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8864B -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 Google Patents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8864B
TWI498864B TW102134987A TW102134987A TWI498864B TW I498864 B TWI498864 B TW I498864B TW 102134987 A TW102134987 A TW 102134987A TW 102134987 A TW102134987 A TW 102134987A TW I498864 B TWI498864 B TW I4988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chnical level
information
function
us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4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7987A (zh
Inventor
Takayuki Yamaoka
Keiichi Suzukaw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7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7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8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88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06F3/0482Interaction with lists of selectable items, e.g. men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7Computer-aid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ailing [e-mailing]

Description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提供正在使用工程工具(engineering tool)之成員(member)的技術程度(level)之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在進行程式編輯(programming)等的資訊處理之際,會使用工程工具等。此工程工具除了用來執行資訊處理之機能外,還具備有工具(tool)的使用說明(help)機能或顯示自己對於工具的熟習度之機能等。
因此,初學者等在不懂工程工具的使用方法等而感到困惑之時,不是利用工具的使用說明機能,就是參照工具的使用說明書(manual)。另外,在想要瞭解自己對於工具的熟習度時,則是使自己對於工具的熟習度顯示出來(專利文獻1、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554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305339號公報
然而,不懂的情形,有可能即使利用了使用說明機能或使用說明書也無法解決。因此,不懂的時候,多半還是請教懂的人(技術程度高的人)。如此的情況,雖然想要知道誰是技術程度高的人,但卻沒有知道誰的技術程度高之方法。採用上述的先前技術,即使可知道自己對於工具的熟習度,也無法知道其他成員對於工具的熟習度。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得到可容易地取得其他成員對於工具的熟習度之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具備有:判別第一使用者(user)所操作的工具的機能的種類之機能判別部;根據前述使用者之對前述機能的操作實績,算出前述使用者的各前述機能的技術程度之技術程度算出部;發送使前述技術程度與前述第一使用者與前述機能相對應而作成的技術者程度資訊至外部記憶裝置之通信部;以及在取得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要求從前述第一使用者輸入之情況,透過前述通信部而對前述外部記憶裝置進行存取(access),從前述技術者程度資訊內取得其他成員相對於前述第一使用者使用中的機能之技術程度,並使前述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於顯示裝置之技術程度顯示 處理部。
根據本發明,就會產生可容易地取得其他成員對於工具的熟習度之效果。
2‧‧‧使用者DB
3‧‧‧機能定義DB
4‧‧‧機能程度記錄DB
11‧‧‧輸入部
12‧‧‧使用者認證部
13‧‧‧使用機能判定部
14‧‧‧技術程度算出部
15‧‧‧通信部
16‧‧‧說明顯示處理部
17‧‧‧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
20‧‧‧機能執行部
30‧‧‧郵件製作部
31‧‧‧機能定義資訊
32A~32C、32X‧‧‧熟習度資訊
33、34‧‧‧技術者資訊
35‧‧‧技術程度基準資訊
40‧‧‧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
41A、41B‧‧‧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
55‧‧‧獎狀資訊記憶部
56‧‧‧獎狀製作部
100A~100C‧‧‧資訊處理系統
A1~An、B1~Bn、C1~Cn‧‧‧資訊處理裝置
X1~Xn、Z1‧‧‧顯示裝置
Y1~Yn‧‧‧印刷裝置
第1圖係用來說明決定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之圖。
第2圖係用來說明提供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之圖。
第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
第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圖。
第5圖係顯示決定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的處理步驟之流程圖。
第6圖係顯示機能定義資訊的一例之圖。
第7圖係顯示累計前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
第8圖係顯示累計後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
第9圖係顯示技術程度基準資訊的一例之圖。
第10圖係顯示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出來之處理的處理步驟之流程圖。
第1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
第12圖係用來說明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與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同時顯示出來之處理之圖。
第1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 圖。
第1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
第15圖係用來說明提供成員的技術程度給電話諮詢服務中心之處理之圖。
第1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
第1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圖。
第18圖係顯示資訊處理裝置的硬體構成之圖。
以下,根據圖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但本發明並不受此等實施形態所限定。
實施形態1.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的概念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系統,係為了在以團隊(team)進行大規模系統的開發之情況等,使其他的團隊成員之與工程工具(以下簡稱為工具)有關之技術程度(對工具的熟習度)顯示出來,讓人知道熟習技術的人是誰。因此,資訊處理系統可讓人快速學會工具的使用方法。另外,本實施形態係針對複數個成員(太郎、次郎、花子三人)進行順序程式(sequence program)的開發之情況之資訊處理系統的動作進行說明。
資訊處理系統所具備的資訊處理裝置(後述之資訊處理裝置A1等),係具有記錄工具之中的機能的操作次數或操作時間等,並據以決定使用者之對於各機能的技術程度之機能(機能1)。此外,資訊處理裝置A1還具有在使用者使用到機能的說明(help)之際,顯示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機能(機能2)。藉由使用此機能1、2,資訊處理系統讓人知道使用者以外的其他成員(技術程度高的人)的技術程度。因此,可容易知道誰是對於機能很熟悉的人而進行詢問,所以可比看說明更快理解機能。
第1圖係用來說明決定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之圖。舉例來說,若使用者“太郎”(第一人物)使用了資訊處理裝置A1所具有的工具50的機能51(ST1),資訊處理裝置A1就使與太郎對於所使用的機能51之操作有關之操作實績資訊(操作次數、操作時間等)記憶到存儲器(storage)(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若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已儲存有太郎的操作實績資訊,則資訊處理裝置A1就太郎使用的每個機能將操作實績予以累計然後使累計後的操作實績資訊記憶到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
又,資訊處理裝置A1根據操作實績資訊而算出太郎的技術程度。此時,資訊處理裝置A1係就各種機能分別算出太郎的技術程度。資訊處理裝置A1使算出的技術程度記憶到屬於外部記憶裝置之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ST2)。
技術程度記錄DB 4係以從各使用者(成員) 所在使用的資訊處理裝置傳送來的每個使用者的操作實績資訊及技術程度作為熟習度資訊32X而將之記憶起來。技術程度記錄DB 4係記憶例如使「使用者名稱」、「機能」的種類、「操作次數」、「操作時間」、「技術程度」相對應而作成的熟習度資訊32X。操作次數係對於工具的機能利用滑鼠(mouse)或鍵盤(keyboard)等輸入指示等之次數(對機能之處理次數)等。操作時間係對於工具的機能利用滑鼠或鍵盤等輸入指示等之時間(從最初的輸入到最後的輸入之時間)(對機能之處理時間)等。
第2圖係用來說明提供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之圖。舉例來說,若使用者“花子”(第二人物)在使用資訊處理裝置A2所具有的工具50的機能51之際使用了說明(help)機能61(ST11),資訊處理裝置A2就使說明內容52顯示出來,以及取得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資訊(ST12)。
此時,資訊處理裝置A2從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取得與花子正在使用的機能的種類對應之資訊。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A2係找出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與花子所正使用的機能相同之機能,然後取得與該機能相對應之使用者名稱及技術程度。
例如,若花子所正使用的機能為階梯程式(ladder program)等之轉換-編譯(compile),則資訊處理裝置A2判斷為花子所正使用的機能為程式編輯(programming)。然後,資訊處理裝置A2從技術程度記錄 DB 4的熟習度資訊32X取得與程式編輯之機能相對應之使用者名稱及技術程度。
資訊處理裝置A2取得與程式編輯之機能相對應之使用者名稱及技術程度,就以取得的資訊作為技術者資訊33而使之顯示出來(ST13)。第2圖中,係顯示太郎的技術程度為程度8,次郎的技術程度為程度0之情況。藉此,花子就可根據顯示的技術者資訊33而知道誰是技術程度高的人。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進行說明。第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資訊處理系統100A具備有:資訊處理裝置A1~An(n為自然數)、顯示裝置X1~Xn、使用者DB 2、機能定義DB 3、技術程度記錄DB 4、及網路(network)5。
資訊處理裝置A1~An,係為執行與專案(project)有關的處理之電腦(computer)等。資訊處理裝置A1係與顯示裝置X1連接,資訊處理裝置A2係與顯示裝置X2連接,資訊處理裝置An係與顯示裝置Xn連接。換言之,資訊處理裝置與顯示裝置係做一對一之連接。
資訊處理裝置A1~An,係透過網路5而與使用者DB 2、機能定義DB 3及技術程度記錄DB 4連接。使用者DB 2、機能定義DB 3及技術程度記錄DB 4皆為共有的資料庫(data base)。顯示裝置X1~Xn係為液晶螢幕(monitor)等,係按照來自資訊處理裝置A1~An之指示而顯示出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等。
使用者DB 2,係記憶著用於使用者認證之使用者認證資訊(例如:使用者識別資訊與密碼(password)的對應關係等)之資料庫。機能定義DB 3,係記憶著表示各機能的定義之資訊(後述之機能定義資訊31)之資料庫。機能定義資訊31係表示機能與操作的對應關係之資訊。技術程度記錄DB 4,係記憶著包含有操作實績資訊及技術程度之熟習度資訊32X之資料庫。
第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圖。資訊處理裝置A1~An都具有同樣的構成,故以下僅針對資訊處理裝置A1的構成進行說明。
資訊處理裝置A1具備有:輸入部11、使用者認證部12、使用機能判別部13、技術程度算出部14、通信部15、說明顯示處理部16、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及作為工程工具之機能執行部20。其中,使用者認證部12、使用機能判別部13、技術程度算出部14、通信部15、說明顯示處理部16、及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為技術程度提示工具(tool)。
可使使用者認證部12、使用機能判別部13、技術程度算出部14、說明顯示處理部16及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中的至少一個包含於機能執行部20中。技術程度提示工具及工程工具可用例如PC(Personal Computer)上的軟體(software)之形態來加以實現。
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A1,係進行與專案有關之處理(用到機能執行部20之處理)、收集熟習度 資訊32X之處理、及顯示技術者資訊33之處理。
輸入部11係用來輸入:進行使用者認證所需的資訊(使用者資訊)、對於工具進行操作之指示(工具操作指示)、使說明(help)機能顯示出來之指示(說明顯示指示)等。輸入部11將使用者資訊傳送至使用者認證部12。使用者資訊係為例如用來識別使用者之使用者識別資訊及密碼等。輸入部11在使用者認證部12傳來表示認證通過之認證結果的情況,接受工具操作指示及說明顯示指示。輸入部11將接受的工具操作指示傳送至機能執行部20。輸入部11將接受的說明顯示指示傳送至說明顯示處理部16。
使用者認證部12透過通信部15而對使用者DB 2進行存取。使用者認證部12根據儲存在使用者DB 2內之使用者認證資訊(使用者識別資訊與密碼的對應關係)、及輸入的使用者資訊而進行使用者認證。使用者認證部12將認證結果傳送至輸入部11。
機能執行部20按照工具操作指示而執行與專案有關之各種機能。與專案有關之機能,係為程式編輯機能、除錯(debug)機能、檢索機能、系統設定機能等。機能執行部20係一邊使處理中的內容等顯示於顯示裝置X1一邊執行各種處理。
使用機能判別部13,係根據機能執行部20中執行的處理而判別究竟是什麼機能正為使用者使用中。此時,使用機能判別部13透過通信部15而對機能定義DB 3進行存取(access)。使用機能判別部13根據機能定義DB 3 內的機能定義資訊31、及使用者輸入的工具操作指示(選擇畫面、選擇選單(menu)等)來判定使用中的機能的種類。
使用機能判別部13還根據例如從選擇選單開始到選擇下一個選單為止之時間,來算出機能的操作時間。使用機能判別部13亦可根據從選擇畫面開始到選擇另一個畫面為止之時間,來算出機能的操作時間。
此外,使用機能判別部13還根據例如執行機能之選單的選擇次數或按鍵(key)的輸入次數,來算出機能的操作次數。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將機能的操作時間、機能的操作次數等之操作實績資訊傳送至技術程度算出部14。以及,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將判別出的機能的種類傳送至說明顯示處理部16。
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根據操作實績資訊來算出使用者對每個機能的技術程度。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算出在自己所在的裝置通過使用者認證之使用者所使用的機能的技術程度。亦即,資訊處理裝置A1的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算出資訊處理裝置A1的使用者所使用的機能的技術程度。
技術程度算出部14產生使使用者識別資訊(使用者名稱等)、與機能的種類、與操作實績資訊、與技術程度相對應而作成之熟習度資訊32X。技術程度算出部14透過通信部15而將熟習度資訊32X傳送至技術程度記錄DB 4,使熟習度資訊32X儲存在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
技術程度算出部14在已有與使用者識別資 訊及機能的組合對應之熟習度資訊32X儲存在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之情況,將已儲存的熟習度資訊32X讀出。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對技術程度記錄DB 4進行存取,來判斷此次算出的操作實績資訊是否已儲存。然後,在此次算出的操作實績資訊已儲存之情況,技術程度算出部14將熟習度資訊32X讀出。
然後,技術程度算出部14將此次算出的操作實績資訊累加至讀出的熟習度資訊32X的操作實績資訊。換言之,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對使用者的使用機能的記錄(record),加上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而進行操作實績資訊之累計處理。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藉由將至此為止算出的操作實績資訊加上此次算出的操作實績資訊,來算出最新的操作實績資訊。
另外,技術程度算出部14還根據最新的操作實績資訊(累計後),而算出各機能的最新的技術程度。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算出自己所在的資訊處理裝置的使用者所使用的機能的技術程度。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使用累計後的操作次數總計及累計後的操作時間總計,來算出使用者所使用的機能的技術程度。技術程度算出部14使最新的操作實績資訊、及最新的技術程度(以覆蓋掉舊記錄的方式)儲存至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熟習度資訊32X。以此方式更新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熟習度資訊32X。
通信部15,係透過網路5而在與使用者DB 2、機能定義DB 3及技術程度記錄DB 4之間進行資料通信(data communicaton)。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通信部15還透過網路5而在與其他的資訊處理裝置(資訊處理裝置A2~An)之間進行資料通信。
說明顯示處理部16,係若有說明顯示指示(取得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要求)從輸入部11傳送過來,就使與從使用機能判別部13傳送來的機能的種類對應之說明(說明頁(page)或說明書(manual)等)顯示於顯示裝置X1。說明頁或說明書等係預先儲存於記憶體(memory)(未圖示)中。另外,說明顯示處理部16將說明顯示指示及機能的種類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
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若接收到機能的種類及說明顯示指示,就透過通信部15而將熟習度資訊32X讀出。具體而言,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對技術程度記錄DB 4進行存取,從技術程度記錄DB 4讀出與機能的種類(在機能執行部20執行中之機能)對應之熟習度資訊32X。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從讀出的熟習度資訊32X使技術者資訊33(每個使用者的技術者程度一覽表)顯示於顯示裝置X1。藉此,顯示裝置X1顯示出對於執行中的機能而言之使用者及技術程度的一覽表。
使用者認證部12亦可將認證結果傳送至機能執行部20或說明顯示處理部16。在此情況,機能執行部20從使用者認證部12接收到表示認證通過之認證結果,就接收來自輸入部11之工具操作指示。說明顯示處理 部16從使用者認證部12接收到表示認證通過之認證結果,則是接收來自輸入部11之說明顯示指示。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系統100A的處理步驟(使用工具之作業的流程)進行說明。以下,說明的是針對使用者“太郎”(某甲,熟練者)決定其技術程度之處理、及提供其他成員(太郎及次郎某甲與某丙)的技術程度給使用者“花子”(某乙初學者)之處理。在此情況中,假設使用者“太郎”係使用資訊處理裝置A1,使用者“花子”係使用資訊處理裝置A2。首先,說明針對各使用者分別決定使用機能的技術程度之處理的流程。
第5圖係顯示決定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處理的處理步驟之流程圖。使用者(太郎)使工具起動並登入(login)工具(步驟S10)。此時,使用者認證部12根據密碼等而進行使用者認證(步驟S20)。若使用者認證通過,則在資訊處理裝置A1進行使用者=太郎之設定。
資訊處理裝置A1請使用者選擇工具的畫面及操作。選擇之後,就使針對使用者選擇的新的機能(最初的機能)之作業開始(步驟S30)。具體而言,係在輸入部11輸入指定工具的畫面之指示及指定操作之指示,以之作為工具操作指示。
此工具操作指示從輸入部11傳送至機能執行部20。機能執行部20係例如按照工具操作指示,而打開用來製作順序程式之階梯編輯器(ladder editor)畫面。然後,機能執行部20係例如按照工具操作指示,而開始程式 (program)的轉換-編譯(compile)操作等。
機能執行部20開始了使用者所指定的處理,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就判定使用者所指定的處理(與選擇的畫面或操作對應之處理)是否為要利用最初的機能進行之處理(步驟S40)。
若使用者所指定的處理為要利用使用者登入之後最初指定的機能進行之處理(步驟S40的結果為“是”),則使用機能判別部13特定與使用者所選擇的工具的畫面及操作的組合對應之機能(使用中的機能的種類)(步驟S50)。具體而言,使用機能判別部13係讀出機能定義DB 3內的機能定義資訊31。然後,使用機能判別部13根據機能定義資訊31來特定與使用者所選擇的工具的畫面及操作的組合對應之機能為何。
在此,針對機能定義DB 3中儲存的機能定義資訊31進行說明。第6圖係顯示機能定義資訊的一例之圖。機能定義資訊31係使「畫面」、「操作」、「使用機能」相對應而作成之資料表(data table)。其中之「畫面」係為使用者所選擇之畫面,「操作」係為使用者指定之操作,「使用機能」則是與「畫面」及「操作」對應之機能(使用中之機能)。
舉例來說,若使用者選擇的是階梯編輯器之畫面,且進行了轉換-編譯之操作,則要進行的是程式編輯(programming)處理。在此情況,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將現在使用中的機能判定為“程式編輯”。
又,若使用者選擇的是PC參數(parameter)之設定畫面,且進行了要進行參數檢查(check)之操作,則要進行的是系統設定處理。在此情況,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將現在使用中的機能判定為“系統設定”。使用機能判別部13可藉由判定選單項目之選擇或按鍵輸入而特定使用者進行的是轉換-編譯操作或是參數檢查操作。
使用機能判別部13特定了使用中的機能的種類之後,就開始測定對於使用中的機能之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然後,使用者利用選擇的畫面及操作而繼續進行使用到工具的機能之作業(步驟S60)。
然後,若使用者新選擇了工具的畫面或操作,就進行往新機能之切換。藉此,使針對使用者選擇的新的機能(此處為第二個機能)之作業開始(步驟S30)。例如,若在階梯編輯器畫面進行的不是轉換-編譯之操作而是檢索等之操作,則進行的是屬於變更後的機能之“檢索”。使用機能判別部13判定使用者所指定的處理是否為要利用使用者登入後最初的機能進行之處理(步驟S40)。
若使用者所指定的處理為要利用使用者登入之後最初指定的機能以外的機能(第二個以後的機能)進行之處理(步驟S40的結果為“否”),則並行地進行以下的步驟S70~S90之處理、及步驟S50、S60之處理。
具體而言,使用機能判別部13係結束對於切換前的機能之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之測定,而決定出對於切換前的機能之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步驟S70)。若無法 特定使用機能(畫面與操作之組合並未定義於機能定義資訊31中之情況),則使用機能判別部13判定為無使用機能。在此情況,使用機能判別部13並不進行操作時間等之測定。
使用機能判別部13以算出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作為操作實績資訊而將之傳送至技術程度算出部14。技術程度算出部14將算出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累加至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熟習度資訊32X。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將切換前的使用機能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累加至以前的資料(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步驟S80)。
再來,技術程度算出部14根據累計出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來算出使用者對於使用機能的技術程度(步驟S90)。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根據累計後的最新的操作實績資訊,來算出對於切換前的機能之使用者的技術程度。技術程度算出部14使最新的操作實績資訊、及最新的技術程度儲存於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熟習度資訊32X。
另外,在技術程度算出部14算出技術程度的期間,使用機能判別部13特定新的機能(步驟S50),使用者繼續進行使用到新的機能之作業(步驟S60)。
以上述之方式,在進行了往新的機能之切換之後,並行地進行特定切換後的新的機能及使用新的機能之處理(步驟S50、S60)、以及對於切換前的舊的機能之 技術程度的算出處理(步驟S70~90)。
第7圖係顯示累計前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第7圖顯示的是作為熟習度資訊32X的一例之熟習度資訊32A。熟習度資訊32A係使「使用者」、「使用機能」的種類、「操作次數」、「操作時間」、「技術程度」相對應而作成之資料表。
熟習度資訊32A中登錄有例如對應於「使用者」為“太郎”與「使用機能」為“程式編輯”之組合,「操作次數」為99次、「操作時間」為198分鐘、「技術程度」為程度7之資料。
在此情況下,假設太郎進行了操作時間=2分鐘,操作次數=1次之程式編輯操作。在此情況,技術程度算出部14將操作時間=2分鐘、操作次數=1次累加至熟習度資訊32A中之太郎的程式編輯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
具體而言,技術程度算出部14針對熟習度資訊32A中與太郎的程式編輯對應之操作實績資訊(操作時間、操作次數),在操作時間方面加2分鐘,在操作次數方面加1次。然後,技術程度算出部14針對累計後的操作實績資訊算出技術程度。
第8圖係顯示累計後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第8圖顯示的是作為熟習度資訊32X的一例之熟習度資訊32B。熟習度資訊32B係在熟習度資訊32A中之太郎的程式編輯的操作時間及操作次數上分別加上2分鐘及 1次而成者。熟習度資訊32B中登錄有對應於「使用者」為“太郎”與「使用機能」為“程式編輯”之組合,「操作次數」為100次、「操作時間」為200分鐘之資料。
技術程度算出部14在算出技術程度之際,係使用例如作為技術程度的算出基準之資訊(技術程度基準資訊)。第9圖係顯示技術程度基準資訊的一例之圖。
技術程度基準資訊35係使「技術程度」、「操作次數」、「操作時間」相對應而作成之資料表。技術程度算出部14從技術程度基準資訊35中抽出同時滿足「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之「技術程度」。例如,在「操作次數」為100次、「操作時間」為200分鐘之情況,技術程度算出部14抽出程度值為8之「技術程度」。然後,技術程度算出部14使抽出的「技術程度」登錄至熟習度資訊32B中。此時在熟習度資訊32B中係登錄有對應於「使用者」為“太郎”與「使用機能」為“程式編輯”之組合,「技術程度」為程度8之資料。
如上述,由於係根據各成員使用的機能及操作實績來算出各成員的的技術程度並予以資料庫化,所以不用使用者花費工夫,根據使用者的操作就可算出技術程度。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的是根據「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兩者來算出技術程度之情況,但技術程度算出部14亦可只使用「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的任一個來算出技術程度。
此外,技術程度算出部14還可使用根據「操作次數」而算出的第一技術程度及根據「操作時間」而算出的第二技術程度來算出技術程度。在此情況,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使用第一及第二技術程度的平均值來算出技術程度。又,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使用第一及第二技術程度之中的較低的技術程度,亦可使用較高的技術程度。
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將根據「操作次數」而算出的第一技術程度及根據「操作時間」而算出的第二技術程度儲存於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在此情況,係將第一及第二技術程度都提示給其他成員知道。
接著,針對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出來之處理的流程進行說明。第10圖係顯示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出來之處理的處理步驟之流程圖。使用者(花子)使工具起動並登入(login)工具。此時,進行使用者認證。
資訊處理裝置A2請使用者選擇工具的畫面及操作。選擇之後,就使使用者所選擇的作業開始。具體而言,係從輸入部11輸入指定工具的畫面之指示及指定操作之指示,以之作為工具操作指示。
此工具操作指示從輸入部11傳送至機能執行部20。機能執行部20係例如按照工具操作指示,而打開用來製作順序程式之階梯編輯器(ladder editor)畫面。然後,機能執行部20係例如按照工具操作指示,而開始程式(program)的轉換-編譯操作等。然後,使用者進行說明顯示之操作(步驟S110)。
說明顯示之操作(說明顯示指示)係從輸入部11傳送至說明顯示處理部16。資訊處理裝置A2的使用機能判別部13,進行與資訊處理裝置A1的使用機能判別部13同樣的處理(與第5圖之步驟S50同樣之處理),來特定使用中的機能為何。具體而言,使用機能判別部13係根據機能定義資訊31來特定與使用者所選擇的工具的畫面及操作對應之機能(使用中的機能)的種類(步驟S120)。
此處由於使用者選擇的是階梯編輯器之畫面,且進行的是轉換-編譯之操作,所以使用機能判別部13特定現在使用中的機能為“程式編輯”。
使用機能判別部13將所特定的使用機能傳送至說明顯示處理部16。藉此,說明顯示處理部16使依機能(畫面及操作)而定之說明內容顯示於顯示裝置X2(步驟S125)。
另外,說明顯示處理部16將說明顯示指示、及所特定的機能的種類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根據所特定的使用機能,從熟習度資訊32X內取得與使用機能相對應之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與使用者名稱相對應之技術程度)的一覽表(步驟S130)。此處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取得的是與“程式編輯”相關之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一覽表。
舉例來說,若最新的熟習度資訊32X為熟習度資訊32B,則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在與“程式編輯”相關之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方面,取得的是太郎之程 度值為程度8之技術程度。至於使用者“次郎”,則因為沒有關於“程式編輯”此一使用機能之登錄資料(操作次數0次,操作時間0),所以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在次郎之技術程度方面,取得的是程度值為0之技術程度。
然後,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以取得的資訊(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一覽表)作為技術者資訊33而使之顯示於顯示裝置X2(步驟S140)。此時,顯示裝置X2係例如同時顯示出技術程度一覽表及說明顯示畫面。如此顯示,針對階梯編輯器的轉換-編譯機能尋求幫助之使用者“花子”,就可容易地得知技術程度高的成員是誰。
資訊處理裝置A2在要顯示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情況,也進行與資訊處理裝置A1同樣的處理(利用第5圖說明過之處理),來進行決定出機能的技術程度之處理。
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在技術程度一覽表中,除了顯示「技術程度」之外亦可一併顯示「操作次數」或「操作時間」。另外,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還可使本人的技術程度與他人的技術程度一起顯示。如此,就可容易地從技術程度一覽表之中選擇技術程度比自己高的人而向其詢問。
操作實績資訊(操作次數、操作時間等)亦可不儲存於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而使之記憶在各資訊處理裝置A1~An中。在此情況,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儲存的是使使用者識別資訊(使用者名稱等)、機能的種類、技 術程度相對應而作成之資訊(技術者程度資訊)。各資訊處理裝置A1~An中則是儲存各機能之操作實績資訊。如此,各資訊處理裝置A1~An不用對技術程度記錄DB 4進行存取就可算出對於各機能的技術程度。
在工具的機能具有複數個子(sub)機能之情況,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根據對於子機能的操作實績來針對每個子機能算出技術程度。例如,在程式編輯之中有階梯程式之程式編輯及C語言之程式編輯,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針對各程式語言分別算出技術程度。
另外,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限定要算出技術程度之子機能。在此情況,作為算出對象之子機能的技術程度,係儲存於機能定義DB 3。例如,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只針對階梯程式之程式編輯而算出技術程度並將之儲存於機能定義DB 3中。
技術程度算出部14亦可在各子機能的技術程度算出時的式子加上權重。在此情況,係將各子機能的權重儲存於機能定義DB 3中。如此,就可針對較細的內容找出具有適當的技術程度之成員,所以各使用者可較快理解機能。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的是資訊處理裝置A1~An具備有說明顯示處理部16之情況,但資訊處理裝置A1~An亦可不具備有說明顯示處理部16。在此情況,使用機能判別部13的判別結果(特定出的機能)係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而且,說明顯示指示係從 輸入部11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
如上所述,依照實施形態1,由於係根據各成員對於其所使用的機能之操作實績來算出各成員對於工具的熟習度(技術程度),因此可容易得知其他成員對於工具的熟習度。
實施形態2.
接著,利用第11至14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2。實施形態2係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與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同時顯示出來者。
第1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系統100B係以資訊處理裝置B1~Bn取代資訊處理裝置A1~An而將之連接至網路5。因此,資訊處理系統100B具備有:資訊處理裝置B1~Bn、顯示裝置X1~Xn、使用者DB 2、機能定義DB 3、技術程度記錄DB 4、及網路5。
第12圖係用來說明使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與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同時顯示出來之處理之圖。以下,針對使用者“花子”使用資訊處理裝置B2來取得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及聯絡地址之處理的流程進行說明。
舉例來說,若使用者“花子”在使用資訊處理裝置B2所具有的工具50的機能51之際使用了說明機能61(ST21),資訊處理裝置B2就取得技術程度記錄DB 4內的資訊(ST22)。此處係省略了說明內容52之顯示。
此時,資訊處理裝置B2係從技術程度記錄 DB 4內取得與花子所使用的機能的種類對應之技術者資訊。具體而言,資訊處理裝置B2係找出與花子所使用的機能相同之機能然後取得與該機能相對應之使用者名稱、技術程度及聯絡地址(郵件地址(mail address)、電話號碼、住址等)。
資訊處理裝置B2取得了與使用中的機能相對應之使用者名稱、技術程度及聯絡地址,就以取得的資訊作為技術者資訊34並使之顯示出來(ST23)。然後,若花子選擇了聯絡地址53,資訊處理裝置B2就使預先記入有收件地址等之郵件傳送畫面顯示出來(ST24)。花子將詢問內容等記入郵件的本文然後進行郵件傳送操作,就將郵件傳送至選擇的聯絡地址(ST25)。如此,花子就可容易地將詢問信件發送至技術程度高的人。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B1~Bn的構成進行說明。第13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圖。資訊處理裝置B1~Bn都具有同樣的構成,故以下僅針對資訊處理裝置B1的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將第13圖的各構成元件之中達成與第4圖所示的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裝置A1相同機能之構成元件都標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且將重複的說明予以省略。
資訊處理裝置B1係除了資訊處理裝置A1的構成元件之外,還具備有郵件製作部30。郵件製作部30係使用郵件的雛型(protype,樣本郵件)來製作要發送的郵件。在本實施形態中,使用者要從技術程度一覽表之中選 擇作為詢問對象之使用者的聯絡地址之際,從輸入部11輸入指定聯絡地址之指示。藉此,輸入部11將指定有聯絡地址之指示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
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將與來自輸入部11之指示對應之聯絡地址傳送至郵件製作部30。藉此,郵件製作部30製作出要發送的郵件。具體而言,郵件製作部30係將從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傳送來的聯絡地址設定到雛型郵件的收件地址。此時,郵件製作部30係將登入(login)資訊處理裝置B1中之使用者設定為郵件的寄件者(通過認證之使用者)。資訊處理裝置B1的使用者在郵件製作部30所要作成的郵件的本文寫入郵件本文。郵件製作部30使完成的郵件從通信部15發送到收件地址。
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B2的動作,與實施形態1之利用第6圖說明過的步驟S110~S120相同。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根據所特定之花子所使用的機能,而從熟習度資訊32X內取得與該機能相對應之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的一覽表(技術者資訊34)。
第14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中的熟習度資訊的一例之圖。第14圖顯示的是作為熟習度資訊32X的一例之熟習度資訊32C。熟習度資訊32C係使「使用者」、「使用機能」、「操作次數」、「操作時間」、「技術程度」、「聯絡地址」相對應而作成之資料表。
熟習度資訊32C中登錄有例如對應於「使用者」為“太郎”與「使用機能」為“程式編輯”之組合, 「操作次數」為100次、「操作時間」為200分鐘、「技術程度」為程度8、「聯絡地址」為taro@aaa.jp之資料。
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從熟習度資訊32C內取得使用者、技術程度及聯絡地址。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取得例如太郎的程度為8且聯絡地址為「taro@aaa.jp」、次郎的程度為0且聯絡地址為「jiro@aaa.jp」之資料,來作為與使用機能=程式編輯有關之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一覽表。
接著,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係例如使取得的技術程度一覽表及說明顯示畫面同時顯示出來。然後,當花子選擇了太郎的聯絡地址,郵件製作部30就使用郵件的雛型來製作要發送的郵件。具體而言,郵件製作部30係作成收件地址設定為所選擇的使用者“太郎”的聯絡地址(taro@aaa.jp)、寄件者設定為花子的聯絡地址(hanako@aaa.jp)之郵件。然後,郵件製作部30將「與階梯編輯器、轉換-編譯有關之詢問」等之預先準備的標題(title)設定作為郵件的主旨。郵件製作部30使設定了收件地址、寄件者及主旨之郵件(編寫郵件畫面)顯示於顯示裝置X2。
花子在郵件的本文中記入詢問內容後,郵件製作部30就將郵件傳送給太郎。如此,程式編輯之初學者“花子”就可花較少的工夫向技術程度高之成員太郎進行詢問。
接受詢問之使用者,若在預定的期間並未回答來自其他成員的詢問,或在預定的期間並未使用到機 能,技術程度算出部14就降低其技術程度。如此,就可正確地算出技術程度。
例如,郵件製作部30係將表示郵件係在提示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際作成的詢問郵件之資訊(詢問郵件識別資訊),設定至雛型郵件。然後,技術程度算出部14判斷從其他成員寄來的郵件中是否包含有詢問郵件識別資訊。技術程度算出部14可不管從其他成員寄來的郵件中是否包含有詢問郵件識別資訊,只要在預定的期間都未對詢問進行回答(回覆郵件),就降低其技術程度。
技術程度算出部14亦可按照對於其他成員的詢問之回覆所拖時間(到回覆郵件為止所經過的時間等)的長短,來使技術程度提高或降低。技術程度算出部14還可按照未使用機能的期間的長短,來使技術程度提高或降低。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2,使各成員的技術程度及聯絡地址同時顯示,因此可減少寄送詢問所要花費的工夫。而且,在聯絡地址為郵件位址(mail address)之情況,可在選擇聯絡地址之際作成詢問郵件的雛型,提供給使用者,因此可更進一步減少寄送詢問所要花費的工夫。
實施形態3.
接著,利用第15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3。實施形態3係將成員的技術程度通知給電話諮詢服務中心(電話諮詢公司)的電話詢答人員(operator)知道。然後,電話詢答人員在電話諮詢時使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出來,以對於 來諮詢之人提供按照其技術程度之應答。
第15圖係用來說明提供成員的技術程度給電話諮詢服務中心之處理之圖。關於決定機能的技術程度之處理,係與實施形態1之利用第1及第5圖說明過之處理一樣。
本實施形態係將實施形態1中說明過之資訊處理系統100A的技術程度記錄DB 4,連接至進行資料通信之通信裝置70,將電話諮詢服務中心的存儲器7連接至進行資料通信之通信裝置72,以及透過網際網路(Internet)6等之網路而使通信裝置70與通信裝置72相連接。
儲存於技術程度記錄DB 4的資訊,係透過網際網路6而傳送至電話諮詢服務中心。例如,通信裝置70從儲存於技術程度記錄DB 4中之熟習度資訊32X抽出「使用者名稱」與「機能」與「技術程度」之組合,以之作為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40而將之傳送至通信裝置72。然後,在電話諮詢服務中心側,通信裝置72將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40儲存在存儲器7中。存儲器7中預先儲存有使成員(使用者名稱)與成員的電話號碼相對應而作成之資料表(電話號碼資訊81)。
每當技術程度算出部14更新技術程度記錄DB 4(熟習度資訊32X),電話諮詢服務中心的存儲器7(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40)也更新(步驟ST31)。使用者針對某一個機能(例如程式編輯)想做電話諮詢時,打電話至 電話諮詢服務中心(步驟ST32)。此時,使用者的電話號碼透過電話而傳達給電話詢答人員。
電話詢答人員進行電話諮詢之際所參照的資訊處理裝置C1,係連接至存儲器7。資訊處理裝置C1在電話詢答人員輸入電話號碼時,根據存儲器7內的電話號碼資訊81而特定與電話號碼對應之使用者名稱。
另外,資訊處理裝置C1在根據存儲器7內的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40、及判定出的使用者名稱,而從存儲器7的按機能區分之技術者資訊40抽出與打電話來諮詢之使用者的技術程度有關的資訊(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等)。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係使機能與技術程度相對應而作成之資訊。以此方式,資訊處理裝置C1抽出與電話號碼對應之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
資訊處理裝置C1使抽出的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顯示於顯示裝置Z1。例如,若輸入至資訊處理裝置C1的是太郎的電話號碼,則資訊處理裝置C1使太郎之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顯示於顯示裝置Z1(ST33)。若輸入至資訊處理裝置C1的是花子的電話號碼,則資訊處理裝置C1使花子之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B顯示於顯示裝置Z1(ST34)。電話詢答人員藉由查看顯示於顯示裝置Z1之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41B,就可知道詢問者(使用者)的技術程度。
資訊處理裝置C1亦可直接對資訊處理系統 100A的技術程度記錄DB 4進行存取而取得按使用者區分之程度資訊41A、41B。在此情況,就不需要通信裝置70、72及存儲器7。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3,電話詢答人員可知道詢問者(使用者)的技術程度,因此電話詢答人員可使用符合詢問者的技術程度之適切的用語來進行說明(回答)。而且,因為可指派適合詢問者的技術程度之適當的回答者,所以可快速地對於詢問做出回應。
實施形態4.
接著,利用第16至18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4。實施形態4不僅使各技術程度的獎狀顯示於顯示裝置,而且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而使印刷裝置等進行獎狀的印刷。
第1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資訊處理系統的構成之圖。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系統100C係以資訊處理裝置C1~Cn取代資訊處理裝置A1~An而將之連接至網路5。而且,將資訊處理裝置C1~Cn連接至印刷裝置Y1~Yn。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資訊處理裝置C1~Cn的構成進行說明。第17圖係顯示實施形態4之資訊處理裝置的構成之圖。資訊處理裝置C1~Cn都具有同樣的構成,故以下僅針對資訊處理裝置C1的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將第17圖的各構成元件之中達成與第4圖所示的實施形態1之資訊處理裝置A1相同機能之構成元件都標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且將重複的說明予以省略。
資訊處理裝置C1係除了資訊處理裝置A1 的構成元件之外,還具備有獎狀資訊記憶部55、以及獎狀製作部56。獎狀資訊記憶部55係為記憶有依技術程度而不同的獎狀的雛型、及獎狀製作部56所作成的獎狀之記憶體等。
本實施形態之技術程度算出部14係在算出技術程度之際若技術程度比以往提高了,就將技術程度提高了之情形通知給獎狀製作部56知道。獎狀製作部56接收到技術程度比以往提高了之通知,就使用獎狀資訊記憶部55內之獎狀的雛型來製作獎狀。獎狀製作部56所製作的獎狀上記載有使用者名稱及機能及技術程度。獎狀製作部56將作成的獎狀儲存至獎狀資訊記憶部55,並將之傳送至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
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使獎狀製作部56作成的獎狀顯示於顯示裝置X1。另外,獎狀製作部56也按照來自使用者之獎狀印刷指示,將獎狀傳送至印刷裝置Y1。此處之獎狀的印刷指示,係由使用者輸入至輸入部11,然後從輸入部11傳送至獎狀製作部56。藉此,獎狀製作部56就從獎狀資訊記憶部55將有印刷指示之獎狀讀出並傳送至印刷裝置Y1。
印刷裝置Y1~Yn按照來自資訊處理裝置C1~Cn所具備的各獎狀製作部56之指示而印刷獎狀。另外,亦可將一台印刷裝置連接至複數個資訊處理裝置,以及,可將一台資訊處理裝置連接至複數個印刷裝置。
獎狀製作部56可保留獎狀的製作處理直到 有來自使用者之獎狀的製作指示。獎狀製作部56也可保留獎狀的顯示處理直到有來自使用者之獎狀的顯示指示。
接著,針對資訊處理裝置A1~An、B1~Bn、C1~Cn的硬體構成進行說明。資訊處理裝置A1~An、B1~Bn、C1~Cn都具有同樣的硬體構成,故以下僅針對資訊處理裝置A1的硬體構成進行說明。
第18圖係顯示資訊處理裝置的硬體構成之圖。資訊處理裝置A1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1、ROM(Read Only Memory)92、RAM(Random Access Memory)93、顯示部94、輸入部95。資訊處理裝置A1中,這些CPU 91、ROM 92、RAM 93、輸入部95係透過匯流排線(bus line)B而連接。
CPU 91係利用屬於電腦程式之技術程度提示程式90(技術程度提示工具)而進行技術程度之算出及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取得。輸入部95係具備有滑鼠或鍵盤而構成,供輸入使用者從外部輸入之指示資訊(工具操作指示及說明顯示指示等)。輸入至輸入部95之指示資訊係傳送至CPU 91。
技術程度提示程式90係儲存於ROM 92內,且透過匯流排線B而載入(load)至RAM 93。這些CPU 91執行載入至RAM 93內之技術程度提示程式90。具體而言,在資訊處理裝置A1中,按照使用者從輸入部95輸入之指示,CPU 91從ROM 92內將技術程度提示程式90讀出並使之在RAM 93內的程式儲存區域展開而執行各種處 理。CPU 91使各種處理之際產生的各種資料暫時記憶於RAM 93內形成的資料儲存區域。
在資訊處理裝置A1中執行之技術程度提示程式90,係形成為包含使用者認證部12、使用機能判別部13、技術程度算出部14、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17等之模組(module)構成,且係將該等模組載入到主記憶裝置上,使該等模組在主記憶裝置上產生。
如上所述,根據實施形態4,在技術程度提高了之情況印刷出獎狀,因此各使用者可向其他成員表達(appeal)自己的技術程度。此外,各成員也可在新進人員訓練或外部研習之際檢驗相互的理解度。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可利用於使用工程工具之成員的技術程度之提供。
11‧‧‧輸入部
12‧‧‧使用者認證部
13‧‧‧使用機能判定部
14‧‧‧技術程度算出部
15‧‧‧通信部
16‧‧‧說明顯示處理部
17‧‧‧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
20‧‧‧機能執行部
A1‧‧‧資訊處理裝置
X1‧‧‧顯示裝置

Claims (11)

  1. 一種資訊處理裝置,包括:機能判別部,判別第一使用者所操作的工具的機能的種類;技術程度算出部,根據前述使用者之對前述機能的操作實績,算出前述使用者的各前述機能的技術程度;通信部,發送使前述技術程度與前述第一使用者與前述機能相對應而作成的技術者程度資訊至外部記憶裝置;以及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在取得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要求從前述第一使用者輸入之情況,透過前述通信部而對前述外部記憶裝置進行存取,從前述技術者程度資訊內取得其他成員對於前述第一使用者使用中的機能之技術程度,並使前述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於顯示裝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述使用者之操作實績,係包含對前述機能之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之至少一者,前述技術程度算出部,係根據前述使用者對於所操作的機能之操作次數及操作時間之至少一者來算出前述技術程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述通信部,係發送使前述操作實績與前述技術 者程度資訊相對應而作成的熟習度資訊至前述外部記憶裝置,前述技術程度算出部,係算出對前述機能之操作完成後之對機能的操作實績,並且對前述外部記憶裝置進行存取而取得前述熟習度資訊內的操作實績,然後根據所算出的操作實績及取得的操作實績而算出最新的操作實績,再根據前述最新的操作實績來算出最新的技術程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述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係使與前述其他成員有關之技術者程度資訊與前述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相對應而使該資訊與該聯絡地址同時顯示於前述顯示裝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更包括:使用郵件的雛型來製作要發送的郵件之郵件製作部,前述郵件製作部,係當前述第一使用者選擇了前述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就使用前述郵件的雛型來製作針對與顯示中的技術者程度資訊對應之機能進行詢問之詢問郵件,且在作成的郵件中,將選擇的其他成員的聯絡地址設定為收件地址並且將前述第一使用者設定為寄件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更包括:在技術程度算出部算出技術程度之際,若前述第一使用者對於使用中的機能之技術程度相較於以前有提高 時,就使用獎狀的雛型來產生獎狀之獎狀製作部,前述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係使前述獎狀顯示於前述顯示裝置,前述獎狀製作部,係按照來自前述第一使用者之指示而使前述獎狀顯示於印刷裝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述工具的機能,係具有複數個子機能,前述技術程度算出部,係根據對於預先設定的子機能之操作實績,來算出前述使用者之對各個前述子機能之技術程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處理裝置,其中,前述工具的機能,係具有複數個子機能,前述技術程度算出部,係對於各個前述子機能加權而算出前述使用者之對各個前述機能之技術程度。
  9. 一種資訊處理系統,包含:複數個資訊處理裝置;以及透過第一網路而與前述複數個資訊處理裝置連接之資料庫,各前述資訊處理裝置,包括:機能判別部,判別第一使用者所操作的工具的機能的種類;技術程度算出部,根據前述使用者之對前述機能的操作實績,算出前述使用者的各前述機能的技術程度; 通信部,發送使前述技術程度與前述第一使用者與前述機能相對應而作成的技術者程度資訊至前述資料庫;技術程度顯示處理部,在取得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之要求從前述第一使用者輸入之情況,透過前述通信部而對前述資料庫進行存取,從前述技術者程度資訊內取得其他成員對於前述第一使用者使用中的機能之技術程度,並使前述其他成員的技術程度顯示於第一顯示裝置,前述資料庫,係記憶從前述通信部傳來之技術者程度資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資訊處理系統,其中,前述通信部,係當用來對顯示於前述第一顯示裝置之其他成員進行詢問之詢問郵件作成完了時,就將所作成的詢問郵件發送至前述其他成員的資訊處理裝置,前述技術程度算出部,係按照前述其他成員對於詢問郵件進行回答之時間的長短或未使用前述機能之時間的長短,而使技術程度提高或降低。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所述之資訊處理系統,更包括:配置於電話諮詢服務中心內,用來取得前述資料庫內的前述技術者程度資訊之資訊取得裝置;以及連接至前述資訊取得裝置,用來顯示前述技術者 程度資訊之顯示裝置,前述資訊取得裝置,係當有作為前述電話詢問者之成員的識別資訊輸進來,就根據前述識別資訊而抽出前述成員的技術者程度資訊,且使所抽出的技術者程度資訊顯示於前述顯示裝置。
TW102134987A 2013-03-29 2013-09-27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TWI498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9686 WO2014155718A1 (ja) 2013-03-29 2013-03-29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987A TW201437987A (zh) 2014-10-01
TWI498864B true TWI498864B (zh) 2015-09-01

Family

ID=51622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4987A TWI498864B (zh) 2013-03-29 2013-09-27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34120A1 (zh)
JP (1) JP5864028B2 (zh)
KR (1) KR20150121078A (zh)
CN (1) CN105103169B (zh)
DE (1) DE112013006762T5 (zh)
TW (1) TWI498864B (zh)
WO (1) WO20141557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80352A1 (en) * 2014-12-17 2016-06-23 Qing Chen System Detecting and Mitigating Frustration of Software User
CN107710168B (zh) * 2015-06-16 2019-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JP6588862B2 (ja) * 2016-05-19 2019-10-09 テクマトリックス株式会社 顧客サービスシステム、オペレータスキル判定方法及びオペレータスキル判定プログラム
JP6838150B2 (ja) * 2017-06-07 2021-03-03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データ名称分類支援装置及びデータ名称分類支援プログラム
CN108876407B (zh) * 2018-06-28 2022-04-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9092A1 (en) * 2002-05-24 2004-02-12 Smtm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kills-based testing and training
TW200511159A (en) * 2003-09-05 2005-03-16 qing-zhang Chen English letter learning system
TW200513904A (en) * 2003-10-14 2005-04-16 Inventec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grade and securing fast learning
TW200615867A (en) * 2004-11-05 2006-05-16 Multipi Inc Computeriz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agnosis system
TW200945278A (en) * 2008-04-17 2009-11-01 Eped Inc Simul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and its evaluation method for dental clinical and teaching training
TW201133257A (en) * 2009-11-26 2011-10-01 Rakuten Inc Server apparatus, user interest level calculation method, user interest level calculation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TW201142767A (en) * 2010-05-28 2011-12-01 Hamastar Technology Co Ltd Tool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teaching material
US20120308970A1 (en) * 2011-03-22 2012-12-06 Gillespie Penny 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in humans
US20130065206A1 (en) * 2011-09-13 2013-03-14 Matthew Alan Russell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for emulating a machine and presenting training scenarios to a u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08662A (en) * 1998-05-08 2000-08-22 Allen-Bradley Company, Llc System method and article of manufacture for integrated enterprise-wide control
JP2002366790A (ja) * 2001-06-08 2002-12-20 Skill Vision:Kk 技術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JP2004355418A (ja) * 2003-05-30 2004-12-16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におけるguiを提供する方法
US20050278187A1 (en) * 2004-06-14 2005-12-15 Bobbitt Christopher L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a certification program
US9002783B2 (en) * 2004-09-17 2015-04-07 Go Daddy Operating Company, LLC Web page customization based on expertise level of a user
WO2008083345A2 (en) * 2006-12-30 2008-07-10 Peak8 Partners, Llc Technical support ag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
US8251704B2 (en) * 2007-04-12 2012-08-28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strumentation and schematization of learning application programs in a computer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JP2010211575A (ja) * 2009-03-11 2010-09-24 Hitachi Software Eng Co Ltd 情報評価支援システム
JP2011175545A (ja) * 2010-02-25 2011-09-08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オペレーション業務支援システム
CN102566774A (zh) * 2010-12-26 2012-07-11 上海量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计量用户输入字符来调整级别的方法及系统
US20140188574A1 (en) * 2011-05-14 2014-07-03 Anastasia Maria Luca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9092A1 (en) * 2002-05-24 2004-02-12 Smtm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kills-based testing and training
TW200511159A (en) * 2003-09-05 2005-03-16 qing-zhang Chen English letter learning system
TW200513904A (en) * 2003-10-14 2005-04-16 Inventec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grade and securing fast learning
TW200615867A (en) * 2004-11-05 2006-05-16 Multipi Inc Computerized teaching, practice, and diagnosis system
TW200945278A (en) * 2008-04-17 2009-11-01 Eped Inc Simulation and tracking system and its evaluation method for dental clinical and teaching training
TW201133257A (en) * 2009-11-26 2011-10-01 Rakuten Inc Server apparatus, user interest level calculation method, user interest level calculation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TW201142767A (en) * 2010-05-28 2011-12-01 Hamastar Technology Co Ltd Tool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teaching material
US20120308970A1 (en) * 2011-03-22 2012-12-06 Gillespie Penny 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moting behavioral change in humans
US20130065206A1 (en) * 2011-09-13 2013-03-14 Matthew Alan Russell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for emulating a machine and presenting training scenarios to a u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55718A1 (ja) 2017-02-16
US20160034120A1 (en) 2016-02-04
CN105103169A (zh) 2015-11-25
WO2014155718A1 (ja) 2014-10-02
KR20150121078A (ko) 2015-10-28
JP5864028B2 (ja) 2016-02-17
CN105103169B (zh) 2017-04-05
DE112013006762T5 (de) 2015-11-12
TW201437987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8864B (zh) 資訊處理裝置及資訊處理系統
JP6428330B2 (ja) 申請管理装置、申請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268336A (zh) 一种服务的获取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可读介质
JP2019219737A (ja) 対話サーバ、対話方法及び対話プログラム
JP2011103101A (ja) 情報提供装置および情報提供方法
JP6498347B1 (ja) 情報処理装置、ゲーム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JP2009229780A (ja) 多読・速読学習システム、多読・速読学習装置、多読・速読学習プログラム
JP5610878B2 (ja) 医療機器情報提供装置
JP2012205645A (ja) 情報管理装置、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156896B2 (ja) パスワード強度検査方法及びその装置と、パスワード強度検査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13990419A (zh) 体检展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
JP5520259B2 (ja) 質問例提示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204713A (ja) 緊急時指揮支援サーバ、シナリオ実行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098066B2 (ja) 学習支援システム
JP2020086520A (ja)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仲介装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仲介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2032545A (ja) 求人採用方法
JP2006072040A (ja) 試験提供システム、試験提供サーバおよび試験提供プログラム
JP671266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提供装置及び情報提供方法
JP2022061357A (ja) 評価支援装置、評価支援方法および評価支援プログラム
JP2014106609A (ja) 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サービス提供用のプログラム
JP2012203639A (ja) 認証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151532A (ja) セキュアコーディング規約教育システム及びセキュアコーディング規約教育方法
JP2014113228A (ja) ゲームシステム
JP653243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情報提供装置及び情報提供方法
JP2003288471A (ja) 顧客対応処理支援システムと顧客対応処理支援方法と顧客対応処理支援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