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06361A - 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及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及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306361A TW201306361A TW101112282A TW101112282A TW201306361A TW 201306361 A TW201306361 A TW 201306361A TW 101112282 A TW101112282 A TW 101112282A TW 101112282 A TW101112282 A TW 101112282A TW 201306361 A TW201306361 A TW 201306361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material
- mold
- electrode
- adsorption
- adsorption convey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35—Storage cell or batt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種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係具有:前端模具(3),其將帶狀電極材料(100)裁斷成電極之形狀;機械臂(2),其把持住電極材料(100),將電極材料(100)搬運至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及第1吸附輸送帶(5),其較前端模具(3)更配置於搬運方向上游側,並具有支撐面(5a),以便在前端模具(3)裁斷時支撐電極材料(100)。機械臂(2)具備第1把持部(23,24)與第2把持部(25,26),而第1吸附輸送帶(5)配置於第1把持部(23,24)與第2把持部(25,26)之間。機械臂(2)係在電極材料(100)不會與前端模具(3)及第1吸附輸送帶(5)接觸之位置,將電極材料(100)搬入至裁斷位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及其方法,詳言之,係有關於搬運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並將其裁切成規定大小,用以製造電池用電極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及其方法。
電池中使用之正極或負極(統稱為電極),其構造係在極薄的金屬箔的兩面上塗布活性物質層。電極的製造方式,係從金屬箔兩面上形成有活性物質層的帶狀電極材料,裁切出規定大小。(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28841號公報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係在遠離帶狀電極材料先端部的位置將其夾持而送出至模具,故帶狀電極材料的先端部會從後方被推擠而插入模具內,並由模具的下模所支撐。因此,在將帶狀電極材料送出以切割出下一個電極時,會發生帶狀電極材料與下模摩擦的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及其方法,其在將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搬運至裁斷位置時,不會與其他構件摩擦。
本發明之第一態様係為一種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具有:前端模具,其將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裁斷成電極之形狀;搬入裝置,其把持住電極材料,將電極材料搬運至裁斷裝置的裁斷位置;及支撐裝置,其較裁斷裝置更配置於搬運方向上游側,並具有支撐面,以便在裁斷裝置裁斷電極材料時,支撐電極材料。搬入裝置具備一對把持部,支撐裝置位於該一對把持部之間。搬入裝置係在電極材料不會與裁斷裝置及支撐裝置接觸之位置,將電極材料搬入至裁斷位置。
本發明之第二態様,係為上述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所使用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該方法中,藉由搬入裝置,在電極材料不會與裁斷裝置及支撐裝置接觸之位置,保持住電極材料並搬入至裁斷位置,一面以支撐面支撐搬入之電極材料,一面以裁斷裝置將其裁斷成電極之形狀。
以下參照所附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另,圖面說明中,遇相同要素者,標記同一符號,並省略重複說明。此外,為求便於解說,圖面中各構件之尺寸或比例有
所誇大,與實際尺寸或比例有所不同。
圖1為電極製造裝置之構造示意概略平面圖,圖2為電極製造裝置之構造示意概略側面圖。
首先,說明電極製造裝置的概要。
電極製造裝置1具備:機械臂2、前端裁斷用模具(以下稱為前端模具3)、後端裁斷用模具(以下稱為後端模具4)、第1吸附輸送帶5、及第2吸附輸送帶6。
機械臂2係為搬入裝置,其具備把持部(後述)以夾持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以下稱為帶狀電極材料100)。機械臂2係以把持部來夾持帶狀電極材料100,將其空中搬運至前端模具3內。前端模具3係為裁斷裝置,其將帶狀電極材料料100的前端加以裁斷。機械臂2係對帶狀電極材料100進行定位,以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先端部帶至前端模具3內的規定位置。所謂規定位置,係指以前端模具3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加以裁斷之位置(以下稱為裁斷位置)。後端模具4係為後端裁斷裝置,其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電極後端部分加以裁斷。第1吸附輸送帶5係為支撐裝置,其設置於搬運帶狀電極材料100的方向(以下稱為搬運方向),且較前端模具3還靠上游側。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係在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時,作為支撐帶狀電極材料100之支撐面,吸附並保持已定位之帶狀電極材料100。第1吸附輸送帶5在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後端裁斷後,還用來將已裁斷之電極搬出至前端模具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第2吸附輸送帶6在帶
狀電極材料100的後端裁斷後,接收第1吸附輸送帶5所送出之電極,將其搬出至搬運方向更下游側。又,圖1中之單點鏈線係為裁斷形狀。此外,後端係指被切割出來的電極之後端部分。
接下來,詳細說明電極製造裝置1各部。
圖3為機械臂2之細部示意正面圖,係從前端模具3朝向後端模具4之方向(從下游側朝上游側觀察),觀察機械臂2及第1吸附輸送帶5。但,機械臂2及第1吸附輸送帶5以外的構件,係省略圖示。
機械臂2在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至裁斷位置時,係將帶狀電極材料100保持在機械臂2的各部分構造不會與第1吸附輸送帶5互相干涉的位置,而予空中搬運(詳細後述)。此外,機械臂2在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運至前端模具3時,係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抵接並把持在機械臂2的各部分構造不會到達前端模具3(亦即不與模具干涉)之位置。
接著,機械臂2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裁斷位置的同時,將帶狀電極材料100定位在裁斷位置,於該裁斷位置以前端模具3及後端模具4加以裁斷。
機械臂2具有:主手臂21及22;與主手臂21及22連接之把持構件23至26;以及把持機構部20,其令主手臂21及22整體上下移動,同時進行把持構件23至26之把持動作。
把持構件23及25安裝於主手臂21上,把持構件24
及26則安裝於主手臂22上。把持構件23設置成與把持構件24相向,把持構件25則設置成與把持構件26相向。把持構件23與把持構件24共同夾持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其中一側端(左側端)並把持住(保持住)。同樣地,把持構件25與把持構件26共同夾持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另一方側端(右側端)並把持住(保持住)。該把持位置係位於搬運方向的後方側(即搬運方向的上游側,或說遠離帶狀電極材料100先端部之側),在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把持並搬運至裁斷位置時,把持構件23至26的位置不會與前端模具3干涉。此外,該把持位置只要是可把持住側端,並可令帶狀電極材料100彎曲的位置即可(詳細後述)。
把持構件23及24係為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則為第2把持部,該些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3及24)及第2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構成一對把持部。
把持構件23至26係安裝於主手臂21及22上,平行延伸於帶狀電極材料100的搬運方向。把持構件23至26的安裝位置,係第1吸附輸送帶5(即支撐裝置)配置於一對把持部(亦即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3及24)及第2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之間的位置。藉此,一對把持部(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3及24)及第2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便可不與第1吸附輸送帶5干涉而通過第1吸附輸送帶5的左右兩側,進行搬運動作。
又,把持構件23至26的每一者,亦可稱為機械手臂
之指部(手指)。
主手臂21連同把持機構部20整體,係於搬運方向前進後退。此時,因第1吸附輸送帶5位於一對把持部(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3及24)及第2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之間,故把持構件23至26會通過第1吸附輸送帶5的側方外側。因此,機械臂2只需極小的上昇動作(令帶狀電極材料100上昇極小的上昇量),便可將帶狀電極材料100從第1吸附輸送帶5抬起而搬運。
在此設想一種情形:機械臂各部係配置成會通過第1吸附輸送帶的正上方。在此假想構造下,以機械臂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並搬入模具時,若令機械臂水平移動,則會與第1吸附輸送帶接觸(干涉)。因此,以機械臂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時,必須從第1吸附輸送帶的後方側(搬運方向上游側)加以把持,而後機械臂為了通過第1吸附輸送帶上方,機械臂必須大幅上昇至第1吸附輸送帶的上方。此外,機械臂在回到原來之把持位置時,必然得大幅下降。是故在此假想構造下,機械臂的上下移動距離會變長,相對地會需要更多的動作時間。針對這一點,在本實施形態之構造中,機械臂2僅上下移動極少(或是根本不必上下移動),可大幅縮短上下移動所花費的時間。
把持機構部20係令主手臂21及22整體上下移動,同時藉由把持構件23至26,來把持(夾持)或放開帶狀電極材料100。該把持機構部20只要是可進行一般機械臂動作者即可。
把持構件23至26與帶狀電極材料100之抵接面,係如圖3所示呈傾斜,以便在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時,可使帶狀電極材料100向著與搬運方向交叉之方向彎曲。藉由彎曲帶狀電極材料100,可提高帶狀電極材料100於搬運方向的剛性,未被把持構件23至26把持住的前端側部分便不會下垂。
圖4為帶狀電極材料之彎曲形狀示意立體圖。圖中,箭頭A所示之方向為搬運方向(圖5中亦同)。
如圖4所示,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在夾持帶狀電極材料100時,係令帶狀電極材料100彎曲,形成中央部下垂之狀態(向下凸出)。
像這樣令帶狀電極材料中央部彎曲而呈下垂狀態,會提高帶狀電極材料100於搬運方向的剛性,未被把持構件23至26把持住的前端側部分便不會下垂。
要形成這種中央部呈下垂狀態之彎曲形狀,只要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兩側部把持住並上提即可。在此情形下,以機械臂2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兩側部時,令機械臂2略微上昇,以避免帶狀電極材料100的中央部與其下方的第1吸附輸送帶5之搬運面接觸。機械臂2理想的上昇量,是不會令帶狀電極材料100的中央部與第1吸附輸送帶5接觸,但位置又盡可能接近第1吸附輸送帶5。換言之,機械臂2的上昇量上限位置,是在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前端模具3的上模306與下模305之間時,不會使帶狀電極材料100接觸上模306。但,一旦機械臂2
的上昇量變大,那麼相對地機械臂2用在上下動作的時間會變長,產距時間(takt time)也會拉長,故上昇量盡可能小為佳。此外,因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需插入前端模具3的上模306與下模305之間,故若機械臂2的上昇量大,那麼前端模具3的上模306與下模305便須張開地較大。因此,模具的動作量會增多,產距時間也會拉長,並不理想。是故從此模具的構造觀點看來,機械臂2的上昇量盡可能小為佳。
從這些觀點看來,令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總是位於構成機械臂2之把持構件23及24(第1把持部)及把持構件25及26(第2把持部)之間,且令機械臂2上下移動,便可進一步減少機械臂2的上昇量。
更具體地說,例如在帶狀電極材料100的中央部呈下垂狀態之情形下,只要令後述之彎曲量,以及中央部下面與搬運面(支撐面)5a之間的間隙(圖3中h2)幾乎相同,便可減少機械臂2的動作量。此處所謂的彎曲量,係指中央部上面的最下點高度,與搬運方向之正交方向的兩端高度差(圖3中h1)。舉例來說,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彎曲量h1為0.5~2mm時,令機械臂2之上昇量h2亦配合其為0.5~2mm左右,那麼機械臂2便只需極小的上下動作量,又可防止帶狀電極材料100與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5a摩擦。
當然,中央部下面與搬運面5a之間的間隙h2並不限於上述例子,只要其高度不會使帶狀電極材料100與搬運
面5a摩擦即可。
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彎曲程度,只要能賦予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不致下垂程度之剛性即可,彎曲量可相當小。具體來說,需視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大小及厚度而定,但只要將其彎曲成中央部上面的最下點高度,與搬運方向之正交方向的兩端高度差(圖3中h1)為0.5~2mm左右,便能賦予帶狀電極材料100充份的剛性。當然,彎曲量(相對於兩端之中央部下垂量)並未特別限定,只要在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後端側時,能賦予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不致下垂程度之剛性即可。彎曲量可視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大小及厚度而予變化,例如在帶狀電極材料100較大較厚時可增加彎曲量,反之帶狀電極材料100較薄時則減少彎曲量。
圖5為帶狀電極材料之另一彎曲形狀示意立體圖。
如圖5所示,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在夾持帶狀電極材料100時,係令帶狀電極材料彎曲成其中央部呈上翹狀態。在此情形下,把持構件23至26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傾斜方向,係與圖3所示之方向相反。像這樣令帶狀電極材料100的中央部彎曲而呈上翹狀態,那麼在搬入時,便能不改變機械臂2的上下位置而搬運。換言之,機械臂2便無需上下移動。把持構件23至26只要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兩側端部附近,便可使帶狀電極材料100彎曲成其中央部向上凸出。在此情形下,把持構件23至26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位置(高度),可與第
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位於同一平面上。只要以把持構件23至26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便會向上凸出而彎曲,且整體會離開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藉此,帶狀電極材料100便不會與第1吸附輸送帶5接觸,機械臂2便無需上昇移動。
在此情形下,因機械臂2實質上已無需上下移動,故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總是位於把持構件23及24(第1把持部)與把持構件25及26(第2把持部)之間。也就是說,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總是位於第1及第2把持部的高度方向幅度範圍內。
此外,在此情形下,彎曲量(相對於兩端之中央部上翹量)亦未特別限定,可與前述向下凸出之情形為相同程度。亦即,在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後端側時,只要能賦予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不致下垂程度之剛性,且帶狀電極材料100不與第1吸附輸送帶5接觸(干涉)即可。彎曲量可視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大小及厚度而予變化,例如在帶狀電極材料100較大較厚時可增加彎曲量,反之帶狀電極材料100較薄時則減少彎曲量。
此處,進一步說明令帶狀電極材料100彎曲時所撓曲之方向。圖4及圖5中,已揭示彎曲而向下凸出之例(圖4)以及向上凸出之例(圖5),此兩者之撓曲方向皆與搬運方向正交。會形成這樣的形狀,是因為以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側部,使帶狀電極材料100彎曲的緣故。
只要提高搬運方向的剛性,便可使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不致下垂,是故撓曲之方向可為任意方向,只要是與搬運方向交叉之方向即可。
接下來,前端模具3與後端模具4,皆是用來從帶狀電極材料料100切割出電極形狀的模具。
圖6為前端模具3示意圖,(a)為從搬運方向下游側單獨觀察前端模具3時之正面圖,(b)沿(a)圖中b線之剖面圖。
前端模具3具有:模具支撐台301、模具外框302、下模基座303、上模基座304、下模305、上模306、外框用汽缸307(昇降裝置)、上模用汽缸308、外框用導桿309、及上模用導桿310。
模具支撐台301上係安裝有外框汽缸307。模具支撐台301的上部,設置外框導桿309。外框用汽缸307及外框用導桿309,係由模具外框302所支撐。模具外框302係由外框用汽缸307所驅動,模具外框302整體沿外框用導桿309而上下移動。外框用導桿309設有4支。
模具外框302的內側下部固定有下模基座303,該下模基座303上又固定有下模305。另一方面,模具外框302的內側上部,固定有上模基座304,該上模基座304上又固定有上模306。模具外框302的內側固定有上模用導桿310,其從模具外框302的下部橫跨延伸至上部。上模基座304可沿上模用導桿310自由上下移動,由上模用汽缸308所驅動,在模具外框302內上下移動。藉由這樣
在模具外框302內一體地設置上模306與下模305之構造,上模306與下模305咬合時便維持在規定位置。上模用導桿310設有4支。
接著,上模基座304在模具外框302內下降,則固定於上模基座304的上模306會與下模305咬合,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
圖7為前端模具3之動作示意說明圖,與圖6(b)為相同之剖面。
前端模具3在用來讓裁斷物插入的開狀態下,係令下模305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支撐面)下方(參照圖2)。圖7(a)為前端模具3的開狀態示意圖。在此開狀態下,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先端部係插入裁斷位置,更具體地說,是插入下模305與上模306咬合之位置。
接著如圖7(b)所示,令下模305連同模具外框302一起上昇,直到下模305來到與帶狀電極材料100抵接之位置(支撐面位置)。模具外框302的上昇動作,是透過外框用汽缸307來進行。
接著如圖7(c)所示,在模具外框302內,藉由上模用汽缸308使上模306下降,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
接著如圖7(d)所示,藉由上模用汽缸308使上模306上昇,令上模306回到模具外框302內的原來位置。
接著如圖7(e)所示,藉由外框用汽缸307使下模305連同模具外框302一起下降,令下模305回到原來位置。
像這樣,前端模具3在開狀態下令下模305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支撐面)下方,藉此,帶狀電極材料100被搬運而來時,可防止帶狀電極材料100與下模305摩擦。此外,如此一來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便可容易地插入裁斷位置。另,將下模305配置在搬運面下方,藉此,即使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下垂,也不會捲入第1吸附輸送帶5與下模305之間。此外,當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到達裁斷位置後,藉由下模305的上昇而可將下垂的前端抬起,便可在正確的位置將前端裁斷。此外,裁斷後亦如圖7(e)所示,前端模具3會成為開狀態,下模305位於搬運面下方,故搬出裁斷後之電極時,可防止電極的活性物質面與下模305摩擦。
另,下模305係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下方,藉此,在將裁斷後之電極從第1吸附輸送帶5移動至第2吸附輸送帶6時,也可防止電極的活性物質面與下模305摩擦。
本實施形態中,在下模305上昇時,係連同模具外框302一起上昇。如此一來,可藉由模具外框構造,保持住下模305與上模306的規定咬合位置,而令下模305上昇。
又,上述說明中,是在下模305上昇後,再令上模306下降而裁斷,但上模306的下降開始時間點並未特別限定。下降開始的時間點,例如可視下模305的行程,以及上模306至搬運面為止的行程,而可適當變更。也就是
說,視下模305上昇至搬運面(支撐面)為止之行程,以及上模306到達搬運面(支撐面)所支撐之帶狀電極材料100為止之行程,而可適當變更。具體來說,例如當下模305的行程比上模306至搬運面為止之行程來得長,則先令下模305開始上昇,再令上模306開始下降,使得下模305到達搬運面(支撐面)時,上模306亦到達搬運面(支撐面)。反之,若下模305的行程比上模306至搬運面為止之行程來得短,則先令上模306開始下降,再令下模305開始上昇,使得下模305到達搬運面(支撐面)時,上模306亦到達搬運面(支撐面)。像這樣調整上模306與下模305的動作時間點,可進一步縮短裁斷所需之產距時間。除上模306與下模305的行程外,一併考量兩者動作速度的不同,而令上模306及下模305的動作時間點彼此配合即可。
又,以前端模具3將帶狀電極材料100裁斷成電極形狀時所產生之切屑部分,不會與第1吸附輸送帶5或第2吸附輸送帶6抵接,而會直接掉落至下方。因此,可以在前端模具3的模具支撐台301的搬運方向下游側設置斜面,以便排出掉落的切屑。
後端模具4相較於第1吸附輸送帶5,更配置於搬運方向上游側。後端模具4的基本構造可與上述前端模具3相同。但,模具的裁斷形狀不同。其動作是,首先,機械臂2後退(朝搬運方向上游側移動),把持構件23至26迴避至後端模具4的下模41與上模42之間,而後令後端
模具4的下模41連同模具外框一起上昇,與帶狀電極材料100抵接。其後令上模42下降,裁斷後端。又,後端模具4與前端模具3構造相同的原因,是為了確保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有足夠空間能夠通過後端模具4的下模41與上模42之間。承上述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在搬運帶狀電極材料100時,令帶狀電極材料100貼近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上方而通過,可縮短機械臂2因上昇下降動作而花費之時間。因此,若下模41與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位於同一面,把持構件23至26便無法通過後端模具4的下模41與上模42之間。為避免此情形,在把持構件23至26通過後端模具4的下模41與上模42之間的期間,便令下模41下降,使下模41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下方。
又,若令機械臂2上昇而使把持構件23至26能夠通過下模41的上方,則後端模具4的下模41可與搬運面位於同一平面。這是因為在搬運帶狀電極材料100時,機械臂2是在高於搬運面的位置將帶狀電極材料100進行空中搬運,故即使這麼做,帶狀電極材料100也不會與下模41摩擦。
第1吸附輸送帶5係配置於前端模具3與後端模具4之間(參照圖1及圖2)。第1吸附輸送帶5在機械臂2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並進行定位時,係停止吸附動作及搬運動作(皮帶停止移動)。接著,機械臂2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並完成定位後,亦即帶狀電極材料100的
前端到達裁斷位置的時間點(幾乎同時或稍遲),便開始吸附動作。在此時間點,不進行搬運動作。第1吸附輸送帶5在吸附並保持帶狀電極材料100的期間,係停止搬運動作。也就是說,輸送帶的皮帶不動。藉此,由機械臂2搬入且定位好之帶狀電極材料100,會藉由第1吸附輸送帶5的吸附力,而被定位在裁斷位置。其後,第1吸附輸送帶5在前端模具3及後端模具4的裁斷動作結束前,會處於停止搬運動作之狀態,而持續吸附動作。接著,以前端模具3及後端模具4將電極的前端及後端裁斷後,第1吸附輸送帶5會開始搬運動作,與第2吸附輸送帶6一起將裁斷後完成之電極朝搬運方向下游側搬出。
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在帶狀電極材料100裁斷時,係作為支撐用之支撐面。因此,搬運面係呈平面。因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為平面,故被吸附支撐之帶狀電極材料100呈平坦,可整齊地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
第2吸附輸送帶6係配置於前端模具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參照圖1及圖2)。第2吸附輸送帶6的搬運面,係配置得比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還更下方。切割出來的電極被第1吸附輸送帶5推出時,其於電極的搬運方向已經喪失剛性。因此,在被第1吸附輸送帶5推出時,電極前端可能會下垂。而令第2吸附輸送帶6的搬運面比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還更下方,即使電極前端下垂,電極也會確實地承載至第2吸附輸送帶6的搬運面。
此外,前端模具3的下模305的配置位置,係比電極
從第1吸附輸送帶5通過至第2吸附輸送帶6時的移動軌跡還更下方。理想是將第2吸附輸送帶6的搬運面,配置在與下模305同一水平面或比下模305稍微上側之位置。
第1吸附輸送帶5係位於第2吸附輸送帶6的稍微上方,而下模305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與第2吸附輸送帶6之間。電極在從第1吸附輸送帶5被搬出至第2吸附輸送帶6時,電極會稍微朝下方被推出。此時,在電極朝第2吸附輸送帶6移動之際,若下模305比電極的移動軌跡還偏上側,則從第1吸附輸送帶5搬出之電極,可能會與下模305碰觸。為了避免此一情形,係令下模305不會落在電極從第1吸附輸送帶5搬出至第2吸附輸送帶6的移動軌跡內。
又,第2吸附輸送帶6的吸附動作及搬運動作(皮帶移動)可以總是進行,或是在裁斷電極前端的時間點才開始吸附動作及搬運動作亦可。
此處,說明電極製造裝置所切割出之電極的形狀。圖8為電極形狀示意圖,(a)為裁切前之帶狀電極材料示意概略平面圖,(b)為切割出來的電極形狀示意概略平面圖。
如圖8(a)所示,帶狀電極材料100係以金屬箔作為基材150,而其兩面上間斷性地塗布有活性物質151。所塗布之活性物質151,若是正極則為正極活性物質,負極則為負極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151係為周知,故省略其詳細說明。
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100a中,未塗布活性物質151的區域,亦即金屬露出之區域152,係如圖8(b)所示被裁斷成規定形狀,直接作為電池的電極舌片153之用。另一方面,後端100b則裁斷成直線形。藉此便成為電極101的形狀。
基材150(金屬箔)舉例來說,可使用鋁、鎳、鐵、不鏽鋼、鈦、銅等。此外,亦可使用鎳及鋁之覆層材料(cladding material)、銅及鋁之覆層材料、或是該些金屬之組合之電鍍材料(plating matrial)等。又可不使用金屬箔,而採用導電性高分子材料或非導電性高分子材料添加導電性填料而成之樹脂。特別是從電子傳導性或電池動作電位的觀點看來,多使用鋁、不鏽鋼、銅等單純金屬箔。所使用之金屬材料等,視正極或負極而有所不同。接著,該基材150之厚度,例如為1~100μm左右。該基材150形成為電池後,係成為集電體。
另一方面,切割出來的電極,若作為電動汽車用之二次電池,則其大小約為B5~A4紙張尺寸左右。因此,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大小在寬度方向為B5~A4尺寸左右,長度則為數十至數百公尺,捲繞成卷狀。
切割出來的電極101之形狀,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b)所示,前端100a的切割形狀係成為電極舌片153的形狀,以便裁斷部能直接作為電極舌片而使用。另一方面,後端100b則切割成直線形。像這樣切割後的電極形狀,是配合所使用之電池而切割出來的,並非限定為圖示之
形狀。
又,電極並不限於在兩面形成同極,亦可於其中一面形成正極,而另一面形成負極,製造成雙極型電極(bipolar electrode)。
像這樣切割出來的電極,例如用於層積型二次電池。層積型二次電池的形態係如周知般,依序層積有正極、分隔板及負極。
而帶狀電極材料100及其所切割出來的電極101,係非常薄。另一方面,電動汽車等所用之二次電池,講求高密度高電能,具有很大的面積。因此在水平搬運時,若單獨搬運帶狀電極材料,會難以維持其形狀,離開搬運機材(例如輸送帶)而失去支撐的部分,容易發生下垂。
接下來,說明電極製造裝置的整體動作。
首先,由機械臂2所把持之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被搬運至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並加以定位。此時,如上述說明般,機械臂2的各部會通過第1吸附輸送帶5的側方,故機械臂2幾乎不需上下移動的時間。此外,提高帶狀電極材料100於搬運方向的剛性,並於空中搬運。是故,帶狀電極材料100不會與其他構件碰觸或摩擦,而可將前端搬運至裁斷位置。此狀態係如已說明之圖1及圖2之狀態。
而在機械臂2一完成定位後,亦即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一到達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後(幾乎同時或是稍遲),第1吸附輸送帶5會開始吸附動作(此時第1吸附
輸送帶5不進行搬運動作)。藉此,帶狀電極材料100便定位完成準備裁斷,且帶狀電極材料100被保持在該位置。隨著該吸附動作開始,機械臂2會放開並進行後退動作。另,與這些動作幾乎同時(若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已到達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則在吸附動作開始前亦可),令下模305連同模具外框302一起上昇,使下模305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抵接。此時,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只會伸至前端模具3的面前,故機械臂2的把持構件23至26不會與前端模具3干涉。是故,模具外框302的上昇動作,在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到達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的時間點即可開始。如此一來,在機械臂2進行後退動作前,便可進行模具動作,相對地可縮短產距時間。
其後如上述說明般,以前端模具3將前端裁斷成規定形狀。在裁斷前端的動作中,機械臂2後退,回到把持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的位置。此外,裁斷動作結束後,前端模具3亦回到原來位置。
圖9為機械臂處於後退位置之示意平面圖,圖10則為側面圖。
機械臂2後退後,以後端模具4將帶狀電極材料料100的後端裁斷。在後端模具4完成裁斷的時間點,第1吸附輸送帶5開始搬運動作,將成為規定形狀之電極101,朝第2吸附輸送帶6方向推出。第2吸附輸送帶6接收後,再搬出至後續製程。是故,裁斷後之電極亦不會與其
他構件摩擦。
按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可獲以下之功效。
(1)電極製造裝置1中,在構成機械臂2的一對把持部之間,亦即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3及24)及第2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之間,配置第1吸附輸送帶5。藉此,機械臂2各部便不會與第1吸附輸送帶5干涉,而可從第1吸附輸送帶5的側方外側通過。因此,機械臂2只需極小的上下動作(或是不需上下動作),即可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於第1吸附輸送帶5上移動搬運(可移動搬運帶狀電極材料100,令帶狀電極材料100貼近第1吸附輸送帶5的上方而通過)。藉此,機械臂2只需極少之上下移動製程時間(或者為零),故可縮短搬入製程所花費的時間,即使機械臂2與第1吸附輸送帶5位於同一側(於搬運方向之位置重複),仍能降低產距時間。
此外,電極製造裝置1中,係令機械臂2以空中搬運方式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至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空中搬運時,係將帶狀電極材料100保持在不與前端模具3及第1吸附輸送帶5接觸之位置。因此,帶狀電極材料100不會與其他構件摩擦,尤其是模具。是故,便能預先防範帶狀電極材料100與其他構件摩擦而導致電極上塗布之活性物質喪失,進而防止因活性物質的厚度減少而使得電容量降低或其衍生之壽命降低等。
(2)此外,機械臂2在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至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時(亦即帶狀電極材料100欲裁斷
之部分到達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時),係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把持在不會與機械臂2的各部(尤其是把持構件23至26)或與前端模具3干涉之位置。因此,當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到達前端模具3的裁斷位置之時間點,便可立即令前端模具3動作。是故,可不必等待機械臂2的後退動作即令模具動作,相對地可縮短產距時間。
(3)此外,電極製造裝置1中,以機械臂2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時,係令帶狀電極材料100朝交叉於搬運方向之方向彎曲而把持。如此一來,能提高帶狀電極材料100於搬運方向的剛性,即使機械臂2僅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後方部分(遠離先端部的部分)而不與前端模具3干涉,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也不會下垂。此外,如此一來,機械臂2便不會與前端模具3干涉,可在機械臂2的後退動作前即令模具動作。
(4)另,電極製造裝置1中,係以機械臂2夾持並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而該機械臂2具備把持構件23及與其相向之把持構件24,以及把持構件25及與其相向之把持構件26。因此,可容易地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中,與搬運方向呈正交方向之端部附近。
(5)此外,前端模具3在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前,係令下模305先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支撐面)下方,在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後(插入模具內的時間點),令下模305上昇至支撐面。因此,在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時,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可容易地插入前端
模具3的裁斷位置,且前端模具3不會與帶狀電極材料100摩擦。又,先令下模305位於下方,在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後再令下模305上昇,藉此,即便帶狀電極材料100前端下垂,也能將下垂的部分抬起,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放至規定位置後再加以裁斷。
(6)另,電極製造裝置1中,係令下模305固定於模具外框302上,使上模306保持於模具外框302內且可上下移動,在下模305上昇至支撐面時,令下模305與上模306連同模具外框302整體一起上昇。如此一來,能藉由模具外框302而總是維持下模305與上模306的相對位置關係,可確實進行兩者之咬合。此外,因下模305固定於模具外框302上,故調整咬合時,可如一般沖壓模具般,僅調整上模306相對於下模305的位置即可。
(7)此外,下模305在裁斷後會回到原來位置,亦即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支撐面)下方的位置,故裁斷後將電極101搬出時,電極101不會與下模305接觸摩擦。
(8)另,電極製造裝置1係具有後端模具4,該後端模具4配置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方向上游側,用以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中欲作為電極後端的位置,故可將電極材料的前端及後端裁斷成不同形狀。
(9)此外,電極製造裝置1中,係以機械臂2將帶狀電極材料100定位至裁斷位置。接著,以前端模具3或後端模具4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時,第1吸附輸送帶5
會吸附並保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如此一來,帶狀電極材料100會被吸附並固定於規定之裁斷位置,裁斷時(模具動作時)不會發生位置偏移。因此,能確實地將帶狀電極材料100裁斷成規定形狀。
(10)另,第1吸附輸送帶5在吸附並保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的期間,係停止搬運動作。如此一來,便可以前端模具3或後端模具4,確實地將電極101的前端及後端裁斷成規定形狀。
(11)此外,第1吸附輸送帶5在機械臂2進行定位當中,係停止搬運動作及吸附動作,在定位後才進行吸附動作。因此,在機械臂2進行定位動作中,能確實防止帶狀電極材料100被吸附或摩擦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5a。
(12)另,第1吸附輸送帶5係在機械臂2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定位後立即開始吸附動作,故在機械臂2放開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幾乎同一時間,即保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因此,可防止機械臂2的放開動作導致帶狀電極材料100位置偏移。
(13)此外,第1吸附輸送帶5在前端模具3及後端模具4的裁斷動作結束前,會處於停止搬運動作之狀態,而持續吸附動作。因此,前端模具3及後端模具4的裁斷動作結束前,帶狀電極材料100不會發生位置偏移。特別是在薄型箔狀工件的情形下,即便只是放置在規定位置上,也可能因模具動作所產生之振動等而導致工件位置偏移
,但在電極製造裝置1中,因吸附並保持住工件之位置,故亦可防止此類振動所導致之位置偏移。
(14)另,電極製造裝置1中,第2吸附輸送帶6的搬運面係位於第1吸附輸送帶5的搬運面下方。如此一來,在搬出裁斷後的電極101時,可確實地將電極101從第1吸附輸送帶5遞交至第2吸附輸送帶6。
(15)另,電極製造裝置1中,以後端模具4將電極後端裁斷後,第1吸附輸送帶5會與第2吸附輸送帶6一起,將裁斷後完成之電極101朝前端模具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搬出。像這樣利用第1吸附輸送帶5作為電極101的搬出裝置,便能連續性地製造電極。
依以上方式製造之電池用電極,特別適用於裝配於車輛內作為電動機驅動用電源之二次電池,所使用之正極或負極。此處的車輛舉例來說,有以電動機驅動車輪之汽車,及其他車輛(例如電車)。而上述汽車舉例來說,則有不使用汽油之純電動汽車,或是串聯式油電混合汽車、並聯式油電混合汽車等油電混合汽車。特別是這些車輛所使用之電動機驅動用二次電池,講求高輸出特性及高電能,故電極本身的面積愈來愈大。其大小如上述說明般,例如為B5至A4紙張尺寸左右。這類電動機驅動用二次電池的電極,其厚度相較於其面積非常的薄,與名片大小或更小之行動電話或電腦等之電池用電極相比,不容易處置。而本實施形態如上述說明般,特別適用於製造此類大型之電池用電極。
以上已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然而這些實施形態係為便於理解本發明而記載,僅做示例之用,本發明並非由該實施形態所限定。本發明之技術範圍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等所揭示之具體技術事項,亦包括可輕易從其推導出之種種變形、變更、代替技術等。
舉例來說,上述之本實施形態中,電極的前端與後端形狀不同,但亦可為相同形狀。而若裁斷成相同形狀的情形下,僅需要前端模具3,可不需後端模具4。僅以前端模具3裁斷出電極形狀的情形下,是在前端模具3裁斷後,將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先端部,從前端模具3起算朝搬運方向下游側搬運至突出一個電極的長度後,再進行下次裁斷。也就是說,藉由配置於前端模具3位置之模具,將電極形狀的後端側裁斷。在此情形下,亦如上述說明之實施形態般,以機械臂2把持住帶狀電極材料100,使配置於前端模具3位置之模具不會與帶狀電極材料100干涉,且於搬運方向對帶狀電極材料100賦予剛性。如此一來,將帶狀電極材料100搬入裁斷位置時便不會與其他構件摩擦,且在帶狀電極材料100到達裁斷位置的時間點,即可開始模具動作。
此外,像這樣僅以前端模具3裁斷出電極形狀時,因電極是在前端模具3的搬運方向下游側被切割出來,故不需要藉由配置於前端模具3的搬運方向上游側之第1吸附輸送帶來搬出電極101。是故,在此情形下,便不需要第1吸附輸送帶。但在此情形下,理想是預先在前端模具3
的前方設置吸附裝置,於裁斷時支撐帶狀電極材料100,以吸附並支撐從機械臂2搬入而來之帶狀電極材料100。藉由在前端模具3的前方吸附並支撐帶狀電極材料100,可確實且整齊地裁斷帶狀電極材料100。吸附裝置例如可使用吸附墊。配置吸附墊時,係以其吸附面作為支撐面。在此情形下,吸附墊的吸附面亦呈平面。接著,機械臂2所搬入而來之帶狀電極材料100來到裁斷位置時,在機械臂2放開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同時,吸附墊開始吸附動作。其後,在機械臂2再次把持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一刻,停止吸附動作。
此外,裁斷裝置及後端裁斷裝置並不限於模具,例如亦可為雷射。以雷射裁斷時,要特別在相當於前端模具3的下模之位置,配置一支撐構件,該支撐構件可上下移動,並從支撐構件的上方照射雷射光,以進行裁斷。藉由使用上下移動之支撐構件,即使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部下垂,也可將其往上頂,使其定位至規定位置。而在該狀態下進行雷射裁斷,故可防止裁斷時發生尺寸誤差。
前端模具3中,下模305與上模306係一體設置於模具外框上,而模具之動作則是僅令上模306移動;但在裁斷時,只要上模及下模可確實於規定位置進行咬合,那麼上模與下模亦可獨立設置。也就是說,帶狀電極材料100的前端來到裁斷位置時,可先令下模305獨立上昇,其後再令上模306下降以進行裁斷。後端模具4亦同。
此外,機械臂2僅於搬運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但
後退動作之動作方向亦可適當設定,例如放開帶狀電極材料100後,先向側方迴避,再回到原來位置等。
本申請案基於2011年4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1-085724號、2011年4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1-085727號、2011年4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1-085729號、以及2012年3月23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號第2012-067798號而主張優先權,該些申請案之所有內容皆於本處受到援用。
按本發明,係將電極材料空中搬運至裁斷裝置之裁斷位置,故電極材料不會與其他構件摩擦。又,因支撐裝置設置在搬入裝置的一對把持部之間,故把持部不會與支撐裝置干涉。因此,搬入裝置在將電極材料搬入至裁斷位置時,幾乎不必上下移動,可縮短搬入製程之製程時間。
1‧‧‧電極製造裝置
2‧‧‧機械臂
3‧‧‧前端模具
4‧‧‧後端模具
5‧‧‧第1吸附輸送帶
5a‧‧‧搬運面(支撐面)
6‧‧‧第2吸附輸送帶
20‧‧‧把持機構部
21、22‧‧‧主手臂
23~26‧‧‧把持構件(把持構件23及24為第1把持部,把持構件25及26為第2把持部,第1把持部及第2把持部構成一對把持部)
100‧‧‧帶狀電極材料
101‧‧‧電極
150‧‧‧基材
151‧‧‧活性物質
152‧‧‧區域
153‧‧‧電極舌片
301‧‧‧模具支撐台
302‧‧‧模具外框
303‧‧‧下模基座
304‧‧‧上模基座
305‧‧‧下模
306‧‧‧上模
307‧‧‧外框用汽缸
308‧‧‧上模用汽缸
309‧‧‧外框用導桿
310‧‧‧上模用導桿
[圖1]圖1為電極製造裝置之構造示意概略平面圖。
[圖2]圖2為電極製造裝置之構造示意概略側面圖。
[圖3]圖3為機械臂細部示意正面圖。
[圖4]圖4為帶狀電極材料之彎曲形狀示意立體圖。
[圖5]圖5為帶狀電極材料之另一彎曲形狀示意立體圖。
[圖6]圖6為前端模具示意圖,(a)為從搬運方向下
游側單獨觀察前端模具時之正面圖,(b)沿(a)圖中b線之剖面圖。
[圖7]圖7為前端模具之動作示意說明圖。
[圖8]圖8為電極形狀示意圖,(a)為裁切前之帶狀電極材料示意概略平面圖,(b)為切割出來的電極形狀示意概略平面圖。
[圖9]圖9為機械臂處於後退位置之示意平面圖。
[圖10]圖10為機械臂處於後退位置之示意側面圖。
1‧‧‧電極製造裝置
2‧‧‧機械臂
3‧‧‧前端模具
4‧‧‧後端模具
5‧‧‧第1吸附輸送帶
6‧‧‧第2吸附輸送帶
21‧‧‧主手臂
23、25‧‧‧把持構件
100‧‧‧帶狀電極材料
Claims (29)
- 一種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裁斷裝置,將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裁斷成電極的形狀;搬入裝置,把持住前述電極材料,將前述電極材料搬運至前述裁斷裝置的裁斷位置;及支撐裝置,其相較於前述裁斷裝置,更配置於前述電極材料之搬運方向上游側,且具有支撐面,以便在前述裁斷裝置裁斷前述電極材料時,支撐前述電極材料;前述搬入裝置具備一對把持部,前述支撐裝置位於前述一對把持部之間,前述搬入裝置,係在前述電極材料不會與前述裁斷裝置及前述支撐裝置接觸之位置,將前述電極材料搬入至前述裁斷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入裝置在將前述電極材料搬入至前述裁斷位置時,前述把持部係在不會與前述裁斷裝置干涉之位置,把持住前述電極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把持部,係令前述電極材料朝與前述搬運方向交叉之方向彎曲並保持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把持部係為夾持前述電極材料之機械臂。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 製造裝置,其中,前述裁斷裝置係為模具,其包含可上下移動之下模,以及與前述下模咬合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之上模,前述模具當中,在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前,前述下模位於前述支撐面的下方,在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後,前述下模先上昇至前述支撐面,其後前述上模再下降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模具係具備模具外框,以及令該模具外框上下移動之昇降裝置,前述下模固定於前述模具外框上,前述上模被保持在前述模具外框內且可上下移動。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或6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下模在前述電極材料裁斷後,係下降至原來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又具有後端裁斷裝置,其較前述支撐裝置更配置於前述搬運方向上游側,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中欲形成電極後端之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搬入裝置係將所搬運之前述電極材料定位於前述裁斷位置,前述支撐裝置係為第1吸附輸送帶,其在前述裁斷裝置裁斷前述電極材料時,吸附並保持住前述已定位之電極 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在吸附並保持住前述電極材料的期間,係停止搬運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或10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在前述搬入裝置進行定位當中,係停止搬運動作及吸附動作,而在定位後則進行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1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在前述搬入裝置完成定位後,立即開始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2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在前述裁斷裝置尚未完成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之前,係持續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3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又具有第2吸附輸送帶,其較前述裁斷裝置更位於搬運方向下游側,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係位於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之下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其中,前述支撐裝置係為第1吸附輸送帶,前述支撐面係為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前述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又具有第2吸附輸送帶,其較前述裁斷裝置更位於搬運方向下游側, 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係位於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之下方,在前述搬入裝置將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前述裁斷位置之時間點,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係在停止搬運動作的狀態下進行吸附動作,以吸附並支撐前述電極材料,而在前述後端裁斷裝置將電極後端裁斷後,係與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一起,將裁斷而完成之電極朝前述裁斷裝置的搬運方向下游側搬出。
- 一種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設置有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該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具備:裁斷裝置,將箔狀且帶狀之電極材料裁斷成電極的形狀;搬入裝置,以一對把持部把持住前述電極材料,將前述電極材料搬運至前述裁斷裝置的裁斷位置;及支撐裝置,其位於前述一對把持部之間,且相較於前述裁斷裝置,更配置於前述電極材料之搬運方向上游側,並具有支撐面,以便在前述裁斷裝置裁斷前述電極材料時,支撐前述電極材料;藉由前述搬入裝置,在前述電極材料不會與前述裁斷裝置及前述支撐裝置接觸之位置,保持住前述電極材料,並搬入至前述裁斷位置,一面以前述支撐面支撐搬入之前述電極材料,一面以前述裁斷裝置將其裁斷成電極之形狀。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藉由前述搬入裝置將前述電極材料搬入至前述裁 斷位置時,係藉由前述把持部,在前述把持部不會與前述裁斷裝置干涉之位置,把持住前述電極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或17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搬入裝置搬入時,係藉由前述把持部,令前述電極材料朝與前述搬運方向交叉之方向彎曲並保持住。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至18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裁斷裝置係為模具,其包含可上下移動之下模,以及與前述下模咬合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之上模,在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前,令前述下模位於前述支撐面的下方,在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後,先令前述下模上昇至前述支撐面,其後再令前述上模下降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下模及前述上模係設置於模具外框中,使得前述下模固定,而前述上模被保持住且可上下移動,令前述下模上昇至前述支撐面時,係使前述下模與前述上模連同前述模具外框整體一起上昇。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令前述下模在前述電極材料裁斷後,下降至原來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至21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又具有後端裁斷裝置,其較前述支撐裝置更配置於前述搬運方向上游 側,以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中欲形成電極後端之位置,針對前述搬入裝置所搬入之前述電極材料中欲成為電極後端之位置,係藉由前述後端裁斷裝置加以裁斷。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至22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藉由前述搬入裝置,將前述電極材料定位於前述裁斷位置,在前述裁斷裝置裁斷前述電極材料時,係以第1吸附輸送帶吸附並保持住前述已定位之電極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以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吸附並保持住前述電極材料的期間,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係不進行搬運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或24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搬入裝置進行定位當中,係停止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動作及吸附動作,而在定位後則進行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5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搬入裝置完成定位後,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立即開始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6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裁斷裝置尚未完成裁斷前述電極材料之前,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係持續吸附動作。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7項任一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前述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又具有第2吸附輸送帶,其較前述裁斷裝置更位於搬運方向下游側, 令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位於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之下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電池用電極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撐裝置係為第1吸附輸送帶,前述支撐面係為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前述電池用電極製造裝置又具有第2吸附輸送帶,其較前述裁斷裝置更位於搬運方向下游側,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係位於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的搬運面之下方,在前述搬入裝置將前述電極材料搬入前述裁斷位置之時間點,係令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在停止搬運動作的狀態下進行吸附動作,以吸附並支撐前述電極材料,在前述後端裁斷裝置將電極後端裁斷後,藉由前述第1吸附輸送帶及前述第2吸附輸送帶,將裁斷而完成之電極朝前述裁斷裝置的搬運方向下游側搬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85729A JP5829038B2 (ja) | 2011-04-07 | 2011-04-07 | 箔状ワーク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JP2011085724 | 2011-04-07 | ||
JP2011085727A JP5706742B2 (ja) | 2011-04-07 | 2011-04-07 | 電池用電極材切断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JP2012067798A JP6075961B2 (ja) | 2011-04-07 | 2012-03-23 | 電池用電極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06361A true TW201306361A (zh) | 2013-02-01 |
TWI473329B TWI473329B (zh) | 2015-02-11 |
Family
ID=4816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12282A TWI473329B (zh) | 2011-04-07 | 2012-04-06 |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battery and method thereof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76217B2 (zh) |
EP (1) | EP2696400B1 (zh) |
KR (1) | KR101591758B1 (zh) |
CN (1) | CN103460450B (zh) |
BR (1) | BR112013025774A2 (zh) |
MX (1) | MX2013011496A (zh) |
MY (1) | MY166415A (zh) |
PT (1) | PT2696400E (zh) |
RU (1) | RU2534746C1 (zh) |
TW (1) | TWI473329B (zh) |
WO (1) | WO20121379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31889A1 (ja) * | 2011-08-31 | 2013-03-07 |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
JP6690486B2 (ja) * | 2016-01-06 | 2020-04-28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電極製造装置 |
JP6365599B2 (ja) * | 2016-06-29 | 2018-08-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極用湿潤造粒体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
KR101936468B1 (ko) * | 2016-10-11 | 2019-01-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윤활성능 개선을 위한 피스톤 어셈블리 |
KR102341464B1 (ko) * | 2018-05-04 | 2021-12-22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극시트 커팅장치 및 커팅방법 |
DE102018219619A1 (de) * | 2018-11-16 | 2020-06-04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Schneiden von einem kontinuierlichen Batterieelektrodenmaterial zur Herstellung von Batterieelektroden sowie eine Batterieelektrode |
KR20200058751A (ko) * | 2018-11-20 | 2020-05-2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전극 조립체 제조장치 및 전극 조립체 제조방법 |
KR102655101B1 (ko) | 2018-11-23 | 2024-04-08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배터리 셀의 전극리드 절단장치 |
KR20210071589A (ko) * | 2019-12-06 | 2021-06-16 |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 전극 조립체 제조장치와, 이를 통해 제조된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차전지 |
JP6888704B1 (ja) * | 2020-02-14 | 2021-06-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
CN111430770A (zh) * | 2020-03-31 | 2020-07-17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模切叠片加工装置 |
WO2023069275A1 (en) * | 2021-10-18 | 2023-04-27 | Celgard, Llc | New or improved pin designs for high cof polymer membranes or separator membranes, membrane or separator tension measuring, and related method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795685A (fr) | 1972-03-01 | 1973-06-18 | Siempelkamp Gmbh & Co | Dispositif de manipulation de feuilles de placage |
JPS6171618A (ja) | 1984-09-14 | 1986-04-12 | 日立エーアイシー株式会社 | チツプ型コンデンサの製造装置 |
ES8606809A1 (es) | 1985-04-01 | 1986-06-01 | Investronica Sa | Metodo y aparato para cortar material laminar |
US4587873A (en) * | 1985-05-22 | 1986-05-13 | Gerber Scientific, Inc. | Apparatus with belt valve vacuum system for working on work material |
JPH0572845U (ja) | 1992-03-08 | 1993-10-05 | 淳史 恩田 | 薄物ワーク搬送用の吸着ハンド |
JPH0840598A (ja) | 1994-07-29 | 1996-02-13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シート材の搬送方法 |
RU2098891C1 (ru) * | 1995-03-27 | 1997-12-10 |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УАЗ" | Электрод для щелочного аккумулятора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
JP3580509B2 (ja) | 1996-02-07 | 2004-10-27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シート状電極の製造方法 |
JPH09280551A (ja) | 1996-04-15 | 1997-10-31 | Kawasaki Steel Corp | 加熱炉の燃焼制御方法 |
JPH09286551A (ja) * | 1996-04-22 | 1997-11-04 |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 極板の吸着搬送・集積方法及び装置 |
JP3089351B2 (ja) | 1996-05-28 | 2000-09-18 |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 電池用極板へのタブ溶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用極板の製造方法 |
RU2127475C1 (ru) * | 1997-08-06 | 1999-03-10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Сатурн"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рельефной пористой основы водородного электрода химического источника тока |
RU2133070C1 (ru) * | 1997-12-16 | 1999-07-10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Компат"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электрода свинцово-кислотного аккумулятора |
JPH11265703A (ja) | 1998-03-16 | 1999-09-28 |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 電池及びこの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2001332247A (ja) | 2000-05-19 | 2001-11-30 | Sony Corp | 電極巻回装置及び電極巻回方法 |
JP3572002B2 (ja) | 2000-07-21 | 2004-09-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75334A (ja) * | 2000-08-24 | 2002-03-15 |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 帯形状平板の切断方法 |
US7398593B2 (en) | 2000-09-01 | 2008-07-15 | Showa Denko K.K. |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apacitor element member |
JP4716157B2 (ja) | 2000-09-01 | 2011-07-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ンデンサ素子部材の製造装置 |
JP2002225157A (ja) | 2001-02-06 | 2002-08-14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テープ断ち切り貼り付け装置 |
JP2003025136A (ja) | 2001-07-17 | 2003-01-29 | Sony Corp | 電極切断装置 |
JP2003045498A (ja) | 2001-08-02 | 2003-02-14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二次電池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
JP2004091067A (ja) | 2002-08-29 | 2004-03-25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ウェブの突き合わせ繋ぎ装置 |
JP2004103485A (ja) | 2002-09-12 | 2004-04-02 | Sony Corp | 巻芯及び巻回装置 |
JP2004307122A (ja) | 2003-04-04 | 2004-11-04 | Canon Sales Co Inc | テープ搬送装置、テープ処理装置、テープ搬送方法及びテープ処理方法 |
JP4123207B2 (ja) | 2004-09-02 | 2008-07-2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巻取装置 |
US20070266553A1 (en) * | 2004-11-22 | 2007-11-22 | Gd Technologies Maschinebau Gmbh | Process And System For Joining Battery Plates To Form Packs And For Inserting These Packs Into Cassettes |
JP4995462B2 (ja) | 2005-04-12 | 2012-08-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電池用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
JP4796673B2 (ja) | 2005-06-14 | 2011-10-19 | 日本メ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長尺フィルム基材の裁断装置 |
JPWO2009019781A1 (ja) | 2007-08-09 | 2010-10-28 | 株式会社皆藤製作所 | 巻回装置用変位補正装置 |
JP5359136B2 (ja) * | 2008-09-11 | 2013-12-0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極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製造装置 |
JP2010198770A (ja) | 2009-02-23 | 2010-09-09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巻回電極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巻回電極体製造装置 |
-
2012
- 2012-04-06 TW TW101112282A patent/TWI47332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4-06 KR KR1020137028702A patent/KR10159175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4-06 RU RU2013149412/07A patent/RU2534746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4-06 CN CN201280016650.4A patent/CN103460450B/zh active Active
- 2012-04-06 WO PCT/JP2012/059464 patent/WO20121379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06 MX MX2013011496A patent/MX2013011496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4-06 EP EP12767446.3A patent/EP269640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4-06 BR BR112013025774A patent/BR112013025774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04-06 US US14/009,673 patent/US98762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4-06 MY MYPI2013003590A patent/MY166415A/en unknown
- 2012-04-06 PT PT127674463T patent/PT2696400E/pt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3025774A2 (pt) | 2019-09-24 |
KR101591758B1 (ko) | 2016-02-04 |
CN103460450B (zh) | 2015-09-09 |
US20140020240A1 (en) | 2014-01-23 |
PT2696400E (pt) | 2016-01-15 |
RU2534746C1 (ru) | 2014-12-10 |
EP2696400A1 (en) | 2014-02-12 |
MY166415A (en) | 2018-06-25 |
EP2696400A4 (en) | 2014-10-15 |
CN103460450A (zh) | 2013-12-18 |
WO2012137900A1 (ja) | 2012-10-11 |
KR20140002019A (ko) | 2014-01-07 |
TWI473329B (zh) | 2015-02-11 |
US9876217B2 (en) | 2018-01-23 |
MX2013011496A (es) | 2013-11-04 |
EP2696400B1 (en) | 2015-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73329B (zh) | Electrod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battery and method thereof | |
TWI478423B (zh) | Battery handling device for battery and handling method thereof | |
US9682414B2 (en) | Plate material conveyance apparatus with temporary placement table | |
JP5746899B2 (ja) | 電池の組立システム、電池素子本体の位置決め搬送装置 | |
CN107394275B (zh) | 一种电芯转接片焊接机 | |
JP2012227130A (ja) | 積層装置および積層方法 | |
KR20130130835A (ko) | 극편 레이저 절단기 | |
JPWO2014077059A1 (ja) | 熱切断加工システム | |
JP6075961B2 (ja) | 電池用電極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CN112310486B (zh) | 一种锂电池电芯叠片系统 | |
JP2015072834A (ja) | 切断装置及び切断方法 | |
JP5706742B2 (ja) | 電池用電極材切断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JP5829038B2 (ja) | 箔状ワーク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
JP2012111078A (ja) | ゴム部材の供給貼付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イヤ用部材の成形方法 | |
KR101223560B1 (ko) | 이차 전지 캔의 이물질 제거 장치 | |
KR102461510B1 (ko) | 2차 전지용 전극 생산 시스템 | |
CN221508265U (zh) | 一种电极片贴胶设备 | |
CN219770861U (zh) | 送料机构及电池生产设备 | |
CN116395363A (zh) | 一种通道宽度可调节的散热片翻转合片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