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581 (1) 玫、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場發射型電子源,其利用場發射現 象來發射電子光束,及一種製造此種場發射型電子源的方 法0 【先前技術】 如利用奈米結晶矽(奈米階矽奈米晶體)的電子裝置 的一類型,迄今已知有如圖17及18所示之場發射型電子 源(見例如,日本專利公開案第 2987 1 40及3 1 1 245 6 號)。 圖17中所述之場發射型電子源10’(以下稱爲“電子 源”)包括如導電基板之η型矽基板1、以氧化的多孔矽 層組成且形成在η型矽基板1的主要表面的側上之強場漂 移層6 (以下簡稱爲“漂移層”)、以金屬薄膜(例如,金 薄膜)組成且形成在漂移層6的前表面上之表面電極7、 及形成在η型矽基板1的後表面上之歐姆電極2。η型矽 基板1及歐姆電極2的組合作爲下電極12。於圖17所述 的電子源1 〇 ’,無掺雜多晶矽層3係插在η型矽基板1及 漂移層6之間,與漂移層6結合而組成一電子過渡區。就 此而論,亦已知道具有僅以漂移層6組成的電子過渡區而 無電子過渡部位3插在η型矽基板1及漂移層6之間之另 一電子源。 圖1 7所述的電子源1 0,係可操作例如’依據以下製 -5- 1292581 (2) 程來發射電子。集極電極21首先係配置在相對至表面電 極7的位置。形成在表面電極7及集極電極21間的空間 保持真空狀態。然後,一 DC電壓Vps係施加在表面電極 7及下電極12之間,以使表面電極7具有比下電極12更 高的電位。同時,DC電壓Vc係施加在集極電極21及表 面電極7之間,以使集極電極21具有比表面電極7更高 的電位置。DC電壓Vps可設在一適當値以容許自下電極 12注入漂移層6之電子漂移在漂移層6附近,然後經由 表面電極7而逸出(圖1 7中的單點鏈線)表示經由表面 電極7發射的電子的流量。表面電極7的厚度係設在約 10至15nm的範圍。 雖然圖17所述的電子源10’中的下電極12係以η型 矽基板1及歐姆電極2而組成,下電極12可以由具有絕 緣功能的玻璃基板組成之絕緣基板1 1及形成在絕緣基板 11的表面的一者上之金屬薄膜的組合而取代,如圖18所 述的另一習知電子源10’’。於圖18中,如圖17所述的電 子源1 〇 ’之相同組件或元件係由相同參考數字或碼而界定 的。電子源10’’係可操作依據如圖17所述的電子源10, 的相同製程來發射電子。到達漂移層6的前表面之電子被 認定爲熱電子。因此,此種電子可隨時通過表面電極7並 逸出進入真空空間。 通常,於電子源1 0 ’、1 〇 ’’中’流動於表面電極7及 下電極1 2間的電流稱爲“二極體電流Ip s ”,且,流動在集 極電極2 1及表面電極7間的電流稱爲”發射電流(發射電 -6- 1292581 (3) 流)Ie。隨著發射電流Ie對二極體電流的比(ie/Ips)增 加,電子源10,、10’’中的電子發射效率【(Ie/Ips) χ1〇〇 %】增強。即使將被施加在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2間的 DC電壓Vps係設在約10至2 0V的範圍中的低値,電子 源10’、10’5的每一者係可操作來發射電子。隨著DC電 壓Vps設在一較高値,發射電流le增大。 圖1 8所述的電子源1 0 ’’係例如,藉由以下步驟而產 生。如圖1 9 A所示,下電極1 2首先係經由濺射製程或任 何其它適當製程而形成在絕緣基板11的一主要表面(以 下稱爲“前表面”)上。接著,無掺雜多晶矽層3係在400 1或更高的基板溫度而經由電漿CVD製程或任何其它適 當製程形成在下電極12的前表面上。 然後,如圖1 9B所示,多晶矽層3被陽極化直到一指 定深度,以形成包括數個多晶矽晶粒及數個奈米階矽奈米 晶體。接著,如圖19 C所示,多孔多晶矽層4 ’係經由快 速加熱製程或電光學氧化製程的氧化,以形成漂移層6。 然後,如圖1 9D所示,表面電極7係經由蒸汽沉積製程 或任何其它適當製程而形成在漂移層6的前表面上。 如圖20所示,圖18所述的電子源10’’使用例如,顯 示器的電子源。於圖20所述的顯示器,以平板狀玻璃基 板組成的面板5 0係設在相對至電子源1 0 ’’的位置。相對 至電子源1 〇 ’’的面板5 0的表面係形成有以透明導膜(例 如,ITO膜)組成的集極電極(以下稱爲”陽極電極”) 2 1。相對至電子源1 0 ’’的陽極電極2 1的表面係設有以像 1292581 (4) 素形成的螢光材料、及以黑色材料製成且形成在螢光材料 之間之塊狀條。塗敷至相對至電子源1 0 ’’的陽極電極的表 面上之螢光材料可發出一可見光,以回應發射自電子源 10’’的電子。發射自電子源10’’的電子係藉由施加至陽極 電極21的某電壓而加速,且,以高度激勵的電子的形式 而帶入與螢光材料撞擊。使用於此的螢光材料可分別地顯 示發光色R (紅)、G (綠)、B (藍)。面板50係藉由 一矩形框(未顯示)而與電子源1 〇 隔開。形成在面板 5 0及電子源1 0 ’’間的空間係封閉地密封且保持真空。 圖20所述的電子源10’’包括以具有絕緣性能的玻璃 基板組成之絕緣基板1 1、數個相互平行配置在絕緣基板 11的一表面上之下電極12、數個各形成重疊在對應下電 極1 2上之多晶矽層3、及一數個比氧化的多孔多晶矽層 組成且形成重疊在對應多晶矽層上之漂移層6。電子源 1 〇 ’’另包括:數個隔離層1 6,以一多晶矽層組成,且配置 充塡於漂移層6間、鄰接多晶矽層3間、鄰接下電極12 間及數個表面電極7的各空間,相互平行配置在漂移層6 及隔離層16上,以延伸穿過漂移層6及隔離層16於垂直 下電極12的縱向的方向。 於圖20所述的電子源10’’中,漂移層6、多晶矽層3 及隔離層1 6的組合作爲電子過渡部位5。如圖2 1所示, 電子過渡部位5係夾於數個下電極12及數個表面電極7 之間,此數個下電極1 2係相互平行配置在絕緣基板1 1的 一表面上,且,此數個表面電極7係相互平行配置於平行 -8- 1292581 (5) 於絕緣基板11的一表面上的平面,以延伸於垂直至下電 極1 2的縱向之方向。就此而論,亦已知有另一電子源, 其具有僅以漂移層6及隔離層1 6組成之電子過渡部位 5,而無多晶矽層3插在漂移層6及下電極12之間。 於此電子源1 0 ’ 5中,漂移層6係藉由對應於交叉點的 各別區而部份地夾住數個下電極12及數個表面電極7之 間,此數個下電極1 2係相互平行配置在絕緣基板1 1的一 表面上,且,此數個表面電極7係相互平行配置以延伸於 垂直至下電極12的縱向之方向。因此,可設計來適當選 擇一目標對的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2,且施加一某電壓 在此選擇的對之間,以作用一強電場在表面電極7及下電 極1 2間的對應交叉點的區,以容許電子自此區而發射。 亦即’數個以下電極12、多晶矽層3、漂移層6及表面電 極7組成的電子源元件1 〇a係分別地形成在一陣列(晶 格)的交叉點,此陣列以數個下電極1 2及數個表面電極 7組成。因此,電子可藉由施加一某電壓至此對應對的表 面電極7及下電極12而自任何想要電子源元件1〇 a發 射。電子源元件1 〇a係一對一地對應像素而形成的。 圖20所述的電子源1〇’’中的漂移層6係依據以下製 程而製備。數個下電極12係首先形成在絕緣基板11的一 表面上。接著,無掺雜多晶矽層3係在4 0 (TC或更高(例 如,4 0 0 °C至6 0 0 °C )的基板溫度經由電漿c V D製程、低 壓C V D製程或任何其它適當製程而形成在絕緣基板1 1的 一表面的整個區上。然後,多晶矽層3重疊在下電極12 -9- 1292581 (6) 上的部份在含有氫氟溶液的電解質中被陽極化,以形成數 個多晶矽層。每一多晶矽層包括數個多孔多晶矽晶粒及數 個奈米階矽奈米晶體。然後,多孔多晶矽層係經由快速加 熱製程或電光學氧化製程而氧化,以形成數個漂移層6。 每一漂移層6包括數個各具有形成有一薄氧化矽晶粒的表 面之多晶矽晶粒、及數個各具有形成有一氧化矽膜的表面 之奈米階砂奈米晶體。 如上述,圖20所述的電子源10’’的製程包含以下步 驟:形成下電極12在絕緣基板11的前表面上、形成無掺 雜多晶矽層3在絕緣基板11的前表面的整個區上、陽極 多晶矽層3重疊在下電極1 2上的部份以形成多孔多晶矽 層、及氧化多孔多晶矽層以形成漂移層6。 亦即,於圖2 0所述的電子源1 0 ’’的製程中,漂移層 6係基於形成在下電極12上的多晶矽層3而形成的。於 此製程中,如果此中針孔的某些缺點係產生於形成多晶矽 層3的過程中,這將可能造成漂移層6的缺點。此造成施 加至漂移層的電場的平面上不均勻性,及增大的平面上電 子發射特性之差異性。因此,一顯示器涉及以下問題:增 大的亮度不均勻性及縮短的耐久性,由於漂移層6受到強 場強度的部份中的加速劣化。再者,由於漂移層6的缺 點,圖2 0所述的電子源1 〇 ’’具有於生產批次間增大的電 子發射特性差異的問題。 同樣地,圖1 8所述的電子源1 〇 ’’中,諸如產生於形 成多晶矽層3的過程中的針孔之某些缺點造成漂移層6的 -10- 1292581 (7) 缺點。此造成於生產批次間增大的電子發射特性差異或於 具有增大面積的電子源之增大的平面上電子發射特性差異 的問題。再者,電子源1 0 ’’亦具有由於漂移層6受到強場 強度的部份中的加速劣化之縮短耐久性的問題。 【發明內容】 鑑於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子源 1 〇,其比較習知電子源,具有減小的平面上電子發射特性 之差異,以及提供一種製造此種電子源的方法。 爲了達到上述目的,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源 (場發射型電子源),其包括一絕緣基板及形成在此絕緣 基板的一表面(前表面)的側上的電子源元件。此電子源 兀件具有一下電極、一表面電極、及以多晶砂組成之漂移 層(強場漂移層)。漂移層係配置在下及表面電極間。依 據當一某電壓施加至下及表面電極時所產生之電場,強場 漂移層容許電子穿過其中,以使表面電極具有比下電極的 電位更高的電位。再者,具有大於多晶矽的電阻之緩衝層 設在漂移層及下層之間。 依據此電子源,產生於漂移層的缺點可被最小化,以 達到施加至漂移層的電場的平面上均勻性。因此,比較習 知電子源,電子發射特性的平面上差異可被減小。 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源中,緩衝層可包括或以非晶層 組成。此緩衝層可隨時形成在一相當低溫。尤其,如果此 非晶層係非晶矽層,其可經由一共同使用的半導體製程而 -11 - 1292581 (8) 形成的。 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源中,數個電子源元件可形成在 絕緣基板的前表面的側上。再者,絕緣基板可包括或以玻 璃基板組成,此玻璃基板容許紅外射線穿過其中。緩衝層 可包括以能夠吸收紅外射線的材料製成的膜的一部份, 且’在強場漂移層的形成之前,此膜形成來覆蓋絕緣基板 的前表面的側上的整個區。依據此電子源,當絕緣基板係 加熱自相對至前表面的另一表面(後表面)的側以形成漂 移層6時,無論下電極的圖案,前表面的側上的溫度分佈 可被均勻化。再者,比較作爲緩衝層的膜僅形成於重疊在 下電極上的區之電子源,漂移層的特性之平面上差異可被 最小化以降低平面上的電子發射特性差異。 於本發明的一指定實施例中,電子源的強場漂移層可 包括或以陽極多孔多晶矽組成。再者,強場漂移層可包 括:數個柱狀半導體晶體,每一者沿著下電極的厚度方向 而形成;及數個奈米階半導體奈米晶體停留於半導體晶體 之間,且每一者具有形成有一絕緣膜的表面,絕緣膜具有 小於半導體奈米晶體的晶粒尺寸。依據此電子源,電子發 射時的真空依賴性可被降低。再者,產生於漂移層的一部 份熱可經由柱狀半導體晶體而釋出。因此,此電子源可穩 定地發射電子,而無電子發射時造成的跳躍現象。 本發明亦提供製造以上電子源的方法。此方法包括: 形成下電極在絕緣基板的前表面的側上,然後在形成強場 漂移層之前,形成緩衝層在下電極上。 -12- 1292581 (9) 比較漂移層直接形成在下電極上之習知方法,此製造 方法可最小化產生於漂移層的缺點發生以增強漂移層的特 性。因此,此方法可提供具有低的電子發射特性平面上差 異之電子源。再者,此方法可降低生產批次間的電子發射 特性的差異。 再者,本發明提供製造依據上述特定實施例的電子源 的方法。此製造方法包括:形成下電極在絕緣基板的前表 面的側上的下電極形成步驟、在下電極形成步驟之後形成 緩衝層在絕緣基板的前表面的側上的第一膜形成步驟、形 成多晶半導體層在緩衝層的表面上的第二膜形成步驟,經 由陽極化製程的奈米結晶化多晶半導體層的至少一部份以 形成半導體奈米晶體的奈米結晶化步驟及形成絕緣膜在每 一半導體奈米晶體的表面的絕緣膜形成步驟。依據此製造 方法’比較多晶半導體層直接形成在下電極上之組合方 法,產生於多晶矽層的缺點發生可被最小化。 於以上製造方法中,第二膜形成步驟可在第一膜形成 步驟之後而實施,而不必曝露緩衝層的表面至大氣中。此 方法可防止以氧化膜組成的阻隔層形成在緩衝層及多晶半 導體層之間,以避免由於阻隔層之電子發射特性的劣化。 於以上製造方法中,電漿CVD製程可使用作爲膜形 成製程於第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的每一者。於此例中,當 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成步驟時,電漿CVD製程 的放出功率或釋出壓力可自形成緩衝層的第一狀態改變成 形成多晶半導體層的第二狀態。比較包括放出功率或釋出 -13- (10) 1292581 壓力的數個製程參數之習知方法,此方法簡化膜形成製 程。 於以上製造方法中,電漿CVD製程或催化CVD製程 可使用作爲膜形成製程於第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的每一 者。於此例中,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成步驟 時’用於電漿CVD製程或催化CVD製程的源氣體的部份 壓力比或種類係自形成緩衝層的第一狀態改變成形成多晶 半導體層的第二狀態。比較包括源氣體的部份壓力比或種 類的數個製程參數之習知方法,此方法簡化膜形成製程。 依據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可另包括預生長處理步驟在第 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之間,其中緩衝層的表面受到用來促 使結晶核的產生於第二膜形成步驟的初始階段之處理。當 多晶半導體層係形成於第二膜形成步驟時,此方法可促使 結晶生長於多晶半導體層,以提供電子源的增強的電子發 射特性及耐久性。 再者,預生長處理步驟可以是使緩衝層的表面受到電 漿處理的步驟。當諸如電漿CVD裝置之利用電漿的膜形 成裝置係利用於第二膜形成步驟時,此預生長處理步驟可 被實施於如第二膜形成步驟的相同室。因此,預生長處理 步驟及第二膜形成步驟可以提供一減小的製程時間而連續 地實施。 預生長處理步驟可以是使緩衝層的表面受到氫電漿處 理的步驟。於此例中,第二膜形成步驟可包括經由使用包 括至少一矽烷基氣體的源氣體之電漿CVD製程而形成作 -14- 1292581 (11) 爲多晶半導體層的多晶矽層。此預生長處理步驟可被實施 於如第二膜形成步驟的相同室。因此,預生長處理步驟及 第二膜形成步驟可連續地實施以提供減小的製程時間。當 包括氫氣體及矽烷基氣體的源氣體係使用於第二膜形成步 驟,預生長處理步驟可藉由使用氫氣體作爲一種源氣體而 實施,氫氣體經由用於氫氣體的管而導入此室。此可消除 使用於電漿CVD製程的裝置的特別修改之需要。 替代地,預生長處理步驟可以是使緩衝層的表面受到 氬電漿處理的步驟。當諸如電漿CVD裝置之使用電漿的 膜形成裝置係利用於第二膜形成步驟時,此預生長處理步 驟可實施於如第二膜形成步驟的相同室◊因此,預生長處 理步驟及第二膜形成步驟可連續地實施來提供減小的製程 時間,且進一步促使多晶半導體層中的結晶化。 替代地,預生長處理步驟可以是形成包括數個矽奈米 晶體的層在緩衝層的表面上的步驟。此預生長處理步驟可 促使促使多晶半導體層的結晶化,而無需任何電漿處理。 【實施方式】 本案係基於並請求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02-3 8 1 944號 之優先權的利益,其整個內容在本文中結合作爲參考。 參考附圖,現將特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依據此實施例之電子源(場發射型電子 源)I 〇包括:絕緣基板1 1,包含具有絕緣性能的玻璃基 板;數個下電極1 2,相互平行地配置在絕緣基板1 1的一 -15- 1292581 (12) 主要前表面的側上;數個表面電極7,相互平行地配置於 平行於絕緣基板1 1的前表面之平面,以延伸於垂直至下 電極12的方向;及一電子過渡部位,設在絕緣基板11的 前表面的側上。此電子過渡部位包括:數個緩衝層14, 包含一無掺雜非晶矽層,且每一形成而重疊在對應的下電 極1 2 ;數個多晶矽層3,每一形成而重疊在對應的緩衝層 14上;數個漂移層(強場漂移層)6,每一形成而重疊在 對應的多晶矽層3上;及數個隔離層1 6。隔離層1 6係配 置以充塡於鄰接漂移層6間、多晶矽層3間及形成作爲緩 衝層1 4的鄰接無掺雜非晶矽層間之各別空間。隔離層i 6 的每一者包含與多晶矽層3 —起形成之無掺雜多晶矽層及 與緩衝層1 4 一起形成之無掺雜非晶矽層。 下電極1 2係藉由圖案化以金屬(例如,金屬、諸如 M、Mo、Cr、Ti、Ta、Ni、Al、Cu、Au 或 Pt、其合金, 或諸如矽化物的介金屬化合物)製成之單層薄膜而形成 的。替代地,下電極12可藉由圖案化以金屬製成的多層 薄膜而形成的。每一的下電極12具有約250至300 nm的 厚度。 表面電極7係以具有一小的功函數之金屬(例如, 金)製成。然而,表面電極7的材料不限於金。表面電極 7的每一者可以是單層及多層結構的任一者。表面電極7 的厚度可設定在任一適當値,例如約1 〇至1 5 n m,其容許 來自漂移層6的電子穿過其中。下電極12及表面電極7 的每一者係以條狀而形成的。表面電極7的每一者係部份 -16· 1292581 (13) 地相對至下電極12。下電極12的每一者具有兩縱向相對 端,每一端形成有一墊28。表面電極7的每一者具有兩 縱向相對端,每一端形成有一墊27。 如同圖.20中所述的習知電子源10’’,於依據此實施 例的電子源1 0,漂移層6係由對應5、12與7間的交叉 點之各別區而部份地夾住,此數個下電極1 2相互平行地 配置在絕緣基板1 1的前表面的側上,且,此數個表面電 極7相互平行配置以延伸於垂直至下電極12的縱向之方 向。因此,可設計來適當地選擇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2 的目標對,且施加一特定電壓在此選擇的目標對之間,以 致使一強電場作用在對應此選擇對的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 1 2間的交叉點之區,而容許電子自此區而發射。亦即, 數個各具有下電極12、緩衝層14、多晶矽層3、漂移層6 及表面電極7的電子源元件1 0a係分別地形成,在包括數 個表面電極7及數個下電極12之陣列(晶格)的交叉 點。電子可藉由施加一特定電壓而自任何想要的電子源元 件l〇a發射至對應對的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2。爲此理 由,每一表面電極7不必要以條狀而形成。例如,表面電 極可形成來僅覆蓋對應電子源元件1 0a的區,且,沿著垂 直至下電極12的縱向的方向配置之表面電極7可藉由具 有一低阻抗的匯流排電極而相互電連接。 漂移層6係經由後述的奈米晶化及氧化製程而形成 的。如圖2所示,每一漂移層6包括數個柱狀多晶矽晶粒 (半導體晶體)5 1,其自下電極12的前表面的側而相互 -17- 1292581 (14) 平行延伸,且,每一漂移層6具有形成有薄氧化砂膜52 的表面,以及,數個奈米階矽奈米晶體(半導體奈米晶 體)6 3位於晶粒5 1之間,且,每一奈米階矽奈米晶體6 3 具有形成有氧化矽膜(絕緣膜)64的表面,氧化矽膜64 具有小於半導體奈米晶體的晶粒尺寸之厚度。每一晶粒 5 1沿著下電極1 2的厚度方向而延伸(或沿著絕緣基板1 1 的厚度方向而延伸)。 例如,依據以下製程,此實施例中的每一電子源元件 10a可操作來發射電子。如圖.3所示,控制器電極21首 先配置在相對表面電極7的位置。形成在表面電極7及控 制器電極21間的空間保持真空。然後,一 DC電壓係自 驅動電源供應Va施加至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 2之間,以 使表面電極7具有比下電極12更高的電位。同時,DC電 壓Vc係施加在控制器電極21及表面電極7之間,以使控 制器電極21具有比表面電極7更高的電位。DC電壓Vps 可設在一適當値,以容許自下電極12注入漂移層6之電 子漂移在漂移層6附近,經由表面電極7而逸出。 電子源元件l〇a中的以上電子發射將基於以下模式而 造成。 一驅動電壓係自驅動電源供應v a施加至表面電極7 與下電極12之間,以提供一更高的電位至表面電極7。 經由此操作,電子e係自下電極12注入漂移層6。同時 施加至漂移層6的電場大部份作用在氧化矽膜64上。因 此,注入漂移層6的電子系藉由作用在氧化矽膜64上 -18- 1292581 (15) 的強電場而加速的。在漂移於圖3中的箭頭的^ 電子穿過表面電極7,然後逸出進入真空。 內,自下電極12注入的電子幾乎不曾由於充 63而散射。因此,藉由作用在氧化矽膜64上& 速的電子可漂移並經由表面電極7而逸出。再琴 漂移層6的熱係經由晶粒51而釋出。因此,賃 射而無跳躍現象的發生於電子發射期間。通過至 6的前表面之電子被認定爲熱電子。因此’電子 過表面電極7,且逸出至真空空間。 於依據此實施例的電子源中,CS77(取 Gobain公司的商標名稱),其爲使用於PDP的 變點玻璃基板,係使用作爲絕緣基板1 1 (玻璃 於此例中,絕緣基板1 1具有大於矽之熱膨脹 此’包含一無掺雜多晶矽層的抗剝落層1 3係插 1 2及絕緣基板1 1之間’以防止電子過渡部位5 1 2而剝落。 依據此實施例的電子源1 0係例如’使用於 像顯示單元。於此例中,電子源1 0係由如圖4 動電路3 0而驅動。驅動電路3 0包括:X控制彳 係控制屬於包括數個表面電極7之每一 X電極 面電極7的電位;γ控制器3 4 ’其係控制屬於 下電極12之每一 Υ電極群組之下電極12的電 處理器3 1,其將一輸入影像信號轉換成驅動信 驅動具有一陣列結構的電子源1 〇 ;及偏移(或 向之後, 於漂移層 奈米晶體 電場所加 ,產生在 子可被發 達漂移層 可隨時穿 自 Saint- 一種高應 基板)。 係數。因 在下電極 自下電極 一多色影 所示的驅 器33,其 群組之表 包括數個 位;信號 號,用來 驅動)信 -19- 1292581 (16) 號控制窃3 2 ’其發出指令給χ控制器3 3及Y控制器3 4 以回應由信號處理器3 1所轉換的驅動信號。如同圖20所 述的習知電子源10’ ’ ,電子源元件10a係以一對一相 對應性而形成有像素,此像素係設於配置在相對於電子源 1 〇的位置之玻璃面板5 0 (見圖2 0 ),且分別地包含呈現 顏色R、G及B的螢光材料。 如圖5所示,於用來驅動依據此實施例的電子源1〇 之驅動電路3 0,單脈衝順偏電壓V 1係施加在表面電極7 及電子源元件l〇a的下電極12之間。接著,單脈衝逆偏 電壓V2係施加在表面電極7及電子源元件l〇a的下電極 1 2之間。爲此目的,驅動電路3 0設有控制逆偏電壓的逆 偏控制器3 5。逆偏控制器3 5係可操作來檢測流經上述的 電子源元件l〇a的逆電流。然後,.逆偏控制器35可操作 來控制將施加在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 2間的逆偏電壓, 以使逆偏電壓落人一想要範圍(例如,穩定在由當電子源 元件1 0a的驅動初始化時的逆電流値所界定之特定電流 値)。 參考圖6A至6D,以下將說明電子源之製程方法。圖 6A至6D的每一者顯示符合電子源元件l〇a之僅一者的垂 直截面。 爲了形成抗剝落層1 3,具有一指定厚度(例如, 1 0 0 n m )之無掺雜多晶矽層係在一指定製程溫度(例如, 450 °C )經由電漿CVD製程而首先形成在具有一指定厚度 (例如,2.8 mm )之絕緣基板1 1的前表面上。接著,爲了 -20- 1292581 (17) 形成下電極12,具有一指定厚度(例如,25 Onm)之金屬 薄膜(例如’鎢膜)係經由濺射製程而形成在多晶矽層 上。然後,一光阻材料係塗敷在金屬薄膜上以形成一光阻 層至其上。再者,爲了留下對應下電極12的金屬薄膜的 區’光阻層係使用微影術而圖案化的。然後,圖案·化及多 晶矽層係經由使用圖案化光阻層作爲遮罩之反應離子蝕刻 製程而圖案化。經由上述步驟,形成數個各包含金屬薄膜 的一部份之下電極1 2、及數個各包含多晶矽層的一部份 之抗剝落層13 (下電極形成步驟)。 在移除光阻層後,作爲緩衝層1 4之具有一指定厚度 (例如,80nm )非晶矽層係經由電漿CVD製程而形成來 覆蓋絕緣基板Π的以上一表面或前表面的側上的整個區 (第一膜形成步驟)。接著,具有指定厚度(例如, 1·5μιη).的未掺雜多晶矽層3(半導體層)係在一指定處 理溫度(例如,450 °C )而經由電漿CVD製程形成在緩衝 層14上(第二膜形成步驟)。經由以上步驟,具有圖6A 所述的結構之中間產物可被獲得。 在未掺雜多晶矽層3的形成之後,圖6 A所述的中間 產物受到奈米晶化製程(奈米晶化步驟)。經由此步驟, 以包括數個晶粒5 1 (見圖2 )及數個矽奈米晶體6 3 (見 圖2 )的混合物的多晶矽組成之複合晶體層(以下稱爲” 第一複合晶體層”)4係形成於形成作爲漂移層6的區。 結果,具有圖6 B所述的結構之中間產物可被獲得。 奈米晶化製程係使用以1 : 1的混合比而混合5 5 wt% -21 - 1292581 (18) 的氫氟酸溶液及乙醇所製備之電解液而實施的。圖6A所 述的中間產物係浸入此電解液中,同時定位使用作爲陽極 的下電極12及使用作爲陰極的鉑電極在多晶矽層3的兩 側上。然後,具有1 2 m A / c m2的電流密度的一恒定電流 (例如,電流)係供應在陽極及陰極之間達一指定週期 (例如,10秒),同時以來自以5 00W鎢燈組成的光而照 射多晶矽層3的主表面。經由此步驟,包括晶粒5 1及矽 奈米晶體63的第一複合奈米晶體層係形成於重疊在下電 極1 2上之多晶矽層3的每一區。 在完成奈米晶化製程後,圖6B所述的中間產物受到 氧化處理(絕緣膜形成處理),以氧化第一複合奈米晶體 層4。經由此步驟,以具有圖2所述的結構的複合奈米晶 體層(以下稱爲“第二複合奈米晶體層”)組成之漂移層6 係形成於重疊在下電極1 2上的多晶矽層3的每一區,接 著’具有圖6C所述的結構之中間產物可被獲得。 氧化處理係使用藉由分解0.04mol的氮酸鉀(分解物 質)於乙烯乙二醇(有機溶劑)所製備的電解液而實施 的。圖6C所述的中間產物浸入於此電解液中,然而定位 此下電極12使用作爲陽極及使用作爲陰極的鉑電極在每 一第一複合奈米晶體層4的兩側上。然後,具有0.1mA/ cm 2的電流密度的一恆定電流(例如,電流)係供應在陽 極及陰極之間,直到陽極及陰極間的電壓增加達2 0V,以 電化學地氧化第一複合晶體層4。經由此步驟,以包括覆 蓋有氧化矽膜5 2的晶粒5 1及覆蓋有氧化矽膜5 3的矽奈 -22- 1292581 (19) 米晶體63之第二複合晶體層組成之漂移層6被形成。於 多晶矽層3中,充塡在鄰接漂移層6間的每一部份作爲隔 離層16。 於此實施例中,除了經由奈米晶化製程形成的每一第 一複合晶體層4的晶粒5 1及矽奈米晶體63之外之區係形 成如以非晶矽組成的非晶區。每一漂移層6中除了具有薄 氧化矽膜52的晶粒51及具有氧化矽膜64的矽奈米晶體 63之外之區係形成如以非晶矽或部份氧化的非晶矽組成 的非晶區65。不然的話,依據奈米晶化製程的條件而 定,非晶區6 5可形成作爲細孔。於此例中,每一第一複 合晶體層4具有如多孔多晶矽層4 ’的相同結構(見圖 19) 〇 在漂移層6及隔離層丨6形成之後,以金薄膜組成的 表面電極7係經由蒸汽沉積處理而形成的。經由此步驟, 圖6D所述的電子源1〇被獲得。 電子源1〇(電子源元件l〇a)具有插於漂移層6及下 電極1 2間的緩衝層1 4。因此,比較習知電子源,產生於 漂移層6的缺點可最小化,以提供增強的平面上均勻性於 施加至漂移層6的電場及減小的變化於平面上電子發射特 性。尤其,依據上述製造方法,比較不具緩衝層1 4在下 電極1 2上的習知電子源,產生缺點在形成如漂移層6的 無掺雜多晶矽層3中的風險可被降低。如一自然的結果, 產生缺點於漂移層6的風險亦可減小以提供漂移層的增強 特性。因此’比較習知電子源,此方法可提供具有減小的 -23- 1292581 (20) 電子發射特性平面上差異之電子源。再者,此方法在生產 批次之間可提供減小差異於電子源1 〇的電子發射特性。 上述實施例利用諸如非晶矽層的非晶層作爲緩衝層 1 4。然而,非晶層產生具有比諸如多晶矽層的多晶層更高 的電阻。爲此理由,緩衝層1 4的電阻係隨著緩衝層1 4的 厚度增大而增大,導致電子源的適當的退化。因此,緩衝 層14的厚度需要更薄。尤其,來自緩衝層14的電阻之任 何不利影響可藉由設定緩衝層1 4之厚度爲等於或小於其 將插在緩衝層14及漂移層6間的多晶矽層3之厚度而被 抑制。 以下將基於電子源1 0的電子發射特性說明一特定實 例(其後稱爲“實例1”),於電子源1 〇的緩衝層】4的厚 度係80nm’且,表面電極7及下電極12的每一數量爲四 個。爲便利解說,假設、四個表面電極7亦分別地作爲列 選擇電極XI、X2、X3及X4,且,四個下電極12亦分別 作爲Yl、Y2、Y3及Y4,如圖7所示。基本上,電子源 元件1 0 a係在如圖5所述的相同條件下而驅動,其中單脈 衝順偏電壓V 1爲1 8 V,脈衝寬度Η 1爲5 m s,單脈衝逆偏 電壓V2爲]0V,及脈衝寬度H2爲5ms。 圖8顯示作爲本發明實例】之電子源的電子發射 特性。圖9顯示作爲比較例(以下稱爲,,比較實例丨”)之 不具緩衝層1 4的電子源1 〇的電子發射特性。於圖8及9 中’水平及垂直軸分別地代表驅動電壓(偏壓)及電流密 度。於圖8及9中,具有較高値於垂直軸的四種標記(曲 -24- 1292581 (21) 線)的每一者表示二極體電流Ips的電流密度(見圖 3 ),具有較低値於垂直軸的四種標記(曲線)的每一者 表示發射電流I e的電流密度(見圖3 )。由標記“〇,,表示 的線A顯示與行選擇電極γ 1相關的四個電子源元件i 〇 a 的特性。由標記“ □”表示的線B顯示與行選擇電極Y2相 關的四個電子源元件1 0 a的特性。由標記“ △”表示的線c 顯示與行選擇電極Y3相關的四個電子源元件i〇a的特 性。由標記“▽”表示的線D顯示與行選擇電極Y4相關的 四個電子源元件1 Oa的特性。如自圖8及9間的比較所 見,設定在80nm的緩衝層的厚度沒有不利的影響在i-v 特性。 圖10A及10B顯示一面板的螢光材料層的發光圖案 (電子發射特性)的量測結果,其中此面板配置在相對於 電子源1 〇的位置,且,此螢光材料層係形成在相對於電 子源10的面板的表面上。圖10A顯示使用不具緩衝層14 的比較實例1的電子源之顯示單元的發光圖案。圖1 0B顯 示使用具有緩衝層1 4的本發明實例1的電子源1 0之顯示 單元的發光圖案。如自圖10A及10B間的比較所見,具 有緩衝層1 4的本發明實例1具有比不具有緩衝層1 4的比 較實例1較低的平面亮度變化。亮度依據發射電流Ie的 位準而定。因此,證明以下,具有緩衝層1 4的本發明實 例1具有比不具有緩衝層1 4的比較實例1更低的平面變 化於發射電流Ie中。再者,此結果顯示,設在lOOnm的 緩衝層1 4的厚度可提供充份加強的電子發射特性平面均 -25- 1292581 (22) 勻性。因此,緩衝層14的厚度較佳地設在100至2 OOnm 的範圍。 於電子源的以上製造方法,電漿CVD製程係使用作 爲膜形成製程於形成緩衝層14的步驟(第一膜形成步 驟)。電漿CVD製程亦使用作爲膜形成製程於形成無掺 雜多晶矽層3的步驟(第二膜形成步驟)。因此,第一及 第二膜形成步驟兩者可使用單獨或共用的電漿CVD裝置 而實施。於此例中,在第一膜形成步驟的完成之後,在未 曝露緩衝層14的表面至大氣下,第二膜形成步驟可被實 施。因此,具有氧化膜或阻隔層形成在緩衝層1 4及多晶 矽層3間的風險可被消除,以防止阻隔層的電阻不利地影 響到電子發射特性。再者,第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可連續 地實施於一共用室以提供減少的製程時間。 使用於第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之電漿CVD製程的製 程參數包括放出功率、釋出壓力、源玻璃的部份壓力比、 源玻璃的種類、源玻璃的流量及基板溫度。於上述實施例 中,將形成於第一膜形成步驟的緩衝層1 4係一非晶矽 層,且,將形成於第二膜形成步驟的多晶半導體層係一無 掺雜多晶矽層3。因此,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 成步驟時,放出功率可自用來形成緩衝層1 4的第一條件 (例如,400W )變至用來形成多晶矽層3的第二條件 (例如,1 · 8k W ),比較改變數個製程參數的技術,提供 一簡化的製程。 同樣地,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成步驟時, -26- 1292581 (23) 釋出壓力可自用來形成緩衝層1 4的第一條件(例如, 6.7 P a )變至用來形成多晶砂層3的第二條件(例如, 6.7Pa),比較改變數個製程參數的技術,提供一簡化的 製程。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成步驟時,矽烷基 氣體(例如,SiH4氣體)對作爲源氣體的H2氣體的部份 壓力比可自用來形成緩衝層14的第一條件(例如, SiH4 : Hfl : 0 )變至用來形成多晶矽層3的第二條件 (例如,SiHU: H:2 = l:10),比較改變數個製程參數的技 術,提供一簡化的製程。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二膜形 成步驟時,源氣體的種類對作爲源氣體的H2氣體可自用 來形成緩衝層1 4的第一條件(例如,s i H4氣體及N2氣體 的混合)變至用來形成多晶矽層3的第二條件(例如, Sih氣體及Ar氣體),比較改變數個製程參數的技術, 提供一簡化的製程。要瞭解到,當第一膜形成步驟移至第 二膜形成步驟時,數個製程參數可被改變。 替代地,催化CVD製程可使用作爲第一膜形成步驟 於第一及第二膜形成步驟。於此例中,當第一膜形成步驟 移至第一膜形成步驟時,製程參數的一者(例如,部份壓 力比或源氣體的種類)可被改變,或者,此數個製程參數 可被改變。 於弟一及弟一膜形成步驟之間,以上製造方法可另包 括一預生長處理步驟,其中使緩衝層1 4的表面受到用來 促使結晶核的產生於第二膜形成步驟的初始階段之處理。 當多晶矽層係形成於第二膜形成步驟時,此方法可促成結 -27- 1292581 (24) 晶生長於多晶矽層3,以提供改善的膜品質,使得電子發 射特性及電子源1 〇的耐久性可被增強。作爲預生長處理 步驟,使緩衝層14的表面受到電漿處理的步驟可被使 用。再者,預生長處理步驟及第二膜形成步驟可使用單獨 或共用的電漿CVD裝置而實施(或實施於一共同室)。 於此例中,預生長處理步驟及第二膜形成步驟可連續地實 施以提供一減少的製程時間。 氫電漿處理或氬電漿處理可使用作爲電漿處理。於氫 電漿處理中,當包括矽烷基氣體及氫氣體的源氣體係使用 於第二膜形成步驟,預生長處理步驟可藉由使用氫氣體作 爲源氣體的一者而實施,氫氣係經由氫氣體用的管而導入 此室。此可消除使用於電漿CVD製程的裝置的特定修改 之需要。 比較氫電漿處理,氬電漿處理容許進一步促使多晶矽 層3中的晶化。替代地,預生長處理步驟可以是形成包括 數個矽奈米的層在緩衝層14的表面上的步驟。此預生長 處理步驟可促使多晶矽層3中的晶化而無需任何電漿處 理。 圖1 1及1 3顯示電子源1 0的電子發射特性之老化, 作爲由實施預生長處理步驟所產生之另一特別實例(以下 稱爲“本發明實例2 ”)。圖1 2及1 4顯示電子源1 0的電 子發射特性之老化,作爲無需任何預生長處理步驟所產生 之另一特別實例(以下稱爲“比較實例2”)。 於圖1 1及1 2中,水平及垂直軸分別地代表驅動電壓 -28- 1292581 (25) (偏移電壓)及電流密度。於圖11及12中,四種具有較 高電流密度於垂直軸的遮罩(曲線)的每一者表示二極體 電流Ips的電流密度(見圖3 ),且,四種具有較低電流 密度於垂直軸的遮罩(曲線)的每一者表示發射電流I e 的電流密度(見圖3 )。由標記“0 ”標示的線A顯示與行 選擇電極Y1相關的四種電子源元件1 〇 a的特性。由標記 “ □”標示的線B顯示與行選擇電極Y2相關的四種電子源 元件1 Oa的特性。由標記“△”標示的線C顯示與行選擇電 極Y3相關的四種電子源元件1 〇a的特性。由標記“▽”標 示的線D顯示與行選擇電極 Y4相關的四種電子源元件 1 0 a的特性。 於圖1 3及1 4中,水平軸代表距驅動於連續驅初始化 之流逝時間。左側上的垂直軸代表電流密度,且,右側上 的垂直軸代表電子發射效率。於圖1 3及1 4中,線α顯示 二極體電流Ips的電流密度,線顯示發射電流Ie的電 流密度,以及,線7顯示電子發射效率。預生長處理中的 曝露至氫電漿的時間週期爲40分鐘。預生長處理的其它 條件爲400 t的物質溫度,1 .3 Pa的釋出壓力及2kW的放 出功率。 如受到預生長處理的本發明實例2自圖1 1及1 2間的 比較所見比未受到預生長處理的比較實例2而更增強於I _ V特性(增強於發射電流I e )。如自圖1 3及1 4間的比較 所見,受到預生長處理的本發明實例2係比未受到預生長 處理的比較實例2而更增強於發射電流I e及電子發射效 -29- 1292581 (26) 率。 於以上實施例中,抗剝落層係插在下電極1 2及絕緣 基板11之間。比較習知電子源,於電子源1 0的製程中造 成以形成作爲電子過渡部位5組成的層的剝落的風險可被 降低,以促使產量的改善以及電子源1 〇的生產成本及成 本的降低。再者,甚至於作爲一產物的電子源,電子過渡 部位5可被防止自下電極1 2而剝落以達到增強可靠性。 當具有比高應變點玻璃基板更接近矽的熱膨脹係數之玻璃 基板係使用作爲絕緣基板1 1時,抗剝落層可被省略。 當使用作爲絕緣基板11的玻璃基板係藉由使用加熱 器自相對至絕緣基板的前表面或後表面的表面的側而加熱 以具有一想要物質溫度,下電極1 2係藉由發射自加熱器 的紅外射線而加熱。因此,當絕緣基板1 1係以加熱器自 其後表面的側加熱於第二膜形成步驟,不具緩衝層的電子 源的溫度係依據下電極1 2的間距而局部地變化,如圖16 所示。於此例中,下電極1 2配置在一間距的區將係加熱 不足。因此,下電極1 2配置在間距的多晶矽層3的區 3 a、3 c具有比下電極1 2配置在一窄間距的區3 a更低的 膜品質。於圖】6中,自加熱器40延伸於絕緣基板1 1的 厚度方向之各別箭頭簡要地顯示將由下電極1 2所吸收的 熱的流量。箭頭的較寬水平寬度意指較大的將被吸收的熱 量。 以此觀點來看,於以上實施例中,緩衝層1 4係以非 晶矽而形成,非晶矽爲能夠吸收紅外射線的材料的一種。 -30- 1292581 (27) 因此,如圖1 5所示,於形成緩衝層14以覆 11的前表面的側上的整個區,然後形成無掺雜 至其上作爲漂移層6的處理中,當絕緣基板: 用加熱器40自相對至其前表面的表面(後表 加熱時,無論下電極12的圖案,絕緣基板11 側上的溫度分佈可被均勻化,以達到增強的平 於多晶矽層3的膜品質。因此,比較緩衝層: 重疊在下電極12上的區之電子源,漂移層6 面上差異可被最小化,以降低電子發射特性 異。 於以上實施例中的電子源,緩衝層1 4係 非晶矽層而組成。因此,緩衝層1 4可經由一 半導體製程(例如,電漿CVD製程)而隨時 當低溫度。 雖然以上實施例中的漂移層6係藉由使無 層3受到奈米晶化製程然後使獲得的奈米晶化 處理而形成,另一多晶半導體層可被使用作爲 的取代物。再者,雖然以上實施例中的絕緣基 矽膜64而組成,然後經由氧化處理而形成, 氧化氮處理可被使用作爲氧化處理的取代物。 理被使用,氧化矽膜52、64的每一者將被形 氮膜。如果氧化氮處理被使用,氧化矽膜52、 者將被形成作爲氧化氮矽膜。 雖然本發明已連結特定實施例而說明,對 蓋絕緣基板 ^多晶矽層3 1 1係藉由使 面)的側而 的前表面的 面上均勻性 I 4僅形成於 的品質的平 的平面上差 以非晶層或 共同使用的 形成在一相 掺雜多晶矽 層受到氧化 多晶矽層3 板係以氧化 氣化處理或 如果氮化處 成作爲氧化 64的每一 於熟習此項 -31 - 1292581 (28) 技藝者而言,各種修改及替代將變得顯而易見。因此,可 預期到’本發明未受限本文中的解說實施例,而係僅界定 於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 產業利用性 如上述,依據本發明的電子源係有效地減小電子發射 特性的平面上差異,且提供其增強可靠性。因此,此電子 源係適合使用於平面光源、平面顯示裝置或固態真空裝 置。 【圖式簡單說明】 自附圖及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其它特徵及優點將係顯 而易見的。於附圖中,共同組件或元件係由相同參考號碼 或標記所界定。 圖1係依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之電子源(場發射型電 子源)的部份切開透視圖。 圖2係圖1中之電子源的簡要斷片放大截面圖。 圖3係圖1中的電子源的操作的示意圖。 圖4係使用圖1中的電子源之影像顯示單元的簡要斷 片區塊圖。 圖5係用於圖1中的電子源之驅動方法的示意圖。 圖6A至6D係顯示用於依據本發明之電子源的製造 方法之中間與最後產物的簡要截面圖。 圖7係依據本發明之電子源的操作的示意圖。 -32- 1292581 (29) 圖8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性之曲 線。 圖9係顯示如比較例之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性之曲 線。 圖10A係顯示使用電子源之顯示單元的發光圖案之 示意圖作爲比較例。 圖10B係顯示使用依據本發明的電子源之顯示單元 的發光圖案之示意圖。 圖Π係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另一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 性的曲線。 圖1 2係顯示另一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性的曲線作爲 比較例。 圖1 3係顯示依據本發明的另一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 性的曲線。 圖1 4係顯示另一電子源的電子發射特性的曲線作爲 比較例。 圖1 5係用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源之製造方法的示意 圖。 圖16係電子源之製造方法的示意圖,用於比較的目 的。 圖1 7係習知電子源的操作的示意圖。 圖1 8係另一習知電子源的操作的示意圖。 圖19A至19D係顯示用於習知電子源的製造方法的 中間及最後產物之簡要截面圖。 -33- 1292581 (30) 圖20係顯示使用圖17中的電子源的顯示器之簡要透 視圖。 圖21係顯示圖20中的顯示器的電子源之簡要透視 圖。 【符號說明】
Va 驅動電源供應
Vps DC電壓
Vc DC電壓 VI 單脈衝順偏電壓 V2 單脈衝逆偏電壓
Ips 二極體電流 I e 發射電流 1 η型矽基板 2 歐姆電極 3 多晶砂層 3a、3 c 區 4 第一複合奈米晶體層 4 ’ 多孔多晶矽層 4 ’ 多孔多晶砂層 5 電子過渡部位 6 漂移層 7 表面電極 1 0 電子源 -34- 1292581 (31) 10,, 電 子 源 10a 電 子 源 元 件 11 絕 緣 基 板 12 下 電 極 13 抗 剝 落 層 14 緩 衝 層 16 隔 離 層 2 1 控 制 器 電 極 27 墊 28 墊 30 驅 動 電 路 3 1 信 號 處 理 器 32 偏 移 信 號 控 制 器 33 X 控 制 器 34 Y 控 制 器 35 逆 偏 控 制 器 40 加 熱 器 50 玻 璃 面 板 5 1 多 晶 矽 晶 粒 52 薄 氧 化 矽 膜 53 氧 化 矽 膜 63 奈 米 階 矽 奈 米 曰轉 日日 64 氧 化 矽 膜 65 非 晶 區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