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5666A -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5666A
CN109085666A CN201810203948.5A CN201810203948A CN109085666A CN 109085666 A CN109085666 A CN 109085666A CN 201810203948 A CN201810203948 A CN 201810203948A CN 109085666 A CN109085666 A CN 109085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gredient
film coating
mass parts
dazzle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39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5666B (zh
Inventor
户高昌也
星野弘气
佐佐木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Lin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85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56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56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56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2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5/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 B05D5/06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to obtain special surface effects, finishes or structures to obtain multicolour or other optical effects
    • B05D5/061Special surface effe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006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5Additives macromolecula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7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1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8Particle size between 100-10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9Particle size larger than 1000 n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601/00Inorganic fillers
    • B05D2601/20Inorganic fillers used for non-pigmentation effect
    • B05D2601/22Silic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褪色性等的防眩性硬涂膜等。本发明提供的防眩性硬涂膜等的特征在于,包括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该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二氧化硅颗粒从膜表面突出。

Description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等的防眩性硬涂膜以及这样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有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平板(tablet)型终端或汽车导航等的显示器中,出现了外部光在画面显示面中进行反射而难以辨认显示图像的问题。
另一方面,使这些显示器显示黑色时,出现了画面显示面看起来褪色的现象(以下称为褪色性),伴随着近年来的显示器的大型化,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正在增加。
因此,作为解决该外部光反射的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使用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材料的技术。
即,在该防眩性硬涂层中,在形成硬涂层时,有利用物理方法使硬涂层的表面粗糙化的方法;在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填料的方法;在硬涂层形成用的硬涂剂中混入不相溶的两种成分,利用它们的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的方法等。
这些对策均将硬涂层的表面、即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面作为硬涂层的表面(以下相同),并通过在该表面上形成微小的凹凸,从而抑制外部光的正反射,防止荧光灯等外部光的投影。
例如,提出了一种在透明基材膜上层叠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为含有大直径微粒、以及比重较该大直径微粒更大且粒径小的小直径微粒的规定厚度的防眩层,大直径微粒的体积比例为0.5%以上且为40%以下,小直径微粒的体积比例为15%以上且为65%以下(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作为大直径微粒,公开了平均粒径为0.1~5μm的丙烯酸树脂等树脂颗粒;作为小直径微粒,公开了平均粒径为0.01~0.1μm的氧化锆或二氧化硅等无机颗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3722号公报(专利的权利要求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眩性膜,虽然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多种填料,既能够抑制画面中的眩光感(以下有时仅称为“眩光”)、又能够确保图像可视性的防眩性膜,但是,关于抑制褪色性,没有任何涉及。
不仅如此,由于大直径微粒为有机微粒、并且其平均粒径比较大,还出现了不能得到防眩层的厚度薄的防眩性膜、或者当防眩层的厚度厚时防眩性膜发生翘曲的问题。
而且,出现了有机微粒容易从硬涂层的表面脱落,而得不到充分的耐擦伤性,进而防眩性因经时而进一步下降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努力,其结果,在以规定比例在防眩性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中掺合至少三种颗粒的同时,将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限制在规定值以下,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以及该防眩性硬涂膜的有效的制造方法,所述防眩性硬涂膜通过以规定比例同时使用多种颗粒等,从而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等;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眩性硬涂膜,从而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所述防眩性硬涂膜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二氧化硅颗粒从该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
即,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由于防眩性硬涂层在以规定比例含有至少三种颗粒(B1~B3)的同时,将其厚度限制在规定值以下,因此,能够形成二氧化硅颗粒确实且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是指位于与设置有防眩性硬涂层的塑料基材相反侧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另一个表面。以下相同)突出的状态。
因此,能够得到一种防眩性硬涂膜,所述防眩性硬涂膜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有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二氧化硅颗粒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
其理由在于,该粉碎二氧化硅颗粒与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相比,粒径分布容易变广,并且具有与其它材料相互间的密着性得到有效提高的趋势。
因此,平均粒径比较大的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变得容易存在,能够得到粉碎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变得容易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同时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的防眩性硬涂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1~10μ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二氧化硅颗粒,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00n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高折射率颗粒,其与规定的二氧化硅颗粒和树脂颗粒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2μm的范围内的值。
通过使用以此方式控制了平均粒径的树脂颗粒,其与规定的二氧化硅颗粒和树脂颗粒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等。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根据JIS K 7136(2000)测定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整体雾度值为15~40%的范围内的值,内部雾度值为5~38%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外部雾度值为小于40%的值。
通过以此方式控制防眩性硬涂层的整体雾度值、乃至控制外部雾度值等,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异的防眩性、图像可视性、眩光抑制性等。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时,优选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为2H以上。
通过以此方式控制表面硬度,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能够得到稳定地具备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特别是单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工序(1)~(3),
(1)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5~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以3~30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以4~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
(2)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基材上,从而形成涂膜的工序;
(3)对基材上的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二氧化硅颗粒从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工序。
通过以此方式形成以规定比例含有至少三种颗粒(B1~B3)而成的防眩性硬涂膜,能够形成二氧化硅颗粒确实且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膜状固化物)的规定表面突出的状态。
因此,能够有效地得到一种防眩性硬涂膜,所述防眩性硬涂膜能够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具备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
附图说明
图1(a)~(b)是为了比较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实施方式以及以往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实施方式而提供的图。
图2(a)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等中使用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度分布图表而提供的图,图2(b)是为了说明另一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度分布图表而提供的图,图2(c)是为了说明实施例1等中使用的树脂颗粒的粒度分布图表而提供的图。
图3是为了说明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而成的偏振片的实施方式而提供的图。
图4(a)~(b)是为了分别说明实施例1与比较例1中的图像可视性而提供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防眩性硬涂膜
12:塑料基材
14:规定多个颗粒
14a:二氧化硅颗粒
14b:高折射率颗粒(氧化锆颗粒)
14c:树脂颗粒
15: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16:防眩性硬涂层
110:防眩性硬涂膜
112a:塑料基材(第一TAC膜)
112b:塑料基材(第二TAC膜)
115a:粘合剂层(第一粘合剂层)
115b:粘合剂层(第二粘合剂层)
116:防眩性硬涂层
118:压敏粘合剂层
119:剥离片
120:偏振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为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二氧化硅颗粒从该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例如,图1(a)是为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涂膜10的截面而提供的图,图1(b)是为了说明以往的防眩性硬涂膜10’的截面而提供的图。
1.防眩性硬涂层
(1)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如图1(a)所示,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10在塑料基材12上含有通过含有规定的多个颗粒14(14a、14b、14c)而成的防眩性硬涂层(有时称为膜状固化物)16。
即,如图1(a)中的其截面所示,防眩性硬涂层16,典型地由含有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15、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14a、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14b、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14c、以及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膜状固化物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1(b)中的其截面所示,典型的以往的防眩性硬涂膜10’在塑料基材12’上具备通过含有球状树脂颗粒14’而成的防眩性硬涂层16’。
即,防眩性硬涂层16’中,作为用于赋予基于光散射等的防眩性的颗粒,例如,仅使用比较大的球状树脂颗粒14’,相当于本申请发明的比较例13~17中所示的构成。
(1)-1(A)成分: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包括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从以往公知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中选择,可列举出能量射线固化性的单体、低聚物、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
更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类单体或(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
此外,作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例如可列举出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新戊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环戊烯基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烯丙基化环己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丙酸改性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内酯改性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
此外,这些单体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此外,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列举出聚酯丙烯酸酯类、环氧丙烯酸酯类、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多元醇丙烯酸酯类等。
在此,作为聚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而得到: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经多元羧酸与多元醇的缩合而得到的在两末端具有羟基的聚酯低聚物的羟基酯化;或者,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对多元羧酸加成环氧烷烃(alkylene oxide)而得到的低聚物的末端的羟基酯化。
此外,环氧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以通过使(甲基)丙烯酸与比较低分子量的双酚型环氧树脂或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的环氧乙烷环进行反应并进行酯化而得到。
此外,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类预聚物,例如可以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经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与聚异氰酸酯的反应而得到的聚氨酯低聚物酯化而得到。
进一步,多元醇丙烯酸酯类预聚物可以通过利用(甲基)丙烯酸将聚醚多元醇的羟基酯化而得到。这些预聚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此外,也可以与上述的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同时使用。
(1)-2(B)成分:多种颗粒
(i)(B1)成分(二氧化硅颗粒)
(种类)
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具有下述特征:具有比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φ2)和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φ3)更大的平均粒径(φ1),并且,在其粒径分布中分布着粒径比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t)更大的颗粒,并且相当硬(例如,维氏硬度为1200MPa以上)。
因此,由于该二氧化硅颗粒中,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在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侧突出,因此能够形成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的防眩性硬涂膜。
在此,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种类,例如可列举出球状二氧化硅、不定形的粉碎二氧化硅等中的单独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并且,作为该二氧化硅颗粒,更优选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
其理由在于,若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则与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相比,具有粒径分布变广的趋势,粉碎二氧化硅颗粒与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相比,比平均粒径大的颗粒以及小的颗粒的存在比例分别变高。
若比平均粒径大的颗粒的存在比例变多,则颗粒的一部分变得容易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能够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
另一方面,若比平均粒径小的颗粒的存在比例增多,则防眩性硬涂层中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存在比例变高,能够得到具有高的表面硬度的防眩性硬涂层。
进一步,由于在粉碎二氧化硅颗粒表面上,微小的凹凸(角部或突起)多,因此,与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等相比,粉碎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积更大,因此,与其它材料的接触面积变大。
其结果,粉碎二氧化硅颗粒与其它材料的相互间的密着性得到有效提高,即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也能够得到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的防眩性硬涂层。
因此,通过使用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如上所述,基于其颗粒所具有的粒径分布等特征,能够得到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并且具有高的表面硬度的防眩性硬涂膜。
另外,粉碎二氧化硅颗粒为利用规定方法将熔融二氧化硅或结晶二氧化硅等球状二氧化硅粉碎而成的二氧化硅颗粒,通常是指在表面具有尖锐的角部或突起等凹凸的二氧化硅颗粒。
(平均粒径)
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所含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φ1:体积平均粒径)通常优选为2.1~10μm的范围内的值。
若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该范围内的值,则主要是外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容易,能够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既能够维持图像可视性,也对眩光的产生进行有效地抑制。进一步,通过使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该范围内的值,可以使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比较薄,能够得到既具有高的表面硬度、翘曲的产生又少的具有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
更具体而言,若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小于2.1μm的值,则存在二氧化硅颗粒难以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外部雾度值等值的调节变得困难,从而导致难以维持充分的防眩性、眩光的抑制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超过10μm,则特别是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存在褪色性的防止或图像可视性的确保变得困难,进一步变得容易产生表面硬度的下降或翘曲等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8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6μm的范围内的值。
优选考虑硬涂层的膜厚(t)而决定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φ1),进一步优选该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与硬涂层的膜厚大致相同。
其理由在于,若该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与硬涂层的膜厚大致相同,则能够使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均匀且稳定地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
例如,通过满足0.8×t≦φ1≦2.0×t的关系式,更优选通过满足0.9×t≦φ1≦1.8×t的关系式,二氧化硅颗粒中,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变得容易从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侧突出,变得容易有效地调节外部雾度值等。
其结果,能够得到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既确保了图像可视性,又抑制了眩光的产生的硬涂层。
进一步,若言及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度分布,则优选具有图2(a)或图2(b)所示的粒度分布图表。
即,图2(a)所示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度分布图表,与实施例1等中所使用的二氧化硅颗粒相对应,在粒度分布图表上具有两个峰,可知混合有两种以上的粒度分布不同的二氧化硅颗粒。
即,为平均粒径为8μm左右的第一二氧化硅颗粒与平均粒径为0.7μm左右的第二二氧化硅颗粒的组合二氧化硅颗粒(平均粒径:3.2μm)。
另一方面,图2(b)所示的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度分布图表的特征在于,在该粒度分布图表上具有一个峰。即,可知为平均粒径为3μm左右的单一二氧化硅颗粒(平均粒径:3.2μm)。
并且,另外确认到:在为本申请发明的实施例1等时,虽然使用了图2(a)所示的粒度分布的组合二氧化硅颗粒,然而即使是使用图2(b)所示的粒度分布的单一二氧化硅颗粒的情况下,也表现同样的褪色性的防止性或防眩性等。
(掺合量)
此外,相对于100质量份的(A)成分,优选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所含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的掺合量为5~25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若二氧化硅颗粒的掺合量为该范围内的值,则主要是外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容易,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同时能够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既能够维持图像可视性,也对眩光的产生进行有效地抑制。
更具体而言,若该二氧化硅颗粒的掺合量为小于5质量份的值,则二氧化硅颗粒的一部分难以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突出,外部雾度值等值的调节变得困难。因此,存在难以表现出充分的防眩性、或难以抑制眩光的产生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二氧化硅颗粒的掺合量超过25质量份,则特别是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存在褪色性的防止或图像可视性的确保变得困难的情况、或者表面硬度下降的情况。
因此,相对于100质量份的(A)成分,更优选二氧化硅颗粒的掺合量为7~2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15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i)(B2)成分:高折射率颗粒
(种类)
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例如,折射率(nd)为1.8以上的无机微粒符合条件,但更优选为折射率(nd)为1.9以上的无机微粒,进一步优选为折射率(nd)为2.0以上的无机微粒。
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氧化锆颗粒(nd:2.1)、氧化钛颗粒(nd:2.5~2.7)、氧化铬(3价)(nd:2.5)、氧化铜(nd:2.7)、氧化锌(nd:2.0)、铂(nd:2.95)、钨(nd:2.76)等中的至少一种,但特别优选为氧化锆颗粒。
其理由在于,若高折射率颗粒为氧化锆颗粒,则相对于防眩性硬涂层的成分比重比较大,并且平均粒径小,因此,与后述的(B3)成分一起局部存在于底部、即防眩性硬涂层的塑料基材侧,主要能够有效地发挥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功能。
此外,若为氧化锆颗粒,则容易集中于作为(B1)成分的比较大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周围,因此,通过掺合该氧化锆颗粒,不仅使二氧化硅颗粒的固定性、表面硬度提高,而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发挥起因于二氧化硅颗粒的表面硬度。
在此,作为(B2)成分的氧化锆颗粒的种类,例如,作为主要成分,以ZrO2表示的化合物符合条件,优选在室温下具有单斜晶系的结晶结构。
并且,作为氧化锆颗粒,也可以使用在锆中掺合氧化钙或氧化镁、或者氧化钇等稀土类氧化物而成的稳定化氧化锆颗粒、或基于此的准稳定化氧化锆颗粒。
另外,为了防止氧化锆颗粒凝集而导致过度的局部存在、并且为了在防眩性硬涂层的内部牢固地进行固定,优选使用在氧化锆颗粒的表面混合包覆具有自由基反应性基团的单体或低聚物等而成的反应性氧化锆颗粒。
因此,若为这样的反应性氧化锆颗粒,则在比较大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周围进一步集中,形成牢固的无机区域,因此,还能够发挥进一步提高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的效果。
(平均粒径)
在本发明中,优选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φ2:体积平均粒径)为1~1000n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该范围内的值,则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容易,既能够维持优异的防眩性、图像可视性,也能对眩光的产生进行有效地抑制。
若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小于1nm的值,则存在难以维持充分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超过1000nm,则特别是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存在难以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500n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100nm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体积平均粒径),例如,可以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制作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图表,作为以此为基础的中位粒径D50而进行测定。
(掺合量)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A)成分,优选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的掺合量为3~3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高折射率颗粒的掺合量为该范围内的值,则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容易,因此,既能够维持优异的防眩性、图像可视性,也能对眩光的产生进行有效地抑制。
即,若高折射率颗粒的掺合量为小于3质量份的值,则存在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困难,难以发挥充分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高折射率颗粒的掺合量超过30质量份,则特别是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存在眩光的产生抑制或图像可视性的确保变得困难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高折射率颗粒的掺合量为5~28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25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最优选为10~2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iii)(B3)成分:树脂颗粒
由于相对于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t),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比较小,因此大量存在于内部而非存在于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其与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相互作用,能够使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更加容易。
其理由在于,由于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所存在的部分与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所存在的部分的存在,在防眩性硬涂层中,容易形成折射率不同的结构,作为结果,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变得容易。
在此,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的种类,例如优选为有机硅树脂微粒、改性有机硅树脂微粒、三聚氰胺树脂微粒、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例如,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微粒等)、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聚碳酸酯树脂微粒、聚乙烯树脂微粒、苯乙烯聚合物树脂微粒、苯代三聚氰胺树脂微粒等中的单独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
其中,优选为选自由丙烯酸聚合物树脂微粒、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树脂微粒、苯乙烯聚合物树脂微粒及有机硅树脂微粒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其理由在于,若为这些树脂微粒,则比较廉价,而且对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及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的分散性做出贡献,对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上稳定地形成起因于(B1)成分的微小的凹凸做出贡献,与(B2)成分相互作用而变得容易得到所需的内部雾度值等。
进一步,若说到与(B1)成分的关系,则在塑料基材的表面涂布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时,能够有效地控制涂膜中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从防眩性硬涂层表面突出的情况,从而更稳定地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的微小的凹凸。
其结果,能够得到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能够在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而且与上述的内部雾度值等的调节的容易性相结合,既确保了图像可视性又抑制了眩光的产生。
(平均粒径)
优选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体积平均粒径)为0.5~2μ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该范围内的值,则主要是内部雾度值的调节变得容易,能够既维持优异的防眩性、图像可视性,也能对眩光的产生进行有效地抑制。
若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小于0.5μm的值,则存在难以抑制眩光的产生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超过2μm,则特别是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存在难以确保图像可视性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8~1.8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0~1.6μm的范围内的值。
另外,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可以使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得到图2(c)所示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图表,由此以作为中位粒径的D50计而计算得出。
(掺合量)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A)成分,优选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的掺合量为4~25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使比较小的树脂颗粒存在于防眩性硬涂层的内部而表现出规定的内部雾度值,从而确保图像可视性;并且,通过稳定地形成起因于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微小的凹凸,从而得到优异的防眩性。
更具体而言,若树脂颗粒的掺合量为小于4质量份的值,则存在不能在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充分地形成微小的凹凸,而难以得到所需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树脂颗粒的掺合量为超过25质量份的值,则存在雾度值变得过大,使得显示器的显示图像的图像可视性下降的情况。
因此,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更优选树脂微粒的掺合量为8~23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10~2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2~18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1)-4(C)成分:光聚合引发剂
(i)种类
为了使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容易且在短时间内反应并固化,优选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进一步含有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这样的光聚合引发剂的种类,例如可列举出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异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异丁醚、苯乙酮、二甲基氨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丙烷)酮、二苯甲酮、对苯基二苯甲酮、4,4’-二乙基氨基二苯甲酮、二氯二苯甲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叔丁基蒽醌、2-氨基蒽醌、2-甲基噻吨酮、2-乙基噻吨酮、2-氯噻吨酮、2,4-二甲基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苯乙酮二甲基缩酮、对二甲基胺苯甲酸酯等中的单独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ii)掺合量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优选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的掺合量通常为0.2~10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光聚合引发剂的掺合量为小于0.2质量份的值,则存在难以得到充分的固化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光聚合引发剂的掺合量为超过10质量份的值,则存在耐擦伤性下降的情况。
因此,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更优选光聚合引发剂的掺合量为0.5~7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份的范围内的值。
(1)-5添加剂等
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根据需要,可以通过在适当的溶剂中适当地添加上述的(A)~(C)成分,使之均匀地溶解或分散而制备。
此时,除了(A)~(C)成分以外,还优选进一步掺合,例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硅烷类偶联剂、光稳定剂、流平剂、消泡剂、分散剂、润滑剂等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添加剂。
此外,作为所使用的溶剂,例如可列举出己烷、庚烷等脂肪族烃;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二氯甲烷、氯乙烯等卤代烃;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醇;丙酮、甲基乙基酮、2-戊酮、异佛尔酮、环己酮等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乙基溶纤剂等溶纤剂类溶剂等。
另外,作为以此方式制备而成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浓度及粘度,只要为可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涂布的数值范围即可,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
(2)厚度
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t)的特征在于,为8μm以下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超过8μm的值,则存在得不到所需的防眩性硬涂层中的结构的情况,或难以抑制伴随着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收缩的翘曲的情况,或者难以抑制弯曲防眩性硬涂膜时产生的防眩性硬涂层中的裂纹的情况。
但是,若该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变得过薄,则存在难以得到实际使用上所需要的表面硬度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防眩性硬涂层的厚度为1~7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6μm的范围内的值,最优选为3~5μm的范围内的值。
2.塑料基材
作为塑料基材的种类,可以从以往作为光学用硬涂膜的透明基材而公知的塑料基材中适当选择并进行使用。
因此,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玻璃纸、二乙酰纤维素、三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丁酸酯(acetyl cellulose butyrate)、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基戊烯、聚砜、聚醚醚酮、聚醚砜、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氟树脂、聚酰胺、丙烯酸树脂、降冰片烯类树脂、环烯烃树脂等。
特别优选塑料基材为三醋酸纤维素(TAC)。
其理由在于,若为TAC,则光学各向异性少且透明性高,产生图像显示模糊等的可能性小;并且,成本比较低、经济。
另外,从操作性等良好的角度出发,优选塑料基材的膜厚为15~300μm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30~200μ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50~100μm的范围内的值。
此外,如图3所示,还可以将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110贴合于偏振片111上,形成偏振板120。
即,例如,可以将如三醋酸纤维素(TAC)膜(第一TAC膜)112a这样的光学各向异性少的膜用作基材,在其一个面上形成防眩性硬涂层116,从而准备防眩性硬涂膜110。
接着,在偏振片111、例如聚乙烯醇类偏振片的单面上,经由第一粘合剂层115a而层叠形成有防眩性硬涂层116的第一TAC膜112a。
另一方面,在偏振片111的另一个相反面、即未形成防眩性硬涂层116的一侧,经由第二粘合剂层115b而层叠第二TAC膜112b。
由此,能够得到在具有优异的防眩性的同时,即使在适用于高精细显示器时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的偏振板120。
另外,如图3所示,还优选在该偏振板120上设置用于贴合在液晶单元等光学部件上的压敏粘合剂层118、剥离片119。
3.防眩性硬涂膜的特性
(1)雾度值
(整体雾度值)
此外,优选根据JIS K 7136(2000)而测定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整体雾度值(有时仅称为雾度值)为15~40%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整体雾度值为小于15%的值,则存在难以得到优异的眩光抑制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整体雾度值超过40%,则存在显著地产生显示器的褪色性、或者图像可视性显著地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防眩性硬涂膜的整体雾度值为18~35%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0~33%的范围内的值。
(内部雾度值)
优选防眩性硬涂层的内部雾度值为5~38%的范围内的值。
若该内部雾度值为小于5%的值,则存在褪色性、眩光、及防眩性下降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内部雾度值超过38%,则存在图像可视性显著地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防眩性硬涂膜的内部雾度值为6~30%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25%的范围内的值。
(外部雾度值)
优选防眩性硬涂层的外部雾度值为小于40%的值。
若该外部雾度值为40%以上的值,则存在显著地产生显示器的褪色性的情况。
但是,若该外部雾度值过度地降低,则存在眩光、或防眩性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防眩性硬涂膜的外部雾度值为6~35%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8~25%的范围内的值。
(2)表面硬度
优选防眩性硬涂膜具有作为铅笔硬度的规定的表面硬度,并且在使用钢丝棉的耐擦伤性的评价中无外观变化。
其理由在于,若表面硬度过低,则在该耐擦伤性的评价中确认到外观变化,进而存在难以得到作为硬涂膜的充分的耐擦伤性的情况。
因此,对于防眩性硬涂膜而言,优选以表面硬度(铅笔硬度)计为1H以上的值,更优选为2H以上的值。
其理由在于,通过以此方式限制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即使比较薄,也能够得到具备具有更优异的耐擦伤性等的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
(3)表面粗糙度1
此外,优选根据JIS B 0601(2001)而测定的、作为防眩性硬涂膜的表面粗糙度的指标之一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1~0.3n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Ra为小于0.1nm的值,则存在难以得到优异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Ra为超过0.3nm的值,则存在褪色性显著地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该Ra为0.15~0.28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2~0.25的范围内的值。
(4)表面粗糙度2
此外,优选根据JIS B 0601(2001)而测定的、作为防眩性硬涂膜的表面粗糙度的指标之一的最大截面高度(Rt)为1~4.5nm的范围内的值。
其理由在于,若该Rt为小于1nm的值,则存在难以得到优异的防眩性的情况。
另一方面,若该Ra为超过4.5nm的值,则存在褪色性显著地下降的情况。
因此,更优选防眩性硬涂膜的表面粗糙度(Rt)为1.5~4nm的范围内的值,进一步优选为2~3nm的范围内的值。
[第二实施方式]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为一种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工序(1)~(3)。
(1)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5~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以3~30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以4~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
(2)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基材上,从而形成涂膜的工序;
(3)对基材上的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二氧化硅颗粒从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作为防眩性硬涂层的工序。
1.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制备工序
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5~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以3~30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以4~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制备工序。
即,为使用公知的混合装置,将规定量的(A)成分、(B1)成分、(B2)成分、(B3)成分分别均匀地混合,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
另外,为了均匀且在短时间内混合搅拌掺合成分,作为公知的混合装置,优选使用螺旋桨搅拌机(propeller mixer)、球磨机、珠磨机、V型搅拌机(V blender)、三辊磨(three-roll mill)、捏合机、行星式搅拌机(planetary mixer)、喷磨机(jet mill)等中的至少一种。
2.由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得到的涂膜的形成工序
接着,形成由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得到的涂膜。
即,作为涂膜的形成工序,为使用以往公知的层叠方法,例如棒涂布法、刮刀涂布法(knife coating method)、辊涂法、刮片涂布法(blade coating method)、模具涂布法(die coating method)、凹版涂布法等,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从而形成涂膜的工序。
3.涂膜的固化工序
接着,实施涂膜的固化工序。
即,可以在将涂膜干燥后,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涂膜固化,通过使涂膜成为规定厚度的防眩性硬涂层,从而得到防眩性硬涂膜。
在此,作为使涂膜固化时的活性能量射线,可列举出紫外线,该紫外线可以利用高压汞灯、无极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等进行照射。
此外,作为紫外线的照射量,通常优选为100~5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更优选为150~400mJ/cm2的范围内的值。
实施例
以下,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1.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
(1)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准备工序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多官能丙烯酸酯类单体50质量份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50质量份的混合物),混合7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粉碎二氧化硅颗粒(平均粒径:3.2μm,折射率:1.5)、1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反应性氧化锆颗粒(SOLAR CO.,LTD.制造,ZR-020,平均粒径:50nm,折射率:2.1)、1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丙烯酸树脂颗粒(SEKISUI PLASTICS CO.,Ltd.制造,XX-27LA,平均粒径:1.5μm,折射率:1.5)、以及2质量份的作为(C)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巴斯夫公司制造,OMNIRAD184),同时利用丙二醇单甲醚进行稀释,制造了固体成分为30重量%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
另外,表1中的(B1)~(B3)成分的质量份为相对于100质量份的(A)成分的掺合比例。
(2)涂布工序
接着,使用线棒(wire bar)#14,以固化后的膜厚成为3.5μm的方式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作为塑料基材的附易粘合层的三醋酸纤维素膜(达辉光电公司制造,TECPHANP980RO,膜厚:80μm)的易粘合层上,形成了规定的涂膜。
(3)干燥工序
接着,使用热风干燥装置在70℃、1分钟的条件下干燥所得到的涂膜。
(4)固化工序
接着,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制造,光源:高压汞灯),在下述条件下对已干燥的涂膜照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形成作为膜状固化物的防眩性硬涂层,得到了最终的防眩性硬涂膜。
照度:100mW/cm2
光量:240mJ/cm2
2.防眩性硬涂膜的评价
(1)评价1(表面粗糙度)
根据JIS B 0601(2001),使用表面粗糙度计(Mitutoyo Corporation制造,SV-3000),测定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表面粗糙度(Ra及Rt)。
(2)评价2(雾度值)
根据JIS K 7136(2000),使用雾度计(NIPPON DENSHOKU INDUSRIES Co.,LTD制造,NDH5000),测定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雾度值(%),将其作为了总雾度值(%)。
接着,将作为双面压敏粘合材料的光学用透明压敏粘合材料(LintecCorporation制造,OPTERIANO-T015)的单侧的剥离膜剥离,以防眩性硬涂膜的防眩性硬涂层与所露出的面相对的方式对准位置后,贴附了防眩性硬涂膜。
以已将光学用透明压敏粘合材料的另一侧的剥离膜剥离了的状态,测定雾度值,将其作为了防眩性硬涂膜的内部雾度值(%)。
进一步,从总雾度值(%)中减去内部雾度值(%),将其作为了防眩性硬涂膜的外部雾度值(%)。
(3)评价3(褪色性)
以防眩性硬涂层朝上的方式,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设置在264ppi(像素/英寸)的显示器装置(Apple Inc.制造,New iPad(注册商标))的显示画面上。
接着,使显示器装置驱动,全面显示规定的图像(黑色),基于下述标准,评价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褪色性。
○:未观察到褪色性,也未观察到伴随于此的可视性的下降。
△:稍微观察到褪色性,稍微观察到伴随于此的可视性的下降。
×:观察到褪色性,显著地观察到伴随于此的可视性的下降。
(4)评价4(防眩性)
使用作为双面胶带的光学用透明压敏粘合材料(Lintec Corporation制造,OPTERIANO-T015),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中的防眩性硬涂层的相反面与黑板贴合。
接着,在防眩性硬涂膜的上方,将三波长荧光灯点灯,通过基于防眩性硬涂膜的反射而可视的荧光灯的可视状态,按照下述标准评价了防眩性。
○:可视的荧光灯的轮廓模糊。
△:可视的荧光灯的轮廓稍微模糊。
×:可视的荧光灯的轮廓不模糊。
(5)评价5(眩光)
以防眩性硬涂层朝上的方式,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设置于距离264ppi(像素/英寸)的显示器装置(Apple Inc.制造,New iPad(注册商标))的显示画面10cm的位置。
接着,将显示器装置驱动,使显示画面全面显示绿色,依照下述标准,评价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眩光抑制性。
○:未观察到眩光。
△:稍微观察到眩光。
×:显著地观察到眩光。
(6)评价6(图像可视性)
以防眩性硬涂层朝上的方式,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设置于距离264ppi(像素/英寸)的显示器装置(Apple Inc.制造,New iPad(注册商标))的显示画面10cm的位置。
接着,将显示器装置驱动,如图4(a)所示,显示规定的图像(●▲■),依照下述标准,评价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图像可视性。
○:规定图像的轮廓鲜明可见,能够充分地识别。
△:虽然规定图像的轮廓模糊,但可大致识别。
×:规定图像的轮廓模糊,不能充分地识别。
(7)评价7(表面硬度/耐擦伤性)
进行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表面硬度(耐擦伤性)的评价。
首先,切出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得到了10cm×10cm的试验片(5片)。
将5片试验片分别以防眩性硬涂层朝上的方式设置在平坦位置,依照铅笔硬度试验(JIS K 5600-5-4),评价了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
此外,使用#0000的钢丝棉,以250g/cm2的负荷以10cm的滑动距离对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防眩性硬涂层实施了10次往复摩擦试验。
并且,在三波长荧光灯下通过目视确认防眩性硬涂层的外观变化(划痕的产生根数),按照下述标准进行了评价。
○:所得到的表面硬度的平均值为2H以上,产生的划痕小于3根。
△:所得到的表面硬度的平均值小于2H且为1H以上,产生的划痕为4至10根。
×:所得到的表面硬度的平均值小于1H,产生的划痕为11根以上。
(8)评价8(翘曲性)
切出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得到了10cm×10cm的试验片(5片)。
将5片试验片分别以防眩性硬涂层朝上的方式设置在平坦位置,测定4个角部浮起的最大高度,依照下述标准,评价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翘曲性。
进行了所得到的防眩性硬涂膜的翘曲性的评价。
○:最大高度的平均值为10mm以下。
△:最大高度的平均值超过10mm且为15mm以下。
×:最大高度的平均值超过15mm且为16mm以下。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0质量份,同时使(B3)成分的掺合量下降到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6质量份,(B2)成分的掺合量下降到7质量份,同时使(B3)成分的掺合量下降到8质量份,进一步将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设置为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5]
在实施例5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3)成分的掺合量些许下降到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增加到3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另外,在图像可视性的评价中,虽然将显示器装置驱动,使其显示规定的图像(●▲■),但如图4(b)所示,规定的图像的轮廓模糊、不能进行充分地识别。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2)成分增加到20质量份、(B3)成分增加到3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3]
在比较例3中,除了使(B1)成分增加到10质量份、使(B2)成分增加到20质量份,同时对(B3)成分也使其大幅度增加到3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4]
在比较例4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大幅度增加到30质量份、使(B2)成分增加到20质量份,同时对(B3)成分也使其大幅度增加到3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5]
在比较例5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大幅度增加到30质量份,同时使(B3)成分下降到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6]
在比较例6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20质量份,同时使(B2)成分下降到5质量份,并且使(B3)成分下降到6质量份,进一步将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增厚为10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7]
在比较例7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24质量份,使(B2)成分下降到3质量份,同时对(B3)成分也使其下降到4质量份,进一步将防眩性硬涂层的膜厚增厚为15μm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8]
在比较例8中,除了将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平均粒径设为1.5μm,并将其以30质量份的比例进行掺合,同时使(B3)成分下降到10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9]
在比较例9中,除了未掺合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2)成分,并且使(B3)成分下降到2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0]
在比较例10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0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并且使(B3)成分大幅度下降到2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1]
在比较例11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30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并且使(B3)成分下降到4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2]
在比较例12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下降到3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3]
在比较例13中,除了未掺合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4]
在比较例14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0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5]
在比较例15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增加到15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比较例16]
在比较例16中,除了使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中的(B1)成分的掺合量大幅增加到30质量份的同时,未掺合(B2)成分及(B3)成分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了防眩性硬涂膜,并进行了评价。
[表1]
工业实用性
以上,如详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通过以规定比例对用于形成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掺合至少三种颗粒,同时将厚度限制在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得到防眩性硬涂膜,所述防眩性硬涂膜在能够有效地防止褪色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防眩性,进一步即使防眩性硬涂层比较薄也具有高的表面硬度,并且翘曲的产生少。
进一步,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适用于如汽车导航这样的高精细显示器时,也能够得到使图像可视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的防眩性硬涂膜。
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防眩性硬涂膜整体的薄膜化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制造工序简略化,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适用于如汽车导航这样的高精细显示器时,也能够得到图像可视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眩光的产生的防眩性硬涂膜。
而且,发现根据本发明的防眩性硬涂膜,即使不在塑料基材的两面而仅在单面上形成防眩性硬涂层,也能够发挥规定的防眩性等,并且防止翘曲产生。
因此,防眩性硬涂膜整体的薄膜化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制造工序简略化,同时能够使制造成本显著地下降。

Claims (8)

1.一种防眩性硬涂膜,其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性硬涂层为来自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含有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
为5~25质量份的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
为3~30质量份的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
为4~25质量份的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并且,
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与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为粉碎二氧化硅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硅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1~10μm的范围内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折射率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1000nm的范围内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为0.5~2μm的范围内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根据JIS K 7136测定的防眩性硬涂膜的整体雾度值为15~40%的范围内的值,内部雾度值为5~38%的范围内的值,并且,外部雾度值为小于40%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硬涂层的表面硬度为2H以上。
8.一种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为在塑料基材的表面上具备防眩性硬涂层的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工序(1)~(3):
(1)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作为(A)成分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5~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1)成分的二氧化硅颗粒,以3~30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2)成分的高折射率颗粒,以及以4~25质量份的比例掺合作为(B3)成分的树脂颗粒,从而制备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的工序;
(2)将所述防眩性硬涂层形成材料涂布在基材上,从而形成涂膜的工序;
(3)对所述基材上的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从而形成所述二氧化硅颗粒从防眩性硬涂层的与所述塑料基材相反侧的表面突出的、厚度为8μm以下的防眩性硬涂层的工序。
CN201810203948.5A 2017-06-13 2018-03-13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0856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5806 2017-06-13
JP2017115806A JP6884045B2 (ja) 2017-06-13 2017-06-13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5666A true CN109085666A (zh) 2018-12-25
CN109085666B CN109085666B (zh) 2021-06-29

Family

ID=64839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3948.5A Active CN109085666B (zh) 2017-06-13 2018-03-13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84045B2 (zh)
KR (1) KR102453732B1 (zh)
CN (1) CN109085666B (zh)
TW (1) TWI7701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8003A (zh) * 2021-04-19 2021-07-16 新航涂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肌感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26742A (zh) * 2018-12-26 2021-08-06 东山薄膜株式会社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8170A (zh) * 2020-06-12 2020-08-14 江苏鸿晨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膜层混合防眩光镜片
US12032121B2 (en) 2021-09-17 2024-07-09 Benq Materials Corporation High-haze anti-glare film and high-haze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film
CN118140162A (zh) * 2021-10-28 2024-06-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膜、以及使用该防眩膜的偏振片、表面板、图像显示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WO2024038397A1 (ko) * 2022-08-18 2024-02-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지막, 수지막의 제작 방법, 표시 장치, 광학 부재 및 편광 부재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8606A (ja) * 1999-03-09 2000-09-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1091707A (ja) * 1999-09-24 2001-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03071316A1 (en) * 2002-02-25 2003-08-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40197550A1 (en) * 2003-04-01 2004-10-07 Optima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optic protection film
JP2008203836A (ja) * 2007-01-22 2008-09-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23758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5044969A (zh) * 2012-04-19 2015-11-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7186B2 (ja) * 2002-03-11 2008-11-26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4215458B2 (ja) * 2002-06-26 2009-01-28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5194331B2 (ja) * 2004-10-12 2013-05-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およびレンズシート、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KR20080003612A (ko) * 2006-07-03 2008-01-08 에스케이씨하스디스플레이필름(주) 방현성 코팅필름
JP2009058862A (ja) * 2007-09-03 2009-03-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KR20090026860A (ko) * 2007-09-11 2009-03-16 오성엘에스티(주) 방현필름
JP4698723B2 (ja) * 2008-11-25 2011-06-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455144B2 (ja) * 2009-03-31 2014-03-26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1526649B1 (ko) * 2012-11-21 2015-06-05 (주)엘지하우시스 하드코팅층을 포함하는 광특성이 우수한 반사방지 필름
US8974066B2 (en) * 2013-03-14 2015-03-10 Intermolecular, Inc. Optical coatings with plate-shaped particl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JP6305281B2 (ja) * 2014-09-02 2018-04-04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シリカ焼成体及びシリカ分散液
JP6492683B2 (ja) 2015-01-21 2019-04-03 日油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8606A (ja) * 1999-03-09 2000-09-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1091707A (ja) * 1999-09-24 2001-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03071316A1 (en) * 2002-02-25 2003-08-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40197550A1 (en) * 2003-04-01 2004-10-07 Optima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of optic protection film
JP2008203836A (ja) * 2007-01-22 2008-09-0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23758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 Ltd 防眩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5044969A (zh) * 2012-04-19 2015-11-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26742A (zh) * 2018-12-26 2021-08-06 东山薄膜株式会社 防反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18003A (zh) * 2021-04-19 2021-07-16 新航涂布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肌感树脂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84045B2 (ja) 2021-06-09
TW201903084A (zh) 2019-01-16
JP2019002971A (ja) 2019-01-10
TWI770141B (zh) 2022-07-11
KR102453732B1 (ko) 2022-10-14
CN109085666B (zh) 2021-06-29
KR20180135796A (ko) 2018-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5666A (zh) 防眩性硬涂膜以及防眩性硬涂膜的制造方法
CN1831071B (zh) 防眩性硬涂膜
CN105467473B (zh) 防反射膜、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防反射膜的选择方法
CN104115039B (zh) 防眩硬涂膜
CN106661362A (zh) 金属氧化物粒子分散液、含金属氧化物粒子组合物、涂膜及显示装置
CN105593715B (zh) 光学层叠体
CN104571689B (zh) 中间基材膜和触控面板传感器
JP5204706B2 (ja) ニュートンリング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080101800A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눈부심 방지 필름
JP2016045448A (ja) 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該組成物から形成される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硬化被膜およ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9280786A (ja) 透明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積層透明膜
KR20140001749A (ko) 방현성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EP3521870A1 (en)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hard coating film,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ti-glare anti-reflection hard coating film
CN105579123A (zh) 无机粒子分散液、含无机粒子的组合物、涂膜、带涂膜的塑料基材、显示装置
CN105705968A (zh) 光学层叠体
CN108663732A (zh) 一种低雾度防眩膜及偏光板
KR20090130674A (ko) 눈부심 방지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눈부심방지 필름
KR20110052541A (ko) 방현성 적층체
CN106574991B (zh)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WO2019216552A1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90132231A (ko) 반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838295B (zh) 防眩膜和具有该防眩膜的偏光板
CN106405689A (zh) 防眩膜
CN104656974B (zh) 导电性膜、硬涂膜和触控面板传感器
TW200916837A (en) Optical lamin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