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4850B -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4850B
TWI364850B TW095142266A TW95142266A TWI364850B TW I364850 B TWI364850 B TW I364850B TW 095142266 A TW095142266 A TW 095142266A TW 95142266 A TW95142266 A TW 95142266A TW I364850 B TWI364850 B TW I3648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nductive film
semiconductor
based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42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37549A (en
Inventor
Koji Kamei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TW200737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37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48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48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1364850 ⑴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氮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尤其 是關於具備具有優良的透光性與歐姆性之正極之朝上型氮 化物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先前技術】
近年來’ GaN系化合物半導體係作爲短波長光發光元 件用的半導體材料而受到囑目。GaN系化合物半導體係藉 由下列方式所形成,亦即’以藍寶石單結晶爲首,使用種 種的氧化物基板或III-V族化合物作爲基板,於基板上藉 由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 :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 或分子束磊晶成長法 (MBE : Molecular Beam Epitaxy)等所形成。
GaN系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特性爲往橫向的電流擴散 (3,較小。其原因可考量爲’於磊晶結晶中存在有多數個從基 板往表面貫通之換位,但詳細情形尙未明瞭。此外,於P 型GaN系化合物半導體中,由於電阻率較η型GaN系化 合物半.導體的電阻率還高,因此,若不採用與P型GaN系 化合物半導體形成歐姆接觸之材料作爲正極,則驅動電壓 會大幅上升。 與p型GaN系化合物半導體形成歐姆接觸之材料,主 要爲金屬,尤其是功函數較高者容易形成歐姆接觸。此 外,從光取出的觀點來看,正極較理想爲具有透光性。因 -4- (2) 1364850 此,到目前爲止,已有人藉由將容易與p型GaN系化合物 半導體形成歐姆接觸之金屬材料薄化,以兼顧低電阻及透 光性。 一旦使金屬薄化,則會產生擴散方向的電阻上升之問 題。因此,係有人提出一種,使用薄膜金屬爲歐姆接觸 層,並使用光透射率更高之透明導電膜做爲電流擴散層之 雙層的正極構造(例如參照日本特·許第294 1 73號公
此外,爲了構成爲更明亮的發光元件(L E D ),必需 去除會將光線加以反射或吸收之金屬層的存在。因此,係 有人探索一種,使透明導電膜本身與p型GaN系化合物半 導體形成歐姆接觸之方法(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1-2108 6 7號公報)。於日本特開2001-210867號公報中,係 提出一種以灑鑛法以外的方法,而製作出與P型GaN系化
I 合物半導體直接接觸之透明導電膜。於濺鍍法中,由於P 型GaN系化合物半導體層容易受到損傷,或是接觸電阻較 高,因此無法獲得低動作電壓。然而,於以濺鍍以外的方 法形成透明導電膜後,再以濺鍍法形成更厚的透明導電膜 之方法中,由於在層積構造的途中改變成膜方法,因此於 改變方法之界面中電阻會上升,此外亦會導致生產性的降 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種,具有由直接與P型半導 -5- (3) 1364850 體層接觸之透明導電膜層所形成之正極’並且其驅動電壓 較低且發光輸出較高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此外,係提供一種,於透明導電膜層的成膜時不會對P型 半導體層產生破壞,並以一貫的成膜手法形成具有不同目 的之多數層透明導電膜層,且具有低接觸電阻與優良的電 流擴散性之正極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 本發明者們係發現到,(1)可藉由適度將半導體金 00屬混在層形成於構成正極之透明導電膜層的半導體側表 面,以及適度將正極金屬混在層形成於P型半導體的正極 側表面,而獲得低接觸電阻,(2 )使透明導電膜層構成 爲包含直接接觸於p型GaN系化合物半導體之透明導電膜 、 接觸層及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之至少雙層的層積構造, 以及以 RF 擺鑛法(Radio Frequency Sputtering:射頻磁 控濺鍍)使透明導電膜接觸層成膜,藉此可在不會對P型+ "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產生損傷下使透明導電膜層成膜, GCT. (3)以 DC 濺鑛(’Direct Current Sputtering:直流真空擺 鍍)法使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連續層積於透明導電膜接 觸層上,藉此以抑制兩層的界面之電阻上升,(4)藉由 使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的膜厚形成較厚,可於維持高透 光性之狀態下促進電流擴散,此外,(5 )於透明導電膜 層的成膜後進行加熱處理,藉此可提高半導體金屬混在層 內之半導體金屬的濃度梯度等,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係提供以下的發明。 (1 )—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於基 -6 - (4) 1364850 板上依下列順序包含有由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之 η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及P型半導體層,其負極及正極 ’各自接觸於η型半導體層及Ρ型半導體層而設置之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爲:該正極之至少一部 分係以透明導電膜所形成,該透明導電膜之至少一部分與 Ρ型半導體層接觸,於該透明導電膜之半導體側表面上, 存在有包含III族金屬成分之半導體金屬混在層,該半導 GG 體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Ο.1 — 1011"1。 (2 )如上述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元件,其中,於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中,存在有半導體 金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20原子%以上之區域。 (3 )如上述第1或2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於距離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之半導體 /透明導電膜的界面未滿3 nm之範圍內,存在有半導體金 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40原子%以上之區域。 G G ( 4 )如上述第1、2或3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距離半導體金屬混在 層之半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爲3 nm以上的範圍之半導 體金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1 5原子%以下。 (5 )如上述第1、2、3或4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於 室溫下進行成膜,成膜後於300〜700°C中進行加熱處理。 (6)如上述第1、2、3、4或5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 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 (5) 1364850 由透明導電膜接觸層及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所形成,透 明導電膜接觸層與p型半導體層接觸。 (7 )如上述第ό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 發光兀件’其中’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係以RF濺鍍法所成 膜。 (8) 如上述第6或7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係以DC滕 ^ 鍍法所成膜' . (9) 如上述第6、7或8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氮化 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 厚度爲1 ~ 5 nm。 (1〇)如上述第6、7、8或9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電流 擴散層的厚度爲150〜500nm。 (11) 如上述第6、7、8、9或10項中之任一項所記 GG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 電流擴散層,係於接近p型半導體之一側與遠離p型半導 體之一側中採取不同構造,遠離半導體之一側的層的構造 爲柱狀·構造。 (12) 如上述第1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其中,接近半導體之一側的構造體層的膜厚 爲 30〜l〇〇nm。 (13) 如上述第 1、2、3、4、5、6、7、8、9、10' 1 1或1 2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 -8 - (6)1364850 光元件,其中,於P型半導體層中,存在有包含透明導電 膜的金屬成分之正極金屬混在層。 (1 4 )如上述第1 3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其中,正極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0.1〜5nm。
C C ( 1 5 )如上述第1 3或 1 4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 ,合物 半 導 體 發光元件, 其中 ,正 極金屬混在層中之透明導 :電膜 金 屬 成 分的濃度 ,對 正極 金屬混在層中 的全 部金 屬爲 0. 1〜20 原子%。 ( 1 6 )如上述第1 、2 - • 3、4、5、6、 7、8 、9、 10、 11 12 、13、1 4 或 15 項中 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氮化鎵 系化 合 物 半; 導體發光元 〖件, 其中 ,透明導電膜係 :由, 從以 In ' Sn 、 Ζ η 、Al 、 Ti 、V、 Cr、 Mn、Fe、Co、 Ni、 Cu、 Ga、 Ge 、 Υ 、Z r、N b、 Mo、 Tc、 Ru ' Rh ' Pd ' Ag、 Sb、 Hf、 Ta W 、R e、O s、 Ir及 Pt所組成的群當中所選出之至少1 種金屬的氧化物所形成。
CC (1 7 )如上述第1 6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 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由.,從以In、Sn、Zn、 A1、Cu、Ag、Ga、Ge、W、Mo及Cr所組成的群當中所 選出之至少1種金屬的氧化物所形成。 (1 8 )—種燈,其特徵爲:係由如上述第1、2、3、 4、 5、 6、 7、 8、 9、 1Q、 11、 12、 13、 14、 15、 16 或 17 項中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所 • . 組成。. (19) 一種電子機器,其特徵爲:係組裝有如上述第 -9 - (7) 1364850 1 8項所記載之燈。 (20 ) —種機械裝置’其特徵爲:係組裝有如上述第 19項所記載之電子機器。 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適度於 構成正極之透明導電膜層的半導體側表面上,具有包含用 以構成半導體之III族金屬之半導體金屬混在層,藉此可 降低正極與p型半導體層之間的接觸電阻。此外,於半導 f 體金屬混在層中,係以於半導體/透明導電膜層的界面附 近提高半導體金屬的比例,並且於距離界面較遠的位置上 降低半導體金屬的比例之方式地擴大半導體金屬的濃度梯 度,藉此可於界面附近降低半導體與透明導電膜層之間的 接觸電阻,並且於距離界面較遠的位置上維持半導體之良 好的結晶性,並降低發光元件的電阻。 此外,係適度於’ P型半導體層的正極側表面上,使包 含用以構成正極的透明導電膜層之金屬之正極金屬混在層 CC 存在,藉此可更進一步降低半導體與透明導電膜層之間的 接觸電阻。· 【實施方式】 - 如第1圖所示般,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 光元件,爲於基板上可因應必要而隔著緩衝層2將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加以層積,於形成η型半導體層3、發光 層4、及ρ型半導體層5後,於藉由去除發光層及ρ型半 導體層的一部分所暴露出之η型半導體層上形成負極2〇, -10 - (8) 1364850 並於殘餘的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正極10而成之半導體發 光元件。 基板可使用藍寶石單結晶(Al2〇3: A面、C面、Μ 面、R面)、尖晶石單結晶(MgAl204 ) ' ΖηΟ單結晶、
LiA102單結晶、LiGaO2單結晶、MgO單結晶等之氧化物 單結晶、Si單結晶、SiC單結晶、GaAs單結晶、AIN單結 晶、GaN單結晶及ΖγΒ2等之硼化物單結晶等之一般所知 f (2 .的基板材料,並無任何限制。此外,基板的面方位並無任 何限制。此外,可爲無傾角基板,亦可爲具有傾角(Off Angle )之基板。 η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及p型半導體層的各種構造乃 爲人所知,可使用這些爲人所知的構造而無任何限制。尤 其是’ Ρ型半導體層的載子濃度可使用一般的濃度者,但 是載子濃度相對較低者,例如約爲1 X 1 0 17cm_3之ρ型半導 體層,亦可適用於本發明。 Q C 關於構成這些層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爲人所知 者有以一般式 AlxInyGa( N ( 0$χ< 1、〇$y< 1、 0Sx + y<l)所表示之各種組成的半導體,本發明之構成η 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及Ρ型半導體層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亦可使用以一般式AlxInyGa(1.x-y)N(〇Sx<+l、 0Sy<l、0Sx + y<l)所表示之各種組成的半導體,並無 任何限制。 這些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的成長方法,並無特別限 定,可適用 MOCVD (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9) 1364850
Deposition :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HVPE ( Halide Vapor Phase Epitaxy :鹵化氣相磊晶成長法)、MBE (Molecular Eieam Epitaxy :分子束磊晶成長法)等之可 使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成長之爲人所知的所有方法。就 膜厚控制性及量產性的觀點來看,較理想的成長方法爲 MOCVD法。於MOCVD法中,載體氣體可使用氫氣 (H2)或氮氣(N2) ,III族原料的Ga來源可使用三甲基 〔G 鎵(TMG ·· Trimethyl Gallium )或三乙基鎵(TEG : Triethyl Gallium ) ,A1來源可使用三甲基鋁(TMA:
Trimethyl Aluminium )或三乙基鋁(TEA :- Triethyl Aluminium ) ,In來源可使用三甲基銦(ΤΜΙ : Trimethyl
Indium)或二乙基銅(TEI: Triethyl Indium) ,V 族原料 的 N來源可使用氨(NH3 : Ammonia )或聯氨(N2H4 : H y d r a z i n e )等。此外,關於摻雜劑,n型可使用作爲S i 原料之矽烷(SiH4 : Monosilane )或乙矽烷(Si2H6 : G, G Disilane) ’及作爲Ge原料之錯院(GeH〆· Germane)或 有機鍺化合物’ η型可使用作爲Mg原料之例如二環戊二 稀鎂(Cp2Mg: Bis(Cyclopentadienyl)Magnesium)或二乙 基環戊一稀錶((EtCp). 2Mg: Bis(Ethylcyclopentadienyl) Magnesium ) 〇 ' 爲了使負極接觸於在基板上依序層積有n型半導體 層、發光層及P型半導體層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的η 型半導體層,係去除發光層及ρ型半導體層的一部分,使 η型半導體層暴露出。之後於殘餘的ρ型半導體層上形成 -12- (10) 1364850 本發明的透光性正極,並於暴露出之η型半導體層上形成 負極。負極爲人所知者有各種組成及構造的負極,可使用 這些爲人所知的負極而無任何限制。 在此說明一例,如第2圖所示般,藍寶石基板1上層 積由Α1Ν層所組成之緩衝層2,並於其上方依序層積下列 各層,亦即層積,以由η型GaN層所構成之η接觸層3a 及由η型GaN層所構成之η包層3b而形成之η型半導體 G〔'層3;由InGaN層所構成之發光層4;及以由ρ型AlGaN 層所構成之P包層5b及由p型GaN層所構成之ρ接觸層 5a而形成之p型半導體層5而成者。' 係藉由蝕刻而去除如此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的P 接觸層5a、ρ包層5b、發光層4及η包層3b的一部分, 並於暴露出之η接觸層3a上,設置例如由Ti/Au所組成 之以往所知的負極20,且於殘餘的ρ接觸層5上設置正 極。 Q Q. 於本發明中,正極係具有至少與P型半導體層接觸之 透明導電膜11。於透明導電膜U的一部分上,設置有用 以進行與電路基板或引線架等之間的電性連接之焊墊層 15° 透明導電膜係由,對發光波長區域的光具有透光性並 且具有導電性之材料所構成。透明導電膜係由,例如從以
In、 Sn 、Z n 、A1 、Ti ' V、Cr、 Mn、 Fe、 Co、 Ni、 Cu、 G a • G e 、Y, _ Zr、 Nb、 Μ ο、T c 、R u、 Rh、 Pd、 Ag ' Sb、 Hf、 Ta 、W、 Re、 Os、 Ir 及 Pt 所組 成的群當中所選出之 -13- (11)1364850 至少1種金屬的氧化物所構成。在這當中,從以In、Sn、
Zn、A1、Cu、Ag、Ga、Ge、W、M〇 及.Cr 所組成的群當 中所選出之至少1種金屬的氧化物,由於透光性良好且導 電性較高,因此較爲理想。 透明導電膜的厚度,較理想爲50-1000nm。若未滿 5 0 n m,則薄片電阻値較低,若超過} 〇 〇 〇 nm,則生產性較 差,因此較不理想。此外,更理想爲1〇〇〜500nm,尤其理
C C 想爲 150~300nm。. 透明導電膜較理想係構成爲’透明導電膜接觸層及透 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之雙層構造。與P型半導體層接觸而 設置之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係於成膜時不會對P型半導體 層產生破壞而形成。因此需儘可能降低入射至P型半導體 層之能量。由於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係使入射能量降低而成 膜,因此膜的密度較低。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厚度較理想 爲1 ~5nm。若爲1 nm以下,則於透明導電膜擴散層的成膜 G〔.時’會對P型半導體層產生破壞。若爲5nm以上,則於透 明導電膜接觸層中的電流擴散效果變弱,因而導致透明導 電膜全體之電流擴散效果的降低。此外,更理想爲 1.5 ~ 3.5 n m 〇 接著所成膜之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係用以兼顧較 高的光透射率及較低的薄片電阻。爲了提高電流擴散效 果,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的厚度較理想爲15〇〜5〇〇ηηι。 若較50nm更薄’則無法獲得較低的薄片電阻。若較 lOOOnm還厚’則無备獲得高光透射率。更理想爲 -14- (12) 1364850 15 0~7 00nm。此雙層較理想爲未形成閒隙而連續成膜。若 是形成時間隔著間隔或是移至其他裝置的話,則此雙層之 間可能會附著污染物或是使金屬氧化物膜更進一步氧化’ 而製作出具有高電阻之層。 ’ 若於透明導電膜之半導體側表面上,存在有包含構成 半導體的金屬之半導體金屬混在層,則可降低透明導電膜 與半導體之間的接觸電阻。亦即,於本發明中,所謂的 Q Q 「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係定義爲透明導電膜中之半導體 金屬含有層’於透明導電膜中,係將包含半導體的金屬成 分對全部金屬成分爲3原子%以上之層,稱爲「半導—金 屬混在層」。 半導體金屬混在層的厚度較理想爲〇.l~l〇nm。若未 滿0.1 hm及超過1 〇ntn,則難以獲得低接觸電阻。爲了獲 得更佳的接觸電阻,更理想爲1〜8nm。 此外’關於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中所包含之半導體金屬 G (2.的比例’較理想爲存在有半導體金屬對全部金屬成分爲2〇 原子%以上之區域。該比例係具有分布,距離半導體/透明 導電膜的界面較近者,半導體形成金屬的比例較高。尤其 是,較理想爲於距離半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未滿3 nm 之範圍內,存在有半導體金屬的比例對該半導體金屬混在 層中的全部金屬爲40原子%以上之區域。於距離半導體/ 透明導電膜的界面未滿3 nm之界面附近,係成爲半導體金 屬的擴散於透明導電膜中進行之狀態,因此可使接觸電阻 降低。 -15- (13) 1364850 此詳細機制雖然尙未明確化,但於考量到p型GaN/ 透明導電膜的接觸界面中之能階圖時,於擴散進行的狀態 下,正孔及電子係位於較擴散未進行的狀態更爲接近之 處’從該情形中可考量爲,係產生有更多的重新結合中 心。若具有重新結合中心,則正孔及電子會流入至該區 域,因此成爲電性中性而可降低障壁。 另一方面,於距離半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爲3nm G G 以上的範圍中,半導體金屬的比例較理想爲1 5原子%以 下。於此範圍中若半導體金屬的比例超過1 5原子%,則可 能會有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上升之情形。亦即,於距離半 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爲3 nm以上的透明導電膜中,較 理想爲半導體金屬的擴散不會進行之狀態。此可考量爲, 若構成半導體之金屬的擴散過度進行,則半導體層的結晶 會破壞而導致半導體層的高電阻化。 半導體金屬混在層的厚度及所含有之半導體形成金屬 G G的比例,可藉由該業者所知之剖面TEM的EDS分析而測 定出。亦即,對於透明導電膜,係從p型半導體層界面開 始往厚度方向進行數個點,例如爲5點之剖面tem的 EDS分析,並從各個點的圖中求取所包含之金屬及其量。 於決定厚度時所測定的5點較不充分時,可追加數個點而 進行測定。 此外’若於.P型半導體層之正極側表面上,存在有包 含構成正極的透明導電膜之金屬之正極金屬混在層,則可 更進一步降低接觸電阻,因此較爲理想。亦即,於本發明 -16- (14) 1364850 中,所謂的「正極金屬混在層j ,係定義爲p型半導體層 中之透明導電膜的.金屬成分含有層》 正極金屬混在層的電阻雖較其他P型半導體層的電阻 還高,但由於半導體/正極間的接觸電阻降低,因此可藉 由形成正極金屬混在層爲適當的膜厚,而將驅動電壓降至 最低。 正極金屬混在層的厚度較理想爲0.1〜5nm。若未滿 G. 1 nm,則接觸電阻的降低效果不顯著。若超過5nm,則 半導體層表面的結晶性被破壞,因而較不理想。 此外’正極金屬混在層中所包含之透明導電膜構成金 屬的比例,較理想爲對全部金屬量爲0.1 ~30原子%。若未 滿0 · 1 % ’則接觸電阻的降低效果不顯著。若超過3 〇原子 ί - %,則半導體側的結晶性被破壞,可能導致半導體層之電 阻率的上升。更理想爲1〜2 0原子%。 正極金屬混在層的厚度及正極金屬含有量的測定,與 半導體金屬‘混在層相同,可藉由剖面ΤΕΜ的EDS分析而 進行。 接下來說明透明導電膜、半導體金屬混在層及正極金 屬混在層的形成方法。 於將透明導電膜形成於p型半導體層時,亦即於形成 透明導電膜接觸層時,較理想爲以依據RF放電之濺鍍成 膜法所形成。此係因發現到,藉由採用依據RF放電之濺 鍍成膜法,可形成接觸電阻較使用蒸鍍法或DC放電之濺 鍍成膜法者還低之透明導電膜。 -17- (15) 1364850 此可考量爲’於依據RF放電之濺鍍成膜中 子輔助效果,可將能量賦予至附著於p型半導儷 原子,而具有與P型半導體層、亦即與p-GaN5 表面擴散之作用。此外亦可考量爲,於上述成膜 能量賦予至P型半導體層的最表面原子,而促進 料、例如Ga往透明導電膜接觸層擴散之作用 TEM的EDS分析中’係於p-GaN上之RF濺鍍成 f G 明導電膜接觸層上,偵測出具有來自於半導體的 域.,亦即確認到半導體金屬混在層的存在(可參 之本發明的實施例1之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分析 例)。 另一方面,於半導體側係偵測出具有來自於 膜的In及Sn之區域,亦即確認到正極金屬混在 (可參照第6圖之本發明的實施例1之p型半導 析結果之一例)。 CC 此外,可考 量爲於金屬氧化物的濺鍍中,若 •面暴露於濺鍍時的電漿,則電漿粒子會導致GaN 晶性的破壞。雖然結晶性被破壞的證據尙未被觀 ‘就結果而言,係使得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之半導體 例上升,且混合層的膜厚增加。此可考量爲,由 電膜的成膜,係於GaN表面因電漿粒子導致結晶 後進行,因此,結晶構造被破壞後的半導體金屬 步於透明導電膜中擴散之故。 此外,從上述情況來看,使GaN層積基板不 1,藉由離 ί層之濺鍍 :間可促進 :中,亦將 :半導體材 〇於剖面 ,膜部的透 G a之區 照第5圖 結巣之一 透明導電 層的存在 體層的分 GaN層表 表面之結 測到,但 金屬的比 於透明導 性被破壞 乃更進_ 會暴露於 -18- (16) 1364850 濺鍍時的電漿之做法,係成爲不會導致接觸電阻上升之方 法。例如有增加τ-s (靶材-基板)之間的距離,及提升磁 鐵的磁力,以及藉由對磁鐵形狀進行硏究而使電漿不會往 基板方向擴散者等。 再者,較理想爲於室溫以下進行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 成膜。一旦加熱p型半導體,則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入射 粒子會接受來自於p型半導體之擴散能量而過度進行擴 散,使得半導體的結晶性被破壞而製作出高電阻之層。 .於透明導電膜形成後進行300〜700°C的加熱,藉此, 於距離半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未滿3 nm之界面附近, 成爲透明導電膜形成金屬與半導體形成金屬進行擴散之狀 態。於此加熱處理中,並非以擴散至半導體層的深部爲止 之方式地進行長時間處理。較理想爲進行1~30分鐘的範 圍。 於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之後形成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 G G.時’係以依據DC放電之濺鍍法所形成。於DC放電之濺 鍍中,由於透明導電膜的密度較依據RF放電之濺鏟時更 高,因此較適合於電流擴散層的形成。 此外,於室溫下以依據DC放電之濺鑛法進行透明導 電膜的成膜時電流擴散層係於接近p型半導體之一側與遠 離P型半導體之一側中採取不同構造,電流擴散層之遠離 半導體之一側的層,係形成爲密度較高且更爲明顯的柱狀 構造。接近半導體側之層,雖然可觀察出其區域.,但並非 爲柱狀構造。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1之透明導電 -19- (17) 1364850 膜電流擴散層之剖面TEM照片。從圖式中可得知A的部 分係成爲明顯的柱狀構造。B的部分雖然可觀察出其區 域,但並非爲明顯的柱狀構造。此部分的膜厚一般爲 30~100nm,可藉由將電流擴散層形成爲此範圍以上的膜 厚,而形成結晶性較高的柱狀構造之A的部分。C爲半導 體層。此外,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之於此放大倍率下無 法確認出。 € 關於_鍍,可使用以往所知的濺鍍裝置,並適當選擇 以往所知的條件而實施。首先將層積有氮化鎵系化合物半 導體層之基板,收納於處理室內。對處理室內進行排氣至 真空度成爲l(T4~l(T7Pa爲止。關於濺鍍用氣體,可使用 He、Ne、Ar、Kr、Xe等。就容易取得的觀點來看,較理 想爲Ar。將此當中的1種氣體導入至處理室內,增壓至 0.1~10Pa後進行放電。較理想爲設定於〇.2~5Pa。供應的 電力較理想爲0.2〜2. OkW的範圍。此時,可藉由調節放電 (2.時間及供應電力,而調節所形成的層之層厚。 焊墊層爲人所知者有使用Au、Al、Ni及.Cu之各種構 造’可使用這些爲人所知的材料及構造而無任何限制。此 外,厚度較理想爲100〜lOOOnm。就焊墊層的特性而言, 若厚度愈厚則焊接性愈高。因此較理想爲300nm以上。此 外’就製造成本的觀點來看,較理想爲500nm以下。 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例如可藉 由該業界中爲人所知的手段,設置透明蓋體而構成爲燈。 此外’可將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與具 -20- (18) . 1364850 有螢光體之蓋體加以組合,而製作出白色燈。 此外,由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另 製作出之燈,由於驅動電壓較低且發光輸出較高,g 組裝有以此技術所製作出的燈之行動電話、顯示器、 類等的電子機器、以及組裝有該電子機器之汽車、霉 遊戲機等之機械裝置類,均可於低電力下進行驅動而 優良特性。尤其於行動電話、遊戲機、玩具、汽車零 2 等之電池驅動的機器類當中,可發揮省電的效果。 實施例 接下來藉由實施例而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是 並不限定於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1 ) 第3圖係顯示於本實施例中所製作之氮化鎵系化 (2 f 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剖面之模式圖,第4圖係顯示其俯 模式圖。於以藍寶石所組成之基板1上,隔著由A1N 成之緩衝層2,進行下列的5次層積,亦即層積’以 度3μηι的非摻雜GaN所構成之底層3c、由厚度2μιη 雜Si的η型GaN所構成之η接觸層3a及由厚度〇. 的η型Ino.iGao.9N所構成之η包層3b而形成之η型 體層3;由厚度〇·〇3μιη之摻雜Si的η型GaN所構成 壁層以及由厚度2.5nm的InQ 2GaQ.sN所構成之井層 後,於依序層積有下列各層’亦即設置有障壁層之多 件所 此, 面板 腦、 實現 組件 發明 合物 視之 所組 由厚 之摻 〇 3 μιη 半導 之障 ,最 重量 -21 - (19) 1364850 子井構造之發光層4;以由厚度0.05 μπι之摻雜Mg的p型 Al0.〇7Ga〇.93N所構成之p包層5b及由厚度0·15μπι之摻雜 Mg的ρ型GaN所構成之ρ接觸層5a而形成之ρ型半導體 層5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層積物的p接觸層上,形成 有透明導電膜1 1,該透明導電膜1 1係由ITO ( Indium Tin Oxide :氧化銦錫)所組成之厚度2nm的透明導電膜 接觸層12以及由ITO所組成之厚度40 Onm的透明導電膜 電流擴散層13而形成,之後於透明導電膜11上方形成 Cr/Ti/Au三層構造(厚度各爲 4/1 0/200nm且 Cr於ITO 側)之焊墊層15,而成爲正極10。接下來於η接觸層上 形成Ti/Au雙層構造的負極20,而製作出以光取出面爲半 導體側之本發明的發光元件。正極及負極的形狀係如第4 圖所示般。 於此構造中,由η型GaN所構成之η接觸層的載子濃 度爲lxl019cm_3,由GaN所構成之障壁層的Si摻雜量爲 lxl018CnT3,由ρ型GaN所構成之ρ接觸層的載子濃度爲 5x 1018cnT3,由ρ型AlGaN所構成之ρ包層的Mg摻雜量 爲 5χ 1019cm-3。 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層的層積,可藉由 MOCVD 法,於該技術領域中爲人所知之一般條件下進行。此外, 正極及負極係以下列步驟所形成。 首先藉由反應性離子蝕刻法,以下列步驟使形成負極 的部分之η接觸層暴露出。 首先於.Ρ接觸層上形成蝕刻遮罩。形成步驟如下所 -22- (20) 1364850 述。於全面上均勻塗佈光阻後,使用一般所知的微影技 術,從正極區域中去除光阻。之後設置於真空蒸鍍裝置 內,於壓力4xl(T4Pa以下,以電子束法使膜厚各自成爲 50nm及3 00nm之方式地層積Ni及Ti。之後藉由剝離技 術,將正極區域以外的金屬膜與光阻一同去除。 接著將半導體層積基板載置於反應性離子蝕刻裝置之 蝕刻室內的電極上,將蝕刻室減壓至l〇_4Pa後,供應Cl2 ft,氣體作爲蝕刻氣體,進行蝕刻至η接觸層暴露出爲止。蝕 刻後從反應性離子蝕刻裝置中取出基板,以硝酸及氫氟酸 去除上述蝕刻遮罩。 接下來使用一般所知的微影技術及剝離技術,僅於形 成Ρ接觸層上的正極之區域上,形成有由ΙΤΟ所組成之透 明導電膜接觸層及由ΙΤΟ所組成之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 層·。於透明導電膜接觸層及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的形成 中,首先將層積有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層之基板,.放置 GG於濺鍍裝置內,於基板溫度爲室溫下,於Ρ接觸層上首先 以RF濺鍍法形成ΙΤΟ大約爲2nm,接下來以DC濺鍍法 層積ITO大約爲400nm。RF成膜時的壓力約爲l.OPa,供 應電力約爲0.5kW。DC成膜時的壓力約爲〇_8Pa,供應電 力約爲0.5kW。從濺鏟裝置中取出基板後,依循一般稱爲 剝離法之爲人所知的步驟進行處理,接著更以濺鍍法,於 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上的一部分上,依序層積由Cr所 組成之第1層、由Ti所組成之第2層及由Au所組成之第 3層,而形成焊墊層。如此,係於ρ接觸層上形成正極。 -23- (21) 1364850 以此方法所形成之正極係具有透光性’於460nm的波 長區域中具有90 %以上的光透射率。關於光透射率的測 定,係使用於玻璃板上層積有與上述相同厚度的透明導電 膜接觸層及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之光透射率測定用樣 本,以分光光度計進行測定。光透射率之値,係考量到僅 對玻璃板進行測定後之空白値而算出。 接著將成膜至正極爲止之晶圓放置於烘烤爐中,於 G G 5 5 0 °C中進行1 〇分中的加熱處理。 接下來藉由下列步驟,於暴露出的η接觸層上形成負 極。於'全面上均勻塗佈光阻後,使用一般所知的微影技 術,從暴露出的η接觸層上之負極形成部分中去除光阻, 並以一般所使用之真空蒸鍍法,從半導體側形成依序由 1 OOnm的Ti及20 0nm的Au所組成之負極。之後以一般所 知的方法去除光阻。 將如此之形成正極及負極後的晶圓,對基板內面進行 切削.硏磨,藉此薄化基板的板厚至80μιη爲止,並使用 雷射切割機,從半導體層積側形成裁切線之後進行切割, 而裁切爲3 5 0μπι見方之晶片。接著依據探針對這些晶片通 電,以測定出電流施加値爲20mA時之順向電壓,結果爲 3 · 3 V。 之後,將晶片安裝於TO- 1 8罐殼封裝並以測試器量測 發光輸出,可得知施加電流20mA之發光輸出爲1 OmW。 此外,可確認出其發光面的發光分布係於正極全面上發 光。 -24- (22) 1364850
c C 此外,關於剖面 TEM ( Transmitting Electron Microscope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 EDS (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能量分散光譜儀)分析結 果,半導體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 3 nm,對全部金屬 (In + Sn + Ga)之Ga的比例,於該層中係估計爲3〜50原子 %。從半導體/正極界面往正極側爲1 nm之處,Ga的比例 對全部金屬爲50原子%,於3nm之處爲1〇原子%以下。 此外,正極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2nm,所存在的金屬材料 爲構成透明導電膜之In及Sn,對全部金屬(In + Sn + Ga) 之該比例,於該層中係估計爲1 ~ 1 〇原子%。此外,第5圖 爲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之剖面TEM的EDS分析圖的一例, 第6圖爲p接觸層之剖面TEM的EDS分析圖的一例。 (實施例2及3 ) 除了改變正極的成膜條件(於形成透明導電膜接觸層 Q (2時之濺鍍裝置的壓力)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而製作 出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並對其元件特性進行 .評估。該結果係與實施例1的結果一同表示於第1表中。 這些發光元件之正極金屬混在層,其厚度爲卜5 nm’正極 金屬的比例位於〇.5~18 %的範圍內。關於半導體金屬混在 層,係於第1表中所記載。 1364850 撇一濉G c c c 發光輸出、 [mW] Os σ\ 〇\ a\ 0\ Ο IK 順向電壓 [V] • m cn ro ΓΟ l〇 CO 00 CN 寸 半導體金屬混在層 W H-1 Μ m 晅 S Μ m in | £ ^ 〇 00 o 画 幽 UjBC 1 回 m In £載 cn m yr\ m s 厚度 [_ 1_ CO rn m 寸 CN Hi S ¢2 H禁^ □I? 1幽 f-H cn iTi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 實施例4 實施例5 比較例1 -26- (24) 1364850 (實施例4 ) 除了不進行正極形成後的加熱處理之外,其他與實施 例1相同而製作出氮化鎵系化合物半_體發光元件。其元 件特性係一同表示於第1表中。 (實施例5 ) , 除了於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成膜時,將基板加熱至 200°C以進行成膜之外,其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而 製作出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此外,其元件特 性係一同表示於第1表中。 (比較例1 ) 除了不進行透明導電膜接觸層的成膜之外,其他與實 施例1相同而製作出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 元件特性係一同表示於第1表中。
CO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所提供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 具有優良的特性及量產性,因此對作爲發光二極體及燈等 的材料乃極爲有用。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 件的一般構造之槪略圖。 -27- (25) 1364850 第2圖係顯示本發明之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 件的一例之槪略圖。 第3圖係顯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剖面之模式圖。 第4圖係顯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俯視之模式圖。 第5圖係顯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氮化鎵 f f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正極(透明導電膜)之剖面 TEM ( Transmitting Electron Microscope:穿透式電子顯 微鏡)的 EDS ( Energy Dis 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 能量分散光譜儀)分析圖的一例。 第6圖係顯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氮化鎵 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p接觸層之剖面TEM的EDS 分析圖的一例。 第7圖係顯示於本發明的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氮化鎵 GG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的正極-P接觸層之剖面TEM照 片的一例。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基板 2 :緩衝層 3 : η型半導體層 3 a · η接觸層 3 b : η包層 -28- (26) (26)1364850 3c :底層 4 :發光層 5 : p型半導體層 5 a : ρ接觸層 5b : p包層 1 0 :正極 1 1 :透明導電膜 1 2 :透明導電膜接觸層 1 3 :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 1 5 :焊摯層 20 :負極
CC -29 -

Claims (1)

1364850 第095142266號專利申請案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100年10月25日修正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種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係於基板 上依下列順序包含有由氮化鎵系化合物半導體所形成之η 型半導體層、發光層、及Ρ型半導體層,其負極及正極各 自接觸於η型半導體層及ρ型半導體層而設置之氮化鎵系 化合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特徵爲: 該正極之至少一部分係以透明導電膜所形成,該透明 導電膜乃由金屬氧化物所成,該透明導電膜之至少一部分 與Ρ型半導體層接觸,於該透明導電膜之半導體側表面上 ,存在有包含III族金屬成分之半導體金屬混在層,該半 導體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 0.1〜l〇nm,距離該半導體金屬 混在層之半導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爲3nm以上的範圍之 半導體金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15原子%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於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中,存在有 半導體金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20原子%以上之區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於距離半導體金屬混在層之半導 體/透明導電膜的界面未滿3 nm之範圍.內,存在有半導體 金屬的濃度對全部金屬爲40原子%以上之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1364850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於室溫下進行成膜 ,成膜後於1 2 3 4 5 6〇〇〜7〇crc中進行加熱處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由透明導電膜接觸 層及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所形成,透明導電膜接觸層與 p型半導體層接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接觸層係以RF濺鍍 (Radio Frequency Sputtering:射頻磁控灘鍍)法所成膜 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係以DC 濺鍍(Direct Current Sputtering :直流真空灘鍍)法所成 範其 U , 專件 請元 申光 如發 8 f 。 導 膜半 第 圍 5 化 系 鎵 化 氮 之 载 記 所 項 厚 的 層 觸 接 膜 電 導 明 透 中 物爲 合度 -2- 1 〜5nm 〇 2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3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的厚度爲 4 15 0〜5 OOnm ° 5 1 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6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電流擴散層,係於接 7 近p型半導體之一側與遠離P型半導體之一側中採取不同 構造,遠離半導體之一側的層的構造爲柱狀構造。 136485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〇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接近半導體之一側的構造體層 的膜厚爲30〜1 OOnm。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於P型半導體層中,存在有包含 透明導電膜的金屬成分之正極金屬混在層。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正極金屬混在層的厚度爲 0.1 〜5 n m 〇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正極金屬混在層中之透明導電 膜金屬成分的濃度,對正極金屬混在層中的全部金屬爲 0.1~20 原子 %。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物 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由,從以In、Sn、 Zn、A1、Ti、V、Cr、Μη、Fe、Co、Ni、Cu、Ga、Ge、Y 、Zr、Nb、Mo、Tc、Ru、Rh、Pd、Ag、Sb.' Hf、Ta、W 、Re、Os、Ir及Pt所組成的群當中所選出之至少1種金 屬的氧化物所形成。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記載之氮化鎵系化合 物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透明導電膜係由,從以In、Sn 、Zn、Al、Cu、Ag、Ga、Ge、W、Mo 及 Cr 所組成的群 當中所選出之至少l種金屬的氧化物所形成。
TW095142266A 2005-11-16 2006-11-15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TWI36485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31607A JP4137936B2 (ja) 2005-11-16 2005-11-16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37549A TW200737549A (en) 2007-10-01
TWI364850B true TWI364850B (en) 2012-05-21

Family

ID=3820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1228A TW201037871A (en) 2005-11-16 2006-11-15 Metod of manufacturing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ctor light-emitting devic
TW095142266A TWI364850B (en) 2005-11-16 2006-11-15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1228A TW201037871A (en) 2005-11-16 2006-11-15 Metod of manufacturing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ctor light-emitting devic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7741653B2 (zh)
EP (2) EP1949462B1 (zh)
JP (1) JP4137936B2 (zh)
KR (4) KR20080063398A (zh)
CN (2) CN101310392B (zh)
DE (1) DE602006017872D1 (zh)
TW (2) TW201037871A (zh)
WO (1) WO2007058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7849B2 (en) 2001-07-17 2006-06-27 Lg Electronics Inc. Diode having high brightness and method thereof
US6949395B2 (en) 2001-10-22 2005-09-27 Oriol, Inc. Method of making diode having reflective layer
US7148520B2 (en) 2001-10-26 2006-12-12 Lg Electronics Inc. Diode having vertic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878433B1 (ko) * 2005-05-18 2009-01-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발광소자의 오믹컨택층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발광소자의 제조방법
US8169078B2 (en) * 2006-12-28 2012-05-0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ode structure,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196111B2 (ja) * 2007-07-02 2013-05-1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WO2009102032A1 (ja) * 2008-02-15 2011-06-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GaN系LED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97369B2 (ja) * 2008-03-06 2014-01-2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該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半導体発光素子を用いたランプ
JP2009283551A (ja) 2008-05-20 2009-12-03 Showa Denko Kk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ランプ
KR100964231B1 (ko) * 2008-08-29 2010-06-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0999694B1 (ko) * 2008-09-01 2010-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CN101971364B (zh) * 2008-11-06 2013-05-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氮化物类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54852A (zh) * 2009-10-28 2011-05-11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TWI415298B (zh) * 2009-10-29 2013-11-11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發光二極體及其製作方法
CN102834939A (zh) * 2010-03-23 2012-12-19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氮化物半导体发光元件
CN102456825A (zh) * 2010-10-25 2012-05-16 展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19585A (ja) 2010-12-02 2012-06-21 Showa Denko Kk 発光ダイオード、発光ダイオードランプ及び照明装置
CN102832299B (zh) * 2011-06-17 2015-10-21 广东量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层状透明导电层led芯片的制备方法
KR20130027991A (ko) * 2011-09-08 2013-03-18 서울옵토디바이스주식회사 투명 전극용 ito층,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95468B1 (ko) * 2012-02-23 2013-08-09 전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738345B (zh) * 2012-07-11 2015-01-07 天津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具有透明导电层的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KR101319563B1 (ko) * 2012-07-18 2013-10-23 순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4014178A1 (ko) * 2012-07-18 2014-01-23 순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반도체 발광소자, 이를 위한 제조 방법, 박막 증착 장치 및 박막 증착 방법
CN103700749A (zh) * 2012-09-28 2014-04-02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及其制作方法
US9419156B2 (en) * 2013-08-30 2016-08-1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ackage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on of heterogeneous integrated circuits
US9099623B2 (en) 2013-08-30 2015-08-0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anufacture including substrate and package structure of optical chip
CN104157749B (zh) * 2014-08-19 2017-01-18 映瑞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Ito膜层的制备方法及led芯片的制备方法
DE102017103164A1 (de) * 2017-02-16 2018-08-1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Halbleiterchips und optoelektronischer Halbleiterchip
CN109207942B (zh) * 2017-07-04 2023-08-18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膜层沉积方法和金属膜层沉积设备
US10566493B1 (en) 2018-07-31 2020-02-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vice with integration of light-emitting diode, light sensor, and bio-electrode sensors on a substrate
CN110047984A (zh) * 2019-04-10 2019-07-2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Micro LED器件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41743B2 (ja) 1996-06-05 1999-08-30 株式会社東芝 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0969517B1 (en) * 1998-07-04 2005-10-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lectrode for use in electro-optical devices
US6451415B1 (en) * 1998-08-19 2002-09-1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rganic photosensitive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an exciton blocking layer
DE19947030A1 (de) 1999-09-30 2001-04-19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strukturierte Lichtemissionsdiode mit verbesserter Stromeinkopplung
JP3394488B2 (ja) 2000-01-24 2003-04-07 星和電機株式会社 窒化ガリウム系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497277B (en) * 2000-03-10 2002-08-01 Toshiba Corp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1307553A (ja) * 2000-04-24 2001-11-02 Geomatec Co Ltd 透明導電膜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用途
KR200198806Y1 (ko) 2000-05-03 2000-10-02 성도밸브주식회사 수동식 밸브개폐기
JP3700767B2 (ja) 2001-05-18 2005-09-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2353506A (ja) 2001-05-23 2002-12-06 Sharp Corp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697609B2 (ja) 2001-05-23 2005-09-2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3017748A (ja) 2001-06-27 2003-01-17 Seiwa Electric Mfg Co Ltd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467316B1 (ko) 2002-03-20 2005-01-24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갈륨나이트라이드계 광소자의 p형 오믹 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US6995401B2 (en) * 2002-10-23 2006-02-07 Shin-Etsu Handotai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3179263A (ja) 2002-11-11 2003-06-27 Seiwa Electric Mfg Co Ltd 窒化ガリウム系半導体発光素子
US8969883B2 (en) * 2002-11-16 2015-03-03 Lg Innotek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5217331A (ja) * 2004-01-30 2005-08-11 Nichia Chem Ind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
US20070170461A1 (en) * 2004-02-24 2007-07-26 Koji Kamei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US7061026B2 (en) * 2004-04-16 2006-06-13 Arima Optoelectronics Corp. High brightness gallium nitride-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 with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spreading layer
TWI278126B (en) * 2004-08-04 2007-04-01 Formosa Epitaxy Inc GaN series light 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of p-type contacting layer with low-temperature growth low resistivity
US20080135868A1 (en) * 2004-10-01 2008-06-12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06137924A2 (en) * 2004-11-03 2006-12-28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M279022U (en) 2005-04-29 2005-10-21 Nan Ya Photonics Inc LED with metal-oxide conductive layer
US8941299B2 (en) * 2006-05-21 2015-01-2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99341A (ko) 2010-09-10
EP1949462A4 (en) 2009-09-23
WO2007058331A1 (en) 2007-05-24
EP1949462B1 (en) 2010-10-27
CN101310392B (zh) 2010-06-09
KR20080063398A (ko) 2008-07-03
TW200737549A (en) 2007-10-01
JP2007142028A (ja) 2007-06-07
TWI348774B (zh) 2011-09-11
KR20090083493A (ko) 2009-08-03
CN101699637B (zh) 2012-02-08
US7952116B2 (en) 2011-05-31
US7741653B2 (en) 2010-06-22
KR20080103612A (ko) 2008-11-27
JP4137936B2 (ja) 2008-08-20
EP2244311A2 (en) 2010-10-27
KR100972359B1 (ko) 2010-07-26
US20090224282A1 (en) 2009-09-10
EP2244311B1 (en) 2018-01-10
CN101310392A (zh) 2008-11-19
EP1949462A1 (en) 2008-07-30
TW201037871A (en) 2010-10-16
EP2244311A3 (en) 2015-04-15
CN101699637A (zh) 2010-04-28
US20100213501A1 (en) 2010-08-26
DE602006017872D1 (de) 2010-12-09
KR101098286B1 (ko) 201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4850B (en)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JP5232970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とそれを備えたランプ
US7498611B2 (en) Transparent electrode for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080303055A1 (en) Group-III Nitride-Bas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08171884A (ja) 電極の形成方法
JP2007165611A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049243B2 (en)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831957B1 (ko) 질화갈륨계 화합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
JP2006024913A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用透光性正極および発光素子
JP2006093675A (ja) 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用正極、該正極を用いた発光素子およびランプ
TW200524187A (en)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negative electrode thereof
US7544974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06013474A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999278B2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6245555A (ja) 透光性電極
JP2006066892A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57721B (en) Gallium nitride-based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895453B1 (ko) 화합물 반도체 발광소자용 양전극
WO2006022399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compound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05123600A (ja) 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用電極および窒化ガリウム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2005340797A (ja) 透光性正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