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17450A - Photoelectric device - Google Patents

Photoelectric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17450A
TW201117450A TW099125376A TW99125376A TW201117450A TW 201117450 A TW201117450 A TW 201117450A TW 099125376 A TW099125376 A TW 099125376A TW 99125376 A TW99125376 A TW 99125376A TW 201117450 A TW201117450 A TW 20111745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ort layer
layer
gel
hole transport
organic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5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ashi Sekiguchi
Shingo Kambe
Mitsuo Yaguchi
Takeyuki Yamaki
Hiroyuki Nishide
Kenichi Oyaizu
Fumiaki Kato
Michio Suzuk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Univ Wased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Univ Wased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lec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17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745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59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rganic dye as the active light absorbing material, e.g. adsorbed on an electrode or dissolved in solu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3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mobile 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20111745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將光轉換成電、或將電轉換成光 的光電元件(photoelectric device )。 【先前技術】 近年來,在光電池或太陽電池等利用光電轉換的發電 兀件、有機電激發光(有機EL,〇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等的發光元件、電致變色 (electrochromic)顯示元件或電子紙等光學顯示元件、感 知溫度、光等的傳感器元件等中使用光電元件。 光電元件的電洞傳輸層必須要求高電洞傳輸特性。並 且,對於此電洞傳輸層而言,界面面積的大小是重要的。 ^匕2面是指電洞傳輸層與電洞傳輸層以外的層的界面,且 =藉由來自外部的能量(energy)而產生電洞,並且從外 部注入電洞而發生作㈣界面。此電贿輸層在先前是由 金屬、有機半導體、無機半導體、導電性高分子、導電性 碳等形成。 a例如在光電轉換元件中,用以傳輸電洞的電洞傳輸層 聚(3_己基噻吩)、三苯基二胺(單體、聚合物等)、聚 ,月女水比σ各、聚η塞吩、酞青素(phthal〇Cyanine)化合物 4有機物所开>成。基於該些有機物的電洞傳輸能力,光電 轉換70件的轉換效率得到提高(參照專利文獻卜3)。 、另外亦報告有’在分子元件型太陽電池的電洞傳輸層 的形成時’將供電子性分子(予體(d〇n〇r))與受電子性 4 201117450 分子(受體(acceptor))進行化學鍵結而得的結構體在基 板上形成薄膜(參照非專利文獻1)。 但是現狀是,在上述各文獻中所報告的電洞傳輸層並 不同時具有充分的電洞傳輸特性、以及用以發揮出作為電 洞傳輸層的作用的充分的界面面積,因而期待具有更優異 的電洞傳輸特性以及足夠寬廣的界面的電洞傳輸層。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曰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9-088045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9-065216 [專利文獻3]曰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9-054936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今堀博、福住俊一,「分子太陽電池的 展望」’化學工業2001年7月號,41頁 【發明内容】 本發明疋鑒·於上述先前技術而完成的,目的在於提供 種轉換效率優異的光電元件,其包括具有優異的電洞傳 輸特性以及足夠寬廣的反應界面的電洞傳輸層。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包括一對電極、夾持在所述電極之間 的電子傳輸層及電洞傳輸層、電解質溶液;上述電洞傳輸層 包括具有能反覆氧北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第一有機化合 物;上述電解質溶液使上述氧化還原部的還原狀態穩定化; 上述有機化合物與上述電解質溶液構成第一凝膠層。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可包括存在於上述第一凝膠層内的 增感色素。 201117450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中,上述電洞傳輸層可含有氮氧自 由基聚合物(nitroxy radical polymer )。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中,上述電子傳輸層可含有選自由 紫原(viologen)衍生物、苯氧基(phen〇xyl)衍生物及醌 (quinone)衍生物所組成群組中的至少一種化合物。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中,照射5分鐘2〇〇勒克司(lux) 光的時間點的開放電壓A (V)、與在此時間點遮光後經過 5分鐘的時間點的開放電壓b (v)可滿足下述關係式: (B/A) xlOOglO 〇 一本發明的光電元件中’上述電子傳輸層包括具有能反承 氧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第二有機化合物;所述第二有 合物與上述電解質溶液構成第二凝膠層;上述電子傳輸屑 氧化還原電位可比上述電洞傳輸層的氧化還原電位高。曰' 、本發明的光電元件可包括與上述電子傳輪層及 呵上 洞傳輸層中任意一種層或兩種層進行電子授受反應的增成 根據本發明,可提高電洞傳輸層的電洞傳 且使反應界面«廣,從而提高光電元件^並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 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 明如下。 '、祝 【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形態中,光電元件是在一對電極 6 201117450 2、5間夾持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層4而形成。所述電 洞傳輸層4包括具有能反覆氧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有機 化合物。所述有機化合物含有使氣化還原部的氧化狀熊穩 定化的電解質溶液而形成為凝膠層6,增感色素存在於戶^ 述凝膠層6内。 ' ' 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電洞傳輸層4的有機化合物盥電 解質溶液誠凝縣6’ ϋ此有機化合㈣反應界面變 大,而使轉換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電洞傳輸層4的有機化 合物與電解質溶液構成凝膠層6,並且增感色 膝層6内,因此錢化合物的反應界面敎,而使^換^ 率提高’並且電洞從增感色素向電洞傳輸層4的有機化合 物的傳送效率提商而使得電洞的傳輸效率提高。 在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上述電洞傳輸層4含有氣氧 自由基聚合物。在氮氧自由絲合物巾,錄自由基部位 表現高速的電洞傳輸性魏,且亦具有作魏化狀態的穩 定性’並且H氧自由絲合物是聚合物化的結構,因此具 有整個層表現南電洞傳輸功能的效果。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上述電子傳輸層3含 有選自由u彳m苯氧基衍生物、酸亞胺衍生物及輥 衍生物所組成群組中的至少—種化合物。此時,電子傳輸 層3是具有作為有齡合物的穩定性,且表現高電子傳輸 性的層’表現iH作為電子傳輸層3的有效功能。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元件較佳為,照射5分鐘2〇〇勒克 201117450 司的光的時間點的開玫電壓A (V)、與在此時間黑、“ 經過5分鐘的時間點的開放電壓B(V)滿足下述關後 (Β/Α) χΙΟΟ^ΙΟ。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元件可如以下方式構成。 此光電元件是在-對電極2、5間失持電子傳 與電洞傳輸層4而形成。電子傳輸層3包括具有 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有機化合物而形成。所述有 物含有使氧化還原部的氧化還原狀態穩定化的電解質产二 而形成為凝膠層6。另一方面,電洞傳輸層4包括具 反覆氧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有機化合物而形成。^述= 機化合物含有使氧化還原部的氧化還原狀態穩定化的電^ 質溶液而形成為凝膠層7。並且,電子傳輪層3的氧化還 原電位比電洞傳輸層4高。 < 並且,此光電元件可為以下構成,即包括與電子傳輪 層3及電洞傳輸層4中任意一種層或兩種層進行電子授受 反應的增感色素。 如此般將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形成為凝耀L層 6、7 ’藉此可提供無電解液漏液問題的光電元件。並且, 將電子傳輪層3及電洞傳輸層4形成為凝膠層6、7,且使 電子傳輪層3及電洞傳輸層4的一種層或兩種層與增感色 素發生相互作用,藉此可提供具有足夠寬廣的反應界面且 轉換效率優異的光電元件。藉此,可提供無液漏、高輪出 的光電元件及色素增感型太陽電池。 8 201117450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進行更具體地說明。 如圖1所示般,光電元件是在一對電極2、5間夾持電 ,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層4而形成。即,光電元件包括: 第一電極2、第二電極5、夾持在此第一電極2與第二電極 5之間的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 在各電極2、5的外側分別設置基材1、8。印,在第 一電極2上設置第一基材1,在第二電極5上設置第二基 材8。 電阀傳輸層4由具有氧化還原部的有機化合物(第一 有,化合物)形成。此第一有機化合物含有電解質溶液進 行膨潤而形成凝膠層6 (第一凝膠層6)。即具有氧化還原 部的第一有機化合物與電解質溶液構成第一凝膠層6,電 洞傳輸層4由第一凝膠層6内的第一有機化合物^成。第 一政膠層6内存在增感色素。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般光電元件包括增感色 素’但光電元件亦可不包括增感色素。 θ" 第一電極2與電子傳輸層3電性連接。第一電極2發 揮出將電子從電子傳輸層3取出至外部,或將電子、、主入^ 電子傳輸層3的功能。第-電極2亦可具有保持電子=輸 層3的功能。第二電極5與電洞傳輸層4電性連接。第一 電極5發揮出將電子從電洞傳輸層4取出至外部,或將^ 洞注入至電洞傳輸層4的功能。另外’外部是指與=電元 件電性連接的電源電路或二次電池或電容器(capacit〇r) 等。 201117450 積層導電:㈣口材ι上 性材料的較佳例可列舉:錄、金、銀、1第二電極2。導電 金屬;碳;鉢錫複合氧化物、推雜録的:二錢= 物.卷,述金属或化合物的複合 ,在上述孟屬或化合物上塗佈氧化石夕、 氧化錯、纽料呵㈣料。第=氧化鈦、 低越好,較佳為表面電阻為 電= 表面電阻越 第下限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_口。 第一電極5亦由金屬等導電性材料的單 == 斗藉=璃或膜等絕緣性的第:基材8 用以形成第5 j第—基材8上形成第二電極5。 制/ 的電極材料(導電性材料),取決於所 錢列舉:始、金、銀、銅:銘、 •錫複合氧化物;雜;til锡承r的碳等碳材料; 電性金屬氧化物;上氣的氧化錫等導 化合物上塗佈氧切、氧化錫、氧化鈦、上; =等而得的材料;聚乙烯二氧:J 導電性高分子等。 令取本胺寺 化錫在二 =成包含由氧化銦或氧 或第5日车ί電性氧化物層的第-電極2 第一電極5夺’例如可藉由濺鍍法或蒸鍍法等真空製 201117450 程,在包含玻璃或樹脂等的透光性第一基材丨或第二基材 8上形成第一電極2或第二電極5;亦可藉由旋塗法、嘴霧 法、網版印刷等濕式法,形成第一電極2或第二電極5。 在將第一電極2形成於基材1上時或將第二電極5形 成於基材8上時,如光電元件為發電元件、發光元件、光 傳感器等的情形般,必須使光通過第一基材丨或 8時,較理想的是第-基材1或第二基材8的透光^^材 此時的第-基材i或第二基材8的較佳透光率在波長5〇〇 nm犄為50%以上,更佳為8〇%以上。第一電極 厚3佳為處於〜〜1〇_的範圍内。若在 此靶圍内,則靶以均勻的厚度形成第 5,並且可抑制第—電極2月M n雜Ζ次弟一電極 由第一m+及第—電極5的透光性降低,經 由弟电極2及第二電極5會奴夠 層3或電洞傳輸層4。 射至電子傳輸 電洞傳輸層4是指光電元件在 增感色素獲取電洞,並傳輪至電下,具有從 具有氧化還原電位相對於銀/氯 =層,例如是指 mV低之氧化還原部的層。、^考電極而言比+ 1〇〇 構成電洞傳輸層4的有機化 的分子内的一部分具有能反舜~ σ (第—有機化合物) 其他部分具有含有電解質溶原的氧化還原部,且 (凝膠部位)。氧化還原麵it膨潤而形成凝膠的部位 一有機化合物的分子内” f抑進行化學性鍵結。第 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由凝膠凝膠部位的位置關 成分子的主鏈等骨架 201117450 夺’乳化還原部以側鏈的形式與主鏈鍵結 機化合物的分子可具有形成凝膠部位的 j金第一有 化還原部的分子骨架交替鍵結的 形成氧 部與凝膠部位存在於第一有機化合物的二分=化還原 :還原部糟由第一凝膠層6而保持為容易‘輪電洞2 解質溶液構朗第二_層7。 ®—耗化合物與電 化合:=匕還?(,反應)是指離子或原子或 穩定地授ί電子的原部是指能藉由氧化還原反應而 凝膠層是指具有氧化還原部 溶液進行膨潤㈣成的層。 電解貝 物取得立體職㈣* 移雜狀下有機化合 稱為凝膠層。、。,、’且液體充滿此網狀空間内的狀態 氧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是指氧化還原反應 中可2地成為氣化體及還原體的部位。氧化還原部較佳為 體具有相同電荷的氧化還原系構成物質。 ’、、凝膠層6及後述的第三凝膠>t 7巾之反應界面 的物理指標有膨潤度。此處所說的膨潤* 度)=(凝_重量)/(臟燥體的重量) 12 201117450 凝膠乾、鹿挪g 乾燥而得的凝藉由使第—凝膠層6或第二凝膠層7 層7乾燥,L無體。所謂使第一凝膠層6或第二凝膠 的溶液去除疋二將第一凝膠層6或第二凝膠層7中所内含 凝膠層7乾μ別是將溶劑去除。使第一凝膠層6或第二 -凝膠層:以=在加熱、真空樹,從第 或溶劑去第二凝膠層7所内含的溶液 6或第二去另卜,彻其他溶劑將第一凝膠層 内含的Ί二曰7所内含的溶液或溶劑去除時,選擇與所 Ϊΐί::^ 二凝膠#如此會產生有效地去除第—凝膠層6或第 :曰斤内含的溶液或溶劑的去除效果。 _第=。膠層6的膨潤度較佳為110%〜3_,若為 職以上^疑^ °6^膨潤度為110%以上、特別是 使氣m 電解質成分量變得足夠多,而 吏乳化遇原部的穩定化的程度變大;並且, 還以下、特別是觸以下,則第—凝膠層6中^化 =的得足夠大,而使翻傳輸層4 優異的電洞傳輸能力,藉此使光電元件的特性進一 ^ :有氧化€原部與凝膠部位的第_有 _ -為 ^子體,亦可為高分子體。在第_有機化合物為低;^ =機化合物。並且,在第一有機:=== 時,右化合㈣數量平均分子量 13 201117450 高分:體時二:一:地表現凝膠化的功能,因此較佳。為 制,較佳Λ 100莖、機化合物的分子量的上限並無特別限 態較户Α彻 以下。並且,第一凝膠層ό的凝膠的狀 限制Γ句狀、或如離子交換膜般的外觀形狀,並 與還原體具有侧料料倾為氧化體 物與凝膠部位的 (Xi)nj: Yk。 (Xi)n及(Xj)nj表示凝膠部位,X矣 二物的:厂疑_可由聚合物骨:冓 化還原部十k分別為表示子中Y所表含;=鍵結的氧 量的任意整數,均較佳為J萬〜1Q (¾、Υ的數 Y可與構成凝膝部位(Xi)n及(Xi)nj的聚化還原部 位鍵結。氧化還原部Y可包含種類不的任意部 此時就電子交換反應的觀點而言, 子團), 近的材料(原子團)。 土”’、氧匕還原電位接 在一分子中具有氧化還原部與凝膠 輸層4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可列舉具有=並構成電洞傳 物種(chemical species)、即且有自由其μ對電子的化學 由基化爾。穩定自由基:二由較基:⑽ 14 201117450 氣氧化物(nitroxide,N〇·)的自由基化合物。穩定自由基 化合物的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以上,此 時穩定自由基化合物在常溫下為固體或接近固體,因此不 易揮發’而使元件的穩定性提高。 =十此穩定自由基化合物作進一步說明。穩定自由基化 合物是在電化學氧化反應或電化學還原反應的至少一種反 應的過程中生成自由基化合物的化合物。穩定自由基化合 物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穩定的自由基化合物。特 佳為穩定自由基化合物為包含下述[化1]及[化2]的任意一 種或兩種結構單元的有機化合物。 [化1] —R1-— 上这[化1]中,取代基R1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2〜 的伸烷(alkylene)基、C2〜C30 是伸烯(alkenylene) :二 〜C3 0 的伸芳(arylene)基 ’x 除 了氮氧(nitroxy1) 自巧外’較佳為氧自由基、硫自由基、肼自由基(hyd㈣ gr〇UP)、碳自由基、或_由基等。η1為2以上的 [化2] γ—-- _ η2 15 201117450 上述[化2]中,取代基R2及R3分別獨立為經取代或未 經取代的C2〜C30的伸烷基、C2〜C30的伸烯基、或C4 〜C30的伸芳基,Y為氮氧自由基、硫自由基、肼自由基、 或碳自由基,η2為2以上的整數。 [化1]及式[化2]所示的穩定自由基化合物例如可列 舉:氧自由基化合物、氮氧自由基化合物、碳自由基化合 物、氮自由基化合物、硼自由基化合物、硫自由基化合物 等。 上述氧自由基化合物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下述[化 3]〜[化4]所示的芳氧(aryloxy)自由基化合物、[化5]所 示的半S昆(semiquinone)自由基化合物等。 [化3]
〇 16 201117450 [化3]〜[化4]中,取代基R4〜R7分別獨立為氫原子、 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的C1〜C30的烴 基、iS素基、經基、硝基、亞确基、氰基、烧氧基、芳氧 基或醯基。[化5]中,η3為2以上的整數。 並且,氮氧自由基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下述[化 6]所示的具有人U /丰シ0辰咬氧(piperidinoxy )環的穩 定自由基化合物、[化7]所示的具有n比嘻院氧環 Cpyrrolidinoxy ring)的穩定自由基化合物、[化8]所示的 ft有9 ^各嘴氧環(Pyrr〇linoxy ring )的穩定自由基化合物、 〜a 1 1示的具有硝酮氮氧(沾1*011^1 nitroxide )結構的穩 疋自由基化合物等。 [化6]
[化7]
[化8]
17 201117450 [化9]
[化6]〜[化8]中,R8〜尺1()及RA〜RL分別獨立為氫原 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脂肪族或芳香族的C1〜C30的烴 基、鹵素基、經基、靖基、亞硝基、氰基、烧氧基、芳氧 基或醯基。並且,[化9]中,η4為2以上的整數。 並且,上述氮氧自由基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下述 [化10]所示的具有三價肼基的自由基化合物、[化11]所示 的具有三價的綠腙肼(verdazyl)基的自由基化合物、[化 12]所示的具有胺基三嗓(amino triazine )結構的自由基化 合物等。 [化 10] 13 R: ·
N—N—R
[化 11]
18 201117450 [化 12]
iUJ〜[化12]中,Rn〜Ri9八 取代或未經取代的麟族 =獨立為氫原子、經 素基、經基、石肖基、亞石肖基、〜⑶的煙基、齒 基。 土、烷氧基、芳氧基或醯 以上[化1]〜[化12]所示的有 性優異’其結果是在光電轉換合物的穩定 基。此Ϊ ^使用在室溫下成為固體狀態的穩定自由 保持,可抑制自由基化合物與其他化學物 異的光電ίΓ 結果是獲得穩定性優 並且,較佳為使用含有具有不成對電子的化學物種的 聚合物、即具有自由基的聚合化合物等,特佳 子中具魏氧化物⑽·)軌氧自由絲合化合物在刀 高分子體的有機化合物的較佳例可列舉:下述[化13] 〜[化16]所示的化合物(氮氧自由基聚合物)。 另外,[化13]〜[化16]為: 201117450 [化13]PTGE:聚(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縮水甘油 _ ) ( Poly(2,2,6,6-tetramethylpiperidine-1 -〇xyl grycidylether), Poly(TEMPO grycidylether)) [化 14] PTNB :聚(TEMPO 降莰烯)(Poly(TEMPO norbornene)) [化 15] PTAm :聚(TEMPO 丙烯醯胺)(Poly(TEMPO acrylamide)) [化16]PPGE:聚(2,2,5,5-四曱基吡咯啶-1-氧基縮水甘 油醚) (Poly(2,2,5,5-tetramethylpyrrolidine-l-oxyl grycidylether), Poly(PROXYL grycidylether))。 [化 13]
[化 14]
20 201117450 [化 15]
Ο 化S:。16]中的η表示單體的聚合度,較佳為 萬〜10 八有上述氧化還原部絲合物骨 物,藉由在聚合物骨架之間含有電二的第1機化合 成第一凝膠層6。如此藉由在電洞傳:夜進行膨潤而形 溶液,而利用氧化還原部的氧化還原反g 4中含有電解質 態會由電解質溶液中的相對離子來^…而也成的離子狀 部穩定化。 員,攸而使氧化還原 電解質溶液包含電解質與溶劑即可。電解質 Ϊ鹽二及原體構成的氧化還原系構2 貝,可為該些成为中的任意一種,亦可為兩種。支持鹽(支 21 201117450 持電解質)例如可列舉:過氯酸四丁基敍、六氟化礎酸四 乙基銨、咪唑鑌鹽或吡啶鏽鹽等銨鹽,過氯酸鋰 喊鉀等驗金輕等。氧化還原㈣成物肢指在氧化還 原反應中以可逆性氧化體及還·的形態存在的物質,此 種氧化還原系構成物f例如可列舉:氣化合物·氯、蛾化合 物-碘 '溴化合物-溴、鉈離子(m)-鉈離子(1)、汞離子(nj_ 汞離子(I)、_子(111)·㈣子⑼、_子叫娜子⑴、 鐵離子(in)-鐵離子(11)、鎮離子(π)·鎳離子(m)、飢離子则_ 釩離子(II)、_離子.高紐離子等,但並不限定於該些 氧化還原系構成物質。 構成電解脉㈣溶劑可解包含水、有機溶劑、離 子液體中的任思至少·一種的溶劑。 藉由使用水或有機溶劑來作為構成電解質溶液的溶 劑,第-有機化合物的氧化還原部的還原狀態會穩定化, 並且會更加穩定地傳輸制。溶劑可使用水性溶劑及有機 溶劑中的任意-種’但為使氧化還原部更加穩定化,較佳 為離子傳導性優異的有機溶冑彳。此種離?傳導 機溶劑例何列舉:碳酸二甲_、碳酸二乙酷、碳酸甲基 乙基醋、碳酸乙二g旨、碳酸兩二_等碳酸醋化合物 甲酯、丙酸曱酯、γ_丁内酯等酯化合物,三乙基醚、12_ 二曱氧基乙烷、1,3-二氧代矽烷、四氫呋喃、2_甲基’ 呋喃等醚化合物,3-甲基-2-才牛寸>。亞 ,(3-methyl-2-0xazolidinone)、2_曱基吡咯烷酮等雜 物,乙腈、甲氧基乙腈、丙料腈化合物,環= 22 201117450 土亞碼、一曱基曱醯胺等非質子性極性化合物等。誃肚 劑分別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二種以上。並且,特別:將 光,2件形絲光電轉換元件時,減此太陽電池輪出特 ,,局的觀點而t,溶劑較佳為碳酸乙二酉旨、碳酸丙二醋 等碳酸醋化合物,γ_ 丁内g旨,3·曱基_2_才丰寸作〇 噁=啶酮(3_methyl_2_〇xaz〇lidin〇ne )、2_曱基吡咯烷酮等 雜袠化5物,乙腈、曱氧基乙睛、丙猜、3_甲氧基 戊腈等腈化合物等。 ^並且,若使用離子液體作為電解質溶液的溶劑,則氧 化還原部的穩定化作騎制制地提高。絲子液體無 揮發性,阻燃性高,因此穩定性優異。離子液體可使用公 知的所有離子性液體’例如可列舉:1_乙基-3-曱基口米峻鑌 四氮基硼酸鹽(i-ethyl-S-methyl imidazolium tet=cyanoborate)等咪唑鏽系、吡啶系、脂環式胺系、脂 肪族胺系、偶氮鏽胺系的離子性液體,或歐州專利第 718288號說明書、國際公開w〇95/18456號手冊、電化學 ,65 卷 π 號 923 頁(1997 年)、J. Electrochem. Soc. 143 卷 10 號 3099 頁(1996 年)、In〇rg. Chem_ 35 卷 1168 頁(1996 年)中記載的離子液體。 由具有如上所述的氧化還原部的第一有機化合物與電 解質溶液構成的第一凝膠層6設置在第一電極2的表面 上,而形成電洞傳輸層4。 就維持良好的電子傳輸性的觀點而言,電洞傳輸層4 的厚度較佳為10 nm〜1〇 mm的範圍,若電洞傳輸層4的 23 201117450 厚度為剛nm〜⑽μηι的範圍則特佳。若為此厚产 以更向水平同時實現電洞傳輸層4的 與界面的大®積化。 别雜的徒同 在匕電極2的表面上設置電洞傳輸層4時,例如採 用以下適藉錢航或蒸鍍料真程, 電極2的表面上堆積帛—有機化合物財料。^別是在 電極2上塗佈含有第—有機化合物的溶液等的滿式形 成方法,由於是更簡便且低成本㈣法,因此難。在電 洞傳輸層4纟數量平均分子量為刪以上的所謂高分子體 的第:有機化合物形成時,就成形性的觀點而言,特佳為 濕式形成方法。濕式形成方法的製程可列舉:旋涂法、滴 加液滴並餘的滴輯料(,侧㈣崎。^、網版 印刷或凹版印刷等印刷法等。 本貫施形態中的增感色素可使用公知的材料。此增感 色素例如可列舉:9·苯基二苯幷哌喃系色素、香豆素 (coumarin)系色素、吖啶(acridine)系色素、三苯基曱 烷系色素、四苯基曱烷系色素、西昆系色素、偶氮系色素、 靛藍(mdigo)系色素、花青(cyanine)系色素、部花青 素(merocyanine)系色素、二苯幷哌喃系
RuL2(H2〇)2型的順二水二聯吡啶釕錯合物(此處表^ M’-工叛基-2,2'·聯吨咬。)、或三聯吡啶舒(RuL3)、二聯 吡啶釕(RuL2)、二聯吡啶餓(〇sL3)、二聯吡啶锇(〇sL2) 等型的過渡金屬錯合物,或四(4_羧基苯基)外啉鋅,六氰 化鐵錯合物’酞青素等。並且,例如亦可列舉如位於「FPD、 24 201117450 Τ:、光$憶體及功能性色素的最新技術與材料開發」 有限公司)的DSSC章的色素。其中就促進光 時的電荷分離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締合性的增 [化 17]
i俨為良好地形成締合體的效果的增感色素例如 車乂仏為[化17]的結構式所示的增感色素。 芳烧=结=Xl、X2分別獨立為絲、稀基、 結構式所㈣增感色素具有缔合性彡·^^化= 時,存在於雷;禮认_LJ_ 彳之用此種增感色素 再鍵光電轉換元件的轉=率:的 藉由==:::= 物理性或化學性作用等,而固定於第:凝科=素間的 素並不翻/在6〜是指增感色 —_層6的_。藉此,存在於第;第 的輸出提高。 …、持而使光電元件 另外,「增感色素存在於第一凝膠層6内的狀態」包 25 201117450 括增感色素存在於構成第一凝膠層㈣ 狀態」、及「增感色素藉由與構成第一凝膠層 化合物進仃物理性'化學性相互作用而存在於第—凝膠芦 =的狀態」。較佳為增感色素遍布存在於整_ —凝膠^ 謂「增感色素藉由與構成第—凝膠層6的第 二=化:物的物理性相互作用而保持在第—凝膠層 的狀態」’例如可列舉:構成第一凝膠層6的第一有機化合 增感色素分子移動的結構的狀態。妨礙增感色 素为子私動的結構可列舉:第一有機化合物表現因炫基鍵 等各種分子鏈所引起的立體阻礙的結構、或者於第一有機 化合物分子鏈間所存在的空隙尺寸變小至 ^作用的要因的情況亦較為有效。具體而言,如下情 :增感色素具有表現因烷基鏈等各種分子鏈所 秘以丰體阻礙的結構;或者增感色素彼此交聯等而具有 增感色素的分子尺寸變大的結構等。 戶斤明r增象色素藉由與構成第一凝膠層6的第 的化學性相互作用而存在於第一凝膠層6中 的狀態」’例如可列舉:藉由共價鍵、配位鍵 =凡,瓦爾(VanderWaals)鍵等,或基於疏水性相^ 作用、親水性相互作用、靜電性相互作用的力等的相互作 二^ί素保持在第一凝膠層6内的狀態。若藉由 增感色素與構成第-凝膠層6的第一有機化合物間的化學 26 201117450 性相互作用,而將增感色素固定在第一凝膠層6内,則增 感色素與第一有機化合物的距離接近,而可實現電子移動 的效率化。 在藉由第一有機化合物與增感色素間的化學性相互作 用而將增感色素固定在第一凝膠層6内時,較佳為於第一 有機化合物及增感色素中適當導入官能基,藉由經由此官 能基的化學反應等而相對於第一有機化合物而言將增感色 素固定。此種官能基可列舉:羥基、羧基、磷酸基、磺基、 石肖基、燒基、碳酸基、酸:基、硫醇基等。並且,經由官能 基的化學反應的反應形式可列舉:縮合反應、加成反應、 開環反應等。 在增感色素與構成第一凝膠層6的第一有機化合物的 化學性鍵結時,較佳為增感色素中的官能基在此增感色素 發生光激發的狀態下被導入至電子密度變低的部位附近。 並且’較佳為第一凝膠層6中的第一有機化合物中的官能 基被導^至此第一有機化合物中參與電洞傳輸的部位附 時,電子從第—有機化合物向增感色素移動的效率 成有機化合物中電洞傳輸的效率得到提高。特別是若 曰1素與構成第—凝膠層6的有機化合物,藉由將增感 古電子雲與第—有機化合物的電子雲連結的電子傳輸 - ^鍵結基團進行鍵結,魏實現翻從增感色素向第 雷+帝化合物效率佳地移動。具體而言,將增感色素的π 與第—有機化合物的71電子雲連結的化學鍵結,可 列舉具有鮮。 27 201117450 至於增感色素與第— 有機化合物歧單體狀^機化合物鍵結的時機,在第一 種,在第-有機化合‘二可為以下兩種情況的任意一 人物it彳千聚人铷彳μ /進订I合物化時,則在第一有機化 日;,則在第:有機:二,:第-有機化合物進行凝膠化 可列兴.將純二 仃凝膠化之後。具體的方法例 含有二感色素的化合物形成的電洞傳輸層4浸潰於 感色Ϊ的塗佈液在第二=合物與增 層“⑽;亦可將多種方㈣ 第郷層6⑽增感色素的含量可適當m ==ί量相對於第一有機化合物刚重量份而 鲁旦舍鄉層的早位料的增感色 =二第可 有機化合物1GG重量份而為麵重量份以下,則 量的增感色素夾雜在第—有機化合物間,第_ 間的電子和動文到增感色素阻礙的情況可得 ’ s 保較高的導電性。 ’ 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電子傳輸材料可列舉:& _ 對等的電解質溶解在溶劑中的電解質溶液等。乳匕還原 在電子傳輸層3由電解質溶液構成時,構成 層6的電解質溶液可構成電子傳輸層3。此時,:坌^ 凝膠層6的電解質溶液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_部分。 電子傳輸材料較佳為[化18]所示的加爾萬經& 28 201117450 [化 18]
(galvinohydroxy)自由基等苯氧基街生物、[化19]所示的 甲基紫原等紫原衍生物、[化20]的(a)及(b)所示的酸 亞胺衍生物、[化21]所示的醌衍生物等。此時,因電荷分 離而生成的電子藉由非常迅速的電子移動反應而被效率佳 地傳輪至電極’藉此使光電元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得到提高。 [化 19]
[化 20]
[化 21]
29 201117450 [二匕 20] (a) (b)及[化 r 及 =、伸苯基等芳香族基,伸烧基、咖;= 經取代的脂肪族或芳心=獨立為虱原子、經取代或未 基、硝基、亞獻ΓΓ 0的煙基、齒素基、輕 電解曾」ί 綠基、耗基或酿基。 電%貝洛液中的電子傳輸材 〜5M,^_5M〜G1M収佳。Α佳為__ 材=ί:=Πϊ法等在設置於第二基 極5上固定形成電洞傳輸層4。在此二電 構成時,例如在利用密封材料= ==== 一電極2與設置於第二基材土 上的第 狀態下,在此電洞傳輸層4才與==4間密封的 f質溶液’藉此形成電子傳輸層3。此時充電 邛分滲透至電洞傳輸層4中,並、解質冷液的一 第-有機化,藉此形成i構傳輸層4的 以如上§兒明之方式構成的光電 換元件的功能。在此光電轉換元件中,:^作為光電轉 通過第二電極5或自第-基材! ^第广基材8側 光’則增感色素吸收光崎發,所;1:^ —_ 2照射 電子傳輸層3,經第一電極2而被 ==電子流入至 色素中的電洞自電洞傳輸層4經第二電和、。並且增感 本實施形態的光電元件具有㈣ 30 201117450. 電元件照射光後,朝向此光電元件的光被遮斷時的開放電 壓維持率較高。至於開放電壓維持率,在將對光電元件照 射300秒200勒克司的光的時間點的光電元件的開放電屋' 設為A (V),將在上述時間點將對光電元件照射的光遮^ 並維持此狀態5分鐘的時間點的光電元件的開放電壓設 B (V)時,以B相對於a的百分率((B/A) xl〇〇 (%); 來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光電元件亦可實現開放電壓維持率 達到10°/。以上。即上述A及B亦可滿足下述關係式:' (Β/Α) χΙΟΟ^ΙΟ 〇 推測其原因是 ......在本實施形態中抑制電洞傳輪層4所 保持的電洞向媒介物(mediat〇r)(形成電子傳輸層的 傳輸材料)移動。若將此種蓄電性高的光電元件用作電源, 則可抑制因光照射的有無而引起的電力供給不穩定。"、’ 在本實施形態中,構成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輪 =有機化合物的分子_—部分可具有能反餘化還原 萃化還原部’亚且其他部分可具有含有電解質溶液進行胜, ,而成為凝膠的部位(凝朦部位)。即,不僅可由有機化= 物(第-有機化合物)構成電洞傳輸層,可由此第: 化合物與電解質溶液構成第-凝膠層6,而且如圖2 ^ ,,’可,錢化合物(第二有氣合物)構成電子傳輪: °由此第—有機化合物與電解f溶液構成第二凝膠^ 在圖2中,在第一基材1上形成包含由氧化銦或氣化 31 201117450 錫、氧化鋅等構成的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層的第一 2 時’例如可藉由濺鍍法或蒸鍍法等直空 — 或樹脂等崎級第-基材1上形包含玻璃 =塗法、喷躲、網版印㈣濕式法形_ 另外,亦可在第二電極5的與電洞傳輸層 ,成如上述第-基材1般的第二基材。此;面 電極2同樣地於第二基材上形成第二電極5。 禾 =上所賴-分子中具有氧倾原部鱗膠部位的第 =有機化合物與第-有機化合物同樣,例如叫下通式表 (Xi)nj : Yk (¾及卿表錢膠部位,Xi表示形成 ^勿的單體。凝膠部位可由聚合物f架構成。單體的聚合 又η較佳為η=ι萬〜1〇萬的範圍。γ表示盥 ,原部。j、k分別為表示1分子中所含的⑷;= 置的任意整數,均較佳為1萬〜⑺萬的_ y可與構成凝膠部位(χ〇η &(xi)nj的聚合物 ,,氧化還原部Y可包含種類不同的材料 此時就電子交換反應峨點而言,較 _ 近的材料(原子團)。 -分子中具有氧化顧、部與_部位、且出作 層3的功能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可列舉;具有_ 仃化學鍵結而構成舰碰物骨架的聚合物、具有含有 32 201117450 醯亞胺的醯亞胺衍生物骨架的聚合物、具有含有苯氧基的 苯氧基衍生物料的聚合物、具有含有㈣'的紫原衍生物 骨架的聚合物等。該些有機化合物巾,各聚合物骨架成為 凝膠部位,醌衍生物骨架、醯亞胺衍生物骨架、苯氧基衍 生物骨架、紫原衍生物骨架分別成為氧化還原部。 上述有機化合物中,具有_進行化學鍵結的醒衍生 物骨架的聚合物例可列舉:具有下述[化22]〜[化25]所示 的化學結構的化合物。[化22]〜[化25]中’ R表示:亞曱 基、伸乙基、丙烷-1,3·二烯基、亞乙基、丙烷'2_二基、 烷烴二基、亞苄基、伸丙基、亞乙烯基、丙烯q,3_二基、 丁-1-埽-1,4-二基等飽和或不飽和烴類;環己院二基、環己 烯一基、%己二烯二基、伸苯基、伸萘基、伸聯苯基等環 狀烴類;乙二醯基、丙二醯基、丁二酿基、戊二醯基、己 二醯基、烷烴二醯基、癸二醯基、反丁烯二醯基、順丁烯 二醯基、鄰苯二甲醯基、間苯二甲醯基、對苯二甲醯基等 嗣基、二價酿基;氧基、氧基亞曱基氧基、氧幾基等鍵、 酯類;硫烷二基(sulfanediyl)、硫烷基(sulfanyl)、磺醯 基(sulfonyl)等含硫的基團;亞胺基、氮基(nitril〇)、'伸 肼基(hydrazo)、偶氮基、次偶氧基(azin〇)、重氮胺基、 亞脲基(urylene)、醯胺等含氮的基團;矽烷二基、二矽 烧—基荨含石夕的基團;或將該些基團的末端進行取代 的基團或複合的基團。 [化22]是蒽醌(anthraquinone)在聚合物主鏈上進行 化學鍵結而構成的有機化合物的例子。[化23]是蒽酿以重 33 201117450 複單元的形式併入至聚合物主鏈而構成的有機化合物的例 子。[化24]是蒽醌成為交聯單元的有機化合物的例子。[化 2 5 ]是具有與氧原子形成分子内氫鍵的供質子性基的蒽醌 的例子。 [化 22]
[化 24]
34 201117450 ^氧化還原部y具有含有醯亞胺的醯亞胺衍生物骨架的 聚合物’可列舉[化26]《[化27]所示的聚酿亞胺。[化 或[化27]中,Rl〜R3可列舉伸苯基等芳香族基,伸烷基、 燒基叫脂肪雜,喊等。如上所述的雜亞胺可^用 ,醯亞胺化而獲得。聚醯亞胺聚合物骨架可由Ri〜l的部 分進行交聯。若第二有機化合物僅在溶劑中膨潤而不溶 ^,則聚醯亞胺聚合物骨架可不具有交聯結構。聚醯亞胺 ^合物骨架由心〜仏的部分進行交聯時,此部分相當於凝 膠部位(Xi)n及(Xi)nj。聚醯亞胺聚合物骨架具有交聯結構 時,交聯單元可含有醯亞胺基。醯亞胺基若為表現電化學 性可逆的氧化還原特性,則較佳為鄰苯二甲醯亞胺或均苯 四甲醯亞胺等。 [化 26]
具有含有苯氧基的苯氧基衍生物骨架的聚合物例如可 列舉:.[化28]所示的加爾萬(galvin )化合物(加爾萬聚合 物)。此加爾萬化合物中,加爾萬氧基(galvin〇xyl gr〇up ) (參照[化29])相當於氧化還原部γ,聚合物骨架相當於 35 201117450 凝膠部位(X〇n&(Xi)nj。 [化 28]
[化 29]
具有含有紫原的紫原衍生物骨架的聚合物例如可列 舉:[化30]或[化31]所示的聚紫原聚合物。此聚紫原聚合 物中,[化32]相當於氧化還原部Y,聚合物骨架相當於凝 膠部位(Χ〇η及(Xi)nj。 [化 30]
[化 31]
36 201117450 [化 32]
另外,[化22]〜[化24]、[化26]〜[化28]、[化3〇]及[化 31]中的m、n表示單體的聚合度,分別較佳為1 的範圍。 禹 如上所述,具有上述氧化還原部與聚合物骨架的 化合物’藉由在聚合物骨架之間含有電解質溶液進干 而形成凝膠層6。如此藉由在電子傳輸層3中含 ^ 溶液,而利用氧化還原部的氧化還原反應解質 態會由電解質溶液中的相對離償n離子狀 部穩定化。 叮職,而使乳化還原 傳輸ί 4:::式】:傳:層3是以氧化還原電位比電洞 2的電位比設置了電洞傳輸層4的電層3的電極 可實現光電元件的高輪出。另外,/的電位高,藉此 電洞傳輸層4的氧化還原電位 U變觀點,則可以說 構成電子傳輪層3的第幽傳輸層3低。 層4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Ζ f化合物及構成電洞傳輸 以電子傳輸層3的氧化還原電匕還原部與凝膠部位時,在 構成時,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比電洞傳輸層4高的方式 電位比構成電洞傳輸層4的第—〜有機化合物的氧化還原 位高。反之,構成電洞傳輸層^機化合物的氧化還原電 還原電位比構成電子傳輪層$、/第—有機化合物的氧化 則日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氧化還 37 201117450 原電位低。如此藉由在各層的有機化合物間存在氧 電位差’二鑛膠層巾的-個_層可發揮出作為電子傳 ,層3的功能,另—個層可發揮出作為電洞傳輸層4的功 月匕。並且,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凝膠層6發揮出近似於η 型半導體的功能’譬如可說是成為η凝膠㈣凝勝層)。 另-方面,構成電洞傳輸層4的凝膠層7發揮出近似於 料導體的功能’譬如可說是成為ρ凝膠(㈣凝膠芦)。 =,此時找聽是由η凝膠與ρ凝膠構成的凝膠狀 持在電極2、5間而構成的元件。 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層4的電位差(電 3的氧化還原電位比電洞傳輸層4高的電位差),由^ :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由上述的有機化合物構“獲 :。即,上述所說明的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第二 合 物’與上述所說明的構成電洞傳輸層4的第 相比’氧化還原電位較高。 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層4的電位差較佳為·… 以士 2000 mV以下。絲電位差小於2()()睛,則有難以 獲得,電元件的高開放電壓且難以產生高輸出的擔憂。並 且,若此電位差超過2〇〇〇 mv,則有以下擔憂:在 件中能祕光電轉換的光能量變大,而僅短波長區域的光 用於光電轉換,因而難以獲得較高輸出。 至於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的厚度,就維持良 好的電子或電洞的傳輸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分別為^ nm〜1〇_的範圍,若為l〇〇nm〜100_的範圍,則特 38 201117450 k 佳。若為此厚度’則以更高水平同時實現電子或電洞的傳 輸特性的提尚與界面的大面積化。 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構成電洞傳輸 層4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氧化還原部與凝膠部位時,製 作光電元件時,可採用以下方法:第一電極2、電子傳輸 層3、電洞傳輸層4、第二電極5依序或相反順序依次積層; 亦可採用以下方法:在第一電極2的表面上設置電子傳輸 層3’在第二電極5的表面上設置電洞傳輸層4,接著此第 一電極2與第二電極5在設置了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 層4的面上重疊而積層。不僅是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 層4進行接觸的情況,而且還可在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 輸,4間形成電解質溶液層。即,可在第—凝膠層6與第 疑膠層7間升/成不構成该些凝膠層6、7的電解質溶液層。 在第-電極2的表面上設置電子傳輸層3,或在第二 =5的表面上設置電洞傳輸層4時 濕式形成方法是更簡便且 量平均分子Vi是=以 時,就成形性的觀點而言,較佳二合:形成 程可列舉:旋塗法、滴加液滴並乾燥之、、^^。濕式製 印刷或凹版印刷等印刷法等。 可=法、網版 鍍法等真空製程。 亦了抓用濺鍍法或蒸 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第二有 層4的第-有機化合物具有氣化還原;與 39 201117450 解質溶液藉由滲透至 潤而構成凝膠層6、7 、=物中使該些有機化合物膨 凝膠層-内電荷順利 有機化合物中的氧化 力:二:質溶液 =功能。電解質轉在第二7 穩定 穩定化。並且,電解f的特別是還原狀態 傳輸声4㈣It質4液在第-凝膠層6中使構成電、 第 %疋化,而獲得較高的光電轉換性能。 w冓 構,子傳輸層3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構 二二:有機?合物具有氧化還原部與凝膠部位時’ ^ 貝/合4含電解質與溶齡可。電解質:持 =由氧化體與還賴構成的氧化還原系構成支持鹽可 :些成分中的任意一種,亦可為兩種。支持鹽= ^質)例如可列舉:過氣酸四丁基銨、六敦化魏四乙基 鹽或如定鏽鹽等敍鹽’過氯_或四氟化爛i 鉀專驗孟屬鹽等。所謂氧化還原系構成物質,是指在氧化 遇原反應中以可逆性氧化體及還原體的形態存在的物質。 此種氧化還原緒成物質例如可列舉:氯化合物.氯、峨化 ^物-碘、溴化合物-溴、鉈離子(m)_鉈離子(1)、汞離子卬)_ 汞離子(I)、釕離子(III)-釕離子(11)、銅離子(11)_銅離子⑴、 鐵離子(III)·鐵離子(11)、鎳離子(11)_鎳離子(111)、釩離子(πι)_ 201117450 釩離子(II)、錳酸離子_高 氧化還原系構成物質。並不限定於該些 ^ ^此種氧化還原系構成物質區別於電 == 專輸層4内的氧化還原部而咖^ 盥電洞傳輸^4^户^解質溶液層時,即在電子傳輸層3 ;、的電解:二,J:凝膠層6及第二凝朦層 (matrix)她層可藉由高分子基質 子化合物可列舉聚偏二氟乙稀系高分 由為可列舉偏二氟乙烯與自 合性單體物。與氟乙烯共聚合的其他聚 。陡早虹(以下稱為共聚合 ==:—、乙埽、丙烯=: 乙烯等。m日、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 液體如包含水、有機溶劑、離子 化合劑作為電解質溶液的溶劑’則可使有機 地傳輸電===氧化_定化,並更穩定 一種,為使氡化勒部水f溶劑及有機溶劑中的任意 =基=如一、 乙酸甲醋、⑽甲:二二=等魏r合物’ 二甲氣Art 1 . γ』内§曰專S曰化合物,二乙基醚、 土疋、,二氧代魏、四氫吱喃、2·曱基-四氫吱喃 201117450 等醚化合物,3_甲基_2_才丰寸y、^ ==Hd_e)、2·甲基卿鴨 月甲乳基乙腈、丙腈等腈化合物,環丁 =基 子性極性化合物等。該些㈣ 2 m—伽上鋪混合而。制是將光電元件構 件時,就使此太陽電池輸㈣性提高的觀點而 ° 乂 溶沏為碳酸乙二酯、碳酸丙二酯等碳酸酯化合物, γ-丁内酯’ ”基_2才牛寸、八/ ^噁唑啶酮 (3-methyl-2-0xa2〇iidinone)、2_甲基吡咯烷酮等雜環化合物, 乙腈、甲氧基乙腈、丙腈、3_甲氧基丙腈、戊腈等腈化合物等。 並且,若使用離子液體作為電解質溶液的溶劑,則因 電解質溶液所導致的氧化還原部的穩定化作用會得到特別 地提高。並且離子液體無揮發性、且阻燃性高,因此穩定 性優異。離子液體可使用公知的所有離子性液體,例如可 列舉.1-乙基-3-曱基σ米。坐鏽四氰基删酸鹽等σ米唾鏽系、〇比 啶系、脂環式胺系、脂肪族胺系 '偶氮鏽胺系的離子性液 體’或者歐州專利第718288號說明書、國際公開 W095/18456號手冊、電化學第65卷11號923頁(1997 年)、J. Electrochem. Soc. 143 卷 10 號 3099 頁(1996 年)、
Inorg. Chem. 35卷1168頁(1996年)記載的離子性液體。 電解質溶液的濃度、即相對於電解質溶液總量(電解 質與溶劑的合計量)的電解質量較佳為0.1 mol/L〜10 mol/L。藉由使電解質溶液的濃度為此範圍,而使有機化合 物的氧化還原部所產生的氧化還原狀態更穩定化。 42 201117450 層4的輸層3及電洞傳輸 即構成電洞傳輪層4 為凝膠f 6、7的一部分。 行膨潤而形成第—凝朦冑機化合物藉由電解質溶液進 質''容m货 螃膠層6,滲透至電洞傳輸層4的雷M 貝办液成為I-凝膠層6的八^的電解 層3的第一有機化合物!^ ^並且’構成電子傳輸 二凝膠層7,滲貝-液進行膨潤而形成第 凝膠層7的一部分。 ^ 3的電解質溶液成為第二 非以液體狀態(具有流動性的狀液並 層6、7支持電解曾口^刀且I較少。如此,由於凝膠 題的光電糾因此可提供無電解質溶液漏液問 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第-古她儿人 層“轉-有機化合物4=ίΓ構成電洞傳輸 一凝谬層6及第-凝2 原部與凝膠部位時,第 久乐一破勝層7的膨 3000% ^150〇/〇.5〇〇% 〇 有因滅膠中的電解質成分變少,而無法充分 ^ 變Γ電子傳輸能力降低的】憂= 任一情況下先電兀件的特性均降低的擔憂。 展4 :!ί電::輸:3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構成電洞傳輸 層4的第-有機化δ物具有氧化還原部與凝膠部位時,光 電兀件較佳為具備··與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中的 任-種層或兩種層進行電子授受反應的增感色素。藉由使 43 201117450 光包元件具備增感色素而使光電元件的光電轉換效率進一 步提南。所謂電子授受反應,是指對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 傳輸層4的一種層或兩種層進行授予電子或獲取電子的相 互作用1反應。另外,從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的 一種層獲取電子時,通常具㈣電子針給傳輸層3及電 洞傳輸層4的另—種層的作用。即增感色素從電子傳輪層 3獲取電子時,通常此增感色素發揮出將電子授予給電; 傳輸層4的作用’增感色素從電洞傳輸層4獲取電子時, 通常此增感色素發揮&將電子料給€子傳輸層3的作 用。並且,若改變觀點,則亦可說是授受電洞的電洞授受 反應。 增感色素可使用如上所述的公知材料。具體 述的D131或Kl9等。其中在膜上具有締合㈣色素會緻 密地填充而覆蓋絲面,因此就促進光電轉換時的電^八 離的觀點而讀佳。有效形㈣合體的色細 刀 述[化Π]的結構式所示的色f。此時,存在於電 ^ 料與電洞傳輸材料的電子與電洞的再鍵結急遽減少,= 使光電轉換元件的轉換效率提高。 在光電元件中,較佳為增感色素存在於凝膠層6、7 内’特別是魏色素II由與誠_層6、7㈣ 間的物理性或化學性作用等,而固定於凝膠層6、7内^ 較佳為藉由增感色素與構成第一凝縣6.^ 物間的物雜或化學性作料,祕增感色素於三 凝朦層6内,並且她為藉由增感色素與構成第二凝膠層 44 201117450. 7的第二有機化合物間的物理性或化學性作用等,而將增 感色素固定於第二凝膠層7内。 曰 所謂「增感色素存在於第二凝膠層7内」,是指增感色 素並不僅僅存在於第二凝膠層7的表層,而且亦存在於第 二凝膠層7的内部。藉此,存在於第二凝谬層7内的增感 色素量處於某似上的狀態會持續保持,*使光電元件的 輸出提高。 •另外,「增感色素存在於第二凝膠㉟7 _狀態」包 括.增感色素存在於構成第二凝膠層7的電解質溶液中的 狀態」、以及「增感色素藉由與構成第二凝膠層7的有機化 s物進行物理性、化學性相互作用而存在於第二凝膠層, 中的狀態」。較佳為增感色素遍布存在於整個第二凝膠層7 内。 ” 並且所口月增感色素藉由與構成第二凝膠層7的第 二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相互作用而保持在第二凝膠層7中 的狀態」,例如可列舉:構成第二凝膠層7的第二有&化合 物具有妨礙增感色素的分子移動的結構的狀態。妨礙增感 色素的分子移動的結構可列舉:第二有機化合物表現因 曰烷 基鏈等各種分子鏈所引起的立體阻礙的結構、或者於第二 有機化合物的分子鏈間所存在的空隙尺寸變小至可抑制增 感色素的分子移動的程度的結構等。並且,增感色素具^ 表現物理性相互作用的要因的情況亦較為有效。具體而 言,如下情況較為有效:增感色素具有表現因烷基鏈等各 種分子鏈所引起的立體阻礙的結構,或者增感色素彼此交 45 201117450 如等=具有增感色素分子尺寸變大的結構等。 一 ^且,所謂「增感色素藉由與構成第二凝膠層7的第 一有,化合物的化學性相互作用而存在於第二凝膠層7中 勺狀心例如可列舉:藉由共價鍵、配位鍵、離子鍵、氫 鍵凡侍瓦爾鍵等,或基於疏水性相互作用、親水性相互 Ϊ用、㈣性相互仙的力等的相互作用,祕第二凝膠 ^内保持增感色素的狀態。特別是若藉由增感色素與構 成弟-凝膠層7的第二有機化合物間的化學性相互作用, $將增感色素岐於第二凝膠層7内,則增感色素與第二 有機士合?的距離接近,能實現電子移動的效率化。 藉由第一有機化合物與增感色素間的化學性相互作用 凝膠層7 _定增感色素時,較佳為於第二有機 色素令適當導入官能基,藉由經由此官能基 相對於第二有機化合物而言將增感色素固 =吕月匕基可列舉:經基、縣、鱗酸基、石黃基、硝 基、烷基、碳酸基、醛基、硫醇 的化學反應的反應形式可列舉. 、,工由S此基 環反應等。 了卩“合反應、加成反應、開 在增感色素與構成苐二凝_ 化學性鍵結時,較佳為增4色* ^ /㈣化σ物的 發生光激發的狀態下被導= = :感^ if:二=二有機化合物中二能基:二 =與電子傳輪的部位附近。此時,電 子從增感色素有機化合物移_效率及第二有機^ 46 201117450 成第二凝膠層5到提高。特別是若增感色素與構 子雲與第二有機化合^ ^合物’藉由將增感色素的電 結基團進行騎,職、子雲連結的電子傳輸性高的鍵 合物效率佳地軸。二現,子從增感色素向第二有機化 第二有機化合物的’將增感色素的兀電子雲與 π電子系的酯鍵。 右連結的化學鍵結,可列舉具有 種,在第二錢鋪㈣任意— 合物進行聚合物化之後Μ °化4,則在第二有機化 時,則在第二有機化人物谁弟二有機化合物進行凝膠化 含有增感色素的浴中的方法浸潰於 感色素的塗佈液於第-2;:=:有機化合物與增 層3的方法等,亦可二i=:而形成電子傳輪 第二凝膠層7内的增感色素的含量可適 是若增感色素的含量相對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〇〇重量= 為〇·1重量份以上’則第二凝縣7的單賴厚的择= 素量會變得足财’而使增感色素的光魏能力提 獲得較高的電流值。特別是若增就韻含量相對= 有機化合物100重量份而為1000重量份以下,則可抑制渦 量的增感色素夾雜在第二有機化合物間,第二有機化人= 内的電子移動受到增感色素阻礙的情況會得到抑制,而確 47 201117450 保較高的導電性。 如此’電子傳儲3及電洞傳輸層4形成為凝膠 7,並且於電子傳輪層3及電洞傳輪層4的—種曰 中導入相互仙的增感色素’藉此可提供具有^夠寬廣^ 應界面且轉換效率優異的光電元件。 於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輸層4的兩種層中導入 時,於兩種層中進行光電轉換。即,不僅在電子傳輸^ 及電洞傳輸層4的任一種層與色素的界面,而且在電^ 輸層3與色素接觸的界面、及電洞傳輸層4與色素二觸 界面的兩種情—界面中,將光轉換成電,或將電轉換成 光。因此,構成光電轉換效率更高且高輸出的光電元件。 在此電子傳輸層3與電_輸層4的_層中發光 轉換)的現象譬如可說是「雙發電」。並且,至於此雙發電, 若與電子雜層3接觸的色素、和與電洞傳輸層4接觸的 色素不同’即若藉由使用多種色素*構成光電元件,則可 使與各層躺的色素賴S佳化,並且可獲得高輸出的光 電元件。 如上所述,以構成電子傳輸層3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 構成電洞傳輸層4的第—有機化合物具有氧化還原部與凝 膠部位的方式構朗光電元件巾,電子傳輸層3與電洞傳 輸層4包含具有能反覆氧化還氧化還原部的有機化合 2而形成。且有機化合物包含使氧化還原部的還原狀態穩 定化的電解質溶液而形成為凝膠層6、7。因此,在此光電 兀件中,以分子水平將結構細分,反應界面變大,能效率 48 201117450 佳且以迅速的反應速度傳輸電子。 並且,藉由以具有氧化還原部的有機化合物的凝膠声 6、7形成電子傳輸層與電洞傳輪層,而能以如下方式保^ 有機化合物:在可將氧化還原部保持在電極附近 相鄰的氧化還原部間交換電子時達到足夠近的距。並且, Γ吏層3 i電洞傳輸層4高密度地存在氧化還原 。,。藉此可,、現非常迅速的自體電子交換反應速度常數, ϊΐΐ高電子傳輸能力。而且藉由將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 傳輸層4形成為有機化合物的凝騎6、7,而料 層賦予黏接性、或相何撓性或透紐。 Λ — 化入氧化還原部存在於構成郷層6、7的有機 :匕二:的刀子内’因此在因反覆氧化還原反應所引起的電 ::輸= 也進行的狀態下,而容易藉由凝膠層6、7 7 即,為了使氧化還原部與構成凝膠層6、 傳輪雷子㈣氧化還原部限於容易 邱右撼仆人从、式,藉由凝膠層6、7保持氧化還原 :。有機化合物内的氧化還原部的位置關係,例如可為相 :=層::的有機化合物的骨架,氧化還原2 原部可交;或:連化合物的骨架與氧化還 間的jiff部並非藉由擴散而是藉由氧化還原部 來傳輪電子。此電子交換反應是藉由將 化’而由氧化還原部彼此交換電子的反應,由此觀之,2 49 201117450 在層内傳輸電子或電洞& 離子傳導性材料_,、。功能與離子藉由擴散而傳導的 於:氧化還原部並傾相電子傳輸卿料同點在 電子而傳輸。電子傳輪=而疋與臨近的氧倾原部交換 近的氧化還原部傳中’為了在臨 部彼此能進行電子軸/„仏近以使氧化還原 保持,因此移動#㈣ ☆氧化退原部藉由_層6、7 U 原部存在於構成凝膠層6、7的有機介人 時,與臨近的氧化還原部進行電子== 成為被稱為自體電子交換反應的反應。讀的反應 因此,在本發明的光電元件中,如上所述般 用部保持於凝膠層6、7中,藉此不會損及電子傳輸性,在 以將光轉換成電、或將電轉換成光的反應時,即能增大 反應界面,可獲得轉換效率較高的光電元件。 9 * a此處,反應界面是電子傳輸層與電洞傳輸材料或電解 質溶液的界面。例如在光電轉換元件巾,因光吸收而產生 =電荷在反應界面分離,因此反應界面越寬廣轉換效率變 得越高。相對於先前無法充分增大反應界面的面積,上述 Ϊ光電元件巾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構成具有氧化 $原部的有機化合物含有電解質溶液的凝膠層6、7,因此 氧化還原部與參透至凝膠層6、7内的電解質溶液的反應界 面變大,從而可提高轉換效率。 反應界面變大的理由認為是以下二方面。第一認為, 先前的包含無機半導體等的電子傳輸材料為無機物,因此 50 201117450 即便微粒子化亦難使太 相對於此,上述的雷度(na_eterscale)下降, 還原部進行3及電洞傳輸層4若為氧化 平將結構細電子的狀態,則能以分子水 別是電子雜何分離所必需的界面的面積。特 成時傳輸層4由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形 上此以埃尺度形成界面。第二認為,有可於乂 =:匕:=氧化還原部與其他層或電解質溶液等心面 形成如促進電荷分離般的特殊的界面狀態。 面 ,j且’由於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傳輸層4由具有氧化 J二物形成,因此基於電位等的電性質、或 能與現性的性f的設計或合成變得容易,而且 電洞傳輸層的凝膠化或溶解性的控 值於Μ Λ ’由於由有機化合物形成好傳輸層3及電洞 ==此!需要如由無機半導體等無機物形成電子 剧材料層時的而溫锻燒,於製造製程方面有利,並且, 對該些層賦予可撓性。而且’有機化合物與無機材料 ^貝金屬材料不同’優點亦可列舉:無資源枯竭的問題、 毒性低、廢棄時能藉由加熱燃燒而回收熱能量等。 而且’如上所述,構成電子傳輸層的有機化合物中含 質溶液(滲透),藉此使存在於有機化合物内的氧化 還原部的氧化還原狀態穩定化,並更穩定地傳輸電子。即 與通常用作電子傳輸材料的金屬半導體或金屬氧化物半導 體等無機=合物相比’有機化合物由於氧化還原狀態(氧 化狀態或退原狀態)不穩定’因而難以用作電子傳輸層3 51 201117450 或電洞傳輸層4 電解質溶液的結構(電。,是,藉由形成有機化合物含有 用氧化還原部的氧化^貝溶液滲透至有機化合物),而利 質溶液中的相對=原反應而形成的離子狀態藉由電解 氧化還原部如電^彳I補償。_如成為陽離子狀態的 化。而且藉由〜M f/谷液中的陰離子的相反電荷而穩定 原部的還原曰狀;$定;,娜矩等的作用而使氧化還 由於電解質、、容結果使氧化還原部穩定化。並且, 會發生=藉由凝勝層6、7保持,此光電元件中不 電4=:;:=:=,傳輸層與 陽電 件貞示科或1伐料學顯示元 感知溫度、光等的傳感器元件等。 本土,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本發明 、目的及範圍,則可進行適當的設計變更等。 [實例] 接著,藉由實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說明。 [實例1] (TEMPO取代降莰烯單體的合成) 將5-降茨烯·2,3-甲酸酐2.〇 g (12 2画〇1)溶解於苯 ⑽ml中,添加4-羥基_ΤΕΜΡ0 4·2 g ( 24 4麵〇1)、三乙 ,胺(TEA) 2.4. ml (17.2 mmol)、4-二甲基胺基吡啶 (DMAP) 0.63 g (5.15 mmol),回流攪拌 12 小時。放置 52 201117450 冷卻後,添加碘化2-氣甲基吡 於室溫下反應12小時。反 % · g mm〇1), ^ L Λ 久應後將沈殺過慮,用驗萃取減 液,水b洗後,將溶劑去除。以氯 = 合體積比_)為展開溶劑,藉由 ;= 留物進行純純化後,藉由己似二氣⑽(混合體= 8/2)進打再次結晶’而獲得撥色結晶的下述式[化圳所示 的TEMPO取代降莰烯單體(產率4〇% [化 33]
(TEMPO取代降茨稀聚合物的合成(均聚合)) 在10 ml茄型燒瓶中將τΕΜΡ〇取代降莰烯1〇〇 mg (0.20 mmol)溶解於曱笨中。另外,[化33]所示的 單體(TEMPO取代降莰稀單體)包含内_、内-衍生物與内 -、外•衍生物的2種異構物,以混合物的狀態用於聚合。 在此溶液中添加第二代Grubbs觸媒2.3 mg (〇.0027〇 mmol),於氬氣(Ar)環境下在40°C下攪拌12小時.。然 後使溫度到達室溫後,使用二乙基醚200 ml進行再次沈凝 純化,利用玻璃過濾器G4過濾收集所產生的淡橙么粉末’ 在50。(:下進行減壓乾燥10小時,藉此獲得包含卞述式[化 34]所示重複單元的TEMPO取代降莰烯聚合物。.椽用以氯 53 201117450 仿為溶離液的凝膠滲透層㈣( GPC,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管杈,T〇s〇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 TSKgelGMHXL),測定所得的TEMp〇取代降获烯聚合物 ^分子量’結果找量平均分子量為3_ (聚苯乙稀換 具)、分散度(重t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2。 [化 34]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 準備厚度為0.7 mm、薄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為 100 Ω/□的導電性玻璃基板,來作為設有第二電極5的基 材8。此導電性玻璃基板由玻璃基板、積層於此玻璃基板 的一面的含有摻雜氟的Sn〇2的塗佈膜構成,上述玻璃基 板成為基材8 ’塗佈膜成為第二電極5。 將上述TEMPO取代降莰烯聚合物丨9 8 mg、乳酸乙酯 0.66 m卜[化35]所示的二疊氮衍生物198 mg溶解於氣仿 0.132 ml中。將上述溶液旋塗於上述導電性玻璃基板上形 成100nm的膜厚。將此膜於6〇。(:下乾燥15分鐘後,對上
述膜照射紫外線(UV,Ultraviolet )60秒鐘,藉此使TEMPO 取代降莰烯聚合物交聯,而形成包含聚(TEMp〇降莰烯) (Poly(TEMPO norbornene),PTNB )膜的電洞傳輸層 4。 54 201117450 [化 35]
ΤΛ (色素承載法) 接著,將設有電洞傳輸層4的透明導電 所示的增感色素(D131)的乙腈飽和溶j·夜中 然後用乙腈清洗5分鐘以去除多餘色素。 [化 36] 坡續於[化36] 浸漬1 小時
CN
C00H C元件製作法) 準備具有與上述電洞傳輸層4的形成時的 板相同構成的導雜_基板,來作為設有電極2』生破^ 將溶解有5 mM氯滅的異丙醇溶液旋塗於上 性玻璃基板上後,在4〇(rc下煅燒3〇分鐘。 接著,將設有電洞傳輸層4的導電性玻璃基板、與 55 201117450 ,化翻處理的導電性玻璃基板,以電洞傳輸層4 對向了,己置,並且在兩者間㈣緣夾: 司製造、Bynel)。—邊加熱此熱録性黏接劑 =導電性《基板朝厚度方向加壓,藉此 = 成成為電解液注人口的空隙。接著,在電_ =,形 液。接著,在述入口填充電解 、、I主入口塗佈uv硬化性樹脂後,照射m 而使上述UV硬化性樹脂硬化,藉此將上述注入 里。藉此形成包含電解液的雷/ 〇填 ,電洞傳輪層 。上述電解液是使用含有[化19]“ 土备、原0.02 μ、氯化卸! M的漠度的水溶 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很據以 [實例2] (氣氧酿胺合成法) 按下述[化37]所示的順序合成氮氧醯胺。具 t胺基_2,2,6,6,_四甲基錢2 8 - ( 16麵。t)中添^ ? ml) ’冷部至〇〇c溫度,授样後滴加丙稀酿氣u二 佶^麵〇1)’於0 〇下冷卻卜J、時後,在室溫下終夜授抹 f晶析出。接著•劑絲,然後藉㈣:欠結晶進Ϊέφ 化’而以產率,獲得[化37]的流程2的產物。丁、、屯 將上述所得的知2的產物1〇5 mg溶解於曱醇^如 56 201117450 中’於氮氣環境下添加AIBN (偶氮二異丁腈)1.64 mg, 於85°C下終夜攪拌,使結晶析出。接著將溶劑去除,然後 藉由再次結晶進行純化,而獲得[化3η的流程3的產物。 接著,將此流程3的產物15〇 mg溶解於THF (四氫 呋喃)5.0 ml中,於氮氣環境下添加mCpBA (3_氣笨幷過 氧酸)1.23 g ’於85ΐ下終夜授拌。將所得的結晶去除溶 劑後’然後藉由再次結晶進行純化,藉此獲得[化37]的流 程4的產物(氮氧酿胺)。上述聚合物的分子量為3〇〇〇。 [化 37]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 將氮氧醯胺10 mg溶解於THF (四氫咬喃)i⑹中, 在導電性玻璃基板上進行滴劑鑄膜,而形成膜厚為1〇〇nm 的膜。 、 (色素承載法及元件製作法) 以下藉由與實例1相同的方法,使色素承載於電洞傳 輸層4及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3] 57 201117450 電解液是使用含有[化18]所示的加爾萬經基自由基 0.(Π M、N-甲基苯幷㈣〇·〇〇25 M、過氣酸鐘_ m的濃 度的乙腈溶液。除此以外以與實例丨相同的條件製作光電 元件。 、 [實例4] 在實例1中,在形成電洞傳輪層及承載色素時,將氮 氧醯胺10mg、增感色素(D131) 3mg溶解於THF (四氫 吱喃)lml中’將所得的溶液在導電性玻璃基板上進行滴 劑鑄膜。藉此形成承載有增感色素的厚度為⑽nm的電 洞傳輸層。 除此以外,以與實例i相同的條件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5] 在實例1中’在形成電洞傳輸層及承載色素時,首先 將氮氧醯胺10 mg溶解於THF (四氫呋喃)丄赳中,將所 得的溶液在導f性_基板上進行_彳鑄M。#此形成厚 度為100 rnn的電洞傳輸層。接著在此電洞傳輸層上旋塗 增感色素(D131) #乙腈飽和溶液,藉此使增感色素 於電洞傳輸層上。 除此以外,以與實例1相同的條件製作光電元件。 [比較例1] 在與實例1的情形相同的透明導電玻璃基板上蒸錢富 埽(C60)而形成膜厚為i〇nm的電子傳輸層3。 接著’將設有電子傳輸層3的透明導電玻璃於增感色 …(D131)的乙腈飽和溶液中浸潰丨小時。然後,用乙腈 清洗5分鐘以去除多餘色素。 58 201117450 並且,將溶解有5 mM氯鉑酸的異丙醇溶液旋塗於1 他導電,玻璃基板1上,然後於400t下锻燒30分鐘。 /接著,將設有電子傳輸層3的導電性玻璃基板、與經 ^化倾理的導紐破璃基板,以電子傳輸層3與氣化翻 =理面相對向的方式進行配置,並且於兩者間的外緣夹雜 見,為1 mm、厚度為50 μιη的熱熔融性黏接劑(杜邦公 司製造、Bynel)。一邊加熱此熱熔融性黏接劑一邊將上述 二片導電性玻璃基板轉度方向加壓,藉此經由熱溶融性 黏接劑將二片導紐朗基板接合。齡雖歸劑時形 成成為電解液注人口的空隙。接著,在電子傳輸層3盘唾 氯化鉑處理的導電性玻璃基板間從上述注入口填充電 液。接著,在上述注入口塗佈uv硬化性樹脂後,照射uv 光使上述UV硬化性樹脂硬化,藉此將上述注入口填埋。 上述電解液是使用含有曱基紫原〇.02 M、氯化鉀丨M的濃 度的水溶液。根據以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評價試驗] 一邊對各實例及比較例中所得的光電元件的俯視面積 為1 cm2的區域照射200勒克司的光,一邊藉由使用 Keithley 2400 source meter( Keithley 公司製造的 24〇〇 型通 用電源電錶)的IV測定’測定各光電元件的開放電壓及 短路電流值。光源是使用螢光燈(快速啟動型螢光燈 FLR20S.W/M、松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在25。〇環境下 進行測定。並且,在光電轉換部1 cm2受光的條件丁^價 光電元件。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 胃 59 201117450 [表1] tin- _開放電壓_ 500 mV —-—~ 1 l ΤΓΤ7" Ύ-- 實例2 550 mV ----- π q rm 〇 — - 實例3 實你1丨4 450 mV —-z^JiA/cm --—cm2 --一只們外 實例5 460 mV 520 mV ---- 0 8 ιΓαΤΤΓ^ - 比輕例1 100 mV ------ - MA/cm -----〈10 πΑ/οη^___ -__| [畜電特性] 對實例1及比較例1中所得的光電元件的蓄電特性進 行評價。 ' 首先,對各光電元件照射300秒(5分鐘)200勒克司 的光’使用 Keithley 2400 source meter ( Keithley 公司製造 的2400型通用電源電錶)測定光電元件的開放電壓。接 著’在遮光性的容器内將各光電元件配置300秒(5分鐘), 藉由與上述相同的方法測定光電元件的開放電壓。 將實例1的開放電壓的測定結果示於圖3,將比較例1 的開放電壓的測定結果示於圖4。 根據此結果,實例.1中開放電壓維持率為70%以上, 蓄電性高。相對於此,比較例1中開放電壓維持率小於1%。 以下的實例中,由電子傳輸層3構成的第二凝膠層6 成為n滅膠’由電洞傳輸層4構成的第一凝膠層7成為P 凝膠。 [實例6] (聚癸基紫原(PV10)的合成) 在.20 ml的祐燒瓶中添加4,4’-聯0比咬(1.008 g、 6.46xl〇-3 mol)與 1,10-二溴姿烧(1.938 g、6.46xl0·3 mol), 201117450 於 CH3OH-DMF ( =50 vol0/〇 : 50 V〇1〇/0) ( 10 ml)中進行攪 拌,使其完全溶解。將由此所得的溶液於6〇£>c下攪拌54 小時後,淡黃色沈澱開始析出。接著,將此溶液攪拌12小 時後,洛劑幾乎消失,析出含有溶劑的淡黃色沈澱。將此 淡貫色沈澱用乙腈及氣仿清洗後,使用玻璃過濾器進行過 濾,再藉由加熱減壓乾燥而去除溶劑後,可獲得淡黃色粉 末的 PV10 ( 1.95 g、產率(Yield) : 65%)。此 PV10 的結構 藉由核磁共振(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進行測 疋,據此,聚合度為10、分子量約為3200,可鑑定為 另外,分子量為數量平均分子量’分子量的測定可藉 由凝膠滲透層析法進行。關於分子量及其測定,對於以 t合物而言亦同樣。 (PV10-PSS 的合成) 接著’藉由以下方法合成PV10-PSS錯合物。 一邊攪拌聚苯乙烯磺酸(PSS)水溶液(0.2M、l〇ml、 2mmol)’ 一邊使用巴斯德吸管(Pasteurpipette)向其中緩 1"曼滴加PV10水溶液(〇.1 μ、10 ml、1 mmol)。其中,濃产 是按聚合物每1單元的分子量而算出的值。如此滴加 水溶液後’在溶液中生成淡黃色沈澱。將淡黃色沈澱在5〇t 下終夜真空乾燥’藉此獲得PVHKPSS錯合物的黃色固體。 另外,PV10-PSS是為了使PV10容易成膜而使用的。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PV10膜的成膜) 使用FTO基板作為基板(第一基材1與第一電極2), 將PV10-PSS錯合物(聚癸基紫原_聚苯乙烯磺酸)的5 wt% 61 201117450 水溶液以ι__雜於FTQ基板上,而製作厚度為⑽ nm的膜(第一膜)。 在此第一膜上以6000 rpm旋塗PVl〇的5 wt%水溶 液,積層厚度為40 nm⑽(第二膜)。將此第一膜盘第 二膜於[化36]所示的增感色素m31的飽和乙腈溶液/中浸 潰乂時後,用乙腈清洗5分鐘而去除多餘色素,藉此製 作第三膜(使第-職第二膜承載色素Dm *得的膜 (PTNB的合成) ' 藉由以下方法合成降莰烯系交聯共聚物(pTNB)。在 曰本專利特開2007-070384公報中揭示有降莰烯系交聯共 聚物及其製造方法,可藉由此合成方法進行合成。 TEMPO取代降莰浠單體的合成 將5-降获細-2,3-甲酸針2.0 g ( 12.2 mmol)溶解於笨 180 ml中’再於此溶液中添加4_羥基_TEMp〇 4 2 g (24 4 mmol )、二乙基胺(TEA ) 2.4 ml ( 17.2 mmol)、4-二甲基 胺基π比。定(DMAP) 0.63 g ( 5.15 mmol),回流擾拌12小 時。放置冷卻後’再於此溶液中添加碘化2-氯_1_甲基吡啶 鑌3.9 g (15.2 mmol) ’於室溫下反應12小時。反應後將 沈殺過滤,用喊萃取遽液’水清洗後去除溶劑。以氣仿/ 己烷/乙酸乙酯(混合體積比6/3/1)為展開溶劑,藉由石夕 膠將由此而得的殘留物進行管柱純化後,藉由己烷/二氣甲 烷(混合體積比8/2)進行再次結晶,藉此而獲得[化33] 所示的TEMPO取代降莰烯單體的橙色結晶(產率:40°/〇)。 二官能性單體的合成 將2,5-降冰片二烯2.6g(28.2mmol)、對二碘苯L5g 62 201117450 二=,ίΓ㈣基甲醯胺(_)^中。 :27〇 謂境下,添加作為鹼的哌啶2.3 g 27.0m_)、乙酸免刚邮(G 45 g ^o,6g(137mmol)^^ 烈地產生-。反應後::乙=:萃 洗,然後去除溶劑。使用乙酸乙 ^ 混^細由此而得的殘留物== 離液:己燒),而獲得二官能性單體(ι 坎烯基本)的無色固體(產率:35%)。 ,降 單體的共聚合 接著,於10 ml茄型燒瓶中,將上 ,,單體1〜。‘—溶解於 再於其_添加上述合成的二官紐單體(1 4-雔降 拌12小日^。另夕『〇 ,於氨氣環境下’在40。。下擾 , ,上述單體(TEMP〇取代降莰烯單體) 物與内_、外·衍生物的2種異構:以^ 合物的狀態用於聚合。 對反=== = 2二乙基一1 隹士 w = 使用玻璃過遽器G4過遽收 ϋ if) I 士次撥色粉末,將此淡撥色粉末於50<t下減壓 乾知10小知。藉此獲得具有重複單元、具有交聯結構的 63 201117450 TEMPO取代降获稀單體_二官能性單體交聯共聚物 (PTNB) 87 mg。上述聚合物的分子量為8〇〇〇。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PTNB膜的成膜) 將上述PTNB 19.8 mg、乳酸乙酯0.66 m卜交聯劑 (BACTC) 1.98 mg溶解於氣仿〇 132 ml中。將由此而得 的备液於承載色素的PV10膜(第三膜)上進行滴劑鑄膜, 而形成膜厚為100 nm的膜。 接著,藉由對上述膜照射6〇秒的uv,而使PTNB交 聯而形成PTNB膜。 (元件的製作) 在上述PTNB膜上蒸鍍膜厚為1〇nm的金。 並且,準備與上述基板不同的另一片導電性玻璃基板 (FTO基板)。在此基板的塗佈膜上旋塗將氯鉑酸以濃度 達到5 mM的方式溶解於異丙醇中而得的溶液後,在働^ 下煅燒30分鐘,藉此形成成對的第二電極5。 述導電性玻璃基板(積層有電子傳輸層3 傳輸層4等的基板)、與形成有第二電極5的另-片 電性朗基板,以制_成為内面的方式進行配 的敎炫且 =兩者間的外緣夹雜寬度為llnm、厚度為50⑽ 二黏接劑(杜邦公司製造 熱熔融性黏接劑,一邊將上述二片導電 =壓2此經由融性黏接劑將二片“性』ί; =隙::式進熱:預融= 接著《上填充轉液。铸狀使用含有 64 201117450
LiTTSI 0,5 M、N-曱基笨幷咪唑ι·6 μ的濃度的的乙腈溶 液。 接著,在上述電解液注入口塗佈11乂硬化性樹脂後, 照射UV光使上述UV硬化性樹脂硬化,藉此將上述注入 口填埋。 根據以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7] (氣氧酿胺合成法) 按[化37]所示的流程(順序)合成氮氧酸胺。 首先’在4-胺基-2,2,6,6,-四甲基π辰咬2.8 ml(16 mmol) =添加苯(60 ml),冷卻至(TC溫度,授拌後,滴加兩稀 醯氣1.3 ml (16 mmol) ’於0。(:下冷卻至!小時後,於室 溫下終夜攪拌,使結晶析出。接著去除溶劑,然後藉由= 次結晶進行純化,以產率54%獲得流程中的產物(2)。 —將上述所得的產物(2) 105 mg溶解於曱醇丄ml,於 氮氣環境下添加AIBM (偶氮二異丁腈)丨.6411^,於85七 下終夜攪拌,使結晶析出。接著去除溶劑後,藉由再次姅 晶進行純化’而獲得流程中的產物(3)。 、、、° 接著’將此產物(3) 150 mg溶解於THF (四氫。夫。南) 5.0 ml中,再於氮氣環境下添MmCPBA(3·氯苯幷過氣峻 L23 g,於85°C下終夜攪拌。去除溶劑後,藉由再次結曰曰 將所得的結晶進行純化.,藉此獲得流程中的產物曰曰 述聚合物的分子量為3000。 上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氮氧醯胺的成膜) 以與實例6相同的材料、方法製作pVl〇膜(媒c) 65 201117450 接著,將上述氮氧醯胺19.8 mg溶解於乳酸乙酯〇.66 ml中’在承載有色素的pvi 〇膜(膜匸)上進行滴劑鑄膜, 而形成膜厚為1 〇〇 nm的膜。 (元件的製作) 使用上述氮氧醯胺膜代替PTNB膜,除此以外,以與 實例6相同的材料、方法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8] (加爾萬單體的合成) 按[化38]所示的流程(順序)合成加爾萬單體及加爾 萬聚合物。 在反應容器内投入4-溴-2,6-二第三丁基苯酚(135.8 g,0.476 mol)、乙腈(270 ml),再於惰性氣體環境下,添 加N,0-雙(三曱基矽烷基)乙醯胺(BSA) (1〇6 3 g ; 129 6 ml),於70°C下終夜攪拌,反應至結晶完全析出為止。將 析出的白色結晶過濾並真空乾燥,然後藉由乙醇進行再次 結晶而純化,藉此獲得流程中產物(丨)所示的(4_溴_2,6_ 二第三丁基苯氧基)三曱基矽烷( 150 0 g; 〇42〇m〇1)的白 色板狀結晶。 接著,在反應容器内將上述(4-溴-2,6-二第三丁基苯氧 基)三甲基矽烧(9.83 g ; 0.0275 mol),在惰性氣體環境下 溶解於四氫呋喃(200 ml)中,使用乾冰/曱醇將所$^的 .溶液冷卻至-78°C。於此反應容器内的溶液中添加、 的正丁基鋰/己烷溶液(15.8 ml ; 0.025 mol),在7。·、田 度下攪拌30分鐘而鋰化。然後在此溶液中添加4、^^孤 酸曱酯(1.08 g ; 0.005 mol、Mw : 215.0、Tm、 /、本 丄匕1)的四氫呋 66 201117450 喃(75 ml)溶液,缺德 ==:黃色表:= 顏變為黃色:=::== 獲得黃色黏稠液體狀產物。 液卒取而 著在反應谷器内投入上述產物、THF ( 1〇 ml)、 f醇〈.5响、授拌子,溶解後緩慢添加 二=應f器内的溶液變為紅撥色為止,在室溫 4。接著’經過溶劑絲、利_冰的分液 、浴劑去除、利用管柱層析法(己眺仿Μ/υ的 遠利用己貌的再次結晶的各操作而進行純化,而獲得 流程中產物⑵所示的(對漠苯基)氫加爾萬氧基(2.86 g; 0.0049 mol)的燈色結晶。 接著’在反應容ϋ⑽上述(料苯基)氫加爾萬氧基 a50g;4.33mmol)’在惰性氣體環境下溶解於甲苯(21·6 ml,0.2Μ) ’於此溶液中快速添加2,6_二第三丁基-對曱酚 (4.76mg; 〇.〇216mmol)、四(三苯基膦)纪(〇) (〇15〇g; 0.130 mmol)、二正丁基乙稀基錫(1 65 g ; 5.20 mmol、 Mw : 317·卜TCI) ’於10CTC下加熱攪拌17小時。 將由此而得的反應產物用醚/水進行分液萃取,並去除 溶劑,然後藉由快速管柱層析法(己烷/氯仿=1/3)進行 截留,再用己烷進行再次結晶而純化,藉此獲得流程中產 物(3)所示的對氫加爾萬氧基苯乙烯(154 g; 2 93 mm〇1) 的橙色微結晶。 67 201117450. (加爾萬單體的聚合) 將上述合成所得的加爾萬單體(對氫加爾萬氧基苯乙 烯)1 g、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57.7 mg、偶氮二異丁腈15.1 mg溶解於四氫吱喃2 ml後,進行氮氣置換,並回流一晚, 藉此使加爾萬單體聚合,而獲得流程中產物(4)所示的加 爾萬聚合物。上述加爾萬聚合物的分子量為10000。 [化 38]
68 201117450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加爾萬聚合物的成膜) 準備厚度為0.7 mm、薄片電阻為100 Ω/□的導電性玻 璃基板,來作為設有電極2的基材1。此導電性玻璃基板 由玻璃基板、積層於此玻璃基板的一面的含有摻雜氟的 Sn〇2的塗佈膜構成,上述玻璃基板成為第一基材1,塗佈 膜成為第一電極2。 將上述加爾萬聚合物(流程中的產物(4))以2 wt% (重量百分比)的比例溶解於氯苯中。以2000 !·ριη將此溶 液旋塗於上述導電性玻璃基板的電極2上,在6〇。〇、〇.〇1 MPa下乾燥1小時,藉此形成厚度為60 nm的加爾萬聚合 物膜(電子傳輸層3)。 將此加爾萬聚合物膜於增感色素(D131)的乙腈飽和 溶液中浸潰1小時。 (元件的製作) 以與實例6相同的方法在加爾萬聚合物膜的表面形成 PTNB膜並照射UV而形成電洞傳輸層4。 接著’使用加爾萬膜代替PV10膜,除此以外,藉由 與實例6相同的材料、方法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9] (醌聚合物的合成) 藉由[化39]所示的反應合成[化25]所示的醌聚合物。 首先’在氬氣環境下,在10 ml茄燒瓶中投入卜曱基 丙稀醯胺蒽酿50 mg (0.172 mmol、1 eq)、二乙婦美苯% μΐ ( 0.172 mmo卜 1 eq)、AIBN (偶氮二異丁腈)〇 48 g( 3 43 69 201117450‘ μΠΚ)1、〇.02 eq) ’將該些成分溶解於THF 1.72 ml中後,藉 由。氬氣去除溶劑中所溶存的氧氣。接著進行脫氣後,在 70 C下反應48小時。反應結束後,利用曱醇產生沈澱物, 以THF進行索氏(soxhlet)清洗,而獲得黃色固體的聚合 物3 。此聚合物的分子量為4000。 [化 39]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S昆聚合物的成膜) 使用FTO基板來作為基板(第一基材1與第一電極 2),將上述聚合物1〇 mg溶解於N-甲基吡咯烷酮〇1 g中, 在FTO基板上以l〇〇〇rpm進行旋塗,而製作厚度為1〇〇nm 的膜。 將此i昆聚合物膜於使D131飽和溶解的乙腈溶液中浸 潰1小時,進行色素承載處理。 (元件的製作) 以與實例6相同的方法在醌聚合物膜的表面形成 PTNB膜並照射UV而形成電洞傳輪層4。 接著,使用醌聚合物膜代替PV10膜,除此以外,以 與實例6相同的材料、方法而製作光電元件。 [實例1〇]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 以與實例6相同的方法形成電子傳輸層3。即,合成 201117450 PV10 (聚癸基紫原)與PV10-PSS錯合物,在FTO基板上 將該些成分成膜’並實施D131承载,而形成電子傳輸層3。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 以與實例6相同的方法合成降莰烯系交聯共聚物 (PTNB ) 〇 接著,使用與形成有PV10膜的基板不同的另一片導 電性玻螭基板(FTO基板),來作為基板(第一基材i與 第一電極2),將在氣仿〇.i32ml中溶解有PTNB 19.8 mg、 乳酸乙酯0.66 m卜交聯劑(BACTC) 198mg的溶液在此 基板上進行滴劑鑄膜,而形成膜厚為1〇〇nm的膜。 接著,藉由對上述膜照射60秒的UV,而使1>7^3交 聯。 接著’將此膜於D131飽和乙腈溶液中浸潰丨小時後, 以乙腈清洗5分鐘而去除多餘色素。 (元件的製作) 將設有承載了 D131的PV1G的導電性玻璃基板(形成 有電子傳輸層3的基板)、與設有承載了如丨的ρτΝΒ的 導電性玻璃基板(形成有電洞傳輸層4的基板),以ρνι〇 層與PTNB層姆向的方歧行配置,並㈣者間的外緣 夾雜寬度為1醒、厚度為5〇 μιη的熱溶融性黏接劑(杜邦 a司製ig_ Bynel)冑力。熱此熱熔融性黏接劑一邊將上 述二片導電性玻璃基板朝厚度方向加壓,藉此經由熱溶融 性黏接騎二料麵紐接合。 接劑是以前成為電解妓Μ的空_方式預先配置 71 201117450 ,著’從上述注人口填充電解液。上述電解液是使用 二的=^=則_式[蝴的化合物、 接著在上述電解液注入口塗佈υν硬化性招 =里米而使上述υν硬化性樹脂硬化,藉此將:述注 根據以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化 40]
CN
I 0 _ [實例11] (電子傳輸層的形成) '、貫例6相同的方法形成電子傳輸層3。即合 PV10 (聚癸基紫原)與PV10-PSS錯合物,在FT0基板上 將該些成分賴,並實施Dm承載而形成電子傳輸層3。 (電洞傳輸層的形成) 使用[化41]所示的K19色素代替D131,除此以外, 以與實例10相同的方法形成電洞傳輸層。 即’以與實例1〇相同的方法將降获稀系交聯共聚物 (PTNB)成膜’並照射uv而形成電洞傳輸層。 接著,將此膜於[化41]所示的K19色素的飽和乙腈溶 液中浸潰1小時後1乙腈清洗5分鐘而去除多餘色素。 72 201117450 (元件的製作) 使用含有o.l Μ的甲基紫原、0.01 IV[的化學式[化40] 的化合物、0.1 Μ的LiCl〇4的水溶液,來作為電解液,除 此以外,以與實例10相同的方法而製作元件。 即’將設有承載了 〇131的!>乂10的導電性玻璃基板(形 成有電子傳輸層3的基板)、與設有_了幻9的ρτΝΒ =導電性玻璃基板(形成有電洞傳輪層 接劑,-邊加熱黏接劑—邊妙^ ’並夾雜熱熔融性黏 合。接著,從注人。填充上壓,藉此進行接 脂將注入口填埋。 液’藉由UV硬化性樹 根據以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化 41] °
(元件的製作) 製作與實例8中的電子傳於 液處理的加爾萬聚合物膜。珣層同樣的經D131飽和溶 73 201117450 接著’將氣麵酸以濃度為5 mM的方式溶解於異丙㉟ 中,將所得的溶液旋塗於導電性玻璃基板的塗佈膜上後, 在400°C下煅燒30分鐘,藉此形成成為對的第二電極5。 將設有上述加爾萬聚合物膜的基板與第二電極5藉由 與實例10相同的方法進行接合,並注入電解液。其中:電 解液是使用含有2,2,6,6_四甲基哌啶_1·氧自由基/M、增感 色素(〇131)21^、1^〇^10.5 1^、;^甲基苯幷咪哇1^% 的濃度的乙腈溶液。 即,將設有加爾萬聚合物膜的導電性破螭基板、與設 有第一電極5的導電性玻璃基板’以加爾萬聚合物膜與第 二電極5相對向的方式進行配置’並夾雜熱熔融性黏接 劑,一邊加熱黏接劑一邊加壓,藉此進行接合。接著,從 注入口填充上述電解液,藉由UV硬化性樹脂將注入口填 埋。 根據以上所述而製作光電元件。 [評價試驗] 一邊對實例6〜11及比較例2中所得的光電元件的俯 視面積為1 cm2的區域照射200勒克司的光,一邊藉由使 用 Keithley 2400 source meter (Keithley 公司製造的 2400 型通用電源電錶)的IV測定,而測定各光電元件的開放 電壓及短路電流值。光源是使用螢光燈(快速啟動型螢光 燈FLR20S.W/M、松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在25ι環境 下進行測定。並且,在光電轉換部丨cm2受光的條件下評 價光電元件。其結果示於下述表2。 74 201117450
L
[表2] 開放電壓 短路電流值 實例6 850 mV 1.1 [iAJcm1 實例7 840 mV 1 ·4 μΑ/οιη'1 實例8 800 mV 1 *9 μΑ/cm2 實例9 800 mV 1.3 μΑ/cm2 實例11 650 mV 3·〇 μΑ/cm』 實例12 690 mV 2.8 μΑ/οιη1 t匕較例2 510 mV 1 ·〇 μΑ/cm"1 此處,在實例6〜11的光電元件中,有機化合物含有 電解液而形成凝膠層6、7,電解液並非以流動性高的狀態 存在。另一方面,比較例1的光電元件中電解液以具有流 動性的狀態存在。因此確認’實例6〜11的光電元件與比 較例2相比發生液漏的擔憂較少。 根據以上結果可確認,藉由利用電子傳輸層3及電洞 傳輸層4構成凝膠層6、7,而不會發生液漏,具有足夠寬 廣的界面,可獲得優異的光電轉換效率。若使用上述光電 元件’則可構成高輸出的色素增感型太陽電池。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ρ 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 和範圍内,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 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一例的概略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其他例的概略Θ。 圖3是表示對實例1中所得的光電元件照射光面圖 進行遮光時的開放電壓的變化的測定結果的圖表。’接著 75 201117450 圖4是表示對比較例1中所得的光電元件照射光,接 著進行遮光時的開放電壓的變化的測定結果的圖表。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8 :基材 2:第一電極 3:電子傳輸層 4:電洞傳輸層 5:第二電極 6:第一凝膠層 7:第二凝膠層 76

Claims (1)

  1. 201117450 七 及 、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光電元件,其包括: 一對電極; 電子傳輸層及電_輪層,㈣在所述 電解質溶液, 電極之間;以 包料錢反覆氧化 還原的氧化還原 化,上述電解μ液使上述氧化還原料還原狀態穩定 上述有機化合物與上述電解質溶液構成第—凝膠層。 .如申Μ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包括存 在於上述弟一凝膠層内的增感色素。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中上述 電洞傳輸層含有氮氧自由基聚合物。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中上述 電子傳輸層含有選自由紫賴生物、基衍生物及酿衍 生物所組成群組中的至少一種化合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中照射 5分鉍200勒克司的光的時間點的開放電壓a ( ν )、與在 此時間點遮光後經過5分鐘的時間點的開放電壓B (v) 滿足下述關係式: (B/A) xlOOgio。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中上述 77 201117450 電子傳輸層包括具有能反覆氧化還原的氧化還原部的第二 有機化合物; 上述第二有機化合物與上述電解質溶液構成第二凝膠 層; 上述電子傳輸層的氧化還原電位比上述電洞傳輸層的 氧化還原電位高。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光電元件,其包括與 上述電子傳輸層及上述電洞傳輸層中任意一種層或兩種層 進行電子授受反應的增感色素。 78
TW099125376A 2009-07-31 2010-07-30 Photoelectric device TW201117450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0176 2009-07-31
JP2009180175 2009-07-31
JP2010137687 2010-06-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7450A true TW201117450A (en) 2011-05-16

Family

ID=4352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5376A TW201117450A (en) 2009-07-31 2010-07-30 Photoelectric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92807B2 (zh)
EP (1) EP2461420B1 (zh)
JP (1) JP5658504B2 (zh)
KR (1) KR101377131B1 (zh)
CN (1) CN102598401B (zh)
TW (1) TW201117450A (zh)
WO (1) WO201101376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9353A (zh) * 2012-01-18 2013-07-24 施乐公司 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结中的电导率转换的存储设备
TWI555215B (zh) * 2011-07-29 2016-10-21 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色素增感太陽能電池
TWI646082B (zh) * 2013-11-07 2019-01-01 住友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化學元件用電荷輸送材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4779B2 (ja) * 2009-06-19 2015-01-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気素子
US20130008510A1 (en) * 2010-03-24 2013-01-10 Nec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photosensor, and solar cell
JP5649716B2 (ja) * 2011-03-10 2015-01-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気素子
JP2012190665A (ja) * 2011-03-10 2012-10-04 Panasonic Corp 光電気素子
JP5712873B2 (ja) * 2011-09-02 2015-05-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れを含む太陽電池
WO2013099689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気素子
CN103477408B (zh) * 2011-12-28 2017-02-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E102012205258A1 (de) 2012-03-30 2013-10-02 Evonik Industries Ag Photoelektrochemische Zelle,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lichtgetriebenen Erzeugung von Wasserstoff und Sauerstoff mit einer photoelektrochemischen Zell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photoelektrochemischen Zelle
KR101787539B1 (ko) * 2012-05-29 2017-10-18 광주과학기술원 아민기를 갖는 비공액 고분자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자소자용 기능층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자소자
SE537207C2 (sv) 2012-10-26 2015-03-03 Lunalec Ab Förfarande för framställning av ljusemitterande elektrokemisk cell
WO2014148016A1 (ja) 2013-03-22 2014-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ES2703147T3 (es) 2013-07-09 2019-03-07 Evonik Degussa Gmbh Polímeros electroactivos,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ón de los mismos, electrodo y uso de los mismos
CN105637603B (zh) 2013-11-08 2019-01-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化学器件
KR102273051B1 (ko) * 2014-10-21 2021-07-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정공 수송용 재료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발광 소자
US10301484B2 (en) 2015-01-20 2019-05-28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Varnish for formation of charge-transporting thin film
EP3262094B1 (de) 2015-08-26 2018-12-26 Evonik Degussa GmbH Verwendung bestimmter polymere als ladungsspeicher
KR101989727B1 (ko) 2015-08-26 2019-06-14 에보니크 데구사 게엠베하 전하 저장체로서의 특정 중합체의 용도
JP6608661B2 (ja) * 2015-09-28 2019-11-20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光電変換素子
US10844145B2 (en) 2016-06-02 2020-11-24 Evonik Operations Gmbh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de material
US11001659B1 (en) 2016-09-06 2021-05-11 Evonik Operations Gmbh Method for the improved oxidation of secondary amine groups
KR20210041917A (ko) * 2019-10-08 2021-04-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양자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그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10903468B (zh) * 2019-11-27 2022-04-19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侧链含有氮氧自由基的聚噻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628089B (zh) * 2020-05-29 2022-06-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可修饰载流子传输层的自由基聚合物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16428T2 (de) 1993-12-29 1999-09-16 Ecole Polytech Photoelektrochemische zelle und elektrolyt für diese zelle
EP0718288B8 (fr) 1994-12-21 2005-10-26 Hydro Quebec Sels liquides hydrophobes, leur préparation et leur application en électrochimie
JP4812055B2 (ja) 1999-04-14 2011-11-09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高分子電解質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JP4967211B2 (ja) 2001-09-26 2012-07-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4617437B2 (ja) 2005-09-02 2011-01-26 学校法人早稲田大学 ノルボルネン系架橋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11642B2 (ja) * 2005-10-24 2011-11-09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イオン性ゲル電解質、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素子及び太陽電池
JP5167636B2 (ja) * 2006-12-21 2013-03-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237664B2 (ja) * 2007-06-14 2013-07-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JP5011032B2 (ja) 2007-08-29 2012-08-29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光電変換素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JP2009088045A (ja) 2007-09-28 2009-04-23 Hitachi Ltd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04819A (ja) * 2007-10-19 2009-05-14 Univ Waseda 蓄電材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5204848B2 (ja) * 2008-08-28 2013-06-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電気素子
JP2009065216A (ja) 2008-12-22 2009-03-26 Seiko Epson Corp 光電変換素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5215B (zh) * 2011-07-29 2016-10-21 凸版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色素增感太陽能電池
CN103219353A (zh) * 2012-01-18 2013-07-24 施乐公司 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结中的电导率转换的存储设备
CN103219353B (zh) * 2012-01-18 2017-03-01 施乐公司 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结中的电导率转换的存储设备
TWI646082B (zh) * 2013-11-07 2019-01-01 住友精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電化學元件用電荷輸送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87387A1 (en) 2012-07-26
KR20120054605A (ko) 2012-05-30
EP2461420A4 (en) 2017-08-16
WO2011013760A1 (ja) 2011-02-03
EP2461420B1 (en) 2020-05-13
CN102598401B (zh) 2014-11-12
US8592807B2 (en) 2013-11-26
JP2012023000A (ja) 2012-02-02
JP5658504B2 (ja) 2015-01-28
EP2461420A1 (en) 2012-06-06
CN102598401A (zh) 2012-07-18
KR101377131B1 (ko)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117450A (en) Photoelectric device
Chaurasia et al. Metal‐free sensitizers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JP5124161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用色素および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JP5097093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用色素及びこれを含む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CN102138249B (zh) 光电器件
Chen et al. Facilely Synthesized spiro [fluorene‐9, 9′‐phenanthren‐10′‐one] in Donor–Acceptor–Donor 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s for Perovskite Solar Cells
KR101331109B1 (ko) 광전기 소자
JP5480552B2 (ja) 光電気素子
WO2013030737A1 (en) Asymmetric cyanine dye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JP5649716B2 (ja) 光電気素子
Xu et 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using an ester-functionalized imidazolium iodide as the solid state electrolyte
WO2006041156A1 (ja) スクアリリウム化合物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電変換材料、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気化学電池
Wan et al. Low band‐gap modulation of isoindigo‐based copolymers toward high open‐circuit voltage of polymer solar cells
TW201238968A (en) Metal complex dye composition, photoelectric transducing element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metal complex dye
Niu et al. Linear and star branched perylene‐containing polyimid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novel donor–acceptor dyes used in solar cell
JP6642893B2 (ja) 共重合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有機太陽電池
Gupta et al. Triazine and Thiophene-Containing Conjugated Polymer Network Emitter-Based Solution-Processable Stable Blue Organic LEDs
TW201136920A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device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TWI819948B (zh) 具未稠合環核心結構之小分子受體材料、及應用其之有機光伏元件
Man et al. Fabrica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using rhenium diimine complex containing polyelectrolytes by the layer-by-layer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method
JP2013137876A (ja) 光電変換素子
TW201107426A (en) Novel organic dye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Zeigler From Energy Generation to Storage: The Exploration of Unusual Architectures and Functions of Conjugated Organic Molec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