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7286B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film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film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07286B TWI507286B TW097136157A TW97136157A TWI507286B TW I507286 B TWI507286 B TW I507286B TW 097136157 A TW097136157 A TW 097136157A TW 97136157 A TW97136157 A TW 97136157A TW I507286 B TWI507286 B TW I50728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hot air
- nozzle
- retardation
- retardation film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04—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 B29C55/08—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uniaxial, e.g. oblique transverse to the direction of fe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18—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fluorescent or phosphorescent
- B29K2995/0034—Polaris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於液晶顯示裝置之顯示部,組合使用液晶和相位差薄膜。具體而言,於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部,於夾住液晶元件之一對相位差薄膜所層合的層合體外側,層合偏光薄膜和保護薄膜為其構成。
與液晶元件組合使用的相位差薄膜,具有根據折射率差而產生相位差的機能,且藉此可圖謀提高液晶顯示裝置的視野角。
相位差薄膜可將形成薄膜狀的樹脂材料予以延伸而得。相位差膜的樹脂材料於以前已提案聚烯烴樹脂製物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但,滿足液晶顯示裝置所要求之光學性能的相位差薄膜,主要,已提案聚碳酸酯樹脂製和環狀烯烴系聚合物樹脂製等物質(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
專利文獻1:特公昭53-112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平07-256749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平05-2108號公報
但是,因為聚碳酸酯樹脂和環狀烯烴系聚合物樹脂為昂貴的,追求使用更廉價之常用性樹脂材料作為原料的相位差薄膜。
然而,如專利文獻1般根據先前的拉幅法予以雙軸延拉的相位差薄膜為配向不均勻,於相位差發生不勻的薄膜寬度方向中,發生厚度不勻,不具備作為相位差薄膜的充分性能。
本發明為鑑於上述情事而完成者,以提供具有充分均勻的相位差和充分高的軸精度之熱塑性樹脂製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為其目的。
為了連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為提供以拉幅法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其具有將熱塑性樹脂薄膜以熱風加熱的預熱步驟、和將已預熱的熱塑性樹脂薄膜一邊以熱風加熱一邊於其寬度方向延拉取得延拉薄膜的延拉步驟、和將延拉薄膜以熱風加熱的熱固定步驟,且預熱步驟、延拉步驟及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個步驟中的薄膜加熱,係將來自相互對向之一對管嘴吹出口的熱風吹送到薄膜兩面則可進行,吹出口的吹出風速為2~12m/秒鐘,上述管嘴每一根之吹出口的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以0.1~1m3
/秒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
於此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中,令預熱步驟、延拉步驟及熱固定步驟中之至少一種步驟中的薄膜加熱,以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一定範圍的熱風進行。因此,可均勻加熱薄膜(熱塑性樹脂薄膜及/或延拉薄膜),且可取得配向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又,因為抑制薄膜的發黏,故可取得充分抑制厚度不勻和缺陷的相位差薄膜。此類相位差薄膜為相位差充分均勻,且具有充分高的軸精度,故光學均勻性非常優良。另外,每一根管嘴吹出口的吹出風量(m3
/秒),可由吹出風速(m/秒)與吹出口面積(m2
)之積求出。將該吹出風量,除以沿著薄膜寬度方向的長度,則可求出沿著各管嘴寬度方向之長度每1m的吹出風量(m3
/秒)。
本發明中,管嘴為以薄膜寬度方向具有延伸狹縫狀之吹出口的噴射管嘴、或於薄膜的長軸方向及薄膜的寬度方向具有分別配置多數開口的吹出口之穿孔管嘴為佳。
如此,經由使用噴射管嘴或穿孔管嘴,可令薄膜更加進一步均勻加熱。藉此,可取得相位差為更加均勻、且具有更高軸精度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管嘴為於薄膜之寬度方向具有延拉狹縫狀之吹出口的噴射管嘴,該噴射管嘴之狹縫寬度為5mm以上為佳。
若使用此類狹縫寬的噴射管嘴,則熱風吹出口的面積變大,故可充分降低熱風的風速。藉此,可令薄膜更加均勻加熱,可取得相位差為更加均勻,且具有更高軸精度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對向之一對管嘴的間隔為150nm以上為佳。經由使用如此配置的管嘴,則可更加確實抑制各步驟中薄膜的發黏。藉此,可取得厚度不勻和缺陷被更加充分抑制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以預熱步驟、延拉步驟及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步驟對薄膜吹送熱風之管嘴吹出口中,熱風於薄膜寬度方向上的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為2℃以下為佳。又,該最高溫度與該最低溫度之差為1℃以下為更佳。
經由如此使用寬度方向之溫度差為非常小的熱風,則可抑制寬度方向之配向性的偏差,可取得相位差更加均勻,且具有更高軸精度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以預熱步驟、延拉步驟及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步驟,對薄膜吹送熱風之各管嘴吹出口中,熱風於薄膜寬度方向中的最大吹出風速和最小吹出風速之差為4m/s以下為佳。又,該最大吹出風速與該最小吹出風速之差為2m/s以下為更佳,且以1m/s以下為再佳。
經由使用此類熱風,則可令各步驟中更加均勻加熱薄膜。因此,可取得相位差更加均勻,且具有更高軸精度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預熱步驟、延拉步驟及熱固定步驟的全部步驟於清淨度1000等級以下之清淨度的爐中進行為佳。
經由在如此高清淨度之爐中將薄膜加熱,則可更加充分抑制所得相位差薄膜發生缺陷。
又,本發明中,熱塑性樹脂為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為佳。經由使用聚烯烴系樹脂,則可取得循環性、耐溶劑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
又,本發明中,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為佳。經由使用聚丙烯系樹脂,則可取得耐熱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
以如上述之製造方法所得的相位差薄膜,可充分抑制來自光學不均勻性的相位差和光軸不勻。因此,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可發揮優良的視野角特性。
若根據本發明,則可提供具有充分均勻之相位差和充分高的軸精度,且光學均勻性優良之熱塑性樹脂製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
以下,視情況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較佳的實施形態。另外,於圖面之說明中,同一或同等之要素為使用同一符號,並且省略重複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為由爐內之上側和下側對向設置的多數管嘴,吹送熱風令熱塑性樹脂所構成的原料薄膜於寬度方向延拉之以拉幅法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中之寬度方向的延拉(橫延拉)為以拉幅法進行。所謂拉幅法,係於薄膜的寬度方向中,以對向設置的多數卡盤固定薄膜寬度方向的兩端,並且於爐中將對向卡盤間的距離慢慢拉開予以橫延拉的方法。
首先,本實施形態中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用的原料薄膜,可使用通常之熱塑性樹脂所構成的原版薄膜。以下詳細說明關於熱塑性樹脂。
熱塑性樹脂可列舉乙烯、丙烯、丁烯、己烯、環狀烯烴等之烯烴單聚物或二種以上烯烴的共聚物,1種以上烯烴和可與該烯烴共聚之1種以上聚合性單體之共聚物的聚烯烴系樹脂、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等之丙烯酸系樹脂、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之苯乙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氟乙烯、聚偏氟乙烯等之氟乙烯系樹脂、6-尼龍、6,6-尼龍、12-尼龍等之醯胺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之飽和酯系樹脂、聚碳酸酯、聚苯氧、聚縮醛、聚硫苯、聚矽氧樹脂、熱塑性胺基甲酸酯樹脂、聚醚醚酮、聚醚醯亞胺、聚丙烯腈、纖維素衍生物、聚碸、聚醚碸、各種熱塑性彈性體、及其交聯物和改性物等。熱塑性樹脂亦可摻混使用2種以上不同之熱塑性樹脂,且亦可適當含有添加劑。
上述熱塑性樹脂中,就循環性、耐溶劑性優良。又,即使焚燒亦不會發生戴奧辛等令環境惡化等理由而言,可適當使用聚烯烴系樹脂。
構成聚烯烴系樹脂的烯烴可列舉例如,乙烯、丙烯、碳數4~20之α-烯烴、環狀烯烴等。
碳數4~20之α-烯烴具體而言可列舉1-丁烯、2-甲基-1-丙烯、1-戊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1-己烯、2-乙基-1-丁烯、2,3-二甲基-1-丁烯、2-甲基-1-戊烯、2,3-二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1-庚烯、2-甲基-1-己烯、2,3-二甲基-1-戊烯、2-乙基-1-戊烯、2-甲基-3-乙基-1-丁烯、1-辛烯、2-乙基-1-己烯、3,3-二甲基-1-己烯、2-丙基-1-庚烯、2-甲基-3-乙基-1-庚烯、2,3,4-三甲基-1-戊烯、2-丙基-1-戊烯、2,3-二乙基-1-丁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1-十三碳烯、1-十四碳烯、1-十五碳烯、1-十六碳烯、1-十七碳烯、1-十八碳烯、1-十九碳烯等。
上述之環狀烯烴可列舉例如通常被稱為原冰片烯的二環[2.2.1]庚-2-烯和6-烷基二環[2.2.1]庚-2-烯、5,6-二烷基雙環[2.2.1]庚-2-烯、1-烷基雙環[2.2.1]庚-2-烯、7-烷基雙環[2.2.1]庚-2-烯般之已導入甲基、乙基、丁基等之碳數1~4個烷基的原冰片烯衍生物、或亦被稱為二亞甲基八氫化萘之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碳烯、和8-烷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碳烯、8,9-二烷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碳烯之於二亞甲基八氫化萘的第8位及/或第9位導入碳數3個以上之烷基的二亞甲基八氫化萘衍生物,以及,於1分子內導入1個或數個鹵素的原冰片烯衍生物,於第8位及/或第9位導入鹵素的二亞甲基八氫化萘的衍生物等。
上述之可與烯烴聚合之1種以上的聚合性單體,可列舉例如,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乙烯基環己烷般之脂環式乙烯基化合物、極性乙烯基化合物、聚烯化合物等。
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苯乙烯及其衍生物等,苯乙烯衍生物為於苯乙烯結合於其他取代基的化合物,可列舉例如,鄰-甲基苯乙烯、間-甲基苯乙烯、對-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鄰-乙基苯乙烯及對-乙基苯乙烯等之烷基苯乙烯、羥基苯乙烯、第三丁氧基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乙烯基醋酸苄酯、鄰-氯苯乙烯及對-氯苯乙烯般之於苯乙烯的苯環導入羥基、烷氧基、羧基、醯氧基及鹵素等的經取代苯乙烯、4-乙烯基聯苯及4-羥基-4’-乙烯基聯苯般之乙烯基聯苯系化合物、1-乙烯基萘及2-乙烯基萘般之乙烯基萘系化合物、1-乙烯基蒽及2-乙烯基蒽般之乙烯基蒽化合物、2-乙烯基吡啶及3-乙烯基吡啶般之乙烯基吡啶化合物、3-乙烯基咔唑般之乙烯基咔唑化合物、及苊烯化合物等。
極性乙烯基化合物可列舉例如,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丙烯酸乙酯等之丙烯酸系化合物、及醋酸乙烯酯、氯乙烯等。
聚烯化合物可列舉例如,共軛聚烯化合物、非共軛聚烯化合物等。共軛聚烯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脂肪族共軛聚烯化合物、脂環式共軛聚烯化合物等。非共軛聚烯化合物可列舉例如,脂肪族非共軛聚烯化合物、脂環式非共軛聚烯化合物、芳香族非共軛聚烯化合物等。其亦可經烷氧基、芳基、芳氧基、芳烷基、芳烷氧基等之取代基所取代。
聚烯烴系樹脂之具體例可列舉低密度聚乙烯、線狀聚乙烯(乙烯‧α-烯烴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烯之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等之聚丙烯系樹脂、乙烯‧環狀烯烴共聚物、乙烯‧乙烯基環己烷共聚物、聚(4-甲基戊烯-1)、聚(丁烯-1)、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已改性之聚烯烴系樹脂可列舉例如,經順丁烯二酸酐、順丁烯二酸二甲酯、順丁烯二酸二乙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四氫酞酸、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羥乙酯等之改性用化合物所改性的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係指上述聚烯烴系樹脂中,於根據JIS K7122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中,於-100~300℃之範圍所觀測之熱量為大於1J/g之結晶熔解波峰、或具有結晶化熱量為大於1J/g之結晶化波峰的聚烯烴系樹脂。
由取得具有良好外觀之相位差薄膜的觀點而言,以使用-100~300℃範圍所觀測之熱量為大於30J/g之結晶熔解波峰、或具有結晶化熱量為大於30J/g之結晶化波峰的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所構成的原料薄膜為佳。
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亦可摻混彼此不同之2種以上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且亦可適當含有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以外之樹脂和添加劑。
聚烯烴系樹脂中,以聚丙烯系樹脂為更佳。聚丙烯系樹脂可列舉丙烯之單聚物、乙烯及碳數4~20之α-烯烴所組成群中選出一種以上之單體與丙烯的共聚物、及該單聚物與該共聚物的混合物。
α-烯烴,可列舉以構成上述烯烴系樹脂之烯烴所例示之碳數4~20的α-烯烴等。
上述之α-烯烴中,以碳數4~12之α-烯烴為佳,具體而言可列舉1-丁烯、2-甲基-1-丙烯、1-戊烯、2-甲基-1-丁烯、3-甲基-1-丁烯、1-己烯、2-乙基-1-丁烯、2,3-二甲基-1-丁烯、2-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1-庚烯、2-甲基-1-己烯、2,3-二甲基-1-戊烯、2-乙基-1-戊烯、2,3,4-三甲基-1-丁烯、2-甲基-3-乙基-1-丁烯、1-辛烯、5-甲基-1-戊烯、2-乙基-1-己烯、3,3-二甲基-1-己烯、2-丙基-1-庚烯、2-甲基-3-乙基-1-庚烯、2,3,4-三甲基-1-戊烯、2-丙基-1-戊烯、2,3-二乙基-1-丁烯、1-壬烯、1-癸烯、1-十一碳烯、1-十二碳烯等為佳。
上述之碳數4~12之α-烯烴中,由共聚性之觀點而言,以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為更佳,以1-丁烯、1-己烯為再佳。
由更加進一步提高本發明效果之觀點而言,以丙烯的單聚物、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1-戊烯共聚物、丙烯‧1-己烯共聚物、丙烯‧1-辛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己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為特佳。又,本實施形態中之聚丙烯系樹脂為乙烯及碳數4~20之α-烯烴所組成群中選出一種以上之單體與丙烯的共聚物時,該共聚物可為無規共聚物,且亦可為分段共聚物。
本實施形態中的聚丙烯系樹脂為乙烯及碳數4~20之α-烯烴所組成群中選出一種以上之單體(共聚單體)與丙烯之共聚物時,該共聚物中來自共聚單體之構成單位的含量,由透明性和耐熱性之平衡觀點而言,以超過0質量%且為40質量%以下為佳,以超過0質量%且為30質量%以下為更佳。另外,聚丙烯系樹脂為2種以上之共聚單體與丙烯之共聚物時,該共聚物所含之來自全部共聚單體之構成單位的合計含量為上述之範圍內為佳。
聚丙烯系樹脂的製造方法可列舉使用公知之聚合用觸媒令丙烯單獨聚合的方法,和令乙烯及碳數4~20之α-烯烴所組成群中選出1種以上之單體與丙烯共聚的方法。
聚丙烯系樹脂之製造方法所用的聚合觸媒可列舉例如,
(1)以鎂、鈦及鹵素作為必須成分之固體觸媒成分等所構成的Ti-Mg系觸媒、
(2)以鎂、鈦及鹵素作為必須成分之固體觸媒成分中,組合有機鋁化合物、和視需要之電子供給性化合物等之第3成分的觸媒系、
(3)金屬茂系觸媒等。
上述聚合觸媒中,最一般使用為以鎂、鈦及鹵素作為必須成分之固體觸媒成分中,組合有機鋁化合物和電子性供給性化合物的觸媒系。更具體而言,有機鋁化合物較佳可使用三乙基鋁、三異丁基鋁、三乙基鋁與氯化二乙基鋁的混合物、及四乙基二鋁烷。電子供給性化合物較佳可使用環己基乙基二甲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一正丙基二甲氧基矽烷、第三丁基乙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環戊基二甲氧基矽烷。
以鎂、鈦及鹵素作為必須成分的固體觸媒成分可列舉例如,特開昭61-218606號公報、特開昭61-287904號公報、特開平7-216017號公報等所記載的觸媒系。金屬茂觸媒可列舉例如,專利第2587251號、專利第2627669號、專利第2668732號公報所記載的觸媒系。
聚丙烯系樹脂的聚合方法可列舉使用己烷、庚烷、辛烷、癸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等之烴類化合物所代表之惰性溶劑的溶劑聚合法,使用液狀之單體作為溶劑的塊狀聚合法、於氣體之單體中進行的氣相聚合法等。其中較佳為塊狀聚合法或氣相聚合法。此等聚合物可為分批式,且亦可為連續式。
聚丙烯系樹脂的立體規則性可為等規性、間規性、無規等形式。聚丙烯系樹脂由耐熱性之觀點而言,以間規性、或等規性的丙烯系聚合物為佳。
聚丙烯系樹脂亦可為分子量和來自丙烯之構成單位的比例、立體異構性等彼此不同之二種以上聚丙烯系樹脂的摻混物,且亦可適當含有聚丙烯系聚合物以外的聚合物和添加劑。
本發明所用之熱塑性樹脂中,在取得本發明效果之範圍下亦可配合公知的添加劑。添加劑可列舉例如,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滑劑、造核劑、防霧劑、防黏劑等。
抗氧化劑可列舉酚系抗氧化劑、磷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受阻胺系抗氧化劑(HALS)、和1分子中例如具有酚系和磷系之抗氧化機構之單元的複合型抗氧化劑。
紫外線吸收劑可列舉2-羥基二苯酮系、羥基三唑系等之紫外線吸收劑、和苯甲酸酯系等紫外線阻斷劑等。
抗靜電劑可列舉聚合物型、低聚物型、單體型等。滑劑可列舉芥酸醯胺、油酸醯胺等之高級脂肪酸醯胺、和硬脂酸等之高級脂肪酸、及其金屬鹽等。
造核劑可列舉例如山梨糖醇系造核劑、有機磷酸鹽系造核劑、聚乙烯基環鏈烷等之高分子系造核劑等。防黏劑為球狀、或接近球狀形狀的微粒子,不論無機系、有機系均可使用。上述之添加劑可單獨使用一種或組合使用二種以上。
本實施形態中之熱塑性樹脂的熔體流動速率(以下,便利上稱為「MFR」)可根據JIS K7210測定。測定時,試驗溫度、公稱荷重為根據JIS K7210之附屬書B表1予以選定。本實施形態中之熱塑性樹脂的MFR通常為0.1~50g/10分、較佳為0.5~20g/10分。經由使用MFR為此類範圍的熱塑性樹脂,則可不會對壓出機造成大負荷,可成形出均勻的薄膜狀物。另外,聚丙烯系樹脂之情形,MFR為以試驗溫度230℃、荷重21.18N下測定。
其次,詳細說明關於本實施形態所用之熱塑性樹脂薄膜,即原料薄膜。本實施形態所用之原料薄膜可使用通常之熱塑性樹脂所構成的原版薄膜。使用作為原料薄膜的原版薄膜以光學上均質、無配向、或幾乎無配向的薄膜為佳。具體而言,使用面內相位差(Ro
)為30nm以下之原版薄膜為佳。此類原版薄膜根據溶劑澆鑄法和壓出成形法則可製造。
溶劑澆鑄法為將熱塑性樹脂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溶液,於具有脫模性之雙軸延拉聚酯薄膜等之基材上以型板塗敷器予以澆鑄後,乾燥除去有機溶劑,於基材上形成薄膜的方法。以此類方法於基材上所形成的薄膜,由基材上剝離可使用作為原版薄膜。
壓出成形法為將熱塑性樹脂於壓出機內熔融混練後,由T型板壓出,接觸輥一邊冷卻固化一邊拉引,取得薄膜的方法。以此方法所製造的聚丙烯系樹脂薄膜,可就其原樣使用作為原料薄膜。另外,由原版薄膜之製造費用的觀點而言,壓出成形法比溶劑澆鑄法更佳。
將原版薄膜,以使用如上述T型板之壓出成形法製造時,令T型板所壓出之熔融體冷卻固化的方法可列舉,使用澆鑄輥和空氣室予以冷卻的方法(1)、以澆鑄輥與接觸輥夾壓的方法(2)、於澆鑄輥、與對該澆鑄輥沿著其圓周方向壓接設置之金屬製無端帶之間夾壓的方法(3)等。使用澆鑄輥冷卻時,為了取透明性更優良的相位差薄膜,令該澆鑄輥的表面溫度為-15~30℃為佳,且以-15~15℃為更佳。
以澆鑄輥與接觸輥夾壓之方法(2)製造原版薄膜時,為了取得大約無配向的原版薄膜上,接觸輥以使用橡膠輥、或具有可彈性變形之金屬製無端帶所構成的外筒、和該外筒內部由可彈性變形之彈性體所構成的輥,且於該外筒與彈性體輥之間經由調節溫度用介質填滿構造的輥,或者具有高剛性之金屬內筒、和該金屬內筒外側所配置之薄身金屬外筒所構成的輥,且於該外筒與內筒之間經由調節溫度用介質填滿構造的輥為佳。
使用橡膠輥作為接觸輥時,為了取得具有鏡面狀表面的相位差薄膜,令T型板所壓出的熔融體,於澆鑄輥與橡膠輥之間與支持體共同夾壓為佳。支持體由厚度為5~50μm之熱塑性樹脂所構成的雙軸延拉薄膜為佳。
以澆鑄輥、與對該對澆鑄輥沿著其圓周方向壓接設置之金屬製無端帶之間夾壓的方法(3)成形原版薄膜時,該無端帶為於澆鑄輥的圓周方向經由與該澆鑄輥平行配置的複數輥予以保持為佳。無端帶為以直徑100~300mm之二根輥保持為更佳。另外,無端帶的厚度為100~500μm為佳。
於取得光學均勻性優良之相位差薄膜上,使用作為原料薄膜的原版薄膜厚度不勻小者為佳。原版薄膜厚度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10μm以下為佳,且以4μm以下為更佳。
於本實施形態之預熱步驟中,根據上述方法所得之具有上述特性的原版薄膜亦可就其原樣使用,但以使用經由長跨距縱延拉法和輥縱延拉法等公知方法予以縱延拉的熱塑性樹脂薄膜作為原料薄膜為佳。藉此,可取得經由縱延拉和橫延拉之逐次延拉所雙軸延拉的相位差薄膜。另外,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拉幅法實施原料薄膜之橫延拉後,以長跨距縱延拉法和輥縱延拉法等公知方法予以縱延拉亦可。
縱延拉方法可列舉根據二個以上輥之迴轉速度差將原版薄膜予以延拉之方法、和長跨距延拉法。所謂長跨距延拉法,係使用二個螺紋接管輥所構成的螺紋接管輥對二組、與二組螺紋接管輥對之間具備爐的縱延拉機,一邊於該爐中將原版薄膜加熱,一邊經由該二組螺紋接管對的迴轉速度差予以延拉的方法。由所得相位差薄膜之光學均勻性高的觀點而言,以長跨距縱延拉法為佳。於長跨距縱延拉法中,使用空氣流動方式的熱風爐為更佳。
所謂空氣流動方式的熱風爐,係於該熱風爐中導入原版薄膜時,具有可對該原版薄膜的兩面由該爐內所具備的上側管嘴和下側管嘴吹送熱風的構造者。複數的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為交互設置於薄膜的流動方向(延拉方向)。該熱風爐中,原版薄膜為以不接觸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兩者,可將原版薄膜縱延拉。此時的延拉溫度(即,熱風爐中之氛圍氣溫度),於原版薄膜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為非晶性樹脂時,以該熱塑性樹脂之(Tg-20)~(Tg+30)℃的溫度範圍為佳。另一方面,熱塑性樹脂為結晶性樹脂時,以該熱塑性樹脂之(Tm-40)~(Tm+10)℃的溫度範圍為佳。另外,Tg為表示玻璃化轉換溫度,Tm為表示熔點。
本說明書中之Tg為意指根據JIS K7121所求出的中間點玻璃化轉換溫度,具體而言,使用差示熱掃描熱量計(DSC)等,將樣品暫時加熱至熔點以上之後,以指定之速度冷卻至-30℃(聚丙烯系樹脂之情形)左右,其後,一邊以指定之速度升溫一邊測定所得之DSC曲線的彎曲點所求得的值。另外,冷卻溫度可根據樹脂種類而適當變更。
本說明書中之熔點為根據JIS K7121所求出之差示掃描熱量測定中的熔解波峰溫度。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的熔點(Tm)通常為80~300℃。
縱延拉所用之熱風爐被區分成可分別獨立調整溫度之二區以上時,各個區的溫度設定可為相同、或相異亦可。但,各區的溫度(熱風爐中的氛圍氣溫度)為滿足上述的溫度範圍為佳。又,熱風區為與薄膜進行方向垂直區分成2~4區為佳。
縱延拉倍率可為1.01~3.0倍。由取得光學均勻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觀點而言,縱延拉倍率為1.05~2.5倍為佳。
縱延拉所用之熱風區入口側所設置的螺紋接管迴轉速度並無特別限定,通常為1~20m/分。另外,於取得光學均勻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上,以3~10m/分為佳。
縱延拉所用之熱風區的薄膜長度方向的全長並無特別限定,可為1~15m。由取得光學均勻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觀點而言,該全長為2~10m為佳。
縱延拉所用之熱風區被區分成複數區時,各區所設置之熱風吹出用管嘴根數通常5~30根。由取得光學均勻性優良的相位差薄膜觀點而言,該管嘴的根數為8~20根為佳。管嘴根數若過多則流動之薄膜的曲率有變得過大的傾向。另一方面,管嘴根數若過少則薄膜於管嘴間難浮起,即具有難流動的傾向。
圖1為模式性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形態的步驟圖。此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為具有將原料薄膜20以熱風予以預熱的預熱步驟、和將已預熱的原料薄膜20一邊以熱風加熱一邊延拉取得延拉薄膜22的延拉步驟,及將延拉薄膜22以熱風加熱安定化的熱固定步驟。
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為以拉幅法的方法。該方法所用之爐100為具備進行預熱步驟的預熱區10、進行延拉步驟的延拉區12,及進行熱固定步驟的熱固定區14。爐100以可獨立調節各區溫度者為佳。
圖2為模式性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形態的步驟剖面圖。於爐100內的上面100a,設置複數的上側管嘴30。於爐100內的下面100b,設置複數的下側管嘴32。上側管嘴30與下側管嘴32為以上下方向對向般設置。
詳言之,於預熱區10,於爐100內之上面及下面設置4對管嘴(計8根),於延拉區12設置10對管嘴(計20根),於熱固定區14設置4對管嘴(計8根)。各區中鄰接管嘴的間隔,由簡化爐構造且均勻加熱原料薄膜及延拉薄膜的觀點而言,以0.1~1m為佳,且以0.1~0.5m為更佳,以0.1~0.3m為再佳。
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之上面100a所設置的上側管嘴30,於下方具有吹出口,並於下方(箭頭B方向)可吹出熱風。另一方面,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下側分別設置的下側管嘴32為於上方具有吹出口,於上方(箭頭C方向)可吹出熱風。另外,雖於圖2中未示出,但上側管嘴30及下側管嘴32為將原料薄膜及延拉薄膜於寬度方向上可均勻加熱般,於圖2紙面垂直方向具有指定尺寸的深度。
本實施形態的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中,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中的至少一區,由全部上側管嘴30及全部下側管嘴32之吹出口中的熱風吹出風速為2~12m/秒,沿著原料薄膜及延拉方向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每一根管嘴30(32)之吹出口的吹出風量為0.1~1m3
/秒。該吹出風速由取得光學均勻性更加優良的相位差薄膜觀點而言,以2~10m/秒為佳,且以3~8m/秒為更佳。又,該吹出風量由取得光學均勻性更加優良的相位差薄膜觀點而言,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0.5m3
/秒為佳。
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中,預熱區10之該吹出風速為2~12m/秒,管嘴30、32每一根之吹出口的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1m3
/秒為佳。於預熱區10中,原料薄膜20為由室溫被加熱至可延拉溫度為止,但薄膜寬度為未改變以卡盤18予以保持,故可輕易經由熱膨脹而下垂。預熱區10中之全部管嘴30、32之吹出口中熱風的吹出風速為2~12m/秒,管嘴30、32每一根之吹出風量若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1m3
秒,則可充分預熱原料薄膜20,且可抑制原料薄膜20的下垂和發黏。另外,預熱區10中全部管嘴30、32之吹出口中熱風的吹出風速為2~10m/秒為更佳。
熱風的吹出風速為於管嘴30、32的熱風吹出口中,使用市售的熱式風速計則可測定。又,由吹出口的吹出風量可根據吹出風速與吹出口面積的積加以求出。另外,熱風的吹出風速由測定精度的觀點而言,於各管嘴之吹出口進行10點左右的測定,並以其平均值為佳。
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的全區中,全部管嘴30、32之熱風吹出口中的熱風吹出風速為2~12m/秒為更佳,且以2~10m/秒為再佳。藉此,可取得相位差為進一步充分均勻,且具有進一步充分高的軸精度之熱塑性樹脂製的相位差薄膜。又,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的全區中,管嘴30、32每一根之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1m3
/秒為更佳。
本實施形態中,於爐100內未導入原料薄膜20的狀態中,保持薄膜25之位置中的熱風風速為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以上之區,為5m/秒以下為佳。經由使用此類熱風加熱薄膜25,則可取得光學均勻性十分優良的相位差薄膜。特別,於預熱區10中,使用該風速5m/秒以下的熱風為佳。其係因預熱區10將爐100中導入之原料薄膜20由室溫加熱至可延拉的溫度為止,而薄膜25的橫寬以卡盤18予以保持,故經由熱膨脹而輕易下垂。於是,經由令預熱區10中之該風速為5m/秒以下,則可防止薄膜25的下垂和發黏。
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的全區中,各管嘴30、32之吹出口中熱風的吹出風速於寬度方向(垂直圖2紙面之方向)中之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為4m/秒以下為佳。經由如此使用寬度方向上風速偏差少的熱風,則可取得寬度方向之光學均勻性更高的相位差薄膜。經由如此使用風速偏差少的熱風,則可取得光學均勻性更高的相位差薄膜。
於爐100中,於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之區中,相互對向之上側管嘴30與下側管嘴32的間隔L(最短距離)為150mm以上為佳,且以150~600mm為更佳,以150~400mm為再佳。以此類間隔L配置上側管嘴和下側管嘴,則可更加確實抑制各步驟中薄膜的發黏。
又,預熱區10、延拉區12及熱固定區14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種以上之區中所具備的各個管嘴30、32之吹出口中,熱風於寬度方向(垂直圖2紙面之方向)中之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ΔT)全部為2℃以下為佳,且全部為1℃以下為更佳。經由如此使用寬度方向之溫度差非常小的熱風加熱薄膜,則可更加抑制寬度方向之配向性的偏差。另外,原料薄膜為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時,所用之熱風於該原料薄膜延拉之溫度80~170℃的溫度範圍下,上述溫度差(ΔT)為2℃以下為佳,且以1℃以下為更佳。
相位差薄膜,因被組裝於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部供使用,故以雜質等之附著量少為佳。因此,爐100中的清淨度為清淨度等級1000以下為佳。本說明書中所謂「清淨度等級」,係意指美國連邦規格(USA FED.STD)209D所規定的清淨度等級,且所謂「清淨度等級1000」,係意指空氣中所含之粒徑0.5μm以下的微粒子為每1立方英呎(1ft3
)不超過1000個的氛圍氣。即,美國連邦規格209D所規定之清淨度等級1000,相當於以JIS B9920「無塵室之空氣清淨度的評價方法」所規定的清淨度等級6。
圖3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合適使用之噴射管嘴形狀之一例的模式剖面圖。圖4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合適使用之穿孔管嘴形狀之一例的模式剖面圖。圖5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合適使用之穿孔管嘴形狀之另一例的模式剖面圖。本實施形態中之爐100為具備圖3所示之噴射管嘴及圖4及圖5所示之穿孔管嘴之另一者或兩者為佳。
圖3為示出噴射管嘴34,且圖4及圖5為分別表示穿孔管嘴36、38。另外,圖3之噴射管嘴34,圖4之穿孔管嘴36,圖5之穿孔管嘴38為設置於爐100內的上面100a並朝下(箭頭B方向)吹出熱風的構造。又,噴射管嘴34、穿孔管嘴36、穿孔管嘴38為設置於爐100內的下面100b,並朝上(圖2中箭頭C方向)吹出熱風的構造。雖於圖3~5中未示出,但管嘴34、36、38為於垂直圖2紙面的方向具有指定尺寸的深度。另外,該深度的長度比薄膜25的寬長更長為佳。
噴射管嘴34具有於薄膜的寬度方向延伸之狹縫40作為熱風的吹出口。狹縫40的狹縫寬D為5mm以上為佳,且以5~20mm為更佳。經由令狹縫寬D為5mm以上,則可更加提高所得相位差薄膜的光學均勻性。另外,噴射管嘴34每一根之吹出面積,可根據噴射管嘴34之管嘴寬度方向(圖3之深度方向)的長度與狹縫寬D之積求出。此管嘴每一根之吹出口面積與吹出風速之積為管嘴每一根之熱風的吹出風量。將此熱風的吹出風量,除以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狹縫40長度,則可求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的熱風吹出風量。
穿孔管嘴36,其長軸方向垂直剖面為如圖4所示般,具有長方形之形狀。穿孔管嘴36為於對向薄膜25之面的下側面36a具有複數之例如圓形的開口42。穿孔管嘴36之熱風吹出口為由面36a所設置之複數開口42所構成。複數開口42為熱風的吹出口,熱風為由開口42以指定風速吹出。開口42為於薄膜25之長軸方向配置多數,並於寬度方向亦配置多數。開口42可例如以千鳥狀配置。另外,穿孔管嘴36每一根之吹出口面積,可根據一根穿孔管嘴36所設置之全部開口42的面積總和而求出。此管嘴每一根之吹出口面積與吹出風速之積,為管嘴每一根之熱風的吹出風量。將此熱風的吹出風量,除以沿著薄膜寬度方向的長度,則可求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的熱風吹出風量。
穿孔管嘴38為其長軸方向垂直剖面為如圖5所示般,具有朝向薄膜25對向之面38a末端變寬狀的台形形狀。穿孔管嘴38為於對向薄膜面之下側面38a中具有複數之例如圓形的開口44。穿孔管嘴38之熱風吹出口為由面38a所設置之複數開口44所構成。複數開口44為熱風的吹出口,熱風為由開口44以指定風速吹出。開口44為於薄膜25之長軸方向配置多數,並於寬度方向亦配置多數。開口44可例如以千島狀配置。另外,穿孔管嘴38每一根之吹出口面積,可根據一根穿孔管嘴38所設置之全部開口44之面積總和而求出。此管嘴每一根之吹出口面積與吹出風速之積,為管嘴每一根之熱風的吹出風量。
使用穿孔管嘴36或38時之管嘴吹出口中,熱風於寬度方向中的最大吹出風速與最小吹出風速之差,為以同一管嘴36或38上設置之複數開口42或44所吹出之熱風的最大吹出速度與最小吹出速度之差求出。管嘴之吹出口中,熱風於寬度方向中之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亦可同樣求出。
若爐100內所設置之管嘴全部為穿孔管嘴36或38,則爐100全體之熱風吹出口的面積合計變大。因此,可減小接觸薄膜25的熱風風壓,可進一步減小薄膜25的發黏。如此,可更加提高所得相位差薄膜的光學均勻性。特別於預熱區10中,原料薄膜20為由室溫被加熱至可延拉之溫度為止,但因原料薄膜20的寬度(橫方向的長度)為依舊未改變被卡盤所保持,故經由熱膨脹有易下垂之傾向。但是,經由於預熱區10使用穿孔管嘴36或38,則可更加抑制原料薄膜20的下垂和發黏。
穿孔管嘴36、38之面36a、38a所設置之開口42、44的各個尺寸及數目,係令各開口42、44中熱風的吹出風速為2~12m/秒,且來自各個管嘴之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1m3
/秒之範圍內適當調整。
由穿孔管嘴36、38之各開口的吹出風速更為均勻的觀點而言,開口42、44的形狀為圓形為佳。此時,開口42、44的直徑為2~10mm為佳,且以3~8mm為更佳。
使用穿孔管嘴36、38時,管嘴每一根之面36a、38a的薄膜長軸方向(流動方向)長度為50~300mm為佳。更且鄰接之穿孔管嘴的間隔為0.3m以下為佳。又,相對於穿孔管嘴36、38之薄膜寬度方向的長度,該穿孔管嘴36、38之開口42、44的面積總和(吹出口的面積)之比(穿孔管嘴之開口面積總和(m2
)/該穿孔管嘴之薄膜寬度方向之長度(m))為0.008m以上為佳。
經由使用此類穿孔管嘴36、38,則可增大熱風之吹出口面積。藉此,可令熱風的風速充分下降,且以充分的風量吹出熱風,可更加均勻加熱薄膜。因此,可製造相位差更加均勻,且具有更高軸精度的薄膜。
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為具有將熱塑性樹脂薄膜以熱風加熱的預熱步驟、和將已預熱的熱塑性樹脂薄膜一邊以熱風加熱一邊於其寬度方向延拉取得延拉薄膜的延拉步驟、和將延拉薄膜以熱風加熱的熱固定步驟。以下,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的各步驟。
於預熱步驟中,將熱塑性樹脂所構成之寬W1的原料薄膜20導入爐100內之預熱區10並進行預熱(圖1)。預熱步驟為在原料薄膜20於寬度方向(橫方向)上延拉之延拉步驟前進行的步驟,係將原料薄膜20加熱至原料薄膜20延拉上充分的溫度為止的步驟。
以卡盤18所固定的原料薄膜20,經由朝向卡盤18之A方向移動而被導入預熱區10。原料薄膜20一邊以此預熱區10加熱,一邊伴隨卡盤18的移動方向於A方向上移動。爐100內之原料薄膜20的移動速度通常以0.1~50m/分之範圍內適當調整。
預熱步驟中的預熱溫度,於原料薄膜20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為非晶性樹脂時,以(Tg-20)~(Tg+30)℃為佳。另一方面,原料薄膜20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為結晶性樹脂時,以(Tm-40)~(Tm+20)℃為佳。另外,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預熱溫度,係指爐100內進行預熱步驟之預熱區10內的氛圍氣溫度。
原料薄膜20為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時,為了令所得相位差薄膜的相位差均勻性良好,預熱溫度於聚丙烯系樹脂之熔點視為T1
時,以(T1
-10)~(T1
+10)℃的範圍內為佳,且以(T1
-5)~(T1
+5)℃為更佳。
預熱步驟中的原料薄膜20,於熱塑性樹脂為非晶性樹脂時,直到其次進行延拉步驟開始前為止,以(Tg-20)~(Tg+30)℃之範圍加熱為佳。另一方面,原料薄膜20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為結晶性樹脂時,以(Tm-40)~(Tm+20)℃之範圍加熱為佳。
進行預熱步驟的預熱區10,於原料薄膜20之進行方向中長度為0.5~10m為佳。預熱區10的長度未達0.5m時,原料薄膜未被充分預熱,具有損害相位差薄膜之光學均勻性的傾向。另一方面,預熱區10的長度超過10m時,爐100的尺寸變大且相位差薄膜的製造費用有上升的傾向。
延拉步驟為於爐100內的延拉區12中進行。預熱區10中之預熱步驟終了後,原料薄膜20為於箭頭A方向中移動並且由預熱區10導入延拉區12。
延拉步驟為將預熱步驟所預熱的原料薄膜20,一邊加熱一邊於寬度方向(垂直箭頭A方向的方向)上延拉的步驟。此延拉步驟的延拉溫度(延拉區12內的氛圍氣溫度)為比預熱溫度更低溫,或者更高溫亦可,且為同溫亦可。原料薄膜20為由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時,經預熱之原料薄膜20為比預熱步驟更低溫度下延拉,可進一步均勻延拉原料薄膜20。其結果,可取得相位差均勻性更加優良的相位差薄膜。原料薄膜20為由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時的延拉溫度,比預熱步驟中之預熱溫度更低5~20℃為佳,且以低7~15℃為更佳。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延拉溫度,係指爐100內進行延拉步驟之延拉區12內的氛圍氣溫度。
延拉步驟中之原料薄膜20的橫延拉,係將固定原料薄膜20的卡盤18於寬度方向(與箭頭A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擴展進行。即,卡盤18一邊於A方向上移動,一邊慢慢於寬度方向上擴展,則可將原料薄膜20於橫方向上拉引橫向延拉。經由此延拉步驟,則可將原料薄膜20由寬W1橫延拉至寬W2。
延拉步驟中之原料薄膜20的橫延拉倍率為2~10倍為佳。由更加提高所得相位差薄膜之光學均勻性的觀點而言,該橫延拉倍率為4~7倍為更佳。
進行延拉步驟的延拉區12,於原料薄膜20之進行方向A中的長度為0.5~10m為佳。延拉區12的長度為未達0.5m時,原料薄膜20未被充分延拉,且有損害相位差薄膜之光學均勻性的傾向。另一方面,延拉區12的長度為超過10m時,爐100的尺寸變大且相位差薄膜的製造費用有上升的傾向。
本實施形態中,雖於延拉步驟中僅進行原料薄膜20的橫延拉,但亦可同時進行縱延拉和橫延拉兩者。此時,經由固定原料薄膜20的卡盤18,將原料薄膜20於寬度方向(與箭頭A方向垂直的方向)與長度方向(與箭頭A方向平行的方向)同時或逐次拉引則可進行。另外,原料薄膜20之長度方向的延拉可經由擴展延拉區12中鄰接卡盤18的間隔而進行。
延拉步驟為於爐100內之熱固定區14中進行。延拉區12中之延拉步驟終了後,經延拉的延拉薄膜22為於箭頭A方向上移動並由延拉區12被導入熱固定區14。
熱固定步驟為在延拉步驟終了時保持橫寬W2的狀態,將延拉薄膜22以保持在熱固定溫度(熱固定區內的氛圍氣溫度)的熱固定區14,進行加熱,令延拉薄膜22的光學特性安定化的步驟。熱固定溫度可比延拉步驟中的延拉溫度更低溫度、更高溫度或相同溫度。由更加提高相位差薄膜之相位差和光軸等之光學特性的安定性觀點而言,熱固定溫度為由比延拉溫度更低10℃之溫度至比延拉溫度更高30℃之溫度為止的溫度範圍內為佳。
進行熱固定步驟的熱固定區14,於原料薄膜20之進行方向A中的長度為0.5~10m為佳。熱固定區14的長度為未達0.5m之情形,延拉薄膜22未被充分安定化,有損害相位差薄膜之光學均勻性的傾向。另一方面,熱固定區14的長度為超過10m時,爐100的尺寸變大且相位差薄膜的製造費用有上升的傾向。
未實施形態中的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亦可進一步具有熱緩和步驟。此熱緩和步驟,可於延拉步驟與熱固定步驟之間進行。因此,熱緩和步驟可將可由其他區獨立設定溫度的熱緩和區,設置於延拉區12與熱固定區14之間進行,且亦可於熱固定區14內進行。
熱緩和步驟中,於延拉步驟將薄膜延拉至指定的寬W2後,將鄰接卡盤的間隔僅以數%(較佳為0.1~10%)變窄,則可由延拉的延拉薄膜22除去多餘的歪斜。經由除去此歪斜,則可取得光學均勻性更加優良的相位差薄膜。
相位差薄膜所求出的相位差,係根據裝入該相位差薄膜的液晶顯示裝置種類而異,通常,面內相位差Ro
為30~300nm。使用於後述之垂直配向(VA)型式液晶顯示器時,由確保優良之視野性特性的觀點而言,面內相位差Ro
為40~70nm為佳,且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0~230nm為佳。相位差薄膜之厚度通常為10~100μm,較佳為10~60μm。經由控制製造相位差薄膜時之進行縱延拉和橫延拉時的延拉倍率和溫度等的延拉條件、與製造之相位差薄膜的厚度,則可取得具有所欲之相位差的相位差薄膜。
本說明書中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及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分別以下述式(I)及(II)所定義。
R0
=(nx
-yx
)×d.........(I)
Rth
={(nx
+ny
)/2-nz
}×d.........(II)
於式(I)及式(II)中,nx
為表示相位差薄膜面內之遲相軸方向(折射率為最大的方向)的折射率,ny
為表示相位差薄膜面內之進相軸方向(折射率為最小的方向)的折射率。又,nz
為表示相位差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為表示相位差薄膜的厚度(單位:nm)。
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光軸,係意指相位差薄膜面內折射率為最大的方位,即面內遲相軸。又,所謂光軸的角度,係意指熱塑性樹脂薄膜的延拉方向、與該熱塑性樹脂薄膜之面內遲相軸所成之角度,且亦被稱為配向角。即,光軸之角度係意指以熱塑性樹脂薄膜的延拉方向作為基準線(0°),且該基準線與面內遲相軸所成之角度。另外,光軸之角度可使用市售的偏光顯微鏡和自動複折射計進行測定。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例如,可取得延拉薄膜22之面內(500mm寬×500mm長度之面內)的相位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15nm以下、於測定薄膜寬度方向500mm之光軸角度時光軸為-5~+5°範圍之光學均勻性高的相位差薄膜。
此相位差薄膜為與各種偏光板和液晶層等層合,較佳使用作為行動電話、攜帶式資訊終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個人數碼助理)、個人電腦、大型電視等之液晶顯示裝置。
作為將本實施形態之相位差薄膜層合作成的液晶顯示裝置(LCD),可列舉光學補償帶(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OCB)型式、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型式、橫電場(In-Plane Switching:IPS)型式、薄膜電晶體(Thin Film Transistor:TFT)型式、扭轉向列(Twisted Nematic:TN)型式、超扭轉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型式等各種型式的液晶顯示裝置。
若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則可取得具有高軸精度和均勻相位差之光學均勻性優良之熱塑性樹脂製的相位差薄膜。此相位差薄膜即使特別使用於大型液晶電視等之大畫面的液晶電視時,亦幾乎無來自光學不均勻性的相位差和光軸不勻,具有改善視野依賴性的效果。又,具備軸精度高、且具有均勻相位差之相位差薄膜的上述液晶顯示裝置,係為視野角特性及耐久性優良者。
以上,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被上述實施形態所限定。
以下,根據實施例及比較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被下列實施例所限定。
實施例及比較例所用之聚丙烯系樹脂的二甲苯可溶成分量及乙烯含量為以下列步驟求出。
令聚丙烯系樹脂之試料1克於沸騰(迴流)狀態之二甲苯100毫升中完全溶解後,降溫至20℃,並於同溫下靜置4小時。其後,以過濾將析出物與濾液分開,並將濾液中蒸除二甲苯所生成的固形物,於減壓下以70℃乾燥。乾燥所得殘存物之質量相對於當初試料質量(1克)的百分率。視為該聚丙烯系樹脂的20℃二甲苯可溶成分量(CXS)。
關於聚丙烯系樹脂,根據高分子分析手冊(1995年、紀伊國屋書店發行)之第616頁所記載的方法進行IR光譜測定,求出該聚丙烯系樹脂中之來自乙烯的構成單位含量。
將聚丙烯系樹脂(丙烯一乙烯無規共聚物、Tm=136℃、MFR=8克/10分鐘、乙烯含量=4.6質量%、CXS=4質量%),投入汽缸溫度為250℃的65mmΦ壓出機並熔融混練,以65kg/h之壓出量由安裝至前述壓出機的1200mm寬的T型板中壓出。
將壓出的熔融聚丙烯系樹脂,以溫度調節至12℃的400mmΦ澆鑄輥、與溫度調節至12℃之金屬套管所構成的外筒及位於其內部之彈性體輥所構成的接觸輥予以夾壓冷卻,加工成厚度80μm、寬940mm的聚丙烯系樹脂。空氣間隙為115mm,於澆鑄輥與接觸輥之間夾壓熔融聚丙烯系樹脂的距離為20mm。
將所得之聚丙烯系樹脂薄膜,導入具備2組螺紋接管對與該2組螺紋接管對之間以空氣流動方式之爐的長跨距縱延拉機,進行縱延拉。該爐可區分成聚丙烯系樹脂薄膜之入口側的第1區與出口側的第2區,各區的長度為1.5m(爐全長:3.0m)。
縱延拉為以第1區溫度122℃、第2區溫度126℃、聚丙烯系樹脂薄膜之爐入口速度為6m/分鐘、縱延拉倍率2倍之條件進行。縱延拉之縱延拉薄膜的厚度為57μm、寬度為650mm。此縱延拉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係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分將寬500mm之範圍以50mm間隔測定11點。面內相位差Ro
的平均值為67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350nm。
其次,根據拉幅法,進行此縱延拉薄膜的橫延拉製作相位差薄膜。拉幅法所用之爐,由縱延拉薄膜之流動方向的上流側(爐的入口側),具備可分別獨立控制熱風溫度及風速的第1室(長度1.2m)、第2室(長度1.3m)、第3室(長度1.3m)、第4室(長度0.9m)(爐全長:4.7m),將第1室使用作為預熱區、第2室與第3室作為延拉區、第4室作為熱固定區。另外,各室及爐全體的長度為沿著薄膜流動方向的長度。
預熱區、延拉區及熱固定區中的管嘴種類如表1所示。即,於預熱區與熱固定區中的熱風吹出用管嘴使用穿孔管嘴,延拉區中的熱風吹出用管嘴使用噴射管嘴。預熱區中設置12根(6對)、熱固定區中設置10根(5對)穿孔管嘴,且各穿孔管嘴為於爐內以均勻間隔配置。對向之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的間隔為200mm。另外,穿孔管嘴為具有圖5之形狀,穿孔管嘴38之薄膜寬度方向的長度為1100mm。又,各穿孔管嘴38中之圓形各開口44的直徑為5mm。
各區中各管嘴的吹出口面積為如表2所示。即,預熱區及熱固定區中所設置之各穿孔管嘴38中的開口44於管嘴每一根的合計面積,即吹出口面積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011m2
。各穿孔管嘴38中之面38a沿著薄膜流動方向的長度為100mm。
延拉區中設置24根(12對)噴射管嘴,且各噴射管嘴為於爐內以均勻間隔配置。對向之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的間隔為200mm。另外,噴射管嘴為具有圖3之形狀,噴射管嘴34之薄膜寬度方向的長度為1100mm。各噴射管嘴34中之狹縫40的狹縫寬D為5mm,各個管嘴之狹縫40的面積,即吹出口之面積,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005m2
。
以拉幅法的橫延拉為令薄膜通過爐上下方向的中間則可進行。具體而言,橫延拉為以預熱區的預熱溫度為140℃、延拉區的延拉溫度為130℃、熱固定區的熱固定溫度為130℃、橫延拉倍率為4倍、線速度1m/分鐘、爐出口中卡盤間距離600mm之條件進行,取得相位差薄膜。另外,此處所謂線速度,係意指爐內之薄膜的移動速度。
各區中由各管嘴的熱風吹出風速為如表2所示。即,於預熱區及熱固定區中,各個穿孔管嘴38之吹出口的熱風吹出風速為11m/秒鐘,穿孔管嘴38每一根之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121m3
/秒。又,於延拉區中,各個噴射管嘴34之吹出口的熱風吹出風速為15m/秒,噴射管嘴34每一根之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為0.075m3
/秒。
另外,各穿孔管嘴38及各噴射管嘴34之吹出口中熱風的最大吹出風速與最小吹出風速之差為0.7m/秒。又,各區所配置之各穿孔管嘴38及各噴射管嘴34之熱風於寬度方向中的溫度差最大為1℃。另外,熱風之風速、風量及溫度差為根據下列方法所測定之值。
由穿孔管嘴38及噴射管嘴34所吹出之風速為如下測定。相對於薄膜的移動方向,於各室薄膜流動方向之中央附近所配置的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中,由各管嘴寬度方向(深度方向)之兩端朝向中央部於100mm之位置的一對點,與該一對點之間均等區分成四等分時的三個區分點總計五點,使用熱線式風速計測定熱風的風速。即,各室,將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合計10點的熱風風速以市售的熱線式風速計測定。其次,將其平均值視為各室中來自管嘴之熱風的吹出風速。以一室構成區(Zone)時,將該室的熱風吹出風速視為該區的熱風速吹出風速,且於多數室構成區時(例如實施例1之延拉區之情形),將該區中各室之熱風吹出風速的平均值視為該區的熱風吹出風速。又,於各室中以10點測定之風速中,求出最大風速與最小風速,算出其差,視為各室中熱風的風速差。其次,各室之風速差中,最大者視為最大風速差。另外,熱風之吹出風量為由吹出口面積與如上述求出之熱風風速之積求出。
各穿孔管嘴38及噴射管嘴34之熱風溫度差為如下測定。與上述熱風之風速測定方法同樣處理,各室中,將上側管嘴與下側管嘴合計10點之溫度,使用熱電偶測定。10點測定之溫度中,算出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視為各室寬度方向中的熱風溫度差。各室中的溫度差中,最大者視為最大溫度差。
其次,以上述拉幅法將縱延拉薄膜予以橫延拉所得的相位差薄膜如下進行評價。
面內相位差Ro為使用相位差測定裝置(王子計測機器(股)製、商品名:KOBRA-CCD)測定。具體而言,將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寬320mm的範圍,以20mm間隔測定,將其平均值視為該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又,算出測定值之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並將其視為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此面內相位差不勻為15nm以下時評價為「A」,面內相位差不勻為超過15nm時視為「B」。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係將相位差薄膜之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使用相位差測定裝置(王子計測機器(股)製、商品名:KOBRA-WPR)測定。
光軸之角度使用偏光顯微鏡,於所製作之相位差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將寬320mm的範圍以20mm間隔測定。於此測定中,所測定之全部點中光軸的角度為-5°以上,且+5℃以下時評價為「A」,所測定之全部點中,光軸角度為未達-5°、或超過+5°時評價為「B」。
評價之結果,面內相位差Ro
為5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0nm、320mm寬中之面內相位差Ro
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0nm,光軸之角度為-4.1~+3.0°。由此些結果,確認此相位差薄膜為光學均勻性優良。
除了將橫延拉之條件如下變更以外,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即,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於預熱區及熱固定區的熱風吹出用管嘴,使用與實施例1之延拉區相同的噴射管嘴34(表1)。於預熱區設置12根(6對),熱固定區設置10根(5對)噴射管嘴34,且各噴射管嘴34為於爐內以均勻間隔配置。
於預熱區、延拉區及熱固定區全部中,各個噴射管嘴34之吹出口中的熱風吹出風速為15m/秒鐘,管嘴每一根之吹出風量為沿著薄膜之寬度方向的管嘴長度每1m為0.075m3
/秒鐘。其他條件為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且測定面內相位差R。
、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及光軸的角度。測定結果為如表3所示。
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
如表3所示,所得相位差薄膜之面內相位差Ro
為8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0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35nm、光軸的角度為-3.1~+7.7°。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於相位差與光軸兩者的光學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各區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比較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之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如表3所示,比較例2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10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8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57nm、光軸的角度為-1.1~+2.0°。光軸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相位差的均勻性變低。
比較例3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5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05n、320mm寬之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27nm、光軸的角度為-5.8~+9.5°。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於相位差及光軸兩者的光學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線速度為10m/分鐘以外,同比較例3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的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所得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5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28nm、光軸的角度為-5.6~+6.9°。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於相位差及光軸兩者的光學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各區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之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比較例5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8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39nm、光軸的角度為-2.7~-1.1°。光軸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相位差的均勻性變低。
比較例6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5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6nm、光軸的角度為-7.4~+9.1°。相位差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1之物質,光軸的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使用實施例1之延拉區的噴射管嘴34作為熱固定區中的熱風吹出用管嘴(表1)、及各區之熱風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如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的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所得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6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0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3nm、光軸的角度為-4.1~+4.4°。由此些結果,可確認此相位差薄膜為相位差、光軸均為光學均勻性優良。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各區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2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之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比較例7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9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1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24nm、光軸的角度為-1.1~+0.9°。光軸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2之物質,相位差的均勻性變低。
比較例8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45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0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1nm、光軸的角度為-6.7~+6.2°。相位差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2之物質,光軸的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使用實施例1之預熱區的穿孔管嘴38作為延拉區中的熱風吹出用管嘴(表1)、及各區之熱風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如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的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所得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6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0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3nm、光軸的角度為-3.2~+3.1°。由此些結果,可確認此相位差薄膜為相位差、光軸均為光學均勻性優良。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各區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3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之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比較例9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9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11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23nm、光軸的角度為-3.3~-0.2°。光軸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3之物質,相位差的均勻性變低。
比較例10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5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7nm、光軸的角度為-6.6~+5.3°。相位差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3之物質,光軸的均勻性變低。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使用圓形之各開口44直徑為7mm的穿孔管嘴38作為預熱區及熱固定區中的熱風吹出用管嘴、及各區之熱風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如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1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另外,預熱區及熱固定區所設置之各穿孔管嘴38中的開口44合計面積,即吹出口面積為0.018m2
,沿著薄膜寬度方向之管嘴長度每1m的吹出口面積為0.0162m2
。
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的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所得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7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85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1nm、光軸的角度為-2.0~-0.8°。由此些結果,可確認此相位差薄膜為相位差、光軸均為光學均勻性優良。
以拉幅法之橫延拉中,除了令各區的吹出風速及吹出風量為表2所示之數值以外,同實施例4處理製作相位差薄膜,並進行評價。同實施例1處理求出之熱風的最大溫度差及熱風的最大風速差為如表2所示。相位差薄膜之評價結果為如表3所示。
比較例11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110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9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25nm、光軸的角度為+0.6~+1.8°。光軸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4之物質,相位差的均勻性變低。
比較例12所製作之相位差薄膜的面內相位差Ro
為45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
為80nm、面內相位差不勻(ΔRo
)為13nm、光軸的角度為-6.0~+5.1°。相位差的均勻性雖優良,但相比於實施例4之物質,光軸的均勻性變低。
若根據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則可提供具有充分均勻相位差和充分高之軸精度的熱塑性樹脂製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
10...預熱區
12...延拉區
14...熱固定區
18...卡盤
20...原料薄膜(熱塑性樹脂薄膜)
22...延拉薄膜
25...薄膜
30...上側管嘴(管嘴)
32...下側管嘴(管嘴)
34...噴射管嘴
36、38...穿孔管嘴
36a、38a...面
40...狹縫
42、44...開口
100...爐
100a...上面
100b...下面
圖1為模式性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2為模式性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之較佳實施形態的步驟剖面圖。
圖3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適合使用之噴射管嘴形狀之一例的模式剖面圖。
圖4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適合使用之穿孔管嘴形狀之一例的模式剖面圖。
圖5為示出本發明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所適合使用之穿孔管嘴形狀之另一例的模式剖面圖。
10...預熱區
12...延拉區
14...熱固定區
20...原料薄膜(熱塑性樹脂薄膜)
22...延拉薄膜
25...薄膜
30...上側管嘴(管嘴)
32...下側管嘴(管嘴)
100...爐
100a...上面
100b...下面
Claims (8)
- 一種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為以拉幅法之相位差薄膜的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將熱塑性樹脂薄膜以熱風加熱的預熱步驟、和將已預熱的該熱塑性樹脂薄膜一邊以熱風加熱一邊於其寬度方向延拉取得延拉薄膜的延拉步驟、和將延拉薄膜以熱風加熱的熱固定步驟、且該預熱步驟,該延拉步驟及該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個步驟中的該薄膜加熱,係將來自相互對向之一對管嘴吹出口的熱風吹送到該薄膜兩面則可進行,該吹出口的吹出風速為2~12m/秒鐘,該管嘴每一根之該吹出口的吹出風量,沿著該薄膜寬度方向之該管嘴長度每1m為0.1~1m3 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管嘴為於該薄膜之寬度方向上具有延伸狹縫狀之吹出口的噴射管嘴、或於該薄膜的長軸方向及該薄膜的寬度方向具有分別配置多數開口之吹出口的穿孔管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管嘴為於該薄膜之寬度方向上具有延伸狹縫狀之吹出口的噴射管嘴,該噴射管嘴的狹縫寬度為5mm以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以該預熱步驟、該延拉步驟及該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個步驟,令吹送熱風至 該薄膜之各個該管嘴之吹出口中的熱風,於該薄膜之寬度方向中之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為2℃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以該預熱步驟,該延拉步驟及該熱固定步驟所組成群中選出至少一個步驟,令吹送熱風至該薄膜之各個該管嘴之吹出口中的熱風,於該薄膜之寬度方向中之最大吹出風速與最小吹出風速之差為4m/s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預熱步驟,該延拉步驟及該熱固定步驟之全部步驟為於清淨度等級1000以下之清淨度的爐中進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3項中任一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熱塑性樹脂為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相位差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結晶性聚烯烴系樹脂為聚丙烯系樹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5689 | 2007-09-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30559A TW200930559A (en) | 2009-07-16 |
TWI507286B true TWI507286B (zh) | 2015-11-11 |
Family
ID=40467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36157A TWI507286B (zh) | 2007-09-21 | 2008-09-19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film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276826A1 (zh) |
JP (1) | JP2009093168A (zh) |
KR (1) | KR101528149B1 (zh) |
CN (1) | CN101802662B (zh) |
TW (1) | TWI507286B (zh) |
WO (1) | WO20090381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40281B1 (ko) * | 2009-08-13 | 2016-07-15 |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위상차판의 제조 방법 |
JP2011123288A (ja) * | 2009-12-10 | 2011-06-23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5261415B2 (ja) * | 2010-02-18 | 2013-08-14 |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 横延伸装置及び横延伸方法 |
JP5292339B2 (ja) * | 2010-03-09 | 2013-09-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熱可塑性フィルムの延伸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溶液製膜方法 |
JP2012081676A (ja) * | 2010-10-13 | 2012-04-26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二軸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二軸延伸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CN103442879B (zh) * | 2011-03-29 | 2016-01-13 | 东丽株式会社 | 拉幅烘箱以及延伸膜的制造方法 |
JP5793914B2 (ja) * | 2011-03-31 | 2015-10-14 | 東レ株式会社 | 幅可変ノズ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テンターオーブン |
JP6251959B2 (ja) * | 2013-01-31 | 2017-12-27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KR102511899B1 (ko) * | 2015-03-13 | 2023-03-20 |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9658785B2 (en) * | 2015-03-25 | 2017-05-23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data volumes |
WO2017065222A1 (ja) * | 2015-10-15 | 2017-04-20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HUE057677T2 (hu) * | 2015-12-28 | 2022-05-28 | Toray Industries | Légáramlást szabályozó berendezés, és eljárás feszített film elõállítására |
US20180024284A1 (en) * | 2016-07-19 | 2018-01-25 | Entire Technolog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tardation Film By Using Dual-Axial Stretching Process And A Retardation Film |
US10137608B2 (en) * | 2016-09-20 | 2018-11-27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Film-stre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lm |
US10090500B2 (en) * | 2016-09-20 | 2018-10-02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Film-stre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lm |
US10328613B2 (en) * | 2016-09-20 | 2019-06-25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Film-stre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film |
GB201704414D0 (en) | 2017-03-20 | 2017-05-03 | Biome Bioplastics Ltd |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DE102017127595A1 (de) * | 2017-11-22 | 2019-05-23 | Brückner Maschinenbau GmbH & Co. KG | Belüftungsmodul für eine Folienreckanlage und eine solche Folienreckanlage |
JP2020001383A (ja) * | 2018-06-22 | 2020-01-09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20003781A (ja) * | 2018-06-22 | 2020-01-09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樹脂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4502374B (zh) * | 2019-10-10 | 2024-04-30 | 东丽株式会社 | 聚烯烃膜 |
CN112936833A (zh) * | 2019-12-11 | 2021-06-11 | 北京化工大学 | 低热收缩率聚合物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CN114454523A (zh) * | 2022-03-16 | 2022-05-10 | 江苏邦宇薄膜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窗膜的制备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34937A (en) * | 1978-09-01 | 1980-03-11 | Unitika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rmally plastic resin stretched film |
JPH0596619A (ja) * | 1991-10-08 | 1993-04-2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フイルム延伸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28175B2 (ja) * | 1994-02-21 | 2000-04-04 | 株式会社ヒラノテクシード | ウエブの熱処理装置 |
JP2000147257A (ja) * | 1998-11-11 | 2000-05-26 | Sekisui Chem Co Ltd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4822036B2 (ja) * | 2001-05-21 | 2011-11-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乾燥装置 |
JP2003025420A (ja) * | 2001-07-18 | 2003-01-29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テンタオーブンの熱風循環装置 |
JP4400773B2 (ja) * | 2001-08-13 | 2010-01-2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溶液製膜方法及び偏光板保護膜、光学機能性膜並びに偏光板 |
JP4110361B2 (ja) * | 2001-10-05 | 2008-07-02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US7714054B2 (en) * | 2002-10-24 | 2010-05-11 | The University Of Akron | Process for making strain-hardened polymer products |
JP2006150659A (ja) * | 2004-11-26 | 2006-06-15 | Nippon Zeon Co Ltd |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 |
US20080316404A1 (en) * | 2004-12-25 | 2008-1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
CN101208189B (zh) * | 2005-06-10 | 2011-01-26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酰化纤维素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该薄膜的使用 |
JP2007041073A (ja) * | 2005-07-29 | 2007-02-15 | Nippon Zeon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079533A (ja) * | 2005-08-17 | 2007-03-29 | Fujifilm Corp | 光学樹脂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856989B2 (ja) * | 2005-08-17 | 2012-01-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樹脂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8025936B2 (en) * | 2005-12-01 | 2011-09-27 | Fujifilm Corporation | Optical compensa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US7744969B2 (en) * | 2006-03-23 | 2010-06-29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Retardation film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
-
2008
- 2008-09-17 KR KR1020107008579A patent/KR10152814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9-17 US US12/679,285 patent/US2010027682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9-17 WO PCT/JP2008/066779 patent/WO20090381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9-17 CN CN2008801075830A patent/CN10180266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18 JP JP2008239785A patent/JP2009093168A/ja active Pending
- 2008-09-19 TW TW097136157A patent/TWI50728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34937A (en) * | 1978-09-01 | 1980-03-11 | Unitika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rmally plastic resin stretched film |
JPH0596619A (ja) * | 1991-10-08 | 1993-04-2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フイルム延伸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528149B1 (ko) | 2015-06-11 |
KR20100077169A (ko) | 2010-07-07 |
TW200930559A (en) | 2009-07-16 |
CN101802662A (zh) | 2010-08-11 |
US20100276826A1 (en) | 2010-11-04 |
WO2009038100A1 (ja) | 2009-03-26 |
JP2009093168A (ja) | 2009-04-30 |
CN101802662B (zh) | 2012-0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07286B (zh)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hase difference film | |
JP4973264B2 (ja)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408047B (zh) | Production method of phase difference film made of thermoplastic resin | |
US20100258960A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optical film made of thermoplastic resin | |
TWI410322B (zh) | Phase difference film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CN101802060B (zh) | 光学用膜 | |
US20100149470A1 (en) | Precursor film for retardation films, retardation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US20100283177A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precursor film for retardation film made of polypropylene resin | |
JP4917508B2 (ja)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TWI657273B (zh) | 熱塑性樹脂製薄膜之製造方法 | |
JP2012081676A (ja) | 二軸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二軸延伸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JP5097066B2 (ja) | 結晶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03185844A (ja)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9073109A (ja) | 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6658271B2 (ja) | 熱可塑性樹脂延伸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
TW201400269A (zh) | 聚丙烯系樹脂製相位差膜之製造方法 | |
WO2010038316A1 (ja) | 光学フィルム | |
TW201012834A (en) | Optic thin film | |
JP2009090657A (ja) | 結晶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17196815A (ja) | 熱可塑性樹脂延伸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