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51447B -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51447B
TWI251447B TW093116368A TW93116368A TWI251447B TW I251447 B TWI251447 B TW I251447B TW 093116368 A TW093116368 A TW 093116368A TW 93116368 A TW93116368 A TW 93116368A TW I251447 B TWI251447 B TW I2514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material
layer
organic
electrode
mater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16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428900A (en
Inventor
Toshinao Yuki
Kunihiko Shirahata
Akihiko Numazawa
Shinsuke Tanaka
Tsuyoshi Naijo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To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To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To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428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428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51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514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30/865Intermediate layers comprising a mixture of materials of the adjoining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40Thermal treatment, e.g. annealing in the presence of a solvent vapou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60Forming conductive regions or layers, e.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1251447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有機E L (電致發光)元件,及亦關於其 之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有機EL元件係經構造成將單位面積之電極相對置於基 板上方,將其中一個電極使用作為施加正電壓之陽極,將 另一電極使用作為施加負電壓之陰極,及將包括發光層之 有機材料層插置於電極之間的表面發射裝置。當於電極之 間施加電壓時,電子自陰極注入至發光層中,電洞自陽極 注入至發光層中,及於發光層中發生電子-電洞再結合,因 而導致發光。當將複數個此種有機E L元件於基板上方以矩 陣形成為單元表面發射元件,然後再以點陣系統驅動時, 可形成可顯示高鮮明度影像之自發光平面顯示器。 此一有機EL元件之特徵在於發光層係由有機材料所形 成。為注入電子或電洞及改良電子-電洞再結合之效率,通 常將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層、電子注入層、及電子輸送 層選擇性地置於發光層與電極之間,且各層係由約3 0至 2 0 0奈米之薄層所形成。如前所述,有機E L元件之有機材 料層係由薄膜之堆疊所構成。因此,當外來物質在層之成 長過程中進入有機材料層,或當電極粗糙時,易於成長步 驟中產生局部未成長部分。結果,形成一結構,其中此種 未成長部分有由於漏電流之產生而導致於電極之間之部分 短路、異常發射及暗點形成等等的傾向。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於例如 JP-A-2001-68272 及 JP-A-2000-91067 中揭示一 種技術作為以上問題的對策。在此技術中,將電洞注入及 輸送材料於陽極(電洞注入電極)上方在寺於或1¾於材料之 玻璃轉移溫度的溫度下熱處理,及前述之未成長部分經由 使用熱熔合材料與鄰近材料合併的現象而被覆蓋。 在習知之技術中,將形成於陽極上方及由電洞注入及輸 送材料所製成之一層熱處理,以覆蓋局部未成長部分。會 產生前述問題之外來物質諸如灰塵或粗糙通常甚大於各有 機材料層之膜厚。因此,即使當經熱處理之一層之未成長 部分可經由層之加熱程序而被覆蓋時,亦有會在堆疊於外 來物質或粗縫上之另一層中形成未成長部分的可能性。在 於另一層中形成未成長部分之情況中,會以如同前述情況 相同之方式產生此種由於發生漏電流所致之異常發射及暗 點形成的問題。 在要堆疊多個有機材料層時,不同的材料係視層之功能 使用。然而,此等材料並不一定具有令人滿意的界面接面 性質。因此,視所選擇之材料而定,電荷無法平順地穿越 界面,而無法得到優異的電壓-電流特性。 相對地,在將形成於電極上方之有機材料層熱處理之情 況中,表面狀態會發生輕微的變性。因此,當將另一有機 材料層堆疊於層上方時,會有在堆疊有機材料層之間之界 面的接面性質減損,且電子或電洞之穿越通過界面受阻的 可能性。在此情況,亦會有所得有機E L元件之電壓-電流 特性受到不利影響,及亮度特性退化的可能性。 6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一目的為處理以上問題。換言之,本 的係諸如當經由堆疊複數個有機材料層而形成有 件時,不會於堆疊層中形成局部未成長部分,且 生由於產生漏電流所致之在電極之間的部分短路 射及暗點形成等等,及可使電荷相當良好地穿越 有機材料層之間之界面,及確保有機EL元件之令 亮度特性。 為達成目的,根據本發明之有機EL元件及有斗 之製造方法至少包含下列形態。 一種有機EL元件,其中將第一電極形成於基才 將包括至少一發光層之複數個有機材料層堆疊於 上方,及將第二電極形成於有機材料層上方,其 兩有機材料層在等於或南於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 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處 少兩有機材料層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 一種製造有機EL元件之方法,其中將第一電才 基板上方,將包括至少一發光層之複數個有機材 於第一電極上方,及將第二電極形成於有機材料 其中此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成長至少兩有機材料 少兩有機材料層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 長之有機材料層在等於或高於分別構成有機材料 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 【實施方式】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發明之目 機E L元 可避免發 、異常發 通過堆疊 人滿意的 I; E L元件 ί上方, 第一電極 中將至少 之材料之 理,此至 k形成於 料層堆疊 層上方, 層,此至 及將經成 層之材料 處理。 7 1251447 現將參照附圖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具體例。 以下將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之一具體例。圖1及2係說 明本發明之一具體例之有機EL元件之圖式。此有機EL元 件具有將第一電極2形成於基板1上方,將有機材料層3 堆疊於第一電極2上方,及將第二電極4形成於有機材料 層3上方之基本形態。 關於第一特徵,如圖1所示,有機材料層3之至少兩有 機材料層3 A、3 B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3 A !、3 A 2、 3Βι、3B2。兩有機材料層3 A、3 B係由在等於或南於分別構 成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 之溫度下熱處理之層所形成。 根據此形態,即使當在第一電極2或某一個有機材料層 上方存在外來物質諸如灰塵或粗糙時,亦將堆疊於電極或 層上之至少兩有機材料層3 A、3 B熱處理。因此,於各層中 形成局部未成長部分之比相較於在單一層上方進行加熱程 序之情況顯著地降低,以致可有效率地防止產生諸如由於 在有機EL元件中發生漏電流所致之異常發射及暗點形成 的問題。即使係在相對於各層厚度大之外來物質的情況 中,由於將多層熱處理使其炫合,因而外來物質可被較僅 於單一層上進行加熱程序之習知情況大兩倍以上之厚度包 圍,且可確實地避免未成長部分。因此,可改良產品良率, 且可降低製造成本。 由於將成長於另一有機材料層之表面上之有機材料層 熱處理,因而成長於另一有機材料層之表面上之有機材料 8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層經熔合及仿形至表面,以致可使在層間之界面的接面性 質較於僅藉由薄膜成長堆疊此等層之情況中者優良。因 此,電荷可平順且均勻地穿越界面,可在預設的電壓-電流 特性下確保令人滿意的亮度特性,且可相較於僅藉由基於 蒸氣沈積等等之薄膜成長堆疊此等層之情況改良熱安定 性。 關於除前述特徵外的第二特徵,此具體例之特徵在於構 成有機材料層3或有機材料層3 B之任一者之材料的玻璃轉 移點較構成相對於有機材料層3 B在基板1之側上方之有機 材料層3 A之材料的玻璃轉移點低。換言之,在具有支承基 板/第一電極1 /有機材料層(1 )/.../有機材料層(m ) /有機材料層(η )/... /第二電極4之結構之有機EL 元件中5使用材料ί以致構成有機材料層(IJ))之材料的玻璃 轉移點T g m大於構成有機材料層(η )之材料的玻璃轉移點 T g η或T g m > T g η,且將各層在層之玻璃轉移溫度附近之溫 度下熱處理。 根據此形態,當要將形成於已經熱處理之有機材料層3Α 上方之有機材料層3 Β熱處理時,加熱程序係在構成層之材 料之玻璃轉移點附近的溫度下進行,因而可進行熔合有機 材料層3 Β之加熱程序,而不會使置於層3 Β下方之有機材 料層3Α熔融。因此,可使各層熔合,而不會使形成於層下 方之有機材料層的物性改變,由此可防止形成未成長部分。 關於除前述特徵外的第三特徵,此具體例之特徵在於有 機材料層3係以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降低玻璃轉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6368 9 1251447 移點之次序堆疊於基板1上方。根據此形態,當要將其中 一個有機材料層3熱處理時,將加熱程序之溫度設於構成 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附近,因而可於層上方進行加熱程 序,而不會不利地影響置於層下方之層。 關於除前述特徵外的第四特徵,此具體例之特徵在於將 相鄰堆疊之至少兩有機材料層3 C、3 D之各者在等於或高於 構成有機材料層3 C或3 D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 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處理(見圖2 )。根據此形態,亦對 堆疊於已經熱處理之有機材料層上方之有機材料層施行加 熱程序。因此,即使當已經熱處理之有機材料層之表面變 性時,堆疊於表面上之有機材料層亦經熔合及仿形至表 面,以致可使在層間之界面的接面性質變優良。結果,電 荷可平順且均勻地穿越界面,可在預設的電壓-電流特性下 確保令人滿意的亮度特性,且可改良熱安定性。 以下將說明具有此等特徵之有機EL元件的各組件。 a. 基板 根據待由有機EL元件形成之顯示器面板的形狀,基板1 可具有任何一種形狀諸如平板狀形狀、薄膜狀形狀、及球 體形狀。基板可由諸如玻璃、塑膠、石英、或金屬之材料 製成。在要形成其中之光係自基板側發射之底部發射顯示 器面板的情況中,使用透明材料。相對地,在要形成其中 之光係自與基板相對之侧發射之頂部發射顯示器面板的情 況中,可使用具有任何透明度之材料。在底部發射顯示器 面板之情況中之材料的較佳例子為透明玻璃及透明塑膠。 10 3〗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6368 1251447 b. 電極 可將形成於基板1上方之第一電極2及形成於有機材料 層3上方之第二電極4之任一者使用作為陽極或陰極。陽 極係由具較陰極高之功函數的材料所製成,或由金屬諸如 鉻(C r )、翻(Μ 〇 )、鎳(N i )、或鉑(P t )之薄膜,或透明導體 諸如氧化銦(I η 2 0 3 )、I T 0、或I Z 0之薄膜所構成。相對地, 陰極係由具較陽極低之功函數的材料所製成,或由金屬諸 如鋁(A 1 )或鎂(M g )、非晶形半導體諸如經摻雜之聚苯胺或 經摻雜之聚伸苯基-伸乙稀基、或氧化物諸如C r 2 0 3、N i 0、 或Μ Π2〇5之薄膜所構成。通常將光發射通過之電極形成為 透明電極。或者,可使用其中第一電極2及第二電極4兩 者係由透明材料製成,及將反射薄膜設置於與光發射側相 對之側上方之形態,將反射薄膜設置於第一電極2之側上 方以形成頂部發射元件之形態,或將反射薄膜設置於第二 電極4之側上方以形成底部發射元件之形態。 關於在基板1上方以點陣形成複數個有機EL元件之電 極結構,可使用以下系統之任一者:將多個第二電極4形 成為與以條紋方式形成之多個第一電極2正交,將有機EL 元件形成於第一電極2及第二電極4之各別相交表面,及 經由對選定的第一及第二電極施加電壓而驅動有機E L元 件之被動驅動系統;及將各別顯示器單元之單元電極(像元 電極)於基板1上方形成為第一電極2,將覆蓋單元電極之 共同電極形成為第二電極4,及利用各別主動元件諸如薄 膜電晶體驅動顯示器單元之主動驅動系統。第一電極2可 1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經由薄膜成長諸如蒸氣沈積或濺鍍形成,及經由應用光 罩、微影術等等圖案化。第二電極4可經由薄膜成長諸如 蒸氣沈積或濺鍍形成,及經由應用光罩、電極隔膜等等圖 案化。 c .有機材料層 有機材料層3通常係經由電洞輸送層、發光層、及電子 輸送層所組成之有機發光功能層所形成。在本發明中,發 光層可以單層形成。發光層可以多層形成。或者,可堆疊 發光層、電洞輸送層、及電子輸送層,替代單層堆疊。.可 將電洞輸送層及電子輸送層之一或兩者省略。可根據顯示 器面板之用途插入有機功能層諸如電洞輸送層及電子輸送 層。 有機材料層之堆疊可利用下列方法形成:濕式方法,包 括塗布方法諸如旋塗法或蘸塗法,及印刷方法諸如噴墨法 或網印法;或乾式方法諸如蒸氣沈積法或雷射轉移法。 當將在基板1之側上方之第一電極2設為陽極,將第二 電極4設為陰極,及將有機材料層3以構成層之材料之降 低離子化位能之次序堆疊時,電荷可平順地於層之間輸 送,且可延長元件之壽命。 雖然以下顯示形成電洞注入層及電洞輸送層之電洞注 入及輸送材料、形成發光層之發光材料、及形成電子注入 層及電子輸送層之電子注入及輸送材料的明確例子,但本 發明之具體例並不受限於此等材料,且可根據功能適當地 選擇其他材料。 1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電洞注入及輸送材料:在用於構成電洞注入層之材料 中,其之離子化位能應低(5 . 0電子伏特或以下)。電洞輸 送層僅需具高電洞移動率。關於電洞輸送層之材料,可選 擇任一種習知之化合物。 此等材料之明確例子為:D卜啉化合物諸如酞青素銅 (Cu-Pc);星狀(starburst)胺諸如m-MTDATA;芳族第三胺 諸如聯苯胺聚合物、4,4 ’ -雙[N - ( 1 -萘基)-N -苯胺基]聯苯 (NPB)、及N -苯基-對苯二胺(PPD);二苯乙烯化合物諸如 4-(二-對甲苯胺基)-4’-[4-(二-對曱苯胺基)苯乙烯基]二 苯乙烯;及有機材料諸如三唑衍生物、及苯乙烯基胺化合 物。亦可使用將低分子量電洞注入及輸送有機材料分散於 聚合物諸如聚碳酸酯中之聚合物分散材料。 發光材料:發光材料之明確例子為:芳族二次曱基化合 物諸如4, 4,-雙(2, 2’-二苯乙烯基)聯苯(DPVBi);苯乙烯 基苯化合物諸如1,4 -雙(2 -甲基苯乙烯基)苯;三唑衍生物 諸如3-(4-聯苯)-4 -苯基-5-第三丁苯基-1,2, 4-三唑 (T A Z );螢光有機材料諸如蔥醌衍生物、及苐酮衍生物;螢 光有機金屬化合物諸如(8 -經嗜琳)铭錯合物(A 1 q 3 );聚合 物材料諸如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P P V )、聚烯烴、及聚乙烯 基咔唑(P V K );及將來自三重激子之磷光使用於發光之有機 材料諸如鉑錯合物及銥錯合物。發光材料可僅由此一發光 材料構成,或者可包含電洞輸送材料、電子輸送材料、添 加劑(供體、受體等等)、發光摻雜劑等等。此等材料可分 散於聚合物材料或無機材料中。 13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電子注入及輸送材料:電子注入層係插置於電子輸送層 與陰極之間。將促進電子自陰極之注入之具大電子親和力 的材料使用作為電子注入層。電子輸送層僅需具有將自陰 極注入之電子輸送至發光層之功能。關於電子輸送層之材 料,可選擇任一種習知之化合物。 此種材料之明確例子為:矽環戊二烯(矽羅(s i 1 ο 1 e ))衍 生物諸如P y P y S P y P y ;有機材料諸如經硝基取代之苐酮衍 生物、及蔥S昆二甲烧衍生物;8 - σ奎琳醇衍生物之金屬錯合 物諸如參(8 -經ϋ奎琳)紹(A 1 q 3);三°坐化合物諸如金屬酜青 素、及3-(4-聯苯)-5-(4-第三丁苯基)-4_苯基-1,2,4-三 唑(T A Z );垮二唑化合物諸如2 - ( 4 -聯苯基)-5 - ( 4 -第三丁 基)-1 , 3,4 -,二唑(P B D );及金屬氧化物諸如L i 0 2。 圖3 A及3 B係說明形成有機E L元件之製造方法之圖式。 圖3A係概略顯示製造方法之流程的流程圖,及圖3B係顯 示在此方法中形成有機材料層之步驟流程的流程圖。如圖 3 A所示,在基本製造步驟中,將第一電極2形成於基板1 上(S 1 ),將包括至少一發光層之多個有機材料層3堆疊於 第一電極2上方(S 2 ),及將第二電極4形成於有機材料層 3上方(S3)。 此製造方法具有以下的特徵步驟。換言之,此方法具有 於成長至少兩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之有機材料層 3 A、3 B之步驟(S 2 1 )之後,將有機材料層3 A、3 B在等於或 南於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3 A、3 B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寻 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處理之步驟(S 2 2 )。將參照圖 14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3 B說明要將前述之有機E L元件之具體例中之所 料層3熱處理的情況。當利用各種成長方法之其 法而成長一有機材料層的成長步驟(S 2 1 )結束時, 移至立即於層上施行加熱程序之加熱步驟(S 2 2 )。 材料層上重複此程序。當最上方的有機材料層經 有機材料形成步驟(S 2 )結束,及將控制轉移至後 電極形成步驟(S 3 )。或者,於成長多個有機材料 (S 2 1 )結束後,可對經於成長步驟(S 2 1 )中成長之 有機材料層施行加熱步驟(S 2 2 )。 加熱步驟(S 2 2 )可以下列方式進行。將加熱單f 於其中成長有機材料層之薄膜成長室中,及於薄 束後,視需要進行加熱程序。或者,可另外設置一 可將其上經成長有機材料層之基板1自各別的薄 移至加熱室,然後可於加熱室中進行加熱程序。 單元,可使用加熱器加熱、I R輻照等等。雖然將謂 但各別對應於前述有機EL元件之具體例之製造d 用類似的加熱步驟而進行。 [實施例] 以下將說明進一步的明確例子。 [實施例1 ] 首先,利用蒸氣沈積或濺鍍於玻璃基板上方形 薄膜作為以預定間隔設置成彼此平行之第一電極 用微影術將其圖案化成期望形狀。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 5奈米之一;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有有機材 中一種方 將控制轉 於各有機 處理時, 續的第二 層之步驟 一批多個 匕設置於 膜成長結 加熱室, 膜成長室 關於加熱 ,明省略, f法係使 成ITO之 ,然後利 7 &青素 15 1251447 銅(C ιι - P c )作為電洞注入層。利用蒸氣沈積於電洞注入層上 方形成厚度40奈米之一層PPD作為第一電洞輸送層。 利用設置於其中成長第一電洞輸送層之薄膜成長室中 之加熱單元,設定等於或高於P P D之玻璃轉移點T g = 1 3 0 °C 之範圍之加熱溫度,明確言之為1 3 0至1 8 0 °C ,及以1 4 0 至150 °C較佳,及將第一電洞輸送層於薄膜成長室中熱處 理,以於減壓或真空狀態下熔合。加熱時間係約5分鐘。 使用加熱器加熱或ii化物燈作為加熱單元。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0奈米之一層NPB作 為第二電洞輸送層。同樣地,將第二電洞輸送層在等於或 高於NPB之玻璃轉移點Tg = 98°C之溫度範圍内(明確言之為 1 0 0至1 3 0 °C )熱處理使其熔合。此時,加熱程序係在等於 或低於第一電洞輸送層之Tg之溫度下進行,因此第一電洞 輸送層不會炫融。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8 0奈米之一層A 1 q 3作 為電子輸送及至少一發光層。此外,蒸氣沈積厚度10奈米 之一層Li〇2作為電子注入層,及將A1堆疊於電子注入層 上方作為第二電極。 [實施例2 ] 利用蒸氣沈積或濺鍍於玻璃基板上方形成I TO之薄膜作 為以預定間隔設置成彼此平行之第一電極,然後利用微影 術將其圖案化成期望形狀。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 5奈米之一層係為星 形化合物之2 - T N A T A作為電洞注入層。以與前述實施例類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6 1251447 似之方式,將電洞注入層在等於或高於2 - T N A Τ A之玻璃轉 移點T g = 1 1 0 °C之溫度範圍内(明確言之為1 1 0至1 6 0 °C,及 以1 1 5至1 3 5 °C較佳)熱處理使其熔合。利用蒸氣沈積在電 洞注入層上方形成厚度40奈米之一層NPB作為電洞輸送 層。以如前所述之類似方式,將電洞輸送層在等於或高於 N P B之玻璃轉移點T g = 9 8 °C之溫度範圍内(明確言之為1 0 0 至1 1 0 °C )熱處理使其熔合。此時,電洞輸送層係在等於或 低於電洞注入層之Tg之溫度下加熱,因此電洞注入層不會 熔融。 接下來,以如實施例1之類似方式,利用蒸氣沈積方法 連續堆疊至少一發光層、電子注入層、及陰極。在此情況, 2-TNATA之離子化位能為Ip = 5.1電子伏特,及NPB之離子 化位能為I p = 5 . 4電子伏特。因此,在由實施例所製得之有 機EL元件中,可達到優異的耐用性。 [實施例3 ] 利用蒸氣沈積或濺鍍於玻璃基板上方形成I T 0之薄膜作 為以預定間隔設置成彼此平行之第一電極,然後利用微影 術將其圖案化成期望形狀。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 0奈米之一層P P D作 為電洞輸送層。以如前所述之類似方式,將電洞輸送層在 等於或高於P P D之玻璃轉移點T g = 1 3 0 °C之溫度範圍内(明 確言之為1 3 0至1 8 0 °C ,及以1 4 0至1 5 0 °C較佳)熱處理使 其炫合。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5 0奈米之一層A 1 q 3 17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T g = 1 7 5 °C ,I p = 6 . 1電子伏特)作為發光層。利 在發光層上方形成一層PyPySPyPy(Tg = 90°C ,] 伏特)作為電子輸送層。其後以如前所述之類似 子輸送層在等於或高於PyPySPyPy之Tg之溫肩 確言之為9 0至1 3 0 °C,及以1 0 0至1 2 0 °C較佳) 熔合。此時,由於將電子輸送層在低於堆疊於 下方之電洞輸送層及發光層之材料之Tg的溫肩 理,因而電洞輸送層及發光層不會熔融。其後 1類似之方式堆疊電子注入層及陰極。 [實施例4 ] 於基板上方蒸氣沈積作為陰極材料之A 1作為 極,然後再圖案化。利用蒸氣沈積於第一電極 度50奈米之一層A1Q3作為電子輸送層。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0奈米之一 稀基伸芳基衍生物(IDE120(Idemitsu Kosan C 產品),T g = 1 0 6 °C )作為發光層。其後將發光層 於I D E 1 2 0之T g之溫度範圍内(1 2 0至1 7 0 °C,以 °C較佳)熱處理使其熔合。 接下來,利用蒸氣沈積於發光層上方形成厚 之一層N P B ( T g = 9 8 t )作為電洞輸送層。其後將 在等於或高於NPB之Tg之溫度範圍内(明確言 1 3 0 °C ,以1 1 0至1 2 0 °C較佳)熱處理使其熔合 蒸氣沈積形成厚度40奈米之一層m-MTDATA(Tg 電洞注入層。接著將電洞注入層在等於或高於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用蒸氣沈積 [P二6. 1電子 方式,將電 L範圍内(明 熱處理使其 電子輸送層 :下熱處 以如實施例 7第一電 上方形成厚 -層二苯乙 〇 . , L t d .之 在等於或高 1 30 至 150 度40奈米 電洞輸送層 之為1 0 0至 。其後利用 = 7 5°C )作為 m-MTDATA 18 1251447 之T g之溫度範圍内(明確言之為7 5至1 Ο 5 °C,以8 0至1 Ο Ο °C較佳)熱處理使其熔合。利用蒸氣沈積於電洞注入層上方 形成I T 0作為陽極。 根據說明於上之具體例及實驗,將形成有機EL元件之 至少兩有機材料層在%於或南於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之材 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處理, 此至少兩有機材料層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因 此,不會於堆疊層中形成局部未成長部分,且可防止發生 由於產生漏電流所致之在電極之間之部分短路、異常發射 及暗點形成。再者,可使電荷相當良好地穿越通過堆疊有 機材料層之間之界面,及確保有機EL元件之令人滿意的亮 度特性。此外,可獲致足夠的熱安定性及延長的壽命期。 已呈現前述本發明之較佳具體例之說明作為敘述及說 明用。其並非巨細靡遺,或要將本發明限制為所揭示之確 切形式,且可依據以上之教示或可由實施本發明而對其進 行修改及變化。選擇及說明具體例係為了說明本發明之原 理及其之實際應用,以使熟悉技藝人士可將本發明利用於 各種具體例,及所考慮之特殊用途適合的各種修改。本發 明之範圍係由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之對等内容所定 義。 【圖式簡單說明】 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目的及優點將可由以上之詳細說 明結合附圖而更加明白,其中: 圖1係說明本發明之一具體例之有機EL元件之圖式; 19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圖2係說明本發明之具體例之有機EL元件之圖式; 圖3A及3B係說明製造本發明之具體例之有機EL元件 之方法之圖式。 (元件符號說明) 1 基板 2 第一電極 3 有機材料層 3 A 有機材料層 3 A 1 界面 3 A 2 界面 3 B 有機材料層 3Βι 界面 3B2 界面 3 C 有機材料層 3D 有機材料層 4 第二電極 20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6368

Claims (1)

1251447 拾、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有機E L元件,包含·· 基板; 形成於基板上方之第一電極; 堆疊於第一電極上方之包括至少一發光層之複數個有 機材料層;及 形成於有機材料層上方之第二電極, 其中,將至少兩有機材料層在等於或高於分別構成有機 材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 下熱處理,該至少兩有機材料層具有供電子或電洞穿越之 界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E L元件,其中,構成 任一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較構成相對於該任一 有機材料層在基板側上方之有機材料層之材料的玻璃轉移 點低。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E L元件,其中,該有 機材料層係以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下降玻璃轉移 點之次序堆疊於基板上方。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E L元件,其中,將至 少兩有機材料層之各者在等於或高於構成有機材料層之材 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熱處理, 該至少兩有機材料層係相鄰堆疊。 5 . —種有機E L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將第一電極形成 於基板上方,將包括至少一發光層之複數個有機材料層堆 21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1251447 疊於第一電極上方,及將第二電極形成於有機材料層上 方,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成長至少兩有機材料層,該至少兩有機材料層具有供電 子或電洞穿越之界面;及 將經成長之有機材料層在等於或高於分別構成有機材 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下 熱處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E L元件之製造方法, 其中’構成任一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較構成相 對於該任一有機材料層在基板側上方之有機材料層之材料 的玻璃轉移點低。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E L元件之製造方法, 其中,該有機材料層係以分別構成有機材料層之材料之下 降玻璃轉移點之次序堆疊於基板上方。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有機E L元件之製造方法, 其中,將至少兩有機材料層之各者在等於或高於構成有機 材料層之材料之玻璃轉移點及等於或低於材料熔點之溫度 下熱處理,該至少兩有機材料層係相鄰堆疊。 22 312/發明說明書(補件)/93-08/93116368
TW093116368A 2003-06-12 2004-06-08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TWI251447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67871A JP2005005149A (ja) 2003-06-12 2003-06-12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28900A TW200428900A (en) 2004-12-16
TWI251447B true TWI251447B (en) 2006-03-11

Family

ID=3405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16368A TWI251447B (en) 2003-06-12 2004-06-08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38372B2 (zh)
JP (1) JP2005005149A (zh)
KR (1) KR20040107393A (zh)
CN (1) CN1575053A (zh)
TW (1) TWI2514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15097A (ja) * 2005-02-01 2006-08-17 Tohoku Pioneer Corp 発光表示パネルの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KR101108148B1 (ko) 2005-02-03 2012-02-0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060199035A1 (en) * 2005-03-02 2006-09-07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4716310B2 (ja) * 2005-03-03 2011-07-06 東北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表示パネルの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方法
JP4785509B2 (ja) * 2005-11-30 2011-10-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WO2007026586A1 (ja) * 2005-08-31 2007-03-08 Pioneer Corporation 有機薄膜半導体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95545A (ja) * 2005-09-29 2007-04-12 Tohoku Pioneer Corp 自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自発光素子の製造装置
US20070182321A1 (en) * 2006-02-09 2007-08-09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8034280A (ja) * 2006-07-31 2008-02-14 Sony Corp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WO2008024380A2 (en) * 2006-08-24 2008-02-2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US20080085390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Ryan Thomas Neill Encapsulation of electrically energized articles
KR100859821B1 (ko) * 2007-04-04 2008-09-23 박병주 이중 계면층을 갖는 유기반도체 소자
KR101424266B1 (ko) * 2007-10-23 2014-07-3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KR100922758B1 (ko) * 2008-02-20 2009-10-21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09283491A (ja) * 2008-05-19 2009-12-03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10333A (ja) * 2008-06-26 2010-01-14 Kyocera Corp 有機el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17944B2 (ja) * 2008-11-21 2015-05-13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33918A (ja) * 2010-07-08 2012-02-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電界発光デバイス、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照明
CN103053043B (zh) 2010-07-30 2016-03-16 默克专利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5729749B2 (ja) * 2010-08-30 2015-06-03 Necライ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20045475A (ko) * 2010-10-29 2012-05-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150006B2 (en) 2011-06-23 2015-10-06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Lamin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utilizing neopentyl glycol-modified polyesters
JP2014199830A (ja) * 2011-08-01 2014-10-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50840B1 (ko) * 2011-12-27 2019-02-2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892924B2 (ja) * 2012-12-28 2016-03-23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KR102040896B1 (ko) * 2013-02-18 2019-11-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56444A (ko) * 2014-11-11 2016-05-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10615345B2 (en) * 2016-06-03 2020-04-07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ing an organic underlayer to enable crystallization of disordered organic thin films
JP6903443B2 (ja) * 2017-02-13 2021-07-1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968652B2 (ja) * 2017-10-18 2021-11-1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204811A (ja) * 2018-05-21 2019-11-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204810A (ja) * 2018-05-21 2019-11-2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9139B2 (ja) * 1990-03-16 2000-07-24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分散型電界発光素子
JP2000091067A (ja) 1998-09-10 2000-03-31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KR100306238B1 (ko) * 1998-12-17 2001-11-01 김상국 정공수송능이 있는 화합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유기전기발광소자
US6366017B1 (en) * 1999-07-14 2002-04-02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US6392339B1 (en) * 1999-07-20 2002-05-21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including mixed region
US6552488B1 (en) * 1999-08-24 2003-04-22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1068272A (ja) 1999-08-24 2001-03-16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US6392250B1 (en) * 2000-06-30 2002-05-21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erformance
US6661023B2 (en) * 2002-02-28 2003-12-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ment fo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05149A (ja) 2005-01-06
US20050012451A1 (en) 2005-01-20
US7038372B2 (en) 2006-05-02
KR20040107393A (ko) 2004-12-20
CN1575053A (zh) 2005-02-02
TW200428900A (en) 2004-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51447B (en) Organic EL eleme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TW541852B (en) Method for patterning oriented materials for organic electronic displays and devices
US8507314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508279B (zh) 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單元,轉印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及其製造方法,以及電子裝置
US8853678B2 (en) Organic EL elemen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JP2002343564A (ja) 転写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495204B1 (ko) Oled 표시장치
KR101193200B1 (ko) 전기발광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TW201116640A (en) Evaporation donor substrate of evaporation device, method for making layers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JP5314314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TW200907083A (en) Evaporation sourc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JP2011181462A (ja)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11129345A (ja) 光熱変換シート、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材シート、及び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090090656A (ko)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2032661A1 (ja) 有機elパネル
JP2013073842A (ja)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の製造方法
JP2007335327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該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090080750A (ko) 유기 발광 소자의 제조방법
US9825243B2 (en)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OLEDs on non-uniform substrates and devices made therefrom
KR101850147B1 (ko)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003155B2 (ja)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2032662A1 (ja) 有機elパネル
JP2010146822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11105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1096615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