于步骤(4)。
在此情形时,上内板部15C的两端部的弯折部15Cs1、弯折部15Cs2及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填塞板构件75的弯折角部即边界部K1、边界部K2的内侧的空间Sp。而且,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对空间Sp与库内侧进行隔热。隔热壁主体2S是以上述顺序制造。
其后,如图75所示,将下侧隔热壁12安装于隔热壁主体2S。在此情形时,下侧隔热壁12以封闭隔热壁主体2S的左侧隔热壁9与右侧隔热壁10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此外,此时,下外板部14D的一端部与左外板部14A中的开放端部连结,下外板部14D的另一端部与右外板部14B中的开放端部连结。此外,下内板部15D的一端部与左内板部15A的弯折部15As及隔热材料74A接触,下内板部15D的另一端部与右内板部15B的弯折部15Bs及隔热材料74B接触。隔热材料74A、隔热材料74B对下外板部14D、左内板部15A、右内板部15B的连结部即角部的内侧的空间与库内进行隔热。
其后,如图68所示,将里侧隔热壁13安装于各隔热壁9、10、11、12的后端部。其次,将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及作为隔热材料的发泡苯乙烯28安装于里侧隔热壁13与左侧隔热壁9的角部内侧、及里侧隔热壁13与右侧隔热壁10的角部内侧。在此情形时,冷气流通导管78形成于片材构件用连结板25的内部,在此情形时形成于发泡苯乙烯28。冷气流通导管78连通冷藏室80与蔬菜室82。
另外,左内板部15A相对于左单位板16A的粘接的时间可为在将左单位板16A单独地粘接于板构件75之后。在此情形时,喷雾式的粘接剂涂布方式即可。此外,右内板部15B相对于右单位板16B的粘接的时间、上内板部15C相对于上单位板16C的粘接的时间也为同样。此外,板构件75中的相当于弯折部14Aa(参照图68)的部分中的与边界部K1、边界部K2对应的部分为了不妨碍板构件75的弯折,预先V形切割为大致90度。
根据该第6实施方式,外板部14A~14E中的外板部14A、外板部14B、外板部14C包括一片板构件75。因此,这些外板部14A、14B、14C间连续而无接口,因此,可减少外板部的接口。其结果,可使隔热箱体2成为如下者,即,减少了发泡氨基甲酸酯的使用,并且减少了自外部的吸湿或冷气向外部的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在弯折加工一片板构件75而作成外板部14A、外板部14C、外板部14B时,执行以下步骤。即,在本实施方式,执行以下步骤:在板构件75中的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及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的各内表面,离开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边界部K1、边界部K2规定距离Sk而分别粘接单位板16A、单位板16B的一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执行如下步骤,即,在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中的与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的边界部K1部分、同样地在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中的与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的边界部K2部分分别对准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端而进行配置,并相对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将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以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为支点以内折方式进行弯折。
由此,在弯折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时,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及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不会碰触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因此,不会给上述弯折加工带来障碍。而且,由于将规定距离Sk设定为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必要最小限度的占据空间,故而也可将弯折部分产生的空间Sp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根据第6实施方式,在将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单位板16C粘接于板构件75之前,将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内板部16C粘接于各单位板16A、单位板16B、单位板16C的外表面16Ag、外表面16Bg、外表面16Cg。而且,相对于各外表面16Ag、外表面16Bg、外表面16Cg以辊涂方式涂布粘接剂。由此,可进行均匀的粘接层的粘接。
此外,将截面为三角形且为发泡苯乙烯制的隔热材料74A、隔热材料74B设置于弯折部15As、弯折部15Bs的背面,但也可将与该隔热材料74A、隔热材料74B同样的隔热材料设置于较左右隔热壁短的下侧隔热壁12的两端。此外,在将隔热材料74粘接于左右隔热壁,且弯折外板而构成隔热壁主体的情形时,左右隔热材料74的位置可能会偏移,而不易连结下侧隔热壁12。在本实施方式,是在下侧隔热壁12的两端设置隔热材料,在形成隔热壁主体2S之后连结该下侧隔热壁12,因此,无左右隔热材料74的位置偏移之虞,可使组装容易。
此外,隔热材料74还可与隔热壁不同体地设置。例如,在上侧隔热壁11,上内板部15C也可为不具备两端部的弯折部15Cs1、弯折部15Cs2、及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的构成。在形成隔热壁主体2S之后,将不同体的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配置于上侧隔热壁11与左右隔热壁的转角。由此,在填塞板构件75的弯折角部(上述边界部K1、边界部K2)的内侧的空间Sp时,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可通过后附而一面调整位置一面进行配置。
而且,例如,若在将电气零件组入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的内部时,预先在上侧隔热壁11安装有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则在组装时自电气零件露出至隔热材料的外部的电气配线可能会碍事。在此情形时,若在将隔热壁主体2S弯折之后,将搭载不同体的电气零件的隔热材料配置于上述角部,则可提高组装性。
作为电气零件的示例,优选为利用LED等对库内进行照明的元件。由此,可将照明元件配置于上侧隔热壁11的转角部,而可自上方对库内进行照明。由于上侧隔热壁11在内部不具有发泡氨基甲酸酯,故而可在上侧隔热壁11的内部确保LED基盘等电气零件的配置场所。
若将LED基盘等热源配置于空间Sp的附近,则空间Sp内会因自该热源产生的热而变暖。如此一来,空间Sp与库外的温度差减少,库外的热空气变得不易渗入空间Sp内,因此可防止空间Sp内的冷凝。
库内储藏室的配置为自上而下依序为冷藏室80、冷冻室81、蔬菜室82。而且,冷冻室81配置于不与下侧隔热壁12接触的区域。即,作为低温度带的储藏室的冷冻室81设置于不与外箱的外板部的接口接触的位置。
若相较库内的空气包含更多热湿气的外部的空气自外板的接口流入至隔热壁的内部,则该外部的空气被内箱的内板冷却,而有产生冷凝之虞。在此情形时,外板的接口接近冷冻室,与外部气体的温度差大,而变得容易产生冷凝。因此,在本实施方式,如图67所示,库内储藏室的配置为自上而下依序为冷藏室80、冷冻室81、蔬菜室82。而且,冷冻室81配置于不与下侧隔热壁12接触的区域。即,作为低温度带的储藏室的冷冻室81设置于不与外箱的外板部的接口接触、即离开外板部的接口的位置。由此,可减少自接口流入的外部气体接触因温度带低的冷冻室而被冷却的内板,从而可抑制冷凝的产生。
如图67所示,蔬菜室82的区域与下侧隔热壁12接触。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D的连结部设置于蔬菜室82的下表面的左右。此外,如图68所示,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E的连结部设置于蔬菜室82的背面的左右。因此,在蔬菜室82的周围,外板部接口多。另一方面,冷冻室81的区域位于冷藏室80与蔬菜室82之间,且离开具有外板部14D的下侧隔热壁12。在此情形时,如图68所示,外板部接口仅为设置于冷冻室81的背面的左右的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E的连结部。因此,冷冻室81的周围的接口少于冷藏室80或蔬菜室82的周围的接口。由此,与将冷冻室81配置于蔬菜室82的区域的情形相比,可减少外部气体向冷冻室81渗入的量。
在第1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下侧隔热壁12作为用以形成机械室的弯折部而具有L状部17。L状部17通过增大下侧隔热壁12的接口的面积,而辅助外部气体流入至隔热壁内的可能性。在此情形时,通过将冷冻室配置于不与机械室接触的部位,可抑制自接口流入至隔热壁内的外部气体,从而可有效地防止冷凝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如图68所示,隔热壁主体2S中弯折板构件75而形成左侧隔热壁9、右侧隔热壁10、及上侧隔热壁11。在此情形时,连结部R还存在于冷冻室81的里侧的角部,因此,留有外部气体自连结部R流向冷冻室81内的可能性。在此情形时,对于隔热壁主体2S,较佳为弯折板构件75而形成里侧隔热壁及左右隔热壁。由此,构成外箱的外板中的左右及亿侧由连续的外板构成。因此,在冷冻室81的周围不存在与外部气体连接的路径即接口,因此,可防止外部气体流入冷冻室81的周围。
如图68所示,冷气流通导管78位于里侧隔热壁13的库内侧左右的转角部分,且跨及位于隔热箱体2的上下中央的冷冻室81而设置。在此情形时,由未图示的风扇(fan)的旋转产生自冷藏室80向蔬菜室82的冷气的流动。此外,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E的连结部分设置于背面的左右。此处,通常空气自热场所向冷场所流动。因此,包含湿气的外部的热空气会自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E的连结部分的间隙流入至低温的冷冻室81侧的配置有软胶带29的空间。如此一来,包含湿气的热的外部气体与冷冻室81附近的内板接触而被冷却,因此有产生冷凝的情形。
在本实施方式,冷气流通导管78与配置有软胶带29的区域对向地配置。因此,在冷气流通导管78内流动的冷气变为0℃以上的冷藏温度带、例如温度为6℃左右且高于冷冻温度带的温度的冷气。由此,在冷气流通导管78流动的空气与外部气体的湿度差变小,可抑制外部气体自外板部14A、外板部14B与外板部14E的连结部分的间隙渗入。其结果,可抑制在隔热壁内产生冷凝。
此外,必须将用于制冰用的贮水的供给、或其排水、及排出蒸发器的除霜水的水移动管设置于隔热箱体2的内部。此处,在将水移动管设置于冷冻室81的附近的情形时,水移动管内的水受到冷冻室81的0℃以下、例如-18℃的冷冻温度带的影响,可能会结冻。因此,优选为将水移动管设置于离开冷冻室81的位置例如图68的空间X部分。然而,在此情形时,真空隔热板的面积变小,而有导致隔热箱体2整体的隔热性降低之虞。
因此,优选为将水移动管设置于冷气流通导管78的附近,且与冷冻室81侧不同侧。在此情形时,冷气流通导管78流通较冷冻温度带高的温度带、例如+6℃的冷气,因此,可防止水移动管内的水结冻,而有效地使水移动。而且,水移动管较内箱更配置于库内侧,因此,可遍及更广范围地设置真空隔热板,其结果,可提高隔热箱体2整体的隔热性。
此外,如图68所示,隔热箱体2的外箱是连结多个外板部而构成。在此种构成的隔热箱体2,为了防止外部气体自外板部的连结部分的间隙流入,优选为提高库内的压力。由此,谋求因外部与内部的温度差导致的外部气体的流入、与因外部与内部的压力差导致的内部气体的流出的均衡,由此,可抑制外部气体的流入。
例如,将导管设置于背面,使冷气在冷冻室81内循环。将用以使冷气循环的风扇、或用以产生冷气的蒸发器设置于导管的内部。在此情形时,蒸发器设置于风扇的上游侧。由此,可提高库内的压力。此外,将风扇设置于导管的向库内的冷气吹出口的附近。由此,可提高库内的压力。
在此情形时,优选为将库内的压力设定为库外的外部气体不会流入的程度。然而,有冰箱1具备未图示的排水管的情形。该排水管的直径的面积充分小于外板的连结部的间隙的面积。排水管是将蒸发器的除霜水向储藏室外排出者,且被导向储藏室外的机械室等而暴露于外部气体。在此情形时,利用风扇而自排水管吸入的空气由蒸发器冷却,而向库内吹出。如此,储藏室也可为利用排水管等而与外部连接的成为非密闭的构造。
此外,如图68等所示,密封元件设置于外板与外板的连结部,且覆盖连结部的间隙。由此,可抑制外部气体自连结部的间隙流入。
密封元件也可为图68所示的软胶带29a。此外,密封元件还可为设置于连结部R的外板部14E与外板部14A重叠的部分的软胶带或硅酮树脂等。在隔热材料28与内箱15之间的一部分设置间隙,形成自转角的空间X向库内流动的风的路径Y。由此,通过使外部气体硬是经由路径Y而流入至库内,可防止在空间X产生冷凝。
优选为将与设置于连结部R附近的密封元件不同的另一密封元件设置于较设置于连结部R附近的密封元件更靠库内侧。由此,可防止库内的冷气自连结部R流出,并且可防止包含湿气的外部气体流入至库内。
在图68,将连结部R侧密封元件设为软胶带29a,将库内侧密封元件设为软胶带29b。另外,库内侧密封元件也可为例如设置于配置于内箱15的角的隔热材料28与内板部之间的软胶带等。而且,在连结部,优选为库内侧的密封元件、在此情形时软胶带29b的透湿阻抗值[单位:m2hmmHg/g]低于库外侧的密封元件、在此情形时软胶带29a的透湿阻抗值。
所谓透湿阻抗值是表示湿气的通过难度的程度的值。通过提高连结部R侧的密封元件、在此情形时软胶带29a的透湿阻抗值,连结部R侧的密封元件可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自连结部R渗入。而且,通过降低库内侧的密封元件的透湿阻抗值,库内侧的密封元件容许自连结部R流入的外部气体向库内流入,从而可抑制在转角部分产生冷凝。在此情形时,优选为软胶带29a使用透湿阻抗值比软胶带29b高的材料。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76至图80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隔热箱体2包含隔热材料85、隔热材料86。隔热材料85、隔热材料86为例如硅海绵或氨基甲酸酯海绵等具有柔软性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85设置于左外板部14A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及右外板部14B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隔热材料86设置于下外板部14D与左外板部14A角部内部、及下外板部14D与右外板部14B的角部内部。
如图77所示,各隔热材料85粘接于左单位板16A的一端即边界部K1侧的端、及右单位板16B的一端即边界部K2侧的端。在此情形时,各隔热材料85不与板构件75粘接。各隔热材料86位于单位板16A、单位板16B的另一端侧即板构件75的两端部的内表面侧,且粘接于任意的构件。
其次,如图78所示,略微提起各隔热材料85。然后,以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的端与边界部K1、边界部K2一致的方式使各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钻进各隔热材料85的下部而配置。其后,如图79所示,板构件75在相当于左外板部的区域14A1及相当于右外板部的区域14B1被弯折。在此情形时,由于隔热材料85具有柔软性,故而不会妨碍板构件75的弯折。
其次,如图80所示,上单位板16C与上内板部15C的一体物粘接于相当于上外板部的区域14C1的内表面。如此一来,各隔热材料85自然配置于左外板部14A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及右外板部14B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另外,隔热材料86也可在将下侧隔热壁12组入隔热壁主体2S时,适当地插入并配置。
根据第7实施方式,外板部14A~14D的各角部内部的冷气泄漏,可通过隔热材料85、隔热材料86而防止。而且,隔热材料85是设置于左外板部14A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及右外板部14B与上外板部14C的角部内部者,且包含柔软的隔热材料。因此,在由弯折治具76、弯折治具77而弯折板构件75时,各隔热材料85不会妨碍其弯折。
另外,作为构成隔热壁主体的三个隔热壁的组合,并不限于左侧隔热壁9、上侧隔热壁11、与右侧隔热壁10的组合。隔热壁主体例如可为左侧隔热壁9、下侧隔热壁12、与右侧隔热壁10的组合,或左侧隔热壁9、里侧隔热壁13与右侧隔热壁10的组合,或上侧隔热壁11、里侧隔热壁13与下侧隔热壁12的组合等各种变更。
此外,弯折部15As、弯折部15Bs、弯折部15Cs1、弯折部15Cs2与各内板部15A、内板部15B、内板部15C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不同体地构成。例如,还可在平板的背面设置相当于各隔热材料74A、隔热材料74B、隔热材料74C1、隔热材料74C2的隔热材料,并将该平板及隔热材料最终如图67所示般安装于各转角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是由一片板构件构成隔热壁中的一个隔热壁及与其两侧连续的另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因此,可减少外板部的接口,即便为无发泡氨基甲酸酯或发泡氨基甲酸酯少的构成,也可有效地防止来自外部的湿气的吸湿。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07、图108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8实施方式,如图107所示,冰箱1包括隔热箱体200。隔热箱体200包括外箱111、内箱112、多片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及密封构件140。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设置于外箱111与内箱112之间。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互为不同构件。隔热箱体102具有四个角部C。角部C也可称作隅部或转角部。密封构件140分别设置于四个角部C。
图108的(A)所示的金属板113是通过将例如带状的钢板弯折而形成。金属板113包括顶面部114、左侧面部115、右侧面部116、及底面部117。顶面部114、左侧面部115、右侧面部116、及底面部117作为外板部而发挥功能。金属板113在山折线部分118、山折线部分119、山折线部分120,分别弯折成90度。山折线部分118位于顶面部114与左侧的侧面部115之间。山折线部分119位于顶面部114与右侧的侧面部116之间。山折线部分120位于右侧的侧面部116与底面部117之间。
金属板113在各山折线部分118、山折线部分119、山折线部分120弯折后,将左侧的侧面部115的端部121与底面部117的端部122焊接。由此,金属板113构成为图108的(B)所示的纵长形状的外箱111。外箱111为具有正面及背面的开口部155、开口部156的长方体状的箱状。另外,底面部117也可与顶面部114、左右的侧面部115、侧面部116分别组装。
隔热箱体102包括板状的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如图108的(A)所示,真空隔热板130粘接于顶面部114的内表面114A。真空隔热板131粘接于左侧面部115的内表面115A。真空隔热板132粘接于右侧面部116的内表面116A。真空隔热板133粘接于底面部117的内表面117A。
如图107所示,内箱112与外箱111同样地为纵长的立方体形状的箱体。内箱112设置于外箱111的内侧。内箱112是通过成形例如塑料而制作。内箱112的尺寸小于外箱111的尺寸以进入外箱111内。内箱112包括顶面部124、左侧面部125、右侧面部126、及底面部127。顶面部124、左侧面部125、右侧面部126、及底面部127作为内板部而发挥功能。另外,内箱112的顶面部124、左右的侧面部125、侧面部126、与底面部127也可并非一体物而分别为不同构件。
如图107所示,内箱112的顶面部124与外箱111的顶面部114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与该顶面部114对面。内箱112的左侧的侧面部125与外箱111的左侧的侧面部115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与该侧面部115对面。内箱112的右侧的侧面部126与外箱111的右侧的侧面部116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与该侧面部116对面。内箱112的底面部127与外箱111的底面部117平行,且相隔尺寸T而与该底面部117对面。如此,内箱112配置于外箱111内,且在外箱111与内箱112之间具有尺寸T的间隙。
在图107,将箭头所示的X方向设为横方向,将箭头所示的Z方向设为纵方向。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3以该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3的面朝向横方向即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以该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的面朝向纵方向即垂直方向的方式设置。
如图110的(A)、图110的(B)所示,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包括芯材70、及层叠膜171。芯材170例如为玻璃绒的板材。层叠膜171具有金属箔层或金属蒸镀层,且防湿性、阻气性优异。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利用层叠膜171包裹芯材170,并将其内部形成为真空的多孔质构造,由此,保持例如超过90%的高真空空间率。层叠膜171包括密封芯材170的其中一个密封部分172及另一个密封部分173。其中一个密封部分172与另一个密封部分173例如通过局部加热而形成。
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的隔热性能足够高于发泡聚氨基甲酸酯材料的隔热性能。因此,隔热箱体102相较使用发泡聚氨基甲酸酯材料作为隔热材料的情形,即便使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的厚度薄,也可确保必需的隔热性能。如此,隔热箱体102通过使用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作为隔热材料,可使外箱111与内箱112的间隔小。因此,隔热箱体102在将外箱111的外尺寸设为一定的情形时,相较使用发泡聚氨基甲酸酯材料作为隔热材料者,可使内箱112的内尺寸大。其结果,可增大隔热箱体102的收容容积,从而可谋求冰箱1的大容量化。在此情形时,真空隔热板的厚度例如为10mm~30mm。
如图107所示,真空隔热材料130配置于内箱112的顶面部124与外箱111的顶面部114的间隙S中。真空隔热材料131配置于内箱112的左侧的侧面部125与外箱111的左侧的侧面部115的间隙S中。真空隔热材料132配置于内箱112的右侧的侧面部126与外箱111的右侧的侧面部116的间隙S中。真空隔热材料133配置于内箱112的底面部127与外箱111的底面部117的间隙S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形时,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使用粘接剂而粘接于外箱111的内表面111A。
即,真空隔热板130粘接于顶面部114的内表面114A。真空隔热板131粘接于左侧面部115的内板115A。真空隔热板132粘接于右侧面部116的内表面116A。真空隔热板133粘接于底面部117的内表面117A。然而,并不限于该构成。即,也可不使用粘接剂而仅将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配置于外箱111的内表面。由此,可进行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的事后的更换。
如图107所示,四个角部C为同样的构成。
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避开角部C而设置。即,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未设置于角部C。在各角部C形成有由外箱111的内表面111A、内箱112的内表面112A、及各真空隔热板130、真空隔热板131、真空隔热板132、真空隔热板133包围的空间135。空间135在图107向纸面的垂直方向延伸。
密封构件140填满各角部C中的空间135,且沿着图107的纸面的垂直方向设置。密封构件140防止空气自隔热箱体200的间隙漏出。即,密封构件140具有防止空气自冰箱1内通过角部C的间隙而漏出至外箱111的外部的真空泄漏的功能、及作为隔热构件的功能。密封构件140是在弯折角部C时具有流动性或弹性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密封构件140设置于四个角部C。该密封构件140对在使用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时产生的隔热箱体200的各角部C提高该角部C的刚性。
如图107所示,密封构件140例如为热熔剂材料等热塑性的粘接剂。密封构件140可使用例如以合成树脂或橡胶为主体的100%固定量且无溶剂型的环保材料、即环境负荷少的材料。该热熔剂材料可因热而熔解而涂布于各角部C。而且,热熔剂材料在经涂布之后,温度急速地降低,由此,以极短的时间例如10秒钟固化。通过使用热熔剂材料作为密封构件140,可通过将密封构件140注入空间135内而容易地进行填充,因此,可应对用以制造冰箱1的本体200的生产线的自动化。
密封构件40在图107所示的本体200的组装步骤中,能以短作业时间填满角部C的空间135。此外,密封构件40可粘接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彼此、外箱111的内表面111A、及内箱112的内表面112A。如此,通过将密封构件140设置于各角部C,第一,密封构件140在各角部C,防止自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134彼此之间产生真空泄漏。第二,密封构件140弥补不存在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空间135的隔热。第三,密封构件140作为进行各角部C的增强的增强元件而发挥功能,而提高本体200的刚性。而且,外箱111、内箱112、与真空隔热材料130~133可在组装现场容易地进行组装。
密封构件140在角部C,遍及外箱111的邻接的内表面111A而接触。因此,本体200的角部C中的角度由密封构件140而保持为规定的角度、在此情形时大致直角。即,如图107所示,密封构件140具有如下功能,即,将外箱111的邻接的顶面部114与左侧的侧面部115所成的角度、邻接的顶面部114与右侧的侧面部116所成的角度、左侧的侧面部115与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及右侧的侧面部115与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保持为规定的角度、在此情形时大致直角。由此,外箱111与内箱112的长方体形状通过各角部C中的密封构件140而得以牢固地维持。
在图107所示的实施方式,密封构件140在各角部C,以遍及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个面而覆盖端面134的方式设置。由此,可防止自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产生真空泄漏。
另外,在图108,在组装本体200时,对于将密封构件40配置于各角部C的作业、及弯折形成外箱111的作业,首先进行哪一者均可。即,也可在将密封构件40配设于相当于各角部C的位置之后,弯折形成外箱111。或者,也可在弯折形成外箱111之后,在各角部C配设密封构件40。
本实施方式的本体200具有利用真空隔热材料130~133所得的高隔热性能。本实施方式防止本体200的角部C中的真空泄漏,提高本体200的刚性,并提高本体200的组装作业性。
(第9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09,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09,以本体200的四个角部C中的两个角部C的构造为代表并进行放大表示。另外,剩余的两个角部C的构造也为同样。
在图109所示的第8实施方式,本体200进而包括隔热构件150。隔热构件150与密封构件140一同在角部C沿着图109的纸面的垂直方向设置。
在图109,密封构件140具有凹部141。
凹部141使密封构件140凹陷为凹状,并沿着图109的纸面的垂直方向形成。隔热构件150设置于凹部41内。作为隔热构件50的材质,可采用具有隔热性的材料、例如经预先成形的成形发泡苯乙烯(EPS)等。除此以外,作为密封构件40或隔热构件50,可采用硅酮材料、或体积可缩小的软胶带等。由此,隔热构件50可与密封构件40一同填满各角部C的空间135,因此,可提高各角部C中的隔热性能,并且还可防止真空泄漏。
在第8、第9实施方式,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如图110的(C)般被收纳。具体而言,将密封部分172向外箱111的右侧的侧面部116的内表面116A侧弯折,并以夹入该内表面116A与层叠膜171之间的方式被收纳。即,密封部分172未向内箱112中的侧面部126的内表面126A侧弯折。该情形对于密封部分173也为相同。
外箱111由刚性大的金属制的板构成。另一方面,内箱112由刚性小于金属的塑料制的板构成。在此情形时,若将密封部172、密封部172向内箱112侧弯折,则有内箱112受到经弯折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的厚度的影响而向内侧膨出之虞。如此一来,内箱112失去平坦性,而有外观方面的美观性变差之虞。
因此,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向外箱111侧弯折。
由此,内箱112不会受到经弯折的密封部文172、密封部文173的厚度的影响。因此,内箱112可确保外箱111与内箱112的平坦性。其结果,可相对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133美观地配置内箱112。该密封部文172、密封部文173的构成对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任一者均为同样。
(第10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11,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11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真空隔热材料130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真空隔热材料131的密封部分172、及真空隔热材料132的密封部分172被埋入对应的密封构件140内。在此情形时,密封部文172、密封部文173无须向外箱111侧弯折,因此,将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配置于外箱111与内箱112之间的作业变得容易。而且,通过将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埋入对应的位置的密封构件140,可使密封构件140与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一体化。因此,可进而有效地防止各角部C中的真空泄漏。
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至第10实施方式,在各角部C,密封构件140遍及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个面而接触。由此,可更有效地防止各角部C中的真空泄漏。
而且,在上述第8实施方式至第10实施方式,设置于各角部C的密封材料40分别与在角部C邻接的两个内表面111A接触,因此,保持角部C的角度。即,如图107所示,密封构件140具有如下功能,即,将顶面部114与左侧的侧面部115所成的角度、顶面部114与右侧的侧面部116所成的角度、左侧的侧面部115与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及右侧的侧面部115与底面部117所成的角度保持为大致直角。由此,外箱111与内箱112的长方体形状由各角部C中的密封构件140而得以牢固地维持。
在图111所示的角部C的构造中,在注入至角部C的密封构件140的量多的情形时,有密封构件140的凸出部分149自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之间向本体200的内部RS突出之虞。然而,即便形成有密封构件140的凸出部分149,也可通过对内箱112的四个角端部的形状想办法而吸收该密封构件140的凸出部分149,并将内箱112密接安装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
例如,内箱112具有退避部分157。退避部分157位于内箱112的四个角的角端部,且相对于垂直方向Z及水平方向X倾斜成例如45度而形成。退避部分157为所谓倒角(chamfer),也称为退避形状部分。由此,即便在密封构件140产生凸出部分149的情形时,也可避免内箱112的角端部接触凸出部分149。由此。可容易地将内箱112安装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因此,内箱112的组装作业性提升。
内箱112的退避部分157成为覆盖相邻的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空间的覆盖元件。在此情形时,也可将顶面部24与侧面部26分割安装,将退避部分157作为与顶面部24及侧面部26不同体而安装。退避部分157也可与顶面部24及侧面部26的任一者成为一体。
(第11实施方式)
其次,参照图112对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12的(A)所示,密封构件140A设置于各角部C。密封构件140A的外侧部分密接于外箱111的内表面111A。密封构件140A具有凹部40P。凹部40P位于密封构件140A的内侧部分,且向外部DS侧弯曲而凹陷。由此,密封构件140A在各角部C未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的整个面接触。即,密封构件140A虽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端面134的一部分134A接触,但未与端面134的剩余部分134B接触。
因此,在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端面134的剩余部分134B未由密封构件140A覆盖,而向空间135内露出。由此,密封构件40A可增强各角部C并且减少密封构件的使用量,因此,可谋求本体200的轻量化。
而且,如图112的(B)所示,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大致为直角,且包含在角部C连续的材料。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虽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真空隔热材料133的内表面接触,但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不会碰触密封构件140A。即,密封构件140A的内侧部分成为向外侧DS凹陷的凹部140P。因此,即便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向DS方向突出,也可使角端部112F不接触密封构件140A而配置内箱112。
具体而言,图112的(A)所示的接线LS是在各角部C连结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及端面34的内侧边缘部分39彼此的线、及连结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2、及端面34的内侧边缘部分39彼此的线。在此情形时,在本实施方式,如图112的(B)所示,可使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较接线LS更位于靠近密封构件140A及外箱111侧的空间135内。由此,可最大限度地确保内箱112的收容量,而有助于冰箱1大容量化。
此外,如图112的(C)所示,角端部112G也可连接两个构件12M、12N而构成。在此情形时,也可使角端部112G较接线LS更位于靠密封构件140A及外箱111侧的空间135内。由此,可最大限度地确保内箱112的收容量,而有助于冰箱1的大容量化。
参照图113对另一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设置于金属板113M。构成内箱112的顶面部124、顶面部125、顶面部126设置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本体200具备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180。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180设置于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之间、且与外箱111的角部C对应的部分。
如图113的(A)至图113的(B)所示,外箱111是通过在角部C弯折金属板113M而形成。此时,如图113的(C)所示,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180被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挤压而压缩。由此,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180可填满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真空隔热材料131、真空隔热材料132的空间。其结果,角部C中的密封性及隔热性得以确保。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180为体积可缩小的例如软胶带等。
实施方式的冰箱1包括外箱111、配置于外箱111内的内箱112、及设置于外箱111与内箱112之间的真空隔热材料130~133。密封构件140、密封构件140A若以设置于外箱111与内箱112的角部C的空间135,且具有流动性的状态赋予热,则以与邻接配置的真空隔热材料接触的方式固定。由此,可使用真空隔热材料130~133来确保隔热性能,并且可防止自内箱112的内部向外箱111的外部的空气泄漏即真空泄漏。
若密封构件140以相对于角部C具有流动性的状态赋予热,则能以与邻接配置的真空隔热材料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此,密封构件140可进行外箱111与内箱112的角部C的增强,并且可提升外箱111与内箱112的组装作业性。
隔热构件50设置于角部C,且保持角部C中的隔热性。由此,可提高外箱111与内箱112的角部C中的隔热性能。
密封构件140、密封构件140A与角部C中的外箱111的邻接的内表面111A接触,且保持外箱111的邻接的内表面111A所形成的角度。由此,角部C利用密封构件140、密封构件140A而提高刚性,从而保持为规定的角度。
密封构件140在角部C,以覆盖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134的方式配置。由此,密封构件140在角部C完全地覆盖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134,因此,可防止角部C中的真空泄漏。
内箱112在角端部具有退避部分157。退避部分157收容自在角部C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134之间向内箱112侧伸出的密封构件140的伸出部分149。由此,即便密封构件140伸出至内箱112侧,也可覆盖该伸出的密封构件并容易地配置内箱112。
真空隔热材料130~133包括芯材、及覆盖真空隔热材料的膜。密封芯材的膜的密封部分172、密封部分173埋入密封构件140内。由此,真空隔热材料的密封部分可与密封构件一体化,因此,可提升角部中的密闭性,其结果,可抑制角部中的真空泄漏。
密封构件140A以使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在角部C,内箱112连续地构成,或连接经分割的部分而构成。由此,无论角部C内有无存在密封构件140A均可配置内箱112,因此,可使内箱112的容量最大,而有助于冰箱1的大容量化。
在密封构件140A以使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的情形时,内箱112的角端部112F可较在角部C连结邻接的真空隔热材料130~133的端面彼此的线LS更配置于空间135内且靠外箱111的位置。由此,无论角部C内有无存在密封构件140A,内箱112均可配置,因此,即便将角端部112F设为直角,也可将角端部112F配置于角部C内。其结果,可使内箱112的容量最大,而有助于冰箱1的大容量化。虽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为作为示例而提示者,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所述冰箱的隔热箱体为包括左侧隔热壁、右侧隔热壁、上侧隔热壁、下侧隔热壁、及里侧隔热壁且前表面开口的矩形的箱状,且所述各隔热壁在外板部与内板部之间具有真空隔热板,且
所述制造由以下步骤(1)至步骤(5)而制造包括所述各隔热壁中的一隔热壁及与所述一隔热壁的两侧连续的另两个隔热壁的隔热壁主体,然后将剩余的两个隔热壁连结到所述隔热壁主体:
步骤(1):使用包括相当于所述一隔热壁及所述另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平板状的一片板构件,在所述板构件中的相当于所述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使所述另外两个隔热壁的各真空隔热板分别位于离与相当于所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各边界部规定距离的部位,使所述各真空隔热板的一面粘接于相当于所述两个隔热壁的各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
步骤(2):在所述步骤(1)执行前或执行后,在与在所述步骤(1)中粘接的所述各真空隔热板的所述一面相反的面粘接所述内板部;
步骤(3):在执行所述步骤(1)及步骤(2)后,分别在所述板构件的相当于所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将弯折治具的边缘与所述各边界部对准而配置所述两个弯折治具,相对于相当于所述一个外板部的区域,将相当于所述两个外板部的区域经由所述弯折治具而以内折的方式弯折;
步骤(4):在除去所述弯折治具之后,在相当于所述一外板部的区域的内表面,粘接与在所述步骤(1)至步骤(3)中粘接的真空隔热板不同的真空隔热板的一面;
步骤(5):在所述步骤(4)的执行前或执行后,在与在所述步骤(4)中粘接的所述真空隔热板的所述一面相反的面粘接所述内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各真空隔热板的所述相反的面以辊涂方式涂布粘接剂,将所述内板部粘接于所述相反的面之后,执行所述步骤(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真空隔热板是利用反应性热熔剂而粘接于所述外板部或所述内板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且所述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所述隔热壁形成使自所述反应性热熔剂产生的气体自所述隔热壁散逸的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真空隔热板包括芯材、收容所述芯材的内侧袋体、及收容所述芯材与所述内侧袋体的一体物的外侧袋体,
在将所述芯材插入至所述内侧袋体的状态下对所述内侧袋体的内部进行抽真空之后,在将所述芯材与所述内侧袋体的一体物收容于所述外侧袋体的状态下对所述外侧袋体的内部进行抽真空。
5.一种冰箱,包括:
外箱;
内箱,设置于所述外箱内;
真空隔热材料,设置于所述外箱与所述内箱之间;及
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设置于所述外箱的一部分的角部;且
所述密封材料或隔热构件在将连续的板弯折而形成所述角部时具有流动性或弹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隔热构件保持所述角部中的隔热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角部中的所述外箱的邻接的内表面接触而保持所述外箱的邻接的所述内表面所成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构件在所述角部覆盖所述真空隔热材料的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构件在所述角部包括自邻接的所述真空隔热材料的端面之间向所述内箱侧伸出的伸出部分,且
所述内箱的角端部包括收容所述伸出部分的退避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真空隔热材料包括芯材、及覆盖所述真空隔热材料的膜,且
所述膜密封所述芯材的所述膜的密封部分埋入所述密封构件内。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构件以使所述真空隔热材料的端面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配置,
且所述内箱在所述角部连续地形成或连接经分割的部分而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角部,所述内箱的角端部较连结邻接的所述真空隔热材料的端面彼此的线更配置于所述角部的所述空间内且靠所述外箱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材料或所述隔热构件若在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赋予热,则以与邻接配置的所述真空隔热材料接触的方式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中所述密封材料或所述隔热构件为体积能够缩小的软胶带。
15.一种冰箱的隔热箱体,包括
外箱;
内箱,设置于所述外箱内;以及
真空隔热板,设置于所述外箱与所述内箱之间;且
所述真空隔热板利用反应性热熔剂而粘接于构成所述外箱的外板部或构成所述内箱的内板部的至少任一个,且包括使自所述反应性热熔剂产生的气体自所述隔热壁散逸的路径。
16.一种冰箱的隔热箱体,包括:
外箱;
内箱,设置于所述外箱内;以及
真空隔热板,设置于所述外箱与所述内箱之间;且
所述真空隔热板包括:芯材;内侧袋体,在收容有所述芯材的状态下内部被抽真空;及外侧袋体,在收容有所述芯材与所述内侧袋体的一体物的状态下内部被抽真空。
CN201380067912.4A 2012-12-25 2013-12-16 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84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194A JP6173685B2 (ja) 2012-12-25 2012-12-25 冷蔵庫
JP2012-281194 2012-12-25
JP2012282521 2012-12-26
JP2012-282521 2012-12-26
JP2013083845A JP2014142159A (ja) 2012-12-26 2013-04-12 断熱箱体の断熱壁
JP2013-083845 2013-04-12
JP2013-083846 2013-04-12
JP2013083846A JP6319945B2 (ja) 2012-12-26 2013-04-12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及び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PCT/JP2013/083597 WO2014103773A1 (ja) 2012-12-25 2013-12-16 冷蔵庫、冷蔵庫の断熱箱体、及び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4884A true CN104884884A (zh) 2015-09-02
CN104884884B CN104884884B (zh) 2019-07-30

Family

ID=52113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791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84884B (zh) 2012-12-25 2013-12-16 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40413A4 (zh)
CN (1) CN104884884B (zh)
TW (1) TWI570373B (zh)
WO (1) WO201410377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4996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44450A (zh) * 2019-03-05 2021-10-22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5993035A (zh) * 2023-03-22 2023-04-21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的箱体及制冷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4684B2 (ja) * 2014-11-06 2018-10-10 ホシザキ株式会社 断熱パネル
JP6614572B2 (ja) * 2015-12-11 2019-12-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包装機
US10753669B2 (en) * 2016-05-03 2020-08-25 Whirlpool Corporation Hinge support assembly for a vacuum insulated appliance cabinet
US11029077B2 (en) * 2017-02-28 2021-06-08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apid encapsulation of a corner gap defined within a corner of a door panel for an appliance
JP6707066B2 (ja) * 2017-10-26 2020-06-10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蔵庫
KR20200095867A (ko) * 2019-02-01 2020-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50A (zh) * 2003-09-18 2005-03-23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JP2005308257A (ja) * 2004-04-19 2005-11-04 Sharp Corp 冷蔵庫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01920A (zh) * 2004-08-11 2007-07-18 小西株式会社 反应性热熔树脂组合物和反应性热熔粘接剂
CN101023291A (zh) * 2004-07-20 2007-08-22 仓敷纺绩株式会社 真空绝热材料
JP2011117664A (ja) * 2009-12-03 2011-06-16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11247535A (ja) * 2010-05-28 2011-12-08 Toshiba Corp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
CN102637769A (zh) * 2012-03-16 2012-08-15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封装方法
CN102786896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用反应型热熔密封剂组合物
WO2012172897A1 (ja) * 2011-06-13 2012-12-20 株式会社 東芝 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8318B2 (ja) 1991-02-15 1998-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H06147744A (ja) 1992-11-09 1994-05-27 Hitachi Ltd 冷凍冷蔵庫
DE19818890A1 (de) * 1998-04-28 1999-11-04 Bayer Ag Kontinuierliches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ühlschranks
JP2006283817A (ja) * 2005-03-31 2006-10-19 Kurabo Ind Ltd 真空断熱材
JP4198103B2 (ja) 2004-09-24 2008-12-1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蔵庫の扉装置
JP200700992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真空断熱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冷蔵庫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8450A (zh) * 2003-09-18 2005-03-23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JP2005308257A (ja) * 2004-04-19 2005-11-04 Sharp Corp 冷蔵庫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023291A (zh) * 2004-07-20 2007-08-22 仓敷纺绩株式会社 真空绝热材料
CN101001920A (zh) * 2004-08-11 2007-07-18 小西株式会社 反应性热熔树脂组合物和反应性热熔粘接剂
JP2011117664A (ja) * 2009-12-03 2011-06-16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2011247535A (ja) * 2010-05-28 2011-12-08 Toshiba Corp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
CN102786896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用反应型热熔密封剂组合物
WO2012172897A1 (ja) * 2011-06-13 2012-12-20 株式会社 東芝 冷蔵庫
CN102637769A (zh) * 2012-03-16 2012-08-15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封装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4996A1 (zh) * 2018-12-27 2020-07-02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3614474A (zh) * 2018-12-27 2021-11-0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44450A (zh) * 2019-03-05 2021-10-22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44450B (zh) * 2019-03-05 2023-02-03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15993035A (zh) * 2023-03-22 2023-04-21 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的箱体及制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9485A (zh) 2014-10-16
WO2014103773A1 (ja) 2014-07-03
EP2940413A1 (en) 2015-11-04
CN104884884B (zh) 2019-07-30
TWI570373B (zh) 2017-02-11
EP2940413A4 (en)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4884A (zh) 冰箱、冰箱的隔热箱体以及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
CN102452522B (zh) 隔热箱体
CN108700366B (zh)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US4050145A (en) Method of making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enclosure structure
US8079231B2 (en) Housing for a refrigerator
CN104236215B (zh) 冰箱
US20120042683A1 (en) No-frost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06052248A (zh) 冰箱
JP6670890B2 (ja) 冷蔵庫の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CN106196859B (zh) 冰箱
CN104870919B (zh) 冰箱隔热箱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冰箱
JP5503478B2 (ja) 冷蔵庫
CN102829601B (zh) 冰箱
US8701940B2 (en) Apparatus for refrigerator dispenser recess integrated with door material
CN204705096U (zh) 真空隔热部件和冰箱
CN106052251A (zh) 冰箱以及冰箱的制造方法
JP2002147942A (ja) 冷蔵庫
US20210116170A1 (en) Home applia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home appliance device
JP7449009B2 (ja) 冷蔵庫
CN221122650U (zh) 制冷设备
JP6504379B2 (ja) 冷蔵庫
JP2018100798A (ja) 冷蔵庫
CN216114928U (zh) 冷藏冷冻装置的风道盖板总成及冷藏冷冻装置
JP7456958B2 (ja) 冷蔵庫
US11493264B2 (en) Home applianc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home applianc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2

Address after: Tokyo city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plum Guangzhou Ting two chome 9 times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2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