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2434B - The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rod-like element - Google Patents

The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rod-like elemen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2434B
TWI402434B TW97134518A TW97134518A TWI402434B TW I402434 B TWI402434 B TW I402434B TW 97134518 A TW97134518 A TW 97134518A TW 97134518 A TW97134518 A TW 97134518A TW I402434 B TWI402434 B TW I4024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lamping
shaped
shaped member
h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4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28135A (en
Inventor
Noriyuki Wada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Kk filed Critical Daifuku Kk
Publication of TW200928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8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2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243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0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 F16B7/04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 F16B7/048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for rods or for tubes without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 F16B7/0493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for rods or for tubes without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forming a crossed-over connection

Description

棒狀元件之元件安裝構造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棒狀元件之元件安裝構造,其在使用管材料等之棒狀元件將各種架子或台車、支持台等之重量輕的框架構造組立時可應用。
作為應用於如上述所示的用途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已知如專利文獻1的記載所示,使接頭元件和管材料嵌合並將兩者黏接固定或將滑套壓入固定於兩者間之構造,或如專利文獻2的記載所示,將和管材料嵌合的接頭元件採用二分割之構造或分割構造,並藉由以螺栓螺帽固定此接頭元件而將該接頭元件固定於管材料之構造。
[專利文獻1]實公昭63-16889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公昭53-25170號公報
在任一構造,安裝元件之對象都是圓管材料,為了提高將接頭元件等之各種安裝元件黏接固定於該圓管材料時的黏接性能,或者提高摩擦力,而作為該圓管材料,因為一般使用對金屬製管塗抹樹脂者,所以費用變貴。當然,雖然亦可使用樹脂管或金屬製管,但是預料以樹脂管所組立的構造體無法得到所要的強度,而金屬製管需要特殊的黏接劑,或因摩擦力不足而難朝向既定方向將安裝元件確實地固定於既定位置。此外,作為可特定安裝元件之方向的構造,如專利文獻1的記載所示,作為安裝元件的安裝對象,亦想到使用方管材料之構造,但是在橫截面為正四角形之一般的方管材料,只是按照方管材料之圓周方向的90度間隔限制安裝元件的安裝方向。因此,在為了方管材料之軸心位於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各頂點相當位置而朝向彼此平行之方向配置方管材料的框架構造體,在對方管材料之其他的棒狀元件之接頭手段利用該安裝元件,並以連結棒狀元件連結配置於該直角等腰三角形之斜邊兩端相當位置的棒狀元件之間,以矯正所組立之框架構造體的變形而且提高強度的情況,結果,和圓管材料用之安裝元件一樣,發生不僅需要可對方管材料自由轉動的安裝元件,而且必須將連結棒狀元件的長度正確地調整成位於該斜邊兩端相當位置之2支方管材料間的距離變成既定值之問題點。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解決如上述所示之以往的問題點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若附加後述之實施形態的參照符號,在構造上:棒狀元件P1係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對該棒狀元件P1所安裝的安裝元件(接頭)係具備有:至少2個夾持元件2A、2B,係各自具有夾持該棒狀元件P1的夾持部4;及固定用螺栓螺帽3,係將該夾持元件2A、2B之間朝向該夾持部4的夾持方向彼此固定;利用此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固定,而各夾持元件2A、2B的夾持部4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圓周方向的至少3側面(例如4側面6b、6c、7b、7c)抵接,並將該棒狀元件P1夾住固定成無法繞其軸心相對轉動。
至於該構造之本發明的實施,具體而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記載所示,於該夾持元件2A、2B中之至少一個夾持元件2A的夾持部4,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其具備有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位於在圓周方向分開之對稱位置的2側面6b、6c抵接的對稱2側面8b、8c,在藉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夾持元件2A、2B之間時,以該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的2側面8b、8c對棒狀元件P1之位於該對稱位置的2側面6b、6c壓接之方式構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記載所示,於該夾持元件2A、2B之至少一個夾持元件2A的夾持部4,可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8h、8i,其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相鄰成山形之2側面6d、6e抵接。
又,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記載所示,該2個夾持元件2A、2B係以朝向對該棒狀元件P1正交的方向配置,而該夾持部4夾持該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部的方式構成,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記載所示,該2個夾持元件2A、2B係能以朝向棒狀元件P2之延長方向配置,而該夾持部5夾持該棒狀元件P2之端部的方式構成。
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係具有2個夾持元件2A、2B,其具備有從該固定用螺栓螺帽3之位置成懸吊式地突出的夾持部4,並於各夾持部4的游動端側設置自由拆裝的卡合部10,其彼此卡合成阻止兩夾持部4的游動端之朝向棒狀元件的圓周方向之分開移動,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係具備有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其於中間位置各自具有夾持部4,而該固定用螺栓螺帽3係可配設於該夾持部4的兩側。
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係由以下之構件所構成: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係於彎曲部內側具有夾持部26;及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係於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21;而該固定用螺栓螺帽3係可配設於該夾持部4的兩側。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記載所示,於該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的夾持部26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其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對稱位置之平行側面6a、7a的一方6a及以該一側面6a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6b、6c相向,而於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夾持部21可設置和該平行側面6a、7a之另一方的面7a抵接之內側面8d。當然,在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構造,亦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記載所示構成各夾持部26、21。
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由在長度方向之中間位置具有夾持部4的線狀夾持元件20、和於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21的彎曲夾持元件24A、24B所構成,並可配設固定用螺栓螺帽3,其將這3個夾持元件20、24A、24B彼此固定並一體化成以各夾持部4、21包圍夾持1支該棒狀元件P1。
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記載所示,於該線狀夾持元件20的夾持部4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其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6b之一方6a及以該一側面6a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7b、7c相向,而於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的夾持部21設置內側面8d,其各自和以該平行側面6a、7a之另一方的面7a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7b、7c抵接較佳,但是在此情況,亦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記載所示構成各夾持部4、21。
此外,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由在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21的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所構成,並可配設固定用螺栓螺帽3,其將這4個夾持元件32A~32D彼此固定並一體化成以各夾持部21包圍夾持1支該棒狀元件P1。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記載所示,於該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的各夾持部21設置內側面8d,其和該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4個各側面6b、6c、7b、7c抵接較佳,但是亦可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記載所示構成各夾持部21。
雖然本發明之安裝元件係於構成該安裝元件的夾持元件,可設置例如棚架部、安裝棒狀元件以外之其他的元件(例如壁板)之其他元件安裝部、腳部(包含用以調整設置水平之具有調整器的腳部)等各式各樣的,但是為了可將本發明之安裝元件用作棒狀元件之間的接頭,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記載所示,將夾持該棒狀元件P1之夾持部4作為主夾持部,於相鄰並構成該主夾持部之2個夾持元件2A、2B的游動端側可設置副夾持部5,其夾持和該棒狀元件P1不同的棒狀元件P2。
在實施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1、33)的副夾持部5、36係可設置成副夾持部5、36所夾持的棒狀元件P2朝向對該主夾持部4、35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1垂直的方向。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59)的副夾持部係可設置2個,這2個副夾持部5A、5B係可設置成這2個副夾持部5A、5B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2、P3變成彼此平行。
又,在實施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54)的副夾持部4B係可設置成主夾持部4A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1和副夾持部4B所夾持的棒狀元件P2變成朝向彼此平行的方向,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記載所示,該安裝元件(接頭41)之主夾持部4和副夾持部5係可連結成繞支軸(螺栓螺帽44)的周圍自由相對擺動。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記載所示,該支軸係可由將主夾持部4和副夾持部5中之構成一方的夾持部4之2個夾持元件42A、42B彼此固定的固定用螺栓螺帽44兼具。
此外,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記載所示,可將以圓弧面所形成的副夾持部58組合成夾持圓管材料P6。在此情況,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之記載所示,於夾持圓管材料P6之該副夾持部58,將圓筒體67保持成可繞其軸心的周圍自轉,該圓筒體67之內側貫穿孔可構成角孔69,而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之外周面的該棒狀元件P1可僅在長度方向自由移動地插入該角孔。
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本發明的棒狀元件之元件安裝構造,藉由將安裝元件所具有之2個夾持元件配置成其夾持部夾住並包圍棒狀元件,而且以固定用螺栓螺帽固定該2個夾持元件,而可對棒狀元件安裝安裝元件(2個夾持元件),此時,因為該棒狀元件係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在安裝元件側之至少2個夾持元件的夾持部,係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之圓周方向的至少3側面抵接,並將該棒狀元件夾住包圍成無法繞其軸心相對轉動之構造,所以只是以固定用螺栓螺帽適當地固定2個夾持元件,就不必擔心安裝元件(2個夾持元件)繞棒狀元件之周圍轉動而方向意外地改變,而可將安裝元件對棒狀元件朝向固定方向並確實堅固地固定。
而且,因為能在該棒狀元件的圓周方向以至少45度(在橫截面具備有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之棒狀元件的情況為22.5度)的間隔限制對棒狀元件之安裝元件的安裝方向,所以在對棒狀元件之其他的棒狀元件之接頭手段利用該安裝元件的情況,和在橫截面具備有正4角形的外周面之方管材料用於棒狀元件的情況相比,可使可組立之框架構造的形狀變得多樣。此外,在為了棒狀元件之軸心位於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各頂點相當位置而朝向彼此平行之方向配置棒狀元件的框架構造,即使在對棒狀元件之其他的棒狀元件之接頭手段利用該安裝元件,並以連結棒狀元件連結配置於該直角等腰三角形之斜邊兩端相當位置的棒狀元件之間,以矯正所組立之框架構造體的變形而且提高強度的情況,亦不僅可直接應用本發明的安裝元件構造,而且可將該連結棒狀元件的方向正確地限制成朝向連接配置於該斜邊兩端相當位置之朝向彼此平行之方向的棒狀元件之軸心間的斜45度方向,所以作為該連結棒狀元件,只要係可和安裝元件結合之長度即可,亦解決必須正確地調整其長度之以往的問題點。
此外,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構造,在以螺栓螺帽固定兩夾持元件時,在兩夾持元件之外寬內側面的對稱位置之2側面確實地進行面接觸,因為夾持部以楔作用逐漸咬入棒狀元件,所以無如以螺栓螺帽固定夾持圓管材料之2個夾持元件的以往之構造般之兩者線接觸的可能性,而即使固定力比較小亦可將安裝元件強力且安定地安裝於棒狀元件。當然,若主要考慮對棒狀元件之安裝元件的轉動阻止效果,採用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構造即可。尤其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構造,在以1支棒狀元件之圓周方向的3個或3個以上之夾持元件的夾持部夾持該棒狀元件的情況,係很有效。
又,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安裝於棒狀元件之長度方向中間位置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朝向該棒狀元件的延長方向將安裝元件安裝於棒狀元件之端部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
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若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安裝於棒狀元件之一側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但是此時,藉由固定用螺栓螺帽的固定而可確實避免夾持部之游動端側張開的不良,並以卡合部為支點使兩夾持部以槓桿作用強力地夾住棒狀元件。
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若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安裝於1支棒狀元件之兩側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在此情況,藉由採用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構造,利用兩線狀夾持元件的夾持部所具備的外寬彎曲內側面,可期待藉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構造而得到的效作用果,並可將安裝元件強力且安定地安裝於棒狀元件。
又,若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對1支棒狀元件安裝成從其軸心方向看成L字形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對1支棒狀元件安裝成從其軸心方向看成T字形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此外,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可將安裝元件對1支棒狀元件安裝成從其軸心方向看成十字形的構造,可應用於組立各種框架構造的手段。
此外,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10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若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1項所記載之構造,利用外寬彎曲夾持元件或線狀夾持元件的夾持部所具備的外寬彎曲內側面,可期待藉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構造而得到的效作用果,並可將安裝元件強力且安定地安裝於棒狀元件。此外,在採用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構造的情況,若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構造,使4個彎曲夾持元件的各夾持部對1支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4個各側面確實地壓接,而可對該棒狀元件將4個彎曲夾持元件自動調心地定位並確實、強力地安裝。
如前面的說明所示,本發明之安裝元件係於構成該安裝元件的夾持元件,可設置例如棚架部、安裝棒狀元件以外之其他的元件(例如壁板)之其他元件安裝部、腳部(包含用以調整設置水平之具有調整器的腳部)等各式各樣的,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構造,作為棒狀元件之間(至少任一方係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之外周面的該棒狀元件)的接頭,可利用本發明的安裝元件,而在此情況,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構造,可將2支棒狀元件連接成T字形或十字形,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構造,可對1支棒狀元件將2支棒狀元件以並列成彼此平行之狀態連接成T字形或十字形。此外,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記載之構造,可將2支棒狀元件連接成彼此平行地並列之狀態,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記載之構造,可應用為將棒狀元件連接成繞支軸之周圍自由相對擺動的鉸鏈。在此情況,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記載之構造,減少元件數,而使構造變得簡單,而可降低費用。
此外,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記載之構造,可用作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之外周面的該棒狀元件和一般之圓管材料的接頭,若依據該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記載之構造,可一面係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之外周面的該棒狀元件之間的接頭,一面用作可朝向一方之棒狀元件的圓周方向使另一方之棒狀元件轉動的鉸鏈。
以下,根據附加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具體的實施例。第1圖~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作為在此第1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1係由2個夾持元件2A、2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以此接頭1所連接的2支棒狀元件P1、P2係截面尺寸相同且橫截面形狀為正八角形的金屬製管材料。
2支夾持元件2A、2B係將相同構造者相向地組合,各夾持元件2A、2B係各自利用焊接將由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所構成之第1夾持部4和第2夾持部5彼此固接成T字形者,各夾持部4、5係具有和位於棒狀元件P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其兩側之對稱2側面6b、6c以及7b、7c的3側面相向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者,此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位於同一側,而且以和第2夾持部5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嵌合的棒狀元件P2相對於和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嵌合的棒狀元件P1位於T字形之方式將兩夾持部4、5彼此固接成T字形。
又,於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的游動端,利用沿著和位於棒狀元件P1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正交之平行側面9a、9b的一方(側面9a)所彎曲連設的板部,構成卡合部10。此卡合部10係在將兩夾持元件2A、2B相向地重疊時彼此卡合之形狀,並設蟻槽形凹部10a及和該蟻槽形凹部10a恰好嵌合的倒梯形突起部10b。
該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中之中央的內側面,即和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相向之內側面8a,其寬度比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之寬度更窄,因此,在使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和棒狀元件P1、P2嵌合時,以該內側面8a和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未抵接,僅其兩側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b、8c和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的2側面6b、6c或7b、7c抵接之方式構成。
此外,以第1夾持部4之長度(和此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嵌合的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和第2夾持部5之寬度相等的方式構成,於第2夾持部5彎曲連設平行兩側板部11,其夾住和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正交之平行側面9a、9b的一部分。
固定用螺栓螺帽3係由插入螺栓孔12之螺栓3a和與該螺栓螺合的螺帽3b所構成,而該螺栓孔12係於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的第1夾持部4側之端部附近設置成貫穿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之中央的內側面8a。因此,第2夾持部5就在比貫穿第2夾持部5之固定用螺栓螺帽3更外側(有第1夾持部4之側的反側)的區域部分夾持棒狀元件P2。
如以上所示構成之安裝元件,即接頭1,係使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對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既定位置從兩側嵌合,而且使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對棒狀元件P2之端部從兩側嵌合。此時,為了使於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的游動端所連設的卡合部10相卡合,而將兩夾持元件2A、2B以在該卡合部10相鄰之方式配置成V字形,在使一方之卡合部10的倒梯形突起部10b之前端和另一方之卡合部10的蟻槽形凹部10a的內側端部嵌合之狀態,操作成關閉兩夾持元件2A、2B,在其過程只要將兩夾持元件2A、2B的第1夾持部4蓋住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既定位置即可。在此狀態,使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插入夾持元件2A、2B的螺栓孔12,藉由使螺帽3b和該螺栓3a的前端螺合並固定,而可在兩夾持元件2A、2B間將棒狀元件P1、P2結合成T字形。
此時,棒狀元件P2係至前端和固定用螺栓螺帽3之螺栓3a抵接或接近的位置,插入兩夾持元件2A、2B的第2夾持部5間。而,在兩夾持元件2A、2B之各夾持部4、5的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係和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其兩側之對稱2側面6b、6c以及7b、7c相向,利用前面所說明之構造,在各夾持部4、5的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中之中央的內側面8a,係隨著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鎖緊而和位於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6a、7a接近或抵接,而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之兩側的外寬之對稱2側面8b、8c,係隨著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鎖緊而對棒狀元件P1、P2之對稱2側面6b、6c及7b、7c以楔作用壓接,而將棒狀元件P1、P2在阻止繞其軸心之轉動的狀態堅固地固定。又,兩第1夾持部4之游動端利用卡合部10相連結,因為阻止兩第1夾持部4之游動端朝向棒狀元件P1的圓周方向分開移動,所以藉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固定,而確實地防止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變形成其游動端側張開,可使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鎖緊力有效地作用於兩第1夾持部4。
如上述所示,雖然使用接頭1可將棒狀元件P2對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任意位置連接成T字形(對棒狀元件P1的軸心垂直),但是關於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因為棒狀元件P1、P2係具有橫截面形狀為正八角形的外側面,所以在夾持元件2A、2B之第1及第2夾持部4、5蓋在棒狀元件P1、P2時,藉由選擇該兩夾持部4、5側的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所相向之棒狀元件P1、P2側的正八角形之外側面中的3側面,而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設定。
第5圖~第9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第2實施形態,在此第2實施形態的接頭13之和該接頭1的相異點,係在構造上使在2個夾持元件2A、2B之設置螺栓孔12的位置,即在各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的基部之頂面部(形成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之中央內側面8a的部分)凹下,而形成固定用凹部14,而且沿著第2夾持部5之長度方向將凹槽部15形成於該固定用凹部14,並將螺栓孔12設置於該凹槽部15的底面部,而固定用螺栓螺帽3之螺栓3a的頭部可在和該凹槽部15內部分嵌合之狀態自由地轉動,但是螺帽(六角螺帽)3b和該凹槽部15內部分嵌合而阻止轉動。又,在本實施形態,各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和第2夾持部5係利用1片金屬板之沖壓加工而一體地形成。
若依據本第2實施形態之接頭13,如圖所示,不僅能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之螺栓3a的頭部或螺帽3b不會從接頭13之夾持部4、5的頂面突出之方式構成,而且因為在阻止螺帽3b轉動之狀態能進行螺栓3a的鎖緊操作,所以改善作業性。此外,在第2實施形態,第2夾持部5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2,係其前端係可插入第2夾持部5間,至被形成於第2夾持部5之固定用凹部14的底面側一端部制止的深度。
第10圖~第12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3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16,係由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和2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而該線狀夾持元件於長度方向之中間中央部具備有第1夾持部4,而且於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具備有第2夾持部5和第3夾持部17。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係用於使各自利用1片之金屬板的沖壓加工而一體形成之同一構造相向,係於在前面之第2實施形態所示的接頭13之連設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的卡合部10之游動端側,替代該卡合部10,而將第2夾持部5和同一構造之第3夾持部17連設成對稱形。而,第2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插入在和第2夾持部5之螺栓孔12的對稱位置設置於第3夾持部17的螺栓孔12。
在本第3實施形態的接頭16,如圖所示,使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之中央的第1夾持部4間夾持棒狀元件P1,而且在使一端之第2夾持部5間和另一端的第3夾持部17間夾持對該棒狀元件P1各自成T字形之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之狀態,以插入設置於此第2夾持部5之螺栓孔12的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第2夾持部5之間,而且以插入設置於此第3夾持部17之螺栓孔12的第2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第第3夾持部17之間。此外,棒狀元件P3係和棒狀元件P1、P2相同。
雖然利用此接頭16對棒狀元件P1各自連接成T字形之2支棒狀元件P2、P3係對棒狀元件P1的軸心正交而且彼此連接成同心一直線,但是因為各夾持部4、5、17之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和各棒狀元件P1~P3之正八角形的外側面中之各3側面6a~7c如在第1實施形態的接頭1所說明般作用,所以各棒狀元件P1~P3在確實阻止其繞軸心之自轉的狀態和接頭16堅固地結合。又,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P3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P3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P3)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選擇設定。
第13圖~第15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4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19,係由同一構造之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及3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而該彎曲夾持元件具有1個線狀夾持元件20,及於彎曲部具有朝外的第1夾持部21,而且於兩端具有朝外的第2夾持部22和第3夾持部23。線狀夾持元件20係和構成第3實施形態的接頭16之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的一方相同之構造,附加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構造說明。又,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係將1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一體形成之同一構造,相當於將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接頭16的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之一方(因此,和線狀夾持元件20相同者)朝向使其中央的第1夾持部4打開之方向彎曲成L字形的構造,從彎曲部之第1夾持部21朝向相垂直之方向所延伸的2個第2夾持部22及第3夾持部23,雖然係和線狀夾持元件18A之第2夾持部5及第3夾持部17同一構造,但是第1夾持部21係以將在其兩側的夾持部22、23之固定用凹部14之間連接成L字形,並對該向外突出的兩側板部加工缺口而形成斜45度的內側面8d之方式構成。
該構造的接頭19,如圖所示,對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2夾持部5彎曲,而將夾持元件24A之第2夾持部22相向地重疊,而且對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3夾持部17彎曲,而將夾持元件24B之第2夾持部22相向地重疊,然後,將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第3夾持部23之間配置成相向地重疊而使用。而,因為於3個夾持元件20、24A、24B的中央,形成由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1夾持部4和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彎曲部的夾持部21所包圍之約正八角形的空間,所以以這3個第1夾持部4、21、21夾住並包圍該棒狀元件P1,而且將該棒狀元件P2的端部插入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2夾持部5和彎曲夾持元件24A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將該棒狀元件P3的端部插入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3夾持部17和彎曲夾持元件24B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又將和該棒狀元件P1~P3相同之棒狀元件P4的端部插入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的第3夾持部23之間。在此狀態,將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2夾持部5和彎曲夾持元件24A的第2夾持部22、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3夾持部17和彎曲夾持元件24B的第2夾持部22、以及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第3夾持部23之間各自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而使3個線狀夾持元件20、24A、24B變成一體。
若如上述所示利用接頭19將4支棒狀元件P1~P4結合,可對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位置將棒狀元件P2~P4各自連接成T字形。此時,這些棒狀元件P2~P4係對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位於同一位置且位於對棒狀元件P1之軸心垂直的方向,而且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固定成棒狀元件P2、P3係在棒狀元件P1的兩側位於同心一直線,而且棒狀元件P4係對棒狀元件P2、P3從棒狀元件P1的位置朝垂直方向延伸之狀態。此時,對在由3個線狀夾持元件20、24A、24B所構成之4個夾持部(4、21、21)(5、22)(17、22)(23、22)中之中央位置的夾持部(4、21、21)除外之3個各夾持部之對各棒狀元件P2~P4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和在前面的接頭1、16之對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中央位置的夾持部(4、21、21)之對棒狀元件P1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在線狀夾持元件20之第1夾持部4的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之位於對稱的2個外寬彎曲內側面8b、8c、和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第1夾持部21、21的內側面8d之共4個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內側面8b~8d,對位於棒狀元件P1之正八角形的外側面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側面6b、6c、7b、7c以面接觸狀態壓接,而堅固且安定地固定保持棒狀元件P1。當然,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P4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P3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P4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P3)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選擇設定。
第16圖及第17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5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25,係由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以及2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而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於彎曲部內側具有第1夾持部26,而且於兩端具有第2夾持部27和第3夾持部28,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之構造和構成第4實施形態之接頭19的2個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一方相同。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係相當於對構造和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接頭16的2個線狀夾持元件18A、18B之一方相同者,將其兩側之第2夾持部5及第3夾持部17對第1夾持部4向內側各自彎曲45度而變成L字形者,於彎曲部內側的第1夾持部26,形成和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的兩側相連之彼此平行且對中央之內側面8a垂直的平行內側面8e、8f。而,從第1夾持部26彼此垂直地延伸之第2夾持部27和第3夾持部28係和該該線狀夾持元件18A、18B之第2夾持部5及第3夾持部17一樣。
在該構造的接頭25,在使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之第1夾持部26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第1夾持部21之間夾持該棒狀元件P1,而且將該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各自插入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之第2夾持部27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及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之第3夾持部28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第3夾持部23之間的狀態,將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的第2夾持部27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第2夾持部22、及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的第3夾持部28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的第3夾持部23各自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鎖緊而變成一體。依此方式,若利用接頭25將3支棒狀元件P1~P3結合,可對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位置將棒狀元件P2、P3各自連接成T字形。此時,這些棒狀元件P2、P3對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位於同一位置且位於對棒狀元件P1之軸心垂直的方向,而且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固定成棒狀元件P2、P3係朝向彼此垂直的方向。
此時,在由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所構成之3個夾持部(26、21)(27、22)(28、23)中之彎曲角部的夾持部(26、21)除外之2個各夾持部之對各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和在前面的接頭1、16之對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彎曲角部的夾持部(26、21)之對棒狀元件P1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外側彎曲夾持元件29之第1夾持部26的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之位於對稱的2個外寬彎曲內側面8b、8c、和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之第1夾持部21的內側面8d對棒狀元件P1之正八角形的外側面之圓周方向3側面6b、6c、7a以面接觸狀態壓接,而堅固且安定地固定保持棒狀元件P1。當然,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P3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P3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P3)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選擇設定。
第18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6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31,係由和在該第5實施形態之接頭25所使用的內側彎曲夾持元件30(在該第4實施形態之接頭19所使用的彎曲夾持元件24A、24B之一方)相同之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及4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
在本接頭31,如圖所示,以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的彎曲角部之朝外的第1夾持部21從周圍包圍該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位置的方式,將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成放射狀地配置於棒狀元件P1的周圍,而且於彼此相向相鄰之彎曲夾持元件32A的第3夾持部23和彎曲夾持元件32B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彎曲夾持元件32B的第3夾持部23和彎曲夾持元件32C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彎曲夾持元件32C的第3夾持部23和彎曲夾持元件32D的第2夾持部22之間、以及彎曲夾持元件32D的第3夾持部23和彎曲夾持元件32A的第2夾持部22之間,在各自插入該棒狀元件P2~P5(棒狀元件P5係和其他的棒狀元件P1~P4相同)的端部之狀態,利用4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各自將個別地夾住棒狀元件P2~P5的端部之第2夾持部22和第3夾持部23鎖緊,而使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變成一體。
如上述所示,藉由使用接頭31,而可對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中間位置將4支棒狀元件P2~P5各自連接成T字形,這4支棒狀元件P2~P5係對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位於同一位置且位於對棒狀元件P1之軸心垂直的方向,而且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4支棒狀元件P2~P5係固定成朝向彼此垂直的方向。此時,在相鄰的2個第2夾持部22和第3夾持部23之間之對各棒狀元件P2~P5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和在前面的接頭1、16之對棒狀元件P2、P3的端部之夾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藉4個彎曲夾持元件32A~32D的第1夾持部21之對棒狀元件P1的固定作用,係因為4個第1夾持部21之內側面8d各自對棒狀元件P1之正八角形的外側面中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側面6b、6c、7b、7c壓接,從周圍自動調心地夾住並包圍棒狀元件P1,所以接頭31強力且安定地固定棒狀元件P1。當然,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P5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P4或P3、P5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P4或P3、P5)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選擇設定。
第19圖~第23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7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33,係使用2個夾持元件34A、34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並將2支棒狀元件P1、P2以彼此交叉成直角之狀態結合者,各夾持元件34A、34B係將1片金屬板進行沖壓加工而一體形成者,於兩端形成各自具備有該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的第1夾持部35和第2夾持部36,並在中間部扭轉成各夾持部35、36的長度方向相正交而形成,將各夾持元件34A、34B重疊成第1夾持部35之間、第2夾持部36之間相向時,以於兩夾持部35、36間扭轉成45度的傾斜板部37以相平行之狀態相向的方式構成,螺栓孔38設置於該傾斜板部37。又,於各夾持部35、36的游動端側,設置卡合部39、40,其使相向之夾持部35、35的游動端之間及相向之夾持部36、36的游動端之間彼此自由拆裝地卡合。
在該接頭33,在使一方之夾持元件34A的第1夾持部35和棒狀元件P1嵌合而且使第2夾持部36和棒狀元件P2嵌合之狀態,為了在另一方的夾持元件34B和夾持元件34A之間夾住棒狀元件P1、P2,而使該第1夾持部35和棒狀元件P1嵌合而且使第2夾持部36和棒狀元件P2嵌合。即,兩夾持元件34A、34B如第20圖所示,對彼此垂直地交叉之2支棒狀元件P1、P2在斜45度方向相對地接近移動,因此,該卡合部39、40係由在使兩夾持元件34A、34B朝向斜45度方向相對地接近移動時彼此卡合之形狀的爪部39a、40a所構成,兩爪部39a之間或爪部40a之間相卡合時,利用爪部39a、40a阻止兩夾持元件34A、34B的第1夾持部35及第2夾持部36朝向這些夾持部35、36所夾住之棒狀元件P1、P2的圓周方向分開移動。
而,於兩夾持元件34A、34B的中間之彼此平行地相向的傾斜板部37利用螺栓孔38插入固定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藉由將螺栓3b螺合鎖緊,而將兩夾持元件34A、34B彼此固定時,可在兩夾持元件34A、34B的第1夾持部35間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同時在兩夾持元件34A、34B的第2夾持部36間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2,此時以彼此垂直地交叉之相對位置關係固定兩棒狀元件P1、P2。而,在第1夾持部35間之對棒狀元件P1的夾持固定作用及在第2夾持部36間之對棒狀元件P2的夾持固定作用,係藉由各夾持部35、36具備有外寬彎曲內側面8a~8c及具備有各夾持部35、36之游動端側張開的卡合部39、40,而和在前面之接頭1、13的第1夾持部4之對棒狀元件P1的夾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接頭33對棒狀元件P1、P2強力且安定地鎖緊。又,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設定。
第24圖~第27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8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41,係將一端具備有第1夾持部4之2個第1夾持元件42A、42B、和一端具備有第2夾持部5之2個第2夾持元件43A、43B軸支連結成在將第1夾持元件42A、42B相固定之固定用螺栓螺帽44的周圍相對地自由擺動之鉸鏈構造。
第1夾持部4係和該接頭1、13之包含有卡合部10的第1夾持部4相同,第2夾持部5係和該接頭1、13的第2夾持部5相同。而,於第1夾持元件42A、42B,從第1夾持部4之有卡合部10之側的反側連設軸承部47,其具備有螺栓孔45,係對該第1夾持部4所夾持的棒狀元件P1朝向直角橫向方向延伸且插入固定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及凹槽部46,係該固定用螺栓螺帽44之螺栓頭部或螺帽44b的一部分嵌合;於第2夾持元件43A、43B,從第2夾持部5連設低一段的固定用段部51,其具備有螺栓孔49,係朝向該第2夾持部5所夾持的棒狀元件P2的延長方向插入固定用螺栓螺帽48的螺栓48a;及凹槽部50,係該固定用螺栓螺帽48之螺栓頭部或螺帽48b的一部分嵌合;而且還連設軸承部52,其從該固定用段部51的前端延伸,且游嵌於該第1夾持元件42A、42B側的軸承部47間,於此軸承部52,設置該固定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所插入的螺栓孔53。
在該接頭41,首先在第2夾持元件43A、43B的第2夾持部5間夾住棒狀元件P2之端部的狀態,利用固定用螺栓螺帽48固定兩第2夾持元件43A、43B的固定用段部51,而使兩第2夾持元件43A、43B變成一體,同時於棒狀元件P2的端部,利用第2夾持部5堅固地夾持固定。此時,固定用螺栓螺帽48之螺栓頭部的一部分可自轉地游嵌於一方之固定用段部51的凹槽部50,螺帽48b之一部分嵌合於另一方之固定用段部51的凹槽部50而被阻止轉動。其次,在對棒狀元件P1的長度方向中間既定位置從兩側夾住第1夾持元件42A、42B之第1夾持部4的狀態,使該第1夾持元件42A、42B之彼此平行地延伸的軸承部47外嵌於該第2夾持元件43A、43B側之相重疊的軸承部52,於這些軸承部47、52,利用螺栓孔45、49將固定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插入,而將螺帽44b螺合固定。
因為第1夾持元件42A、42B之第1夾持部4利用卡合部10阻止游動端側張開,所以利用固定用螺栓螺帽44的固定,而該夾持部4堅固地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但是關於兩軸承部47間的間隔保持成容許位於其間之第2夾持元件43A、43B繞固定用螺栓螺帽44之螺栓44a的周圍轉動之間隔。固定用螺栓螺帽44之螺栓頭的的一部分可自轉地游嵌於一方之軸承部47的凹槽部46,而螺栓44b的一部分嵌合於另一方之軸承部47的凹槽部46而被阻止轉動。此外,第2夾持元件43A、43B的軸承部52,在構造上以固定用螺栓螺帽48固定於固定用段部51之間時,前端之間彼此抵接(在圖上分開)較佳,以免第2夾持元件43A、43B傾斜成第2夾持部5的前端張開,或將該傾斜抑制至不成問題的程度。
若依上述之方式利用接頭41連結棒狀元件P1、P2,因為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之第1夾持元件42A、42B和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P2的第2夾持元件43A、43B在固定用螺栓螺帽44之周圍係相對地自由擺動,所以棒狀元件P1和對該棒狀元件P1連接成T字形的棒狀元件P2,在係對兩棒狀元件P1、P2的軸心正交之方向的支軸之固定用螺栓螺帽44(螺栓44a)的周圍相對地自由擺動。此外,對各棒狀元件P1、P2之夾持固定作用係和前面的接頭1、13一樣,從棒狀元件P1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2的方向(從棒狀元件P2的軸心方向看時之棒狀元件P1的方向),亦能於該棒狀元件P1(棒狀元件P2)的圓周方向以45度之間隔任意地選擇設定。
第30圖及第31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9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54,係由2個夾持元件55A、55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各夾持元件55A、55B係將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作為第1夾持部4A,替代在該接頭13之夾持元件2A、2B的第2夾持部5,並對稱地配設該第1夾持部4A和一樣的第2夾持部4B。
若依據本接頭54,在使兩夾持元件55A、55B的第1夾持部4A間和第2夾持部4B間各自夾持棒狀元件P1、P2之狀態,藉由在固定用凹部14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將兩夾持元件55A、55B彼此固定,而可將2支棒狀元件P1、P2連接成彼此平行地並列之狀態。
第32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0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10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56,係由2個夾持元件57A、57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各夾持元件57A、57B係替代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而設置第2夾持部58,其具備有可從兩側夾持和第1夾持部4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1平行之方向的圓管材料P6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圓弧面8g。在此第2夾持部58,亦設置將其游動端部之間卡合的該卡合部10。
若依據本接頭56,可將該棒狀元件P1和一般的圓管材料P6連結成彼此平行地並列之狀態。在此情況,若在構造上即使將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亦只是兩夾持元件57A、57B之第1夾持部4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而第2夾持部58在對圓管材料P6可繞其軸心相對轉動之狀態保持該圓管材料P6,則可將接頭56用作可使棒狀元件P1在圓管材料P6之軸心的周圍轉動之鉸鏈。此時,亦能以使圓筒體自由相對轉動地游嵌於圓管材料P6,並以該第2夾持部58堅固地夾持固定該圓筒體的方式構成。
第33圖及第34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1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11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59,係由2個夾持元件60A、60B和2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各夾持元件60A、60B係在其一側邊側,設置構造和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相同,且只有其長度(所夾持的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的尺寸)為2倍以上的第1夾持部4,而在另一側邊側,設置朝向和該第1夾持部4垂直的方向而且在該第1夾持部4之長度方向並列的2個第2夾持部5A和第3夾持部5B。這2個第2夾持部5A和第3夾持部5B各自係和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相同,這些第2夾持部5A和第1夾持部4之間的固定用凹部14及第3夾持部5B和第1夾持部4之間的固定用凹部14各自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彼此固定。
若依據本接頭59,在使兩夾持元件60A、60B之第1夾持部4間夾持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分,而且使兩夾持元件60A、60B的第2夾持部5A間及第3夾持部5B間夾持棒狀元件P2、P3之端部的狀態,藉由將兩夾持元件60A、60B之2個位置各自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並變成一體,而能將2支棒狀元件P2、P3在這些兩棒狀元件P2、P3彼此平行地並列之狀態連結成朝向對棒狀元件P1垂直的方向。
此外,如第35圖所示,該接頭59亦能以在由兩夾持元件60A、60B的第1夾持部4、第2夾持部5A以及第3夾持部5B所包圍的中央一個位置以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兩夾持元件60A、60B而變成一體的方式構成。
第36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2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12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61,係由2個夾持元件62A、62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各夾持元件62A、62B係將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作為第1夾持部5,替代該夾持元件2A、2B的第1夾持部4,並設置和在第10實施形態之接頭56的第2夾持部58一樣的第2夾持部58,其具備有可從兩側夾持圓管材料P6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之圓弧面8g。
若依據本接頭61,在使兩夾持元件62A、62B的第2夾持部58間夾持圓管材料P6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分,而且使第1夾持部5間夾持棒狀元件P1之端部的狀態,藉由將兩夾持元件62A、62B的固定用凹部14之間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並變成一體,而能對圓管材料P6將棒狀元件P1連結成T字形。在此情況,亦如前面的說明所示,即使將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亦只是兩夾持元件62A、62B之第1夾持部5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的端部,而以第2夾持部58在對圓管材料P6可繞其軸心相對轉動之狀態保持該圓管材料P6的方式構成時,可將接頭61用作可使直角方向之棒狀元件P1在圓管材料P6之軸心的周圍轉動之鉸鏈。當然,此時,亦能以使圓筒體自由相對轉動地游嵌於圓管材料P6,並以該第2夾持部58堅固地夾持固定該圓筒體的方式構成。
第37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3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13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63,係由2個夾持元件64A、64B和1支固定用螺栓螺帽3所構成,各夾持元件64A、64B係替代在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接頭13的各夾持元件2A、2B之第2夾持部5,而設置第2夾持部65,其具備有可從兩側夾持對第1夾持部4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1配置成T字形的圓管材料P6之端部的圓弧面8g。
若依據本接頭63,在使兩夾持元件64A、64B的第1夾持部4間夾持棒狀元件P1之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分,而且使第2夾持部65間夾持一般之圓管材料P6的端部之狀態,藉由將兩夾持元件64A、64B的固定用凹部14之間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並變成一體,而能對棒狀元件P1將圓管材料P6連結成T字形。在此接頭63,必須以在用固定用螺栓螺帽3將兩夾持元件64A、64B彼此固定時,第2夾持部65可堅固地夾持固定圓管材料P6之端部的方式構成。
第38圖~第40圖係表示本發明的第14實施形態,作為在本第14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安裝元件的接頭66,係將鉸鏈用圓筒體67裝入構造和第12實施形態之接頭61相同的接頭。此鉸鏈用圓筒體67係於軸心方向兩端具備有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68a、68b,而且中央貫穿孔構成該棒狀元件P2可僅朝軸心方向移動地插入之正八角形的角孔69,在使該接頭66(構造和接頭61相同)的第2夾持部58間夾持使該棒狀元件P2插入該角孔69的鉸鏈用圓筒體67,而且使第1夾持部5間夾持棒狀元件P1的端部之狀態,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兩夾持元件62A、62B。此時,雖然第1夾持部5堅固地夾持固定棒狀元件P1,但是第2夾持部58為了將鉸鏈用圓筒體67保持成繞其軸心的周圍自由相對轉動,而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時之第2夾持部58的圓弧面8g所形成的最小直徑比鉸鏈用圓筒體67之凸緣部68a、68b間的胴部外徑稍大之方式構成。又,此時凸緣部68a、68b和第2夾持部58的棒狀元件P2之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相鄰,而實質上阻止對此第2夾持部58之鉸鏈用圓筒體67的軸心方向之移動。
若依據本接頭66,可將接頭66用作可將棒狀元件P2和對該棒狀元件P2配置成T字形的棒狀元件P1連結成繞棒狀元件P2之軸心的周圍相對轉動之鉸鏈。
在上述各實施形態所示的接頭,例如以接頭13為例說明時,以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或第2夾持部5)從徑向之兩側夾持棒狀元件P1的夾持方向和連接在棒狀元件Pl之橫截面的對稱平面之間的方向一致之方式構成。可是,在實施本發明的情況,如第41圖~第43圖的例子所示,亦能以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從徑向之兩側夾持棒狀元件P1的夾持方向和在棒狀元件P1之橫截面的對角線方向一致之方式構成。在此情況,以固定用螺栓螺帽3固定兩夾持元件2A、2B時,能以在各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的山狀兩側面8h、8i和棒狀元件P1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對稱位置並朝圓周方向相鄰成山形的兩側面6d、6e及7d、7e抵接之方式構成,或以在各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的對稱兩側面8j、8k和夾住該兩側面6d、6e及7d、7e之對稱兩側面6f、6g及7f、7g抵接的方式構成。
此外,在上述之構造,在卡合部10設置於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的游動端側之情況,如第41圖所示,只要以和第1夾持部4所夾持之棒狀元件P1的角柱狀側面中之位於外側(有第2夾持部5之側的反側)的傾斜側面(6f或7f)相鄰之方式從兩第1夾持部4的游動端連設該卡合部10即可。在此情況,朝向和該傾斜側面(6f或7f)平行的方向使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對棒狀元件P1嵌合。又,變成一方之夾持元件2A之第1夾持部4和另一方之夾持元件2B的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的圓周方向之側面的個數相異之結果。為了使該兩第1夾持部4之外寬彎曲內側面的圓周方向之側面的個數變成相同,而且使兩夾持元件2A、2B之第1夾持部4對棒狀元件P1嵌合的方向朝向直角,而如第42圖所示,亦能從兩第1夾持部4的游動端以向外側突出成和棒狀元件P1之傾斜側面(6f或7f)不會發生干涉的方式連設卡合部10。當然,如第43圖所示,亦能以不設置卡合部10的方式實施。
根據該第41圖~第43圖所說明之構造,不僅在接頭13的第1夾持部4,而且在上述各實施形態所示之各種接頭,可採用夾持橫截面為正八角形之棒狀元件P1~P5的夾持元件之夾持部。又,在以上的實施形態,作為具有橫截面正八角形之外側面的棒狀元件,雖然表示中空的管材料,但是亦可係實心的棒狀元件,亦不論材質。當然,雖省略圖示,即使使用具有橫截面正十六角形之外側面的棒狀元件,亦得到相同之作用結果,這係顯然的。此外,在所有的實施形態,雖然表示將本發明之棒狀元件和其所夾持固定的安裝元件,以對該棒狀元件之其他的棒狀元件之接頭具體化之構造,但是如前面的說明所示,於棒狀元件所夾持固定的安裝元件,設置例如棚架部、安裝棒狀元件以外之其他的元件(例如壁板)之其他元件安裝部、腳部(包含用以調整設置水平之具有調整器的腳部)等各式各樣的,亦可供接頭以外的用途。
此外,即使在如上述各實施形態所示以接頭構造實施本發明的情況,雖然根據本發明構成接頭(安裝元件)和1個棒狀元件(具有橫截面正八角形之外側面的棒狀元件)的結合構造,但是該接頭和其他的棒狀元件之結合構造,可採用適應於該其他的棒狀元件(例如圓管或橫截面正四角形之方管等)之截面形狀的以往周知之各種的結合構造。
P1~P5...橫截面正八角形的棒狀元件
P6...圓管材料
1、13、16、19、25、31、33、41、54、56、61、63、66...接頭(安裝元件)
2A、2B、34A、34B、42A~43B、55A、55B、57A、57B、60A、60B、62A、62B、64A、64B...夾持元件
3、44、48...固定用螺栓螺帽
4、4A、4B、5、5A、5B、17、21~23、27、28、35、36...夾持部
6a~7f、9a、9b...棒狀元件的外側面
8a~8k...夾持部的內側面
10、39、40...卡合部
11...夾持部的平行兩側板部
12、38、45、49、53...螺栓孔
14...固定用凹部
15、46、50...凹槽部
18A、18B、20...線狀夾持元件
29...外側彎曲夾持元件
30...內側彎曲夾持元件
24A、24B、32A~32D...彎曲夾持元件
37...傾斜板部
47、52...軸承部
51...固定用段部
58、65...圓管用的夾持部
67...鉸鏈用圓筒體
68a、68b...凸緣部
69...角孔
第1A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的正視圖,第1B圖係其平面圖,第1C圖係其左側視圖,第1D圖係其右側視圖。
第2圖係第1A圖之放大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分解正視圖。
第4A圖係表示在第1實施形態之一個夾持元件的內側面之平面圖,第4B圖係第4A圖之A-A線剖面圖,第4C圖係第4A圖之卡合部側的側視圖。
第5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6圖係其底視圖。
第7圖係第5圖之放大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8圖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分解正視圖。
第9A圖係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之一個夾持元件的內側面之平面圖,第9B圖係第9A圖之B-B線剖面圖。
第10圖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11圖係其底視圖。
第12圖係在第3實施形態之2個夾持元件的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13圖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14圖係其平面圖。
第15圖係在第4實施形態之3個夾持元件的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16圖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17圖係在第5實施形態之2個夾持元件的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18圖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19圖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20A圖係其左側視圖,第20B圖係其右側視圖。
第21圖係其後視圖。
第22圖係第19圖的C-C線剖面圖。
第23A圖係表示在第7實施形態之一個夾持元件的正視圖,第23B圖係其平面圖,第23C圖係其底視圖,第23D圖係其左側視圖,第23E圖係其右側視圖。
第24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25圖係其平面圖。
第26A圖係其左側視圖,第26B圖係其右側視圖。
第27圖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分解局部縱向剖面正視圖。
第28圖係表示在第8實施形態之一方的夾持元件之分解側視圖。
第29圖係表示在第8實施形態之另一方的夾持元件之分解局部縱向剖面側視圖。
第30圖係表示第9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31圖係其平面圖。
第32圖係表示第10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33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34A圖係第33圖的左側視圖,第34B圖係第33圖的右側視圖。
第35圖係表示第1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正視圖。
第36圖係表示第12實施形態的正視圖。
第37A圖係表示第13實施形態之正視圖,第37B圖係第37A圖之D-D線剖面圖。
第38圖係表示第14實施形態的平面圖。
第39圖係其正視圖。
第40圖係表示在第14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鉸鏈用圓筒體的立體圖。
第41圖係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之接頭的第1變形例的正視圖。
第42圖係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之接頭的第2變形例的正視圖。
第43圖係表示在第2實施形態之接頭的第3變形例的正視圖。
1...接頭
2A、2B...夾持元件
3...固定用螺栓螺帽
3a...螺栓
3b...螺帽
4...第1夾持部
5...第2夾持部
6a、6b、6c、7a、7b、7c、9a、9b...側面
8a~8c...外寬彎曲內側面
10...卡合部
10a...蟻槽形凹部
10b...倒梯形突起部
11...夾持部的平行兩側板部
P1、P2...棒狀元件

Claims (21)

  1. 一種棒狀元件之元件安裝構造,在構造上:棒狀元件係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對該棒狀元件所安裝的安裝元件係具備有:至少2個夾持元件,係各自具有夾持該棒狀元件的夾持部;及固定用螺栓螺帽,係將該夾持元件之間朝向該夾持部的夾持方向彼此固定;利用此固定用螺栓螺帽的固定,而各夾持元件的夾持部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圓周方向的至少3側面抵接,並將該棒狀元件夾住固定成無法繞其軸心相對轉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該夾持元件中之至少一個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其具備有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位於在圓周方向分開之對稱位置的2側面抵接的對稱2側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該夾持元件中之至少一個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其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相鄰成山形之2側面抵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2個夾持元件係朝向對該棒狀元件正交的方向配置,而該夾持部夾持該棒狀元件之長度方向中間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2個夾持元件係朝向該棒狀元件之延長方向配 置,而該夾持部夾持該棒狀元件的端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係具有2個夾持元件,其具備有從該固定用螺栓螺帽之位置成懸吊式地突出的夾持部,並於各夾持部的游動端側設置自由拆裝的卡合部,其彼此卡合成阻止兩夾持部的游動端之朝向棒狀元件的圓周方向之分開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係具備有2個線狀夾持元件,其於中間位置各自具有夾持部,而該固定用螺栓螺帽係配設於該夾持部的兩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具備有:外側彎曲夾持元件,係於彎曲部內側具有夾持部;及內側彎曲夾持元件,係於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而該固定用螺栓螺帽係配設於該夾持部的兩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該外側彎曲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其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對稱位置之平行側面的一方及以該一側面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相向,而於該內側彎曲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和該平行側面之另一方的面抵接之內側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由在長度方向之中間位置具有夾持部 的線狀夾持元件、和於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的彎曲夾持元件所構成,並配設固定用螺栓螺帽,其將這3個夾持元件彼此固定並一體化成以各夾持部包圍夾持1支該棒狀元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該線狀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外寬彎曲內側面,其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對稱位置的平行側面之一方及以該一側面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相向,而於2個彎曲夾持元件的夾持部設置內側面,其各自和以該平行側面之另一方的面為中心位於對稱位置的2側面抵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由在彎曲部外側具有夾持部的4個彎曲夾持元件所構成,並配設固定用螺栓螺帽,其將這4個夾持元件彼此固定並一體化成以各夾持部包圍夾持1支該棒狀元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該4個彎曲夾持元件的各夾持部設置內側面,其和該棒狀元件的角柱形外側面中之位於圓周方向90度間隔的4個各側面抵接。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將夾持該棒狀元件之夾持部作為主夾持部,於相鄰並構成該主夾持部之2個夾持元件的游動端側設置副夾持部,其夾持和該棒狀元件不同的棒狀元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副夾持部係設置成副夾持部所夾持的棒狀元件朝向對該主夾持部所夾持之棒狀元件垂直的方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副夾持部係設置2個,這2個副夾持部係設置成這2個副夾持部所夾持之棒狀元件變成彼此平行。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副夾持部係設置成該主夾持部所夾持之棒狀元件和副夾持部所夾持的棒狀元件變成朝向彼此平行的方向。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安裝元件之主夾持部和副夾持部係連結成繞支軸的周圍自由相對擺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支軸係由將主夾持部和副夾持部中之構成一方的夾持部之2個夾持元件彼此固定的固定用螺栓螺帽兼具。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該副夾持部係以圓弧面形成為夾持圓管材料。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棒狀元件的元件安裝構造,其中於夾持圓管材料之該副夾持部,將圓筒體保持成可繞其軸心的周圍自轉,該圓筒體之內側貫穿孔構成角孔,而在橫截面具有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之外周面的棒狀元件可僅在長度方向自由移動地插入該角孔。
TW97134518A 2007-10-26 2008-09-09 The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rod-like element TWI4024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8391A JP5013263B2 (ja) 2007-10-26 2007-10-26 棒状部材に対する部材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8135A TW200928135A (en) 2009-07-01
TWI402434B true TWI402434B (zh) 2013-07-21

Family

ID=40579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34518A TWI402434B (zh) 2007-10-26 2008-09-09 The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rod-like element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13263B2 (zh)
CN (1) CN101796310B (zh)
TW (1) TWI402434B (zh)
WO (1) WO20090543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07610D0 (en) * 2014-04-30 2014-06-11 Oda Systems Ltd Bracket for an access platform
EP3124800B1 (en) * 2015-07-31 2019-05-15 Mobility Holdings, Limited Clamp device with resilience
US10151336B2 (en) 2015-08-03 2018-12-11 Mobility Holdings, Limited Clamp device with resilience
US10106992B2 (en) 2015-09-23 2018-10-23 Oda Systems Ltd Bracket for an access platform
CN109743890B (zh) 2016-06-12 2021-01-15 阵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夹式安装导轨,安装支架,以及安装太阳能模块的方法
CN109292585A (zh) * 2018-11-02 2019-02-01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网塔架用智能升降系统
KR102125654B1 (ko) * 2019-11-06 2020-07-07 한지현 파이프 조인트 및 이를 사용한 파이프 조립물
FR3109973B1 (fr) * 2020-05-11 2022-06-24 Gallou Alexandra Le Bride de fixation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1630A (en) * 1994-12-07 1997-07-29 Nomura; Ryoichi Connecting devices for frame bars with polygonal cross-sectional shape
CN1329700A (zh) * 1998-12-04 2002-01-02 沃尔夫冈·里克森 两个异形杆件之间的t型连接
JP2002088929A (ja) * 2000-07-13 2002-03-27 Houmu:Kk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構造部材の接合構造並びに構造部材間の接合方法
JP2004169775A (ja) * 2002-11-19 2004-06-17 Yazaki Ind Chem Co Ltd 継手とパイプの結合構造
JP2005201411A (ja) * 2004-01-19 2005-07-28 Shooei Shoji:Kk 継手、継手の分割体、及び継手の組立て方法
CN200955532Y (zh) * 2006-08-28 2007-10-03 杨琢亮 管架的接头结构
CN200958506Y (zh) * 2006-07-31 2007-10-10 朱国一 铰链式连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504U (ja) * 1983-06-29 1985-01-21 矢崎化工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の継手
CN2534408Y (zh) * 2001-03-16 2003-02-05 陈远宪 安全快速装拆扣件
CN2755337Y (zh) * 2004-12-20 2006-02-01 冯超 分体组合式交叉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51630A (en) * 1994-12-07 1997-07-29 Nomura; Ryoichi Connecting devices for frame bars with polygonal cross-sectional shape
CN1329700A (zh) * 1998-12-04 2002-01-02 沃尔夫冈·里克森 两个异形杆件之间的t型连接
JP2002088929A (ja) * 2000-07-13 2002-03-27 Houmu:Kk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構造部材の接合構造並びに構造部材間の接合方法
JP2004169775A (ja) * 2002-11-19 2004-06-17 Yazaki Ind Chem Co Ltd 継手とパイプの結合構造
JP2005201411A (ja) * 2004-01-19 2005-07-28 Shooei Shoji:Kk 継手、継手の分割体、及び継手の組立て方法
CN200958506Y (zh) * 2006-07-31 2007-10-10 朱国一 铰链式连接头
CN200955532Y (zh) * 2006-08-28 2007-10-03 杨琢亮 管架的接头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310A (zh) 2010-08-04
WO2009054345A1 (ja) 2009-04-30
CN101796310B (zh) 2012-07-25
TW200928135A (en) 2009-07-01
JP5013263B2 (ja) 2012-08-29
JP2009108872A (ja) 200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2434B (zh) The component mounting structure of the rod-like element
CA2757359C (en) Cast back clamp and mounting component
JPS6038566B2 (ja) クランプ継手
EP2266870B1 (en) Seat adjustment device for bike
JPH0536114U (ja) パイプの接続構造
KR101089350B1 (ko) 결속용 클램프
JP2013194762A (ja) パイプジョイント
US20060232837A1 (en) Reduced error kinematic mount
US20170045081A1 (en) Omni-directional connection assembly
JPH09184367A (ja) 窓サッシの取付け具
JP7401870B2 (ja) ブレース連結金具
JP5222887B2 (ja) 屋根上取付具
JP2011026816A (ja) パイプ連結クランプ
KR101163853B1 (ko) 파이프 조인트
JP2004353348A (ja) 鉄骨材の連結機構
KR200413855Y1 (ko) 볼조인트
JP4084315B2 (ja) ブレース連結構造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JP5101247B2 (ja) 構造材の結合構造
JP4547249B2 (ja) クランプ
JP7462944B2 (ja) 構造物用枠材の連結構造
JP7270951B2 (ja) 棒材の連結具
TWI770513B (zh) 支架
JP7324636B2 (ja) 支柱接続構造
KR20120004920U (ko) 원형관 체결용 너트 고정구
JP2000073447A (ja) 筋かい接合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