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7490B - End cap, linear guide with end cap - Google Patents

End cap, linear guide with end cap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7490B
TWI537490B TW102130609A TW102130609A TWI537490B TW I537490 B TWI537490 B TW I537490B TW 102130609 A TW102130609 A TW 102130609A TW 102130609 A TW102130609 A TW 102130609A TW I537490 B TWI537490 B TW I5374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oil
forming portion
passage forming
pa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8594A (zh
Inventor
Kazuhito Nishiyama
Takumi Nakagawa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18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7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749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16C33/6637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lubricant
    • F16C33/6659Details of supply of the liquid to the bearing, e.g. passages or nozz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02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 F16C29/0609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the end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where the rolling elements change direction, e.g. end c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02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 F16C29/0611Details of the bearing body or carriage or parts thereof, e.g.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of the return passages, i.e. the passages where the rolling elements do not carry 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33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 F16C29/063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33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 F16C29/063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 F16C29/0638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 F16C29/0642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with four rows of balls
    • F16C29/0647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balls with four rows of balls with load directions in X-arrang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6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 F16C29/0633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 F16C29/063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 F16C29/06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in which the rolling bodies circulate partly without carrying load with a bearing body defining a U-shaped carriage, i.e. surrounding a guide rail or track on three sides whereby the return paths are provided as bores in a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e.g. the main body of the U-shaped carriage is a single part with end caps provided at each end with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30Parts of 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33/66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 F16C33/6637Special parts or details in view of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lubricant
    • F16C33/6681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 e.g. grooves on the cage or passages in the roll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72Sealings
    • F16C33/723Shaft end sealing means, e.g. cup-shaped caps or covers

Description

端蓋、具備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作為導引直線運動的物體用的機械要素零件,在工作機械和半導體製造裝置、搬運裝置等被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的端蓋、及具備該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
以往,在工作機械等被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是例如,具有第45圖中所示者。又,第45圖,是顯示習知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圖。
如第45圖中所示,習知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一般的線性導軌,具備:導引軌道14、及滑件20、及複數轉動體22。
導引軌道14,是在外面具有朝軸方向延伸的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
滑件20,是朝導引軌道14可相對移動地被跨架,具備:滑件本體16、及二個的端蓋1。
滑件本體16,是形成剖面大致字形,在兩袖部(一對的袖部),各別具有與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相 面對的滑件側轉動體轉動溝26,並且具有將兩袖部的板厚部分朝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貫通的轉動體返回路12。且,在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及滑件側轉動體轉動溝26之間形成有轉動體轉動路10。
二個的端蓋1,是與滑件本體16同樣,形成剖面大致字形,各別與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兩端面接合。且,端蓋1的材料,是例如,使用硬質的樹脂材料。
且端蓋1,是如第46圖中所示,具有:方向轉換路4、及給油孔6、及油路8。又,第46圖,是顯示習知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且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圖。
方向轉換路4,是各別形成在端蓋1的兩袖部,將:形成於導引軌道14及滑件本體16之間的轉動體轉動路10、及滑件本體16所具有的轉動體返回路12連通。
給油孔6,是在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以外的外周面,形成於複數處。具體而言,對於一個的端蓋1,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面(端蓋1的兩側面之中,第46圖中的左側的面)、及端蓋1的右側面(端蓋1的兩側面之中,第46圖中的右側的面)的二處(左右二處)。
油路8,是將給油孔6及方向轉換路4連通。
複數轉動體22,是可轉動自由地被裝填於:轉動體 轉動路10、及藉由轉動體返回路12及方向轉換路4形成的轉動體22的無限循環路也就是轉動體循環路內。又,轉動體22,是例如,使用圓筒滾柱。
在具備如上述的構成的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例如,將導引軌道14呈水平面設置,將直線導軌裝置2在水平狀態下使用的情況時,從形成於端蓋1的兩側面其中一方的給油孔6至給油的潤滑劑,有可能不易將潤滑劑朝遠離給油的給油孔6側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即,在具備如上述的構成的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依據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有可能朝轉動體循環路內將潤滑劑適切供給困難。
對應上述的問題的直線導軌裝置,是例如,具有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3的直線導軌裝置。
專利文獻1的直線導軌裝置,是藉由將形成於端蓋的兩側面的給油孔彼此連通的油路,將從給油孔被供給的潤滑劑,朝遠離端蓋的上側(方向轉換路的側)移動,進一步,移動至端蓋的中央之後,朝各別形成在端蓋的兩袖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者。
專利文獻2的直線導軌裝置,是將從給油孔供給的潤滑劑,透過配置於油路內的管,朝各別形成在端蓋的兩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導入者。
專利文獻3的直線導軌裝置,是將具有由大致Y字狀的凹狀溝形成的三又的油路的旋轉式的選擇閥配置於潤滑劑的供給路徑上,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及作 為潤滑劑的供給對象的方向轉換路的位置,將選擇閥旋轉者。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實開平01-735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8-224014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平08-114224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的直線導軌裝置中,例如,在將導引軌道設在垂直的壁面的狀態下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情況時,朝形成於端蓋的兩袖部的方向轉換路之中,位於垂直方向上側的方向轉換路供給潤滑劑有可能成為困難。
且在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的直線導軌裝置中,有可能因為構造的複雜化、及零件點數的增加,而導致成本增加。
本發明,是著眼在如上述的問題點者,其課題是提供一種直線導軌裝置的端蓋、及具備該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無關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並且可抑制成本的增加。
[態樣1]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態樣1,是使導引軌道的底面被設在對於水平面成為0°以上180°以下的範圍內的角度的面上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與朝前述導引軌道可相對移動地跨架的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端蓋,其特徵為,具有:(a)一對的袖部,是被配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寬度方向兩側,且藉由胴部被連結;及(b)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各別被設在該一對的袖部的滑件本體側的面,且形成將形成於前述導引軌道及前述滑件本體之間的轉動體轉動路及滑件本體所具有的轉動體返回路連通之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及(c)給油孔,是形成於外周面的複數處;及(d)油路,是將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複數路徑;及(e)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f)藉由對應設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的前述角度而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且將前述方向轉換路及前述給油孔選擇性地連通。
這種構成的話,藉由對應設置於直線導軌裝置的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之對於水平面的角度,而選擇性地開放將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且將方向轉換路及給油孔選擇性地連通,就成為可無關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潤滑劑,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且,因為不會在端蓋追加新的零件,成為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所以成 為可抑制:構造的複雜化、及零件點數的增加,抑制成本的增加。
[態樣2]本發明的態樣2,是如態樣1的端蓋,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水平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一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為基點由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間的部分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這種構成的話,將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水平面(不含前述角度是成為0°的面,成為180°的面)上的狀態,即,將直線導軌裝置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朝油路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一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導入。
[態樣3]本發明的態樣3,是如態樣1的端蓋,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前述角度成為90°的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 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二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作為基點,由前述袖部的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或是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中接近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這種構成的話,將導引軌道的底面,對於水平面設在成為90°的角度的面上的狀態,即,將直線導軌裝置由垂直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朝油路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二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導入。
[態樣4]本發明的態樣4,是如態樣1的端蓋,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傾斜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三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為基點,對應前述傾斜朝垂直方向延伸,由前述袖部的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或是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中接近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側的部分 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這種構成的話,將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傾斜面(前述角度是成為除了0°及90°及180°以外的角度的面)上的狀態,即,將直線導軌裝置由傾斜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朝油路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三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導入。
[態樣5]本發明的態樣5,是如態樣1的端蓋,前述油路,是具有:由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各別被閉塞的上側油路形成部及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由中途連通的中央側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前述潤滑劑導入路,是由形成於與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一起形成前述方向轉換路的返回導件的返回導件側油路、及形成於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潤滑劑供給口所構成,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是設在比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更靠前述導引軌道側,在與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狀態下,藉由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選擇性地連通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之中至少一方及前述給油孔。
這種構成的話,例如,將端蓋由水平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 壁構件,成為可將潤滑劑朝上側油路形成部供給。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上側油路形成部連通的中央側油路形成部之後,被供給至下側油路形成部。且,被供給至下側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下側油路形成部連通的各潤滑劑導入路。此潤滑劑導入路,因為是各別與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成為可將潤滑劑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且例如,將端蓋由壁掛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下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成為可不經過上側油路形成部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將潤滑劑朝下側油路形成部供給。且,被供給至下側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下側油路形成部連通的各潤滑劑導入路。此各潤滑劑導入路,因為是各別與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成為可將潤滑劑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如此,態樣5的端蓋的話,即使端蓋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情況,或是即使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情況,被供給的潤滑劑,也成為可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態樣6]本發明的態樣6,是如態樣5的端蓋,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構件,設在比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構件更靠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側。
這種構成的話,例如,將端蓋由傾斜姿勢(水平姿勢及壁掛姿勢的中間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及將下側油路形成部 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就成為可將潤滑劑朝上側油路形成部及下側油路形成部供給。此情況,將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因為設在比將下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更靠方向轉換路側,所以成為可與潤滑劑面變最高的位置相同程度。
如此,態樣6的端蓋的話,即使將端蓋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容易抑制潤滑劑朝上側油路形成部或是下側油路形成部被供給。因此,被供給的潤滑劑,成為可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態樣7]本發明的態樣7,是如態樣5或是態樣6的端蓋,前述油路,是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給油孔連結,且前述給油孔側的端部是具有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中間油路形成部。
這種構成的話,例如,將端蓋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中間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成為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及返回導件側油路供給潤滑劑。
如此,態樣7的端蓋的話,即使將端蓋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容易抑制潤滑劑朝一方的方向轉換路被供給。因此,從給油口被供給的潤滑劑,成為可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態樣8]本發明的態樣8,是使導引軌道的底面被設在對於水平面成為0°以上180°以下的範圍內的角度的面上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與朝前述導引軌道可相對移動地跨架的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端蓋,其特 徵為,具有:(a)一對的袖部,是被配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寬度方向兩側,且藉由胴部被連結;及(b)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各別被設在該一對的袖部的滑件本體側的面,且形成將形成於前述導引軌道及前述滑件本體之間的轉動體轉動路及滑件本體所具有的轉動體返回路連通之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及(c)給油孔,是形成於外周面的複數處;及(d)油路,是將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複數路徑;及(e)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g)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之中二個,是形成於前述端蓋的寬度方向兩側面的側面給油孔,(h)前述油路,是具有:將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連通且將前述側面給油孔側的端部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將該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連通且將前述側面給油孔側的端部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中間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i)前述潤滑劑導入路,是由形成於與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一起形成前述方向轉換路的返回導件的返回導件側油路、及形成於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潤滑劑供給口所構成,(j)藉由對應設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的前述角度而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且選擇性地連通: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中間油路形成部之中至少一方、及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其中一方。
這種構成的話,例如,將端蓋由水平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成為可將潤滑劑朝上側油路形成部供給。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上側油路形成部連通的各返回導件側油路。各返回導件側油路,因為是各別與方向轉換路連通,所以成為可將潤滑劑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且例如,將端蓋由壁掛姿勢使用的情況時,藉由開放將中間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成為可將潤滑劑的一部分朝一方的返回導件側油路供給。且,成為可將潤滑劑的一部分朝與返回導件側油路連通的上側油路形成部供給。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因為是被供給至另一方的返回導件側油路,所以成為可將潤滑劑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如此,態樣8的端蓋的話,即使端蓋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情況,或是即使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將從側面給油孔被供給的潤滑劑,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供給。
[態樣9]本發明的態樣9,是如態樣5至態樣8其中任一的端蓋,前述油路,是在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側面給油孔之間,具有將前述油路形成部的一方的端部及前述側面給油孔連通的上側連結油路形成部。
這種構成的話,無關於設置了直線導軌裝置的面的傾斜角度(對於設置了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的水平面的 角度),即,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成為可經由上側連結油路形成部,從側面給油孔朝上側油路形成部供給潤滑劑。
[態樣10]本發明的態樣10,是如態樣5至態樣9其中任一的端蓋,前述潤滑劑供給口,是在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中途部分,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直線方向所見被設在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中心。
這種構成的話,在返回導件側油路的中途部分中,因為將潤滑劑供給口從滑件本體的直線方向所見設在方向轉換路的中心,所以對於以潤滑劑供給口為中心的方向轉換路的兩側,成為可抑制潤滑劑的供給量所發生的差。
[態樣11]本發明的態樣11,是如態樣1至態樣10其中任一的端蓋,將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形成板狀,在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及前述油路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狹縫。
這種構成的話,因為藉由狹縫成為可使油路及油路閉塞壁構件的結合力下降,所以將閉塞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的方式將位於比方向轉換路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方向轉換路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用的油路閉塞壁構件去除的作業成為容易。
[態樣12]本發明的態樣12,是如態樣1至態樣11其中任一的端蓋,藉由選擇性地去除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而開放的部分的油路的寬度,是形成比其他的油路的寬度更大。
這種構成的話,藉由將油路閉塞壁構件選擇性地去除而將被供給的潤滑劑積蓄於油路之中開放的部分,進一步,成為可將積蓄的潤滑劑朝方向轉換路供給。
[態樣13]本發明的態樣13,是如態樣1至態樣12其中任一的端蓋,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是設在前述油路的前述給油孔側的端部,且朝前述油路的外部突出。
這種構成的話,將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因為是從油路的給油孔側的端部朝油路的外部突出,所以即使將端蓋與滑件本體接合的狀態,也成為可進行將油路閉塞壁構件從油路去除的作業。
[態樣14]本發明的態樣14,是一種直線導軌裝置,具備態樣1至態樣13其中任一的端蓋。
這種構成的話,因為具備上述的端蓋,在直線導軌裝置的使用時成為可抑制潤滑不良發生。
依據本發明的話,成為可提供一種直線導軌裝置的端蓋、及具備該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無關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並且可抑制成本的增加。
1‧‧‧端蓋
2‧‧‧直線導軌裝置
31‧‧‧側密封件
32‧‧‧安裝螺栓
33f‧‧‧正面用接管
33s‧‧‧側面用接管
34‧‧‧埋沒栓
4‧‧‧方向轉換路
41‧‧‧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
42‧‧‧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
43‧‧‧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
51‧‧‧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
51a‧‧‧第一外周側導引溝部
51b‧‧‧第一內周側導引溝部
52‧‧‧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
52a‧‧‧平面部
52b‧‧‧第二內周側導引溝部
53‧‧‧返回導件側油路
53a‧‧‧第一分岐溝部
53b‧‧‧第二分岐溝部
53c‧‧‧第一分岐滯留部
53d‧‧‧第二分岐滯留部
6‧‧‧給油孔
6f‧‧‧正面給油孔
6l‧‧‧左側面給油孔
6r‧‧‧右側面給油孔
71‧‧‧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
72‧‧‧並列用返回導件
73‧‧‧潤滑劑供給口
8‧‧‧油路
81l‧‧‧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
81r‧‧‧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
82l‧‧‧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
82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
83l‧‧‧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
83r‧‧‧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
84l‧‧‧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
84r‧‧‧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
85l‧‧‧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
85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
8u‧‧‧上側油路形成部
8d‧‧‧下側油路形成部
8c‧‧‧中央側油路形成部
8ulc‧‧‧上側左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
8urc‧‧‧上側右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
84lc‧‧‧左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
84rc‧‧‧右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
91‧‧‧中間油路形成部
92‧‧‧下側連絡路
10‧‧‧轉動體轉動路
12‧‧‧轉動體返回路
14‧‧‧導引軌道
14a‧‧‧導引軌道的底面
16‧‧‧滑件本體
18‧‧‧基台
18a‧‧‧導引軌道設置面
18b‧‧‧基台側面
20‧‧‧滑件
22‧‧‧轉動體
24‧‧‧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
26‧‧‧滑件側轉動體轉動溝
W‧‧‧油路閉塞壁構件
W1l‧‧‧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
W1r‧‧‧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
W2l‧‧‧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
W2r‧‧‧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
W3l‧‧‧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
W3r‧‧‧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
S‧‧‧狹縫
[第1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2圖]顯示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的構成的圖。
[第3圖]顯示具備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構成的圖。
[第4圖]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圖。
[第6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7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8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9圖]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10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圖。
[第11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2圖]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1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圖。
[第14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6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7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8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19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
[第20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21圖]第20圖的X線箭頭視圖。
[第22圖]第21圖的Y-Y線箭頭視圖。
[第23圖]具備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端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立體圖。
[第24圖]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端蓋的前視圖及側面圖。
[第25圖]顯示朝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端蓋給油的情況時的潤滑劑的流動的圖。
[第26圖]顯示朝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端蓋給油的情況時的潤滑劑的流動的圖。
[第27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28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29圖]顯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0圖]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端蓋的前視圖。
[第31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2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3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4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5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6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7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8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39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40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41圖]顯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第42圖]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端蓋,右側面給油孔周邊的放大圖。
[第43圖]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端蓋的前視圖。
[第44圖]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端蓋的前視圖。
[第45圖]顯示習知例的直線導軌裝置的圖。
[第46圖]顯示習知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的圖。
(第一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一邊使用第1圖及第2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
第1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且顯示端蓋l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又,第1圖中所示的端蓋1,是例如,上述的直線導軌裝置2(第45圖參照)所具備的端蓋1,在之後的說明中,對於與如第45圖中所示的直線導軌裝置2同樣的構成、及與如第46圖中所示的端蓋1同樣的構成,是附加同相的符號說明。
且第1圖中所示的端蓋1,是初期狀態的端蓋1。又,「初期狀態」,是對於端蓋1進行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之前的狀態。
如第1圖中所示,端蓋1,是具有:複數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1、及複數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2、及複數處的給油孔6、及複數路徑的油路8。又,端蓋1的材料,是例如,使用硬質的樹脂材料。
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例,作為端蓋1的材料所使用的硬質的樹脂材料,說明為聚縮醛(polyacetal)的情況。
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及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是各別形成在端蓋1的兩袖部(一對的袖部)。
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是與轉動體22的移動方向連續的溝,其底面,是在端蓋1內形成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一方的外周面。
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是從滑件本體16側所見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交叉,並且與轉動體22的移動方向連續的溝。且,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的底面之中,從滑件本體側所見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交叉的部分,是藉由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成為空隙部。因此,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的底面,是在端蓋1內形成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另一方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且與初期狀態相異,對於端蓋1,在進行了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的狀態下,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並且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由此,將轉動體轉動路10及轉動體返回路12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由二系統連通,形成二本的方向轉換路4。又,有關於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及第二交叉用返回導 件的說明,是如後述。
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的袖部(端蓋1的兩袖部之中,第1圖中的左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記載為「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的情況。同樣地,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右側的袖部(端蓋1的兩袖部之中,第1圖中的右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記載為「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的情況。
且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記載為「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的情況。同樣地,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右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記載為「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的情況。
即,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1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1r,是各別形成於端蓋1之中將導引軌道14挾持於其間地相面對的部分。同樣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2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2r,是各別形成於端蓋1之中將導引軌道14挾持於其間地相面對的部分。
給油孔6,是形成於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 面以外的外周面之中,預先設定的面及位置。在本實施例中,對於一個的端蓋1,說明形成有三處的給油孔6的情況。
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三處的給油孔6之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相反側的面的給油孔6,記載為「正面給油孔6f」的情況。同樣地,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三處的給油孔6之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面(端蓋1的兩側面之中,第1圖中的左側的面)的給油孔6,記載為「左側面給油孔6l」的情況。同樣地,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三處的給油孔6之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右側面(端蓋1的兩側面之中,第1圖中的右側的面)的給油孔6,記載為「右側面給油孔6r」的情況。
又,正面給油孔6f,是使用無圖示的蓋構件(帽等)被關閉。此蓋構件,是使用正面給油孔6f時被取下。
油路8,是例如,形成於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剖面形狀是凹狀的溝,與:各給油孔6、及各別形成在端蓋1的兩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及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連通。
油路8的寬度,是例如,對應直線導軌裝置2的尺寸等設定。
又,油路8,並非限定於凹狀的溝,例如,剖面V字型的溝、或剖面是半圓形狀的溝也可以。
且油路8,是具有: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及右 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及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及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及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進一步,油路8,是具有: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及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及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及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
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是將左側面給油孔6l作為基點,朝向右側面給油孔6r呈直線狀延伸。即,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是朝端蓋1的寬度方向(第1圖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左側面給油孔6l連續,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的另一方的端部,是朝向右側面給油孔6r延伸。
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是將右側面給油孔6r作為基點,朝向左側面給油孔6l呈直線狀延伸。即,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是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同樣,朝端蓋1的寬度方向(第1圖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且,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右側面給油孔6r連續,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的另一方的端部,是朝向左側面給油孔6l延伸。
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是朝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垂直的方向(在第1圖中上下方向)延伸,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之中,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 端部連續。
且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比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垂直的部分更接近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的部分的內部中,設有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
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是形成薄層的板形狀,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比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垂直的部分更接近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的部分閉塞。
且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是如第2圖中所示,在由凹狀的溝形成的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構成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側壁面的部分之間,具有二處的狹縫S。即,在油路閉塞壁構件(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及油路(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間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狹縫S。
因此,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是由形成凹狀的溝的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只有構成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底面的部分被結合。又,第2圖,是顯示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的構成的圖,第2圖(a),是在第1圖中由圓II包圍範圍的放大圖,第2圖(b),是第2圖(a)的B線箭頭視圖。
在此,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的厚度、及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所具有的狹縫S的形狀,是例 如,設定成作業員等可由手動作業和手工具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去除的厚度及形狀。
又,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例,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的厚度、及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所具有的狹縫S的形狀,是說明設定成作業員等可由手動作業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去除的厚度及形狀的情況。在此,「手動作業」,是指例如,作業員等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中斷的作業等。
且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比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垂直的部分更遠離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的部分的內部中,設有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又,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的構成,因為是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是朝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方向(第1圖中上下方向)延伸,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之中,左側面給油孔6l側的端部連續。
且在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比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部分更接近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的部分的內部中,設有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又,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的構成,因為是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且在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比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部分更遠離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的部分的內部中,設有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又,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的構成,因為是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是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設有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的部分及設有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的部分之間的部分連續。
且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是隨著從左側面給油孔6l側朝向右側面給油孔6r側(在第1圖中從左側至右側),朝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接近的方式傾斜延伸。又,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例,將對於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延伸方向的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的傾斜角,說明為45°的情況。
且在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設有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l。又,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l的構成,因為是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是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設有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的部分及設有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的部分之間的部分連續。
且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是隨著從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左側面給油孔6l側(在第1圖中從右側至左側),朝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接近的方式傾斜延伸。又,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例,將對於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的延伸方向的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的傾斜角,說明為45°的情況。
且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設有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又,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的構成,因為是與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是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最接近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的部分(以下,具有記載為「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下端部」的情況)連續。
且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是從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下端部,朝向右側面給油孔6r呈直線狀延伸。
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是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最接近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的部分(以下,具有記載為「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的下端部」的情況)連續。
且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是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的下端部,朝向左側面給油孔6l呈直線狀延伸。
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是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平行地延伸。即,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是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同樣,朝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垂直的方向(在第1圖中上下方向)延伸。
且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連續。另一方面,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的另一方的端部,是與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連續。
且在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的兩端部之間的部分中,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之中,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端部是連續。
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是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平行地延伸。即,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是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同樣,朝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方向(第1圖中上下方向)延伸。
且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連續。另一方面,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另一方的端部,是與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連續。
且在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兩端部間的一部分中,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之中,左側面給油孔6l側的端部是連續。
上側油路形成部8u,是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及 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同樣,朝端蓋1的寬度方向(第1圖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即,上側油路形成部8u,是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及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平行地延伸。
且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從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l最遠部分連續。另一方面,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另一方的端部,是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從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最遠部分連續。
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同樣,朝端蓋1的寬度方向(第1圖中的左右方向)延伸。
且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是與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及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連續。即,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及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形成由大致Y字狀的凹狀溝形成的三又的油路。
另一方面,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另一方的端部,是與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及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連續。即,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及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形成由大致Y字狀的凹狀溝形成的三又的油路。
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是朝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 81l及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方向(在第1圖中上下方向)延伸,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兩端部間的一部分、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兩端部間的一部分連通。
具體而言,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一方的端部(上側的端部),是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兩端部間的中間點,與上側油路形成部8u連續。另一方面,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另一方的端部(下側的端部),是在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兩端部間的中間點,與下側油路形成部8d連續。
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是在兩端部間的一部分,與正面給油孔6f連續。
接著,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及第2圖,一邊使用第3圖及第4圖,說明具備上述的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構成。
第3圖,是顯示端蓋1所具備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構成的圖,設在基台18的導引軌道設置面18a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立體圖。
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使導引軌道14的底面14a被設在以水平面為基準由0°以上90°以下的範圍內的角度傾斜的面上。又,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其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是0°。
具體而言,如第3圖中所示,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使導引軌道14的底面14a,被設在由水平面形成的導引軌道設置面18a。即,使用本實施例的直 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是水平。
且基台18,是具備從導引軌道設置面18a朝垂直方向上方延伸的基台側面18b,基台側面18b,是與直線導軌裝置2之中,左側面給油孔6l相面對。即,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與左側面給油孔6l相比,成為容易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成。
在此,供給至直線導軌裝置2的潤滑劑,可使用:半固體狀的潤滑劑也就是潤滑油、或液體狀的潤滑劑也就是潤滑油。且,潤滑油,是例如可使用鈣皂潤滑油、鋰皂潤滑油、鋁複合物潤滑油、鋰複合物潤滑油、尿素潤滑油、有機化皂土潤滑油(皂土)等。另一方面,潤滑油,是例如可使用鑛油,二酯油、多價酯油、矽油、合成油等。
因此,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如第4圖中所示,從上述的初期狀態(第1圖及第2圖參照),進行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又,第4圖,是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具體而言,第4圖,是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圖,第3圖中所示的端蓋1的IV-IV線剖面圖。因此,第4圖中所示的端蓋1,是被配置於第3圖中所示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二個的端蓋1之中,在第3圖中比滑件本體16更靠右側的端蓋1。
如第4圖中所示,對於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 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又,在第4圖中,為了說明而顯示:在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r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只有在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r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的狀態。且,此配置狀態,在之後的圖中,也具有同樣地顯示的情況。
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是將板材呈U字狀彎曲形成的形狀,具備:第一外周側導引溝部51a、及第一內周側導引溝部51b。
第一外周側導引溝部51a,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了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的狀態下,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的底面相面對。且,在第一外周側導引溝部51a及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的底面之間,是形成有轉動體22可移動的間隙。因此,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的話,成為形成有在端蓋1內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其中一方。
第一內周側導引溝部51b,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了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的狀態下,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的底面之中,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交叉的成為空隙部的部分連續。 因此,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的話,成為在端蓋1內形成有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另一方的外周面。
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是具備:平面部52a、及第二內周側導引溝部52b、及返回導件側油路53。
平面部52a,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了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的狀態下,與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成為平行的面。
第二內周側導引溝部52b,是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了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的狀態下,在端蓋1內與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另一方的外周面相面對。且,在第二內周側導引溝部52b、及在端蓋1內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另一方的外周面之間,是形成有轉動體22可移動的間隙。
因此,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的話,成為在端蓋1內形成有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其中另一方。
返回導件側油路53,是形成於平面部52a的凹部, 具有: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及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
第一分岐溝部53a,是兩端部,是各別與在端蓋1內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其中一方的兩端連通。具體而言,第一分岐溝部53a的兩端部,是與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地形成的方向轉換路4的兩端連通。
第二分岐溝部53b,是與第一分岐溝部53a交叉地連通,兩端部,是各別與在端蓋1內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其中另一方的兩端連通。具體而言,第二分岐溝部53b的兩端部,是與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地形成的方向轉換路4的兩端連通。
又,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例,將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的交點,從此交點至方向轉換路4的各端部(四處)為止的距離是說明為成為全部同一距離的位置的情況。
第一分岐滯留部53c,是在比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的交點更靠上側(給油孔6側),與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連通,進一步,與第五油路形成部85連通。且,在形成第一分岐滯留部53c的壁面之中,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之間連續的壁面,是從滑件本體16側所見,隨著朝向端蓋1的 側面,從給油孔6側朝向導引軌道設置面18a側的方式傾斜。
第二分岐滯留部53d,是在比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的交點更靠下側(導引軌道設置面18a側),與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連通。且,在形成第二分岐滯留部53d的壁面之中,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之間連續的壁面,是從滑件本體16側所見,隨著朝向端蓋1的側面,從給油孔6側朝向導引軌道設置面18a側的方式傾斜。
藉由以上,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一凹部41內配置第一交叉用返回導件51,進一步,在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二凹部42內配置第二交叉用返回導件52的話,形成有在端蓋1內在X字交架狀態下交叉的二系統的方向轉換路4。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方向轉換路4之中,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4記載為「左側方向轉換路4l」的情況。同樣地,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具有將方向轉換路4之中,形成於端蓋1的右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4記載為「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情況。
且如第4圖中所示,對於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進行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的加工。
如上述,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其厚度及狹縫S的形狀,是設定成作業員等可由手動作業和 手工具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的厚度及形狀。因此,進行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的加工時,是對於朝滑件本體16接合之前的端蓋1,作業員等,是藉由使用手動作業和手工具的作業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進行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的加工。
因此,與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狀態的端蓋1,是將閉塞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的方式將閉塞複數路徑的油路8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之中,位於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8用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被去除。
藉由進行上述的加工,端蓋1所具備的油路8,其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移動,形成潤滑劑的移動路徑。且,藉由進行上述的加工,端蓋1所具備的油路8,其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不會只有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其中一方移動,可形成潤滑劑的移動路徑。
且藉由進行上述的加工,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的方式將端蓋1所具備的複數路徑的油路8之中,位於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 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是成為閉塞的狀態。
藉由以上,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在與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狀態下,是藉由選擇性地去除將各油路8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並開放,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中至少一方及給油孔6,選擇性地連通。
(動作、作用等)
接著,一邊參照第1圖~第4圖,一邊使用第5圖,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
在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使用)時,滑件20及導引軌道14,是朝導引軌道14的軸方向相對移動的話,複數轉動體22,是一邊在轉動體轉動路10、及藉由轉動體返回路12及方向轉換路4形成的轉動體22的無限循環路也就是轉動體循環路內旋轉,一邊移動(轉動)。
將如上述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使用)繼續的話,被配置於轉動體循環路內的潤滑劑會減少、劣化。且,在某程度的期間,未供給新的潤滑劑的狀態下,將直線導軌裝置2作動(使用)的話,被配置於轉動體循環路內的潤滑劑會減少、劣化。
因此,被配置於轉動體循環路內的潤滑劑若減少、劣化的情況,為了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下降,有需要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給油)新的潤滑 劑。
如上述,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與左側面給油孔6l相比,成為容易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成。因此,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新的潤滑劑時,是使用可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件(潤滑油槍、泵等),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移動,藉由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被抑制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移動,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繼續供給。
又,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因為是具有狹縫S,所以藉由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被抑制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移動的潤滑劑,雖是具有通過狹縫S的可能性,但是其大部分是藉由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被抑制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移動。因此,之後的說明,其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移動的全部的潤滑劑,是被記載為藉由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被抑制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移動者。
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的潤滑劑的供給是被繼續的話,其一部分,是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移動,藉由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被抑制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移動,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繼續被供給。
又,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是與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同樣,因為具有狹縫S,所以藉由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被抑制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移動的潤滑劑,是具有通過狹縫S的可能性。但是,藉由與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同樣的理由,之後的說明,其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的全部的潤滑劑,是記載為藉由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被抑制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移動者。
如上述,在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及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潤滑劑的移動被抑制的狀態下,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繼續供給的潤滑劑,在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的貯留量會增加。且,被貯留在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的潤滑劑,是朝比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
在此,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第4圖參照)。
因此,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在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比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移動。
且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 內移動的潤滑劑,是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側移動,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中間點,朝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內移動,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內流下,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
在此,使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是水平,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朝端蓋1的寬度方向延伸。因此,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內流下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及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
且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另一方面,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如第5圖中所示,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 路4r移動,朝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具體而言,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下側油路形成部8d依序移動,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及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
且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另一方面,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的潤滑劑,是各別朝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又,第5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圖。且,在第5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 顯示。且,在第5圖中,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是省略。這是在之後的圖中也同樣。
又,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具體而言,在第5圖中由箭頭顯示的移動路徑,是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對應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一油路的路徑。且,第一油路的路徑,是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間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移動路徑。
(第一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列舉本實施例的效果。
(1)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的方式將複數路徑的油路8之中,位於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及方向轉換路4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被閉塞。由此,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在與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狀態下,是藉由選擇性地去除將各油路8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並開放,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下側油路形成 部8d之中至少一方及給油孔6,選擇性地連通。
因此,藉由重力使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朝油路8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移動,成為可朝全部的方向轉換路4導入。
其結果,無關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因為成為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2)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將閉塞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的方式將閉塞複數路徑的油路8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之中,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及方向轉換路4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8用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去除。
因此,在具備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朝油路8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移動,朝方向轉換路4導入。
其結果,不需在端蓋1追加新的零件,就成為可抑制構造的複雜化、及零件點數的增加,可抑制成本的增加,並且無關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成為可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
(3)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將油路閉塞壁構件W形成板狀,在油路閉塞壁構件W及油路8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狹縫S。
因此,因為成為可將油路8及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結合力藉由狹縫S下降,所以作業者等成為容易進行將閉塞使由重力所產生的液體可移動地將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及方向轉換路4連通的路徑以外的油路8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去除的作業。
其結果,因為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進行的端蓋1的加工是成為容易,具備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形成是成為容易,所以成為可提高直線導軌裝置2的製造效率。
(4)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水平的面上的狀態下,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一油路的路徑,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由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間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路徑所形成。
因此,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朝油路8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一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4導入。
其結果,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因為成為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及右側方向轉換 路4r內供給潤滑劑,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變形例)
以下,列舉本實施例的變形例。
(1)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等)的構成,雖具有狹縫S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將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沒有狹縫等的空隙部,例如,如第6圖中所示,形成與構成由凹狀的溝所形成的各油路形成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等)的底面及側面的部分結合的構成也可以。又,第6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
此情況,將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與具有狹縫S的構成的情況相比較,藉由油路閉塞壁構件W被抑制朝油路形成部的移動的潤滑劑,不會通過狹縫S。因此,成為可藉由油路閉塞壁構件W,防止朝油路形成部的潤滑劑的移動。
但是將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與具有狹縫S的構成的情況相比較,作業員等藉由手動作業將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去除是成為困難。因此,將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從油路形成部去除時,是例如成為藉由使用鑽頭等的機械加工去除。
因此,各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為不具有空隙部構成的情況,例如,如第7圖中所示,使用鑽頭等的切削工具等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去除的話,與本實施例相比較,將油路閉塞壁構件W去除的部分的油路形成部,是具有形成大的空間V的情況。又,第7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藉由機械加工將油路閉塞壁構件W從油路形成部去除的狀態的圖。
在此,端蓋1,是如上述具有將聚縮醛等的硬質的樹脂材料作為材料使用的情況。且,聚縮醛,是因為摩擦係數小,所以容易由鑽頭等加工。
進一步,因為聚縮醛是摩擦係數小,所以作為端蓋1的材料使用聚縮醛的情況,油路8的摩擦係數較小,潤滑劑容易在油路8內移動。
因此,作為端蓋1的材料使用聚縮醛的情況時,進一步,藉由將油路閉塞壁構件W選擇性地去除而開放的部分的油路8的寬度,即,大的空間V的寬度,形成比其他的油路8的寬度更大的話,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會被積蓄於空間V,進一步,油路8的摩擦係數因為小,所以被積蓄於空間V的潤滑劑,成為從空間V朝方向轉換路4漸漸被供給。
(2)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轉動體22雖使用圓筒滾柱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轉動體22是使用鋼球的構成也可以。且,轉動體22,是使用針 狀滾柱等,圓筒滾柱以外的滾柱的構成也可以。
(3)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一方的端部,與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從左側方向轉換路4l最遠部分連續,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另一方的端部,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從右側方向轉換路4r最遠部分連續,但是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構成,不限定於此。即,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兩端部,是將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及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由最短距離連結的位置也可以。此情況,例如,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側的部分設置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在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側的部分設置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
(4)在本實施例中,雖是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8圖中所示,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8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8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內流下,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及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
且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另一方面,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第二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1圖及第2圖,一邊使用第9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及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同樣的構成,附加同一符號顯示。
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其導引軌道14的底 面,是被設在由垂直的壁面被形成的導引軌道設置面(無圖示)。即,使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是垂直,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是90°。又,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使右側方向轉換路4r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的垂直方向上方位置的方式,將導引軌道14的底面設在導引軌道設置面的情況。
因此,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如第9圖中所示,從上述的初期狀態(第1圖及第2圖參照),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即,進行對應垂直的姿勢的加工。又,第9圖,是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具體而言,第9圖,是與第4圖同樣,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圖。
如第9圖中所示,對於由水平的姿勢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進行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去除的加工。
(動作、作用等)
接著,一邊參照第1圖、第2圖及第9圖,一邊使用第10圖,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又,對於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同樣的動作、作用等,是具有省略說明的情況。
在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使用)時,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給油)新的潤滑劑時,是使用可從右側面給 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件(潤滑油槍等),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移動,藉由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被抑制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移動,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繼續供給。
如上述,在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潤滑劑的移動被抑制的狀態下,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繼續供給的潤滑劑,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中的貯留量會增加。且,被貯留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的潤滑劑,是朝比與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
且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朝比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側及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側移動。
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側移動的潤滑劑,是藉由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被抑制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移動。
在此,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將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 件W1r去除(第9圖參照)。
由此,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側移動的潤滑劑,是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內移動,在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內流下,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移動。
在此,使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是垂直,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是朝與端蓋1的寬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在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內流下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移動的潤滑劑,是在與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及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連續的位置,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一方的端部側(下端側)及另一方的端部側(上端側)移動。
且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另一方面,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的另一方的端部側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在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流下。且,藉由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l被抑制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移動,朝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繼續被供給。
如上述,在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的潤滑劑的移動被抑制的狀態下,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朝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繼續供給的潤滑劑,在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的貯留量會增加。且,被貯留在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的 潤滑劑,是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
且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在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內,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內朝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側移動,在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流下,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內移動。
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內移動的潤滑劑,是藉由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被抑制移動。因此,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繼續供給的潤滑劑是貯留量會增加,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
且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如第10圖中所示,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移動,朝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又,第10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 圖。
具體而言,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依序移動,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將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下側油路形成部8d、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依序移動,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由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二條的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又,在第10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又,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下側油路形成部8d、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具體而言,在第10圖中由箭頭顯示的移動路徑,是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垂直的面上的狀態下,對應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二油路的路徑。且,第二油路的路徑,是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或是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中接近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移動路徑。
(第二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效果(1)至效果(3)以外,進一步,成為可達成以下的效果。
(1)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垂直的面上的狀態下,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二油路的路徑,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由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或是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中接近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路徑所形成。
因此,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垂直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朝油路8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二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4導入。
其結果,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垂直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因為成為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供給潤滑劑,所以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變形例)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
(1)在本實施例中,雖是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11圖中所示,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1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1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垂直的面上的狀態下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又,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是追加在初期狀態的端蓋1,將油路8之中,配置了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的部分閉塞的構件,例如由配置於油路8(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內的毛氈等形成。
如上述,在第11圖中所示的構成中,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垂直的面上的狀態下成為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垂直下方的位置、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會被閉塞。因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比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配置了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的部分更朝上方上昇, 經由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流下,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第三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1圖及第2圖,一邊使用第12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及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對於與上 述的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同樣的構成,附加同一符號顯示。
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其導引軌道14的底面,是被設在由傾斜面被形成的導引軌道設置面(無圖示)。即,在本實施例中,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的姿勢使用。
又,在本實施例中,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說明以水平面為基準為45°的情況。即,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其對於水平面的傾斜角度是45°。且,在本實施例中說明,使右側方向轉換路4r比左側方向轉換路4l更朝垂直方向上方位置的方式,將導引軌道14的底面設在導引軌道設置面的情況。
因此,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如第12圖中所示,從上述的初期狀態(第1圖及第2圖參照),進行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即,對應以水平面為基準45°傾斜的姿勢的加工。又,第12圖,是顯示進行了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加工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具體而言,第12圖,是與第4圖同樣,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圖。
如第12圖中所示,對於由傾斜的姿勢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進行從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將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去除的加工。
(動作、作用等)
接著,一邊參照第1圖、第2圖及第12圖,一邊使用第13圖,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又,對於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同樣的動作、作用等,是具有省略說明的情況。
在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使用)時,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給油)新的潤滑劑時,是使用可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件(潤滑油槍等),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朝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移動,進一步,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
又,從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潤滑劑的移動即使發生,此移動的潤滑劑,是藉由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被抑制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的移動。
在此,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從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將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去除(第12圖參照)。
由此,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的潤滑劑,是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流下。
在此,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是以水平面為基準由45°傾斜的姿勢被使用,將對於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的延伸方向的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的傾斜角設成45°。即,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是以水平面為基準由 90°傾斜,朝垂直方向延伸。
因此,對於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以垂直方向為基準由同一角度(45°)傾斜,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內流下的潤滑劑,是在與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連續的位置,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側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側移動。
且朝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側移動的潤滑劑,是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另一方面,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側移動的潤滑劑,是在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流下,朝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內移動。
在此,從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內朝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側移動,在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流下,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內移動的潤滑劑,是藉由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被抑制移動。因此,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朝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繼續供給的潤滑劑是貯留量會增加,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
且繼續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的潤滑劑的供給的話,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內,朝比與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垂直的位置更靠上方移動的潤滑劑,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 85l,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如以上說明,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如第13圖中所示,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移動,朝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又,第13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的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的圖。
具體而言,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將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依序移動,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且,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的潤滑劑,是將下側油路形成部8d、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依序移動,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由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二條的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又,在第13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又,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下側油路形成部8d、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具體而言,在第13圖中由箭頭顯示的移動路徑,是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傾斜設置的面上的狀態下,對應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三油路的路徑。且,第三油路的路徑,是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 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傾斜朝垂直方向延伸,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或是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中接近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移動路徑。
(第三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效果(1)至效果(3)以外,進一步,成為可達成以下的效果。
(1)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在將直線導軌裝置2設在垂直的面上的狀態下,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連通的第三油路的路徑,從滑件本體16的移動方向所見,由以位於比複數處的給油孔6之中方向轉換路4更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也就是右側面給油孔6r為基點,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的傾斜朝垂直方向延伸,由左側方向轉換路4l或是右側方向轉換路4r之中接近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的路徑所形成。
因此,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從位於比方向轉換路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6朝油路8內供給的液體潤滑劑,成為可藉由重力在第三油路內移動,朝方向轉換路4導入。
其結果,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垂直的姿勢使用的情況時,因為成為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供給潤滑劑,所以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變形例)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
(1)在本實施例中,雖是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14圖中所示,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4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4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將導引軌道14的底面設在傾斜面也就是導引軌道設置面的狀態下在成為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如上述,在第14圖中所示的構成中,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將導引軌道14的底面設在導引軌道設置面的狀態下成為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垂直下方的位置、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 的位置會被閉塞。因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比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配置了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的部分更朝上方上昇,經由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
且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流下,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2)在本實施例中,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雖以水平面為基準作成45°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15圖中所示,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35°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5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 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5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依序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流下,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又,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其一部分,雖是朝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移動,由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下,但是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被設置的位置中,被抑制該移動。
且如上述,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35°的構成的情況,並非限定於將潤滑劑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的構成,例如,如第16圖中所示,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6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6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如上述,在第16圖中所示的構成中,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會被閉塞。因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移動,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朝二方向分岐。
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一方,是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上昇,經由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 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流下,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又,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雖由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下,但是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被設置的位置中,被抑制該移動。
且如上述,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35°的構成的情況,並非限定於將潤滑劑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的構成,例如,如第17圖中所示,從左側面給油孔6l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7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7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將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去除,將左側面給油孔6l及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連通。進一步,例如,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如上述,在第17圖中所示的構成中,將左側面給油孔6l及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連通,並且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之間的位置會被閉塞。因此,從左側面給油孔6l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移動上昇,經由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
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且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流下,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3)在本實施例中,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雖是以水平面為基準作成45°,並且從右側面給油 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18圖中所示,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80°,並且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這是例如,將導引軌道設置面設成頂面的情況。又,第18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8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及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是全部不會去除地配置。
如上述,在第18圖中所示的構成中,藉由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及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使油路8之中對應的位置被閉塞。因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
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進一步,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且,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 滑劑的另一方,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又,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雖是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移動,但是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被設置的位置、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被設置的位置,被抑制該移動。因此,上側油路形成部8u,被貯留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
且如上述,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80°的構成的情況,例如,如第19圖中所示,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19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19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將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去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連通。且,除了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以外,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及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是全部不會去除地配置。
如上述,在第19圖中所示的構成中,除了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以外,藉由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及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使油路8之中對應的位置被閉塞。因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由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
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的潤滑劑是朝二方向分岐,其一方,是經由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r,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中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右側方向轉換路4r內移動。
朝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
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一方,是經由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85l,朝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內移動,被貯留在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且,第一分岐滯留部53c及第二分岐滯留部53d內的貯留量增加的潤滑劑,是經由第一分岐溝部53a及第二分岐溝部53b,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內移動。
又,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移動且朝二方向分岐的潤滑劑的另一方,是雖經由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在 上側油路形成部8u移動,但是在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之中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被設置的位置、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之中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被設置的位置,被抑制該移動。因此,被貯留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上側油路形成部8u、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內。
(第四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使用第20圖~第22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又,在圖中及之後的說明中,對於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同樣的構成,附加同一符號顯示。
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端蓋1、及油路形成部及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是不同。
首先,說明油路形成部的構成。
本實施例的端蓋1,是如第20圖~第22圖中所示,不具備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端蓋1所具備的油路形成部之中的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l、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81r、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l及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82r。
又,第20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的構成的圖。具體而言,第20圖,是與第4圖同樣,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的圖。且,第21圖,是第20圖的X線箭頭視圖,第22圖,是第21圖的Y-Y線箭頭視圖。
且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左側面給油孔6l之間,具備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一方的端部(在第20圖中,左側的端部)及左側面給油孔6l連通的上側左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lc。進一步,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右側面給油孔6r之間,具備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另一方的端部(在第20圖中,右側的端部)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的上側右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rc。
進一步,在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及左側面給油孔6l之間,具備將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l及左側面給油孔6l連通的左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84lc。進一步,在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及右側面給油孔6r之間,具備將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84r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的右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84rc。
且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的一方的端部(在第20圖中,左側的端部)是與左側面給油孔6l連通,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的另一方的端部(在第20圖中,右側的端部)是將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
接著,說明油路閉塞壁構件W的構成。
本實施例的端蓋1,是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 W1l,是被設在上側左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lc的左側面給油孔6l側的端部。且,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l,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同樣地,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是被設在上側右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rc的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端部。且,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
且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是被設在左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84lc的左側面給油孔6l側的端部。且,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l,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同樣地,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是被設在右側第四連結油路形成部84rc的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端部。且,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W2r,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
進一步,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l,是被設在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l的左側面給油孔6l側。且,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l,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同樣地,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是被設在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83r的右側面給油孔6r側。且,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W3r,是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
藉由以上,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其油路閉塞壁構件W,是被設在油路8的給油孔6側的端部,並且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
(動作、作用等)
接著,參照第3圖、第5圖、第20圖~第22圖,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又,對於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同樣的動作、作用等,是具有省略說明的情況。
在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使用)時,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給油)新的潤滑劑時,是使用可從給油孔6供給潤滑劑的構件(潤滑油槍等),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
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是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被設在油路8的給油孔6側的端部,並且將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的油路閉塞壁構件W,藉由作業者等進行的作業被去除。
具體而言,與上述的第一實施例同樣,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是水平,與左側面給油孔6l相比,成為容易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的構成的情況,將被設在上側右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rc的右側面給油孔6r側的端部之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W1r,藉由作業者等進行的作業被去除。
由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左側方向轉換路4l及右側方向轉換路4r移動,朝轉動體循環路內被供給,形成潤滑劑的供給路徑(第5圖參照)。
(第四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第一實施例的效果(1)及效果(2)以外,進一步,成為可達成以下的效果。
(1)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油路閉塞壁構件W,是被設在油路8的給油孔6側的端部,並且朝油路8的外部突出。
因此,將端蓋1與滑件本體16接合的狀態,也成為可進行將油路閉塞壁構件W從油路8去除的作業。
其結果,直線導軌裝置2的設置狀況等,設定潤滑劑的供給狀態的要因,即使是將直線導軌裝置2組裝之後成為明確的情況,也不會將端蓋1從滑件本體16取下,成為可對應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朝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
(2)在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2所具備的端蓋1中,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左側面給油孔6l之間,具備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一方的端部及左側面給油孔6l連通的上側左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lc。進一步,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右側面給油孔6r之間,具備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的另一方的端部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的上側右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rc。
因此,無關設置直線導軌裝置2的面的傾斜角度,即,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成為可經由上側左面用連結油路形成部8ulc,從左側面給油孔6l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供給潤滑劑。同樣地,成為可經由上側右面用 連結油路形成部8urc,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供給潤滑劑。
其結果,成為可提高將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供給潤滑劑時的穩定性。
(第五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第22圖,一邊使用第23圖及第24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
第23圖,是具備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立體圖。且,第24圖(a),是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前視圖,第24圖(b),是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側面圖。
如第23圖中所示,此直線導軌裝置2,是具備:形成於直線狀的導引軌道14、及跨架在導引軌道14的具大致字狀的橫剖面形狀的滑件20。
在導引軌道14中,作為軌道的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是在其左側面部14b及右側面部14b,例如各形成二條合計形成四條。
滑件20,是在其內面部,具有各別相面對於導引軌道14的各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例如,合計四 條的滑件側轉動體轉動溝26。且,在由彼此相面對的軌道側轉動體轉動溝24及滑件側轉動體轉動溝26所構成的轉動體轉動路10中,裝填有複數轉動體22。
複數轉動體22,是例如,複數球(鋼球、陶瓷球等)。
進一步,滑件20,是具備:滑件本體16、及一對的端蓋1。
在滑件本體16的內部,形成有與轉動體轉動路10並行且貫通滑件本體16的轉動體返回路12。
一對的端蓋1,是各別被裝設於滑件本體16的兩端面部(直線方向端部),形成與滑件本體16的直線方向端部的形狀大致相似形狀,且形成大致同一的尺寸的大致字狀。
且在各端蓋1的內部,形成有大致U字狀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3)43。又,在第24圖(a)中,將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43,例示合計四條。且,在之後的圖中,具有將:形成於端蓋1的右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43、及將形成於端蓋1的左側的袖部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43,個別附上符號a或是符號b,區別顯示的情況。
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43,是藉由配置與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並列用返回導件72,而與並列用返回導件72一起形成方向轉換路4。又,在第24圖(a)中,為了說明,只有顯示在形成於第24圖(b)的 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配置了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狀態。且,此配置狀態,在之後的圖中,也具有同樣地顯示的情況。
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是形成於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16的接合面之中,二列的方向轉換路形成第三凹部43間,圖面的朝上下方向延伸的溝。
並列用返回導件72,是形成可配置於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內的形狀,具體而言,剖面為半圓柱狀,具備:返回導件側油路53、及潤滑劑供給口73。又,有關於返回導件側油路53及潤滑劑供給口73的說明,是如後述。
且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一方的端部(在圖中位於上方的端部),是在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內配置了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狀態下,與二列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的上側的內壁面(在圖中位於上方的內壁面)連續。另一方面,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圖中位於下方的端部),是在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內配置了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狀態下,與二列的方向轉換路4之中,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的下側的內壁面(在圖中位於下方的內壁面)連續。
且各方向轉換路4,是將轉動體返回路12的端部及轉動體轉動路10的端部連通,藉由轉動體轉動路10、及轉動體返回路12及兩側的方向轉換路4,形成轉動體22的無限循環路也就是轉動體循環路。
由此,伴隨滑件20的相對移動將轉動體轉動路10轉動的轉動體22,是由一方的端蓋1內的方向轉換路4方向轉換了之後,朝轉動體返回路12被導入。其後,進行從相反側的方向轉換路4再度返回至轉動體轉動路10的循環,且透過這些複數轉動體22的轉動,使滑件20,成為可沿著導引軌道14的長度方向相對移動。
又,在直線導軌裝置2中,在成為滑件20的相對移動方向中的端面的各端蓋1的外側面,各別安裝有一對的側密封件31。
各側密封件31,是形成與端蓋1的橫剖面形狀大致相似形狀,且形成大致同一的尺寸的大致字狀。且,藉由具備側密封件31,從導引軌道14及端蓋1之間,防止灰塵和塵等的異物侵入滑件20的內部。
又,端蓋1及側密封件31,是例如,藉由安裝螺栓32,被安裝於滑件本體16。
在端蓋1及側密封件3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中,設有正面給油孔(無圖示)。在正面給油孔中,安裝有正面用接管33f。
在端蓋1的寬度方向的側面中,設有後述的給油孔(以下,具有記載為「側面給油孔」的情況)。在側面給油孔中,安裝有側面用接管33s。
且各端蓋1,是在與滑件本體16相面對的面,具備朝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用的油路8。
且端蓋1的構造,是對於如第24圖(a)所示的中心 線CL,成為左右對稱。即,上述的油路8的形狀和配置位置,是對於中心線CL成為左右對稱。且,對於後述的側面給油孔的形狀和配置位置,也對於中心線CL成為左右對稱。
又,中心線CL,是從滑件20的直線方向所見,與端蓋1的寬度方向(圖面的左右方向)垂直,假想地通過端蓋1的寬度方向中央的線。
端蓋1,是如第24圖(a)所示,具備:位於端蓋1的中央的胴部1a、及形成於其胴部1a的兩側的一對的袖部1b。因此,端蓋1的橫剖面形狀,是形成大致字狀。
在端蓋1的圖面左右的側面(端蓋1的寬度方向中的側面)1c中,各別設有從外部供給潤滑劑用的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
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是各別朝向端蓋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式形成。且,在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內,設有:將後述的上側油路形成部8u閉塞用的油路閉塞構件(以下,具有記載為「第一油路閉塞構件」的情況)W1、及將後述的下側油路形成部8d閉塞用的油路閉塞構件(以下,具有記載為「第二油路閉塞構件」的情況)W2。
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形成於第24圖(b)的圖面上側,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是形成於第24圖(b)的圖面下側。
且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時,是藉由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或是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追加工(例如穿孔去除的加工),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或是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由此,將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油路8連通。
又,在本實施例中,成為可選擇性地使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且,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的形狀,是由側面視為圓狀。進一步,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形狀,也由側面視為圓狀。
接著,說明油路8。
油路8,是具有: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及返回導件側油路53。
上側油路形成部8u,是將油路8之中,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地形成的部分。
且上側油路形成部8u,是具備:流路8ua、及流路8ub、及流路8uc、及流路8ud。
流路8ua,是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b,是與流路8ua連通,從圖面後側朝向圖面前方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c,是與流路8ub連通,從圖面下側朝向圖面上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d,是與流路8uc連通,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被設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ua連通的位置。
且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閉塞。
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被設在比上側油路形成部8u更靠圖面下側。即,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被設在比上側油路形成部8u更靠導引軌道14側。
且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同樣,將油路8之中,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地形成的部分。
下側油路形成部8d,是具備:流路8da、及流路8db、及流路8dc、及流路8dd、及流路8de、及流路8df。
流路8da,是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db,是與流路8da連通並從圖面後側朝向圖面前方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dc,是與流路8db連通並從圖面上側朝向圖面下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dd,是與流路8dc連通,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 路。
流路8de,是與流路8dd連通,從圖面下側朝向圖面上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df,是與流路8de連通,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是被設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da連通的位置。
且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是將下側油路形成部8d閉塞。
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是形成於油路8之中,端蓋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使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連通的方式,沿著圖面上下方向形成。
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及設在端蓋1的寬度方向中央部的正面給油孔6f,是從滑件本體16的直線方向所見成為重疊。又,正面給油孔6f的橫剖面形狀,是例如,大致圓狀。
返回導件側油路53,是形成於剖面半圓柱狀的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平面部,橫跨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軸方向整體的溝。
且返回導件側油路53,是在返回導件嵌合用凹部71內配置了並列用返回導件72的狀態下,沿著左右的袖部1b,使一方的端部與流路8de連通的方式,朝圖面的上下 方向延伸。即,返回導件側油路53,是從下側油路形成部8d分岐,與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3各別連通的部分。
潤滑劑供給口73,是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底面開口的孔,將返回導件側油路53及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3連通。
即,返回導件側油路53及潤滑劑供給口73,是形成將下側油路形成部8d及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3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
在本實施例中說明,其中一例,將潤滑劑供給口73,從滑件本體16的直線方向所見,形成於返回導件側油路53之中,與方向轉換路4的中心重疊的位置的情況。
又,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油路8的剖面,是例如,全部相同形狀。
(動作、作用等)
接著,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第24圖,一邊使用第25圖及第26圖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又,之後的說明,是記載:對於一對的端蓋1其中一方的端蓋(在第23圖中為圖面右側的端蓋)1,在將右側面給油孔6r所具備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或是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的狀態下,供給潤滑劑的情況。
(水平姿勢中的給油)
首先,使用第25圖說明,將本實施例的端蓋1由水平姿勢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
第25圖,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顯示潤滑劑的流動的圖。又,如圖面中所示的油路8內的箭頭,是顯示潤滑劑的流動者。
朝由水平姿勢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首先,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由此,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a)連通。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首先,是從右側面給油孔6r,經過流路8ua、8ub、8uc被供給至流路8u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ud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分岐點8ca為止。
被供給至流路8ud及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分岐點8ca為止的潤滑劑,其後,是受到重力的影響,朝向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側被供給。且,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連通的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經過各流路8de被供給至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進一步,潤滑劑,是從設在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各方向轉換路4內。
(壁掛姿勢中的給油)
接著,使用第26圖說明,由壁掛姿勢(對於水平面的角度是90°)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
第26圖,是顯示朝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的潤滑劑的流動的圖。又,如圖面中所示的油路8內的箭頭,是顯示潤滑劑的流動者。
朝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首先,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由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a)連通。進一步,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壁掛姿勢的狀態下在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靠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首先,是從右側面給油孔6r,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此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 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其後,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此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且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移動的潤滑劑,因為是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壁掛姿勢的狀態下使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靠垂直下方的位置被閉塞,經過流路8ud,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f、流路8de、流路8dd,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又,如第25圖及第26圖中所示,具備追加工未施加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左側面給油孔6l,是例如,成為由埋沒栓34被埋沒的狀態。
(第五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1)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端蓋1所具備的全部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
其結果,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情況,因為成為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 所以也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2)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端蓋1所具備的全部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
其結果,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情況,因為成為可朝全部的轉動體循環路內供給潤滑劑,所以也成為可抑制直線導軌裝置2的作動性及耐久性的下降。
(3)在本實施例中,可將複數油路閉塞構件W由任意追加工,配合各式各樣的使用條件選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且,進行了油路閉塞構件W的追加工之後,是藉由將埋沒栓34等取下,成為可確認實施了追加工的位置。
(4)在本實施例中,因為將潤滑劑供給口73,從滑件本體16的直線方向所見,形成於返回導件側油路53之中,與方向轉換路4的中心重疊的位置,所以對於以潤滑劑供給口73為中心的方向轉換路4的兩側,成為可抑制發生於潤滑劑的供給量的差。由此,成為可對於全部的方向轉換路4,將潤滑劑均等地供給。
(變形例)
(1)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中,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ud之 間,由複數流路連通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
即,例如,將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ud,由一條的流路連通也可以。
同樣地雖說明了,在下側油路形成部8d,將左側面給油孔6l或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df,由複數流路連通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
即,例如,將左側面給油孔6l或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df,由一條的流路連通也可以。
(2)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設在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內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
即,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設置位置,是可對於各油路閉塞構件W的追加工的話,其設置位置是不拘。因此,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設置位置,例如設在油路8內也可以。
(3)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在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設有油路閉塞構件W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將油路閉塞構件W去除,可將給油孔6及油路8連通的話,其手法是不拘。
(4)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油路閉塞構件W,例如,藉由穿孔去除,將給油孔6及油路8連通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
即,例如,在給油孔6不設置油路閉塞構件W也可 以。即,在端蓋1,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和下側油路形成部8d連通的給油孔,是預先設置也可以。此情況,藉由將不使用的給油孔,例如,由埋沒栓34等閉塞,成為可獲得與上述同樣的作用效果。
(5)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水平姿勢及壁掛姿勢使用的情況,但是使用直線導軌裝置2的姿勢,不限定於此。即,如第27圖中所示,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姿勢(水平姿勢及壁掛姿勢的中間的姿勢)使用也可以。又,第27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27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在此,「傾斜姿勢」,是指上述的水平姿勢及壁掛姿勢的中間的姿勢(沿著第24圖(a)的左右方向也就是端蓋1的寬度方向的方式假想地設置的假想軸,是對於水平方向45°傾斜的姿勢),且端蓋1是朝橫搖方向傾斜的狀態(姿勢)。又,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不限定於45°者。
此情況,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傾斜姿勢的狀態下在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由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a)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 8da)連通。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且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且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移動的潤滑劑,因為是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傾斜姿勢的狀態下使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垂直下方的位置被閉塞,所以經過流路8ud,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f、流路8de、流路8dd,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如第28圖中所示,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為135°也可以。又,第28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28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 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如第29圖中所示,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為180°也可以。又,第29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29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 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第六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第29圖,一邊使用第30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
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構成,雖是與第五實施例大致相同,但是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相對的位置關係,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相異。
因此,在之後的說明中,只有記載對於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相對的位置關係,其他 的構成因為是與第五實施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又,在第30圖(a)~(c)中,對於與在第五實施例所說明的構成相同的要素,是附加同相的符號。
第30圖(a),是顯示第六實施例的端蓋1的整體的前視圖。第30圖(b),是擴大在第30圖(a)中由圓包圍的部分的周邊的圖,即右側面給油孔6r周邊的放大圖。且,第30圖(c),是將第六實施例的端蓋1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中,說明潤滑劑面L的高度的圖。又,在本實施例中,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說明為45°的情況。
如上述,在第五實施例中,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被設在比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更靠圖面上側(第25圖參照)。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中,如第30圖(a)、(b)所示,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被設在比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更靠圖面下側。
即,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被設在比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更靠方向轉換路4側。
(動作、作用等)
對於將本實施例的端蓋1由水平姿勢或是壁掛姿勢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因為是與第五實施例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的端蓋1,即使是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雙方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
以下,對於端蓋1是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一邊參照第30圖(c)一邊說明。
朝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首先,在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進行追加工(例如藉由穿孔去除的加工)。由此,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a)連通,並且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a)連通。
(第六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是位於比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更靠圖面下側。
因此,朝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如第30圖(c)所示,潤滑劑面L在油路8內變最高的位置,成為可與:由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而形成的孔、及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而形成的孔大致相同。由此,成為可將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朝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的雙方供給。
因此,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將端蓋1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端蓋1所具備的全部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
(變形例)
(1)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1圖中所示,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水平姿勢使用也可以。又,第31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1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只有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連通。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ud,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其後,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只有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的情況時,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姿勢使用的話,如第32圖中所示,潤滑劑被供給。又,第32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2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傾斜姿勢的狀態下在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因為藉由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在直線導軌裝置2為傾斜姿勢的狀態下使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分岐點8ca更垂直下方的位置被閉塞,所以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ud,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其後,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2)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設在右側面 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3圖中所示,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壁掛姿勢使用也可以。又,第33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3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只有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連通。進一步,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 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3)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4圖中所示,不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34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4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構成的話,從正面給油孔6f被供給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其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不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 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的情況時,將直線導軌裝置2由傾斜姿勢使用的話,如第35圖中所示,潤滑劑被供給。又,第35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5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構成的話,從正面給油孔6f被供給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其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4)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在由傾斜姿勢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6圖中所示,在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36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 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6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在成為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從正面給油孔6f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並上昇,將流路8ud、流路8uc、流路8ub、流路8ua依序移動,從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且,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5)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45°,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7圖中所示,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135°,只有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的構成也可以。又,第37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7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 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6)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45°,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8圖中所示,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135°,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38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8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為 135°的狀態的直線導軌裝置2中,在成為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比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更靠垂直下方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
此構成的話,從正面給油孔6f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從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並上昇,將流路8ud、流路8uc、流路8ub、流路8ua依序移動,從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且,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 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7)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45°,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如第39圖中所示,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135°,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雙方去除,從左側面給油孔6l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又,第39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39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之間的位置、及正面給油孔6f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圖面下側的流路8dd,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設在左側面給油孔6l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只有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
此構成的話,從左側面給油孔6l被供給的潤滑劑,是將圖面下側的流路8ua、流路8ub、流路8uc、流路8ud依序移動,被供給至上側油路形成部8u內並上昇。且, 將圖面上側的流路8ud、流路8uc、流路8ub、流路8ua依序移動,從將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
朝右側面給油孔6r內移動的潤滑劑,是從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而形成的空隙部,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經過流路8da、8db、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受到重力的影響,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9)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45°,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如第40圖中所示,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 為基準成為180°,並且從正面給油孔6f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構成也可以。這是例如,將導引軌道設置面設成頂面的情況。又,第40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40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作成不將全部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的構成。
此構成的話,從正面給油孔6f被供給的潤滑劑,是朝下側油路形成部8d內移動,經過流路8df、8de,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及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及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雖是經過流路8dc、db、da,朝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面給油孔6l移動,但是藉由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及左側面給油孔6l的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使其移動被防止。
(10)在本實施例中雖說明了,將傾斜姿勢中的假想軸的傾斜角度設成45°,從右側面給油孔6r朝油路8內供給潤滑劑的情況,但是不限定於此。即,例如, 如第41圖中所示,將導引軌道設置面的傾斜角,以水平面為基準成為180°的構成也可以。這是例如,將導引軌道設置面設成頂面的情況。又,第41圖,是顯示本實施例的變形例的構成的圖,顯示端蓋1的與滑件本體的接合面的圖。且,在第41圖中,將潤滑劑的移動路徑由箭頭顯示。
此情況,例如,在中央側油路形成部8c之中,正面給油孔6f及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8df)之間的位置,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在圖面右側的流路8dd,設置追加油路閉塞壁構件WA。進一步,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之中,只有將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去除。
此構成的話,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圖面左側的流路8da、流路8db、流路8dc,被供給至流路8dd。其後,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且,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且被供給至流路8d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流路8df。進一步,被供給至流路8df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與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8de。
且被供給至與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 流路8de的潤滑劑,是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被供給至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第七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第41圖,一邊使用第42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
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構成,雖是與第五實施例的構成大致同樣,但是具備中間油路形成部91的點,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相異。
在此,在之後的說明中,只有對於中間油路形成部91記載,對於其他的構成,因為是與第五實施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又,在第42圖中,對於與在第五實施例所說明的構成相同的要素,是附加同相的符號。
第42圖,是第七實施例的端蓋1,右側面給油孔6r周邊的放大圖。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42圖中所示,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具備: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a)的端部閉塞的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及將下側油路形成部8d(流路 8da)的端部閉塞的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及將中間油路形成部91的端部閉塞的第三油路閉塞構件W3。
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第三油路閉塞構件W3,是從圖面上側朝向圖面下側,例如,由第一油路閉塞構件W1、第三油路閉塞構件W3、第二油路閉塞構件W2的順序被配置。
中間油路形成部91,是具備:流路91a、及流路91b、及流路91c。
流路91a,是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91b,是與流路91a連通,從圖面後側朝向圖面前方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91c,是與流路91b連通,且與流路8de及流路8df連接的連接部8dg連通的流路。
又,流路91c,是形成於對於沿著第42圖的左右方向(端蓋1的寬度方向)的方式假想設置的假想軸約45°傾斜的方向。且,第三油路閉塞構件W3,是被設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91a連通處。
藉由以上,本實施例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及潤滑劑供給口73,是形成將上側油路形成部8u及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43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
(動作、作用等)
對於將本實施例的端蓋1由水平姿勢或是壁掛姿勢使 用的情況中的給油,因為是與第五實施例相同,所以省略其說明。
以下說明,端蓋1是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
朝由傾斜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首先,只有將設在右側面給油孔6r內的第三油路閉塞構件W3,例如,藉由穿孔去除,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中間油路形成部91(流路91a)連通。
如上述,中間油路形成部91,因為是與流路8de及流路8df連通的連接部8dg連繫,所以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de,被供給至一方的方向轉換路4。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圖外的流路8df、8de,被供給至另一方的方向轉換路4。
(第七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1)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將端蓋1由傾斜姿勢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抑制只朝一方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使可朝雙方的方向轉換路4供給潤滑劑。
(第八實施例)
以下,對於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以下,記載為「本實施例」),一邊參照圖面一邊說明。
(構成)
首先,一邊參照第45圖及第46圖、及第1圖~第42圖,一邊使用第43圖及第44圖,說明本實施例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端蓋的構成。
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構成,雖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的構成大致相同,但是將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只有由上側油路形成部8u連通的點,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不同的點。
進一步,返回導件側油路53與上側油路形成部8u連通的點,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不同的點。進一步,具備將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連通的下側連絡路92的點,是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不同的點。
在此,在之後的說明中,只有對於與第五實施例的端蓋1不同的點記載,對於其他的構成,因為是與第五實施例同樣,所以省略其說明。
又,在第43圖及第44圖中,對於與在第五實施例所說明的構成相同的要素,是附加同相的符號。
第43圖及第44圖,是第八實施例的端蓋1的前視圖。
本實施例的端蓋1,是如第43圖及第44圖所示,具備將左側面給油孔6l及右側面給油孔6r連通的上側油路形成部8u。
上側油路形成部8u,是具備;流路8ua、及流路8ub、及流路8uc、及流路8ud。
流路8ua,是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b,是與流路8ua連通,從圖面後側朝向圖面前方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c,是與流路8ub連通,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8ud,是從流路8uc分岐,與返回導件側油路53連通的流路。
且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8ua連通處中,設有第四油路閉塞構件W4,藉由此第四油路閉塞構件W4,使上側油路形成部8u被閉塞。又,在上側油路形成部8u之中,胴部1a的中央部側中,設有正面給油孔6f。
且端蓋1,是具備將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連通的下側連絡路92。
下側連絡路92,是具備:流路92a、及流路92b、及流路92c、及流路92d。
流路92a,是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92b,是與流路92a連通,從圖面後側朝向圖面前方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92c,是與流路92b連通,從圖面上側朝向圖面 下側延伸的流路。
流路92d,是與流路92c連通,從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側,朝向胴部1a的中央部側延伸的流路。進一步,流路92d,是與流路8ud連通。
且在左側面給油孔6l或是右側面給油孔6r及流路92a連通處中,設有第五油路閉塞構件W5,藉由此第五油路閉塞構件W5,使下側連絡路92被閉塞。
(動作、作用等)
接著,一邊參照第43圖及第44圖,一邊說明具備上述的構成的直線導軌裝置2的動作、作用等。
(水平姿勢中的給油)
首先,對於將本實施例的端蓋1由水平姿勢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一邊參照第43圖一邊說明。
朝由水平姿勢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將第四油路閉塞構件W4,例如,藉由穿孔去除,將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連通。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由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8ua、8ub、流路8uc,被供給至流路8ud。被供給至流路8u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
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圖面右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右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另一方面,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8ua、8ub、流路8uc,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流路8ud,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
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是從設在圖面左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的潤滑劑供給口73,被供給至圖面左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壁掛姿勢中的給油)
接著,對於由壁掛姿勢使用的情況中的給油,一邊參照第44圖一邊說明。
朝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端蓋1給油的情況時,將圖面上側的第五油路閉塞構件W5,例如,藉由穿孔去除,使右側面給油孔6r及上側油路形成部8u(流路8ud)連通。
且從右側面給油孔6r供給潤滑劑。由此,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是經過流路92a、92b、92c被供給至流路92d。被供給至流路92d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流路8ud,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a。
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a的潤滑劑,是從設在圖面上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a的潤滑劑供給口73a,被供給至圖面上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另一方面,從右側面給油孔6r被供給的潤滑劑的一部分,是經過流路92a、92b、92c、92d,朝向圖面 下側的流路8ud被供給。其後,朝向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b被供給。
且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b的潤滑劑,是從設在圖面下側的返回導件側油路53b的潤滑劑供給口73b,被供給至圖面下側的方向轉換路4內。
(第八實施例的效果)
以下,揭示本實施例的效果。
(1)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水平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端蓋1所具備的方向轉換路4各別供給潤滑劑。
(2)本實施例的端蓋1的話,即使直線導軌裝置2是由壁掛姿勢被使用的情況,也成為可朝端蓋1所具備的方向轉換路4各別供給潤滑劑。
以上,本案主張的優先權的日本專利申請2012-186884(2012年8月27日申請)及日本專利申請2012-186885(2012年8月27日申請)的全內容,是藉由參照形成本揭示的一部分。
在此,雖一邊參照有限數量的實施例一邊說明,是權利範圍不限定於那些,依據上述的揭示的各實施例的改變對於本行業者是不言而喻。
W1l‧‧‧左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
W1r‧‧‧右側第一油路閉塞壁構件
W2l‧‧‧左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
W2r‧‧‧右側第二油路閉塞壁構件
W3l‧‧‧左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
W3r‧‧‧右側第三油路閉塞壁構件
1‧‧‧端蓋
6f‧‧‧正面給油孔
6l‧‧‧左側面給油孔
6r‧‧‧右側面給油孔
8‧‧‧油路
8c‧‧‧中央側油路形成部
8d‧‧‧下側油路形成部
8u‧‧‧上側油路形成部
41l‧‧‧第一凹部
41r‧‧‧第一凹部
42l‧‧‧第二凹部
42r‧‧‧第二凹部
81l‧‧‧左側第一油路形成部
81r‧‧‧右側第一油路形成部
82l‧‧‧左側第二油路形成部
82r‧‧‧右側第二油路形成部
83l‧‧‧左側第三油路形成部
83r‧‧‧右側第三油路形成部
84l‧‧‧左側第四油路形成部
84r‧‧‧右側第四油路形成部
85r‧‧‧右側第五油路形成部
85l‧‧‧左側第五油路形成部

Claims (14)

  1. 一種端蓋,是使導引軌道的底面被設在對於水平面成為0°以上180°以下的範圍內的角度的面上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與朝前述導引軌道可相對移動地跨架的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端蓋,其特徵為,具有:一對的袖部,是被配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寬度方向兩側,且藉由胴部被連結;及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各別被設在該一對的袖部的滑件本體側的面,且形成將形成於前述導引軌道及前述滑件本體之間的轉動體轉動路及滑件本體所具有的轉動體返回路連通之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及給油孔,是形成於外周面的複數處;及油路,是將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複數路徑;及油路閉塞壁構件,是與前述端蓋一體形成,且在初期狀態將前述各油路閉塞;藉由對應設置有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的前述角度而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且將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給油孔選擇性地連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 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水平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一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為基點由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間的部分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前述角度成為90°的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二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作為基點,由前述袖部的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或是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中接近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具有各別形成在 前述一對的袖部之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前述複數路徑的油路之中,在將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設在傾斜面上的狀態下,將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及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第三油路的路徑,是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所見,以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為基點,對應前述傾斜朝垂直方向延伸,由前述袖部的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或是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之中接近位於前述垂直方向上方的給油孔側的部分分岐,到達前述左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及前述右側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路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油路,是具有:由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各別被閉塞的上側油路形成部及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由中途連通的中央側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前述潤滑劑導入路,是由形成於與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一起形成前述方向轉換路的返回導件的返回導件側油路、及形成於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潤滑劑供給口所構成,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是設在比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更靠前述導引軌道側, 在與前述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狀態下,藉由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選擇性地連通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之中至少一方及前述給油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構件,設在比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閉塞的油路閉塞構件更靠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油路,是將前述下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給油孔連結,且前述給油孔側的端部是具有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中間油路形成部。
  8. 一種端蓋,是使導引軌道的底面被設在對於水平面成為0°以上180°以下的範圍內的角度的面上的直線導軌裝置所具備的與朝前述導引軌道可相對移動地跨架的滑件本體的移動方向端面接合的端蓋,其特徵為,具有:一對的袖部,是被配置於前述導引軌道的寬度方向兩側,且藉由胴部被連結;及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是各別被設在前述一對的袖部的滑件本體側的面,且形成將形成於前述導引軌道及前述滑件本體之間的轉動體轉動路及滑件本體所具有的轉動體返回路連通之一對的方向轉換路;及給油孔,是形成於外周面的複數處;及 油路,是將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複數路徑;及油路閉塞壁構件,是將前述各油路閉塞;前述複數處的給油孔之中二個,是形成於前述端蓋的寬度方向兩側面的側面給油孔,前述油路,是具有:將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連通且將前述側面給油孔側的端部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將該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連通且將前述側面給油孔側的端部由前述油路閉塞構件被閉塞的中間油路形成部、及將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連通的潤滑劑導入路,前述潤滑劑導入路,是由形成於與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一起形成前述方向轉換路的返回導件的返回導件側油路、及形成於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潤滑劑供給口所構成,藉由對應設置有前述導引軌道的底面的面的前述角度而選擇性地開放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且選擇性地連通: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中間油路形成部之中至少一方、及前述二個的側面給油孔其中一方。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8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油路,是在前述上側油路形成部及前述側面給油孔之間,具有將前述油路形成部的一方的端部及前述側面給油孔連通的上側連結油路形成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8項所述之端蓋,其中, 前述潤滑劑供給口,是在前述返回導件側油路的中途部分,從前述滑件本體的直線方向所見被設在前述方向轉換路形成凹部的中心。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將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形成板狀,在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及前述油路之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狹縫。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端蓋,其中,藉由選擇性地去除將前述各油路閉塞的油路閉塞壁構件而開放的部分的油路的寬度,是形成比其他的油路的寬度更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端蓋,其中,前述油路閉塞壁構件,是設在前述油路的前述給油孔側的端部,且朝前述油路的外部突出。
  14. 一種直線導軌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8項所述之端蓋。
TW102130609A 2012-08-27 2013-08-27 End cap, linear guide with end cap TWI537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86884 2012-08-27
JP2012186885 2012-08-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594A TW201418594A (zh) 2014-05-16
TWI537490B true TWI537490B (zh) 2016-06-11

Family

ID=50182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0609A TWI537490B (zh) 2012-08-27 2013-08-27 End cap, linear guide with end cap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528553B2 (zh)
EP (1) EP2889499B1 (zh)
JP (1) JP5748001B2 (zh)
CN (1) CN103765024B (zh)
TW (1) TWI537490B (zh)
WO (1) WO20140340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7327B (zh) * 2015-03-09 2019-08-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端盖及具备该端盖的直动引导装置
DE102016210749A1 (de) * 2016-06-16 2017-12-21 Aktiebolaget Skf Profilschienenwagen eines Linearlagers
JP6436949B2 (ja) * 2016-09-02 2018-12-12 日本ベ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直動装置
CN108916239B (zh) * 2017-01-06 2019-09-24 泉州台商投资区华林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自润滑洗衣机高速电机轴承
JP6494692B2 (ja) * 2017-05-31 2019-04-03 Thk株式会社 運動案内装置
TWI647391B (zh) * 2017-08-25 2019-01-11 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il passage adjusting device for linear module
CN109424643B (zh) * 2017-09-01 2021-02-19 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线性模块的油路调整装置
US10837540B2 (en) * 2017-09-19 2020-11-17 Applied Materials Israel Ltd. Lubrication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lubricating a transmission system component
JP7114240B2 (ja) * 2017-11-16 2022-08-08 Thk株式会社 潤滑剤供給装置及び案内装置
CN112228455B (zh) * 2019-07-15 2023-10-31 Thk株式会社 运动引导装置以及在运动引导装置中使用的润滑路径部件
DE102020202872B4 (de) * 2020-03-06 2022-02-03 Festo Se & Co. Kg Linearführungseinrichtung
DE102021125612B3 (de) * 2021-10-04 2023-01-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Führungswagen einer Linearführung
TWI812405B (zh) * 2022-08-16 2023-08-11 東佑達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台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0024B2 (ja) 1987-09-16 1995-07-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薄膜磁気ヘッド
JPH0518492Y2 (zh) * 1987-11-06 1993-05-17
JP2575895Y2 (ja) * 1992-10-12 1998-07-02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直動転がり案内ユニット
JP2563429Y2 (ja) * 1992-11-12 1998-02-25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直動転がり案内ユニットの潤滑装置
JPH08114224A (ja) 1994-10-14 1996-05-07 Nippon Seiko Kk 直動案内軸受装置の給油構造
DE19830140A1 (de) * 1998-07-06 2000-01-20 Star Gmbh Linearführungseinrichtung
DE10121361A1 (de) * 2001-05-02 2002-12-12 Baier & Koeppel Gmbh & Co Dosiervorrichtung für Schmiermittel
US20060231335A1 (en) * 2004-02-06 2006-10-19 Hiwin Technologies Corp.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linear guideway
JP2008002490A (ja) * 2006-06-20 2008-01-10 Nsk Ltd リニアガイド装置のエンドキャップ
DE102006040981A1 (de) * 2006-08-31 2008-03-06 Robert Bosch Gmbh Linearführungseinrichtung
TWI298371B (en) * 2006-10-20 2008-07-01 Hiwin Tech Corp An improved structure of a linear slide oil supply
JP2008164161A (ja) * 2006-12-05 2008-07-17 Nsk Ltd エンドキャップ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直動案内装置
JP4838179B2 (ja) 2007-03-16 2011-12-14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ユニット
JP4816570B2 (ja) * 2007-05-28 2011-11-16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直動案内装置用エンドキャップおよび直動案内装置
JP5050843B2 (ja) * 2007-12-27 2012-10-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リニアガイド装置
DE102008061358A1 (de) * 2008-12-10 2010-06-17 Robert Bosch Gmbh Linearbewegungsvorrichtung mit Schmierverteilsystem
JP2012140996A (ja) * 2010-12-28 2012-07-26 Nsk Ltd エンドキャップ、油路ユニット、エンドキャップを備えた直動案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594A (zh) 2014-05-16
US9528553B2 (en) 2016-12-27
CN103765024A (zh) 2014-04-30
JP5748001B2 (ja) 2015-07-15
EP2889499B1 (en) 2018-07-25
CN103765024B (zh) 2016-05-11
EP2889499A4 (en) 2016-03-09
EP2889499A1 (en) 2015-07-01
US20150219160A1 (en) 2015-08-06
WO2014034083A1 (ja) 2014-03-06
JPWO2014034083A1 (ja) 2016-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7490B (zh) End cap, linear guide with end cap
KR101356322B1 (ko) 운동 안내 장치, 운동 안내 장치용 윤활 경로 부품 및 운동 안내 장치의 윤활제 공급 방법
TWI613375B (zh) 直線運動導引裝置
CN102713320A (zh) 运动导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91781B (zh) 动力传递箱润滑装置
CN204553385U (zh) 多路阀阀芯、负载敏感多路阀及挖掘机
CN104695975A (zh) 矩形盾构管片拼装系统
CN106515743A (zh) 一种两条地铁线路换乘的线路布置结构
EP3508741A1 (en) Linear motion device
JPH0635645U (ja) 直動転がり案内ユニット
CN103084851A (zh) 立柱导轨润滑装置
CN101018957A (zh) 运动导向装置
CN103782047A (zh) 运动引导装置
JP2012140996A (ja) エンドキャップ、油路ユニット、エンドキャップを備えた直動案内装置
CN105121874B (zh) 滚动引导装置
JP5050843B2 (ja) リニアガイド装置
CN104533472A (zh) 用于矩形盾构的回转拼装机
JP2008291938A (ja) 直動案内装置用スライダおよび直動案内装置
CN104002883A (zh) 一种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的履带
JP2019060481A (ja) リニアモジュールの油路調整装置
CN100451360C (zh) 线性导轨循环装置
CN204878324U (zh) 直线导轨装置
KR200490862Y1 (ko) 윤활유 유로가 개선된 리니어 슬라이딩 레일
CN205956217U (zh) 直线滑动装置
CN100432460C (zh) 线性滚柱滑轨的滑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