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4969A -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4969A
TW201804969A TW106120116A TW106120116A TW201804969A TW 201804969 A TW201804969 A TW 201804969A TW 106120116 A TW106120116 A TW 106120116A TW 106120116 A TW106120116 A TW 106120116A TW 201804969 A TW201804969 A TW 2018049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vapor
mask
user
steam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0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919B (zh
Inventor
土屋滋美
斉田泰人
小田英志
Original Assignee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4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4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9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7/00Details of garments or of their making
    • A41D27/20Pockets; Making or setting-in pocke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085Devices for generating hot or cold treatment flui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3/00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 A61H33/06Artificial hot-air or cold-air baths; Steam or gas baths or douches, e.g. sauna or Finnish baths
    • A61H33/12Steam baths for the fa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1/00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 A61M11/04Sprayers or atomis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rapeutic purposes operated by the vapour pressure of the liquid to be sprayed or atomis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32Therapeutic u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02Head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06No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01Body part
    • A61F2007/0002Head or parts thereof
    • A61F2007/0017Mou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2007/0059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with an open fluid circuit
    • A61F2007/006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with an open fluid circuit of gas
    • A61F2007/0062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with an open fluid circuit of gas the gas being steam or water vapou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2007/0225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 A61F2007/023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connected to or incorporated in clothing or garments
    • A61F2007/0238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body or a part thereof connected to or incorporated in clothing or garments in a pock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liances for medical 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ody
    • A61F7/0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 A61F7/03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 A61F7/032Compresses or poultices for effecting heating or cooling thermophore, i.e. self-heating, e.g. using a chemical reaction using oxygen from the air, e.g. pocket-stoves
    • A61F7/034Flameless
    • A61F2007/036Fue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Hematology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蒸氣溫熱器具具備:被覆構件,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被覆部;及水蒸氣產生體,其保持於上述被覆部之上述使用者側之面;於使用時形成夾於上述被覆部與上述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300≦VG≦1500 (1)40≦MV≦150 (2)5≦VG/MV≦25 (3)(式(1)~(3)中,VG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

Description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已知口罩藉由覆蓋嘴巴及鼻子而阻擋外部大氣中之粉塵、花粉等從而具有預防過敏性鼻炎、感冒等之效果。近年來,覆蓋嘴巴及鼻子之口罩之功能多樣化,開發出各種口罩。其中,蒸氣所帶來之功效受到關注,且對能夠有效地對咽喉及鼻子供給蒸氣之口罩之要求提高。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於成為中空之保形立體形狀之口罩本體具備產生水蒸氣之發熱體之水蒸氣產生器具。又,於專利文獻2中,就使加濕體服帖於臉部而使之保濕之觀點而言,揭示有具備可效仿臉部之形狀變形之片材的臉部佩戴用之加濕體。[先前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7382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358110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蒸氣溫熱器具,其具備:被覆構件,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被覆部;及水蒸氣產生體,其保持於上述被覆部之上述使用者側之面;且於使用時形成夾於上述被覆部與上述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300≦VG≦1500 (1)40≦MV≦150 (2)5≦VG/MV≦25 (3)(式(1)~(3)中,VG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
本發明者等人進行了研究,結果判明於上述先前技術文獻所揭示之技術中,以下方面有改善之餘地。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技術中,由於口罩本體之中空部之體積較大,故而蒸氣量與蒸氣所帶來之效果之平衡性有改善之餘地,而並未充分地滿足需求者之較高之要求。又,於專利文獻2中,僅揭示有用以使加濕體服帖於臉部之技術,關於加濕體所產生之蒸氣量、蒸氣所帶來之效果均完全未記載。本發明者等人響應需求者之較高之要求,為了高效率地獲得蒸氣所帶來之效果而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獲得如下見解:於蒸氣溫熱器具中,有效的是將滿足特定條件作為解決上述課題之方針。即發現,將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之累積水蒸氣量之指標與覆蓋使用者之鼻子與嘴巴之空間容積進行組合,並高度控制該等之平衡性,藉此可感覺到蒸氣感、放鬆感、鼻子及咽喉之乾燥感之改善,從而完成了本發明。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獲得蒸氣感、放鬆感從而改善鼻子及咽喉之乾燥感的蒸氣溫熱器具。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於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又,於本說明書中,只要未特別說明,則「~」表示以上至以下。又,只要無損發明之效果,則各實施形態所記載之構成、要素亦可適當進行組合。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等之透氣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量。透氣度係依據JIS P8117(2009年修正版)所測得之值,且定義為100 ml之空氣於一定壓力之條件下通過6.42 cm2 之面積之時間。因此,透氣度之數值較大則意味著空氣之通過耗費時間、即透氣性較低。相反,透氣度之數值較小則意味著透氣性較高。如此,透氣度之數值大小與透氣性之高低呈相反之關係。透氣度可利用王研式透氣度儀進行測量。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將該透氣度成為30000秒/100 ml以上者作為「難透氣」者來處理,將成為80000秒/100 ml以上者作為「非透氣」者來處理。(第1實施形態)圖1係表示蒸氣溫熱口罩100之一例之立體圖。蒸氣溫熱口罩100具備:口罩110,其具有口罩本體部101;及水蒸氣產生體120。圖2係表示蒸氣溫熱口罩100之使用狀態之一例之圖。圖3係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口罩110之一部分的俯視圖。圖4係從上表面(使用者之眼睛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口罩之一部分的剖視圖。於本實施形態中,記載有如下蒸氣溫熱口罩組件:蒸氣溫熱口罩100被分離成口罩110與水蒸氣產生體120,該水蒸氣產生體120可進出於收容體104,當使用時收納於收容體104後使用。但是,蒸氣溫熱口罩100亦可為將水蒸氣產生體120預先封入至口罩110之收容體104內部而成者。[蒸氣溫熱口罩]蒸氣溫熱口罩100具備:口罩110,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口罩本體部101;及水蒸氣產生體120,其保持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使用時形成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300≦VG≦1500 (1)40≦MV≦150 (2)5≦VG/MV≦25 (3)(式(1)~(3)中,VG表示水蒸氣產生體120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VG表示水蒸氣產生體120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即,於佩戴蒸氣溫熱口罩100後,於最初之10分鐘內供給適當量之水蒸氣,藉此可更有效地賦予蒸氣所帶來之效果。又,於最初之10分鐘內使蒸氣所帶來之效果給人帶來深刻印象,藉此,其後亦會持續發揮效果而賦予放鬆感或鼻子、咽喉之濕潤感。VG為300以上,就進一步賦予水蒸氣所帶來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0以上。MV表示空間之容積[mL],係當使用蒸氣溫熱口罩100時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的空間之容積。例如,如圖2所示,當適當地佩戴蒸氣溫熱口罩100時,形成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即,夾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此處,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並不限定於因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接觸而形成之密閉之空間,亦可為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具有微小之間隙者。間隙係於利用通常之方法佩戴口罩時所產生者,並且係無損水蒸氣產生體120所產生之蒸氣所帶來之效果之程度的大小。又,具有間隙之情形時之空間之容積可作為於間隙形成部分沿口罩本體部101之緣部之形狀形成有空間者來進行測定。MV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可使用Digital Human Technology有限公司製造之使用平均人頭資料(申請時之最新資料)而造形之頭模再現蒸氣溫熱口罩100之使用狀態,並進行三維資料化後進行測定。又,若利用如日本專利特開2012-205926號公報所示般於口罩之內側配置液體不透過性之膜,向該部分注入水而使其成為與佩戴口罩時相同之狀態,朝向下方戴在臉上並測定剩餘之水之量的方法,亦可獲得大致相同之MV值,因此於難以根據蒸氣溫熱口罩之形狀進行三維資料化之情形時,亦可利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205926號公報所揭示之方法測定MV。VG/MV為5以上且25以下,就蒸氣感、放鬆感、乾燥感之改善之平衡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且15以下。[水蒸氣產生量測定法]水蒸氣產生量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水蒸氣產生體120之水蒸氣產生量係使用圖11所示之裝置30並以如下方式測得之數值。圖11所示之裝置30包含鋁製之測定室(容積4.2 L)31、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2.1 L/min)流入測定室31之下部之流入路徑32、使空氣從測定室31之上部流出之流出路徑33、設置於流入路徑32之入口溫濕度計34與入口流量計35、設置於流出路徑33之出口溫濕度計36與出口流量計37、及設置於測定室31內之溫度計(熱敏電阻)38。作為溫度計38,使用溫度解析度為0.01℃左右者。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於肌膚側之面之表面溫度之測定係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從氧氣阻斷袋中取出,將水蒸氣產生體120或蒸氣溫熱口罩100之位於肌膚側之面、即水蒸氣釋放面朝上並載置於測定室31中,將附有金屬球(4.5 g)之溫度計38載置於其上進行測量。又,於該狀態下使除濕空氣從下部流入,根據利用入口溫濕度計34與出口溫濕度計36所測得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至測定室31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根據利用入口流量計35與出口流量計37所測得之流量算出水蒸氣產生體120或蒸氣溫熱口罩100所釋放之水蒸氣量。再者,本說明書中之水蒸氣產生量係指以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從氧氣阻斷袋中取出之時點為起點於10分鐘後所測得之水蒸氣量之總量。再者,蒸氣溫熱口罩100之水蒸氣產生量亦可以與上述水蒸氣產生體120之測定方法相同之方式進行測定。[口罩]如圖1、2所示,口罩110具備:口罩本體部101,其於佩戴時覆蓋使用者之鼻子與嘴巴;及一對掛耳部102,其等設置於該口罩本體部101之左右兩端。口罩本體部101於縱中央部具有摺疊線103。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口罩本體部101沿縱向二等分之縱中央線上形成有摺疊線103。摺疊線103具有用以於使用時使口罩本體部101沿鼻部突出之凸部,且上部與下部貼合。即,摺疊線103係從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到達下端之線,且包含上部與下部貼合之區域。再者,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部係具有包含縱中心線之寬度之區域,且係於適當地使用口罩110時供臉之鼻部通過之縱向之區域。口罩本體部101構成為可摺疊,且藉由摺疊線103而對折。口罩本體部101於使用前係按照摺疊線103被山折而摺疊成平面狀之狀態,於使用時自與摺疊線103相反側之邊打開,並以口罩本體部101經摺疊後之內側之面成為使用者側之面之方式佩戴。摺疊線103於佩戴口罩110時向口罩本體部101之前方突出。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從按照摺疊線103對折之狀態展開,從而形成覆蓋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空間。由於係按照摺疊線103使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部沿鼻子之形狀密接,故而使用者之臉與口罩本體部101之間不易產生間隙,從而可提高加溫加濕效果,就該方面而言較佳。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口罩本體部101具有摺疊線103者進行說明,亦可對應於用途等而製成不具有該摺疊線103之平坦形狀之口罩110。再者,作為不具有摺疊線103之平坦形狀之口罩110,例如可列舉於下述第2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具有橫向之褶子部之口罩。於圖1、2中示出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與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所謂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係與口罩本體部101之寬度方向(長邊方向)垂直之線。又,係於佩戴口罩110時通過使用者之臉之中心而將口罩本體部101二等分之線。如圖1所示,於第1實施形態中,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相當於摺疊線103之長度。於沿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上進行剖視時,縱中央線並不限定於為直線之情形,亦可為具有圓弧狀、凹凸形狀者等。又,縱中央線可為實際存在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線,亦可為假想之線。於第1實施形態中,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較佳為12~20 cm。藉此,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形成大小適度之空間。其結果為容易獲得蒸氣感、放鬆感。所謂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係口罩本體部101之上側之邊之一端部至另一端部之長度。又,所謂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係於佩戴口罩110時位於使用者之眼睛之下方、且於從使用者之一臉頰部經過鼻子到達另一臉頰部之區域中的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靠近或相接之部分之長度。於在口罩本體部101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形成有掛耳部102之情形時,口罩本體部101與掛耳部102之接點成為端部。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並不限定於為直線之情形,亦可為具有圓弧狀、凸部者,或具有曲線部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相對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之合計之比(La/Lb)較佳為0.6~1.7。藉此,可使口罩110進一步密接於使用者之臉,並且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形成大小適度之空間。其結果為容易獲得蒸氣感、放鬆感。口罩本體部101為片狀,進而具體而言,係由一片片材形成。所謂形成口罩本體部101之一片片材,可為單一結構(即1層),或者亦可積層有複數片片材而為一體結構(即多層)。可藉由使用複數片片材,並藉由對各片材賦予不同之功能而對口罩本體部101賦予各種功能,就該方面而言較佳。於使用複數片片材之情形時,各片材彼此可為經整面接合之層壓狀態,亦可為片材間隔開之狀態。又,各片材間隔開之狀態之情形時之各片材彼此之接合可沿著口罩本體部101之形狀將各片材之邊緣密封,亦可僅藉由點密封將邊緣之一部分接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對口罩本體部101為單一結構之例進行說明。口罩本體部101之材料可使用口罩之技術領域中之先前以來一直使用者,只要為具有一定之透氣性者,則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不織布或紗布等纖維片材,就加工容易性或經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不織布。作為不織布之纖維素材,例如較佳為由選自如下等之1種或2種以上之纖維構成者: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PE(聚乙烯)、PP(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烴;嫘縈;棉花。又,作為不織布,可使用利用上述1種或2種以上之素材之纖維,並藉由風吹法、紡黏法、針刺法、熔噴法、梳棉法、熱熔合法、水刺法、溶劑接著法等製造者。就使從水蒸氣產生體120產生之水蒸氣滯留於口罩110內之觀點、使呼吸通暢之觀點而言,口罩本體部101較佳為具有適度之透氣阻力。具體而言,口罩本體部101之透氣阻力較佳為5 Pa以上,更佳為20 Pa以上,進而較佳為50 Pa以上。又,口罩本體部101之透氣阻力較佳為200 Pa以下,更佳為190 Pa以下,進而較佳為180 Pa以下。又,口罩本體部101之透氣阻力較佳為5 Pa以上且200 Pa以下,更佳為20 Pa以上且190 Pa以下,進而較佳為50 Pa以上且180 Pa以下。再者,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結構為多層時,成為於將複數片片材全部疊合之狀態下測定之透氣阻力。口罩本體部101之透氣阻力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如圖10所示,將從口罩本體部101之片材切取成3.5~5 cm見方之尺寸之片材101a配置於口罩測試機MTS-2(柴田科學公司製造)之透氣阻力評價裝置本體70上部,並利用片材固定用治具71以不洩漏之方式進行固定。測定係以試驗面積7 cm2 (內徑30 mm)、試驗流量10 L/min.進行10秒,根據片材101a之空氣流入側(入口側)與空氣流出側(出口側)之差壓求出透氣阻力。關於口罩本體部101之基重,就防止口罩110之內部透視之觀點或平衡性良好地提高保溫性、柔軟性、厚度、片材強度之觀點而言,基重較佳為5 g/m2 以上,更佳為10 g/m2 以上,進而較佳為30 g/m2 以上,又,較佳為200 g/m2 以下,更佳為1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20 g/m2 以下。又,基重較佳為5 g/m2 以上且200 g/m2 以下,更佳為10 g/m2 以上且15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30 g/m2 以上且120 g/m2 以下。於本實施形態中,蒸氣溫熱口罩100具備水蒸氣產生體120。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口罩本體部101具有固定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固定機構,使用時將該水蒸氣產生體固定後使用。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口罩本體部101藉由密封部分107於使用者側之面設置有收容體104。收容體104收容水蒸氣產生體120且使之出入自如。藉此,於使用口罩110後,藉由將水蒸氣產生體120更換為使用前者,可無數次使用口罩110。再者,水蒸氣產生體120亦可預先組入至口罩本體部101。作為收容體104之形成方法,如圖3所示,可藉由包圍沿橫向排列之2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除上部以外之外周之密封部分107a形成。具體而言,可列舉將構成收容體104之片材疊合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並藉由熱熔合等將圖3所示之密封部分107a密封之方法;或於製作口罩本體部101時,使構成收容體104之片材疊合,將包含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附近之區域密封,其後,將圖3所示之密封部分107a密封之方法等。藉此,可形成可供水蒸氣產生體120從口罩本體101之上方插入的袋狀之收容體104。再者,收容體104之形成方法並不限定於此。圖5、圖6係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變化例的俯視圖。即,如圖5、6所示,收容體104亦可為藉由將構成口罩本體部101之片材與構成收容體104之片材固接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下方之一部分被固定之位置的密封部分107b、密封部分107c而形成者。於圖5中示出密封部分107b,該密封部分107b係位於蒸氣溫熱口罩100a之口罩本體部101之中央部橫向、並且由以與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下方相接之方式延伸之直線及沿水蒸氣產生體120之掛耳部102側之側面下部之一部分延伸之縱向之直線構成。於圖6中示出直線狀之密封部分107c,該密封部分107c係位於較蒸氣溫熱口罩100b之口罩本體部101之中央部略靠上方之橫向、並且沿著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下部之形狀而變形。於本實施形態中,就可於特定之位置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固定於口罩本體部101,從而容易對從使用者之鼻子到臉頰之口罩110內之空間進行加溫加濕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將收容體104固定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附近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附近。於本實施形態中,收容體104於上端部或掛耳部102側具有開口部以供水蒸氣產生體120進出,另一端部固定於口罩本體部101。開口部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只要於佩戴口罩110時水蒸氣產生體120不會露出至收容體104外即可。又,收容體104之大小只要可收容水蒸氣產生體120並且可對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置進行固定即可。收容體104具有透氣性,可設為與口罩本體部101相同之材料。就防止過度發熱,並且將水蒸氣產生體120所帶來之加溫加濕性能有效地賦予至口罩110內之觀點而言,收容體104之透氣阻力較佳為1 Pa以上且100 Pa以下,更佳為1 Pa以上且50 Pa以下,進而較佳為1 Pa以上且30 Pa以下。掛耳部102將蒸氣溫熱口罩100固定於使用者之臉。掛耳部102於口罩本體部101之長邊方向(X方向)之左右端部成對地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2所示,掛耳部102係將如橡膠繩之具有伸縮性之繩狀材料形成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端部。掛耳部102可為與口罩本體部101相同之材料,亦可為不同之材料。再者,掛耳部102亦可使用與口罩本體部101成為一體之具有伸縮性之構件形成。[水蒸氣產生體]水蒸氣產生體120保持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水蒸氣產生體120較佳為保持於覆蓋使用者之鼻子之區域。更詳細而言,就於佩戴時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產生由鼻部與臉頰部之間之臉之凹處與水蒸氣產生體120所包圍之空間而不會抑制水蒸氣產生從而提高口罩110內之溫度與絕對濕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如圖1所示般左右對稱地安裝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附近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附近。縱中央線附近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附近並不限定於與縱中央線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相接之情形,表示出摺疊線103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之周圍之區域,且係安裝於口罩本體部101之水蒸氣產生體120覆蓋使用者之鼻部之區域。又,關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置,就於安裝有口罩110時不會抑制水蒸氣產生從而提高口罩110內之溫度與絕對濕度之觀點而言,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鼻子側端部為直線狀之情形時,該直線之兩端距縱中央線之各最短距離之平均值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下,又,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鼻子側端部為曲線狀之情形時,該曲線距縱中央線之最短距離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下。又,關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置,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上側端部距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之最短距離較佳為15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下。再者,水蒸氣產生體120較佳為以覆蓋使用者之鼻部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配置,就於佩戴時於口罩本體部101之肌膚側產生由鼻部與臉頰部之間之臉之凹處與水蒸氣產生體120所包圍之空間而不會抑制水蒸氣產生從而提高口罩110內之溫度與絕對濕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從鼻部橫跨臉頰部而配置。又,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平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亦可為圓形、多邊形等。就製造效率、操作容易性、加溫加濕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長方形、大致正方形等四邊形,就操作容易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大致正方形。又,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鼻子側端部為直線狀之情形時,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與水蒸氣產生體120相接之部分較佳為直線狀。於將水蒸氣產生體120設為可相對於口罩110裝卸之態樣之情形時,於使用前將水蒸氣產生體120放入至氧氣阻斷袋中。氧氣阻斷袋整體具有氧氣屏蔽性,使水蒸氣產生體120不會與空氣中之氧氣接觸。作為氧氣阻斷袋之氧氣屏蔽性之材料,例如較佳為其氧氣透過係數(ASTM D3985)為10 cm3 ・mm/(m2 ・day・MPa)以下、尤其是2 cm3 ・mm/(m2 ・day・MPa)以下者。具體而言,可列舉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或聚丙烯腈等之膜、或將陶瓷或者鋁等蒸鍍於此種膜而成之膜等。又,於採用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封入至口罩110之態樣之情形時,只要將該口罩110整體封入至氧氣阻斷袋中而避免水蒸氣產生體120與空氣中之氧氣接觸即可。[水蒸氣產生部]如圖9所示,水蒸氣產生體120於內部收容水蒸氣產生部121。於本實施形態中,水蒸氣產生體120具有水蒸氣產生部121、及收容水蒸氣產生部之袋體122。袋體122於使用者側(肌膚側)之面具備第1片材122A,於與使用者側(肌膚側)之面相反側之面具備第2片材122B。再者,水蒸氣產生體120藉由與空氣中之氧氣進行反應而發熱並且產生水蒸氣。藉此,可供給熱的水蒸氣。水蒸氣產生部121可採用各種形態。水蒸氣產生部121例如可為粉體之混合物、抄紙片等片狀或於基材塗佈有分散液等之塗佈片材之任一者。水蒸氣產生部121可列舉包含可氧化性金屬、吸水劑、水、電解質、以及視需要之反應促進劑等之態樣。當水蒸氣產生部121與空氣接觸時,其中所包含之可氧化性金屬會產生氧化反應而產生熱。藉由該熱而使水蒸氣產生部121中所包含之水被加熱而成為特定溫度之水蒸氣,並通過袋體122向外部釋放。水蒸氣係從袋體122中之透氣性部位向外部釋放。藉此,可利用簡單之方法獲得蒸氣。可氧化性金屬係會產生氧化反應熱之金屬,例如可列舉選自鐵、鋁、鋅、錳、鎂、及鈣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粉末或者纖維。其中,就操作性、安全性、製造成本、保存性及穩定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鐵粉。作為鐵粉,例如可列舉選自還原鐵粉及霧化鐵粉中之1種或2種以上。於可氧化性金屬為粉末之情形時,就有效率地進行氧化反應之觀點而言,其平均粒徑較佳為0.1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μm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0 μm以下,更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50 μm以下。進而,就使塗佈性良好之觀點而言,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平均粒徑更佳為20 μm以上且150 μm以下。又,就使對纖維狀物等保水材之固定性、反應之控制良好之觀點而言,亦較佳為使用含有50質量%以上之粒徑為0.1~150 μm之粉末者。再者,可氧化性金屬之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且係藉由利用篩網而進行之分級、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散射法等進行測定。水蒸氣產生部121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100 g/m2 以上,更佳為200 g/m2 以上。又,水蒸氣產生部121中之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3000 g/m2 以下,更佳為1600 g/m2 以下。又,較佳為100 g/m2 以上且300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g/m2 以上且1600 g/m2 以下。藉此,可使水蒸氣產生體120之發熱溫度上升至所需之溫度。此處,可氧化性金屬之含量可利用依據JIS P8128之灰分試驗或熱重量測定器求出。此外,可利用當施加外部磁場時產生磁化之性質而藉由振動試樣型磁化測定試驗等進行定量。作為吸水劑,只要可保持水,則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列舉選自碳成分、纖維狀物、吸水性聚合物及吸水性之粉體中之1種或2種以上。吸水劑根據水蒸氣產生部121之形態而使用適當者。作為碳成分,可使用具有保水能力、氧氣供給能力及觸媒能力者,例如可使用選自活性碳、乙炔黑及石墨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較佳為活性碳,更佳為選自椰殼碳、木粉碳及泥碳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微細之粉末狀物或小粒狀物。其中,就獲得良好之加溫加濕效果之觀點而言,進而較佳為木粉碳。吸水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12 μm以上。又,吸水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0 μm以下。又,吸水劑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平均粒徑更佳為12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再者,吸水劑之平均粒徑係指粉體形態下之最大長度,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進行測定。碳成分較佳為使用粉體狀之形態者,亦可使用粉體狀以外之形態者,例如亦可使用纖維狀之形態者。作為纖維狀物,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天然或合成之纖維狀物。作為天然之纖維狀物,例如可列舉棉花、木棉、木材紙漿、非木材紙漿、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甘露聚醣纖維、橡膠纖維、麻、馬尼拉麻、瓊麻、紐西蘭麻、羅布麻、椰子、燈心草、麥稈等植物纖維。又,可列舉羊毛、山羊毛、馬海毛、開司米、阿爾帕卡毛、安哥拉兔毛、駱駝毛、駱馬毛、絲絨、羽絨、絨毛、羽毛、海藻纖維、幾丁質纖維、酪蛋白纖維等動物纖維。進而可列舉石棉等礦物纖維。另一方面,作為合成之纖維狀物,例如可列舉嫘縈、黏液嫘縈、銅氨、乙酸酯、三乙酸酯、氧化乙酸酯、Promix、氯化橡膠、鹽酸橡膠等半合成纖維。又,除尼龍、芳香族聚醯胺、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以外,亦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聚丙烯腈、丙烯酸、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胺基甲酸酯等合成高分子纖維。進而,亦可使用金屬纖維、碳纖維、玻璃纖維等。該等纖維可單獨使用,或亦可混合使用。該等之中,就可氧化性金屬或反應促進劑之固定性、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柔軟性、氧氣透過性、片材形態之維持功能、製造成本等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木材紙漿、棉花、聚乙烯纖維、聚酯纖維。又,木材紙漿、棉花具有擔載鐵粉等固體物並將其固定之功能。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列舉具有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之交聯結構的親水性聚合物等。作為吸水性之粉體,可列舉選自蛭石、矽酸鈣、鋸屑、氧化鋁、二氧化矽凝膠、及紙漿粉末中之1種或2種以上。於水蒸氣產生部121為片狀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纖維狀物作為吸水劑。該原因在於纖維狀物兼具作為保水材之功能及使水蒸氣產生部121維持片材形態之功能。其結果為可氧化性金屬不易產生偏倚,而水蒸氣產生部121之發熱溫度分佈變得均勻。於水蒸氣產生部121為包含粉體之混合物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高吸收性聚合物、蛭石、矽酸鈣、二氧化矽凝膠、二氧化矽系多孔質物質、氧化鋁、木粉等作為吸水劑。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又,吸水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且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且8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且60質量份以下。藉此,可將用以使氧化反應持續而所需之水分儲存於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中。又,充分地獲得對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氧氣供給而獲得發熱效率較高之水蒸氣產生體120。又,由於可將相對於所獲得之發熱量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熱容量抑制為較小,故而發熱溫度上升增大,獲得所需之溫度上升,從而可促進發熱反應。再者,吸水劑之含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4 g/m2 以上且29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7 g/m2 以上且160 g/m2 以下。藉此,可使水蒸氣產生部121之厚度較薄,作為製品而言體積不大且具有柔軟性。例如,可將水蒸氣產生部121之厚度設為0.1 mm以上且2 mm以下。作為電解質,例如可列舉鹼金屬、鹼土金屬或過渡金屬之硫酸鹽、碳酸鹽、氯化物或氫氧化物等。該等之中,就導電性、化學穩定性、生產成本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用鹼金屬、鹼土金屬或過渡金屬之氯化物,尤佳為使用氯化鈉、氯化鉀、氯化鈣、氯化鎂、氯化亞鐵、三氯化鐵。水蒸氣產生部121包含水。水可為源自電解質水溶液(例如鹼金屬、鹼土金屬等之水溶液)者,又,亦可以獨立之水之形式添加至水蒸氣產生部121中,並無特別限定。水蒸氣產生部121中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將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設為200質量份以下,藉此水蒸氣產生部121良好地發熱,發熱溫度之上升加速(升溫時間變快)。又,將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設為35質量份以上,藉此可確保水蒸氣產生部121之發熱反應所需之水分量,從而可使水蒸氣產生部121良好地持續發熱反應。如此,將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設為35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藉此可製成發熱狀態良好之水蒸氣產生部121。即,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影響發熱速度。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將水分量設為35質量份以上且200質量份以下,藉此良好地發熱,發熱溫度之上升加速,發熱溫度持續。就相同之觀點而言,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上。又,較佳為使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而為2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下。又,水蒸氣產生部121之水分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上且1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上且1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上且80質量份以下。水蒸氣產生部121除上述各成分以外,亦可包含增黏劑、界面活性劑、藥劑、凝聚劑、著色劑、紙力增強劑、pH值調整劑(例如磷酸三鉀等)、蓬鬆劑等。作為增黏劑,可使用吸收水分來增大稠度或賦予黏流性之物質。例如可使用選自如下等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混合物:海藻酸鈉等海藻酸鹽;阿拉伯膠、黃蓍膠、刺槐豆膠、瓜爾膠、鹿角菜膠、瓊脂、三仙膠等多糖類系增黏劑;糊精、α化澱粉、加工用澱粉等澱粉系增黏劑;羧甲基纖維素、乙酸乙酯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或羥丙基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系增黏劑;聚乙烯醇(PVA)等增黏劑;硬脂酸鹽等金屬皂系增黏劑;膨潤土等礦物系增黏劑。其中,就將水蒸氣產生部121中之水分量維持為固定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多糖類系增黏劑,較佳為三仙膠。於水蒸氣產生部121為塗佈片材之情形時,就塗佈容易性之方面而言,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2質量份以上。又,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質量份以下。並且,增黏劑之含量相對於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2質量份以上且4質量份以下。又,於水蒸氣產生部121為片狀之情形時,較佳為形成有大量孔及/或缺口。藉此,即便片狀之水蒸氣產生部121較薄,亦會獲得充分高之發熱特性,從而獲得所需之水蒸氣釋放特性。就獲得充分之發熱特性之方面而言,該孔之面積較佳為0.01~10 mm2 ,尤佳為0.1~8 mm2 。根據相同之原因,較佳為於片狀之水蒸氣產生部121以0.1~20個/cm2 形成孔,尤佳為以1~15個/cm2 形成孔。孔之形狀例如可列舉圓形、矩形、多邊形、橢圓形、長圓形或該等之2種以上之組合等。另一方面,於形成缺口之情形時,其長度較佳為設為1~50 mm,尤佳為設為5~30 mm。水蒸氣產生部121收容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具備第1片材122A與第2片材122B之袋體122。即,水蒸氣產生體120構成為包含第1片材122A與第2片材122B,且較佳為藉由將該等第1片材122A與第2片材122B之周緣部密閉接合而構成袋體122。第1片材122A與第2片材122B之周緣部以外之區域為非接合區域,於非接合區域內配置有水蒸氣產生部121。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水蒸氣產生部121之使用者側之面配置有第1片材122A,於與水蒸氣產生部121之使用者側之面相反側之面上配置有第2片材122B。以下,對各自之透氣度進行詳細說明。第1片材122A之透氣度較佳為7000秒/100 ml以下。就保持由水蒸氣產生體120與鼻部及臉頰部之間之臉之凹處所包圍之空間以確保透氣性,並且容易將來自水蒸氣產生體120之水蒸氣大量釋放至袋體122外部之觀點而言,第1片材122A之透氣度更佳為5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秒/100 ml以下,尤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依序更佳為600秒/100 ml以下、10秒/100 ml以下、5秒/100 ml以下、0秒/100 ml。作為具有此種透氣度之第1片材122A,例如較佳為使用具有透濕性但不具有透水性之合成樹脂製之多孔性片材。具體而言,可使用使聚乙烯或聚丙烯含有碳酸鈣等並延伸之膜。於使用該多孔性片材之情形時,亦可將以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不織布為首之各種纖維片材層壓於多孔性片材之外表面以提高第1片材122A之質感。又,第1片材122A只要滿足上述透氣度,則亦可為其一部分不具有透氣性之非透氣性片材。第2片材122B可為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之透氣性片材,亦可為不具有透氣性之非透氣性片材,但還可採用透氣性整體較低之片材。具體而言,作為該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較佳為超過8000秒/100 ml,就可有效地對口罩本體部101內穩定地進行加溫加濕之觀點而言,更佳為非透氣性片材。第2片材122B只要滿足上述透氣度,則亦可對應於用途將以選自針刺不織布、熱風不織布及紡黏不織布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不織布為首之各種纖維片材層壓於一層或多層之合成樹脂製之膜或該一層或多層之合成樹脂製之膜之外表面以提高第2片材122B之質感。具體而言,可使用包含聚乙烯膜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之2層膜、包含聚乙烯膜與不織布之層壓膜、包含聚乙烯膜與紙漿片材之層壓膜等,尤佳為包含聚乙烯膜與紙漿片材之層壓膜。第2片材122B只要滿足上述透氣度之值,則可使用與第1片材122A相同之素材,或者可使用不同之素材。又,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更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30000秒/100 ml以上,尤佳為設為80000秒/100 ml以上。藉由如上所述般設定第2片材122B之透氣性,可將由水蒸氣產生部121產生之蒸氣從第1片材122A側高效率地釋放,從而可抑制水蒸氣產生體120之膨脹。其中,就使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良好而容易從第1片材122A側產生大量之水蒸氣之觀點而言,尤佳為將第1片材122A之透氣度設為2500秒/100 ml以下並將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設為80000秒/100 ml以上。於該情形時,於水蒸氣產生部121之與位於使用者側之面為相反側之面上、即水蒸氣產生部121至水蒸氣產生體120之與使用者為相反側之最外層之間,配置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之片材、更佳為非透氣性之片材。藉此,可抑制藉由水蒸氣產生部121而產生之水蒸氣洩漏至口罩110之外部,而可對口罩110內部、即使用者側賦予水蒸氣。以下,對水蒸氣產生部121之製造方法之例進行說明。於水蒸氣產生部121為片狀之情形時,例如可使用本案申請人先前之申請即日本專利特開2003-102761號公報所記載之濕式抄紙法或利用模嘴塗佈機之擠壓塗佈法。於該情形時,首先,藉由濕紙抄紙法形成包含可氧化性金屬、吸水劑及反應促進劑之成形片材,並向該成形片材中添加電解質水溶液,藉此獲得片狀之水蒸氣產生部121。所獲得之片狀之水蒸氣產生部121可使用1片,或者亦可將複數片重疊使用。或者亦可將1片水蒸氣產生部121摺疊,並將經摺疊之複數片水蒸氣產生部121重疊使用。於水蒸氣產生部121係由粉體構成之情形時,藉由將構成材料均勻混合而獲得粉體之水蒸氣產生部121。更具體而言,首先將高吸收性聚合物等吸水劑與可氧化性金屬均勻混合,並向其中添加電解質水溶液,使可氧化性金屬附著於吸水劑之表面。其後,添加作為剩餘材料之反應促進劑等,藉此可製備水蒸氣產生部121。藉由如上所述般製備水蒸氣產生部121,氧化反應之開始時間提前,單位時間內之水蒸氣之蒸散量容易變成最大。又,於水蒸氣產生部121包含塗佈片材之情形時,例如亦可為利用本案申請人先前之申請即日本專利特開2013-146554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將發熱粉體水分散液塗佈於保水片材,並將具備發熱層與保水片材之發熱物之連續長條物剪裁成任意之大小而獲得者。水蒸氣產生部121可以1片之狀態收容,亦可以積層有複數片之多層狀態收容。此處,於下文中,對於對水蒸氣產生部121包含塗佈片材之情形時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構成進行說明。如圖9所示,水蒸氣產生部121於基材層121B與保水片材121C之間具有水蒸氣產生層121A。水蒸氣產生層121A與保水片材121C直接接觸。水蒸氣產生體120以保水片材121C側、即第1片材122A側位於使用者之肌膚側且基材層121B配置於第2片材122B側之方式,於具有第1片材122A及第2片材122B之袋體122內具備水蒸氣產生部121。藉此,可將來自水蒸氣產生部121之蒸氣從第1片材122A高效率地排出。再者,水蒸氣產生層121A可設置於保水片材121C之一面,亦可以夾於保水片材121C及基材層121B之間之形態設置。於圖9中示出水蒸氣產生層121A以夾於保水片材121C與基材層121B之間之形態設置之例。保水片材121C含有水。水之含量例如可設為該保水片材121C之最大吸水量之10質量%以上且45質量%以下。保水片材121C之最大吸水量可以如下方式算出。於測定將保水片材121C切斷成25 cm2 之尺寸之質量(W0 )後,浸漬於5質量%氯化鈉水溶液中5分鐘。利用鑷子取出,於空氣中懸掛放置1分鐘而使未完全吸住之水分滴落後測定質量(W1 ),並根據下述式算出最大吸水量(Wmax )。Wmax =W1 -W0 又,保水片材121C中所包含之水分量以基重表示,較佳為50~350 g/m2 ,進而更佳為180~260 g/m2 。由於保水片材121C中所包含之水分量成為水蒸氣產生源,故而藉由將保水片材121C中所包含之水分量以基重表示設為較佳為50 g/m2 以上,可確保良好之蒸氣產生量。又,保水片材121C因吸水而產生透氣阻力(因吸水膨潤而導致透氣性與乾燥時相比下降)。因此,藉由以基重表示設為較佳為350 g/m2 以下,可使蒸氣容易地從保水片材121C釋放,此外,得以充分地確保對水蒸氣產生層121A之透氣性,故而充分地獲得氧氣供給而獲得發熱效率較高之水蒸氣產生體120。又,保水片材121C之透氣度以包含水分之狀態之透氣度儀,較佳為500秒/100 ml以下,若考慮到透氣性、蒸氣之通過容易性,則更佳為3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50秒/100 ml以下。再者,包含水分之狀態(即,水分量為該保水片材121C之最大吸水量之15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之透氣度下限值例如為1秒/100 ml。此處,作為保水片材121C,使用可吸收保持水分且具有柔軟性之片材材料。作為此種材料,例如可列舉將纖維作為原料之紙、不織布、梭織物、編織物等纖維片材。又,可列舉海綿等多孔體等。作為上述纖維,例如可列舉將植物纖維或動物纖維等天然纖維作為主成分者或將化學纖維作為主成分者。作為植物纖維,例如可列舉選自棉花、木棉、木材紙漿、非木材紙漿、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甘露聚醣纖維、橡膠纖維、麻、馬尼拉麻、瓊麻、紐西蘭麻、羅布麻、椰子、燈心草、麥稈中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動物纖維,例如可列舉選自羊毛、山羊毛、馬海毛、開司米、阿爾帕卡毛、安哥拉兔毛、駱駝、駱馬毛、絲絨、羽絨、絨毛、羽毛、海藻纖維、幾丁質纖維、酪蛋白纖維中之1種或2種以上。作為化學纖維,例如可使用選自嫘縈、乙酸酯、纖維素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作為保水片材121C,較佳為包含由上述纖維構成之纖維材料與吸水性之聚合物者。使用可吸收、保持自重之20倍以上之液體且可凝膠化之水凝膠材料作為吸水性聚合物,可將保水片材121C中所包含之水之含量維持為保水片材121C之最大吸水量之15~30質量%,從而較佳。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形狀,可列舉球狀、塊狀、葡萄串狀、纖維狀等。又,就製造時之操作容易性之觀點而言,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更佳為10 μm以上。又,就吸水速度之觀點而言,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000 μm以下,更佳為500 μm以下。又,吸水性聚合物之粒子之粒徑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更佳為10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再者,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粒徑係藉由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而測定。作為吸水性聚合物之具體例,可列舉選自澱粉、交聯羧甲基化纖維素、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其中,較佳為使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鹼金屬鹽之聚合物或共聚物等、聚丙烯酸及其鹽以及聚丙烯酸鹽接枝聚合物。基材層121B設置於水蒸氣產生層121A之與保水片材121C為相反側之表面。基材層121B與水蒸氣產生層121A直接接觸,且被覆水蒸氣產生層121A。該基材層121B較佳為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之片材,例如較佳為使用樹脂片。藉由設為非透氣性或難透氣性之片材(50000秒/100 ml以上,較佳為80000秒/100 ml以上),可使蒸氣更確實地從保水片材121C側釋放,不僅如此,亦可防止氣化熱從基材層121B側被剝奪。作為基材層121B,例如可列舉合成樹脂膜,可列舉聚乙烯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再者,於在水蒸氣產生層121A上形成保水片材121C且未設置基材層121B之情形時,水蒸氣產生部121可能會與第2片材122B直接接觸,故而第2片材122B較佳為設為具有耐水性之片材。又,就對使用者賦予適度之蒸氣感之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單位面積內之水蒸氣產生量就水蒸氣產生體120整體而言,較佳為1 mg/cm2 ・10 min以上,更佳為1.5 mg/cm2 ・10 min以上,進而較佳為5 mg/cm2 ・10 min以上,進而較佳為7 mg/cm2 ・10 min以上,尤佳為9 mg/cm2 ・10 min以上。又,就抑制口罩中之結露之觀點而言,本實施形態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單位面積內之水蒸氣產生量就水蒸氣產生體120整體而言,較佳為20 mg/cm2 ・10 min以下,更佳為18 mg/cm2 ・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g/cm2 ・10 min以下。又,本實施形態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單位面積內之水蒸氣產生量就水蒸氣產生體120整體而言,較佳為1 mg/cm2 ・10 min以上且20 mg/cm2 ・10 min以下,更佳為1.5 mg/cm2 ・10 min以上且18 mg/cm2 ・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5 mg/cm2 ・10 min以上且15 mg/cm2 ・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7 mg/cm2 ・10 min以上且15 mg/cm2 ・10 min以下,尤佳為9 mg/cm2 ・10 min以上且15 mg/cm2 ・10 min以下。繼而,對藉由蒸氣溫熱口罩100所得之效果進行說明。蒸氣溫熱口罩100具備:口罩110,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口罩本體部101;及水蒸氣產生體120,其保持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於使用時形成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300≦VG≦1500 (1)40≦MV≦150 (2)5≦VG/MV≦25 (3)(式(1)~(3)中,VG表示水蒸氣產生體120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根據蒸氣溫熱口罩100,藉由滿足式(1)~(3),可有效地對使用者供給蒸氣,故而可獲得蒸氣感、放鬆感,從而可改善鼻子及咽喉之乾燥感。又,藉由滿足式(2),覆蓋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空間成為適度之大小,使用時之佩戴感變得良好。又,蒸氣溫熱口罩100較佳為滿足下述式(4)。30.0≦T≦45.0 (4)(式(4)中,T表示水蒸氣產生體120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之使用者之鼻部之最高溫度[℃])藉此,可獲得適度之溫感,並且可進一步提高蒸氣所帶來之放鬆效果。即,可獲得如下效果:藉由提高加溫加濕所帶來之舒適性及咽喉或鼻子之黏膜之濕潤感而降低鼻塞等所導致之不暢快感以使呼吸順暢,並且提高黏膜線毛輸送功能,促進異物排出功能。藉此,可期待預防感冒之效果。進而,亦會誘發入眠感。又,嘴唇部分因角質層較薄而對溫度敏感,故而藉由使水蒸氣產生體120對鼻翼部加熱,可減少嘴唇部分容易過於敏感地感覺到熱之情況。又,使用者之鼻部之溫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如圖14所示,於佩戴蒸氣溫熱口罩100之前將數位溫濕度感測器SH-T75(Sensirion公司製造)以不與肌膚接觸之方式配置於鼻孔之前,並利用醫用膠帶進行固定使之不會移動。於20℃60%RH環境下佩戴蒸氣溫熱口罩,並藉由溫濕度評價套組EK-H4(Sensirion公司製造)測定每1秒之溫濕度變化。蒸氣溫熱口罩100例如係以如下方式使用。即,於口罩110與水蒸氣產生體120分離之情形時,蒸氣溫熱口罩100係將氧氣阻斷袋開封後取出水蒸氣產生體120,並將其固定於口罩110之特定之位置。蒸氣溫熱口罩100係以將各掛耳部102懸掛於使用者之耳朵並使口罩本體部101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方式佩戴。又,於將水蒸氣產生體120預先封入至口罩110之收容體104中之情形時,通常係將整個蒸氣溫熱口罩100封入至氧氣阻斷袋。作為該情形時之使用方法,將該氧氣阻斷袋開封,然後取出蒸氣溫熱口罩100,以將各掛耳部102懸掛於使用者之耳朵並使口罩本體部101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方式佩戴。並且,以利用保持有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口罩本體部101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方式使用,藉此,水蒸氣產生體120於口罩本體部101內產生之水蒸氣被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吸收。(第2實施形態)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口罩本體部101於縱中央部具有圓弧狀之摺疊線103,並藉由從按照摺疊線103而對折之狀態展開而形成空間之蒸氣溫熱口罩100進行了說明,但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口罩本體部101具有橫向之褶子部之蒸氣溫熱口罩200進行說明。以下,適當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效果相關之說明。圖12(a)係模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200之使用前之狀態之立體圖,圖12(b)係模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200之使用狀態之立體圖。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200之使用狀態時之剖視圖。如圖12(a)所示,蒸氣溫熱口罩200於口罩本體部101之橫向(長邊方向)上具有3個褶子部108。藉此,口罩本體部101可摺疊。如圖12(b)所示,於使用時,褶子部108可從經摺疊之狀態沿口罩本體部101之縱向(短邊方向)擴寬,而形成覆蓋使用者之鼻子與嘴巴之空間。即,藉由以從經摺疊之狀態展開後之狀態使用,可形成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再者,褶子部108之數量可為1個或2個,亦可為4個以上。於第2實施形態中,如圖13所示,MV係於將口罩本體部101之褶子部108展開後佩戴蒸氣溫熱口罩200時,作為夾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之容積而算出。又,於第2實施形態中,所謂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如圖13所示,係將口罩本體部101之褶子部108展開後適當地佩戴蒸氣溫熱口罩200時之、口罩本體部101之最上端至最下端之長度(路程)。於第2實施形態中,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較佳為12~20 cm。藉此,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形成大小適度之空間。又,於圖12(a)中示出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於第2實施形態中,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相對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Lb)之合計之比較佳為0.6~1.4。藉此,可使口罩110進一步密接於使用者之臉,並且於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之間形成大小適度之空間。蒸氣溫熱口罩200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具備可撓性構件109。藉此,可使口罩本體部101之形狀對應於使用者之臉之凹凸變形,並且可保持變形後之形狀。因此,可使口罩本體部101與使用者之臉進一步密接。作為可撓性構件109,例如可列舉樹脂製或金屬製之線等。再者,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對具有掛耳部102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不具有掛耳部102,使用者亦可利用手等保持口罩本體部101並使之密接於使用者之臉。於該情形時,口罩本體部101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杯狀、弓狀。或亦可使杯狀、弓狀之口罩本體部101收納於通常之具有掛耳部之口罩內,並以覆蓋使用者之鼻子與嘴巴之方式使口罩本體部101密接。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對具有掛耳部102作為將蒸氣溫熱器具100固定於使用者之臉的固定部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作為將蒸氣溫熱器具100固定於使用者之臉之固定部,亦可藉由佩戴於頭部而固定於使用者之臉。例如,亦可將具有伸縮性之帶子或一對帶子等纏繞於頭部。(第3實施形態)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使用收容體104作為固定機構的蒸氣溫熱口罩100進行了說明,於第3實施形態中,對使用黏著劑作為固定機構的蒸氣溫熱口罩300進行說明。以下,適當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效果相關之說明。圖7係將水蒸氣產生體安裝於第3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前之、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之局部俯視圖。圖8係從上表面(使用者之眼睛側)觀察第3實施形態中之口罩之一部分之剖視圖。[口罩]口罩本體部101可使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素材。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所示,較佳為,於蒸氣溫熱口罩300之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以可明確供貼附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置之方式形成標記區域105。如圖8所示,於標記區域105上,經由黏著劑106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固定於口罩本體部101。標記區域105可利用印刷改變區域內之顏色,亦可實施壓紋加工。又,標記區域105亦可於周圍設置實線、虛線等線。又,就提高佩戴感之觀點而言,亦可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第1片材122A與使用者之間配置作為質感良好之片材材料之熱風不織布等不織布(未圖示)。於該情形時,不織布較佳為具有不會阻礙水蒸氣之通過之程度之透氣性。又,進而更佳為具有撥水性以使得不織布不會因被水蒸氣潤濕而導致阻礙水蒸氣之通過且不會抑制空氣之流入。此種不織布可形成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第1片材122A上,亦可開閉自如地安裝於口罩110之使用者側之面並於貼附水蒸氣產生體120後關閉。[黏著劑]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水蒸氣產生體120之與使用者側相反之面、即第2片材122B之與使用者側相反之面設置有黏著劑106。藉此,可將水蒸氣產生體120穩定地固定於口罩110。黏著劑106只要可將至少水蒸氣產生體120固定於口罩本體部101即可,大小、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作為黏著劑106,較佳為使用熱熔黏著劑。熱熔黏著劑通常含有黏著基劑、黏著賦予樹脂及軟化劑作為構成成分。作為熱熔黏著劑之種類,例如包含合成橡膠系、聚烯烴系(Polyethylene(PE,聚乙烯)系、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乙烯乙酸乙烯酯)系、Ethylene-Ethyl-Acrylate(EEA,乙烯丙烯酸乙酯)系、Atactic Polypropylene(APP,無規聚丙烯)系、Amorphous PolyAlpha Olefin(APAO,非晶態α-烯烴)系等)、聚醯胺系(尼龍系、聚醯胺系等)、聚酯系、丙烯酸系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可將兩種以上組合使用。尤其是就保存性、黏著力、安全性等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合成橡膠系、聚烯烴系、丙烯酸系、聚醯胺系,尤佳為合成橡膠系。黏著劑106於蒸氣溫熱口罩300之使用前之狀態下係藉由剝離紙保護,並且不會附著於外部。剝離紙可並無特別限定地使用。再者,亦可於口罩本體部101之使用者側之面設置有黏著劑。具體而言,於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附近及口罩本體部101之上端部附近左右對稱地成對設置。藉此,容易明確水蒸氣產生體120之固定位置。於該情形時,較佳為設為可重複使用之黏著劑。以上,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為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於第1實施形態中,對較佳為第1片材之透氣度為7000秒/100 ml以下、第2片材之透氣度超過8000秒/100 ml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第2片材之透氣度設為250秒/100 ml以上且8000秒/100 ml以下,將第1片材之透氣度相對於第2片材之透氣度設為20%以下。藉此,可抑制由水蒸氣產生部121產生之水蒸氣洩漏至口罩110之外部,從而可將水蒸氣賦予至口罩110內部、即使用者側。藉此,可於口罩內積極地產生加溫後之水蒸氣而提高口罩內之絕對濕度,從而可提高加溫加濕所帶來之舒適性及咽喉或鼻子之黏膜之濕潤感。又,根據此種效果,可獲得因降低鼻塞等所導致之不快感而使呼吸順暢,並提高黏膜線毛輸送功能,促進異物排出功能之效果。第2片材122B可為其一部分具有透氣性之透氣性片材,亦可為一部分不具有透氣性之非透氣性片材,但整體而言,作為該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較佳為250秒/100 ml以上且8000秒/100 ml以下。又,就防止水蒸氣產生體之異常發熱之觀點、適當地分配水蒸氣產生部121所產生之水蒸氣而將水蒸氣充分地應用於使用者側之觀點而言,更佳為4000秒/100 ml以上且75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5000秒/100 ml以上且7000秒/100 ml以下。就適當地分配水蒸氣產生部121所產生之水蒸氣而將水蒸氣充分地應用於使用者側之觀點、抑制水蒸氣產生體之膨脹而防止蒸氣溫熱口罩佩戴時之呼吸不暢之觀點而言,第1片材122A之透氣度較佳為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之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依序更佳為5%以下、3%以下、1%以下、0%。第1片材122A之透氣度可從滿足該第2片材122B之透氣度之20%以下之條件之範圍中適當選擇,就適當地分配水蒸氣產生部121所產生之水蒸氣而將水蒸氣充分地應用於使用者側之觀點、抑制水蒸氣產生體之膨脹而防止蒸氣溫熱口罩佩戴時之呼吸不暢之觀點而言,具體而言,較佳為16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依序更佳為250秒/100 ml以下、10秒/100 ml以下、5秒/100 ml以下、0秒/100 ml。作為第1片材122A、第2片材122B,只要滿足上述透氣度,則可製成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所記載者相同之材料之片材。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在口罩110分別貼附有2個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例進行了說明,亦可為2個水蒸氣產生體120係藉由一個袋體而連接之結構。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口罩本體部101係由一片片材形成且按照摺疊線103左右對稱地摺疊之例進行了說明,口罩本體部101亦可為將形狀相同之兩片片材疊合並藉由將一邊貼合而形成摺疊線103者。該情形時所使用之片材可使用與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相同者。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組合物、製造方法或者用途。<1>一種蒸氣溫熱器具,其具備:被覆構件,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被覆部;及水蒸氣產生體,其保持於上述被覆部之上述使用者側之面;於使用時形成夾於上述被覆部與上述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較佳為亦滿足(3'),300≦VG≦1500 (1)40≦MV≦150 (2)5≦VG/MV≦25 (3)10≦VG/MV≦15 (3')(式(1)~(3)、(3')中,VG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2>如<1>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蒸氣溫熱器具之上述被覆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為12~20 cm。<3>如<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相對於上述被覆部之上邊之長度(Lb)之比(La/Lb)為0.6~1.7,較佳為0.6~1.4。<4>如<1>至<3>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滿足下述式(4),30.0≦T≦45.0 (4)(式(4)中,T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之上述使用者之鼻部之最高溫度[℃])。<5>如<1>至<4>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保持於覆蓋上述使用者之鼻子之區域。<6>如<1>至<5>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構件具有將上述蒸氣溫熱器具固定於上述使用者之臉之固定部,較佳為具有掛耳部。<7>如<1>至<6>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構成為可摺疊,且藉由以從經摺疊之狀態展開後之狀態使用而形成上述空間。<8>如<7>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於縱中央部具有圓弧狀之摺疊線,且藉由從按照該摺疊線對折之狀態展開而形成上述空間。<9>如<7>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於橫向(長邊方向)上具有褶子部,且藉由從按照該褶子部摺疊之狀態沿縱向(短邊方向)擴寬而形成上述空間。<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係藉由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而產生水蒸氣。<11>如<1>至<10>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具有水蒸氣產生部,且上述水蒸氣產生部具有含有可氧化性金屬、碳成分及水、較佳為進而含有磷酸三鉀之發熱組合物。<12>如<11>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部中之水分量相對於上述可氧化性金屬100質量份,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2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份以下。<13>如<1>至<12>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之單位面積內之水蒸氣產生量較佳為1 mg/cm2 ・10 min以上,更佳為1.5 mg/cm2 ・10 min以上,進而較佳為5 mg/cm2 ・10 min以上,進而較佳為7 mg/cm2 ・10 min以上,尤佳為9 mg/cm2 ・10 min以上,另一方面,較佳為20 mg/cm2 ・10 min以下,更佳為18 mg/cm2 ・10 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g/cm2 ・10 min以下。<14>如<1>至<13>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具有收容上述水蒸氣產生部之袋體,上述袋體之至少一部分之透氣度較佳為7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5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秒/100 ml以下,尤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依序更佳為600秒/100 ml以下、10秒/100 ml以下、5秒/100 ml以下、0秒/100 ml。<15>如<14>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袋體係將第1片材與第2片材之周緣部接合而成者,上述第1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7000秒/100 ml以下,更佳為5000秒/100 ml以下,進而較佳為2500秒/100 ml以下,尤佳為1000秒/100 ml以下,進而依序更佳為600秒/100 ml以下、10秒/100 ml以下、5秒/100 ml以下、0秒/100 ml,上述第2之片材之透氣度較佳為超過8000秒/100 ml,更佳為10000秒/100 ml以上,進而較佳為設為30000秒/100 ml以上,尤佳為設為80000秒/100 ml以上。<16>一種蒸氣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其係以藉由上述被覆部覆蓋上述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方式使用如<1>至<15>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以上,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等為本發明之例示,亦可採用上述以外之各種構成。[實施例]繼而,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之內容並不限定於實施例。<水蒸氣產生部之製作>按如下順序製備表1所示之組成之發熱組合物。將增黏劑溶解於水中,繼而溶解磷酸三鉀而準備水溶液。另一方面,準備將鐵粉、活性碳進行了預混合所得之粉體,將預混合粉體添加至上述水溶液中,並利用圓盤渦輪型攪拌翼以150 rpm攪拌10分鐘而獲得漿料狀之發熱組合物。繼而,於表2所示之條件下形成水蒸氣產生層,製備水蒸氣產生部A~F。於表2中,塗佈量、食鹽量、吸水聚合物散佈量係以水蒸氣產生部之每1個(4.9 cm×4.9 cm;面積24.0 cm2 )之量(g/24 cm2 )來表示。具體而言,使用模嘴塗佈法將所獲得之發熱組合物塗佈於基材層之單面。作為基材層,使用聚乙烯層壓紙(Nittoku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繼而,於塗佈面上散佈食鹽(日本藥典氯化鈉(大塚製藥公司製造))而形成水蒸氣產生層。接下來,於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層之塗佈有發熱組合物之面側進而直接散佈吸水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鈉、球狀、平均粒徑300 μm、Aqualic 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接下來,將作為吸水性片材之縐紋紙(大昭和紙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積層於上述吸水性聚合物散佈上並一體化,從而分別製作水蒸氣產生部A~C。又,於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層上進而重疊保水片材而製備水蒸氣產生部D。作為保水片材,使用將木材紙漿製之紙(稱重2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吸水性聚合物(聚丙烯酸鈉、球狀、平均粒徑300 μm、稱重70 g/m2 、Aqualic CA、日本觸媒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及木材紙漿製之紙(基重30 g/m2 ,伊野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積層並一體化所得之聚合物片材。又,將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部D以將保水片材配置於肌膚側(第1片材側)之方式重疊2層,製作水蒸氣產生部E。又,將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部D以將保水片材配置於肌膚側(第1片材側)之方式重疊3層,製作水蒸氣產生部F。[表1] [表2] <水蒸氣產生體之製作>利用包含第1片材及第2片材之袋體被覆所獲得之水蒸氣產生部A~F之各者,製作水蒸氣產生體。具體而言,準備表2所示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於第1片材與第2片材之間分別配置水蒸氣產生部A~F,將周緣部密閉密封,獲得水蒸氣產生體。此時,水蒸氣產生部A~F之基材層配置於第2片材側。此時,包含透氣面與密封部在內之第1片材之面積為39.7 cm2 (6.3 cm×6.3 cm)。將其設為1片。於實施下述評價之前將水蒸氣產生體放入至氧氣阻斷袋中進行保存。<蒸氣溫熱口罩之製作>作為成為覆蓋嘴巴與鼻子之部分之口罩本體部之片材,以SMS不織布(紡黏(聚丙烯)-熔噴(聚丙烯)-紡黏(聚丙烯)積層一體型,基重50 g/m2 )成為外側、基重25 g之紡黏不織布(聚丙烯)成為內側(使用者側)之方式重疊2層。此時之口罩本體部之0.3 μm以上粒子之阻斷率為25%。夾著口罩本體部之縱中心之摺疊線而於兩側之上方,將收容體之口罩上部以外熱熔合,從而各製作1個(合計2個)收容水蒸氣產生體之收容體。將具有伸縮性之橡膠線狀之掛耳部安裝於口罩本體部之端部,製作成為立體形狀之口罩。於收容體部分測量口罩本體部之透氣阻力,結果為148 Pa/30 mmΦ・壓差。又,從口罩本體部之2片不織布未經熱熔合之口罩之上側將水蒸氣產生體各1個(合計2個)地放入至收容體中而將一對水蒸氣產生體左右對稱地安裝於口罩本體部之摺疊線附近及口罩本體部之上端部附近(鼻子脇),製成蒸氣溫熱口罩。覆蓋嘴巴與鼻子之區域之面積不變,使蒸氣溫熱口罩佩戴時之口罩本體部之突出量變化,製作具有5種MV值之蒸氣溫熱口罩。再者,所謂MV值,表示使用蒸氣溫熱口罩時夾於口罩本體部與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之容積[mL]。・實施例及比較例使用所獲得之蒸氣溫熱口罩進行以下之測定及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水蒸氣產生量之測定>水蒸氣產生量係使用圖11所示之裝置30以如下方式所測得之數值。圖11所示之裝置30包含鋁製之測定室(容積4.2 L)31、使除濕空氣(濕度未達2%、流量2.1 L/min)流入至測定室31之下部之流入路徑32、使空氣從測定室31之上部流出之流出路徑33、設置於流入路徑32之入口溫濕度計34與入口流量計35、設置於流出路徑33之出口溫濕度計36與出口流量計37、及設置於測定室31內之溫度計(熱阻器)38。作為溫度計38,使用溫度解析度為0.01℃左右者。水蒸氣產生體120之位於肌膚側之面之表面溫度之測定係於測定環境溫度30℃(30±1℃)下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從氧氣阻斷袋中取出,將水蒸氣產生體120或蒸氣溫熱口罩100之位於肌膚側之面、即水蒸氣釋放面朝上並載置於測定室31,並將附有金屬球(4.5 g)之溫度計38載置於其上進行測量。又,於該狀態下使除濕空氣從下部流入,根據利用入口溫濕度計34與出口溫濕度計36所測得之溫度及濕度求出空氣流入測定室31前後之絕對濕度之差,進而根據利用入口流量計35與出口流量計37所測得之流量算出水蒸氣產生體120或蒸氣溫熱口罩100所釋放之水蒸氣量。再者,所謂水蒸氣產生量,其係以將水蒸氣產生體120從氧氣阻斷袋中取出之時點為起點於10分鐘後所測得之水蒸氣量之總量。<MV值之測定>夾於口罩本體部與被試驗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之容積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利用三維測定器DANAE100(NEC公司製造)取得被試驗者之素顏與佩戴有口罩之臉之各者之三維形狀資料。藉由三維圖像分析軟體3D-RUGLE(Medic Engineerin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將所獲得之2個三維形狀資料重疊,計算藉由佩戴口罩而產生之凸部之體積,並將從該值中減去口罩本體所占之體積後所得者設為MV值(mL)。再者,所獲得之MV值與如日本專利特開2012-205926號公報所示般於口罩之內側配置液體不透過性之膜,向該部分注入水而成為與被試驗者佩戴有口罩之情況相同之狀態,朝向下方戴在臉上並測定剩餘之水之量的方法大致相同。又,所獲得之MV值亦與使用上述Digital Human Technology有限公司製造之使用平均人頭資料而造形之頭模所測得之MV值大致相同。<口罩本體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及口罩本體部之上邊之長度(Lb)之測定>將口罩佩戴於臉上並使用捲尺測定口罩本體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及口罩本體部之上邊之長度(Lb)。<溫度(Tmax )之測定>如圖14所示,於佩戴蒸氣溫熱口罩之前,將數位溫濕度感測器SH-T75(Sensirion公司製造)以不與肌膚接觸之方式配置於使用者之鼻孔之前,並利用醫用膠帶將其固定於臉部使之不會移動。於20℃60%RH環境下佩戴蒸氣溫熱口罩,並藉由溫濕度評價套組EK-H4(Sensirion公司製造)測定每1秒之溫濕度變化。將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所測得之溫度之最高溫度設為Tmax [℃]。<評價>於22℃之環境下,由5名男性被試驗者對蒸氣溫熱口罩之佩戴感進行評價。根據以下基準對佩戴有蒸氣溫熱口罩之狀態下之溫感、蒸氣感(濕潤感)、感覺之變化、心情之變化進行評價,選擇人數最多之分數並評分。・佩戴感1:小而感到呼吸不暢2:略小3:大小適中4:略大5:大而不便・溫感1:溫潤2:比較溫潤3:溫度適中4:稍熱5:熱・蒸氣感1:蒸氣量少2:蒸氣量略少3:蒸氣量適中4:蒸氣量略多5:蒸氣量多・感覺之變化(佩戴蒸氣溫熱口罩30分鐘後)1:鼻子、咽喉之乾燥感完全未改善2:鼻子、咽喉之乾燥感略有改善3:鼻子、咽喉之乾燥感相對改善4:鼻子、咽喉之乾燥感得到改善5:鼻子、咽喉之乾燥感顯著改善・心情之變化(佩戴蒸氣溫熱口罩30分鐘後)1:完全未改變2:心情變得略微放鬆3:心情變得比較放鬆4:心情變得良好5:心情極度舒暢 [表3]
30‧‧‧裝置
31‧‧‧測定室
32‧‧‧流入路徑
33‧‧‧流出路徑
34‧‧‧入口溫濕度計
35‧‧‧入口流量計
36‧‧‧出口溫濕度計
37‧‧‧出口流量計
38‧‧‧溫度計
70‧‧‧透氣阻力評價裝置本體
71‧‧‧片材固定用治具
100‧‧‧蒸氣溫熱口罩
100a‧‧‧蒸氣溫熱口罩
100b‧‧‧蒸氣溫熱口罩
101‧‧‧口罩本體部
101a‧‧‧片材
102‧‧‧掛耳部
103‧‧‧摺疊線
104‧‧‧收容體
105‧‧‧標記區域
106‧‧‧黏著劑
107‧‧‧密封部分
107a‧‧‧密封部分
107b‧‧‧密封部分
107c‧‧‧密封部分
108‧‧‧褶子部
109‧‧‧可撓性構件
110‧‧‧口罩
120‧‧‧水蒸氣產生體
121‧‧‧水蒸氣產生部
121A‧‧‧水蒸氣產生層
121B‧‧‧基材層
121C‧‧‧保水片材
122‧‧‧袋體
122A‧‧‧第1片材
122B‧‧‧第2片材
200‧‧‧蒸氣溫熱口罩
300‧‧‧蒸氣溫熱口罩
La‧‧‧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
Lb‧‧‧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勢可藉由以下說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及隨附於其之以下之圖式進而變得明確。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立體圖。圖2係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使用狀態時之口罩的剖視圖。圖3係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一部分的俯視圖。圖4係從上表面(使用者之眼睛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一部分的剖視圖。圖5係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變化例的俯視圖。圖6係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第1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變化例的俯視圖。圖7係將水蒸氣產生體用於第3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前、從使用者側之面觀察之局部俯視圖。圖8係從上表面(使用者之眼睛側)觀察之第3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一部分的剖視圖。圖9係表示水蒸氣產生體之一例之剖視圖。圖10係表示透氣阻力測定裝置之模式圖。圖11係表示測定水蒸氣產生量之裝置之模式圖。圖12(a)、(b)係模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立體圖。圖13係第2實施形態中之蒸氣溫熱口罩之使用狀態時之剖視圖。圖14係表示測定鼻部之溫度之方法之模式圖。
100‧‧‧蒸氣溫熱口罩
101‧‧‧口罩本體部
102‧‧‧掛耳部
103‧‧‧摺疊線
104‧‧‧收容體
107‧‧‧密封部分
110‧‧‧口罩
120‧‧‧水蒸氣產生體
La‧‧‧口罩本體部101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
Lb‧‧‧口罩本體部101之上邊之長度

Claims (10)

  1. 一種蒸氣溫熱器具,其具備: 被覆構件,其具有覆蓋使用者之嘴巴與鼻子之被覆部;及 水蒸氣產生體,其保持於上述被覆部之上述使用者側之面;且 於使用時形成夾於上述被覆部與上述使用者之臉之間之空間,且滿足下述式(1)~(3): 300≦VG≦1500 (1) 40≦MV≦150 (2) 5≦VG/MV≦25 (3) (式(1)~(3)中,VG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釋放至上述空間內之累積水蒸氣產生量[mg],MV表示上述空間之容積[mL])。
  2. 如請求項1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蒸氣溫熱器具之上述被覆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為12~20 cm。
  3.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之縱中央線之最大長度(La)相對於上述被覆部之上邊之長度(Lb)之比(La/Lb)為0.6~1.7。
  4.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滿足下述式(4): 30.0≦T≦45.0 (4) (式(4)中,T表示上述水蒸氣產生體開始產生水蒸氣後10分鐘內之上述使用者之鼻部之最高溫度[℃])。
  5.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保持於覆蓋上述使用者之鼻子之區域。
  6.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構件具有將上述蒸氣溫熱器具固定於上述使用者之臉之固定部。
  7.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構成為可摺疊,並藉由於從摺疊狀態打開之狀態下使用而形成上述空間。
  8. 如請求項7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被覆部於縱中央部具有摺疊線,並藉由從按照該摺疊線對折之狀態展開而形成上述空間。
  9. 如請求項1或2之蒸氣溫熱器具,其中上述水蒸氣產生體係藉由可氧化性金屬之氧化反應而產生水蒸氣。
  10. 一種蒸氣溫熱器具之使用方法,其係以藉由上述被覆部覆蓋上述使用者之鼻子及嘴巴之方式使用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蒸氣溫熱器具。
TW106120116A 2016-06-17 2017-06-16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TWI753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0864 2016-06-17
JP??2016-120864 2016-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969A true TW201804969A (zh) 2018-02-16
TWI753919B TWI753919B (zh) 2022-02-01

Family

ID=60664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0116A TWI753919B (zh) 2016-06-17 2017-06-16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21216A1 (zh)
EP (1) EP3473215A4 (zh)
JP (1) JP6997545B2 (zh)
KR (1) KR102182158B1 (zh)
CN (1) CN109328048B (zh)
RU (1) RU2744144C2 (zh)
SG (2) SG11201810955WA (zh)
TW (1) TWI753919B (zh)
WO (1) WO20172174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76998A1 (ja) * 2018-03-14 2019-09-19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2020000668A (ja) * 2018-06-29 2020-01-09 桐灰化学株式会社 温熱具
CN113507905B (zh) * 2019-03-01 2024-02-20 花王株式会社 温热器具
JP7309562B2 (ja) * 2019-05-24 2023-07-18 花王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具
JP2020192309A (ja) * 2019-05-24 2020-12-03 花王株式会社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温熱具
KR102146674B1 (ko) * 2019-06-03 2020-08-24 최성민 면도용 마스크
JP2022046232A (ja) * 2020-09-10 2022-03-23 小林製薬株式会社 粘液線毛輸送機能向上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1369A (en) * 1975-06-23 1976-07-27 Johnson & Johnson Folded cup-like surgical face mask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JP4451048B2 (ja) * 2002-06-20 2010-04-14 花王株式会社 水蒸気発生体
JP3901660B2 (ja) * 2002-06-20 2007-04-04 花王株式会社 水蒸気発生具
JP4223329B2 (ja) 2003-06-09 2009-02-1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顔面装着用の加湿体
JP4638199B2 (ja) * 2004-10-05 2011-02-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TW200628137A (en) * 2004-10-27 2006-08-16 Uni Charm Corp Body-worn humidifier
JP5074126B2 (ja) * 2007-08-10 2012-11-14 花王株式会社 蒸気温熱具
EP2484409B1 (en) * 2009-09-30 2018-02-14 NBC Meshtec, Inc. Mask
JP2011136060A (ja) * 2009-12-28 2011-07-14 Kao Corp マスク用鼻部温熱具
JP2011188947A (ja) * 2010-03-12 2011-09-29 Kao Corp 水蒸気発生具
CN202050968U (zh) * 2011-05-06 2011-11-30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口罩
RU2581250C2 (ru) * 2011-12-21 2016-04-20 Као Корпорейшн Паровое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ое средство
JP5886028B2 (ja) * 2011-12-21 2016-03-16 花王株式会社 温熱具
JP5469273B2 (ja) * 2012-06-07 2014-04-16 花王株式会社 発熱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る温熱具
JP2012205926A (ja) * 2012-07-23 2012-10-25 Kobayashi Pharmaceutical Co Ltd マス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21216A1 (en) 2019-10-24
JP2017225813A (ja) 2017-12-28
CN109328048B (zh) 2021-09-07
RU2019100993A3 (zh) 2020-07-17
RU2744144C2 (ru) 2021-03-03
SG10201912700QA (en) 2020-02-27
TWI753919B (zh) 2022-02-01
JP6997545B2 (ja) 2022-01-17
WO2017217401A1 (ja) 2017-12-21
KR102182158B1 (ko) 2020-11-24
CN109328048A (zh) 2019-02-12
KR20190017904A (ko) 2019-02-20
SG11201810955WA (en) 2019-01-30
EP3473215A1 (en) 2019-04-24
EP3473215A4 (en) 2020-01-22
RU2019100993A (ru)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75392A1 (en) Steam heating mask
TWI753919B (zh) 蒸氣溫熱器具及其使用方法
TWI504388B (zh) 蒸氣溫熱器具
JP6742374B2 (ja) 蒸気温熱マスク
JP6859116B2 (ja) 蒸気温熱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7229049B2 (ja) 温熱具
JP2011136060A (ja) マスク用鼻部温熱具
TWI690348B (zh) 蒸氣溫熱面罩
JP2020114957A (ja) 蒸気温熱マスク
RU2768577C2 (ru) Маска с паровым обогревом
KR102665906B1 (ko) 온열구
JP7332839B2 (ja) 温熱具
JP2022089417A (ja) 水蒸気発生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温熱具
JP2022089420A (ja) 温熱具
TW202211886A (zh) 溫熱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