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3860B -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3860B
TWI483860B TW101124716A TW101124716A TWI483860B TW I483860 B TWI483860 B TW I483860B TW 101124716 A TW101124716 A TW 101124716A TW 101124716 A TW101124716 A TW 101124716A TW I483860 B TWI483860 B TW I4838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n
engine
disposed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4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5941A (zh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gricult Ma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849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170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013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725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247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7892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gricult Mach filed Critical Iseki Agricult Mach
Publication of TW20132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5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3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38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0Guiding or ducting cooling-air, to, or from, liquid-to-air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2Filtering, cooling, or silencing cooling-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01P5/04Pump-driv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02Pumping cooling-air; Arrangements of cooling-air pumps, e.g. fans or blo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04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 F02B67/06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driven by means of chains, belts, or like endless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bines (AREA)

Description

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
本發明係有關於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
為了節省聯合收割機的發動機室的空間,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原動部結構,其中,在發動機室中從機體外側朝內側並列地配置散熱器、風扇、液壓式無級變速器和發動機。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88823號公報
但是,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發明的原動部中,在朝發動機送出由風扇吸入的外部空氣時,液壓式無級變速器有可能成為障礙而使發動機的冷卻效率降低。
此外,由於液壓式無級變速器配置在發動機與風扇之間,因此液壓式無級變速器的保養、檢查作業難以進行。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課題在於克服上述問題。
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如下所述。
第一方面的發明是一種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設置有容納發動機(20)的發動機室(8),在該發動機室(8)中的發動機(20)的機體外側的部位配置有散熱器(80), 在該散熱器(80)的機體外側的部位配置有過濾體(12),在上述發動機(20)與散熱器(80)之間的部位配置有風扇(40),上述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的特徵在於:上述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構成為:使上述發動機(20)的驅動力變速並輸出到風扇(40)側的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配置在上述發動機室(8)中的靠近機體內側的部位,被該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驅動的輸出軸(33)配置在發動機(20)的上方,該輸出軸(33)向外側延伸,從該輸出軸(33)的外側端部驅動風扇(40),借助於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的向正轉方向和反轉方向的變速動作,能夠自如切換到冷卻狀態和除塵狀態,上述冷卻狀態為正轉驅動上述風扇(40)從而從過濾體(12)的外側向內側吸入外部空氣的狀態;上述除塵狀態為反轉驅動上述風扇(40)從而從過濾體(12)的內側向外側吹出風的狀態。
關於第二方面的發明,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從風扇(40)的旋轉軸心方向觀察時,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配置在該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上述輸出軸(33)的外側端部與風扇(40)通過傳動帶(35)而聯動。
關於第三方面的發明,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位於上述發動機(20)的上部內側的上側框架(15)支承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
關於第四方面的發明,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作 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發動機室(8)的上部設置有支承就座座位(6A)的能夠開閉的支承板(6B),使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面對該支承板(6B)的下方。
關於第五方面的發明,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散熱器(80)的內側具備遮蔽罩(61、81),利用支承於該遮蔽罩(61、81)的框架(64)軸支承風扇(40)。
關於第六方面的發明,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散熱器(80)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配置有油冷卻器(85A、85B),該油冷卻器(85A、85B)用於對設置於車體的液壓設備的工作油進行冷卻,在該油冷卻器(85A、85B)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錯開地配置有對被吸入到發動機(20)中的空氣進行冷卻的中間冷卻器(90)和對空調設備的製冷劑進行冷卻的冷凝器(91)。
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能夠利用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正轉驅動風扇(40),冷卻散熱器(80)和發動機(20),並且,能夠使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向反轉方向進行變速動作來反轉驅動風扇(40),從過濾體(12)的內側向外側吹出風,從而除去附著於過濾體(12)的塵埃。
此外,由於構成為如下結構:使發動機(20)的驅動 力變速並輸出到風扇(40)側的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配置在發動機室(8)中的內側的部位,被該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驅動的輸出軸(33)配置在發動機(20)的上方,該輸出軸(33)向外側延伸,從該輸出軸(33)的外側端部驅動風扇(40),因此,在發動機室(8)中的與風扇(40)相反側的部位配置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不會妨礙風扇(40)的送風,能夠高效率地冷卻發動機(20)。
此外,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不配置在發動機(20)與散熱器(80)之間的部位,因此能夠將風扇(40)配置在接近發動機(20)與散熱器(80)的部位。由此,能夠緊湊地構成原動部的左右寬度,並且能夠使風扇(40)的冷卻風有效地作用於散熱器(80)和發動機(20),能夠提高發動機(20)的冷卻效率。
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發明效果以外,在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配置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因此風扇(40)的送風容易到達發動機(20),能夠高效率地冷卻發動機(20)。
根據第三方面所述的發明,除了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以外,由於將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支承於位於發動機(20)上部內側的上側框架(15),因此發動機(20)的振動不會直接傳遞到該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能夠減少振動引起的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的動作不良。
根據第四方面所述的發明,除了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以外,使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面對支承就座座位(6A)的能夠開閉的支承板(6B)的下方,因此能夠打開該支承板(6B)來保養、檢查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
根據第五方面所述的發明,除了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以外,能夠將風扇(40)支承於遮蔽罩(61、81)。
根據第六方面所述的發明,除了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發明的效果以外,油冷卻器(85A、85B)配置在散熱器(80)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在油冷卻器(85A、85B)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錯開地配置對被吸入到發動機(20)中的空氣進行冷卻的中間冷卻器(90)和對空調設備的製冷劑進行冷卻的冷凝器(91),因此能夠抑制冷凝器(91)和中間冷卻器(90)造成的風扇(40)的吸氣阻力的增加,能夠高效地冷卻散熱器(60),能夠防止發動機(20)的輸出的降低。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為了容易理解而方便起見地示出方向來進行說明,但並不由於這些而限定結構。
如圖1至圖3所示,在聯合收割機中,在機體框架1的下方設有由在土壤面上行走的左右一對履帶構成的行走 裝置2,在機體框架1的上方左側設有進行脫粒和篩選的脫粒裝置3,在脫粒裝置3的前方設有收穫田地中的穀物杆的收割裝置4。利用脫粒裝置3脫粒和篩選出來的穀粒積存在設置於脫粒裝置3的右側的穀粒箱5中,利用排出筒7將積存的穀粒排出到外部。此外,在機體框架1的上方右側設有駕駛室6,該駕駛室6具備供操作者搭乘的操作部,在駕駛室6的下方設有發動機室8。
在發動機室8的發動機蓋11設有由穿孔鐵板等構成的過濾體12(12A、12B、12C)。此外,還能夠使過濾體12A、12B、12C的孔眼尺寸相同,但優選使未與風扇40對置地設置的過濾體12A的孔眼尺寸大,使與風扇40對置地設置的過濾體12B、12C的孔眼尺寸小。
如圖4至圖8所示,在發動機蓋11的內側,從外側依次配置有中間冷卻器90、油冷卻器85、散熱器80、風扇40和發動機20,在發動機20的內側(與風扇40相反的一側)的上方,以偏向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的方式配置有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
中間冷卻器90是為了提高發動機20的燃燒效率而冷卻燃燒用的混合氣的設備,其能夠自如拆裝地安裝於在散熱器80的外側設置的支承部件。
油冷卻器85是冷卻升降用氣缸和變速箱的驅動用油的設備,其安裝於設置在散熱器80的外側的支承部件。再者,還可以按每個用途來設置多個油冷卻器85。
散熱器80是對被發動機20加熱了的冷卻水進行冷卻 的設備,其與發動機20的冷卻水路徑即歧管連接。
散熱器80配置在油冷卻器85與風扇40之間,在散熱器80的外側設有安裝中間冷卻器90和油冷卻器85的支承部件,在散熱器80的內側設有圍繞風扇40的遮蔽罩81以提高後述的風扇40的吸入效率。
優選的是:遮蔽罩81的形狀為沿著風扇40的外周而形成為圓形或多邊形,並為了減小風扇40的吸入外部空氣的阻力,利用薄板狀的鋼板來進行成型加工遮蔽罩81。
風扇40是這樣的設備:在正轉驅動狀態下,經發動機蓋11的過濾體12A~12C吸入外部空氣,冷卻散熱器80和發動機20,在反轉驅動狀態下,經過濾體12A~12C排出機體內側的內部空氣,同時除去附著於過濾體12A~12C的秸稈屑、塵埃等。
風扇40由葉片40A和支承葉片40A的基部的中心部40B構成,向內側(發動機20側)延伸的輸入軸41安裝於風扇40的中心部40B,帶輪42被軸支承於輸入軸41的內側端部。
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是進行風扇40的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的切換、以及傳遞到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輸入軸31的發動機20的旋轉(驅動力)的增減速的設備。
關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為了高效地進行風扇40的吸氣和排氣,減少發動機20的振動所產生的影響,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經由托架(安裝金屬件) 而安裝在上側框架15上,該上側框架15架設於從機體框架1豎立設置的發動機室8的前側框架13和後側框架14。此外,為了防止產生於發動機20的振動的傳遞,發動機20經由發動機支架(engine mount)24而安裝於機體框架1,為了減少部件數量,在托架安裝有耳軸和控制齒輪等,上述耳軸用於進行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的切換,上述控制齒輪用於進行旋轉(驅動力)的增減速。再者,利用耳軸將從後述的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傳遞來的旋轉變更為逆旋轉。即,在從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傳遞來的旋轉為正轉的情況下,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旋轉為反轉,在傳遞來的旋轉為反轉的情況下,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旋轉變更為正轉。
如圖4所示,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配置在發動機20的內側(風扇40的相反側)的上方,如圖5所示,為了對發動機20的進氣進行增壓,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配置在比發動機20的排出氣體所流入的渦輪機25靠前方的位置,而且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配置在比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靠後方的發動機20的曲軸21的上方附近,如圖6所示,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與駕駛室6內的座位(就座座位)6A一同配置在能夠自如開閉的支承板6B的下方,如圖7所示,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配置成偏向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
再者,輸送壓縮空氣的壓縮機45並列地配置在風扇用 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大致後方,在發動機20的後方,為了除去從發動機20中排出的排出氣體中所含的不純物質而設有柴油微粒捕集篩檢程式26,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設置成比座部6A的正下方偏向內側。
帶輪22被軸支承於發動機20的內側(風扇40的相反側)的曲軸21的末端部,帶輪152被軸支承於在發動機20的前方配置的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輸入軸151的末端部,在帶輪22和帶輪152捲繞有傳動帶23,發動機20的旋轉被傳遞到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再者,關於傳動帶23,為了提高傳動帶23的耐久性,在圖6的箭頭所示的發動機20的帶輪22的反轉驅動狀態時(風扇40的正轉驅動狀態時),利用張力臂23A的輥23B推壓傳動帶23的鬆弛側。
在被軸支承於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輸入軸151的末端部的帶輪152、和被軸支承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內側(風扇40的相反側)的輸入軸31的末端部的帶輪32,捲繞有傳動帶153,傳遞到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旋轉被傳遞到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再者,關於傳動帶153,為了提高傳動帶153的耐久性,在圖6的箭頭所示的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帶輪152的反轉驅動狀態時(風扇40的正轉驅動狀態時),利用張力臂153A的輥153B推壓傳動帶153的鬆弛側。
在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外側(風扇40側) 設有:為長軸的第一輸出軸(輸出軸)33,其將發動機20的旋轉傳遞到風扇40並且橫穿發動機20的上方;和為短軸的第二輸出軸36,其將發動機20的旋轉傳遞到壓縮機45。
帶輪34被軸支承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第一輸出軸33的末端部,帶輪42被軸支承於風扇40的輸入軸41的末端部,在帶輪34與帶輪42捲繞有傳動帶35,傳遞到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旋轉被傳遞到風扇40。再者,關於傳動帶35,為了提高傳動帶35的耐久性,在圖7的箭頭所示的風扇40的正轉驅動狀態時,利用張力臂35A的輥35B推壓傳動帶35的鬆弛側。
帶輪37被軸支承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第二輸出軸36的末端部,帶輪47被軸支承於壓縮機45的輸入軸46的末端部,在帶輪37和帶輪47捲繞有傳動帶38,傳遞到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旋轉被傳遞到壓縮機45。再者,還能夠將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旋轉從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輸入軸31的帶輪32傳遞到壓縮機45。
如圖9所示,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流入管110和流出管111分別連接於液壓閥裝置200與油冷卻器85之間的液壓回路。利用油冷卻器85冷卻從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流出的驅動油,因此無需在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設置專用的製冷劑用供給泵。
驅動用油從油箱201經由除去浮游物等的篩檢程式 202而流入到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流入到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一部分的驅動用油從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流入到液壓閥裝置200,然後,從液壓閥裝置200經由油冷卻器85而再次流入到油箱201中,該液壓閥裝置200具有驅動升降用氣缸和變速箱的作業閥。
此外,流入到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的一部分的驅動用油從行走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0經由篩檢程式203和分流閥204而流入到收割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5,然後,從收割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155流入到油箱201中。
如圖10所示,在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中,為了迅速地進行風扇40的中立狀態(不進行正轉和反轉驅動的狀態)並加快風扇40的反轉驅動狀態下的旋轉速度,在正轉側設置有孔(orifice)114。具有與輸入軸31連接的穩定式液壓泵112以及與輸出軸33連接的可變式液壓馬達113。為了將傳遞到輸入軸31的旋轉增減速並輸出到輸出軸33、36,利用設置在駕駛室6的操作杆改變進行遠端操作的可變式液壓泵112的斜板115的傾斜角度。
下面,對本發明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再者,對同一部件標注相同標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11、圖12所示,在第二實施例中,在發動機室8的發動機蓋11的內側,從外側起依次地配置有中間冷卻器 90、油冷卻器85、散熱器80、風扇40和發動機20,在發動機20的內側的上方,以偏向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的方式配置有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在與軸支承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第一輸出軸33的帶輪34相鄰的內側,配置有上側風扇50。
上側風扇50的外徑形成得比帶輪34的外徑大一些,上側風扇50的中心部被支承於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的第一輸出軸33。此外,上側風扇50的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與風扇40的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一致。
是這樣的設備:在上側風扇50的正轉驅動狀態時,經由發動機蓋11的過濾體12A而吸入外部空氣,特別是,冷卻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和駕駛室6內的座部6A的前方部,在反轉驅動狀態時,除去特別是附著於過濾體12A的秸稈屑、塵埃等。再者,為了使第二風扇50抽吸的外部空氣流向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駕駛室6內的座位6A的前方部,優選設置與發動機22相鄰的隔板51。
下面,對本發明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的第三實施例進行說明。再者,對同一部件標注相同標號並省略重複的說明。
如圖13~16所示,在發動機室8的內側配置發動機20,在發動機20的外側(吸入外部空氣的上游側)隔開一定的間隔地配置散熱器80,在發動機20與散熱器80之間配置進行正轉和反轉驅動的風扇40。此外,在散熱器80的外側上下地配置油冷卻器85A、85B,在配置於下側的油 冷卻器85B的外側配置中間冷卻器90,在配置於上側的油冷卻器85A的外側隔開一定的間隔地配置冷凝器91。
為了防止在發動機20所產生的振動的傳遞,將發動機20經由發動機支架24安裝於機體框架1,發動機20的輸出軸即曲軸(省略圖示)朝左右方向上的內側延伸設置。此外,曲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傳動帶而傳遞到驅動風扇40並設置在發動機20的上側的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
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是進行傳遞到輸入軸的旋轉的增減速、以及風扇40的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的切換的設備,為了高效率地進行風扇40的吸氣和排氣,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偏向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地配置在的發動機20的上方左側。再者,能夠利用設置在駕駛室6內的操作開關等對旋轉的增減速、以及正轉和反轉驅動狀態的切換進行遠端操作。
利用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進行了增減速等的旋轉被傳遞到帶輪34,該帶輪34支承於從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向外側延伸設置的第一輸出軸33的端部。
為了防止從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30超過發動機20地延伸設置的第一輸出軸33的撓曲,軸支承第一輸出軸33的輸出管33A的左右方向的中間部經由支承部件6G而被支承於配置在駕駛室6的下部的框架6F。
圖17是從機體的右側觀察風扇40和散熱器80的周圍 的主要部分的圖。如該圖17所示,為了防止由於後述的傳動帶35的張力而造成的第一輸出軸33的末端部的撓曲,利用框架136、137支承對第一輸出軸33進行軸支承的輸出管33A的末端部。再者,框架136配置成從後述的框架64的中間部起平緩地前高後低地傾斜,框架137從框架64的中間部起朝上方垂直配置。
設置在框架136的基部的托架136A安裝在框架64的中間部,在設置於框架136的末端部的支承部件136B中,在與輸出管33A對置的部位形成有大致圓弧狀的切口部。同樣地,設置在框架137的基部的托架137A安裝在框架64的中間部,在設置於框架137的末端部的支承部件137B中,在與輸出管33A對置的部位形成有大致圓弧狀的切口部。
傳遞到帶輪34的旋轉經由傳動帶35而傳遞到帶輪42。此外,如圖17所示,為了良好地維持風扇40抽吸的外部空氣的流動,帶輪34配置成偏向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關於傳動帶35,為了提高傳動帶35的耐久性,在風扇40的正轉驅動狀態時,利用設置在張力臂35A的末端的輥35B推壓傳動帶35的鬆弛側。
再者,從聯結部件35D卸除與張力臂35A的基部連接的彈簧35C以放鬆傳動帶35的張力後,從帶輪42拆除傳動帶35,從而能夠對發動機20等進行保養檢查。
傳遞到帶輪42的旋轉經由輸入軸42而傳遞到風扇40。風扇40是這樣的設備:在正轉驅動狀態下,經由發動 機蓋11的過濾體12(12A~12D)而吸入外部空氣,冷卻散熱器80和發動機20,在反轉驅動狀態下,經由過濾體12A~12D來排出機體內側的內部空氣,同時除去附著於過濾體12A~12D的秸稈屑、塵埃等。
風扇40由葉片40A和支承該葉片40A的基部的中心部40B構成,在風扇40的中心部40B安裝有將帶輪42支承於一端的輸入軸41的另一端。此外,利用設置於框架64的軸承64A將輸入軸41軸支承為能夠自如旋轉,上述框架64的基部被支承於遮蔽罩61,上述框架64的末端部朝輸入軸41延伸設置。
在風扇40的外側配置有散熱器80。散熱器80是冷卻被發動機20加熱了的冷卻水的設備,散熱器80的下部經由框架66而安裝於機體框架1,散熱器80的上部與發動機20的冷卻水路徑即歧管連接。此外,為了提高風扇40的吸入效率,在散熱器80的內側設有圍繞風扇40的遮蔽罩61。優選的是:遮蔽罩61的形狀為沿著風扇40的外周而形成為圓形或多邊形,並為了減小風扇40的吸入外部空氣的阻力,利用薄板狀的鋼板來進行成型加工遮蔽罩61。
在散熱器80的上側後方配置有空氣濾清器52。空氣濾清器52是除去提供給發動機20的空氣中的不純物質的設備。
為了容易地對裝在空氣濾清器52內的篩檢程式等進行保養和檢查,將空氣濾清器52的進氣口52A配置在外側,將排氣口52B配置在內側,並接近發動機蓋11的內側 來配置空氣濾清器52的後端部。再者,在空氣濾清器52的外端部設有開閉蓋,能夠對裝在內部的篩檢程式等進行拆裝作業。
為了防止排出的稻秸等的粉塵侵入到內側,在散熱器80的外側配置有由鋼材等構成的分離板65。分離板65的下部安裝在框架66,分離板65的上部經由托架67、67而安裝於配置在發動機室8的上部的前後側框架。此外,如圖18所示,為了高效率地進行外部空氣的吸入,在分離板65的與空氣濾清器52、散熱器80的右表面對置的部位,分別形成有開口部65A、65B。
在分離板65的外側配置有油冷卻器85A、85B。油冷卻器85A是冷卻變速箱的驅動用油的設備,油冷卻器85B是冷卻升降用氣缸的驅動用油的設備,油冷卻器85A、85B分別利用螺栓等緊固部件能夠自如拆裝地安裝於配置在散熱器80的外側的分離板65。
為了高效率地進行外部空氣的吸入,如圖15所示,油冷卻器85A不覆蓋散熱器80的上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兩端部,而是配置在散熱器80的上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此外,同樣地,比油冷卻器85A小型的油冷卻器85B不覆蓋散熱器80的下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兩端部,而是配置在散熱器80的下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在油冷卻器85B的外側配置有中間冷卻器90。為了提高發動機20的燃燒效率,中間冷卻器90是冷卻燃燒用的混合氣的設備,中間冷卻器90的前端部被支承於前側框架 62A,後端部經由上下兩根聯結部件69C、69C而被支承於後側框架62B。再者,前側框架62A的上下部分別能夠自如拆裝地安裝於分離板65的前部,後側框架62B的上下部分別能夠自如拆裝地安裝於分離板65的後端部。
如圖15所示,為了高效率地進行外部空氣的吸入,中間冷卻器90不覆蓋散熱器80的下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兩端部、並且不覆蓋油冷卻器85B的整體,而是配置成偏向散熱器80的下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後側。此外,從風扇40的軸心方向觀察時,中間冷卻器90的下端部配置在該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下端部附近。再者,中間冷卻器90是特性因溫度而大受影響的設備,中間冷卻器90優選配置在比受溫度影響小的油冷卻器85B靠外側的位置。
中間冷卻器90的進氣口80A利用橡膠制的軟管83而與發動機20的渦旋機側的歧管122連接,中間冷卻器90的排氣口80B利用橡膠制的軟管82而分別與發動機20的壓縮機側的歧管22連接。為了簡易地進行設置,優選軟管83、82構成為如下的分割結構:利用具有安裝於分離板65的連通口的凸緣83C、82C,將配置在比分離板65靠外側的位置的外側軟管和配置在內側的內側軟管連接起來。
為了提高油冷卻器85A的冷卻效率,在油冷卻器85A的外側,隔開一定的間隔(中間冷卻器9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寬度尺寸)地配置有冷凝器91。冷凝器91是冷卻駕駛室6的空調設備使用的製冷劑的設備,冷凝器91的前端部被支承於超過中間冷卻器90地延伸的前側框架62A的末端 部,冷凝器91的後端部經由形成為大致T形的聯結部件69A和形成為大致I形的聯結部件69B而被支承於超過中間冷卻器90地延伸的後側框架62B的末端部。
如圖15所示,為了高效率地進行外部空氣的吸入,冷凝器91不覆蓋散熱器80的上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兩端部,而是配置在散熱器80的上側部的前後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並且,為了減少與油冷卻器85A重疊的部位,冷凝器91配置成偏向散熱器80的上側部和油冷卻器85A的上下方向的上側。再者,冷凝器91是特性因溫度而大受影響的設備,優選冷凝器91配置在比受溫度影響小的油冷卻器85A靠外側的位置,冷凝器91的上端部配置成比分離板65的開口部65A偏向上側。
為了容易地進行駕駛室6的門6D的開閉,並在門6D開閉時防止發動機蓋11的不慎開閉,如圖16所示,優選的是,在俯視時,設置在駕駛室6的及閘6D的外周對置的外側部位的密封部件6E配置成:比設置於分離板65的與發動機蓋11的外周對置的外周部位的密封部件65E靠外側。
此外,為了防止密封部件6E因露出而提前劣化並防止密封部件6E的脫落,優選將發動機蓋11B配置在沿發動機蓋11的開閉軸11A側的上下方向配置的密封部件6E的外側。
1‧‧‧機體框架
6A‧‧‧座位(就座座位)
6B‧‧‧支承板
8‧‧‧發動機室
12‧‧‧過濾體
15‧‧‧上側框架
20‧‧‧發動機
30‧‧‧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器(液壓式無級變速器)
35‧‧‧傳動帶
33‧‧‧第一輸出軸(輸出軸)
40‧‧‧風扇
61‧‧‧遮蔽罩
64‧‧‧框架
80‧‧‧散熱器
81‧‧‧遮蔽罩
85A‧‧‧油冷卻器
85B‧‧‧油冷卻器
90‧‧‧中間冷卻器
91‧‧‧冷凝器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右側視圖。
圖2是聯合收割機的左側視圖。
圖3是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
圖4是原動部的主視圖。
圖5是原動部的俯視圖。
圖6是從圖5中的A-A方向觀察的視圖。
圖7是從圖5中的B-B方向觀察的視圖。
圖8是主要部分動力傳遞圖。
圖9是液壓式無級變速器的液壓回路圖。
圖10是液壓式無級變速器的說明圖。
圖11是第二實施例的原動部的俯視圖。
圖12是第二實施例的原動部的右側視圖。
圖13是第三實施例的圖,(a)是原動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視圖,(b)是原動部的主要部分的右側視圖,(c)是原動部的主要部分的主視圖。
圖14是第三實施例的原動部的主視圖。
圖15是第三實施例的原動部的右側視圖。
圖16是第三實施例的原動部的附視圖。
圖17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原動部的一部分的左側視圖。
圖18是示出第三實施例的原動部的一部分的右側視圖。
1‧‧‧機體框架
11‧‧‧發動機蓋
15‧‧‧上側框架
20‧‧‧發動機
21‧‧‧曲軸
22‧‧‧帶輪
24‧‧‧發動機支架
30‧‧‧風扇用液壓式無級變速器(液壓式無級變速器)
31‧‧‧輸入軸
32‧‧‧帶輪
33‧‧‧第一輸出軸(輸出軸)
34‧‧‧帶輪
35‧‧‧傳動帶
33‧‧‧第一輸出軸(輸出軸)
40‧‧‧風扇
40A‧‧‧葉片
40B‧‧‧中心部
41‧‧‧輸入軸
42‧‧‧帶輪
80‧‧‧散熱器
81‧‧‧遮蔽罩
85‧‧‧油冷卻器
90‧‧‧中間冷卻器
150‧‧‧液壓式無級變速裝置
151‧‧‧輸入軸
152‧‧‧帶輪
153‧‧‧傳動帶

Claims (5)

  1. 一種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設置有容納發動機(20)的發動機室(8),在該發動機室(8)中的發動機(20)的機體外側的部位配置有散熱器(80),在該散熱器(80)的機體外側的部位配置有過濾體(12),在上述發動機(20)與散熱器(80)之間的部位配置有風扇(40),上述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的特徵在於:上述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構成為:使上述發動機(20)的驅動力變速並輸出到風扇(40)側的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配置在上述發動機室(8)中的靠近機體內側的部位,被該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驅動的輸出軸(33)配置在發動機(20)的上方,該輸出軸(33)向外側延伸,從該輸出軸(33)的外側端部驅動風扇(40),借助於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的向正轉方向和反轉方向的變速動作,能夠自如切換到冷卻狀態和除塵狀態,上述冷卻狀態為正轉驅動上述風扇(40)從而從過濾體(12)的外側向內側吸入外部空氣的狀態;上述除塵狀態為反轉驅動上述風扇(40)從而從過濾體(12)的內側向外側吹出風的狀態,在從風扇(40)的旋轉軸心方向觀察時,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配置在該風扇(40)的旋轉軌跡的外側,上述輸出軸(33)的外側端部與風扇(40)通過傳動帶(35)而聯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位於上述發動機(20)的上部內側的上側框架(15)支承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發動機室(8)的上部設置有支承就座座位(6A)的能夠開閉的支承板(6B),使上述液壓式無級變速器(30)面對該支承板(6B)的下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散熱器(80)的內側具備遮蔽罩(61、81),利用支承於該遮蔽罩(61、81)的框架(64)軸支承風扇(4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作業車輛的原動部結構,其中,在上述散熱器(80)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配置有油冷卻器(85A、85B),該油冷卻器(85A、85B)用於對設置於車體的液壓設備的工作油進行冷卻,在該油冷卻器(85A、85B)與過濾體(12)之間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錯開地配置有對被吸入到發動機(20)中的空氣進行冷卻的中間冷卻器(90)和對空調設備的製冷劑進行冷卻的冷凝器(91)。
TW101124716A 2011-12-27 2012-07-10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vehicle TWI483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4968A JP5517077B2 (ja) 2011-12-27 2011-12-27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2012101387A JP5672561B2 (ja) 2012-04-26 2012-04-26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2012124740A JP5678922B2 (ja) 2012-05-31 2012-05-31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5941A TW201325941A (zh) 2013-07-01
TWI483860B true TWI483860B (zh) 2015-05-11

Family

ID=48321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4716A TWI483860B (zh) 2011-12-27 2012-07-10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vehic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347129B1 (zh)
CN (2) CN103184922B (zh)
TW (1) TWI4838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9715B (zh) * 2013-08-26 2017-02-11 井關農機股份有限公司 作業車輛的原動部構造
KR102403512B1 (ko)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JP2017132381A (ja) * 2016-01-28 2017-08-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142946B1 (ja) * 2016-05-25 2017-06-0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N107167032B (zh) * 2017-05-03 2019-04-1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吸入式空气冷却器及过滤装置的除尘方法、系统
CN113293816A (zh) * 2021-05-20 2021-08-24 山东锐凯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破碎锤打锤专用挖掘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765A (ja) * 1992-07-13 1994-02-08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H1191366A (ja) * 1997-09-22 1999-04-06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WO2001094706A1 (fr) * 2000-06-02 2001-12-13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Engin de travaux publics
JP2008088823A (ja) * 2006-09-29 2008-04-17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092046A (ja) * 2007-10-12 2009-04-30 Caterpillar Japan Ltd 建設機械における冷却ファンの正逆転切換え機構
TW201019846A (en) * 2008-11-27 2010-06-01 Iseki Agricult Mach Combine harvest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10723B2 (ja) * 1991-07-11 1997-05-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H08189357A (ja) * 1995-01-09 1996-07-23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冷却風供給ファンの逆転駆動機構
JPH10169439A (ja) * 1996-12-09 1998-06-23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及び建設機械
JP4559663B2 (ja) * 2001-05-25 2010-10-1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冷却用ファンの駆動制御装置
JP2008247153A (ja) * 2007-03-30 2008-10-1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動農機の制御装置
JP2010280324A (ja) * 2009-06-05 2010-12-16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エンジンカバー除塵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765A (ja) * 1992-07-13 1994-02-08 Kubota Corp 農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H1191366A (ja) * 1997-09-22 1999-04-06 Kubota Corp 作業機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WO2001094706A1 (fr) * 2000-06-02 2001-12-13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Engin de travaux publics
JP2008088823A (ja) * 2006-09-29 2008-04-17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092046A (ja) * 2007-10-12 2009-04-30 Caterpillar Japan Ltd 建設機械における冷却ファンの正逆転切換え機構
TW201019846A (en) * 2008-11-27 2010-06-01 Iseki Agricult Mach Combine harves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75634A (ko) 2013-07-05
CN103184922B (zh) 2015-04-22
CN103184922A (zh) 2013-07-03
CN202937341U (zh) 2013-05-15
KR101347129B1 (ko) 2014-01-02
TW201325941A (zh) 2013-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3860B (zh)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working vehicle
EA025849B1 (ru) Трактор виндроуэра с параллельными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ми для охлаждения двигателя и связанных с ним текучих сред
JP2014167286A (ja) 作業車両
TWI424807B (zh) The original part of the working vehicle
JP2013154778A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5288290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5252319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WO2016013386A1 (ja) コンバイン
JP622629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817563B2 (ja) 作業車輌及びこの作業車輌としてのコンバイン
JP5672561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6032569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4024515B2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エンジン関係構造
JP5517077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KR102603418B1 (ko) 콤바인의 원동부 구조
JP616075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2629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056405B2 (ja) 草刈機の冷却構造
JP2013226970A5 (zh)
WO2013146475A1 (ja) 田植機
JP2014008839A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620913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150169B2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2012092808A (ja) 作業車輌の原動部構造
JP7164414B2 (ja) 作業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