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2947A - 送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送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2947A
TW201912947A TW107104058A TW107104058A TW201912947A TW 201912947 A TW201912947 A TW 201912947A TW 107104058 A TW107104058 A TW 107104058A TW 107104058 A TW107104058 A TW 107104058A TW 201912947 A TW201912947 A TW 2019129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ib
air
fan
ribs
absorb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0420B (zh
Inventor
花井孝広
佐野弘明
鈴木康昌
田中宏明
濱野拓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夏普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2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2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0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04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Abstract

風扇外殼(54),收容風扇。前面板,與構成裝置的箱體的一部分並且構成藉由風扇吹送的氣體流動的上游風路的壁面的一部分。朝向前面板延伸的壁構件與支撐構件,安裝於風扇外殼(54)。壁構件構成上游風路的壁面的另外一部分。支撐構件,配置於送風路的外部。側方吸音材(72),藉由前面板與支撐構件夾著且被支撐。

Description

送風裝置
本發明關於送風裝置。本申請係主張基於2017年8月22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即特願2017-159373號的優先權。記載於該日本專利申請的全部的記載內容,藉由參照而被援用於本說明書。
關於現有的送風裝置,於日本特開平8-261498號公報(專利文獻1),揭示有藉由吸音材黏貼於以具有無數的小孔的板材而形成的風扇外殼的外表面的構成,實現送風機的低噪音化。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261498號公報。
於上述文獻所記載的送風裝置,於已配置於送風機前方的吸入面板,形成有吸引空氣的空氣吸入口。由於送風機的前方開口,所以起因於送風機的噪音容易傳遞至送風裝置的外部。因此,於上述文獻所記載的送風裝置中,低噪音化未必充分,而存在有進一步改良的餘地。
於本揭示,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噪音的送風裝置。
根據本揭示,提供一種送風裝置,其具備風扇、風扇外殼、外廓構件、壁構件、支撐構件、吸音材。風扇,吹送氣體。風扇外殼,收容風扇。外廓構件,構成裝置的外箱的一部分並且構成藉由風扇吹送的氣體的送風路的壁面的一部分。壁構件及支撐構件,安裝於風扇外殼,且朝向外廓構件延伸。壁構件構成送風路的壁面的另外一部分。支撐構件,配置於送風路的外部。吸音材,藉由外廓構件與支撐構件夾著且被支撐。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吸音材,藉由外廓構件與壁構件夾著且被支撐。
上述的送風裝置,具備電動機,對風扇進行旋轉驅動。於送風裝置的上部形成有氣體的吹出口。吸音材,具有配置於較電動機靠近上方的部分。
上述的送風裝置,其具備:托盤,配置於較吸音材靠近下方,且貯留水;以及電路零件,配置於較吸音材靠近上方。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風扇外殼,具有與外廓構件相向的對向面。於對向面,形成有向風扇的吸氣口。送風裝置,具備多個肋。多個肋,係於對向面與外廓構件之間的、朝向吸氣口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中的較吸氣口靠近上游側,沿著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多個肋安裝於風扇外殼,且朝向外廓構件延伸。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多個肋隨著接近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上游端而厚度變小,且隨著接近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而厚度變小。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多個肋包含第一肋群所含有的多個第一肋、與第二肋群所含有的多個第二肋。第二肋群,配置於較第一肋群靠近吸氣口的附近。多個第一肋,沿著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多個第二肋,沿著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第二肋,配置於相鄰的兩個第一肋之間。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之第一肋的側面、與氣體的流動方向的上游端之第二肋的側面彼此相對向。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第一肋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之側面相對於第一肋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且第二肋的流動方向的上游端之側面相對於第二肋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第一肋群所含有的多個第一肋,配置成其延伸方向互相平行。
在上述的送風裝置中,第二肋群具有相對於進行旋轉的風扇的徑方向傾斜的角度小於第一肋相對於徑方向傾斜的角度的第二肋。
根據本揭示的送風裝置,能夠降低噪音。
針對實施方式,在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對相同的零件及相當的零件標註相同的參照符號,有時會有不反覆進行重複的說明的情況。
在實施方式中,作為送風裝置的一例,針對加濕空氣清淨機1進行說明。送風裝置不限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加濕功能的空氣清淨機、離子產生機、空氣調和機、換氣裝置、乾燥機、除濕器、風扇加熱器或其他的機器。送風裝置能夠合適地使用於為了對房屋的室內、大廈的一個房間或醫院的病房等的空氣進行調節。送風裝置於室內的適當位置被放置於地板上而使用。
(實施方式一)   圖1係表示實施方式一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之正面圖。圖2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側面圖。圖3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背面圖。圖4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俯視圖。首先,針對實施方式一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整體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1~4所示,加濕空氣清淨機1具備成為裝置的外殼的箱體2。箱體2具有前面2A、與前面2A為相反側的背面2B、連接前面2A及背面2B的右側面2C、連接前面2A及背面2B並且與右側面2C為相反側的左側面2D。箱體2具有上面2E。箱體2整體具有大致長方體狀的形狀,且具有如垂直地立起長方體的外形。
於箱體2的前面2A的上部,形成有前吹出口3。於上面2E,形成有後吹出口4。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係空氣自加濕空氣清淨機1往外部吹出的開口。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上部,形成有從加濕空氣清淨機1吹出的空氣的吹出口。
於前吹出口3,配置有前百葉窗7。前百葉窗7設置成可以手動或自動移動。前百葉窗7設置成藉由改變其位置,而可變更(調整)從前吹出口3吹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
於後吹出口4,配置有後百葉窗8。後百葉窗8設置成可以手動或自動移動。後百葉窗8可配置於關閉後吹出口4的位置。後百葉窗8可以在從關閉後吹出口4的位置打開任意角度的狀態下停止。後百葉窗8設置成可開閉後吹出口4,及可變更(調整)從後吹出口4吹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停止中,能夠以關閉向上方開口的後吹出口4的方式使後百葉窗8移動,由此,抑制塵埃及異物的自後吹出口4向箱體2內部的侵入。
於箱體2的上面2E,設置有操作部5。操作部5具有多個操作按鈕。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能夠藉由適宜地按壓操作部5的操作按鈕,進行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停止、風量切換等的操作。操作部5還具有用以將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狀態向使用者進行通知的通知部。通知部例如具有多個顯示燈,能夠藉由顯示燈的點亮及熄滅而將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狀態視覺性地向使用者進行通知。
箱體2的前面2A藉由前面板10構成。前面板10構成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外箱的一部分。前面板10的構成的細節於後述。
於箱體2的背面2B,形成有開口,後面板20以堵塞該開口的方式安裝。於後面板20,形成有多個通氣口21。通氣口21在厚度方向上貫通大致平板狀的後面板20而形成。通氣口21係用以將外部的空氣導入至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箱體2的內部的小孔。於後面板20形成有凹部22。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能夠藉由將手指插入至凹部22且將後面板20拉向後方,而從箱體2的背面2B取出後面板20。
於箱體2的右側面2C,形成有凹部24。於箱體2的左側面2D,形成有凹部25。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能夠將單手的手指插入至凹部24,同時將另一隻單手的手指插入至凹部25,將箱體2提起。由此,使加濕空氣清淨機1移動到已遠離地板的位置,能夠將加濕空氣清淨機1容易地移動至室內的適當位置。
於箱體2的左側面2D,設置有蓋體26。蓋體26形成為可從左側面2D取出。在取出蓋體26的狀態下,成為可將後述的高壓產生單元100從加濕空氣清淨機1取出或向加濕空氣清淨機1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下部,配置有貯水托盤30。貯水托盤30構成為可從左側面2D往左方向取出。
圖5係表示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於圖5,圖示出從側方(左方)觀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剖面。
如圖5所示,於後面板20的前方,配置有過濾器41。過濾器41係捕集細微的灰塵並且吸附空氣中的臭的成分的集塵/除臭一體型的過濾器。也可以取代一體的過濾器41,而分體地構成集塵過濾器與除臭過濾器,且互相重疊地配置。
過濾器41被收容於箱體2的內部,且藉由後面板20覆蓋後方。藉由取出後面板20,成為可容易相對於過濾器41進出的配置。由此,過濾器41的清潔或更換等的維護作業變得容易。
於過濾器41的前方,即較過濾器41靠近箱體2的內部,形成有中空的下降風路150。
貯水托盤30,具有托盤本體31。托盤本體31具有容器狀的形狀,於其內部貯留水。於托盤本體31的內部,配置有加濕過濾器32、抗菌劑33及浮筒34。
加濕過濾器32具有吸水性及通氣性。加濕過濾器32,其下部被浸漬於已貯留於托盤本體31內的水中。加濕過濾器32,其上部從水面往上方突出,而配置於空氣中。加濕過濾器32在下部具有被浸漬於托盤本體31內的水的浸水部,且在上部具有不被浸漬於水中的非浸水部。
加濕過濾器32藉由毛細管現象吸起托盤本體31內的水,整體成為含有水分的狀態。加濕過濾器32的上部的非浸水部,雖然不浸漬於水中,但是藉由從下部的浸水部吸起水,無關托盤本體31內的貯水量,水分遍布包含非浸水部的加濕過濾器32的整體。
抗菌劑33被浸漬於已貯留於托盤本體31內的水中。抗菌劑33包含抗菌成分。藉由抗菌成分溶解於已貯留於托盤本體31內的水中,發揮抑制托盤本體31內的水及加濕過濾器32中的細菌或黴菌之產生的抗菌功能。
浮筒34,隨著托盤本體31內的水位的變動而浮動。浮筒34構成偵測托盤本體31內的水位的水位感測器。浮筒34例如內設有磁鐵。基於由水位感測器偵測出的托盤本體31內的水位,控制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運轉。
於箱體2內,配置有送風機50。貯水托盤30配置於送風機50的下方。送風機50與過濾器41隔離,且配置於過濾器41的前方。下降風路150於前後方向上形成於送風機50與過濾器41之間。
送風機50具有吹送氣體的風扇52、作為對風扇52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的風扇馬達53、以及收容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風扇外殼54。風扇外殼54具有與前面板10相向的對向面56。對向面56與前面板10隔離而配置。
在前面板10與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之間,形成向風扇52流動的空氣流動的通路即中空的上游風路160。上游風路160,在藉由風扇52而被吹送的空氣流動的通路中,構成較風扇52靠近上游側的通路的一部分。前面板10構成藉由風扇52而被吹送的氣體的送風路即上游風路160的壁面的一部分。
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安裝有多個肋80。肋80配置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與前面板10之間。肋80從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朝向前面板10往前方延伸。
從風扇52流出的空氣流動的通路即下游風路170,形成於風扇52的上方。下游風路170,在藉由風扇52而被吹送的空氣流動的通路中,構成較風扇52靠近下游側的通路的一部分。在分歧部180中,空氣的通路分歧成連接於前吹出口3的前方風路183、與連接於後吹出口4的後方風路184的兩個通路。前吹出口3設置於前方風路183的上端。後吹出口4設置於後方風路184的上端。前吹出口3與後吹出口4,設置於藉由風扇52而被吹送的空氣流的下游端。
於下游風路170,配置有高壓產生單元100。高壓產生單元100從下游風路170的壁面往下游風路170內突出。高壓產生單元100藉由放電產生離子等的活性種。由此,於通過高壓產生單元100而流動的空氣中,包含活性種。
通過過濾器41而流入到箱體2的內部的空氣,經由下降風路150,往設置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下方的貯水托盤30吹送。藉由空氣通過已吸水的加濕過濾器32,將空氣加濕。其後,已被加濕的空氣往送風機50吹送。藉由風扇52的旋轉而流通空氣。在下游風路170中,於空氣中包含活性種。而且,被加濕且包含活性種的空氣從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被放出到外部(室內)。
圖6係表示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前面板10並非構成為可從加濕空氣清淨機1取出,雖然實際上無法從已組裝的狀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僅取出前面板10,但為了便於說明,於圖6中圖示出於從左前方斜視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未安裝前面板10的構成。
於較貯水托盤30靠近前方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配置有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構成配置於在前後方向上與貯水托盤30相鄰的位置的電路基板。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例如構成為具有霍爾IC。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藉由偵測托盤本體31內的浮筒34的高度位置,偵測托盤本體31內的水位。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與浮筒34一起構成偵測托盤本體31內的水位的水位感測器。
於較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靠近右方,配置有補強用的右肋92。右肋92與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相同地,配置於貯水托盤30前方。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與右肋92,沿著托盤本體31的前緣部分而排列配置。右肋92以隨著朝向右方,即隨著遠離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變低的方式,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右肋92,往右下方傾斜。
於較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靠近左方,配置有補強用的左肋93。左肋93與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相同地,配置於貯水托盤30前方。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與左肋93,沿著托盤本體31的前緣部分而排列配置。左肋93以隨著朝向左方,即隨著遠離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變低的方式,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左肋93,往左下方傾斜。
用以支撐右肋92使強度提升的縱肋94,於上下方向延伸而配置。由於右肋92傾斜,因此右肋92與縱肋94未正交,形成從直角略微偏離的角度。用以支撐左肋93使強度提升的縱肋94,於上下方向延伸而配置。由於左肋93傾斜,因此左肋93與縱肋94未正交,形成從直角略微偏離的角度。
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形成有向風扇52的吸氣口57。正面觀看下的吸氣口57,具有大致圓狀的形狀。安裝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的多個肋80,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排列。多個肋80,配置於朝向吸氣口57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中的較吸氣口57靠近上游側。
多個肋80,具有第一肋群81、與第二肋群86。第二肋群86配置於較第一肋群81靠近吸氣口57的附近。第一肋群81所含有的多個肋(後述的第一肋82),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排列。第二肋群86所含有的多個肋(後述的第二肋87),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排列。在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第一肋群81配置於上游側,第二肋群86配置於下游側。
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的通路(於圖5所示的上游風路160),藉由前面板10、上方壁構件61、側方壁構件62、68而被規定。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構成藉由風扇52被吹送的氣體的送風路即上游風路160的壁面的一部分。
上方壁構件61,相對於吸氣口57配置於上方。側方壁構件62、68,相對於吸氣口57配置於側方。側方壁構件62,配置於吸氣口57的左方。側方壁構件68,配置於吸氣口57的右方。藉由於遠離吸氣口57的位置,配置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成為從吸氣口57的周圍的整體將空氣取入吸氣口57的構造。
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安裝於風扇外殼54。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相對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往前方延伸。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朝向於圖6未圖示的前面板10延伸。於風扇52的前方,藉由前面板10、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而規定的風路被規定,成為通過該風路取入來自位於下方的貯水托盤30的空氣的構造。
於風扇外殼54進一步安裝有支撐構件63與補強部64。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相對於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往前方延伸。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朝向於圖6未圖示的前面板10延伸。補強部64與支撐構件63交叉配置。支撐構件63與補強部64形成一體的構造,由此支撐構件63的強度提升。
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配置於較構成上游風路160的左方壁面的一部分的側方壁構件62靠近左方。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配置於上游風路160的外部。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不規定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流動的通路(於圖5所示的上游風路160)。支撐構件63及補強部64,與規定上游風路160的構件即上方壁構件61及側方壁構件62、68另行設置。
於風扇52的上方,配置有電源用基板90、離子量偵測基板120。電源用基板90與離子量偵測基板120,配置於較上方壁構件61靠近上方。電源用基板90與離子量偵測基板120,構成電路零件。
圖7係前面板10的立體圖。如圖7所示,於前面板10的已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狀態下構成前面2A的部分,形成缺口13。於前面板10的已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狀態下構成右側面2C的部分,形成缺口14。於前面板10的已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狀態下構成左側面2D的部分,形成缺口15、19及開口16。
缺口13形成前吹出口3。缺口14形成與凹部24對應。缺口15形成與凹部25對應。開口16形成與蓋體26對應。缺口19形成與貯水托盤30對應。
圖8係表示吸音材70相對於前面板10的配置的圖。於圖8圖示出從後方觀看的前面板10。吸音材70被黏貼於前面板10的後面。吸音材70具有上方吸音材71、與側方吸音材72。
圖9係表示吸音材70相對於風扇外殼54的配置的圖。於圖9,為了便於說明,圖示出於從前方正面觀看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未安裝前面板10的構成。上方吸音材71配置於較風扇馬達53靠近上方。電源用基板90及離子量偵測基板120,配置於較吸音材70靠近上方。一併參照圖6,貯水托盤30配置於較吸音材70靠近下方。
如圖6、9所示,側方吸音材72沿著支撐構件63配置。支撐構件63的前端,與側方吸音材72抵接。側方吸音材72被夾在前面板10與支撐構件63之間。側方吸音材72由前面板10與支撐構件63夾著且被支撐。上方吸音材71沿著上方壁構件61配置。上方壁構件61的前端,與上方吸音材71抵接。上方吸音材71被夾在前面板10與上方壁構件61之間。上方吸音材71由前面板10與上方壁構件61夾著且被支撐。
圖10係表示風扇外殼54的構成的細節的正面圖。如圖10所示,多個肋80包含第一肋群81所含有的多個第一肋82、與第二肋群86所含有的多個第二肋87。圖10所示的中心C,表示進行旋轉的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旋轉中心。進行旋轉的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旋轉中心,於圖10的紙面垂直方向延伸。旋轉體即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徑方向,係在圖示出與旋轉中心正交的面的圖10中,通過紙面上的中心C的直線的延伸方向。
多個第一肋82的全部,於圖中的上下方向平行地延伸。多個第一肋82,以其延伸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
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二肋87的列中,中央附近的第二肋87,與第一肋82相同地在圖中的上下方向延伸。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二肋87的列中,位於端部的第二肋87,相對於圖中的上下方向傾斜而延伸。這些位於端部的第二肋87,相對於第一肋82非平行地延伸,其延伸方向與風扇52的徑方向所夾的角度,小於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與風扇52的徑方向所夾的角度。與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一肋82及第二肋87的列中位於端部者進行比較,第二肋87相對於風扇52的徑方向傾斜的角度,成為小於第一肋82相對於風扇52的徑方向傾斜的角度。
圖11係放大表示圖10所示的區域XI的圖。如圖11所示,多個第一肋82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排列。於相鄰的兩個第一肋82之間,形成間隙83。多個第二肋87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排列。於相鄰的兩個第二肋87之間,形成間隙88。
在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第一肋82配置於上游側,第二肋87配置於下游側。第二肋87配置於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的下游側。第一肋82配置於第二肋87之間的間隙88的上游側。
於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一肋82中的、相鄰的兩個第一肋82之間,配置有第二肋87。於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二肋87中的、相鄰的兩個第二肋87之間,配置有第一肋82。第一肋82與第二肋87,在吸氣口57的周緣的延伸方向中,交互地配置。第一肋82與第二肋87,在吸氣口57的周緣的延伸方向中,配置於互相錯開的位置。
第一肋82具有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之上游端82A、與下游端82B。第一肋82的厚度,隨著接近上游端82A而變小,且隨著接近下游端82B而變小。第一肋82具有配置於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流中的翼狀形狀。
第二肋87具有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之上游端87A、與下游端87B。第二肋87的厚度,隨著接近上游端87A而變小,且隨著接近下游端87B而變小。第二肋87具有配置於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流中的翼狀形狀。
第二肋87配置於較第一肋82靠近吸氣口57的附近。在進行旋轉的風扇52的徑方向中,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與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配置於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與圖10所示的中心C的距離、和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與圖10所示的中心C的距離,被設定成大致相等。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也可以配置於較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靠近吸氣口57的附近。
第一肋82具有從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突出的形狀,且具有側面84。第二肋87具有從風扇外殼54的對向面56突出的形狀,且具有側面89。側面84、89與對向面56大致垂直地延伸。側面84、89也可以以較第一肋82及第二肋87的根基部分靠近前端部分的厚度變得更小的方式,相對於與對向面56垂直的面傾斜而延伸。
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與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彼此相對向。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與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配置成大致平行。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與對向面56交叉的直線、及和該側面84相向的第二肋87之側面89與對向面56交叉的直線,平行地延伸。
如上述,第一肋82隨著接近下游端82B而厚度變小。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相對於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傾斜而延伸。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相對於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被設定成30∘以下。第二肋87隨著接近上游端87A而厚度變小。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相對於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傾斜。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相對於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被設定成30∘以下。
(實施方式二)   圖12係表示實施方式二的吸音材70的相對於前面板10的配置的圖。圖13係表示實施方式二的吸音材70的相對於風扇外殼54的配置的圖。實施方式二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相較於實施方式一,具備更大面積的吸音材70。
在圖7、8所示的實施方式一,吸音材70僅設置於相對於風扇外殼54的吸氣口57的上方及側方,且吸音材70未介於風扇馬達53與前面板10之間。針對於此,在實施方式二,吸音材70覆蓋風扇外殼54的吸氣口57而配置,吸音材70介於風扇馬達53與前面板10之間。
圖13所示的從前方觀看的吸音材70,覆蓋支撐構件63,且覆蓋上方壁構件61。也在實施方式二中,吸音材70由前面板10與支撐構件63夾著且被支撐,且由前面板10與上方壁構件61夾著且被支撐。吸音材70的上緣附近,配置於較風扇馬達53靠近上方。貯水托盤30配置於較吸音材70靠近下方,電源用基板90及離子量偵測基板120配置於較吸音材70靠近上方。
(實施方式三)   圖14係表示實施方式三的縱肋94的立體圖。如圖14所示,於實施方式三的縱肋94,於較與右肋92交叉的部分的右肋92靠近上方,形成有缺口95。補強用而設置的縱肋94與右肋92的交點中,於上下方向的肋的交點上側,形成有缺口95。
雖然未圖示,但也於與左肋93交叉的縱肋94、又較與左肋93交叉的部分的左肋93靠近上方,形成同樣的缺口。
(實施方式四)   以實施方式四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說明為前提,針對適用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高壓產生單元100的構成進行說明。圖15係表示高壓產生單元100的構成的立體圖。
高壓產生單元100具備單元箱體101、放電部102、103。放電部102、103,設置成從大致長方體狀的單元箱體101突出。放電部102、103,沿著放電部102、103從單元箱體101突出的方向而延伸。
放電部102、103具有多個線狀的導電體、與束起導電體的基部。於線狀包括絲狀、纖維狀、金屬線狀。導電體以導電性的材料形成。導電體例如也可以以金屬、碳纖維、導電性纖維、或導電性樹脂形成。導電體具有接近單元箱體101之側的基端部、與遠離單元箱體101之側的前端部。多個導電體的前端部,形成為刷狀。放電部102、103係以從單元箱體101突出的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刷狀的電極。
放電部102、103被施加電壓而進行放電,產生離子、電子、游離基及臭氧等的活性種。放電部102例如係用以使正離子產生的放電電極。放電部103,例如係用以使負離子產生的放電電極。放電部102藉由被施加高電壓而進行放電,產生正離子。放電部103藉由被施加高電壓而進行放電,產生負離子。
正離子係多個水分子於氫離子(H+ )的周圍聚集化的簇離子,以H+ (H2 O)m (m為0以上的任意整數)表示。負離子係多個水分子於氧離子(O2 - )的周圍聚集化的簇離子,以O2 - (H2 O)n (n為0以上的任意整數)表示。當正離子及負離子往室內放出時,兩離子包圍浮游在空氣中的黴菌或病毒的周圍,在其表面上互相引起化學反應。藉由此時生成的活性種的羥基自由基(‧OH)的作用,去除浮游黴菌等。
高壓產生單元100具備保護放電部102、103的前端的電極保護部104、106。電極保護部104與電極保護部106配置成互相設置間隔。電極保護部104、106,為了防止外部的物體直接接觸放電部102、103,而與放電部102、103相鄰設置。在電極保護部104與電極保護部106之間,配置有放電部102、103。電極保護部104與電極保護部106夾著放電部102、103。
電極保護部104、106,與單元箱體101一體地成形,從單元箱體101突出。電極保護部104、106,從單元箱體101較放電部102、103大地突出。
電極保護部104具有梁部105A、與支柱105B~105D。支柱105B~105D從單元箱體101垂直地突出。支柱105B~105D的延伸方向,係與放電部102、103的延伸方向平行。於支柱105B~105D的前端,結合梁部105A。支柱105B與梁部105A的一端結合,支柱105D與梁部105A的另一端結合,支柱105C與梁部105A的中央部結合。支柱105B與支柱105C空出間隔地配置,支柱105C與支柱105D空出間隔地配置。
電極保護部106具有梁部107A、與支柱107B~107D。支柱107B~107D從單元箱體101垂直地突出。支柱107B~107D的延伸方向,係與放電部102、103的延伸方向平行。於支柱107B~107D的前端,結合梁部107A。支柱107B與梁部107A的一端結合,支柱107D與梁部107A的另一端結合,支柱107C與梁部107A的中央部結合。支柱107B與支柱107C空出間隔地配置,支柱107C與支柱107D空出間隔地配置。
在高壓產生單元100已設置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下游風路170(圖5)的狀態下通過高壓產生裝單元100的空氣的流動方向中,電極保護部104配置於較放電部102、103靠近上游。電極保護部106,配置於較放電部102、103靠近空氣流的下游。支柱105B~105D、107B~107D,配置於空氣的流動方向中與放電部102、103不重疊的位置。梁部105A、107A,於與空氣的流動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高壓產生單元100的單元箱體101,藉由保持具110而被保持。單元箱體101可安裝於保持具110。單元箱體101構成為可相對於保持具110自如地安裝或取出。
保持具110安裝於保持具受部130。保持具110構成為可相對於保持具受部130自如地安裝或取出。保持具受部130,安裝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箱體2(圖1~5),且被收容於箱體2的內部。
如圖6、9所示的離子量偵測基板120,安裝於保持具受部130。離子量偵測基板120,藉由對放電部102、103產生的磁場進行偵測,而偵測因放電而產生的活性種(離子)的濃度。離子量偵測基板120以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活性種(離子)的濃度的方式,配置於放電部102、103的附近。
於保持具受部130,形成有插通口。保持具110經由插通口而被插入到保持具受部130內,由此安裝於保持具受部130。插通口被蓋體26(圖2、6)覆蓋。在蓋體26安裝於箱體2的狀態下,保持具受部130及保持具110被蓋體26覆蓋而不露出於外部。藉由蓋體26從箱體2被取出,而保持具受部130的插通口露出於外部,可將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經由該插通口而安裝於保持具受部130或從保持具受部130取出。
如圖6、9所示,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往保持具受部130插入的方向,與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右方向不一致。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被往保持具受部130插入的方向,以隨著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被插入於保持具受部130而朝向前方的方式,相對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右方向傾斜。放電部102、103之中,放電部103從保持具受部130的插通口更深地插入至箱體2的內部。
因此,在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被收容於箱體2內的狀態下,放電部102配置於較放電部103靠近後方,放電部103配置於較放電部102靠近前方。又,由於蓋體26設置於箱體2的左側面2D,因此在保持具110及單元箱體101被收容在箱體2內的狀態下,放電部102配置於較放電部103靠近左方,放電部103配置於較放電部102靠近右方。
圖16係表示下游風路170內的氣體的流動的示意圖。於圖16,圖示出從後方透視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箱體2的內部的一部分構成。圖中的右方向係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右方向,圖中的左方向係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方向。圖中的箭號,表示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旋轉方向。
風扇外殼54具有規定下游風路170的風路壁面172、174(也一併參照圖10)。風路壁面172、174以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向右方的方式,相對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上下方向傾斜。由於風扇52在圖16中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因此從風扇52往下游風路170流入的空氣,更多地往較風路壁面172的附近流入,流過風路壁面172的附近的空氣的流速變大。藉由將風路壁面172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配置,降低下游風路170內之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右方向的空氣的流量及流速的不平衡,且使通過放電部102、103而流動的空氣的流量增加。
放電部102、103之中,放電部102配置於更後方,放電部103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在放電部102產生的正離子,多流向下游風路170內的後方,在放電部103產生的負離子,多流向下游風路170內的前方。於下游風路170內的正負離子的濃度,產生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前後方向上的不平衡。
其結果,於流入至前方風路183且從前吹出口3流出至裝置的外部的空氣中含有許多負離子,於流入至後方風路184且從後吹出口4流出至裝置的外部的空氣中含有許多正離子。如上述,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藉由正離子及負離子的化學反應去除空氣中的浮游黴菌及病毒等。因此,當空氣中所含有的正離子及負離子的濃度不平衡大時,去除浮游黴菌及病毒等的空氣清淨能力無法充分地發揮。
實施方式四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係用以解決如此的事態。圖17及圖18,係表示實施方式四的下游風路170內的構成的立體圖。於圖17中圖示出從左後方斜視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箱體2內部的構成的一部分,於圖18中圖示出從左前方斜視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箱體2內部的構成的一部分。如圖17及圖18所示,在實施方式四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於較放電部102、103接近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的送風路徑上,設置有擋板(vane)200。擋板200設置於分歧部180。
圖19係表示擋板200的構成的細節的立體圖。擋板200於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左右方向延伸,且被固定於分歧部180。擋板200具有左緣部201、前端緣部202、右緣部203。左緣部201的長度與右緣部203的長度不相等,左緣部201形成為較右緣部203長。擋板200的左右的高度不同。前端緣部202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左緣部201較右緣部203,從分歧部180往下游風路17內突出的高度更大。
如圖17所示,放電部102、103配置於較擋板200靠近前方。通過放電部102的附近而含有許多在放電部102產生的正離子的空氣,朝向擋板200的左緣部201附近流動。通過放電部103的附近而含有許多在放電部103產生的負離子的空氣,朝向擋板200的右緣部203附近流動。
通過設置於下游風路170的內壁面的前側的放電部102、103且包含離子的空氣,藉由從分歧部180往下游風路170內突出的擋板200,其朝向後方風路184的流動受阻礙。擋板200,左緣部201附近的部分往下游風路170內更長地突出。因此,含有許多在放電部102產生的正離子的空氣,更強地接受欲使空氣往前方風路183流入的擋板200的整流作用。另一方面,含有許多在放電部103產生的負離子的空氣所接受的擋板200的整流作用,相對地變小。其結果,促進正離子往前方風路183的流入,且促進負離子往後方風路184的流入。
如此一來,擋板200調整流入至前方風路183與後方風路184的正負離子的流量。降低向前方風路183流入的空氣中所含有的正離子與負離子的濃度不平衡,且降低向後方風路184流入的空氣中所含有的正離子與負離子的濃度不平衡。由於能夠將從前吹出口3與後吹出口4的兩方吹出的空氣所含有的正離子與負離子的濃度均一化,因此能夠提升由加濕空氣清淨機1進行的浮游黴菌及病毒等的去除能力。
(實施方式五)   圖20係從側方觀看實施方式五的下游風路170內的構成的圖。實施方式五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在擋板200具有旋轉軸210的方面,與實施方式四不同。實施方式五的風扇200設置成可以旋轉軸210為中心旋轉。旋轉軸210配置於從下游風路170起前方風路183與後方風路184分歧的分歧部180。
藉由使擋板200旋轉而改變角度,向前方風路183及後方風路184流入的空氣的流量變動。藉由調整擋板200的角度,調整向前方風路183及後方風路184流入的空氣的流量。往圖20所示的虛線的位置往實線的位置,使擋板200往圖20中的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而使擋板200往後方移動,藉此送往前吹出口3的空氣的流量增加。或者,使擋板200往圖20中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而往前方移動,藉此送往後吹出口4的空氣的流量增加。如此一來,擋板200能夠調整送往前吹出口3與後吹出口4的空氣的流量比率。
接著,針對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起因於風扇52及風扇馬達53的運轉的噪音,容易往送風機50的前方方向傳遞。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如圖1、5所示,前面板10構成箱體2的一部分,並且構成由風扇52吹送的空氣的送風路即上游風路160的壁面的一部分,且具有作為實施方式的外廓構件的功能。形成於送風機50的前方的上游風路160的前方壁面,藉由箱體2的一部分即前面板10而構成,因此噪音容易往箱體2(前面板10)傳遞。
因此,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如圖6、9所示,吸音材70由前面板10與支撐構件63夾著且被支撐。傳遞至前面板10的自風扇52產生的聲音的傳播,藉由吸音材70而被抑制。又,箱體2的振動,也藉由吸音材70而被抑制。因此,根據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能夠降低噪音,且能夠降低箱體2的振動。
又,如圖6、9所示,吸音材70藉由前面板10與上方壁構件61夾著且被支撐。除了在前面板10與支撐構件63之間,還在前面板10與上方壁構件61之間也設置吸音材70,由此能夠更確實地降低噪音及箱體2的振動。
又,如圖5所示,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在箱體2的上部形成有空氣往外部吹出的前吹出口3及後吹出口4。從送風機50流出的空氣流動的下游風路170,設置於送風機50的上方。在下游風路170的入口的、從風扇52送出的空氣流相交之處,也容易產生噪音。因此,如圖9所示,吸音材70具有配置於較風扇馬達53靠近上方的部分。於噪音產生的下游風路170的根基部分的附近配置吸音材70,由此能夠更有效果地降低噪音。
又,如圖5所示,貯水托盤30配置於箱體2的下部。水被貯留於貯水托盤30。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萬一翻倒的情況下,存在有貯水托盤30的內部的剩餘水朝向箱體2的上方流動的可能性。因此,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如圖9所示,吸音材70配置於較貯水托盤30靠近上方且較電源用基板90靠近下方。吸音材70能夠擔負吸水材料的作用,到達吸音材70的水被吸音材70吸收。由此,由於能夠抑制通過吸音材70而水浸入至較吸音材70靠近上方的區域,因此能夠提升配置於較吸音材70靠近上方的電源用基板90的可信度。
又,如圖6所示,為了使相對於向風扇52流入的空氣流的通風阻力變小而降低壓力損失,於吸氣口57不設置格子。藉由減少壓力損失,風扇馬達53的效率提升,且具有在同風量的靜音化、消耗電力削減的效果。前面板10由於構成為不能取出,因此即使不設置格子,也無法被從前方往吸氣口57存取。
另一方面,貯水托盤30構成為可取出。在貯水托盤30已取出的狀態下,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可將手插入送風機50的下方的中空空間。為了使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不接觸到風扇52,有需要限制從下方的往吸氣口57的存取。
因此,如圖6所示,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於較吸氣口57靠近上游側,即較吸氣口57靠近下方,具備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肋80。藉由適切地設定相鄰的肋80彼此的間隔、及空氣的流動方向上的肋80的長度,能夠實現使用者無法將手指插入至較肋靠近上方的構成。由此,能夠防止使用者的手指到達風扇52。
為了於吸氣口57的下方配置肋80,也可以於前面板10的背面設置肋。但是,前面板10係構成裝置的外箱的樹脂成型品。在欲於前面板10的背面形成肋的情況下,藉由成型後的收縮,於與肋對應的位置的前面側容易產生局部的凹陷,由於該凹陷影響外觀故不優選。於以不產生凹陷的方式使前面板10成型中,增加前面板10的製造工序,而導致製造成本增大。或者,雖然也可以與前面板10及風扇外殼54分體地構成肋,但是也在該情況下由於零件數量增加,而招來成本的增大。
因此,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如圖6、10所示,多個肋80安裝於風扇外殼54,且朝向前面板10延伸。由於風扇外殼54係被收容於箱體2的內部的構件,因此肋不會影響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外觀。由於也不需要將肋作為另外的構件而設置,因此能夠降低製造成本。
又,如圖10、11所示,肋80隨著接近朝向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動方向的上游端而厚度變小,且隨著接近空氣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端而厚度變小。藉由如所述使肋80成為翼狀形狀,能夠降低通過肋80間的空氣的流動的壓力損失。
又,在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而配置的肋80係僅一列的情況下,為了確實地防止手指的侵入,有需要將肋80的間隔變狹小,或肋80的厚度變大。此情況,壓力損失的減低效果變小。在對厚度大的肋80進行樹脂成型的情況時,需要使成形時間長。
因此,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如圖10、11所示,多個肋80包含第一肋群81、及配置於較第一肋群81靠近吸氣口57的附近的第二肋群86。第二肋群86所含有的第二肋87,配置於第一肋群81所含有的第一肋82之中的相鄰的兩個第一肋82之間。據此,由於能夠使第一肋82的間隔變寬廣而放大空氣的流路剖面積,因此能夠降低壓力損失。即使手指侵入至相鄰的兩個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也由於在手指的第一關節侵入之前藉由第二肋87阻止侵入,因此即使第一肋82的間隔變寬廣也可確實地防止手指的侵入。
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的方向上的第一肋82的間隔,也可以係10mm以上且15mm以下。若第一肋82的間隔未達10mm,則通過第一肋82之間的空氣的壓力損失變大。若第一肋82的間隔超過15mm,則手指容易進入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由於可能使間隙83變寬廣的方向的力作用在第一肋82,因此恐產生使用者的手指到達風扇52之虞。
第二肋群86在較第一肋群81靠近吸氣口57的附近錯開的偏置距離,被設定成與使用者的手指的從指尖至第一關節的長度對應。例如偏置距離,也可以係10mm以上且30mm以下。偏置距離,也可以係15mm以上且20mm以下。
又,如圖11所示,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與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彼此相對向。使第一肋82的側面84相對於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與第二肋87的側面89相對於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相等,並大致平行地配置第一肋82的側面84與第二肋87的側面89,藉此能夠降低從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往第二肋87之間的間隙88流動的空氣的壓力損失。
彼此相對向的第一肋82的側面84與第二肋87的側面89的距離,也可以在肋的根基部分為6mm,在肋的前端為7mm。
又,如圖11所示,第一肋82的下游端82B之側面84相對於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且第二肋87的上游端87A之側面89相對於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若第一肋82的側面84及第二肋87的側面89的傾斜角度超過30∘,則使流過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或第二肋87之間的間隙88的空氣流產生剝離而產生渦流,壓力損失變大。藉由使傾斜角度為30∘以下,能夠抑制剝離的產生,降低壓力損失。
又,如圖11所示,多個第一肋82以其延伸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配置。藉由如所述配置第一肋82,由於均等地形成第一肋82之間的間隙83,因此能夠更確實地防止使用者的手指通過間隙83而插入的事態。
又,如圖12所示,沿著吸氣口57的周緣排列的多個第一肋82及第二肋87之中,若對位於列的一端的肋進行比較,則相對於風扇52的徑方向,第二肋87的傾斜角度小於第一肋82傾斜角度。如上述,較佳為第一肋82平行地配置。對此,第二肋87只要可以在上游端87A阻止侵入第一肋82的間隙83的手指即可,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也可以與第一肋82的延伸方向為非平行。藉由將第二肋87的延伸方向相對於風扇52的徑方向所夾的角度變更小,能夠對通過第二肋87之間的間隙88的空氣,以朝向吸氣口57的方式進行整流。因此,能夠增加被引導往吸氣口57的空氣的流量。
又,如圖6所示,與貯水托盤30相鄰,而配置有偵測貯水托盤30內的水位的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和右肋92及左肋93。右肋92、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及左肋93依照此順序排列而配置。右肋92及左肋93,以隨著遠離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而上下方向的位置變低的方式,相對於上下方向傾斜。
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為了偵測貯水托盤30內的水變少、及 / 或貯水托盤30內的水消失,而配置於較貯水托盤30內的滿水時的水面靠近下方。在加濕空氣清淨機1萬一翻倒的情況下,存在有貯水托盤30的內部剩餘水朝向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流動的可能性。在實施方式的加濕空氣清淨機1中,設置有傾斜配置的右肋92及左肋93,藉此從貯水托盤30溢出的水沿著右肋92及左肋93的傾斜而流動,能夠抑制溢出的水立即到達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因此,能夠避免在至加濕空氣清淨機1的使用者發現翻倒的短時間內的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的淹沒。
又,如圖6所示,設置有與右肋92交叉的縱肋94。設置有與左肋93交叉的縱肋94。藉由設置縱肋94,能夠提升右肋92及左肋93的強度。
又,如圖14所示,在右肋92與縱肋94的交點中,於縱肋94的交點上側形成有缺口95。在沿著右肋92的傾斜而流動的水到達縱肋94時,藉由形成有缺口95,水經由缺口95而沿著右肋92進一步流動,從而更遠離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因此,由於能夠更抑制水到達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因此能夠更確實地迴避浮筒位置偵測基板91的淹沒。
又,如圖17、18所示,於配置有放電部102、103的下游風路170分歧為前方風路183與後方風路184的分歧部180,設置有擋板200。如圖19所示,擋板20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緣部與另一方的緣部的長度不同。左緣部201形成為較右緣部203長。
來自箱體2的空氣的朝向吹出口的風路於前後方向分歧,有時會有流入至前側的風路的空氣中的活性種(離子)的濃度與流入至後側的風路的空氣中的活性種(離子)的濃度產生不平衡的情況。於圖17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因放電部102、103於相對於左右方向傾斜的方向排列而配置,而產生濃度不平衡。藉由在如此的產生濃度不平衡的風路的分歧部,設置如圖19所示的左右的高度不同的擋板200,而能夠調整濃度平衡。
又,如圖20所示,若為擋板200具有旋轉軸210的構成,則藉由以旋轉軸210為中心使擋板200進行旋轉移動,能夠調整流入至前側的風路的空氣與流入至後側的風路的空氣的流量平衡。因此,能夠自由地調整被送往前吹出口3與後吹出口4的風量的比率。
如以上雖針對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適宜地組合各實施方式。又,本次揭示的實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均為例示,應被認為係非限制性的內容。本發明的範圍並非上述說明而是藉由申請專利範圍來表示,且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均等的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的變更。
1‧‧‧加濕空氣清淨機
2‧‧‧箱體
2A‧‧‧前面
2B‧‧‧背面
2C‧‧‧右側面
2D‧‧‧左側面
2E‧‧‧上面
3‧‧‧前吹出口
4‧‧‧後吹出口
5‧‧‧操作部
7‧‧‧前百葉窗
8‧‧‧後百葉窗
10‧‧‧前面板
13~15、19‧‧‧缺口
16‧‧‧開口
20‧‧‧後面板
21‧‧‧通氣口
22、24、25‧‧‧凹部
26‧‧‧蓋體
30‧‧‧貯水托盤
31‧‧‧托盤本體
32‧‧‧加濕過濾器
33‧‧‧抗菌劑
34‧‧‧浮筒
41‧‧‧過濾器
50‧‧‧送風機
52‧‧‧風扇
53‧‧‧風扇馬達
54‧‧‧風扇外殼
56‧‧‧對向面
57‧‧‧吸氣口
61‧‧‧上方壁構件
62、68‧‧‧側方壁構件
63‧‧‧支撐構件
64‧‧‧補強部
70‧‧‧吸音材
80‧‧‧肋
81‧‧‧第一肋群
82‧‧‧第一肋
82A、87A‧‧‧上游端
82B、87B‧‧‧下游端
83、88‧‧‧間隙
84、89‧‧‧側面
86‧‧‧第二肋群
87‧‧‧第二肋
90‧‧‧電源用基板
91‧‧‧浮筒位置偵測基板
92‧‧‧右肋
93‧‧‧左肋
94‧‧‧縱肋
95‧‧‧缺口
100‧‧‧高壓產生單元
101‧‧‧單元箱體
102、103‧‧‧放電部
104、106‧‧‧電極保護部
105A、107A‧‧‧梁部
105B、105C、105D、107B、107C、107D‧‧‧支柱
110‧‧‧保持具
120‧‧‧離子量偵測基板
130‧‧‧保持具受部
150‧‧‧下降風路
160‧‧‧上游風路
170‧‧‧下游風路
172、174‧‧‧風路壁面
180‧‧‧分歧部
183‧‧‧前方風路
184‧‧‧後方風路
200‧‧‧擋板
201‧‧‧左緣部
202‧‧‧前端緣部
203‧‧‧右緣部
210‧‧‧旋轉軸
圖1係表示實施方式一的加濕空氣清淨機之正面圖。   圖2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左側面圖。   圖3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背面圖。   圖4係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構造的縱剖面圖。   圖6係表示圖1所示的加濕空氣清淨機的內部構造的立體圖。   圖7係前面板的立體圖。   圖8係表示吸音材相對於前面板的配置的圖。   圖9係表示吸音材相對於風扇外殼的配置的圖。   圖10係表示風扇外殼的構成的細節的正面圖。   圖11係放大表示圖10所示的區域XI的圖。   圖12係表示實施方式二的吸音材的相對於前面板的配置的圖。   圖13係表示實施方式二的吸音材的相對於風扇外殼的配置的圖。   圖14係表示實施方式三的縱肋的立體圖。   圖15係表示高壓產生單元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6係表示下游風路內的氣體的流動的示意圖。   圖17係表示實施方式四的下游風路內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8係表示實施方式四的下游風路內的構成的立體圖。   圖19係表示擋板的構成的細節的立體圖。   圖20係從側方觀看實施方式五的下游風路內的構成的圖。

Claims (12)

  1. 一種送風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風扇,吹送氣體;  風扇外殼,收容該風扇;  外廓構件,構成裝置的外箱的一部分並且構成藉由該風扇吹送的氣體的送風路的壁面的一部分;  壁構件,安裝於該風扇外殼,且朝向該外廓構件延伸,構成該送風路的壁面的另外一部分;  支撐構件,安裝於該風扇外殼,且朝向該外廓構件延伸,配置於該送風路的外部;以及  吸音材,藉由該外廓構件與該支撐構件夾著且被支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吸音材,藉由該外廓構件與該壁構件夾著且被支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送風裝置,其具備對該風扇進行旋轉驅動的電動機,  於該送風裝置的上部形成有氣體的吹出口,  該吸音材,具有配置於較該電動機靠近上方的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送風裝置,其具備:  托盤,配置於較該吸音材靠近下方,且貯留水;以及  電路零件,配置於較該吸音材靠近上方。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風扇外殼,具有與該外廓構件相向的對向面,且於該對向面形成有向該風扇的吸氣口,  具備多個肋,該等多個肋係於該對向面與該外廓構件之間的、朝向該吸氣口的氣體的流動方向中的較該吸氣口靠近上游側,沿著該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多個肋安裝於該風扇外殼,且朝向該外廓構件延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多個肋隨著接近該流動方向的上游端而厚度變小,且隨著接近該流動方向的下游端而厚度變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多個肋包含第一肋群所含有的多個第一肋、與配置於較該第一肋群靠近該吸氣口的附近的第二肋群所含有的多個第二肋,  該多個第一肋,沿著該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  該多個第二肋,沿著該吸氣口的周緣彼此隔有間隔而排列,  該第二肋,配置於相鄰的兩個該第一肋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一肋的該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之側面、與該第二肋的該流動方向的上游端之側面彼此相對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一肋的該流動方向的下游端之側面相對於該第一肋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  該第二肋的該流動方向的上游端之側面相對於該第二肋的延伸方向傾斜的角度為30∘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一肋群所含有的多個該第一肋,配置成其延伸方向互相平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送風裝置,其中,該第二肋群,具有相對於進行旋轉的該風扇的徑方向傾斜的角度小於該第一肋相對於該徑方向傾斜的角度的該第二肋。
TW107104058A 2017-08-22 2018-02-05 送風裝置 TWI6704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9373 2017-08-22
JP2017159373 2017-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2947A true TW201912947A (zh) 2019-04-01
TWI670420B TWI670420B (zh) 2019-09-01

Family

ID=65438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4058A TWI670420B (zh) 2017-08-22 2018-02-05 送風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01695B2 (zh)
CN (1) CN111033131B (zh)
TW (1) TWI670420B (zh)
WO (1) WO201903894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65553A (ja) * 2019-03-28 2020-10-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整流部材、及び送風装置
JP7291042B2 (ja) * 2019-09-13 2023-06-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24025472A (ja) * 2022-08-12 2024-02-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KR102581216B1 (ko) * 2022-08-23 2023-09-21 주식회사 미로 디퓨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0846A (ja) * 1985-02-01 1986-08-13 Hitachi Ltd 複合材によりケ−シングを構成した換気扇
JPH0618084A (ja) * 1992-07-02 1994-01-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用給排気グリル
JPH07332700A (ja) * 1994-06-10 1995-12-2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8145424A (ja) * 1994-11-24 1996-06-07 Fujikura Ltd 換気扇及び換気口用防音カバー
JPH10238811A (ja) * 1997-02-24 1998-09-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EP1125622A3 (en) 2000-02-14 2002-01-16 Dart Industries Inc. Air filtration system
JP3651379B2 (ja) * 2000-09-28 2005-05-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加湿ユニット
JP4749612B2 (ja) * 2001-07-05 2011-08-17 パナソニックエ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喫煙用空気清浄機
JP4453378B2 (ja) * 2004-02-03 2010-04-21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4628327B2 (ja) * 2006-08-08 2011-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機能付き空気清浄機
JP5168956B2 (ja) * 2007-03-14 2013-03-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消音ボックス付送風機
KR101037764B1 (ko) * 2009-03-10 2011-05-27 주식회사 뉴로스 터보블로워용 강수유입방지장치
SG176106A1 (en) * 2009-06-09 2011-12-29 Sharp Kk Air blowing device and ion generating device
AT508535B1 (de) * 2009-07-29 2016-01-15 Vossloh Kiepe Ges M B H Heizungs-, klima- und lüftungsanlage
JP2011047592A (ja) * 2009-08-27 2011-03-10 Sharp Corp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清浄機
JP5609230B2 (ja) * 2010-04-20 2014-10-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5724827B2 (ja) * 2011-02-16 2015-05-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力音低減装置
JPWO2014006650A1 (ja) * 2012-07-03 2016-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この室内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2014032780A (ja) * 2012-08-01 2014-02-20 Sharp Corp 空気清浄装置
JP5953196B2 (ja) * 2012-09-26 2016-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3835810B (zh) * 2012-11-27 2017-02-08 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航空发动机进气短舱的声衬装置及航空发动机
US9305539B2 (en) * 2013-04-04 2016-04-0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Acoustic dispersing airflow passage
JP6255782B2 (ja) 2013-08-02 2018-01-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送風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脱臭装置
JP2015183982A (ja) 2014-03-26 2015-10-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CN204170544U (zh) * 2014-10-13 2015-02-25 宋传良 空气清净机
CN205481414U (zh) * 2016-03-24 2016-08-17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器
CN205446190U (zh) * 2016-03-28 2016-08-1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蜗壳、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131B (zh) 2021-10-12
TWI670420B (zh) 2019-09-01
WO2019038949A1 (ja) 2019-02-28
CN111033131A (zh) 2020-04-17
JP7001695B2 (ja) 2022-01-20
JPWO2019038949A1 (ja)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0420B (zh) 送風裝置
JP4625877B1 (ja) 携帯型送風装置
JP2011226348A (ja) 携帯型送風装置
KR101916886B1 (ko) 가습기
JP2011238581A (ja) 車両
JP2011152260A (ja) 加湿機付きイオン発生機
KR20170029990A (ko) 가습공기 청정기
JP2009152125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5054459B2 (ja) 空気清浄装置
TWI661629B (zh) Discharge device
JP640077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1226707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6179471B2 (ja) 空気清浄機
WO2019038950A1 (ja) 加湿装置
KR102474775B1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CN21903694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2013202163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6048545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210065527A (ko) 회전 물공급 방식 가습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가습기
JP2024039689A (ja) 加湿器
JP518371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KR20210065526A (ko) 가습기
KR20210065528A (ko) 회전 물공급 방식 가습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가습기
JP2013083367A (ja)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JP2013153935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