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4184B -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 Google Patents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4184B
TWI464184B TW099135998A TW99135998A TWI464184B TW I464184 B TWI464184 B TW I464184B TW 099135998 A TW099135998 A TW 099135998A TW 99135998 A TW99135998 A TW 99135998A TW I464184 B TWI464184 B TW I4641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polymer
carbon atoms
structural unit
ac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5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0074A (en
Inventor
Tadahiro Sunaga
Yuichi Okawa
Hiroki Mizutani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120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0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4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41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 C08G61/0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08G61/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prepared by ring-opening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8G61/08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e.g. polyxylylenes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prepared by ring-opening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of carb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the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32/00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a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 C08F32/08Homopolymers and copolymers of 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o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in a side chain, and having one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in a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having two condensed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6/00Post-polymerisation treatments
    • C08F6/14Treatment of polymer emulsions
    • C08F6/16Purific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30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3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non-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2261/332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non-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 C08G2261/3324Monomer units or repeat units incorporating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incorporating non-aromatic structural element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nly carbon atoms derived from norborn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40Polymerisation processes
    • C08G2261/41Organometallic coupling reactions
    • C08G2261/418Ring opening metathesis polymerisation [ROMP]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26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to-carbon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2261/70Post-treatment
    • C08G2261/71Purification
    • C08G2261/712Catalyst remov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And Polymers With Carbon-To-Carbon Bond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Description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近年來,於數位相機模組(digital camera module)用的微透鏡(microlens)、攝像透鏡、光學元件(微透鏡陣列(microlens array)、光波導、光開關、夫瑞奈區板(Fresnel zone plate)、二元光學元件、閃耀式繞射光學元件、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等)等的光學材料用途,ArF準分子雷射曝光、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EUV)曝光用等的阻劑材料等的半導體製造製程材料用途,抗反射濾光片、記錄媒體、顯示器材料、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t,EL)或液晶塑膠構件等的電子元件材料用途等中,高純度的高透明樹脂材料的需要高漲,正在研究將光學特性優異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廣泛地展開應用於該些領域中。
環狀烯烴聚合物的製造方法已知有:利用配位聚合觸媒、加成聚合觸媒、活性自由基聚合觸媒、或開環岐化聚合觸媒及氫化反應觸媒(開環岐化聚合後的殘存雙鍵的氫化(以下稱為氫化)用的觸媒)將環狀烯烴單體聚合。
觸媒中所含的金屬成分殘存於環狀烯烴聚合物中會引起聚合物材料以及產品的變色、光學特性的惡化、對電氣/電子特性的不良影響、或半導體製造製程內的金屬污染等,故避免該些問題於展開應用於最先端技術的方面為課題。
關於解決該課題的方法,先前以來提出了自聚合物中將殘留金屬成分去除的方法。將使用過渡金屬觸媒而製造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產品中的殘留金屬去除的方法例如已知有:使環狀烯烴單體與烯烴的配位共聚物的溶液與鹼、酸水溶液接觸的方法,或者使環狀烯烴單體與烯烴的配位共聚物的溶液與矽藻土等的過濾材料接觸的方法(專利文獻1);或利用藉由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mercaptopropyl trimethoxy silane)對二氧化矽表面加以修飾而成的吸附劑來對藉由鈀系觸媒將環狀烯烴單體加成聚合所得的環狀烯烴聚合物進行處理,藉此使聚合物中相當於單位重量為6.0 ppm的鈀減少至0.13 ppm的方法(專利文獻2)。
另外,藉由開環岐化聚合反應及氫化反應而獲得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已知有:利用承載有氫化觸媒的吸附劑對含有聚合觸媒殘渣的聚合物溶液進行處理,獲得來源於聚合觸媒的鈦等的金屬含量為1 ppm以下的熱塑性降冰片烯系聚合物氫化物的方法(專利文獻3)。
另外,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如下方法。
藉由鎢系觸媒使含酯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開環岐化聚合後,利用釕系錯合物觸媒進行氫化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其後,反覆進行對該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添加氧化劑或鹼性化合物、萃取殘留金屬成分的操作,將金屬成分去除至不良溶劑相中。而且,將聚合物中的鎢減少至3 ppm,將釕減少至低於0.1 ppm。
進而,專利文獻5中揭示有如下方法。
利用鉬系觸媒使具有氰基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開環岐化聚合。其後,添加三亞甲基二胺(trimethylene diamine)進行攪拌,然後將聚合物溶液添加至甲醇中而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析出。進而使開環岐化聚合物與酸性化合物接觸,然後排出至甲醇中,藉此將金屬成分自430 ppm減少至30 ppm。
另外,專利文獻6中揭示有如下方法。
利用作為開環岐化觸媒的氯化雙(三環己基膦)亞苄基釕(bis(tricyclohexyl phosphine)benzylidene ruthenium chloride)使3,6-環氧基-1,2,3,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3,6-epoxy-1,2,3,6-tetrahydrophthalic anhydride)進行開環岐化聚合,聚合結束後利用乙酸乙烯酯進行去活化。藉此,獲得聚合物的主鏈上含有氧原子的環狀烯烴聚合物。使含有該聚合物的溶液於活性氧化鋁中通過3次而進行吸附處理,藉此將來源於聚合觸媒的過渡金屬去除,進行精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6-24051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1011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4-36331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7-109310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10-324737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1-163958號公報
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所揭示的方法中,將於環狀烯烴聚合物的骨架中不含有可與觸媒金屬容易地形成配位鍵的雜原子的聚合物作為對象。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3所揭示的方法於聚合物具有含有可與觸媒金屬容易地形成配位鍵的雜原子的骨架的情形時,難以將金屬成分去除。
專利文獻4所揭示的方法中,必須反覆進行不良溶劑相與良溶劑相的煩瑣的萃取、分離操作,故殘留金屬成分的去除效率有改善的餘地。
另外,專利文獻5所揭示的方法亦是所析出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回收、於溶劑中的再溶解等操作煩瑣,殘留金屬成分的去除效率有改善的餘地。
此外,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5所揭示的方法的金屬的去除水準(level)未必滿足要求。
另外,專利文獻6所揭示的方法中,亦僅可將來源於聚合觸媒的金屬減少至200 ppm,故作為精製方法無法充分滿足要求。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課題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效率佳地去除殘留金屬成分、且可使殘留金屬成分可靠地減少的精製方法。
本發明為以下所示。
[1]一種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使包含至少含有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然後使上述液體與鹼性吸附劑接觸,將上述液體中所含的金屬成分去除,
[化1]
(式中,R1 ~R4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或碳數1~20的氰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 ~R4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1 是選自-O-、-S-、-NR5 -、-PR5 -及-CR5 R6 -中(R5 、R6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中,可相同亦可不同;j表示0或1)。
[2]如[1]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金屬成分為鉬、釕、鎢、鈀、銠中的任一種。
[3]如[1]或[2]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有機化合物的鹼性官能基為電子對供體,酸性官能基為質子供體。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上述有機化合物為菸鹼酸(nicotinic acid)、異菸鹼酸、吡啶甲酸(picolinic acid)、2,2'-聯吡啶-4,4'-二甲酸、3-吡啶磺酸中的任一種。
[5]如[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鹼性吸附劑所含的鹼性官能基為胺基。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上述有機化合物接觸,由上述液體中所含的上述金屬成分與上述有機化合物形成締合物,使鹼性吸附劑與形成有上述締合物的上述液體接觸,使上述液體中所含的締合物吸附於上述鹼性吸附劑,將上述液體中所含的上述金屬成分去除。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後,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於裝入有鹼性吸附劑的填充塔中通過,將上述金屬成分去除。
[8]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將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混合,然後,對該混合物添加上述鹼性吸附劑後,分離上述鹼性吸附劑,將上述金屬成分去除。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含有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重複結構單元[A]與重複結構單元[B]的莫耳比[A]/[B]為[A]/[B]=25/75~90/10,
[化2]
(式中,R7 ~R10 分別獨立為氫或碳數1~10的烷基,X2 是選自-O-、-S-、-NR11 -、-PR11 -或-CR11 R12 -中(R11 、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
[10]如[9]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重複結構單元[A]的X1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的X2 中的一個為-O-,另一個為-CH2 -。
[11]如[9]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含有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及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重複結構單元[A]及重複結構單元[B]與重複結構單元[C]的莫耳比([A]+[B])/[C]為([A]+[B])/[C]=95/5~5/95,
[化3]
(式中,R13 ~R16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或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3 ~R16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3 是選自-O-、-S-、-NR17 -、-PR17 -及-CR17 R18 -中(R17 、R18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m表示0或1)。
[12]如[11]所記載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重複結構單元[A]的X1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的X2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C]的X3 中的至少一個為-O-,其他為-CH2 -。
[13]一種環狀烯烴聚合物,其是藉由如[1]至[12]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精製方法而獲得,所有殘留金屬成分的含量為1000 ppb以下。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效率佳地去除金屬成分、且可使金屬成分可靠地減少的精製方法以及藉由該精製方法加以精製而成的聚合物。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根據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首先,概略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是使包含至少含有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然後使上述液體與鹼性吸附劑接觸,將上述液體中所含的上述金屬成分去除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
[化4]
(式中,R1 ~R4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或碳數1~20的氰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 ~R4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1 是選自-O-、-S-、-NR5 -、-PR5 -及-CR5 R6 -中(R5 、R6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j表示0或1。)
再者,R1 ~R4 中一部分是選自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或碳數1~20的氰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亦可相同。
此處,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所含的金屬成分主要是來源於製造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時的開環岐化聚合所使用的開環岐化聚合觸媒的殘留金屬成分、以及來源於對藉由開環岐化聚合所得的聚合物的主鏈的雙鍵進行氫化而形成飽和鍵的氫化觸媒的殘留金屬成分。
本發明中,不進行利用不良溶劑對含有雜原子、極性高的環狀烯烴聚合物溶液所含的含有鉬、鈀、銠、釕或鎢等的金屬成分(製造觸媒金屬成分)的聚合物溶液進行析出的操作,或對聚合物溶液進行清洗及分液等的操作,而可保持溶液狀態進行精製,可將殘留金屬成分有效且效率佳地去除。
(環狀烯烴聚合物以及環狀烯烴聚合物的聚合)
成為精製對象的環狀烯烴聚合物是至少含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的環狀烯烴聚合物。R1 ~R4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或碳數1~20的氰基中。
此處,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正丁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環戊氧基羰基、環己氧基羰基、環辛氧基羰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norbornyl oxy carbonyl)、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以及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等。其中,較佳為第三丁氧基羰基、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以及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
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氫呋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以及四氫吡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2-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等。其中,較佳為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
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正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環己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環辛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以及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等。其中,較佳為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以及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
碳數1~20的氰基例如可列舉:氰基,或氰基甲基、氰基乙基、1-氰基丙基、1-氰基丁基、1-氰基己基等的碳數2~20的氰基烷基。其中,較佳為氰基、氰基甲基、氰基乙基。
其他的R1 ~R4 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6~20的芳氧基羰基中。
碳數1~20的烷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進而,鹵素可列舉氟、氯、溴、碘;另外,碳數1~20的鹵化烷基例如可列舉氟甲基、氯甲基、溴甲基、二氟甲基、二氯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或三溴甲基等。
另外,碳數1~20的烷氧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或薄荷氧基(menthoxy)等,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甲基、第三丁氧基甲基、第三丁氧基乙基或甲氧基薄荷基等。
進而,碳數6~20的芳氧基羰基例如可列舉苯氧基羰基或萘氧基羰基等。
R1 ~R4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1 是選自-O-、-S-、-NR5 -、-PR5 -及-CR5 R6 -中(R5 、R6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j表示0或1。
碳數1~20的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
環狀烯烴聚合物是藉由利用開環岐化觸媒使與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以及與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聚合,並於氫化觸媒的存在下進行氫化而獲得。
[化5]
(式中,R7 ~R10 分別獨立為氫或碳數1~10的烷基,X2 是選自-O-、-S-、-NR11 -、-PR11 -或-CR11 R12 -中(R11 、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
另外,通式(2)中,R7 ~R10 分別獨立為氫或者碳數1~10的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環戊基、環己基、1-乙基環戊基或1-乙基環己基等的烷基,X2 是選自-O-、-S-、-NR11 -、-PR11 -或-CR11 R12 -(R11 、R12 表示氫、碳數1~20的烷基),R11 、R12 可例示甲基、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環己基等的碳數1~20的烷基。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態樣下,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與通式(2)所表示的結構單元[B]的構成莫耳比[A]/[B]為25/75~90/10,較佳為30/70~80/20,更佳為35/65~70/30。
此處,就極性更高、抑制撥水性、可將作為聚合物材料的水接觸角設計成更低角度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結構單元[A]的X1 、結構單元[B]的X2 中的一個為-O-、另一個為-CH2 -。
進而,本發明的環狀烯烴聚合物亦可為藉由開環岐化觸媒使與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與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以及與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聚合,並於氫化觸媒的存在下進行氫化而成。
另外,本發明的環狀烯烴聚合物亦可藉由如下方式而獲得:藉由開環岐化觸媒使與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及與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相對應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聚合,並於氫化觸媒的存在下進行氫化後,於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中,對一部分結構單元[A]的R1 ~R4 的酯藉由酸或鹼進行水解或酸分解、或藉由熱進行分解,形成含有通式(3)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環狀烯烴聚合物。
[化6]
(式中,R13 ~R16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或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3 ~R16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3 是選自-O-、-S-、-NR17 -、-PR17 -以及-CR17 R18 -中(R17 、R18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m表示0或1。)
再者,R13 ~R16 的一部分亦可為選自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中,其他為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或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的相同的基。
羧酸是具有羧基的基(羧酸基),例如可列舉-COOH。
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例如可列舉羥基羰基甲基、羥基羰基乙基、羥基羰基丙基、羥基羰基丁基等。
碳數1~20的烷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
碳數1~20的鹵化烷基例如可列舉氟甲基、氯甲基、溴甲基、二氟甲基、二氯甲基、二溴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或三溴甲基等。
碳數1~20的烷氧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或薄荷氧基等。
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例如可列舉甲氧基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甲基、第三丁氧基甲基、第三丁氧基乙基或甲氧基薄荷基等。
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可列舉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正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正丁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例如可列舉苯氧基羰基或萘氧基羰基等。
進而,R17 、R18 的烷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等。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態樣下,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及通式(2)所表示的結構單元[B]與通式(3)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構成莫耳比([A]+[B])/[C]為95/5~5/95,較佳為90/10~10/90,更佳為80/20~20/80。
此處,就極性更高、抑制撥水性、可將作為聚合物材料的水接觸角設計成更低角度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結構單元[A]的X1 、結構單元[B]的X2 、結構單元[C]的X3 中至少一個為-O-,其他為-CH2 -。
藉由聚合及氫化而獲得的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中j=0、X1 為-CH2 -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5-甲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methoxy carbonyl-bicyclo[2.2.1]hept-2-ene)、5-乙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異丁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2-甲基-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甲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異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氰基-雙環[2.2.1]庚-2-烯、5-氰基甲基-雙環[2.2.1]庚-2-烯、5-氰基乙基-雙環[2.2.1]庚-2-烯、5-氰基丙基-雙環[2.2.1]庚-2-烯等。
另外,與上述同樣地,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中j=0、X1 為-O-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5-甲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methoxy carbonyl-7-oxabicyclo[2.2.1]hept-2-ene)、5-乙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異丁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2-甲基-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甲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異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正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異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己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環辛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氰基甲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氰基乙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氰基丙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等。
進而,與上述同樣地,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中j=1、X1 為-CH2 -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8-甲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methoxy carbonyl-tetracyclo[4.4.0.12,5 .17,10 ]-3-dodecene)、8-乙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甲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甲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乙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丙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等。
進而,與上述同樣地,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中j=1、X1 為-O-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8-甲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methoxy carbonyl-11-oxatetracyclo[4.4.0.12,5 .17,10 ]-3-dodecene)、8-乙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甲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丙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正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異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第三丁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己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環辛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甲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基降冰片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乙氧基-1-甲基乙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呋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四氫吡喃-2-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1-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2-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甲基氧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甲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乙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氰基丙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等。
進而,可列舉將通式(1)的X1 換成硫雜(thia)、氮雜(aza)、甲基氮雜、磷雜、甲基磷雜的雙環系烯烴單體或四環系烯烴單體。
藉由聚合及氫化而獲得的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中X2 為-CH2 -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4-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oxatricyclo[5.2.1.02,6 ]deca-8-ene-3-one)、4-氧雜-5,5-二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氧雜-2,6-二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氧雜-2,5,5,6-四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等。
另外,與上述同樣地,X2 為-O-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10-dioxatricyclo[5.2.1.02,6 ]deca-8-ene-3-one)、4,10-二氧雜-5,5-二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10-二氧雜-2,6-二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10-二氧雜-2,5,5,6-四甲基三環[5.2.1.02,6 ]癸-8-烯-3-酮等。
進而,可列舉將通式(2)的X2 換成硫雜、氮雜、甲基氮雜、磷雜、甲基磷雜的三環系烯烴單體。
藉由聚合及氫化而獲得的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中m=0、X3 為-CH2 -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5-羥基羰基-雙環[2.2.1]庚-2-烯(5-hydroxycarbonyl-bicyclo[2.2.1]hept-2-ene)、5-羥基羰基甲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乙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丙基-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丁基-雙環[2.2.1]庚-2-烯等。
另外,與上述同樣地,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中m=0、X3 為-O-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5-羥基羰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hydroxycarbonyl-7-oxabicyclo[2.2.1]hept-2-ene)、5-羥基羰基甲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乙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丙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5-羥基羰基丁基-7-氧雜雙環[2.2.1]庚-2-烯等。
進而,與上述同樣地,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中m=1、X3 為-CH2 -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8-羥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hydroxy carbonyl-tetracyclo[4.4.0.12,5 .17,10 ]-3-dodecene)、8-羥基羰基甲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乙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丙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丁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等。
進而,與上述同樣地,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中m=1、X3 為-O-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具體的環狀烯烴單體可列舉:8-羥基羰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hydroxy carbonyl-11-oxatetracyclo[4.4.0.12,5 .17,10 ]-3-dodecene)、8-羥基羰基甲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乙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丙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羥基羰基丁基-11-氧雜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等。
環狀烯烴單體的聚合反應中使用的觸媒只要為可使上述環狀烯烴單體進行開環岐化聚合的觸媒,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鉬、鎢、釕等的有機過渡金屬亞烷基錯合物觸媒,或由有機過渡金屬錯合物與作為助觸媒的路易斯酸(Lewis acid)組合所得的開環岐化觸媒。
例如可列舉:由W(N-2,6-Pri 2 C6 H3 )(thf)(OBut )2 Cl2 、W(N-2,6-Pri 2 C6 H3 )(thf)(OCMe2 CF3 )2 Cl2 等的鎢系鹵素錯合物或Mo(N-2,6-Pri 2 C6 H3 )(thf)(OBut )2 Cl2 、Mo(N-2,6-Pri 2 C6 H3 )(thf)(OCMe2 CF3 )2 Cl2 (式中,Pri 表示異丙基,But 表示第三丁基,thf表示四氫呋喃)等的鉬系鹵素錯合物與作為助觸媒的有機鋁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或鋰、鈉、鎂、鋅、鎘、硼等的有機金屬化合物構成的開環岐化觸媒;另外,於胺化合物、酯化合物、醚化合物等的電子供應性化合物的存在下由MoCl6 、WCl6 、ReCl5 、TiCl4 、RuCl3 、IrCl3 等的無機過渡金屬鹵化合物與作為助觸媒的上述路易斯酸組合所得的開環岐化觸媒。
本發明中,特別可將能使含有雜原子、極性高的環狀烯烴單體進行聚合的觸媒有效率地去除,例如,於將鎢、鉬、釕等的有機過渡金屬亞烷基錯合物用於開環岐化聚合觸媒時,可效率佳地進行精製。
進而,有機過渡金屬亞烷基錯合物的開環岐化聚合觸媒具體的可列舉:W(N-2,6-Pri 2 C6 H3 )(CHBut )(OBut )2 、W(N-2,6-Pri 2 C6 H3 )(CHBut )(OCMe2 CF3 )2 、W(N-2,6-Pri 2 C6 H3 )(CHBut )(OCMe(CF3 )2 )2 、W(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But )2 、W(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2 CF3 )2 、W(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W(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W(N-2,6-Me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式中的Pri 表示異丙基,But 表示第三丁基,Me表示甲基,Ph表示苯基)等的鎢系亞烷基觸媒,W(N-2,6-Me2 C6 H3 )(CHCHCMePh)(OBut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Me2 )(OBut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Ph2 )(OBut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MePh)(OCMe2 (CF3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Me2 )(OCMe2 (CF3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Ph2 )(OCMe2 (CF3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Me2 )(OCMe(CF3 )2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Me2 )(OCMe(CF3 )2 )2 (PMe3 )、W(N-2,6-Me2 C6 H3 )(CHCHCPh2 )(OCMe(CF3 )2 )2 (PMe3 )、W(N-2,6-Pri 2 C6 H3 )(CHCHCMePh)(OCMe2 (CF3 ))2 (PMe3 )、W(N-2,6-Pri 2 C6 H3 )(CHCHCMePh)(OCMe(CF3 )2 )2 (PMe3 )、W(N-2,6-Pri 2 C6 H3 )(CHCHCMePh)(OPh)2 (PMe3 )(式中的Pri 表示異丙基,But 表示第三丁基,Me表示甲基,Ph表示苯基)等的鎢系亞烷基觸媒,Mo(N-2,6-Pri 2 C6 H3 )(CHBut )(OBut )2 、Mo(N-2,6-Pri 2 C6 H3 )(CHBut )(OCMe2 CF3 )2 、Mo(N-2,6-Pri 2 C6 H3 )(CHBut )(OCMe(CF3 )2 )2 、Mo(N-2,6-Pri 2 C6 H3 )(CHBut )(OC(CF3 )3 )2 、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But )2 、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2 CF3 )2 、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But )2 、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CMe2 CF3 )2 、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式中的Pri 表示異丙基,But 表示第三丁基,Me表示甲基,Ph表示苯基)等的鉬系亞烷基觸媒,Ru(P(C6 H11 )3 )2 (CHPh)Cl2 (式中的Ph表示苯基)等的釕系亞烷基觸媒等。上述開環岐化觸媒可單獨使用或併用兩種以上。
本發明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中去除的聚合觸媒金屬成分可列舉鉬、鎢、錸(rhenium)、銥(iridium)、鉭、釕、釩、鈦、鈀、銠等的過渡金屬。較佳為鉬、鎢、釕。
聚合反應中,環狀烯烴單體與有機過渡金屬亞烷基錯合物的開環岐化聚合觸媒的莫耳比為,相對於開環岐化聚合觸媒1莫耳,環狀烯烴單體為10當量~50000當量,較佳為50當量~30000當量,更佳為100當量~20000當量。
聚合反應可為無溶劑亦可使用溶劑。溶劑例如可列舉:四氫呋喃、二乙醚、二丁醚、二甲氧基乙烷或二噁烷(dioxane)等的醚類,苯、甲苯、二甲苯或乙基苯等的芳香族烴,戊烷、己烷或庚烷等的脂肪族烴,環戊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二甲基環己烷或十氫萘(decalin)等的脂肪族環狀烴,二氯甲烷(m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乙烷、二氯乙烯(dichloro ethylene)、四氯乙烷、氯苯或三氯苯等的鹵化烴,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等的酯等,亦可將該些的兩種以上併用。
另外,聚合反應亦可於烯烴類或二烯類等的鏈轉移劑共存下進行。作為鏈轉移劑而使用的烯烴例如可列舉乙烯、丙烯、丁烯、戊烯、己烯、辛烯等的α-烯烴,進而可列舉乙烯基三甲基矽烷(vinyl trimethyl silane)、烯丙基三甲基矽烷(allyl trimethyl silane)、烯丙基三乙基矽烷、烯丙基三異丙基矽烷等的含矽烯烴,另外,二烯可列舉1,4-戊二烯、1,5-己二烯、1,6-庚二烯等的非共軛系二烯。進而,該些烯烴或二烯可分別單獨使用或併用兩種以上。
所共存的烯烴或二烯的使用量為,相對於環狀烯烴單體1莫耳,烯烴或二烯較佳為0.001當量~1000當量,更佳為0.01當量~100當量的範圍。另外,相對於開環岐化聚合觸媒1莫耳,烯烴或二烯較佳為0.1當量~2000當量,更佳為1當量~1000當量的範圍。藉由任意設定該些量比,可設定分子量的大小,並且藉由使用鏈轉移劑,聚合反應中使用的開環岐化聚合觸媒的使用量減少,金屬的去除效率提高。
聚合反應的單體濃度並不一致,亦根據環狀烯烴單體的反應性以及於聚合溶劑中的溶解性等而不同,通常相對於溶劑1 kg的環狀烯烴單體的濃度為0.001 kg/kg~3 kg/kg,較佳為0.01 kg/kg~2kg/kg,更佳為0.02 kg/kg~1 kg/kg的範圍。反應溫度亦根據環狀烯烴單體以及開環岐化觸媒的種類或量等而不同,通常為-30℃~150℃的反應溫度,較佳為0℃~120℃,更佳為15℃~100℃的溫度。反應時間通常為1分鐘~10小時,較佳為5分鐘~8小時,更佳為10分鐘~6小時。
聚合反應後,可利用丁醛等的醛類、丙酮等的酮類、甲醇等的醇類等停止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
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是於氫下使用氫化觸媒對藉由上述開環岐化聚合所得的環狀烯烴聚合物進行氫化反應而獲得。該氫化反應只要將含有雜原子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主鏈的雙鍵氫化,則可為均相觸媒亦可為非均相觸媒,另外,亦可併用胺、醇等的電子供應性的化合物。
關於氫化觸媒的具體例,非均相觸媒可列舉使鈀、鉑、鎳、銠、釕等的金屬承載於碳、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鈦、鎂、矽藻土、合成沸石等的載體而成的承載型金屬觸媒,另外,均相觸媒可列舉環烷酸鎳/三乙基鋁、乙醯丙酮鎳/三異丁基鋁、辛烯酸鈷/正丁基鋰、二氯二茂鈦/氯化二乙基鋁(titanocene dichloride/diethyl aluminum chloride)、乙酸銠、二氯雙(三苯基膦)鈀、氯三(三苯基膦)銠、二氫化四(三苯基膦)釕等,進而,亦可於氫的存在下使用由有機金屬錯合物與胺化合物構成的氫化觸媒作為均相觸媒來進行氫化。進而,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二氯雙(三苯基膦)鎳、二氯雙(三苯基膦)鈀、二氯雙(三苯基膦)鉑、氯三(三苯基膦)銠、二氯三(三苯基膦)鋨、二氯氫化雙(三苯基膦)銥、二氯三(三苯基膦)釕、二氯四(三苯基膦)釕、三氯亞硝醯基雙(三苯基膦)釕(trichloro nitrosyl bis(triphenyl phosphine)ruthenium)、二氯雙(乙腈)雙(三苯基膦)釕(dichloro bis(acetonitrile) bis(triphenyl phosphine)ruthenium)、二氯雙(四氫呋喃)雙(三苯基膦)釕、氯氫化(甲苯)三(三苯基膦)釕(chloro hydride(toluene)tris(triphenyl phosphine)ruthenium)、氯氫化羰基三(三苯基膦)釕、氯氫化羰基三(二乙基苯基膦)釕、氯氫化亞硝醯基三(三苯基膦)釕、二氯三(三甲基膦)釕、二氯三(三乙基膦)釕、二氯三(三環己基膦)釕、二氯三(三苯基膦)釕、二氯三(三甲基二苯基膦)釕、二氯三(三(二甲基苯基)膦)釕、二氯三(三鄰甲苯基膦)釕、二氯三(二氯乙基膦)釕、二氯三(二氯苯基膦)釕、二氯三(三甲基膦)釕、二氯三(三苯基膦)釕等。
本發明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中去除的氫化觸媒金屬成分可列舉鈀、鉑、鎳、銠、釕等的過渡金屬。較佳為釕、鈀、銠。
氫化反應的溶劑可直接使用聚合反應的溶液,亦可使用不同的溶劑。另外,用於將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不飽和鍵氫化的氫化觸媒的使用量以非均相或均相觸媒的金屬成分量計,相對於環狀烯烴聚合物的重量而為5 ppm~5000 ppm,較佳為10 ppm~2000 ppm。氫化反應的聚合物濃度是根據環狀烯烴聚合物、氫化觸媒以及溶劑的種類等而不同,通常相對於溶劑1 kg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濃度為0.001 kg/kg~3 kg/kg,較佳為0.01 kg/kg~2 kg/kg,更佳為0.02 kg/kg~1 kg/kg的範圍。
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氫化反應是於氫氣壓力通常為常壓~30 MPa、較佳為0.5 MPa~20 MPa、特佳為2 MPa~15 MPa的範圍內進行,其反應溫度通常為0℃~300℃的溫度,較佳為室溫~250℃,特佳為50℃~200℃的溫度範圍。反應時間通常為1分鐘~50小時,較佳為10分鐘~30小時,更佳為30分鐘~20小時。
氫化物可於氫化觸媒的存在下將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不飽和鍵以較佳為50%~100%、更佳為80%~100%、進而佳為90%~100%的比例氫化而獲得。
含有通式(3)的R13 ~R16 中至少一個為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可藉由以下任一方法來製造:將相當於R13 ~R16 中至少一個為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環狀烯烴單體聚合,進而將主鏈的不飽和鍵氫化,藉此形成飽和鍵的方法;或者於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中,對一部分結構單元[A]的R1 ~R4 中的至少一個酯進行利用酸或鹼的水解或酸脫離、或者熱分解,形成含有通式(3)的R13 ~R16 中的至少一個為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方法。
進而,將相當於通式(3)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環狀烯烴單體聚合進而進行氫化的方法可利用與上述將相當於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以及通式(2)所表示的結構單元[B]的環狀烯烴單體聚合,進而進行氫化的同樣的反應來進行。
另外,對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的R1 ~R4 中的至少一個酯利用酸或鹼進行水解或酸脫離,形成通式(3)所表示的結構單元[C]的R13 ~R16 中至少一個為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方法可利用在硫酸、鹽酸、硝酸、甲苯磺酸、三氟乙酸或乙酸等的酸性觸媒與水的存在下進行的水解或酸脫離,在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鋇等的鹼性觸媒與水的存在下進行的鹼性水解的任一種來進行。或者,利用熱將酯分解而使烷氧基脫離的方法亦可不添加酸或鹼而僅藉由加熱進行分解。
對通式(1)所表示的結構單元[A]的R1 ~R4 中的至少一個酯進行利用酸或鹼的水解或酸脫離、或者熱分解的反應溫度通常為0℃~300℃的溫度,較佳為室溫~250℃的溫度範圍。酯的利用酸或鹼的水解或酸脫離反應、或者利用熱的脫離反應亦可在聚合反應後、氫化反應後或將聚合觸媒以及氫化觸媒的殘留金屬成分去除後的任一階段中進行。
(環狀烯烴聚合物的精製)
本發明的精製方法包括:對於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及來源於觸媒的金屬成分的液體,使含有鹼性以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利用該金屬成分與該有機化合物的鹼性官能基藉由配位或電荷移動相互作用等而形成締合物的步驟(第一步驟);使上述液體與鹼性吸附劑接觸,藉此使上述締合物與鹼性吸附劑接觸,藉由離子鍵或氫鍵等的物理性相互作用使締合物的來源於有機化合物的酸性官能基與鹼性吸附劑吸附,將締合物的金屬成分去除(第二步驟)。可藉由該些兩個步驟而自含有雜原子的極性較高的環狀烯烴聚合物中將製造觸媒金屬成分去除。
此處,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中,環狀烯烴聚合物或金屬成分可溶解於液體中,另外,環狀烯烴聚合物或金屬成分亦可不溶解。
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上述有機化合物的鹼性官能基是供應電子對的官能基、即電子對供體,上述有機化合物是含有具有π電子、非共價電子對、陰離子的任一種的鹼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
該鹼性官能基較佳為至少含有具有π電子的共軛雙鍵碳、氮、氧、磷及/或硫原子的官能基,例如可列舉:苯基、環戊二烯基、胺基、吡啶或啡啉(phenanthroline)等的含氮縮合雜環系官能基、醚基、氰基、羥基、酯基、羰基、膦、磷酸酯等的含磷官能基、硫醚基、硫醇基、磺醯基等的官能基,特別是就與金屬成分的締合力強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吡啶、啡啉等的含氮縮合雜環系官能基。
進而,該有機化合物的酸性官能基是提供質子的官能基、即質子供體,是含有酚羥基、磷酸、硼酸、羧酸、磺酸(磷酸基、硼酸基、羧基、磺基)等的任一種的官能基,只要為具備藉由離子鍵或氫鍵等的物理性相互作用而與鹼性吸附劑吸附的能力的官能基即可,特別就吸附力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羧酸、磺酸。
含有該些鹼性以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具體可列舉:氯化-2-環戊二烯基乙基三甲基銨(2-cyclopentadienyl eth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2-甲氧基乙基環戊二烯、2-二甲基胺基乙基環戊二烯、N,N-二甲基-N'-2-環戊二烯基乙基肼(N,N-dimethyl-N'-2-cyclopentadienyl ethylhydrazine)、2-環戊二烯基乙烷羧基醯亞胺(2-cyclopentadienyl ethane carboxyimide)、3-(2-環戊二烯基乙基)吡啶、5-(2-環戊二烯基乙基)-1,10-啡啉、2-環戊二烯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環戊二烯基乙基三甲基鏻(2-cyclopentadienyl ethyl trimethyl phosphonium chloride)、2-環戊二烯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2-環戊二烯基乙基)羥基苯、2-環戊二烯基乙磷酸、2-環戊二烯基乙硼酸、2-環戊二烯基乙基二甲基硼烷、3-環戊二烯基丙酸、3-環戊二烯基乙基丙酸酐、2-環戊二烯基乙基硫醇(2-cyclopentadienyl ethyl mercaptan)、2-環戊二烯基乙磺酸、氯化-2-胺基乙基三甲基銨、2-胺基乙基甲基醚、二乙三胺、三乙四胺、六亞甲基二胺、N,N-二甲基-N'-(2-胺基乙基)肼、2-胺基乙烷羧基醯亞胺、4-二甲基胺基吡啶、5-胺基-1,10-啡啉、2-胺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胺基乙基三甲基鏻、2-胺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鄰胺基苯酚、間胺基苯酚、對胺基苯酚、2-胺基乙磷酸、2-胺基乙硼酸、2-胺基乙基二甲基硼烷、丙胺酸(alanine)、2-胺基乙基硫醇、2-胺基乙磺酸、4-甲氧基吡啶、2-肼基吡啶(2-hydrazino pyridine)、3-吡啶羧基醯亞胺、聯吡啶、5-(4-吡啶)-1,10-啡啉、2-(4-吡啶基)乙基二甲基膦、2-(2-吡啶)-乙基二甲基磷酸酯、3-羥基吡啶、2-(2-吡啶)乙基磷酸、4-吡啶基二甲基硼烷、菸鹼酸、異菸鹼酸、吡啶甲酸、2,4-吡啶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3,4-吡啶二甲酸、3,5-吡啶二甲酸、2,6-吡啶二甲酸、2,3-吡啶二甲酸、2,2'-聯吡啶-4,4'-二甲酸、菸鹼酸酐、4-巰基吡啶、3-吡啶磺酸、2-(2-吡啶)乙磺酸、2-(4-吡啶)乙磺酸、5-甲氧基-1,10-啡啉、5-肼基-1,10-啡啉、5-(1,10-啡啉)羧基醯亞胺、5-二甲基膦基-1,10-啡啉、5-羥基-1,10-啡啉、5-(1,10-啡啉)磷酸、5-(1,10-啡啉)硼烷、5-羧基-1,10-啡啉、5-羧基-1,10-啡啉無水物、5-巰基-1,10-啡啉、5-(1,10-啡啉)磺酸、氯化-2-甲氧基乙基三甲基銨、1,4-二甲氧基丁烷、2-甲氧基乙基肼、2-甲氧基乙基羧基醯亞胺、2-甲氧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甲氧基乙基三甲基鏻、2-甲氧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甲氧基苯酚、2-甲氧基乙磷酸、2-甲氧基乙硼酸、2-甲氧基乙基硼烷、3-甲氧基丙酸、3-甲氧基丙酸酐、2-甲氧基乙基硫醇、2-甲氧基乙磺酸、氯化-2-氰基乙基三甲基銨、2-甲氧基丙腈(2-methoxy propionitrile)、2-胺基丙腈、2-肼基乙基丙腈、2-氰基乙基羧基醯亞胺、3-氰基吡啶、5-氰基-1,10-啡啉、2-氰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氰基乙基三甲基鏻、2-氰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氰基苯酚、2-氰基乙磷酸、2-氰基乙硼酸、2-氰基乙基硼烷、3-氰基丙酸、3-氰基丙酸酐、2-氰基乙基硫醇、2-氰基乙磺酸、氯化-2-羥基乙基三甲基銨、乙二醇單甲醚、乙醇胺、2-羥基乙基肼、2-羥基乙基碳二醯亞胺(2-hydroxy ethyl carbodiimide)、3-羥基吡啶、5-羥基-1,10-啡啉、2-羥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羥基乙基三甲基鏻、2-羥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2-羥基乙磷酸、2-羥基乙硼酸、2-羥基乙基硼烷、羥基乙酸、2-羥基乙基硫醇、2-羥基乙磺酸、氯化-2-乙氧基羰基乙基三甲基銨、3-甲氧基丙酸乙酯、3-胺基丙酸乙酯、3-肼基丙酸乙酯、2-乙氧基羰基乙基羧基醯亞胺、3-吡啶甲酸乙酯、5-乙氧基羰基-1,10-啡啉、3-二甲基膦基丙酸乙酯、氯化-2-乙氧基羰基乙基三甲基鏻、2-乙氧基羰基二甲基磷酸酯、對羥基苯甲酸乙酯、2-乙氧基羰基乙磷酸、2-乙氧基羰基乙硼酸、2-乙氧基羰基乙基硼烷、3-巰基丙酸乙酯、2-乙氧基羰基乙磺酸、氯化-2-甲基羰基乙基三甲基銨、1-甲氧基-3-丁酮(1-methoxy-3-butanone)、1-胺基-3-丁酮、1-肼基-3-丁酮、2-乙醯基乙基羧基醯亞胺(2-acetyl ethyl carboxyimide)、3-乙醯基吡啶、5-乙醯基-1,10-啡啉、1-二甲基膦基-3-丁酮、氯化-2-乙醯基乙基三甲基鏻、2-乙醯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乙醯基苯酚、2-乙醯基乙磷酸、2-乙醯基乙硼酸、2-乙醯基乙基硼烷、3-乙醯基丙酸、3-乙醯基丙酸酐、1-巰基-3-丁酮、2-乙醯基乙磺酸、氯化-2-羧基乙基三甲基銨、3-肼基丙酸、2-羧基乙基碳醯亞胺(2-carboxy ethyl carbodiimide)、3-二甲基膦基丙酸、氯化-2-羧基乙基三甲基鏻、2-羧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羥基苯甲酸、2-羧基乙磷酸、2-羧基乙硼酸、2-羧基乙基硼烷、琥珀酸、3-巰基丙酸、2-羧基乙磺酸、氯化-2-二甲基膦基乙基三甲基銨、2-肼基二甲基膦、2-二甲基膦基乙基羧基醯亞胺、1,3-雙二甲基膦基丙烷、2-二甲基膦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對二甲基膦基羥基苯、2-二甲基膦基乙磷酸、2-二甲基膦基乙硼酸、2-二甲基膦基硼烷、3-二甲基膦基丙酸酐、2-巰基乙基二甲基膦、2-二甲基膦基乙磺酸、對羥基苯基二甲基磷酸酯、氯化-2-巰基乙基三甲基銨、2-肼基乙基硫醇、2-巰基乙基羧基醯亞胺、氯化-2-巰基乙基三甲基鏻、p-羥基硫酚(p-hydroxy thiophenol)、2-巰基乙磷酸、2-巰基乙基硼酸、2-巰基乙基硼烷、3-巰基丙酸酐、六亞甲基二硫醇、2-巰基乙磺酸、氯化-2-甲硫基乙基-2-三甲基銨、2-甲氧基乙基甲基硫醚(2-methoxy ethyl methyl sulfide)、2-胺基乙基甲基硫醚、2-甲硫基乙基肼、2-甲硫基乙基羧基醯亞胺、3-甲硫基吡啶、5-甲硫基-1,10-啡啉、2-甲硫基乙基二甲基膦、氯化-2-甲硫基乙基三甲基鏻、2-甲硫基乙基二甲基磷酸酯、3-羥基苯基甲基硫醚、2-甲硫基乙磷酸、2-甲硫基乙硼酸、2-甲硫基乙基硼烷、3-甲硫基丙酸、3-甲硫基丙酸酐、2-甲硫基乙基硫醇、3-羥基苯磺酸、2-磺基乙基羧基醯亞胺等。
該些含有鹼性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中,較佳為具有氮原子的芳香族羧酸及磺酸、磷酸、硼酸以及苯酚,具體可列舉鄰胺基苯酚、間胺基苯酚、對胺基苯酚、2-胺基乙磷酸、2-胺基乙硼酸、2-胺基乙磺酸、2-(2-吡啶)乙基磷酸、菸鹼酸、異菸鹼酸、吡啶甲酸、2,4-吡啶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3,4-吡啶二甲酸、3,5-吡啶二甲酸、2,6-吡啶二甲酸、2,3-吡啶二甲酸、2,2'-聯吡啶-4,4'-二甲酸、3-吡啶磺酸、2-(2-吡啶)乙磺酸、2-(4-吡啶)乙磺酸等,進而,亦可含有氟等的電子吸引性的取代基或者第三丁氧基或矽烷基等的電子供應性的取代基。
特佳為含有氮原子的芳香族羧酸及磺酸,具體可列舉菸鹼酸、異菸鹼酸、吡啶甲酸、2,4-吡啶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3,4-吡啶二甲酸、3,5-吡啶二甲酸、2,6-吡啶二甲酸、2,3-吡啶二甲酸、2,2'-聯吡啶-4,4'-二甲酸、3-吡啶磺酸等。
其中,就金屬成分的去除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菸鹼酸、異菸鹼酸、吡啶甲酸、2,2'-聯吡啶-4,4'-二甲酸、3-吡啶磺酸。
本發明中,使含有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時,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可為均勻溶解於溶劑中的狀態,亦可為以固體形式分散於溶劑中的狀態。
另外,含有鹼性官能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可直接添加至含有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液體中,亦能以分散或溶解於溶劑中的狀態添加,為了提高該有機化合物的溶解度,亦可混合甲醇、乙醇等的醇,二甲基甲醯胺(dimethyl formamide,DMF)或水等的極性高的溶劑。
使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與含有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液體接觸時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濃度並不一致,是根據所使用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及溶劑的種類等而不同,通常相對於溶劑1 kg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濃度為0.001 kg/kg~3 kg/kg,較佳為0.01 kg/kg~2 kg/kg,更佳為0.02 kg/kg~1 kg/kg的範圍。該些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對於將要接觸的金屬成分1莫耳而為1當量~10000當量,較佳為10當量~1000當量。接觸溫度為-30℃~300℃,較佳為25℃~200℃。另外,接觸壓力為大氣壓~10 MPa。接觸時間通常為1分鐘~50小時,較佳為10分鐘~20小時,更佳為30分鐘~10小時。
本發明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中,亦可於使含有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進行接觸之前、進行接觸後及與鹼性吸附劑接觸後的任一階段中進行過濾以去除不溶物。另外,該些亦可使用孔徑不同的過濾材料多階段地進行過濾。
所使用的過濾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不溶成分的種類、過濾材料的性能等而選擇纖維素纖維、烴系高分子纖維等。
纖維素纖維的過濾材料較佳為濾紙,烴系高分子纖維的過濾材料較佳為聚丙烯、鐵氟龍(teflon)。另外,過濾材料亦可清洗而再次使用。另外,過濾方法可列舉加壓過濾、減壓過濾等,任意方法均可,並無特別限制。
加壓過濾的情況下,將壓力加壓至1×102 Pa以上、較佳為1×103 Pa~1×106 Pa進行過濾,加壓氣體是使用氮氣或空氣等,並無特別限制。
減壓過濾的情況下,減壓度只要小於大氣壓則並無特別限制。過濾材料的孔徑通常為0.01 μm~50 μm,較佳為0.02 μm~20 μm,更佳為0.05 μm~10 μm。
本發明中,於第二步驟中,使金屬成分與含有鹼性官能基或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的締合物和鹼性吸附劑接觸,使該締合物吸附於鹼性吸附劑,將殘留金屬成分自聚合物溶液中去除。
鹼性吸附劑所含的鹼性官能基是含有氮及/或磷的官能基,較佳為胺基。另外,鹼性吸附劑較佳為不溶於溶劑中,鹼性吸附劑可為無機化合物亦可為有機化合物。
鹼性吸附劑對含有酸性官能基的化合物具有吸附能力。
本發明中使用的鹼性吸附劑可列舉陰離子交換樹脂、或兩性離子交換樹脂。例如可列舉:具有-N+ (CH3 )3 OH-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3 )2 (C2 H4 OH)OH-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H(CH2 CH2 NH)n H(n=1~10)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3 )2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2 COONa)2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2 COOH)2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吡啶環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3 )2 的丙烯酸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硫脲殘基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3 )CH2 [CH(OH)]4 CH2 OH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P(=O)(OCH2 NH2 )3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含浸有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的聚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H(CH2 CH2 NH)n H(n=1~20)的環氧基系離子交換樹脂等,亦可使該些具有官能基的化合物接枝或共聚合於合成樹脂,且亦可進行交聯以形成不溶於溶劑中的固體,亦可提高該些合成樹脂的分子量以不溶於溶劑中。
該些含有鹼性官能基的吸附劑中,較佳為具有-NH(CH2 CH2 NH)n H(n=1~10)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N(CH3 )2 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吡啶環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等的具有胺基的離子交換樹脂。
鹼性吸附劑的粒徑為10 μm~5000 μm,較佳為100 μm~3000 μm,鹼性吸附劑的使用量於將環狀烯烴聚合物溶液的體積設為1時,以體積比計為0.01~1,較佳為0.05~0.5。另外,鹼性吸附劑亦可利用溶劑進行清洗以將自吸附劑中溶出的雜質去除,清洗溶劑可為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合成中使用的溶劑,亦可為甲醇或乙醇等的醇或者水等的溶劑。清洗鹼性吸附劑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將鹼性吸附劑放入至塔中,使清洗溶劑通液而進行清洗,亦可將鹼性吸附劑與清洗溶劑放入至容器中進行混合,並藉由過濾或傾析(decantation)而清洗。
進而,為了將自鹼性吸附劑中溶出的鹼性成分去除,亦可併用酸性吸附劑。另外,為了將鹼性成分吸附去除,酸性吸附劑較佳為不溶於溶劑中,可為無機化合物亦可為有機化合物。
酸性吸附劑所含的酸性官能基可列舉含有磺基、羧基、羥基的化合物等,例如可列舉具有-SO3 H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COOH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COOH的丙烯酸系離子交換樹脂、具有-COOH的甲基丙烯酸系離子交換樹脂、酚系離子交換樹脂等,亦可使該些具有官能基的化合物接枝或共聚合於合成樹脂,且亦可進行交聯以形成不溶於溶劑中的固體,亦可提高該些合成樹脂的分子量以不溶於溶劑中。該些酸性吸附劑中,較佳為具有-SO3 H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酸性吸附劑與鹼性吸附劑同樣,亦可加以清洗而使用。
酸性吸附劑可與鹼性吸附劑混合,亦可與鹼性吸附劑進行接觸處理後與溶液接觸。關於酸性吸附劑的使用量,於將鹼性吸附劑的體積設定為1時,以體積比計為0.01~1,較佳為0.1~0.5。
進而,於本發明的第二步驟中,使包含金屬成分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的締合物的液體的液相與鹼性吸附劑的固相接觸。此時,亦可將鹼性吸附劑放入至填充塔中並使上述液體於填充塔中通過,另外,亦可將上述液體與鹼性吸附劑攪拌混合而使其接觸,藉由過濾等而分離鹼性吸附劑。
此處,本發明的精製方法可使用圖1~圖3般的裝置來實施。以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於容器1內,使上述包含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上述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混合。而且,形成金屬成分與上述有機化合物的締合物。
其後,使含有上述締合物的溶液於放入有鹼性吸附劑的填充塔2中通過,回到容器1中。此處,圖1的符號3表示泵。
另外,如圖2所示,與圖1同樣地於容器1內使上述包含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上述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混合。其後,使含有締合物的溶液於放入有鹼性吸附劑的填充塔2中通過,然後於受液容器4中回收。
再者,於圖1、圖2中,對填充塔2的通液方向可為填充塔2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任一方向。於自下而上的通液方向的情況下,放入有鹼性吸附劑的填充塔2為固定床或流動床均可。另外,關於自容器1將含有締合物的溶液送至填充塔2的送液,可自容器1下部的管中抽出,亦可自容器1上部放入管而抽出溶液。
另一方面,亦可使用圖3所示的裝置。於容器5內,使上述包含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上述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混合。而且,形成金屬成分與上述有機化合物的締合物。
其後,將鹼性吸附劑放入至容器5內,進行攪拌混合。然後使容器5內的混合物於過濾器6中通過,過濾鹼性吸附劑,將經過濾的溶液導入至受液容器7中。
使締合物與鹼性吸附劑接觸時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濃度並不一致,是根據所使用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及溶劑的種類而不同,通常相對於溶劑1 kg的環狀烯烴聚合物的濃度為0.001 kg/kg~3 kg/kg,較佳為0.01 kg/kg~2 kg/kg,更佳為0.02 kg/kg~1 kg/kg的範圍。
使締合物與鹼性吸附劑接觸的溫度為-30℃~150℃,較佳為0℃~60℃。另外,接觸的壓力為大氣壓~1 MPa。填充塔中的通液接觸時的接觸速度以線流速LV計通常為1~500(m/h),較佳為10~300(m/h)。另外,通液(空間)流速SV為1~1000(1/h),較佳為10~500(1/h)。填充塔的長度、粗細度、容積、形狀是依存於處理量的大小、流通時間、經濟性,只要在滿足該些線流速、通液流速的範圍內運轉即可。
另外,混合接觸時的接觸時間通常為30分鐘~48小時,較佳為1小時~24小時,更佳為1小時~12小時。混合可藉由攪拌翼、旋轉、振盪、超音波等的任一種來進行。另外,視需要亦可將由上述前步驟與後步驟構成的本發明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重複進行多次。
本發明可藉由自含有雜原子的極性高的環狀烯烴聚合物中將來源於製造觸媒的金屬成分(殘留金屬成分)去除的上述精製方法,而製造所有殘留金屬成分的含量為1000 ppb以下的環狀烯烴聚合物。該環狀烯烴聚合物中,通常所有殘留金屬成分的含量為1000 ppb以下,較佳為800 ppb以下,更佳為500 ppb以下。若超過1000 ppb,則可能通過產品的加工製程而穩定劑等與殘留金屬反應,由於黃變等的變色而引起光學特性的惡化以及對電氣‧電子特性的不良影響,或引起半導體製造製程內的金屬污染等,對半導體自身的產品品質帶來不良影響。
再者,殘留金屬成分的下限值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10 ppb以上。
另外,視需要亦可添加抗氧化劑、界面活性劑、塑化劑等的改質劑,紫外線吸收劑、抗菌劑等的穩定劑,玻璃纖維、無機填充劑等的增強劑。
藉由本發明的環狀烯烴的精製方法而獲得的所有殘留金屬成分的含量為1000 ppb以下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可用於無著色黃變而要求高透明性的光學零件用途,以及有機EL、液晶塑膠基板或阻劑組成物等的半導體材料或電子材料用途等。
實例
以下,藉由實例對本發明加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該些實例。
再者,關於實例、合成例中獲得的聚合物的分析值是藉由以下方法來測定。
重量平均分子量測定:於凝膠滲透層析儀(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中以四氫呋喃2 g溶解聚合物試樣10 mg,將日本分光製造的830-RI以及UVIDEC-100-VI作為檢測器,於40℃、1.0 ml/min的流量下,將以聚苯乙烯標準經分子量校正的管柱Shodex k-805、804、803及802.5串列連接,於該流量下進行測定。
氫化率測定:將聚合物試樣溶解於氘化氯仿中,於270MHz、1 H-NMR光譜的化學位移δ=4.0 ppm~6.5 ppm範圍內以歸屬於雙鍵碳的氫的波峰的積分值進行測定。
金屬含量測定:將粉體的聚合物試樣準確稱量至容器中,與硝酸一起利用微波(microwave)進行熱分解處理,利用Agilent Technology(股)HP-4500的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裝置對殘留金屬成分進行定量。或者,將溶液的聚合物試樣準確稱量至容器中,進行加熱而使溶劑蒸發後,與硝酸一起利用微波進行熱分解處理,藉由上述ICP-MS法對殘留金屬成分進行定量。
結構單元的組成測定:將聚合物試樣溶解於氘化四氫呋喃中,以400 MHz、13 C-NMR光譜的化學位移δ=170 ppm~190 ppm的歸屬於各羰基的波峰的積分值來測定各結構單元[A]、[B]、[C]的莫耳百分比。
(合成例1)
於氮氣環境下,於具備磁攪拌裝置的5 L的高壓釜(autoclave)中,將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304 g(2 mol)、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601 g,2 mol),以及1,5-己二烯21 g(0.25 mol)溶解於四氫呋喃(以下稱為THF)3.2 kg中進行攪拌。於其中添加作為開環岐化聚合觸媒的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310 mg(0.4 mmol),於60℃下反應3小時。其後,添加正丁醛90 mg(1.2 mmol)進行冷卻,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4.1 kg。
於5 L高壓釜中添加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及作為氫化觸媒的5%釕氧化鋁33 g,於氫氣壓8 MPa、160℃下進行5小時氫化反應後,使溫度回到室溫而釋放氫氣。以孔徑1 μm的過濾器對所得溶液進行過濾,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3.0 kg。
將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添加至200 ml的純水中而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析出,過濾分離後進行真空乾燥,藉此獲得白色粉末狀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2.1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根據1 H-NMR所算出的氫化率為100%,藉由GPC所測定的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5000。另外,根據13 C-NMR分析,所得的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mol%)為[A]/[B]=50/50。
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2.49 ppm,釕金屬含量為3.76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20.9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2 ppm,釕金屬含量為18 ppm。
(合成例2)
於氮氣環境下,於具備磁攪拌裝置的1 m3 的反應器中,將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55 kg(360 mol)、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108 kg(360 mol)以及1,5-己二烯(5 kg、61 mol)溶解於THF 580 kg中,添加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110 g(144 mmol),與合成例1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740 kg。
繼而,於1 m3 高壓釜中於上述溶液720 kg中添加二環三(三苯基膦)釕(47.9 g,50.0 mmol)及三乙胺(5.1 g,50 mmol),於氫氣壓9 MPa、120℃下進行15小時氫化反應。冷卻後釋放氫氣,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724 kg。
對於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2.1 g。氫化率為10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2000。另外,所得的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16.4 ppm,釕金屬含量為6.5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21.0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78 ppm,釕金屬含量為31 ppm。
(合成例3)
於氮氣環境下,於具備磁攪拌裝置的5 L的高壓釜中,將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8 g(0.32 mol)、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853 g(2.84 mol)以及1,6-庚二烯6 g(65 mmol)溶解於THF 3.2 kg中,添加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320 mg(0.39 mmol),與合成例1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4.1 kg。
於5 L高壓釜中添加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二氯三(三苯基膦)釕210 mg(0.3 mmol)及三乙胺12.8 mg(0.1 mmol),於氫氣壓9 MPa、120℃下進行6小時氫化反應。與合成例1同樣地冷卻後,釋放氫氣,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3.1 kg。
對於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2.1 g。氫化率為10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7000。另外,所得的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90/10。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8.40 ppm,釕金屬含量為6.72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21.0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40 ppm,釕金屬含量為32 ppm。
(合成例4)
將作為環狀烯烴單體的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456 g,3 mol)、8-(1-乙基環戊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300 g(1 mol)及1,5-己二烯36.5 g(0.44 mol)溶解於THF 3.0 kg中,添加Mo(N-2,6-Me2 C6 H3 )(CHCMe2 Ph)(OC(CF3 )3 )2 410 mg(0.5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8 kg。
與合成例3同樣地添加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及5%鈀碳(Pd/C)50 g,與合成例3同樣地進行氫化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2.9 kg。
對於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9 g。氫化率為8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900。另外,所得的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25/75。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8.80 ppm,鈀金屬含量為11.5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19.2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46 ppm,鈀金屬含量為60 ppm。
(合成例5)
將作為環狀烯烴單體的4,10-二氧雜-三環[5.2.1.02,6 ]癸-8-烯-3-酮304 g(2 mol)、8-甲氧基甲基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496 g(2 mol)、1-辛烯115 g(1 mol)溶解於THF 3.2 kg中,添加W(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420 mg(0.5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9 kg。
與合成例3同樣地添加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氯三(三苯基膦)銠240 mg(0.26 mmol)及三乙胺26 mg(0.26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進行氫化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3.0 kg。
對於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9 g。氫化率為10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另外,所得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另外,氫化物溶液的鎢金屬含量為20.8 ppm,銠金屬含量為7.94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18.9 wt%,聚合物中的鎢金屬含量為110 ppm,銠金屬含量為42 ppm。
(合成例6)
將作為環狀烯烴單體的8-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741 g(4 mol)、1-己烯22 g(0.26 mol)溶解於THF 3.0 kg中,添加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3 )2 220 mg(0.4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8 kg。
與合成例3同樣地添加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氯氫化羰基三(三苯基膦)釕0.18 g(0.19 mmol)及三乙胺20 mg(0.19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進行氫化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3.0 kg。
對於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9 g。氫化率為10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9000。另外,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9.45 ppm,釕金屬含量為5.86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18.9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50 ppm,釕金屬含量為31 ppm。
(合成例7)
將作為環狀烯烴單體的8-甲氧基羰基四環[4.4.0.12,5 .17,10 ]-3-十二烯655 g(3 mol)、1,5-己二烯6.6 g(81 mmol)溶解於THF 3.1 kg中,添加Mo(N-2,6-Pri 2 C6 H3 )(CHCMe2 Ph)(OCMe(CF3 )2 )2 230 mg(0.3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8 kg。
與合成例3同樣地添加開環岐化聚合物溶液3.0 kg、氯氫化羰基三(三苯基膦)釕0.2 g(0.21 mmol)及三乙胺21 mg(0.2 mmol),與合成例3同樣地進行氫化反應,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3.0 kg。
對於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10 g,與合成例1同樣地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2.1 g。氫化率為100%,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8000。另外,氫化物溶液的鉬金屬含量為6.75 ppm,釕金屬含量為6.33 ppm,聚合物溶液濃度為21.1 wt%,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32 ppm,釕金屬含量為30 ppm。
將合成例1~合成例7中獲得的聚合物結構的重複單元結構示於圖4。
合成例1中,表示結構單元[A]與結構單元[A]的莫耳比為50:50。其他合成例中亦以相同的方法表示。
(實例1)
於2 L高壓釜中,加入合成例1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THF溶液1 kg、異菸鹼酸1.44 g(11.7 mmol)以及水27 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
以孔徑為0.5 μm的鐵氟龍製薄膜過濾器對該溶液進行加壓過濾後,添加含有多胺的(含有胺基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Diaion CR20(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400 ml,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後,藉由過濾將上述離子交換樹脂分離。
將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中的10 g添加至200 ml的純水中而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析出,過濾分離後進行真空乾燥,藉此獲得白色粉末狀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80 g。根據13 C-NMR分析,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60 ppb,釕金屬含量為240 ppb。
(實例2)
於2 L高壓釜中,於合成例2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THF溶液1 kg中與實例1同樣地添加異菸鹼酸及水,於100℃下加熱3小時,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繼而,對該經冷卻的溶液添加400 ml的Diaion CR20(第二步驟)。進而,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依序再次重複一次。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1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7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00 ppb,釕金屬含量為130 ppb。
(實例3)
於實例2的精製溶液(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重複2次後的液體)1 kg中添加3-吡啶磺酸0.1 g(0.6 mmol)及水27 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3小時,冷卻至室溫。
對該溶液進行過濾,添加400 ml的Diaion CR20,進行過濾。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7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C]=45/50/5,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40 ppb,釕金屬含量為80 ppb。
於該實例中,使用酸強度高的3-吡啶磺酸,由此結構單元[B]的酯的一部分發生酸脫離,而生成結構單元[C]。
(實例4)
於實例2的精製溶液(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重複2次後的液體)1 kg中添加2,2'-聯吡啶-4,4'-二甲酸2.7 g(11 mmol)及水27 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10℃下加熱6小時,冷卻至室溫。對該溶液進行過濾,添加200 ml的Diaion CR20,然後過濾。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6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80 ppb,釕金屬含量為100 ppb。
(實例5)
於合成例3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 kg中添加吡啶甲酸1.2 g(9.8 mmol),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6小時,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對該溶液進行過濾,添加400 ml的Diaion CR20(第二步驟)。進而,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依序再次重複一次。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6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90/10,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10 ppb,釕金屬含量為180 ppb。
(實例6)
於合成例4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 kg中添加異菸鹼酸2.5 g(20 mmol)及水27 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1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對該溶液進行過濾,將鹼性吸附劑Diaion CR20 300 ml與含有磺酸基的酸性吸附劑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Lewatit S100H(拜耳公司製造)100 ml混合,與實例2同樣地進行第二步驟。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進一步重複2次。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6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25/75,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33 ppb,鈀金屬含量為53 ppb。
(實例7)
於合成例5中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 kg中添加菸鹼酸1.5 g(12 mmol)及水27 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1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對該溶液進行過濾,與實例6同樣地將Diaion CR20 300 ml與Lewatit S100H 100 ml混合,進行第二步驟。進而,依序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再次重複一次。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6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7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聚合物中的鎢金屬含量為115 ppb,銠金屬含量為160 ppb。
(實例8)
代替合成例2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而使用合成例6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 kg,代替異菸鹼酸而使用3-吡啶磺酸0.1 g(0.6 mmol),且使用Diaion CR20 300 ml,除此以外,與實例2同樣地進行操作。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6 g。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63 ppb,釕金屬含量為200 ppb。
(實例9)
代替合成例2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而使用合成例7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 kg、異菸鹼酸1.2 g(9.8 mmol)及Diaion CR20 300 ml,除此以外,與實例2同樣地進行操作。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7 g。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40 ppb,釕金屬含量為180 ppb。
(實例10)
於實例2中,將Diaion CR20換成鹼性吸附劑含有CH2 NH(CH2 CH2 NH)nH基的苯乙烯系離子交換樹脂Diaion WA20(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600 ml,除此以外,與實例2同樣地進行操作。
使如此而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61 g。所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50/50,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36 ppb,釕金屬含量為184 ppb。
(實例11)
於250 L反應器中添加合成例2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THF溶液(聚合物濃度為20.7 wt%)165 kg、異菸鹼酸243 g(2 mol)及水(4.7 k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
將Diaion CR20 25 L填充至內徑為250 mm的塔中,自反應器下部以配管經由泵而連接於塔的下部,形成回到反應器上部的循環配管。將第一步驟中獲得的溶液一邊保持於15℃~25℃,一邊以1 m3 /h的泵流量、通液流速SV=40(1/h)自反應器下部對塔送液,並回到反應器中,並且連續運轉8小時。使塔以及配管內的溶液全部回到反應器中(第二步驟)。進而,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依序再次重複一次。
自反應器中採集第二步驟後的溶液,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進行白色粉末狀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殘留金屬分析,結果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118 ppb,釕金屬含量為182 ppb。
(實例12)
於250 L反應器中添加合成例2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THF溶液165 kg、異菸鹼酸243 g(2 mol)及水4.7 kg,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第一步驟)。
將Diaion CR20 30 L與Lewatit S100H 10 L分別填充至內徑為250 mm的塔中,自反應器下部以配管經由泵而串列連接於CR20塔的下部,形成回到反應器上部的循環配管。將前步驟的液體一邊保持於25℃~30℃,一邊以1.2 m3 /h的泵流量、對各塔的通液流速SV=40(1/h)與120(1/h)而自反應器下部對塔送液,並回到反應器中,並且連續運轉7小時。使塔以及配管內的溶液全部回到反應器中(第二步驟)。進而,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依序再次重複一次。
繼而,於進行了2次第一步驟及第二步驟的溶液中添加3-吡啶磺酸20 g(0.1 mol)及水,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4小時後,冷卻至室溫,然後將液體一邊保持於25℃~30℃,一邊以0.8 m3 /h的泵流量、對各塔的通液流速SV=27(1/h)及80(1/h)而連續運轉7小時(第二步驟)。使塔以及配管內的液體全部回到反應器中。
自反應器中採集該液體,與實例2同樣地析出,進行白色粉末狀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殘留金屬分析,結果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80 ppb,釕金屬含量為105 ppb,結構單元的莫耳百分比為[A]/[B]/[C]=42/50/8。
(比較例1)
加入合成例2中獲得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THF溶液1 kg、異菸鹼酸1.44 g(11.7 mmol)及水27 g,與實例2同樣地於氮氣環境下一邊攪拌一邊於100℃下加熱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
以孔徑為0.5 μm的鐵氟龍製薄膜過濾器對該溶液進行過濾,將過濾液10 g添加至200 ml的水中而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析出,過濾分離後進行真空乾燥,藉此獲得白色粉末狀的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95 g。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69 ppm,釕金屬含量為30 ppm,殘留金屬量毫無變化,未見效果。
(比較例2)
以鐵氟龍製薄膜過濾器對與比較例1相同的聚合物THF溶液1 kg進行過濾,添加400 ml的Diaion CR20,於室溫下攪拌1小時後,藉由過濾而分離離子交換樹脂。使該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比較例1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8 g。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47 ppm,釕金屬含量為30 ppm,未見效果。
(比較例3)
於與比較例1相同的聚合物THF溶液1 kg中添加三亞甲基二胺360 mg(4.9 mmol),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將過濾所得的溶液添加至甲醇5.0 kg中,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析出。過濾後進行真空乾燥,再次溶解於THF 800 g中,添加檸檬酸0.9 g(4.7 mmol),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將過濾所得的溶液添加至甲醇5.0 kg中,使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析出並進行真空乾燥,藉此獲得白色粉末。所得的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32 ppm,釕金屬含量為30 ppm,未見效果。
(比較例4)
使與比較例1相同的聚合物THF溶液1 kg以流通流速SV=40於100 ml的活性氧化鋁(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相中流通,將同樣的操作重複2次。使該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的溶液中的10 g與比較例1同樣地析出,獲得開環岐化聚合物氫化物1.8 g。聚合物中的鉬金屬含量為78 ppm,釕金屬含量為30 ppm,殘留金屬量毫無變化,未見效果。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含有雜原子的極性高的聚合物的精製方法效率佳地去除殘留製造觸媒金屬成分,由此可提供不引起產品的加工製程中的黃變等的變色導致的光學特性惡化以及對電氣‧電子特性的不良影響、或不引起半導體製造製程內的金屬污染等,作為要求高透明性的光學零件、有機EL、液晶塑膠基板或阻劑組成物等的最先端技術用途材料的環狀烯烴聚合物,於工業上極具價值。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5...容器
2...填充塔
3...泵
4、7...受液容器
6...過濾器
圖1是表示精製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表示精製裝置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精製裝置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合成例1~合成例7中獲得的聚合物的結構單元的圖。
1...容器
2...填充塔
3...泵

Claims (13)

  1. 一種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使包含至少含有通式(1)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A]的環狀烯烴聚合物及金屬成分的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然後使上述液體與鹼性吸附劑接觸,將上述液體中所含的金屬成分去除, (式中,R1 ~R4 中至少一個是選自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碳數3~20的烷氧基烷基氧基羰基、碳數4~20的烷氧基羰基烷基氧基羰基、或碳數1~20的氰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 ~R4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1 是選自-O-、-S-、-NR5 -、-PR5 -及-CR5 R6 -中(R5 、R6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j表示0或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金屬成分為鉬、釕、鎢、鈀、銠的任一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 其中上述有機化合物的鹼性官能基為電子對供體,酸性官能基為質子供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上述有機化合物為菸鹼酸、異菸鹼酸、吡啶甲酸、2,2'-聯吡啶-4,4'-二甲酸、3-吡啶磺酸中的任一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鹼性吸附劑所含的鹼性官能基為胺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上述有機化合物接觸,由上述液體中所含的上述金屬成分與上述有機化合物形成締合物,使鹼性吸附劑與形成有上述締合物的上述液體接觸,使上述液體中所含的締合物吸附於上述鹼性吸附劑,將上述液體中所含的上述金屬成分去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接觸後,使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於放入有鹼性吸附劑的填充塔中通過,將上述金屬成分去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將含有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的上述液體與含有鹼性官能基及酸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混合,然後,對該混合物添加上述鹼性吸附劑後,分離上述鹼性吸附劑,將上述金 屬成分去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含有通式(2)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B],重複結構單元[A]與重複結構單元[B]的莫耳比[A]/[B]為[A]/[B]=25/75~90/10, (式中,R7 ~R10 分別獨立為氫或碳數1~10的烷基,X2 是選自-O-、-S-、-NR11 -、-PR11 -或-CR11 R12 -中(R11 、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重複結構單元[A]的X1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的X2 中的一個為-O-,另一個為-CH2 -。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環狀烯烴聚合物含有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及通式(3)所表示的重複結構單元[C],重複結構單元[A]及重複結構單元[B]與重複結構單元[C]的莫耳比([A]+[B])/[C]為([A]+[B])/[C]=95/5~5/95,[化3] (式中,R13 ~R16 中的至少一個是選自羧酸或碳數2~20的羥基羰基烷基中,其他是選自氫、碳數1~20的烷基、鹵素、碳數1~20的鹵化烷基、碳數1~20的烷氧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烷基、碳數2~20的烷氧基羰基、或碳數6~20的芳基氧基羰基中,R13 ~R16 亦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X3 是選自-O-、-S-、-NR17 -、-PR17 -及-CR17 R18 -中(R17 、R18 分別獨立表示氫或碳數1~20的烷基),可相同亦可不同;m表示0或1)。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聚合物的精製方法,其中上述重複結構單元[A]的X1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B]的X2 、上述重複結構單元[C]的X3 中的至少一個為-O-,其他為-CH2 -。
  13. 一種環狀烯烴聚合物,其是藉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精製方法而獲得,所有殘留金屬成分的含量為1000ppb以下。
TW099135998A 2009-10-21 2010-10-21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TWI4641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2490 2009-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0074A TW201120074A (en) 2011-06-16
TWI464184B true TWI464184B (zh) 2014-12-11

Family

ID=43900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5998A TWI464184B (zh) 2009-10-21 2010-10-21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50440B2 (zh)
JP (1) JP5597643B2 (zh)
KR (1) KR101408611B1 (zh)
CN (1) CN102574989B (zh)
TW (1) TWI464184B (zh)
WO (1) WO20110487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65883B1 (ko) * 2011-07-04 2014-02-25 닛신보 홀딩스 가부시키 가이샤 다이어프램 시트, 다이어프램 시트를 이용한 태양전지모듈 제조방법, 태양전지모듈 제조용의 라미네이트 장치를 이용한 라미네이트 방법
EP3153227A1 (de) * 2015-10-07 2017-04-12 Evonik Degussa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alkenameren für verpackungsanwendungen
CN108034043A (zh) * 2018-01-15 2018-05-15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含有聚外消旋丙交酯的光子晶体前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11551A (zh) * 2018-05-18 2018-09-07 华侨大学 一种集成菲涅尔波带片的聚光太阳能电池
WO2020073035A1 (en) * 2018-10-05 2020-04-09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Preparation of ion exchange membranes from polyolefins and polycyclic olefin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1169A (ja) * 2006-10-20 2008-05-01 Jsr Corp 重合体溶液中の金属成分除去方法
CN101535365A (zh) * 2006-11-07 2009-09-16 Lg化学株式会社 从聚合物溶液中除去催化剂残留物的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提纯的聚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8019B2 (ja) 1988-07-13 1996-07-24 日本合成ゴム株式会社 重合触媒の除去方法
JP3151862B2 (ja) 1991-06-11 2001-04-03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ノルボルネン系重合体水素添加物、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を成形した光学素子基板、光学素子、及びレンズ
TW274100B (zh) 1993-02-12 1996-04-11 Hoechst Ag
JP3259476B2 (ja) * 1993-09-30 2002-02-2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シクロオレフィン系開環重合体水素添加物の製造方法
US5539060A (en) 1993-07-30 1996-07-23 Nippon Zeon Co., Ltd. Method for hydrogenation of metathesis polymers
JP3106811B2 (ja) 1993-10-14 2000-11-06 ジェイエスアール株式会社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開環重合体の精製方法
EP0930326A4 (en) * 1996-09-30 1999-12-15 Nippon Zeon Co NORBORNENE POLYMER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JP3696372B2 (ja) 1997-05-23 2005-09-14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開環メタセシス重合体の精製方法
JP2001163958A (ja) 1999-12-10 2001-06-19 Hitachi Chem Co Ltd メタセシス重合体の精製方法
JP2004352974A (ja) 2003-05-08 2004-12-16 Sekisui Chem Co Ltd 金属除去方法及び易吸着化剤
JP2008156569A (ja) 2006-12-26 2008-07-10 Nippon Zeon Co Ltd ノルボルネン化合物重合体水素添加物の精製方法、これにより得られるノルボルネン化合物重合体水素添加物、これからなる成形材料及びその成形体
JP5498654B2 (ja) 2007-10-19 2014-05-21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開環メタセシス重合体水素添加物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1169A (ja) * 2006-10-20 2008-05-01 Jsr Corp 重合体溶液中の金属成分除去方法
CN101535365A (zh) * 2006-11-07 2009-09-16 Lg化学株式会社 从聚合物溶液中除去催化剂残留物的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提纯的聚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83474A (ko) 2012-07-25
WO2011048784A1 (ja) 2011-04-28
JP5597643B2 (ja) 2014-10-01
JPWO2011048784A1 (ja) 2013-03-07
CN102574989B (zh) 2014-03-26
KR101408611B1 (ko) 2014-06-17
CN102574989A (zh) 2012-07-11
US20120208976A1 (en) 2012-08-16
US8450440B2 (en) 2013-05-28
TW201120074A (en)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4184B (zh) 聚合物的精製方法以及聚合物
KR20220128609A (ko) 올레핀 복분해 광중합체
WO2002100917A1 (en) Open-ring copolymer, hydrogenated open-ring copolymer, processes for production of both, and compositions
WO2018003470A1 (ja) スルホニウム塩、光酸発生剤、光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体
TW200535149A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cycloolefin addition polymer
CN109134864B (zh) 一种梯形聚硅倍半氧烷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JP6357913B2 (ja) 表面改質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樹脂層の改質方法、積層体、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基板、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2007146033A (ja) 光学透明材料、これを含有してなる複合材料、その成形品及び光学部品
TW201509933A (zh) 硼酯基稠合噻吩單體
JP2003238624A (ja)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共)重合体、その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らの架橋体
CN101547940A (zh) 通过沉淀聚合制备聚合物的方法
Li et al. Chemo‐and stereoselective polymerization of 3‐methylenehepta‐1, 6‐Diene and Its thiol‐ene modification
JP6931537B2 (ja) 開環メタセシス共重合体の水素添加物の製造方法
JP4944787B2 (ja) 有機遷移金属錯体化合物およびメタセシス触媒の製造方法
TW200405899A (en) Ring-opening cycloolefin copolymer,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material
KR20150144590A (ko) 고리형 올레핀 화합물, 광반응성 중합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향막
JP2002020464A (ja) 射出成形品
US11001667B2 (en) Oligomeric and polymeric species comprising cyclobutane units
US6995228B2 (en) Copolymer of conjugated cyclodiene
WO2010073382A1 (ja) 2-ノルボルネン付加重合体フィルム
CN113557258B (zh) 开环聚合物氢化物、树脂组合物以及成型体
JP2004149704A (ja) 環状ジエン単量体、重合体、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3982306B2 (ja) シクロオレフィン系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15850547A (zh) 一种改性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09149726A (ja) 2−ノルボルネン付加重合体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