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8744B - Optical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8744B
TWI468744B TW97100579A TW97100579A TWI468744B TW I468744 B TWI468744 B TW I468744B TW 97100579 A TW97100579 A TW 97100579A TW 97100579 A TW97100579 A TW 97100579A TW I468744 B TWI468744 B TW I46874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optical plate
fine particles
optica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00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8800A (en
Inventor
Satoru Hamada
Hiroshi Yamamoto
Junichi Sawanobori
Original Assignee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48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8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7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74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78Voids specified as micro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光學板、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光學板、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尤其更詳細的是有關如液晶顯示裝置或廣告板等,可適當使用於將透光性的顯示體從背面照明的背光用之面光源裝置的光學板、具有其光學板的面光源裝置及具有其面光源裝置的顯示裝置。
近年來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根據低耗電化、薄型化及輕量化的必要,有著使液晶顯示裝置從背面照明的背光用之面光源裝置薄型化及輕量化的要求,同時可有效利用來自光源的光以獲得光源的低耗電化。使用於上述的液晶顯示裝置的面光源裝置有邊緣照明式的面光源裝置與正下方照明式的面光源裝置為人所熟知。
邊緣照明式的面光源裝置通常是從透明的丙烯樹脂等的板狀導光體的一側端面射入光源光,從其導光體一方的面的出光面將光射出到液晶面板等的背面。該面光源裝置中,在導光體的出光面與相反面的面上設置光反射板或光反射膜以獲得射出光的均一化。另一方面,正下方照明式的面光源裝置是以夾持著光源的樣態配置液晶面板與反射板所構成,通常,利用反射板將光源光反射在液晶面板的背面,以配置在液晶面板跟前的光擴散板將光擴散以獲得射出光的均一化。
如上述邊緣照明式或正下方照明式的面光源裝置中,在導光體的出光面配置有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所構成的光學板,其光學板使來自面光源裝置的光折射穿透液晶面板等的顯示體側。但是,如上述的光學板會產生來自面光源裝置為起因的等厚干涉帶或光源像辨識所導致的輝度不均一或者明暗重複模樣的輝度不均一性,具備該光學板的液晶顯示裝置會因為其輝度不均一以致影像容易散亂的問題。
為了消除以上的問題,下述專利文獻1雖提出在與複數個單位稜鏡面的相反側平滑面上具有微小凹凸的光學板,但是該光學板會產生來自面光源裝置的光聚光於出光面以致使提升輝度的光學板原來的功能降低的問題。因此,下述專利文獻2、3提出不會隨著出光面側輝度的降低,可抑制干涉帶產生的光學板、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該光學板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以透光性材料構成的塗抹層覆蓋著內面,專利文獻2是在與其塗抹層的透光性基材相反側的表面設置多數個微小丘陵狀突起,並且專利文獻3是在其塗抹層含有球形小顆粒設置成微小突起形狀,任意的場合皆可抑制干涉帶的產生等為起因的輝度不均一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519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30090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1-133214號公報
但是,在最近高品味之液晶顯示裝置的開發競爭激化的現況下,即使使用上述專利文獻2、3的任一光學板的場合,針對不隨著輝度的降低提升「擴散」程度來抑制干涉帶等的產生等為起因之輝度不均一化的課題仍不十分充足,因此仍有須改善的要求。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所研創而成,其目的是提供在儘可能抑制輝度降低的狀態下,提升「擴散」的程度並可抑制干涉帶等的產生為起因之輝度不均一化的光學板。並且,本發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具有上述光學板的面光源裝置及具備其面光源裝置的顯示裝置。
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明的光學板,其特徵為,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之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具有設置在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另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設置在該光擴散層中至少一方的面的光擴散層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
根據本發明,由於設置在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與光學元件之間及/或透光性基材另一方的面上所設置的光擴散層之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的光擴散層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因此射入到其光擴散層的光是以作為光擴散元 件而作用的空隙部的界面折射或反射。其空隙部的折射率大致為1,因此根據其空隙部之界面的折射或反射可有效產生光的擴散,可提高整體的「擴散」程度,例如可以抑制來自面光源裝置的光為起因等由於厚干涉帶或光源像的辨識所導致輝度不均一或者明暗重複模樣等的「輝度不均一化」。
又,本發明所涉及光學板也可以構成具有在任一方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形成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透光性基材,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之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所構成的光學元件的光學板。
本發明的光學板的較佳樣態為具有上述空隙部的光擴散層是將微小粒子分散的透明樹脂層朝著單軸或雙軸延伸所形成,上述空隙部為構成剖面方向朝著與該光學板的法線正交方向延伸的扁平形狀。
根據本發明,空隙部雖是構成剖面方向朝著與光學板的法線正交方向延伸的扁平形狀,但是,以上的形狀可藉著使微小粒子分散後的透明樹脂層朝著單軸或雙軸延伸而獲得。又,由於空隙部是形成朝著與光學板的法線正交的方向延伸而壓潰的扁平形狀,因此例如與未壓潰的球型比較,空隙部端部的曲率半徑(R角)是形成小的形態。以上端面的界面可以使得射入到光擴散層的光大為擴散。其結果,形成擴散性高的光學板。
再者,此時的微小粒子只要是透光性的粒子,形成在 其微小粒子周圍的空隙部也是為透明的空氣所構成,射入到其光擴散層的光不致為其微小粒子及其周圍的空隙部所吸收而穿透。其結果,對於光學板的射入光不會衰減可以穿透,其光學元件偏向觀察人員側,因此儘可能可抑制輝度的降低。
本發明光學板的較佳樣態也可以將上述空隙部構成為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上述空隙部也可以構成平面方向為大致圓形。
根據本發明,任意形態構成的空隙部與上述同樣地可以提高空隙部(尤其是空隙部的端部)的光擴散性,形成光擴散性高的光學板。
本發明光學板的較佳的其他樣態是針對除去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與該光學板的法線平行地射入直線光,測定該直線光穿透該光學板的穿透光之光擴散性的場合,在與該光線板的法線正交的複數假設線上測定光學性是構成為各向異性。
根據本發明,由於在與光學板的法線正交的複數假設線上測定的光擴散性為各向異性,因此將此光學板與任意的光源組合的場合,可活用其各向異性的擴散特性來解決以往輝度不均一的問題。
根據上述其他樣態是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的光擴散性的場合中,顯示從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是形成與平面方向配向在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 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
根據本發明,顯示從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即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雖是形成與平面方向配向於單軸方向之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但是上述方向的一致或大致一致是起因於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形狀。詳細而言,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其曲率半徑(R角)小的端部雖可實現高的擴散性,但是其端部的比例與單軸方向取向後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平行的場合比較,形成大的正交側為起因。
又,上述其他的樣態中,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的光擴散性的場合,以構成使得表示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與構成上述光學元件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呈正交或大致正交為佳。
在光學板的背面配置複數個冷陰極管構成正下方照明式的背光單元的場合,通常是配置使冷陰極管等長方向與光學元件具備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但是根據本發明,由於光擴散層是構成可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與上述稜線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因此可以防止由來於上述正下方照明式背光單元之條紋狀輝度不均一的產生。再者,該樣態是形成與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與配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 的樣態。
又,上述其他的樣態中,以輝度或擴散角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的光學擴散性的光擴散曲線表示的場合,是以構成顯示從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及構成上述光學元件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形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為佳。
與上述樣態不同,光學板的背面配置導光體構成在該導光體的側端面設置線形光源的邊緣照明式的場合,通常是配置使線形光源的長方向與光學元件具備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形成平行或大致平行,但是根據本發明,由於構成使光擴散層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與上述稜線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可以防止起因於上述邊緣照明式背光單元的線形光源寬度方向之輝度不均一的產生。再者,該樣態為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與取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形成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樣態。
本發明光學板的較佳其他樣態為針對除去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將直線光與該光學板的法線平行地射入,測定該直線光穿透該光學板之穿透光的光擴散性的場合,構成正交在該光學板的法線的複數假設線上所測定的光擴散性為各向同性。
根據本發明,由於正交在光學板的法線的複數假設線上所測定的光擴散性為各向同性,因此該光學板與任意的 光源組合的場合,運用其各向同性可以解決以往輝度不均一化的問題。
本發明的光學板中,以除去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之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縫隙間距0.5mm為15以下,JIS K 7361-1規定的方法所測定的霧度值在20%以上95%以下為佳。
根據本發明,由於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而具有光擴散層,因此除去上述光學元件樣態的光學板(即,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具有空隙部的光擴散層)的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並且可以構成除去光擴散元件的樣態之光學板的霧狀值形成20%以上95%以下。如上述的光學板在盡可能抑制輝度降低的狀態下抑制上述輝度的不均一。
解決上述課題用的本發明第1樣態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為透光性材料所構成,具有:將至少1個側端面所導入的光從一方的面的光放出面射出的導光體;從上述導光體的至少上述1個側端面朝著內部射入光的光源;及設置在上述導光體的光放出面,使得該光放出面射出的光穿透的光學板所成的面光源裝置,其特徵為:上述光學板,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設置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及/或上述透光性基材另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設置在該光擴散層中的至少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
解決上述課題用的本發明第2樣態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其特徵為,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設置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及/或上述透光性基材另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設置在該光擴散層中的至少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光學板;從該光學板的背面側照射光的光源;及配置在與該光源的上述光學板的相反側上,使來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到上述光學板方向的反射體。
根據上述第1及第2樣態的發明,由於在構成光學板之透光性一方的面與光學元件之間及/或上述透光性基材另一方面上,設置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之空隙部的光擴散層,因此來自光源的光從導光體的光放出面射入到光學板,在其光擴散層內空隙部的界面折射或反射。由於其空隙部的折射率大致為1,因此在其空隙部的界面可有效地引起折射或反射的光的擴散,提高整體的「擴散」可抑制上述輝度的不均一化。
再者,光擴散層具有的空隙部的形成上利用微小粒子的場合,其微小粒子只要是透光性的粒子,射入到光擴散層的光不會被其微小粒子所吸收而穿透,因此不致使對於光學板之射入光的衰減可穿透光學元件側。其結果,穿透的光以光學元件朝著觀測人員側偏向,可儘可能地抑制輝度的降低。
本發明的第1及第2樣態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中,構成上述光學板的光學元件可以構成設置在來自上述光源之光的射出側,也可以構成設置在從上述光源的光的射入側。
本發明涉及的面光源裝置也可以構成使用具有在任意一方的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形成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所成光學元件的光學板來取代上述第1及第2樣態所涉及的光學板。
解決上述課題用的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平面型的透光性顯示體,及配置在該透光性顯示體的背面,從背面光照射上述透光性顯示體的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
根據本發明,由於使用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作為顯示裝置的光源,因此可以抑制辨識光源像與干涉帶,或辨識從光源與導光體的射出光不勻稱等為起因導致表示面之輝度分部的不均一化,並且可以將均一性高的高輝度照明光供給至表示面板側。其結果,可以實現不致使輝度降低可提升影像品質程度的顯示裝置,尤其是最近之高品味的液晶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光學板,由於光擴散層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存在,可有效地引起光的擴散,因此可整 體提升光學板的「擴散」程度,例如可抑制來自光源裝置的光為起因等厚干涉帶與光源像的辨識等導致輝度不均一或明暗的重複模樣等的「輝度的不均一化」。
根據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由於具有可實現上述效果的光學板,尤其可有效作為最近之高品味的液晶顯示裝置用的面光源裝置,提供不致隨著輝度的降低可抑制上述輝度不均一化的面光源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顯示裝置,由於具有可實現上述效果的面光源裝置,因此可以抑制辨識光源像與干涉帶,或辨識從光源與導光體的射出光不均一等為起因導致表示面之輝度分布的不均一化,並且可以將均一性高的高輝度照明光供給至表示面板側,可以實現不致使輝度降低可提升影像品質程度的顯示裝置,尤其是最近之高品味的液晶顯示裝置。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光學板、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的實施形態,參閱圖示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於以下的說明及圖示,在其要旨的範圍內可以種種變形加以實施。
[光學板]
首先,針對光學板說明如下。第1圖~第3圖是表示本發明光學板之例的模式透視圖。本發明的光學板 10(10A、10B、10C)是如第1圖~第3圖表示,具有:透光性基材12;設置在其透光性基材12一方的面S1,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參閱第12圖中的符號16A、16B)所成的光學元件16;設置在上述一方的面S1與光學元件16之間及/或透光性基材12另一方的面S2上的光擴散層18。並且,設置在光擴散層18中的至少一方的面(S1或S2)的光擴散層18具有多數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22。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光學板10的構成元件詳細說明。
(透光性基材)
透光性基材12為光學板10的主要構成構件,具有與後詳述的光學元件16的基材作用的同時,將來自光源的光大量穿透光學元件16側的作用。透光性基材12只要是樹脂、玻璃、陶瓷等的材料構成光穿透性的基材即可,尤其以使用基材單體的穿透率為85%以上的基材為佳。此外,在此的穿透率是例如股份有限公司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的光線穿透率計(型式:HM-150)等測定的值。透光性基材12的厚度雖不加以限定,但是通常在50μm~500μm的範圍內。
樹脂材料構成的透光性基材12可舉例如以紫外線或電子線等的電磁輻射線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的聚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樹 脂、膦甲基酚醛樹脂等的熱可塑性樹脂、聚酯丙烯酸酯、丙烯酸胺酯、環氧丙烯酸酯等低聚物及/或丙烯酸系的單體等構成的電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硬化的樹脂等所構成的透明性基材為佳。又,玻璃所構成透光性的基材12是使用納鈣玻璃、硼矽酸玻璃等。
透光性基材12也可以和後述的光擴散層18藉著共擠製而成,也可以此之外的方法製作。共擠製所製作的透光性基材12或者其他方法所製作的透光性基材12在具有光擴散層18的狀態下進行延伸處理。延伸處理可以是雙軸延伸處理或單軸延伸處理。藉著具有光擴散層18的透光性基材12的延伸處理,可以形成本發明的特徵性構成的空隙部22,其詳細如後述。
(光擴散層)
第4圖為第1圖表示的光學板的放大剖面圖。又,第5圖為光擴散層的放大剖面圖,第6圖為光擴散層的放大上視圖。光擴散層18為本發明之特徵性構成,如第5圖及第6圖表示,多數具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22的層。上述的光擴散層18是如第1圖表示的光學板10A,也可以設置在透光性基材12一方的面S1與光學元件16之間,也可以如第2圖表示的光學板10B設置在透光性基材12另一方的面上,也可以如第3圖表示的光學板10C,設置在透光性基材12一方的面S1與光學元件16之間及透光性基材12另一方的面S的雙方。再者,第6 圖中的(A)是光擴散層18具有空隙部22的平面方向形狀為大致橢圓形場合的例,(B)是光擴散層18具有空隙部22的上面方向形狀為大致圓形場合的例。
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可以舉例和上述透光性基材12同樣之透明樹脂材料的較佳例。具體而言可以舉例如以紫外線或電子線等的電磁輻射線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的聚酯樹脂、對苯二甲酸乙烯酯-間苯二甲酸酯共聚物、乙二醇-1,4-環己二甲醇-對苯二甲酸共聚物等的聚酯樹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等的丙烯酸樹脂(再者,在此「(meth)acrylate」是意味著丙烯酸酯或者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樹脂、膦甲基酚醛樹脂等的熱可塑性樹脂、聚酯(甲基)丙烯酸酯樹脂、(甲基)丙烯酸胺酯、環氧(甲基)丙烯酸等的低聚物及/或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系的單體等構成的電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硬化的樹脂的樹脂等。尤其是使用可與上述透光性基材12共擠製樹脂材料時,製造上便利。構成該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的折射率通常為1.45~1.60程度。
第5圖及第6圖例示的光擴散層18在上述樹脂材料19中,構成具有微小粒子20,及存在於其微小粒子20周圍的空隙部22。以上形態的光擴散層18是例如將微小粒 子20分散後的透明樹脂與形成上述透光性基材12的樹脂材料同時共擠製之後,或者塗抹形成在上述透光性基材12上之後,可以將該等朝著單軸或雙軸延伸形成。多數的空隙部22可以表示平面方向的場合之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形成的程度,根據後述實施例的結果,例如可以形成平面方向每1cm2 為10個~3000個為佳。
根據延伸處理形成多數個空隙部22的場合,配合使其微小粒子20大致均勻地分散在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中。微小粒子20一般是只要使用在光學板的光穿透性微小粒子即可,可舉例如苯乙烯樹脂微小粒子、矽樹脂微小粒子、丙烯酸樹脂微粒、MS樹脂(甲基丙烯-乙烯共聚物樹脂)微小粒子等的有機系微小粒子、玻璃微小粒子、玻璃珠等的無機系微小粒子等,可以使該等的1種或2種以上包含在樹脂中。
該微小粒子20其折射率是以和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的折射率相同或其以下值為佳。選擇微小粒子20的材質時其折射率可以是任意的值,但是藉著使微小粒子20的折射率與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的折射率相同或其以下值形成光擴散層18時,可以使射入到光擴散層18的光在穿透微小粒子20時有效地產生光的擴散。再者,微小粒子20的折射率只要與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同樣為1.45~1.60的程度或其以下值即可。
微小粒子20的形狀尤其不加以限定,但是通常以取 得容易的點有利的球狀、旋轉橢圓體或者帶有圓角的多面體等的大致球狀物。微小粒子20的平均粒徑是以顯微鏡觀察光擴散層18的剖面求得,以測定試樣數50以上的平均值表示。
再者,本發明中,微小粒子20的表面是以施加不與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相溶的處理為佳。對於微小粒子20的表面施以上述處理,藉著共擠製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形成之後的延伸處理,在構成微小粒子20與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的界面造成剝離,可得知容易形成空隙部22。其結果,在光擴散層18內容易形成上述預定形狀的空隙部22。
接著,針對空隙部22的形狀更詳細說明如下。
空隙部22的上面方向形狀是如第6(A)圖表示,也可以是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也可以如第6(B)圖表示不在特定方向取向的大致圓形,但是,空隙部22的剖面方向形狀是如第5圖表示,單軸延伸與雙軸延伸的其中之一皆形成朝著與正交在光學板10的法線Y的方向X延伸的被壓扁的扁平形狀。在此,「剖面方向形狀」是從與觀察平面方向形狀的光學板的法線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的光學板剖面形狀。又,「平面方向形狀」則是將立體形狀投射在與視線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平面形狀。
第5圖及第6圖表示的空隙部22是存在於微小粒子20的周圍。其空隙部22也可以存在於微小粒子20的全周圍,也可以存在於微小粒子20的部份周圍,但是從在 部份周圍的場合,以儘可能的寬廣部份存在有空隙部22為佳。空隙部22具有空氣層的作用,其折射率大致形成為1。因此,射入到光擴散層18的光是以構成光擴散層18的樹脂材料19與空隙部22的界面容易形成折射或反射,有效地形成光擴散。因此,該空隙部22,其結果使得光學板10作用整體形成「擴散狀態」,可提升擴散的程度,具有可抑制例如根據起因於來自面光源裝置的光之等厚干涉帶或光源像的辨識所導致明暗的重複模樣等的「輝度不均一化」的效果。
空隙部22的形狀雖然不加以限定,但是藉著共擠製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之後的延伸處理形成的場合,空隙部22是如第6圖表示,其輪廓形狀在平面方向形狀是形成大致橢圓形(參閱第6(A)圖)或者大致圓形(參閱第6(B)圖)。第6(A)圖表示的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22在平面方向取向於單軸方向,即形成具有各向異性的形態。另一方面,第6(B)圖表示的大致圓形的空隙部22在平面方向未取向於特定的方向,即形成具有各向同性的形態。再者,延伸處理雖是在板的縱向與橫向進行,但是通常朝著任一方向的延伸皆大,空隙部22的輪廓是如上述一般在平面方向形狀多形成大致橢圓形(參閱第6(A)圖)。
第7圖為包含在光擴散層的空隙部之光擴散性是以球形的空隙部為例加以說明的模式圖,第8圖為包含在光擴散層的微小粒子之光擴散性是以球形的微小粒子為例加以說明的模式圖。從透光性基材的法線方向(第7圖及第8 圖中,相當於從下方朝著上方的方向)射入到光擴散層18的光是如第7圖表示,在折射率約1.56程度的樹脂與折射率約1.9的空隙部22的界面形成大的彎曲。另一方面,不具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為樹脂材料19的折射率約1.56程度,微小粒子20的折射率是大約1.49程度,因此如第8圖表示不怎麼彎曲。因此,本發明的光學板10具備的空隙部22可以有效地使法線方向射入到光擴散層18的光擴散。
第9圖為延伸處理後實際出現空隙部的平面方向形狀的模式圖。又,第10圖為第9圖的A-A剖面圖,第11圖第9圖的B-B剖面圖。延伸處理之後出現的空隙部22通常是朝透光性基材12的延伸方向延伸,如第5圖表示其剖面呈扁平的同時,如第6圖表示其平面方向形狀是形成大致橢圓形或者大致圓形。如第9圖表示,空隙部22平面方向的場合之長軸方向的長度為「a」,短軸方向的長度為「b」的場合,空隙部22的「a/b」構成的形狀可根據處理延伸的條件任意地變化。例如,空隙部22藉單軸延伸形成的場合,以預定倍率僅進行縱向延伸或橫向延伸,藉此如第6(A)圖表示大致橢圓形朝著單軸方向延伸可形成具有強的各向異性的空隙部22。再者,單軸延伸時的延伸倍率以大於1倍,10倍程度進行為佳。另一方面,藉著雙軸延伸形成空隙部22的場合,以預定倍率使得縱向延伸與橫向延伸的順序,橫向延伸與縱向延的順序,或者縱向延伸與橫向延伸同時進行,藉此如第6(B) 圖表示可形成各向同性的大致圓形空隙部22。雙軸延伸藉著縱向方向的延伸倍率與橫向方向延伸倍率的調整,可以調整空隙部22的形狀,可以在圓形到大致圓形的廣範圍內進行調整。再者,雙軸延伸時的延伸倍率以大於1倍,在10倍程度進行為佳。
其中,同時將第6(A)圖表示各向異性的具有各向異性的大致橢圓形構成的空隙部22形成在光擴散層18內,藉此可對於光擴散層18的光擴散性具有各相異性。從長軸方向表示的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22是如第10圖表示,其上下面(透光性基材的法線方向Y的面)的中央部是形成接近比較平坦的形態。因此,從其法線方向射入以空隙部22的界面折射穿透的光的多數量會在比較平坦的長的中央部上下面僅稍微彎曲穿透光學元件16側。另一方面,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22的兩端部,使得射入接近光學板的法線方向y的角度之界面的光的彎曲增大,如第10圖表示,形成強的擴散光朝向左右射出光。即,其兩端部包含空隙部22的端部,形成曲率半徑(R角)小的形態,因此可以使射入的光形成大的彎曲而擴散。因此,如第10圖表示,在空隙部22長軸方向,佔據大部份的中央部的光擴散不強,多數的光並未加以擴散即可穿透,因此具有可以確保一定輝度的特徵。
另一方面,從短軸方向表示的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22是如第11圖表示,其上下面(透光性基材的法線方向Y的面)的中央部短,與第10圖的場合比較並非平坦。並 且,可以使射入到接近光學板的法線方向y的角度之界面的光的彎曲增大的兩端部佔據的比例相對增大。因此,如第11圖表示,從法線方向射入折射穿透空隙部22的光在端部形成大的彎曲,形成強的擴散光使得左右射出光的比例增大。因此,如第11圖表示,空隙部22的短軸方向具有產生比較強的光擴散的特徵。
整理以上的特徵時,如第10圖表示,光射入到扁平且橢圓形的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剖面的場合,其兩端部雖賦予對於空隙部22長軸方向的光的彎曲,但是一個空隙部22中賦予兩端部的長度可以大致與短軸的長度成比例。同樣地,如第11圖表示,光射入到扁平且橢圓形的空隙部22的短軸方向剖面的場合,其兩端部雖賦予對於空隙部22短軸方向的光的彎曲,但是一個空隙部22中賦予兩端部的長度可以大致與長軸的長度成比例。由此,空隙部22的形狀為橢圓形的場合,穿透光的短軸方向的成分可更形成強的擴散,光擴散性可以為各向異性,換言之,光擴散性可形成具各向異性。其光擴散的各向異性藉著橢圓性構成的空隙部22的長徑a、短徑b的比率a/b的控制,可控制擴散性的各向異性。其比率a/b越是增大,可以增大擴散性的各向異性。
空隙部22的數量、形狀、大小、容量等雖然不加以限定,但是可以考慮期待的法線輝度、像鮮明度的值、霧度值等任意地調整。例如,降低像鮮明度的值使擴散增大的程度增大的場合,可以增加空隙部22的數量、形狀、 大小、容量等調整使光擴散增大,相反地,在增大像鮮明度的值使擴散降低的程度的場合,可以減少空隙部22的數量、形狀、大小、容量等調整使光擴散降低。空隙部22的數量可以包含在光擴散層18的微小粒子20的數量加以調整,空隙部22的形狀與大小例如根據延伸處理產生空隙部22的場合,藉著單軸進行或雙軸進行延伸處理,更可以調整延伸的程度(稱延伸倍率、延伸度)加以設定。空隙部22的容量可以微小粒子20的大小與延伸的程度(延伸度)加以調整。
如上述所構成的光擴散層18的厚度雖然不加以限定,但是通常在5μm~30μm的範圍內。
光擴散層18可以種種的方法製作,最好是如上述準備微小粒子20分散後的樹脂材料,將其樹脂材料與透光性基材12的擠製材料進行共擠製或塗抹,進行所獲得之板的單軸延伸或雙軸延伸等的延伸處理可加以製作。藉著該延伸處理,使得微小粒子20與光擴散層18的構成樹脂的界面剝離形成空隙部22。
(光學元件)
光學元件16被設置在透光性基材12一方的面S1上,複數配列著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參閱後述第12圖中的符號16A、16B)。光學元件16是如第1圖~第3圖表示,也可以排列呈三角柱形的單位稜鏡14使其稜線形成平行的稜鏡群,如第12(A)圖表示,也可以多數排列著 剖面為大致半球面的圓柱形構成的單位透鏡14A的透鏡群,如第12(B)圖表示,也可以是二維多數排列著大致半球形突起構成的單位透鏡14B所成的複眼透鏡16B。該等單位稜鏡14或者單位透鏡14A、14B的剖面形狀可舉例使用圓、橢圓、心形、藍金(Rankine)的卵形、擺線型或者漸開線等的平滑曲線或者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或六角形多角形的一部份或整體的形狀。再者,單位透鏡14A、14B也可以如第12圖表示的凸透鏡或者凹透鏡(未圖示)。
具有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10雖然可以1片構成使用,但是在使用柱形透鏡控制2方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的光擴散角時,也可以層疊具有光學元件16的2片光學板10使其稜線正交。此時的透鏡面的方向雖是2片都是相同方向,光的穿透性高而最為良好,但是也可以使光學元件16的構成材料相對構成彼此面對面。光學元件16的構成材料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單獨聚合物,或者(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再者,在此「(甲基)丙烯酸」是意味著丙烯酸或者甲基丙烯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的聚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樹脂、膦甲基酚醛樹脂等的熱可塑性樹脂或者紫外線或電子線交聯端多官能的(甲基)丙烯酸胺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不飽和聚酯等的透明樹脂、透明玻璃等、透明陶 瓷等。再者,從光學元件16的透鏡頂部到平面為止的厚度通常為20μm~1000μm程度。
光學元件16的形成方法可舉例如習知的熱壓法(日本特開昭56-157310號公報)、紫外線硬化性的熱可塑性樹脂薄膜上,藉著輥壓花版對於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施以壓花加工之後照射紫外線使其薄膜硬化的方法(日本特開昭61-156273號公報)、刻設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形狀而旋轉的輥凹版上塗抹電子線硬化性樹脂液填充到凹部之後,經由樹脂液在輥凹版上包覆薄膜狀的透光性基材的狀態下照射紫外線或電子線使其硬化,隨後使該等從輥凹版上脫膜,將輥凹版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形狀形成在薄膜狀的透光性基材上(日本專利特開平3-223883號公報)等。
該光學元件16所要求的透光性只要不造成各用途在使用上阻礙的程度即可,雖以無色透明為佳,但是也可以根據用途而為著色透明或消光半透明即可。在此,消光透明稱為使穿透光擴散穿透於大致與半立體角內的任意方向均一的各向同性的性質,與光各向同擴散性同義語使用。
根據以上構成元件所構成本發明的光學板10,透光性基材12一方的面S1與光學元件16之間及/或透光性基材12另一方的面S2上,設置有作為其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因此射入到其光擴散層18的光為空隙部22的界面所折射或反射。並且,其空隙部22的折射率大約為1,因此根據其空隙部22的存在可有效產生光的擴散,整體形成「擴散狀態」可抑制干涉帶等導致的 輝度不均一化。
再者,光擴散層18含有透光性的微小粒子20的場合,射入到其光擴散層18的光不會為其微小粒子20所吸收而穿透。其結果,儘可能不致使射入光衰減穿透光學元件16側,因此可儘可能抑制輝度的降低。
(光擴散層的光學板與光擴散元件的關係)
本發明的光學板也可以形成第6(A)圖表示形態的空隙部22使光擴散性形成為各向異性,也可以形成如第6(B)圖表示形態的空隙部22使光擴散性形成為各向同性。
在此,「各向異性的光擴散性」是如第6(A)圖表示,空隙部22的平面方向形狀是出現在設置單軸方向取向之大致橢圓形狀的光擴散層18的場合的特性。該各向異性的光擴散性可藉著測定除去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10得以確認。詳細而言,刪去構成本發明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使光學元件16的功能喪失,或者將與光學元件16相同材料甚至相同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塗抹在光學元件16上等形成光學元件16的功能喪失之後的光學板(以下,該光學板稱為「基材板」),將直線光與其基材板的法線平行地射入,測定其直線光穿透基材板的穿透光的光擴散性,藉此可確認光擴散性。此場合中,具有空隙部22的平面方向形狀取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之光擴散性18的基材板,在特定方向形成較高之正交於其法線 的複數假設線上所測定的光擴散性,形成各向異性。
此時的光擴散性是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時,從其光擴散曲線所獲得之半寬度中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即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是與平面方向取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構成的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上述方向的一致或大致一致是起因於大致橢圓形構成空隙部22的形狀,詳細而言,如已述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22雖可實現曲率半徑(R角)小的端部(輪廓部份)高的擴散性,但是其端部的比例與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平行的場合比較,起因於正交的一側形成較大。
另一方面,「各向同性的光擴散性」是如第6(B)圖表示,在設置空隙部22的平面方向形狀朝著特定方向未顯著延伸之大致圓形的光擴散層的場合所出現的特性。該各向同性光擴散性可藉著除去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10的測定得以確認。詳細而言,與上述同樣,除去構成本發明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使光學元件16的功能喪失,或者將與光學元件16相同材料甚至相同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塗抹在光學元件16上等形成光學元件16的功能喪失之後的基材板,將直線光與其基材板的法線平行地射入,測定其直線光穿透基材板的穿透光的光擴散性,藉此可確認光擴散性。此場合中,具有空隙部22的平面方向形狀為大致圓形之光擴散性18的基材板與正交於其法線的複數假 設線上所測定的光擴散性並無大的差異,形成各向同性。
此時的光擴散性與上述同樣,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時,從其光擴散曲線所獲得的半寬度在各假設線中並無大差異。如上述,係起因於大致圓形構成的空隙部22的形狀,詳細而言,在大致圓形的空隙部22曲率半徑(R角)小的端部(輪廓部份)雖可實現高的擴散性,但是係起因於其端部的比例為各向同性。
第13圖及第14圖是說明本發明的光學板具備的光學元件及光擴散層與組合在本發明的光學板的光源之關係的構成圖。第13圖是以正下方照明式背光單元為光源而組合時的構成圖,第14圖是以邊緣照明式背光單元為光源而組合時的構成圖。本發明的光學板10可形成具有光擴散性的各向異性(非各向同性的光擴散性),因此可因應第13圖或第14圖所組合的光源的種類任意加以運用。例如光源具有方向性之輝度不均一的場合,運用本發明的光學板10使光源具有強的輝度不均一之方向擴散性,可藉此抵銷輝度不均一,有效地使其輝度不均一擴散。
如第13圖表示,在光學板10的背面配置複數個冷陰極管等構成的光源34構成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通常配置使冷陰極管等的長方向H與光學元件16具備的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G形成平行或大致平行。以上的場合中,如第13圖表示,具有非各向同性的光擴散層18的基材板13的光擴散性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的場合,構成表示其光擴散曲 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F與構成光學元件16的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G呈正交或大致正交為佳。
上述構成的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由於是構成光擴散層18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F(即,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與單位稜鏡14的稜線方向G呈正交或大致正交,因此可更有效地防止起因於構成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冷陰極管等所形成光源34的帶狀輝度不均一的產生。
另一方面,如第14圖表示,光學板10的背面配置導光體32構成在該導光體32的側端面32A設置線狀光源34的邊緣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通常是配置使線狀光源34的長邊方向H與光學元件16具備的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G形成平行或大致平行。以上的場合中,如第14圖表示,以輝度與擴散角表示具有非各向同性的光擴散層18的基材板13之光擴散性的光擴散曲線表示的場合,構成使得表示其光擴散曲線所獲得之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F與構成光學元件16的單位稜鏡14(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G形成平行或大致平行。
由於以上構成的邊緣照射式背光單元是構成使光擴散層18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F(即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與單位稜鏡14的稜線方向G平行或大致平行,因此可以防止起因於邊緣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光源構 造之線狀光源34的寬度方向(長邊方向H)產生的輝度不均一。
如以上說明,配置使具備非各向同性的光擴散性的光擴散層18與光學元件16的位置關係對應所使用的光源,可藉以解決起因於光源構造之輝度不均一化的問題。
再者,上述中,單位稜鏡14的稜線方向G是正交於單位稜鏡14的排列方向J的方向。並且,上述中,光擴散層18發揮最大擴散特性的方向F(即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為正交在取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成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的方向。又,上述中,從完成後的光學板10排除光學元件16以測定光擴散元件,但是光學板10的製造步驟中,如後述的實施例表示,測定形成光學元件16之前的基材板71(延伸處理同樣形成有空隙部22的板)的光擴散性,可確認光擴散性的非各向同性或各向同性。
(光學板的特性)
上述構成元件所成本發明的光學板10是以排除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亦即,在透光性基材12上,形成具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的「基材板13」。參閱第13圖及第14圖)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最好是10以下,JIS K 7361-1規定的方法所測定的霧度值則是在20%以上95%以下為佳。本發明的光學板10及構成光學板10的基材板 13由於具有作為光學擴散元件之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因此可以具有上述範圍內的光學特性,所獲得的光學板10可形成明亮且擴散也充分的光學板。像鮮明度的值與霧狀值主要可藉著構成光擴散層18的空隙部22的大小等加以調整。又,對於法線輝度雖在後述實施例加以說明,但是與相對於習知光學板的相對值比較所求得,因此最好是習知的光學板為100%時,以96%以上為佳。
像鮮明度的值並非測定所獲得的光學板10,而是以JIS K 7374所規定的方法來測定基材板(即指在透光性基材12上形成具有空隙部22光擴散層18所成的基材板13,或者從光學板10除去光學元件16之後的基材板14),將形成有例如0.125mm、0.5mm、1.0mm、2.0mm等任意寬度的開縫的開縫板配置在受光部之前,測定從光源射出的光穿透測定對象物的光之中,穿透開縫板後之光的比例的結果。像鮮明度的值越小擴散程度越是提升而可抑制因干涉帶等造成輝度不均一性的產生,但是其值越大擴散的程度越是降低則會有因為干涉帶等產生輝度不均一性。又,霧狀值是針對以60mm角裁切基材板13中心部的測試片使用光線穿透率(股份有限公司村上色彩研究所社製、型式:HM-150),依據JIS-K-7361-1測定的結果。又,法線輝度是在各光線射出角度測定其輝度的裝置之微小偏角輝度計所測定的結果,可得知其值越大則越為明亮。
再者,上述中,除去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可例示如 刪去構成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而喪失光學元件16的功能之後的基材板13,或者將與光學元件16相同的材料或相同折射率的透明材料塗抹在光學元件16上,使其喪失光學元件16的功能之後的基材板13。
(其他的層)
光學板10中。也可以在與光學元件16相反側的面(有稱為另一方的面S2)上,設置光擴散層(未圖示)。例如,第3圖表示的光擴散層18形成在光學板10的兩面S1、S2的場合中,可例示設置光擴散層來取代內面S2側的光擴散層18的樣態。如上述的光擴散層只要具有使得光擴散的作用即可,形成在一般的光擴散板上。例如可運用粒徑為1μm~30μm的光擴散微小粒子分散到樹脂中的層,例如與上述專利文獻2、3所提出的相同。
光擴散層是將光擴散微小粒子分散到透光性膠黏樹脂的塗料以噴塗、輥塗等塗抹所形成。光擴散微小粒子的材料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系粒子、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系粒子、聚碳酸酯粒子、聚氨酯系粒子、碳酸鈣系粒子、矽膠系粒子等。透光性膠黏樹脂是使用丙烯、聚苯乙烯、聚酯、乙烯聚合物等的透明材料。光擴散層的厚度通常在1μm~20μm的範圍。
(光學板的製造方法)
光學板10可以種種的方法製造。例如,準備板狀的 透光性基材12之後,在其單面或兩面形成光擴散層18,並將該等同時以雙層擠製等形成,隨後,可以形成光學元件16。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分別形成的場合是例如在板狀的透光性基材12擠製成形之後,在其單面或兩面塗抹光擴散層形成用樹脂液後乾燥形成光擴散層18,隨後延伸處理形成微小粒子20周圍具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後,形成光學元件16加以製造。又,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同時形成的場合是例如在雙層擠製板狀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同時形成之後,延伸處理作為微小粒子20周圍具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隨後可以形成光學元件16加以製造。
光學元件16例如可藉著日本特開昭56-157310號公報所揭示的熱可塑性樹脂的熱壓法、射出成形法或者根據紫外線或熱之硬化性樹脂的澆鑄成形法等製造。又,其他的製造方法有例如日本特開平5-1699015號公報所揭示的對於具有預定透鏡排列所成光學元件16之賦形模的賦形輥填充電離放射線硬化樹脂,在此重疊形成有延伸處理後的光擴散層18的透光性基材12,在其狀態下從透光性基材12側照射紫外線或電子線等的電離放射線,使電離放射線硬化樹脂液硬化。隨後,將該等從賦形輥剝離,可藉此製造形成有硬化後電離放射線硬化性樹脂所成光學元件16的光學板10。
(光學板的其他樣態)
在以上的說明中,本發明光學板10的代表性的形態是如第1圖~第4圖表示,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明確地形成不同層。並且,製法上同樣例示著將透光性基材12與光擴散層18以熔融共擠製法等的方法形成不同層的例。但是,本發明涉及的形態不僅限於此。即,上述的「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及/或另一方面上設置光擴散層」是意味著最低限,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及/或另一方面的至少表面附近,也可以形成本發明特定的光擴散層。
因此,原來的單層透光性基材內,其中一方的表面附近也可以具備空隙部。又,另外在原來的單層透光性基材內,也可以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連續具備空隙部。此時,換言之也可以在光擴散層單層的其中一方的面上直接層疊光學元件的形態。
歸納以上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光學板也可以構成具有在其中一方的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形成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所成光學元件的光學板。該樣態的光學板中,同樣地,其構成元件是與第1圖~第4圖已說明光學板的構成元件相同,可實現與其光學板相同的作用效果。
[面光源裝置]
第15圖是表示本發明第1樣所涉及面光源裝置一例的透視圖。本發明第1樣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30即邊緣 照射式的面光源裝置,具有:使來自至少1個側端面32A所導入的光從一方面的放出面32B射出的導光體32;光從其導光體32的至少上述1個側端面32A射入到內部的光源34;及設置在導光體32的光放出面32B,使得從其光放出面32B射出的光穿透之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光學板10。
導光體32為透光性材料所構成的板狀體,第15圖中使得從左側的側端面32A所導入的光構成為自上側的光放出面32B射出。導光體32雖是以和光學10的材料同樣的透光性材料所形成,但是通常是以丙烯酸或聚碳酸酯樹脂所形成。導光體32的厚度通常為1μm~10mm程度,其厚度在全範圍內可以是一定,例如可以是第15圖所示,光源34側的側端面32A的位置為最厚,在相反方向形成逐漸變薄的斜面形狀。
導光體32為了使光從寬廣面(光放出面32B)射出,也可以在其內部或者表面外加光散射功能。
光源34是作為使得光從導光體32的至少1個側端面32A射入到內部,沿著導光體32的側端面32A配置。光源34不僅限於第15圖表示的線形光源,也可以將白熱電球、LED(發光二極管)等的點光源沿著側端面32A呈線形配置。或者也可以沿著側端面32A配置複數個小型的平面螢光燈。
導光體32的光放出面32B設有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光學板10。通常,雖是設置在其光放出面32B以載放光 學板10,但是尤其不限定其形態。光學板10設置使其光源元件16相反面形成導光體32的光放出面32B。再者,對於光學板10的詳細已如說明而加以省略。
光反射板36被設置在與導光體32的光放出面32B相反側的面上,同時被設置在左側的側端面32A以外的側端面上,作為反射從該等面所射出的光回到導光體32內之用。光反射板36是使用在薄金屬板蒸鍍鋁等,或者白色泡沫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第16圖是表示本發明第2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的一例的透視圖。本發明第2樣態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40為正下方照射式面光源裝置,具有:上述本發明涉及的光學板10;從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側的相反面照射光的光源34;及從光源34方向配置在光學板的相反側,使來自光源34的光反射到光學板10的方向的凹面狀反射體44。並且,對於光學板10的詳細已如說明而加以省略。
來自光源34的光是朝向光學板10側的光放出面42穿透光學板10與在反射體44反射之後朝著光放出面42穿透光學板10。
光反射板44是與上述第1樣態的面光源裝置同樣,使用在薄金屬板蒸鍍鋁等,或者白色泡沫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之用。光反射板44的形狀可以將來自光源34的光作為平行光線均一地加以反射而選擇凹圓弧形、拋物面柱形、雙曲線柱形、橢圓柱形等的形狀。
第17圖是表示本發明第1及第2樣態所涉及面光源 裝置的其他一例的透視剖面圖,(A)是表示第1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的其他一例,(B)是表示第2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的其他一例。第17(A)圖表示的面光源裝置30'與上述第15圖的面光源裝置30在構成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在方向上不同,也可以將其光學元件16設置在光從光源34朝向光學板10射出的一側,即導光體32的光放出面32B側的樣態。並且,第17(B)圖表示的面光源裝置40'和上述第16圖的面光源裝置40是與構成光學板10之光學元件16的方向不同,構成光學板10的光學元件16也可以設置在光從光源34朝著光學板10射出的一側,即光學板10側的光放出面42側的樣態。
又,本發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的其他樣態,例如也可以取代第1圖~第4圖表示樣態所涉及的光學板10,使用具有在任一方的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形成有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透光性基材,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的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構成光學元件之光學板的面光源裝置。
[顯示裝置]
第18圖及第19圖是表示本發明之作為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例的概略透視圖。第18圖表示的液晶顯示裝置50,具備:平面型透光性顯示體的液晶面板52,及配置在其液晶面板52的背面,從背面光照射液晶面板52的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邊緣照射式面光源裝置30。並 且,第19圖表示的液晶顯示裝置60同樣地,具備:平面型透光性顯示體的液晶面板62,及配置在其液晶面板62的背面,從背面光照射液晶面板62的上述本發明所涉及的正下方照射式面光源裝置40。液晶顯示裝置50、60為具備背面照明面光源裝置30、40的穿透式液晶顯示裝置,將形成液晶畫面的各像素藉著來自面光源裝置30、40的射出光構成從內側照明。再者,面光源裝置也可以運用第17(A)(B)圖表示的樣態的面光源裝置30'、40'。
該液晶顯示裝置50、60雖具有作為構成元件的本發明所涉及的面光源裝置30、40,但是其面光源裝置30、40具有像鮮明度的值小的基材板之法線輝度高的光學板10。其結果,液晶顯示裝置50、60可獲得良好的輝度,同時不會產生因干涉帶等而導致輝度不均一化,因此可以形成良好的畫像。
實施例
接著,舉例實施例與比較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如下。
(實施例1)
作為透光性基材形成用的擠製樹脂使用折射率1.56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以「PET」表示)樹脂,作為光擴散層形成用的擠製樹脂使用折射率1.56的PET樹脂,將兩者同時投入擠製裝置進行雙層擠製。光擴散層形 成用的擠製樹脂是以平均粒徑20μm將折射率1.56的聚酯樹脂構成的細微小粒子20以20重量部份分散到上述PET樹脂材料中。以連續的延伸裝置使得所獲得的板加以延伸處理,處理後的厚度式透光性基材12的PET樹脂基材為163μm,光擴散層18為25μm。如上述製作出形成有具備預定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所成的基材板71。再者,延伸處理是利用延伸裝置,以延伸度(8/4)雙軸延伸處理雙層擠製板的長方向與寬方向。所形成空隙部22的平均尺寸是空隙部22平面方向表示場合的長軸方向的長度a為160μm,空隙部的平面方向表示場合的短軸方向的長度b為80μm。
將上述所製作的基材板71投入到第20圖表示的製造裝置70中,在未設有光擴散層18的一側表面(表1中稱「內面」。)形成光學元件16(參閱第2圖)。首先,準備如上述所獲得的基材板71的捲繞輥72。另一方面,金屬圓筒表面準備形成有三角形狀之單位稜鏡的賦形模76的賦形輥73,使其在中心軸周圍持續地轉動,從T鑄模噴嘴74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液80供給賦形輥面,填充到單位稜鏡的賦形模76內。接著,從捲繞輥72以和賦形輥73的轉動周圍速度同步的速度捲繞基材71,以擠製輥81將基材板71在其賦形輥73上間隔上述樹脂80使其層疊密接,在其狀態下從基材板71側照射來自紫外線照射裝置82、83的紫外線,在其賦形模76內使樹脂液80交聯硬化的同時與基材板71黏著。接著,將使用剝離輥83移 動的基材板71和與其黏著的光學元件16同時剝離,獲得複數排列有三角形狀的單位稜鏡之第1圖表示樣態的光學板10。再者,單位稜鏡的形狀為三角形狀,詳細而言為間距50μm,單位稜鏡形狀剖面為頂角85∘的二等邊三角形,形成稜線彼此形成平行而鄰接排列的形狀。又,該實施例1中,配置賦形輥形成光學元件16使得單位稜鏡的稜線方向G與空隙部22的長軸方向形成平行。
如後述表1所示,所獲得光學板10的法線輝度是以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6.4%。又,基材板71的霧度值為45.9,像鮮明度的值以0.5mm開縫測定時的值為3.1。再者,法線輝度為測定所獲得光學板的輝度,但是霧度值與像鮮明度的值並非測定所獲得光學板的值,對本實施例而言為測定基材板71(亦即,在透光性基材上形成光擴散層所成的基材板71)的值。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實施例2的光學板。該實施例2的光學板是一邊使得像鮮明度的值與實施例1同程度以製作提升法線輝度。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以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7.2%。又,基材板71的霧狀值為36.2%,像鮮明度的值是以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為3.2。如上述特性的調整是調整空隙部22的大小及光擴散層18內的細微小粒子20的粒徑與含有量加以進行。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3的光學板。該實施例3的光學板是使得像鮮明度的值大於實施例1的值,同時製作使得法線輝度更為提升。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以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為99.7%。又,基材板71的霧度值為20.1%,像鮮明度的值是以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為8.9。如上述特性的調整是調整空隙部22的大小及光擴散層18內的細微小粒子20的粒徑與含有量加以進行。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4的光學板。該實施例4的光學板是使得像鮮明度的值與實施例1同程度的同時,空隙部22的形狀為圓形製作各向同性的光擴散性。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9.7%。又,基材板71的霧度值為14.2%,像鮮明度的值是以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為9.2。空隙部22的形狀與特性的調整是調整縱橫延伸倍率的調整與光擴散層18的細微小粒子20的粒徑與含有量加以進行。再者,空隙部22的平均尺寸在平面方向表示的場合的正交長度皆為24μm,大致形成為圓形。
實施例4的光學板是空隙部22的形狀為圓形,與後述的比較例1~4同樣,雖表示各向同性的光擴散性,但是 如下述表1的結果也可以得知,尤其是像鮮明度形成良好的結果。
(實施例5)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5的光學板。該實施例5的光學板是在與實施例1製作的基材板71的實施例1相反側的面(亦即形成有光擴散層18的面)上排列著單位稜鏡的板(參閱第1圖)。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版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6.3%。
(實施例6)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6的光學板。該實施例6的光學板是將實施例1製作的基材板71的單位稜鏡的排列方向旋轉90度。為獲得該光學板而製作表面賦形圖案的方向旋轉90度的賦形輥73加以使用。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5.3%。
(實施例7)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7的光學板。該實施例7的光學板是以空隙部22的形狀為圓形使光擴散性為各向同性的同時,製作較實施例4的場合為大的空隙部22。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8.5%。並且,基材板71的霧度值為 23.3%,像鮮明度的值是以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為12.8%。
(實施例8)
與實施例1同樣,製作實施例8的光學板。該實施例8的光學板是使得像鮮明度的值與實施例1同程度的同時,將空隙部22空隙部22變更為細長的形狀。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9.2%。並且,基材板71的霧度值為22.8%,像鮮明度的值是以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為3.5%。
(比較例1)
以折射率1.56在厚度188μm的光學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東洋紡製、A4300)塗抹無光油墨(聚酯樹脂混合粒徑5μm的丙烯系微小粒子)製作具有厚度8μm的墊層。將上述所製作的基材板與實施例1同樣,投入到第20圖表示的製造裝置70,在形成墊層一側的相反面上形成光學元件16,製作比較例1的光學板。再者,基材板的製作是調整使製造條件形成霧度值為28%~32%程度。所獲得基材板的霧度值為29.3%,並且基材板的像鮮明度的值為在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是22.5。
(比較例2)
與比較例1同樣藉著塗抹製作基材板。製作該比較例 2的基材板以獲得與實施例1同等的霧度值。霧度值的調整是調整使含於無光油墨的丙烯微小粒子的含有量增多(參閱表1)。如上述所製作的基材板上與實施例1同樣,投入到第20圖表示的製造裝置70,在形成墊層一側的相反面上形成光學元件16,製作比較例2的光學板。所獲得基材板的霧度值為46.2%,並且基材板的像鮮明度的值為在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是17.2。
(比較例3)
與比較例1同樣地製作比較例3的基材板。該比較例3的光學板是使用20μm的作為含在無光油墨內的丙烯微小粒子,同時製作每單位面積的粒子密度與實施例1的空隙部密度同程度。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3.4%。並且,基材板的霧度值為12.7%,像鮮明度的值為在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值是42.1。
(比較例4)
與比較例1同樣地製作比較例4的基材板。該比較例4的光學板是使用80μm的作為含在無光油墨內的丙烯微小粒子,同時製作每單位面積的粒子密度與實施例1的空隙部密度同程度。所獲得光學板的法線輝度是比較例1的光學板為100%時的相對值是94.8%。並且,基材板的霧度值為10.8%,像鮮明度的值為在0.5mm開縫所測定時的 值是59.8。
(測定)
以顯微鏡照片平面方向觀察構成所獲得光學板的光擴散層18,測量光擴散層18內的空隙部22每單位面積的密度(個/cm2 )與空隙部22的大小(短軸徑μm/長軸徑μm)。
法線輝度是使用每一光線射出角度測定輝度的裝置的微小偏角輝度計(TOPCON製、型式:BM-7),光源是使用射出各同向擴散光的光台,以視野角1度的測定條件加以測定。此時,實施例1~8及比較例1~4的各光學板所測定輝度的值為基礎,以比較例1的光學板的法線輝度為100%,以實施例1~8及比較例2~4的法線輝度為相對值算出。將其結果表示於表1。實施例1~8的光學板的法線輝度都在95%以上(相對於比較例1的相對值)。再者,表1中的全光線穿透率是使用光線穿透率計(股份公司村上色彩研究所製、型式:HM-150)加以測定。
霧度值是除了光學元件16的樣態的光學板10,即透光性基材12上以形成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層18的基材板71作為測定用試樣。針對以60mm角切出基材板71的中心部的測試片,使用光線穿透率計(股份公司村上色彩研究所社製、型式:HM-150),依據JIS-K-7361-1測定。將此結果顯示於表1。
像鮮明度的值為除了光學元件16的樣態的光學板10,即在透光性基材12上,以形成有空隙部22的光擴散 層18的基材板71作為測定用試樣。測定時,使用圖像清晰度測定器(SUGA測試機股份公司製、型式:ICM-IDP),依據JIS-K-7374,以穿透測定、測定角度0∘、光學梳(開縫寬度:2.0mm、1.0mm、0.5mm、0.125mm)加以測定。像鮮明度的值的評估例如以開縫寬度0.5mm的場合說明,其值在15以下則模糊的程度大,雖然可以抑制因干涉帶等導致輝度不均一性的產生,但是其值在20~40的範圍時模糊的程度為中度,可以辨識因干涉帶等導致輝度的不均一度,其值超過50時則模糊的程度低,可以辨識因干涉帶等導致輝度的不均一度。並且,對於比較例1~4的光學板同樣進行測定,將其結果表示在表1中。
針對光擴散性是使用三維前房隅角(Gonio)系統(Optect公司製),測定入射光角度0∘變化為±10∘時的擴散特性。針對垂直畫面視角(νV)測定實施例1、實施例7及比較例4製作的各個基材板71垂直方向的擴散特性,針對水平畫面視角(αV)同樣進行實施例1、實施例7及比較例4製作的各個基材板71垂直方向之擴散特性的測定。將其結果表示在第21圖及第22圖。
再者,第21圖及第22圖是以實施例1、實施例7及比較例4製作的各個基材板71為試樣,表示各個正面輝度為100%的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相對輝度與角度的關係。在此所謂的「擴散特性」是以輝度與擴散角所構成光擴散曲線表示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光擴散性。第21圖的擴散特性是表示垂直方向的光擴散特性,在此所謂的 「垂直方向」是形成與平面方向表示基材板71時朝著單軸方向長向延伸加以取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之空隙部長軸方向平行的方向。另一方面,第22圖的擴散特性是表示水平方向的光擴散特性,在此所謂的「水平方向」是形成與平面方向表示基材板71時朝著單軸方向長向延伸加以取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之空隙部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
從表1可得知,比較例4使用的基材板內含有粒徑80μm的微小粒子。不包含有空隙部。另一方面,實施例7使用的基材板71是空隙部形成80μm的各向同性,實施例1使用的基材板71具有短徑/長徑=80μm/160μm的各向異性的空隙部。第21圖與第22圖是表示該等各基材板的光擴散性,但是比較例4的基材板的光擴散曲線(同時稱為相對輝度分部曲線)是與第21圖表示垂直方向的曲線、第22圖表示水平方向的曲線同時表示較比較例4稍微寬角度範圍樣態所構成的光擴散特性。另一方面,實施例1的基材板的光擴散特性雖是表示第21圖所示垂直方向的曲線為較寬角度範圍(半寬度大)的樣態所構成的擴散特性,但是第22圖表示水平方向的曲線較實施例7狹小角度範圍的樣態所構成的擴散特性。此一理由是包含各向同性的空隙部的實施例7為表示較包含各向同性例子的比較例4更具良好光擴散性之實施例7的空隙部與比較例4的粒子皆為各向同性的形狀,因此擴散特性是形成同時與垂直、水平同等。另一方面,包含各向異性空隙部的實施例 1在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之擴散特性的差非常地顯著。這是已如上述說明,表示依賴於大致橢圓形的空隙部所取向的方向與擴散特性的關係。
再者,本發明中,從光擴散曲線所獲得的半寬值在第21圖中為相對輝度50%時的擴散角的寬度,因此,例如在實施例的基材板中,第22圖表示擴散特性的測定方向的水平方向即為本發明所稱之「顯示從光擴散曲線所獲得的半寬值中的最大半寬值之假設線的延伸方向」,且「平面方向正交在取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的方向」。
(評估)
本發明所涉及的實施例1~8的光學板10是從表1的結果與第21圖及第22的擴散特性,表示霧度值在20%~95%的範圍,像鮮明度的值為例如0.5mm開縫的場合皆表示15以下的值。此外,法線輝度都是在95%以上(相對於比較例1的相對值)的高值。其結果,使用具有光學板的面光源裝置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構件時,對於觀察者而言在保持著充分明亮度的狀態下可抑制因干涉帶導致輝度的不均一化。
表2為分別準備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與邊緣照射式單元,在各個背光單元上,載放實施例1、實施例6及比較例2的各光學板時輝度不勻稱外觀的評估結果。
此時,使用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及使用邊緣 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的任意場合,皆設定使得各光學板的單位稜鏡的稜線方向與各背光單元的光源的冷陰極管長方向形成平行(參閱第13圖及第14圖)。另一方面,光擴散層18的空隙部22的大致橢圓形的長軸方向與各光學板的單位稜鏡的稜線方向在使用正下方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配置為平行,在使用邊緣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則是配置呈正交。
根據表2的結果,使用比較例2的光學板的場合皆可明白確認出輝度不勻稱,但是在使用實施例1、6的光學板的場合則輝度不勻稱獲得改善。尤其是將實施例1的光學板運用在正下方照射是被光單元的場合及將實施例6的光學板運用在邊緣照射式背光單元的場合,可確認出可最為提升改善輝度不勻稱的效果。
評估: ○…未存在有不勻稱 △…僅存在些微的不勻稱 X…不勻稱極為明確
10、10A、10B、10C‧‧‧光學板
12‧‧‧透光性基材
13、71‧‧‧基材板
14‧‧‧單位稜鏡
14A、14B‧‧‧單位透鏡
16、16B、16C‧‧‧光學元件
18‧‧‧光擴散層
19‧‧‧樹脂材料
20‧‧‧微小粒子
22‧‧‧空隙部
30、30'、40、40'‧‧‧面光源裝置
32‧‧‧導光體
32A‧‧‧側端面
32B‧‧‧光放出面
34‧‧‧光源
36、44‧‧‧光反射板
50、60‧‧‧液晶顯示裝置
52、62‧‧‧液晶面板
S1‧‧‧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
S2‧‧‧透光性基材另一方的面
X‧‧‧正交於光學板的法線的方向
Y‧‧‧光學板的法線
a‧‧‧平面方向表示空隙部的場合長軸方向的長度
b‧‧‧平面方向表示空隙部的場合短軸方向的長度
F‧‧‧表示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沿伸方向
G‧‧‧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
H‧‧‧線狀光源的寬度方向(長方向)
J‧‧‧單位稜鏡的排列方向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光學板之一例的模式透視圖。
第2圖是表示本發明光學板之其他一例的模式透視圖。
第3圖是表示本發明光學板之其他一例的模式透視圖。
第4圖是表示在第1圖的光學板的擴大剖面圖。
第5圖為光擴散層的擴大剖面圖。
第6圖為光擴散層的擴大上視圖。
第7圖是說明包含在光擴散層的空隙部的光擴散性以球形的空隙部為例的模式圖。
第8圖是說明包含在光擴散層的微小粒子的光擴散性以球形的空隙部為例的模式圖。
第9圖為延伸處理後實際出現空隙部的平面方向形狀的模式圖。
第10圖為第9圖的A-A線剖面圖。
第11圖為第9圖的B-B線剖面圖。
第12圖是表示光學元件的其他形態例的模式透視圖。
第13圖是說明本發明光學板具備的光學元件及光擴散層與組合於本發明光學板的光源的關係的構成圖。
第14圖是說明本發明光學板具備的光學元件及光擴散層與組合於本發明光學板的其他光源的關係的構成圖。
第15圖是表示本發明第1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之一例的透視圖。
第16圖是表示本發明第2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之一例的透視圖。
第17圖是表示本發明第1及第2樣態所涉及面光源裝置之其他一例的透視剖面圖。
第18圖是表示作為本發明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之一例的概略透視圖。
第19圖是表示作為本發明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之其他一例的概略透視圖。
第20圖是表示在基材板上形成光學元件用的製造裝置之一例的模式構成圖。
第21圖為基材板垂直方向的擴散特性的測定結果。
第22圖為基材板水平方向的擴散特性的測定結果。
10、10A‧‧‧光學板
12‧‧‧透光性基材
14‧‧‧單位稜鏡
16‧‧‧光學元件
18‧‧‧光擴散層
S1‧‧‧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
S2‧‧‧透光性基材另一方的面

Claims (14)

  1. 一種光學板,其特徵為,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之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及/或在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另一方面上設置的光擴散層,設置在上述光擴散層中至少一方的面的光擴散層,具有在微小粒子與該微小粒子的周圍形成的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上述空隙部為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上述大致橢圓形具有短軸徑與長軸徑,上述短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倍以上,4.0倍以下,上述長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0倍以上,8.0倍以下,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μm~20μm的範圍內,以排除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
  2. 一種光學板,其特徵為:具有:在任一方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具有在微小粒子與該微小粒子的周圍形成的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透光性基材、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之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所構成的光學元件;上述空隙部為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 橢圓形,上述大致橢圓形具有短軸徑與長軸徑,上述短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倍以上,4.0倍以下,上述長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0倍以上,8.0倍以下,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μm~20μm的範圍內,以排除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具有上述空隙部的光擴散層是將微小粒子分散的透明樹脂層朝著單軸或雙軸延伸所形成,上述空隙部為構成剖面方向朝著與該光學板的法線正交方向延伸的扁平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針對除去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與該光學板的法線平行地射入直線光,測定該直線光穿透該光學板的穿透光之光擴散性的場合,在與該光線板的法線正交的複數假設線上測定光擴散性為各向異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之光擴散性的場合,顯示從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是形成與平面方向配向於單軸方向的大致橢圓形所構成空隙部的長軸方向正交的方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以輝度與擴散角所表示之光擴散曲線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的光擴散性的場合,構成顯示從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及與構成上述光學元件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呈正交或大致正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以輝度或擴散角所表示光擴散曲線表示上述各向異性光學板的光學擴散性的場合,構成顯示從該光擴散曲線所獲得半寬度中最大半寬度的假設線的延伸方向,及與構成上述光學元件的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的稜線方向呈平行或大致平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的光學板,其中,除去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61-1所規定的方法測定的霧狀值為20%以上95%以下。
  9. 一種面光源裝置,係透光性材料所構成,具有:將至少1個側端面所導入的光從一方的面的光放出面射出的導光體;從上述導光體的至少上述1個側端面朝著內部射入光的光源;及設置在上述導光體的光放出面,使得該光放出面射出的光穿透的光學板,其特徵為:上述光學板,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設置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及/或上述透光性基材另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 設置在該光擴散層中的至少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具有:在微小粒子與該微小粒子的周圍形成的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上述空隙部為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上述大致橢圓形具有短軸徑與長軸徑,上述短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倍以上,4.0倍以下,上述長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0倍以上,8.0倍以下,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μm~20μm的範圍內,以排除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
  10. 一種面光源裝置,其特徵為,具有:透光性基材;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者單位透鏡所成的光學元件;及設置在上述一方的面與上述光學元件之間及/或上述透光性基材另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設置在該光擴散層中的至少一方面上的光擴散層具有:在微小粒子與該微小粒子的周圍形成的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光學板;從該光學板的背面側照射光的光源;及配置在與該光源的上述光學板的相反側上,使來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到上述光學板方向的反射體;上述空隙部為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 橢圓形,上述大致橢圓形具有短軸徑與長軸徑,上述短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倍以上,4.0倍以下,上述長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0倍以上,8.0倍以下,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μm~20μm的範圍內,以排除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記載的面光源裝置,其中,構成上述光學板的光學元件是設置在來自上述光源之光的射出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記載的面光源裝置,其中,構成上述光學板的光學元件是設置在來自上述光源之光的射入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記載的面光源裝置,其中,使用具有在任意一方的表面附近或者從一方的面到另一方的面為止形成有:在微小粒子與該微小粒子的周圍形成的作為光擴散元件的空隙部的透光性基材,及設置在該透光性基材一方的面上,複數排列著單位稜鏡或單位透鏡所成光學元件的光學板來取代上述光學板;上述空隙部為從俯視方向觀察在單軸方向取向的大致橢圓形,上述大致橢圓形具有短軸徑與長軸徑, 上述短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1.2倍以上,4.0倍以下,上述長軸徑相對於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4.0倍以上,8.0倍以下,上述微小粒子的平均粒徑為3μm~20μm的範圍內,以排除上述光學元件的光學板的JIS K 7374規定的方法所測定之像鮮明度的值在開縫間距0.5mm為15以下。
  14. 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平面型的透光性顯示體,及配置在該透光性顯示體的背面,從背面光照射上述透光性顯示體的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第13項中任一項記載的面光源裝置。
TW97100579A 2007-01-09 2008-01-07 Optical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I4687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0961 2007-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8800A TW200848800A (en) 2008-12-16
TWI468744B true TWI468744B (zh) 2015-01-11

Family

ID=39608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00579A TWI468744B (zh) 2007-01-09 2008-01-07 Optical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56590B2 (zh)
JP (1) JP5338319B2 (zh)
KR (1) KR101543638B1 (zh)
TW (1) TWI468744B (zh)
WO (1) WO20080847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3798B2 (ja) 2003-03-28 2008-07-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2段操作スイッチ装置及び車両用ウインドウ駆動装置
JP5195069B2 (ja) * 2008-06-24 2013-05-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044320A (ja) * 2008-08-18 2010-02-25 Daicel Chem Ind Ltd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0078774A (ja) * 2008-09-25 2010-04-08 Gamma Optical Co Ltd 光学膜片、及び、光学膜片を使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KR101357380B1 (ko) * 2008-10-07 2014-02-03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학 시트, 면 광원 장치 및 투과형 표시 장치
KR101601634B1 (ko) * 2008-12-04 2016-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5315963B2 (ja) * 2008-12-11 2013-10-1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デバイス、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20022834A (ko) * 2009-03-31 2012-03-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구라레 발광체
JP5546322B2 (ja) * 2009-05-18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TWI408405B (zh) * 2009-10-27 2013-09-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光學膜複合物
JP5566860B2 (ja) * 2010-01-13 2014-08-06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JP2011145476A (ja) * 2010-01-14 2011-07-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US20160067931A1 (en) * 2010-03-26 2016-03-10 Ubright Op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substrates having light collimating and diffusion structures
JP2012118223A (ja) * 2010-11-30 2012-06-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120080719A (ko) * 2011-01-10 2012-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발생 어셈블리
JP2012218153A (ja) * 2011-04-04 2012-11-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光学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381395B1 (ko) * 2011-04-06 2014-04-14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나노 구조체 배열의 제조방법 및 나노 구조체 배열을 포함하는 소자
TWI459044B (zh) 2011-06-03 2014-11-0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光學膜片及其製造方法及使用該光學膜片之液晶顯示裝置
KR101664507B1 (ko) * 2011-12-08 2016-10-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1961931B1 (ko) * 2011-12-20 2019-03-26 미래나노텍(주) 조명용 광학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조명장치
JP2013152811A (ja) * 2012-01-24 2013-08-08 Sharp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4093119A1 (en) * 2012-12-14 2014-06-1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rightness enhancing film with embedded diffuser
JP6627298B2 (ja) * 2015-07-14 2020-01-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627297B2 (ja) * 2015-07-14 2020-01-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7035113A1 (en) * 2015-08-24 2017-03-02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ixelated full-field multi-protocol stimulus source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bing visual pathway function
US10684397B2 (en) * 2015-09-08 2020-06-16 Apple Inc. Refractive coatings for a colored surfac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059833A1 (en) * 2015-12-25 2018-03-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17184450A1 (en) * 2016-04-19 2017-10-26 Gentex Corporation Diffusing layer for a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KR102221196B1 (ko) * 2018-11-16 2021-03-03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차폐 성능이 향상된 확산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3260815B (zh) * 2019-01-03 2024-02-13 亮视技术公司 用于背光显示器的颜色转换膜和背光单元
CN112086014B (zh) * 2020-09-16 2022-03-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465918B1 (ko) * 2020-11-05 2022-11-14 주식회사 엘엠에스 광학 필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69357B (en) * 1996-08-05 2001-12-21 Teijin Ltd Alignment film with pores
US20030156238A1 (en) * 2001-06-01 2003-08-21 Masanori Hiraishi Light diffusion film, surface illuminan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30214812A1 (en) * 2002-05-16 2003-11-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 diffuser with variable diffusion
US6890642B2 (en) * 2002-03-11 2005-05-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Surface formed lenses on voided polymer light diffu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6850A (en) 1978-07-20 1986-03-18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Shaped plastic articles having replicated microstructure surfaces
JPS56157310A (en) 1980-05-09 1981-12-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Manufacture of lenticular screen sheet
JPH0685104B2 (ja) 1984-12-28 1994-10-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ホログラムの複製装置
JPH03223883A (ja) 1990-01-30 1991-10-0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ホログラムの複製方法
JP3233669B2 (ja) 1991-12-25 2001-11-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951525B2 (ja) 1993-11-29 1999-09-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面光源
US5825543A (en) * 1996-02-29 1998-10-2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iffusely reflecting polarizing element including a first birefringent phase and a second phase
JPH10300908A (ja) 1997-04-22 1998-11-1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ンズ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3913870B2 (ja) 1997-08-26 2007-05-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光学シート積層体、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US5976686A (en) * 1997-10-24 1999-11-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ffuse reflective articles
US6497946B1 (en) * 1997-10-24 2002-12-2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Diffuse reflective articles
JP4406957B2 (ja) * 1999-06-21 2010-02-0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拡散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124909A (ja) * 1999-10-26 2001-05-11 Yuka Denshi Kk 調光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2098810A (ja) * 2000-09-21 2002-04-05 Keiwa Inc 異方性拡散シート、この異方性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異方性拡散シート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030118750A1 (en) * 2001-12-14 2003-06-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icrovoided light diffuser containing optical contact layer
JP2004012681A (ja) * 2002-06-05 2004-01-15 Toray Ind Inc 面光源
JP2004103335A (ja) 2002-09-06 2004-04-02 Daicel Chem Ind Ltd 面状光源装置
JP4300826B2 (ja) * 2003-03-05 2009-07-22 東レ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直下型面光源
JP2005181648A (ja) * 2003-12-19 2005-07-07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プリズムシート用光散乱性ポリエテルフィルム
US7092163B2 (en) * 2004-07-22 2006-08-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ight collimating and diffusing film and system for making the film
JP4501625B2 (ja) 2004-09-30 2010-07-14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69357B (en) * 1996-08-05 2001-12-21 Teijin Ltd Alignment film with pores
US20030156238A1 (en) * 2001-06-01 2003-08-21 Masanori Hiraishi Light diffusion film, surface illuminan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6890642B2 (en) * 2002-03-11 2005-05-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Surface formed lenses on voided polymer light diffuser
US20030214812A1 (en) * 2002-05-16 2003-11-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ight diffuser with variable diffus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43638B1 (ko) 2015-08-11
WO2008084744A1 (ja) 2008-07-17
JPWO2008084744A1 (ja) 2010-04-30
US8456590B2 (en) 2013-06-04
TW200848800A (en) 2008-12-16
US20100271840A1 (en) 2010-10-28
JP5338319B2 (ja) 2013-11-13
KR20090098853A (ko) 2009-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8744B (zh) Optical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4793510B2 (ja) 光学部品、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432793B (zh) 擴散片及使用它之背光單元
JP5330457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00327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20609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837390A (en) Diffuser having optical structures
JP5228785B2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614128B2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0218693A (ja) 点状光源用導光板
JP2008277025A (ja) 面光源用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5200437B2 (ja) 面光源用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256431A (ja) 積層樹脂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167993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033643A (ja) 光路変更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20066312A1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JP5482114B2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064745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21235491A1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TW200947065A (en) Direct backlighting device
JP5267098B2 (ja) レンズシー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133556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並びに金型
TWI797516B (zh) 光擴散片及液晶顯示裝置用背光單元
JP5120210B2 (ja) 光拡散板、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1184088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