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6310A -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96310A
CN101796310A CN200880105238A CN200880105238A CN101796310A CN 101796310 A CN101796310 A CN 101796310A CN 200880105238 A CN200880105238 A CN 200880105238A CN 200880105238 A CN200880105238 A CN 200880105238A CN 101796310 A CN101796310 A CN 101796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s
arms
holding part
rod member
seiz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5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96310B (zh
Inventor
和田典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96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96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963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0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 F16B7/04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 F16B7/048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for rods or for tubes without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 F16B7/0493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in angled relationship for rods or for tubes without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forming a crossed-over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可活用在使用管材等棒状构件组装各种货架、台车、支持台等轻量框体结构物时。此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的特征在于,棒状构件(P1)具备有横剖面呈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用以安装此棒状构件(P1)的安装构件(接头)具备有分别具有用以夹持前述棒状构件(P1)的挟持部(4)的至少两个挟持构件(2A,2B)及可将这些挟持构件(2A,2B)沿前述挟持部(4)的挟持方向相互系结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位在安装构件(接头)侧的前述挟持部(4)可利用此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作用,而抵接在前述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的周缘方向的至三个侧面(例如可以是四个侧面(6b,6c,7b,7c)),进而将该棒状构件(P1)定位在无法环绕其轴心周围相对旋转地挟持固定处上。

Description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是涉及使用管材等棒状构件组装,可活于各种货架、载重搬运用台车,各种平台等轻量框体结构物的组装的领域中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习知可作为活用于上述用途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而言,有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将接头构件嵌合至管材中,可以是将两者接着固定的结构或者是在两者间压入固定有套管的结构,亦或是如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将嵌合至管材中的接头构件一分为二的结构或本身作为分歧结构,将此接头构件以螺栓螺帽加以系结,藉此将该接头构件固定至管材中的结构也是大众所熟知的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3-16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3-251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任何一种结构中,安装部材的对象为圆管材,为了提高使用接头构件等各种安装构件接着固定至该圆管材时的接着性能,或者是为了提高摩擦力,做为该圆管材,普通是在金属制的管的表面上涂布树脂,因此成本较高。当然,也可使用树脂制管或金属制管,但是树脂制管会由无法用以提供组装构造体所需强度,而维持使用金属制管时,则须使用特殊接着剂,因此可预想到有可能会因摩擦力不足而变成较为困难在沿预定方向上将安装构件确实固定在预定位置。又,虽然也可以考虑使用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使安装构件的方向成为特定方向的构成,使用以角形管材作为安装构件的安装对象的构成,但是像是横剖面为四方形的一般现有习知的角形管材,仅能将安装构件的安装方向限制成为在角形管材的周缘方向上每隔90度的间隔。因此,在为了使角形管材的轴心可位在相当于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上,而配设在相互平行方向上的角形管材的框体结构体中,当相对角形管材,其他的棒状构件上利用前述安装构件作为接头手段,以使配设在相当于前述直角等腰三角形的斜边两端位置上的角形管材彼此可以连结棒状构件相连结,来获得可矫正组装完成的框体结构物的倾斜的同时,也可增强强度的情况下,其结果会与圆管材用的安装构件相同,不仅需要可对方形管材自由旋转的安装构件,还须要正确调整连结棒状构件的长度,以使位在相当于前述斜边两端位置的两根角形管材间的距离可为预定值等问题点发生。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上述现有习知问题点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以下,将以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元件符号的标示,来对上述解决问题的手段加以说明,本案发明的最大特征在于使用具备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棒状构件P1这点,在权利要求1中所记载的构件安装构造中,可用以安装前述棒状构件P1的安装构件(接头)具备有至少两个挟持构件2A,2B与系结用螺栓螺帽3。其中,至少两个挟持构件分别可具有用以挟持前述棒状构件P1的挟持部4;系结用螺栓螺帽3,则可沿前述挟持部4的挟持方向将这些挟持构件2A,2B彼此相互系结。其中,位在安装构件侧的前述挟持部可以利用此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作用,而抵接在所述的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的至少三个侧面上(例如可以是四个侧面,6b,6c,7b,7c)。并且可将该棒状构件P1定位成为无法环绕其轴心周围相对旋转地挟持固定的结构。
在实施上述结构的本发明中,具体来说可如权利要求2所述,在前述挟持构件2A,2B中的至少一个挟持构件2A的挟持部4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这些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具备有与所述的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与位在周缘方向上分开的对称位置的两个侧面6b,6c相互抵接的对称两侧面8b,8c。因此当利用此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作用,将挟持构件2A,2B彼此加以系结时,可以是前述挟持部4中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两侧面8b,8c抵接在位在棒状构件P1的前述对称位置的两侧面6b,6c上的结构,也可以是如权利要求3所述,在前述挟持构件2A,2B中的至少一个挟持构件2A的挟持部4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所述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h,8i,在前述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与呈山形连接的两个侧面6d,6e相互抵接也可以。
此外,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构成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4中所记载,前述两个挟持构件2A,2B,相对所述的棒状构件P1是配置在沿正交方向上,前述挟持部4可用以挟持着前述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也可以是.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前述两个挟持构件2A,2B,是配置在沿棒状构件P2的延长方向上,此挟持部5则可用以挟持着前述棒状构件P2端部。
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是具备有两个挟持构件2A,2B,而这些挟持构件2A,2B具备有从前述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位置起,悬臂状突出的挟持部4,在各挟持部4的游端侧上,则可设有当两挟持部4的游端在棒状构件的周缘方向上的背离移动被阻止状态下,相互衔合成为可以啮合脱离自如的啮合部10。或者是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具备有在中间位置上,分别具有挟持部4的两个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前述系结用螺栓螺帽3则可配设在前述挟持部4的两侧上。
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8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是由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所构成。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是在折曲部内侧上具有挟持部26;而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则是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21,前述系结用螺栓螺帽3可以配设在前述挟持部26,21的两侧上。在这种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9所记载,前述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挟持部26中,在前述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这些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是与位在对称位置上的平行侧面6a,7a的其中一面6a相对向,且与位在以这其中一面6a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6b,6c相对向。另外,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挟持部21中,则可设有与前述平行侧面6a,7a的另一面7a相抵接的内侧面8d。当然,在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构成中,也可以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方式来构成各挟持部26,21。
此外,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0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是由,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具有挟持部4的直线状挟持构件20与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21的两个折曲挟持构件24A,24B所构成,并可配设有系结用螺栓螺帽3,而可将这三个挟持构件20,24A,24B相互系结成为一体,以使各挟持部4,21可以包围并挟持住一根前述棒状构件P1。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较佳是如权利要求11所记载,前述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挟持部4中,,在前述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这些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是与位在对称位置的平行侧面6a,7a的其中一面6a相对向,且与位在以这其中一面6a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6b,6c相对向,而两个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挟持部21中,设有与前述平行侧面6a,7a的另一面7a为中心的位在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7b,7c相抵接的内侧面8d,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构成,来实现各挟持部4,21。
并且,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2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是由,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21的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所构成,并配设有系结用螺栓螺帽3,以将该四个挟持构件32A~2D相互系结成为一体,以使各挟持部包围并挟持一根所述的棒状构件P1。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较佳如权利要求13所记载,前述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的各挟持部21中,设有内侧面8d,以与所述的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上,位在每间隔90度的位置上的四个侧面6b,6c,7b,7c相抵接。但也可以采用如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构成,来实现各挟持部421。
此外,本发明的安装构件虽可在构成此安装构件的挟持构件中,设置例如棚架支承部、安装棒状构件以外的其他部品(例如壁板)的其他部品安装部、脚部(包含用于调整设置高度的附有调整器的脚部)、其他种种结构。但是为了可利用本发明的安装构件作为棒状构件彼此的接头,可如权利要求14所记载,将挟持着前述棒状构件P1的挟持部4作为主挟持部,在相互邻接所构成的前述主挟持部的两个挟持构件的2A,2B的游端侧上,设有挟持有别于前述棒状构件P1的其他棒状构件P2的副挟持部5。
在实施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5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1,33)的副挟持部5,36是设置成以相对所述的主挟持部4,35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副挟持部5,36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2是朝直角方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6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59)的副挟持部可以设置两个,这两个副挟持部5A,5B也可以设成此两个副挟持部5A,5B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2,P3是相互平行的方式。
此外,在实施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7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54)的副挟持部4B是设成以前述主挟持部4A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1与副挟持部4B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2相互是平行方向的方式。如权利要求18所记载,前述安装构件(接头41)的主挟持部4与副挟持部5是在支轴(螺栓螺帽44)的周围上可相对摇动自如地连结着。在这种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19所记载,以在构成主挟持部4与副挟持部5中的其中一个挟持部4的两个挟持构件42A,42B相互系结的系结用螺栓螺帽44,兼用作为前述支轴。
并且,在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4~1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20所记载,组合副挟持部58,以圆弧面8g所形成的副挟持部58可以用来作为挟持圆管材的挟持部。在这种情况下,可如权利要求21所记载,位在挟持圆管材P6的前述副挟持部58中的圆筒体67是可以环绕其轴心周围,自转地维持着,这个圆筒体67的内侧贯通孔是可构成为角孔69,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为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并使前述棒状构件P1仅可以沿长度方向移动,自由插入。
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由于是利用将安装构件所具有的至少两个挟持构件配置成分别可由挟持部来挟紧包围棒状构件的同时,可以使用系结用螺栓螺帽来系结这两个挟持构件,所以可将安装构件(至少两个挟持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上,但是此时前述棒状构件是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而安装构件侧的前述挟持部可抵接在前述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的至少三侧面上,将这个棒状构件挟持包围成为无法环绕其轴心相对旋转的构成,因此,只需适用系结用螺栓螺帽来适度系结两个挟持构件,即可无需担心安装构件(至少两个挟持构件)在棒状构件的周围上环绕旋转的方向无法预测而有所变化的情况发生,并且相对棒状构件,可将安装构件沿特定方向,确实且强力地固定着。
而且,由于相对棒状构件,安装构件的安装方向可以是这个棒状构件的周缘方向上,可以至少45度(在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棒状构件的情形下,则为22.5度)作为间隔限定,因此,当以前述安装构件利用作为相对棒状构件与其他棒状构件进行安装的接头手段的情况,与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四方形的外周面的角形管材使用在棒状构件情形相比较,本发明可使能组装的框体结构物的形状更为多样化。更且,在为了使棒状构件的轴心可位在相当于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各顶点位置上,而配设在相互平行方向上的棒状构件的框体结构体中,当相对棒状构件,在其他的棒状构件上利用前述安装构件作为接头手段,以获得可矫正组装完成的框体结构物的倾斜的同时,也可增强强度的情况下,不仅可照样使用本发明的构件安装构造,含可将前述连结棒状构件的方向,正确地限制在连结配置在相当于前述直角等腰三角形的斜边两端位置的相互平行方向的棒状构件的轴心倾斜45度的方向上,所以前述连结棒状构件仅须具有结合至安装构件的长度即可,而可解决现有习知需要正确调整其长度的问题。
且,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成,由于当将两个挟持构件以螺栓螺帽来加以螺紧时,两个挟持构件的外扩内侧面中的对称两侧面与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的周缘方向上偏离对称位置的两侧面皆可确实以面接触的方式相抵接,挟持部在楔入作用下咬入棒状构件,因此,不会有如以螺栓螺帽来系结用以挟持圆管材的两挟持构件的现有习知构成的两者间仅能以线接触的方式相抵接的问题,因此即使用较小的系结力,仍可强力且稳定地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上。当然,当考虑以相对棒状构件,所使用的安装构件具有止转效果为主要目的时,则可采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成。特别是,此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成是在以一根棒状构件的周缘方向上的三个或在此以上数目的挟持构件的挟持部来挟持该棒状构件的情况下,具有效果性。
又,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可以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在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而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成,可以沿该棒状构件的延长方向上,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的端部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
在采用前述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构成,可以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的单侧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此时,构可藉由系结用螺栓螺帽的系紧,而可确实避免挟持部的游端部的不当打开,并且可以啮合部为支点,在杠杆作用下,将两挟持部强力地挟紧在棒状构件上。
此外,在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构成,可以将安装构件安装在一棒状构件的两侧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藉由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成,可利用两直线状挟持构件的挟持部的所具备的外扩折曲内侧面,而可获得与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成达到相同的预期的作用效果,进而可强力且稳定地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上。
此外,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构成,为相对一根棒状构件,从其轴心方向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来安装此安装构件至棒状构件上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构成,为相对一根棒状构件,从其轴心方向观察呈T字形的方式来安装此安装构件至棒状构件上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再者,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构成,为相对一根棒状构件,从其轴心方向观察呈十字形的方式,来安装此安装构件至棒状构件上的构成,因而可活用作为组装各种框体结构物的手段。
又,在采用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9或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构成,利用外侧折曲挟持构件或直线状挟持构件的挟持部所具备的外扩折曲内侧面,而可与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成达到相同的预期的作用效果,进而可强力且稳定地将安装构件安装在棒状构件上。更且,在采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构成的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构成,可确实地将四个折曲挟持构件的各挟持部抵接在一根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上每间隔90度定位的四个侧面的其中任一面上,因而可相对该棒状构件,自动调心地加以定位,并确实且强力安装这四个折曲挟持构件。
如同先前说明,本发明的安装构件是,虽可在构成此安装构件的挟持构件上,设置例如棚架支承部、安装棒状构件以外的其他部品(例如壁板)的其他部品安装部、脚部(包含用于调整设置高度的附有调整器的脚部)、其他种种结构。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构成,可利用本发明的安装构件作为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前述棒状构件彼此的接头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构成,可以呈T字形或十字形的方式来连接两根棒状构件,又,可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构成,可在相对一根棒状构件,两根棒状构件为相互平行并列状态下,以呈T字形或十字形的方式来连接两根棒状构件。更且,也可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构成,可以将两根棒状构件连接成为相互平行并列状态。又,也可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构成,作为而可将两根棒状构件在沿支轴的周围上摇动自如地连接的铰链来加以活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构成,可减少所需零件数,因而可简化构造,而获得成本降低的效果。
再者,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构成,本发明可活用作为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前述棒状构件和普通的圆管材的接头,且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构成,不仅可活用作为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前述棒状构件的接头外,还可作为沿某一边的棒状构件的周缘方向上,用以旋转另一边的棒状构件的铰链来加以活用。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形态的主视图、图1B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俯视图、图1C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左侧视图、图1D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A的放大纵剖主视图。
图3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分解主视图。
图4A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单个挟持构件的内侧面的俯视图、图4B是图4A的A-A线剖面图、图4C是图4A的啮合部侧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6是同图5的仰视图。
图7是图5的放大纵剖主视图。
图8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分解主视图。
图9A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单个挟持构件的内侧面的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B-B线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11是同图10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两个挟持构件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14是同图13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三个挟持构件的纵剖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两个挟持构件的纵剖主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七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20A是图19的左侧视图、图20B是图19的右侧视图。
图21是图19的后视图。
图22是图19的C-C线剖面图。
图23A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单个挟持构件的内侧面的主视图、图23B是同图的俯视图、图23C是同图的仰视图、图23D是同图的左侧视图、图23E是表示同图的右侧视图。
图24是表示第八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25是同图24的俯视图。
图26A是图24的左侧视图、图26B是图24的右侧视图。
图27是表示同实施形态的分解部分纵剖主视图。
图28是表示同实施形态中位在某一方的挟持构件的分解侧视图。
图29是表示同实施形态中位在另一方的挟持构件的分解部分纵剖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九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31是同图30的俯视图。
图32是表示第十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33是表示第十一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34A是图33的左侧视图、图34B是图33的右侧视图。
图35是表示第十一实施形态的变形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6是表示第十二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37A是表示第十三实施形态的主视图、图37B是图37A的D-D线剖面图。
图38是表示第十四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39是图38的主视图。
图40是表示使用在同实施形态中的铰链(Hinge)用圆筒体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接头的第一变形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接头的第二变形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3是表示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接头的第三变形实施例的主视图。
P1~P5:横剖面正八角形棒状构件
P6:圆管材
1,13,16,19,25,31,33,41,54,56,59,61,63,66:接头(安装构件)
2A,2B,34A,34B,42A-43B,55A,55B,57A,57B,60A,60B,62A,62B,64A,64B:挟持构件
3,44,48:系结用螺栓螺帽
4,4A,4B,5,5A,5B,17,21~23,27,28,35,36:挟持部
6a~7f,9a,9b:棒状构件的外侧面
8a~8k:挟持部的内侧面
10,39,40:啮合部
11:挟持部的平行两侧板部
12,38,45,49,53:螺孔
14:系结用凹部
15,46,50:凹槽部
18A,18B,20:直线状挟持构件
29:外侧折曲挟持构件
30:内侧折曲挟持构件
24A,24B,32A~32D:折曲挟持构件
37:倾斜板部
47,52:轴承部
51:系结用区段部
58,65:圆管用挟持部
67:铰链用圆筒体
68a,68b:轮缘部
69: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图4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一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1是由两挟持构件2A,2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利用此接头1所连接的两棒状构件P1,P2是截面尺寸相同的横剖面为正八角形的金属制管材。
两个挟持构件2A,2B是相同构造,为可面对面地组合而成的构件,各挟持构件2A,2B可以是分别将金属板经过折曲加工后所构成的第一挟持部4与第二挟持部5使用熔接方式,加以固接的结构。也就是各挟持部4,5皆具有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此些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是与位在棒状构件P1,P2的对称(正对)位置上的平行侧面6a,7a以及平行侧面6a,7a的两侧上的对称两侧面6b,6c和7b,7c等三组侧面相互面对面,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与第二挟持部5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是面向同一侧的同时,两挟持部4,5相互固接成为嵌合在第二挟持部5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棒状构件P2相对于,嵌合在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棒状构件P1定位成为T字形。
又,在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也就是在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与第二挟持部5的某侧相反的相反侧的内侧面8b的游端上,以相对在前述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的中央内侧面8a呈直角折曲连设的板部来构成啮合部10。这两个挟持构件2A,2B的啮合部10是,当两个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由棒状构件P1挟持时,相对平行侧面6a,7a,在直角方向上的平行侧面9a,9b中,与第二挟持部5的某侧为相反侧的侧面9a可在平行地邻接状态下,呈相互衔合的形状的结构。平行侧面6a,7a是在相对分别位在前述中央内侧面8a所相对的棒状构件P1的对称(正对)位置上。此外还可以并设有鸠尾槽形凹部10a和大小和形状正好可与该鸠尾槽形凹部10a相嵌合的倒梯形突起部10b。
在前述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中央内侧面,也就是与位在棒状构件P1,P2的对称(正对)位置上的平行侧面6a,7a相互面对的内侧面8a是,宽度较棒状构件P1,P2的平行侧面6a,7a的宽度为窄,因此,当将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嵌合至棒状构件P1,P2时,前述内侧面8a,可以与棒状构件P1,P2的平行侧面6a,7a相不抵接,而位在内侧面8a两侧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b,8c则与棒状构件P1,P2的对称两侧面6b,6c或7b,7c相抵接。
且,第一挟持部4的长度,也就是嵌合在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挟持部4的长度则构成与第二挟持部5的宽度相等。在第二挟持部5上,折曲连设有平行侧板部11,此平行侧板部11可用以挟持相对位在棒状构件P2的对称(正对)位置的平行侧面6a,7a,位在直角方向上的平行侧面9a,9b的某一部分。
位在挟持构件2A,2B中的第二挟持部5,接近第一挟持部4侧的端部,系结用螺栓螺帽3是由用以插通螺孔12的螺栓3a以及和螺栓3a相螺合的螺帽3b所构成。此螺孔12是设成可贯通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中央内侧面8a的。因此,第二挟持部5可以在较贯通螺孔12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更为外侧(与第一挟持部4的某侧为相反侧)的区域部分上,挟持着棒状构件P2。
如上述构成的安装构件,也就是接头1是,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预定位置,将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自两侧加以嵌合的同时,相对棒状构件P2端部,将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自两侧加以嵌合。此时,为了使连设在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上的啮合部10可相互衔合,而将两挟持构件2A,2B配设成V字形以可在前述啮合部10中相互邻接,在将一啮合部10的倒梯形突起部10b的前端,嵌合至另一啮合部10的鸠尾槽形凹部10a的内端部的状态下,进行关闭两挟持构件2A,2B的操作,在此关闭过程中,可将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覆置在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预定位置上。在所述状态下,将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插通挟持构件2A,2B的螺孔12,再将螺帽3b螺合在该螺栓3a的前端,藉此,可在两挟持构件2A,2B间,将棒状构件P1,P2结合呈T字形。
此时,棒状构件P2是,插入在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间,直到前端抵接或接近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为止。并且,虽然两挟持构件2A,2B的各挟持部4,5中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是分别与位在棒状构件P1,P2的对称(正对)位置的平行侧面6a,7a及平行侧面6a,7a两侧的对称两侧面6b,6c及7b,7c相面对,但是利用前面说明的构成,在各挟持部4,5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的中央内侧面8a,可以随着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接近或抵接棒状构件P1,P2的平行侧面6a,7a,而位在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两侧的外扩对称两侧面8a~8c,则可随着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在楔入作用下压接在棒状构件P1,P2的对称两侧面6b,6c及7b,7c上,强固固定成为可以阻止棒状构件P1,P2环绕其轴心周围旋转的状态。又,由于两个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是利用啮合部10而相互连结,两个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在棒状构件P1的周缘方向上,并未相互分离,因此,可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而可确实地防止两挟持构件2A,2B的两个第一挟持部4,会变形成为游端侧呈打开状态,可将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系结力,有效地作用在两个第一挟持部4上。
虽然可如同上述使用接头1,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任意位置,将棒状构件P2连接呈T字形(相对棒状构件P1的轴心则是呈直角),但由于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的方向,或从棒状构件P2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由于这些棒状构件P1,P2具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的外周面,因此,当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及第二挟持部4,5覆置在棒状构件P1,P2外时,利用在该两挟持部4,5侧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所面对的棒状构件P1,P2侧的正八角形外侧面中的三个侧面中进行选择,而可在构件P2的方向,或棒状构件P1的方向上,均可沿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的周缘方向任意选择固定在角度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5~图9是表示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接头1的变形实施例的第二实施形态的图式,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接头13与前述接头1的相异点在于,在两挟持构件2A,2B中的螺孔12设置处,也就是在各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基部中,将顶面部(形成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中央内侧面8a的部分)设成凹陷,用以形成系结用凹部14的同时,在此系结用凹部14上,沿着第二挟持部5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凹槽部15,在此凹槽部15的底面部上,设有螺孔12,构成在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的头部(操作用的附有角孔的圆形头部)是部分嵌合在前述凹槽部15内的状态下,可自由旋转,不过螺帽(六角螺帽)3b则是部分嵌合在前述凹槽部15内,呈止转的状态。又,在此实施形态中,各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与第二挟持部5可利用单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来实施。
根据在此第二实施形态中的接头13,如图所示,不仅可构成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头部或螺帽3b不会自接头13的挟持部4,5的顶面突出,而且可在螺帽3b呈止转状态下,进行螺栓3a的系结,因此,可改善进行组装作业时的效率性。又,在本实施形态中,第二挟持部5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2,可插入至第二挟持部5间,直到棒状构件P2的前端被形成在第二挟持部5的系结用凹部14底面侧的端部所制止的深度为止。
图10~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第三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16是由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中央部具备有第一挟持部4的同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具备有第二挟持部5与第三挟持部17的两个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以及两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两个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是,分别使用利用单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形的相同构造的结构,相互面对面来实施。是在如先前第二实施形态所示,位在接头13中的挟持构件2A,2B中,连设有第一挟持部4的啮合部10的游端侧上,以对称状连设与第二挟持部5为相同构造的第三挟持部17,以取代第二实施形态中的该啮合部10。并且使用第二根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插通设在第三挟持部17中与第二挟持部5的螺孔12为对称位置上的螺孔12内。
在此第三实施形态的接头16中,如图所示,在将棒状构件P1挟持在两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的中央的第一挟持部4间的同时,在一端的第二挟持部5间与另一端的第三挟持部17间,则相对前述棒状构件P1呈T字形地分别挟持棒状构件P2,P3端部的状态下,将第二挟持部5彼此,以插通设在此第二挟持部5的螺孔12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加以系结的同时,将第三挟持部17彼此,以插通设在此第三挟持部17的螺孔12的第二根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加以系结。又,棒状构件P1与棒状构件P2,P3可为相同构造。
利用接头16而可分别呈T字形地连接至棒状构件P1的两棒状构件P2,P3是,相对棒状构件P1的轴心,朝直角方向,且相互连接呈同心一直线状的,由于各挟持部4,5,17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与各棒状构件P1~P3的正八角形的外侧面中的各三侧面6a~7c,可如在第一实施形态的接头1中所进行过说明加以作用,因此,各棒状构件P1~P3,可确实地阻止在环绕其轴心周围自转的状态下,强固结合在接头16上。此外,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3的方向,或者是从棒状构件P2,P3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也可沿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P3的周缘方向任意地选择设定在角度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1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第四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19是由在折曲部具有朝向外的第一挟持部21,在两端上具有朝向外的第二挟持部22和第三挟持部23的构造所构成的直线状挟持构件20、与直线状挟持构件20相同构造的两个折曲挟持构件24A,24B以及三根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直线状挟持构件20是与构成第三实施形态的接头16的两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的其中之一构造相同,以相同参考符号加以标示,并省略相同构造说明。又,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是与冲压加工单片金属板而一体成形的构造相同,用以构成第三实施形态的接头16的两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的其中之一(因此,与直线状挟持构件20相同),作成相当于沿其中央的第一挟持部4开放的方向呈L字形折曲的构造,自折曲部的第一挟持部21起沿互相呈直角的方向伸出的第二挟持部22及第三挟持部23,虽与直线状挟持构件18A的第二挟持部5及第三挟持部17的构造相同,第一挟持部21是在第一挟持部21两侧的挟持部22,23中,将系结用凹部14彼此连接呈L字形,在第一挟持部21向外突出的两侧板部上,切刻形成倾斜45度的内侧面8d。
如图所示,上述结构的接头19可配置成,折曲挟持构件24A的第二挟持部22与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二挟持部5面对面地重叠的同时,折曲挟持构件24B的第二挟持部22与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三挟持部17面对面地重叠,并且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第三挟持部23彼此面对面地重叠的构成来使用。而且,由于在三个挟持构件20,24A,24B的中央处,有由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一挟持部4、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折曲部外侧的挟持部21所包围,而形成的大约呈八角形的空间,因此,当以这三个挟持部4,21,21来挟紧包围前述棒状构件P1的同时,可将前述棒状构件P2端部插入至,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二挟持部5与折曲挟持构件24A的第二挟持部22间;并且将前述棒状构件P3端部插入至,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三挟持部17与折曲挟持构件24B的第二挟持部22间,更可将与前述棒状构件P1~P3相同的棒状构件P4端部插入至,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第三挟持部23间。在所述的状态下,分别使用系结用螺栓螺帽3来系结,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二挟持部5与折曲挟持构件24A的第二挟持部22、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三挟持部17与折曲挟持构件24B的第二挟持部22以及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第三挟持部23彼此,使得三个挟持构件20,24A,24B可系结而成一体。
根据上述方式利用接头19来结合四根棒状构件P1~P4时,就可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分别将棒状构件P2~P4连接呈T字形。此时,这些棒状构件P2~P4是,在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附近,定位在相同位置且相对棒状构件P1的轴心呈直角的同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3是分别位在棒状构件P1的两侧上,相互呈同心一直线状的同时,棒状构件P4则是固定成相对棒状构件P2,P3,自棒状构件P1的位置起,呈直角伸出的状态。此时,以三个挟持构件20,24A,24B所构成的四个挟持部(4,21,21)、(5,22)、(17,22)、(23,23)中,除位在中央位置的挟持部(4,21,21)外,在其他三个挟持部中,相对各棒状构件P2~P4端部的挟持固定作用是,与在前面所述的接头1,16中,相对棒状构件P2,P3端部的挟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位在中央位置的挟持部(4,21,21)对棒状构件P1的固定作用则是,在直线状挟持构件20的第一挟持部4中,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的位在两端的两外扩内侧面8b,8c以及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第一挟持部21,21的内侧面8d等共计四个在周缘方向上,间隔90度角度定位的内侧面8b~8d,以面接触状态压接棒状构件P1的正八角形的外侧面的周缘方向上,间隔90度的四侧面6b,6c,7a,7c,而可强固且稳定地固定着保持棒状构件P1。当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4的方向,或者是从棒状构件P2,P3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P4的方向,均可沿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P3的周缘方向上,任意选择设定在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16及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五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25是由在折曲部内侧上具有第一挟持部26并在两端上具备有第二挟持部27和第三挟持部28的构造所构成的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与构成第四实施形态的接头19的两折曲挟持构件24A,24B其中之一相同的相同构造的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以及两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是,将与构成第三实施形态的接头16的两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的其中之一相同的相同构造,相当于将位在两侧上的第二挟持部5及第三挟持部17,相对第一挟持部4,分别向内侧折曲45度形成L字形的结构,在折曲部内侧的第一挟持部26中,形成有与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的两侧相连,相互平行且相对中央的内侧面8a呈直角的平行内侧面8e,8f。并且自此第一挟持部26起,相互呈直角伸出的第二挟持部27及第三挟持部28是,与前述直线状挟持构件18A,18B的第二挟持部5及第三挟持部17相同构造。
在上述结构的接头25中,将前述棒状构件P1挟持在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一挟持部26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一挟持部21间的同时,分别将前述棒状构件P2,P3端部插入至,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二挟持部27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二挟持部22间以及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三挟持部28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三挟持部23间的状态下,分别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3,将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二挟持部27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二挟持部22以及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三挟持部28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三挟持部23系结而成为一体。如此一来利用接头25来结合三个棒状构件P1~P3时,就可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分别将棒状构件P2,P3连接呈T字形此时,这些棒状构件P2,P3是,在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附近,定位在相同位置且相对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呈直角的同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3固定在相互呈直角的方向上。
此时,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所构成的三个挟持部(26,21)、(27,22)、(28,23)中,除折曲角部的挟持部(26,21)外,其他两挟持部中,相对各棒状构件P2,P3端部的挟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在折曲角部的挟持部(26,21)中,相对棒状构件P1的固定作用则是,在外侧折曲挟持构件29的第一挟持部26中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中,两端上的两外扩内侧面8b,8c与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的第一挟持部21的内侧面8d,以面接触状态压接棒状构件P1的正八角形的外侧面的周缘方向上的三侧面6b,6c,7a,而可强固且稳定地维持着棒状构件P1。当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3的方向,或从棒状构件P2,P3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均可沿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P3的周缘方向上,任意选择设定在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六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31是由用在上述第五实施形态中的接头25的内侧折曲挟持构件30(用在上述第四实施形态的接头19的折曲挟持构件24A,24B的其中之一)相同的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以及四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
在此接头31中,如图所示,以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的折曲角部向外的第一挟持部21,将前述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可自周围包围的方式,将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呈放射状地配置在棒状构件P1周围的同时,在分别将棒状构件P2~P5(棒状构件P5与其他棒状构件P1~P4为相同构造)端部插入至,互相面对面相邻接的折曲挟持构件32A的第三挟持部23与折曲挟持构件32B的第二挟持部22间、折曲挟持构件32B的第三挟持部23与折曲挟持构件32C的第二挟持部22间、折曲挟持构件32C的第三挟持部23与折曲挟持构件32D的第二挟持部22间以及折曲挟持构件32D的第三挟持部23与折曲挟持构件32A的第二挟持部22间的状态下,利用四个系结用螺栓螺帽3,各别挟持棒状构件P2~P5端部的第二挟持部22与第三挟持部23加以系结,使得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可系结而成一体。
藉由使用如上述的接头31,而可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分别将四个棒状构件P2~P5连接呈T字形,这四根棒状构件P2~P5是,在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附近,定位在相同位置且相对棒状构件P1的轴心呈直角的同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四根棒状构件P2~P5是分别固定在互呈直角的方向上。此时,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二挟持部22与第三挟持部23间,相对棒状构件P2~P5端部的挟持固定作用是,与前面所述的接头1,16中,相对棒状构件P2,P3端部的挟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而利用四个折曲挟持构件32A~32D的第一挟持部21对棒状构件P1的固定作用则是,四个第一挟持部21的内侧面8d分别压接至棒状构件P1的正八角形的外侧面中,周缘方向上间隔90度定位的侧面6b,6c,7b,7c上,将棒状构件P1自周围起自动调心地挟紧而包围,所以接头31可强力且稳定地固定着棒状构件P1。当然,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P5的方向,或者是从棒状构件P2,P4或棒状构件P3,P5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均可沿该棒状构件P1、棒状构件P2,P4或棒状构件P3,P5的周缘方向上,任意选择固定在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19~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七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33是使用两挟持构件34A,34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而可将两根棒状构件P1,P2结合成为互成直角交叉状态的构造。各挟持构件34A,34B是分别对单片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所得一体成形的构造,第一挟持部35及第二挟持部36是位在各挟持构件34A,34B的两端上,具备有前述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并且将各挟持部35及36的长度方向(相嵌合的棒状构件P1,P2的轴心方向)可相互正交地方式,分别在中间部扭转后所形成。各挟持构件34A,34B是,当第一挟持部35彼此与第二挟持部36彼此面对面地加以重叠时,位在两挟持部35与36间,扭转45度的倾斜板部37是相互平行的状态下,对向构成,并在此倾斜板部37上设有螺孔38。再者,在各挟持部35及36的游端侧上,设有互相面对面的挟持部35,35的游端部彼此以及互相面对面的向的挟持部36,36的游端部彼此,可以相互合离自如的啮合部39、40。
在上述接头33中,当一挟持构件34A的第一挟持部35嵌合在棒状构件P1上的同时,第二挟持部36嵌合在棒状构件P2的状态下,为了将棒状构件P1,P2挟持在另一挟持构件34B与挟持构件34A间,将挟持构件34B的第一挟持部35嵌合至棒状构件P1的同时,第二挟持部36嵌合至棒状构件P2。也就是如图20所示,两挟持构件34A,34B相对相互呈直角交叉的两根棒状构件P1,P2,沿着倾斜45度的方向上相对接近移动。藉此,前述啮合部39、40可由爪部39a,40a所构成,爪部39a,40a具有当两挟持构件34A,34B沿着倾斜45度的方向上相对接近移动时,呈相互衔合的形状。当两爪部39a彼此或两爪部40a彼此相互衔合在一起时,两挟持构件34A,34B的第一挟持部35及第二挟持部36则可因为爪部39a,40a的作用,进而可阻止挟持部35,36所挟持棒状构件P1,P2的周缘方向上的背离移动。
而且,利用螺孔38将系结用螺栓螺帽3的螺栓3a插通在两挟持构件34A,34B的中间相互平行对向的倾斜板部37上,藉由螺合系结螺帽3b而可将两挟持构件34A,34B相互系结,就可将棒状构件P1挟持固定在两挟持构件34A,34B的第一挟持部35间的同时,可将棒状构件P2挟持固定在两挟持构件34A,34B的第二挟持部36间,此时,两棒状构件P1,P2成互为直角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加以固定。而且,藉由各挟持部35,36所具备的外扩折曲内侧面8a~8c以及具备有用以阻止各挟持部35,36的游端开放的啮合部39、40,而可使第一挟持部35间的棒状构件P1的挟持固定作用及第二挟持部36间的棒状构件P2的挟持固定作用可以与前面所述的接头1,13的第一挟持部4的相对棒状构件P1的挟持固定作用完全相同,强力且稳定地进行接头33对棒状构件P1,P2的系结。此外,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的方向,或者是从棒状构件P2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均可沿着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的周缘方向上,任意选择固定在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24~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八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41是环绕着用以将第一挟持构件42A,42B相互系结的系结用螺栓螺帽44相对地摇动自如地轴支连结,一端具备有第一挟持构件4的两个第一挟持构件42A,42B,另一端则具备有第二挟持部5的两个第一挟持构件43A,43B的铰链构造。
第一挟持部4是可与前述接头1,13中,含有啮合部10的第一挟持部4相同构造,第二挟持部5则可与前述接头1,13中,第二挟持部5相同构造。而且,于第一挟持构件42A,42B中,自第一挟持部4的啮合部10某侧的相反侧起,连设有轴承部47,此轴承部47具备有相对此第一挟持部4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1呈直角横向伸出且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所插通的螺孔45,以及可与该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头部或螺帽44b的一部分嵌合的凹槽部46。并在第两挟持构件43A,43B中,自第二挟持部5起,在沿第二挟持部5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2的延长方向上连设有低一位阶的系结用区段部51的同时,连设有自此系结用区段部51的前端延伸出,且游嵌在前述第一挟持构件42A,42B侧的轴承部47间的更低一位阶的轴承部52。低一位阶的系结用区段部51具备有系结用螺栓螺帽48的螺栓48a所插通的螺孔49,以及与该系结用螺栓螺帽48的螺头部或螺帽48b的一部分嵌合的凹槽部50。在轴承部52上设有前述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所插通的螺孔53。
在上述接头41中,首先在将棒状构件P2的端部挟紧在第二挟持构件43A,43B的第二挟持部5间的状态下,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48将两第二挟持构件43A,43B的系结用区段部51加以系结,使得两第二挟持构件43A,43B可系结而成一体化的同时,利用第二挟持部5而可强固挟持固定在棒状构件P2的端部上。此时,系结用螺栓螺帽48的螺头部的一部分可自转地游嵌在一系结用区段部51的凹槽部50上,而螺帽48b的一部分则嵌合在另一系结用区段部51的凹槽部50上以止转。接下来,在相对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预定位置,自两侧将第一挟持构件42A,42B的第一挟持部4挟紧的状态下,将该第一挟持构件42A,42B的相互平行地延伸出的轴承部47,外嵌在前述第两挟持构件43A,43B侧的相互重合的轴承部52上,利用螺孔45,53,将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插通这些轴承部47,52后,与螺帽44b螺合。
由于第一挟持构件42A,42B的第一挟持部4是,利用啮合部10而可阻止游端侧开放,因此虽然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系结,而可将该挟持部4强固挟持固定在棒状构件P1上,但是两轴承部47间的间隔是维持在可容许进入其间的第二挟持构件43A,43B环绕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周围旋转的间隔。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头部的一部分可自转地游嵌在轴承部47的凹槽部46上,而螺帽44b的则一部分嵌合在另一轴承部47的凹槽部46上以止转。此外,较佳的是在第二挟持构件43A,43B的轴承部52是,以系结用螺栓螺帽48来系结系结用区段部51时,构成前端相互抵接(图中为分离)的结构,使得即使第二挟持部5的前端开放状态下,第二挟持构件43A,43B不会倾斜移动,或者是倾斜移动可抑制在不会产生问题的程度。
由于当如上述利用接头41来连结棒状构件P1,P2时,用以将棒状构件P1挟持固定的第一挟持构件42A,42B与用以将棒状构件P2挟持固定的第二挟持构件43A,43B,可以环绕系结用螺栓螺帽44的螺栓44a的周围相对地摇动自如,所以棒状构件P1与相对棒状构件P1连接呈T字形的棒状构件P2,可相对两棒状构件P1,P2的轴心,在为正交方向的支轴的系结用螺栓螺帽44(螺栓44a)的周围上,相对地摇动自如。且,对各棒状构件P1,P2的挟持固定作用是可与前面所述的接头1,13相同,从棒状构件P1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2的方向,或者是从棒状构件P2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棒状构件P1的方向,均可沿该棒状构件P1或棒状构件P2的周缘方向上,任意选择固定在间隔45度的位置上。
图30及图31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九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54是由两挟持构件55A,55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各挟持构件55A,55B是将第二实施形态中所示的接头13的挟持构件2A,2B中的第一挟持部4作为第一挟持部4A,并对称地配设与前述第一挟持部4A相同的第二挟持部4B,以取代该接头13的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
根据此接头54,在两挟持构件55A,55B中,第一挟持部4A间与第二挟持部4B间,分别挟持有棒状构件P1,P2的状态下,利用将两挟持构件55A,55B以位在系结用凹部14中的系结用螺栓螺帽3而加以相互系结,而可将可将两棒状构件P1,P2连结成相互平行并列状态。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十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56是由两挟持构件57A,57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各挟持构件57A,57B是设有具备有圆弧面8g的第二挟持部58以取代第二实施形态中所示的接头13的挟持构件2A,2B中的第二挟持部5,该第二挟持部58所具备的圆弧面8g是可从两侧挟持与第一挟持部4所挟持的棒状构件P1相互平行方向上的圆管材P6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在此第二挟持部58中亦设有与其游端部彼此衔合的前述啮合部10。
根据此接头56,可将前述棒状构件P1与一般圆管材P6连结成相互平行地并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当构成即使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来系紧,两挟持构件57A,57B的第一挟持部4仅将棒状构件P1挟持固定着,第二挟持部58则将该圆管材56保持在,相对圆管材P可环绕其轴心的周围上,进行相对旋转的构成时,可将接头56作为环绕圆管材P6的轴心进行旋转棒状构件P1的铰链来利用。此时,也可构成相对旋转自如地将圆筒体游嵌在圆管材P6内,以前述第二挟持部58强固地挟持固定着此圆筒体。
图33及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十一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59是由两挟持构件60A,60B及两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各挟持构件60A,60B在其一侧边侧,设有与第二实施形态所示的接头13的各挟持构件2A,2B中的第一挟持部4相同的构造,仅长度(所挟持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2倍以上的长度的第一挟持部4,在另一侧边侧,则设有与前述第一挟持部4呈直角且沿该第一挟持部4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的两第二挟持部5A与第三挟持部5B。此两第二挟持部5A及第三挟持部5B是,分别与第二实施形态所示的接头13的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相同,此第二挟持部5A与第一挟持部4间的系结用凹部14及第三挟持部5B与第一挟持部4间的系结用凹部14分别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相互系结。
根据接头59,可将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挟持在两挟持构件60A,60B的第一挟持部4间的同时,可将棒状构件P2,P3的端部挟持在两挟持构件60A,60B的第二挟持部5A间及第三挟持部5B间的状态下,利用分别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将两挟持构件60A,60B的两处系结而成一体,可在此两棒状构件P2,P3相互平行地并列状态下,将此两棒状构件P2,P3相对棒状构件P1连结成为互呈直角。
且如图35所示,上述接头59是构成在两挟持构件60A,60B的第一挟持部4、第二挟持部5A及第三挟持部5B所包围的中央一处中,以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将两挟持构件60A,60B加以系结而成一体。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十二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61是由两挟持构件62A,62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各挟持构件62A,62B可以第二实施形态所示的接头13的各挟持构件2A,2B的第二挟持部5作为第一挟持部5,并设有与第十实施形态的接头58相同,具备可从两侧挟持圆管材P6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圆弧面8g的第二挟持部58,以取代这些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
根据此接头61,在将一般圆管材P6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挟持在两挟持构件64A,64B的第二挟持部58间的同时,将棒状构件P1的端部挟持在第一挟持部5间的状态下,藉由两挟持构件62A,62B的系结用凹部14彼此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系结而成一体,而可相对圆管材P6将棒状构件P1连结呈T字形。在这种情况下,也可如先前说明,当构成即使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来系紧,两挟持构件62A,62B的第一挟持部5仅将棒状构件P1的端部挟持固定着,第二挟持部58则将该圆管材P6保持在,相对圆管材P6可环绕其轴心的周围上,进行相对旋转的构成的状态下时,可将接头61作为环绕圆管材P6的轴心旋转呈直角的棒状构件P1的铰链来加以利用。当然,此时也可构成相对旋转自如地将圆筒体游嵌在圆管材P6内,以前述第二挟持部58强固地挟持固定着此圆筒体。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十三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63是由两挟持构件64A,64B与一根系结用螺栓螺帽3所构成,各挟持构件64A,64B是设有具备有圆弧面8g的第二挟持部65,以取代第二实施形态所示的接头13的各挟持构件2A,2B中的第二挟持部5。该第二挟持部65所具备的圆弧面8g是可从两侧挟持相对第一挟持部4挟持的棒状构件P1呈T字形配置的圆管材P6的端部。
根据接头63,可将挟持棒状构件P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挟持在两挟持构件64A,64B的第一挟持部4间的同时,可将一般圆管材P6的端部挟持在第二挟持部65间状态下,藉由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将两挟持构件64A,64B的系结用凹部14彼此系结而成一体,而可相对棒状构件P1,将圆管材P6连结呈T字形。此接头67须构成当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将两挟持构件64A,64B相互系结时,第二挟持部65可强固地挟持固定圆管材P6的端部。
图38~图39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形态的图式,使用在此第十四实施形态中,作为安装构件的接头66是可将铰链用圆筒体67装入至第十二实施形态的接头61构造相同的接头。此铰链用圆筒体67是在轴心方向的两端上具备有伸出外侧的轮缘部68a,68b的同时,中央贯通孔是构成前述棒状构件P2仅可沿轴心方向移动插通的正八角形的角孔69,将前述棒状构件P2插通至此角孔69的铰链用圆筒体67挟持在此接头66(与接头61的构造相同)的第二挟持部58间的同时,将棒状构件P1的端部挟持在第一挟持部5间的状态下,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系结两挟持构件62A,62B。此时,虽然第一挟持部5可强固地挟持固定棒状构件P1,但第二挟持部58却可构成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系结的第二挟持部58的圆弧面8g所形成的最小直径略大于铰链用圆筒体67的轮缘部68a,68b间的筒腹部外径,使得铰链用圆筒体67维持在可环绕其中轴心的周围上相对自转自如地状态下。又,此时,轮缘部68a,68b是邻接在第二挟持部58的棒状构件P2的长度方向两侧边上,可实质地阻止铰链用圆筒体67相对此第二挟持部58的轴心方向上的移动。
此接头66可用利用作为铰链,此铰链可绕棒状构件P2的轴心相对旋转地连结棒状构件P2与相对该棒状构件P2呈T字形配置的棒状构件P1。
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所示的接头,例如以接头13为例加以说明时,构成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可自直径方向两侧挟持棒状构件P1的挟持方向,也就是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3系结的系结方向,是与位在棒状构件P1的横剖面中,正对位置上的平行平面彼此相连结的方向一致。然而,在实施本发明情况下,也可如图41~图43例示,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可自直径方向两侧挟持棒状构件P1的挟持方向,是与棒状构件P1的横剖面中,对角线方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将两挟持构件2A,2B以系结用螺栓螺帽3加以系结时,构成各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中的山形两侧面8h,8i抵接在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位在正对位置而在周缘方向上,山形邻接的两侧面6d,6e及7d,7e上。或者是构成各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的对称两侧面8j,8k压接在邻接在前述两侧面6d,6e及7d,7e外侧的对称两侧面6f,6g及7f,7g上。
且,在上述构成中,当设置啮合部10在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侧的情况下,可如图41所示,自两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侧起连设前述啮合部10,使得可与第一挟持部4所挟持棒状构件P1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位在第二挟持部5某侧的正对侧的倾斜侧面(6f或7f)相邻接。在这种情况下,将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相对棒状构件P1嵌合在与前述倾斜侧面(6f或7f)的方向相平行方向上。又,造成一挟持构件2A的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与另一挟持构件2B的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的周缘方向上的侧面的数量相异。为了使此两第一挟持部4的外扩折曲内侧面的周缘方向上的侧面的数量相同,并使两挟持构件2A,2B的第一挟持部4相对棒状构件P1进行嵌合的嵌合方向可与利用系结用螺栓螺帽3加以系结两挟持构件2A,2B的系结方向相平行,也可如图42所示,自两第一挟持部4的游端起,向外侧伸出连设啮合部10,使得可与棒状构件P1的前述倾斜侧面(6f或7f)互不干涉。当然,视情况而定,也可如图43所示,不设置啮合部10来加以实施本发明。
根据上述图41~图43进行说明的构成,不仅在接头13中的第一挟持部4,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各接头中,皆可采用具有用以挟持横剖面正八角形的棒状构件P1~P5的挟持构件的挟持部。又,在以上实施形态中,作为具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的外周面的棒状构件虽然以中空管材加以实施,但也可以是实心管材,也可不管材质为何。当然,虽然图示省略,但可理解即使是使用具有横剖面为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的棒状构件,也可获得相同作用效果。再者,虽然于全部实施形态中,将本发明的棒状构件以及挟持固定在棒状构件上的安装构件,相对该棒状构件,具体化为其他棒状构件的接头来加以表示,但也可以如前面所进行的说明,可在挟持固定在棒状构件的安装构件中,设有例如棚架支承部、安装棒状构件以外的其他部品(例如壁板)的其他部品安装部、脚部(包含用于调整设置高度的附有调整器的脚部)等其他种种结构,用于接头以外的用途。
更且,即使如上述各实施形态所示,将本发明以接头构造加以实施的情况下,接头(安装构件)与一棒状构件(具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的外周面的棒状构件)间的结合构造可根据本发明构成来加以实施,但该接头与其他棒状构件的结合构造也可采用适应在该其他棒状构件(例如圆管材或横剖面正四方形的方形管等)的截面形状的现有习知的种种结合构造亦可。

Claims (21)

1.一种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棒状构件,所述的棒状构件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以及
一安装此棒状构件的安装构件,所述的安装此棒状构件的安装构件,包含:
至少两个挟持构件,分别具有挟持所述的棒状构件的挟持部;及
一系结用螺栓螺帽,沿所述的挟持部的挟持方向将该些挟持构件相互系结,
其中,位在安装构件侧的所述的挟持部利用此系结用螺栓螺帽的系结作用,抵接在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的至少三个侧面上,且将该棒状构件定位成无法环绕其轴心周围相对旋转地挟持固定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挟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所述的外扩折曲内侧面具备有在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与位在周缘方向上分开的对称位置的两个侧面相互抵接的对称两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挟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所述的外扩折曲内侧面,在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与呈山形连接的两个侧面相互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两个挟持构件,相对所述的棒状构件是配置在沿正交方向上,所述的挟持部是挟持着所述的棒状构件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两个挟持构件,是配置在沿所述的棒状构件的延长方向上,所述的挟持部是挟持着所述的棒状构件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具有两个挟持构件,该些挟持构件具备有从所述的系结用螺栓螺帽的位置起,悬臂状突出的挟持部,在各挟持部的游端侧上,设有在阻止两挟持部的游端在棒状构件的周缘方向上的背离移动状态下,相互衔合成为啮合脱离自如的啮合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具备有在中间位置上,分别具有挟持部的两个直线状挟持构件,所述的系结用螺栓螺帽是配设在所述的挟持部两侧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具备有:
一外侧折曲挟持构件,所述的外侧折曲挟持构件在折曲部内侧上具有挟持部;及
一内侧折曲挟持构件,所述的内侧折曲挟持构件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
其中,所述的系结用螺栓螺帽是配设在所述的挟持部两侧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外侧折曲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在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所述的外扩折曲内侧面与位在对称位置上的平行侧面的其中一面相对向,且与位在以该其中一面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相对向;以及
所述的内侧折曲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设有与所述的平行侧面的另一面相抵接的内侧面。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是由,在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上具有挟持部的直线状挟持构件与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的两个折曲挟持构件所构成,并配设有系结用螺栓螺帽,以将该三个挟持构件相互系结成为一体,以使各挟持部包围并挟持一根所述的棒状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直线状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在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设有外扩折曲内侧面,所述的外扩折曲内侧面与位在对称位置的平行侧面的其中一面相对向,且与位在以该其中一面为中心的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相对向;以及
所述的两个折曲挟持构件的挟持部中,分别设有与所述的平行侧面的另一面为中心的位在对称位置上的两侧面相抵接的内侧面。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是由,在折曲部外侧上具有挟持部的四个折曲挟持构件所构成,并配设有系结用螺栓螺帽,以将该四个挟持构件相互系结成为一体,以使各挟持部包围并挟持一根所述的棒状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四个折曲挟持构件的各挟持部中,设有内侧面,以与所述的棒状构件的角柱状外侧面中,周缘方向上,位在每间隔90度的位置上的四个侧面相抵接。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将挟持所述的棒状构件的挟持部作为主挟持部,在相互邻接而构成所述的主挟持部的两挟持构件的游端侧中,设有挟持有别于所述的棒状构件的其他棒状构件的副挟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以相对所述的主挟持部所挟持的棒状构件,副挟持部所挟持的棒状构件是朝直角方向的状态下,设有所述的副挟持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设有两个所述的副挟持部,并以该两个副挟持部所挟持的棒状构件是相互平行的方式,设有该两个副挟持部。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以所述的主挟持部所挟持的棒状构件与副挟持部所挟持的棒状构件相互是在平行方向向上的方式,设有所述的副挟持部。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安装构件的主挟持部与副挟持部是在支轴的周围上相对摇动自如地连结着。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以在构成主挟持部与副挟持部中的其中一个挟持部的两个挟持构件相互系结的系结用螺栓螺帽,兼用作为所述的支轴。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所述的副挟持部是形成成为以挟持圆管材的圆弧面。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
位在挟持圆管材的所述的副挟持部中的一圆筒体是环绕其轴心周围,自转地维持着,该圆筒体的内侧贯通孔是具备有横剖面为正八角形或为正十六角形的外周面,并构成为所述的棒状构件仅沿长度方向移动,自由插入的角孔。
CN2008801052383A 2007-10-26 2008-10-20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78391 2007-10-26
JP2007278391A JP5013263B2 (ja) 2007-10-26 2007-10-26 棒状部材に対する部材取付け構造
PCT/JP2008/068965 WO2009054345A1 (ja) 2007-10-26 2008-10-20 棒状部材に対する部材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96310A true CN101796310A (zh) 2010-08-04
CN101796310B CN101796310B (zh) 2012-07-25

Family

ID=40579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523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310B (zh) 2007-10-26 2008-10-20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13263B2 (zh)
CN (1) CN101796310B (zh)
TW (1) TWI402434B (zh)
WO (1) WO20090543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2585A (zh) * 2018-11-02 2019-02-01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网塔架用智能升降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407610D0 (en) * 2014-04-30 2014-06-11 Oda Systems Ltd Bracket for an access platform
DK3124800T3 (da) * 2015-07-31 2019-08-19 Mobility Holdings Ltd Spændeanordning med affjedring
US10151336B2 (en) 2015-08-03 2018-12-11 Mobility Holdings, Limited Clamp device with resilience
US10106992B2 (en) 2015-09-23 2018-10-23 Oda Systems Ltd Bracket for an access platform
JP6983820B2 (ja) 2016-06-12 2021-12-17 アレ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Array Technologies, Inc. 取付ブラケット
KR102125654B1 (ko) * 2019-11-06 2020-07-07 한지현 파이프 조인트 및 이를 사용한 파이프 조립물
FR3109973B1 (fr) * 2020-05-11 2022-06-24 Gallou Alexandra Le Bride de fixation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8504U (ja) * 1983-06-29 1985-01-21 矢崎化工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製の継手
JPH08159119A (ja) * 1994-12-07 1996-06-18 N I Shi Auto Tec Kk 連結材
DE19855928A1 (de) * 1998-12-04 2000-06-08 Wolfgang Rixen Verbindung zweier Profilstäbe
JP4735790B2 (ja) * 2000-07-13 2011-07-27 株式会社豊夢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構造部材間の接合構造
CN2534408Y (zh) * 2001-03-16 2003-02-05 陈远宪 安全快速装拆扣件
JP4256666B2 (ja) * 2002-11-19 2009-04-22 矢崎化工株式会社 継手とパイプの結合構造
JP4232872B2 (ja) * 2004-01-19 2009-03-04 有限会社ショーエイ商事 継手、継手の分割体、及び継手の組立て方法
CN2755337Y (zh) * 2004-12-20 2006-02-01 冯超 分体组合式交叉连接器
CN200958506Y (zh) * 2006-07-31 2007-10-10 朱国一 铰链式连接头
CN200955532Y (zh) * 2006-08-28 2007-10-03 杨琢亮 管架的接头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2585A (zh) * 2018-11-02 2019-02-01 中际联合(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网塔架用智能升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02434B (zh) 2013-07-21
JP5013263B2 (ja) 2012-08-29
TW200928135A (en) 2009-07-01
WO2009054345A1 (ja) 2009-04-30
JP2009108872A (ja) 2009-05-21
CN101796310B (zh)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6310B (zh) 针对棒状构件的构件安装构造
US9494258B2 (en) Tube-retaining clip assembly
US10415723B2 (en) Adapter for mounting cable hangers
US8887647B2 (en) Shelving connector
US9976305B2 (en) Structural tube
US9067717B2 (en) Bundle spacing device
US9267769B1 (en) Horizontal stand assembly
US20070006538A1 (en) Earthquake shock damper
US9161619B1 (en) Configurable bottle storage rack and kit
CN109415897A (zh) 结构材料接头和结构体
CN107531119A (zh) 轴架衬垫
US20150184419A1 (en) Elastic non-metal clip and assembled fen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70009802A1 (en) Impact resistant removable mounting system
US10369934B2 (en) Luggage tray
WO2011149232A2 (ko) 록크 너트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체결 유닛
CN101373889A (zh) 电线用间隔器
US6350074B1 (en) Spherical clevis assembly
US20050040650A1 (en) Easy assembled tube connector
CN107336847A (zh) 一种卫星cmg群安装结构
US20080253859A1 (en) Cage nut fastening system
CN103255910A (zh) 可增加连接强度的组合脚手架节点连接组件
CA3044698C (en) Body bound shear connection
KR102436932B1 (ko) 2회선용 가공지선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가공지선 지지대
CN117413098A (zh) 组装式晾衣架及其连接部件
AU2015283810B2 (en) Cargo barri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