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9545B - 兩棲式車輛 - Google Patents
兩棲式車輛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29545B TWI429545B TW96131497A TW96131497A TWI429545B TW I429545 B TWI429545 B TW I429545B TW 96131497 A TW96131497 A TW 96131497A TW 96131497 A TW96131497 A TW 96131497A TW I429545 B TWI429545 B TW I4295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mphibious vehicle
- wheel
- land
- vehicle
- wheel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butyl 2-(2,4-dichlorophenoxy)acet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COC1=CC=C(Cl)C=C1Cl UQMRAFJOBWOFN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69788 Spa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643 Phytolacca americ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67 b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0 comprom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0 relaxa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sodium;chlor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Cl-]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305 tax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07—Arrangement of propulsion or steering means on amphibious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3—Parts or details of the vehicle structure; vehicle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F3/0046—Water deflectors or scre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3/00—Amphibious vehicles, i.e.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both on land and on water; Land vehicles capable of travelling under water
- B60F3/0061—Amphibious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of a particular type
- B60F3/0069—Recreational amphibious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B60G3/2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1/00—Marine propulsion by water jets
- B63H11/02—Marine propulsion by water jets the propulsive medium being ambient wa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F—VEHICLES FOR USE BOTH ON RAIL AND ON ROAD; AMPHIBIOUS OR LIKE VEHICLES; CONVERTIBLE VEHICLES
- B60F2301/00—Retractable wheels
- B60F2301/04—Retractable wheels pivot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10—Independent suspensions
- B60G2200/14—Independent suspensions with lateral arms
- B60G2200/144—Independent suspensions with lateral arms with two lateral arms forming a parallelogra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21—Pivoted lever mechanisms for mounting suspension elements, e.g. Watt linka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28—Amphibious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45—Rolling frame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Toys (AREA)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 Hydraulic Turbin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兩棲式車輛,特別是具有三輪組態之兩棲式車輛。
許多道路車輪與座位配置佈局業已針對兩棲式車輛提出及建置。就道路車輛而言,最受歡迎的佈局為以單排或多排方式提供四輪及內乘座位於兩棲式車輛中。此一傳統分別提供穩定性及溝通方便性。然而,它對兩棲式車輛之尺寸、重量、性能及轉向性亦造成限制。
雙輪兩棲式車輛亦為已知,比方說Buchanan(GB 2,254,831)所揭示者。為確保水上漂浮所需之車殼尺寸給予兩棲式車輛一膨脹的外表、降低道路上的穩定性與轉向性、並阻礙服務時對機械部件的存取。實際上,此等兩棲式車輛傾向道路與水面的折衷。舉例來說,Buchanan在其兩棲式車輛車身之兩側提供可延伸風箱,以做為水面上低速行駛時的穩定器。
三輪道路車輛為已知,傳統為具有一個單一前輪及兩個被驅動後輪。這允許小迴車圓環,並給予車輛後方之乘客及/或物品不受阻撓的空間。然而,此一佈局在道路上顯然不具穩定性。另一方面,前方具有雙輪、後方具有單輪之三輪Morgan跑車在停產50年後的今天仍受人懷念。
三輪兩棲式車輛為已知,比方說Grzech(US 5,690,046)所揭示之使用單一前輪的車輛。兩個後輪在水面上時被複雜的鉸接面板覆蓋,其在撞擊後損毀或機制被水或細微碎片如沙阻塞時可停止運作。鹽水當然可能造成腐蝕。我們發現Grzech並未提供這些覆蓋物之操作的完整說明。Grzech展示其鉸接面板在一維上鉸接,唯其需要在二維上鉸接。
Baker(WO 99/24273)揭露一種三輪兩棲式車輛,其車輪,包括單一後輪,無法回縮。Baker之兩棲式車輛的玻璃、車頂及車門增加重量、成本及複雜度,且將駕駛與乘客包圍在傳統的內乘車輛架構中。類似地,駕駛與乘客並肩而坐,意味駕駛偏離兩棲式車輛之中央線。這繼又使手動駕駛成為必要,增加小型零碎利基市場中製造的複雜度。當僅有駕駛在車上時,由於偏斜的重量分佈,兩棲式車輛之轉向可能具有潛在的問題。並肩而坐之前座亦使兩棲式車輛必須具備最小寬度。
另一種兩棲式車輛為Maguire(US 6,505,694)所揭示。基本上其為一種用於漂浮之雪車。它具有兩個前輪以及一個安裝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線上的後方無端履帶驅動器。海面推進受該履帶驅動器影響,該履帶驅動器在水面上時,可回縮於車身之內。憑藉履帶驅動器之海面推進經發現即使履帶外露仍極為緩慢;履帶回縮則更不具效率。Maguire之兩棲式車輛亦受這些履帶在硬質表面上的連累。履帶驅動器限制碎石鋪面道路上的速度及轉向性。鋼製之硬質履帶會破壞道路,軟質履帶則會被道路損毀。Maguire之兩棲式車輛在迴車時將特別嚴重壓迫其履帶,因為對立方向上的剪力負載將被施加至各個栓或桶板之對立端。
本發明提供如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兩棲式車輛。
在一第1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該車輪站之車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在一第2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該車輪站之車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面推進構件。
在一第3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至少3個以一三輪車輛組態配置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面推進構件。
在一第4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面推進構件。
在一第5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該車輪站之車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在一第6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在一第7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面推進構件。
在一第8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該車輪站之車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海面推進構件係以獨立於該陸地推進構件之方式被驅動。
在一第9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區域及後半段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該車輪站之車輪,各該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面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海面推進構件,以在海面模式中於海面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面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以及一原動機,其中:該海面推進構件係以獨立於該陸地推進構件之方式被該原動機驅動。
因此,該兩棲式車輛在水面上具有良好的轉向且在陸地上具有固有的穩定性。它可以在陸地及水面上以最小的操作折衷操作。
申請人結合位於該兩棲式車輛前方之兩隔離車輪與位於後方之中央車輪的優點以使陸地性能最佳化,但這有違水面性能之最佳化,原因在於該兩棲式車輛前方之固有的履帶寬度以及設置於前方兩前輪之間之狹窄尖端車殼,該車殼沿其長度向後增寬以使水面性能最佳化,然該車殼有違陸地性能之最佳化,原因在於該車殼之形狀建議一單一的中央前輪以及兩個隔離的後輪。
本發明在一進階態樣中提供一使用於兩棲式車輛之動力系統,如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其為兩棲式車輛提供一密實的動力系統佈局。
為避免疑慮,此處所述之行駛人或駕駛人意指控制該兩棲式車輛的人。
Grzech揭示一安裝於中央之噴水單元,該噴水單元在兩後輪之間進行噴水。由於包裝原因,該噴水單元無法與單一後輪相容。
Baker揭示一以銜接至後輪之葉片在水中推進之兩棲式車輛。該後輪必須保持浸没以使該兩棲式車輛向前推進。這會增加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中的阻力,因為當該兩棲式車輛以海面模式操作時,車輪與輪胎有一半永遠保持在水面之下。
Grzech提供單一前輪透過長程液壓懸吊叉之回縮,並在該叉上以花鍵提供道路轉向中斷。此一設計並無法輕易引用至一組前輪。
Baker使用水滑板,該水滑板可以旋轉至前輪下方以允許水面上之滑行。這可避免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打轉,唯其降低可能的轉彎速度。
Grzech(以其關節式車輪覆蓋物)及Baker(以其檔泥板旋轉以變成水滑板)兩者皆揭露在水上覆蓋車輪。移動這些覆蓋物所需的機制可能難以維護。機制以及電動馬達,若有使用的話,暴露於許多具侵略性的物質如鹽水及沙,其可能侵蝕、堵塞、腐蝕、或扭曲移動性部件。該覆蓋物之操作亦可能受到該覆蓋物及/或其機制由於腐蝕所造成之扭曲的不利影響,即使僅為微小的障礙物如水面下的岩石。此外,該覆蓋物可以從該兩棲式車輛之外側以肉眼查見,因此為了行銷原因需要“A”級末道漆處理。此一高色澤末道漆將十分容易受到刮傷以及剝落,導致該兩棲式車輛外觀之迅速惡化。
令人驚訝地,本申請案之申請人在原型兩棲式車輛之試驗中發現,此等覆蓋物並非確保良好海面轉向所必要。此外,外露之車輪具有輪胎可以做為防護板之優點。在該車輪以相對於垂直線之角度被回縮時該輪胎對於吸收小衝撞尤其有效。
現在我們將僅以範例方式參考隨附圖示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在圖示中: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從上方檢視時的透視圖,其中該車輪被伸展以使用於陸地模式;第2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從下方檢視時的透視圖;第3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前方立視圖;第4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側面立視圖;第5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立視圖;第6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頂部平面圖;第7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底部平面圖;第8圖為與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相同之透視圖,唯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9至14圖對應第2至7圖所示之圖示,唯第9至14圖所示之圖示顯示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15圖為根據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從上方檢視時的透視圖,其中該車輪被伸展以使用於陸地模式;第16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從下方檢視時的透視圖;第17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前方立視圖;第18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側面立視圖;第19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立視圖;第20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頂部平面圖;第21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底部平面圖;第22圖為與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相同之前方透視圖,唯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23至28圖對應第16至21圖所示之圖示,唯第23至28圖所示之圖示顯示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29圖為第1至28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滾動底盤從上方檢視時的概略透視圖;第30圖為第1至28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動力系統佈局及可回縮後輪懸吊總成從上方檢視時的概略透視圖;第31圖為第30圖中該動力系統佈局之概略頂部平面圖;第32圖為第30圖中該動力系統佈局之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3圖為根據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4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海面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5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下方平面圖;第36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後方立視圖;第37圖為根據本發明第4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及動力系統佈局的概略下方平面圖;第38圖為根據本發明第5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簡化部分橫剖面圖;第39圖為根據本發明第6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部分正面圖,其中顯示一車輪位於一經伸展之車輛支撐位置上;第40圖為第39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概略部分正面圖,其中顯示一車輪位於一經回縮之位置上;第4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具有一衰減驅動器的兩棲式車輛之概略簡化部分橫剖面圖;第41B圖為第41A圖中該衰減驅動器的概略部分橫剖面圖;第42A及42B圖為該兩棲式車輛車殼部分的概略橫剖平面圖;第43圖為根據本發明第7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後方透視圖;第44圖為根據本發明第8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頂部平面圖;以及第45圖為第44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概略側面立視圖。
首先參考第1至7圖,我們可以看見一兩棲式車輛10處於其陸地模式中並具有一前端12及一後端14。
該兩棲式車輛10具有3個車輪承接站50、52、54。其中兩個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10之前方兩側的前輪站50、52,而第3個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10之後方中央區域的後輪站54。至少一道路車輪51、53、55被設置於各該車輪站50、52、54處。各該車輪51、53、55被任何適當的車輪懸吊裝置連接至該兩棲式車輛10之其餘部分,該車輪懸吊裝置包括一車輪回縮機制,以使該車輪51、53、55在一供陸地使用之下降狀態與一供海面使用之上升狀態之間移動。該前輪51、53可轉向且把手60被提供以允許這些車輪之轉向。選擇性地,可使用一方向盤以取代該把手。該後輪55被驅動以在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10。選擇或附加地,該前輪51、53中之一或兩者可以被驅動(亦即,該兩棲式車輛10可為單輪、雙輪、三輪或全輪驅動)。噴射驅動單元72、74(參第2圖)在海面使用時提供推進。
該兩棲式車輛10之結構包括一上甲板部分30及一下車殼部分40。該上甲板部分30沿一週邊平面邊緣35被密封至該下車殼部分40,該週邊平面邊緣35在該兩棲式車輛10完全没入水中時係在水平線之上。整個該上甲板部分30可從該下車殼部分40卸下以做為單一單元,及/或做為分離式面板。這允許輕易存取該兩棲式車輛10之內部零件以做維修等工作。
空氣進入開口(圖中未示)提供冷卻空氣之入口(其可為風扇協助型或否)以供該兩棲式車輛10之冷卻系統使用。經由這些入口搭載之空氣最後透過出口(圖中未示)被排出。在空氣入口與空氣出口之間,一dorade系統被安裝以防止水分入侵。該dorade系統透過使用一似迷宮之空氣進入通道系統以在該兩棲式車輛10於海面模式中不慎倒置時避免水分入侵,來加速該兩棲式車輛在水面上的扶正。
跨坐座位34被提供給該兩棲式車輛10之駕駛與乘客乘坐。貫穿開口(圖中未示)可提供於該跨坐座位34以協助行駛人/駕駛人及/或乘客上、下該兩棲式車輛10。腳部空間區域36、38被提供於該跨坐座位34之兩側,其分別被橫向定位於該腳部空間區域36、38外側之車身包裹以提供保護。這些腳部空間區域36、38可具有自動舀出於使用時進入該兩棲式車輛10中之水的構件。
前輪弧形物31、32及後輪弧形物33被設置以提供避免浪花之保護。一工具面板62被設置於轉向控制台之前方以將該兩棲式車輛10中之相關參數傳達給行駛人/駕駛人。此外,後視鏡(圖中未示)可提供做為行駛人/駕駛人之視覺輔助。再者,導航光線亦可視當地的立法規定提供於該上甲板部分30之內或之上。
該上甲板部分30構成該兩棲式車輛10之整體結構的一部分。其為一結構零件而非僅為包覆之用。基本上,它將採取複合結構(如鑲於樹脂中之玻璃纖維或碳纖維)之形式,雖然任何適當的製造方法皆可行。在該上甲板部分30中需要局部強化區域時,可於製造時設置附加的夾層或襯墊。該上甲板部分30將具有局部強化區域以在一與該兩棲式車輛10之縱軸成直角的平面上於該兩棲式車輛10四周以一完整圓圈方式提供一完整的力量傳輸路徑,俾針對該兩棲式車輛10上之扭力負載提供阻力。
現在特別參考第2至4圖及第7圖,該車殼40之下方從該前端12延伸至該後端14。從包含該上甲板部分30之該平面介面35開始,一牆壁41於該兩棲式車輛10之一周邊向下延伸至一下車殼表面42。該車殼40之整體位移在該兩棲式車輛10於海面模式中高速操作時可提供穩定性,特別是由於該車殼40之體積與該兩棲式車輛10之中央線橫向隔離。因此,在比方說急轉彎時,隨傾斜角度之增加,將感受到扶正力量之增加。與該腳部空間區域36、38橫向設置之該車身特別提供與該兩棲式車輛10之中央線橫向隔離的扶正力量。任何或所有此等車殼體積都可能具有浮力內插以給予殘餘的浮力。
可以理解地,在該前輪站50、52之範圍內該車殼40不具有切除部分。實際上,特別是參考第14圖,我們可以理解,該車殼中唯一的非連續部分46、48、49為設置於該車殼40後方以容納該後輪站54及該噴射驅動器72、74者。這些非連續部分46、48、49對該車殼40之性能沒有太大的影響。因此,可以避免使用任何覆蓋裝置以在車輪總成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時重建該車殼40之線條。
一V型車殼部分44被形成於該車殼40之該中央下表面42中,且其可形成或具備一龍骨,該龍骨從該前端12處沿該兩棲式車輛10之長度延伸。輪鐵或其他流體動力輔助器(圖中未示)可整合或提供於該車殼40中。於該車殼40之後方,進水區域46、48被設置以供該兩棲式車輛10之該噴射驅動海面推進單元72、74使用。此外,一凹部49被設置以容納該後輪55。
該車殼40之設計對於決定該兩棲式車輛10在海面模式下操作時可達成之性能是很重要的。本案之申請人花費相當的時間與精力於該車殼40之設計,最終的形狀相較於一般被期待的滑行機或兩棲式車輛形狀而言十分令人驚訝。該車殼40包括一狹窄、不受阻(沒有切除部分)之前端部分43,該前端部分43於其長度上具有一大約23度之橫斜角,其後方為一加寬之後端部分45,該後端部分45於其長度上具有一大約18度之橫斜角。比較傳統滑行車殼以一極陡之橫斜角從前端部分開始,且這些橫斜角沿該車殼之長度朝後端部分變淺,通常終止於5度或更小的橫斜角。習知兩棲式車輛之車殼具有實質的切除部分或非連續部分以容納可回縮車輪及懸吊總成,這些切除部分或非連續部分具有車殼覆蓋物或整體可滑動面板以重建該車殼之線條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海面模式使用。
由於該兩棲式車輛10之該跨坐座位34被縱向配置,該兩棲式車輛10比客用車窄。使引擎沿該兩棲式車輛縱向對準可給予一橫樑較窄且較深之車身形狀。相對於習知技藝普遍採用之平坦滑行車殼,申請人為了靈敏的海面轉向採用較大的橫斜角,接受這將需要使用一大量行程之懸吊裝置以在陸地上賦予適當的地面空間。
雖然以前的兩棲式車輛如Grzech所發明者試圖使車輪之履帶寬度保持於兩棲式車輛之橫樑的範圍內,申請人發現,如果該兩棲式車輛10之該前輪51、53的履帶寬度大於該車殼40之該橫樑,較佳的陸地模式操作可以被達成。申請人所採用的方法並不意味車輪必須以一大角度回縮以在海面模式下使用時遠離該兩棲式車輛之吃水線,唯其策略確實提供一可使用於陸地及水面上之兩棲式車輛。
儘管該兩棲式車輛10之該車殼40足跡小,該車殼設計40可以沒有困難地在短時間內推進該兩棲式車輛10使其滑行。此外,該兩棲式車輛10之水面上的性能並未受到連累且當該兩棲式車輛10在陸地模式下操作時,其亦具有適當的地面空間。
該兩棲式車輛10具有一介於3.600m至4.200m之整體長度,其較佳為介於3.800m至4.050m之間,更佳為實質3.950m,一介於1.730m至2.000m之整體寬度,其較佳為介於1.800m至1.9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850m,以及一介於1.200m至2.000m之整體高度,其較佳為介於1.300m至1.5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400m。該兩棲式車輛10之車輪基部長度介於2.300m至3.7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2.400m至3.000m之間,更佳為實質2.580m,該前輪51、53之履帶寬度介於1.400m至1.9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1.600m至1.7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655m。該車殼40之長度介於3.000m至4.2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3.300m至3.900m之間,更佳為實質3.600m。該車殼40之最大橫樑介於1.100m至2.0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1.200m至1.6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380m,且該車殼40之介於該前端部分43之該前輪51、53之間的橫樑小於該履帶寬度。
現在參考第8至14圖,這些圖示分別對應第1至7圖所示之圖示,唯圖中所示之該兩棲式車輛10之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
接下來參考第15至28圖,其中顯示根據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10。此一第2實施例與第1實施例大致類似,除了其為較小型的版本且其前輪弧31'、32'包含一“擋泥板”型車輪弧設計以外。在圖示中相同的參閱數字代表相同的零件。該車殼40包括一狹窄、不受阻(沒有切除部分)之前端部分43,該前端部分43於其長度上具有一大約16度之橫斜角,其後方為一加寬之後端部分45,該後端部分45於其長度上具有一大約12度之橫斜角。
該兩棲式車輛10具有一介於2.700m至3.800m之整體長度,其較佳為介於3.000m至3.600m之間,更佳為實質3.323m,一介於1.200m至1.800m之整體寬度,其較佳為介於1.400m至1.7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600m,以及一介於1.100m 至1.700m之整體高度,其較佳為介於1.300m至1.5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400m。該兩棲式車輛10之車輪基部長度介於1.500m至3.0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1.900m至2.600m之間,更佳為實質2.330m,該前輪51、53之履帶寬度介於1.000m至1.8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1.200m至1.600m之間,更佳為實質1.430m。該車殼40之長度介於2.400m至3.6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2.700m至3.300m之間,更佳為實質3.000m。該車殼40之最大橫樑介於0.900m至1.500m之間,其較佳為介於1.050m至1.350m之間,更佳為實質1.200m,且該車殼40之介於該前端部分43之該前輪51、53之間的橫樑小於該履帶寬度。
現在參考第29圖,圖中概略例示一滾動底盤,顯示該兩棲式車輛10之若干內部零件。我們可以看見一原動機80,其為一多汽缸內燃引擎。選擇性地,任何原動機80如電動、液壓、氣動、混合或其他類型皆可有效使用。車輪懸吊及回縮總成、動力系統、驅動線及變速零件可見,這些零件將於下文中參考第30至32圖詳細說明。
該動力系統包括一輸出軸81,其透過一扭力阻尼器82將來自該引擎80之動力引導至一驅動軸83。該驅動軸83透過一前進-空檔-後退齒輪箱85、無段變速動力系統(CVT)90(參滑輪91、92)、及衰減驅動器86將動力提供至一陸地模式輸出軸94。在該兩棲式車輛10之陸地使用期間,該陸地模式輸出軸94透過一位於後輪轂413中之斜面齒輪組(圖中未示)分程傳遞動力至該後輪55。該驅動軸83亦透過一皮帶驅動系統100提供動力予兩個海面模式輸出軸102、104。該皮帶驅動系統100包括一輸入/驅動齒狀輪102、兩個輸出/被驅動齒狀輪104、106及一齒狀皮帶108。在該兩棲式車輛10之海面使用(及選擇性的陸地使用)期間,該海面模式輸出軸102、104分程傳遞動力至該噴射驅動單元72、74。該噴射驅動單元72、74可以永久連接至該引擎80以隨時受其驅動,而該後輪55則僅於其下降(伸展)之陸地使用位置上被驅動(連接至該引擎80)。該前進-空檔-後退齒輪箱85、該CVT變速系統90、該衰減驅動器86及該皮帶驅動系統100當然可以視需要在其他實施例中以傳統自動齒輪箱或手動齒輪箱、或其他動力系統及/或變速系統及配置取代。
轉向輸入來自該把手60。各種機制皆可用以將力矩從該把手60傳遞至該前方向盤51、53。舉例來說,申請人之同在審查中的申請案US 2006/0178,058 A1揭示一種用於含把手之小型兩棲式車輛的轉向系統,其中道路轉向在可回縮懸吊被回縮以在水面上使用該兩棲式車輛時被自動解除齒合。然而,這主要為一種沒有齒輪之以凸輪操作的轉向系統。如果轉向負載高至使齒輪及動力輔助成為必要,則根據申請人之專利GB 2,400,082B的轉向系統可被使用。該專利揭示一種應用至兩棲式車輛之動力輔助齒輪齒條式汽車轉向系統,其被配置成使該動力輔助亦可應用至海面轉向。這有助於制止噴射轉向噴嘴上或可能由於轉向控制而對駕駛帶來令人痛苦及/或懊惱之反饋的噴嘴上之水反饋力。
該兩棲式車輛10中之該座位34被實質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該動力系統之上,該把手60位於該兩棲式車輛之長度的前半段。這賦予一良好的駕駛位置,海面及陸地使用皆然。
前方左手車輪懸吊及回縮總成64(部分顯示之前方右手與其對應)及後輪懸吊及回縮總成400亦顯示於第29圖中。彈簧及阻尼總成分別被提供予各該車輪51、53、55。回縮致動器65、430從這些車輪懸吊之下降位置(如第29圖所示)回縮且延伸至其上升位置,而彈簧與阻尼單元66及402、404則供應正常的懸吊力矩。當致動器撞錘65、430為液壓式時,液壓流體可由一以該引擎80供給電源之泵浦(圖中未示)提供。
後方總成之更詳細的說明緊接於下文(參考第30圖),前方總成之更詳細的說明則接續其後(參考第38至42B圖)。然而,應注意,這些僅為可供使用之可回縮懸吊裝置的範例。
參考第30圖,該可回縮後方懸吊400包括一線圈彈簧402及一伸縮阻尼器或避震器404。該阻尼器404之第一及第二端部分別在樞軸點406、408處被樞軸旋轉至該兩棲式車輛10。該樞軸點408被安裝於一交叉橫樑410上,該交叉橫樑410為一拖曳手臂總成之一部分,該懸臂總成包括兩條前角度手臂411及兩條後角度手臂412,該手臂分別被設置於該後輪55之兩側,以及一條前拖曳手臂414。在正常碰撞及回彈動作中,該拖曳手臂總成將沿位於該拖曳手臂總成前方之該樞軸點406做樞軸旋轉,使該彈簧402及該阻尼器404壓縮並延伸以賦予傳統的阻尼懸吊動作。
該上樞軸安裝件406被安裝至回縮手臂420,該回縮手臂420繼又於樞軸點422處被安裝至支架424,該支架424被穩固地安裝至該兩棲式車輛10之框架(圖中未示)。一回縮撞錘430於樞軸安裝點426處被安裝至該支架424並於樞軸點428處被安裝至該回縮手臂420。當該撞錘430被啟動回縮時,該手臂420向前旋轉,並將該阻尼器404向前且向上拉。此一動作繼而使該手臂412以及該後輪55與該拖曳手臂總成抬高,直到該後輪55完全回縮為止。當該兩棲式車輛10回到陸地上時,此一動作被逆轉以令該後輪55延伸。
此一機制主要為申請人之同在審查中的公開案US 2006/0234,567 A1中所揭示之可回縮懸吊的簡化版本,並共享其優點,其因在於現成的線圈彈簧及伸縮阻尼閥可視所需被用以穩定及調整該兩棲式車輛10之行駛與駕控。
雖然液壓撞錘被例示做為該可回縮懸吊之致動器,其他由壓縮空氣或電力供給電源之致動器亦可視所需使用。
可以理解地,上述車輪懸吊及回縮總成機制僅為例示之用,任何適當的替代方案皆可有利使用。可使用或改裝以供懸吊及回縮之替代機制揭露於申請人之專利及專利申請案中,如US Re.36/901;US 6,886,837B2;US 6,945,832B2;US 6,994,358B2;WO 04/039,613A1;US 7,234,982B2;及US 2006/0,234,567A1等。
第29至32圖中所示之動力系統零件,亦即該引擎80及該變速系統,係建構於一框架平台上,該框架平台復又連接至該車殼40。這對於製造上的方便可賦予相當大的優點。實際上,底盤可以一框架構成,該框架支撐所有的車輪懸吊零件,包括該車輪轉向機制、該車輪回縮機制、該引擎及該變速系統。這將大力協助建造與維修。此一設計例示於第29圖,其中該兩棲式車輛之一滾動底盤的週遭車殼與甲板部分被剝除。在第29圖中,可以看見該引擎、該變速系統以及該前、後輪之該懸吊總成,這些裝置皆被安裝至一共同支撐結構。
一位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前方的散熱器(圖中未示)將冷卻該兩棲式車輛之引擎,至少在陸地使用時。該兩棲式車輛之引擎在海面使用時亦可由一水/水熱交換器(圖中未示)冷卻,將水從該兩棲式車輛之下方抽出以冷卻該引擎冷卻系統所使用之水。
以下參考第33至36圖,圖中顯示根據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310。該兩棲式車輛310可包括任何或所有上述特徵,以及結合下列特定特徵之任何組合式。
該兩棲式車輛310包括一於接合線313處被接合至一車殼314之車身312,繼而成為一具浮力的容器,具有一對前輪320及一單一後輪322。特別是從第36圖,可以看見,該車殼314具有一V型橫剖面,以實現水面上之滑行及良好的轉向。
該兩棲式車輛310包括一原動機316,其可為一內燃引擎或一類似的動力來源,以透過一變速系統318提供動力給該後輪322。選擇性地,該原動機可僅供給動力給該前輪320,或供給動力給該前輪320及該後輪322。
該前輪320被懸吊裝置324連接至該車身312,並由檔泥板326覆蓋。這些檔泥板可由支架(圖中未示)固定至該車身或固定至該車輪懸吊裝置。該後輪322被一拖曳手臂328連接至該車身312,該拖曳手臂328提供該後輪之懸吊。該拖曳手臂可為雙側式,如圖所示,或單側式。
該後輪322及該前輪320可由回縮機制回縮。該前輪之該回縮機制可如美國專利第Re 36,901號所揭示,該專利在此以參照方式併入本說明書。該前輪回縮機制作用於該懸吊機制上以允許該車輪320之回縮與延伸
該前輪回縮機制可操作以透過緣實質平行於該車身之縱軸的軸心旋轉將該前輪320抬高。當該兩棲式車輛位於水平面上時,此等軸心實質呈水平。當該兩棲式車輛處於水上模式時,該前輪320可回縮於吃水線之上。
該後輪回縮機制可操作以使該後輪322實質垂直向上抬高進入該車身312。當該兩棲式車輛處於海面模式時,該後輪322可回縮於吃水線之上。一或多個如美國專利第6,886,837號所揭示之支柱可用以回縮及延伸該手臂328。
該前輪320可轉向以提供該兩棲式車輛之轉向。該兩棲式車輛之轉向係由連結至該前輪320之把手334控制。選擇性地,該把手可連結至該後輪322,或連結至該前輪320及該後輪322。一座位332被設置於該車身312上以在一面向前方且可掌握該把手334之位置上支撐該兩棲式車輛310之行駛人。該座位332及該車身312允許行駛人乘坐於該兩棲式車輛310之一中央縱軸上,其雙腿分跨於該車身312之兩側。因此,駕駛係跨坐於該車身上。較佳地,該座位332被裁切尺寸以使乘客可以位於坐在該座位332上之駕駛的正後方。乘客亦將位於該兩棲式車輛310之中央、跨坐於該車身312上。
第33及34圖顯示車身330在該兩棲式車輛之前端處具有一前防護板336且在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處具有一後防護板338。使用於陸地之頭燈340以及使用於水面之水燈342被提供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前端。一組合尾燈單元348被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其可增加一CHMSL(中央高位剎車燈),如果法律上有需求的話。
後視鏡346及擋風玻璃344被設置於該車身312上。左、右腳部空間區域350、352被設置於該車身312上以供駕駛及乘客停靠其腳部。該腳部空間區域具有排水裝置354。
參考第33及35圖,一車殼314形成於該車身312之下方。該原動機提供動力給一海面推進單元。該海面推進單元可為一噴水單元360或任何其他海面推進形式。該噴水單元360宜位於該兩棲式車輛310之一中央縱軸上。該噴水單元360宜位於該後輪之前方。該噴水單元360具有一噴射入口362,以將水抽入該噴射單元;一來自該變速裝置318之驅動軸364;一葉輪部分366;以及一噴嘴368,水經由該噴嘴368被排出以提供推進。
可提供至少一變流裝置370以在該後輪位於延伸位置上時,使來自該噴嘴368之被加速水轉離該後輪322。這將發生於該兩棲式車輛首次進入水中、該噴水單元將提供推進且該後輪322尚未回縮時。該變流裝置370在平面上形成一鋸齒形狀,其尖端面向該噴嘴368,以使該後輪322兩側的水轉向。
該變流裝置370位於該噴嘴368之正後方,且被銜接至該拖曳手臂328。因此,當該後輪322被完全回縮時,該變流裝置370不含從該噴嘴368被排出的水。可設置導管372、374以使水向後偏斜。這些導管的出口可位於該車身之側邊,如圖所示,或更有效地,位於橫檔中。選擇性地,直立且實質垂直的牆壁(圖中未示)可接合至該拖曳手臂328之外緣,以使水沿該後輪322之兩側向後偏斜。
第34圖顯示該兩棲式車輛310處於海面模式。該前輪320業已透過旋轉被回縮於吃水線之上。該後輪322亦被回縮於吃水線之上。該車輪320、322包括圍繞其周邊之輪胎376、378。該前輪胎376在該車輪被回縮時可做為防護板,以吸收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時遭遇的微小衝擊。
當回縮時,該後輪322之下方沒有任何覆蓋物。因此,在回縮位置上時,該後輪322之下方被暴露於水中。該前輪320同樣沒有覆蓋物,故當該車輪320被回縮時,該車輪亦被暴露於水中。
該後輪322及該輪胎378在回縮時可能適宜暴露於後方車身之上,如第34圖所示。然而,這需要該車身中具有一隙縫,但此將在潮濕道路上導致過度的水花噴濺。第36圖顯示一蓋體380,其可由一連結件(圖中未示)連結至該拖曳手臂328,以在該車輪被回縮時將其抬離。不同於上述參考習知技藝說明之連結件,此一連結件可以十分簡單-可能只是一個直式支撐件-且將遠高於吃水線,且因此對海洋環境之危險狀況相對免疫。
選擇性地,可將一“檔泥”型噴濺防護板(圖中未示)安裝至該車殼314靠近該後方防護板338處。其在水面上可透過連接至該拖曳手臂之連結件自動回縮。然而,在此一情況下,該連結件可能部份位於吃水線之下;且因此必須謹慎設計以確保耐久性。
該座位332後方之區域382可用以提供一開放或封閉且防水之儲存區域(圖中未示)。它也可用以提供一燃料填充頸部及開口(圖中未示),視該兩棲式車輛之燃料槽(圖中未示)的位置而定。
下文將參考第37圖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兩棲式車輛910及動力系統的第4實施例。該兩棲式車輛910可包括任何或所有上述特徵,以及結合下列特定特徵之任何組合式。
該兩棲式車輛910為該兩棲式車輛310之輕型版本,且適於承載1個人,即駕駛。該兩棲式車輛910包括一車身930,即具浮力容器,且具有兩個前輪920及一單一後輪922。該前輪920及該後輪922可透過回縮機制(圖中未示)被回縮。
駕駛跨坐於該兩棲式車輛910之該車身930的座位上,其腿部位於該車身930之至少一部分的兩側。該座位與該車身930之一中央縱軸對準。該座位與該車身930可構形為僅能支撐單人,亦即,該座位之大小僅能支撐駕駛而容不下乘客。
該兩棲式車輛910在陸地模式下可僅以前輪驅動。該後輪922在第37圖所示之實施例中並未被驅動。
在水上模式下,噴水單元960可推進該兩棲式車輛910。該噴水單元960具有一噴射入口以將水抽進該噴水單元。該水從一噴嘴被排出以提供推進。該噴水單元960及/或該噴嘴可與該兩棲式車輛910之中央縱軸隔離。選擇性地,該噴水單元960及/或該噴嘴可位於該兩棲式車輛910之中央縱軸上。
選擇性地,該噴水單元可具有兩個位於該後輪之兩側的噴嘴。該兩噴嘴可連接至一單一噴水單元,或分別連接至兩個分離的噴水單元。
原動機916及變速裝置918位於該前輪及該後輪之間。該變速裝置918可為一無段變速動力系統(CVT)。該原動機916可為一橫向安裝之內燃引擎。因此,機軸將側向延伸。該原動機916由一向前延伸至一差動齒輪923之驅動軸921連接至該前輪,該差動齒輪923以習知方式被連結至該車輪。
該變速裝置918由一噴射驅動軸961連接至該噴水單元960。該噴射驅動軸961在該變速裝置918之後方延伸。由於該驅動軸921及該噴射驅動軸961朝相反方向延伸,該兩驅動軸之間並無干擾。該驅動軸921及該噴射驅動軸961實質平行於該車身之縱軸地延伸。因此,此一驅動齒輪配置可提供包裝上的優點,因為它將陸地驅動齒輪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與海面驅動齒輪對立的端部,使其不致在空間上互相衝突。
前輪驅動可能由於向後重量轉移而導致在泥濘堤岸上離水的困難。然而,該兩棲式車輛110可在預備之硬質表面滑道上離水。前輪驅動帶來一項令人意外的優點,亦即它提供習慣在道路車輛中驅動前輪的駕駛人一種熟悉的“感覺”。
浮筒973在該後輪922之兩側延伸。該浮筒973具有浮力以增強該兩棲式車輛之浮力。該噴水單元960可位於其中一該浮筒973中。該噴水單元之一輸出噴嘴可從一該浮筒延伸。在雙噴嘴之實施例中,其中一噴嘴可從各該浮筒延伸。該兩噴嘴可連接至一單一噴水單元。選擇性地,各該噴嘴可連接至一分離之噴水單元。一噴水單元可位於各該浮筒中。
該噴水單元960及/或該輸出噴嘴可位於該浮筒附近。
該噴水單元960可實質靠攏該後輪922。該噴水單元960實質平行於該後輪922之平面地延伸。選擇性地,該噴水單元960可實質位於該後輪922之前端,或實質位於該後輪922之後端。
該車輪920、922透過懸吊裝置(圖中未示)被連接至該車身930。該懸吊裝置可配置成允許該車身930從側邊傾斜,亦即緣該車身之縱軸。該車身930可以類似傳統摩托車之方式向內傾斜至角落。該車身930傾斜之能力可改善該兩棲式車輛910在陸地上的轉彎能力。
該兩棲式車輛910可設以燈光、車牌及任何其他使其得以合法上路之構件。
接下來參考第38至42B圖,圖中顯示根據本發明第5及第6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1001。該兩棲式車輛1001可包括任何或所有上述特徵,以及結合下列特定特徵之任何組合式。
兩棲式車輛無論是在陸地或水面上皆應該同樣具效率地適用於載送乘坐者。然而,從習知技藝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兩棲式車輛可能在陸地上或是在水面上更適用於載送乘坐者,而非兩者兼具。
為了提供陸地上良好的速度與轉向性,懸吊手臂、驅動軸及車輪一般被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下方區域,通常直接從該兩棲式車輛之車殼部分及/或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時將被沉沒之零件突出。此外,即使可回縮懸吊裝置已被習知技藝揭露,懸吊裝置、驅動軸及/或車輪-在回縮位置上-在水上使用時通常被暴露至水中。再者,該車殼之形狀的切除部分或其他異常部分可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殼部分中,以在該車輪位於回縮或伸展之車輛支撐位置上時容納該懸吊裝置、驅動軸或車輪。在該伸展位置上,該車輪將就定位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陸地上使用。雖然習知設計提供具浮力且防水之車殼,其仍存在一嚴重的缺點,即它們的懸吊裝置、驅動軸或車輪在該兩棲式車輛於水上使用時通常具有沉沒水中及/或可與水面接觸之切除部分、異常部分、及/或部件-即使在回縮時亦然。這顯然會改變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殼部分的流體動力,使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的表現較差-特別是如果該懸吊裝置、驅動軸或車輪之該切除部分、異常部分、及/或部件係位於該車殼之滑行表面上時。特別是,為容納回縮車輪而設之大面積的切除部分可能對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時的速度及轉向性造成極大的衝擊。舉例來說,該兩棲式車輛在水面轉彎時可能易於“戳入”一開放輪弧之背部。
本發明解決上述習知技藝的缺點。
本發明在一進階態樣中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具有一滑行表面之車殼,該滑行表面在該兩棲式車輛於水面上滑行時接觸水面;至少1個可回縮懸吊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可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其中: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包括供各該車輪使用之上、下懸吊手臂,該懸吊手臂於內端處被樞軸連接至該車殼中之一支撐結構,且於外端處被樞軸連接至一懸吊直立件,該上懸吊手臂由一第一上樞軸連接件樞軸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且該下懸吊手臂由一第二下樞軸連接件樞軸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該懸吊直立件從該第二連接件朝一背離該第一連接件之方向延伸至一輪轂固定位置,在該輪轂安裝位置上,該輪轂被可旋轉地安裝於該懸吊直立件上一遠離該第一及第二樞軸連接件的位置;該懸吊直立件在供陸地使用時從該車殼向外延伸於該滑行表面之一外面及/或側面;以及該下懸吊手臂在該兩棲式車輛於陸地上使用時始終保持於該滑行表面之一頂部之上。
較佳地,該懸吊手臂從該車殼內部延伸於該車殼之一外緣之上。
更佳地,該輪轂與該第二連接件之間的距離至少相當於該第一及第二連接件之間的距離。此外,該輪轂可距離該第二連接件至少大約5公分、10公分、15公分或20公分。
較佳地,該輪轂以旋轉方式被安裝於該懸吊直立件上一遠端處。
該輪轂宜被驅動以透過一分程傳遞來自該兩棲式車輛原動機之動力的變速裝置進行旋轉。該變速裝置可具有一衰減驅動部分,在該衰減驅動部分中,動力從一位於該下樞軸點處或其上方的位置被獲得,且沿該懸吊直立件被分程傳遞至被驅動之該輪轂。
選擇性地,該輪轂可由一輪轂馬達驅動。較佳地,該輪轂馬達為一液壓馬達或一電動馬達。
更佳地,該車殼為一V型車殼。
該兩棲式車輛可包括一連接於一該懸吊手臂與該支撐結構之間的彈簧及阻尼總成。
較佳地,該兩棲式車輛包括一可回縮及可延伸致動器,該致動器可操作以將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從該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該回縮位置且反之亦然。更佳地,該致動器亦可操作以藉由改變懸吊高度來改變地面空間。
該支撐結構宜包括一可旋轉支撐手臂,該可旋轉支撐手臂於一端部被樞軸安裝至該支撐結構之一固定部分,該致動器復又被樞軸連接至該固定部分,該致動器於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支撐手臂並於另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支撐結構之一固定部分,一/該彈簧及阻尼總成於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可旋轉支撐手臂且於另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下懸吊手臂。
根據一進階態樣,本發明提供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車輛車身,該車輛車身包括一車殼部分,其滑行表面中沒有切除部分,該滑行表面在水上使用時係用以接觸水面;以及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可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其中,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以將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定位於該車殼部分之外部一車輛支撐位置上,且具有一從該滑行表面上方延伸至一車輪安裝位置之長型懸吊直立件,使該滑行表面中不需要切除部分以在該回縮及車輛支撐位置上容納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
較佳地,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於該車殼部分之上或該滑行表面之上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
較佳地,該滑行表面在水上使用時可與水面直接接觸。
有利地,本發明之該兩棲式車輛實質降低或完全免除該懸吊裝置、驅動軸或車輪之滑行表面在該兩棲式車輛於水上使用時具備即使在回縮時亦沉沒水中及/或可與水面接觸之切除部分、異常部分、及/或部件的必要性。因此,該車殼之流體動力被改善了。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由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面模式之兩棲式車輛提供,該兩棲式車輛包括至少一可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之可回縮懸吊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在一車輛支撐位置上包括以操作方式連接至一懸吊直立件之上、下懸吊手臂,該懸吊直立件用以承接一或多個車輪,其中該懸吊直立件包括一衰減驅動器,以從一相對高的位置接收一輸入動力並提供一輸出動力給一相對低的位置。該衰減驅動器可與該懸吊直立件一體成型或與該懸吊直立件分開設置。當該衰減驅動器與該懸吊直立件分開設置時,該衰減驅動器可與該懸吊直立件靠攏並以操作方式與之連接。該衰減驅動器可為一齒輪裝置、或鍊條、皮帶或軸式驅動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可包括一叉骨式懸吊。
一兩棲式車輛之部分的簡化圖顯示於第38圖,其中該兩棲式車輛以參閱數字1001概略表示。該兩棲式車輛1001包括一車殼部分1002、一車輛車身1003、及一懸吊裝置1004,包括一車輪1005。在此一特定實施例中,該車殼部分1002與該車輛車身1003之間的界限係由參閱數字1006所代表之點線顯示。更佳地,該車殼部分1002提供一滑行表面以在該兩棲式車輛1001滑行時接觸水面。該兩棲式車輛1001包括一具有“V”型形狀之普通車殼1002,以協助轉向性。該車輛車身1003包括該兩棲式車輛之任何與該車殼部分1002或該懸吊裝置1004有關的未定義特徵。因此,一懸吊支撐結構1011被提供做為該車輛車身1003之一部分,並用以承接部分該懸吊裝置1004。該支撐結構1011可直接連接至該車殼部分1002之一內部表面。該支撐結構1011亦可包括一車輛框架之一部分(圖中未示)。參閱數字1070代表該車殼部分1002之一可行的吃水線,該車殼部分1002之低於該吃水線的部分構成一滑行表面。然而,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將理解,該滑行表面之尺寸與形狀至少部分取決於該車殼之尺寸以及該兩棲式車輛1001在水面上行駛的速度。
如第38圖所示,該懸吊裝置1004包括一懸吊直立件1007,亦稱主栓,以及第一及第二橫向懸吊手臂1008、1009。該懸吊直立件1007在一垂直平面上實質橫切於該懸吊手臂1008、1009。該上橫向懸吊手臂1008於一第一端部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1003且於一第二端部被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1007。該兩連接件皆為樞軸連接件,其允許該懸吊裝置1004之各個部件移動。該下懸吊手臂1009亦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1003及該懸吊直立件1007。再度地,該連接件為樞軸連接件,其允許該懸吊裝置1004之各別移動。舉例來說,當該懸吊裝置1004移動於其車輛支撐及回縮位置之間時,其可於一垂直平面上移動至地面及於一水平平面上移動至地面,如參閱數字1013及1014所指之箭頭所示。如第1圖所示,該懸吊直立件1007包括一延伸懸吊直立件1007A,其於與該上橫向懸吊手臂1008相反之方向上從該下橫向懸吊手臂1009之連接件延伸。一用以承接一車輪1005之輪轂1010位於該延伸懸吊直立件1007A之一遠端或其附近一遠離該懸吊手臂連接件之位置。有利地,該延伸懸吊直立件1007A之提供允許該懸吊裝置1004被連接至該兩棲式車輛1001,使沉沒表面-或滑行表面-不需要切除部分以在該回縮或車輛支撐位置上容納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
如第38圖所示,該懸吊直立件1007在供陸地使用時從該車殼1002向外延伸於該滑行表面之一外面1002A及/或側面1002A。
第39及40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兩棲式車輛的第6實施例。相同的參閱數字被用以代表與第5實施例共同的特徵,該等共同的特徵在此將不予詳述。以下將特別說明這兩個實施例的不同之處。
該兩棲式車輛1001包括一車殼部分1002、一車輛車身1003、一懸吊裝置1004、及一車輪1005。另外並提供一懸吊支撐結構1011-其與該車輛車身1003直接連接-以及一轉向裝置1012。
該懸吊裝置1004包括一懸吊直立件1020,亦稱主栓,一上橫向懸吊手臂1021及一下橫向懸吊手臂1022。特別是,該上、下橫向懸吊手臂1021、1022為叉骨式懸吊手臂。相較於該下橫向懸吊手臂1022與該懸吊直立件1020之間之相對下方連接件,該上橫向懸吊手臂1021於該懸吊直立件之一相對上方區域處以操作方式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1020。因此,一上方樞軸連接件1023被提供於該上橫向懸吊手臂1021與該懸吊直立件1020之間。此外,一下方樞軸連接件1024被提供於該下橫向懸吊手臂1022與該懸吊直立件1020之間。於該懸吊手臂1021、1022之對立端部處,一或多個樞軸連接件1025被提供於該上橫向懸吊手臂1021與該支撐結構1011之一上方部分之間,且一或多個樞軸連接件1026(及/或1033)被提供於該下橫向懸吊手臂1022與該支撐結構1011之一下方部分之間。一防滾桿1027亦被提供以將該懸吊裝置1004連結至一第二懸吊裝置(圖中未示),該第二懸吊裝置位於該第一懸吊裝置1004之對面。
特別是如第40圖所示,該懸吊裝置1004包括一回縮撞錘1028,以將該懸吊裝置1004-以及該車輪1005-從該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該回縮位置。以例示方式,第39圖顯示該懸吊裝置1004及該車輪1005位於一車輛支撐位置上。此外,第40圖顯示該懸吊裝置1004及該車輪1005位於一回縮位置上。該回縮撞錘1028之一第一上方端部被連接至一手臂1030,其形成該支撐結構1011之一部分。一第二下方端部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1003。
此外,特別是如第40圖所示,一阻尼及彈簧總成1029被提供以允許該上、下懸吊手臂1021、1022與該懸吊直立件1020做為一傳統懸吊。該阻尼及彈簧總成1029之一第一端部被連接至該手臂1030且該阻尼及彈簧總成1029之一第二端部被連接至該下懸吊手臂1022。該手臂1030於一對立於該回縮撞錘1028與該阻尼及彈簧總成1029之連接部分的端部被樞軸旋轉,並提供一樞軸點1033,該樞軸點1033與至少一該樞軸連接件1026共用,該車輪1005與部分該懸吊裝置1004可緣該樞軸點1033旋轉於該車輛支撐與回縮位置之間。
為使該懸吊裝置1004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該上、下懸吊手臂1021、1022兩者於其長度上皆具有一樞軸點,以使該懸吊手臂1021、1022移動於回縮與伸展位置之間。該上懸吊手臂可緣設於該懸吊手臂1021與該支撐結構1011之交會點上的樞軸點1025做樞軸旋轉。該下懸吊手臂1022可緣設於該下懸吊手臂1022與該支撐結構1011之交會點上的樞軸點1026、1033做樞軸旋轉。特別是,該下懸吊手臂1022之一部分被剛性連接至該手臂1030,俾使其同時移動。此外,一下降連結件1031被設置於該防滾桿1027與該下懸吊手臂1022之間以提供增加的剛性與強度。
第40圖特別顯示使用於陸地上時供該懸吊直立件1020延伸之該滑行表面的該外面1002A及/或該側面1002A。第39及40圖中之該懸吊裝置僅顯示一兩棲式車輛1001之前輪。然而,該懸吊裝置1004可使用於一兩棲式車輛1001之任何車輪上。特別是,雖然第39及40圖中之該兩棲式車輛1001並無動力被傳送至該車輪1005,該車輪1005可為一被驅動車輪。此外,為了驅動該車輪1005,一衰減驅動器(圖中未示)可做為該懸吊直立件之一一體成型的結構或與該懸吊直立件分開設置。如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所知悉,衰減驅動器可以從一相對高的位置接收一輸入動力並提供一輸出動力給一相對低的位置。選擇性地,該輪轂1010可包括一或多個液壓馬達(圖中未示),或一或多個電動馬達或電動輪轂(圖中未示)。
做為一替代方案,該回縮撞錘1028或該阻尼及彈簧總成1029可手動調整以改變該兩棲式車輛1001之地面空間。
雖然第39及40圖中之該懸吊裝置1004為無動力式,該懸吊裝置1004包括用以使該兩棲式車輛1001轉向之轉向裝置1012。該轉向裝置1012包括一手臂1036,該手臂1036於連接件1032處以操作方式被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1020之一中間區域,最好是介於該連接件1023與1024之間。該手臂1031之另一端部被連接至輸入轉向構件,比方說把手桿或方向盤(圖中未示)。
第38、39及40圖僅顯示一該懸吊裝置1004及銜接至該車輛車身1003之該車輪1005。然而,可以理解地,可以使用任何數量的車輪,特別是3輪,以及適量的懸吊裝置1004。此外,該車輪1005可被驅動或不具動力。
第41A圖顯示本發明之一類似第38圖所示的實施例。因此,相同的參閱數字被用以代表共同的特徵且僅有不同之處將於下文加以討論。特別是,該懸吊直立件1007與該延伸懸吊直立件1007A包括一衰減驅動器1060。特別如第41B圖所示,當該懸吊裝置1004位於其車輛支撐位置上時,該衰減驅動器包括一上輸入端1061及一下輸出端1062。一鈍齒1063被設置於各該端1061、1062處且由一鏈條1064連結,以便任一該鈍齒1063被移動時,可提供另一該鈍齒1063之對應旋轉。位於該輸入端1061之該鈍齒1063係由一軸1065驅動,該軸本身係由一原動機,如引擎1066直接或間接驅動。一或多個萬用接頭1067或其等效物被用以連接該引擎1066、該軸1065及該鈍齒1063。位於該輸出端1062之該鈍齒1063驅動該輪轂1010及該車輪1005。因此,來自該原動機之輸入動力被衰減至一相對於該兩棲式車輛所佇立之地面的較低高度,以驅動一或多個該車輪。
第42A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兩棲式車輛的車殼。該車殼被塑形以提供良好的流體動力。此外,當該兩棲式車輛將該懸吊裝置1004回縮以使用於水面時,該懸吊裝置、驅動軸或車輪之任何切除部分、異常部分、及/或部件皆不會沉沒水中及/或與水面接觸。相反地,第42B圖顯示一兩棲式車輛之車殼,其中切除部分1050被提供以將該懸吊裝置及/或車輪定位於其回縮位置上。因此,示於第42A圖中之該車殼具有優於示於第42B圖中之該車殼的流體動力。
接下來參考第43圖,其中顯示根據本發明第7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1110。該兩棲式車輛1110可包括任何或所有上述特徵,以及結合下列特定特徵之任何組合式。
過去已有人提出許多兩棲式車輛之懸吊佈局。該等懸吊佈局允許該兩棲式車輛在陸地上使用時該車輪之經彈簧及阻尼達成的動作,以及該兩棲式車輛在水面上使用時該車輪之回縮。該懸吊通常位於該車輪之內側,比方說如Royle所獲頒之US 2005/0034646。這具有該車殼介於車輪之間之寬度受限於該兩棲式車輛之特定寬度的缺點,因為至少一下懸吊手臂必須突出於該車殼之平面以在伸展陸地模式中支撐該車輪。懸吊回彈行駛所需之空間也需要提供。此一限制之範例可見於申請人之同在審查中的公開申請案US 2007/0,006,788 A1。
本發明提供一如申請專利範圍149所述之兩棲式車輛。因此,該車殼之寬度不受該懸吊之限制。
第43圖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兩棲式車輛1110。該兩棲式車輛1110包括一車殼1112,其為一具浮力之容器,且包括一對緊貼(亦即互相鄰接)之後輪1120以有效做為一單一車輪。該對緊密間距之車輪位於該兩棲式車輛之中央縱軸上。
該車殼1112在垂直橫剖面上呈V型。該兩棲式車輛1110另具有兩個或更多的前輪(圖中未示)。
該兩棲式車輛1110包括一馬達(圖中未示)或一類似的動力來源以透過一變速系統提供動力給該後輪1120。選擇性地,該馬達可僅供給動力給該前輪,或供給動力給該前輪及該後輪。
該後輪1120由一懸吊總成1122連接至該車殼1112。該懸吊總成1122包括一對從該車殼1112向後延伸之拖曳手臂1124。該拖曳手臂於樞軸(圖中未示)處以旋轉方式被連接至該車輛之一底盤(位於該車殼1112之內且支撐該車殼1112)。
該後輪1120以旋轉方式被安裝至該拖曳手臂1124之內側,各該車輪緣其自有的軸旋轉。該車輪1120由安裝件1126以旋轉方式安裝至該手臂1124之遠離該樞軸的遠端。該安裝件1126允許該車輪1122緣其共同旋轉軸X-X旋轉。該安裝件1126被順應地固定於該拖曳手臂1124上並允許該車輪1120與該手臂1124緣一平行於該車殼之縱軸的實質水平軸做相對移動,以使該車殼1112在陸地使用時滾動,唯仍維持與地面之良好的輪胎接觸。雖然在圖示中該輪胎具有實質成正方形之胎面橫剖面,具有較圓之橫剖面的輪胎,如摩托車所使用者,亦可使用。該安裝件1126可各自包括一球形關節。
該兩後輪1120宜以一輪軸(圖中未示)連接。該輪軸協助該車輪1120保持平行。選擇性地,該對車輪可不以輪軸連接。
各該拖曳手臂1124被彈簧安裝至該車輛,最好是以設於該樞軸處或其附近之扭力桿(圖中未示)為之。各該手臂1124宜分別具有一分離式扭力桿。該扭力桿朝該車殼1112之中央橫向延伸。
該車輪1120可以一藉由該輪軸之差動齒輪(圖中未示)運作的軸驅動。該差動齒輪可位於該輪軸之中央或偏斜至一側。
選擇性地,該車輪1122可各自以一皮帶或鍊條驅動。該皮帶或該鏈條可部份位於或完全位於一或各該手臂1124中。選擇性地,該輪軸之中央可提供一被驅動齒狀車輪或扣鏈齒。
該兩棲式車輛1110可在水面上以一或多個噴射驅動器1140供給動力。各該噴射驅動器具有一或多個噴嘴,水從該噴嘴被排出以提供推進。該噴嘴可位於該車輪1120之間。
該懸吊1122具有一回縮機制,以回縮該車輪1120俾使該兩棲式車輛110在水面上使用。該回縮機制可包括曲柄扭力桿(圖中未示)。各該扭力桿包括一與該樞軸實質對準並界定該扭力桿之旋轉軸的對準部分。各該扭力桿進一步包括一垂直於該扭力桿之軸的曲柄部分。該曲柄部分位於各該扭力桿之內側端或其附近。
可將一致動器銜接至各該曲柄部分。該致動器之收縮或延伸可用以控制該車輪1120之回縮或佈署。選擇性地,可將一單一致動器連接至該對車輪1120之該扭力桿的一曲柄部分(該單一致動器可作用於一連接該曲柄部分之桿上)。
較佳地,各該手臂被連接至其自我的橫向向外延伸桿,各該向外延伸桿具有一曲柄部分,該兩曲柄部分由一橫向延伸之連接支柱連接。
選擇性地,該回縮機制可呈一或多個液壓支柱(圖中未示)之形式。該液壓支柱可連接於該手臂1124之間或該輪軸與該車殼1112之間。該液壓支柱可做為阻尼器及液壓致動器以回縮及佈署該車輪。適當的液壓支柱可從US 2003/0047899之公開內容知悉。
該車殼1112具有凹部1136,以承接該手臂1124。該凹部1136被塑形成可允許該車輪回縮。
在回縮位置上,該車輪1120可在該車殼1112之長度範圍內。該車殼1112在該車輪1120位於其回縮位置上時延伸超出該車輪。此一車輪位置改善該兩棲式車輛在水面滑行且該車輪位於回縮位置上時的噴濺控制。
以上說明係有關於該懸吊總成1122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輪上的使用。選擇性地,相同或類似的懸吊總成1122可用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前輪。該手臂1124可向後延伸並支撐該前輪,如上所述。選擇性地,該手臂1124可向前延伸,使受支撐之前輪位於該輪軸之前方。該後輪1120可支撐於向前延伸之手臂上。上述特徵就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而言將相同或相反。
該兩棲式車輛可具有總共3個車輪,呈一對前輪與單一後輪之形式。該兩棲式車輛可具有4個車輪,即一對前輪及一對緊密貼接之後輪。該車輪之一該前、後輪組或兩者可具有一懸吊總成,如上述。該兩棲式車輛可具有4個以上的車輪,比方說,該兩棲式車輛可具有6個車輪(3對雙輪)。
接下來參考第44及45圖,其中顯示根據本發明第8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1210。該兩棲式車輛1210可包括任何或所有上述特徵,以及結合下列特定特徵之任何組合式。
兩棲式車輛業已各種形式被提出且生產。雖然兩棲式腳踏車曾經被提議,最小的引擎驅動兩棲式車輛為摩托車。Lehrberger(DE 19831324C2)、Gong(US 6,540,569)及Buchanan(GB 2,254,831)皆揭露兩棲式摩托車之設計。但這些設計中無一被生產或銷售。顯然此一習知技藝具有改善空間。
兩棲式車輛為雙重用途之車輛,且因此在陸地上必須與其在水面上同樣可用。不同等級之車輛在潛在買主的心中將產生不同的期待。摩托車通常以時髦的形象出售,並含蓄地承諾迅速的加速以及迅速且劇烈傾斜的轉彎能力。然而,上述3種裝置既沉重、寬大且形狀像球根。
將在水面上行駛所需之設備附加至摩托車會導致重量的大幅增加;特別是雙海面噴射驅動器被使用時。這些噴射器之外殼通常為模鑄;這使其十分笨重。此一重量將削弱道路上的表現,並降低轉彎時的抓地力。相較於純道路型機種之傳統,摩托車的寬度亦需加寬,以提供水面上的浮力與穩定性。但此一增加的寬度限制機器在道路上轉彎時可以傾斜之角度。附加的重量與寬度將使摩托車在道路上顯得笨重。如果機器在停車時倒下,無論是由於打滑或衝擊,將十分難以將其回復至直立的騎乘位置。重至難以被騎士扶正之車輛顯然需要自我穩定。最後,兩棲式摩托車之球根形車身的膨脹外表將限制其市場歡迎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在水面上提供適當性能且不會對陸地上之使用造成無法接受之妥協的兩棲式車輛來解決這些問題。含蓄一辭在此意指期望與現實之間之不一致的避免。如果該兩棲式車輛之實用性同時增加,即可發展出一更吸引人的套裝組合。
雙噴射驅動器在兩棲式車輛上的使用為已知,且不僅是來自上述習知技藝。雙噴射裝置之優點在於,該兩棲式車輛可以在水面上迅速升至平面-可能比配備單一噴射驅動器之同等級機器快上1或2秒。雙噴射裝置之缺點為驅動線之重量、成本、及包裝;以及由於附加噴射驅動器所帶來之增加的抽吸損失所造成的水面上極速降低。就精簡型兩棲式車輛而言,極速可能降低比方說4海里。
故單一或雙重噴射裝置之選擇並非等同於進行相同的工作或另一種工作;而是一種依據該兩棲式車輛專攻之市場區塊所做的更有意識的決定。最終的高性能兩棲式車輛將使用單一噴射驅動器,但可能被認為較難騎乘;唯雙噴射機種將較易騎乘、速度較慢、但更令人放鬆。雖然雙噴射機種可能被視為比單一噴射驅動器重,申請人在比較兩種佈局時卻發現一令人驚訝的結果。為提供雙重噴射驅動器與單一噴射驅動器相同的性能,該雙噴射裝置將被做成具有比對應之單一噴射裝置為小的直徑。相較於單一噴射驅動器,這將降低噴射刀片之尖端速度;使該雙噴射裝置在高速時較不易產生空穴作用。另外發現,當刀片尖端之力量上揚成旋轉速度之平方時,較小型的噴射器可以比單一噴射器更輕易地被建置,因為其直徑較小。因此,雙噴射器本身可以比單一噴射器更輕;且就整體而言可能仍然比單一噴射器為輕,即使一較複雜的變速裝置被納入規格。
其他管理客戶期望可考慮之選擇包括陸地上可達成之性能。其中一種選擇為在陸地上提供少於水面上之動力,如申請人之美國專利第7,207,851B1所揭示者。另一種管理客戶期望之選擇為修改車輛之佈局;特別是透過提供更多車輪以使其比摩托車更穩固。這又將致使車輛之乘載能力的增加,無論是在體積上或是在重量上。故整體包裝將脫離實用性之最終性能。我們認為終極性能兩棲式車輛之市場很小-如同道路上的“超級跑車”,但較大的市場成功可以一速度稍慢、唯更具實用性之兩棲式車輛獲得。
三車輪站1220、1222、1224與雙噴射海面驅動器1230、1232(各具有一入口1234及一出口1236)之組合被視為可提供可獲得之海面性能、具故障防護之道路穩定性、以及承載能力的理想組合。前、後可回縮車輪懸吊總成1260、1280被提供。這些特性可與座位1240上之行駛結合以提供全方向之最佳視野;且與該兩棲式車輛1210之縱向中央線X-X對準可賦予良好的橫向重量分佈,即使該兩棲式車輛上僅有駕駛一人。
車輪數量之增加所帶來的負荷承載區域增加被視為該兩棲式車輛重量增加的絕佳補償。當使用3個車輪時,兩前輪之使用將提供道路上良好的穩定性,而該雙噴射驅動器1230、1232可簡易地包裝於該單一後輪之兩側。這與Grzech之美國專利第5,690,046背道而馳,在該專利中,其單一前輪需要複雜的回縮配置而其雙後輪則僅容許使用單一噴射驅動器。
雖然兩棲式車輛之若干實施例已於上文中被提出討論,上述任一或更多或所有的特徵(及/或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者)皆可於任何實施例中單獨提供或以各種組合提供。因此,這些特徵之任一或更多者可以被移除、取代、及/或添加至上文所敘述及/或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任何特徵組合。為免除疑慮,任何實施例之任何特徵皆可與任何實施例之任何其他特徵結合。
雖然在若干上述實施例中,單一內燃引擎在陸地模式操作中被用以驅動道路車輪並在海面模式下被用以供給動力給該噴射驅動器,可提供分別的引擎,其中一者用於道路車輪而另一者則用於噴射驅動器。事實上,該引擎可為非內燃引擎,且採取任何原動機(電氣、液壓、氣動、混合或其他類型,視需要而定)之形式。此外,該噴射驅動器可以推進器或任何其他海面推進構件取代之。
可以理解地,本發明並不限於把手轉向;方向盤可有效使用。根據本發明之兩棲式車輛可為後輪驅動、前輪驅動或全輪驅動。事實上,該兩棲式車輛可單輪驅動、雙輪驅動、或三輪驅動。穩定裝置可有效做為本發明之三車輪組態的補充品使用。該穩定構件之其中一種形式可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的雙車輪或制輪器,其宜與該兩棲式車輛之縱向中央線橫向隔開。這些穩定構件可回縮並僅於若干操作條件下(比方說當首次學習操作該兩棲式車輛時)佈署。
雖然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業已說明於上文並例示於圖示中,其僅為範例之用而不具限制性。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可以理解,許多替代方案在如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的範疇下皆可行。
10,310,910,1001,1110,1210...兩棲式車輛
51,53,55,1005,1120...車輪
60,334...把手
12...前端
62...工具面板
14...後端
64...前方左手車輪懸吊及回縮總成
30...上甲板部分
35...週邊平面邊緣
65,430...回縮致動器
34,332,1240...座位
66,402,404...彈簧與阻尼單元
36,38,350,352...腳部空間區域
65,430...致動器撞錘
31,32,33,31',32'...弧形物
72,74...噴射驅動單元
40...下車殼部分
80,316,916...原動機
41...牆壁
81...輸出軸
42...下車殼表面
82...扭力阻尼器
44...V型車殼部分
83,364,921...驅動軸
43...前端部分
85...齒輪箱
45...後端部分
86,1060...衰減驅動器
46,48,49...非連續部分
90...無段變速動力系統
49...凹部
91,92...滑輪
50,52,54,1220,1222,1224...車輪承接站
94...陸地模式輸出軸
100...皮帶驅動系統
102,104...海面模式輸出軸
372,374...導管
108...齒狀皮帶
376,378...輪胎
312,330,930,1003...車身
380...蓋體
313...接合線
382...區域
314,1002,1112...車殼
400...後輪懸吊及回縮總成
318,918...變速裝置
402...線圈彈簧
320,920...前輪
404...伸縮阻尼器或避震器
322,922...後輪
406,408,422,426,428,1025,1026,1033...樞軸點
324,1004...懸吊裝置
326...檔泥板
410...交叉橫樑
328,1124...拖曳手臂
411,412,414,1030,1031,1036...手臂
336,338...防護板
340...頭燈
413...後輪轂
342...水燈
420...回縮手臂
344...擋風玻璃
424...支架
346...後視鏡
430,1028...回縮撞錘
348...組合尾燈單元
923...差動齒輪
354...排水裝置
961...噴射驅動軸
360,960...噴水單元
973...浮筒
362...噴射入口
1007,1007A,1020...懸吊直立件
364...驅動軸
1008,1009,1021,1022...懸吊手臂
366...葉輪部分
368...噴嘴
1010...輪轂
370...變流裝置
1011...懸吊支撐結構
1012...轉向裝置
1066...引擎
1023,1024,1025,1026,1032,1033...樞軸連接件
1067...萬用接頭
1070...吃水線
1027...防滾桿
1122...懸吊總成
1029...阻尼及彈簧總成
1126...安裝件
1031...下降連結件
1136...凹部
1050...切除部分
1140...噴射驅動器
1061...輸入端
1230,1232...雙噴射海面驅動器
1062...輸出端
1234...入口
1063...鈍齒
1236...出口
1064...鏈條
1260,1280...可回縮車輪懸吊總成
1065...軸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第1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從上方檢視時的透視圖,其中該車輪被伸展以使用於陸地模式;第2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從下方檢視時的透視圖;第3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前方立視圖;第4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側面立視圖;第5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立視圖;第6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頂部平面圖;第7圖為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底部平面圖;第8圖為與第1圖中該兩棲式車輛相同之透視圖,唯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9至14圖對應第2至7圖所示之圖示,唯第9至14圖所示之圖示顯示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15圖為根據本發明第2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從上方檢視時的透視圖,其中該車輪被伸展以使用於陸地模式;第16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從下方檢視時的透視圖;第17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前方立視圖;第18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側面立視圖;第19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後端立視圖;第20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頂部平面圖;第21圖為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底部平面圖;第22圖為與第15圖中該兩棲式車輛相同之前方透視圖,唯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23至28圖對應第16至21圖所示之圖示,唯第23至28圖所示之圖示顯示該兩棲式車輛之該車輪被回縮以使用於海面模式;第29圖為第1至28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滾動底盤從上方檢視時的概略透視圖;第30圖為第1至28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動力系統佈局及可回縮後輪懸吊總成從上方檢視時的概略透視圖;第31圖為第30圖中該動力系統佈局之概略頂部平面圖;第32圖為第30圖中該動力系統佈局之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3圖為根據本發明第3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4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海面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側面立視圖;第35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下方平面圖;第36圖為第33圖中該兩棲式車輛在陸地模式操作狀態下的概略後方立視圖;第37圖為根據本發明第4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及動力系統佈局的概略下方平面圖;第38圖為根據本發明第5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簡化部分橫剖面圖;第39圖為根據本發明第6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部分正面圖,其中顯示一車輪位於一經伸展之車輛支撐位置上;第40圖為第39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概略部分正面圖,其中顯示一車輪位於一經回縮之位置上;第4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具有一衰減驅動器的兩棲式車輛之概略簡化部分橫剖面圖;第41B圖為第41A圖中該衰減驅動器的概略部分橫剖面圖;第42A及42B圖為該兩棲式車輛車殼部分的概略橫剖平面圖;第43圖為根據本發明第7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後方透視圖;第44圖為根據本發明第8實施例之兩棲式車輛的概略頂部平面圖;以及第45圖為第44圖中該兩棲式車輛之概略側面立視圖。
10...兩棲式車輛
12...前端
14...後端
30...上甲板部分
31,32,33...弧形物
34...座位
36,38...腳部空間區域
40...下車殼部分
50,52,54...車輪承接站
51,55...車輪
60...把手
62...工具面板
Claims (139)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車輪站之車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洋推進構件,或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以獨立於該陸地推進構件之方式被驅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陸地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等至少兩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等至少兩葉輪或推進器中之至少一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為一包括跨坐座位之內乘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各該前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為轉向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轉向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兩葉輪或推進器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為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者各自具有一銜接至其上的可轉向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噴嘴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一或各該前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 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兩葉輪包括至少兩噴射驅動器以在水中/上推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兩噴射驅動器各具有其自我的進水入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兩噴射驅動器中之至少一者包括至少一附接至其上的輸出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兩噴射驅動器中之至少一者包括一逆向葉片(bucket)。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與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的至少一部分呈縱向對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至少一變流裝置(deflector),以使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輸出轉向遠離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所有該等車輪皆可回縮於吃水線之上以供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等前輪站之該等車輪在回縮時可繞著實質平行於該兩棲式車輛之縱軸的旋轉軸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當該車輪被回縮時,各車輪之下方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於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於各車輪站處僅包括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包括兩個或更多的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互相鄰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各為薄型車輪,其等共同提供一單一標準車輪之寬度。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車輪站之車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洋推進構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 輪或推進器被設置於該後輪站前方的一中央區域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被設置於一非中央區域中,於該後輪站之前方或該後輪站之一側或另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兩個或更多銜接至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之輸出導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輸出導管至少分別被設置於該後輪站之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陸地推進構件之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為一包括跨坐座位之乘坐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 於各該前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為轉向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轉向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為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者各自具有一銜接至其上的可轉向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噴嘴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一或各該前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包括至少一噴射驅動器以在水中/上推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一噴射驅動器各具有其自我的進水入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一噴射驅動器中之一者包括一個以上之銜接至其上的輸 出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噴射驅動器包括一逆向葉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與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的至少一部分呈縱向對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至少一變流裝置,以使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輸出轉向遠離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所有該等車輪皆可回縮於吃水線之上以供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等前輪站之該等車輪在回縮時可繞著實質平行於該兩棲式車輛之縱軸的旋轉軸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當該車輪被回縮時,各車輪之下方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於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26項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於各車輪站處僅包括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至28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包括兩個或更多的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 輪站之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互相鄰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各為薄型車輪,其等共同提供一單一標準車輪之寬度。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至少3個以一三輪車輛組態配置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的後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洋推進構件。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的後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 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陸地推進構件係獨立於該海洋推進構件。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車輪站之車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該3個車輪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而第三車輪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中的後輪,各車輪可移 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該等車輪之至少一者;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分別設置於該後輪站兩側之葉輪或推進器。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中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車輪站之車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以及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以獨立於該陸地推進構件之方式被驅動。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滑行車殼;3個車輪站,該3個車輪站中之其中2個為分別設置於 該兩棲式車輛兩側及前半段的前輪站,而第三車輪站則為設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後半段中央區域中的後輪站;至少1個設置於各車輪站之車輪,各車輪可移動於一伸展陸地模式位置及一回縮海洋模式位置之間;陸地推進構件,以在陸地模式中於陸地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陸地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該車輪;海洋推進構件,以在海洋模式中於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該海洋推進構件包括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以及一原動機,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以獨立於該陸地推進構件之方式被該原動機驅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被設置於該後輪站前方的一中央區域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被設置於一非中央區域中,於該後輪站之前方或該後輪站之一側或另一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兩個或更多銜接至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之輸出導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輸出導管至少分別被設置於該後輪或車輪站之兩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陸地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原動機,該原動機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動力予包含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為一包括跨坐座位之騎坐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各該前輪位置或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為轉向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8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轉向輪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陸地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或推進器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為一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者各自具有一銜接至 其上的可轉向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0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轉向葉輪或推進器或噴嘴至少在該兩棲式車輛之該海洋模式中被連接至可由駕駛操作以駕駛該兩棲式車輛之把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一或各該前輪位置或站之該至少一車輪被驅動以在陸地上供給動力給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葉輪包括至少一噴射驅動器以在水中/上推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一噴射驅動器各具有其自我的進水入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至少一噴射驅動器中之一者包括一個以上之銜接至其上的輸出噴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噴射驅動器包括一逆向葉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海洋推進構件係與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至少一車輪的至少一部分呈縱向對準。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 車輛,其中設置至少一變流裝置,以使該海洋推進構件之輸出轉向遠離設置於該後輪位置或站之該至少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所有該等車輪皆可回縮於吃水線之上以供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等前輪位置或站之該等車輪在回縮時可繞著實質平行於該兩棲式車輛之縱軸的旋轉軸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當該車輪被回縮時,各該車輪之下方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於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及54-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於各該車輪站處僅包括一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至59項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位置或站之該至少一車輪包括兩個或更多的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設置於該後輪站之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互相鄰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5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兩個或更多的車輪各為薄型車輪,其等共同提供一單一標準車輪之寬度。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 輛包括:一具有一滑行表面之車殼,該滑行表面在該兩棲式車輛於水面上滑行時接觸水面;至少1個可回縮懸吊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可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其中: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包括供各車輪用之上、下懸吊手臂,該等懸吊手臂於內端處被樞軸連接至該車殼中之一支撐結構,且於外端處被樞軸連接至一懸吊直立件,該上懸吊手臂由一第一上樞軸連接件樞軸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且該下懸吊手臂由一第二下樞軸連接件樞軸連接至該懸吊直立件;該懸吊直立件從該第二連接件朝一背離該第一連接件之方向延伸至一輪轂安裝位置,在該輪轂安裝位置上,該輪轂被可旋轉地安裝於該懸吊直立件上一遠離該第一及第二樞軸連接件的位置;該懸吊直立件在供陸地使用時從該車殼向外延伸跨過該滑行表面之一側面;以及該下懸吊手臂在該兩棲式車輛於陸地上使用時始終保持於該滑行表面之一頂部之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懸吊手臂從該車殼內部延伸於該車殼之一外緣之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或88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與該第二連接件之間的距離至少相當於該第一及第二連接件之間的距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距離該第二連接件至少大約5公分、10公分、15公分或20公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以旋轉方式被安裝於該懸吊直立件上一遠端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係被一分程傳遞來自該兩棲式車輛原動機之動力的傳動裝置所驅動而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傳動裝置具有一衰減驅動部分,在該衰減驅動部分中,動力從一位於該下樞軸點處或其上方的位置被獲得,且沿著該懸吊直立件或沿其邊而被分程傳遞至被驅動之該輪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由一輪轂馬達驅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馬達為一液壓馬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4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輪轂馬達為一電動馬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及87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車殼為一V型車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包括一連接於該等懸吊手臂之一者與該支撐結構之間的彈簧及阻尼總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7至88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包括一可延伸致動器,該致動器可操作以將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從該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該回縮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9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致動器亦可操作以改變離地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9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支撐結構包括一可旋轉支撐手臂,該可旋轉支撐手臂於一端部被樞軸安裝至該支撐結構之一固定部分,該致動器復又被樞軸連接至該固定部分,該致動器於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支撐手臂並於另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支撐結構之一固定部分,一/該彈簧及阻尼總成於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可旋轉支撐手臂且於另一端部被樞軸連接至該下懸吊手臂。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兩棲式車輛,包括:一車輛車身,該車輛車身包括一車殼部分,其滑行表面中沒有切除部分,該滑行表面在水上使用時係用以接觸水;以及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該可回縮懸吊裝置可從一車輛支撐位置移動至一回縮位置;其中,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以將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定位於該車殼部分之外部一車輛支撐位置上,且具有一從該滑行表面上方延伸至一車輪安裝位置之長型懸吊直立件,使得該滑行表 面中不需要切除部分以在該回縮及車輛支撐位置上容納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2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至少一可回縮懸吊裝置於該車殼部分之上被連接至該車輛車身。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2或10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滑行表面在水上使用時可與水直接接觸。
- 一種使用於陸地及海洋模式之滑行兩棲式車輛,包括:一車殼;一懸吊總成;一對以該懸吊總成安裝至該兩棲式車輛之車輪;一車輪回縮機構,該車輪回縮機構用以使該等車輪移動於一經展開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陸地使用之車輪位置與一被回縮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水上滑行之位置之間;其中該懸吊總成於該對車輪之各側包括懸吊手臂以使該對車輪位於該等手臂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懸吊手臂以一小於該車殼之最大寬度的距離被隔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懸吊手臂為以旋轉方式連接至該兩棲式車輛之拖曳手臂,各該拖曳手臂被連接至一各別車輪之外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7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各車輪由一順應型安裝件安裝於各該拖曳手臂上,該順應型安裝 件允許該車輪與該手臂之間做相對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8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各該安裝件包括一球形關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對車輪為一對後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一輪軸連接該對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項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包括一馬達,該馬達被連接以透過一隔離該輪軸之兩部分的差動齒輪來驅動該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包括一連接至一皮帶或鍊條驅動器之馬達,該皮帶或鍊條驅動器被組配以驅動該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皮帶或鍊條驅動器部分或完全位於一或各該懸吊手臂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懸吊總成包括一或多個連接至一或各該手臂之扭力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車輪回縮機構包括一或多個曲柄扭力桿及耦合至該/各該扭力桿之曲柄部分的致動器以啟動該車輪之回縮與展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車輪回縮機構包括一或多個連接至該懸吊手臂之液壓懸吊支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噴射驅動總成,以在水上推進該兩棲式車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8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等)噴射驅動總成之一或多個輸出噴嘴位於該組車輪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組車輪可回縮於該兩棲式車輛之吃水線之上以供該兩棲式車輛在水上使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車輪可回縮至該車殼之長度範圍內的一回縮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及105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兩棲式車輛具有總共3個車輪、4個車輪、或6個車輪,該等車輪被設置於總共不多於3個車輪站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5或106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該組車輪互相鄰接。
- 一種使用於具有一主要車輛結構之兩棲式車輛的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該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包括:一懸吊總成;一對可以該懸吊總成連接至該兩棲式車輛之車輪;以及一車輪回縮機構,該車輪回縮機構用以使該車輪移動於一經展開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陸地使用之車輪位 置與一被回縮以供該兩棲式車輛於水上使用之位置之間;其中該懸吊總成包括懸吊手臂,該等懸吊手臂各被連接至一對車輪之外側以使該對車輪位於該等懸吊手臂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一輪軸連接該對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該懸吊手臂為一對可以旋轉方式連接至該兩棲式車輛之拖曳手臂,各該拖曳手臂被連接至一該車輪之外側。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各該車輪由一順應型安裝件安裝於一該懸吊手臂上,該順應型安裝件允許該車輪與該手臂之間做相對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7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各該安裝件包括一球形關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該懸吊總成包括一或多個連接至一或各該手臂之扭力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該車輪回縮機構包括一或多個曲柄扭力桿及耦合至該扭力桿分支之曲柄部分的致動器以啟動該車輪之回縮與展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該車輪回縮機構包括一或多個連接至該懸吊手臂或輪軸之液壓懸吊支柱。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4或125項之車輪懸吊及回縮裝置,其中該對車輪互相鄰接。
- 一種可以在陸地及水上行駛之兩棲式車輛,該兩棲式車輛具有一車身及一滑行車殼,以及至少3個安裝於一可回縮懸吊裝置上之道路車輪,其可伸展以供道路使用或回縮以供水上使用;其中供至少一名騎乘者使用之騎坐座位被提供,且海洋推進由至少兩個噴射驅動器提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105及133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駕駛控制係透過使用一把手提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3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駕駛控制係透過使用一轉向輪提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105及133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至少一騎乘者之座位被設置於一提供動力以供道路及海洋行駛之引擎的上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105及133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至少一騎乘者之座位被設置於一提供動力以供道路海洋行駛之引擎的上方,且一分離式動力來源被使用於海洋行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105及133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提供兩個前道路車輪。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26、54-59、87、102、105及133項中任一項之兩棲式車輛,其中提供一擋風玻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0616845A GB2441518A (en) | 2006-08-24 | 2006-08-24 | An amphibian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and a single rear whee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31316A TW200831316A (en) | 2008-08-01 |
TWI429545B true TWI429545B (zh) | 2014-03-11 |
Family
ID=371028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9171A TW201228856A (en) | 2006-08-24 | 2007-08-24 | Amphibian |
TW96131497A TWI429545B (zh) | 2006-08-24 | 2007-08-24 | 兩棲式車輛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09171A TW201228856A (en) | 2006-08-24 | 2007-08-24 | Amphibian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025540B2 (zh) |
EP (2) | EP3147142A1 (zh) |
JP (2) | JP2010501397A (zh) |
KR (2) | KR20140071443A (zh) |
CN (2) | CN106427431A (zh) |
AU (3) | AU2007287372A1 (zh) |
CA (2) | CA2874359A1 (zh) |
GB (1) | GB2441518A (zh) |
RU (2) | RU2520665C2 (zh) |
TW (2) | TW201228856A (zh) |
WO (1) | WO2008023191A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9222B (zh) * | 2017-12-25 | 2019-02-01 | 亞帝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立車穩定及傾斜輔助之具體架構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441518A (en) * | 2006-08-24 | 2008-03-12 | Gibbs Tech Ltd | An amphibian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and a single rear wheel |
GB2452087A (en) * | 2007-08-24 | 2009-02-25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suspension assembly |
GB2452092B (en) * | 2007-08-24 | 2010-06-23 | Gibbs Tech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mphibians |
GB2452088A (en) * | 2007-08-24 | 2009-02-25 | Gibbs Tech Ltd | A ride-on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
GB2461081B (en) * | 2008-06-19 | 2011-12-28 | Gibbs Tech Ltd | A three-wheeled amphibian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
GB2478394B (en) * | 2008-06-20 | 2011-12-14 | Gibbs Tech Ltd | A two wheeled planing amphibian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
JP5537835B2 (ja) * | 2009-05-25 | 2014-07-02 | ユニバーサル特機株式会社 | 水陸両用車の制御システム |
CN102069690A (zh) * | 2009-11-24 | 2011-05-25 | 周星果 | 水陆两用车 |
WO2011077090A2 (en) * | 2009-12-22 | 2011-06-30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Amphibian |
LT5806B (lt) * | 2010-06-29 | 2012-02-27 | Rimantas Varanauskas | Energetiškai nepriklausoma plūduriuojanti platforma ir jos ratų sistema |
KR101008105B1 (ko) * | 2010-08-06 | 2011-01-13 | 시레그 인터내셔널 리미티드 | 수륙양용보트 |
CN102092253A (zh) * | 2010-08-29 | 2011-06-15 | 邱百鸣 | 海陆双用船车 |
EP2718127A2 (en) * | 2011-06-13 | 2014-04-16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Amphibian hull |
JP6061925B2 (ja) * | 2011-06-30 | 2017-01-18 | ギブズ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 水陸両用車 |
CN102390454A (zh) * | 2011-09-29 | 2012-03-28 |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海底全地形行走车 |
US20130217280A1 (en) * | 2012-02-07 | 2013-08-22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Hydraulic system for an amphibian |
USD760623S1 (en) | 2012-10-13 | 2016-07-05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Amphibious vehicle |
GB2506921B (en) * | 2012-10-14 | 2015-06-10 | Gibbs Tech Ltd | Enhanced steering |
GB2514313B (en) * | 2012-12-20 | 2015-12-30 | Gibbs Tech Ltd | A power train for an amphibian |
CN103085618B (zh) * | 2013-02-20 | 2015-04-08 | 陈国宏 | 一种水路两用船 |
CN103129338A (zh) * | 2013-03-19 | 2013-06-05 | 李祉谌 | 净化空气的环保能源水陆两栖电动车 |
CN103818536B (zh) * | 2013-12-18 | 2016-09-14 | 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 一种两栖车辆水上混合推进装置 |
US20160332494A1 (en) * | 2013-12-20 | 2016-11-17 | Wareham Steamship Corporation | A surface vehicle |
CN104773043A (zh) * | 2015-04-27 | 2015-07-15 | 朱沫 | 一种矢量喷水推进式水陆两用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GB201509933D0 (en) * | 2015-06-08 | 2015-07-22 | Gibbs Tech Ltd | A power train for an amphibian |
US9849742B2 (en) | 2015-06-26 | 2017-12-26 | Theodore J. Klouzal | Maneuverable platforms |
AU2017261615B2 (en) * | 2016-06-13 | 2023-03-30 | Freswin Engineering Pty Ltd | Boat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
RU2658221C1 (ru) * | 2017-05-04 | 2018-06-19 | 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акаренко |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гусенич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водяными движителями |
JP6534717B2 (ja) * | 2017-10-12 | 2019-06-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CN108146168A (zh) * | 2017-11-24 | 2018-06-12 | 湖北华舟重工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全液压水陆两栖救援艇 |
FI128673B (en) * | 2018-06-26 | 2020-10-15 | Pintone Oy | Electric vehicle with weather protection |
US10322614B1 (en) * | 2018-08-28 | 2019-06-18 | William Naneng | Amphibious vehicle |
CN109367333A (zh) * | 2018-10-15 | 2019-02-22 | 河海大学 | 一种喷水推进轮式两栖无人船 |
KR20200067503A (ko) | 2018-12-04 | 2020-06-12 | (주)아이솔루션 | 분산 구조의 플라즈마 스크러버 장치 |
RU189628U1 (ru) * | 2019-02-14 | 2019-05-29 |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Торговая компания "Аэросани" |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на скользящей поверхности |
TWM587555U (zh) * | 2019-05-22 | 2019-12-11 | 智晟股份有限公司 | 水陸兩用遙控車之底盤裝置 |
KR20210007587A (ko) | 2019-07-12 | 2021-01-20 | (주)아이솔루션 | 공급 분배 구조의 플라즈마 스크러버 장치 |
CN110614890B (zh) * | 2019-09-11 | 2022-10-25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轮喷一体式水陆两栖推进器 |
CN110682749A (zh) * | 2019-09-29 | 2020-01-14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轮桨一体的轮及两栖运载器 |
RU2732662C1 (ru) * | 2019-12-12 | 2020-09-21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автономное науч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опы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робототехники и технической кибернетики" (ЦНИИ РТК) | Амфибий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повышенн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
JP6675730B1 (ja) * | 2019-12-13 | 2020-04-01 | 合同会社ガウデオ | 二輪式移動装置 |
RU2727219C1 (ru) * | 2020-02-11 | 2020-07-21 | Александр Георгиевич Семенов | Способ буксировк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изменяемым дорожным просветом на грунтах с низкой несущей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
CN111452576B (zh) * | 2020-03-19 | 2021-08-24 | 武汉理工大学 | 水陆双栖车的驱动力协调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1301618B (zh) * | 2020-03-23 | 2021-07-09 | 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sma驱动巡检四驱车 |
CN113697072A (zh) * | 2020-05-21 | 2021-11-26 | 哈尔滨子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陆两用推进装置 |
KR20200088257A (ko) | 2020-07-14 | 2020-07-22 | (주)아이솔루션 | 분산 구조의 플라즈마 스크러버 장치 |
CN112440634B (zh) * | 2020-11-12 | 2022-08-23 |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两栖车的整流装置 |
KR20210003316A (ko) | 2021-01-04 | 2021-01-11 | (주)아이솔루션 | 분산 구조의 플라즈마 스크러버 장치 |
RU2758955C1 (ru) * | 2021-03-16 | 2021-11-03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имени Геро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генерал-лейтенанта инженерных войск Д.М. Карбышев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 Плавающий гусеничный транспортер |
CN112895825B (zh) * | 2021-03-17 | 2022-04-08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可变构型的多模式水陆两栖运动关节 |
CN113733831B (zh) * | 2021-09-30 | 2023-06-16 | 广东赫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
US12097733B2 (en) | 2022-03-28 | 2024-09-24 | Poseidon Amphibworks Corporation | Amphibious vehicle |
CN114619813B (zh) * | 2022-04-13 | 2023-12-01 | 郜生云 | 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使用方法 |
CN114738598A (zh) * | 2022-04-15 | 2022-07-12 |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 管道检测机器人 |
US11919345B2 (en) | 2022-05-23 | 2024-03-05 | J. David March | Amphibious vehicle |
US20240109379A1 (en) * | 2022-10-01 | 2024-04-04 | Joseph Ganahl | Amphibious vehicle system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54831A (en) * | 1925-05-02 | 1926-07-15 | Julius Lucas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ipe stopping means |
US2002200A (en) * | 1931-10-03 | 1935-05-21 | Cooper Bessemer Corp | Engine compressor assembly |
US1948575A (en) | 1933-03-21 | 1934-02-27 | American Mach & Foundry | Leveling device for cigarette machine feeds |
US2049702A (en) | 1935-03-21 | 1936-08-04 | Howe Myron Emmett | Amphibious surfboat |
US3741146A (en) * | 1971-02-03 | 1973-06-26 | Powell B Decatur | Amphibian vehicle |
JPS4953485U (zh) * | 1972-08-18 | 1974-05-11 | ||
DE2904151A1 (de) | 1979-02-03 | 1980-08-14 | Wilhelm Westphalen | Schwimmfaehiger personenkraftwagen als reise- und wassersport-mobil |
JPS57191109A (en) | 1981-05-18 | 1982-11-24 | Akira Mamiya | Vehicle self travelling with single body on land, water and snow-covered land |
BE896799A (nl) * | 1983-05-20 | 1983-09-16 | Vander Donckt Geert | Amfibietrapfiets met propelloaandrijving en intrekbare wielen. |
US4597353A (en) * | 1983-11-28 | 1986-07-01 | Teiemu Giken Kabushiki Kaisha | Amphibian vehicle |
JPS6090093U (ja) * | 1983-11-28 | 1985-06-20 | テイエム技研株式会社 | 水上推進装置 |
JPS60134096U (ja) * | 1984-02-17 | 1985-09-06 | テイエム技研株式会社 | 水上推進装置 |
JPS6095386U (ja) * | 1983-12-07 | 1985-06-28 | テイエム技研株式会社 | 水陸両用走行車 |
GB2170759B (en) * | 1985-02-13 | 1988-06-29 | Alan William Taylor | Boat |
WO1988007453A1 (fr) * | 1987-03-30 | 1988-10-06 | Keller, Monique | Nacelle utilisee comme element de base pour un engin de deplacement, pouvant etre associee a d'autres elements, permettant quatre modes de deplacement |
JPS62125603U (zh) * | 1986-02-03 | 1987-08-10 | ||
GB8810479D0 (en) * | 1988-05-04 | 1988-06-08 | Royle D A C | Amphibious craft |
JPH02212289A (ja) * | 1989-02-14 | 1990-08-23 | Orido Eng:Kk | 水中スクーター |
GB2254831B (en) * | 1991-04-19 | 1995-01-25 | Alistair Ferguson Buchanan | Amphibious motor cycle |
NZ250979A (en) | 1994-02-25 | 1996-03-26 | Terence James Roycroft | Amphibious vehicle axle driven wheel retracting mechanism |
AU700280B2 (en) * | 1995-07-25 | 1998-12-24 | Stuart Danes Shimeld | Amphibious sailing craft |
JP3298379B2 (ja) | 1995-09-20 | 2002-07-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子承認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US5690046A (en) * | 1995-11-21 | 1997-11-25 | Grzech, Jr.; Albert S. | Amphibious vehicles |
US5632221A (en) * | 1996-04-08 | 1997-05-27 | Trenne; Myron | Amphibious vehicle having retractable ground wheels |
GB9723631D0 (en) * | 1997-11-10 | 1998-01-07 | Baker David P | Amphibious vehicles and drives therefor |
DE19831324C2 (de) * | 1998-07-13 | 2002-12-05 | Andreas Lehrberger | Amphibienfahrzeug |
CA2305605C (en) * | 1999-04-14 | 2008-12-02 | Raymond Maguire | Recreational vehicle |
DE19926145A1 (de) * | 1999-06-09 | 2000-12-14 | Volkswagen Ag | Amphibienfahrzeug |
GB0007625D0 (en) | 2000-03-30 | 2000-05-17 | Gibbs Tech Ltd | Improved suspension strut |
GB0017782D0 (en) | 2000-07-21 | 2000-09-06 | Gibbs Tech Ltd | Bump stop |
WO2002012005A1 (en) * | 2000-08-10 | 2002-02-14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Power train |
WO2002016159A1 (en) * | 2000-08-25 | 2002-02-28 | Gibbs Technologies Limited | Power train |
GB0021007D0 (en) * | 2000-08-26 | 2000-10-11 | Gibbs Int Tech Ltd | Power train |
GB0021168D0 (en) * | 2000-08-30 | 2000-10-11 | Gibbs Int Tech Ltd | Power train |
GB0029298D0 (en) * | 2000-12-01 | 2001-01-17 | Gibbs Int Tech Ltd | Suspension arrangement |
GB0101781D0 (en) | 2001-01-24 | 2001-03-07 | Gibbs Int Tech Ltd | Power train |
GB0102521D0 (en) * | 2001-02-01 | 2001-03-21 | Gibbs Int Tech Ltd | Power train |
US6540569B1 (en) * | 2001-09-24 | 2003-04-01 | Shao-Wei Gong | Integrated utility personal vehicle |
GB0125689D0 (en) | 2001-10-26 | 2001-12-19 | Covelink Marine Ltd | A retractable road wheel and steering arrangement for an amphibious vehicle |
EP1458611B1 (en) | 2001-12-17 | 2012-06-06 | Sealegs International Limited | Amphibious vehicle |
US20040035624A1 (en) * | 2002-02-22 | 2004-02-26 | Berthold Fecteau | Components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to permit leaning of the driver |
GB0220164D0 (en) * | 2002-08-30 | 2002-10-09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
GB2394699A (en) | 2002-11-01 | 2004-05-05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 |
US20040168623A1 (en) * | 2003-02-27 | 2004-09-02 | Kirk Clint F. | Multi-hull personal watercraft |
GB2401829A (en) * | 2003-05-19 | 2004-11-24 | Gibbs Tech Ltd | A propulsion system for an amphibious vehicle |
GB2401832B (en) | 2003-05-19 | 2006-02-01 | Gibbs Tech Ltd | A hull for an amphibious vehicle |
GB2404171B (en) | 2003-07-25 | 2007-03-14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disconnectable retractable suspension |
NZ528471A (en) | 2003-09-25 | 2006-08-31 | Sealegs Internat Ltd | Retractable leg assembly |
DE10344957A1 (de) * | 2003-09-27 | 2005-04-21 | Thomas Grigutsch | Amphibienfahrzeug |
GB0422954D0 (en) | 2004-10-15 | 2004-11-17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
US20060199449A1 (en) * | 2004-10-22 | 2006-09-07 | Longdill Simon J | Amphibious vehicle |
GB2425511B (en) | 2004-10-22 | 2007-05-23 | Gibbs Tech Ltd | Retraction arrangement |
GB0423463D0 (en) | 2004-10-22 | 2004-11-24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suspension |
GB2420318B (en) | 2004-11-18 | 2006-11-01 | Rodney Eyles | Water jet propelled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a pivotable steering device |
GB2423963A (en) * | 2004-12-22 | 2006-09-13 | Gibbs Tech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power train arrangement |
US7207851B1 (en) | 2005-10-21 | 2007-04-24 | Gibbs Technologies Ltd | Amphibious vehicle |
RU53227U1 (ru) * | 2006-02-21 | 2006-05-10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Дмитровский экскаваторный завод при федеральном агентстве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 Мотовездеход |
GB2441518A (en) * | 2006-08-24 | 2008-03-12 | Gibbs Tech Ltd | An amphibian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and a single rear wheel |
GB2452088A (en) * | 2007-08-24 | 2009-02-25 | Gibbs Tech Ltd | A ride-on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wheels |
GB2452092B (en) * | 2007-08-24 | 2010-06-23 | Gibbs Tech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mphibians |
-
2006
- 2006-08-24 GB GB0616845A patent/GB2441518A/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
- 2007-08-24 TW TW101109171A patent/TW201228856A/zh unknown
- 2007-08-24 EP EP16179628.9A patent/EP314714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7-08-24 CN CN201610245261.9A patent/CN106427431A/zh active Pending
- 2007-08-24 KR KR1020147010704A patent/KR2014007144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7-08-24 US US11/895,604 patent/US8025540B2/en active Active
- 2007-08-24 KR KR1020097005897A patent/KR2009005703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7-08-24 RU RU2009110495/11A patent/RU2520665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4 JP JP2009525111A patent/JP2010501397A/ja active Pending
- 2007-08-24 AU AU2007287372A patent/AU200728737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8-24 CA CA2874359A patent/CA287435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7-08-24 CN CN200780038790.0A patent/CN101528487B/zh active Active
- 2007-08-24 TW TW96131497A patent/TWI42954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8-24 EP EP07789321.2A patent/EP2059401B1/en active Active
- 2007-08-24 WO PCT/GB2007/003234 patent/WO2008023191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8-24 CA CA2661499A patent/CA2661499C/en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28 US US12/914,736 patent/US95556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28 RU RU2014102714/11A patent/RU2014102714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4-05-20 AU AU2014202754A patent/AU201420275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
- 2015-02-06 JP JP2015021689A patent/JP2015110420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4-27 US US15/139,763 patent/US2016023652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07-05 AU AU2016204662A patent/AU201620466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9222B (zh) * | 2017-12-25 | 2019-02-01 | 亞帝發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立車穩定及傾斜輔助之具體架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40071443A (ko) | 2014-06-11 |
CA2874359A1 (en) | 2008-02-28 |
CN101528487A (zh) | 2009-09-09 |
CN106427431A (zh) | 2017-02-22 |
CA2661499A1 (en) | 2008-02-28 |
US8025540B2 (en) | 2011-09-27 |
TW201228856A (en) | 2012-07-16 |
JP2010501397A (ja) | 2010-01-21 |
JP2015110420A (ja) | 2015-06-18 |
AU2016204662A1 (en) | 2016-07-21 |
CA2661499C (en) | 2017-01-03 |
EP2059401B1 (en) | 2016-07-20 |
GB0616845D0 (en) | 2006-10-04 |
US9555678B2 (en) | 2017-01-31 |
WO2008023191A2 (en) | 2008-02-28 |
CN101528487B (zh) | 2016-05-18 |
TW200831316A (en) | 2008-08-01 |
RU2520665C2 (ru) | 2014-06-27 |
RU2009110495A (ru) | 2010-09-27 |
RU2014102714A (ru) | 2015-08-10 |
US20160236527A1 (en) | 2016-08-18 |
GB2441518A (en) | 2008-03-12 |
WO2008023191A3 (en) | 2008-05-29 |
AU2007287372A1 (en) | 2008-02-28 |
US20110045715A1 (en) | 2011-02-24 |
EP3147142A1 (en) | 2017-03-29 |
EP2059401A2 (en) | 2009-05-20 |
AU2014202754A1 (en) | 2014-06-12 |
KR20090057037A (ko) | 2009-06-03 |
US20080108257A1 (en) | 2008-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29545B (zh) | 兩棲式車輛 | |
KR101601249B1 (ko) | 수륙양용차 | |
JP4712809B2 (ja) | 水陸両用車 | |
JP2010501397A5 (zh) | ||
RU2444444C2 (ru) | Амфибий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 |
CN102811872B (zh) | 水陆两用车辆 | |
CN101087699A (zh) | 一种水陆两用车辆 | |
TW201018592A (en) | Amphibia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