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5346B -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on method,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ng device, and a stitch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on method,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ng device, and a stitch structur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5346B
TWI515346B TW101111789A TW101111789A TWI515346B TW I515346 B TWI515346 B TW I515346B TW 101111789 A TW101111789 A TW 101111789A TW 101111789 A TW101111789 A TW 101111789A TW I515346 B TWI515346 B TW I5153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looper
hook
sewing
thr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1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7959A (en
Inventor
Seiji Hashimoto
Koichi Hikichi
Original Assignee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filed Critical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Publication of TW201247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7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5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534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05B1/10Double chain-stitch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00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 D05B1/08General types of 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out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multi-thread seam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1/00Loop holders; Loop spreaders; Stitch-forming fing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3/00Dev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oop-taker thread, e.g. for tensio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Description

線跡脫散防止方法、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和線跡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在使用多線鏈式線跡縫紉機、平縫縫紉機等縫紉機並利用針線和彎針線形成的多線鏈式線跡中,防止在縫紉終端部分的線跡發生脫散的脫散防止方法、用於實施該方法的脫散防止裝置及使用上述方法及裝置而形成的線跡結構。
多線鏈式線跡縫紉機包括:保持針線進行上升和下降的1根或多根針、以及保持彎針線並在與上述針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進行進退動作的彎針。針貫穿針板上的縫料而下降,從該縫料拔出而上升。彎針在針板之下與針的上升和下降連動地進行進退動作,在進入時捕捉上升中的針所保持的針線的線環(針線線環)。針貫穿縫料而下降,捕捉後退的彎針所保持的彎針線。
多線鏈式線跡縫紉機通過重複以上的動作而在縫料上形成線跡。圖1A、1B是從縫料的背面側觀察2根針多線鏈式線跡結構的俯視圖。如圖所示,多線鏈式線跡是通過在縫料的背面,在針線20、20形成的針線線環中,彎針線10以形成互連(interlooping)的形態纏繞而形成。在圖1A所示的通常的多線鏈式線跡中,存在如下課題,即,如圖中箭頭所示那樣拉抻在縫紉終端剪斷的彎針線10的端部時,該彎針線10從針線20、20形成的最終的針線線環 20a、20b脫出,這樣的脫出向縫紉始端側逐步過渡而在整個線跡發生脫散。
這樣的脫散在由3根以上的針線和彎針線形成的多線鏈式線跡中也同樣會發生,而且,在平縫縫紉機等形成多線鏈式線跡的所有縫紉機中也同樣會發生。
為了防止在多線鏈式線跡發生以上特有的脫散,以往提出過各種脫散防止方法以及用於實施該方法的裝置。作為其中之一是本申請人在日本專利第2879399號提出的脫散防止方法及其裝置。
在這種脫散防止方法中,設置彎針線掛鉤以將由於彎針的進入而通過針線線環的彎針線保持在上述彎針的進入端部,在通常縫製結束時,使該彎針線掛鉤在針上升、彎針進入的狀態下動作而將彎針線保持於該彎針線掛鉤,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了一針量的縫製動作後剪斷針線和彎針線。
按照這種方法,由彎針線掛鉤所保持的彎針線10,在一針量的縫製之間,在針線20、20形成的最終的針線線環20a、20b中以互連的形態纏繞,形成圖1B所示的線跡。像這樣纏繞的彎針線10,即便如箭頭所示拉抻其端部,也不會從最終的針線線環20a、20b脫出,因此能夠在發生階段防止線跡脫散。
如上所述的日本專利2879399號公報提出的脫散防止方法,是能夠有效地防止在多線鏈式線跡中發生特有的脫散的優良方法。但是,在如圖1B所示那樣形成的線跡中, 彎針線10的端部在被作用了圖中白箭頭所示的方向的力時,有時會從最終的針線線環20a、20b中脫出。其存在如下課題,即,與在一般的多線鏈式線跡中同樣,彎針線10從縫紉始端側順次脫出,脫散發展到整個線跡。
例如在薄的縫料、柔軟的縫料的縫製中,在減小對針線20、20和彎針線10所施加的張力以得到良好的完成狀態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上述問題。這是由於在減小了施加張力的情況下,針線線環20a、20b對彎針線10的緊固不充分的緣故。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能夠不受針線及彎針線所施加張力的影響而有效地防止發生多線鏈式線跡所特有的線跡脫散的新的脫散防止方法、和用於實施該脫散防止方法的脫散防止裝置,而且還提供由上述方法和裝置形成的線跡結構。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用於防止多線鏈式線跡脫散,通過將保持針線並進行上下移動的針在針板之下形成的針線線環由在與上述針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進入的彎針捕捉,並用該彎針所保持的彎針線使上述針線互連而形成上述多線鏈式線跡,上述方法的特徵在於:在通常縫製結束時使上述彎針處於進入狀態,使該彎針捕捉的針線線環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使從上述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位 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其後,維持上述針線線環和彎針線的位置,進行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直到上述針下降而穿過上述針線線環為止,利用上述針所保持的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的針線線環自連(intralooping)。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上述彎針捕捉的針線線環位於該彎針的後側或前側,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在上述彎針的進入方向並列設置多個上述針,使各個針形成的多個針線線環中的、包括位於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在內的至少一個針線線環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以比通常縫紉時小的送料距進行的上述縫料的送料。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在使上述彎針線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靠前側之後,抑制向上述彎針送出該彎針線。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設置於在上述縫料上形成多線鏈式線跡的縫紉機,用於防止上述線跡脫散,上述 縫紉機包括保持針線並進行上下移動的針、和保持彎針線並在與上述針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進行進退動作的彎針,通過上述彎針的進入捕捉上述針在針板下形成的針線線環,用該彎針所保持的彎針線使上述針線線環互連,在上述縫料上形成多線鏈式線跡,其特徵在於包括:針線保持機構,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靠近和離開動作,在靠近動作時,將上述彎針所捕捉的針線線環保持在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彎針線保持機構,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靠近和離開動作,將從該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保持在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控制部,使上述針和彎針的動作及上述縫料的送料動作與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的靠近、離開動作相關聯地進行控制,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彎針處於進入位置、上述針處於上升位置而結束了通常縫製之後,使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進行靠近動作而分別保持上述針線線環和彎針線,維持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彎針線保持機構的保持狀態直到上述針下降而穿過上述針線線環從而進行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該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是使上述針的下降、上升與上述彎針的進退動作及上述縫料的送料動作一致而執行的縫製動作。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在上述彎針的進入方向並列設置多個上述針的情況下,上述針線保持機構保持包括位於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所形成的針線線環在內的至少一個針線線環。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包括:掛線鉤和限位桿,配置在上述針板下,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鉤促動器,使上述掛線鉤從離開上述彎針的待機位置擺動到靠近上述彎針的掛線位置;以及限位促動器,使上述限位桿從離開上述掛線鉤的擺動區域的退避位置擺動到與上述掛線鉤的一部分抵接的限制位置,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促動器和限位促動器,通過與上述限位桿的抵接,在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的保持位置保持上述掛線鉤在上述掛線位置捕捉的針線線環。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包括:掛線鉤,配置在上述針板之下,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擺動桿和限位桿,配置在比上述掛線鉤更遠離上述針板的位置,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連結棒,使上述掛線鉤和上述擺動桿連結;鉤促動器,通過上述連結棒作用於上述掛線鉤,使上述掛線鉤從離開上述彎針的待機位置擺動到靠近上述彎針的掛線位置;以及限位促動器,使上述限位桿從與上述擺動桿的一部分卡合的 卡合位置擺動到離開該卡合位置的退避位置,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促動器和限位促動器,通過上述限位桿與上述擺動桿的卡合,在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的保持位置保持上述掛線鉤在上述掛線位置捕捉的針線線環。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包括安裝於上述掛線鉤的、與該掛線鉤一起在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和待機位置之間移動的彎針線保持體,該彎針線保持體在從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的期間捕捉從上述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將所捕捉的彎針線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處、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的位置。
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上述彎針線保持體以能夠調節相對於上述掛線鉤的位置的方式安裝。
而且,本發明的線跡結構,是通過上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或線跡脫散防止裝置而形成於縫料上的多線鏈式線跡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形成於上述縫料的背面上的針線線環中的、至少位於縫製方向終端的針線線環,通過貫穿上述縫料的針線而自連。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和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在使彎針處於進入狀態而結束通常縫紉後,在使該彎針所捕捉的針線線環位於比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彎針的進入端側、使從彎針延伸到縫料的彎針線位於比針的下降位置更靠前側的狀態下實施縫製動作,用下降的針所 保持的針線使之前的針線線環自連,從而能夠用自連部分按壓彎針線而防止該彎針線脫出,能夠可靠地將線跡脫散防止在發生階段。利用針線的自連對彎針線的按壓,在針線及彎針線的施加張力小的情況下也良好,因此能夠防止發生脫散。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和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在針線線環為多個的情況下,使至少位於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位於如前述那樣的位置,從而能夠可靠地實施自連,進一步防止線跡脫散。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中,在使彎針線位於如前述那樣的位置後,抑制向彎針送出彎針線,從而能夠可靠地保持彎針線的位置,不受彎針線的存在的影響地形成自連,可靠地防止發生脫散,並且彎針線的緊固被強化,也能防止彎針線自身脫出,剪線後的彎針線的長度變短,線跡的外觀良好,能提高線跡品質。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和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使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縫料的送料距小地進行用於脫散防止的縫製動作,因此,針線形成的自連部分變密,彎針線的按壓被強化,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以縫製終端部分的彎針線的脫出為起點的脫散的發生。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和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在用於防止脫散的上述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縫料的送料停止或縫料的送料距的縮小,由此,針線形成的自連部分包括位於比該部分更靠前位置的互連部分而變密, 彎針線的按壓被強化,能夠進一步可靠地防止以縫製終端部分的彎針線的脫出為起點的脫散的發生。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由在與針板平行的面內擺動的掛線鉤和限位桿保持針線,並使其位於如前述那樣的位置,因此,能夠以可配置於針板下有限的空間內的簡單的結構實現針線的定位。而且,掛線鉤和限位桿分別在兩個位置間擺動即可,各自的促動器、以及對其進行控制的控制部的結構也被簡化,能夠以簡單的結構防止線跡脫散的發生。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用在與針板平行的面內擺動的掛線鉤、擺動桿和限位桿的關聯動作保持針線,使其位於如前述那樣的位置,因此,能夠以可在針板下的有限空間內配置的簡單的結構實現針線的定位。另外,擺動桿和限位桿被設置在從針板離開的位置,僅將掛線鉤配置在針板的附近即可。因此,能夠適用於具備筒形基座的縫紉機等針板的下部空間更為有限的縫紉機。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利用安裝於掛線鉤、並與該掛線鉤一起動作的彎針線保持體來保持彎針線,並使其位於如前述那樣的位置,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將彎針線與針線一起定位。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通過將彎針線保持體相對於掛線鉤調節位置,從而能夠適當地設定針線和彎針線的相對位置,能夠可靠地進行自連,防止線跡脫散。
在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在縫製方向的終端 部具有由針線形成的自連部分,因此能夠防止彎針線的脫出,可靠地防止以該脫出為起點的線跡脫散。
這些發明的目的和新的特徵,在基於附圖閱讀以下詳述的說明之後將會完全明瞭。
以下基於表示優選的實施形態的附圖詳述本發明。圖2~圖4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1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結構的自上方觀察的俯視圖。圖示的裝置能夠裝備於多線鏈式線跡縫紉機、平縫縫紉機等形成多線鏈式線跡的縫紉機。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在圖2中由箭頭所示的“左、右”和“前、後”。在此,“前”是接近縫製作業人員一側,“後”是遠離縫製作業人員一側,“左、右”是從前方觀察的情況下的“左、右”。
縫紉機具有一根彎針1和兩根針2、2(參照圖7~圖13)。針2、2通過針桿驅動機構的動作而上升和下降。圖2~圖4中的A、A表示針2、2的下降位置(落針位置)。落針位置A、A在針板P的大致中央且在左右方向上間隔開地設定。
圖示的彎針1通過彎針驅動機構的動作而在針2、2(落針位置A、A)的排列方向上進退動作(左進動作和右退動作)。在圖2中,用實線表示處於左進位置的彎針1,用虛線表示處於右退位置的彎針1。處於左進位置的彎針1的前端超過落針位置A、A而向左方延伸出去,處於右退位置 的彎針1的前端位於向落針位置A、A的右方離開的位置。另外,彎針1的進退動作的方向只要是與針2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即可,以下所示的本發明的結構,無論彎針的動作方向如何,都能實現。
縫紉機通過針2、2的上升和下降動作以及彎針1的左進和右退動作對針板P上的縫料(省略圖示)進行縫製。縫料通過在縫紉機座的內部設置的送料機構的動作,在針板P上向後方(圖2中白箭頭所示的方向)進行送料移動。送料機構包括送料齒。送料齒重複如下動作:在針板P上突出地向後方移動,掩藏在針板P下向前方復原移動。縫料僅在送料齒在針板P上突出的期間被施加移動力,間歇地進行送料移動。
針桿驅動機構、彎針驅動機構和送料機構是通過來自縫紉機主軸的傳動而彼此同步動作的公知的機構。針2、2分別保持針線20、20(參照圖7~圖13),在停止送料移動的期間,貫穿縫料到達針板P下方,然後上升拔出到縫料的上方。彎針1保持彎針線10(參照圖7~圖13),與針2、2的上升開始一致地左近,捕捉在針板P下形成的針線20、20的線環。縫料在針2、2的拔出後進行送料移動。針2、2貫穿送料移動後的縫料而下降,捕捉右退中的彎針1所保持的彎針線10。縫紉機重複以上的動作,在縫料上形成多線鏈式線跡。
如上所述的縫紉機具有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包括掛線鉤3和限位桿4。掛線鉤3在針板P的後側的縫紉機座 的上部能夠以上下方向的支軸30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承。限位桿4能夠以配置在支軸30後方的上下方向的支軸40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承。
掛線鉤3具有圓弧形的彎曲形狀,在從支軸30向後方延伸的臂3a的端部向左前方折回地連設。掛線鉤3的前端部從左側後方與落針位置A、A相面對,在該前端部設有向外突出的鉤部3b。掛線鉤3的基部(與臂3a的連設部)通過連結棒31連結在掛線螺線管32上。掛線螺線管32是構成為通過接通勵磁電流得到規定角度的旋轉輸出的旋轉螺線管。掛線螺線管32在掛線鉤3的右後方位置使輸出端朝上地固定。在掛線螺線管32的輸出端固定有擺動臂33。連結棒31使掛線鉤3的中途部和擺動臂33的前端部連結。
圖2表示掛線螺線管32的消磁狀態,圖3示出了掛線螺線管32的勵磁狀態。在掛線螺線管32處於消磁狀態的情況下,擺動臂33位於圖2的擺動位置。在掛線螺線管32被勵磁的情況下,擺動臂33如圖2中箭頭所示順時針擺動,處於圖3所示的擺動位置。擺動臂33的擺動經由連結棒31傳遞到掛線鉤3,該掛線鉤3如圖2中箭頭所示,以支軸30為中心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的前端的鉤部3b如圖3所示,位於左右的落針位置A、A之間。如此,掛線鉤3回應於掛線螺線管32的勵磁,從圖2所示的待機位置擺動到圖3所示的掛線位置。掛線螺線管32相當於鉤促動器。
限位桿4的中間部被支軸40支承,限位桿4呈前方彎 曲成凹部的弓形狀。延伸到右前方的限位桿4的基部通過連結棒41連結在限位螺線管42上。限位螺線管42是與掛線螺線管32相同的旋轉螺線管,使輸出端朝上地固定在朝向限位桿4的右方離開的位置。在限位螺線管42的輸出端固定有擺動臂43。連結棒41使限位桿4的基部與擺動臂43的前端部連結。
圖2示出了限位螺線管42的消磁狀態。在限位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的情況下,擺動臂43位於圖2的擺動位置。在限位螺線管42被勵磁的情況下,擺動臂43如圖2中箭頭所示那樣順時針擺動。擺動臂43的擺動經由連結棒41傳遞到限位桿4,該限位桿4如圖2中箭頭所示那樣以支軸40為中心順時針擺動。
在限位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的情況下,延伸到限位桿4的左前方的前端部4a如圖2所示,與處於待機位置的掛線鉤3的一部分重疊。掛線鉤3在限位桿4的重疊部的後方位置具有前側抬高地設置的臺階部3c。限位桿4的前端部4a能夠在臺階3c的前方位置與掛線鉤3的下方位置重疊。另外,限位桿4在支軸40與基部之間具有臺階4b。臺階4b被設置成後側抬高,如圖2所示,能夠與連結棒31在下方位置交叉。
掛線鉤3向上述掛線位置擺動時,限位螺線管42處於消磁狀態。限位桿4被掛線鉤3推動而逆時針擺動,使得掛線鉤3能夠擺動。限位桿4在掛線鉤3通過後,處於圖3中實線所示的位置(限制位置)。也可以在掛線鉤3向掛 線位置擺動時,使限位螺線管42與掛線螺線管32一起勵磁,使限位桿4移動到圖2中雙點劃線所示的位置(退避位置)。這種情況下,掛線鉤3能夠對限位桿4沒有干擾地擺動。限位桿4在掛線鉤3擺動結束後通過將限位螺線管42消磁而處於限制位置。處於限制位置的限位桿4的前端部4a與在掛線鉤3的中途部向外突設的卡止部3d的後側相對置。掛線鉤3的卡止部3d設於上述臺階3c的後側,處於與限位桿4的前端部4a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在圖3所示的狀態下,當掛線螺線管32被消磁時,擺動臂33如圖3中箭頭所示那樣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逆時針擺動。這樣的擺動由於掛線鉤3的卡止部3d抵到限位桿4的前端部4a而被限制,掛線鉤3在圖4所示的保持位置停止。這時,掛線鉤3的前端的鉤部3b從圖3所示的掛線位置(左右的落針位置A、A之間)移動到圖4所示的保持位置(左側的落針位置A的後方),如後所述,拉抻左側的針2的針線20並保持在圖4所示的位置。掛線鉤3的鉤部3b如圖示那樣,具有形成倒角的角部,防止在如上所述移動的期間接觸的針線20、20和彎針線10的損傷。
在圖4所示的狀態下,當限位螺線管42被勵磁時,如圖4中的箭頭所示,擺動臂43逆時針擺動,由於該擺動,限位桿4順時針擺動。該限位桿4的前端部4a如圖4中雙點劃線所示那樣從掛線鉤3的卡止部3d離開。掛線鉤3通過被解除限位桿4的限制而復原到圖2所示的待機位置。限位桿4通過將限位螺線管42消磁而返回圖2所示的位 置。由縫紉機進行的上述縫製在圖2所示的狀態下進行。限位螺線管42相當於限位促動器。如上所述,掛線鉤3通過選擇性地對掛線螺線管32和限位螺線管42勵磁,從而在上述的待機位置、掛線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間移動。
這樣的掛線鉤3安裝有彎針線保持體6。彎針線保持體6具有與掛線鉤3同樣的圓弧形的彎曲形狀,通過穿過基部的長度方向上的兩處的固定螺釘60、60固定於掛線鉤3的中途部上表面。彎針線保持體6的前端部沿著掛線鉤3的左側向前方延伸,在掛線鉤3前端部的前方位置與落針位置A、A相鄰,在該前端部設有分支為兩股的線承接部6a。彎針線保持體6可通過使固定螺釘60、60松脫來進行對掛線鉤3的位置調節。實施這樣的位置調節,以使前端的線承接部6a對彎針線10的後述保持準確地進行。
通過掛線螺線管32和限位螺線管42的動作,這樣安裝的彎針線保持體6與掛線鉤3一起在上述待機位置、掛線位置及保持位置之間移動。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的線承接部6a在圖3所示的掛線位置,穿過線環1的上部而進入該線環1的前側,在圖4所示的保持位置,位於左側的落針位置A的前方。
縫紉機還包括剪線機構5。剪線機構5包括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安裝在共用的基座54上。基座54的右端部和中途部連結支承于支承臂55a、55b。支承臂55a、55b能夠以各自的後端部的上下方向的支軸為中心擺動。右側的支承臂55a的擺動範圍由設於中 途部的限制螺釘55c所限制。左側的支承臂55b被螺旋彈簧55d向左方施力拉伸。
剪線刀51是固定於剪線鉤50的左端部的呈平板狀的部件,並在向左側延伸的端緣具有刃部。剪線鉤50在被夾持於基座54和剪線刀51之間的前端部包括向後方突設的第一鉤部52和第二鉤部53。第一、第二鉤部52、53位於在左右方向上分開規定長度的位置,在圖2中,與剪線刀51的下方位置重疊的第一、第二鉤部52、53以虛線示出。
剪線鉤50具有從與剪線刀51的重疊部分向剪線刀51的右方延伸的延長部,該延長部通過以基座54為導向件在左右方向上滑動的滑塊56與剪線桿57的一端(前端)部連結。剪線桿57利用上下方向的支軸57a支承前後方向的中途部,能夠以該支軸57a為中心擺動。剪線桿57通常在回彈彈簧(省略圖示)的作用力下位于以支承臂55a為限製件的圖2~圖4所示的擺動位置,借助連結於另一端(後端)的剪線促動器58(參照圖5)的動作而順時針擺動。
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在通常縫製中處於圖2~圖4所示的待機位置。該待機位置是通過剪線促動器58不動作、剪線桿57處於圖2~圖4所示的擺動位置而得到。在與剪線桿57一起向右擺動的上述支承臂55a的作用下,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與基座54一起向右後方移動,位於從彎針1的進退動作路徑離開的位置。此外,剪線鉤50與連結於剪線桿57的滑塊56一起向右方移動,如圖2~圖4所示,處於使前端的一部分自剪線刀51的刃部突出的狀態。
剪線桿57通過剪線促動器58的動作而擺動。由於該擺動,右側的支承臂55a的按壓被解除,從而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響應於螺旋彈簧55d的作用下所引起的左側的支承臂55b的擺動,而與基座54一起向左前方移動,位於彎針1的進退動作路徑上。剪線鉤50通過剪線桿57的進一步擺動而與滑塊56一起進行左進動作,該剪線鉤50的第一、第二鉤部52、53向剪線刀51的左方突出。
剪線桿57通過剪線促動器58而處於非動作狀態並在上述回彈彈簧的作用力的作用下逆時針擺動。由此,剪線鉤50進行右退動作而與剪線刀51的下部重疊,剪線鉤50和剪線桿57與基座54一起向後方移動,復原到圖2~圖4所示的待機位置。
圖5是具有上述那樣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縫紉機的控制系統的方塊圖。踏板開關21發出的踏入信號21a和踏回信號21b、在針2、2處於上止點附近時發出的針位置信號22、如後所述發出的剪線信號23和針線除去信號24被分別輸入縫紉機的控制部8。
另一方面,控制部8的輸出被分別提供至上述的掛線螺線管32、限位螺線管42以及剪線促動器58。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按照由控制部8分別提供至掛線螺線管32和限位螺線管42的動作指令如前所述進行動作,剪線鉤50按照由控制部8提供至剪線促動器58的動作指令如前所述進行進退動作。
另外,控制部8的輸出還被分別提供至作為縫紉機主 軸的驅動源的縫紉機電機80、對壓布用的壓腳進行升降的壓布汽缸81、使如後所述被剪斷的針線20、20跳起的空氣刷(air wiper)82、調整縫料的送料量的送料減少機構83、以及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的彎針線抑制機構84。縫紉機電機80按照來自控制部8的動作指令被驅動或停止,壓布汽缸81、空氣刷82、送料減少機構83以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按照來自控制部8的動作指令進行動作。
送料減少機構83是公知機構,其通過改變送料機構的送料齒的動作狀態來減小縫料的送料量。送料減少機構83例如通過使該送料齒的動作路徑相對於針板P傾斜、使向針板P的突出時間變短地進行動作。由此,送料齒作用於針板P上的縫料上的時間變短,縫料的送料距、即送料機構一次動作之間的縫料的送料量變小。
彎針線抑制機構84是公知機構,其包括:線調平盤,對將送入彎針1的彎針線10的中途部進行夾持;以及促動器,以使該線調平盤的夾持強度增減地進行動作。彎針線抑制機構84通過提高線調平盤的夾持強度、增加彎針線10的提供阻力來抑制彎針線10的送出。
通過在縫製結束時使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與縫紉機電機80、壓布汽缸81、空氣刷82、送料減少機構83以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關聯地動作,控制部8執行本發明的脫散防止方法。
圖6是表示用於防止線跡脫散的控制部8的動作內容的時序圖。控制部8是具有CPU、ROM和RAM的電腦,通過 CPU按照存儲於ROM的控制程式進行的一系列動作而執行基於圖6的時序圖的脫散防止動作。圖7~圖13是本發明裝置的動作說明圖,示出了在控制部8依照圖6的時序圖進行的動作期間產生的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的動作狀態、以及剪線鉤50的動作狀態。
在結束縫料的縫製時停止用於縫紉機驅動的踏板的踏入操作、然後執行脫散防止動作的情況下,使用縫紉機的縫製作業人員對上述踏板進行踏回操作。踏板開關21附設於上述踏板,在踏入操作中輸出踏入信號21a,在進行了踏回操作時輸出踏回信號21b。
縫料的縫製結束,控制部8在圖6的S1時刻,用於縫紉機驅動的踏板從踏入狀態返回中立狀態時,即處於未被踏板開關21提供踏入信號21a和踏回信號21b中的任意一者的狀態時,參照被提供至輸入側的針位置信號22向輸出側的縫紉機電機80發出停止指令,在針2、2處於上止點附近、彎針1左進的狀態下,使縫紉機臨時停止。
然後,控制部8待機直到上述踏板被執行踏回操作,在圖6的S2時刻執行踏回操作,在輸入側被提供有踏回信號21b的情況下,控制部8開始以下所示的脫散防止動作。控制部8在由踏板開關21再次輸入踏入信號21a的情況下,復原為通常縫製動作。縫製作業人員通過對踏板再次執行踏入操作,能夠繼續進行通常縫製。
在圖6中,從S1時刻到S2時刻之間維持了中立狀態,但這樣的中立狀態的維持並不是必須的操作。縫製結束時 的踏板的操作也可以從踏入狀態連續過渡到踏回狀態。這種情況下,在過渡的過程中通過中立位置時,存在踏入信號21a和踏回信號21b都未被提供的無信號狀態,控制部8以這樣的無信號狀態為觸發,如前所述,在實現了針2、2上升到上止點附近、彎針1進入到左進端附近的狀態之後開始脫散防止動作。
在圖6的時序圖中,在S2時刻執行的踏板的踏回操作在以下所示的脫散防止動作的執行中持續進行,但這樣的持續的踏回操作並不是必須的,控制部8的脫散防止動作在踏回信號21b的輸入停止後也能持續執行。
圖7示出了脫散防止動作的開始時的針2、2和彎針1的狀態。針2、2處於在由兩根針線20、20和彎針線10形成多線鏈式線跡M的縫料的上方拔出的狀態。彎針1在上述縫料的下側左進,處於捕捉了針線20、20分別形成的兩個針線線環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當剪斷針線20、20和彎針線10時,形成圖1A所示那樣的縫紉終端部。
脫散防止動作開始後,控制部8首先對輸出側的掛線螺線管32提供動作指令,使該掛線螺線管32短時間勵磁。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通過掛線螺線管32的勵磁,從圖2所示的待機位置移動到圖3所示的掛線位置。如前所述,這種移動同時使限位桿4的前端部4a向左張開。
限位桿4在掛線鉤3通過之後,由於恢復彈簧(省略圖示)的彈力作用,移動到圖3中實線所示的限制位置。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由於掛線螺線管32的消磁,順時針 復原擺動。該擺動通過掛線鉤3的卡止部3d抵到位於限制位置的限位桿4的前端部4a而被限制,掛線鉤3在圖4所示的保持位置停止。
在圖8中,示出了移動到掛線位置、返回到保持位置的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的前端部。如前所述,移動到掛線位置的掛線鉤3的前端的鉤部3b從彎針1的左側通過該彎針1的上方而到達左右的針2、2的落針位置A、A之間,位於超出彎針1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的位置。掛線鉤3的鉤部3b在從掛線位置向左後方移動而返回保持位置的期間,鉤住左側的針線線環並保持,位於比左側的針2的下降位置(落針位置A)更靠近彎針1的進入端側。
另一方面,移動到掛線位置的彎針線保持體6的前端的線承接部6a從彎針1的左側位於該彎針1的前端部的前上方。線承接部6a具有分支為兩股的形狀,在向掛線位置移動的期間,捕捉從彎針1的前端部向縫料延伸的彎針線10,將該彎針線10推向前方。線承接部6a從掛線位置向左後方移動而返回保持位置,如圖8所示那樣,使該線承接部6a所保持的彎針線10位於比左側的針2的下降位置(落針位置A)更靠近前側。
如上所述使掛線鉤3動作之後,控制部8在圖6的S3時刻,對輸出側的縫紉機電機80、送料減少機構83以及彎針線抑制機構84提供動作指令。參照針位置信號22,該動作指令在針2、2下降之後上升、直到再次位於上止點附近的期間提供。由此,縫料被縫製一針量,而且,通過 送料減少機構83的動作,這種縫製以比通常縫製時小的送料量執行。此外,該縫製通過彎針線抑制機構84進行動作而以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的狀態執行。該送出抑制是為了防止線承接部6a所保持的彎針線10鬆弛、該彎針線10錯位。由此,形成的線跡的外觀良好,可提高線跡品質。
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繼續圖8所示的針線20和彎針線10的保持,直到縫料的送料移動完成、左右的針2、2貫穿縫料而下降、左側的針2通過掛線鉤3所保持的針線20的線環、捕捉到該線環為止。此時,如圖8所示,彎針線保持體6所保持的彎針線10位於橫過左側的針2的前側的位置。因此,左側的針2不捕捉彎針線10,該彎針線10僅是由右側的針2在彎針1的後側捕捉。
控制部8在左側的針2捕捉到針線線環的時機對限位螺線管42提供短時間的動作指令,將該限位螺線管42勵磁。通過勵磁,限位桿4從圖4中實線所示的限制位置移動到雙點劃線表示的退避位置,解除掛線鉤3的限制。由此,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如圖9所示從保持位置復原移動到待機位置,解除針線線環和彎針線10的保持。
彎針1與針2、2的下降一起進行右退動作,從捕捉的針線線環拔出。由於該拔出,如圖10所示,位於右側的針2與通常縫製時相同,處於捕捉了彎針線10的狀態,左側的針2處於捕捉了針線20的線環而非彎針線10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彎針1轉換為左進,針2、2轉換為上 升。如圖11所示,左進的彎針1捕捉左右的針線20、20的線環,上升的針2、2從縫料的上方拔出。由此,彎針1捕捉到的針線20在右側的針2的位置使彎針線10互連,在左側的針2的位置使之前形成的針線20的線環自連。
一針量的縫製動作在以針2、2上升到上止點附近、彎針1到達左進端的狀態結束。此後,控制部8待機直到被提供剪線信號23,當在圖6的S4時刻被提供剪線信號23時,將動作指令提供輸出側的剪線促動器58,使該剪線促動器58進行規定的動作。由此,剪線鉤50在左進之後進行右退動作。
左進的剪線鉤50沿著彎針1的上部到達圖12所示的進入端。此時,設於剪線鉤50前端部的第一鉤部52通過彎針1所保持的針線20、20的線環內而到達從彎針1的前端延伸到縫料的彎針線10的左側,設於剪線鉤50的中途部的第二鉤部53從左側與左側的針線20相對。
剪線鉤50在到達進入端之後進行右退動作。第一鉤部52捕捉彎針線10,第二鉤部53依次捕捉兩根針線20、20。這樣捕捉的彎針線10和針線20、20被拉到剪線鉤50的退出端。此時,如圖13所示,被第二鉤部53捕捉的針線20、20通過與剪線刀51的前端的刃部滑接而被剪斷,被第一鉤部52捕捉的彎針線10同樣通過與剪線刀51的前端的刃部滑接而被剪斷,並且被保持在比該剪斷位置更靠近彎針1側的位置。具有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的剪線機構5通過以上的動作剪斷針線20、20和彎針線10。
彎針線抑制機構84繼續動作,直到結束以上的剪線動作,對從彎針1的前端延伸到縫料的彎針線10提供規定的張力。剪線鉤50前端的第一鉤部52能夠準確地捕捉無鬆弛的彎針線10。
如圖12、圖13所示,剪線鉤50由於與下表面的前側彈性接觸的板簧59的彈性力而被按壓在與剪線刀51滑接的滑接部,剪線刀51進行的針線20、20和彎針線10的剪斷在上述板簧59的按壓下變得準確。如圖13所示,被剪斷的彎針線10以夾在剪線鉤50的下表面和板簧59之間的狀態被保持。
如上所述結束剪斷動作後,控制部8待機直到被提供針線除去信號24,當在圖6的S5時刻被提供針線除去信號24時,對輸出側的空氣刷28發出動作指令,使該空氣刷28動作。空氣刷28吹出空氣,使在針2、2側連續的針線20、20的剪斷端跳起。然後,控制部8在圖6的S6時刻向輸出側的壓布汽缸81發出操作指令,使該壓布汽缸81動作而使壓布用的壓腳上升,結束一系列動作。
由此,作業人員能夠將結束縫製的縫料從針板P上取下,安裝新的縫料以開始下次縫製。此時,彎針線10通過剪線鉤50和剪線刀51保持在針板P之下,針線20、20跳起到針板P上,如圖13所示,處於分別從針2、2垂下的狀態。因此,作業人員不需要對針線20、20和彎針線10進行任何處理就能開始下次縫製。
利用剪線機構5進行的針線20、20和彎針線10的剪 斷、基於空氣刷28的動作的針線20、20的跳起、以及基於壓布汽缸81的動作的押腳的上升不是本發明中的必須的動作。而且,在實施形態中,使得這些動作等待從外部提供的剪線信號23和針線除去信號24,與脫散防止動作連續地實施,但也可以在用於脫散防止的一針量的縫製結束後、作為與作業人員的適當操作相應的一系列動作實施。
圖14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從上方觀察的俯視圖,圖15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從下方觀察的仰視圖,圖16、圖17是對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圖16、圖17中使用箭頭所示的“左、右”和“前、後”。在此,與圖2~圖4相同,“前”是接近縫製作業人員一側,“後”是遠離縫製作業人員一側,“左、右”是從前方觀察的情況下的“左、右”。
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包括掛線鉤3、彎針線保持體6和限位桿4,還包括擺動桿9。如圖14所示,掛線鉤3在安裝有針板P的針板台11的上表面能夠以上下方向的支軸34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承。支軸34位於針板P的右後側並處於該針板P附近。
掛線鉤3呈圓弧形的彎曲形狀,在從支軸34向左方延伸的支承臂3e的前端部向前方折回地連設。在針板P的下側,掛線鉤3的前端部從左側後方與落針位置A、A相鄰,在該前端部設有向外突出的鉤部3b。支承臂3e也向支軸 34的前方延伸,在該延設端連結有連結棒35的一端部。
彎針線保持體6呈圓弧形的彎曲形狀,與實施形態1相同,通過兩個固定螺釘60、60位置可調節地安裝於掛線鉤3的基部。彎針線保持體6的前端部沿著掛線鉤3的左側向前方延伸,在掛線鉤3前端部的前方位置與落針位置A、A相鄰,在該前端部設有分支為兩股的線承接部6a。
擺動桿9在針板台11的上表面能夠以上下方向的支軸90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承。支軸90位於從掛線鉤3的支軸34向右方離開的位置。擺動桿9從支軸90向前方延伸,在該擺動桿9的前端部連接有上述連結棒35的另一端部。
擺動桿9包括將前端部附近的右側向下彎折而一體形成的壓板91。如圖15所示,在針板台11的下表面,在擺動桿9的左側固定有掛線汽缸92。掛線汽缸92是具有向右突出的輸出棒93的空氣汽缸。輸出棒93的前端與壓板91相對置。輸出棒93由於通過氣管94向掛線汽缸92供給的工作空氣的作用而進出,將壓板91向右按壓。
針板台11在掛線汽缸92的左側具有向前突設的彈簧固定棒95,在該彈簧固定棒95與上述壓板91之間張設有恢復彈簧96。恢復彈簧96是將壓板91向左方拉抻施力的螺旋彈簧,配設在連結棒35和掛線汽缸92之間。在圖14、圖16、圖17中,將連結棒35的中途部剖開示出恢復彈簧96的一部分。
在掛線汽缸92處於非工作狀態的情況下,擺動桿9由於恢復彈簧96的彈力被向左方拉,處於圖14所示的擺動 位置。如圖14所示,掛線鉤3前端的鉤部3b和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的線承接部6a處於離開到針2、2的落針位置A、A的左後方的待機位置。
在掛線汽缸92工作的情況下,輸出棒93進入,向右按壓壓板91。通過該按壓,擺動桿9如圖16中箭頭所示,對抗恢復彈簧96的彈力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的支承臂3e以支軸34為中心逆時針擺動,掛線鉤3前端的鉤部3b和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的線承接部6a如圖16中箭頭所示,向右前方進入,到達如圖16所示的掛線位置,與實施形態1中同樣,鉤部3b位於在彎針1的後側超出左側(彎針1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的位置,線承接部6a在鉤部3b前方,位於彎針1的上側。
如圖15所示,限位桿4在針板台10的下表面能夠以上下方向的支軸44為中心擺動地被支承。支軸44位於擺動桿9的支軸90的附近。限位桿4從支軸44向右方延伸。限位桿4具有將前端部附近的後側向下彎折而一體形成的壓板45,並具有在前緣的中途部形成缺口的卡合凹部46。
在針板台10的下表面,在後端部附近固定有限位汽缸47。限位汽缸47是具有向後突出的輸出棒48的空氣汽缸。輸出棒48的前端與壓板45相對置。輸出棒48通過經由氣管49供給到限位汽缸47的工作氣體的作用而進入,向後按壓壓板45。
在針板台10的上表面,彈簧固定棒97在限位汽缸47的上側向右突設,在該彈簧固定棒97和限位桿4的前端部 之間張設有恢復彈簧98。恢復彈簧98是將限位桿4的前端部向後方拉伸施力的螺旋彈簧。在圖14、圖16、圖17中,將針板10的一部分剖開示出恢復彈簧98與限位桿4的連結部。
當限位汽缸47處於非工作狀態的情況下,限位桿4由恢復彈簧98的彈力拉向前方,如圖15所示,處於將前緣抵到擺動桿9的壓板91的位置。在這種狀態下,在掛線汽缸92工作的情況下,壓板91沿著限位桿4的前緣向右方移動。限位桿4在移動的壓板91與設於前緣的卡合凹部46匹配的時刻受到恢復彈簧98的彈力拉抻,在圖15中的逆時針方向擺動,如圖16所示,成為卡合凹部46的底面抵到擺動桿9的壓板91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在掛線汽缸92處於非工作狀態的情況下,擺動桿9由恢復彈簧96的彈力向左方拉抻,如圖17中箭頭所示順時針擺動。壓板91在限位桿4的卡合凹部46內滑動移動,在該壓板91與卡合凹部46的左側緣卡合的位置,上述擺動被限制。此時,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以支軸34為中心順時針擺動,掛線鉤3前端的鉤部3b和彎針線保持體6前端的線承接部6a向左後方後退移動。被定位在掛線位置附近的保持位置,在該移動之間,與實施形態1中同樣,鉤部3b捕捉並拉回左側的針線線環,使其位於彎針1的進入端側,線承接部6a按壓從彎針1延伸到縫料的彎針線,使其位於比針2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的位置。
在這種狀態下,在限位汽缸47工作的情況下,輸出棒48進入,將限位桿4的壓板45向後按壓。通過該按壓,限位桿4對抗恢復彈簧98的彈力而擺動。設於限位桿4的卡合凹部46向後方移動,解除與壓板91的卡合。由此,擺動桿9由於恢復彈簧96的彈力作用而順時針擺動,掛線鉤3從保持位置向左後方移動,返回圖14所示的待機位置。限位桿4由於限位汽缸47處於非工作狀態而在恢復彈簧98的彈力作用下擺動,恢復到圖14所示的擺動位置。
在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中,掛線鉤3和彎針線保持體6通過選擇性地使掛線汽缸92和限位汽缸47動作,在待機位置、掛線位置、保持位置之間移動,能夠實施與實施形態1同樣的脫散防止方法。掛線汽缸92相當於鉤促動器,限位汽缸47相當於限位促動器。
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上述動作,以掛線汽缸92和限位汽缸47為控制物件,更詳細地說是以向掛線汽缸92和限位汽缸47給排工作空氣的給排閥為控制物件,通過如圖5所示構成的控制部8進行與圖6所示的時序圖同樣的控制動作而能夠實現。
圖18是從縫料的背面側觀察通過本發明得到的兩根針多線鏈式線跡結構的圖,圖19是圖18所示的線跡脫散防止效果的說明圖。這些圖中,與圖7~圖13的左右關係相反,但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7~圖13中的左、右。在圖18、圖19中,縫料的送料移動方向是白箭頭所示的方向,在圖18、圖19中,上方為送料移動方向的下游側, 下方為送料移動方向的上游側。
如圖18所示,彎針線10從在多線鏈式線跡M的最後形成於縫料背面的右側(圖18中為左側)的針線線環20a(以下,成為右最終線環20a)內通過,在用於脫散防止的一針量的縫製時從縫料的背面拔出的同側的針線20的前方折回,於再次從右最終線環20a內通過的位置被剪斷。
另一方面,在一針量的縫製時,從縫料背面拔出的左側(在圖18中為右側)的針線20,如前所述,從在通常縫製時的最後形成於縫料背面的左側的針線線環20b(以下,稱為左最終線環20b)內通過,使該左最終線環20b自連,形成單線鏈式線跡。因此,彎針線10如圖所示,處於被按壓在左側的針線20和左最終線環20b之間的狀態。
在圖18、圖19中,左最終線環20b為了明示與針線20的纏繞而以鬆弛的狀態示出,實際的左最終線環20b在針線20通過後被拉緊,處於與右最終線環20a同樣的狀態。因此,彎針線10由針線20和左最終線環6b牢固地按壓,如圖所示,以被拉在左最終線環20b和前一次形成的左針線線環20c之間的狀態被限制。這種限制對於施加給彎針線10的任何方向的作用力都能被維持,因此,能夠將多線鏈式線跡M特有的脫散的發生可靠地防止於其發生階段。
如前所述,一針量的縫製時的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製時的送料距小。因此,如圖18所示,一針量的縫製時的針線20的拔出位置與左最終線環20b之間的間隔L比左最 終線環20b與前一次形成的左針線線環20c之間的間隔L0小。由此,左側的針線20與左最終線環20b之間的彎針線10的按壓被強化,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由彎針線10脫出引起的脫散的發生。
從強化彎針線10的按壓這一觀點出發,上述間隔L優選盡可能小。另一方面,在上述間隔L小的情況下,例如,在薄的縫料中,針線20的拔出位置和左最終線環20b之間的強度不足,有可能引起縫料的損傷。因此,上述間隔L即一針量的縫製時的縫料的送料距需要根據縫料的種類適當地設定。
圖19示出了彎針線10的剪斷端部向圖中箭頭所示方向被拉抻的狀態。在這種被拉抻的情況下,如前所述,從同側的針線20之前通過的彎針線10的線環縮小,被拉入右最終線環20a內。結果,針線20處於被夾在彎針線10和右最終線環20a之間的狀態,利用針線20和彎針線10形成圖示那樣的“結扣”。這種“結扣”也對彎針線10施加阻力,發揮防止該彎針線10脫出的作用,在成為圖19所示的狀態時,通過左側的自連部和右側的“結扣”的相乘作用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多線鏈式線跡脫散。
在如上所述構成的線跡中,從右最終線環20a突出的彎針線10的剪斷端部的長度如圖19所示非常短,因此縫製作業人員不需要整理剪斷端部,就能形成具有良好外觀的高品質的線跡。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可以在進行用於自連的一針量 的縫製時改變縫料的送料距,但該變更也可以在進行上述一針量的縫製之前的階段實施。圖20是表示控制部8的動作內容的另一實施形態的時序圖。
在執行脫散防止動作時,縫製作業人員如前所述在縫製作業結束時使踏板返回中立位置,其後進行踏回操作。控制部8結束縫料的縫製,在圖20的S1時刻,踏板返回到中立狀態時,參照提供給輸入側的針位置信號22而對輸出側的縫紉機電機80發出停止指令。在該實施形態中,縫紉機以針2、2下降到下止點附近、彎針1右退的狀態臨時停止。控制部8待機直到踏板被踏回操作,在圖20的S2時刻進行踏回操作,輸入側被提供有踏回信號21b的情況下,控制部8開始如下所示的脫散防止動作。
另外,如圖6的說明中所述,從S1時刻到S2時刻的踏板中立狀態的維持不是必須的操作,S2時刻以後的踏板的踏回操作的繼續也不是必須的操作。在這樣的情況下,控制部8以在通過中立狀態時產生的無信號狀態、即踏入信號21a和踏回信號21b的任意信號都未提供的狀態為觸發,開始如下所示的脫散防止動作,在踏回信號21b的輸入停止後也繼續該動作。
開始了脫散防止動作的控制部8,首先,對送料減少機構83提供動作指令,在之後的S3時刻,對縫紉機電機80提供動作指令。該動作指令是參照針位置信號22,在針2、2自停止位置上升而位於上止點附近的期間被提供。由此,縫料被縫製半針量。由於送料減少機構83處於動作狀 態,因此以比通常縫製時小的送料距執行該縫製。
通過以上的動作,在針2、2上升到上止點附近,彎針1成為進入到左進端附近的狀態。其後控制部8在S4時刻對輸出側的掛線螺線管32提供動作指令,將該掛線螺線管32短時間勵磁,接著,在S5時刻,對輸出側的縫紉機電機80和彎針線抑制機構84提供動作指令。
對縫紉機電機80的動作指令是在參照針位置信號22、處於上止點的針2、2下降後上升而直到再次位於上止點附近的期間被提供。由此,縫料被縫製一針量。此時,送料減少機構83繼續動作,彎針線抑制機構84進行動作,以比通常縫製時小的送料距,在抑制向彎針1送出彎針線10的狀態下執行一針量的縫製。
其後,控制部8在S6時刻對剪線促動器58發出動作指令,在S7時刻對空氣刷82發出動作指令,而且在S8時刻對壓布汽缸81發出動作指令,使這些部件動作而結束一系列的動作。圖20的S4~S8的動作與圖6的S2~S6的動作相同,在該動作期間,進行用於自連的一針量的縫製,利用剪線機構5將針線20、20和彎針線10剪斷,通過空氣刷82的動作使被剪斷的針線20、20跳起,而且通過壓布汽缸81的動作使壓腳上升。
圖21是從縫料的背面側觀察通過以上的動作得到的兩根針多線鏈式線跡結構的圖。該圖21與圖19相同,示出了彎針線10的剪斷端部向圖中箭頭所示方向被拉抻的狀態,通過左側(圖21的右側)的自連部和右側(圖21 的左側)的“結扣”的相乘作用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多線鏈式線跡M的脫散。
在該實施形態中,在用於自連的一針量的縫製之前,以減少了縫料送料量的狀態進行半針量的縫製。因此,在圖21所示的線跡結構中,不僅最後的針線20的拔出位置和左最終線環20b之間的間隔L1小於前一針的針線線環20c與更前一針的左針線線環20c的間隔L0,左最終線環20b與前一針的左針線線環20c的間隔L2也小於前一針的針線線環20c與更前一針的左針線線環20c的間隔L0。因此,自連部分包括位於比該部分更靠前位置的互連部分而變得密集,彎針線10的按壓被進一步強化,能夠更可靠地防止以在縫製終端部分的彎針線10的脫出為起點的脫散的發生。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說明了由兩根針線20、20和彎針線10形成的多線鏈式線跡,但本發明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以及用該裝置實施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在使用3根以上針線的多根針多線鏈式線跡中也同樣能夠適用,能夠有效地防止脫散的發生。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說明了捕捉兩根針線20、20形成的針線線環中位於彎針1的進入端側的一個線環並在這種狀態下進行1針量的縫製動作的情況,但捕捉的針線線環也可以是包含彎針1的進入端側的一個的多個線環,另外,在這種保持狀態下實施的縫製動作也可以是兩針或兩針以上。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掛線鉤3在落針位置A的左後方與右前方之間動作而捕捉針線20,但掛線鉤3也可以用其他動作捕捉針線20。此外,針線20不限於在實施形態所示的彎針1的後側被捕捉,也可以在彎針1的前側被捕捉。而且,在本發明中,如申請專利範圍書所示,只要使針線線環位於比針2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彎針1的進入端側即可,如實施形態所示那樣利用掛線鉤3對針線20的保持不是必須的。
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中,彎針線保持體6安裝於掛線鉤3,與該掛線鉤3一體地動作而保持彎針線10,但彎針線保持體6也可以構成為用其他動作保持彎針線10。彎針線保持體6可以與掛線鉤3分開設置,借助與掛線鉤3不同的專用促動器而動作。而且,在本發明中,如申請專利範圍書所示,只要使彎針線10位於比針2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即可,如實施形態所示那樣利用彎針線保持體6對彎針線10的保持不是必須的。
以上說明的實施形態意在至少明確本發明的技術內容,本發明不應被狹義地解釋為僅限定為這樣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和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
P‧‧‧針板
1‧‧‧彎針
2‧‧‧針
3‧‧‧掛線鉤
3a‧‧‧臂
3b‧‧‧鉤部
3c‧‧‧臺階部
3d‧‧‧卡止部
4‧‧‧限位桿
4a‧‧‧前端部
4b‧‧‧臺階
5‧‧‧剪線機構
6‧‧‧彎針線保持體
6a‧‧‧線承接部
9‧‧‧擺動桿
10‧‧‧彎針線
11‧‧‧針板台
20‧‧‧針線
30‧‧‧支軸
31‧‧‧連結棒
32‧‧‧掛線螺線管
33‧‧‧擺動臂
40‧‧‧支軸
41‧‧‧連結棒
42‧‧‧限位螺線管
43‧‧‧擺動臂
50‧‧‧剪線鉤
51‧‧‧剪線刀
52‧‧‧第一鉤部
53‧‧‧第二鉤部
54‧‧‧基座
55a、55b‧‧‧支承臂
55c‧‧‧限制螺釘
55d‧‧‧螺旋彈簧
56‧‧‧滑塊
57‧‧‧剪線桿
57a‧‧‧支軸
58‧‧‧剪線促動器
60‧‧‧固定螺釘
91‧‧‧壓板
92‧‧‧掛線汽缸
93‧‧‧輸出棒
94‧‧‧氣管
95‧‧‧彈簧固定棒
96‧‧‧恢復彈簧
圖1A、1B是從縫料的背面側觀察縫紉終端部分的一般的線跡和利用以往的脫散防止裝置得到的縫紉終端部分的 線跡結構的圖。
圖2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1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1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4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1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俯視圖。
圖5是具有實施形態1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縫紉機的控制系統的方塊圖。
圖6是表示控制部的動作內容的時序圖。
圖7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8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9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0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1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2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3是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4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自上方觀察的俯視圖。
圖15是示意地表示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要部結構的自下方觀察的仰視圖。
圖16是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圖17是實施形態2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的動作說明 圖。
圖18是從縫料的背面觀察利用本發明得到的2根針多線鏈式線跡結構的圖。
圖19是圖18所示的線跡結構的脫散防止效果的說明圖。
圖20是表示控制部的動作內容的另一實施形態的時序圖
圖21是從縫料的背面觀察利用圖20的動作得到的2根針多線鏈式線跡結構的圖。
1‧‧‧彎針
3‧‧‧掛線鉤
3a‧‧‧臂
3b‧‧‧鉤部
3c‧‧‧臺階部
3d‧‧‧卡止部
4‧‧‧限位桿
4a‧‧‧前端部
4b‧‧‧臺階
5‧‧‧剪線機構
6‧‧‧彎針線保持體
6a‧‧‧線承接部
30‧‧‧支軸
31‧‧‧連結棒
32‧‧‧掛線螺線管
33‧‧‧擺動臂
40‧‧‧支軸
41‧‧‧連結棒
42‧‧‧限位螺線管
43‧‧‧擺動臂
50‧‧‧剪線鉤
51‧‧‧剪線刀
52‧‧‧第一鉤部
53‧‧‧第二鉤部
54‧‧‧基座
55a、55b‧‧‧支承臂
55c‧‧‧限制螺釘
55d‧‧‧螺旋彈簧
56‧‧‧滑塊
57‧‧‧剪線桿
57a‧‧‧支軸
60‧‧‧固定螺釘
A‧‧‧落針位置
P‧‧‧針板

Claims (27)

  1. 一種線跡脫散防止方法,用於防止多線鏈式線跡脫散,通過使保持針線並進行上下移動的針在針板之下形成的針線線環由在與上述針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進入的彎針捕捉,並用該彎針所保持的彎針線使上述針線線環互連而形成上述多線鏈式線跡,上述方法的特徵在於:在通常縫製結束時使上述彎針處於進入狀態,使該彎針捕捉的針線線環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使從上述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其後,維持上述針線線環和彎針線的位置,進行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直到上述針下降而穿過上述針線線環為止,利用上述針所保持的針線使上述彎針所保持的針線線環自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上述彎針捕捉的針線線環位於該彎針的後側或前側,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上述彎針的進入方向並列設置多個上述針,使各個針形成的多個針線線環中的、包括位於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在內的至少一個針線線環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上述彎針的進入方向並列設置多個上述針,使各個 針形成的多個針線線環中的、包括位於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線線環在內的至少一個針線線環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以比通常縫紉時小的送料距進行的上述縫料的送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以比通常縫紉時小的送料距進行的上述縫料的送料。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 法,其中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以比通常縫紉時小的送料距進行的上述縫料的送料。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實施使上述縫料的送料停止、或以比通常縫紉時小的送料距進行的上述縫料的送料。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其中在使上述彎針線位於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之後,抑制向上述彎針送出該彎針線。
  14. 一種線跡脫散防止裝置,設置於在縫料上形成多線鏈式線跡的縫紉機,用於防止上述線跡脫散,上述縫紉機包括保持針線並進行上下移動的針、和保持彎針線並在與上述針的上下移動路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進行進退動作的彎針,通過上述彎針的進入捕捉上述針在針板下形成的針線線環,用該彎針所保持的彎針線使上述針線線環互連,在上述縫料上形成多線鏈式線跡,其特徵在於包括:針線保持機構,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靠近和離開動作,在進行靠近動作時,將上述彎針所捕捉的針線線環保持在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彎針線保持機構,相對於上述彎針進行靠近和離開動作,將從該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保持在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 控制部,使上述針和彎針的動作及上述縫料的送料動作與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的靠近、離開動作相關聯地進行控制,上述控制部,在使上述彎針處於進入位置、上述針處於上升位置而結束了通常縫製之後,使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進行靠近動作而分別保持上述針線線環和彎針線,維持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和彎針線保持機構的保持狀態直到上述針下降而穿過上述針線線環從而進行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該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是使上述針的下降、上升與上述彎針的進退動作及上述縫料的送料動作一致而執行的縫製動作。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在上述彎針的進入方向並列設置多個上述針的情況下,上述針線保持機構保持包括位於上述彎針的進入端側的針所形成的針線線環在內的至少一個針線線環。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地實施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在上述至少一針量的縫製動作之前的階段,使上述縫料的送料距為零或比通常縫紉時小。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包括:掛線鉤和限位桿,配置在上述針板下,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鉤促動器,使上述掛線鉤從離開上述彎針的待機位置擺動到靠近上述彎針的掛線位置;以及限位促動器,使上述限位桿從離開上述掛線鉤的擺動區域的退避位置擺動到與上述掛線鉤的一部分抵接的限制位置,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促動器和限位促動器,通過與上述限位桿的抵接,在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的保持位置保持上述掛線鉤在上述掛線位置捕捉的針線線環。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針線保持機構包括:掛線鉤,配置在上述針板之下,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擺動桿和限位桿,配置在比上述掛線鉤更遠離上述針板的位置,在與該針板大致平行的面內擺動;連結棒,使上述掛線鉤和上述擺動桿連結;鉤促動器,通過上述連結棒作用於上述掛線鉤,使上 述掛線鉤從離開上述彎針的待機位置擺動到靠近上述彎針的掛線位置;以及限位促動器,使上述限位桿從與上述擺動桿的一部分卡合的卡合位置擺動到離開該卡合位置的退避位置,上述控制部選擇性地控制上述鉤促動器和限位促動器,通過上述限位桿與上述擺動桿的卡合,在上述掛線位置與上述待機位置之間的保持位置保持上述掛線鉤在上述掛線位置捕捉的針線線環。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包括安裝於上述掛線鉤的、與該掛線鉤一起在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和待機位置之間移動的彎針線保持體,該彎針線保持體在從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的期間捕捉從上述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將所捕捉的彎針線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處、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的位置。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機構包括安裝於上述掛線鉤的、與該掛線鉤一起在上述掛線位置、保持位置和待機位置之間移動的彎針線保持體,該彎針線保持體在從上述待機位置向上述掛線位置移動的期間捕捉從上述彎針延伸到上述縫料的彎針線,將所捕捉的彎針線保持在上述保持位置處、比上述針的下降位置更靠近前側的位置。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體以能夠調節相對於上述掛線鉤的位置的方式安裝。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其中上述彎針線保持體以能夠調節相對於上述掛線鉤的位置的方式安裝。
  26. 一種線跡結構,是通過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方法而形成於縫料上的多線鏈式線跡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形成於上述縫料的背面上的針線線環中的、至少位於縫製方向終端的針線線環,通過貫穿上述縫料的針線而自連。
  27. 一種線跡結構,是通過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線跡脫散防止裝置而形成於縫料上的多線鏈式線跡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形成於上述縫料的背面上的針線線環中的、至少位於縫製方向終端的針線線環,通過貫穿上述縫料的針線而自連。
TW101111789A 2011-05-23 2012-04-03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on method,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ng device, and a stitch structure TWI515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5174 2011-05-23
JP2011206440A JP5494598B2 (ja) 2011-05-23 2011-09-21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7959A TW201247959A (en) 2012-12-01
TWI515346B true TWI515346B (zh) 2016-01-01

Family

ID=4719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1789A TWI515346B (zh) 2011-05-23 2012-04-03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on method,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ng device, and a stitch structure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943985B2 (zh)
EP (1) EP2716804B1 (zh)
JP (1) JP5494598B2 (zh)
KR (1) KR101476951B1 (zh)
CN (2) CN102797120B (zh)
RU (1) RU2555807C1 (zh)
TW (1) TWI515346B (zh)
WO (1) WO20121609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4598B2 (ja) 2011-05-23 2014-05-1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JP5522577B2 (ja) * 2011-08-08 2014-06-18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付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5885018B2 (ja) * 2011-09-13 2016-03-1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JP5896042B2 (ja) * 2013-04-04 2016-03-30 株式会社プロベスト 布地の縫製方法
JP5777035B2 (ja) * 2013-08-08 2015-09-0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及び糸切り方法
JP5850439B2 (ja) * 2013-09-20 2016-02-03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JP6406903B2 (ja) 2014-07-15 2018-10-17 株式会社ゴールドウイン 縫目構造
JP6187410B2 (ja) * 2014-08-04 2017-08-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ステッチラインの形成方法
US9297100B1 (en) * 2014-11-05 2016-03-29 Hsuan-Yi Wu Six-needle eight-thread stitch configuration
JP6395137B2 (ja) * 2015-05-11 2018-09-26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付き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TWI727017B (zh) * 2016-03-16 2021-05-11 日商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EP3404134B1 (en) * 2017-05-18 2019-05-01 Well & David Corp. Process for forming a seam construction on a substrate
CN112292289B (zh) * 2018-06-28 2023-04-14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车辆装饰部件
US11840188B2 (en) * 2018-06-28 2023-12-12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JP7379781B2 (ja) * 2019-07-11 2023-11-1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JP7324393B2 (ja) * 2019-08-10 2023-08-10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CN115262113B (zh) * 2021-04-29 2023-08-11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缝纫机的剪线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84911A (en) * 1914-10-26 1918-11-12 Lorenz Muther Knotted stitch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1920784A (en) * 1932-04-23 1933-08-01 Singer Mfg Co Hemstitch and embroidery seam
SU1388489A1 (ru) * 1986-01-14 1988-04-15 Москов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Легк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Швейна машина двухниточного цепного стежка
DE4135456C1 (zh) * 1991-10-28 1992-08-27 Union Special Gmbh, 7000 Stuttgart, De
JP2879399B2 (ja) * 1993-02-09 1999-04-0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い目のほつれ防止方法及び装置
US5881663A (en) * 1995-10-09 1999-03-16 Ju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tying a knot in chain stitching
JP3535353B2 (ja) * 1997-08-12 2004-06-07 ペガサス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い目ほつれ防止方法及び装置
US6119613A (en) 1997-08-12 2000-09-19 Pegasus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 seam from raveling in double chain stitch sewing machine
TW517723U (en) * 1999-11-09 2003-01-11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raveling of seam
JP2001314681A (ja) * 2000-05-02 2001-11-13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
US6814018B1 (en) * 2003-10-29 2004-11-09 Shing Ray Sewing Machine Co., Ltd. Automatic thread cutting apparatus for sewing machines
JP3757335B2 (ja) 2003-12-29 2006-03-22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千鳥縫いミシンの糸端処理装置
JP4501136B2 (ja) * 2005-04-14 2010-07-1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い目のほつれ防止装置
JP2007075362A (ja) 2005-09-14 2007-03-29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縫目構造
JP5618241B2 (ja) * 2010-03-11 2014-11-0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CN102191632B (zh) * 2010-03-11 2014-09-10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线迹的绽线防止方法和线迹的绽线防止装置
JP5494598B2 (ja) 2011-05-23 2014-05-1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及び縫目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7120B (zh) 2015-03-18
RU2013149064A (ru) 2015-06-27
JP2013006009A (ja) 2013-01-10
WO2012160900A1 (ja) 2012-11-29
RU2555807C1 (ru) 2015-07-10
JP5494598B2 (ja) 2014-05-14
CN102797120A (zh) 2012-11-28
CN202671847U (zh) 2013-01-16
EP2716804A1 (en) 2014-04-09
EP2716804B1 (en) 2016-06-01
KR101476951B1 (ko) 2014-12-24
EP2716804A4 (en) 2014-12-31
US8943985B2 (en) 2015-02-03
TW201247959A (en) 2012-12-01
US20140076222A1 (en) 2014-03-20
KR20130131491A (ko) 2013-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5346B (zh)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on method, a stitch relief preventing device, and a stitch structure
TWI523984B (zh) The stray line of the stitch prevents the method and the stitching of the stitching device
US7497177B2 (en) Seam ravel preventing apparatus and ravel preventing method
TWI577847B (zh) 雙環縫合之縫合構造
JPH03146092A (ja) 糸切り機構付きミシン
JP4610265B2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CN107532358B (zh) 带防线迹开线装置的双线锁缝缝纫机
JP7324393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JP7379781B2 (ja) 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JP3790882B2 (ja) 縫い目のほつれ防止装置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2009213529A (ja)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機構
JPS6310148Y2 (zh)
JPS6346712B2 (zh)
JP2008012225A (ja) 単環ボタン付けミシ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