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1924B -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 Google Patents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1924B
TWI471924B TW98102804A TW98102804A TWI471924B TW I471924 B TWI471924 B TW I471924B TW 98102804 A TW98102804 A TW 98102804A TW 98102804 A TW98102804 A TW 98102804A TW I471924 B TWI471924 B TW I4719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polishing
polishing surface
clamping device
semiconductor waf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02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1570A (en
Inventor
Makoto Fukushima
Tetsuji Togawa
Hozumi Yasuda
Osamu Nabeya
Shingo Saito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Corp filed Critical Ebar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41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15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1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19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37/00Lapping machines or devices; Accessories
    • B24B37/34Accessories
    • B24B37/345Feeding, loading or unloading work specially adapted to lap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Description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磨光裝置及一種磨光方法,詳言之,係關於用以磨光及平坦化例如半導體晶圓等工件或基板之一種磨光裝置及一種磨光方法。
近日隨著朝向更為高度整合的半導體裝置的發展,電路互連(interconnect)愈來愈細,鄰近互連間的距離愈來愈小。特別是透過光微影(optical lithography)形成線寬不超過0.5μm的線路圖形時,因為焦深(depth of focus)小,步進機(stepper)要求成像表面(imaging surface)具有更高的平坦度(flatness)。用以實行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或CMP的磨光裝置為習知用以平坦化如半導體晶圓表面的手段。
如第1圖所示,一般而言,磨光裝置包括:轉台504,該轉台504之上表面具有磨光墊502,該磨光墊502具有磨光面500;作為夾持裝置的頂環506,用以夾持做為工件的半導體晶圓W於其下表面;以及作為液體供應裝置的液體供應噴嘴508,用以供應例如研漿(slurry)或修整液(dressing liquid)等液體Q至該磨光面500。以如此之磨光裝置磨光半導體晶圓W時,該半導體晶圓W係夾持於該頂環506之下表面,亦即,夾持裝置或磨光頭係以預定壓力壓按於該磨光面500,同時自該液體供應噴嘴508供應研漿至該磨光面500,並且使該轉台504及該頂環506彼此相對移動。該半導體晶圓W即因此在有研漿的狀態下與該磨光墊502摩擦,藉以將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表面磨光成平坦鏡面。
完成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表面的磨光之後,進行所謂升離(lift-off)的作業,該作業涉及再次將該半導體晶圓W吸附於該頂環506,並且提升該頂環506,藉以自該磨光面500分離並提升該半導體晶圓W。在該升離作業的開端,液體Q(如該研漿、清潔液或純水)係存在於該磨光墊502及該半導體晶圓W之間。因為該液體Q的存在,該磨光墊502及該半導體晶圓W之間乃產生一股吸附力。因此,為了於該升離作業分離該磨光面500及該半導體晶圓W,需要使用抵消該吸附力的力量以提升該半導體晶圓W。
所以,通常實務上係使夾持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頂環506側向移動,並且使該半導體晶圓W之直徑約1/3外伸於該轉台504,以減少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墊502之間的吸附力,如第2圖所示,然後提升該頂環506以分離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500。將該半導體晶圓W外伸於該磨光墊502並且藉以減少其間的該吸附力,使穩定的升離作業成為可能。然而,如此升離作業涉及外伸該半導體晶圓W,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墊502邊緣的接觸可能刮傷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表面。
另一方面,在磨光後,不外伸半導體晶圓而提升該半導體晶圓離開磨光墊時,有些時候可能因為作用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強大吸附力,而無法拿起(pick up)該半導體晶圓,或者該半導體晶圓因為沈重的負載而破裂。
為了將磨光後的半導體晶圓升離磨光墊而不需外伸該半導體晶圓,該半導體晶圓升離時,有必要在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供應氣體或產生足夠空間,藉以打破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該負壓。在某些情形下,可使用具有令空氣流通的孔洞或溝槽的磨光墊,而某些情形下,可使用沒有孔洞或溝槽的磨光墊。比起使用表面具有孔洞或溝槽的磨光墊,在使用不具孔洞或溝槽的磨光墊的時候,半導體晶圓相對難以進行升離,因為沒有孔洞或溝槽的磨光墊沒有空氣通道。就算使用表面有溝槽的磨光墊,該溝槽因為該磨光墊磨耗而變淺,也會提高半導體晶圓升離作業的難度。
在半導體晶圓升離時,一股產生於磨光墊或轉台磨光面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力量可視為與液體薄膜厚度(或者如同薄膜一般的液體深度)有關,該力量在升離作業初期(該晶圓被頂環吸附時)產生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也就是,該液體薄膜愈薄,該半導體晶圓形變量愈小,而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吸附力也愈小。因此比較容易將該半導體晶圓升離該磨光墊。反之,該液體薄膜愈厚,該半導體晶圓形變量愈大,而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吸附力也愈大。因此將該半導體晶圓升離該磨光墊就比較困難。
例如,吸附、附著半導體晶圓至頂環之前,其上具有磨光面的轉台或可轉動之台(turntable or rotatable table)在高速旋轉時,可能會發生所謂的液面滑動現象(hydroplaning phenomenon),使介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液體薄膜變厚。如果該半導體晶圓吸附作業在液面滑動現象期間進行,該半導體晶圓會在開始被升離時形變成吸盤狀(sucker-like shape)。該半導體晶圓的邊緣部份最容易形變,是導致該半導體晶圓的吸盤狀形變的原因之一。該半導體晶圓的吸盤狀形變量愈大,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吸附力也愈大。如果該半導體晶圓被一股大於該吸附力的力量拉起,那麼該半導體晶圓可與該磨光墊分離。另,如果例如空氣等氣體進入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縫隙(gap),該半導體晶圓的吸盤狀形變會消失,而該半導體晶圓可輕而易舉的與該磨光墊分離。
該轉台轉速很高的時候,因為該液面滑動現象,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初始縫隙很大,亦即液體薄膜厚度很厚。因此,該半導體晶圓開始與該磨光墊分離時,該半導體晶圓大幅度形變而呈吸盤狀,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產生強大的負壓。如果該磨光墊為表面具有凹部或孔洞的穿孔(perforated)墊,並且沒有溝槽延伸跨越該半導體晶圓,將持續供應新鮮空氣(雖然非常少量)穿越該等凹部或孔洞至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藉以逐漸降低該負壓。然而,伴隨著空氣,液體也會持續供應。使得無法確定移除該負壓所需的時間。
當使用設在頂環中的軟橡膠氣囊的加壓流體,亦即承載頭(carrier head)(或磨光頭(polishing head))施壓於半導體晶圓,使該半導體晶圓頂向磨光墊時,該頂環下表面及該磨光墊磨光面之間的縫隙比該半導體晶圓厚度還寬,該縫隙通常控制在約1mm至3mm的範圍內。該加壓流體需要該縫隙俾出現在該半導體晶圓整個區域。因此,將該半導體晶圓不經外伸而升離該磨光墊之操作通常以兩個步驟進行:該半導體晶圓附著於該頂環;以及提昇該頂環。雖然附著該半導體晶圓於該頂環的時間通常設定在數秒之內,有時候,介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之間的吸附壓力並未於該數秒的晶圓附著步驟中下降到可以使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分離的程度。在這些情況,需要使用更大的力量分離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或者延長該半導體晶圓及該頂環附著的時間。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相關技術領域的狀況而研創者。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可自磨光面安全地分離及提昇如半導體晶圓等工件,而不需使該工件外伸於該磨光面。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研磨方法,包括:以第一流率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以第二流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該第二流率係低於該第一流率並且隨時間遞減,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後,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於如頂環等夾持裝置吸附如半導體晶圓等工件,俾於該工件經過處理後的升離作業中分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的時候,磨光面及該工件(半導體晶圓)係以其間的小縫隙彼此分隔。供應至該磨光面的液體流經該縫隙,並阻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的分離。因此,該夾持裝置(頂環)的吸附力開始作用於該工件時,藉由減少該液體供應量,即可能使空氣進入該磨光面及該工件間的該縫隙,藉以降低將該工件吸附於該磨光面的吸附力,也就是產生於該磨光面及該工件間的負壓。所供應之液體可為研漿、純水、清潔溶液(cleaning solution)、液態化學物質(liquid chemical)等等。例如,供應純水至該磨光面,以防止該工件(例如半導體晶圓)在磨光之後因為接觸該磨光面而刮傷。
即便在吸附該工件(如半導體晶圓)至該夾持裝置的作業期間,該磨光面係接觸在通常設於該夾持裝置(例如頂環)中的定位環(retainer ring),並且相對於該定位環移動。因此,較佳為儘量減少該液體供應量至不至於使該定位環及該磨光面變乾的程度。
該工件的升離作業開始時,也就是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於該夾持裝置以分離該工件與該磨光面時,供應至該磨光面之該液體之該流率可逐步減少至零。
如此可減少使該工件形變成吸盤狀的液體量並且確實消除該工件的吸盤狀形變。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磨光方法,包括: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間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以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後,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該液體的間歇供應可透過該液體之供應線路的閥的開閉來實行,或者使用該液體之流量控制器(flow controller)。
即將供應至該磨光面的該液體量可減少到允許空氣進入該磨光面及該工件間之該縫隙的程度,並且以間歇方式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也就是在該工件的該升離作業中,將該工件吸附至該夾持裝置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時,係以某種時間間隔反覆的供應該液體以及停止供應該液體。
本發明又提供一種磨光方法,該方法包括: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以第一相對速度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以第二相對速度相對移動,該第二相對速度係低於該第一相對速度並且隨時間遞減,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於一實驗中,半導體晶圓(工件)係為吸附於頂環(夾持裝置),同時以各種相對速度移動該半導體晶圓及磨光面,並且量測該半導體晶圓升離作業所需時間。結果發現,透過減少該半導體晶圓及該磨光面的相對速度,可降低在該半導體晶圓及該磨光面間產生負壓的吸盤效應。因此,藉由吸附該工件至夾持裝置,同時在該升離作業中降低該工件及該磨光面的相對速度,可以輕易而快速的分離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同時減少該工件形變量。
經過實驗證實,在吸附處理過的該工件至該夾持裝置以分離該工件及該磨光面時,較佳為減少該磨光面轉速至30rpm或更低,或者是減少該工件中心點的相對速度至613mm/sec或更低。
本發明復提供一種磨光方法,包括: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供應發泡液體至該磨光面,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以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後,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該升離作業中,透過使如碳酸水(carbonated water)等發泡液體介入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並且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該液體發泡,可減少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產生的負壓。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磨光方法,包括: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使用一力量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該力量小於吸附該工件於該夾持裝置之力量。
在較佳例中,係逐漸增加該工件吸附作業中的真空度(degree of vacuum),直到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
吸附該工件的該壓力愈高,分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的該力量就愈大。然而,使用較高的吸附壓力,會導致該工件比較大的形變量,從而會對該工件施加較大的應力。又,該工件受到該吸附壓力而附著於該夾持裝置時,該工件會因為該吸附力而發生形變,導致該工件中產生應力。藉由逐漸減少該真空度直到該磨光面與該工件分離,將吸附該工件的該真空度控制於低水平,作用於該工件的該等兩應力可減至最小。
本發明又提供一種磨光方法,包括: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同時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並且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於處理後將該工件以第一真空壓力吸附於該夾持裝置,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切換該第一真空壓力至第二真空壓力,該第二真空壓力之真空度小於該第一真空壓力之真空度而高於大氣壓之真空度。
根據本方法,該磨光面及該工件分離之後,該夾持裝置可以夾持該工件所需之真空壓力吸附並夾持該工件。用以分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的該第一真空壓力及用以將該工件附著於該夾持裝置的該第二真空壓力具有不同的真空度,並且透過閥來切換兩真空源或者使用可透過訊號切換壓力的自動壓力調節器(automatic pressure regulator)來切換該第一真空壓力及該第二真空壓力。
如果沒有設置儀器以偵測該磨光面及該工件分離的力矩,該等真空壓力係保持不變(are fixedly operated)。一般而言,用以分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的該真空度係設定得較高,而用以附著該工件至該夾持裝置的真空度係設得較低。可透過手動真空壓力調節器設定各真空壓力值,並且透過如三通閥(three-way valve)等切換閥適時選擇各真空壓力值。
可根據驅動該磨光面的馬達或驅動該夾持裝置的馬達的電流減少,以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
該工件尚未與該磨光面分離並且置於該磨光面上時,係相對該磨光面移動,且在其間產生摩擦力,因此會對驅動該磨光面或該夾持裝置的馬達產生負載,且可將該負載視為馬達電流而監控之。因此設定馬達電流臨界值(threshold)並以之作為提昇該夾持裝置的觸發訊號(trigger)是可行的。藉此,在分離該磨光面及該工件,並且完成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之附著後,可立即開始提昇該夾持裝置,且安全而確實地提昇該工件。
該工件的該升離作業中,也可以透過偵測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厚度的改變,以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
在該磨光面上有或沒有該工件,供應到該磨光面的液體分佈是不一樣的。該夾持裝置(頂環)下游的該液體薄膜相對於後者(當該磨光面上有該工件的時候)是比較薄的,然而該夾持裝置下游的該液體薄膜相對於前者(當該磨光面上沒有該工件的時候)會變厚。特別是該夾持裝置具有定位環(用以夾持該工件周圍且其表面具有溝槽(groove)以接觸該磨光面)的時候,該液體係大量供應到該工件,而在該磨光面上有與沒有該工件的情形之間會產生較大的該液體薄膜厚度差異。該液體薄膜厚度的改變可作為提昇該夾持裝置的觸發訊號,可使用可偵測該液體薄膜厚度的感測器進行偵測,例如雷射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接觸感測器或者電容式感測器(capacitance sensor)。
亦可根據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時向下牽引該夾持裝置的例量的改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
也可以透過偵測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可用例如渦電流感測器(eddy current sensor)偵測。
該夾持裝置開始吸附該工件時,該工件之與該夾持裝置之吸附部位相對應的部位會隆起(raised),同時該工件的其他部位則被該磨光面及該工件之間所產生的吸附力向下(也就是與該夾持裝置相反的方向)拉。因此,當渦電流感測器固定於該磨光面之下,該工件之與該夾持裝置之夾持部位相對應的部位,被吸附於該吸附部位而離開該渦電流感測器時,環繞該渦電流感測器及該工件之該部位的電磁場會因此逐步或逐漸變弱,而使該訊號值減少。另一方面,介於該工件與該磨光面之間的該吸附力(將該工件向下拉的力量)強力作用於該工件之邊緣部位,使該邊緣部位微微離開該磨光面。因此,該訊號會稍微減少。藉由利用該等訊號值的差異,可以決定(確認)整個該工件對於該磨光面的垂直位置的分佈。此種資料可作為提昇該夾持裝置的觸發訊號。此外,亦可確定該工件之形變量。因此,當偵測到一形變量會對該工件產生沈重的負載時,可停止吸附該工件,以免該工件破裂。
較佳為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同時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高度。也可能可以逐步改變該力量以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為了避免拿起該工件時發生失誤,在該升離作業中,該夾持裝置提昇作業開始之前,該工件及該夾持裝置之間的壓力必須為大約-80±10kPa的高度真空。開始提昇該夾持裝置,但該工件保持附著於該磨光面時,會產生一股力量,使得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若以高速提昇該夾持裝置,可能破壞該夾持裝置對該工件的吸附力,導致無法拿起該工件。有鑑於此,可以漸進的方式進行該夾持裝置的提昇,或者可降低該提昇速度,藉以將該工件自該磨光面穩定升離。再者,該提昇力係以不破壞該夾持裝置對該工件的之吸附力的形式來提昇該夾持裝置,故可穩固的升離該工件。例如,提昇該夾持裝置,同時保持該提昇力小於該夾持裝置在該工件上的之該吸附力。
本發明復提供一種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其上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自該液體供應裝置供應至該磨光面之該液體量。將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處理之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並且自該磨光面分離時,該控制裝置會控制該液體供應裝置,以相對於磨光期間之流率為減少的流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間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或者供應發泡液體至該磨光面。
本發明又提供另一種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運動機構將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處理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並且自該磨光面分離時,該控制裝置會控制該運動機構以降低該轉台之該磨光面及該夾持裝置之間的相對速度。
本發明亦提供另一種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該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係偵測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厚度,以感測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處理的該工件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分離。
本發明復提供另一種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距離測量感測器,該距離測量感測器係用以偵測該工件與該磨光面之距離,以感測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處理的該工件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分離。
該距離測量感測器之一例係為渦電流感測器。
本發明可減少在工件(例如半導體晶圓)及磨光面之間產生的負壓,並且自該磨光面安全的分離並提昇該工件,而不需進行使該工件外伸於該磨光面的作業。
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將參考附圖進行說明。以下敘述說明磨光作為工件的半導體晶圓的情形,作為夾持裝置的頂環夾持該工件,藉由設置於該轉台之磨光墊之磨光面摩擦該半導體晶圓或工件(基板)之一面(待磨光面)。
第3圖為結合有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磨光裝置之磨光系統的平面圖,而第4圖為第3圖所示之該磨光系統概略的透視圖。如第3圖所示,該磨光系統具有方形機殼1。該機殼1之內部空間以分離壁1a、1b及1c分成裝載/卸載區(loading/unloading section)2、磨光區3(3a、3b)以及清潔區4。該裝載/卸載區2、該等磨光區3a、3b以及該清潔區4係彼此獨立組配(assemble),而且該等區的空氣排放為彼此獨立。
該裝載/卸載區2具有二或更多的前承載部20(例如第3圖有三個),其上置放有晶圓匣(wafer cassette),每一個晶圓匣儲存半導體晶圓作為工件。該等前承載部20係沿著該磨光系統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磨光系統長度方向之方向)彼此相鄰設置。該等前承載部20的每一個可在其上收容開放運送匣(open cassette)、機械標準介面晶圓盒(Standard Manufacturing Interface pod;SMIF)、或者前開統一標準晶圓盒(Front Opening Unified pod;FOUP)。該機械標準介面晶圓盒及前開統一標準晶圓盒係密閉容器,其中收藏晶圓匣並且以分離壁覆蓋以提供與外部環境隔絕的內部環境。
該裝載/卸載區2具有運動機構(moving mechanism)21,該運動機構21沿著該等前承載部20之設置方向延伸。作為第一移轉機構之第一移轉機器人22係安裝於該運動機構21上,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可沿著該等前承載部20之設置方向移動。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係用以於該運動機構21上移動,俾存取安裝於該等前承載部20上的該等晶圓匣中的該等半導體晶圓。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具有垂直設置的兩臂,該等臂係分開使用。例如,上臂可用以回傳已磨光之半導體晶圓至該晶圓匣,而下臂可用以傳送未磨光之半導體晶圓。
該裝載/卸載區2必須是最潔淨的區域。因此,比起該裝置之外部、該磨光區3以及該清潔區4,該裝載/卸載區2的內部壓力隨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再者,具有空氣濾清器(例如高效能微粒空氣(HEPA)過濾器或超低穿透空氣(ULPA)過濾器)之過濾風扇單元(圖未示)係設置於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之該運動機構21之上方。該過濾風扇單元自空氣移除微粒、有毒蒸氣以及有毒氣體以產生潔淨空氣,並且隨時形成向下的潔淨空氣氣流。
該磨光區3係磨光半導體晶圓的區域。該磨光區3包含第一磨光區3a以及第二磨光區3b。該第一磨光區3a其中具有第一磨光裝置30A及第二磨光裝置30B。該第二磨光區3b其中具有第三磨光裝置30C及第四磨光裝置30D。該第一磨光裝置30A、該第二磨光裝置30B、該第三磨光裝置30C及該第四磨光裝置30D係沿著該磨光系統之長度方向設置。
如第3圖所示,該第一磨光裝置30A包含具有磨光面105A的轉台100A、作為用以夾持半導體晶圓之夾持裝置並且壓按該半導體晶圓於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以磨光該半導體晶圓的頂環101A、作為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研漿或修整液(例如純水)至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上的液體供應噴嘴102A、用以修整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的修整器103A、以及具有一或更多噴嘴用以將液體(例如純水)及氣體(例如氮氣)之混合物以霧化狀態(atomized state)噴射至該磨光面105A的霧化器(atomizer)104A。同樣的,該第二磨光裝置30B包含具有磨光面]05B的轉台100B、頂環101B、液體供應噴嘴102B、修整器]03B、以及霧化器104B。該第三磨光裝置30C包含具有磨光面105C的轉台100C、頂環101C、液體供應噴嘴102C、修整器103C、以及霧化器104C。該第四磨光裝置30D包含具有磨光面105D的轉台100D、頂環101D、液體供應噴嘴102D、修整器103D、以及霧化器104D。
作為第二(線性)移轉機構的第一線性搬運器(first linear transporter)5係設置於該第一磨光區3a的該第一磨光裝置30A與該第二磨光裝置30B及該清潔區4之間。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係組構成以移轉(transfer)半導體晶圓於四個沿著該磨光系統長度方向設置的移轉位置之間(下文中,該等四個移轉位置自該裝載/卸載區2算起依序稱為第一移轉位置TP1、第二移轉位置TP2、第三移轉位置TP3、第四移轉位置TP4)。用以反轉來自該裝載/卸載區2之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之半導體晶圓的反轉器(reversing machine)31係設置於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一移轉位置TP1之上。可垂直移動的升降器(lifter)32係設置於該第一移轉位置TP1之下。可垂直移動的推進器(pusher)33係設置於該第二移轉位置TP2之下,可垂直移動的推進器34係設置於該第三移轉位置TP3之下,以及可垂直移動的升降器35係設置於該第四移轉位置TP4之下。
該第二磨光區3b中,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旁邊設置有作為第二(線性)移轉機構的第二線性搬運器6。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係組構成用以移轉半導體晶圓於三個沿著該磨光系統長度方向設置的移轉位置之間(下文中,該等三個移轉位置自該裝載/卸載區2算起依序稱為第五移轉位置TP5、第六移轉位置TP6、第七移轉位置TP7)。可垂直移動的升降器36係設置於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五移轉位置TP5之下,推進器37係設置於該第六移轉位置TP6之下,以及推進器38係設置於該第七移轉位置TP7之下。
應理解者為,研漿係使用於磨光過程中,該磨光區3為污染最嚴重的區域。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避免微粒自該磨光區3往外擴散,而自各該等轉台之周遭空間排出氣體。此外,該磨光區3內部壓力係設定成低於該裝置之外部壓力、該清潔區4之壓力以及該裝載/卸載區2之壓力,藉以避免微粒擴散。一般而言,排氣管道(discharge duct)(圖中未示)係分別設置於該等轉台之下,而過濾器(圖中未示)係提供於該等轉台之上,俾從該等過濾器向該等排氣管道形成潔淨空氣的向下氣流。
該清潔區4係清潔已磨光之半導體晶圓的區域。該清潔區4包含第二移轉機器人40、用以反轉自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接收之半導體晶圓的反轉器41、用以清潔已磨光之半導體晶圓的四個清潔裝置42至45、以及作為第四移轉機構用以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反轉器41及該等清潔裝置42至45之間的移轉單元46。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反轉器41、以及該等清潔裝置42至45係沿著該磨光系統長度方向連續設置。具有空氣濾清器的過濾風扇單元(圖未示)係設置於該等清潔裝置42至45之上。該過濾風扇單元係組構成自空氣移除微粒以產生潔淨空氣,並且隨時形成該潔淨空氣的向下氣流。該清潔區4內部壓力係保持在高於該磨光區3的壓力,以阻止該磨光區3的微粒流入該清潔區4。
如第4圖所示,在該第一磨光區3a的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具有四個移轉台(transfer stage):第一移轉台TS1、第二移轉台TS2、第三移轉台TS3以及第四移轉台TS4,該等移轉台可以往復形式直線移動。該等移轉台具有兩軌結構,包含上軌(line)及下軌。特別是,該第一移轉台TS1、該第二移轉台TS2以及該第三移轉台TS3係設置於該下軌,而該第四移轉台TS4係設置於該上軌。
該等下移轉台TS1、TS2及TS3與該上移轉台TS4可自由移動而彼此不干涉,因為它們係設置於不同的高度。該第一移轉台TS1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一移轉位置TP1(設置有該反轉器31及該升降器32)及該第二移轉位置TP2(其係晶圓接收/遞送位置,該處設置有該推進器33)之間。該第二移轉台TS2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二移轉位置TP2及該第三移轉位置TP3(其係晶圓接收/遞送位置,且在該處設置有該推進器34)之間。該第三移轉台TS3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三移轉位置TP3及該第四移轉位置TP4(該處設置有該升降器35)之間。該第四移轉台TS4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一移轉位置TP1及該第四移轉位置TP4之間。
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具有用以往復直線移動該上軌之該第四移轉台TS4的氣缸(圖未示)。該第四移轉台TS4為該氣缸所控制,以與該等下移轉台TS1、TS2及TS3同時移動。
如第4圖所示,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具有三個移轉台:第五移轉台TS5、第六移轉台TS6、以及第七移轉台TS7,該等移轉台可以往復形式直線移動。該等移轉台具有兩軌結構,包含上軌及下軌。具體而言,該第五移轉台TS5以及該第六移轉台TS6係設置於該上軌,而該第七移轉台TS7係設置於該下軌。
該等上移轉台TS5及TS6與該下移轉台TS7可自由移動而彼此不干涉,因為它們係設置於不同的高度。該第五移轉台TS5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五移轉位置TP5(設置有該升降器36)及該第六移轉位置TP6(其係晶圓接收/遞送位置,該處設置有該推進器37)之間。該第六移轉台TS6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六移轉位置TP6及該第七移轉位置TP7(其係晶圓接收/遞送位置,該處設置有該推進器38)之間。該第七移轉台TS7移轉半導體晶圓於該第五移轉位置TP5及該第七移轉位置TP7之間。
該第一磨光區3a之該反轉器31係設置於該裝載/卸載區2之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之臂可以達到的位置,該反轉器31係用以接收來自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的未磨光的半導體晶圓、翻轉該半導體晶圓並且遞送該半導體晶圓到該升降器32。該清潔區4之該反轉器41係設置於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之臂可以達到的位置,該反轉器41係用以接收來自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的未磨光的半導體晶圓、翻轉該半導體晶圓並且遞送該半導體晶圓到該移轉單元46。
如第3圖所示,閘門(shutter)10係設置於該反轉器31及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之間。移轉半導體晶圓時,該閘門10開啟,而該半導體晶圓係遞送於該反轉器31及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之間。閘門11、12、13及14係分別設置於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及該反轉器41之間、該反轉器41及該主要清潔裝置42之間、該第一磨光區3a及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之間以及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及該第二磨光區3b之間。在半導體晶圓移轉於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及該反轉器41之間,或於該反轉器41及該主要清潔裝置42之間時,開啟該等閘門11、12、13及14。未進行移轉半導體晶圓時,該等閘門11、12、13及14處於關閉狀態。
該主要清潔裝置42及該第二清潔裝置43可包括例如具有上與下滾筒狀(roll-shaped)海綿的滾筒型(roll type)清潔裝置,該等滾筒狀海綿旋轉且壓按半導體晶圓之前表面及後表面,藉以清潔該半導體晶圓之前表面及後表面。該第三清潔裝置44可包括例如具有半球形海綿的鉛筆型(pencil type)清潔裝置,該半球狀海綿旋轉且壓按半導體晶圓,藉以清潔該半導體晶圓。該第四清潔裝置45可包括例如鉛筆型清潔裝置,洗滌(rinse)半導體晶圓的反面(reverse side)並且壓按該半球形海綿於該半導體晶圓的前面以清潔該半導體晶圓。該第四清潔裝置45具有用以高速轉動被夾持的半導體晶圓的平台,因此具有透過高速轉動半導體晶圓以乾燥已清潔之半導體晶圓的功能(旋乾(spin drying)功能)。該等清潔裝置42至45中,除了上述滾輪型清潔裝置或鉛筆型清潔裝置,可設置將超音波施加於清潔液以清潔半導體晶圓的超音波型(megasonic type)清潔裝置。
該清潔區4的該移轉單元46可同時將半導體晶圓分別自該反轉器41移轉至該主要清潔裝置42、自該主要清潔裝置42移轉至該第二清潔裝置43、自該第二清潔裝置43移轉至該第三清潔裝置44以及自該第三清潔裝置44移轉至該第四清潔裝置45。因為半導體晶圓可自清潔裝置中移轉至下一個清潔裝置而不需自該等清潔裝置取出,可將移轉半導體晶圓所需的行程(stroke)最小化,而可減少移轉半導體晶圓所需時間。
接下來,敘述該磨光區3的該等磨光裝置30A、30B、30C及30D。該等磨光裝置30A、30B、30C及30D具有大致上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僅就該第一磨光裝置30A進行說明。
第5圖顯示該第一磨光裝置30A的整體結構的示意圖,而第6圖係該第一磨光裝置30A之主要部份概略的透視圖。如第5圖所示,該第一磨光裝置30A包括該轉台100A以及該頂環101A,其中該頂環101A係用以夾持半導體晶圓W並且壓按該半導體晶圓W於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
該轉台100A係透過轉台軸106耦接於馬達(設置於該轉台100A之下,圖未示)。因此,該轉台100A可繞著該轉台軸106轉動。磨光墊222附著於該轉台100A的上表面。該磨光墊222之上表面係構成該磨光面105A,以磨光半導體晶圓W。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係設置於該轉台100A之上方,以供應液體Q(例如磨光液)於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墊222上。
該頂環101A係連接於頂環軸111的下端,該頂環軸111透過垂直移動機構124而可相對於(with respect to)頂環頭110垂直運動。該垂直移動機構124垂直移動該頂環軸111時,該頂環101A係整體升降,以相對於該頂環頭110進行定位。旋轉接頭125安裝於該頂環軸111的該上端。
用以垂直移動該頂環軸111及該頂環101A之該垂直移動機構124包括橋架128,該橋架128上有軸承126,該頂環軸111係受到該軸承126支持而且可以轉動,滾珠螺桿132安裝於該橋架128上,支撐座129受到支撐柱130支持,以及交流(AC)伺服馬達138安裝於該支撐座129上。支持其上之該交流伺服馬達138的該支撐座129係透過該等支撐柱130安裝固定於該頂環頭110上。
該滾珠螺桿132包括耦接於該交流伺服馬達138之螺桿132a以及螺接該螺桿132a之螺帽132b。該頂環軸111係可與該橋架128藉由垂直移動機構124一齊垂直移動。因此,該交流伺服馬達138通電時,該橋架128乃藉由該滾珠螺桿132垂直移動,而該頂環軸111及該頂環101A則垂直移動。
該頂環軸111係透過鍵(圖未示)而連接至旋轉套筒(rotary sleeve)112。該旋轉套筒112具有正時皮帶輪(timing pulley)113固定設置於其外周。具有驅動軸(drive shaft)的頂環馬達114係固定於該頂環頭110。該正時皮帶輪113係透過正時皮帶(timing belt)115而耦合於正時皮帶輪116操作,該正時皮帶輪116係安裝於該頂環馬達114之驅動軸。因此,該頂環馬達114通電時,該正時皮帶輪116、該正時皮帶115以及該正時皮帶輪113旋轉以一齊轉動該旋轉套筒112及該頂環軸111,從而轉動該頂環101A。頂環頭軸117支持其上之該頂環頭110,而該頂環頭軸117係樞支於機架(圖未示)且受到該機架的支持。
如第5圖所建構的該磨光裝置30A中,該頂環101A係組構成夾持半導體晶圓W於其下表面。該頂環頭110可以該頂環頭軸117為軸而樞轉(可擺動)。因此,夾持該半導體晶圓W於其下表面之該頂環101A,而透過該頂環頭110的樞轉運動(pivotal movement),該頂環頭110A乃移動於該接收該半導體晶圓W之位置以及該轉台100A之上的位置之間。令該頂環101A下降以壓按該半導體晶圓W於該磨光墊222之該磨光面105A。此時,當該頂環101A及該轉台100A各自轉動時,透過設在該轉台100A上方之該液體供應噴嘴1D2A供應液體(具有研磨微粒的磨光液)Q至該磨光墊222。或者,設置於該磨光墊222(圖未示)之下且不同於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的液體供應裝置可用以供應液體Q至該磨光墊222。使該半導體晶圓W滑動接觸該磨光墊222之該磨光面105A。因此磨光該半導體晶圓W之一表面。
因為需要進行該頂環101A的垂直定位,該垂直移動機構124之該伺服馬達138較佳為可控制旋轉角度的步進馬達(step motor)或交流伺服馬達。使用氣缸(cylinder)代替該交流伺服馬達138及該滾珠螺桿132是可能的。
如第5、6圖所示,該磨光裝置30A設有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其係位於該頂環101A側邊,用以測量位於該頂環101A下游之一點的該液體或該液體薄膜Q之厚度,該液體或該液體薄膜Q係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至該磨光面105A,並且在該磨光面105A上保持類似薄膜的形態。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也就是偵測液體薄膜厚度之偵測器,可以偵測覆蓋該磨光面105A的液體(液體薄膜)Q之該厚度在該頂環101A下游之該點的改變。因此,於該半導體晶圓W升離作業期間或者至少於該晶圓W分離作業開始之後,可能可以確認或感測該半導體晶圓W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並且附著於該頂環101A,如稍後所述。任何可偵測該液體薄膜厚度的感測器,例如雷射感測器、超音波感測器、接觸感測器或者電容感測器,均可作為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使用。
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的輸出或者該感測器246產生的訊號係輸入控制裝置247。該控制裝置247接收來自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的訊號並且進行計算以確認該半導體晶圓W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並附著於該頂環101A。該控制裝置247然後根據該確認(confirmation)而傳送該輸出或訊號,以控制該磨光裝置內的複數個裝置,俾移動該裝置,藉以減少會使該半導體晶圓W形變的有害效應。因此,可垂直移動之該垂直移動機構124之該伺服馬達138受到來自該控制裝置247之該輸出的控制。該控制裝置247控制該磨光裝置30A的多項裝置,以控制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至該磨光面105A的該液體Q供應量、該轉台100A轉速以及該頂環101A轉速、供應至該頂環101A內之流體(稍後說明)之壓力等等。
第7至11圖係沿著該頂環101A數個徑向顯示該頂環101A的垂直剖視圖。
如第7至11圖所示,該頂環101A基本上包括:頂環體202,用以壓按該半導體晶圓W於該磨光面105A;以及定位環203,用以直接壓按該磨光面105A。該頂環體202包含圓板形態的上構件(upper member)300、抵接該上構件300之下表面的中間構件304、及抵接該中間構件304之下表面的下構件306。該定位環203抵接該上構件300的周邊部位。如第8圖所示,該上構件300透過螺栓308連接於該頂環軸111。再者,該中間構件304以螺栓309固定於該上構件300,而該下構件306則透過螺栓310固定於該上構件300。包括該上構件300、該中間構件304以及該下構件306的該頂環本體202係以樹脂例如工程塑膠(例如聚二醚樹脂(PEEK))製造。
如第7圖所示,該頂環101A具有彈性膜314,該彈性膜314附著於該下構件306之下表面。該彈性膜314接觸由該頂環101A夾持之半導體晶圓之後面。藉由設置於徑向外側(radially outward)的環狀邊緣夾持器316以及設置於該環狀邊緣夾持器316徑向內側的環狀波紋夾持器(annular ripple holder)318、319,該彈性膜314固定於該下構件306之該下表面上。該彈性膜314係以強度及耐久性高的橡膠材料如乙烯丙烯橡膠(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EPDM)、聚胺基甲酸酯橡膠(polyurethane rubber)、矽橡膠(silicone rubber)或其類似物製成。
該邊緣夾持器316係被該波紋夾持器318夾持,而該波紋夾持器318係藉由複數個止動器(stopper)320固定於該下構件306之下表面上。如第8圖所示,該波紋夾持器319透過複數個止動器322固定於該下構件306之下表面上。該等止動器320及該等止動器322係沿著該頂環101A周向等距設置。
如第7圖所示,中心腔360形成於該彈性膜314中心部位。該波紋夾持器319具有通道324連通於該中心腔360。該下構件306具有通道325連通於該通道324。該波紋夾持器319的該通道324及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25係連接於流體供應源(未圖示)。因此,透過該等通道325、324供應加壓流體至由該彈性膜314形成的該中心腔360。
該波紋夾持器318具有爪件(claw)318b、318c用以壓迫該彈性膜314之波紋(ripple)314b、邊緣(edge)314c於該下構件306之該下表面。該波紋夾持器319具有爪件319a用以壓按該彈性膜314之波紋314a於該下構件306之該下表面。
如第9圖所示,環狀波紋腔361形成於該彈性膜314的該波紋314a及314b之間。間隙314f形成於該彈性膜314的該波紋夾持器318及該波紋夾持器319之間。該下構件306具有通道342連通於該間隙314f。再者,如第7圖所示,該中間構件304具有通道344連通於下構件306之該通道342。環狀溝槽347形成於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42以及該中間構件304的該通道344之間的連接部位。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42透過該環狀溝槽347及該中間構件304的該通道344而連接於流體供應源(圖未示)。因此,加壓流體係透過該等通道供應至該波紋腔361。再者,該通道342係視需要而附著於真空泵(vacuum pump)(圖未示)。操作該真空泵時,半導體晶圓係藉由吸力而吸附於該彈性膜314之下表面,藉以夾持(chuck)該半導體晶圓。
如第10圖所示,該波紋夾持器318具有通道326連通於由該彈性膜314的該波紋314b及該邊緣314c形成的環狀外部腔362。再者,該下構件306具有通道328透過連接器327而連通於該波紋夾持器318的該通道326。該中間構件304具有通道329連通於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28。該波紋夾持器318的該通道326透過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28及該中間構件304的該通道329而連接到流體供應源(圖未示)。因此,加壓流體經由這些通道供應到由該彈性膜314所形成的該外部腔362。
如第11圖所示,該環狀邊緣夾持器316具有爪件以夾持該下構件306之該下表面上的該彈性膜314的邊緣314d。該邊緣夾持器316具有通道334連通於由該彈性膜314的該等邊緣314c及314d所形成的環狀邊緣腔363。該下構件306具有通道336連通於該邊緣夾持器316之該通道334。該中間構件304具有通道338連通於該下構件306的該通道336。該邊緣夾持器316之該通道334透過該下構件306之該通道336以及該中間構件304之該通道338而連接到流體供應源(圖未示)。因此,加壓流體經由這些通道供應到由該彈性膜314形成的該邊緣腔363。
如上所述,該頂環101A中,透過調整供應到形成於該彈性膜314及該下構件306之間的各別壓力腔(也就是該中心腔360、該波紋腔361、該外部腔362及該邊緣腔363)的流體壓力,可於調整在半導體晶圓的局部區域用以壓按半導體晶圓於該磨光墊222的壓按力。
第12圖為該定位環203的放大視圖。該定位環203係用以夾持半導體晶圓之周緣。該定位環203包括:圓筒體(cylinder)400,該圓筒體400為上端封閉的圓筒形;夾持器402連設於該圓筒體400上部;彈性膜404,以該夾持器402固定於該圓筒體400;活塞406,連接於該彈性膜404之下端;及環形構件408,被該活塞406向下壓。
該環形構件408包括:上環形構件408a,耦接於該活塞406以及下環形構件408b,並與該磨光面105A接觸。該上環形構件408a及該下環形構件408b係藉由複數個螺栓409耦接。該上環形構件408a由如SUS等金屬材料或者如陶瓷等材料所組成,而該下環形構件408b係以樹脂材料如PEEK或PPS製成。
該夾持器402具有通道412連通於由該彈性膜404形成的腔413。該上構件300具有通道414連通於該夾持器402之該通道412。該夾持器402之該通道412透過該上構件300的該通道414而連接到流體供應源(圖未示)。因此,加壓流體透過這些通道供應到該腔413。所以,透過調整供應到該壓力腔413的該流體的壓力,該彈性膜404可膨脹或收縮以垂直移動該活塞406。因此,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可以所需壓力壓按該磨光墊222。
於上述圖示例中,該彈性膜404係使用具有彎曲部的彈性膜形成滾動隔膜(rolling diaphragm)。該滾動隔膜所定義的腔的內部壓力改變時,該滾動隔膜的該彎曲部會被捲起以擴大該腔。該隔膜並未接觸外部部件,且在該腔擴大時幾乎不會膨脹及收縮。因此,可大量降低滑動接觸所導致的摩擦力而延長該隔膜的壽命。再者,可準確調整該定位環203壓按該磨光墊222之壓按力。
使用以上配置,只可降低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所以,即便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磨耗,亦可使該下構件306及該磨光墊222之間的距離保持恆定。再者,因為接觸該磨光墊222的該環形構件408及該圓筒體400係透過該可變形彈性膜404而連接,不會因為偏移負載(offset load)產生彎曲力矩。因此,透過該定位環203,表面壓力可變得均勻,而該定位環203變得更能追隨該磨光墊222。
再者,如第12圖所示,該定位環203具有環形定位環導件410用以導引該環形構件408的垂直運動。該環形定位環導件410包括:外周部410a,位於該環形構件408外周側以圍繞該環形構件408上部全周;內周部410b,位於該環形構件408內周側,以及中間部410c,組構成用以附著該外周部410a及該內周部410b。該定位環導件410的該內周部410b係透過複數個螺栓411而固定於該頂環101A的該下構件306。組構成連接該外周部410a及該內周部410b的該中間部410c具有沿該中間部410c周向等距形成的複數個開口410h。
接下來敘述以具有上述構造的該磨光裝置30A處理作為工件的半導體晶圓的過程。
首先,該頂環101A透過吸力吸附已經被搬運到該推進器33的半導體晶圓W,並夾持該頂環101A的該定位環203內的該半導體晶圓。該頂環101A隨後自該推進器33之上樞轉到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之上。爾後,該頂環101A以預定轉速轉動時,該頂環101A藉該垂直移動機構124向該轉台100A(以預定轉速轉動)之該磨光面105A下降。
於本實施形態中,該伺服馬達138及該滾珠螺桿132係作為該垂直移動機構124之用,該頂環101A的下降終點係透過控制該伺服馬達138的脈衝數而控制於固定高度。若使用氣缸作為垂直移動機構,該頂環的下降會停止於氣缸的行程終點或者於該頂環接觸該磨光墊時。該頂環101A的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需要接觸該磨光墊222。因為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會由藉該彈性膜404形成的該腔413所壓按,該頂環101A較佳為定位於相對於該磨光墊222的預定高度。
倘若該頂環101A係建構成使該環形構件408直接固定於該上構件300(此情形未圖示),該頂環101A較佳為停止於與該磨光墊222接觸的位置。
接下來,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以預定流率供應研漿(液體Q)至該磨光面105A時,處於預定壓力的加壓流體係供應至該頂環101A的該中心腔360、該波紋腔361、該外部腔362及該邊緣腔363,並以受控的預定壓力壓按被該頂環101A夾持的該半導體晶圓W於該轉台100A之該磨光面105A,在研漿之存在下,藉該磨光面105A摩擦並磨光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表面,也就是該待磨光面。磨光期間,在該下構件306及該彈性膜314之間形成約0.1mm至3mm的間隙,以允許該加壓流體出現在該彈性膜314全區,以避免該下構件306及該彈性膜314之間的實際接觸,並以該彈性膜314之內部壓力壓按該半導體晶圓W。
在該刻意的磨光工序終止(termination)後(該磨光工序的終止受到控管,例如受到該磨光時間或被磨光的薄膜厚度的控管),將該工序變換至該半導體晶圓的升離作業。該半導體晶圓的該升離作業將參考第13至15圖進行說明。
第13圖顯示該頂環101A及該半導體晶圓W在磨光剛終止後的狀態。磨光終止後,該頂環101A的該中心腔360、該波紋腔361、該外部腔362及該邊緣腔363的壓按隨即在該轉台100A及該頂環101A之轉動中停止。此時,該半導體晶圓W係接觸該磨光墊222的該磨光面105A。之後,如第14圖所示,該頂環101A之該波紋腔361成為真空以分離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並且使該半導體晶圓W附著在該頂環101A之該下表面,也就是該彈性膜314之該表面,而不使該半導體晶圓W的約1/3直徑外伸於該轉台100A。
該半導體晶圓W附著於該頂環101A時,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W的力量多半不會造成問題,因為該半導體晶圓W的形變量小。稍後用以提昇該頂環101A的力量係大於作用在該半導體晶圓W上的該吸附力,以穩定的進行該作業。該半導體晶圓W接觸該磨光面105A時,該磨光面105A及該頂環101A均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
於提昇該頂環101A之前,該頂環101A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的該吸附力必須大於該磨光墊及該半導體晶圓間產生的該吸附力。因此,該頂環101A對該半導體晶圓W的吸附壓力通常設定在約-80kPa。另一方面,不同於其升離作業之情形,對於該半導體晶圓的移轉而言,如此-80kPa的吸附力太強;該強大吸附力可使該半導體晶圓形變並產生相當大的應力而摧毀該半導體晶圓上形成的電路。因此對於該半導體晶圓的搬運,在該半導體晶圓上,需要使用與升離該半導體晶圓的壓力不同的該頂環吸附壓力。例如該半導體晶圓上的該頂環吸附壓力,在升離該半導體晶圓時可約為-80kPa,而在搬運該半導體晶圓時可約為-30kPa。
分離該半導體晶圓及該磨光墊時,使用較低的該頂環吸附力於該半導體晶圓上也是比較適當的。因此,當使用偵測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墊分離的裝置監測該半導體晶圓的時候,可逐漸提昇該真空度以減少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的應力,直到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墊分離。可以如自動調節器等自動壓力調節器(automatic pressure regulator),或以複數個手動調節器結合切換閥控制該真空壓力。可逐步增加真空度來進行該半導體晶圓吸附作業,例如:第一階段為-30kPa;第二階段為-60kPa;第三階段為-80kPa。偵測到該半導體晶圓及該磨光墊分離之後,提昇該頂環並以最後的吸附壓力(真空壓力)夾持該半導體晶員。因此,該吸附壓力切換到通常用來搬運該半導體晶圓的壓力,例如-30kPa,以降低在該半導體晶圓上的應力。
該半導體晶圓吸附作業開始後,將該研漿切換成純水,而且純水已供應到該磨光面105A。因此,純水(液體Q)係存在於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之間。因為純水的存在而形成的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間的該縫隙,會隨著該半導體晶圓及該磨光面的相對速度以及純水供應量而改變。該頂環101A的吸附力開始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W時,該半導體晶圓W會在該隙縫的範圍內形變成吸盤狀。該半導體晶圓W之吸盤狀形變係在有黏滯性液體(如水)存在時發生。
此實施形態中,該頂環101A之吸附力開始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W上時,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至該磨光面105A的純水(液體Q)量即減少。如此,該半導體晶圓W因為該吸附力而逐漸吸附於該頂環101A時,空氣得以進入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該縫隙,藉以降低該半導體晶圓W吸附於該磨光面105A的該吸附力,也就是產生於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負壓。
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純水至該磨光面105A係用以阻止在磨光之後的該半導體晶圓W因為接觸該磨光面105A而刮傷,且用以清潔並冷卻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
即便在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到該頂環101A的作業期間,該磨光面105A亦接觸該頂環101A的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並且與該環形構件408相對移動。因此,供應到該磨光面105A的該液體供應量較佳為最多減少到不至於使該磨光面105A及該環形構件408變乾的量。
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的分離與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頂環101A的附著確認後,啟動該垂直移動機構124的該伺服馬達138以一起提昇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頂環101A,如第15圖所示,以完成該半導體晶圓的升離作業。在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而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頂環101A附著後立即提昇該頂環101A,藉此盡力發揮本裝置處理能力。再者,不以強制力分離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可防止該半導體晶圓W破裂與未能拿起該半導體晶圓W的失誤。
於此實施形態中,確認或判定該半導體晶圓W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並且已經與該頂環101A附著,是在該半導體晶圓W的該升離作業中,以設置於該頂環101A側邊的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偵測以薄膜狀覆蓋該磨光面105A的該液體(液體薄膜)Q在該頂環101A下游處一點厚度的改變。
應注意者為,如第16圖所示,關於該半導體晶圓W尚未附著於該頂環101A之下表面,而是位於該磨光面105A之情形中,以及如第17圖所示,該半導體晶圓W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且附著於該頂環101A的情形中,供應到該磨光面105A並且存在該磨光面105A上的該液體(液體薄膜)Q的分佈並不相同。尤其是,在該半導體晶圓W尚未附著於該頂環101A之下表面而是位於該磨光面105A(如第16圖所示)的時候,該頂環101A下游的該液體薄膜Q,係薄於該半導體晶圓W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且附著於該頂環101A的時候(如第17圖所示)。有鑑於此,以薄膜狀覆蓋該磨光面105A的該液體(液體薄膜)Q的厚度改變,是在該頂環101A下游的一點以設置於該頂環101A側邊的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偵測,而該液體薄膜Q之偵測厚度大於預定厚度時,該半導體晶圓W被判定為已經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而已經附著到該頂環101A。
特別是,當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之待與該磨光面105A接觸的表面有徑向溝槽時,該液體係大量供應到該半導體晶圓,而產生較大的該液體薄膜Q之厚度差異。
施加於該轉台100A的該旋轉馬達的負載在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前後會改變。因此也可以在偵測到該負載差異時提昇該頂環101A。
在無法偵測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墊222分離的情況下,應在該半導體晶圓W吸附作業開始之後,經過一段預定的時間再提昇該頂環101A。為了避免該半導體晶圓W破裂或者未能拿起該晶圓(以一個行程提昇該頂環101A時可能會發生),較佳為一起提昇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頂環101A,同時逐漸或逐步改變該頂環101A的高度。也可逐漸增加用以一起提昇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頂環101A的力量。
為了逐漸提昇該頂環101A,較佳為使用該垂直移動機構(提昇機構)124,於此實施形態中,該垂直移動機構124係利用該伺服馬達138及該滾珠螺桿132的組合。為了逐漸增加提昇該頂環101A的力量,較佳為使用利用氣缸的提昇機構。使用利用該伺服馬達138及該滾珠螺桿132組合的該垂直移動機構124時,透過控制該伺服馬達138的旋轉力矩,可逐漸增加該提昇力。使用氣缸時,透過控制供應到該氣缸的加壓流體的壓力,可逐漸增加該提昇力。
藉由偵測該頂環101A的該提昇力的反作用力也可偵測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墊222的分離。在這個情況下,可將用以偵測該反作用力的測力感測器(load cell)設置於例如該頂環軸111或該橋架128內。
為了避免未能拿起該半導體晶圓W,在該升離作業中,該頂環101A的該提昇作業開始前,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頂環101A之間的壓力通常需要約-80±10kPa的高度真空。磨光終止後,當該頂環101A定位在確定可以在與該半導體晶圓W之間產生高吸附壓力的適當高度時,該頂環101A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這是因為該彈性膜314具有孔洞時,如果該頂環101A距離該半導體晶圓W太遠,該壓力會洩漏。反之,如果該頂環101A距離該半導體晶圓W太近,該頂環101A會在磨光期間與該半導體晶圓W發生接觸,導致該半導體晶圓W破裂,或者該晶圓表面的過度磨光。
當開始提昇該頂環101A而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保持附著時,會產生一股分離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的力量。該頂環101A以高速提昇時,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該吸附力在該半導體晶圓W的提昇初期並未充分減小。因此,如果該頂環101A在該半導體晶圓W上的吸附力大於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該吸附力,則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就可以分離。然而,如果該半導體晶圓W無法承受該等吸附力產生的應力,該半導體晶圓W會破裂。反之,若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該吸附力比該頂環101A在該半導體晶圓W上的吸附力強,後者的附著將會被破壞,導致無法拿起該半導體晶圓W。如果是在一個行程內提昇該頂環101A而沒有等待透過該頂環101A的該吸附作業使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分離,更有可能發生這種問題。
有鑑於此,可以漸進的方式提昇該頂環101A,或者可降低該提昇速度,藉此可以穩定的將該半導體晶圓W升離該磨光面105A。再者,因為該頂環101A對該半導體晶圓W的吸附力不變,可以透過提昇該頂環101A同時以該提昇力不會破壞該頂環101A對該半導體晶圓W的吸附之方式控制該提昇力,即得以安全的升離(lift off)該半導體晶圓W。例如,透過提昇該頂環101A同時保持該提昇力低於該頂環101A在該半導體晶圓W上的該吸附力,可以安全的升離該半導體晶圓W。
完成該頂環101A的提升後,該頂環101A即樞轉到該推進器33之上,然後該半導體晶圓移轉到該推進器33。之後,清潔液朝著該頂環101A向上、下與旁邊噴灑以清潔該頂環101A之該晶圓夾持表面、磨光後的該半導體晶圓、以及它們的周圍區域。可持續供應清潔液以防止該頂環101A在下一個該半導體晶圓移轉到該頂環101A之前變乾。鑑於運轉成本,可間歇噴灑該清潔液。磨光過程中,磨光時間,舉例來說,可以分成複數個階段,而磨光條件,例如該頂環在該磨光墊上的壓力、該頂環與該半導體晶圓的轉速、夾持該半導體晶圓的方式等,可能在不同的階段間改變。研漿之形式、研漿量、濃度、溫度、供應的時機等也可以變化。
於此實施形態中,在磨光後的該半導體晶圓W的升離作業中,該頂環101A的吸附力開始作用於該半導體晶圓W時,減少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至該磨光面105A的液體(例如研漿)的流率或量。也可能在該升離作業開始後,也就是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到該頂環101A以分離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面105A時,即逐步減少自該液體供應噴嘴102A供應至該磨光面105A的該液體的流率至零。如此可減少使該半導體晶圓W形變成吸盤狀的該液體的量,並且安全的消除該半導體晶圓的吸盤狀形變。
也可能在該半導體晶圓W磨光後的該升離作業中,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到該頂環101A並且使該半導體晶圓W自該磨光面105A分離同時間歇供應該液體到該磨光面105A,也就是以某間隔時間重複該液體的供應與該供應的停止。這樣也能減少使該半導體晶圓W形變成吸盤狀的該液體的量,並且安全的消除該半導體晶圓的吸盤狀形變。該液體供應的間歇停止與該液體供應的逐漸減少到零不同,可防止該磨光面105A變乾,藉以防止該半導體晶圓W以及該定位環203的該環形構件408刮傷。
也有可能允許發泡液體,如碳酸水,存在於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面之間,並且在該半導體晶圓W磨光後的升離作業中,使出現在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面之間的該液體發泡。這樣也可以減少在該升離作業時產生在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面之間的負壓。
也可以在該半導體晶圓W磨光後的該升離作業中,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到該頂環101A並且使該半導體晶圓W自該磨光面105A分離,同時以減少的相對速度移動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轉台100A的該磨光面105A。
第18圖顯示在晶圓吸附作業時以多種轉台轉速TT、頂環轉速TR進行而測量的半導體晶圓之該形變、該半導體晶圓自磨光墊之該磨光面分離所需時間等等。以TT(轉台)=30(rpm)、TR(頂環)=30(rpm)的曲線圖為例,該曲線圖顯示該半導體晶圓係沿著該晶圓徑向形變。該曲線圖的線條數量與第19、20圖所示後述的該渦電流感測器248的掃描(scan)次數對應(該感測器通過(pass across)該半導體晶圓W的次數)。該曲線圖的縱座標代表該渦電流感測器的該輸出值。較小的縱座標值指示該半導體晶圓更接近該頂環而較遠離該渦電流感測器,而較大的縱座標值表示該半導體晶圓比較靠近該磨光面。因此,該曲線圖中,該等五條線表示掃瞄該半導體晶圓五次,其中該渦電流感測器之該輸出(該縱座標值)減少顯示該半導體晶圓自該磨光面分離的方式。接著看TT(轉台)=110rpm、TR(頂環)=30(rpm)的曲線圖,該圖顯示該半導體晶圓(待處理面朝下)發生大M形形變,而該形變在該半導體晶圓吸附作業中逐漸消失。也可以此方式藉該渦電流感測器監測該半導體晶圓,以得知該半導體晶圓自該磨光墊分離的時間點。
本實驗的該等結果顯示出:降低轉台與半導體晶圓間的相對速度會減少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面間產生的該負壓。尤其是,該半導體晶圓中心位在距離該轉台中心195mm的位置時(如本實驗所設定),該半導體晶圓之該形變量小。因此,如果轉台之轉速降低到30rpm或更低,亦即在該半導體晶圓中心的相對速度減少到613mm/sec或更低,則該半導體晶圓會更容易自該磨光面分離。
因此,在半導體晶圓升離作業中,吸附該半導體晶圓到頂環並且分離該半導體晶圓與磨光面時,藉由減少該磨光面與該半導體晶圓間的該相對速度,得以容易而迅速的自該磨光面分離該半導體晶圓,並且將該半導體晶圓吸附到該頂環的下表面,同時減少該半導體晶圓形變量。使用如第3、4圖所示之該上述磨光系統進行一連串的半導體晶圓處理時,係以如下路線(route)移轉該半導體晶圓: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反轉器31→該升降器32→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一移轉台TS1→該推進器33→該頂環101A→該轉台100A→該推進器33→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二移轉台TS2→該推進器34→該頂環101B→該轉台100B→該推進器34→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三移轉台TS3→該升降器35→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升降器36→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五移轉台TS5→該推進器37→該頂環101C→該轉台100C→該推進器37→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六移轉台TS6→該推進器38→該頂環101D→該轉台100D→該推進器38→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七移轉台TS7→該升降器36→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反轉器41→該主要清潔裝置42→該第二清潔裝置43→該第三清潔裝置44→該第四清潔裝置45→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
進行半導體晶圓的平行處理時,係以如下路線移轉該半導體晶圓: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反轉器31→該升降器32→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一移轉台TS1→該推進器33→該頂環101A→該轉台100A→該推進器33→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二移轉台TS2→該推進器34→該頂環101B→該轉台100B→該推進器34→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三移轉台TS3→該推進器35→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反轉器41→該主要清潔裝置42→該第二清潔裝置43→該第三清潔裝置44→該第四清潔裝置45→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
另一個半導體晶圓係以如下路線移轉: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反轉器31→該升降器32→該第一線性搬運器5之該第四移轉台TS4→該升降器35→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升降器36→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五移轉台TS5→該推進器37→該頂環101C→該轉台100C→該推進器37→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六移轉台TS6→該推進器38→該頂環101D→該轉台100D→該推進器38→該第二線性搬運器6之該第七移轉台TS7→該升降器36→該第二移轉機器人40→該反轉器41→該主要清潔裝置42→該第二清潔裝置43→該第三清潔裝置44→該第四清潔裝置45→該第一移轉機器人22→該前承載部20之該晶圓匣。
第19、20圖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磨光裝置。該磨光裝置與先前實施形態之該磨光裝置不同,係以渦電流感測器248作為距離測量感測器嵌入該轉台100A中,並指向該頂環101A夾持的該半導體晶圓W,代替先前實施形態的該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246。該渦電流感測器248偵測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距離,以確認或判定該半導體晶圓W是否已自該磨光面105A分離並且附著於該頂環101A。
開始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到該頂環101A之下表面時,該半導體晶圓W之與該頂環101A之吸附部位相對應的部位變得隆起,而該半導體晶圓W其他部位被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吸附力向下拉(也就是與該頂環101A提升方向相反的方向)。因此,該渦電流感測器248固定於該磨光面105A之下時,該半導體晶圓W之與該頂環101A之吸附部位相對應的部位會背離該渦電流感測器248,因此包圍該渦電流感測器248與該半導體晶圓W該部位的電磁場逐漸變弱而使訊號值減小。另一方面,該半導體晶圓W之該邊緣部位,於該吸附力(也就是在該半導體晶圓W及該磨光墊222之該磨光面105A之間,將該半導體晶圓向下拉的力量)強力作用之處,會微微的移離該磨光面105A。因此,訊號值會略為減小。藉該訊號值的該差異,得以確認或判定該半導體晶圓W與該磨光面105A之間的距離分佈,並且因此得以確認或判定該半導體晶圓W之整體形狀。
第18圖所示之該等上述資料,尤其是半導體晶圓之形變、分離該半導體晶圓與磨光墊之磨光面所需時間的資料係使用該渦電流感測器248進行測量同時改變轉台及頂環的轉速。
因此可能以設置於該轉台100A內的該渦電流感測器248確認或判定半導體晶圓W整體相對於該磨光面105A的垂直位置分佈。如此資料可用以觸發該頂環101A的提升。再者,也得以判定該半導體晶圓W之形變。因此,偵測到會於該半導體晶圓W上施加沈重負載的該半導體晶圓之形變時,可以停止吸附該半導體晶圓W,以免使該半導體晶圓W破裂。於一實例中,可藉由停止對該半導體晶圓W供應真空以停止該半導體晶圓W的吸附作業。
也可以根據驅動該磨光面或該頂環之馬達的電流值的減少來確認該半導體晶圓是否離開該磨光面並且附著於該頂環。
尚未與該磨光面分離且仍位於該磨光面上的該半導體晶圓在相對於該磨光面移動時,其間會產生摩擦力,因此負載會施加於驅動該磨光面或該頂環的馬達上。該負載可以馬達電流值之形式來偵測。因此可能設定馬達電流值之臨界值,並且以之為該頂環提升的觸發訊號。
也可以根據將該頂環向下拉的力量的改變來確認該半導體晶圓是否離開該磨光面並且附著於該頂環。
儘管已參考各該等實施形態描述本發明,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咸理解本發明並非受限於上述該等特定實施形態,而是應涵蓋本發明技術思想內的各種變形。
1...機殼
1a、1b、1c...分離壁
2...裝載/卸載區
3、3a、3b...磨光區
3b...第二磨光區
4...清潔區
5...第一線性搬運器
6...第二線性搬運器
10、11、12、13、14...閘門
20...前承載部
21...運動機構
22...第一移轉機器人
30A、30B、30C、30D...磨光裝置
31、41...反轉器
32、35、36...升降器
33、34、37、38...推進器
40...第二移轉機器人
42、43、44、45...清潔裝置
46...移轉單元
100A、100B、100C、100D...轉台
101A、101B、101C、101D...頂環
102A、102B、102C、102D...液體供應噴嘴
103A、103B、103C、103D...修整器
104A、104B、104C、104D...霧化器
105A、105B、105C、105D、500...磨光面
106...轉台軸
110...頂環頭
111...頂環軸
112...旋轉套筒
113、116...正時皮帶輪
114...頂環馬達
115...正時皮帶
117...頂環頭軸
124...垂直移動機構
125...旋轉關節
126...軸承
128...橋架
129...支撐座
130...支撐柱
132...滾珠螺桿
132a...螺桿
132b...螺帽
138...交流伺服馬達
202...頂環本體
203...定位環
222、502...磨光墊
246...液體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
247...控制裝置
248...渦電流感測器
300...上構件
304...中間構件
306...下構件
308、309、310、409、411...螺栓
314...彈性膜
314a、314b...波紋
314c、314d...邊緣
314f...間隙
316...邊緣夾持器
318、319...波紋夾持器
318b、318c、319a...爪件
320、322...止動器
324、325、326、328、329、334、336、338、342、344、412、414...通道
327...連接器
347...環狀溝槽
360...中心腔
361...波紋腔
362...外部腔
363...邊緣腔
400...圓筒體
402...夾持器
404...彈性膜
406...活塞
408...環形構件
408a...上環形構件
408b...下環形構件
410...定位環導軌
410a...外周部
410b...內周部
410c...中間部位
410h...開口
413...壓力腔
504...轉台
506...頂環
508...液體供應噴嘴
Q...液體
TP1...第一移轉位置
TP2...第二移轉位置
TP3...第三移轉位置
TP4...第四移轉位置
TP5...第五移轉位置
TP6...第六移轉位置
TP7...第七移轉位置
TR...頂環轉速
TS1...第一移轉台
TS2...第二移轉台
TS3...第三移轉台
TS4...第四移轉台
TS5...第五移轉台
TS6...第六移轉台
TS7...第七移轉台
TT...轉台轉速
W...半導體晶圓
第1圖係習知磨光裝置之主要部位概略的透視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該磨光裝置概略的透視圖,其顯示使工件外伸於研磨面的作業;
第3圖係顯示磨光系統之整體構造的平面圖,該磨光系統具有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所提供之磨光裝置;
第4圖係第3圖所示之該磨光系統概略的透視圖;
第5圖係第3圖所示之該磨光系統之該磨光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磨光裝置之主要部份概略的透視圖;
第7圖係第5圖所示之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8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9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10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11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12圖係第5圖所示之該頂環的垂直剖視圖;
第13圖係半導體晶圓之升離作業的垂直剖視圖,顯示該作業於開始吸附該半導體晶圓至該頂環的情形;
第14圖係該半導體晶圓之該升離作業的垂直剖視圖,顯示吸附該半導體晶圓至該頂環之後的情形;
第15圖係該半導體晶圓之該升離作業的垂直剖視圖,顯示升高該頂環及附著於茲之該半導體晶圓;
第16圖係顯示在該半導體晶圓附著於該頂環之下表面之前,該半導體晶圓位於該磨光面上時,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之厚度的垂直剖視圖;
第17圖係顯示該半導體晶圓與該磨光面分離並且附著於該頂環之該下表面時,覆蓋該磨光面之該液體薄膜之該厚度的垂直剖視圖;
第18圖顯示在進行晶圓吸附作業中轉台及頂環分別使用各種轉速時,半導體晶圓形變、該半導體晶圓與磨光墊之磨光面分離所需時間等測量結果之各種曲線圖;
第19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形態之磨光裝置之主要部份概略的透視圖;以及
第20圖係概略顯示第19圖所示之該磨光裝置之該主要部份的垂直剖視圖
1...機殼
1a、1b、1c...分離壁
2...裝載/卸載區
3、3a、3b...磨光區
3b...第二磨光區
4...清潔區
5...第一線性搬運器
6...第二線性搬運器
10、11、12、13、14...閘門
20...前承載部
21...運動機構
22...第一移轉機器人
30A、30B、30C、30D...磨光裝置
31、41...反轉器
32、35、36...升降器
33、34、37、38...推進器
40...第二移轉機器人
42、43、44、45...清潔裝置
46...移轉單元
100A、100B、100C、100D...轉台
101A、101B、101C、101D...頂環
102A、102B、102C、102D...液體供應噴嘴
103A、103B、103C、103D...修整器
104A、104B、104C、104D...霧化器
105A、105B、105C、105D、500...磨光面
TP1...第一移轉位置
TP2...第二移轉位置
TP3...第三移轉位置
TP4...第四移轉位置
TP5...第五移轉位置
TP6...第六移轉位置
TP7...第七移轉位置

Claims (35)

  1. 一種磨光方法,用以磨光工件,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以第一流率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以第二流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該第二流率係低於該第一流率並且隨時間遞減,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後,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於該夾持裝置以分離該工件與該磨光面之步驟期間,供應至該磨光面之該液體之該第二流率係逐步減少至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吸附該工件之步驟期間,施加真空於該工件藉以吸附該工件,吸附該工件的作業中,真空度係逐步增加直到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根據驅動具有磨光面之該轉台的馬達或驅動該夾持裝置 的馬達的電流的減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透過偵測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厚度的改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根據將該夾持裝置向下牽引的力量的改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透過偵測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係以渦電流感測器偵測。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係於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之高度時與該夾持裝置一起被提昇。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一起提昇該工件及該夾持裝置之力量係逐步改變。
  11. 一種磨光方法,用以磨光工件,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間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 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以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在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時,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係於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之高度時與該夾持裝置一起被提昇。
  13. 一種磨光方法,用以磨光工件,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以第一相對速度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以第二相對速度相對移動,該第二相對速度係低於該第一相對速度並且隨時間遞減,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轉台具有在該工件磨光過程中轉動的磨光面,而於吸附該工件的步驟中,該轉台之轉速係減少到30rpm或更低,或者在該工件中心點的該相對速度係減少到613mm/sec或更低。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吸附該工件之步驟期間,施加真空於該工件藉以吸附該工件,吸 附該工件的作業中,真空度係逐步增加直到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根據驅動具有磨光面之該轉台的馬達或驅動該夾持裝置的馬達的電流之減少。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透過偵測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厚度的改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根據將該夾持裝置向下牽引的力量的改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係透過偵測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及該磨光面之間的距離係以渦電流感測器偵測。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係於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之高度時與該夾持裝置一起被提昇。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一起提昇該工件及該夾持裝置之力量係逐步改變。
  23. 一種磨光方法,用以磨光工件,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 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同時供應發泡液體至該磨光面,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以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以及確認該工件與該磨光面的分離及該工件與該夾持裝置的附著後,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一起提昇。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係於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之高度時與該夾持裝置一起被提昇。
  25. 一種磨光方法,用以磨光工件,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並且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同時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將處理後的該工件吸附到該夾持裝置,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使用一力量一起提昇該夾持裝置及該工件,該力量小於吸附該工件於該夾持裝置之力量。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工件係於逐步改變該夾持裝置之高度時與該夾持裝置一起被提昇。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磨光方法,其中,一起提昇該工件及該夾持裝置之力量係逐步改變。
  28. 一種磨光方法,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供應液體至轉台之磨光面,同時將夾持裝置所夾持之該工件之待磨光面壓按於該磨光面,並且使該工件及該磨光面彼此相對移動,以執行該工件之待磨光面之處理;於處理後將該工件以第一真空壓力吸附於該夾持裝置,藉以使該工件與該磨光面分離;以及切換該第一真空壓力至第二真空壓力,該第二真空壓力之真空度小於該第一真空壓力之真空度而高於大氣壓之真空度。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第一真空壓力切換至該第二真空壓力係透過三通閥切換第一真空源至第二真空源。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磨光方法,其中,該第一真空壓力切換至該第二真空壓力係透過自動壓力調節器進行,該自動壓力調節器係設置於磨光裝置中,且以訊號控制。
  31. 一種磨光裝置,用以磨光工件,該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其上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 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自該液體供應裝置供應至該磨光面之該液體量;其中,在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過處理的該工件被吸附到該夾持裝置並且自該磨光面分離時,該控制裝置係控制該液體供應裝置,以相對於磨光期間之該流率為減低的流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間歇供應該液體至該磨光面或者供應發泡液體至該磨光面。
  32. 一種磨光裝置,用以磨光工件,該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運動機構;其中,在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過處理的該工件被吸附到該夾持裝置並且自該磨光面分離時,該控制裝置控制該運動機構以降低該轉台之該磨光面及該夾持裝置之間的相對速度。
  33. 一種磨光裝置,用以磨光工件,該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 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薄膜厚度偵測感應器,用以偵測覆蓋該磨光面之液體薄膜厚度,以感測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過處理的該工件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分離。
  34. 一種磨光裝置,用以磨光工件,該磨光裝置包括:轉台,具有磨光面;夾持裝置,可沿垂直方向移動,該夾持裝置係以可分離的方式夾持工件並且壓按該工件於該磨光面;液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液體至該磨光面;運動機構,用以相對移動具磨光面之該轉台及該夾持裝置;以及距離測量感測器,用以偵測該工件與該磨光面之距離,以感測已在該液體之存在下藉由接觸該磨光面進行過處理的該工件是否已經與該磨光面分離。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之磨光裝置,其中,該距離測量感測器係渦電流感測器。
TW98102804A 2008-01-30 2009-01-23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TWI471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9754A JP5248127B2 (ja) 2008-01-30 2008-01-30 研磨方法及び研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1570A TW200941570A (en) 2009-10-01
TWI471924B true TWI471924B (zh) 2015-02-01

Family

ID=40899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02804A TWI471924B (zh) 2008-01-30 2009-01-23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30716B2 (zh)
JP (1) JP5248127B2 (zh)
KR (1) KR20090083876A (zh)
TW (1) TWI4719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7290B1 (ko) 2006-10-06 2014-01-28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가공 종점 검지방법, 연마방법 및 연마장치
DE102009051007B4 (de) * 2009-10-28 2011-12-22 Siltronic Ag Verfahren zum Polieren einer Halbleiterscheibe
KR101775464B1 (ko) * 2011-05-31 2017-09-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학 기계적 연마 장치의 리테이너 링
TWI492818B (zh) * 2011-07-12 2015-07-21 Iv Technologies Co Ltd 研磨墊、研磨方法以及研磨系統
US9105516B2 (en) 2012-07-03 2015-08-11 Ebara Corporation Polishing apparatus and polishing method
CN103019045A (zh) * 2012-12-11 2013-04-03 清华大学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硅片台
JP6027454B2 (ja) 2013-02-05 2016-11-1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研磨装置
JP2016043442A (ja) * 2014-08-21 2016-04-04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研磨装置
TWI730044B (zh) * 2016-03-15 2021-06-11 日商荏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研磨方法、頂環及基板研磨裝置
JP7157521B2 (ja) * 2016-03-15 2022-10-2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研磨方法、トップリングおよび基板研磨装置
KR20200016175A (ko) * 2018-08-06 2020-02-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에바라 세이사꾸쇼 기판 보유 지지 장치, 기판 흡착 판정 방법, 기판 연마 장치, 기판 연마 방법, 연마되는 웨이퍼의 상면으로부터 액체를 제거하는 방법, 및 웨이퍼를 연마 패드에 압박하기 위한 탄성막, 기판 릴리스 방법 및 정량 기체 공급 장치
FI130973B1 (en) * 2019-11-18 2024-06-25 Turun Yliopisto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lishing a piece
CN113492399A (zh) * 2020-04-03 2021-10-12 重庆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抛光片表面划痕方法
US11693435B2 (en) * 2020-06-25 2023-07-04 Applied Materials, Inc. Ethercat liquid flow controller communication for substrate processing systems
JP2023091146A (ja) 2021-12-20 2023-06-3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ワークピースの研磨後に研磨ヘッドを上昇させる方法、ワークピースの研磨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15351661B (zh) * 2022-09-30 2023-01-13 武汉乾希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光通信器件的盒式管壳的开盖设备和开盖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9079A (en) * 1998-09-08 2000-12-12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 substrate
US6705924B2 (en) * 1997-05-23 2004-03-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with a substrate detection mechanism for a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system
US6755726B2 (en) * 2002-03-25 2004-06-29 United Microelectric Corp. Polishing head with a floating knife-edge
US6905392B2 (en) * 2003-06-30 2005-06-14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Polishing system having a carrier head with substrate presence sen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4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0837B2 (ja) * 1995-05-02 2005-08-31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KR100487590B1 (ko) * 1995-08-21 2005-08-04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에바라 세이사꾸쇼 폴리싱장치
JP3580936B2 (ja) * 1996-02-26 2004-10-27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のプッシャー及び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US6050884A (en) * 1996-02-28 2000-04-18 Ebara Corporation Polishing apparatus
EP0793261B1 (en) * 1996-02-28 2005-01-05 Ebara Corporation Robotic transport apparatus having a guard against water
US6221171B1 (en) * 1996-06-04 2001-04-24 Ebar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a workpiece
JPH10163138A (ja) * 1996-11-29 1998-06-19 Fujitsu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研磨装置
JPH10261601A (ja) * 1997-03-20 1998-09-29 Speedfam Co Ltd 研磨装置のワーク剥離方法及びワーク剥離装置
US5888124A (en) * 1997-09-26 1999-03-30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polishing and cleaning a wafer
JP3871450B2 (ja) 1997-10-20 2007-01-24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3768352B2 (ja) 1998-06-02 2006-04-19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DE69825143T2 (de) * 1997-11-21 2005-08-11 Ebara Corp. Vorrichtung zum polieren
US6358128B1 (en) * 1999-03-05 2002-03-19 Ebara Corporation Polishing apparatus
US6431968B1 (en) * 1999-04-22 2002-08-13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with a compressible film
JP4230642B2 (ja) * 1999-07-08 2009-02-2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搬送治具及び基板搬送装置
US6241593B1 (en) * 1999-07-09 2001-06-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with pressurizable bladder
JP2001038615A (ja) * 1999-07-26 2001-02-13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2001096455A (ja) * 1999-09-28 2001-04-10 Ebara Corp 研磨装置
EP1088622A3 (en) 1999-10-01 2003-09-03 Applied Materials, Inc. Platen with web release apparatus
US6663466B2 (en) * 1999-11-17 2003-12-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with a substrate detector
JP2001326201A (ja) * 2000-05-16 2001-11-22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2001334458A (ja) * 2000-05-26 2001-12-04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方法
JP3916375B2 (ja) * 2000-06-02 2007-05-1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561884B1 (en) * 2000-08-29 2003-05-13 Applied Materials, Inc. Web lift system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JP2002187060A (ja) * 2000-10-11 2002-07-02 Ebara Corp 基板保持装置、ポリッシング装置、及び研磨方法
JP2002184732A (ja) 2000-12-12 2002-06-28 Ebara Corp 受け渡し装置
JP2002217147A (ja) * 2001-01-16 2002-08-02 Tokyo Seimitsu Co Ltd ウェーハ研磨装置のウェーハ回収方法及び装置
JP3970561B2 (ja) * 2001-07-10 2007-09-0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保持装置及び基板研磨装置
JP3662529B2 (ja) 2001-08-16 2005-06-22 アプライド マテリアル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機械化学的研磨装置のロードカップおよび機械化学的研磨装置
JP2003109926A (ja) 2001-09-26 2003-04-11 Applied Materials Inc 基板の受け渡し方法および機械化学的研磨装置
JP3798960B2 (ja) 2001-09-28 2006-07-19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四辺形基板の研磨装置
JP3920720B2 (ja) * 2002-03-29 2007-05-3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受渡し方法、基板受渡し機構及び基板研磨装置
JP4353673B2 (ja) * 2002-04-18 2009-10-28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方法
JP2004106118A (ja) 2002-09-18 2004-04-08 Ebara Corp 研磨装置
TWI238754B (en) * 2002-11-07 2005-09-01 Ebara Tech Inc Vertically adjustable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head having a pivot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of
JP2004193289A (ja) * 2002-12-10 2004-07-08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方法
JP2004195629A (ja) 2002-12-20 2004-07-15 Ebara Corp 研磨装置
WO2004094105A1 (ja) * 2003-04-24 2004-11-04 Nikon Corporation 真空吸着保持装置及び保持方法と、該保持装置を用いた研磨装置及びこの研磨装置を用いた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2004345018A (ja) * 2003-05-22 2004-12-09 Hoya Corp 磁気ディスク用基板の研磨方法及び研磨装置、並びに磁気ディスク用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磁気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
JP4086722B2 (ja) * 2003-06-24 2008-05-14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基板保持装置及び研磨装置
JP2005038982A (ja) * 2003-07-18 2005-02-10 Speedfam Co Ltd 半導体ウェハの平坦面外周部研磨装置
JP2005123485A (ja) 2003-10-17 2005-05-12 Ebara Corp 研磨装置
JP2005131732A (ja) 2003-10-30 2005-05-26 Ebara Corp 研磨装置
JP4703141B2 (ja) * 2004-07-22 2011-06-15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研磨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基板飛び出し検知方法
JP2005101633A (ja) 2004-11-02 2005-04-14 Ebara Corp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5155517B2 (ja) 2005-04-21 2013-03-0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ウエハ受渡装置及び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JP4829631B2 (ja) * 2005-09-15 2011-12-07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研磨装置
JP2007287993A (ja) 2006-04-18 2007-11-01 Tokyo Seimitsu Co Ltd Cmp研磨装置における研磨ヘッド
JP4589357B2 (ja) 2007-04-16 2010-12-01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ポリッシ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5924B2 (en) * 1997-05-23 2004-03-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with a substrate detection mechanism for a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system
US6159079A (en) * 1998-09-08 2000-12-12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 substrate
US6514124B1 (en) * 1998-09-08 2003-02-04 Applied Materials, Inc. Carrier head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a substrate
US6755726B2 (en) * 2002-03-25 2004-06-29 United Microelectric Corp. Polishing head with a floating knife-edge
US6905392B2 (en) * 2003-06-30 2005-06-14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Polishing system having a carrier head with substrate presence sens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83876A (ko) 2009-08-04
TW200941570A (en) 2009-10-01
JP5248127B2 (ja) 2013-07-31
JP2009178800A (ja) 2009-08-13
US20090191791A1 (en) 2009-07-30
US8430716B2 (en) 2013-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1924B (zh) 磨光方法及磨光裝置
US6126517A (en) System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having multiple polishing stations
US8079894B2 (e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system having multiple polishing stations and providing relative linear polishing motion
US5804507A (en) Radially oscillating carousel processing system for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KR101126662B1 (ko) 폴리싱장치
TWI678750B (zh) 基板處理裝置及處理方法
US10183374B2 (en) Buffing apparatus,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11633531B (zh) 一种具有单腔清洗装置的减薄设备
CN111430230B (zh) 基板减薄方法、基板减薄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US6969305B2 (en) Polishing apparatus
US7210985B2 (en) Shaped polishing pads for beveling microfeature workpiece edg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1633520B (zh) 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减薄设备
CN211957605U (zh) 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减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