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03084A -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03084A
TW201903084A TW107109034A TW107109034A TW201903084A TW 201903084 A TW201903084 A TW 201903084A TW 107109034 A TW107109034 A TW 107109034A TW 107109034 A TW107109034 A TW 107109034A TW 201903084 A TW201903084 A TW 2019030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hard
particles
hard coat
glar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9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0141B (zh
Inventor
戶高昌也
星野弘気
佐佐木遼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3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3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0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01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2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B05D5/061Special surface eff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006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5Additives macromolecula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7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1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8Particle size between 100-10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9Particle size larger than 1000 n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601/00Inorganic fillers
    • B05D2601/20Inorganic fillers used for non-pigmentation effect
    • B05D2601/22Silic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可防止褪色性等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等。   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等,其特徵係包含源自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而且氧化矽粒子自薄膜表面突出,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係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含有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

Description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0001] 本發明有關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尤其有關可有效防止褪色性等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及此等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有效製造方法。
[0002] 以往,平板型終端或衛星導航等之顯示器中,於畫面顯示面中,會見到外光反射而難以視認顯示圖像之問題。   另一方面,該等顯示器以黑色顯示時,見到於畫面顯示面見到褪色之現象(以下稱為褪色性),隨著近幾年來之顯示器大型化,解決該問題之重要性日益增加。   [0003] 因此,作為解決該外光反射之問題的手段,提案有使用具有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材之技術。   亦即,有於該防眩性硬塗層中,於形成硬塗層時,藉由物理手法使硬塗層表面粗面化之方法、於硬塗層形成用硬塗覆劑中混入填充劑之方法、於硬塗層形成用硬塗覆劑中混入非相溶之2成分而利用該等之相分離之方法等。   該等對策均係將硬塗層之表面,亦即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面作為硬塗層表面(以下同),藉由對該表面形成微細凹凸,而抑制外光之正反射,防止螢光燈等之外光之映入者。   [0004] 例如,提案一種於透明基材薄膜上層合防眩層而成之防眩性薄膜,該防眩層係含有大粒徑微粒子與比重大於該大粒徑微粒子且粒徑小的小粒徑微粒子之特定厚度的防眩層,且大粒徑微粒子之體積比例為0.5%以上40%以下,小粒徑微粒子之體積比例為15%以上65%以下(參考專利文獻1)。   此處,作為大粒徑微粒子,揭示有平均粒徑為0.1~5μm之丙烯酸樹脂等之樹脂粒子,作為小粒徑微粒子,揭示有平均粒徑為0.01~0.1 μm之氧化鋯及氧化矽等之無機粒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5]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6-133722號公報(申請專利範圍)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0006] 然而,專利文獻1中揭示之防眩性薄膜係使用複數種填充劑,而抑制畫面之閃爍感(以下有時簡稱為「閃耀」),雖揭示可確保圖像視認性之防眩性薄膜,但針對抑制褪色性,則無絲毫打算。   不但如此,亦因大粒徑微粒子為有機微粒子且其平均粒徑比較大,故無法獲得防眩層厚度較薄的防眩性薄膜,於防眩層厚度較厚時,見到防眩性薄膜捲曲的問題。   此外,有機微粒子易自硬塗層表面脫落,無法獲得充分之耐擦傷性,進而見到因經時而防眩性易進一步降低之問題。   [0007] 因此,本發明人等鑒於如以上之情況而積極研究後,於防眩性硬塗層之形成材料中,以特定比例摻合至少3種粒子,並且將防眩性硬塗層厚度限制於特定值以下,因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藉由以特定比例併用複數種粒子,可有效防止褪色性,同時具有優異防眩性進而即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以及此等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有效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0008] 依據本發明,提供如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而可解決上述問題點,該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層係源自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係   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含有   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   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且   氧化矽粒子自該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   亦即,依據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防眩性硬塗層以特定比例含有至少3種粒子(B1~B3),並且其厚度限制於特定值以下,故可成為氧化矽粒子確實且穩定地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位於與設置防眩性硬塗層之塑膠基材相反側的防眩性硬塗層之另一表面,以下同)突出之狀態。   因此,可獲得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具有優異防眩性進而即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   [0009]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氧化矽粒子為粉碎氧化矽粒子。   係因為該粉碎氧化矽粒子與球狀氧化矽粒子相比,粒徑分佈易變廣,且具有有效提高與其他材料之相互間密著性之傾向。   因此,變得比較容易存在平均粒徑比較大的粉碎氧化矽粒子,易使粉碎氧化矽粒子之一部分穩定地自防眩性硬塗層表面突出,並且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之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故。   [0010]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為2.1~10μm之範圍內之值。   藉由使用經控制為此平均粒徑之氧化矽粒子,而可進一步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可獲得更優異之防眩性等。   [0011]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為1~1000nm之範圍內之值。   藉由使用經控制為此平均粒徑之高折射率粒子,與特定之氧化矽粒子及樹脂粒子相輔,而可更有效防止褪色性,可獲得更優異之防眩性等。   [0012]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為0.5~2μm之範圍內之值。   藉由使用經控制為此平均粒徑之樹脂粒子,與特定之氧化矽粒子及樹脂粒子相輔,而可更有效防止褪色性,可獲得更優異之防眩性等。   [0013]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依據JIS K 7136 (2000)測定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全體濁度值為15~40%之範圍內之值,內部濁度值為5~38%之範圍內之值,且外部濁度值為未達40%之值。   藉由不僅控制此防眩性硬塗層之全體濁度值,亦控制外部濁度值,而可更有效防止褪色性,可獲得更優異之防眩性、圖像視認性、閃耀抑制性等。   [0014] 又,構成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時,較好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硬度為2H以上。   藉由控制為此表面硬度,而可獲得即使防眩性硬塗層之厚度比較薄,亦可穩定地具備具有更高表面硬度之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0015] 又,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尤其是單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且至少包含下述步驟(1)~(3),   (1)對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以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之比例予以摻合,作成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步驟,   (2)於基材上塗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而形成塗膜之步驟,   (3)對於基材上之塗膜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氧化矽粒子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之步驟。   藉由形成以特定比例含有如此之至少3種粒子(B1~B3)而成之防眩性硬塗薄膜,而可成為氧化矽粒子確實且穩定地自防眩性硬塗層(薄膜狀硬化物)之特定表面突出之狀態。   因此,可有效地獲得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具有優異防眩性進而即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
[0017] [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係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其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係源自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係   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含有   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   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且   氧化矽粒子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   以下,適當參考圖式具體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例如,圖1(a)係供於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防眩性硬塗薄膜10之剖面的圖,圖1(b)係供於用以說明以往之防眩性硬塗薄膜10’之剖面的圖。   [0018] 1.防眩性硬塗層 (1)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   如圖1(a)所示,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10於塑膠基材12上包含含有特定複數粒子14(14a、14b、14c)而成之防眩性硬塗層(有時稱為薄膜狀硬化物)16。   亦即,如圖1(a)中其剖面所示,防眩性硬塗層16典型上係由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薄膜狀硬化物構成,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含有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5、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14a、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14b、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14c、及作為(C)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   [0019] 另一方面,如圖圖1(b)中其剖面所示,典型上之以往防眩性硬塗薄膜10’於塑膠基材12’上具備含有球狀樹脂粒子14’而成之防眩性硬塗層16’。   亦即,防眩性硬塗層16’中僅使用例如比較大的球狀樹脂粒子14’作為用以基於光散射等而賦予防眩性之粒子,相當於本發明之比較例13~17所示之構成。   [0020] (1)-1 (A)成分: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   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包含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種類並未特別限定,可自以往習知者中選擇,但舉例為能量線硬化性單體、寡聚物、樹脂或該等之混合物。   更具體而言,較好使用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及(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   [0021] 又,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系單體舉例為例如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特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環戊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環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環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異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基乙基)異氰脲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   又,該等單體可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0022] 又,作為(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舉例為例如聚酯丙烯酸酯系、環氧丙烯酸酯系、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系、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等。   此處,作為聚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可藉由例如使多元羧酸與多元醇之縮合所得之兩末端具有羥基之聚酯寡聚物之羥基藉(甲基)丙烯酸酸而酯化,或者將對多元羧酸加成環氧烷所得之寡聚物之末端羥基藉(甲基)丙烯酸而酯化所得。   又,環氧丙烯酸酯系預聚物可藉由例如使比較低分子量之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之環氧乙烷與(甲基)丙烯酸反應酯化而獲得。   且,胺基甲酸酯丙烯酸系預聚物可藉由例如使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反應而得之聚胺基甲酸酯寡聚物藉(甲基)丙烯酸酯化而獲得。   再者,多元醇丙烯酸酯系預聚物可藉由使聚醚多元醇之羥基藉(甲基)丙烯酸酯化而獲得。該等預聚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2種以上使用,且亦可併用上述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   [0023] (1)-2 (B)成分:複數種粒子 (i)(B1)成分(氧化矽粒子) (種類)   作為(B1)成分的氧化矽粒子具有如下特徵:具有比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φ2)與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φ3)更大的平均粒徑(φ1),且其粒徑分佈中,分佈有比防眩性硬塗層之膜厚(t)更大粒徑之粒子,而且相當硬(例如維氏(Vickers)硬度為1200MPa以上)。   因此,由於該氧化矽粒子係於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側,氧化矽粒子之一部分突出,故可成為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展現優異防眩性,進而即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   [0024] 此處,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種類舉例為例如球狀氧化矽、不定形粉碎氧化矽等之單獨一種或兩種以上之組合。   而且,作為該氧化矽粒子更好為粉碎氧化矽粒子。   其理由係若為粉碎氧化矽粒子,則與球狀氧化矽粒子相比,有粒徑分佈變廣之傾向,粉碎氧化矽粒子相較於球狀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更大之粒子及更小之粒子之存在比率分別變高之故。   平均粒徑更大之粒子的存在比率較多時,粒子之一部分容易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穩定地突出,而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可展現優異之防眩性。   另一方面,平均粒徑更小之粒子的存在比率較多時,防眩性硬塗層中之氧化矽粒子之存在比率提高,可獲得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之防眩性硬塗層。   再者,由於粉碎氧化矽粒子表面之微細凹凸(角部或突起)較多,故與球狀氧化矽粒子等相比,粉碎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積較大,故與其他材料之接觸面積變大。   其結果,粉碎氧化矽粒子與其他材料之相互間密著性有效提高,可獲得即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之防眩性硬塗層。   因此,藉由使用粉碎氧化矽粒子,如上述,藉由該粒子具有之粒徑分佈等之特徵,可獲得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展現優異防眩性,且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又,所謂粉碎氧化矽粒子意指將熔融氧化矽或結晶氧化矽等之球狀氧化矽以特定手段粉碎而成之氧化矽粒子,通常於表面具有尖的角部或突起等之凹凸的氧化矽粒子。   [0025] (平均粒徑)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所含之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的平均粒徑(φ1:體積平均粒徑)通常較好為2.1~ 10μm之範圍內之值。   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若成為該範圍內之值,則主要可容易調整外部濁度值等,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可展現優異防眩性,維持圖像視認性,且針對閃耀之發生亦可有效抑制。再者,藉由使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為該範圍內之值,可獲得具有可使防眩性硬塗層厚度比較薄,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且捲曲發生亦較少之防眩性硬塗層的防眩性硬塗薄膜。   更具體而言,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成為未達2.1μm之值時,有氧化矽粒子不易自防眩性硬塗層表面突出,難以調整外部濁度值等之值,難以維持充分之防眩性及閃耀抑制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超過10μm時,於尤其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有難以防止褪色性或確保圖像視認性,進而易使表面硬度降低或易發生捲曲等之情況。   因此,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更好成為2.5~8μm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3~6μm範圍內之值。   [0026] 氧化矽粒子的平均粒徑(φ1)較好考慮硬塗層之膜厚(t)而決定,進而,較好該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與硬塗層之膜厚大致相等。   其理由係若該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與硬塗層之膜厚大致相等,則氧化矽粒子之一部分可均一且穩定地自防眩性硬塗層表面突出之故。   例如藉由滿足0.8×t≦φ1≦2.0×t之關係式,更好滿足0.9×t≦φ1≦1.8×t之關係式,氧化矽粒子容易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側使氧化矽粒子之一部分突出,而容易有效地調整外部濁度值等。   其結果,可獲得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可展現優異防眩性,可確保圖像視認性,抑制閃耀發生之硬塗層。   [0027] 再者,若提及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之粒度分佈,則較好具有圖2(a)或圖2(b)所示之粒度分佈圖表。   亦即,圖2(a)所示之氧化矽粒子之粒度分佈圖表對應於實施例1等所用之氧化矽粒子,於粒度分佈圖表上具有兩個波峰,而理解為係由兩種以上之粒度分佈不同之氧化矽粒子混合而成。   亦即,係平均粒徑為8μm左右之第1氧化矽粒子與平均粒徑為0.7μm左右之第2氧化矽粒子之組合而成之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3.2μm)。   另一方面,圖2(b)所示之氧化矽粒子之粒度分佈圖表之特徵為該粒度分佈圖表上具有一個波峰。亦即,可理解為平均粒徑為3μm左右之單獨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3.2μm)。   而且,本發明之實施例1等之情況,雖然使用圖2(a)所示之粒度分佈組合之氧化矽粒子,但使用圖2(b)所示之粒度分佈之單獨氧化矽粒子時,亦另外確認顯示同樣之褪色性防止性及防眩性等。   [0028] (摻合量)   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所含之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之摻合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較好設為5~25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氧化矽粒子之摻合量若成為該範圍內之值,則主要可容易調整外部濁度值等,可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可展現優異防眩性,進而維持圖像視認性,且針對閃耀之發生亦可有效抑制。   更具體而言,該氧化矽粒子之摻合量成為未達5質量份之值時,有氧化矽粒子之一部分不易自防眩性硬塗層表面突出,難以調整外部濁度值等之值。因此,有難以展現充分防眩性之情況,或難以抑制閃耀發生之情況。   另一方面,該氧化矽粒子之摻合量超過25質量份時,於尤其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有難以防止褪色性或確保圖像視認性之情況,或有表面硬度降低之情況。   因此,氧化矽粒子之摻合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較好設為7~20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更好為10~15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0029] (ii)(B2)成分:高折射率粒子 (種類)   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相當於例如折射率(nd )為1.8以上之無機微粒子,但更好係折射率(nd )為1.9以上之無機微粒子,又更好係折射率(nd )為2.0以上之無機微粒子。   具體而言,舉例為氧化鋯粒子(nd :2.1)、氧化鈦粒子(nd :2.5~2.7)、氧化鉻(3價)(nd :2.5)、氧化銅(nd :2.7)、氧化鋅(nd :2.0)、鉑(nd :2.95)、鎢(nd :2.76)等之至少一種,但尤其較好為氧化鋯粒子。   其理由為若高折射率粒子為氧化鋯粒子,則相對於防眩性硬塗層之成分比重比較大,且由於平均粒徑小,故與後述之(B3)成分一起偏向存在於底部亦即防眩性硬塗層之塑膠基材側,主要可有效發揮內部濁度值等之調整功能。   且若為氧化鋯粒子則易於集中於作為(B1)成分之比較大氧化矽粒子周圍,故藉由摻合該氧化鋯粒子,不僅可提高氧化矽粒子之固定性或表面硬度,亦可使起因於氧化矽粒子之表面硬度更有效發揮。   此處,作為(B2)成分之氧化鋯粒子種類較好例如相當於以ZrO2 表示之化合物且於室溫具有單斜晶系結晶構造作為主成分。   因此,作為氧化鋯粒子亦可使用於鋯中摻合氧化鈣或氧化鎂或氧化釔等之稀土類氧化物而成之穩定化氧化鋯粒子,或以此為準之準穩定化氧化鋯粒子。   [0030] 又,為了使氧化鋯粒子凝集、防止過度偏向存在,且於防眩性硬塗層之內部強固地固定,較好使用於氧化鋯粒子表面混合被覆具有自由基反應性基之單體或寡聚物等而成之反應性氧化鋯粒子。   因此,依據此等反應性氧化鋯粒子,由於進一步集中於比較大的氧化矽粒子周圍,形成強固之無機區域,故亦可以更高效果發揮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硬度。   [0031] (平均粒徑)   本發明中,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φ2 :體積平均粒徑)較好為1~1000nm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為若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為該範圍內之值,則可容易調整內部濁度值等,可維持優異防眩性、圖像視認性,且針對閃耀之發生亦可有效抑制。   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未達1nm之值時,有難以維持充分之防眩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超過1000nm時,於尤其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有難以有效抑制閃耀發生之情況。   因此,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更好為5~500nm範圍內之值,進而較好為10~100nm範圍內之值。   又,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體積平均粒徑)可使用例如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作成體積基準之粒度分佈圖表,以此為基礎作為中值徑的D50而測定。   [0032] (摻合量)   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之摻合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較好設為3~30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為高折射率粒子之摻合量若成為該範圍內之值,則可容易調整內部濁度值等,因此可維持優異防眩性、圖像視認性,且針對閃耀之發生亦可有效抑制之故。   亦即,高折射率粒子之摻合量成為未達3質量份之值時,有難以調整內部濁度值等之值,難以展現充分防眩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高折射率粒子之摻合量超過30質量份時,於尤其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有難以抑制閃耀發生或確保圖像視認性之情況。   因此,高折射率粒子之摻合量更好設為5~28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8~25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最好為10~20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0033] (iii)(B3)成分:樹脂粒子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相對於防眩性硬塗層之膜厚(t)比較小,故並非存在於防眩性硬塗層表面,而是多數存在於內部,與(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相輔,可更容易調整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層之內部濁度值等。   其理由為藉由存在有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之部分與存在有(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之部分,而於防眩性硬塗層中易形成折射率不同之構造,結果,內部濁度值等之調整變容易之故。   [0034] 此處,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種類,較好為例如聚矽氧樹脂微粒子、改質聚矽氧樹脂微粒子、三聚氰胺樹脂微粒子、丙烯酸聚合物樹脂微粒子(舉例為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微粒子等)、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樹脂微粒子、聚碳酸酯樹脂微粒子、聚乙烯樹脂微粒子、苯乙烯聚合物樹脂微粒子、苯胍胺樹脂微粒子等之單獨一種或混合兩種以上。   其中,較好為自由丙烯酸聚合物樹脂微粒子、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樹脂微粒子、苯乙烯聚合物樹脂微粒子及聚矽氧樹脂微粒子所成之群中選擇之至少一種。   其理由為若為該等樹脂微粒子,則比較便宜,另一方面有助於(B1)成分的氧化矽粒子及(B2)成分的高折射率粒子之分散性,有助於對防眩性硬塗層表面穩定地形成起因於(B1)成分之微細凹凸,與(B2)成分相輔,容易獲得期望之內部濁度值等之故。   再者,若以與(B1)成分之關係來說,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塗佈於塑膠基材表面時,可有效抑制塗膜中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例子自防眩性硬塗層表面之突出缺陷,可更穩定地形成防眩性硬塗層表面之微細凹凸。   其結果,可獲得有效防止褪色性,並且展現優異防眩性,而且與上述之內部濁度值等調整之容易性相輔,可確保圖像視認性、且抑制閃耀發生之防眩性硬塗層。   [0035] (平均粒徑)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體積平均粒徑)較好為0.5~2μm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為若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為該範圍內之值,則主要可容易調整內部濁度,可維持優異防眩性及圖像視認性,且針對閃耀之發生亦可有效抑制。   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未達0.5μm之值時,有難以有效抑制閃耀發生之情況。   另一方面,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超過2μm時,於尤其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有難以確保圖像視認性之情況。   因此,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更好為0.8~1.8μm範圍內之值,進而較好為1.0~1.6μm範圍內之值。   又,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可使用例如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如圖2(c)所示,獲得體積基準之粒度分佈圖表,由此作為中值徑的D50而算出。   [0036] (摻合量)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之摻合量,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較好設為4~25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係於防眩性硬塗層內部存在比較小的樹脂粒子而展現特定之內部濁度值,藉此確保圖像視認性之故,且藉由穩定地形成起因於(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的微細凹凸而獲得優異防眩性之故。   更具體而言,樹脂粒子之摻合量成為未達4質量份之值時,有無法於防眩性硬塗層表面充分形成微細凹凸,而難以獲得期望防眩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樹脂粒子之摻合量超過25質量份時,濁度值變過大,而有顯示器之顯示圖像的圖像視認性降低之情況。   因此,樹脂粒子之摻合量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更好設為8~23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10~20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12~18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0037] (1)-4 (C)成分:光聚合起始劑 (i)種類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為使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容易且短時間反應而硬化,較好進而含有作為(C)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   作為此等光聚合起始劑之種類,舉例為苯偶因、苯偶因甲醚、苯偶因乙醚、苯偶因異丙醚、苯偶因正丁醚、苯偶因異丁醚、苯乙酮、二甲胺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二苯甲酮、對-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胺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第三丁基蒽醌、2-胺基蒽醌、2-甲基噻噸酮、2-乙基噻噸酮、2-氯噻噸酮、2,4-二甲基噻噸酮、2,4-二乙基噻噸酮、苄基二甲基縮醛、苯乙酮二甲基縮醛、對-二甲胺基苯甲酸酯等之單獨1種或組合2種以上。   [0038] (ii)摻合量   作為(C)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之摻合量,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通常較好設為0.2~10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係光聚合起始劑之摻合量成為未達0.2質量份之值時,有難以獲得充分硬化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光聚合起始劑之摻合量超過10質量份時,有耐擦傷性降低之情況。   因此,光聚合起始劑之摻合量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更好設為0.5~7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1~5質量份之範圍內之值。   [0039] (1)-5 添加劑等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根據需要可藉由於適當溶劑中適當添加上述(A)~(C)成分,並均一溶解或分散而調製。   此時,除(A)~(C)成分以外,亦較好進而摻合作為添加劑之例如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矽烷系偶合劑、光安定劑、調平劑、消泡劑、分散劑、滑劑等之至少一種。   且,作為使用之溶劑舉例為例如己烷、庚烷等之脂肪族烴、甲苯、二甲苯等之芳香族烴、二氯甲烷、氯化乙烯等之鹵化烴、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之醇、丙酮、甲基乙基酮、2-戊酮、異佛酮、環己酮等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之酯、乙基纖維素等之纖維素系溶劑等。   又,如此調製之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濃度及黏度,若為可於塑膠基材表面上塗覆之數值範圍即可,可根據狀況適當選定。   [0040] (2)厚度   以防眩性硬塗層之厚度(t)為8μm以下之值為特徵。   其理由為若該防眩性硬塗層之厚度為超過8μm之值,則有無法獲得期望防眩性硬塗層中之構造之情況,或難以抑制伴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之硬化收縮之捲曲之情況,或者有難以抑制將防眩性硬塗薄膜彎曲時產生之防眩性硬塗層龜裂之情況。   但,該防眩性硬塗層之厚度過薄時,有難以獲得實際使用上必要之表面硬度之情況。   因此,該防眩性硬塗層之厚度更好設為1~7μm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設為2~6μm之範圍內之值,最好設為3~5μm之範圍內之值。   [0041] 2.塑膠基材   作為塑膠基材之種類,可自以往作為光學用硬塗薄膜之透明基材而已知之塑膠基材中適當選擇使用。   因此,舉例為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之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賽璐吩、二乙醯基纖維素、三乙醯基纖維素、乙醯基纖維素丁酸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戊烯、聚碸、聚醚醚酮、聚醚碸、聚醚醯亞胺、聚醯亞胺、氟樹脂、聚醯胺、丙烯酸樹脂、降冰片烯系樹脂、環烯烴系樹脂等。   尤其,塑膠基材較好為三乙醯基纖維素(TAC)。   其理由為依據TAC,除光學異向性少以外,透明性高,產生圖像顯示模糊之虞較少之故,且成本比較便宜,而具經濟性之故。   又,基於處理性等良好之觀點,塑膠基材之膜厚較好設為15~300nm之範圍內之值,更好設為30~200nm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設為50~100nm之範圍內之值。   [0042] 又,如圖3所示,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110亦可貼合於偏光片111上作成偏光板120。   亦即,作為塑膠基材係使用例如如三乙醯基纖維素(TAC)薄膜(第1 TAC薄膜) 112a之光學異向性少的薄膜,於其一面上形成防眩性硬塗層116,而準備防眩性硬塗薄膜110。   其次,於偏光片111例如聚乙烯醇系偏光器之單面上經由第1接著劑層115a層合形成有防眩性硬塗層116之第1 TAC薄膜112a。   另一方面於偏光片111之另一相反面,即未形成防眩性硬塗層116之側上,經由第2接著劑層115b層合第2 TAC薄膜112b。   藉此,可獲得具有優異防眩性,且即使應用於高精細顯示器時,亦可有效抑制閃耀發生之偏光板120。   又,如圖3所示,該偏光板120上亦較好設有用以貼合於液晶單元等之光學零件之黏著劑層118或剝離薄片119。   [0043] 3.防眩性硬塗薄膜之特性 (1)濁度值 (全體濁度值)   又,依據JIS K 7136(2000)測定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全體濁度值(有時簡稱為濁度值)較好為15~40%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係該全體濁度值成為未達15%之值時,有難以獲得優異閃耀抑制性之情況。   另一方面,該全體濁度值超過40%時,有顯示器之褪色性顯著發生,圖像視認性顯著降低之情況之故。   因此,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全體濁度值更好為18~35%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20~33%之範圍內之值。   [0044] (內部濁度值)   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內部濁度值較好為5~38%之範圍內之值。   該內部濁度值成為未達5%之值時,有褪色性、閃耀及防眩性降低之情況。   另一方面,該內部濁度值超過38%時,有圖像視認性顯著降低之情況。   因此,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內部濁度值更好為6~30%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8~25%範圍內之值。   [0045] (外部濁度值)   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外部濁度值較好為未達40%之值。   該外部濁度值為40%以上之值時,有顯示器之褪色性顯著發生之情況。   但,該外部濁度值過低時,有閃耀或防眩性降低之情況。   因此,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外部濁度值更好為6~35%之範圍內之值,又更好為8~25%範圍內之值。   [0046] (2)表面硬度   防眩性硬塗薄膜較好具有作為鉛筆硬度之特定表面硬度,且係使用鋼綿之耐擦傷性之評價中外觀未變化者。   其理由係表面硬度過低時,該耐擦傷性之評價中見到外觀變化,進而有難以獲得作為硬塗薄膜之充分耐擦傷性之情況之故。   因此,防眩性硬塗薄膜較好作為表面硬度(鉛筆硬度)為1H以上之值,更好為2H以上之值。   其理由係藉由如此限制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硬度,而可獲得具備即使比較薄亦具有更優異耐擦傷性之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故。   [0047] (3)表面粗糙度1   且依據JIS B 0601(2001)測定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粗糙度之指標之一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好為0.1~ 0.3nm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係該Ra為未達0.1nm之值時,有難以獲得優異防眩性之情況之故。   另一方面,該Ra為超過0.3nm之值時,有褪色性顯著降低之情況。   因此,該Ra更好設為0.15~0.28之範圍內之值,又較好設為0.2~0.25之範圍內之值。   [0048] (4)表面粗糙度2   且依據JIS B 0601(2001)測定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粗糙度之指標之一的最大剖面高度(Rt)較好為1~4.5nm之範圍內之值。   其理由係該Rt為未達1nm之值時,有難以獲得優異防眩性之情況之故。   另一方面,該Ra為超過4.5nm之值時,有褪色性顯著降低之情況。   因此,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粗糙度(Rt)更好設為1.5~4nm之範圍內之值,又較好設為2~3nm之範圍內之值。   [0049] [第2實施形態]   又,第2實施形態係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且至少包含下述步驟(1)~(3)。   (1)對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以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之比例予以摻合,作成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步驟,   (2)於基材上塗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而形成塗膜之步驟,   (3)對於基材上之塗膜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作為防眩性硬塗層之氧化矽粒子自該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之步驟。   [0050] 1.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製造步驟   係對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以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之比例予以摻合,作成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製造步驟。   亦即,係使用習知混合裝置,將特定量之(A)成分、(B1)成分、(B2)成分、(B3)成分分別均一混合,作成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步驟。   又,為了均一且短時間混合攪拌摻合成分,作為習知混合裝置較好使用螺旋槳混合機、球磨機、珠粒研磨機、V摻合機、三輥混合機、捏合機、行星式混合機、噴射研磨機等之至少一種。   [0051] 2. 由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形成塗膜之步驟   其次,由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形成塗膜。   亦即,作為塗膜形成步驟,係使用以往習知之層合方法例如棒塗佈法、刮刀塗佈法、輥塗佈法、刮板塗佈法、模嘴塗佈法、凹版塗佈法等,於塑膠基材表面塗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而形成塗膜之步驟。   [0052] 3.塗膜之硬化步驟   其次,實施塗膜之硬化步驟。   亦即,使塗膜乾燥後,照射活性能量線使塗膜硬化,藉由將塗膜設為特定厚度之防眩性硬塗層,可獲得防眩性硬塗薄膜。   此處,使塗膜硬化時之活性能量線舉例為紫外線,該紫外線可藉由高壓水銀燈、無電極燈、金屬鹵素燈、氙氣燈等而照射。   紫外線之照射量通常為100~500mJ/cm2 之範圍內之值,更好為150~400mJ/cm2 之範圍內之值。 [實施例]   [0053] 以下參考實施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0054] [實施例1] 1. 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 (1) 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準備步驟   對作為(A)成分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多官能丙烯酸系單體50質量份及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寡聚物50質量份之混合物) 100質量份,混得作為(B1)成分之粉碎氧化矽粒子(平均粒徑:3.2μm,折射率:1.5) 7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反應性氧化鋯粒子(SOLAR(股)製,ZR-020,平均粒徑:50nm,折射率:2.1) 10質量份、作為(B3)成分之丙烯酸樹脂粒子(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XX-27LA,平均粒徑:1.5μm,折射率:1.5) 15質量份、(C)成分之光聚合起始劑(BASF公司製,OMNIRAD184) 2質量份,同時以丙二醇單甲醚稀釋,製造固形分30重量%之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   又,表1中之(B1)~(B3)成分之質量份係相對於(A)成分100質量份之摻合比例。   [0055] (2)塗佈步驟   其次,使用線棒#14,將所得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以使硬化後之膜厚成為3.5μm之方式,塗佈於作為塑膠基材之附易接著層之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TACBRIGHT公司製,TECPHAN P980RO,膜厚:80μm)之易接著劑層上,形成特定塗膜。   [0056] (3)乾燥步驟   其次,使用熱風乾燥裝置,將所得塗膜於70℃、1分鐘條件進行乾燥。   [0057] (4)硬化步驟   其次,對經乾燥之塗膜,使用紫外線照射裝置(JS Corporation (股)製,光源:高壓水銀燈),以下述條件照射紫外線,使塗膜硬化,作為薄膜狀硬化物形成防眩性硬塗層,獲得最終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照度:100mW/cm2 光量:240mJ/cm2 [0058] 2.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評價 (1)評價1(表面粗糙度)   依據JIS B 0601(2001),使用表面粗糙度計(Mitutoyo製,SV-3000),測定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粗糙度(Ra及Rt)。   [0059] (2)評價2(濁度值)   依據JIS K 7136(2000),使用濁度計(日本電色工業(股)製,NDH 5000),測定所得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濁度值(%),將其作為全濁度值(%)。   其次,剝離雙面黏著材的光學用透明黏著材(LINTEC (股)製,OPTERIANO-T015)之單側之剝離薄膜,對於露出之面以使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硬塗層對向之方式對位後,貼附防眩性硬塗薄膜。   以剝離光學用黏著材之另一側的剝離薄膜之狀態,測定濁度值,將其作為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內部濁度值(%)。   再者,自全濁度值(%)減去內部濁度值(%),將其作為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外部濁度值(%)。   [0060] (3)評價3(褪色性)   於264ppi(像素/吋)之顯示器裝置(APPLE(股)製,New iPad(註冊商標))之顯示畫面上,以防眩性硬塗層朝向上方之方式設置所得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其次,驅動顯示器裝置,全面進行特定圖像(黑色)顯示,依據下述基準,評價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褪色性。   ○:未觀察到褪色性,亦未觀察到伴隨此之視認性降低。   △:稍觀察到褪色性,稍觀察到伴隨此之視認性降低。   ×:觀察到褪色性,顯著觀察到伴隨此之視認性降低。   [0061] (4)評價4(防眩性)   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硬塗層之相反面與黑色板使用雙面膠帶之光學用透明黏著材(LINTEC(股)製,OPTERIA NO-T015)予以貼合。   其次,於防眩性硬塗薄膜之上方,點亮3波長螢光燈,藉由因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反射所視認到之螢光燈之視認狀態,依據下述基準評價防眩性。   ○:所視認之螢光燈輪廓模糊。   △:所視認之螢光燈輪廓稍模糊。   ×:所視認之螢光燈輪廓未模糊。   [0062] (5)評價5(閃耀)   距離264ppi(像素/吋)之顯示器裝置(APPLE(股)製,New iPad(註冊商標))之顯示畫面10cm,以防眩性硬塗層朝向上方之方式設置所得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其次,驅動顯示器裝置,顯示畫面全面進行綠色顯示,依據下述基準,評價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閃耀抑制性。   ○:未觀察到閃耀。   △:稍觀察到閃耀。   ×:顯著觀察到閃耀。   [0063] (6)評價6(圖像視認性)   距離264ppi(像素/吋)之顯示器裝置(APPLE(股)製,New iPad(註冊商標))之顯示畫面10cm,以防眩性硬塗層朝向上方之方式設置所得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其次,驅動顯示器裝置,如圖4(a)所示,顯示特定圖像(●▲■),依據下述基準,評價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圖像視認性。   ○:鮮明地見到特定圖像之輪廓,可充分辨識。   △:特定圖像之輪廓雖模糊,但稍可辨識。   ×:特定圖像之輪廓模糊,無法充分辨識。   [0064] (7)評價7(表面硬度/耐擦傷性)   進行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表面硬度(耐擦傷性)之評價。   首先,切出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作成10cm×10cm之試驗片(5片)。   將5片試驗片各以防眩性硬塗層朝向上方之方式,設置於平坦部位,依據鉛筆硬度試驗(JIS K 5600-5-4),評價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硬度。   又,使用#0000之鋼綿,以250g/cm2 之荷重以10cm滑動距離,對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防眩性硬塗層實施10次往返摩擦試驗。   接著,於3波長螢光燈下目視確認防眩性硬塗層之外觀變化(傷痕發生條數),依據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所得表面硬度之平均值為2H以上,傷痕發生未達3條。   △:所得表面硬度之平均值未達2H,且1H以上,傷痕發生為4~10條。   ×:所得表面硬度之平均值未達1H,傷痕發生為11條以上。   [0065] (8)評價8(捲曲性)   首先,切出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作成10cm×10cm之試驗片(5片)。   將5片試驗片各以防眩性硬塗層朝向上方之方式,設置於平坦部位,測定4個角部浮起之最大高度,依據下述基準,評價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捲曲性。   進行所得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捲曲性評價。   ○:最大高度之平均值為10mm以下。   △:最大高度之平均值超過10mm、15mm以下。   ×:最大高度之平均值超過15mm、16mm以下。   [0066] [實施例2]   實施例2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67] [實施例3]   實施例3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0質量份,並且(B3)成分之摻合量降低為1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68] [實施例4]   實施例4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6質量份,(B2)成分之摻合量降低為20質量份,並且(B3)成分之摻合量降低為8質量份,進而防眩性硬塗層之膜厚設為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69] [實施例5]   實施例5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3)成分之摻合量稍降低為1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0] [比較例1]   比較例1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增加為3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又,於評價圖像視認性中,驅動顯示器裝置,顯示特定圖像(●▲■),但如圖4(b)所示,特定圖像之輪廓模糊,無法充分辨識。   [0071] [比較例2]   比較例2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2)成分增加為20質量份,(B3)成分增加為3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2] [比較例3]   比較例3中,除了將(B1)成分增加為10質量份,(B2)成分增加為20質量份,並且關於(B3)成分大幅增加為3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3] [比較例4]   比較例4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大幅增加為30質量份,(B2)成分增加為20質量份,並且關於(B3)成分亦大幅增加為3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4] [比較例5]   比較例5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大幅增加為30質量份,並且(B3)成分降低為1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5] [比較例6]   比較例6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20質量份,並且(B2)成分降低為5質量份,且(B3)成分降低為6質量份,進而防眩性硬塗層之膜厚設為10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6] [比較例7]   比較例7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24質量份,(B2)成分降低為3質量份,且關於(B3)成分降低為4質量份,進而防眩性硬塗層之膜厚設為15μ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7] [比較例8]   比較例8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平均粒徑設為1.5μm,將以30質量份之比例摻合其,並且(B3)成分降低為10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8] [比較例9]   比較例9中,除了未摻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2)成分,且(B3)成分降低為2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79] [比較例10]   比較例10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0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且(B3)成分大幅降低為2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0] [比較例11]   比較例11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30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且(B3)成分降低為4質量份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1] [比較例12]   比較例12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降低為3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2] [比較例13]   比較例13中,除了未摻合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3] [比較例14]   比較例14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0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4] [比較例15]   比較例15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增加為15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5] [比較例16]   比較例16中,除了將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中之(B1)成分之摻合量大幅增加為30質量份,且未摻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製造防眩性硬塗薄膜並評價。   [0086][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0087] 如以上所詳述,依據本發明,藉由對於用以形成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以特定比例摻合至少3種粒子,同時將厚度限制於特定值以下,而可有效防止褪色性,而可獲得展現優異防眩性,進而即使防眩性硬塗層比較薄,亦具有高的表面硬度,並且捲曲之發生較少的防眩性硬塗薄膜。   再者,依據本發明,可獲得即使應用於如衛星導航般之高精細顯示器時,亦能提高圖像視認性,同時可有效抑制閃耀發生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此外,依據本發明,作為防眩性硬塗薄膜全體,由於容易薄膜化,故可使製造步驟簡略化,並且可減低製造成本。   因此,依據本發明,可獲得即使應用於如衛星導航般之高精細顯示器時,亦能提高圖像視認性,同時可有效抑制閃耀發生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此外,依據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即使不於塑膠基材之兩面形成防眩性硬塗層,而僅形成於單面,亦可發揮特定之防眩性等,同時亦見到可防止捲曲發生。   因此,作為防眩性硬塗薄膜全體,由於容易薄膜化,故可使製造步驟簡略化,並且可減低製造成本。
[0088]
10‧‧‧防眩性硬塗薄膜
12‧‧‧塑膠基材
14‧‧‧特定複數粒子
14a‧‧‧氧化矽粒子
14b‧‧‧高折射率粒子(氧化鋯粒子)
14c‧‧‧樹脂粒子
15‧‧‧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
16‧‧‧防眩性硬塗層
110‧‧‧防眩性硬塗薄膜
111‧‧‧偏光片
112a‧‧‧塑膠基材(第1TAC薄膜)
112b‧‧‧塑膠基材(第2TAC薄膜)
115a‧‧‧接著劑層(第1接著劑層)
115b‧‧‧接著劑層(第2接著劑層)
116‧‧‧防眩性硬塗層
118‧‧‧黏著劑層
119‧‧‧剝離薄片
120‧‧‧偏光板
[0016]   圖1(a)~(b)係供於用以比較說明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態樣及以往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態樣的圖。   圖2(a)係供於用以說明實施例1等所用之氧化矽粒子之粒度分佈圖表的圖,圖2(b)係供於用以說明其他氧化矽粒子之粒度分佈圖表的圖,圖2(c)係供於用以說明實施例1等所用之樹脂粒子之粒度分佈圖表的圖。   圖3係供於用以說明使用本發明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偏光板態樣之圖。   圖4(a)~(b)分別係供於用以說明實施例1與比較例1之圖像視認性之圖。

Claims (8)

  1. 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其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之防眩性硬塗薄膜,   前述防眩性硬塗層係源自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該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係相對於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含有   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   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   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且   前述氧化矽粒子自前述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
  2. 如請求項1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氧化矽粒子為粉碎氧化矽粒子。
  3.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氧化矽粒子之平均粒徑為2.1~10μm之範圍內之值。
  4.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高折射率粒子之平均粒徑為1~1000nm之範圍內之值。
  5.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樹脂粒子之平均粒徑為0.5~2μm之範圍內之值。
  6.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依據JIS K 7136測定之防眩性硬塗薄膜之全體濁度值為15~40%之範圍內之值,內部濁度值為5~38%之範圍內之值,且外部濁度值為未達40%之值。
  7. 如請求項1或2之防眩性硬塗薄膜,其中前述防眩性硬塗層之表面硬度為2H以上。
  8. 一種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於塑膠基材表面具備防眩性硬塗層的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且至少包含下述步驟(1)~(3),   (1)對作為(A)成分之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以作為(B1)成分之氧化矽粒子5~25質量份、作為(B2)成分之高折射率粒子3~30質量份、及作為(B3)成分之樹脂粒子4~25質量份之比例予以摻合,作成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之步驟,   (2)於基材上塗佈前述防眩性硬塗層形成材料而形成塗膜之步驟,   (3)對於前述基材上之塗膜照射活性能量線,而形成前述氧化矽粒子自防眩性硬塗層之與前述塑膠基材相反側之表面突出且厚度為8μm以下之防眩性硬塗層之步驟。
TW107109034A 2017-06-13 2018-03-16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7701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5806 2017-06-13
JP2017115806A JP6884045B2 (ja) 2017-06-13 2017-06-13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3084A true TW201903084A (zh) 2019-01-16
TWI770141B TWI770141B (zh) 2022-07-11

Family

ID=64839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9034A TWI770141B (zh) 2017-06-13 2018-03-16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84045B2 (zh)
KR (1) KR102453732B1 (zh)
CN (1) CN109085666B (zh)
TW (1) TWI7701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37786A1 (ja) * 2018-12-26 2020-07-02 東山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538170A (zh) * 2020-06-12 2020-08-14 江苏鸿晨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膜层混合防眩光镜片
CN113118003A (zh) * 2021-04-19 2021-07-16 新航涂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肌感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2032121B2 (en) 2021-09-17 2024-07-09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High-haze anti-glare film and high-haze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CN118140162A (zh) * 2021-10-28 2024-06-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偏振片、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WO2024038397A1 (ko) * 2022-08-18 2024-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지막, 수지막의 제작 방법, 표시 장치, 광학 부재 및 편광 부재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67741B2 (ja) * 1999-03-09 2009-05-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376368B2 (ja) * 1999-09-24 2009-12-0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0948526B1 (ko) * 2002-02-25 2010-03-23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눈부심방지 및 반사방지 막,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JP4187186B2 (ja) * 2002-03-11 2008-11-26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4215458B2 (ja) * 2002-06-26 2009-01-28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TWI230123B (en) * 2003-04-01 2005-04-01 Optimax Tech Corp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optic protection film
JP5194331B2 (ja) * 2004-10-12 2013-05-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およびレンズシート、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KR20080003612A (ko) * 2006-07-03 2008-01-08 에스케이씨하스디스플레이필름(주) 방현성 코팅필름
US8431219B2 (en) * 2007-01-22 2013-04-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including an antiglare layer containing organic particles and nonspherical silica particles
JP2009058862A (ja) * 2007-09-03 2009-03-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KR20090026860A (ko) * 2007-09-11 2009-03-16 오성엘에스티(주) 방현필름
JP4698723B2 (ja) * 2008-11-25 2011-06-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455144B2 (ja) * 2009-03-31 2014-03-26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308215B2 (ja) * 2009-03-31 2013-10-09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1273789B1 (ko) * 2012-04-19 2013-06-1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1526649B1 (ko) * 2012-11-21 2015-06-05 (주)엘지하우시스 하드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광특성이 우수한 반사방지 필름
US8974066B2 (en) * 2013-03-14 2015-03-10 Intermolecular, Inc. Optical coatings with plate-shaped p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JP6305281B2 (ja) * 2014-09-02 2018-04-04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シリカ焼成体及びシリカ分散液
JP6492683B2 (ja) 2015-01-21 2019-04-03 日油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84045B2 (ja) 2021-06-09
CN109085666A (zh) 2018-12-25
JP2019002971A (ja) 2019-01-10
TWI770141B (zh) 2022-07-11
KR102453732B1 (ko) 2022-10-14
CN109085666B (zh) 2021-06-29
KR20180135796A (ko) 2018-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0141B (zh) 防眩性硬塗薄膜及防眩性硬塗薄膜之製造方法
TWI391251B (zh) 防眩性硬被覆膜之製造方法
KR101151503B1 (ko) 방현성 하드코트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편광판
TWI489130B (zh) 防眩性硬被覆膜及使用它之偏光板
TWI433778B (zh) 防眩性硬被覆膜及使用它之偏光板
JP5204706B2 (ja)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8333478B2 (en) Glare-proofing and light-transmitting hard coat film
WO2015190202A1 (ja)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該シートを含む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0256851A (ja)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6498857B2 (ja) 表示素子前面用フィルムおよび表面部材付き表示素子
JP2010266658A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JP647592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2008110550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TWI519826B (zh) 防眩性硬被覆薄膜及使用其之偏光板
JPWO2008146935A1 (ja) 防眩性光透過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638509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5592671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CN114509831A (zh) 防眩防反射片及防反射层层叠用防眩片
JP2020060781A (ja) 防眩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2113161A (ja) コートフィルム
WO2015156333A1 (ja) 防眩フィルム
JP5677882B2 (ja)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