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5968A - 光学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光学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5968A
CN105705968A CN201480061007.2A CN201480061007A CN105705968A CN 105705968 A CN105705968 A CN 105705968A CN 201480061007 A CN201480061007 A CN 201480061007A CN 105705968 A CN105705968 A CN 1057059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hyl
hard conating
optical laminate
acrylic resin
curable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10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5968B (zh
Inventor
柴田周作
岸敦史
仓本浩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05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59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9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6Hard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6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having an anti-static effect,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coating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兼顾硬涂层与基材层的密合性及硬度、且无需可引起基材膜的变形的温度的加热即可以制造的光学层叠体。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具备:基材层,其是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的;硬涂层,其是在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的;及渗透层,其是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于该基材层与该硬涂层之间的。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

Description

光学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层叠体。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CD)、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图像显示装置存在如下情况:若由于来自外部的接触而对其表面造成损伤,则显示图像的可视性降低。因此,为了保护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使用了包含基材膜与硬涂层的光学层叠体。作为光学层叠体的基材膜,代表性地使用了三乙酰纤维素(TAC)(专利文献1)。然而,由TAC构成的基材膜的透湿度高。因此,在将包含这种基材膜的光学层叠体用于LCD的情况下,产生在高温高湿下水分透过该光学层叠体而起偏器的光学特性变差的问题。近年来,除在屋内的使用以外,在如汽车导航系统、便携型信息终端那样的在屋外使用的设备中使用LCD的情况也变多,从而需求即便在高温高湿等严酷的条件下也不产生上述问题的可靠性高的LCD。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下述光学层叠体:该光学层叠体通过在低透湿性的丙烯酸系基材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并进行加热而使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基材膜渗透,由此使基材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提高(例如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然而,在专利文献2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中,为了获得充分的密合性,需要在接近基材膜的Tg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因此有基材膜发生变形(例如收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中,虽然能够通过比较低温的加热而使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基材膜渗透、使密合性提高,但有硬度变得不充分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65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34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506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硬涂层与基材层的密合性及硬度、且无需可引起基材膜的变形的温度的加热即可以制造的光学层叠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具备:基材层,其是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的;硬涂层,其是在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的;及渗透层,其是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于该基材层与该硬涂层之间的。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化性化合物(A)相对于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为10重量%~60重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固化性化合物(A)与单官能单体(C)的相对于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合计含有比例为20重量%~70重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9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固化性化合物(B1)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单官能单体(C)的重均分子量为500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单官能单体(C)具有羟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具有表现正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与表现负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50000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硬涂层的与渗透层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硬涂层的与渗透层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备防反射层。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偏振膜。该偏振膜包含上述光学层叠体。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包含上述光学层叠体。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将该涂布层在50℃以上且低于10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包含规定的3种固化性化合物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可获得基材层与硬涂层的密合性及硬度这两者优异、且无需可引起基材膜的变形的温度下的加热即可以制造的光学层叠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基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b)是不具有渗透层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的一个例子。
图2是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A.光学层叠体的整体构成
图1(a)是基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图1(b)是不具有渗透层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图1(a)所示的光学层叠体100依次具备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的基材层10、渗透层20及硬涂层30。硬涂层30是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的。渗透层20是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的。基材层10是如上述那样在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时,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没有到达(渗透)的部分。另一方面,图1(b)所示的光学层叠体200没有形成渗透层。图1(a)及(b)所示的边界A是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涂布面所规定的边界。因此,对于边界A来说,在光学层叠体100中是渗透层20与硬涂层30的边界,在没有形成渗透层的光学层叠体200中是基材层10'(即(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30'的边界。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渗透层20是如上述那样,在光学层叠体100中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的。即,渗透层20是指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存在硬涂层成分的部分。渗透层20的厚度例如为1.0μm以上。另外,渗透层20的厚度是指在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存在硬涂层成分的部分的厚度,具体而言,是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存在硬涂层成分的部分(渗透层)与不存在硬涂层成分的部分(基材层)的边界B与边界A的距离。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也可根据需要而在硬涂层30的外侧配置任意适当的其它层(未图示)。其它层代表性地是介由粘合剂层(未图示)而配置的。
形成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也可以向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溶出而在硬涂层中存在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
图2是基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概略截面图。光学层叠体300在硬涂层30的与渗透层20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备阻挡层40。阻挡层40通过如下方式产生,即形成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向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溶出,从而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与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发生相分离。具备阻挡层40的光学层叠体的硬度优异。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在500nm~600nm的波长区域下的硬涂层的反射光谱的振幅优选为0.5%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以下。根据本发明,可获得反射光谱的振幅少、即干涉色斑少的光学层叠体。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硬涂层表面的铅笔硬度优选为2H以上,更优选为3H以上。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例如适用于偏振膜(也称为偏振片)。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在偏振膜中设置在起偏器的单面或两面,可以适宜地用作起偏器的保护材料。
B.基材层
上述基材层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更详细而言,如上所述,基材层是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时、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没有到达(渗透)的部分。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例如将含有包含(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成分的成型材料进行挤出成型而获得。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透湿度优选为200g/m2·24hr以下,更优选为80g/m2·24hr以下。根据本发明,即便使用如上述那样透湿度高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也可以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且干涉色斑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另外,透湿度例如可通过依据JISZ0208的方法、在40℃且相对湿度为92%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测定。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波长为380nm下的光的透射率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以下。若波长为380nm的光的透射率为这样的范围,则由于表现优异的紫外线吸收能力,因此可防止光学层叠体的由外界光等引起的紫外线劣化。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面内相位差Re优选为10nm以下,更优选为7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nm以下,特别优选为3nm以下,最优选为1nm以下。(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优选为15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nm以下,特别优选为3nm以下,最优选为1nm以下。若面内相位差及厚度方向相位差为这样的范围,则可显著地抑制起因于相位差的对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特性的不良影响。更具体而言,可显著地抑制干涉色斑或用于3D显示器用液晶显示装置时的3D图像的变形。面内相位差及厚度方向相位差为这样的范围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例如可使用后述的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另外,面内相位差Re及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可分别由下述式求出:
Re=(nx-ny)×d
Rth=(nx-nz)×d
其中,nx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y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z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nm)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慢轴是指膜面内的折射率成为最大的方向,快轴是指在面内垂直于慢轴的方向。代表而言,Re及Rth使用波长为590nm的光进行测定。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MS树脂等)、具有脂环族烃基的聚合物(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降冰片酯共聚物等)。优选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聚(甲基)丙烯酸C1-6烷基酯。更优选可列举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成分(50~100重量%、优选为70~100重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0~500000,更优选为30000~300000,进一步优选为50000~200000。若重均分子量为该范围内,则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相容性优异。此外,若重均分子量过小,则有制成膜时的机械强度不足的倾向。若重均分子量过大,则有熔融挤出时的粘度高、成型加工性降低、而成型品的生产率降低的倾向。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若玻璃化转变温度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耐久性及耐热性优异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从成型性等观点出发,优选为170℃以下。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优选具有表现正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与表现负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若具有这些结构单元,则可调整这些结构单元的存在比,可控制(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相位差,可获得低相位差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作为表现正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构成内酯环、聚碳酸酯、聚乙烯醇、乙酸纤维素、聚酯、聚芳酯、聚酰亚胺、聚烯烃等的结构单元、后述的通式(1)所示的结构单元。作为表现负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来自苯乙烯系单体、马来酰亚胺系单体等的结构单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结构单元、后述的通式(3)所示的结构单元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表现正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是指仅具有该结构单元的树脂显示正的双折射特性的情况(即在树脂的拉伸方向表现慢轴的情况)的结构单元。此外,所谓表现负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是指仅具有该结构单元的树脂显示负的双折射特性的情况(即在与树脂的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表现慢轴的情况)的结构单元。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可优选使用具有内酯环结构或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具有内酯环结构或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耐热性优异。更优选为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若使用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则可获得如上述那样低透湿且相位差及紫外线透射率小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具有戊二酰亚胺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以下也称为戊二酰亚胺树脂)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30903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1756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832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28334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4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337569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00918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9-161744号公报中。这些记载作为参考而被本说明书引用。
优选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包含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也称为戊二酰亚胺单元)与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也称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
式(1)中,R1及R2分别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R3为氢、碳原子数为1~1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或包含碳原子数为5~15的芳香环的取代基。式(2)中,R4及R5分别独立地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R6为氢、碳原子数为1~18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或包含碳原子数为5~15的芳香环的取代基。
戊二酰亚胺树脂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含有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结构单元(以下也称为芳香族乙烯基单元)。
式(3)中,R7为氢或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R8为碳原子数为6~10的芳基。
上述通式(1)中,优选R1及R2分别独立地为氢或甲基、R3为氢、甲基、丁基、或环己基,进一步优选R1为甲基、R2为氢、R3为甲基。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可以仅含有单一种类作为戊二酰亚胺单元,也可以含有上述通式(1)中的R1、R2及R3不同的多种作为戊二酰亚胺单元。
戊二酰亚胺单元可以通过使上述通式(2)所表示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进行酰亚胺化而形成。此外,戊二酰亚胺单元也可以通过使马来酸酐等酸酐、或者这样的酸酐与碳原子数为1~20的直链或支链的醇的半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马来酸酐、衣康酸、衣康酸酐、巴豆酸、富马酸、柠康酸等α,β-烯属不饱和羧酸等进行酰亚胺化而形成。
上述通式(2)中,优选R4及R5分别独立地为氢或甲基、R6为氢或甲基,进一步优选为R4为氢、R5为甲基、R6为甲基。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可以仅含有单一种类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也可以含有上述通式(2)中的R4、R5及R6不同的多种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单元。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优选含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等作为上述通式(3)所表示的芳香族乙烯基单元,进一步优选含有苯乙烯作为上述通式(3)所表示的芳香族乙烯基单元。通过具有这样的芳香族乙烯基单元,可减少戊二酰亚胺结构的正的双折射性,可以获得更低相位差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可以仅含有单一种类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单元,也可以含有R7及R8不同的多种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单元。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中的上述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优选依赖于例如R3的结构等而发生变化。关于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以戊二酰亚胺树脂的全部结构单元为基准,优选为1重量%~80重量%,更优选为1重量%~7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60重量%,特别优选为1重量%~50重量%。若戊二酰亚胺单元的含量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耐热性优异的低相位差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
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中的上述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含量可以根据目的或所期望的特性而适当设定。根据用途,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含量也可以为0。在含有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情况下,其含量以戊二酰亚胺树脂的戊二酰亚胺单元为基准,优选为10重量%~80重量%,更优选为20重量%~8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60重量%,特别优选为20重量%~50重量%。若芳香族乙烯基单元的含量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低相位差且耐热性及机械强度优异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
在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使除戊二酰亚胺单元、(甲基)丙烯酸酯单元及芳香族乙烯基单元以外的其它结构单元共聚。作为其它结构单元,例如可列举出:由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腈系单体、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马来酰亚胺系单体构成的结构单元。这些其它结构单元在上述戊二酰亚胺树脂中可直接共聚,也可以接枝共聚。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包含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只要可获得上述所期望的特性,则可采用任意适当的紫外线吸收剂。作为上述紫外线吸收剂的代表例,可列举出: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噁嗪系紫外线吸收剂及噁二唑系紫外线吸收剂。这些紫外线吸收剂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上述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优选为0.1重量份~5重量份,更优选为0.2重量份~3重量份。若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为这样的范围,则可有效地吸收紫外线,且膜成型时的膜的透明性不会降低。在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少于0.1重量份的情况下,有紫外线的阻断效果变得不充分的倾向。在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多于5重量份的情况下,有着色变严重、或成型后的膜的雾度变高、或透明性变差的倾向。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可以根据目的而含有任意适当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受阻酚系、磷系、硫系等抗氧化剂;耐光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热稳定剂等稳定剂;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增强材料;近红外线吸收剂;磷酸三(二溴丙基)酯、磷酸三烯丙酯、氧化锑等阻燃剂;阴离子系、阳离子系、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等抗静电剂;无机颜料、有机颜料、染料等着色剂;有机填料或无机填料;树脂改性剂;增塑剂;润滑剂;相位差减少剂等。所含有的添加剂的种类、组合、含量等可以根据目的或所期望的特性而适当设定。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任意适当的混合方法将(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紫外线吸收剂及根据需要的其它聚合物或添加剂等充分地进行混合,预先制成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后,将其进行膜成型。或者,也可以将(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紫外线吸收剂及根据需要的其它聚合物或添加剂等分别制成各溶液后进行混合而制成均匀的混合液,之后进行膜成型。
在制造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时,例如利用混合均质仪(OmniMixer)等任意适当的混合机将上述的膜原料进行预掺后,将所获得的混合物进行挤出混炼。在该情况时,挤出混炼所使用的混合机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等挤出机或加压捏合机等任意适当的混合机。
作为上述膜成型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溶液流延法、熔融挤出法、压延法、压缩成型法等任意适当的膜成型法。优选熔融挤出法。熔融挤出法由于没有使用溶剂,所以可降低制造成本或由溶剂引起的对地球环境或作业环境的负荷。
作为上述熔融挤出法,例如可列举出:T型冲模法、吹胀法等。成型温度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200~300℃。
在利用上述T型冲模法进行膜成型的情况下,可以在公知的单螺杆挤出机或双螺杆挤出机的前端部安装T型冲模,将以膜状挤出的膜卷取,而获得卷状的膜。此时,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卷取辊的温度,并向挤出方向进行拉伸,从而进行单轴拉伸。此外,也可以通过将膜向与挤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拉伸,从而进行同时双轴拉伸、逐次双轴拉伸等。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只要可获得上述所期望的相位差,则可为未拉伸膜或拉伸膜中的任一者。在为拉伸膜的情况下,可为单轴拉伸膜或双轴拉伸膜中的任一者。在为双轴拉伸膜的情况下,可为同时双轴拉伸膜或逐次双轴拉伸膜中的任一者。
上述拉伸温度优选为作为膜原料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具体而言,优选为(玻璃化转变温度-30℃)~(玻璃化转变温度+30℃),更优选为(玻璃化转变温度-20℃)~(玻璃化转变温度+20℃)的范围内。若拉伸温度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30℃),则有如下可能性,即所获得的膜的雾度变大,或者膜裂开或破损,而得不到规定的拉伸倍率。相反,若拉伸温度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30℃),则有如下倾向,即所获得的膜的厚度不均变大,或者无法充分改善伸长率、扯裂传播强度及耐揉疲劳等力学性质。进而,有变得容易产生膜粘合在辊上等故障的倾向。
上述拉伸倍率优选为1.1~3倍,更优选为1.3~2.5倍。若拉伸倍率为这样的范围,则可大幅改善膜的伸长率、扯裂传播强度及耐揉疲劳等力学性质。结果是,可制造厚度不均小、双折射实质上为零(因此相位差小)、进而雾度小的膜。
对于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来说,为了使其光学各向同性或机械特性稳定,可以在拉伸处理后进行热处理(退火)等。热处理的条件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条件。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优选为10μm~200μm,更优选为20μm~100μm。若厚度低于10μm,则有强度降低的可能性。若厚度超过200μm,则有透明性降低的可能性。
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表面的润湿张力优选为40mN/m以上,更优选为50m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5mN/m以上。若表面的润湿张力为至少40mN/m以上,则(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进一步提高。为了调整表面的润湿张力,可实施任意适当的表面处理。作为表面处理,例如可列举出: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臭氧吹送、紫外线照射、火焰处理、化学药品处理。这些中,优选为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
C.渗透层
上述渗透层如上述那样通过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换而言之,渗透层可以对应于形成(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与形成硬涂层的成分的相容化区域的一部分。
在上述渗透层中,形成(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优选为自硬涂层侧起向基材层侧连续地变高。这是由于:通过(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即不形成起因于(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变化的界面,可以抑制界面反射,可获得干涉色斑少的光学层叠体。
上述渗透层的厚度的下限例如为1.0μm,优选为1.2μm,更优选为1.5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渗透层的厚度的上限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70%)μm,更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40%)μm,进一步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厚度×30%)μm,特别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20%)μm。若渗透层的厚度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且干涉色斑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另外,渗透层的厚度可通过硬涂层的反射光谱、或利用SEM(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扫描式电子显微镜)、TEM(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y,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而进行测定。关于利用反射光谱的渗透层的厚度的测定方法的详细内容,后面作为实施例中的评价方法进行叙述。
D.硬涂层
硬涂层如上述那样在上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例如包含可通过热、光(紫外线等)或电子束等而进行固化的固化性化合物。优选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光固化型的固化性化合物。固化性化合物也可以为单体、低聚物及预聚物中的任一者。
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作为必须的构成成分。作为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氧基等。通过包含上述3种固化性化合物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即便较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涂布层的加热温度(后述),也可以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及硬度优异的光学层叠体。
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与芳香环各1个以上。固化性化合物(A)可使(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与硬涂层的形成成分的相容化区域的凝聚力提高,结果是可提高基材层与硬涂层的密合性。此外,由于固化性化合物(A)可使硬涂层高折射率化,因此在硬涂层上层叠低折射率的防反射层的情况下,可获得反射率更低的防反射膜。
固化性化合物(A)所含有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个数优选为1个~4个。此外,固化性化合物(A)所含有的芳香环的个数优选为1个~6个。作为芳香环,可例示出苯环、杂环或它们的缩合环。优选芳香环为苯环。芳香环可以具有取代基,也可以不具有取代基。
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乙氧基化邻苯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3-苯氧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等单体、含有苄基、苯基等芳基或芴结构的(甲基)丙烯酸酯的低聚物或预聚物。固化性化合物(A)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固化性化合物(A)的分子量(在低聚物或聚合物的情况下为重均分子量)优选为250以上,更优选为超过450,进一步优选为450~10000。若分子量为该范围内,则可充分提高相容化区域的凝聚力,因此可获得基材层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
固化性化合物(A)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为10重量%~60重量%,优选为15重量%~5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50重量%。若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较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温度,较短地设定加热时间,可高效地生产由加热引起的变形(例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收缩)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
固化性化合物(B)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另一方面,不含有芳香环。通过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多官能固化性化合物(B),可形成具有充分硬度的硬涂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9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固化性化合物(B1)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若涂布包含固化性化合物(B1)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硬涂层,则防止向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溶出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的成分(代表而言,(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的树脂成分)在硬涂层形成时扩散至硬涂层的空气界面,可获得硬度优异的光学层叠体。优选在硬涂层上形成基于固化性化合物(B1)的阻挡层。若形成阻挡层,则可获得硬度更优异的光学层叠体。固化性化合物(B1)所含有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个数优选为10个以上,更优选为15个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个~100个。固化性化合物(B1)所含有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个数越多,越可提高硬涂层自身的硬度。
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1),例如可列举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环氧(甲基)丙烯酸酯、三聚氰胺(甲基)丙烯酸酯、三嗪(甲基)丙烯酸酯、有机硅(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或预聚物;具有不饱和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等。其中,从反应性与透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低聚物或预聚物。固化性化合物(B1)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上述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通过使由(甲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酯与多元醇获得的羟基(甲基)丙烯酸酯与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而获得。
作为上述(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等。
作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羟基新戊酸新戊二醇酯、三环癸烷二甲醇、1,4-环己二醇、螺二醇、氢化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双酚A、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甘油、3-甲基戊烷-1,3,5-三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葡萄糖类等。
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例如可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脂环族的各种二异氰酸酯类。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的具体例子,可列举出: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及它们的氢化物等。
固化性化合物(B1)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000以上,更优选为15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0~50000。由于固化性化合物(B1)具有9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因此即便固化性化合物(B1)的重均分子量比小,也防止(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的成分扩散至硬涂层的空气界面,可获得硬度优异的光学层叠体。当然,以获得硬度更优异的光学层叠体等为目的,也可以使用重均分子量更大的固化性化合物(B1)。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可包含具有2个~8个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固化性化合物(B2)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仅包含固化性化合物(B2)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但从获得硬度更优异的光学层叠体的观点出发,优选包含上述固化性化合物(B1)与固化性化合物(B2)这两者。
固化性化合物(B2)所含有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个数例如可以为2个~6个。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2个~6个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固化性化合物(B2),则即便较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涂布层的加热温度,也可以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
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2),例如可列举出: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甘油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及它们的低聚物或聚合物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及它们的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固化性化合物(B2)优选具有羟基。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这样的固化性化合物(B2),则可更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温度,更短地设定加热时间,高效地生产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此外,可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作为具有羟基的固化性化合物(B2),例如可列举出: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等。
固化性化合物(B2)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00以下,更优选为2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0以下,更特别优选为500以下。通过使用具有比较小的重均分子量的固化性化合物(B2),可以增大渗透层的厚度。其结果是,可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且干涉色斑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
固化性化合物(B)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为30重量%~80重量%,优选为30重量%~7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35重量%~70重量%,特别优选为40重量%~60重量%。若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具有充分硬度的光学层叠体。
在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固化性化合物(B1)及固化性化合物(B2)这两者的情况下,它们的配合重量比(B1/B2)例如可以为30/70~99/1,优选为40/60~99/1,更优选为50/50~99/1。
单官能单体(C)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另一方面,不含有芳香环。由于单官能单体(C)容易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因此可适当地形成渗透层。此外,若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单官能单体(C),则可较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温度,较短地设定加热时间,高效地生产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
单官能单体(C)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低于250,特别优选为低于200。若为这样的单官能单体,则容易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及扩散。作为这样的单官能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异硬脂酯、丙烯酸环己酯、丙烯酸异冰片酯、丙烯酰吗啉、(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二甲基氨基丙基丙烯酰胺、N-(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吗啉等。
单官能单体(C)优选具有羟基、醚、胺(包含吗啉环)等极性基团,更优选具有羟基。若为这样的单官能单体,则对(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渗透性或溶解性优异。其结果是,可更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温度,更短地设定加热时间,可高效地生产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此外,若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具有羟基的单官能单体,则可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作为这样的单官能单体,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1,4-环己烷甲醇单丙烯酸酯等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酸酯;N-(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N-(2-羟基烷基)(甲基)丙烯酰胺、环己烷二甲醇单丙烯酸酯等。其中,优选为丙烯酸4-羟基丁酯、N-(2-羟基乙基)丙烯酰胺。
单官能单体(C)的沸点优选为高于硬涂层形成时的涂布层的加热温度(后述)。上述单官能单体的沸点例如优选为150℃以上,更优选为180℃以上,特别优选为200℃以上。若为这样的范围,则可防止单官能单体由于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而挥发,可以使单官能单体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充分渗透。
单官能单体(C)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优选为10重量%~40重量%,更优选为12重量%~3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15重量%~30重量%。若单官能单体(C)的含有比例为这样的范围内,则可较低地设定硬涂层形成时的加热温度,较短地设定加热时间,可以高效地生产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
上述固化性化合物(A)与单官能单体(C)的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合计含有比例优选为20重量%~70重量%,更优选为30重量%~65重量%,进一步优选为40重量%~60重量%。
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包含任意适当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苯乙酮、二苯甲酮、呫吨酮、3-甲基苯乙酮、4-氯二苯甲酮、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苯偶姻丙醚、苯偶酰二甲基缩酮、N,N,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噻吨酮系化合物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硬涂层的与基材层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若硬涂层的表面为凹凸结构,则可以对光学层叠体赋予防眩性。作为形成这样的凹凸结构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使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含有微粒的方法。微粒可以为无机微粒,也可以为有机微粒。作为无机微粒,例如可列举出:氧化硅微粒、氧化钛微粒、氧化铝微粒、氧化锌微粒、氧化锡微粒、碳酸钙微粒、硫酸钡微粒、滑石微粒、高岭土微粒、硫酸钙微粒等。作为有机微粒,例如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粉末(PMMA微粒)、有机硅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树脂粉末、苯并胍胺树脂粉末、三聚氰胺树脂粉末、聚烯烃树脂粉末、聚酯树脂粉末、聚酰胺树脂粉末、聚酰亚胺树脂粉末、聚氟化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微粒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上述微粒的形状可采用任意适当的形状。优选为大致球形,更优选为长宽比为1.5以下的大致球形。微粒的重均粒径优选为1μm~30μm,更优选为2μm~20μm。微粒的重均粒径例如可通过库尔特计数法来测定。
在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上述微粒的情况下,对于上述微粒的含有比例来说,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单体、低聚物及预聚物的合计量,优选为1重量%~60重量%,更优选为2重量%~50重量%。
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任意适当的添加剂。作为添加剂,例如可列举出:流平剂、抗粘连剂、分散稳定剂、触变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消泡剂、增粘剂、分散剂、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填料、润滑剂、抗静电剂等。
作为上述流平剂,例如可列举出:氟系或有机硅系的流平剂,优选为有机硅系流平剂。作为上述有机硅系流平剂,例如可列举出:反应性有机硅、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烷基硅氧烷等。其中,优选为反应性有机硅。若添加反应性有机硅,则对硬涂层表面赋予滑动性,从而耐擦伤性长期持续。对于上述流平剂的含有比例来说,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单体、低聚物及预聚物的合计量,优选为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0.01重量%~5重量%。
上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可以含有溶剂,也可以不含有溶剂。作为溶剂,例如可列举出:二丁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环氧丙烷、1,4-二噁烷、1,3-二氧杂环戊烷、1,3,5-三噁烷、四氢呋喃、丙酮、甲基乙基酮(MEK)、二乙基酮、二丙基酮、二异丁基酮、环戊酮(CPN)、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正戊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乙酸正戊酯、乙酰丙酮、二丙酮醇、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1-戊醇、2-甲基-2-丁醇、环己醇、异丙醇(IPA)、乙酸异丁酯、甲基异丁基酮(MIBK)、2-辛酮、2-戊酮、2-己酮、2-庚酮、3-庚酮、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根据本发明,即便使用不含有溶剂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或仅含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材料的不良溶剂作为溶剂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也可以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渗透,而形成具有所期望的厚度的渗透层。
上述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μm~10μm。若为这样的范围,则可获得硬度优异的光学层叠体。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如上述那样抑制(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的成分向硬涂层(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扩散,因此即便使硬涂层的厚度变薄,硬度也优异。
如上所述,形成(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也可以向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溶出、在硬涂层中存在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包含多官能的固化性化合物(B)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硬涂层,因此可抑制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向硬涂层的表面侧移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自渗透层的基材层侧起向硬涂层连续地变低。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连续地变化、即不形成起因于(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变化的界面,可抑制界面反射,可获得干涉色斑少的光学层叠体。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发生相分离,在硬涂层的与渗透层相反的一侧形成阻挡层。即便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也优选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自渗透层的基材层侧起向除阻挡层以外的硬涂层连续地变低。
阻挡层的厚度优选为1μm~10μm,进一步优选为2μm~5μm。
另外,阻挡层的厚度可通过硬涂层的反射光谱、或利用SEM、TEM等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而进行测定。
E.其它层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可根据需要在硬涂层的外侧配置任意适当的其它层。作为代表例,可列举出:防反射层及防眩层。作为防反射层及防眩层,可采用本领域所通常使用的防反射层及防眩层。
F.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并将该涂布层进行加热。优选硬涂层是对加热后的涂布层进行固化处理而形成的。
作为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采用任意适当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出:棒涂法、辊涂法、凹版涂布法、棒式涂布法、槽孔涂布(slotorificecoating)法、帘式涂布法、喷注式涂布(fountaincoating)法、逗点式涂布(commacoating)法。
上述涂布层的加热温度可以根据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组成而设定为适当的温度,优选设定为(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所含有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若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所含有的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则可获得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上述涂布层的加热温度例如为50℃以上且低于100℃,优选为50℃以上且低于80℃,更优选为50℃~75℃。若在这样的范围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则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单体、低聚物和/或预聚物(特别是单官能单体(C))向(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良好地渗透及扩散。经过该加热、其后的固化处理,通过经渗透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及(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形成材料而形成上述C项中所说明的渗透层。其结果是,可获得(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与硬涂层的密合性优异、且干涉色斑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另外,在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溶剂的情况下,可通过该加热而使所涂布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干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加热温度可以根据固化性化合物(A)及单官能单体(C)的含有比例而设定。例如若上述固化性化合物(A)与单官能单体(C)的相对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合计含有比例为20重量%~70重量%,则可在低于80℃的加热温度下获得密合性及硬度优异、且干涉色斑及由加热引起的变形得到抑制的光学层叠体,可以成为环境负荷小且效率良好的制造工艺。
作为上述固化处理,可采用任意适当的固化处理。代表而言,固化处理通过紫外线照射而进行。紫外线照射的累积光量优选为200mJ~400mJ。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实施例中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此外,在实施例中,只要没有特别标明,则“份”及“%”为重量基准。
(1)铅笔硬度
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的硬涂层侧表面,依据JISK5400(载荷为500g)测定铅笔硬度,并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铅笔硬度为2H以上
×:铅笔硬度为H以下
(2)硬涂层的密合性
依据JISK-5400的棋盘格剥离试验(基板棋盘格数:100个)测定硬涂层对基材膜的密合性,并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剥离数为0
×:剥离数为1以上
(3)干涉色斑
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的基材膜侧,介由丙烯酸系粘合剂贴合黑色丙烯酸板(MitsubishiRayonCo.,Ltd.制造,厚度为2mm)后,在3波长荧光灯下,对干涉色斑进行目视观察,并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没有产生干涉色斑
×:见到干涉色斑的产生
(4)渗透层的厚度
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的基材层侧,介由厚度为20μm的丙烯酸系粘合剂贴合黑色丙烯酸板(MitsubishiRayonCo.,Ltd.制造,厚度为2mm)。接着,使用瞬间多测光系统(IntensifiedMultichannelPhotodetector)(大塚电子公司制造,商品名:MCPD3700),在以下的条件下测定硬涂层的反射光谱,根据FFT(FastFourierTransformation,快速傅立叶变换)光谱的峰位置来评价(硬涂层+渗透层)的厚度。另外,折射率使用Atago公司制造的阿贝折射率计(商品名:DR-M2/1550),并选择单溴萘作为中间液来进行测定。
·反射光谱测定条件
参考:镜
算法:FFT法
计算波长:450nm~850nm
·检测条件
曝光时间:20ms
灯增益:普通
累积次数:10次
·FFT法
膜厚值的范围:2~15μm
膜厚分辨率:24nm
此外,硬涂层的厚度通过对于下述层叠体(R)的上述反射光谱测定来评价。
·层叠体(R):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基材(TorayIndustries,Inc.制造,商品名:U48-3,折射率:1.60)作为基材膜,并将涂布层的加热温度设定为6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
另外,对于该层叠体中使用的PET基材来说,由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没有渗透,所以从由层叠体(R)获得的FFT光谱的峰位置起,仅测定硬涂层的厚度。该评价的结果是,硬涂层的厚度为5.3μm。
将由((硬涂层+渗透层)的厚度)-((硬涂层)的厚度)算出的正值作为渗透层的厚度。
<制造例1>基材膜A的制作
利用双螺杆混炼机,在220℃下将100重量份的日本特开2010-284840号公报的制造例1中记载的酰亚胺化MS树脂(重均分子量:105,000)及0.62重量份的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ADEKA公司制造,商品名:T-712)进行混合,而制作树脂颗粒。使所获得的树脂颗粒在100.5kPa、100℃下进行12小时干燥,利用单螺杆挤出机,在模具温度270℃下从T型冲模挤出而成型为膜状(厚度为160μm)。进而,将该膜在150℃的气氛下向其搬送方向进行拉伸(厚度为80μm),接着在150℃的气氛下向与膜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拉伸,而获得厚度为40μm的基材膜A((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所获得的基材膜A的波长为380nm的光的透射率为8.5%,面内相位差Re为0.4nm,厚度方向相位差Rth为0.78nm。此外,所获得的基材膜A的透湿度为61g/m2·24hr。另外,对于光透射率来说,使用HitachiHigh-TechnologiesCorporation制造的分光光度计(装置名称:U-4100),在波长范围为200nm~800nm下测定透射率光谱,并读取波长为380nm下的透射率。此外,对于相位差值来说,使用王子计测机器(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名“KOBRA21-ADH”,在波长为590nm、23℃下进行测定。透湿度通过依据JISK0208的方法,在温度为40℃且相对湿度为92%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将30份的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的苯酚酚醛清漆系丙烯酸酯(日立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名“HITALOIDUV251”)、70份的作为固化性化合物(B)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的低聚物(Mw=2300,官能团数:15)与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混合物(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20份的作为单官能单体(C)的丙烯酸羟基丁酯(大阪有机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4-HBA”)、0.5份的流平剂(DIC公司制造,商品名:PC4100)及3份的光聚合引发剂(CibaJapan公司制造,商品名:Irgacure907)进行混合,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50%的方式利用甲基异丁基酮进行稀释,而制备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
在制造例1中得到的基材膜A上涂布所获得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并将该涂布层在75℃下加热1分钟。利用高压汞灯,对加热后的涂布层照射累积光量为300mJ/cm2的紫外线而使涂布层固化,形成基材层、硬涂层及渗透层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2>
使用30份的含芴丙烯酸酯的低聚物(OsakaGasChemicals公司制造,制品名“EA-HR034”)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3>
使用30份的含芴丙烯酸酯的低聚物(共荣社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HIC-GL”)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4>
使用30份的乙氧基化邻苯基苯酚(甲基)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A-LEN-10”)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5>
将苯酚酚醛清漆系丙烯酸酯(日立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名“HITALOIDUV251”)的配合量设为50份,将固化性化合物(B)(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的配合量设为50份,及将加热温度设为6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6>
使用50份的含芴丙烯酸酯的低聚物(OsakaGasChemicals公司制造,制品名“EA-HR034”)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将固化性化合物(B)(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的配合量设为50份,及将加热温度设为6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7>
使用30份的丙烯酰吗啉(兴人公司制造,制品名“ACMO”)作为单官能单体(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实施例8>
使用30份的环己烷二甲醇单丙烯酸酯(日本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名“CHDMMA”)作为单官能单体(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1>
不添加固化性化合物(A),及将固化性化合物(B)(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的配合量设为100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2>
不添加固化性化合物(A),将固化性化合物(B)(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的配合量设为100份,及将丙烯酸羟基丁酯(大阪有机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4-HBA”)的配合量设为50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3>
不添加单官能单体(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4>
将苯酚酚醛清漆系丙烯酸酯(日立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名“HITALOIDUV251”)的配合量设为50份,将固化性化合物(B)(新中村化学公司制造,制品名“UA53H”)的配合量设为100份,及不添加单官能单体(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5>
使用30份的含芴丙烯酸酯的低聚物(OsakaGasChemicals公司制造,制品名“EA-HR034”)作为固化性化合物(A),及不添加单官能单体(C),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比较例6>
将苯酚酚醛清漆系丙烯酸酯(日立化成公司制造,制品名“HITALOIDUV251”)的配合量设为100份,及不添加固化性化合物(B),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而获得光学层叠体。
对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中得到的光学层叠体的各种特性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的组成一并示于表1中。
[表1]
如由表1也明确的那样,实施例的光学层叠体在低于80℃的加热温度下适宜地形成渗透层,没有见到干涉色斑。进而,硬涂层与基材层的密合性优异,且硬度也优异。另一方面,对于使用不包含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获得的比较例1及2的光学层叠体而言,虽然形成渗透层、没有见到干涉色斑,但密合性不充分。此外,对于使用不包含单官能单体(C)的比较例3~5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获得的光学层叠体而言,渗透层的形成并不充分,其结果是,在密合性和干涉色斑上存在问题。此外,对于使用不包含多官能的固化性化合物(B)的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获得的比较例6的光学层叠体而言,铅笔硬度为H以下。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可适宜地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光学层叠体可适宜地用作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或起偏器的保护材料,尤其是可适宜地用作液晶显示装置(尤其三维液晶显示装置)的前面板。
符号说明
10基材层
20渗透层
30硬涂层
40阻挡层
100、200、300光学层叠体

Claims (13)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具备:
基材层,其是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形成的;
硬涂层,其是在所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的;及
渗透层,其是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向所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中渗透而形成于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硬涂层之间的;
其中,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固化性化合物(A)相对于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含有比例为10重量%~6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固化性化合物(A)与单官能单体(C)的相对于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全部固化性化合物的合计含有比例为20重量%~70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9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固化性化合物(B1)作为所述固化性化合物(B)。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单官能单体(C)的重均分子量为50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单官能单体(C)具有羟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形成所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具有表现正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与表现负的双折射的结构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形成所述(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50000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渗透层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在所述硬涂层的与所述渗透层相反的一侧进一步具备防反射层。
11.一种偏振膜,其包含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
12.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包含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
13.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上涂布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而形成涂布层,将所述涂布层在50℃以上且低于100℃的温度下进行加热,
其中,所述硬涂层形成用组合物包含:含有1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及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A)、含有2个以上的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固化性化合物(B)、及含有1个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但不含有芳香环的单官能单体(C)。
CN201480061007.2A 2013-11-07 2014-09-24 光学层叠体 Active CN1057059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0963A JP6238684B2 (ja) 2013-11-07 2013-11-07 光学積層体
JP2013-230963 2013-11-07
PCT/JP2014/075277 WO2015068483A1 (ja) 2013-11-07 2014-09-24 光学積層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5968A true CN105705968A (zh) 2016-06-22
CN105705968B CN105705968B (zh) 2019-01-08

Family

ID=53041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1007.2A Active CN105705968B (zh) 2013-11-07 2014-09-24 光学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238684B2 (zh)
KR (2) KR102366883B1 (zh)
CN (1) CN105705968B (zh)
TW (1) TWI542468B (zh)
WO (1) WO201506848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5909A (zh) * 2017-12-08 2019-07-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
CN109983376A (zh) * 2016-11-22 2019-07-0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涂覆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CN110023795A (zh) * 2016-10-07 2019-07-16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光学层叠部件
CN110073248A (zh) * 2016-12-13 2019-07-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
CN110520765A (zh) * 2017-04-10 2019-11-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0770026A (zh) * 2017-06-22 2020-0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2840246A (zh) * 2018-10-15 2021-05-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光板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9132B2 (ja) * 2015-10-29 2020-05-2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光硬化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並びに導光板
JP6486859B2 (ja) * 2016-03-29 2019-03-2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10494773B (zh) * 2017-04-10 2022-09-06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JP7199185B2 (ja) * 2018-09-12 2023-01-05 アイカ工業株式会社 成形用反射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20240046588A (ko) * 2021-10-20 2024-04-09 아티엔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하드 코트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4616A (ja) * 2005-09-20 2007-04-05 Fujifilm Corp 放射線硬化性組成物
JP2009133880A (ja) * 2006-03-10 2009-06-18 Toyo Ink Mfg Co Ltd 樹脂組成物
US20100208350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1247754A (en) * 2011-04-22 2012-12-01 Nitto Denko Corp Optical laminate
CN102905898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JP2013037057A (ja) * 2011-08-04 2013-02-21 Nitto Denko Corp 光学積層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1380B2 (ja) * 1997-06-12 2006-12-20 東レ株式会社 含フッ素化合物を含む光学薄膜とその形成方法、および光反射防止性物品
WO2007105627A1 (ja) * 2006-03-10 2007-09-20 Toyo Ink Mfg. Co., Ltd. 光学部材用ハードコート性樹脂組成物
JP2008165205A (ja) 2006-12-05 2008-07-17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98060B2 (ja) * 2008-10-27 2012-12-12 フジコピアン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JP6128576B2 (ja) * 2011-04-22 2017-05-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
JP5701698B2 (ja) * 2011-06-22 2015-04-15 フジコピアン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5961947B2 (ja) 2011-08-31 2016-08-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前面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209482A (ja) * 2012-03-30 2013-10-10 Nippon Bee Chemical Co Ltd ハード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4616A (ja) * 2005-09-20 2007-04-05 Fujifilm Corp 放射線硬化性組成物
JP2009133880A (ja) * 2006-03-10 2009-06-18 Toyo Ink Mfg Co Ltd 樹脂組成物
US20100208350A1 (en) * 2009-02-17 2010-08-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905898A (zh) * 2010-05-29 2013-01-30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叠层聚酯膜
TW201247754A (en) * 2011-04-22 2012-12-01 Nitto Denko Corp Optical laminate
JP2013037057A (ja) * 2011-08-04 2013-02-21 Nitto Denko Corp 光学積層体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3795A (zh) * 2016-10-07 2019-07-16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光学层叠部件
CN110023795B (zh) * 2016-10-07 2021-06-29 日涂汽车涂料有限公司 光学层叠部件
US11550080B2 (en) 2016-10-07 2023-01-10 Nippon Paint Automotive Coatings Co., Ltd. Optical laminated member
CN109983376A (zh) * 2016-11-22 2019-07-0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涂覆层的偏振片的制造方法
CN110073248A (zh) * 2016-12-13 2019-07-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
CN110520765A (zh) * 2017-04-10 2019-11-2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0770026A (zh) * 2017-06-22 2020-02-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0770026B (zh) * 2017-06-22 2022-11-0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层叠体及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09975909A (zh) * 2017-12-08 2019-07-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层叠体
CN112840246A (zh) * 2018-10-15 2021-05-2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光板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12840246B (zh) * 2018-10-15 2023-10-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带相位差层的偏光板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6883B1 (ko) 2022-02-23
JP2015090467A (ja) 2015-05-11
WO2015068483A1 (ja) 2015-05-14
KR20210049969A (ko) 2021-05-06
KR20160083866A (ko) 2016-07-12
TWI542468B (zh) 2016-07-21
JP6238684B2 (ja) 2017-11-29
TW201520048A (zh) 2015-06-01
KR102363489B1 (ko) 2022-02-15
CN105705968B (zh)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5968A (zh) 光学层叠体
CN103492181B (zh) 光学层叠体
TWI592303B (zh) Optical laminate
TWI550001B (zh) Optical continuum
CN105593715B (zh) 光学层叠体
CN105579871B (zh) 光学层叠体
WO2011114884A1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35849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73437A1 (ja) 光学フィルム、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を含む画像表示装置
WO2011055624A1 (ja)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2026192A1 (ja)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746730B (zh) 光學積層體
JP2011118088A (ja) 長尺状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2235916A (zh) 偏光板及顯示裝置
JP2014061643A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