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4892B -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4892B
TWI284892B TW093113336A TW93113336A TWI284892B TW I284892 B TWI284892 B TW I284892B TW 093113336 A TW093113336 A TW 093113336A TW 93113336 A TW93113336 A TW 93113336A TW I284892 B TWI284892 B TW I2848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layer
area
data
record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13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511240A (en
Inventor
Yukio Shishido
Tetsuji Kawashima
Hiro Kawakam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511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511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48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489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06Evaporators with vertical tubes
    • B01D1/12Evaporators with vertical tubes and forced circ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00Evaporating
    • B01D1/30Accessories for evaporators ;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11B2020/1218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 G11B2020/1235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wherein the formatting concerns a specific area of the disc session, i.e. a contiguous area having its own lead-in area, program area and lead-out area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6Rewritabl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1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of read-only, rewritable, or recordable type
    • G11B2220/215Recordable discs
    • G11B2220/218Write-once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3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has a specific layer structure
    • G11B2220/235Multilayer discs, i.e. multiple recording layers accessed from the same sid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45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1284892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包含複數資訊記錄層之記錄媒體,及對應 該種記錄媒體之記錄裝置、記錄方法。 【先前技術】 作為光學上可記錄或再生資訊之光記錄媒體,光碟、光 學卡等係為人所知。對於此等光記錄媒體,將半導體雷射 等之雷射光作為光源使用,照射經由透鏡微小地聚光之光 束’以便進行資訊之記錄或再生。 3關於此等光記錄媒體,頻繁進行為了進一步提高記錄容 里之技術開發。而且以往之光碟資訊記錄之高密度化,主 要著眼於提昇該光碟記錄面之記錄密度。例如:嘗試組合 毛射α己錄光束之光源之短波長化或再生系統之信號處理, 拉近執距或提昇在記錄及讀取掃描之線速方向之記錄密 度。 ;由於即使將光源短波長化,到紫外區仍為極限, 或者關於間距尺寸,在切割之際,僅能縮小至可轉寫到光 碟之尺寸等,因此為了提昇記錄密度之嘗試,在光碟2次元 的區域終將到達極限。 亦由3次元思考大容量化的手法。亦即,為了往光 碟之居度方向進行記錄資訊之高密度化,疊層資訊記錄層 所形成之多層光碟係受到矚目。 、亲^之夕層$錄媒體之特徵在於,可按照記錄層 數倍增記錚交晷 、, 綠谷里,亚且容易與其他高密度記錄技術組合。 92218.doc 1284892 作為多層記錄媒體,已經於例如:再生專用光碟之 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 :數位多功能光碟)-ROM等實用 化。 例如:美國專利案號 5740136、5754507、5682372、 5920527、6061310、6330212、6552971號揭示關於DVD-ROM 等,適用於2層記錄層之情況之技術。 而且,今後不僅是ROM型光碟,亦期待疊層相變化材料、 光磁性材料、色素材料等可記錄記錄層之可記錄多層記錄 媒體之實用化。例如:若是DVD方式之光碟,亦假定實現 稱為D VD_R、DVD+R等之一次寫入型之光碟,或者稱為 DVD-RW、DVD+RW等之可複寫型光碟之多層記錄層。 【發明内容】 然而,多層記錄媒體之情況,在記錄動作過程中進行層 間之轉移。例如·· 2層光碟之情況,所設定之記錄層使用狀 態係首先最初於第一層(層0)進行資料記錄,其後於第二層 (層1)繼續進行資料記錄。 在此,於上述DVD-ROM等類之再生專用光碟之情況,由 於以預先得知記錄於光碟之資料量,或未進行使用者資料 之寫入等,因此層間轉移之折回位置為固定,只要將該位 置記錄於例如··引入區(Lead in Area)之管理資訊内即可。 具體而言,例如:記錄作為層0之終端位置之資訊即可。 然而,考慮到一次寫入型或改寫型等可記錄型光碟之情 況,若只是單純在引入區等記錄固定折回位置之資訊,在 實用上並不方便。 92218.doc 1284892 例汝於可兄錄型光碟,藉由在資料記錄後關閉光碟全 體(亦稱終結),才首次確定引人區之資訊等,在該情況,到 貫行光碟關閉為止,均未記錄折回位置資訊。 又’以所謂多區段方式進行追加記錄之情況,由於在第 區&關閉時寫人引人區之資訊等,因此未反映實際之折 回位置資訊。例如··在第一區段關閉後進行第二區段之記 錄^該第二區段橫跨層〇及層i之情況,其實際之折回位置 "貝讯並未作為引入區之資訊而記錄。 由等事由,貝際上對於光碟記錄再生裝置而言,產生 不此明確掌握折回位罟夕重能 斤位置之事恶,扣及光碟互換性及使用性 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料對可記錄型之具有多層記錄 層之e錄媒體,使可明確管理折回位置資訊,並藉此提昇 互換性或使用性。 本發明之記錄媒體具有可寫人㈣之複數記錄層,於上 述各圮錄層,形成用於主資料C使用去次t h 、 兵Tt U之用者貝科)之記錄再生之資 料區、在先行於上述資料區 及位置形成之先行區及於上述 貝料區後續之終端區。並且, 4 q 又置按肤於某記錄層之記錄 達到最大記錄範圍,或者由草 次田呆圯錄層在其次之記錄層進行 貝料記錄之轉移,記錄表 ^ 、 /、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位置資 sfL之區域。 特別是記錄有上诚Jg π k m , θ θ 置資訊之區域係設置於上
迅貝科區内。例如:尤咨來、L 之人纫^ ... 、广m内作為區段之前後端所設置 之"紹、結束等區域内,圮 Ί σ己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92218.doc 1284892 或者z錄有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係設置於上 述先行區内(例如··引入或令間區)或上述終端區内(例如: 引出或中間區)。 本發明之記錄裝置係針對上述記錄媒體者,具備:記錄 區塊,其係對於上述各記錄層進行資訊記錄者;及控制區 段,其係於藉由上述記錄區塊之記錄動作,於某記錄層之 逗錄達到最大記錄範圍之情況’或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 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情況,藉由上述記錄區塊, 將表示上述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上述記錄 媒體上之特定區域者。 又,上述控制區塊係於關閉藉由利用上述記錄區塊之記 錄動作形成於記錄媒體上之某區段之際,在該區段内,由 某d錄層;f主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矛多之情況,執 行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又,上述控制區塊係於排出進行藉由上述記錄區塊之記 錄動作之記錄媒體之際’在記錄媒體上之未關閉之區段 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情 況’執行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又,上述控制區塊係於藉由利用上述記錄區塊之記錄動 作由某圮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 際’執行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又,上述控制區段係按照來自外部主機之指示,執行上 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又,上述控制區塊係於上述記錄媒體之上述資料 _ 之 92218.doc 1284892 記錄區段管理資訊之敎區域内(例如:介紹、結束), 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又’上述控制區塊係於上述記錄媒體之上述先行區内或 上述終端區内之記錄區段管理資訊之特定區域内(例如 入2間區、5丨出),執行上述相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务明之纪錄方法係作為針對上述記錄媒體之記錄方 、 具備·對於上述各記錄居々林:欠 n 己錄層3己錄貧訊之步驟;及折回位 置負訊記錄步驟,盆择於μ +、 丄比 m上心錄步驟,按照某記錄層之 ;錄=最大記錄範圍’或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 置:錄之轉移,將表示上述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位 置貝讯g己錄於上述記錄媒體上之特定區域者。 而开上^斤回位置資訊記錄步驟係於關閉藉由上述記錄步驟 ’成於讀媒體上之某區段之際,在 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轉記錄之轉移之情況下執^ 又 上述折回位置資訊9梓丰μ®? μ 1貝己錄步驟係於排出藉由上 步驟進行記錄動作之記錄媒 閉之區段内,由某記錚二:;::,在記錄媒體上之未關 鏟梦夕蜂 錄層在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 轉移之情況下執行。 & < 之二二Γ回位置資訊記錄步驟係於藉由上述記錄步驟 之^錄動作’進行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 之轉移之際執行。 、卄。己錄 又 上述折回位置資却0々主止 指示而執行。胃I己錄步驟係按照來自外部主機之 之本t明,按照於某記錄層之記錄達到最大記錄 92218.doc -10- 1284892 範圍之情況,或去Α fβ 由某,己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 錄之轉移,於記錄嬋體上夕姓逆仃貝枓圮 系體上之特疋區域記錄層間折回 sfl。此係意味在井碟關η 、 碟關閉或區奴關閉前之階段,於 錄層轉移之情況,或者預期到其後記錄層之轉移之: 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於記錄裝置或再生心針 對光碟關閉前或區段關閉前之階段之光碟 折回位置資訊。 旱Μ廣間 又’關於進行多區段記錄之光碟,於區段_
記錄有關該區段之正確層間折回位置資訊,於該情況,卞 錄裝置或再生裝置亦可掌握正確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D η!由r於某記錄層之記錄達到最大記錄範圍之 清況’或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 移’於記錄媒體上之特定區域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油 言之’在光碟關閉或區段關閉前之階段’於進行記錄声轉 移之情況’或者預期到其後記錄層之轉移之情況,記靜 間折回位置資訊。X,關於進行多區段記錄之光磾,於: 段關閉之際,於進行層間折回或關閉該區段之際等 該區段之正確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故’於記錄裝置或再生裝置,關於光碟關閉前或區 閉之階段之光碟’甚至進行多區段記錄之光碟,均可正確 把握層間折回位置資訊’具有提昇採用記錄媒體之記錄再 生系統之互換性或使用性之效果。 具體而言’在某記錄裝置進行記錄之關閉前之光碟,在 其他記錄裝置亦可正確進行記錄動作。又,在某記錄裝置 92218.doc -11 - 1284892 進仃屺錄之多區段光碟,在其他記錄裝置或再生裝置均可 良好地記錄或再生。而且,藉此亦提昇使用者之使用性。 又,纪錄有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在資料區内, 例如·資料區内作為區段之前後端所設置之介紹、結束等 區域内,則更適於以區段單位進行層間折回位I資訊之記 錄/貝戒確認。X,在才目當於上述介紹之部分作為先行區之 區奴,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該先行區内(例如··引入或 中間區),亚且在相當於上述結束之部分作為終端區之區 段,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該終端區内(例如··引出或卡 間區)即可。 又,在某區段内,於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 料記錄之轉移之情況,關閉該區段之際,記錄層間折回位 置資訊是適當的’可於多區段光碟記錄正確之層間折回位
/且’於排出記錄媒體之際,在記錄媒體上未關閉: &内由某s己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寿 情況’執行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以便可則 前之光碟’適當實現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 當然’按照來自主機之指示進行和折 錄亦同理。 且貝爪^ 行:料=藉由記錄動作,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 錄之轉移之際’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的話,發 =:回:見象時,其層間折回位置資訊將立即確保於記 例如:其後即使有電源遮斷等,仍可獲得正確 92218.doc •12· 1284892 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實施方式】 以下,以其次之順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 1. 光碟 1-1 記錄層之區構造 1-2 2層光碟
1-3 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例I
1- 4 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例II 2. 光碟驅動裝置 2- 1 裝置構成 2-2 區段關閉處理 2-3 排出(Eject)時之處理 2-4 層間折回發生時之SDCB更新處理 3. 變形例 1.光碟 1-1 記錄層之區構造 於本實施型態,舉例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 :數位多 功能光碟)作為大容量光碟記錄媒體,而後述之光碟驅動裝 置係對於作為DVD之光碟進行記錄再生之裝置。 於DVD方式之光碟,作為可記錄型係存在DVD+R、 DVD-R、DVD-RW、DVD-RW、DVD-RAM等複數規格。在 此,舉出一次寫入媒體之DVD+R為例說明。 例如:作為DVD+R之光碟承載於光碟驅動裝置(記錄裝 置)時,由刻於記錄面上之擺動凹槽之ADIP(Address in 92218.doc -13- 1284892 per-gr〇〇ve預凹槽地址)資訊,讀出光碟上固 識出是DVD+R光碟。被辨識之光碟進行記錄,=二辨 裝置排出’亦可能再度裝填於記錄褒置 1 °己錄 裝填於同一記錄裝置,也可能為 ^可此再度 丁衣直€ j肊為了父換貧料 之記錄裝置或再生裝置。 具於/、他 考慮到此使用型態,D V D之邏輯格式係為了使裝置間之 記錄互換、再生互換圓滑進行而制訂。 1曰 首先,於圖1表示DVD+R之記錄層之配置 如圖示,作為DVD+R之記錄層之邏輯資料配置係由光碟 内周側朝外周側形成資訊區域(Informati〇n z〇ne)。此資% 區域係包含為了確保資料之記錄互換、再生互換之所有資 sfL之區域。 資訊區域包含1個或複數個區段。 資訊區域主要由以下5個區域構成。 [1 ]内部驅動區 [2] 引入區域(亦稱引入區) [3] 資料區域(亦稱資料區) [4] 引出區域(亦稱引出區) [5] 外部驅動區 在此,引入區域、資訊區域、引出區域位於再生專用裝 置亦可無障礙地存取之區域。 内部驅動區及外部驅動區為記錄裝置專用區域。於進行 資。己錄時,必須調整記錄時之雷射功率,以便可形成正 確之C錄標記。因此,於内部驅動區及外部驅動區,形成 92218.doc -14- 1284892 可使用於為了謀求最適記錄條件之測試記錄之測試區域, 及可記錄有關記錄條件之f理資訊之區域。而i,測試區 域係由於測試記錄,記錄狀態變得不均勻,因此不能保障 在再生專用波置可無障礙地存取,故配置於再生專用裝置 無法存取之處。 物理區段編號(PSN:物理區段編號)係作為光碟上之絕對 位置資訊而賦予。 圖示例如·由光碟内周側朝外周側,物理區段編號 之值持績增加。DVD+反之情況,psN=2FFFFh(附有h之數值 為16進制表現)為引人區域之終端,資訊區域由⑼議 開始。 。貝料區域基本上是進行使用者f料寫人之區4 ,而引入 區域進行管理資訊之寫人。χ,引出區域係由例如:與再 專用光碟維持互換等目的,進行虛設資料之寫入,但亦 有進行管理資訊寫入之情況。 ”,謀长與再生專用光碟之互換性之情況,必須以引入區 域、殘留有未記錄部分之資料區域、及引出區域所組成之 區段構成,將記錄完結。 ^知,一次寫入媒體之情況係在對於資料區域寫入使 〃 ”;斗後將區#又(或光碟全體)關閉之際,於引入區域記 :^田之官理方法,以便該媒體可於其他再生裝置再生。 、。之,於未關閉之狀態(開放狀態),由於適當之管理資訊 尚未寫於引人區域,因此於該時點沒有再生互触。貝 總言之,y·办#、 在兀成必要之寫入,尚未進行新寫入之時點進 92218.doc 1284892 4丁關閉處理,可蒋4旱J5 >Φ -β Li , j ^侍冉生互換性。而且於該情況,不能進 行新寫人。另—方面,開放狀態雖不能獲得再生互換性, 但為尚可進行新資料寫入之狀態。 上述以引入區域、殘留有未記錄部分之資料區域、及引 出區域所組成之區段構成將記錄完結,意味進行關閉處理。 此等事項係產生一次寫入光碟所特有之問題,其係若一 旦於作為DVD+R之光石茱,以區段構成完結記錄的話,即使 剩餘部分尚未記錄,該未記錄部分將永遠不能利用。 口此導入夕區段的概念,其係補全單區段配置之浪費未 。己錄之剩餘部分之問題,僅最小限度變更再生專用裝置, 即可確保再生互換者。 DVD+R之情況,於多區段光碟可存在最多到第Η!號之 複數區段。 各區段係由: Π]介紹(Intro) [2] 資料區域 [3] 結束(Closure) 所構成。 而且’ 1個區段可藉由開啟(開放處理)而記錄資料,藉由 關閉(關閉處理)而完結。 若於光碟上殘留未記錄之資料區域,可藉由開啟以追加 區#又。屆時’可將内側區段之資料在邏輯上匯入新區段。 介紹及結束分別擔任類似先前說明之引入及引出之角色。 此2區域係於其次之區段完結,引入區域或引出區域之資訊 92218.doc -16- 1284892 由於在屬性上作 更新資訊之期間,暫時記憶現狀之資訊, 為一般資料記錄,因此採用不同名稱。 於圖2表示多區段配置。
於資訊區域,在引入區域至引出區 頭依序形成區段1、區段2、…區段N 域為止之區域 由開 最初之區段1係由引入區域、資料區域、結束所形成。 區段2係由介紹、資料區域、結束所形成。 最後之區段N係由介紹、資料區域、引出區域所形成。 藉由於上述圖丨比較可理解,多區段光碟之情況,開頭之 區段1包含先行於圖1之資料區域之引入區域。 又,最後之區段N包含圖1之資料區域後續之引出區域。 而且如上述,1個區段必須藉由引入區域、資料區域、及 引出區域而完結,但多區段光碟之情況,並非所有區段均 能包含引入區域及引出區域,因此形成作為介紹及結束之 區域。 例如:於區段1形成結束以取代引出區域,而於區段2形 成介紹以取代引入區域,形成結束以取代引出區域,於最 後之區段N形成介紹以取代引入區域。 而且,由圖2所示區段1之資料區域至區段n之資料區域為 止’包含於圖1所述之資料區域。總言之,介紹及結束在圖 1所述之資料區域内,此係如上述之介紹及結束在屬性上作 為一般資料記錄之理由。 如圖2所示,於引入區域設置内部光碟識別區域。 又,於引出區域設置外部光碟識別區域。 92218.doc -17- 1284892 於介紹設置内部區段識別區域。 於結束設置外部區段識別區域。 此等總稱為識別區域,於此識別區域記錄有稱為光碟控 制區塊(DCB)之資訊。 1 光碟控制區塊(DCB)係為了將記錄互換資訊追加於光碟 上之構成而準備者。 光碟控制區塊(DCB)之一般格式係如同圖3,由區段〇〜區 段15之16物理區段所組成。i物理區段為2〇48位元。 所有光碟控制區塊(DCB)之最初40位元(位元位置 D0〜D39)具有同一格式。 如圖示,於光碟控制區塊(DCB)包含内容描述器或驅動 ID等資訊。 各識別區域最多可記錄16個DCB。 於DVD+R定義特別之區段DCB(SDCB),以作為記錄於外 部區段識別區域及内部區段識別區域之DCB。關於本例之 光碟之SDCB構造,待於圖U後述,SDCB係為了反映複數 區段之狀態而定義者。 開放區段之引入或介紹具有記述開放區段本身之構成及 所有以前之區段位置之SDCB。而且,區段關閉時,更新位 於内部識別區域之SDCB,一個複製將記錄於外部識別區 域。 1_2 2層光碟 在此,關於可記錄型之DVD,若考慮具有2個記錄層之2 層DVD的》舌,在構造上係將作為色素變化記錄膜或相變化 92218.doc -18 - 1284892 記錄膜之記錄層,空出較小間隔而疊層2層。 於圖4係模式性表示在光碟1,疊層作為2個記錄層之層 0、層1之狀態。 於此類2層光碟之記錄時,將由光碟驅動裝置之光拾取瑕 3經由物鏡3a出射之雷射光,集中於任一記錄層,將記號記 錄於該記錄層。 2層光碟之情況,有平行執道路徑(Parallel Track Path)及 逆向軌道路徑(Opposite Track Path)2種記錄方式。 於圖5表示平行軌道路徑之情況。 再者,如上述,物理區段編號PSN(Physical Sector Number) 為記錄於光碟盤面上之實體位址。相對於此,邏輯區塊位 置LBA(Logical Block Number ··邏輯區塊編號)係對於在電 腦處理之邏輯資料之排列所附加之位址。此PSN及LB A係一 對一對應。 於圖5(a)所示平行執道路徑之情況,在層0及層1均由内周 側朝外周側形成引入區、資訊區、引出區。 而且,資料之記錄係由層0之内周之Start PSN(=30000h) 開始,記錄到層0之資料區之最終之EndPSN(O)為止。其後 續係以層1之内周側之Start PSN(=30000h)至外周側之End PSN(l)為止之記錄順序進行記錄。 如圖5(b)所示,邏輯區塊位址LBA係以層0之内周側朝外 周側,並且由層1之内周側朝外周側之方向性,依序連續分 酉己^ 其次,於圖6表示逆向執道路徑之情況。於被視為逆向執 92218.doc -19- 1284892 '仏之光碟’由層〇之内周開始朝層〇之結束為止進行記 錄後’記錄順序成為層1之外周朝内周。 如圖6(a)所示,逆向執道路徑之情況,於層Q係由内周側 朝外周側形成引入區、資料區、中間區。又,於層1係由外 周側朝内周側,形成中間區、資料區、引出區。 而且,資料之記錄係由層0之内周2Start pSN(=3〇〇〇〇h) 2始’"己錄到層0之資料區之最終之End PSN(O)為止。其後 灵之.己錄順序成為層k外周側(反轉㈣psN⑼)朝内周側 之 End PSN(l)為止。 如圖6(b)所示,邏輯區塊位址LBA係由層〇之内周側朝外 周側連續分配後’於層1#回而以外周側朝内周側之方向 性’依序連續分配。 如此,於平行軌道路徑及逆向執道路徑,資料之物理儲 存方式(順序)不同。 又,逆向軌道路徑之情況,層間折回部分之更外側附加 有中間區。此係根據其次之理由^逆向軌道路徑之情況, 於層〇形成引人區,於層!形成引出區。因此,於資料區之 外周側並未形成引入區/引出區。另一方面,於再生專用裝 置由於讀取記錄於光碟盤面之凹洞’因此在沒有凹洞之 區域,無論飼服器為何,均無法安定讀出資料。因此_ 要保護之區域。由此必要性,於外周側形成中間區,記二 例如:虛設資料,與引出區具備相同機能。 ” i-3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例工 上述圖5、圖6之例係假定完全使用資料區域(資料區), 92218.doc -20 - 1284892 以單區段構成所記錄之狀態而表示。 在此’說明有關再生專用光碟(DVD-ROM、DVD-Video 等)之2層光碟。再生專用光碟之構成係藉由引入區内(與圖2 之引入相同内容)之資訊,可辨別層間折回位置。 參K?、圖2之引入區可知’ DVD方式之引出區構造係設置控 制負料區域,於此控制資料區域内,記錄如圖7所示之物理 格式資訊。 如圖7所示,物理格式資訊為2〇48位元(1區段)之區域, 並定義其各位元之内容。亦即,記錄格式/分部版、光碟尺 _ 寸、最小讀出率、光碟構造、記錄密度、資料區配置、BCA 描述器等資訊。 而且,於此物理格式資訊,位元位置4〜15之資料區配置 係如圖8疋義。再者,圖8分別表示單層光碟、2層光碟之平 行軌道路徑之光碟、及2層光碟之逆向執道路徑之光碟。 於資料區配置之攔位,於位元位置5〜7記錄有資料區之開
始區段編號。又,於位元位置9〜u,記錄有資料區之結束 區段編號。此等在單層光碟、平行執道路徑之光碟、逆向 執道路徑之光碟為共通。 而且,位元位置13〜15在單層光碟及平行執道路徑之> 碟,並未記錄有效資訊,但在逆向軌道路徑之光碟之情況 記錄層0之最終區段編號。此為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垃 驅動裝置,由此資却w fg n -穴 7 ®此貝汛可旱握層〇之貧料之終端位置,並得矣 其後續資料記錄於層1。 1 整理以上事項如下。 92218.doc -21 · 1284892 再生專用之單層光碟當然不需要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於再生專用之平行執道路徑之光碟,在上述各記錄層設 置引入區。而且關於各記錄層,於其引入區若確認上述圖8 之位元位置9〜11之資料區之結束區段編號,則得知該記錄 層之結束位置。因此,由於得知各記錄層之資料終端,因 此不需要位元位置13〜15之資訊。 於再生專用之逆向執道路徑之光碟,引入區僅設置於層 〇。而且,圖8之位元位置9〜U之資料區之結束區段編號為 例如·層1之正要引出前之位址。因此,無法由此資訊掌握 層間折回位置。因此,記錄位元位置13〜15之層間折回位置 資訊。 關於再生專用光碟之2層光碟,光碟驅動裝置可由此類引 入區内之育訊,掌握層間折回位置。而且,此類構造之引 入區之資訊亦可於DVD+R等可記錄型光碟採用。 然而,在DVD+R等可記錄型之光碟,而且是具有2層等 複數記錄層之光碟’僅以此類資訊實際上仍有不便。 亦即於DVD+R等,在單區段光碟係以進行光碟關閉處理 而記錄引人區’或者在多區段光碟係以進行第—區段之區 段關閉處理而記錄引入區。 此乃由於在可記錄型光碟,未能預先得知將來記錄於該 光碟之資料量’或依序進行記錄,光碟之狀態不斷改變^ 致光碟狀恶或區段狀態係於關閉處理預先確定。 如此-來,於進行關閉處理前之開放狀態,如上述圖8 之貝訊亚未作為有效資訊而存在於引入區,,即使以 92218.doc 1284892 進行橫跨層之記錄,但只要在開放狀態,即無法得知其層 間折回位置。 例如··若假定在開放狀態下,由記錄裝置取出光碟,並 裝填於其他記錄裝置之情況等,在該其他記錄裝置,層間 斤回位置資3孔無法掌握層間折回位置,動作產生障礙。 又,於多區段記錄許可區段之追加記錄之情況,引入區 之資訊係於最初之區段關閉處理之際確定。因此,於後續 之區奴,即使進行橫跨記錄層之資料記錄,作為引入區之 貝汛仍未反映實際之層間折回位置。此時,對於光碟驅動 裳置’層間折回位置仍是未明之狀況。 以圖9、圖1〇說明此等事項。 於圖9舉例逆向執道路徑之光碟。 於圖9(a)、(b),「UA」表示不存在凹洞之區域(Unrec〇rded Area:未記錄區),「DA1」〜「DA12」表示記錄之使用者資 料LI〇」表示層0之引入,「L01」表示層1之引出,「mao」 表示層0之中間區,「MA1」表示層1之中間區。 圖9(a)係表示在單區段記錄,將使用者資料DAl〜〇八12序 列地§己錄時之狀態。例如:於層〇記錄使用者資料 DA1〜DA10,於層1記錄使用者資料DA11〜DA12。 此狀態為尚可記錄之狀態(開放狀態),未附加引入區及 引出區。 故,由於上述圖7、圖8所說明之物理格式資訊不存在, 因此資料之層間折回位置不明。 圖9(b)係表示其後區段關閉時之光碟配置。藉由區段關 92218.doc •23- 1284892 閉’亦確定記錄於光碟盤面之資料區域,並附加引入區、 引出區。再者’於層i之資料區,未記錄使用者資料之:域 係以引出資料(虛設資料)填滿。 成為此圖9(b)之狀態 之物理格式資訊之資訊 以便可參考上述圖7、圖8所說明 亦可得知資料之層間折回位置。 結果,若考慮再生互換,進行區段關閉的話,可掌握層 間折回位置,但未記錄之剩餘部分將永遠 方面,即使欲在開放之狀態下,確保装置間 由於未得知層間折回位置’因此仍具有不能確保記錄互換 之不便。 於此圖9係舉出逆向執道路徑之2層光碟為例,但平行執 道路徑之2層光碟亦同理。 而且由以上,在確保記錄互換上,亦需要將層間折回位 置暫時保管或永久保管於記錄媒體之某處。 其次,以圖10說明多區段記錄時之其他事項。於圖式, :UA」、「DA1」〜「DA12」、「u〇」、「l〇i」、「胸」、 「MAl」係與圖9相同,此圖1〇之情況,進一步「CL1」係 表不區段1之結束,「CL2」表示區段2之結束,「ιτ2」表 示區段2之介紹。 凡於此圖10,表示區段丨記錄使用者資料DA1〜DA6,而區 段2記錄使用者資料DA7〜DA12之情況。於區段2進行層間 折回。 ^時’區段卜2關閉,但作為光碟全體可進一步追加新 區'^又。故’區段1係以引入區U()、使用者資料、 92218.doc -24- 1284892 及結束CL1形成。又,區段2係以介紹IT2、使用者資料 DA7〜DA12、結束CL2形成。 此日守,由於附加有引入區u〇,因此存在圖7、圖8所示之 物理袼式貝汛。然而,於該處記錄作為光碟全體之資訊, 而且由於在區段2記錄前寫入,因此並未記錄正確反映在區 奴2所產生之層間折回之有用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作為再生I置之光碟認識方式,首先讀取引入區li〇,認 識區段1。其後,進行讀取區段2之介紹IT2、認識區段2之 處理,以認識光碟。然而,由於引入區LI〇並未記錄有效之 層間折回位置資訊,因此無法掌握區段2之層間折回位置。 若考量此事由,若於區段2關閉時,將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附加於;丨紹IT2的活,可容易取得層間折回位置資訊,可說 較適宜。 而且,主要根據圖9、圖10所說明之2事項,可理解在進 行區段關閉前之狀態,甚至在多區段關閉已進行層間折回 之區段之際等,將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光碟較適宜。 再者,圖10係說明在多區段記錄之情況,即使區段關閉 (即使存在第-區段之引入區),由於不存在有效之層間折回 位置資訊所造成之不便,但多區段記錄之情況,亦可能有 與上述圖9相同之不便,因為例如:即使於某區段進行層間 折回,若該區段仍為開放狀態,則不存在表示其層間折回 位置之有效資訊。 於本實施型態,於上述SDCB準備可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 訊之區域。 92218.doc -25- 1284892 如以上述圖2所說明,於引入區、介紹、結束、引出區設 置識別區域,於其中準備光碟控制區塊(DCB)。 在此係說明於DVD+R,為了反映複數區段狀態,定義有 區段 DCB(SDCB)。 於圖11表示本實施型態中之作為此SDCB之格式。 SDCB係將圖3之DCB擴張定義者,因此成為16物理區段 之區域。 而且,與圖3之DCB比較可知,圖11之SDCB係到物理區 段0之位元位置DO〜D39為止相同。 SDCB之情況,於位元位置D40記錄有區段編號。 而且,位元位置D42〜D45之4位元係記錄有作為層間折回 位置資訊之層0之最終區段編號(End sector number in LayerO)之區域。 再者,在以往之SDCB,此位元位置D42〜D45為保留(未 定義)之區域。 又,於位元位置D64〜D95記錄光碟ID,位元位置 D96〜D127係按照應用而進行特定資料記錄。 又,於位元位置D128以後,記錄有N個區段物件。區段 物件為1單位16位元之資料。關於區段物件待後述。 於本例,準備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作為SDCB 之位元位置D42〜D45,於進行層間折回之區段之介紹或結 束,將實際之有效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此區域。於未 進行層間折回之區段,使此位元位置D42〜D45為全0即可。 此SDCB在引入區、介紹、結束、引出區之識別區域内, 92218.doc -26- 1284892
圖9或圖1〇所說明之不便。 關於在SDCB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 、介紹、結束、引出 f訊,可解決以上述 之記錄,作為光碟驅動 裝置之處理而待後述。 1-4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例π 亦可能同樣於SDCB記錄 良而,關於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亦可能 在區段物件。說明此例。 如上述圖11所示,於SDCB準備有可記錄Nm單位16位元 之區段物件之區域。 於本例,定義圖12(a)所示之3個類型(類型丨、類型2、類 型3),作為區段物件。類型丨、類型2為已定義者,類型3係 為了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而新定義之資訊。 區段物件之類型1為碎片物件。所謂碎片物件,其係^固 區段内之記錄單位。 在此,以圖13說明碎片。 圖13(a)係表示1個區段之構成,如圖2所說明,1個區段係 以引入或介紹、資料區域、及引出或結束所構成。而 資料區域由如圖示之複數碎化ag#1〜Frag#崎構成。此碎 片Frag#l〜Frag#n成為i個區段内之追加記錄單位。例如. 於關閉區段前之時點,資料寫入係以作為 — 1,巧之早位進 行,於1個資料寫入結束,亦即形成1個碎片之時點 其管理資訊之SDCB寫入識別區域。 ” 如圖2所說明,於被視為256區段之區域之識別區域,以 92218.doc -27- 1284892 16區段所構成之SDCB可記錄至16個為止。此係意味可將 SDCB寫入(更新)16次。於圖13(b)表示在識別區域最多記錄 16個SDCB#1〜#16之狀態。於識別區域記錄有複數SDCB之 狀態下,最新之SDCB為有效資訊。例如··在記錄有 SDCB#1〜#16之狀態下,SDCB#16為有效之最新SDCB。 而且,於記錄1個碎片之時點記錄1個SDCB(亦即更新 SDCB),將可於1個區段最多可記錄16個碎片〇 於形成1個碎片之時點記錄1個SDCB,以便即使在該區段 關閉前之時點,仍可管理已經記錄之碎片資訊。 例如:於圖13(b)、(c),在最初記錄碎片Frag#l之時點, 按照其而記錄最初之SDCB#1。於此SDCB#1包含碎片 Frag#l之管理資訊。其後,若記錄其次之複數碎片Frag#2, 貝1J將記錄SDCB#2。於此SDCB#2包含碎片Frag#l、#2之管 理資訊。SDCB#1在此時點無效。 然而,SDCB不僅對應碎片寫入,亦可能按照其他事項而 追加記錄1個SDCB。於圖13(b)、(c)表示,例如:碎片Frag#3 之記錄結束之前,由於某事項而記錄1個SDCB#3之狀況。 此時,於記錄碎片Frag#3之時點,記錄SDCB#4。 再者,由於按照1個碎片之形成,勢必記錄1個SDCB,因 此如同此SDCB#3,由於碎片Frag之記錄完成以外之理由而 記錄SDCB時,於該區段内可形成之碎片Frag之數目少於 16 〇 SDCB之碎片Frag之管理資訊成為上述類型1之區段物 件。 92218.doc -28- 1284892 區段物件之類型丨(碎片物件)之内容如同圖12(b)所示。 於16位元之區段物件,位元位置%〜2之3位元為碎片物件 插述器。此係表示該區段物件為「類型丨」,亦即碎片物 之值。 ,於位元位置3、4之2位元記錄碎片編號。亦即碎片物件所 對應之碎片hag之編號(#1〜最大# 16中之任一)。 於位元位置5〜7之3位元,記錄有碎片開始位址。亦即碎 片物件所對應之碎片Frag之開始位址。 於位元位置8〜1 〇之3位元,記錄有碎片結束位址。亦即記 錄有該碎片物件所對應之碎片Frag之結束位址。 1個碎片所對應之SDCB包含此類碎片物件(區段物件類 型1 ),以便可管理碎片之資訊。 例如.在記錄圖13(c)之碎片Frag#l之後,記錄圖13(1))之 SDCB#1之情況,該SDCB#1包含對應於碎片以牝射之丨個碎 片物件。 又,記錄碎片Frag#2,並記錄SDCB#2之情況,於該 SDCB#2包含分別對應於碎片Frag#1、之2個碎片物 件。 圖12(a)所示之區段物件之類型2為前區段物件(previ〇us Session Item)。亦即表示現區段之前之區段之資訊。雖省略 詳述,但例如:現區段為區段#2的話,區段#1之位址資訊 等則以此前區段物件表示,而且若現區段為區段#5的話, 區段#1〜#4之各位址資訊等則以前區段物件表示。 區段物件類型3係為了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層物 92218.doc -29- 1284892 件其内谷如圖12(c)所示。 亦即,於16位元之區段物件,位元位置〇〜2之3位元為声 物件描述器。此係表示該區段物件為「類型3」,亦即層: 件之值。 於位元位置3、4之2位元,記錄有層編號。 』於位元位置8〜10之3位元,記錄有層結束位址。亦即此係 該層之終端位址,亦即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如此,作為區段物件之一,準備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之區#又物件,亦可將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SDCB。 而且,SDCB在引入區、介紹、結束、引出區之識別區域 内,因此若按照需要,於必要之區(引入區、介紹、結束、 引出區之任一)之SDCB,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的話,可 解決以上述圖9、圖1 〇所說明之不便。 2·光碟驅動裝置 H 裝置構成 以圖14說明對應於如上述各例之於SDCB内記錄層間折 回位置資訊之光碟1(2層DVD+R等)之本實施型態之光碟驅 動裝置。 圖14為本例之光碟驅動裝置之主要部分之區塊圖。 光碟1積載於未圖示之轉盤,於記錄再生動作時,藉由主 軸馬達2,以一定線速度(CLV)或一定角速度(CAV)旋轉驅 動。而且,藉由拾取頭3,讀出以浮雕凹洞型態、色素變化 凹洞型態、或相變化凹洞型態等記錄於光碟1之資料。 於拾取頭3内,形成雷射光源之雷射二極體或為了檢測反 92218.doc -30- 1284892 射光之光檢測器、雷射光之輸出端之物鏡、將雷射光經由 物鏡照射於光碟記錄面或將該反射光導引往光檢測器之光 學系統、保持物鏡可朝循執方向及對焦方向移動之雙軸機 構等。 又,拾取頭3全體可藉由滑動驅動部4,往光碟半徑方向 移動。 來自光碟1之反射光資訊係藉由光檢測器而檢測出,成為 按照受光光量之電性信號,並供給rF放大器8。 於RF放大器8,對應於來自拾取頭3内之複數光檢測器之 輸出電流,具備電流電壓轉換電流、矩陣運算/放大電路 等’藉由矩陣運算處理,產生必要之信號。例如:產生再 生資料之RF信號、為了伺服控制之對焦誤差信號fe、循執 誤差信號TE等。 由RF放大器8輸出之再生^^信號供給至再生信號處理部 9,對焦誤差信號FE、循執誤差信號TE供給至伺服控制部 10 〇 於RF放大部8所獲得之再生RF信號係於再生信號處理部 9 ’進行2值化、PLL區塊產生、對於EFM+信號(8_16調制信 號)之解碼處理、誤差訂正處理等。 再生信號處理部9利用DRAM n,進行解碼處理或誤差訂 正處理。再者,DRAM 11保存由主介面13所獲得之資料, 或者亦作為用以對於主電腦傳輸資料之快取記憶體而使 用。 · 而且,再生信號處理部9係將已解碼之資料儲存於作為快 92218.doc -31 - 1284892 取記憶體之DRAM 11。 作為來自此光碟驅動裝置之再生輸出,在DRAM 11進行 緩衝之資料被讀出,並傳送輸出。 又’於再生信號處理部9,由藉由對於RF信號之EF]V[+解 調及誤差訂正所獲得之資訊,擷取子碼資訊或Α1ΓΙρ資訊、 LPP資訊、ADIP資訊、區段1]〇資訊等,並將此等資訊供給 控制器12。 控制器12由例如:微電腦形成,進行裝置全體之控制。
^主介面13與外部之個人電腦等主機連接,與主機之間進 行再生資料或讀/寫等之通訊。 亦即’儲存於DRAM 11之再生資料經由主介面13而傳輸 輸出至主機。 來自主機之讀/寫指令或記錄資料、其他信號係經由 "面13’由DRAMU進行緩衝,並供給至控制器& 由主機供給寫入指今乃#你次,丨 及5己錄貝料,以便對於光碟1進行記 田DRAM u進行緩衝
π貝料f己録時 制部U施加為了記錚之声理…貝科q ϋϋΛ, 之處理。亦即,施加誤差訂正碼附, EFM+調制等處理。 ’附> 而且,如此調制欠 射調制+ D %貝料供给至雷射調制電路15。 耵周制屯路15係對應於記錚資粗 雷射,執杆栳日― 录貝枓,驅動拾取頭3内之半每 田耵執仃按肤圮錄資料之雷射认 干今 寫入。 之田射輪出,並於光碟1進行! 於此記錄動作時,控 徑削态12,以便對於光碟丨之言〖 92218.doc -32 - 1284892 區域,由拾取頭3以記錄功率照射雷射光。 光碟1為將色素變化膜作為記錄層之一次寫入型之情 況’藉由記錄功率之雷射照射,形成藉由色素變化所造^ 之凹洞。 又,光碟1為相變化記錄層之可複寫光碟時,由於雷射光 之加熱,記錄層之結晶構造變化,形成相變化凹洞。亦即 改變凹洞之有無及長度,記料種㈣。x,若於形成凹 ,同之部分,再度照#雷射光的話,記錄資料時變化之結晶 狀態將藉由加熱而復原,凹洞消失,資料抹除。 /伺服控制部10係由來自RF放大器8之對焦誤差信號FE、 循執信號TE、或來自再生信號處理部9或控制器12之主轴誤 差信號SPE等,產生對焦、循軌、滑動、主轴之各種词服驅 動信號,執行伺服動作。 亦即’按照對焦誤差信號FE、循軌誤差信號te,產生對 焦驅動信號、循執驅動信號’並供給至對焦/循軌驅動電路 6。對焦/循軌驅動電路6係驅動拾取頭3之雙軸機構之對焦 線圈、循軌線圈。藉此,形成藉由拾取頭3、奸放大哭I、、 伺服控制部10、㈣、/循軌驅動電路6、冑軸機構之循執伺 服環路及對焦伺服環路。 FE之S型曲線之位置。如眾所周知 線中之線性區域係藉由關閉對焦伺 再者,於開啟對焦伺服器 動作。所謂對焦搜尋動作, 下,一面強制移動物鏡,一 之際’首先必須執行對焦搜尋 其係在對焦伺服器關閉之狀態 面檢測出可獲得對焦誤差信號 ’對焦誤差信號之S型曲 服環路,可將物鏡位置 92218.doc -33- 1284892 引入合焦位置之範圍。故,作為對焦搜尋動作, =物鏡’一面檢測上述可引入範圍,於該時序開啟對隹 =。’以便以後實現雷射絲保持在合焦狀態之對焦飼服 層以作為層〇' 當然,料層〇騎崎再㈣,雷射光㈣成為對於層 口…、之狀悲。又,對於層丨進行記 成為對於層1合焦之狀態。 ’、τ胃射光必須 此類在層0、1之間之斟隹乂 作而進行。 ”、、《移動係藉由對焦跳躍動 對焦跳躍動作係於-方之層處於合焦狀㈣, 飼服器,強制地移動物鏡,在到達對於另一方之層: 2範圍内之時點(觀測物曲線之時點),開啟對焦舰 而執仃。 制部10進-步對於主軸馬達驅動電路7,供給按照 主軸無差信號咖所產生之主轴驅動信號。主軸馬達驅動電 路7係按照主軸驅動信號,將3相驅動信號施加於主軸馬達 =域行主軸馬達2之旋轉。χ,飼服控制部10按照來自 控=12之跳躍多執/制動控制信號,產生主軸驅動信號, 亚亦執行主軸馬達驅動電路7之絲馬達2之起動、停止、 加速、減速等動作。 、又,伺服控制部10根據例如:作為循執誤差信細之低 通成分所獲得之滑動誤差信號’或來自控制器^之存取執 92218.doc -34- 1284892 =制寻’產生滑動驅動信號,並供給滑動驅動電路5。严 驅動電路5按照滑動驅動信號而驅動滑動驅動部: Γ:::雖未圖示’但具有保持拾取頭3之主 輪等所组成之機構’滑動越動電路5按照滑動媒 。唬,驅動驅動部4,進行拾取頭3所要之滑動移動。 2-2區段關閉處理 於本例之光碟驅動裝置,於如上述有層間折回之情況, 將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於光碟1。 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係於例如:區段關閉之際, 或在未進行區段關閉之狀態下排出光碟1之際等進行。 首先於此,說明於區段關閉處理,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 訊之處理。 於圖15表示執行作為區段關閉處理之控制器12之處理。 例如·於如上述圖9(a)記錄使用者資料之後,按照來自主 機态之指示進行區段關閉之情況,或例如··於如圖丨〇之多 區丰又e錄’成為由主機指示對於區段之區段關閉之情況之 處理。再者,在此舉出於SDCB之位元位置D42〜D45記錄層 間折回位置資訊之例而說明。 若由主機指示(發行區段關閉指令)區段關閉時,於圖15 之步驟F101,控制器12之處理判斷區段關閉為必要,前進 至步驟F102。 於步驟F10 2 ’判斷被指示區段關閉之區段,是否是橫跨 記錄層記錄資料者。 而且,控制器12判斷未橫跨記錄層時,轉移到步驟F104, 92218.doc •35- 1284892 於上述圖11之SDCB之位元位置D42〜D45寫入全〇資料。亦 即,於位元位置D42〜D45寫入作為全〇資料之SDCB,以更 新SDCB。 另一方面,控制器12判斷該區段橫跨記錄層時,轉移到 步驟F103,於上述圖11之SDCB之位元位置D42〜D45,記錄 貫際之折回點之位址’亦即層間折回位置資訊。總言之, 於位元位置D42〜D45寫入作為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值之 SDCB,以更新SDCB。 再者,對於光碟驅動裝置(控制器12)而言,由於對於光 碟1自行進行資料寫入,因此可掌握現在開放之某區段内是 否已進行層間折回,並且掌握已進行層間折回時之折回位 置之位址。故’可實現上述步驟F102〜F107之處理。 其後,處理進展到步驟F105,執行實際上作為區段關閉 處理之資料寫入。 再者’單區段之情況,該當處理之步驟F103〜F105之寫 入,亦即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及為了區段關閉之記錄 係於引入區及引出區進行,例如:如圖9(b)之狀態。 又’於多區段記錄,關閉最初區段之情況,步驟F丨〇3〜F丨〇5 之寫入係於引入區及該區段之結束進行。 又’於多區段記錄,關閉最後區段之情況,步驟F103〜F105 之寫入係於該區段之介紹及引出區進行。 又’於多區段記錄,關閉中間區段之情況,步驟F丨〇3〜F丨〇5 之寫入係於該區段之介紹及結束進行。 匕關閉區^又日守’右於該區段進行層間折回,藉由於該 92218.doc 1284892 區段内之SDCB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以解決以上述圖ι〇 所述之不便。 再者,於步驟F102判斷該當區段是否橫跨記錄層,但甚 至在多區段記錄時之層〇之區段,其資料記錄已達最大記錄 範圍(圖i之資料區域之終端)之情況,前進至步驟亦適 當。因為亦即於其後記錄有其次之區段時,勢必為來自们 之忑錄也就疋區段境界成為層間折回點之情況,因此將 其位置作為層間折回位置而記錄於光碟是適當。 又,在此係敘述於SDCB之位元位置D42〜〇45記錄層間折 回位置資訊之例,但採用8卿之區段物件類型3(層物 件己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情況,亦可同樣適用圖^ 之處理。 2-3排出時之處理 其次以圖16說明排出時之處理。 此係在沒有來自主機之區段關閉指示之狀態下,例如: 使用者進行光碟驅動裝置之排出操作,以排出光碟i之情況 之處理。亦即’使用者在不進行區段_之狀態下,謀求 光碟排出之情況。 作j控制器12之處理,於步驟咖有光碟排出之要求 時’前進至步驟!72〇2。 片士 θ光碟之排出要纟,由主機發行排出指令給光碟驅動 ^ 亦可,5又置於光碟驅動裝置之排出按鈕由使用者按 壓者亦可。 糟由光碟排出要求前進至步驟則時,控制器12判斷光 92218.doc -37- !284892 Z上是否存在未關閉之區段,若存在尚未_之區段,判 斷所記錄之資料是否橫跨記錄層。 進行知、跨记錄層之記錄,轉移至步驟F204 ,進行光碟 出之控制’結束處理。亦即,纟區段開放之狀 光碟1。 士另方面,於步驟F202,判斷進行過橫跨記錄層之記錄 ¥,轉移至步驟F2〇3。 於步驟203,不進行區段關閉,於該區段僅更新sdcb。 二P控制器12係於上述圖U之位元位置D42〜D45,記錄 實際之折回點之位址,亦即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 SDCB ’ 以進行 SDCB。 而且,於步驟F204,進行光碟排出之控制,結束處理。 亦即,雖為區段開放之狀態,但在記錄有層間折回位置資 訊之狀態下排出光碟1。 再者,單區段記錄之情況,或於多區段記錄,最初區段 碭放之狀怨下有排出要求時’於步驟F 2 〇 3所執行之寫 入,亦即為了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SDcB之更新係於引 入區内之識別區域進行。 又,於多區段記錄,第二個以後之某區段在開放之狀態 下有排出要求之際,於步驟!7203所執行之寫入,亦即為了 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SDCB之更新係於該區段之介紹 内之識別區域進行。 關於可記錄型DVD方式中之格式,更新DCB(包含SDCB) 時’決定在最後所記錄之dcb之後,立即記錄替換用dCB。 92218.doc -38 - Ϊ284892 而且,於存在具有相同内容描述器之複數DCB時,規則上 僅最大位置編號之DCB為有效。 故,即使是一次寫入媒體之情況,區段關閉前,在引入 區或介紹之區域内,更新SDCB並無問題。 而且,若如此於排出時,在開放狀態之區段内進行層間 折回的話,於該區段内2SDCB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以 解決以上述圖9所述之不便。 再者’於步驟F202,判斷未關閉之區段是否橫跨記錄層, 但無論在多區段記錄或單區段記錄,層0未關閉之區段達到 其貝料記錄之最大記錄範圍(圖1之資料區域之終端)之情 況,亦前進至步驟F203為適當。亦即,其後於該當區段進 行追加記錄時,或者該當區段關閉並記錄其他區段之情 況’勢必為來自層1之記錄,也就是區段境界成為層間折回 點之情況’因此將其位置作為層間折回位置而記錄於光碟 是適當。 又’在此敘述於SDCB之位元位置D42〜D45記錄層間折回 位置資訊之例,但採用SDCB之區段物件類型3(層物件),記 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情況,亦同樣可適用圖16之處理。 2一4層間折回產生時之SDCB更新處理 * 其次’以圖17說明發生層間折回時之SDCB更新處理。 此係於記錄動作中,在產生層間折回,亦即由層0往層1 之轉移之時點,記錄包含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SDcb之處 再者,在此以利用SDCB之區段物件類型3,記錄層間折 92218.doc -39- 1284892 回位置資訊之例說明。 控制器12係於資料記錄中,於圖17之步驟打〇1監視碎片 之確定,以作為關於SDCB之更新之處理。 如上述’藉由資料區域之資料記錄,i個碎片之記錄結束 時,需要更新SDCB。因此,步驟F3〇1之判斷係監視有關碎 片記錄結束之SDCB更新時序。
又,於步驟F302,監視層間折回之發生。亦即,監視由 層〇至層i之記錄動作之轉移。再者,層間折回未必僅發生 =記錄動作達到層〇之最A記錄範_丨之資料區域終端) 打’亦可能發生於到達最大記錄範圍前結束層〇之記錄,並 轉移到層1之情況。在何種條件下進行層間折回係按照指示 光碟驅動裝置之動作之應用程式等。 於記錄動作中,在步驟觸判斷已發生層間折回時,控 制器12將處理前進至步驟請3,更新SD_便追加區段物 件類型3(層物件)。於此層物件(參考_⑷)包含作為層間 折回位置資訊之位址。
以圖18及圖13,模式性說明此處理。 現在於某區段,如圖18,已經形成碎片&糾、巧邮2, 現在於層〇,碎片Frag#3為記錄中。 於此碎片Frag#3之記錄前之時點,作為sdcb係記錄有圖 13(b)之 SDCB#1、#2,SDCB#2有效。 於/驟卩302 ’例如··碎片Frag#3之資料記錄到達圖^之 層間折回位置之時點(接著於層1欲繼續進行記錄之時點), 判斷發生層間折回。於此時點,碎片叫#3之記錄尚未完 92218.doc -40- 1284892 成。 在此,控制器12之處理係於步驟F303,記錄包含層間折 回位置資訊之SDCB。例如:記錄圖13(b)之SDCB#3。 此SDCB#3係包含作為區段物件之對應於碎片Frag#l、 Frag#2之碎片物件,及記錄有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層物件 之最新有效之SDCB。 再者,於前進至步驟F302、F303之時點,碎片之記錄並 未結束。因此,進一步繼續進行碎片之記錄動作。 例如:如圖18所示,於層1亦進行碎片Frag#3之記錄,若 碎片Frag#3之記錄結束,,控制器12之處理由步驟F301前進 至步驟F304。 於步驟F304,判斷現在之碎片終端是否為層0之終端,將 處理分枝。 於此圖1 8之例之碎片Frag#3之記錄中時,由於碎片 Frag#3之終端不是層0之終端,因此前進至步驟F306。 於步驟F306,控制器12按照碎片之記錄結.束,進行SDCB 之更新。亦即,圖1 8之例之情況,更新SDCB,以便追加對 應於碎片Frag#3之區段物件類型1(碎片物件)。例如:寫入 圖 13(b)之 SDCB#4。 此圖18、圖13之例之情況,於步驟F306所寫入之SDCB#4 係包含作為區段物件之對應於碎片Frag#卜Frag#2、Frag#3 之碎片物件,及記錄有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層物件之最新 有效之SDCB。 再者,於步驟F304,判斷碎片終端為層0之終端之情況係 92218.doc -41 - 1284892 於其後在該當區段進行追加記錄(其次之碎片記錄)之情 况,或者該當區段關閉並記錄其次之區段之情況為必然成 為來自層1之記錄之情況。 表亦即,於本例,如上述步驟F303、F306,將層間折回之 發生及碎片記錄結束雙方作為31)(:^更新時序,但碎片終端 、為層0之終ί而之情況為根據層間折回發生之SDcb更新時 序,及根據碎片之記錄結束之SDCB更新時序成為同時之情 況。 此時前進到步驟!7305,進行SDCB更新,但於此時,更新 SDCB,以便追加對應於現碎片之區段物件類型w碎片物 件),及記錄有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段物件類型)(層物 件)。 再者’早區段記錄之情況,或於多區段記錄之最初區段 内之記錄時,進行此圖17之處理之情;兄,步驟F3G3、F3〇5、 斤執行之SDCB之記錄係對於引入區内之識別區域而 進行。 又,於多區段記錄,在第二個以後之某區域内之記錄時, 進仃此圖17之處理之情況,步驟F303、F305、F306所執行 之SDCB之記錄係對於該區段之介紹内之識別區域而進行。 此圖17之處理例之情況,在發生記錄層轉移之際,於 SDCB記錄有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亦層間折回之發生與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之時 間差最短。如此’ g夺間差最短,在確保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之點上亦最安全。亦即,到進行其後之區段關閉或排出為 92218.doc 1284892 止之期間,即使發生電源遮斷,於光碟9〇仍確保層間折回 位置資訊。 再者,圖17之處理之情況,於層〇之使用者資料記錄結束 之時點,更新SDCB,其後為了轉移至層1之使用者資料記 錄’在記錄動作上,需要更多的使用者資料記錄之中斷, 或拾取頭3之存取。在存在不適於此點之事由之情況,上述 圖15或圖16之處理為適當。 然而,圖17之處理例係依照採用SDCB之區段物件類型 3(層物件),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例而敘述,但於SDcB 之位元位置D42〜D45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情況,亦可 採用此圖17之處理例。 3·變形例 以上說明實施型態,但本發明可想到各種變形例或適用 例。 作為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時序,舉出區段關閉處理 時、排出日寺、及層間折回發生時之各例,但亦可想到其他 例。 例如·亦可按照來自主機之指令,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 訊。作為來自主機之指令,可想到將特定位址作為層間二 回位址而指定之指令,於使用者f料記錄前或記錄中發 仃。若藉由該類指令而特定出層間折回位址,亦二 時點執行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例如:如上述+ : m3、_、刚3、F3G5之處理)。當'然,於使用者資^己 錄則或記錄巾發行該類指令,按進行層間折回^ 92218.doc 1284892 示以圖17之處理進行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即可。 又’作為來自主機之指♦,亦可產生直接指示層間折回 ^置資=記錄之指令。亦即,並非如上述之「層間折回 位置之指定」,而是「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的指令。 控制器12亦可按照此「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之指^ 進仃例如.圖15之步驟F1G2〜F1G4之處理、或者圖 F202〜F203之處理。 乂驟 _如此等,亦可想到按照來自主機之有關層間折回之指 示’ 3己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例。 又,圖15、圖16、圖17之各處理,或按照上述主指示之 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記錄處理,亦可同樣適詩逆向執道 路徑之光碟及平行執道路徑之光碟。 又,貝施型態係舉出DVD+R,作為DVD方式之2層可記 錄型光碟而敘述,但當然同樣地,關於作為DVD-R、 dvd+rW、dvd_rw、dvd ram等之2層光碟亦適於如 上述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又,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不限於SDCB之位元位 置D42 D45或區段物件之區域,只要決定適當位置即可。 SDCB内或其他區域内均可。又,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不必須 是4位元或3位元之資訊。 例如:於 DVD-R/RW 有 RMD(Rec〇rding
Data :記錄管理資料),亦可於該Rmd之欄位13〜攔位14等 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又
不限於DVD方式之光石茱,⑶方式、藍光碟片(Biu谓 92218.doc •44- 1284892
Disc)方式等其他種光碟,甚至光碟以外之媒體,作為複數 吕己錄層之記錄媒體’記錄層間折回位置資訊均有用,其記 錄區域只要按照各資料格式上之方便決定即可。 並且,貫施型態為2層光碟,但當然本發明亦適合具有3 層以上記錄層之記錄媒體。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光碟之區構造及PSN之說明圖。 圖2為多區段光碟之資訊區域之說明圖。 圖3為光碟控制區塊之說明圖。 圖4為2層光碟之說明圖。 圖5 (a)、(b)為平行執道路徑之說明圖。 圖6(a)、(b)為逆向執道路徑之說明圖。 圖7為物理格式資訊之說明圖。 圖8為資料區配置欄位之說明圖。 圖9為逆向執道路徑之記錄狀態之說明圖。 圖10為逆向執道路徑之多區段記錄狀態之說明圖。 圖11為實施型態之光碟之SDCB之說明圖。 圖匕⑷”為實施型態之光碟之區段物件之說明圖。 圖U(a)、(b)、(c)為區段内之碎片記錄&sdcb更新之說 明圖。 圖14為實施型態之記錄再生裝置之區塊圖。 圖丨5為實施型態之區段關閉處理之流程圖。 圖W為實施型態之排出時之3卿更新處理之流程圖。 圖1 7為貫轭型態之層間折回發生時之sdcb更新處理之 92218.doc 1284892 流程圖。 圖18為實施型態之層間折回發生時之SDCB更新處理之 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光碟 2 主軸馬達 3 光拾取頭 8 RF放大器 9 再生信號處理部 10 伺服控制部
11 DRAM 12 控制器 13 主介面 14 調制部 15 雷射調制電路 92218.doc -46-

Claims (1)

1284¾¾^3336號專利申請案 __ 中!申讀鼻烈範早I替換本(95年12月) %:亦、申讀專j範圍: ^體,其係具有可寫入資料之複數記錄層 於上述各記錄層,形成用於主資料之記錄再生之資料 區、在先行於上述資料區之位置形成之先行區及後續於 上述資料區之終端區;而且 口又置知照於某§己錄層之§己錄達到最大記錄範圍,或者 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記錄 表示其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且 上述記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係設置於上述 先行區内或上述終端區内。 2·如請求項1之記錄媒體,其中記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之區域係設置於上述資料區内。 3 · —種記錄裝置,其係具有可寫入資料之複數記錄層,於 上述各記錄層,形成用於主資料之記錄再生之資料區、 在先行於上述資料區之位置形成之先行區及後續於上述 資料區之終端區;具備: 記錄區塊,其係對於上述各記錄層進行資訊記錄者;及 控制區塊,其係於藉由上述記錄區塊之記錄動作,於 某記錄層之記錄達到最大記錄範圍之情況,或由某記錄 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情況,藉由上 述記錄區塊,將表示上述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記錄於上述記錄媒體上之特定區域者;且 上述控制區塊係控制上述記錄區塊,以便將上述層間 折回位置資訊記錄在上述記錄媒體之上述先行區内或上 92218-951226.doc 1284892 述終端區内之記錄區段管理資訊之特定區域内。 如明求項3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區塊係於關閉藉由 利用上述記錄區塊之記錄動作形成於記錄媒體上之某區 段之際, 在該區段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 資料纪錄之轉移之情況,控制上述記錄區塊,以便記錄 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5 ·如明求項3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區塊係於排出進行 藉由上述纪錄區塊之記錄動作之記錄媒體之際,在記錄 媒體上之未關閉之區段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 進行r貝料圮錄之轉移之情況,控制上述記錄區塊,以便 記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如π求項3之吞己錄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區塊係於藉由利用 上述記錄區塊之記錄動作,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 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際,控制上述記錄區塊,以便記 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7.如請求項3之記錄裝置,其中上述控制區段係按照來自外 部主機之指示,記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 其中上述控制區塊係控制上述記
8·如請求項3之記錄裝置,
9· 一種記 層,於 料區、 92218-951226.doc 1284892 於上述資料區之終端區之記錄媒體者;具備以下步驟·· 對於上述各記錄層記錄資訊之步驟;及 進行控制,以便按照於上述記錄步驟,某記錄層之記 錄達到最大記錄範圍,或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 進仃資料記錄之轉移,將表示上述轉移位置之層間折回 位置資訊記錄於上述記錄媒體上之特定區域之步驟且 j述記錄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之區域係設置於上述 先行區内或上述終端區内。 ^ A如請求項9之記錄方法’其中上述控❹驟係於關閉藉由 上述記錄步驟而形成於記錄媒體上之某區段之際,在該 區段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層進行資㈣錄之^ 移之情況下執行。 U.如請求項9之記錄方法,其中上述控制步驟係於排出藉由 上述记錄步驟進行記錄動作之記錄媒體上之際,在义錄 媒體上之未關閉之區段内,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記錄芦 進行資料記錄之轉移之情況下執行。 、曰 12. 如請求項9之記錄方法,其中上述控制步驟係於藉由上述 記錄步驟之記錄動作,進行由某記錄層往其次之 之資料記錄之轉移之際執行。 13. 立如請求項9之記錄方法’其中上述控制步驟係按照來自外 部主機之指示而執行。 14·如請求項9之記錄方法,其中上述控制步驟係控制上述記 錄£塊、’以便將上述層間折回位置資訊記錄在上述記錄媒 體之上述貝料區内之記錄區段管理資訊之特定區域内。 92218-951226.doc
TW093113336A 2003-05-12 2004-05-12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TWI284892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32738 2003-05-12
JP2003294262A JP4633346B2 (ja) 2003-05-12 2003-08-18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11240A TW200511240A (en) 2005-03-16
TWI284892B true TWI284892B (en) 2007-08-01

Family

ID=3303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13336A TWI284892B (en) 2003-05-12 2004-05-12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7423952B2 (zh)
EP (1) EP1477983A1 (zh)
JP (1) JP4633346B2 (zh)
KR (1) KR101067008B1 (zh)
CN (1) CN1574053B (zh)
TW (1) TWI2848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94243B1 (ja) * 2003-03-25 2004-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05025846A (ja) * 2003-07-01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セッションディスクの音声サーチ制御装置、音声サーチ制御方法、音声サーチ制御用記録媒体および音声サーチ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CN100440333C (zh) * 2004-01-20 2008-12-03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KR100677114B1 (ko) * 2004-04-27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이 정보 저장 매체의 데이터 기록/재생방법 및 장치
JP2005346785A (ja) * 2004-06-01 2005-12-15 Ricoh Co Ltd 記録方法、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US7746754B2 (en) * 2004-06-14 2010-06-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allocating areas in optical disc, data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adopt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c therefor
KR100667755B1 (ko) 2004-06-23 2007-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기록층을 구비한 광 디스크, 데이터 기록 방법 및그 장치
JP2006040377A (ja) * 2004-07-26 2006-02-09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方法
WO2006030813A1 (ja) * 2004-09-17 2006-03-23 Pioneer Corporation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043504B2 (ja) * 2004-10-04 2008-02-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0667764B1 (ko) * 2004-10-08 2007-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기록 매체,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기록/재생 장치
KR100667766B1 (ko) * 2004-10-23 2007-0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US7940633B2 (en) 2005-01-06 2011-05-10 Pioneer Corporation Recording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TWI345778B (en) * 2005-01-14 2011-07-21 Pioneer Corp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4575211B2 (ja) * 2005-03-31 2010-11-04 株式会社東芝 記憶媒体、再生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EP1897093A2 (en) * 2005-06-09 2008-03-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on a multi-layered optical disc
JP2008542971A (ja) * 2005-06-09 2008-11-27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多層光ディスクに情報を記録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080367A (ja) * 2005-09-13 2007-03-29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KR101304571B1 (ko) 2006-02-24 2013-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디스크 재생 장치 및 방법
US8139460B2 (en) * 2006-04-12 2012-03-20 Thomson Licensing High-speed multi-layer optical disc recording
KR100823262B1 (ko) * 2006-05-04 2008-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기록 매체, 그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장치
TWI335591B (en) * 2006-11-30 2011-01-01 Quanta Storage Inc Backup method of record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reading the same
JP200824330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Tdk Corp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
KR101453296B1 (ko) 2008-01-10 2014-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JP2013065370A (ja) * 2011-09-16 2013-04-11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交替領域を有する媒体及びその記録装置並びに記録方法
JP6007613B2 (ja) * 2012-06-22 2016-10-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管理装置、記録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6463147B (zh) * 2014-05-20 2019-03-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JP7209228B2 (ja) * 2018-08-09 2023-01-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1441A (en) * 1992-01-24 1995-11-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CD player capable of playing back partially recorded CD
JPH08212561A (ja) 1994-11-30 1996-08-20 Sony Corp データ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データ記録媒体を使用する記録/再生装置
AU3914895A (en) 1994-11-30 1996-06-06 Sony Corporation Data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playback apparatus using the data recording medium
JP3413684B2 (ja) 1994-12-16 2003-06-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多層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871534B2 (ja) * 1995-06-26 1999-03-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ジタル信号記録方法、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スク再生方法
JP3546549B2 (ja) 1995-08-04 2004-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学式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および方法
US5682372A (en) 1995-08-22 1997-10-28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ying back multilayer disk
DE69609076T2 (de) * 1995-10-19 2001-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Informationsspeichermedium, informationswiedergabeverfahren und informationswiedergabegerät
JP3707137B2 (ja) * 1996-07-04 2005-10-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JPH10134360A (ja) 1996-10-29 1998-05-22 Sony Corp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557846B2 (ja) 1997-04-22 2004-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装置及び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JPH1131357A (ja) 1997-07-08 1999-02-02 Pioneer Electron Corp 情報データの記録方法
JP3991483B2 (ja) 1999-01-08 2007-10-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0251271A (ja) 1999-02-25 2000-09-14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JP2000293947A (ja) 1999-04-08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EP1207527A1 (en) * 2000-11-17 2002-05-22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ain parameter values of a storage medium that are required for replaying said storage medium
JP2002279626A (ja) 2001-03-22 2002-09-27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記録方法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US6801494B2 (en) 2001-10-31 2004-10-05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ultiple sections for dual-layer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CN101281769B (zh) * 2002-01-22 2013-1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层信息记录媒介,信息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WO2003105136A1 (en) * 2002-06-07 2003-12-18 Lg Electronics Inc. High-density multi-layer optical disc, method for recording data thereon on layer-by-layer basi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pare areas thereof
JP2004310972A (ja) 2003-03-25 2004-11-04 Ricoh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用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083780B2 (ja) 2003-03-25 2008-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システム
JP3584033B1 (ja) 2003-03-25 2004-11-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4728750B2 (ja) 2003-03-25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477983A1 (en) 2004-11-17
US7940636B2 (en) 2011-05-10
CN1574053A (zh) 2005-02-02
JP4633346B2 (ja) 2011-02-16
US20080292829A1 (en) 2008-11-27
TW200511240A (en) 2005-03-16
CN1574053B (zh) 2012-06-27
JP2004362726A (ja) 2004-12-24
US20100254252A1 (en) 2010-10-07
KR20040097914A (ko) 2004-11-18
US20040264322A1 (en) 2004-12-30
KR101067008B1 (ko) 2011-09-22
US7423952B2 (en) 2008-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84892B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US7203139B2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reproduction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US8295138B2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reproduction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US7277371B2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reproduction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TWI303818B (zh)
US7227831B2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TW200423048A (e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device, reproduction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and reproduction method
US753911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1273637A (ja) 光ディスク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JPWO2005093728A1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20070047398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4300994B2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
JP4962539B2 (ja) 記録再生装置、記録再生方法
JP4633824B2 (ja)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JP2007115339A (ja)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6338771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光ディスク記録媒体
WO2004095437A1 (ja) 光学的データ記録方法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2329370A (ja) データ消去方法及び装置、記録媒体認識方法及び装置
JP2005071506A (ja) 再生装置及びその記録フォーマット判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