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6014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6014B
CN112086014B CN202010971771.0A CN202010971771A CN112086014B CN 112086014 B CN112086014 B CN 112086014B CN 202010971771 A CN202010971771 A CN 202010971771A CN 112086014 B CN112086014 B CN 112086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substrate
gathering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177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6014A (zh
Inventor
尹炳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7177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60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6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6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6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6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一侧的偏光层、位于衬底远离偏光层的一侧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衬底和/或光学膜层侧边的光源,光源位于光学膜层与偏光层之间。其中,光学膜层包括多层呈凹状或凸状的聚光膜层,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层聚光膜层会聚至偏光层以及从偏光层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本申请通过将背光模组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如何提高背光模组的产品质量,是人们的一大改进方向。
在现有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的制程中均存在高温制程,由于棱镜层、介质层等光学膜层靠近显示装置的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棱镜层、介质层等光学膜层的材料不耐高温,使背光模组的品质受影响。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靠近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导致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涉及的高温制程使背光模组的产品质量受影响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偏光层、位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偏光层的一侧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和/或所述光学膜层侧边的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偏光层之间;
其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多层呈凹状或凸状的聚光膜层,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层所述聚光膜层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偏光层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多层所述聚光膜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增亮层、位于所述增亮层上的介质层、位于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聚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上的反射层;
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位于所述介质层一侧的第一聚光单元,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会聚至所述增亮层;
所述增亮层包括至少两个增亮单元,所述增亮单元将来自于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光线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增亮层还包括呈凸起状的至少两个扩散单元,所述扩散单元位于所述增亮层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所述扩散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的第一凸起;
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扩散单元入射至所述介质层。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的第二凸起,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间距。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远离所述介质层的一侧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远离所述介质层的一侧的间距。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多层所述聚光膜层还包括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二聚光层位于所述增亮层与所述介质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聚光层与所述增亮层一体设置;
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聚光单元,所述第一聚光单元会聚的光线经所述第二聚光单元再次会聚以及导出至所述增亮层。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与所述反射层之间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多层所述聚光膜层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增亮层的折射率以及所述第一聚光层的折射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偏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显示面板。
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将背光模组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第二聚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由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中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靠近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导致薄膜晶体管层或彩膜层涉及的高温制程影响背光模组的产品质量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请参阅图1~图4,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衬底102、位于所述衬底102一侧的偏光层101、位于所述衬底102远离所述偏光层101的一侧的光学膜层104以及位于所述衬底102和/或所述光学膜层104侧边的光源103,所述光源103位于所述光学膜层104与所述偏光层101之间;
其中,所述光学膜层104包括多层呈凹状或凸状的聚光膜层,所述光源103发出的光线经过多层所述聚光膜层会聚至所述偏光层101以及从所述偏光层101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本申请通过将背光模组100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102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多层所述聚光膜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102上的增亮层105、位于所述增亮层105上的介质层106、位于所述介质层106上的第一聚光层107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上的反射层108;
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包括位于所述介质层106一侧的第一聚光单元110,所述光源103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会聚至所述增亮层105;
所述增亮层105包括至少两个增亮单元109,所述增亮单元109将来自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的光线会聚至所述偏光层101以及从所述偏光层101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亮层105用于会聚来自所述第一聚光层107的可见光至所述偏光层101。
所述介质层106用于实现所述第一聚光层107与其他聚光膜层之间光路的导通。
所述第一聚光层107用于会聚导出向所述增亮层105的可见光。
所述反射层108用于将入射至所述反射层108的光线反射向所述第一聚光层10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可以由所述第一聚光层107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可以为所述第一聚光层107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半球或半圆柱,也可以为所述第一聚光层107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棱镜,如三棱镜,或其他可以用于会聚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出射向所述偏光层101的光线,以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106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的折射率以及所述增亮层105的折射率。
通过所述介质层106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的折射率,使可见光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入射向所述介质层106时,入射角较大的光线发生全反射,从而将能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出射至所述介质层106的光线的入射角以及折射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对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出射向所述偏光层101的可见光的会聚效果,有利于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
通过所述增亮层10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介质层106的折射率的设置,被所述偏光层101反射的可见光在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发生全反射,有利于提高从所述偏光层101出射的可见光的出射率。
本实施例中,在可见光的分布密度增大的方向上,所述增亮单元109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对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出射向所述偏光层101的可见光的会聚作用导致到达所述增亮层105的可见光在所述增亮层105上的分布密度不同,分布密度越大处的可见光总量越多,所述增亮单元109的增亮效果越好。因此,为了使从所述偏光层101出射的可见光的亮度分布均匀,在可见光的分布密度增大的方向上,所述增亮单元109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偏光层101可以为金属线栅形成的偏光层。通过金属线栅形成的偏光层取代聚合物形成的偏光层,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的高温制程影响所述偏光层101的性能,有利于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产品质量。
所述增亮单元109用于增强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亮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亮单元109为网点微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通过压印工艺形成。
当所述增亮单元109位于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时,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由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凹陷形成。所述增亮单元109的形状可以为向所述第一聚光层107凸出的弧形,也可以为尖端指向所述增亮层105的棱锥形,或其他能用于增强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亮度的形状。
同理,当所述增亮单元109位于所述增亮层105远离所述衬底102的一侧时,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由所述增亮层105远离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凹陷形成。所述增亮单元109的形状可以为向所述衬底102凸出的半球形,也可以为尖端指向所述衬底102的棱锥形,或其他能用于增强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亮度的形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增亮层105与所述衬底102可以一体设置,当所述增亮层105与所述衬底102一体设置时,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位于所述衬底102靠近所述偏光层101的一侧,和/或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位于所述衬底102远离所述偏光层101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103可以为发出紫外光或可见光的发光二极管。
当所述光源103为发出紫外光的发光二极管时,所述衬底102的材料为可以透过紫外光的透明材料,如石英玻璃等。
当所述光源103为发出紫外光的发光二极管时,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与所述反射层108之间的发光层112,所述发光层112在所述光源103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
所述衬底102包括靠近所述偏光层101一侧的第一侧、远离所述偏光层101一侧的第二侧、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的第三侧,当所述光源103位于所述衬底102的侧边时,所述光源103固定于所述第三侧上。
当所述光源103固定于所述衬底102的第三侧上时,所述衬底102可以用于使来自所述光源103的光均匀分布与所述衬底102内,所述发光层112上位于与所述光源103距离不同处的发光材料受到均匀的激发光的激发,以使从所述偏光层101出射的可见光的亮度的均匀分布。
当所述光源103固定于所述光学膜层104的侧边时,所述光源103可以固定于所述衬底102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之间的光学膜层,如所述介质层、所述增亮层105等膜层的侧边。此时,所述光源103与所述发光层112更加接近,所述光源103到达所述发光层112的光更多,有利于提高对所述光源103的光的利用率。
所述发光层112发出的可见光可以为红光、绿光、蓝光或白光。当所述发光层112发出的光为红光、绿光或蓝光时,所述发光层112包括第一子发光层、第二子发光层、以及第三子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子发光层可以发出红光,所述第二子发光层可以发出绿光,所述第三发光层可以发出蓝光。所述第一子发光层与使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红色子像素对应,所述第二子发光层与使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绿色子像素对应,所述第三子发光层与使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蓝色子像素对应。
所述发光层112的材料可以为在紫外光激发下能发出红光、蓝光、绿光或白光的材料,如量子点、碳点、有机荧光材料等。
通过所述发光层112发出红光、绿光、蓝光,使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不需另设彩膜层,有利于简化所述显示装置的结构以及制程工艺,降低其制造成本。
当所述光源103位于所述衬底102的侧边时,所述增亮层105还包括呈凸起状的至少两个扩散单元111,所述扩散单元111位于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所述扩散单元111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106的第一凸起;
所述光源103发出的光线经所述扩散单元111入射至所述介质层106。
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单元111用于增大所述光源103的光在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折射角的范围。
所述扩散单元111可以由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所述扩散单元111可以为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的半球或半圆柱,也可以为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的棱镜,如三棱镜,或其他可以用于改变所述光源103的光在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入射角,以使所述光源103的光进入介质层106并到达所述发光层112的结构;同理,所述扩散单元111也可以由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凹陷形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106的第二凸起,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间距。
所述扩散单元111用于增大所述光源103的光在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折射角的范围,通过所述第二凸起的间距小于第一凸起的间距,使经过一个所述第一凸起改变的折射角的光线可以进入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当中,有利于使经过所述第一凸起折射的来自所述光源103的光线在所述第一凸起上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对所述发光层112的激发更加均匀,以使从所述偏光层101出射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提高使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第二凸起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远离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远离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间距。
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且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远离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107远离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间距,有利于增加经所述第一凸起折射的光线进入所述第二凸起的总量,提高所述光源103的光线的利用率。
本实施例通过将背光模组100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102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以及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多层所述聚光膜层还包括第二聚光层113,所述第二聚光层113位于所述增亮层105与所述介质层106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聚光层113与所述增亮层105一体设置;
所述第二聚光层113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聚光单元114,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会聚的光线经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再次会聚以及导出至所述增亮层105。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层113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介质层106的折射率。通过所述第二聚光层113的折射率大于所述介质层106的折射率的设置,被所述偏光层101反射的可见光在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发生全反射,有利于提高从所述偏光层101出射的可见光的出射率。
通过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的设置,对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会聚的可见光进行再次会聚,进一步减小了可见光在所述偏光层101上的入射角,有利于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聚光层113与所述增亮层105一体设置时,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与所述扩散单元111一体设置。此时,所述第二聚光层113在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会聚的可见光进行再次会聚以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的同时,也用于改变所述光源103的光在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的入射角,以使所述光源103的光线进入所述介质层106并最终到达所述发光层11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由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半球或半圆柱,也可以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棱镜,如三棱镜,或其他可以用于会聚从所述介质层106出射向所述偏光层101的光线,以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的结构;同理,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也可以由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的半球或半圆柱,也可以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的棱镜,如三棱镜,或其他可以用于会聚从所述介质层106出射向所述偏光层101的光线,以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通过压印工艺形成。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聚光层113与所述增亮层105一体设置时,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可以位于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所述增亮单元109可以位于所述增亮层105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二聚光层113与所述增亮层105的一体设置,有利于简化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工艺制程。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的第二凸起沿第一方向连续分布,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二方向连续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为所述第一聚光层107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棱镜结构,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介质层106的一侧向所述介质层106凸出形成的棱镜结构、或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为所述第二聚光层113靠近所述衬底102的一侧向所述衬底102凸出形成的棱镜结构时,通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连续分布、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连续分布,尤其是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时,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和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对可见光的两次会聚的效果达到最佳,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和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所能增加的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达到最大。
本实施例通过所述第二聚光单元114的设置,对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110会聚的可见光进行再次会聚,进一步减小了可见光在所述偏光层101上的入射角,有利于增加从所述偏光层101射出的可见光的总量。
上述各实施例通过将背光模组100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102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100、以及位于所述偏光层101远离所述衬底102的一侧的显示面板。
关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的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具体结构已在前述背光模组100的描述中具体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以及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所述第一基板可以为阵列基板、彩膜基板或其他类型的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可以为阵列基板、彩膜基板或其他类型的基板中与所述第一基板类型不相同的基板。例如,当所述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时,所述第二基板可以为彩膜基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或所述第二基板可以与所述背光模组共用同一衬底。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背光模组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一侧的偏光层、位于衬底远离偏光层的一侧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衬底和/或光学膜层侧边的光源,光源位于光学膜层与偏光层之间。其中,光学膜层包括多层呈凹状或凸状的聚光膜层,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层聚光膜层会聚至偏光层以及从偏光层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本申请通过将背光模组中第一聚光层、介质层等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设置于衬底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避免了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涉及的高温制程对不耐高温的光学膜层的影响,提高了显示装置的产品质量。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一侧的偏光层、位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偏光层的一侧的光学膜层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和/或所述光学膜层侧边的光源,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学膜层与所述偏光层之间;
其中,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多层呈凹状或凸状的聚光膜层,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多层所述聚光膜层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偏光层上的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多层所述聚光膜层包括位于所述衬底上的增亮层、位于所述增亮层上的介质层、位于所述介质层上的第一聚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上的反射层;
所述第一聚光层包括位于所述介质层一侧的第一聚光单元,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聚光单元会聚至所述增亮层;
所述增亮层包括至少两个增亮单元,所述增亮单元将来自于所述第一聚光层的光线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所述增亮层还包括呈凸起状的至少两个扩散单元,所述扩散单元位于所述增亮层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所述扩散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的第一凸起;
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所述扩散单元入射至所述介质层;
所述第一聚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所述介质层的第二凸起,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的间距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起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远离所述介质层的一侧的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靠近所述介质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聚光层远离所述介质层的一侧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聚光膜层还包括第二聚光层,所述第二聚光层位于所述增亮层与所述介质层之间;或者,所述第二聚光层与所述增亮层一体设置;
所述第二聚光层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聚光单元,所述第一聚光单元会聚的光线经所述第二聚光单元再次会聚以及导出至所述增亮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第一聚光单元的第二凸起沿第一方向连续分布,所述第二聚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三凸起,所述第三凸起沿第二方向连续分布;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聚光层与所述反射层之间的发光层,所述发光层在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发出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多层所述聚光膜层会聚至所述偏光层以及从所述第一开口垂直导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增亮层的折射率以及所述第一聚光层的折射率。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偏光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的显示面板。
CN202010971771.0A 2020-09-16 2020-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0860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1771.0A CN112086014B (zh) 2020-09-16 2020-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1771.0A CN112086014B (zh) 2020-09-16 2020-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6014A CN112086014A (zh) 2020-12-15
CN112086014B true CN112086014B (zh) 2022-03-08

Family

ID=73736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1771.0A Active CN112086014B (zh) 2020-09-16 2020-09-16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6014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050A (zh) * 2005-07-25 2005-12-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总成和该光学膜片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
JP2008066086A (ja) * 2006-09-06 2008-03-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と透過型表示装置
CN101339262A (zh) * 2007-07-04 2009-01-07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棱镜片及采用该棱镜片的背光模组
CN202419489U (zh) * 2012-02-23 2012-09-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5338319B2 (ja) * 2007-01-09 2013-11-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6049959A1 (zh) * 2014-09-30 2016-04-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487291A (zh) * 2016-01-08 2016-04-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785665A (zh) * 2016-05-09 2016-07-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cd显示器
CN105807493A (zh) * 2016-05-25 2016-07-27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
CN208027042U (zh) * 2018-01-02 2018-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及显示装置
CN208334697U (zh) * 2018-04-16 2019-01-04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模组及背光组件
KR20190114872A (ko) * 2018-03-30 2019-10-10 케이와 인코포레이티드 광확산판 적층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0610929A (zh) * 2019-08-16 2019-12-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11308775A (zh) * 2020-04-02 2020-06-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38611A (zh) * 2020-06-10 2020-09-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65591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CN111665664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4078B1 (ko) * 2007-10-31 2010-08-04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전면에 광학부재를 구비하는 광학시트와 비드가 첨가된광학시트를 포함하는 확산판
TW200925726A (en) * 2007-12-14 2009-06-16 Gigno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optical film assembly thereof
KR101260839B1 (ko) * 2008-04-16 2013-05-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1639588A (zh) * 2008-07-31 2010-02-0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组
US8142041B2 (en) * 2009-08-27 2012-03-27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Lenticular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s for use therewith
CN103926645B (zh) * 2013-04-22 2016-09-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238182B (zh) * 2014-09-30 2017-04-0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135363B (zh) * 2015-08-31 2019-01-18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扩散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WO2020077615A1 (zh) * 2018-10-19 2020-04-23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703495B (zh) * 2019-09-17 2022-05-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538187A (zh) * 2020-05-25 2020-08-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050A (zh) * 2005-07-25 2005-12-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总成和该光学膜片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装置
JP2008066086A (ja) * 2006-09-06 2008-03-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と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338319B2 (ja) * 2007-01-09 2013-11-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1339262A (zh) * 2007-07-04 2009-01-07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棱镜片及采用该棱镜片的背光模组
CN202419489U (zh) * 2012-02-23 2012-09-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扩散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6049959A1 (zh) * 2014-09-30 2016-04-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487291A (zh) * 2016-01-08 2016-04-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5785665A (zh) * 2016-05-09 2016-07-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cd显示器
CN105807493A (zh) * 2016-05-25 2016-07-27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屏
CN208027042U (zh) * 2018-01-02 2018-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及显示装置
KR20190114872A (ko) * 2018-03-30 2019-10-10 케이와 인코포레이티드 광확산판 적층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8334697U (zh) * 2018-04-16 2019-01-04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模组及背光组件
CN110610929A (zh) * 2019-08-16 2019-12-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11308775A (zh) * 2020-04-02 2020-06-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38611A (zh) * 2020-06-10 2020-09-0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665591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模组
CN111665664A (zh) * 2020-06-29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olarized back and frontlights for LCDs》;C. Van Heesch,etc;《Conference on Liquid Crystal Material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X and Projection Displays X》;20041231;第170-181页 *
全微结构一体化背光模组设计;余鸿昊等;《液晶与显示》;20191031;第959-968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6014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2527B2 (en) Light guide device
TWI422861B (zh) 光控制鏡片及其光源裝置
CN101460876B (zh) 带有多个光学腔的显示装置
US7560745B2 (en) LED packag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CD comprising the same
JP4691543B2 (ja) 導光バッファ板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752741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diffraction gratings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US2012001974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0253567A1 (zh) 透明显示基板及透明显示装置
WO201106505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8351119B2 (en) Multi-coated hybrid optical film structure
US20210080785A1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8845461B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2036797B1 (ko) 일체형 광학시트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3149293U (zh) 一种新型扩散增亮复合膜
US20160252667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JPH0442675B2 (zh)
CN11208601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7118214A1 (zh) 光学调制器、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5986818U (zh) 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KR20080080975A (ko) Led 백라이트 모듈
CN114488599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7728249B (zh) 显示装置
CN111679491A (zh) 直下式背光装置
KR100790499B1 (ko) 측면 조광형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13152811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