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34273A -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 Google Patents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34273A
TW201034273A TW098136990A TW98136990A TW201034273A TW 201034273 A TW201034273 A TW 201034273A TW 098136990 A TW098136990 A TW 098136990A TW 98136990 A TW98136990 A TW 98136990A TW 201034273 A TW201034273 A TW 2010342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ortion
electrode
resin
wiring
inorga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6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tsuhiro Doi
Kenichi Okada
Hiroshi Matsui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34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427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68Panels or arrays of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based on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s
    • H01G9/2077Sealing arrangements, e.g. to prevent the leakage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2Light-sensitive devices characterized by he counter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4/00Electrochemical current or voltage genera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M6/00 - H01M12/00;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4/005Photoelectrochemical storag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04Light-sensitive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e.g. comprising an organic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27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 H01G9/2031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xide semiconductor electrode comprising titanium oxide, e.g. Ti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01G9/2059Light-sensitive devices comprising an organic dye as the active light absorbing material, e.g. adsorbed on an electrode or dissolved in solu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Description

201034273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光電變化裝置。 【先前技術】 作爲光電變化裝置,知道有使用矽之太陽能電池,色 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等。其中,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係 φ 從可以廉價得到便宜且,高的光電變換效率情況而受到注 目,並將更提昇光電變換效率作爲目標而進行各種開發。 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係一般,將具有設置於透明導 電體上之半導體電極的作用極,和對極,和載持於作用極 之半導體電極的光增感色素,和配置於作用極及對極之間 的電解液,和位在作用極與對極之間,設置於電解液周圍 之密封部,作爲主要構成要素,而電解液係例如由含有Γ/Ι3· 等之氧化還原系(氧化還原對)之電解液等加以構成。 • 在如此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中,經由所射入之可 視光而激發光增感色素中的電子’從如此作爲所激發之光 增感色素,注入電子於半導體電極之傳導帶,流出於外部 電路。從外部電路所返回之電子係在對極,將三碘化物離 子(I〆)還原爲碘化物離子(1) ’失去電子所氧化之光增感 色素乃經由碘化物離子(Γ)而再還原,由如此作爲進行發 電。
對於如此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係提案有一般經 由使離子聚合物 HIMILAN(商品名:DU PONT-MITSUI -5- 201034273 POLYCHEMICALS公司製)加以加熱融熔而密封電解液之 時,可防止電解液中的揮發溶劑的揮發之光電化學電池( 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另外,亦提案有以較HIMILAN,氣體遮蔽性爲高之 理由,經由使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加以加熱融熔而密封電 解液之時,可防止電解液中的揮發溶劑的揮發之光電化學 電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更且在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中,爲了取出大電流, 而有於透明導電體上設置金屬配線之情況。其金屬配線係 因與電解液接觸而引起腐鈾之故,以低融點玻璃等之配線 保護層所被覆。 作爲如此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亦知道有前述密 封部乃經由以金屬配線與環繞此之低融點玻璃所成之密封 材而加以構成之時,於密封部內,配置金屬配線而使光電 變換效率提昇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〇〇3-29744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149652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5-346971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記載於上述專利文獻1、2之光電化學電池中, 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不能說是相當小的程度。 另外,在記載於上述專利文獻3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 -6- 201034273 電池中,光電變化裝置乃在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下所使用之 情況,作用極與對極的熱膨脹係數,或作用極或對極與密 封材之熱膨脹係數乃因通常爲不同之故,對於密封材應力 集中,有產生密封材的剝離或斷裂等之損傷。因此,有著 引起電解液之洩漏,特別是電解液中之有機溶劑的洩漏情 況。隨之,在記載於上述專利文獻3之色素增感型太陽能 電池中,於密封部內配置有金屬配線之故而光電變換效率 φ 爲高,但在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下加以使用之情況,無法說 是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乃在相當程度。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乃提供可充分地抑制光電變換效 率之經時變化的光電變化裝置。 [爲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者們,爲了解決上述課題,對於光電變換效率 之經時變化產生的原因,重複進行銳意硏究之結果,認爲 φ 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產生主要原因乃電解液之洩漏, 特別是電解液中之有機溶劑的洩漏乃至今最大原因。並且 ,本發明者們更加重複進行檢討,發現經由以下的發明而 可解決上述課題者。 即,本發明係具備一對的電極,和配置於前述一對的 電極間之電解液,和連結前述一對的電極,設置於前述電 解液之周圍的密封部,前述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乃具備由 無機材料所構成之至少一個之無機密封部,和由含有第1 之樹脂的材料所成之至少一個之樹脂密封部,前述無機密 201034273 封部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沿著連結前述一對的電極之方向 加以配置之光電變化裝置。 在其光電變化裝置中,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乃具備至 少一個之無機密封部,和至少一個之樹脂密封部,無機密 封部及樹脂密封部乃沿著連結一對的電極之方向加以配置 。在此,無機密封部係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樹脂密封部 係由含有第1之樹脂的材料加以構成。因此,無機密封部 係對於電解液而言,具有較樹脂密封部爲高之密封能。並 且,在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中,經由無機密封部之存在 ,比較於密封部乃只由樹脂密封部加以構成之情況,可增 加電解液與密封部的邊界面之中,對於電解液而言之密封 能高的無機密封部與電解液之邊界面的比例者。 更且,於將光電變化裝置放置於溫度變化大之環境下 ’一對的電極之熱膨脹係數不同之情況,即使有加上應力 於密封部,其應力乃經由樹脂密封部而緩和之故,可控制 對於無機密封部之應力集中者。隨之,可防止對於無機密 封部產生有斷裂等之損傷者。 因此,如根據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可充分控制電 解液之洩漏,進而可充分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其結果,可實現光電變化裝置之長壽命化者。 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例如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 極’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無機密封部乃固定於前述第1 電極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連結前述無機密封部與前述第 -8- 201034273 2電極。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 電極,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樹脂密封部乃固定於前述第 1電極上,前述無機密封部乃連結前述樹脂密封部與前述 第2電極亦可。 更且,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φ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 電極,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無機密封部乃各固定於前述 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連結固定 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前述無機密封部與固定於前述第2電 極上之前述無機密封部亦可。 更且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 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一方之電極乃具有 第2電極,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樹脂密封部乃各固定於 φ 前述第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上,前述無機密封部乃連結 固定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前述樹脂密封部與固定於前述第 2電極上之前述樹脂密封部亦可。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另一 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前述無機密封部乃由固定於前 述第1電極上之配線部加以構成,前述配線部乃由無機材 料加以構成,具有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集電配線,和 被覆前述集電配線之配線保護層,前述第1電極乃透明電 -9 - 201034273 極者爲佳。 在其光電變化裝置中,電解液乃配置於第1電極與第 2電極之間。並且,設置於其電解液之周圍的密封部的至 少一部分,具有設置於透明電極之第1電極上之配線部, 配線部乃具有集電配線,和被覆集電配線之配線保護層。 也就是,在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集電配線係在經由配線 保護層從電解液加以保護之狀態,作爲密封部之一部分而 加以配置於密封部內。如此,集電配線乃未設置於與密封 部之外側相反側,更加地集電配線乃未設置於密封部之內 側之故,可在第1電極之光射入面,將佔有集電配線與密 封部之面積作爲最小限度者,進而可將經由集電配線與密 封部所遮蔽之射入光控制在最小限度者。隨之,可擴大受 光面積,進而可得到高的光電變換效率者。 另外,密封部係具備配線部與樹脂密封部,配線部及 樹脂密封部乃沿著連結透明電極與對極之方向加以配置。 在此,樹脂密封部係由含有第1之樹脂的材料加以構成。 因此,光電變化裝置乃放置在溫度變化大之環境下的情況 ,透明電極與對極之熱膨脹係數不同之情況,或透明電極 與對極與配線部之熱膨脹係數不同之情況,即使有加上應 力於密封部,其應力乃經由樹脂密封部而緩和之故,可控 制對於配線部之應力集中者。隨之,可防止對於無機密封 部產生有斷裂等之損傷者。隨之,可防止對於配線部產生 有斷裂等之損傷者。因此,可防止經由配線部之損傷的電 解液之洩漏,進而可充分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10 - 201034273 即,如根據前述光電變化裝置,對於 高,溫度變化大之環境下所使用之情況, 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在此,前述密封部係更具備設置於前 無機材料所成之無機密封部,前述樹脂密 配線部與前述無機密封部者爲佳。 φ 在如此之光電變化裝置,配線部及無 較樹脂密封部,比較於電解液爲高之密封 分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 透明電極,前述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乃更 第2電極上之無機密封部,其無機密封部 以構成,由具有設置於前述第2電極上之 被覆前述第2集電配線之第2配線保護層 φ 以構成,前述樹脂密封部係連結前述配線 線部亦可。 此情況,第2電極乃透明電極之故, 從第1電極側及第2電極側之雙方,將光 此,可更提昇光電變換效率。另外,第2 密封部之一部分而加以配置於密封部內之 2集電配線與密封部所遮蔽之射入光控制 更可提昇光電變換效率。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 在光電變換效率 亦可充分控制光 述第2電極上之 封部係連結前述 機密封部係具有 能之故,更可充 第2電極乃更爲 具備設置於前述 乃由無機材料加 第2集電配線及 的第2配線部加 部與前述第2配 光電變換部乃可 進行受光者。因 集電配線係作爲 故,可將經由第 在最小限度者, 對之電極之中, -11 - 201034273 一方的電極乃更具有接觸於前述電解液之光電變換部,由 前述第1電極與前述光電變換部而形成作用極,前述第2 電極乃形成對極亦可。 更且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另一方的電極乃更具有接觸於前述電解液之光電變換部, 由前述第2電極與前述光電變換部而形成作用極,前述第 1電極乃形成對極亦可。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和與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 上之前述電解液接觸之光電變換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乃 在前述第1電極上,更具備設置於前述密封部與前述光電 變換部之間的配線部,前述配線部乃具有由無機材料加以 構成,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集電配線,和被覆前述集 電配線之配線保護層亦可。 在此,前述無機密封部的寬度較前述配線部的寬度爲 窄者爲佳。此情況,可更加大採光面積,即開口率者 另外,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和與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 上之前述電解液接觸之光電變換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乃 在前述第1電極上,更具備設置於對於前述密封部而言, 與前述光電變換部相反側之配線部,前述配線部乃由無機 材料加以構成,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集電配線所成者 爲佳。 在此,前述無機密封部的寬度較前述配線部的寬度爲 -12- 201034273 窄者爲佳。此情況,可更加大光電變化裝置之採光面積, 即開口率者。 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中,對於前述密封部而言,於與 前述電解液相反側,更具備至少被覆前述密封部及前述第 1電極之邊界,和前述密封部及前述第2電極之邊界,和 前述無機密封部及前述樹脂密封部之邊界的第2之樹脂者 爲佳。此情況,電解液之洩漏乃不只經由樹脂密封部而亦 φ 可由第2之樹脂加以控制者。特別是,通過密封部與第1 電極之界面,和密封部與第2電極之界面,以及無機密封 部與樹脂密封部之界面的電解液之界面洩漏乃經由第2之 樹脂而有效地加以控制。 前述第2之樹脂乃含有選自酸變性聚乙烯及紫外線硬 化性樹脂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爲佳。 作爲第2之樹脂,使用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線硬化性 樹脂之情況,第1電極,第2電極,無機密封部或第1之 φ 樹脂與第2之樹脂之黏接乃變爲強固,在各界面中,可控 制電解液之洩漏。 前述第2之樹脂乃含有選自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 共聚物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亦可。 作爲第2之樹脂,使用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 物之情況,此等係因氣體阻障性爲高之故,在第2的樹脂 中,可控制電解液之洩漏。更且,對於第1之樹脂含有聚 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至少一種的情況,由使 微量的水存在於第1之樹脂與第2之樹脂的界面者,兩者 -13- 201034273 乃在界面附近產生溶解接著之故,可更控制電解液之洩漏 〇 前述第1之樹脂乃含有選自酸變性聚乙烯及紫外線硬 化性樹脂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爲佳。作爲第1之樹脂, 使用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前述第1 電極,前述第2電極,或前述無機密封部與前述第1之樹 脂之黏接乃變爲強固,在各界面中,可控制電解液之洩漏 〇 ❿ 前述第1之樹脂乃含有選自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 共聚物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亦可。 作爲第1之樹脂,使用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共聚 物之情況,此等係因氣體阻障性爲高之故,在第1的樹脂 中,可控制電解液之洩漏。 [發明之效果] 如根據本發明,提供了可充分地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 © 經時變化的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方式】 以下,對於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實施形態, 詳細加以說明。 (第1實施形態) 圖1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最佳實施形 -14- 201034273 態之剖面圖’圖2乃圖1之部分擴大圖。圖1所示之光電 變化裝置100係顯示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 如圖1所示,光電變化裝置1 〇〇係具備作用極1,和 呈對向於作用極1地加以配置之對極(第2電極)2。對於作 用極1係載持有光增感色素。對於作用極1與對極2之間 係配置有電解液3,對於電解液3之周圍係於作用極1與 對極2之間’設置有密封部4。如圖2所示,對於密封部 φ 4’係呈至少被覆密封部4與對極2的邊界B1,及密封部 4與作用極1之邊界B4地加以設置第2之樹脂5。 作用極1係具備透明基板6及設置於透明基板6之對 極2側的透明導電層7所成之透明電極(第丨電極),和作 爲設置於透明導電層7上方之1個光電變換部之半導體部 8’光增感色素係載持於半導體部8。另外,半導體部8係 與電解液接觸。 構成透明基板6之材料係如爲透明的材料即可,作爲 φ 如此之透明的材料,係例如可舉出玻璃,聚對苯二甲酸二 乙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 聚醚楓(PES)等。 作爲構成透明導電層7之材料,係例如可舉出錫添加 氧化銦(Indium-Tin_Oxide: ITO)、氧化錫(Sn02)、氟素添 加氧化錫(Fluorine-doped-Tin-Oxide: FTO)等之導電性金 屬氧化物。透明導電層7係即使爲單層,亦可由不同導電 性金屬氧化物所構成之複數層之層積體而加以構成。透明 導電層7乃由單層加以構成之情況,透明導電層7係從具 -15- 201034273 有高耐熱性及耐藥性之情況,由FTO加以構成者爲佳。另 外,作爲透明導電層7,使用以複數層加以構成之層積體 時,從可使各層之特性反應者爲佳。其中,使用以ITO加 以構成的層,和以FTO加以構成的層之層積體者爲佳。此 情況,可實現具有高導電性,耐熱性及耐藥品性的透明導 電層7。透明導電層7之厚度係例如作爲〇·〇1μηι〜2μιη之 範圍爲佳。 半導體部8係通常具有以氧化物半導體多孔膜加以構 成之1個的半導體層。構成半導體層之氧化物半導體多孔 膜係例如由氧化鈦(Ti02)、氧化鋅(ΖηΟ)、氧化鎢(W03)、 氧化鈮(Nb205)、鈦酸緦(SrTi03)、氧化錫(Sn02)、氧化銦 (Ιη303)、氧化锆(Zr02)、氧化鉈(Ta205)、氧化鑭(La203) 、氧化釔(Y2〇3)、氧化鈥(Ho2〇3)、氧化鉍(Bi203)、酸化 氧化铈(Ce02)、氧化鋁(Al2〇3)或由此等2種以上加以構成 之氧化物半導體粒子所構成。此等氧化物半導體的粒子之 平均粒徑乃l~l〇〇〇nm,但由色素所被覆之氧化物半導體 的表面積則變大,即進行光電變換的場變寬,從可生成更 多的電子之情況而爲理想。另外,半導體層乃使粒度分布 不同之氧化物半導體粒子層積而加以構成者爲佳。此情況 ,可在半導體層內使重複光的反射產生,未有入射光釋放 至半導體層之外部,而可有效率佳地將光變換成電子者。 半導體部8之厚度係例如爲0.5〜50卿爲佳。然而,半導 體部8係亦可由不同材料之複數的半導體層之層積體而加 以構成者。 -16- 201034273 作爲光增感色素,例如可舉出具有含有聯 三聯砒啶構造等之配位子的釕複合體,或卟啉 丹明’部花青素等之有機色素。 對極2係具備導電層9,和在導電層9之 用極1側’促進在對極2之表面的還原反應之 導電層9係例如由鈦,鎳,白金,鉬,錫 金屬材料,或ITO,FTO等之導電性氧化物, φ 電性高分子加以構成。 觸媒層10係從白金,碳素材料或導電性 以構成。 電解液3係例如含有Γ/Ι3_等之氧化還原 劑。作爲有機溶媒係可使用乙腈、甲氧基乙腈 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二乙酯、r-丁 爲氧化還原對,係例如除了 r/i3_之外,亦可j 物離子等的對。 # 對於電解液3,係可舉出離子液體電解質 乙基-3-甲基咪唑雙(三氟甲基磺醯基)醯亞胺, 3-甲基咪唑、Lil、I2、4-t-丁基吡啶作爲特定 成等。另外,對於其離子液體電解質,亦可將 Ti02、奈米碳管等之奈米粒子而成爲如凝膠的 質之奈米合成離子凝膠電解質,作爲電解液3 外,亦可使用聚氟化亞乙烯,聚環氧乙烷衍生 衍生物等之有機系凝膠化劑而將離子液體電解 化者。 ^批陡構造》 ,洋紅,若 中設置於作 觸媒層1 0。 等耐蝕性之 或碳素,導 高分子等加 對與有機溶 、丙腈、碳 內酯等。作 爲溴素/溴化 ,例如於1 -將1-甲基-量溶解之構 混勻Si〇2 、 似固體電解 而使用。另 物,氨基酸 質作爲凝膠 -17- 201034273 密封部4係連接作用極丨與對極2,具備在作用極1 之中作爲固定於對極2側之表面上的無機密封部之配線部 4A ’和連接配線部4A與對極2之樹脂密封部4B。另外, 配線部4A與樹脂密封部4B乃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 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即,配線部4A與樹脂密封部4B 係沿著從作用極1朝向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 配線部4A係在本實施型態中,在透明導電層7之表 面上,呈包圍半導體部8地加以設置。在本實施型態中, _ 集電配線11乃存在於配線部4A之內部,其集電配線11 係經由配線保護層12而被覆全體,防止電解液3與集電 配線11之接觸。即,配線保護層12係呈跨越集電配線11 地加以設置。換言之,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 00中 ,配線部4A乃作爲無機密封部而有效地加以利用。然而 ,配線保護層12係只要被覆集電配線11全體,亦可接觸 ,或未接觸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 構成集電配線11之材料係如爲具有較透明導電層7 Q 爲低阻抗之材料即可,作爲如此之材料,係例如可舉出金 ,銀,銅,白金,鋁,鈦及鎳等之金屬。 作爲構成配線保護層1 2之材料,係例如可舉出非鉛 系之透明的低融點玻璃料等之無機絕緣材料。 配線保護層12係爲了更長時間防止電解液3與集電 配線11之接觸,另外,爲了防止電解液3與配線保護層 12接觸的情況之配線保護層12之溶解成份的產生,由耐 藥品性的第3之樹脂1 3加以被覆者爲佳。 -18- 201034273 作爲第3之樹脂’除了聚醯亞胺’氟素樹脂及紫外線 硬化性樹脂之外,可舉出酸變性聚乙烯,或聚乙烯醇,或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然而,酸變性聚乙烯係指於聚乙 烯,使氧加以任意聚合,交互聚合,區塊聚合,嫁接聚合 之構成,或將此以金屬離子進行中和之構成。作爲一例, 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係使乙烯與異丁烯酸聚合之構成 ’酸變性聚乙烯’將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以金屬離子 φ 作爲中和之離子聚合物係成爲酸變性聚乙烯。 樹脂密封部4B係如由含有第1之樹脂的材料加以構 成爲佳。樹脂密封部係亦稱作樹脂部。如此之第1之樹脂 係如爲樹脂而可爲任何構成,但作爲如此之第1之樹脂係 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爲佳。作爲第1之樹脂 ,使用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作用極 1之透明電極’對極2’或配線部4A與第1之樹脂之黏接 乃變爲強固’在各界面中,可控制電解液3之洩漏。另外 φ ,第1之樹脂係亦可爲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作爲第1之樹脂,使用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之情況,此等之樹脂係因氣體阻障性爲高之故,在第1之 樹脂中,可控制電解液3之洩漏。 在此’第1之樹脂係酸變性聚乙烯者爲更佳。此情況 ’加上前述之理由,酸變性聚乙烯乃對於含於電解液3中 之有機溶劑而言,爲非常安定之故,可長時間維持第1之 樹脂的柔軟性或黏接性等之物性。酸變性聚乙烯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離子聚合物,順丁烯二酸酐變性聚乙烯之 -19" 201034273 任一者更佳。此情況,加上前述之理由,第1之樹脂的極 性爲高之故,與作用極1之透明電極,對極2,或配線部 4A之黏接乃更變爲堅固。 然而,樹脂密封部4B係亦可只由樹脂所構成,而亦 可由樹脂與無機塡充劑所構成。 作爲第2之樹脂5係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線硬化性樹 脂者爲佳。作爲第2之樹脂5,使用酸變性聚乙烯或紫外 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與作用極1之透明電極,對極2, 配線部4A或第1之樹脂與第2之樹脂之黏接乃變爲強固 ’在各界面中,可控制電解液3之洩漏。另外,第2之樹 脂5係亦可爲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爲第2 之樹脂5,使用聚乙烯醇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情況,此 等係因氣體阻障性爲高之故,在第2之樹脂5中,可控制 電解液3之洩漏。更且,對於第1之樹脂含有聚乙烯醇, 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至少一種的情況,由使微量的水 存在於第1之樹脂與第2之樹脂的界面者,兩者乃在界面 附近產生溶解接著之故,可更控制電解液3之洩漏。上述 之樹脂係亦可以單獨作爲第2之樹脂5而使用,而亦可爲 混合或層積2種以上之構成。第2之樹脂5乃如爲與樹脂 密封部4B或含於第3之樹脂13的樹脂不同的構成,因可 配合機能,例如強度,洩漏液體之浸透控制性,耐熱性等 而作最佳選擇之故而爲理想。 但’第2之樹脂5乃含有與樹脂密封部4 B或含於第 3之樹脂13的樹脂同一之反覆部位的樹脂時,在熱的性質 -20- 201034273 ,或對於溶劑之溶解性,對於光而言之反應性等容易具有 類似的性質之故’而有在各界面的黏接性爲高的優點。例 如,如含有第2之樹脂5’和樹脂密封部4B均選自酸變 性聚乙烯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所成的群之樹脂之至少一 種,此等樹脂係含有相當於乙烯之不飽和碳鏈之反覆部位 之故,由進行加熱者而可容易地溶融’而冷卻後’亦維持 原來的物性。因此’對於使各黏接界面作爲熱溶融而黏接 φ 之情況,係可得到堅固的黏接。 另外,如含有第2之樹脂5,和樹脂密封部4B均選 自聚乙烯醇及乙烯_乙烯醇共聚物所成的群之樹脂之至少 一種,均含有具有相當於乙烯醇之羥基的不飽和碳鏈之反 覆部位之故,具有溶解於水之性質。因此’對於各黏接界 面使微量的水存在之情況,界面接近相溶,堅固地黏接。 然而,在本實施型態中,第2之樹脂5係不只密封部 4與對極2的邊界B1,及密封部4與作用極1之邊界B4 φ ,亦被覆第3之樹脂13與樹脂密封部4B的邊界B2,及 第3之樹脂13與配線部4A之邊界B3。在此,第3之樹 脂13乃形成配線部4A與樹脂密封部4B之邊界,其第3 之樹脂1 3乃經由第2之樹脂5加以被覆。 接著,對於光電變化裝置1 00之作用效果加以說明。 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100中,密封部4係具備配線部 4A ’和連結配線部4A與對極2之樹脂密封部4B,配線部 4A及樹脂密封部4B乃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 加以配置成一列。在此,配線部4A係由集電配線1 1及配 -21 - 201034273 線保護層12加以構成,此等集電配線11及配線保護層12 係均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對此,樹脂密封部4B係由含 有第1之樹脂的材料加以構成。因此,配線部4A係對於 電解液3而言,具有較樹脂密封部4B爲高之密封能。並 且,在光電變化裝置1〇〇中,經由配線部4A之存在,比 較於密封部4只由樹脂密封部4B加以構成之情況,電解 液3與密封部4之邊界面之中,可增加對於電解液3而言 之密封能高的配線部4A與電解液3之邊界面的比例者。 即,假設密封部4只由樹脂密封部4B加以構成之情 況,係在樹脂密封部4B中有比較容易引起電解液3之洩 漏的傾向之故,可說在密封部4,電解液3之洩漏剖面積 變大。對此,本實施型態之密封部4係經由不只樹脂密封 部4B而亦具備配線部4A之時,縮小比較容易引起電解液 3之洩漏的樹脂密封部4之面積,即電解液3之洩漏剖面 積。 因此,如根據光電變化裝置100,可充分地控制電解 液3之洩漏,進而可充分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其結果,成爲可實現光電變化裝置100之長壽命化者。 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00中,由配置集 電配線1 1於配線部4A者,可擴大半導體部8。如詳細敘 述,可擴大半導體部8與透明導電層7之界面的面積者。 因此,可增加寄予發電之比例(構成作用極1之半導體部8 與透明導電層7之界面的面積/構成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 層7之對極2側之表面之中,經由密封部4所圍住部分之 -22- 201034273 面積)’可提昇各作用極1之光電變換效率者。 在前述光電變化裝置100中,密封部4乃具備配線部 4A ’和連結配線部4A與對極2之樹脂密封部4B,配線部 4A及樹脂密封部4B乃沿著連結透明導電層7與對極2之 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在此,配線部4A係由集電配線1 1 及配線保護層12加以構成,此等集電配線及配線保護 層1 2係均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對此,樹脂密封部4B係 φ 由含有樹脂的材料加以構成。因此,樹脂密封部4B係具 有較配線部4A爲高之應力緩和性。 即’假設密封部4乃只由集電配線1 1與配線保護層 1 2所成之配線部4 A加以構成之情況,係將光電變化裝置 100放置於溫度變化大的環境下時,因作用極1之透明電 極與對極2之熱膨脹係數的不同,而於配線部4A有應力 集中之情況。經由此應力,有配線部4 A從透明導電層7 產生剝離,於配線部4A帶有斷裂等,容易引起電解液3 φ 之洩漏的傾向。對此,本實施型態之密封部4係經由不只 配線部4A而亦具備樹脂密封部4B之時,在應力加上於密 封部4時,所加上的應力乃經由樹脂密封部4B所吸收。 隨之,如根據光電變化裝置1〇〇,即使光電變化裝置 1〇〇在溫度變化大之環境下所使用之情況,亦可防止配線 部4A之剝離或斷裂等之損傷產生的情況。因此,可防止 經由配線部4A之損傷的電解液3之洩漏,進而可充分控 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〇〇,假設集電 -23- 201034273 配線11乃對於密封部4而言,配置於與半導體部8相反 側之情況,對於密封部4而言,需要在與半導體部8相反 側佔有集電配線11之面積。另一方面,假設集電配線n 乃配置於密封部4與半導體部8之間的情況,經由集電配 線11之存在,成爲無法充分將半導體部8接近於密封部4 ,而半導體的面積乃變小。 對此,如根據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00,集_ 配線11係在密封部4,未設置於與密封部4之半導體部8 側相反側,更且未設置於密封部4之半導體部8側,作爲 密封部4之一部分而配置於密封部4內。因此,在作用極 1的光射入面,可將佔有集電配線11與密封部4之面積作 爲最小限度,可將經由集電配線1 1與密封部4所遮蔽之 射入光控制在最小限度者。隨之,可擴大沿著透明導電層 7之表面的半導體部8的面積者。因而,如根據光電變化 裝置100,可作爲高光電變換效率者。 更且,如根據光電變化裝置100,於密封部4,第2 之樹脂5乃呈被覆密封部4與對極2的邊界B1,密封部4 與作用極1之邊界B4,第3之樹脂13與樹脂密封部4B 的邊界B2,及第3之樹脂13與配線部4A之邊界B3地加 以設置。因此,電解液3之洩漏乃不只經由樹脂密封部 4B而亦可由第2之樹脂5加以控制者。特別是,通過密 封部4與作用極1之界面,和密封部4與對極2之界面, 第3之樹脂13與樹脂密封部4B的邊界,及第3之樹脂 13與配線部4A之邊界的電解液3之洩漏乃經由第2之樹 -24- 201034273 脂5而有效地加以控制。因此,更可充分地控制光電變換 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然而,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00係對極2乃具 有金屬箔等薄柔軟性之材料情況,特別有效。即,對極2 乃由金屬箔等之柔軟性材料加以構成之情況,並非配線部 4A而將樹脂密封部4B固定於對極2時,樹脂密封部4B 係比較於配線部4A,容易隨著對極2之變形。因此,於 φ 配線部4A不易產生斷裂之同時,樹脂密封部4B乃不易從 對極2剝離。 接著’對於光電變化裝置100之製造方法加以說明。 首先,準備作用極1及對極2。 作用極1係在形成透明導電層7於透明基板6上之後 ’可經由於透明導電層7之上方,形成半導體部8,於半 導體部8載持光增感色素之時而得到。 作爲形成透明導電層7於透明基板6上之方法,係例 Φ 如可舉出濺鏟法、蒸鍍法,噴射熱分解法(SPD: Spray Pyrolysis Deposition)及 CVD 法等。 半導體部8係通常以氧化物半導體多孔膜加以構成。 其氧化物半導體多孔膜係例如可經由使上述之氧化物半導 體粒子燒結之時而得到者。 接著’於作用極1之中,半導體部8之周圍的至少一 部分,形成集電配線1 1,接著呈被覆集電配線1 1地,且 呈包圍半導體部8之周圍地形成配線保護層12。由如此作 爲,於半導體部8之周圍得到配線部4A。 -25- 201034273 集電配線1 1係例如調配構成上述之集電配線u的金 屬粒子與聚乙二醇等之增黏劑而作爲漿料,可將其漿料, 經由使用網版印刷法等而呈圍著半導體部8地進行塗膜, 進行加壓而燒成之時而得到。另外,對於作用極i乃導電 玻璃等之情況,由使低融點玻璃料混合於上述漿料者,集 電配線1 1係與作用極1堅固地黏接。 配線保護層1 2,係例如,可於上述之低融點玻璃材等 之無機絕緣材料,將因應必要而調配增黏劑,結合劑,分 散劑,溶劑等而成之漿劑,經由網板印刷法等,呈被覆集 電配線1 1全體地進行塗布,再經由加熱燒成而得到。 然而’配線保護層12係爲了更長時間防止電解液3 與集電配線11之接觸,另外,爲了防止電解液3與配線 保護層12接觸的情況之配線保護層12之溶解成份的產生 ,由聚醯亞胺,氟素樹脂,酸變性聚乙烯,聚乙烯醇,乙 烯-乙烯醇共聚物,或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等之耐藥品性的 第3之樹脂13加以被覆者爲佳。經由第3之樹脂13之密 封部4的被覆係例如可由以下作爲而進行。第3之樹脂i 3 乃熱可塑性樹脂的情況,係經由將溶融之第3之樹脂13 塗布於配線保護層12之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或使 薄膜狀之第3之樹脂13接觸於配線保護層12,經由外部 的熱源而使薄膜狀之第3之樹脂13加熱溶融之後,以室 溫進行自然冷卻之時,可得到第3之樹脂1 3。作爲熱可塑 性之第3之樹脂13’例如使用離子聚合物或乙烯-異丁烯 酸共聚物,順丁烯二酸酐變性聚乙烯。第3之樹脂13乃 -26- 201034273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係在將第3之樹脂1 3之前軀體 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塗布於配線保護層1 2之後,經由紫 外線’根據使上述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硬化之時,而可得 到第3之樹脂1 3。第3之樹脂13乃水溶性樹脂之情況係 經由將含有第3之樹脂13之水溶液塗布於配線保護層12 之時’可得到第3之樹脂1 3。作爲水溶性之第3之樹脂 13’例如使用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φ 接著,爲了使光增感色素載持於作用極1之半導體部 8’通常使形成半導體部8於透明導電層7上之作用極1, 浸漬於含有光增感色素之溶液中,使其色素吸付於半導體 部8之後,由以上述溶液之溶劑成分洗淨多餘的色素,使 其乾燥’使光增感色素吸付於半導體部8。但,將含有光 增感色素之溶液塗佈於半導體部8之後,經由使其乾燥之 時’即使使光增感色素吸付於由氧化物半導體多孔膜所成 之半導體部8,亦可使光增感色素載持於半導體部8者。 # 另一方面,對極2係可經由形成觸媒層1〇於導電層9 之上方而得到者。對極2係例如由上述之金屬材料所成之 金屬箔構成導電層9,可將觸媒層10,使用白金等,經由 濺鍍法而形成。此情況’即使依據將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 層7的表面作爲基準之配線保護層12的高度,和半導體 部8之高度之間的差而形成凹凸構造,亦可使對極2隨著 其凹凸構造容易地變形者。 接著’於對極2之上方,形成爲了連結配線部4A與 對極2之第1之樹脂或其前軀體。第之樹脂乃熱可塑性樹 -27- 201034273 脂的情況,係經由將溶融之第1之樹脂塗布於對極2上之 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或使薄膜狀之第1之樹脂接觸 於對極2,經由外部的熱源而使薄膜狀之第1之樹脂加熱 溶融之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之時,可得到第1之樹脂 。作爲熱可塑性之第1之樹脂,例如使用離子聚合物或乙 烯-異丁烯酸共聚物,順丁烯二酸酐變性聚乙烯。第1之 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係將第1之樹脂之前軀 體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塗布於對極2上。第1之樹脂乃 水溶性樹脂之情況,係將含有第1之樹脂之水溶液,塗布 於對極2上。作爲水溶性之第I之樹脂,例如使用乙烯醇 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並且,使作用極1與對極2對向,重合第1之樹脂與 配線部4A,形成層積體。第1之樹脂乃熱可塑性樹脂之 情況,係使第1之樹脂加熱溶融,使配線部4A與對極2 黏接。由如此作爲,於配線部4A與對極2之間,連結此 等,得到樹脂密封部4B。第1之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 脂之情況,在形成層積體之後,經由紫外線,使上述之紫 外線硬化性樹脂硬化,於配線部4A與對極2之間,連結 此等,得到樹脂密封部4B。第1之樹脂乃水溶性樹脂之 情況,在形成層積體之後,以室溫使其前端乾燥之後,以 低溫環境下使其乾燥,於配線部4A與對極2之間,連結 此等,得到樹脂密封部4B。 接著,於經由作用極1與對極2與密封部4所圍繞的 空間,塡充電解液3。電解液3之塡充,係例如通過預先 -28- 201034273 形成於對極2之電解液注入口(未圖示),注入電解液3, 可於最後經由以上述第1之樹脂密封電解液注入口之時而 進行。 接著’以第2之樹脂5被覆密封部4。第2之樹脂5 乃熱可塑性樹脂的情況,係經由將溶融之第2之樹脂5塗 布於密封部4之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或使薄膜狀之 第2之樹脂5接觸於密封部4,經由外部的熱源而使薄膜 φ 狀之第2之樹脂5加熱溶融之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 可得到第2之樹脂5。作爲熱可塑性之第2之樹脂5,例 如使用離子聚合物或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順丁烯二酸 酐變性聚乙烯。 第2之樹脂5乃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係在將第2 之樹脂5之前軀體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塗布於密封部4之 後’由紫外線’使第2之樹脂5之前軀體之紫外線硬化性 樹脂硬化’可得到第2之樹脂5。作爲構成第2之樹脂5 參 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的前軀體,使用3 1 X-1 Ο 1 (ThreeBond 公司製)。 第2之樹脂5乃水溶性樹脂之情況係經由將含有第2 之樹脂5之水溶液塗布於密封部4,例如在室溫環境下使 其乾燥之時’可得到第2之樹脂5。作爲水溶性之第2之 樹脂5’例如使用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然 而’第2之樹脂5係未經由熱可塑性樹脂,紫外線硬化性 樹脂’水溶性樹脂之種類,呈至少被覆密封部4與對極2 的邊界B1’密封部4與作用極1之邊界B4,第3之樹脂 -29- 201034273 13與樹脂密封部4B的邊界B2,以及第3之樹脂13與配 線部4A之邊界B3地加以設置者爲佳,爲此,將第3之樹 脂5,不只密封部4,亦對於對極2之周緣部,以及構成 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之中,密封部4之外側的部份進 行塗佈。但’對於第2之樹脂5乃薄板狀熱可塑性樹脂之 情況,使由第2之樹脂5所成之薄板,亦對於對極2之周 緣部’以及構成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之中,密封部4 之外側的部份進行接觸,經由外部的熱源而使薄膜狀之第 2之樹脂5加熱溶融。 由如此作爲,光電變化裝置100之製造則結束。 然而’對於電解液3乃由上述之奈米混合離子凝膠電 解質加以構成之情況,如由以下作爲,於載持色素之作用 極1與對極2之間,配置電解液3。即,首先於使載持色 素之作用極1與對極2對向之前,將含有上述奈米混合離 子凝膠電解質之漿材,例如經由網版印刷法等,塗佈於在 載持色素之作用極1上的配線部4A之內側範圍。之後, 使載持色素之作用極1與對極2對向,重合第1之樹脂與 配線部4A ’形成層積體。第1之樹脂乃熱可塑性樹脂之 情況,係使第1之樹脂加熱溶融,使配線部4A與對極2 黏接。由如此作爲,於配線部4 A與對極2之間,連結此 等,得到樹脂密封部4B。第1之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 脂之情況,在形成層積體之後,經由紫外線,使上述之紫 外線硬化性樹脂硬化’於配線部4A與對極2之間,連結 此等,得到樹脂密封部4B。第1之樹脂乃水溶性樹脂之 -30- 201034273 情況,在形成層積體之後,以室溫使其前 低溫環境下使其乾燥,於配線部4A與對 此等,得到樹聘密封部4B。如此作爲, 離子凝膠電解質所構成之電解液3,配置 極2之間者。之後,密封部4乃由第2之 ,得到光電變化裝置1 0 0。 φ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 參照圖3至圖4加以說明。然而,在圖3 與第1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 符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3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 4乃圖3之部分擴大圖。如圖3所示,本 變化裝置200係取代配線部4A而使用無彳 ❹ 配線部4A乃在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 於密封部204與半導體部8之間,無機密 由無機絕緣材料加以構成,未具有集電配 第1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〇〇不同。 部2 04A與樹脂密封部4B乃與第1實施型 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 在如此之情況,無機密封部2 〇4 A亦彳 ,對於電解液3而言具有高密封能之故’ 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另外,無機密封 端乾燥之後,以 極2之間,連結 可將由奈米混合 於作用極1與對 樹脂5加以被覆 第2實施形態, 及圖4中,對於 附上同一之參照 置的剖面圖,圖 實施型態之光電 幾密封部204A, 的表面上,配置 :封部204A乃在 線1 1的點,與 在此,無機密封 態同樣,沿著連 列。 咬樹脂密封部4B 可充分控制光電 部204A係未限 -31 - 201034273 制於集電配線11。因此,如圖4所示,可較由集電配線 11及配線保護層12加以構成之配線部(集電部)4A之寬度 W2 ’縮小無機密封部2〇4 a之寬度贾】者。由此,可更加 大光電變化裝置2 〇〇之採光面積,即開口率者。在此,寬 度係指沿著透明導電層7之對極2側表面的寬度。更且, 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200中,集電配線11乃配 置於密封部4的內側。 前述無機密封部204A係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作爲 如此之無機材料,係例如可舉出與配線保護層】2同樣之 無機絕緣材料。 前述無機密封部204Α係例如可經由與配線保護層1 2 同樣之方法而形成於作用極1上。 然而’本實施型態係對極2乃具有金屬箔等薄柔軟性 之材料情況’特別有效。即,對極2乃由金屬箔等之柔軟 性材料加以構成之情況,並非無機密封部204A而將樹脂 密封部4B固定於對極2時,樹脂密封部4B係比較於無機 密封部204 A,容易隨著對極2之變形。因此,於無機密 封部204A不易產生斷裂之同時,樹脂密封部4B乃不易從 對極2剝離。 另外,在本實施型態中,雖省略被覆配線保護層12 之第3之樹脂i 3,但從確實防止集電配線1 1與電解液3 之接觸,另外,防止經由電解液3之配線保護層12之溶 解成份的產生的觀點,配線保護層12係由第3之樹脂13 加以被覆者爲佳。 -32- 201034273 (第3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 參照圖5加以說明。然而,在圖5中,對於與第1及第2 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 複之說明。 圖5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如 φ 圖5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300,係集電配 線1 1乃對於密封部204而言,配置於與半導體部8相反 側的點,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變化裝置2 00不同。 在如此之情況,無機密封部204A亦較樹脂密封部4B ,對於電解液3而言具有高密封能之故,可充分控制光電 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另外,無機密封部2(MA係未限 制於集電配線1 1之故,可較由集電配線1 1及配線保護層 12加以構成之集電之寬度,縮小無機密封部2 04A之寬度 者。由此,可更加大光電變化裝置300之採光面積,即開 口率者。在此,寬度係指沿著透明導電層7之對極2側表 面的寬度。更且,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300,係 集電配線11乃對於密封部4而言,配置於與半導體部8 相反側之故,集電配線1 1未有接觸於電解液3之情況。 因此,無需保護集電配線U ’進而不需要配線保護層12 及第3之樹脂13。 然而,對於本實施型態,對極2乃具有金屬箔等薄柔 軟性之材料情況特別有效的點,與第2實施型態相同。 -33- 201034273 (第4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4實施形態, 參照圖6加以說明。然而,在圖6中,對於與第1及第2 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 複之說明。 圖6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如 圖6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400,係構成密 封部4〇4之無機密封部204A與樹脂密封部4B乃相反地加 以配置的點,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變化裝置200不同。 即,在光電變化裝置400,無機密封部204A乃接觸於對 極2而固定’樹脂密封部4B乃接觸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 電層7而固定。在此,無機密封部2 04A及樹脂密封部4B 乃對於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 的點,與第2實施型態相同。 在如此之情況,無機密封部204A亦較樹脂密封部4B ’對於電解液3而言具有高密封能之故,可充分控制光電 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另外,無機密封部2 04A係未限 制於集電配線11之故,可較由集電配線11及配線保護層 1 2加以構成之配線部(集電部)4A之寬度,縮小無機密封 部2 04A之寬度者。此情況,可更加大採光面積,即開口 率者。 然而,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400係作用極1乃 由附透明導電膜樹脂等之柔軟性材料所構成之情況,即在 -34- 201034273 作用極1中’透明基板6由樹脂加以構成之情況,特別有 效。即,作用極1乃由附透明導電膜樹脂等之柔軟性材料 所構成之情況,並非無機密封部204A而將樹脂密封部4B 固定於作用極1時,樹脂密封部4B係比較於無機密封部 204A ’容易隨著作用極1之變形。因此,樹脂密封部4B 則不易從作用極1剝離。 另外,構成樹脂密封部4B之第1之樹脂乃由紫外線 φ 硬化性樹脂所構成之情況,在光電變化裝置400之製造過 程中,從作用極1側照射紫外線時,未受到集電配線11 的阻礙,而可照射紫外線於第1之樹脂之前軀體的紫外線 硬化性樹脂者。因此,可使樹脂密封部4 B之密封能提昇 者。 (第5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5實施形態, φ 參照圖7加以說明。然而’在圖7中,對於與第1及第2 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 複之說明。
圖7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如 圖7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5 0 0,係密封部 504乃在更加具備於對極2與無機密封部204A之間,連 結無機密封部204A與對極2之觸媒層1〇的樹脂密封部 4B的點,與第2實施形態之光電變化裝置200不同。在 此,樹脂密封部4B,無機密封部204A及樹脂密封部4B -35- 201034273 乃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交 互配置樹脂密封部及無機密封部。 在如此之情況,無機密封部204A亦較樹脂密封部4B ,對於電解液3而言具有高密封能之故,可充分控制光電 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然而,密封部504係例如可如下作爲而得到。即在作 用極1,於由集電配線1 1及配線保護層1 2加以構成之配 線部(集電部)4 A之周圍,形成第1之樹脂或其前軀體。第 1之樹脂乃熱可塑性樹脂的情況,係經由將溶融之第1之 樹脂塗布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之後,以室溫進行 自然冷卻,或使薄膜狀之第1之樹脂接觸於作用極1之透 明導電層7上,經由外部的熱源而使薄膜狀之第1之樹脂 加熱溶融之後,以室溫進行自然冷卻之時,可得到第1之 樹脂。第1之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係經由將 第1之樹脂之前軀體的紫外線硬化性樹脂,塗布於作用極 1之透明導電層7上之時,形成第1之樹脂之前軀體。第 1之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係經由將含有第j 之樹脂之水溶液,塗布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之時 ,形成第1之樹脂。接著,於如上述作爲所形成之第丨之 樹脂之上方’載持無機密封部204A。接著,第1之樹脂 乃熱可塑性樹脂之情況’係使第1之樹脂加熱溶融,使無 機密封部2 04 A與作用極1黏接。由如此作爲,於無機密 封部204A與作用極1之間,連結此等,得到樹脂密封部 4B。第1之樹脂乃紫外線硬化性樹脂之情況,在形成層積 -36- 201034273 體之後,即於第1之樹脂之上方,載持無機密封部204A 之後,經由紫外線’使上述之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硬化,於 無機密封部2 0 4 A與作用極1之間,連結此等,得到樹脂 密封部4 B。第1之樹脂乃水溶性樹脂之情況,在形成層 積體之後’即於第1之樹脂之上方,載持無機密封部 204A之後,以室溫使其前端乾燥之後,在低溫環境下使 其乾燥,於無機密封部204A與作用極1之間,連結此等 φ ,得到樹脂密封部4B。 另一方面’對於對極2之觸媒層10之上方,係形成 前述第1之樹脂或其前軀體。第1之樹脂或其前軀體係可 由與形成樹脂密封部4B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之 情況同樣作爲而形成者。並且,使作用極1與對極2對向 ,重疊第1之樹脂與無機密封部2 04A之後,由與使形成 於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的樹脂密封部4B和無機密 封部204A黏接之情況同樣作爲,使無機密封部204A與 # 對極2黏接,得到樹脂密封部4B。如此作爲而得到密封 部 5 04。 (第6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6實施形態, 參照圖8加以說明。然而,在圖8中,對於與第1及第2 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 複之說明。 圖8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如 -37- 201034273 圖8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600,係密封部 6 04乃在於對極2與樹脂密封部4B之間,更加具備無機 密封部204A的點,與第1實施形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〇〇 不同。在此,配線部4A,樹脂密封部4B及無機密封部 2 (MA係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 列,交互配置無機密封部及樹脂密封部。 在此情況,配線部4A及無機密封部204A亦較樹脂 密封部4B,對於電解液3而言具有高密封能之故,可充 分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變化者。 然而,密封部6〇4係例如可如下作爲而得到。即,於 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由和第1實施型態同樣作爲 形成配線部4A,於配線保護層12上方,形成第1之樹脂 。第1之樹脂之形成係在第5實施型態,以於作用極1之 透明導電層7上形成第1之樹脂之情況同樣作爲而進行爲 佳。 另一方面,對於對極2之觸媒層1〇之上方,係形成 前述無機密封部204A。其形成方法係在第2實施型態, 以與於作用極1上形成無機密封部204A之情況同樣作爲 而進行爲佳。 並且,使作用極1與對極2對向,重疊第1之樹脂與 無機密封部204A之後,在第5實施型態,由與使第1之 樹脂和無機密封部2〇4A黏接之情況同樣作爲,使無機密 封部204A與對極2黏接,得到樹脂密封部4B。如此作爲 而得到密封部604。 -38- 201034273 (第7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7實施形態’ 參照圖9加以說明。然而,在圖9中,對於與第1及第6 實施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 複之說明。 圖9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如 φ 圖9所示,在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700,係在對極 702乃具有透明基板706,和設置於透明基板706之作用 極1側的透明導電層707,密封部704乃於對極702與樹 脂密封部4B之間,更具備第2配線部704A的點,與第1 實施形態之光電變化裝置1 〇〇不同。在本實施型態,作用 極1及對極702乃同時成爲透明電極。在此,配線部4A ,樹脂密封部4B及第2配線部704A係沿著連結作用極1 與對極70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樹脂密封部4B乃連 φ 結配線部4A與第2配線部704A。 第2配線部704A係在透明導電層707之表面上,從 對極702側而視之情況,呈包圍半導體部8地加以設置。 第2配線部704A係具有第2集電配線71 1與第2配線保 護層7 1 2,第2集電配線7 1 1乃存在於配線部704A之內 部,其第2集電配線7 1 1係經由第2配線保護層7 1 2而被 覆全體,防止電解液3與第2集電配線711之接觸。即, 第2配線保護層7 1 2係呈跨越第2集電配線7 1 1地加以設 置。然而,第2配線保護層712係只要被覆第2集電配線 -39- 201034273 711全體,亦可接觸,或未接觸於透明導電層7 07。 在如此之光電變化裝置7 00中,因作用極1及對極 7 02乃透明電極之故,半導體部8係可從作用極1側及對 極7 02側之雙方接受光,更可使光電變換效率提昇。另外 ,第2集電配線711係作爲密封部7 04之一部分而加以配 置於密封部704內之故,即使在對極702之光射入面,亦 可將經由第2集電配線711與密封部704所遮蔽之射入光 控制在最小限度者,更可提昇光電變換效率。 然而,對極702之透明基板706係例如以和透明基板 6同樣之透明的材料加以構成。另外,透明導電層707係 例如以和透明導電層7同樣之材料加以構成。 更且’構成集電配線711之材料係由與集電配線η 相同的材料所構成。構成配線保護層712之材料係由與配 線保護層1 2相同的材料所構成。 另外’透明導電層707係在第1實施型態,以與於透 明基板6上形成透明導電層7之情況同樣作爲而設置於透 明基板706上爲佳。 另外’密封部704係例如可如下作爲而得到。即,於 作用極1之透明導電層7上’由和第1實施型態同樣作爲 形成集電配線11及配線保護層12,於配線保護層12上方 ’由和第2實施型態同樣作爲形成第1之樹脂。 另一方面,對於對極702之透明導電層707之上方, 係形成第2配線部704Α。第2配線部704Α係在第1實施 型態中’如與於透明導電層7上形成配線部4Α之情況相 -40- 201034273 同地進行即可。然而,在此情況,第2配線保護層71 2係 由和第3之樹脂13同樣的材料所成之第3之樹脂713加 以被覆爲佳。經由第3之樹脂71 3之第2配線保護層7 1 2 的被覆’如由和以第3之樹脂1 3被覆配線保護層1 2之情 況同樣作爲而進行爲佳。 並且’使作用極1與對極7〇2對向,重疊第之1樹脂 與第2配線部7(MA之後,在第2實施型態,由與使第1 φ 之樹脂和無機密封部2(MA黏接之情況同樣作爲,使第1 之樹脂與第2配線部704黏接,得到樹脂密封部4B。如 此作爲而得到密封部7 0 4。 (第8實施形態) 接著,對於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之第8實施形態, 參照圖10加以說明。然而,在圖10中,對於與第1實施 形態同一或同等之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省略重複之 ❷說明。 圖1 〇乃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的剖面圖。 如圖1 0所示,本實施型態之光電變化裝置800係具備透 明電極之對極8 Ο 1,和呈對向於對極8 0 1地加以配置之作 用極802。對於作用極802係載持有光增感色素。對於對 極801與作用極802之間係配置有電解液3,對於電解液 3之周圍係於對極801與作用極8 02之間,設置有密封部 804 - 對極801係具備透明基板6,和設置於透明基板6之 -41 - 201034273 作用極8 02側之透明導電層7。 作用極802係具備導電層9,和作爲設置於導電層9 之上方的1個光電變換部之半導體部808,光增感色素係 載持於半導體部808。半導體部808係具有與在第1實施 型態的半導體部8同樣地加以構成之半導體層,與電解液 3接觸。 密封部804係連結對極801與作用極802,具備在對 極801之中固定於作用極802側之表面上的配線部4A, 和連結配線部4A與作用極802之樹脂密封部4B。另外, 配線部4A與樹脂密封部4B係沿著從對極801朝向作用極 8〇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 光電變化裝置800係可由如以下作爲而製造者。 首先,準備對極801及作用極802。 對極801係可由形成透明導電層7於透明基板6上而 得到者。 接著,於對極801上,設置配線部4A。配線部4A係 如與在第1實施型態中,將配線部4A形成於作用極1上 之情況同樣地進行即可。 另一方面,作用極802係於導電層9之上方形成半導 體部808。半導體部808之形成係如與在第1實施型態中 ’將半導體層8形成於透明導電層7上之情況同樣地進行 即可。 接著,使光增感色素載持於作用極8 02之半導體部 。光增感色素之載持係如與在第1實施型態中,使光 201034273 增感色素載持於半導體部8之情況相同地進行即可。 接著’於作用極802之上方,形成爲了連結配線部 4A與作用極8〇2之第1之樹脂或其前軀體。第1之樹脂 或其前軀體之形成係如與在第1實施型態中,將第1之樹 脂或其前軀體形成於對極2上之情況同樣地進行即可。 並且’使對極801與作用極802對向,重合第1之樹 脂與配線部4A ’形成層積體,於配線部4A與作用極8 0 2 φ 之間,形成連結此等之樹脂密封部4B。樹脂密封部4B之 形成係如與在第1實施型態中,形成樹脂密封部4B之情 況同樣地進行即可。 接著,於經由對極801與作用極802與密封部804所 圍繞的空間,塡充電解液3。電解液3之塡充係如與在第 1實施型態中,塡充電解液3之情況同樣地進行即可。 之後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由如此作爲,光電變化 裝置800之製造則結束。 • 本發明乃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型態者。例如在前述第1 ~ 第8實施型態中,半導體部8或半導體部8 08乃作爲一個 ’但半導體部8或半導體部808亦可作爲複數。此情況, 集電配線1 1係例如具有格子狀,梳形狀。在第1,第2, 第4〜第8實施型態中,集電配線U係由配線保護層12加 以被覆。然而’在第1及第6實施型態中,在由集電配線 11及配線保護層12加以構成之配線部之中,包圍所有的 半導體部8之部分乃成爲在本發明所稱之無機密封部。在 第2及第3實施型態中,無機密封部204A係呈包圍所有 -43- 201034273 的半導體部8之部分地加以設置。 另外’在前述第2〜第5實施型態中,於無機密封部 2〇4A與樹脂密封部4B之間,雖未介入存在有第3之樹脂 13’但爲了防止無機密封部2 04 a與電解液3之接觸,以 及經由電解液3之無機密封部2 04 A的溶解成份之產生, 於無機密封部204A與樹脂密封部4B之間,呈被覆無機密 封部204A地介入存在有第3之樹脂13亦可。 在上述實施型態中’無機密封部2 04A係由無機絕緣 材料加以構成,但無機密封部204A係未必限定於上述無 機絕緣材料,而亦可爲ITO,FTO等之導電性氧化物,或 對於電解液3而言不會腐蝕之Ti等之金屬材料等之無機 導電材料。 更且’在前述第1〜第8實施型態中,密封部乃具備2 個以下之無機密封部和2個以下之樹脂密封部,但密封部 係亦可具備3個以上無機密封部,而亦可具備3個以上樹 脂密封部。 另外’在上述第2及第3實施形態中,配線部4A係 可如圖11所示省略。另外,雖未圖示,但在第4及第5 實施形態中,配線部4A係亦可省略。 更且,集電配線11係不限於第1〜第8實施型態之位 置,當然亦可位於其位置以外的位置。 更且’在前述第1實施型態中,配線部4A與樹脂密 封部4B乃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 —列,但亦可配置成二列。即,於密封部4之外側,另外 -44- 201034273 的密封部(以下’稱作「外側密封部」)乃在作用極1與對 極2之間,呈包圍密封部4地加以設置亦可。此情況,可 更使密封性能及黏接性提昇者。在此,外側密封部亦具備 無機密封部’與樹脂密封部,無機密封部及樹脂密封部係 沿著連結作用極1與對極2之方向加以配置成一列。在此 ’在外側密封部中,於對極2固定無機密封部,於作用極 1側固定樹脂密封部爲佳,更且外側密封部之無機密封部 φ 乃固定於密封部4之樹脂密封部4B,外側密封部之樹脂 密封部乃固定於密封部4之配線部4 A更佳。此情況,可 更提昇密封性能及黏接性能之同時,亦可使光電變化裝置 之機械性強度提昇者。 另外,在第1 ’第6〜第8實施型態中,具有集電配線 1 1及配線保護層1 2之配線部4 A係呈包圍半導體部8地 加以設置’但配線部4A係在密封部4之一部分,沿著密 封部4加以設置亦可。此情況,密封部4係成爲由存在有 Φ 具有集電配線1 1之配線部4A的第1部分,和未存在有集 電配線11 (即未存在有配線部4 A)之第2部分加以構成者 。在此’在密封部4之中’未存在有配線部4A之第2部 分中’未具有集電配線U之無機材料所成之無機密封部 及樹脂密封部4 B乃呈沿著連結作用極丨與對極2之方向 加以配置成一列地加以構成亦可。此情況,無機密封部係 亦可例如只由配線保護層1 2加以構成。在此,配線部4a 及無機密封部係具有較樹脂密封部4B爲高之密封能。因 此’配線部4A乃與遍佈密封部4之全體加以設置之情況 -45- 201034273 同樣地,縮小電解液3之洩漏剖面積。因而,可充分地控 制光電變化裝置之經時變化者。在此,第2部分的寬度較 第1部分的寬度爲窄者爲佳。此情況,可更加大光電變化 裝置之採光面積,即開口率者。 或者’配線部4A乃只存在於密封部4之一部分的情 況’在密封部4之中’未存在有配線部4A之第2部分係 亦可只由樹脂密封部4B加以構成。 另外’在前述第7實施型態中,具有集電配線711及 配線保護層7 1 2之第2配線部7 0 4 A係從對極7 0 2側而視 ’呈包圍半導體部8地加以設置,但配線部7 04A係在密 封部4之一部分’沿著密封部4加以設置於密封部704內 亦可。 另外’在前述第8實施型態中,密封部8 04係由配線 部4A與樹脂密封部4B所成,對極801與作用極802乃以 配線部4 A與樹脂密封部4 B加以連結,但於樹脂密封部 4B與作用極8〇2之間,設置無機密封部,樹脂密封部4B 乃連結配線部8 04與無機密封部亦可。 另外’在前述第1’第6,第8實施型態中,透明電 極係由透明基板6與透明導電層7加以構成,在上述第7 實施型態中’加上於此,由透明基板706與透明導電層 7 〇 7加以構成’但透明電極係亦可由導電性玻璃而構成。 此情況’集電配線1 1,7 1 1係例如調配構成集電配線丨i, 711的金屬粒子與聚乙二醇等之增黏劑與低融點玻璃材而 作爲漿料,可將其漿料,經由使用網版印刷法等而呈圍著 -46 - 201034273 半導體部8地進行塗膜,進行加熱而燒成之時而得到。由 如此作爲,可將集電配線1 1,7 1 1與透明電極堅固地黏接 〇 另外,在上述第1〜第8實施型態中,對於將本發明之 光電變化裝置適用於色素增感型太陽能電池之情況已做過 說明,但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係只要使用電解液,且具 有以密封部密封其電解液之構造的構成,亦可對於色素增 φ 感型太陽能電池以外之光電變化裝置廣泛適用。 [實施例] 以下,將本發明之內容,舉實施例更具體加以說明, 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之實施例之構成。 (實施例1) 首先,準備於透明基板之玻璃基板上形成FTO所成之 φ 透明導電層的透明導電基板,對於其透明導電基板而言, 呈被覆透明導電層地’經由刮塗法而塗佈含有氧化鈦奈米 粒子之漿料後’以1 5 0 °c進行3小時燒成,於透明導電層 上,形成厚度1 〇μπι之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層,得到作用 極。接著,於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層,載持Ν719色素。 另一方面,準備與使用在透明導電層之製作的構成同 樣之FTO所成之導電層’於其導電層上方,經由濺鍍法, 形成白金所成之白金薄膜,得到對極。對於其對極,係形 成2處貫通孔。 -47- 201034273 接著’準備對於低融點玻璃材所成之無機絕緣材料 100質量部而言’調配乙基纖維素2質量部,甲醇19質量 部,BDGA (二甘醇單丁基醚醋酸監)1〇質量部而成之漿料 。並且’將其漿料’於如上述作爲所得到之作用極的透明 導電層上’經由網版印刷法,呈包圍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 層之周圍地加以塗佈後’經由以5 〇 〇亡進行1小時加熱而 燒成之時,得到無機密封部。 另一方面’於對極之白金薄膜之上方,作爲第1之樹 脂,呈可將離子聚合物之HIMILAN所成之寬度2mm,厚 度50μιη之熱可塑性樹脂重疊於無機密封部地形成。 接著’使作用極與對極相互對向,第1之樹脂與無機 密封部呈接觸地重疊。 接著,經由將第1之樹脂,以500°C進行60秒加熱而 使其溶融之時,得到樹脂密封部,於作用極與對極之間, 連接此等,得到由樹脂密封部與無機密封部加以構成之密 封部》 接著,準備將甲氧基乙腈做爲主溶劑,含有0.1M碘 化鋰,含有0.05M碘,含有0.5M 4-tert-丁基吡啶的電解 液,將此電解液,從形成於對極之2處貫通孔注入,將此 等貫通孔,使用與上述同樣之熱可塑性樹脂所成之薄板及 玻璃板而密封,得到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由此得到一次 密封完成層積體所成之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2) -48- 201034273 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熱可塑性樹脂,除使用順丁烯 二酸酐變性聚乙烯之Bynel(商品名:du PONT公司製)以 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3) 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熱可塑性樹脂,除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EVAL(商品名:KURARAY公司製)以外, φ 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4) 對於在實施例1所得到之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 呈從外側被覆密封部地更形成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以 外,係以與實施例1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在此,第2之樹脂係具體而言,如以下作爲而形成。 即,首先準備使乙烯醇共聚物之PVA(商品名:KURARAY Φ 公司製)溶解於純水之水溶液。接著,呈被覆無機密封部 與樹脂密封部之邊界,無機密封部與作用極之邊界,以及 樹脂密封部與對極之邊界地,將上述水溶液塗佈於密封部 之周圍。並且,在室溫乾燥環境下,使溶劑的水自然乾燥 ,形成PVA所成之第2之樹脂。 (實施例5) 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第1之樹脂,除使用順丁烯二 酸酐變性聚乙烯之Bynel以外,係與實施例4同樣作爲得 -49 - 201034273 到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6) 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第1之樹脂,除使用乙烯-乙 烯醇共聚物之EVAL以外,係與實施例4同樣作爲得到光 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7) φ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呈從外側被覆密封部 地更形成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 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在此,上述第2之樹脂係具體而言,如以下作爲而形 成。即,首先準備UV硬化性樹脂之31x-101(商品名: ThreeBond公司製)。接著,呈被覆無機密封部與樹脂密封 部之邊界,無機密封部與作用極之邊界,以及樹脂密封部 與對極之邊界地,將上述UV硬化性樹脂塗佈於密封部之 © 周圍。並且,在室溫乾燥環境下,經由照射紫外線於UV 硬化性樹脂之時,使UV硬化性樹脂硬化,形成UV硬化 性樹脂所成之第2之樹脂。 (實施例8)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呈從外側被覆密封部 地更形成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 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50- 201034273 在此’上述第2之樹脂係具體而言,如以下作爲而形 成。即,首先準備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之NUCREL(商品 名:DU PONT-MITSUI P O L Y C Η Ε ΜIC A L S 公司製)。接著 ,呈被覆無機密封部與樹脂密封部之邊界,無機密封部與 作用極之邊界,以及樹脂密封部與對極之邊界地,將上述 第2之樹脂塗佈於密封部之周圍。並且,將第2之樹脂加 熱溶融,經由以室溫使其自然冷卻之時,形成第2之樹脂 (實施例9) 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第1之樹脂,除使用乙烯-異 丁烯酸共聚物之NUCREL以外,係與實施例8同樣作爲得 到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10) Φ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呈從外側被覆密封部 地形成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 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在此,上述第2之樹脂係具體而言,如以下作爲而形 成。即,首先準備離子聚合物之HIM I LAN。接著,呈被 覆無機密封部與樹脂密封部之邊界,無機密封部與作用極 之邊界,以及樹脂密封部與對極之邊界地,將上述第2之 樹脂塗佈於密封部之周圍。並且,將第2之樹脂加熱溶融 ,經由以室溫使其自然冷卻之時,形成第2之樹脂。 -51 - 201034273 (實施例ll) 於對極之白金薄膜上,塗佈作爲uv硬化樹脂之前軀 體的UV硬化性樹脂之31X-101,呈與形成於作用極上之 無機密封部重疊地,使對極與作用極對向,經由於UV硬 化性樹脂’照射紫外線而使UV硬化性樹脂硬化之時,形 成樹脂密封部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作爲而得到一次密封 完成層積體。並且’對於如此作爲所得到之一次密封完成 層積體而言,與實施例4同樣作爲,於密封部周圍形成乙 烯醇共聚物之PVA,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實施例12) 作爲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除使用乙烯-異丁烯酸 共聚物之NUCREL以外,係與實施例! 1同樣作爲得到光 電變化裝置。此時,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之NUCREL係 與實施例8同樣作爲,呈被覆密封部地形成。 ◎ (實施例13)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作爲第2之樹脂(二 次密封材)’除形成UV硬化樹脂以外,係與實施例丨丨同 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此時,UV硬化樹脂係與實施 例7同樣作爲而形成。 (實施例14) -52- 201034273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作爲第2之樹脂(二 次密封材),除使用離子聚合物之HIM I LAN以外,係與實 施例1 1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此時,離子聚合物 之HIMILAN係與實施例1〇同樣作爲而形成。 (實施例15) 於對極之白金薄膜上,塗佈使乙烯醇共聚物之PVA φ 溶解於純水之水溶液,在室溫乾燥環境下,使溶劑的水自 然乾燥,形成由PVA所成之第1之樹脂,呈重疊其第1 之樹脂,和形成於作用極上之無機密封部地,使對極與作 用極對向,以室溫使第1之樹脂進行前端乾燥之後,經由 在低濕環境下使其乾燥之時,形成樹脂密封部以外係與實 施例1同樣作爲而得到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並且,對於 如此作爲所得到之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與實施例7 同樣作爲,於密封部周圍形成UV硬化樹脂,得到光電變 • 化裝置。 (實施例16) 對於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作爲第2之樹脂(二 次密封材),除使用離子聚合物之HIMIL AN以外,係與實 施例15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此時,離子聚合物 之HIM I LAN係與實施例1 0同樣作爲,呈被覆密封部地形 成。 -53- 201034273 (實施例17) 作爲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除使用乙烯-異丁烯酸 共聚物之NUCREL以外,係與實施例1 1同樣作爲得到光 電變化裝置。此時,乙烯-異丁烯酸共聚物之NUCREL係 與實施例8同樣作爲,呈被覆密封部地形成。 (實施例18) 作爲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除使用乙烯醇共聚物 之PV A以外,係與實施例1 5同樣作爲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此時,乙烯醇共聚物之PVA係與實施例4同樣作爲, 呈被覆密封部地形成。 (比較例1)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作爲 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比較例2)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熱可 塑性樹脂’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EVAL以外,係與 比較例1同樣作爲製作光電變化裝置。 (比較例3) -54- 201034273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以外,係與實施例丨同樣作爲 得到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並且,對於其一次密封完成層 積體而言,將UV硬化樹脂所成之第2之樹脂(二次密封材 )’與實施例7同樣作爲’呈從外側被覆密封部地形成, 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比較例4)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熱可 塑性樹脂’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EVAL以外,係與 實施例1同樣作爲得到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並且,對於 其一次密封完成層積體而言,將UV硬化樹脂所成之第2 之樹脂(二次密封材),與實施例7同樣作爲,呈從外側被 覆密封部地形成,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比較例5 )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以外,係與實施例4同樣作爲 得到光電變化裝置。 (比較例6) 對於作用極之透明導電層上,未形成無機密封部,而 只由樹脂密封部構成密封部,作爲構成樹脂密封部之熱可 -55- 201034273 塑性樹脂’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之EVAL以外,係與 實施例4同樣作爲製作光電變化裝置。 對於如上述作爲所得到之實施例1 ~ 1 8及比較例1 ~ 6 的光電變化裝置,由以下作爲而評估光電變換性能。將結 果示於下述表1。 (光電變換性能評估) 對於光電變化裝置,首先測定初期光電變換效率之同 0 時,測定以85°C進行1 000小時靜置之後的光電變換效率 。並且,依據此等2個光電變換效率,算出光電變換效率 之下降率,評估光電變換性能。 在表1中,關於光電變換性能評估之「◎」、「〇」 及「X」的內容係如以下所述。 ◎ ·..光電變換效率下降率乃30 %以下 〇..·光電變換效率下降率乃超過3 0%,5 0%以下
X...光電變換效率下降率乃超過5 0% Q 201034273 ts】
HU Awz i< li1 来 〇 〇 〇 ◎ ◎ ◎ ◎ ◎ ◎ ◎ ◎ ◎ ◎ ◎ ◎ ◎ ◎ ◎ X X X X X X am ΠΠΕ» u cs 搬 1 1 1 <π 齡 a 亵 KI <π m Ά 褰 Ν3 <□ m 黻 裝 K) UV硬化樹脂 氍 涯 ί~· 輒 ύ κι 鬆 m 鍫 η 眺 Κ] <□ 嵌 鍵 <π Κ 氍 ΚΙ 4i( 氍 裝 卜 邮 KI m 翠 miJ © > <n Η*1 鍵 m \mj > <□ 嵌 Η*1 鍵 鬆 κ 抹 m 线 h7 邮 ΚΙ <〇 嵌 褰 K) 1 1 UV硬化樹脂 S5 蕕 mj © > 擊 4π 嵌 K) <|π 嵌 Κ1 ΐ^Ω. am BX3 m 擊 m Η-* 鍵 順丁烯二酸酐變性乙烯 鮏 N] 凌 KI 髮 4π 鍵 裝 Ν3 a Μ 氍 11 线 Η 脑〈 黻 KI 凌 N3 <Π 嵌 Η"1 晷 4Π m 鬆 氍 η 蛾 Ν3 鬆 <〇 Κ 驢 SS m UnJ © > m m unj © > 鋰 m \mj > m m \mj © > 鬆 <|π 嵌 ΚΙ <□ Κ 觀 Κ1 <Π 嵌 ΚΙ <0 嵌 黻 K) <|π 嵌 鍵 齡 氍 K] 逵 K1 <|π 鍵 齡 裝 K] 逵 N3 <π m 鑛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ϊ^2. 韵Π 寂 Β m 壊 te 鹄 m 齷 fe 懐: sm 趫 低融點玻璃材 鹄 m ϋ 躍 低融點玻璃材 怎 m 澎 em^ iS 鹄 Izm? 藏 w 澎 si 慶 低融點玻璃材 懐: si m m 怎 澎 Si ΐέ 驺 低融點玻璃材 低融點玻璃材 鹄 m s ΒΆΖ 溥 m έ5 Izm; 迴 懐: Izmi 鹄 ig ΕΓΠϊ 藏 1 1 1 1 1 1 r-H 習 1¾ 辑 IK m 辑 n Ϊ {_ m 〇 m 1 習 00 辑 1¾ 〇\ 辑 U 〇 i 1¾ 習 κ (Ν s 1¾ m i 辑 寸 £ 骸 g IK i IK 卜 S 辑 U 〇〇 S 辑 U r-H 鎰 (N m ΛΛ 寸 鎰 VO 孽 OJ -57- 201034273 由表1所示之結果,實施例1〜8的光電變化裝置係比 較於比較例1〜6的光電變化裝置,了解到在光電變換性能 的點爲優越。換言之,實施例1〜8的光電變化裝置係比較 於比較例1〜6的光電變化裝置,了解到可充分控制光電變 換效率之經時性變化者。特別是,其效果亦了解到在設置 第2之樹脂於密封部周圍之情況,變爲顯著。 由以上,如根據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確認到可充 分地控制光電變換效率之經時性變化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1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2乃圖1之部分擴大圖。 圖3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2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4乃圖3之部分擴大圖。 圖5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3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6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4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7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5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8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6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58- 201034273 圖9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7實施形 態之剖面圖。 圖10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8實施 形態之剖面圖。 圖11乃顯示有關本發明之光電變化裝置的第9實施 形態之剖面圖。 φ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802 :作用極(電極) 2,702,80 1 :對極(電極) 3 :電解液 4,204,304,404,504,604,704,804 :密封部 4A,204A :無機密封部 4B :樹脂密封部 5 :第2之樹脂 # 11:集電配線(無機密封部) 12 :配線保護層(無機密封部)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光電變化裝置 704A :第2配線部 704B :第2之樹脂密封部 7 1 1 :第2集電配線(無機密封部) 712 :第2配線保護層(無機封止部) -59-

Claims (1)

  1. 201034273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電變化裝置,其特徵乃具備:一對的電極; 和配置於前述一對的電極間之電解液; 和連結前述一對的電極且設置於前述電解液之周圍的 密封部, 其中前述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乃具備:由無機材料所 構成之至少一個之無機密封部; 和由含有第1之樹脂的材料所構成之至少一個之樹脂 密封部, 其中前述無機密封部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沿著連結前 述一對的電極之方向加以配置。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 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 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無機密封部乃固定於前述第1 電極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連結前述無機密封部與前述第 2電極者。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 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 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樹脂密封部乃固定於前述第1 電極上,前述無機密封部乃連結前述樹脂密封部與前述第 2電極者。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201034273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 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 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無機密封部乃各固定於前述第 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上’前述樹脂密封部乃連結固定於 前述第1電極上之前述無機密封部與固定於前述第2電極 上之前述無機密封部者。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φ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另 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 在前述密封部中,前述樹脂密封部乃各固定於前述第 1電極及前述第2電極上’前述無機密封部乃連結固定於 前述第1電極上之前述樹脂密封部與固定於前述第2電極 上之前述樹脂密封部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 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1電極, • 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另一方之電極乃具有第2電極 前述無機密封部乃由固定於前述第1電極上之配線部 加以構成, 前述配線部乃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具有設置於前述 第1電極上之集電配線及被覆前述集電配線之配線保護層 , 前述第1電極乃透明電極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61 - 201034273 ’前述密封部係更具備設置於前述第2電極上之無機材料 所成之無機密封部, 前述樹脂密封部係連結前述配線部與前述無機密封部 者。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中 ,前述第2電極乃更爲透明電極, 前述密封部之至少一部分乃更具備設置於前述第2電 極上之無機密封部,其無機密封部乃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 ’由具有設置於前述第2電極上之第2集電配線及被覆前 述第2集電配線之第2配線保護層的第2配線部加以構成 前述樹脂密封部係連結前述配線部與前述第2配線部 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8項任一記載之光電變 化裝置,其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更具 有接觸於前述電解液之光電變換部,由前述第1電極與前 述光電變換部而形成作用極,前述第2電極乃形成對極。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8項任一記載之光電 變化裝置,其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另一方的電極乃 更具有接觸於前述電解液之光電變換部,由前述第2電極 與前述光電變換部而形成作用極,前述第1電極乃形成對 極。 1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 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備第1電極’ -62- 201034273 和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上,與前述電解液接觸之 部, 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乃在前述第1電極上,更 於前述密封部與前述光電變換部之間的配線部, 前述配線部乃具有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設 第1電極上之集電配線及被覆前述集電配線之配 者。 φ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光電變化 中,前述一對之電極之中,一方的電極乃具有第 和設置於前述第1電極上,與前述電解液接觸之 部, 前述光電變化裝置乃在前述第1電極上,更 於對於前述密封部而言,與前述光電變換部相反 部, 前述配線部乃由無機材料加以構成,設置於 Φ 電極上之集電配線所成者。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1項或第1 2項記載 化裝置,其中,前述無機密封部的寬度較前述配 度爲窄者。 1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3項任一記 變化裝置,其中,對於前述密封部而言’於與前 相反側,更具備至少被覆前述密封部及前述第1 界,和前述密封部及前述第2電極之邊界’和前 封部及前述樹脂密封部之邊界的第2樹脂者° 光電變換 具備設置 置於前述 線保護層 裝置,其 1電極, 光電變換 具備設置 側之配線 前述第1 之光電變 線部的寬 載之光電 述電解液 電極之邊 述無機密 -63- 201034273 其化 , 硬 置線 裝外 化紫 變及 電烯 光乙 之聚 載性 記變 項酸 4 ΌΠ 1選 第有 圍含 範乃 利脂 專樹 請 2 ㈣II 如述 5 f 1--目 中 樹脂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記載之光電變化裝置,其 中,前述第2樹脂乃含有選自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共 聚物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 6項記載之光電變化 裝置,其中,前述第1樹脂乃含有選自酸變性聚乙烯及紫 外線硬化樹脂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 6項記載之光電變化 裝置,其中,前述第1樹脂乃含有選自聚乙烯醇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所成的群之至少一種者。 -64-
TW098136990A 2008-10-30 2009-10-30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TW201034273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9234 2008-10-30
JP2008279235 2008-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4273A true TW201034273A (en) 2010-09-16

Family

ID=42128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6990A TW201034273A (en) 2008-10-30 2009-10-30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754326B2 (zh)
EP (2) EP3206215B1 (zh)
JP (2) JP5320405B2 (zh)
KR (1) KR20110086828A (zh)
CN (1) CN102197532B (zh)
AU (1) AU2009309135A1 (zh)
TW (1) TW201034273A (zh)
WO (1) WO20100502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9447A1 (en) * 2008-10-09 2010-04-15 Solopower, Inc. Conductive grids for solar cells
JP5230481B2 (ja) 2009-02-24 2013-07-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電変換素子
JP5465446B2 (ja) * 2009-02-24 2014-04-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電変換素子
JP2011029131A (ja) * 2009-06-29 2011-02-10 Kyocera Corp 光電変換装置
EP2555315A4 (en) 2010-04-02 2014-12-31 Fujikura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465783B2 (ja) * 2010-06-16 2014-04-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US20120033696A1 (en) * 2010-08-04 2012-02-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miconductor laser apparatus and optical apparatus
JP5562176B2 (ja) * 2010-08-24 2014-07-30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池用の電極リード線部材
JP5591156B2 (ja) * 2011-03-04 2014-09-17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電解液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WO2013002255A1 (ja) 2011-06-30 2013-01-0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85618B2 (ja) * 2011-08-24 2015-09-3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電子機器
EP2752936A4 (en) * 2011-08-31 2015-07-29 Fujikura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2013131482A (ja) * 2011-11-21 2013-07-04 Rohm Co Ltd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100128A1 (ja) * 2011-12-29 2013-07-0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220630B (zh) 2012-02-23 2017-03-08 特来德斯通技术公司 耐腐蚀且导电的金属表面
JP5296904B1 (ja) 2012-05-22 2013-09-2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512508B (zh) * 2012-06-04 2020-12-01 夏普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2014071951A (ja) * 2012-09-27 2014-04-21 Fujikura Ltd 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電変換素子
CN104756277A (zh) * 2012-12-10 2015-07-01 藤森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池用的电极引线部件
KR102023937B1 (ko) * 2012-12-21 2019-09-2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6339999B2 (ja) * 2013-05-17 2018-06-06 Nok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ガスケット
JP2015037002A (ja) * 2013-08-09 2015-02-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電極、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素子
JP6034280B2 (ja) * 2013-12-11 2016-11-3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CN103911915A (zh) * 2014-03-31 2014-07-09 宋旭 具有光电转换功能壁纸及其制备方法
JP6213937B2 (ja) * 2014-04-18 2017-10-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受光デバイス
EP3220400A4 (en) 2015-02-04 2018-04-11 Fujikura, Lt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JP5905619B1 (ja) * 2015-03-31 2016-04-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色素増感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259878B1 (ja) * 2016-08-26 2018-01-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電変換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2908B2 (ja) * 2001-12-10 2008-05-2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97446A (ja) 2002-01-29 2003-10-17 Nippon Shokubai Co Ltd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JP4172239B2 (ja) * 2002-09-25 2008-10-2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JP4161688B2 (ja) * 2002-11-18 2008-10-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湿式太陽電池
JP4601286B2 (ja) * 2003-11-07 2010-12-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多孔質半導体電極の形成方法及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用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696452B2 (ja) * 2004-02-26 2011-06-0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JP4635455B2 (ja) * 2004-02-27 2011-02-23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2005332782A (ja) * 2004-05-21 2005-12-02 Ngk Spark Plug Co Ltd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素子及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JP4606777B2 (ja) 2004-05-31 2011-01-05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湿式太陽電池
JP2007149652A (ja) 2005-10-31 2007-06-1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電気化学電池
JP2007157397A (ja) * 2005-12-01 2007-06-21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JP5028804B2 (ja) * 2006-01-19 2012-09-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機能デバイス
JP2007294387A (ja) * 2006-03-29 2007-11-08 Tokai Rubber Ind Ltd 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用封止材
US7783234B2 (en) 2006-07-04 2010-08-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veloper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utter device
EP2043191B1 (en) 2006-07-06 2014-05-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JP5128118B2 (ja) * 2006-12-11 2013-01-23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湿式太陽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35104A (ja) * 2007-03-22 2008-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88034B2 (ja) * 2007-06-29 2010-06-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7532A (zh) 2011-09-21
JPWO2010050207A1 (ja) 2012-03-29
EP3206215B1 (en) 2019-01-02
US8754326B2 (en) 2014-06-17
JP5320405B2 (ja) 2013-10-23
JP2013243144A (ja) 2013-12-05
EP2352200B1 (en) 2017-04-19
AU2009309135A1 (en) 2010-05-06
EP2352200A1 (en) 2011-08-03
US20110192458A1 (en) 2011-08-11
JP5923064B2 (ja) 2016-05-24
WO2010050207A1 (ja) 2010-05-06
KR20110086828A (ko) 2011-08-01
EP3206215A1 (en) 2017-08-16
EP2352200A4 (en) 2012-10-24
CN102197532B (zh) 201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34273A (en) A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KR20110009184A (ko) 광전 변환 소자 모듈, 및 광전 변환 소자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EP2451005A1 (en) Wet type solar battery module
JP2010198836A (ja) 光電変換素子
CN102754273A (zh) 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100384893B1 (ko) 나노입자 산화물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그를 이용한태양전지 모듈 및 투명 전기창
US10325729B2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module
JP5134867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2014130807A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1158892A1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用電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TW201133877A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electrode and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JP5465446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2018081991A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5680996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87873B2 (ja) 作用極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色素増感太陽電池
JP2013051143A (ja) 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JP5706786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694371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5689773B2 (ja) 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光電変換素子、及び、光電変換素子用電極の製造に用いられる銀ペースト
JP6722769B2 (ja) 光電変換素子
JP2009193813A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04178A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9841B2 (ja) 色素増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022325A (ja) 光電変換素子
KR20130080143A (ko) 염료감응 태양전지의 그리드 전극 구조