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36743B - Metal interconn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Google Patents

Metal interconn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36743B
TW536743B TW089117375A TW89117375A TW536743B TW 536743 B TW536743 B TW 536743B TW 089117375 A TW089117375 A TW 089117375A TW 89117375 A TW89117375 A TW 89117375A TW 536743 B TW536743 B TW 5367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barrier layer
adhes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89117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ihiro Uchibori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36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367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4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formed in openings in a dielectric
    • H01L21/76846Layer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0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 H01L21/76802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 H01L21/76807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 H01L21/7681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dielectrics, e.g. smoothing by forming openings in dielectrics for dual damascene structures involving one or more buried mas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53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characterized by particular after-treatment steps
    • H01L21/76855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 H01L21/76858After-treatment introducing at least one additional element into the layer by diffusing alloy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68Forming or treating discontinuous thin films, e.g. repair, enhancement or reinforcement of discontinuous thin fil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71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 H01L21/76873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for electrop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01L21/76841Barrier, adhesion or liner layers
    • H01L21/76871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 H01L21/76874Layers specifically deposited to enhance or enable the nucleation of further layers, i.e. seed layers for electroless p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01L23/53228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the principal metal being copper
    • H01L23/53233Coppe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 H01L23/52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3/53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within the device in operation from one component to another, i.e. interconnections, e.g. wires, lead frames including external interconnections consisting of a multilayer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and insulating layers inseparably formed o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 H01L23/53204Conductive materials
    • H01L23/53209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 H01L23/53228Conductive materials based on metals, e.g. alloys, metal silicides the principal metal being copper
    • H01L23/53238Additional layers associated with copper layers, e.g. adhesion, barrier, clad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Weting (AREA)
  •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AREA)

Description

536743 B7 五、發明說明( 發明背景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用於半導體裝置等中之互連層, 更特別地是有關於一種可適用於金屬互連之互連層,以及 有關於半導體裝置、形成金屬互連之方法以及製造該使用 Cu(銅)以降低電阻係數之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當、半導體積體電路已日漸趨於高度整合時,形成於該 半導體基材上之元件以及連接該等元件之互連層已漸漸縮 小化。因此,該互連層所需之特性與可信度係變得更嚴謹。 其需要具有低電阻係數、低電移動電阻及低應力移動電阻 等之更高可信度之互連材料。 於此技藝之背景中,於電阻係數及電移動電阻方面皆 優於A1 (紹)之Cu係被視為一用於取代A〗之互連材料且已 漸漸被使用,其中A1係為傳統上廣泛使用以作為一互連之 材料。於該半導體基材上形成此銅互連層時,係使用一般 所稱之金屬鑲嵌法(damascene)以將銅互連層包埋於絕緣 薄膜中。 參考第24A-24D圖,其係解釋藉由金屬鎮嵌法製造一 銅互連層之方法。第24A-24D係為圖式截面圖,其係顯示 一藉由金屬鑲嵌法,依其形成步驟之順序於一内層絕緣薄 膜101上製造一銅互連居之方法。 首先,如第24 A圖所示,於一形成於半導體基材(未 顯示)上之内層絕緣薄膜1 〇 1上形成一互連槽溝1 ,其係 藉由微影及微影後之乾式蝕刻來進行。 請 先 閱 讀 背 δ 之 注 意 事 項
頁 I 訂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4- 536743 A7 ______ _________ B7 五、發明說明(2) 而後,如第24B圖所示,形成一難熔金屬薄膜103, 其覆蓋該内層絕緣薄膜101以及該互連槽溝102之内壁。該 難熔金屬薄膜103係為一障蔽薄膜,其可防止該作為互連 材料之Cu與氧化矽薄膜等之内層絕緣薄膜i 〇丨起反應且可 防止Cu擴散,以降低元件特性的破壞。而後,藉由CVD 或其他方法形成一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104,其覆蓋該難 熔金屬,Cii薄膜103,以有效形成該欲藉由電鍍而形成之Cu •薄膜105。 而後,如第24C圖所示,藉由濺鐘方法形成一 Cu薄膜 105以填充邊互連槽溝1 〇2。因此,該Cu薄膜10 5係充滿該 互連槽溝102,且該Cu薄膜105亦於互連槽溝102外之其他 區域形成一厚膜。 而後’如第24D圖所示,於非互連槽溝1〇2處之區域 内之Cu薄膜104、105以及該難熔金屬薄膜103係藉由cMP 法(化學機械拋光法)回拋光之。因此,係完成該包埋於互 _ 連槽溝102中之難熔金屬薄膜103、Cu薄膜104、105的互 連層。 於使用Cu作為一互連材料過程中,因為以不會產生 高蒸氣壓之鹵化物,故於圖案化過程中不可使用乾式蝕刻 法。該互連層必須精由金屬镶嵌法來形成,該方法包括藉 由CMP方法之拋光步驟。 然而,該進行用於移除内層絕緣薄膜1〇1上之Cu薄膜 104、105的CMP方法係為一機械拋光法,而該Cu薄膜1〇4、 105常會因機械應力而自互連槽溝1〇2中剝落。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訂: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6743 A7 -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 五、發明說明(3) 特別是該難溶金屬薄膜1 03係由TaN(氮化组)或其他物 質所形成’其與Cu薄W 1 04、1 〇5具有低的反應能力,因 此,該難熔金屬薄膜103可作為一障蔽薄膜。該難熔金屬 薄膜103可防止Cu擴散進入該内層絕緣薄膜,然而,卻無 法確保其對Cu薄膜104之足夠的黏附性。因此,當以CMP 法進行機械拋光時,係會藉由施予一力量至屬Cu薄膜 104、1J)5上,而施予一應力至該Cu薄膜104、105及難熔 金屬薄膜103間之界面上,且通常使該Cu薄膜1〇4、ι〇5自 難熔金屬薄膜103上剝落下來。當難熔金屬薄膜1〇3與(:11 薄膜104間之黏附性不足時,則無法完全確保該應力移動 之阻力。 當於Cu薄膜104、105中,有一較大電流通過時,原 子之移動係傾向發生於靠近該難熔金屬薄膜103與Cu薄膜 104間之界面上,而非發生於互連薄膜的内部。然而,因 為難熔金屬薄膜103與Cu薄膜、104間之較差的黏附性,故 靠近該界面之電移動電阻的改良係有一限度。 雖然使用Cu作為互連材料之良好優點可降低電阻且 可改良電移動電阻,但其仍須形成該障蔽薄膜,且無法確 定靠近Cu薄膜及該與Cu具有低反應性之障蔽薄膜間之界 面處有足夠的黏附性。 因此,當以CMP法進行機械拋光時,該Cu薄臈104、 105通常會剝落。該難炼金屬薄膜103之黏附性無法增加, 而因此電移動電阻及應力移動阻力的進一步改良係有 度0
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Y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本頁) Η^τ· •線· 536743 A7 B7 五、發明說明(4) 本發明之概要說明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發明之一目標係在提供一金屬互連層、一半導體元 件、一形成金屬互連層之方法以及一用於製造一半導體元 件的方法’當該互連薄膜係由以所製成時,該製造方法 可防止Cu互連層的剝落,且可改良電移動電阻及應力移 動電阻,’藉此可獲得較佳的可信度。 為了改良銅互連層與障蔽層間之黏附性,其考慮於互 連層與障蔽層間設置一黏附層,其為一與該互連層及障蔽 層二者皆具有良好黏附性之材料。同樣地,為了改良障蔽 層與内層絕緣薄膜間之黏附性,其考慮於障蔽層與内層絕 緣薄膜間設置一黏附層,其為一與該障蔽層與内層絕緣薄 膜一者皆具有良好黏附性之材料。 於此,將考量該設置於銅互連層與障蔽層間之黏附 層。該黏附層所需之重要特性不僅在於其對銅互連層及障 蔽層之良好的黏附性,同時亦包含該等形成黏附層之元素 無法擴散進入該銅互連層以藉此增加該銅互連層之低電 阻,此低電阻即為銅互連層的優點。 就此觀點而言,本案之發明人係已進行重大的研究, 且首次發現Zr (锆)係為一種適用於作為黏附層之材料,其 對銅互連層及-般所使用之障蔽層具有良好的黏附性,且 僅少篁地提南該銅互連層之電阻係數。 Zr適用於作為黏附層之材料的原因解釋如下。 為了改良銅互連層及黏附層間與黏附層及障蔽層間之
--------------裝—— f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ta· --線.
W6743 五、發明說明(5) 黏2性,其必須使該形成黏附層之材料擴散至該銅互連層 及障蔽層内’以藉此使該二層間之界面狀態可共容。 另方面,假若該所有形成黏附層之組成元素皆擴散 至該銅互連層或障蔽層中時,其實質上與該銅互連層設置 於障蔽層上之情形無異,而未改良該黏附性。 一般而言,當其他元素係以固態形式溶於銅時,其電 阻係氣會增加。因此,當該黏附層之元素係多數擴散至銅 中時,係無法完全利用該銅互連層之低電阻係數的優點。 因此,當選擇一材料以形成該黏附層時,必須充分地 考慮上述之要點。 該被引入Cu中而不會大量增加Cu之電阻係參的元素 為 Zr (錯)、Cd (録)、Zn (鋅)、Ag (銀)、pb (勤)、Sn (錫)、 A1 (鋁)等等。上述所列之材料不會明顯增加電阻係數。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另一方面,因為該黏附層之功能,故即使在界面藉由 一熱處理或其他方式使之如上所述可互容後,仍必須使黏 附層存在於銅互連層與障蔽層之間,以維持二者間之黏附 性。因此,一形成該黏附層之材料較佳係為於Cu中具有 低的固體溶解限度之一材料,且其等之組成元素皆不會擴 散至Cu互連層内,且其可保持銅所增加之電阻在低的狀 態。 其在Cu中具有低的固體溶解限度之元素為如Ag、b (硼)、Ba (鋇)、Bi (级)、Ca (妈)、Cd、Ce (飾)、Dy (鋼)、
Er (鎮)、Eu (销)、Gd (此)、Hf (給)、In (銦)、La ()、 Mo (钥)、Nb (銳)、Nd (敛)、Pb、Pr (镨)、Se (砸)、sm (髟)、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_ B7__ 五、發明說明(6)
Sr (鏍)、Te (碲)、Th (钍)、T1 (鉈)、V (釩)、Y (釔)、Yb (鏡)、 Zr等等。 當將上述之元素引入Cu中時,該上述對Cu之電阻增 加影響較小之元素的固體溶解限度係如下:Zr為〇. 1 5 wt% ; Cd為 0.5 wt% ; Zn為 3 9 wt% ; Ag為 0.8 wt% ; Pb為 〇·〇9 wt% ; Ni為一全體wt%; Sn為 11-15 wt% ;而 A1 為 9wt%。 因〜此,當一最適之材料係由上述之材料中選出時,較 ® 佳係選擇該具有低溶解限度且對Cu之電阻係數增加較無 影響之Zr薄膜作為該黏附層。該含有Zr,如ZrN (氮化鍅) 薄膜之薄膜的使用將產生相同的效果。該氮化膜之黏附層 可具有一障蔽層之功能。 於該黏附層由Zr所形成之例子中,在障蔽層及黏附層 間之界面中,障蔽層與黏附層之組成元素係藉由熱處理而 擴散至彼此間,藉此可改良二者間之黏附性。心對内層絕 緣薄膜之氧化矽薄膜等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該Zr所形成之 φ 黏附層可於内層絕緣薄膜及障蔽層間發揮功能。 就典型薄膜構造及製程方面的考慮而言,雖然條件係 取決於薄膜構造及而後之熱處理等而變化,而不可以一般 的方式界定之,故形成該黏附層之材料於Cu中之固體溶 解限度較佳係低於20 wt%。為了利用Cu的低電阻值同時 將Cu施用至該互連層中,一因雜質被引入Cu中而造成的Cu 電阻係數的增加必須降低至低於19.8%。 就此觀點而言,雖然本案之發明人並非研究的相當仔 細’但其他於Cu中具有低的固體溶解限度且不影響Cu電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五、發明說明(7) 阻係數增加的材料’諸如Cd、Ag、Pb等等是可作為黏附層的。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於製造該位於黏附層及銅互連層間之適於增加黏附性 之界面的製程中,該Zr的黏附層係以非晶系狀態沈積之, 而該種子層係藉由一薄膜形成技術,eg濺鍍或其他方 法,來沈積,其中薄膜成分具有高的能量。當該種子層係 藉由此^種形成技術而形成時,形成該種子層之部分的Cu 會侵入該黏附層中,藉此可改良種子層與黏附層間之黏附 性。 在該種子層形成後,形成該黏附層之部分的Zr可能會 朝該種子層處擴散。例如,一約20(TC之低溫熱處理或一 約500°C之數秒的快速熱處理係使黏附層之部分的Zr擴散 以藉此改良黏附層與種子層間之黏附性。 或者,其可能進行一熱處理直到黏附層之部分的Zl^,j 達種子層之固體溶解限度。例如,可使用3〇〇°c之30分鐘 的熱處理。於Cu薄膜中Zr具有低的固體溶解限度,且甚 至當該熱處理進行至該固體溶解限度時,Cu之電阻係數 增加的影響係很少。當Zr係固態溶解至該固體溶解限度 時,多數之Zr並不會朝該Cu處擴散,藉此使該銅互連層 電阻係數改變的影響會因而後之熱處理及不同的製程而變 少。於此例子中,其必須控制種子層及黏附層的薄膜厚度, 以使得在熱處理之後,Zr薄膜仍存在於種子層及障蔽層間 之界面處。 當該Zr薄膜之黏附層與該Cu薄膜之種子層沈積於TaN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0-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Η 裝—— ▼寫纟頁) 線· 536743 經1 濟 部 智 慧 財 產 局 五、發明說明(8) 之障蔽層上時,黏附性改變及薄膜電阻改變的發生係顯示 於第1表及第1圖中。黏附層及種子層的薄膜厚度總和為200 nm (其是固定的),而Zr薄膜與Cu薄膜間之薄膜厚度比係 被改變。 A7 B7 第1表 種子層的厚度 黏附層的厚度 Zr/Cu的比例 臨界應力[kgf] Cu薄膜 200 nm 無 0 10.0 Cu薄膜 198 nm Zr薄膜 2 nm 1/99 12.5 Cu薄膜 195 nm Zr薄膜 5 nm 1/39 12.5 Cu薄膜 190 nm Zr薄膜 10 nm 1/19 15.0 如第1表所示,當Zr : Cu之薄膜厚度比為1 : 99或更 同時’其發現作為該黏附性指標的臨界應力(critical stress) 係比该不形成Zr之黏附層的例子時更為增加。 當Zr : Cu之薄膜厚度比為1 : 99時,銅中之Zr濃度係 為0.15 wt%,其實質上為固體溶解限度。如第!圖中所示, 其發現Zr薄膜厚度的比例增加,但銅互連層之電阻係數的 改變係為小。 於第1圖中,一 Sn薄膜與Cu薄膜形成為總薄膜厚度為 300 nm之對照組,與一Pd薄膜與Cu薄膜形成為總薄膜厚 度為300 nm之對照組係顯示相同的結果。當Sn&pd的薄 膜厚度增加時,Cu的電阻係數亦增加。已發現Sn及Pd對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I I l· I--訂--— —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1- 536743 A7
五、發明說明(9)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降低Cu電阻係數增加比Zr對降低Cu電阻係數增加的影響 更低。就Sn薄膜與Cu薄膜間之關係而言,係使用該於c._ K. Hu等人之薄固體薄膜(Thin Solid Films),262 (1995) 84、C. -Κ· Hu 等人之J· Electrochem· Soc·,143 (1996) 1001 以及 Y.S· Gong 等人之 Appl. Surf· Soc·,92 (1996) 355 中所 描述的資料。就Pd薄膜與Cu薄膜間之關係而言,係使用 該於C.,W. Park等人之薄固體薄膜(Thin Solid Films),226 (1993) 238中所描述的資料。 一具有Zr : Cu之薄膜厚度比為1 : 99之樣品的截面構 造係可藉由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而觀之(雖然並未將其顯示 出來)。已發現該無法固態溶解於Cu中之Zr係存在於種子 層及障蔽層間之界面處,且該殘留之Zr及TaN係彼此擴散 而形成該高黏附性之界面。 一 Cu-Zr合金之島狀構造(於本說明書中亦稱為Cu-Zr 合金島)係設置於種子層與障蔽層間,藉此可獲得改良之 黏附性。因為該Cu-Zr合金之島狀構造,使得該由此島狀 構造所形成之微少的粗糙表面係使該障蔽層與黏附層二者 彼此機械性地嚙合,藉此,甚至於當一應力施加至障蔽層 與黏附層間之界面上時,仍可防止銅互連層的剝落。該黏 附層係由含有Zr之材料所形成,其對Cu及該一般使用作 為障蔽薄膜之難熔金屬材料的黏附性高,藉此該位於黏附 層與銅互連層或障蔽層之界面間的組成元素係擴散進入彼 此之中,且可改良Cu薄膜與障蔽層間之黏附性。因此, 該藉由Cu-Zr合金薄膜之島狀構造所形成之粗糙表面所造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2-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I · · I I 本頁)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上述之目的係藉由—包埋於-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i| S達成其L 3 ·—形成於絕緣薄膜上之障蔽層;一开j 成於障蔽層上之含有錯之黏附層;以及-形成於黏附層上 之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料。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_包埋於該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 連層所達成,其包含:_形成於絕緣薄膜上之含有錯之點 附層形成於黏附層上之障蔽層;以及—形成於障蔽層 上之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料。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一包埋於該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 連層所達成,其包含:_形成於絕緣薄膜上之障蔽層;一 幵:成於障蔽層上之含有一金屬材料之黏附層,金屬材料於 銅中之具有一不超過20 wt%之固體溶解限度且當溶於銅 中時’其具有-不超過19·8 %之電阻係數的增加;以及一 形成於黏附層上之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料。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一半導體裝置而達成,該半導體 裝置包含··一具有一半導體基材以及一形成於該半導體基 材上之半導體元件之基底基材;一形成於該基底基材上之 絕緣薄膜,該絕緣薄膜具有一開口;以及一包埋於該開口 中之所形成的金屬互連層,該互連層包括;一形成於該開 口側壁及底部之障蔽層;一形成於障蔽層上之含有錯之黏 附層;以及一形成於黏附層上之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 •13-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743 A7
連材料。 上2之目的亦可藉由一半導體裝置而達成,該半導體 裝置包含:一具有一半導體基材以及一形成於該半導體基 材上之基底基材;-形成於該基底基材上之絕緣薄膜,該 絕緣薄膜具有一開口;以及一包埋於該開口中之所形成的 屬互連層該金屬互連層包括··一形成於該開口側壁及 底部之〜含有鍅之黏附層;一形成於該黏附層上之障蔽層; 以及一形成於該障蔽層上之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 料。 上it之目的亦可藉由一用以形成一包埋於一絕緣薄膜 中之金屬互連層之方法而達成,其包含下列步驟:於一絕 緣薄膜上形成一障蔽層;於該障蔽層上形成一含有鍅之黏 附層,以及於該黏附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 連材料。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本頁) 裝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一用以形成一包埋於一絕緣薄膜 中之金屬互連層之方法而達成,其包含下列步驟:於一絕 緣薄膜上形成一含有鍅之黏附層;於該黏附層上之形成一 障蔽層;以及於該障蔽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 互連材料。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一用以製造一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而達成’其包含下列步驟:於該基底基材上形成一絕緣薄 膜,該基底基材具有一半導體基材以及一形成於該半導體 基材上之半導體元件;選擇性地移除該絕緣薄膜以於該絕 緣薄膜處形成一開口;於該絕緣薄膜及開口所形成之區域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14· W6743 昏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五、發明說明(i2) 上形成一障蔽層;於該障蔽層上形成一含有锆之第一黏附 層;於該第一黏附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 材料以填充該開口 ·’以及藉由拋光方式移除該互連材料、 第一黏附層與該障蔽層直到該絕緣薄膜暴露而形成該包埋 於開口中之互連材料的金屬互連層、第一黏附層與該障蔽 層。 • 上、述之目的亦可藉由一用以製造一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而達成,其包含下列步驟··於該基底基材上形成一絕緣薄 膜,該基底基材具有一半導體基材以及一形成於該半導體 基材上之半導體元件;選擇性地移除該絕緣薄膜以於該絕 緣薄膜處形成一開口;於該絕緣薄膜及開口形成之區域上 形成一含有鍅之黏附層;於該黏附層上形成一障蔽層;於 該障蔽層上形成-纟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料以填充 該開口;以及藉由拋光方式移除該互連材料、障蔽層與黏 附層直到該絕緣薄膜暴露而形成該包埋於開口中之互連材 ^ 料、障蔽層與黏附層之金屬互連層。 圖式之簡要說明 第1圖係為一當Cu薄膜對Zr薄膜、Cu薄膜對^薄膜以 及Cu薄膜對Pd薄膜之薄膜厚度比時所得之電阻係數改變 的圖型。 第2圖係為如本發明第―具體實施例與第二具體㈣ 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解。 第 3A-3D、4A-4C、5A_5C、6A_6B、7A 7B、8a 8b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_家標準(0NS)A4規格(210 X 297公爱)----^- ----I ^---I l· I I I — — — — — —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及9A-9B圖係為製造如本發明第_具體實施例與第二且脚 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载: 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第10圖係為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 圖解截面圖。 、的 第 11A-11C、12A_12C、13A_13Bmi4B圖係為製 造如本,發明第三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 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 第15圖係為本發明之第四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 圖解截面圖。 ' 第16A_16D、17A-17B及18A-18B圖係為製造如本發 明第四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 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第19圖係為本發明之第五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 圖解截面圖。 第2OA-20D圖係為製造如本發明第五具體實施例之半 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 以解釋該方法。 第21圖係為本發明之第六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 圖解截面圖。 第22A-22D圖係為製造如本發明第六具體實施例之半 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 以解釋該方法。 第23圖係為依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而改良之半導體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本頁) ••裝 • ·1 n ϋ*
-.1 1 n I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A7 五、 M-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發明說明(14) 置的圖解截面@,其可解釋該半導體裝置及其之製造方 法。 第24A-24D圖係為製造傳統半導體裝置之方法之步驟 中的半導體裝置的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本發明之詳細說明 [第一具體實施例] 本發明之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將參照第 2、3A-3D、4A-4C、5A-5C ' 6A-6B、7A-7B、8A-8B 及9A-9B圖來作解釋。 第2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解截面 圖’其顯示該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3A_3D、4A-4C、5A_ 5C、6A-6B、7A-7B、8A-8B及9A-9B圖係為製造本具體實 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 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首先該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鱧裝置的構造係參照第2圖 而解釋之。 一包含源極/汲極擴散層14以及一閘極18之MOS電晶 體係形成於一矽基材10之裝置區域内,該區域係由一裝置 絕緣薄膜12所界定之。 於該其上形成有MOS電晶體之矽基材10上形成一内 層絕緣薄膜22、阻絕膜24以及一另一内層絕緣薄膜26。該 可到達源極/汲極擴散層14以及閘極18之介層洞32係形成 於内層絕緣薄膜22及阻絕膜24中。互連槽溝30在某些區域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I — — — — — — · I I I l· I I I ^ « — — — — — I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17- 536743
五、發明說明(is) 内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臈26内,該等區域係指含有形成介層 同2之區域者。一互連層42係包埋於介層洞32與互連槽溝 3〇中,該互連層42係由TaN薄膜之障蔽層34、Zr薄膜之黏 寸曰36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以及一 Cu薄膜40所構 成。 於具有互連層42包埋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上形成 一互連J呆護薄膜44、一内層絕緣薄膜46、一阻絕膜48以及 另一内層絕緣薄膜50。可到達該互連層42之介層洞兄係形 成於互連保護膜44、内層絕緣薄膜46、及一阻絕膜判内。 互連槽溝54在某些區域内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5〇内,該等 區域係指含有形成介層洞56之區域者。一互連層66係包埋 於介層洞56與互連槽溝54中,該互連層66係由TaN薄膜之 障蔽層58、Zr薄膜之黏附層60、一作為種子層之。薄膜62 以及一Cu薄膜64所構成。 一互連保護薄膜68係形成於該具有互連層66係包埋於 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50上。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係具有此種構造。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特徵係在於該&薄膜之 黏附層36係形成於障蔽層34及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 之間’且該黏附層60係形成於障蔽層58及該作為種子層之 Cu薄膜62之間。因為該等Zr薄膜之黏附層36、60如此的 排列,故可改良障蔽層34、58與黏附層36、60間之黏附性 以及黏附層36、60與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 8、62間之黏 附性。因此,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係比傳統之裝置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Η 裝 ,寫本頁) i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6743 A7
五、發明說明(16) t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具有改良之黏附性。 接下來,用於製造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係參照第 3A-3D、4A-4C、5A-5C、6A-6B、7A-7B、8A-8B 及9A-9B圖而解釋之。 首先,係藉由如常用之LOCOS方法來局部氧化一石夕 基材10以形成該界定出一裝置區域之裝置分離薄膜12。 而並,以常用之M0S電晶體製造製程之同一方法製 造一包括源極/汲極擴散層14、一閘極絕緣薄膜丨6、閘極 18、以及一側壁絕緣薄膜2〇iM〇s電晶體(第从圖)。 接下來,一約500 - 700 nm厚度之氧化矽薄膜係藉由 CVD之方法沈積於該整個表面上,且而後藉由如cmP方法 拋光該欲被平坦化之表面。該具有平坦化表面之氧化矽的 内層絕緣薄膜22係因而被形成(第3B圖)。 而後,一約10 nm厚度之氮化矽薄膜係藉由如cvd 之方法沈積於該整個表面上。該氮化矽薄膜之阻絕膜24係 因而被形成(第3C圖)。 而後,於該用於互連該欲形成之互連層之介層洞上方 與該形成於石夕基材1〇上之欲形成元件之區域處的阻絕薄膜 24係藉由一般之微影技術及蝕刻法來移除(第3D圖)。第3 圖係例示說明該介層洞開口於源極/汲極擴散層14及右側 之閘極18上,如第3D圖所示。 接下來,一約400 nm厚度之氧化矽薄膜係藉由如cVD 之方法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形成該氧化矽薄膜之内層絕 緣薄膜26(第4A圖)。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⑽χ 297公爱) -19- 裝----------訂-------1 ·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五、發明說明(I7) 而後,一具有一相對於該欲形成之互連層之開口圖案 的光阻薄膜2 8係藉由一般之微影來形成(第4B圖)。 裝· I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接下來,係以光阻薄膜28與阻絕膜24作為一罩幕,非 等向蝕刻該内層絕緣薄膜22、26以於該内層絕緣薄膜%中 形成互連溝槽30及於内層絕緣薄膜22中形成介層洞32,其 可到達該源極/沒極擴散薄膜14及閘極1 §處(第4C圖)。 接〜下來,一 20-40 nrn厚度之TaN薄膜係藉由如反應 性錢鍍法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一TaN薄膜之障蔽層34係因 而被形成。該障蔽層34係用於防止於互連層中之Cu擴散 進入該内層絕緣薄膜22、26中。該TaN薄膜亦可藉由cvD 方法來沈積之。
而後,一約5-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藉由如濺鍍、CVD 法或電鍍法而以非晶系狀態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 之黏附層36係因而被形成。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接下來,一約50 - 200 nm厚度之Cu薄膜係藉由如濺 鑛法、CVD法專等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作為種子層之 Cu薄膜38係因而被形成(第5A圖)。沈積該作為種子層之cu 薄膜38以作為基礎薄膜,以於Cu薄膜藉由電鍍法而沈積 時,用來增進該基材的導電性。 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係藉由諸如濺鍍或其他方 法之技術來形成(其中薄膜之組成分係藉由高能而產生), 以使得該用於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 8之部分的Cu可被引 入至該Zr之黏附層36中,其可允許甚至於不進行而後之熱 處理時仍可改良該黏附層36與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間 -2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五、發明說明(18) 之黏附性。 接下來,一約1000 nm厚度之Cu薄膜4〇係藉由如電 鍍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而以Cu薄膜40完全填充該互 連槽溝30及介層洞32(第5B圖)。 於此,該Cu薄膜40可由純銅或一銅合金而製成。各 種Cu合金,諸如Cu_Sn (銅錫)合金、Cu_Mg (銅鎂)合金、 φ Cu-Al,(銅鋁)合金等等皆可使用。(:11_以合金的使用可進 一步改良該電移動電阻。該Cu_Mg合金的使用可降低 膜40之表面的氧化作用。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11薄膜4〇 係藉由電鍍法來形成,但亦可藉由其他的技術,諸如濺鍍 法或其他的方法來形成以填充互連溝槽3〇及介層洞32而不 形成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 8。 而後,該Cu薄膜40、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黏 附層36以及該障蔽層34係藉由如CMP法來拋光而平坦化 之’直到暴露出該内層絕緣薄膜26,以使得該Cu薄膜40、 _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黏附層36以及該障蔽層34僅 殘留於互連構槽30及介層洞32中。 M*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而後,該由Cu薄膜40、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黏 附層36以及障蔽層34所製成之互連層42係透過該介層洞32 而互連至該滅極/汲極擴散層14及閘極1 8,且該互連層係 包埋於該所形成互連溝槽30中(第5C圖)。 接下來,該50-70 nm厚度之氮化矽薄膜的互連保護 膜44係藉由如CVD之方法而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26上,其 具有一包埋於其間之互連層42 (第6A圖)。 •21·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而後,一約500 - 700 nm厚度之氧化矽薄膜係藉由如 CVD法而沈積於互連保護膜44上以形成該氧化矽薄膜之内 五、發明說明(19) 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層絕緣薄膜46。 而後,一 10 nm厚度之氮化矽薄膜係藉由如^^^^之 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因此,係形成該氮化矽薄膜之 阻絕膜48。 而並,於該用於互連該欲形成之互連層之介層洞上方 與該互連層42上方之區域處的阻絕膜48係藉由一般之微影 技術及蝕刻法來移除。 而後’一約400 nm厚度之氧化矽薄膜係藉由如cvd 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形成該氧化矽薄膜之内層絕 緣薄膜50(第6B圖)。 接下來,該具有相對於欲形成之互連層之開口圖案的 光阻薄膜52係藉由一般之微影技術來形成(第7A圖)。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接下來,以光阻薄膜52及阻絕膜48作為一罩幕,非等 向性蝕刻該等内層絕緣薄膜46、50與該互連保護薄膜44以 於内層絕緣薄膜50中形成互連溝槽54、於内層絕緣薄膜46 中形成介層洞56、於互連保護薄膜44中形成介層洞56、以 及形成該形成於互連溝槽54中之内層絕緣薄膜46,該介層 洞係可到達該内層絕緣薄膜42(第7B圖)。 而後,一25 30 nm厚度之TaN薄膜係藉由如反應性 濺鍍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TaN薄膜之障蔽層58 係因而形成。 而後,一約5 - 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藉由如濺鍍之 -2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A7
五、發明說明(20) 您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6743 方法以非晶系之狀態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之黏附 層60係因而被形成。 接下來,一約50 - 200 nm厚度之Cu薄膜係藉由(如濺 鑛之方法而沈積於個表面上。該作為以薄膜之種子層的€11 薄膜係因而被形成(第8 A圖)。於形成該作為種子層之Cu 薄膜3 8時,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係藉由一薄膜形成 技術(諸如濺鍍法)而形成,其係以高能量產生薄膜組成 分,因此,該用於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之部分的Cu可 被引入至該Zr之黏附層60中。因此,甚至於在不進行而後 之熱處理時,仍可改良該黏附層60與作為種子層之Cu薄 膜62間之黏附性。 而後,一約1000 nm厚度之Cu薄膜64係藉由如電鍍 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完全將該Cu薄膜64包埋 於互連溝槽54及介層洞56中(第8B圖)。 接下來,該Cu薄膜64、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該 黏附層60以及該障蔽層58係藉由如CMP法來拋光而平坦化 之,直到暴露出該内層絕緣薄膜50,以使得該Cu薄膜64、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該黏附層60以及該障蔽層58僅 殘留於互連構槽30及介層洞中。 因此,該由Cu薄膜64、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黏 附層60以及障蔽層5 8所形成之互連層66係透過該介層洞56 而連接至該互連層42,且該互連層係包埋於該所形成互連 溝槽54中(第9A圖)。 而後,一約50-70 nm厚度之氮化石夕薄膜的互連保護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23 _ -------------^ · I---:----I--I I I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五、發明說明(21) 薄膜68係藉由如CVD法而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上,該内 層絕緣薄膜50具有一包埋於其間之互連層66。 而後,如果需要的話,可形成該第三及最上層之互連 層(沒有顯示)。 如上所述,如本具體實施例,該Zr薄膜之黏附層係形 成於種子層與障蔽層之間,藉此可改良種子層與障蔽層之 間的黏〜附性。因此,可防止於藉由CMp方法拋光該Cu薄 膜之步驟中之Cu薄膜的剝落,且該半導體裝置可具有更 高的產率及改良的可信度。 裝i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第二具體實施例] 該用於製造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將參照第 2、3A-3D、4A-4C、5A-5C、6A4B、7A-7B、 8A-8B及9A-9B圖來作解釋。本具體實施例中與第一具體 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參考數字表示之而不重覆 之以簡化其說明。 第2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解截面 圖,其顯示該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3^3〇、4八_4(:、5冬 5C、6A-6B、7A-7B、8A-8B及9A-9B圖係為製造本具體實 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 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除了形成該障蔽層、黏附層及C u薄膜之方法不同外,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製造該半導體裝置之方法係 與第一具體實施例者相同。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24- 訂 線 經· 濟 部 智 慧 財 產 局 員 工 消 費 合 作 社 印 製 536743 A7 -----------B7___ 五、發明說明(22) 該用於製造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將參照第 2、3A-3D、4A-4C、5A-5C、6A-6B、7A-7B、 8A-8B及9A-9B圖來作解釋。 首先’如第3A至4C圖所示之與製造如第一具體實施 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法下,一具有介層洞32形 成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6、一阻絕膜24、以及一具有互 連溝槽,30形成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8係形成於一具有一 _ MOS電晶體形成於其上之矽基材1〇上。 而後,一 25 - 30 nm厚度之TaN薄膜係藉由如反應性 賤鍍法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一 TaN薄膜之障蔽層34係因而 被形成。該TaN薄膜亦可藉由CVD方法而形成之。 接下來,一約5-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藉由如濺鍍法 而以非晶系狀態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之黏附層3 6 係因而被形成。該Zr薄膜亦可藉由CVD法或電鍍法而形成 之。
• 接下來,一約50 - 200 nm厚度之Cu薄膜係藉由如CVD 法而形成於整個表面上。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係因 而被形成(第5A圖)。 接下來,進行一約200°C之低溫熱處理或500°C之數秒 的快速熱處理以使該形成黏附層36之部分的Zr擴散至Cu 薄膜38中。因此,可改良黏附層36與該作為種子層之Cu 薄膜38間的黏附性。該熱處理會造成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 間之相互的擴散,且改良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間之黏附 性。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25- -------------裝-----r---訂---------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B7 五、發明說明(23) 於熱處理的步驟中,藉由約30分鐘之300。〇的熱處理, 該形成黏附層36之部分的Zr可擴散至該作為種子層之Cu 薄膜38中,直至種子層達一固體溶解限度。於此情況中, 亦可改良黏附層36與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間之黏附 性。於此例子中,該黏附層3 6之薄膜厚度與作為種子層之 Cu薄膜38的薄膜厚度係受控制,以使得在熱處理之後, 黏附層〜36仍存在於黏附層36及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 之間。 接下來,於與製造如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 方法相同的方法下,該由Cu薄膜40、作為種子層之cu薄 膜38、黏附層36及障蔽層34所構成之互連層42係透過介層 洞32而互連至該源極/汲極擴散層14及閘極18,且包埋於 所形成之互連溝槽30中(第5B-5C圖)。 而後,如第6A至9B圖所示之與製造如第一具體實施 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法下,形成該第二及最上 層之互連層。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如上所述,如本具體實施例,該Zr薄膜之黏附層係形 成於種子層與障蔽層之間,且該熱處理係於種子層形成後 進行,藉此可改良種子層與障蔽層之間的黏附性。因此, 可防止於藉由CMP方法拋光該Cu薄膜之步驟中之Cu薄膜 的剝落’且該半導體裝置可具有更高的產率及更高的可信 度。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用於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係 應用至形成該第一層之Cu互連層42的步驟中,但也可應 -26- -----:---J------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線.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A7 B7 纪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24) 用至形成該第二層或最上層之CU互連層的步驟中 [第三具體實施例] 本發明之第三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將參照第 10、11A-11C、12A-12C、13A-13B 及 14A-14B 圖 來作解釋。本具體實施例中與第一及第二具體實施例中之 半導體!置及其製法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參考數字表示 之而不重覆或簡化其說明。 第10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解截面 圖,其顯示該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11A-11C、12A-12C、 13A-13B及14A-14B圖係為製造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 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 該方法。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具有在内層絕緣薄膜及障 蔽層間之改良的黏附性。以下將解釋說明該半導體裝置及 其製造方法。 首先,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結構將參照第10 圖來解釋之。 一包含源極/汲極擴散層14以及一閘極18之MOS電晶 體係形成於一矽基材10之裝置區域内,該區域係由一裝置 分離薄膜12所界定之。 於該其上形成有MOS電晶體之矽基材10上形成一内 層絕緣薄膜22、阻絕膜24以及一另一内層絕緣薄膜26。該 可到達源極/汲極擴散層14以及閘極18之介層洞32係形成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27- -------------裝 ----..----訂-----! ·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冲743 A7
--------Μ-----裝___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於内層絕緣薄膜22及阻絕膜24中。互連溝槽3〇係形成於内 層絕緣薄膜26之區域内,該區域包含形成介層洞32之區 域。一由TaN薄膜之障蔽層34、Zr薄膜之黏附層%、一作 為種子層之Cu薄膜3 8以及一 Cu薄膜40所構成之互連層42 係包埋於介層洞3 2與互連槽溝3 〇中。 於具有互連層42包埋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6上形成 一互連J呆護膜44、一内層絕緣薄膜46、一阻絕膜48以及另 一内層絕緣薄膜50。可到達該互連層42之介層洞56係形成 於互連保護膜44、内層絕緣薄膜46内。互連溝槽54係形成 於内層絕緣薄膜50之區域内,該區域包含形成介層洞56之 區域。一由TaN薄膜之障蔽層58、Zr薄膜之黏附層60、一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以及一 Cu薄膜64所構成之互連層 6 6係包埋於介層洞5 6與互連槽溝5 4。 一互連保護膜68係形成於該内層絕緣薄膜5〇上。 線-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係具有此種構造。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特徵係在於該ΖΓ薄膜之 黏附層70係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22、26與障蔽層34之間, 且該Zr薄膜之黏附層72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46、50與障蔽 層58之間。因為該等Zr薄膜之黏附層7〇、72如此的設置, 故可改良内層絕緣薄膜22、26、46、50與黏附層70、72之 間之黏附性以及黏附層70、72與障蔽層34、58間之黏附性。 因此’與傳統之半導體裝置相比較,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 體裝置於内層絕緣薄膜與障蔽層間具有改良之黏附性。 接下來,用於製造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2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係參照第 11A-11C、12A-12C、13A-13B及 14A-14B來解釋 之。 首先’與製造如第3A至4C圖所示之第一具體實施例 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法下,一具有介層洞32形成 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6及一阻絕膜24、以及一具有互連 溝槽30形成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8係形成於一具有一 MOS電、晶體形成於其上之矽基材1〇上(第丨丨a圖)。 接下來,一約5 - 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藉由濺鍍法 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之黏附層70係因而被形成。 (第11B圖)。 而後,一25 30 nm厚度之TaN薄膜係藉由如反應性 錢錢法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一 TaN薄膜之障蔽層34係因而 被形成。 接下來,一約50 - 200 nm厚度之Cu薄膜係藉由如滅 鑛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係 因而被形成(第11C圖)。 而後,一約1000 nm厚度之Cu薄膜40係藉由如電鑛 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而以Cu薄膜40完全填充該互連 槽溝30及介層洞32(第12A圖)。 接下來,該Cu薄膜40、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 障蔽層34以及該黏附層70係藉由如CMP法來拋光而平坦化 之,直到暴露出該内層絕緣薄膜26,以使得該Cu薄膜40、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障蔽層34以及該黏附層70僅 殘留於互連構槽30及介層洞32中。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29- -----------1--裝-----r I--訂-----— I!線 f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B7 i、發明說明(27)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而後,該由Cix薄膜40、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 障蔽層34以及該黏附層70所構成之互連層42係透過該介層 洞32而連接至該源極/汲極擴散層14及閘極18,且該互連 層係包埋於該所形成互連溝槽30中(第12B圖)。 而後,該50-70 nm厚度之氮化矽薄膜的互連保護薄 膜44係藉由如CVD之方法而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26上,該 内層絕^緣薄膜26具有'一包埋於其間之互連層42 (第12C 圖)。 而後,與製造如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相同的方法下,形成該具有介層洞56形成於其内之内層絕 緣薄膜46與阻絕膜48,以及該具有互連溝槽54形成於其間 之内層絕緣薄膜50(第13A圖)。 接下來,一約5-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藉由如濺鍍法 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之黏附層72係因而被形 成。 .線- 而後,一25 _ 30 nm厚度之TaN薄膜係藉由如反應性 滅鑛法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TaN薄膜之障蔽層58係因而 被形成。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而後,一約50 _ 200 nm厚度之Cii薄膜係藉由如濺鍍 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係因 而被形成。 接下來,一約1000 nm厚度之Cu薄膜4〇係藉由如電 鍍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完全利用該Cu薄膜64 來填充該互連溝槽54及介層洞56(第13B圖)。 -3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⑻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6743 A7 _________ B7 五、發明說明(28) 而後,該Cu薄膜64、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該障 蔽層58以及該黏附層72係藉由如CMP法來拋光而平坦化 之,僅存留於互連構槽54及介層洞56中。 因此,該由Cu薄膜64、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障 蔽層58以及該黏附層72所製成之互連層66係透過該介層洞 56而連接至該互連層42,且該互連層係包埋於該所形成之 互連溝_槽54中(第14A圖)。 w 而後,一約50-70 nm厚度之氮化矽薄膜的互連保護 薄膜68係藉由如CVD法而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5〇上,該内 層絕緣薄膜50具有一包埋於其間之互連層66(第14B圖)。 而後’如果需要的話,可形成該該第三及最上層之互 連層(沒有顯不)。 如上所述,如本具體實施例,該ΖΓ薄膜之黏附層係形 成於内層絕緣薄膜及障蔽層之間,藉此可改良内層絕緣薄 膜及障蔽層間之黏附性。因此,可防止於藉由CMp方法拋 _ 光該Cu薄膜之步驟中之Cu薄膜的剝落,且該半導體裝置 可具有更高的產率及更高的可信度。 [第四具體實施例] 本發明之第四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將參照第15、16A-16D、17A-17B及18A-18B圖來作解釋。 本具體實施例中與顯示於第2-14圖中之第一至第三具體實 施例半導體裝置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參考數字表示之而 不重覆或簡化其說明®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1- -------------^-----:----^------I I 1^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五、發明說明(29)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第15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i的圖解,其顯 丁-亥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16Α·16Ε)、17α·ι7β及ΜΑ•削 圖係為製造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 導體裝置圖解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該方法。 於上述之第一至第三具體實施例中,該用於形成互連 層之方法係為一般所稱之雙金屬鑲嵌法,其中該介層洞及 該互連講槽係於一且相同之步驟中形成,且該互連層係包 埋於溝槽與洞中。然而,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一般所稱之單 一金屬鑲嵌方法中,其中該具有銅互連層包埋於其間之内 層、、、邑緣薄膜係於形成該具有電極插塞包埋於介層洞内之内 層絕緣薄膜後形成。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具有一單 一金屬鑲嵌構造,且將解釋該半導體裝置及用於製造該半 導體裝置之方法。 首先’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構造將參照第15 圖來作解釋。 如第15圖所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係與第一 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相同,其中該互連層42係由障蔽 層34、黏附層36、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以及Cu薄膜40 所形成’且一互連層66係由障蔽層58、黏附層6〇、作為種 子層之Cu薄膜62以及Cu薄膜64所形成。本具體實施例之 半導體裝置的特徵在於該互連層42係藉由包埋於洞32中 電極插塞74而連接至一基底構造。 接下來’將解釋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 法。 之 方 -------------裝—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寫本頁) ·. --線.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2- 53674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五、發明說明(3〇) 首先’依如製造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相同的方式,形成一 MOS電晶體以及一覆蓋該MOS電晶 體之内層絕緣薄膜22 (第16A圖)。 而後,該到達源極/汲極擴散層14及閘極18之介層洞32 係藉由一般之微影及蝕刻法而形成於内層絕緣薄膜22中 (第16B圖)。
• 接〜下來,一約80 nm厚之TiN薄膜及一 350 nm厚之W (鑄)薄膜係藉由CVD方法而沈積,而後,係藉由CMP方法 拋光而平坦化之,直到内層絕緣薄膜22之表面暴露出來。 因此,係形成該包埋於介層洞32中且電氣連接至源極/汲 極擴散層14或閘極18之電極插塞74 (第16C圖)。
接下來,一約400 nm厚之氧化矽薄膜係藉由如cVD 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形成該氧化矽薄膜之内層絕 緣薄膜26。 而後,該互連溝槽30係藉由一般之微影及蝕刻法而形 馨成於内層絕緣薄膜26中(第16D圖)。 接下來,依如第4A圖所示之製造第一具體實施例之 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式,形成該25-3〇 nm厚度之 TaN薄膜之障蔽層34、該5-5G nm厚度之非晶系薄膜之 黏附層36、以及50-200 nm厚度之作為種子層之以薄膜38 (第17A圖)。 接下來,該約1000 nm厚度之Cu薄膜係藉由如電鍍 之方法而沈積於整個表面上以利用c u薄膜4 〇完全地填充 該互連溝槽30 (第17B圖)。 ----------^------I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五、發明說明(3〇 裝i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本頁) 接下來,藉由CMP法拋光且平坦化該Cu薄膜4〇、該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該黏附層36以及該障蔽層34, 直到暴露出該内層絕緣薄膜26,而僅存留於互連構槽3〇 中。因此,該由Cu薄膜40、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 該黏附層36以及該障蔽層34所形成之互連層42係透過電極 插塞74而連接至源極/汲極擴散層14或閘極18,且包埋於 所形成、之互連溝槽30中(第18A圖)。 接下來,依如第6A至9B圖所示之製造第一具體實施 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式,將該由以薄膜64、 該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62、該黏附層60以及該障蔽層58 所形成之互連層66係透過介層洞56而連接至互連層42,且
包埋於互連溝槽54中,且形成該互連保護薄膜68(第18B 圖)〇 如上所述’如本具體實施例,該具有單一金屬鑲嵌構 造之半導體裝置係包括該形成於種子層及障蔽層間之2^薄 膜的黏附層,藉此可改良該種子層及障蔽層間之黏附性。 因此,可防止於藉由CMP方法拋光該Cu薄膜之步驟中之Cu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薄膜的剝落,且該半導體裝置可具有更高的產率及更高的 可信度。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單一金屬鑲嵌構造係應用至第 一互連層’但該單一金屬鑲嵌構造亦可應用至第二及最上 層之互連層上。該單一金屬鑲嵌構造可僅應用至第二及最 上層之互連層上。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單一金屬鑲嵌構造係可應用至 -34- 本紙張尺錢財關家標準(CNS)^i7210 X 297公釐) 536743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A7 B7 五、發明說明(32) 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之方法上,但亦可 應用至第二及第三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之方 法上。 [第五具體實施例] 本發明之第五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將參照漯19及2OA-20D圖來作解釋。本具體實施例中與第 一至第四具體實施例半導體裝置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參 考數字表示之而不重覆或簡化其說明。 第19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解,其顯 示該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20 A-20D圖係為製造該半導體 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的截面圖,其係用以解釋 該方法。第19及20A-20D圖係為相對於該第一具體實施例 之半導體裝置之互連層42形成之區域處之位置的放大截面 圖。 首先’將參照第19圖來解釋如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 裝置的構造。 如第19圖所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特徵係 在於,Cu-Zr(銅-錯)合金薄膜之島狀構造76,(於本說明書 中亦稱為Cu-Zr合金島)係形成於一障蔽層34與一黏附層36 間,且該障蔽層34、Cu-Zr合金薄膜76,、黏附層36及銅薄 膜38及40係形成該互連層42,且使用相同之方法,Cu-Zr 合金薄膜之島狀構造7 8 ’係相同地形成於一障蔽層5 8與一 黏附層60間,且該障蔽層58、Cu-Zr合金薄膜78,、黏附層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5-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2Ζ_____五、發明說明(33) 60及銅4膜62及64係形成該互連層66。本具體實施例之半 導體裝置係與顯示於第2圖中之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 裝置的其他部分相同。 接下來,參考第19圖以詳細說明該互連層42及60之構 成。 如第19圖所示,該Cu_Zr合金薄膜%,係沿汾薄膜黏附 層36與J章蔽層34間之界面彼此分隔而形成。於該黏附層% 上,形成該作為種子層之銅薄膜38、該用於填充該互連槽 溝30之銅薄膜4〇、以及該介層洞32。 該Cu-Zr合金薄膜76,係由一具有低於2〇 11111厚度之非 常薄的薄膜所形成,且不形成作為一保護層薄膜。因此, 如第19圖所示,該島狀(顆粒狀)構造係彼此分隔而形成。 該Cu-Zr合金薄膜76,係以此種島狀構造而形成且於該障蔽 層34上彼此分隔而形成,藉此該黏附層係連貼至下方之形 成該Cu-Zr合金薄膜76’之區域的Cu-Zr合金薄膜76,以及其 下方不形成Cu-Zr合金薄膜76,之區域處的障蔽層34。因 此,該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係藉由Cu-Zr合金薄膜76,之島 狀構造而彼此機械地哺合。 該黏附層36之Zr會於加工期間擴散至該島狀構造之 Cu-Zr合金薄膜76’中,其將詳細說明於後。因此,於島狀 構造之Cu-Zr合金薄膜76’與黏附層36間界面處之組成會有 連績性的變化,而形成不明確的界面。因此,可改良黏附 層36與Cu-Zr合金薄膜76’間之黏附性。同樣地,於黏附層 36與障蔽層34間之界面處,該構成元素亦會相互地擴散,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6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本頁) .線· M-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536743 A7 B7 五、發明說明(34) 藉此可確定Cu-Zr合金薄膜76’與障蔽層34間之界面處的高 度黏附性。再者,該Cu-Zr合金薄膜76’係形成於微粗之表 面上,且機械地唾合該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間之界面,藉 此,該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可有力地彼此附著在一起。 如上所述,該銅薄膜38與該障蔽層34則可藉由黏附層 36與Cu-Zr合金薄膜76’而有力地彼此附著在一起,藉此甚 至於當〜於藉由CMP或其他方法而施一機械應力至該銅薄膜 胃 3 8及40之方法被使用時,亦可避免銅薄膜38及40自該障蔽 層34剝落下來。當一大的電流被施用至互連層時,該銅薄 膜3 8與障蔽層34間之改良的黏附性可減低靠近銅薄膜38與 障蔽層34間之界面處的原子移動。此可提供改良之電移動 電阻之功效。 而後,將以第20A-20D圖解釋製造本具體實施例之半 導體裝置的方法。 首先,依如顯示於第3 A至4C圖之製造第一具體實施 • 例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式,於一矽基材10上形成 具有介層洞32形成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2以及該具有互 連溝槽30形成於其間之内層絕緣薄膜26。 接下來,依如顯示於第5A圖之製造第一具體實施例 之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相同的方式,形成一 20-40 nm厚度之 TaN薄膜的障蔽層34。 接下來,於該矽基材10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島狀銅薄膜 76(於說明書中亦稱為銅島或以Cu作為主要成分之島),而 覆蓋該障蔽層34(第20A圖)。詳言之,該銅薄膜76係藉由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7- ------— — — — — — — — · 11--11 I 訂-—---— I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35) 濺鍍之方法而以一約3〇 nm厚度 万式而形成,該濺鍍方 > 具有―蒸氣沈積控制量且該⑦基材H)係需加熱至 100C-250X:。因此,該銅薄膜%並非均一地形成以平 面觀之係以多數之約2〇咖直徑之弧形島狀構造之方式形 成。 於此,當該銅薄膜76以一 30 nm或更大之薄膜厚度方 式形成,的話,臨近之島狀構造會變得連續而成為—均一的 薄膜,而無法形成該島狀構造。該銅薄膜76必需以低於3〇 nm之厚度方式來形成。該以低於30 nm之厚度方式形成之 銅薄膜76在該島狀構造間係具有2_2〇 nm的空間。當該銅 薄膜76形成之時,改變基材溫度以改變一薄膜厚度以及該 銅薄膜76之島狀構造的直徑。當基材溫度降低時,一薄膜 厚度以及直徑會變小。該矽基材1〇可使用一加熱器由下向 上加熱,但亦可使用一光源,諸如燈等等,由上往下加熱。 該銅薄膜76可藉由CVD或電鍍之方法而形成。 而後,一約5-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沈積於矽基材10 的整個表面上。該Zr薄膜係以濺鍍、CVD方法、電鑛或其 他方法來形成。因此,可形成該Zr薄膜之黏附層36(第2〇b 圖)。 接下來,藉由賤鑛、CVD方法、或其他方法形成該約 50-200 nm厚度之作為種子層的銅薄膜38(第20C圖)。當該 銅薄膜藉由電鍍方法而沈積時,該作為種子層之銅薄膜38 係沈積作為一基底薄膜,以用於增強該基材的導電性。 而後,於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形成之後,進行加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38-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本頁) ·. 線·
536743 五、發明說明(36〕 …處理。該加熱處理係於如2〇〇t低溫下進行或於5〇〇t:2 溫度下藉由快速熱處理進行數秒鐘。該黏附層%内之以係 因而擴散進入微結晶構造之島狀構造的Cu薄膜76以及該 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38中,且該Cu薄膜76係變成(:11_心合 金薄膜76,(第20D圖)。 固為該微結晶構造之Cu薄膜76具有一小的體積,故ζΓ 係藉由、低溫熱處理或快速熱處理而擴散之,藉此,可改良 Cu-Zr合金薄膜76’與障蔽層34間之黏附性。於障蔽層34内 之Zr亦會擴散,故亦可增進靠近該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間 之界面的障蔽層34與靠近該Cu-Zr合金薄膜76,與障蔽層34 間之界面的障蔽層34的黏附性。再者,該具有粗糙表面之 島狀Cu-Zr合金薄膜76’係形成於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之 間’且於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二者之界面處,使二者彼此 間互相嚙合。此構造可加強對抗機械應力。其有可能僅形 成Zr之黏附層36以藉此增進黏附層36與Cu薄膜76或障蔽 層34間之黏附層性。然而,上述之加熱處理可確定Zr擴散 進入島狀構造之銅薄膜76與障蔽層34中,藉此可進一步改 良其黏附性。熱處理之溫度及時間長短並不限於上述所述 之溫度之時間,只是可達到Zr擴散進入該島狀Cu薄膜76 與Cu薄膜38中之目的即可。 而後,依如第5B至9B圖所示之製造該半導體裝置之 方法以及如第20A-20D所示之形成該互連層42方法相同的 方式來形成互連層66。 如上所述,依據本具體實施例,該互連層42之構造係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II — — — — — — -111 l· 111 ^ ·1111111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39· 536743 A7
五、發明說明(3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藉由形成障蔽層34及黏附層36而形成,其覆蓋該互連溝槽 30的内壁以及該介層洞32,且於互連溝槽30内填充Cii薄 膜38及40,且該障蔽層34包括島狀構造之Cu-Zr合金薄膜 76’ ’該Cu-Zr合金薄膜76’係形成於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 之界面處,藉此該島狀構造之Cu-Zr合金薄膜76,的粗糙表 面係可於界面處機械喷合該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其可使 障蔽層〜34與黏附層36間之黏附性增強。該黏附層36係由諸 如Zr薄膜等之材料所形成,其對障蔽層34&Cu薄膜38具 有高度黏附性,藉此可改良Cu薄膜38與障蔽層34間之黏 附性。 因此,如本具體實施例,甚至於當於製造過程中,施 加一力至該Cu薄膜38、40以及施予一應力至該Cu薄膜38 與障蔽層34間時,亦可避免銅薄膜38及40自該障蔽層34剝 落下來,且銅薄膜38與該障蔽層34間之改良的黏附性係可 改良應力移動電阻。該障蔽層34與銅薄膜38間之改良的黏 附性會降低銅薄膜38與該障蔽層34間之界面處之銅薄膜38 原子的移動,藉此可改良該電移動電阻。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Cu-Zr合金之島狀構造係設置 於如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障蔽層與黏附層之 間,但亦可設置於第二至第四具體實施例中。 [第六具體實施例] 本發明之第六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將參照第21及22A-22D圖來作解釋。本具體實施例中與第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0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r本頁) 536743 A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38) 一至第五具體實施例半導體裝置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參 考數字表示之而不重覆或簡化其說明。 第21圖係為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圖示戴面 圖,其顯示該半導體裝置之構造。第22 A-22D圖係為製造 該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步驟中的半導體裝置的截面圖,其係 用以解釋該方法。第21及22 A-22D圖係為相對於顯示於第 2圖之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之互連層42形成之區 域處之位置的放大截面圖。 本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係不同於第五具體實施例 所形成之半導體裝置,該作為黏附層之ΖΓ薄膜係形成於第 實施例中所述之島狀Cu-Zi:合金薄膜76,之上及之下,以利 用該二黏附層包圍該島狀Cu-Zr合金薄膜76,,而其他方面 係與第19圖所示之第五具體實施例相同。 如第21圖所示,於第六具體實施例中,一 ζΓ之黏附層 80係形成於一障蔽層34之上,且該Cu-Zr合金薄膜76,係被 黏附層80及黏附層36所包圍。該Cu-Zr合金薄膜76,係因而 使該黏附層36與黏附層80彼此機械性嚙合。島狀構造之 Cu-Zr合金薄膜76’之薄膜厚度與直徑以及臨近之島狀構造 間之空間係與第五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相同。 該黏附層36、80中之Zr係於製造過程中擴散進入島狀 構造之Cu-Zr合金薄膜76,中,其於後有詳細說明。因於黏 附層36、80與Cu-Zr合金薄膜76,間之界面處之組成分的連 續性變化故不存在一明破的界面。因此,可改良黏附層3 6、 80與Cu-Zr合金薄膜76’間之黏附性。同樣地,於黏附層3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1- -------------^----------^---------^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一 B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五、發明說明(39) 與Cu薄膜3 8間之界面處,該黏附層3 6之Zr亦會擴散至Cu 薄膜38中,故可改良二者間之黏附性。同樣地,於黏附層 8〇與障蔽層34間之界面處,該組成元素會彼此擴散,藉此 亦可確定此處之改良的黏附性。 該島狀Cu-Zr合金薄膜76,之微粗糙表面可使黏附層36 與黏附層80二者彼此機械性嚙合,藉此可強化二者間之黏 附性。J1此,甚至於當於藉由CMP或其他方法而施一機械 應力至該Cu薄膜38及40時,亦可避免銅薄膜38及40自該 障敝層34剝洛下來。其可改良應力移動電阻。再者,可改 良Cu薄膜38與障蔽層34間之黏附性,藉此可降低靠近Cu 薄膜38與障蔽層34界面處之原子的移動,且可改良電移動 電阻。 而後’參照第22 A-22D圖,將詳細說明形成該黏附層 80、Cu-Zr合金薄膜76’、黏附層36、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 38、以及Cu薄膜40的方法。 首先,一約5-50 nm厚度之Zr薄膜係以非晶系狀態而 沈積,其覆蓋該障蔽層34以形成Zr薄膜之黏附層80。 接下來,該島狀Cu薄膜76係形成於該黏附層80之上(第 22A圖)。在形成該Cu薄膜76時,該Cu薄膜76係以一約30nm 厚度而形成,其於矽基材1〇加熱至100-250°C且藉由蒸氣 沈積量受控制之濺鍍方法來形成。因此,該以薄膜並非 以一均勻之薄膜方式形成,而是以一約2〇 nm直徑之弧形 島狀構造(以平面觀之)之形式而形成。於本具體實施例 中’ 一島狀構造之尺寸可依據該黏附層80之薄膜厚度來控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
本頁) -線_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2- 536743
五、發明說明(40) M-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制。相似於第五具體實施例,變化該用於加熱該矽基材10 之溫度以改變該島狀Cu薄膜76之薄膜厚度及直徑。該Cu 薄膜76亦可藉由CVD方法或電鍍之方法來形成。 接下來’於矽基材10之整個表面上再沈積一約5_5〇 nm 厚度之Zr薄膜。故,形成該Zr薄膜之黏附層36(第22B圖)。 接下來’藉由濺鍍、CVD或其他方法形成一約50-200 nm厚度之作為種子層的Cu薄膜38(第22C圖)。 而後,於Cu薄膜38形成之後,進行加熱處理。該加 熱處理係於如200°C低溫下進行或於500°C之溫度下藉由快 速熱處理進行數秒鐘。該黏附層36及黏附層80之Zr係因而 擴散進入微結晶構造之島狀構造的Cu薄膜76以及該作為 種子層之Cu薄膜38中,且該Cu薄膜76係變成Cu-Zr合金薄 膜76’(第22D圖)。該Zr亦擴散至該障蔽層34中,而使得該 組成元素彼此擴散至靠近黏附層36及障蔽層34間之界面 處。故可改良黏附層36與障蔽層34間之黏附性。該島狀 Cu-Zr合金薄膜76’係具有粗糙之表面,藉此,該島狀Cu-Zr 合金薄膜76’係機械地嚙合該障蔽層34及黏附層36二者彼 此。此構造可加強對抗機械應力。 而後,藉由電鍍形成Cu薄膜40且該Cu薄膜38係作為 種子層,故完成該顯示於第21圖中之互連層42。 如上所述,如本具體實施例,該黏附層80係形成於障 蔽層34之上,而該島狀Cu-Zr合金薄膜76,係形成於黏附層 80與黏附層36間之界面處,藉此,該島狀Cu-Zr合金薄膜76, 之粗糙表面係使黏附層80與黏附層36二者彼此機械式地嚙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43- -------------裝-----:----訂-------_ ·線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536743 A7 B7 五、發明說明(41) 合,藉此可強化黏附層80與黏附層36間之黏附性。 該黏附層3 6、8 0係由諸如錯之材料所形成,其對障蔽 層34及Cu薄膜具有高度的黏附性,藉此,該首先形成之 黏附層80對障蔽層34具有高度黏附性,而可進一步增進Cu 薄膜與障蔽層34間之黏附性。 因此,本具體實施例係如第五具體實施例中者,其在 甚至於〜當於製造過程中,施加一力至該Cu薄膜3 8、40以 及施予一應力至該Cu薄膜38與障蔽層34間時,亦可避免 銅薄膜38及40自該障蔽層34剝落下來,且銅薄膜38與該障 蔽層34間之較大的黏附性係可改良應力移動電阻。該障蔽 層34與銅薄膜38間之改良的黏附性會降低銅薄膜38與該黏 附層36間之界面處之銅薄膜38元素的移動,藉此可改良該 電移動電阻。 於本具體實施例中,該島狀之Cu-Zr合金係設置於如 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障蔽層與黏附層之間,但 該島狀之Cu-Zr合金亦可適用至第二至第四具鱧實施例 中。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改良] 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之具體實施例,而包含其他各種 改良。 例如,於第一至第六具體實施例中,該黏附層係由Zr 薄膜所形成。然而,只要一材料其於Cu薄膜中具有低固 體溶解限度且不明顯增加Cu的電阻值,該材料即可產生 •4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36743 五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A7 — -----—-________ 、發明說明(42) 本發明上述之優異的功效。因此,除了 Zr以外,Cd、Ag、
Pb、或其等之合金皆可被使用。於第五及第六之此等具 體實施例之例子中,該島狀構造係由此等材料之合金之一 及銅所形成。 於第一至第二具體實施例申,該障蔽層係由TaN材料 所形成,但其他非TaN之材料亦可被使用。此等可對心薄 膜提供〜良好之黏附性的障蔽材料為諸如Ta、Ti、W、Nb或 其專之氮化物、難溶金屬石夕化物,諸如Wsi、TiW等等。 於第一、第二及第四具體實施例中,係解釋該包括位 於障蔽層及種子層間之黏附層的半導體裝置以及用於製造 該半導體裝置之方法。於第三具體實施例中,係解釋該包 括位於内層絕緣薄膜與障蔽層間之黏附層的半導體裝置以 及用於製造該半導體裝置之方法。然而,如第23圖所說明 者’可分別於内層絕緣薄膜與障蔽層間及於障蔽層及種子 層間設置黏附層。此即,該互連層42可由Cu薄膜40/作為 種子層38之Cu薄膜38/黏附層36/障蔽層34/黏附層70所形 成’且該互連層66係由Cu薄膜64/作為種子層38之Cu薄膜 62/黏附層60/障蔽層58/黏附層72所形成。 於第一至第四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可應用至該第一 金屬互連層以及該連接至第一金屬互連層之第二金屬互連 層的例子中。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上層金屬互連層中。該不 同層之互連層不需具有相同的構造。例如,該第一具體實 施例可應用至第一互連層上,而該第三具體實施例可應用 至第二互連層上。 --- -45-
536743 A7 ------------ B7_____^ 五、發明說明(43) 如上所述,依據本發明,於該包括以銅作為一主要成 分之一包埋互連層之半導體裝置以及製造該半導體裝置之 方法中,該Zr薄膜之黏附層係形成於種子層與障蔽層之 $,藉此可改良種子層與障蔽層間之黏附性。該形成於種 子層與障蔽層間之Cu-Zr合金的島狀構造係可進一步改良 該黏附性。因此,可避免於製造過程中之銅互連層的剝落。 且可進_一步改良該銅互連層的電移動電阻及應力移動電 阻。因此,該金屬互連層與該半導體裝置以及該用於形成 該金屬互連層之方法與用於製造該半導體裝置之方法係具 有較高的產率與較高的可信度。 元件標號對照表 10…矽基材 12…裝置分離薄膜 14…源極/>及極擴散層 16…閘極絕緣薄膜 18…閘極 20…側壁絕緣薄膜 22、26、46、50、101.··内層絕緣薄膜 24、48、52…阻絕膜 28.··光阻薄膜 30、54、102···互連槽溝32、56···介層洞 34、58…障蔽層 36、60、70、72、80···黏附層 38、62、104···作為種子層之Cu薄膜 40、64、105…Cu薄膜 42、66···互連層 44、68…互連保邊薄膜 74···電極插塞 76···島狀銅薄膜 76、78…Cu-Zr(銅·錯)合金薄膜之島狀構造 103…難炼金屬薄膜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裝 i (請先閱讀背面之注杳?事項本頁) .- --線·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員工消費合作社印製 -46-

Claims (1)

  1. 536743 申請專利範圍 第89117375號專利申請案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91 06 28 r 一種包埋於一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其包含: 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之互連材料; 3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障蔽層; -形成於該障蔽層與該互連材料間之含有錯的黏 附層,该黏附層係用以改良該障蔽層與該. 之黏附性。 刊竹间 一種包埋於-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其包含: 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之互連材料; -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障蔽層;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障蔽層間之含有錯^ ==黏附層係用以改良該絕緣薄膜與該岐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金屬互連層,其進—步 2. 3. 包 4. 5. 入八形成於該黏附層與該障蔽層間之彼此分隔的銅 合金島。 如申請專利,爾3項之金屬互連層,其中該銅⑸ 金島係形成於障蔽層上’朝該黏附層凸出且包埋於襄 附層中與黏附層機械嚙合。 — 一種包埋於一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其包含: 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材料;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障蔽層,· .-含有-金屬材料之黏附層’該金屬材料於:中 Μ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μ規格(21〇χ297公爱)
    -訂|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47 536743 Φ 、申請專利範園 =有—不超過20 wt%之㈣溶解限度^溶於銅中 時,其具有-不超過19·8 %之電阻係數的增加;且該 黏附層係用以改良該障蔽層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黏附性。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金屬互連層,其中該金屬材 料係包含至少一選自於由“,與凡所構成 之組群中之材料。 ‘…一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包含·· 一具有半導體基材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材上之 半導體元件之基底基材; 一形成於該基底基材上之絕緣薄膜,該絕緣薄膜 具有一開口;以及 一包埋於該開口中之所形成的金屬互連層,該互 連層包括: δ有銅作為主要成分之互連材料;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障蔽 層; 早敝 一形成於該障蔽層與該互連材料間之含有錯 的黏气層一;〜該黏附層係用以改良該障蔽層與該互 連材料間之黏附性。 一種半導體裝置,其包含: 一具有半導體基材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材上之 半導體元件之基底基材; 一形成於該基底基材土之絕緣薄膜,該絕緣薄膜 具有一開口;以及 6. 頁 -訂 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M規格(21〇><297公釐) 48 536743 A8B8C8D8 申請專利範圍 一包埋於該開口令之所形成的金屬互連層,該互 連層包括: 9 ^ 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之互連材料,·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與該互連材料間之障蔽 層; 一形成於該絕緣薄膜章蔽層間之含有錯 的黏附層’·該黏附層係用以?文良該絕緣薄膜與該 障蔽層間之黏附性。 如申請專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其進_步包含: 形成於該障蔽層與該黏附層間之彼此分隔之鋼鍅 合金島。 10·如申請專範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其進一步包含: 形成於該黏附層中彼此分隔之銅鍅合金島。 如申請專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銅錯合金 島具有一不超過30nm的厚度。 如申請專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裝置 島具有一不超過20nm的厚度。 Π·如申請專範-圍U項之半導體裝置 島係以不低於2麵且不超過2〇_之空間彼此分隔 14·如申清專乾圍第7項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開口包1 一互連溝槽及一於互連溝槽中之介層洞。 15· —種用於形成一包埋於一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g 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驟: 9. 11. 12 其中遠銅錯合金 其中該銅錯合金 於一絕緣薄膜上形成一障蔽層; 536743 A8 B8 C8 D8
    、申請專利範圍 材料 於該障蔽層上直接形成一含有鍅之黏附層;以及 於该黏附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 16. 17. 種用於形成一包埋於一絕緣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的 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驟·· 於一絕緣薄膜上形成一含看⑧之黏附層; 於該黏附層上直接形成一障蔽層;以及 於該障蔽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 材料。 ^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用於形成_包埋於—絕緣 薄膜中之金屬互連層的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於形成該障蔽層後,於該障蔽層上形成彼此分隔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窝本頁) 、之以銅作為主要成分之島的步驟 1δ. 一種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包含下列 驟: 步 於該基底基材上形成-絕緣薄_,該基底基材具 有一半導體基材以及一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材上 體元件;一〜. 選擇性地移除該絕緣薄膜以於該絕緣薄膜處 -開口; 於違、纟巴緣薄膜及開口所形成之區域上形成 層; 障蔽 於該障蔽層上直接形成一含有鍅之第_黏附層; .於該第-黏附層上形成一含有銅作為主要成:的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〇χ297公爱) •、一-Τ— -線丨 50 ^36743 A8 B8 C8 —w————___"I D8 六、申請專利範圍 ~~ — ~^ "~- 互連材料以填充該開口;以及 …藉由拋光方式移除該互連材料、第一黏附層與該 障蔽層直到暴露出該絕緣薄膜,而形成該包埋於開口 中之互連材料的金屬互連層、第一黏附層與該障蔽 層。 19.如申請專利範圍帛18$之用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進一步包含: 於形成該障蔽層後,於該障蔽層上形成彼此分隔 之以銅作為主要成分之島的步驟。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進一步包含:於形成該島之前,於該障蔽層 上形成一含有銼之第二黏附層的步驟。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8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 於該黏附層上形成一以銅作為主要成分之種子 層; 使該半導體基材面臨一熱處理,以使該黏附層中 之鍅擴散至緣種、子層中。 * A.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進一步包含下列步驟: 於該黏附層上形成一以銅作為主要成分之種子 層; 使該半導體基材面臨一熱處理,以使該黏附層中 之錯擴散至該種子層中。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窝本頁) •、可I 536743 A8 B8 C8 D8 、申請專利範圍 23. —種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包含下列步 驟· 於該基底基材上形成-絕緣薄膜,該基底基材具 有-半導體基材以及-形成於該半導體基材上之半導 體元件; 選擇性地移除該絕緣薄膜以“絕緣薄膜處形成 一開口; 於該絕緣薄膜及開口形成之區域上形成—含有錯 之黏附層; 於該黏附層上直接形成一障蔽層; 於該障蔽層上形成-含有銅作為主要成分的互連 材料以填充該開口;以及 藉由拋光方式移除該互連材料、該障蔽層與該黏 附層直到暴露出該絕緣薄膜,而形成該包埋於開口中 之互連材料的金屬互連層、該障蔽層與該黏附層。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中於形成島之步驟中,該島係以一不超過 3 Onm厚度之,方式而形成。 25·如申明專利範圍第19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中於形成島之步驟中,該島係以一不超過 2 On m厚度之方式而形成。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用於製造一半導體裝置的 方法,其中於形成島之步驟中,該係以不低於2打㈤ 且不超過20 nm之空間彼此分隔。 2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請先閲讀背面之注意事項再填寫本頁) |裝丨 、句_ :線丨 52
TW089117375A 1999-08-27 2000-08-28 Metal interconn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TW53674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086699 1999-08-27
JP2000169361 2000-06-06
JP2000236744A JP4428832B2 (ja) 1999-08-27 2000-08-04 金属配線構造、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36743B true TW536743B (en) 2003-06-11

Family

ID=27332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89117375A TW536743B (en) 1999-08-27 2000-08-28 Metal interconn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841477B1 (zh)
JP (1) JP4428832B2 (zh)
KR (1) KR100613154B1 (zh)
DE (1) DE10041565B4 (zh)
TW (1) TW5367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26293B1 (en) * 2001-06-01 2002-07-30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inimizing resistance and electromigration of interconnect by adjusting anneal temperature and amount of seed layer dopant
DE10127934A1 (de) * 2001-06-08 2002-12-1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Leiterbah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ekapselten Leiterbahnkopplung
CN1516895A (zh) * 2001-06-14 2004-07-28 马特森技术公司 用于铜互连的阻挡层增强工艺
US6740392B1 (en) * 2003-04-15 2004-05-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Surface barriers for copper and silver interconnects produced by a damascene process
JP2006019708A (ja) * 2004-06-04 2006-01-19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JP4523535B2 (ja) * 2005-08-30 2010-08-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645221B1 (ko) * 2005-12-28 2006-11-10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JP2007242880A (ja) * 2006-03-08 2007-09-20 Tdk Corp 成膜方法
JP4740004B2 (ja) * 2006-03-20 2011-08-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半導体装置におけるCu合金配線の製造方法
JP5162851B2 (ja) * 2006-07-14 2013-03-13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473634B2 (en) * 2006-09-28 2009-01-06 Tokyo Electron Limited Method for integrated substrate processing in copper metallization
JP4896850B2 (ja) * 2006-11-28 2012-03-1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半導体装置のCu配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94549B2 (ja) * 2007-04-27 2013-05-08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725626B2 (ja) * 2008-10-02 2011-07-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04788B2 (ja) * 2009-01-28 2014-10-15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16605B2 (ja) * 2009-10-16 2014-10-29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銅薄膜の形成方法
US8461683B2 (en) * 2011-04-01 2013-06-11 Intel Corporation Self-forming, self-aligned barriers for back-end interconnec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5569561B2 (ja) * 2012-06-18 2014-08-13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711454B2 (en) * 2015-08-29 2017-07-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Through via structure for step coverage improvement
WO2018134957A1 (ja) * 2017-01-20 2018-07-26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基板
US10049980B1 (en) * 2017-02-10 2018-08-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 resistance seed enhancement spacers for voidless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DE102018102448B4 (de) * 2017-11-30 2023-06-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Bildung und Struktur leitfähiger Merkma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1349A (en) * 1986-10-16 1988-06-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Zirconium as an adhesion material in a multi-layer metallic structure
JP2701730B2 (ja) * 1994-02-24 1998-01-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728025B2 (ja) 1995-04-13 1998-03-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5714418A (en) * 1995-11-08 1998-02-03 Intel Corporation Diffusion barrier for electrical interconnects in an integrated circuit
US5677244A (en) * 1996-05-20 1997-10-14 Motorola, Inc. Method of alloying a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with copper
KR100234694B1 (ko) * 1996-10-29 1999-12-15 김영환 비지에이 패키지의 제조방법
US5858873A (en) * 1997-03-12 1999-01-12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Integrated circuit having amorphous silicide layer in contacts and via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IL120514A (en) * 1997-03-25 2000-08-31 P C B Ltd Electronic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t
JP3228181B2 (ja) * 1997-05-12 2001-11-12 ヤマハ株式会社 平坦配線形成法
US6249055B1 (en) * 1998-02-03 2001-06-1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Self-encapsulated copper metallization
US5939788A (en) * 1998-03-11 1999-08-17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pper diffusion barrier, aluminum wetting layer and improved methods for filling openings in silicon substrates with cooper
US6022808A (en) * 1998-03-16 2000-02-08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Copper interconnect methodology for enhanced electromigration resistance
US6284656B1 (en) * 1998-08-04 2001-09-04 Micron Technology, Inc. Copper metallurgy in integrated circui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041565B4 (de) 2006-02-23
US6841477B1 (en) 2005-01-11
JP4428832B2 (ja) 2010-03-10
JP2002064098A (ja) 2002-02-28
KR20010021437A (ko) 2001-03-15
KR100613154B1 (ko) 2006-08-17
DE10041565A1 (de) 2001-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36743B (en) Metal interconn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3540302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83455B (en) Copper alloys for interconnections having improved electro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7417321B2 (en) Via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9425092B2 (en) Methods for producing interconnects in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6229211B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651943B2 (en) Forming diffusion barriers by annealing copper alloy layers
US785192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US6417094B1 (en) Dual-damascene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ame
TW483105B (en) A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40564B2 (en) Schemes for forming barrier layers for copper in interconnect structures
US20070145591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of
US20040157431A1 (en) Barrier free copper interconnect by multi-layer copper seed
JP2001085438A (ja) 集積回路デバイスの製造中に銅配線を形成する方法
US20070152335A1 (en) Metal Interconnection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070148944A1 (en) Interconnection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0301952A (en) A copper interconnection and the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6303062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7014560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1449247A2 (en) Method of using ternary copper alloy to obtain a low resistance and large grain size interconnect
US7633161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metal interconnection layer thereof
TW544789B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0208517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4015534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4356315A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